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7:36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篇1

关键词:教师观念;多媒体教学;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069-01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身为语文教师的我,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一些自己的经验体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激情",在上课之前都该把自己的状态调到最佳,怀着满腔热情进入课堂,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用老师的热情澎湃去感染学生。只有教师真正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让他们在不知不觉感染下去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1.转变教师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旧的师生关系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学生已决非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如果老师不转变观念,不确立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就会少了理解、少了引导、多了批评、多了抱怨。实际上,新时期的师生关系是多种关系的集合,学生犯错误时,老师应是严父,及时纠正、决不迁就;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应是慈母,耐心帮助、加以解决;学生高兴或痛苦时,老师应是朋友,与其分享喜悦或悲伤......总之,教师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在这几类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只有是朋友,师生之间才能相对的平等,才能相互沟通,才能与学生一起分享喜怒哀乐。教师应时时把自己摆在一个非主体的引导者位置上,不要什么知识都自己包办,要相信学生自己有能力去化解知识。在具体知识更新讲解时,应担当起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己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设置目的,是基于学生学会基本的生字拼音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能够利用阅读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启发、引导学生们的思维发展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2.1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朗读主要是为了训练节奏、语感的掌握,体会作者的感情;默读是消化的过程,阅读的过程就是将大脑吸收语言信息,这个过程不仅要求小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大意,并对其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学生坚持主动探索的精神,积极的思考作出恰当的评判。

2.2求解性阅读。即教师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若干个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理解文意,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以便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设置问题应难易适中,既要使学生思得其解,又不觉得易如反掌,而缺乏思考。

3.小组互学互探,培养合作精神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篇2

关键词:文学教育中小学语文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文学教育是个热点问题。人们一致认为“文学教育问题是中小学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1]。而当前我国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现状却是问题重重,矛盾突出,与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一.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定位不够清晰 

定了位才能谈得上到位。文学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究竟应处于什么位置?有论者认为“‘语文’与‘文学’之争是现实的,也是深远的,至今还远未‘到位’”[2]。首先是人们对“语文”名称的具体所指理解不一。“语”,大家都一致认为其所指是语言;对于“文”的理解,大家的看法不一,主要有“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多种不同观点。也有人考证这门课程定名的由来,认为“语”是指“口头语”,文是指“书面语”。其实,我们稍加分析,不难发现,说“文”是指“文字”,不可能是指一个个单个分散的字,它必然少不了“文章”;说它是指“文章”,那么写文章则一定离不开文字;说“语文”是由口头语和书面语组成,这书面语当然包含文字和文章,因此这几种不同的说法,所指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很大的区别。甚至有学者指出:“‘语文’这个名称太含混,不鲜明”,“对于语文教育发展史来说,是总结了一个世纪的经验,造成了半个世纪的混乱”,时至今日,语文学科“仍然没有摆脱几千年传统的综合性社会学科、文章学科(包括文学)的羁绊,没有成为明明白白的语言学科,所以造成了学科性质、目的、任务、内容以及教材和教学体系的混乱。这种混乱局面已经延续了将近半个世纪,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终结”[3]。因为对“语文”具体所指的理解不一致而造成了语文学科性质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我们从未见有将文学性作为其学科性质特征提出来。人们可以一致承认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等性质,可是对于其文学性却很少有人论及。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中小学开设语文学科的目标在于训练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这个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工具,一致认为语文是进行工作和学习的基础。提到文学性,人们要问,什么是文学?文学是以典型形象的塑造来反映人类生活、揭示社会现象本质的,具有形象的生动性、可感性特点,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文学作品是作家独特的情感思想模式和主观审美评价的反映。我们认为提出语文学科具有文学性特征,就是要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促进学生认识和发展自身,引领学生去探索发现文学家对人生的深刻观照,从而养成纯正高雅的文学欣赏能力。 

由于对“语文”涵义及语文学科性质的观点长期以来无法达成共识,因此人们关于中小学文学教育如何定位的问题也一直存在很大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无关”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语文还应该是语文”[4],中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任务就是全力以赴集中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过于突出强调文学教育只会造成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多元化,顾此失彼,对于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并没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观点对文学教育的意义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在当前凸显人文教育、加强语文课程人文性越来越成为大势所趋的背景下,这种观点显然具有片面性。 

2.“手段”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文学教育是为语言教育服务的,从属于语言教育,即语文知识教育或语文能力教育,他们认为“文学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真正意义的文学教育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形成的过程中逐步实施的”[5],“语文教育实质是语言教育,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但一般意义上是作为语言教育的手段而存在”[6]。这种观点虽然肯定文学教育与语文知识教育、语文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关系,但只是把文学教育当作达到知识教育或能力培养的手段,实际上也是从根本上否认了文学教育独立的意义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3.“部分”说 

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既然文学作品是语文教材选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教育也理所当然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认为“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7],质疑“文学教育能包打天下吗?”[8]这种观点固然认识到了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存在的合理性,但并没有赋予文学教育以明确的地位,也没有认识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将语文学科分设为偏重语文知识学习与语文能力培养的“语言”课程和偏重人文情感的“文学”课程,是解决当前“语文”涵义众说纷纭和文学教育定位问题莫衷一是的最好方法。我们需要清楚认识“语文”的真实学科面目,“语言”课程,注重它在语言文字听说读写运用等方面的基础训练及能力培养,至于涵养学生审美情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方面的学科目标内容,可以在另外开设的“文学”课程中得以实现。我们需要清楚认识“语言”与“文学”两方面不是互不相干的对立,而是都有着连接自身的丰富外延,都有彼此可资借鉴的经验,只是未能有明确分科设置的形式。当然,分设“语言”与“文学”两门课程,仍需面对各种各样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语言”课如何选择语言材料,“文学”课怎样设计,如何培养师资队伍,如何调整语文考试评价体系等等,但这一切,在分别设置“语言”、“文学”课程之后,都会变得更加明确。 

