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的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8:12

旅游管理的知识篇1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支持机制

   一、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

   二、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必然的选择

   1、外部环境激励: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型经济和旅游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受到广泛渗透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导致生产服务的成本下降快速发展,使网上业务,网上消费成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产业性质的变化: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

   3、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三、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1、知识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知识和外部生成。内部产生的形式,包括实际工作中,自我学习,企业信息传播,培训等;外部产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通过招聘人员,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企业和学校知识联盟。旅游企业的合作之间很强的相关性,使一个不错的选择,做他们的发展,公司形成了劳动分工,并在一个固定的,具体的生产和商业模式的合作,甚至知识的过程中,根据被设置为顺序“模块化”在行业内部的网络结构,旅游业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2、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是知识的交流和应用的基础上。我们的目标是产生知识,所获得的知识在保护和安全管理,并及时交换和应用程序创建系统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

   安全管理知识,知识管理,旅游企业要树立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设置权限,以限制商业知识的流动,以确保人类接触不同层次的相应部分的知识,以确保公司的核心机密不泄露。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率高的特点,也应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的有关知识,以防止“知识流失。”

   3、多层次和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共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4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

   四、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1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件中提到的旅游业务的专门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管理负责,这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基于对知识管理的规范。知识的收集和分析,创新和知识管理,知识结果的报告和保护,企业环保及循环再造组织,以及其他具体工作,以促进实施管理过程中,需要有统一的程序和方法,这就需要特殊的一个部门。

   2、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信息从网络上的所有工作平台支持,所以要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援助是必要的。的网络信息平台,企业信息,包括数据信息,处理信息和决策信息三通的作用。旅游企业,以改善功能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使用相应的软件进行编码的知识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3、组织结构扁平化发展。知识管理,组织结构的网络,扁平化,柔性,虚拟,超文本模型的结构。旅游公司需要打破传统的金字塔式结构,打破单一的自上而下的信息来源,降低了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的传递速度,效率和外部的抗风险能力,以回应。组织旅游企业不应只考虑垂直单位,也应与旅游企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在项目的工作特点,工作队,组织创新,并行工程组织,流程再造等,努力营造阿米巴型组织结构。

   4、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注意知识管理战略的组织,组织学习和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当组织文化就是力量,知识管理,以促进当流量,反之亦然当一个逐步改变的方式做到这一点。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5、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国内旅游企业的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低,如此严重,所以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实施创新的激励机制,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员工的知识结构的复杂性格,并要求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管理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培训。员工的薪金和知识管理,绩效挂钩,直接参与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的员工。总之,为更好地在旅游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其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区分,动态化,与企业的知识管理随时保持一致。

   五、结论

   中国旅游企业的快速发展,并与业界转型的性质,知识管理在旅游企业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目前旅游企业应尽快转变其战略重点,以适应知识型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所以形成了知识管理的基础上有更多的要求。当前,在我国旅游企业内部进行知识管理的重点仍然也必须仍然停留在基础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国网.2007.

旅游管理的知识篇2

[摘要]本文根据旅游电子商务目前的状况是旅游业的一个瓶颈,将知识管理引入到旅游电子商务,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旅游电子商务知识管理管理策略

旅游业被公认为是发展电子商务得天独厚的行业。电子商务的最大优势在于简化贸易环节,节约交易成本。旅游业属于服务贸易,所经营的产品具有无形性、不可储藏性和信息供应量大的特点。

一、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