二.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实践问题突出 

上述中小学文学教育理论研究、课程设置方面的不到位,致使中小学文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在诸多矛盾 由于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没有科学明确地加以区别,两者至今仍然混杂在一起,致使当前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诸多矛盾。 

1.语文课“包打天下”,兼职太多,耗时低效 

语文课除了语言听说读写运用能力训练外,还要进行思想道德、政治伦理、情感态度、个性人格等这一类的教育,这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但是,由语文这一门课程来承担这么多教育教学的任务,只能是不堪重负,是不能够完成的,所以要分设课程,每门课程承担各自的任务。各门课程互有联系与各司其职、各有特定任务是并不矛盾的。当前的语文教育,把文学教育和语言训练搅合在一起,实际上只能是互相削弱,所以要把语言教育和文学教育的任务并列开来,否则,“只能使这门课两不像,两不沾,两败俱伤”[9]。 

2.语文教育目标与语文教材不协调 

一方面语文教材选文要选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要选经典的文学、文化名篇,其中占很大比例的是优秀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有论者警示语文教师“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事实上,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中的文学作品,不是用来进行文学教育,而是用来进行读写训练,连古典作品也不例外”,“这样的语文教学、语文教材实际上是一种互相掣肘,两败俱伤的做法”[10]。 

3.语文教师处在两难矛盾境地 

语文教师处在以上两种自相矛盾之中,切实无奈地感到语文教学的艰难处境,既无法利用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名正言顺地进行现代科学语言知识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运用能力,因为要张扬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无法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教育,因为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内容制约着方法,语文教师按两不靠、两不像的方法在耗时低效中摸索。广大的语文教师无奈感叹:语文课越来越难上了。 

(二)功利化阐释盛行 

我国的教育价值观长期趋向单一、片面的功利化思想,具有“重集体轻个人”的教育文化传统,这决定了我国的教育价值追求把社会、国家、集体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考虑的较少,这种价值观积淀于人们的心中,无形中控制着人们的教育行为。单一片面的功利化思想在当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无处不在,它使文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方法、文学阐释话语、教育评价等都被刻上了功利化的烙印。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文学阐释话语系统的片面功利化。 

首先是对文学作品纯知识的肢解分析。文学作品成了语文考试的附庸工具,成了一只只被解剖的青蛙,语文教师也成了肢解高手,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解释词语、划分层次、归纳段意、中心思想、写作技巧等几大块切分下来,就算万事大吉。有的教师甚至按照考试的出题模式把文学作品分解为几道题,让学生去背记标准答案,这种对文学作品的纯知识化分解从根本上损坏了文学作品形象具体性、情感感染性、审美愉悦性的基本特性,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僵化、冰冷的讲解分析中,无法获取对作品情感的整体感受,更谈不上获得审美愉悦,结果学生原本可能产生好感的文学作品反而变得枯燥无味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本无法感受到文学作品整体的形象美,不能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与审美的体验,既不可能培养起丰富的想像力,又不能训练语言运用的能力,这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的“采摘花瓣的人,得不到花的美丽”。 

其次,对文学作品主题的阐释评价过于单薄。教学参考书本来只是用来教学的资源之一,但是却助长了许多语文教师的惰性心理,有的老师甚至视教学参考书为“圣旨”,进行知识的机械传输,成为教材知识的“搬运工”。由于长期受单一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的语文教材、教参的阐释话语系统本身就显得单薄而功利,比如《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化身,《孔乙己》是反对封建科举的代表作,《红楼梦》被解读为反对封建制度的政治小说,《项链》的主人是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主人公受宗教信仰的感化被认为有思想局限……这种种单一片面的理解带有明显的政治化说教意味,它无视文学作品中丰富与复杂的人性,忽无视文学语言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导致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严重扭曲或者丧失。“文章阅读讲究‘笃行’的时效,而文学阅读着意陶冶情操,并不急于追求立竿见影的近效,可以陶冶于主观世界的感染”,而对文学作品的单一片面化解读正是违背了这一规律,走向急功近利。同时,“文学阅读是对文本许多‘未定点’构成的‘召唤结构’所做的想象性充实、填补和建构,呈现出形象、含蓄、空灵的特点”[11]。可见,单一片面化的阐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解读,忽视了文学作品阐释的多元化空间。 

(三)文学理念滞后 

多年来,我们中小学的文学教育教学实践与文学理论界的文学研究处于一种相互“隔绝”的状态,当代文艺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对中小学文学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影响却微乎其微。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篇3

关键词:语文学科性质滥觞

一、语文学科性质观发展轨迹

我国语文教育自20世纪初独立设科之始,语文学科性质归属问题,百余年来,就一直争论不休。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其学科性质观发展轨迹。[1]

1904年-1911年。根据《奏定学堂章程》,初小设立“中国文字”学科,主讲识字、作文;高小、中学设立“中国文学”学科,主讲阅读、作文。初小、高小、中学设“读经讲经”科,读经之外兼讲其浅近之义。《学务纲要》明确提出:“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把“读经讲经”科与国文科一并列出,有两个原因:一是可以彰显国文科的工具性质;二是有学者把“读经讲经”科与国文科一并列入语文教育。)

主要观点:沈颐认为,“国文”教学应重实用,轻修辞;重文字的学习,轻要义的研读。[2]

实际发展:“国文”科(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的工具性质,从《章程》到学者观点,都得到确认。

1912年-1919年。1912年,教育部颁发《小学校令》《中学校令》,规定小学和中学均设立“国文”学科。小学学段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能力,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养成自我学习能力及健全人格。中学学段则需要掌握较为高深的语言文字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和兴趣。

主要观点:刘半农认为,“国文”的教学目标在于短时期内使学生能读并会写作为社会人应读写的书和文,及其职业上必须要读写的书和文。[3]姚铭恩认为,“国文作法教科之性质,发表的教科也,而要之则能动的教科也。”[4]

实际发展:“国文”是一门技能学科,从《校令》到学者观点,“国文”科的工具性质得到确认。“读经讲经”科被取消,言语作品所含的思想道德教化内容因为失去了独立的宣讲平台,从此便紧附“国文”,并植入体内,与“国文”的工具性开始了无休止的纷争。先前,因为“读经讲经”科的存在,语文学科属性我们还分得清楚,自此直至现当代,语文学科性质因纷争不断而变得模糊不清了。

1920年-1927年。1920年1月,教育部令小学一二年级更名“国文”为“国语”。1923年颁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要求撤销中小学的“国文科”,改作“国语科”,旨在提倡白话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思想的表达。

主要观点:叶绍钧认为当时国文教授,教师存在观念上的错误:不明白国文教授的真作用,徒视为形式的学科。[5]所谓“真作用”即穆济波所言“其关系民族精神,建国基础,一切文化传统所在,何等重大?”[6]朱自清则提出了与其不同的看法,认为“养成表达能力”与“涵育文化素养”两个教学目的中,后者是和其他学科共有的,前者才应是国文科特有的。[7]

实际发展:“讲经读经”科的教育目的开始被植入“国文”科体内。

1928年-1948年。1928年,首次全国教育会议改修“新学制”,中学学段“国语”复名“国文”。

主要观点:宋文瀚对“国文科”的性质,作了明确的阐述,“国文科”“是技能的学科”[8]。

实际发展:矫枉并重申“国文科”的工具性。

1949年-当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小学“国语”、中学“国文”一律改称语文。从1949年至今,语文教育历经八次课程改革。

①第一次课程改革(1949年-1952年),形式上仍旧承认“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但因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语文学科特性被掩盖。

②第二次课程改革(1953年-1957年),语文学科成知识学科,语文能力训练被忽视。受政治运动影响,语文课异化为政治课。

③第三次课程改革(1958年-1963年),重新明确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性质。

④第四次课程改革(1964年-1976年),受“”影响,语文课再次成为政治课的附庸。

⑤第五次课程改革(1977年-1980年)。

⑥第六次课程改革(1981年-1985年)。

1978年,在全面拨乱反正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也开始被重新审视,教育部出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强读写能力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1980年修订,再次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

⑦第七次课程改革(1986年-1996年)。

⑧第八次课程改革(1997年-现在)。

1987年,陈钟梁发表《是人文主义,还是科学主义?》,再次引发了语文学科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指出,语文既是社会交际的实用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2001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强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体,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语文学科性质之争滥觞之纠结点追溯

通过捋顺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语文学科性质产生论争的纠结点,就是“读经讲经”科的设立和废止。

(一)独立设科之前的语文教育

语文在独立设科之前,是与其他领域教育融为一体的。我国古代的教育,从六艺到汉代经学,教育内容都涵盖着政治、文学、史学、艺术等综合领域,这些内涵丰富的知识教育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以语言作品为载体,语言作品也因此成为各领域教育的基础性工具。在对作品进行释读的基础上,领会掌握各不同学科的具体知识内容。张志公在其著作《传统语文教育初探》(1962年)中曾对古代语文教育做了系统性研究。他认为,古代语文教育虽未独立设科,与其他领域教育融合在一起,但其教育实践历经几千年,已形成了比较完备且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他认为,古代语文教育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步骤和方法,可以分为三个递进阶段:启蒙阶段、读写基础训练阶段和读写训练提升阶段,其中每个阶段的任务和重点并不相同。如启蒙阶段以识字为主,通过集中识字与知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常用汉字,在此基础上再开始第二阶段的读写训练。[9]

(二)独立设科之初的语文教育

语文独立设科之初,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也是非常明确的,――“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以便读古来经籍。”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独立设科始作者的智慧,他们之所以把“读经讲经”和“中国文辞”各自单独来设科,就是因为他们认识到了这两科各自不同的功用,或者更为准确地说,两科单设正是始作者对其学科性质规划的初衷。“中国文辞”是为“读经讲经”而设,是工具;“读经讲经”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教化,通过诵经书之要言,略闻圣教之要义,以利于定其心性,正其本源。《学务纲要》强调:“古学之最可宝者,无过经书”。反之,“其本既失,则爱国爱类之心亦随之改易矣,安有富强之望乎?”[10]与当时设立的修身科共同承担道德教育的重任,“前者所以严古尊圣,而后者所以达用适时”[11]民国初,废“读经讲经”科,思想道德教育学科彻底结束经书教育方式,改修身科为公民科。1928年,改为党义科。1932年又复为公民科。1949年至今,设政治科。[12]

(三)“读经讲经”科废止后的语文教育

“读经讲经”科的废止,思想道德教育学科结束了以言语作品为载体的教化方式,但是以言语作品为载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并没有结束,因为以言语作品为载体的语文学科,除了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外,还因言语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具有教化作用。于是,从“读经讲经”科的废止开始,其“魂魄”便附上了语文科体,且因为不同时代语文教育执政者不同的教育观――或强调工具性,或强调人文性,或二者辩证统一,语文学科性质观因此就具有了时代性,论争不休。

三、语文学科性质之争滥觞之认识追溯

推究语文学科性质之争的滥觞,更深层次,应归于一种认识,一种对于我国古代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关系的认识。我国很多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认为:古代教育就是语文教育。如王富仁认为“中国古代教育,实质上就是‘语文教育’。”[13];曹明海指出“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经学、诗学、文学、哲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相融的综合体。”[14]

对此,张志公先生也曾言及:“教《四书》,原是要用‘圣贤’的思想去教育学生的,不像集中识字阶段教《三字经》,首要目的在于让学生认得书里那些字。”“教孩子们读《四书》,目的不在于进行语文教育(尽管在客观上也会使学生学到一点语文)。”[9]然而,语文教育研究领域的许多观点用了一个流行时髦的词汇――“大语文”,就把古代语文教育和古代教育的从属关系抹杀了。于是,当代语文教育继承所谓古代语文教育――古代教育的传统,成为包打教育天下的万能学科。实际上,这里所谓的“大语文”也是一个被错误解读的概念,真正的“大语文”,其形式无论如何多样,内容无论多么丰富,其教育的核心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为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服务,而不在于其他。

总之,准确解读古代语文教育和古代教育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如何继承传统教育、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对语文学科属性的认定及学科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语

参考文献

[1]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沈颐.论小学校之教授国文[J].教育杂志,1909(01).

[3]刘半农.应用文之教授[J].新青年,1918(01).

[4]姚铭恩.小学作文教授法[J].教育杂志,1915.

[5]叶绍钧.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J].教育杂志,1922(01).

[6]穆济波.中学校园国文教学问题[J].中等教育,1923(05).

[7]朱自清.中等学校国文教学的几个问题[J].教育杂志,1925(07).

[8]宋文瀚.一个改良中学国文教科书的意见[J].中华教育界,1931(04).

[9]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10]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203).

[11]王.严复集(第三册)[m].上海:中华书局,1986(615).

[12]王颖春.从修身到公民再到三民主义与党义[D]:[硕士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13]王富仁.情感培养:语文教育的核心――兼谈“大语文”与“小语文”的区别[J].语文建设,2002(05).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49-01

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亲近母语、热爱祖国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与优越性。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行赏识教育,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挑战自我,认识自我,是时代的特殊要求。

一、赏识教育的定义

赏识,即“欣赏”与“认识”,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欣赏与认识,以达到育人的目的。赏识教育很早就被人们应用到教育当中,《论语》中描写孔子对学生进行赞美的句子曾多次出现,对于学生请教问题,讲述自己的见解,孔子对其表示欣赏与认同,并进一步加以教育。例如:“孔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是控制由子夏提出的问题,发现了子夏的优点,并对其进行夸赞[1]。赏识教育,使受教育者的信心的到增强、发展,是一种正方向的强化。以赏识的态度,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肯定与信赖,对学生的优点给予奖励,是学生有着积极自信的人生观。以赏识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弱点与缺点,不要怕孩子犯错,挖掘孩子不可估量的潜在力量。每一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而发掘孩子的潜能,则成为赏识教育的具体任务。

二、赏识教育的作用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直接力量,通过赏识教育,是学生的学习动机由被动转为主动,并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涵盖在教学任务当中,是教学的重要部分。赏识教育能够让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理想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赏识教育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以欣赏的目光去赞美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使其进一步发扬并影响其他学生[2]。赏识教育对孩子提高自信心、不断发掘潜力、发扬优点、提升孩子的自我存在感、勇于挑战、突破自我都起着重要作用。

三、赏识教育与小学语文

1、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殊性

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受着语言文化的影响,代表着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语言是开启民族智慧心灵的钥匙。母语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更是母语教学的启蒙阶段,对母语教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生作为儿童,对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且拥有非常高的感知度。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贪玩的特点,赏识学生,使小学生热爱上语文学习,喜欢祖国的语言文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物质文化飞速发展,出国已经成为了一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许多有过在外国留学的学生反应,在国外的语言语文教学非常人性化,非常的高效。如今很多孩子在还没有学好国语就开始学习外语,甚至导致很多儿童迷恋外语的程度要远胜于母语。如果是在数学或其他学科上学生受到了忽视,也许会对这个科目感到反感,对此科目比较厌学。但若是在语文课上受到了忽视,从而讨厌母语与祖国的语言文化,恐怕会导致更多的不良反应,以及深远的影响。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从细微出发,让祖国的语言文化、民族智慧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当中。学习英语是国际化的需求,是应该学好的[3]。但母语是底蕴,是学习文化的基础。小学语文教育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学生的健康生活态度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上。语文教育不仅起着母语教育的作用,也有着对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精神、道德、理念的基础。语文学习是人生的基础,赏识教育的理念能够让学生充满激情的进行语文学习,感受文学之美,体验穿越时间与空间的心灵交流。

2、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语言是生活中最为基本的工具,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语文是一种工具,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数理化、文史哲等学科,在学习、表达、交流时都要用到这种工具。语文教育要让每个学生掌握对这个工具的运用。它对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教会小学生掌握语文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对其他科目进行学习。人们可以不知道数学函数,不知识水是由氢和氧组成,可以不知道电视的电路原理,都能都正常的生活。但是要是不识字,不能够用语言表带自己的思想,不能与人进行交流,那不仅不能学习先人的正确经验,甚至连生活都不能正常进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能够受到赏识教育,那么不仅使学生能够识字、阅读、写作,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更加有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得其乐,享受学习的过程。赏识教育对学生其他的科目与日后的发展都有的长远的影响。小学生一般都处于6―12岁之间,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塑造性格的重要时期,是建立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键阶段,是对日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年龄段。小学生处于勤奋感与自卑感相互交杂的时期,如果能够优异的完成学习任务,儿童会逐渐变得更加自信,反之,这认为自己不行,表现出自卑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的,教师的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评价对小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小学语文老师大多都是担当班主任的位置,与学生相处的更久,而语文作为非常具有人文气息的学科,让教师更加受学生的尊重,而影响学生的能力更加的强大。而小学语文教师不仅对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还在于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上。教师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品格。专制的老师会使学生情绪紧张,攻击性强,自制力弱等特点;放任的老师会让学生没有组织性纪律性,对团队的意识淡薄;民主的教师会教出更加具备稳定性格,积极友好的学生,且更加具备领导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欣赏态度应当贯穿在全部的学习生涯中,小学阶段更是最为必要的。小学生时期的学生是最为敏感的,也是最容易受到老师影响的。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的启蒙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赏识教育能够让小学生变得更加自信,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当中。赏识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特殊性与必要性,对于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桦洋.赏识教育探析[J].文教资料,2013(4).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篇5

①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人的素质结构是开放的,有序的、分层次的身心系统。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提法,可以整理成如下的图示:基础层“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②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

③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建国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1993年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已明确地将本学科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教材的科学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速;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在充分进行实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些观点已成为小语界同仁的共识,并在逾来逾大的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活动。一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二是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训练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三是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与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四是更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是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训练的科学性;六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七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研究;八是教法、学法、考法的综合改革……篇幅所限,仅举如许,但足以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始终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进取的。这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美,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和其它的概念一样,“素质教育”也具有“内涵”与“外延”这两个逻辑特征,内涵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外延则是具有这个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对象。只有注重概念“外延”与“内涵”的辩证统一,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认识。在这种认识下,才能不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比如: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四会”(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而造成学生能记得“这个生字是课生字表中的第几个”,但作文时却写错这个字的现象。阅读教学,就会既注意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意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意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作文教学,就会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应用研究

我们现阶段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高速发展。为了可以更好地提升现阶段的教育水平与教学效率,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信息技术被V泛地应用到了当下的教育活动当中,但是就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来说,大部分的语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停留在单一的技巧层面。信息技术在实际的教育活动当中仅仅处于辅助教育位置。因此,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整合建议

小学语文的整体教学内容实际上并没有涉及过于高深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可以分为两个大方面,一个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一个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首先并不否认信息技术在实际教育过程当中的辅助地位,但是如何合理地对其进行应用则是教育者亟须考虑的问题之一。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教育,应该了解小学生的基本学习特点,让兴趣成为学生的主导力量。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正处于思维的发展时期,所以在生活与学习当中往往表现得十分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学习尚且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不理解“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真实含义。他们对学习的动力往往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老师及父母的认可与鼓励,另一方面则是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此,在实际的教育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猫钓鱼》一文时,教师在对全文进行讲解与赏析之后,已经让学生明白了“做事应该一心一意”的道理,接下来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同样设计一个小猫钓鱼的游戏。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小猫钓鱼的画面,画面当中小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并且每一条鱼的身上都有一个生字,当小猫钓上一条鱼时,教师就指定学生对生字进行认识,读对了放到鱼桶当中,错了就放回水中。

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并且信息技术的应用相比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也更加省时省力,所展示的图片色彩也会更加的鲜明,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建议

小学生在完成基础的识字练习之后便需要进行文章的阅读训练。虽然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经过改编之后,内容更加丰富与生动,更加契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认知习惯,但是文章毕竟是大人所创作的,让小学生学习难免会感觉枯燥。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学习。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当中的应用,利用大屏幕呈现丰富的图文声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育所存在的诟病。并且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回归到阅读教学中,对小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应该采用情景再现的方法,让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这样就可以通过完善学生思维达到阅读教育的目的。

例如,学习《北大荒的秋天》一文时,常年生活在南方的学生并不知道北方秋天的样子,对于北大荒的自然生态环境更是不了解。这样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北大荒的纪录片,完善学生的认知,通过对秋天的基本认知再对文章进行阅读理解。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们国家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初级阶段。本文以上内容论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方法,从课前准备、课堂实践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论述,希望可以给广大读者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对于小学教育来说,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虽然现阶段我们国家各个区域的语文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教育者应该坚实走好教育改革的每一步。

参考文献:

[1]苗慧.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已经发挥且必将进一步发挥巨大的作用,这使得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的,教师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伴随而来的高科技充分应用的新时代,学校和学生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稳固的专业能力和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更要有一定的人文科学与艺术修养。而且还必须具备综合教育、教学为一体的新科技能力,掌握科学的、先进的、融技术与感情为一体的教师职业技能。针对小学语文教育,首先要了解和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了解语文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小学语文教育的任务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理解、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这是小学语文学科本身所必须承担的特殊任务。理解语言,就是要听明白别人说的话,能够阅读程度合适的书报,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并有一定的速度。运用语言,就是要学会说话,能够让别人听清楚、明白还要学会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

(二)由于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比其他学科更为有利,更为重要。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

(三)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文教学中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听说读写的训练,实际上同时都是思维训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语言的思维的同意发展,并要培养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学习习惯。小学是基础教育教育阶段,从小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学习习惯,为今后高阶段的学习乃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品格和学习生活习惯。

二、深刻理解语文教育的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教育是社会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小康社会,一切工作都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南,小学语文教育也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教师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合理处理好各种关系

小学语文教育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教师要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关系,传授知识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和学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相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相结合,传授知识同发展智力,培养智力相结合,教和学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四、重视发展小学作文教学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就要求学生逐步做到: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展开想象,注意选用词句,写完后要修改。还要求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践的原则,努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积极引导他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参加实践,发展爱好,以充实生活内容,把学作文与用作文结合起来。

要求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要认真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联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并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眼界,提高认识,陶冶情操,丰富作文内容。要求作文教学应该从读到写,从段到篇,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要求作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显示学生的个性差异。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析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灵活运用知识,使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不断提高,以便更好地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对小学生而言,语言的掌握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而小学语文课堂正好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机会。但目前语文口语教学现状很不乐观,存在着许多棘手的问题。

一、教育工作者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地位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有关人士就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的调查显示,60%的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在教学中存在着积极意义,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而40%的小学语文教师却认为口语交际教育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根本没有必要单独出现,在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中就能体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根本就不重视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对于口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得还很片面,没有从根本上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认清教育教学的本质,不重视学生的口语教学。所以,这些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就会忽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

二、教育工作者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内涵的认识存在肤浅性

在平时的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中,你会发现这样的教学倾向,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尤其是一些年长的教师会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语文听说教学。这种解释是相当肤浅的,因为听说教学的概念是从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学角度提出来的,注重的是对学生“听”和“写”的锻炼,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而进行的教学;而我们所说的口语交际教学的概念是从学生运用语言的语言交际角度提出的,与听说教学的概念完全不同,无法作为一种形式进行教学。听说能力教学是心理语言教学的一种,注重对语言的心理表达方式,是根据语言内部结构的发展变化通过编码、解码一系列心理活动而完成的;而口语交际能力教学是语言行为表达的一种,注重对语言外部的结构特征的分析,通过人际交流、对话而到达训练的目的,是一种运用语言的运动状态。所以,如果认为听说能力直接与语言表达能力是等同的,这是不正确的,教师的这种教学认识也是非常片面、肤浅、不科学的。

三、教育工作者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模糊性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具体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口语教学却不是这样的,大多教育教学工作者对口语交际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模糊性,不能准确把握好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大纲做出了明确规定,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教学的真正目的是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口语交际能力上的。作为语言教育工作者,教师有责任、义务指导每一个学生开口说话,在不同的情境模式下,清楚、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通过反复训练、指导之后,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以及语言风格,不断提升自己的口语交际与表达能力。

四、教育工作者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序列的构建存在着盲目性

有关人士对我国大多数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课堂的调查显示,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口语交际教学的构建存在着盲目性,课堂构建序列毫无逻辑性,根本找不到什么科学依据。导致小学口语交际教学课堂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口语教学一直不受到人们的重视,缺乏系统的、科学的知识指导。语言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而口语交际能力的掌握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日积月累中学会的能力,所以,任课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从而构建高效的口语教学课堂。

五、教育工作者在小学语言口语交际课堂中对口语交际的评价缺乏全面性

教师在口语交际课堂的评价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做评价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全面、公正、科学。通常情况下,教师只注重评价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评价学生的形式,同时,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过程评价,对于教学过程评价少之又少。教师学生的评价方式往往仅限制于口头模式,很少利用多种评价媒介,使评价显得枯燥乏味。

六、总结

口语交际是人类交往、对话的特有交流、表达方式。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这就需要语文教育工作者认清现实,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对口语交际教学进行行之有效的改革,实现口语教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任桂平.语文学科考试应增设口语交际测试[J].上海教育科研,2005(11).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篇9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由于小学生生理因素、智力因素、家庭教育观念及学前儿童教育经历等因素决定的小学生语文学习认知上的差别,如何消除由这些因素造成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别,就成为本文研究与探讨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小w语文教学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探索信息时代下的多层分类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做到寓教于乐,探索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时代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学

当下,特别是在信息时代语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小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首先,小学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经过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认识汉字,并把汉字组成词语,再由词语构成完整的语句,用来理解和把握其他学科所传达的知识。反之,如果连字都不认识,其他学科的知识何以为小学生接受?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任务。其次,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汉字的学习和认知,更重要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汉”字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性格的传承与塑造。在信息时代语境下,虽然有了电脑、打字机等现代化打字设备,但是每一个“汉”字书写的背后,都是中华文明的一次次延续,都是对小学生民族性格的塑造,体现着中华民族力量和向心力凝聚的文化认同。正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才认识到自己的语言是“汉”语,自己使用的字是“汉”字,自己的血脉里流淌的是“汉”文化……这一系列“汉”字背后,延续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华文明,并把这种文明塑造成小学生的民族性格。再次,小学语文教学陶冶了小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经典国学的学习,使小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小学语文教学熏陶、塑造了小学生的良好人格。最后,小学语文教学还承担着学以致用的使命。小学生生活在一个以“汉”字作为母语和官方语言的国度,汉字和汉语的使用频繁。可以这样说,在信息时代这样一个特定语境下,离开“汉”语和“汉”字等小学语文教学,小学生无法正常地与他人沟通,无法完美地传递自己的意愿,更无法准确表达对事物(如艺术、哲学等)审美的观点。

一、问题

小学语文教学在当前语境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1.由生理因素决定的小学生个体差异,导致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有所差别。小学生由于入学时年龄早晚有差别,导致小学生身体生理发育的提前或迟缓,使小学生对事物认知产生差异。学前儿童入学时间是由国家有关教育部门规定的,根据教育部有关部门关于学前儿童入学的规定,8月31日前满6周岁的儿童可以上小学,出生日期晚一天都不行,这样就会产生迟一年上学的孩子。以2017年临沂二小学前儿童入学为例,同样要求满六周岁可以入学,但2011年8月31日出生的孩子与2010年9月1日出生的孩子根据规定同一年入学,但他们的年龄整整相差了一岁。这种生理年龄的差别,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年龄大的小学生的大脑发育显得更完善,对事物抽象能力的理解更准确,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性的辨别更加清晰。而年龄小的小学生与之相比,在大脑发育、身体协调性、语言结构等方面就有明显的劣势。因此,由于年龄引起的生理因素的差异,造成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

2.由于智力发育程度的不同,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认知上会产生差别。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小学生的智力尤为关键。智力水平高的小学生,能够很快领悟所学小学语文知识,并能理解和运用,因而在学习成绩上显得特别优异。而智力水平正常或较低的小学生,则对语文词句和看图写话等显得反应迟钝,很难及时做出正确的理解或者不能理解。这种由于大脑发育程度不同、遗传因素、父母家庭教育彰显的智力水平的不同,造成小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汉字的结构、汉字的发声体系、组词词句的运用、短文的理解与把握等存在差距。这种差距是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不能正视这种差距,就会使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逃避心理,不利于小学生小学语文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3.不同的家庭教育理念及学前儿童的教育经历,造成了小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进度的不同。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学前儿童在幼儿教育阶段不得学习与小学有关的知识。实际上,几乎所有私立幼儿教育机构都存在学前班这样的班级构架,学前班的主要教学活动就是给学前儿童提前灌输小学一年级知识,如语文方面的汉字学习与拼音,数学方面的20以内的加减法等这些在一年级才能学到的内容。在幼儿不能握笔的年龄,过早地开发他们的智力,提前告别玩耍的童年,不利于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忽视学前儿童智力增长的自然规律,给学前儿童造成心理上和生理上的负担。面对幼教机构打出的“赢在起跑线上”等口号,某些家长不仅没有理性地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反而对此趋之若鹜,由此导致学前儿童对小学语文教学存在抵触和畏难心理,不利于小学生未来的学习。

二、解决之道

正是由于我国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差别,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讨就显得更重要。根据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在总结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问题,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根据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生理发育程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探索信息时代下的多层分类教学模式。由于小学生对小学语文知识接受程度不同,因此他们在语文知识、词句理解、语文学习过程中难易的侧重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这种差异,把一个班级中的小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组,按照他们不同的接受程度进行语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分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对于讲述内容的难易应进行增减,以适合不同智力水平和不同生理发育阶段的小学生学习,使所有小学生都能轻松接受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知识内容和结构。教师不能因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学习层次结构、语言表达程度、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在态度上区别对待,分出远近亲疏。小学语文教师不能把语文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小学生语文教学的唯一尺度。只有根据小学生的个体特性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探索信息时代下多层分类教学模式,才能真正使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塑造自己的民族性格,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喜欢上语文教学。

2.在当下的信息时代语境下,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模式,发挥信息时代教学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优势,寓教于乐,快学学习语文。信息时代,一方面现代化教学设备越来越多,这些设备能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地通过符号、图像、声音等手段显现出来,形象地展现在小学生面前。小学生通过这些直观的形象,更容易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中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小学生正处在由模糊认知事物向抽象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比较深刻。面对这一状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一味灌输,而是通过形象的情景模式,让小学生融入课文内容创设的情境中,从情境中感受当时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达,更好地把小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内在的理性认识。小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教育主题中不仅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快乐学习,而且寓教于乐,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流实践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养成热爱学习语文的习惯,更以此为基础升华语言文字背后的民族意义,有助于陶冶情操。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更好地让处在成长期的小学生快乐地接受小学语文教育,培育小学生的爱国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老而弥新的课题。随着对小学生心理和生理成熟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把这些测定机制引入小学教育中,为小学生语文教育提供精细化的科学依据?相信随着对小学语文教育模式更进一步的探索,这一天离我们不会太远。

参考文献:

[1]王春艳.如何构建素质教育下的高效小学语文课堂[J].新课程:小学,2015(30).

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篇10

关键词: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语文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着课程定位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庞杂、与小学语文教学脱节、教学手段陈旧、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等诸多问题。我们认为,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可以从落实核心课程地位,提高课程重视程度;厘清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服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手段、适应小学教育特性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模糊

现代汉语是我国高等院校文科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专业、小学教育专业、英语专业等许多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但由于现代汉语在一级学科上归属于中国语言文学,所以,现代汉语的研究、师资也主要集中在中文系,是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在其他专业受重视的程度有限。对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来说,现代汉语本应是一门主干课程,可在许多高师院校的小教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并没有将它定位为主干课程,极个别学校该课程只有二十几个课时。可见,现代汉语在小学教育专业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高等师范学院的小教专业有不同于中文专业的特点,它并不强调中文学科知识的精、专、深,而強调“综合培养,学有所长”。但是,当前很多高等师范院校小教专业课程与中文专业课程雷同,教学目标没有充分体现师范性的特点,致使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不能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与小学语文教学脱节

中文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侧重于学生语言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注重语言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注重术语的科学性和理论的先进性,注重语言抽象规律的归纳和分析。而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胜任小学语文教学所必须具有的汉语理论知识,具备运用这些知识解决语言教学和语言运用问题的能力。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目标与中文专业有所不同,理应教学内容也各有侧重。但当前的现代汉语教学很大程度上没有区分师范与非师范、中文与小教专业,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与中文专业的教学内容没有太多的区别,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关心不够,服务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识不强。例如:小学语文教学非常注重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就应该特别强调拼音、汉字书写的规范。而这方面的知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并没有详细的介绍,相应的训练也比较少,不少小教专业的学生在学完现代汉语课程之后,不能准确地运用《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不能正确分析汉字的偏旁部首,不能正确书写常用汉字的笔顺笔画,这显然难以满足小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四)教学手段陈旧,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

现代汉语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如果不考虑小教学生汉语实际,不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但当前现代汉语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满堂灌”,不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意识,学生质疑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同时,教师本身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和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显得空洞苍白,难以适应小学教育专业特性。

二、改进小学教育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落实核心课程地位,提高课程重视程度

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主要培养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现代汉语教学不过关,学生在语言能力这一最基本的素质上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就难以胜任语言教学占相当比重的小学语文教学。因此,对于小教专业文科方向来说,现代汉语理应成为专业主干课程,在课时安排、课程重视程度上都应该享受主干课程的待遇和地位。

(二)厘清课程定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教育部颁布的现代汉语教学大纲规定:“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如前所述,不同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有不同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宗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的服务对象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是以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教育为宗旨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纳为:现代汉语的基本理论、语言教学能力、语言分析与运用能力、语言教学及语言研究能力。只有厘清了课程定位、明确了课程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实施有效的课程教学。

(三)精选教学内容、服务小学语文教学

现代汉语教材重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内容大多面面俱到。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应该从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入手,根据小学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增删,使现代汉语教学切实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

1.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

现在许多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不太关注小学语文教学需求,完全按照教材编排进行语言知识、技能讲授与训练,难以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需求。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对语文课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等都作了详细的介绍和规定,现代汉语教师必须熟悉并引导学生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面了解现代汉语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及运用情况,才能让现代汉语教学更具针对性,更好地培养学生从事小学语文语言教学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语言学问题,但由于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时间精力有限,有些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就非常需要语言学者的成果支持。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小学教师的重任,和小学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研究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学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师,理应承担起这份责任。在现代汉语课程建设中,主动把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作为自己研究的主攻方向之一。

2.合理增删教学内容

在了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还应根据专业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合理增删。

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在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少讲音位等语音理论,讲清基本的发音规则、辨音方法、音节汉语结构分析方法;强化“汉语拼音方案”的学习,了解小学拼音教学与现代汉语拼音教学的差异;强化学生说、听、辨普通话的能力培养和基础的语音教学的能力培养。

汉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项重点内容。在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明确规定:“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些规定与要求凸显了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要求我们在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中重视汉字结构规则和书写规范的教学。对于偏旁部首的分析要講清楚讲透彻,并结合小学第一学段的生字表来进行笔顺笔画的训练。帮助小学生提高识字能力,少写或不写错别字也是小学识字教学的一大任务,因此现代汉语课中造字法的学习应该加强,并应结合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识字内容进行,理解了汉字的象形表意特点,特别是象形字和形声字的特点,分析表音、表意偏旁,就可以在方法上指导学生少写错别字,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词汇部分减少关于语义场、义素、义位等过于专业的内容,强化构词法、同义词、反义词等内容的介绍和分析,结合实际讲解词汇的发展与词语的规范化。

语法部分的内容在现代汉语教材中是分量最重的部分,内容庞杂,抽象难懂。对于小学教育的学生来说,重点不是了解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而是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对小学语文教学涉及的语法知识深入理解,对小学语文教学没有涉及到的知识,则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自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中将“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列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法知识要点,这可以作为我们取舍现代汉语语法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

修辞部分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常用修辞格的运用分析却是重要的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将“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列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修辞知识要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小学语文课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加大修辞教学的分量。

(四)改革教学手段、适应小学教育特性

小教专业的现代汉语教学面对的是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实际,采取更加灵活、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打破课堂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的沉闷气氛,实现师生良好的互动。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参与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主线,以综合为导向,以分析、质疑、多路径求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引导学生多思考、多练习、自己寻找结论,鼓励争论。

现代汉语教材中的用例比较注重科学性,与语言生活有些脱节,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实际生活语言用例,特别是选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来讲解语言理论,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可加强现代汉语教学的实用性。

在教学中还可以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抽象的语言理论、枯燥的汉语知识加工制作成可见、可闻、可感的生动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开启思维、产生联想、把语言符号同生活情景结合起来理解,书本知识就变得好学易懂了。

总之,小学教育专业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有其专业特性与专业需求,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教育的特色与需求的基础上,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审视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小学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汪国胜.关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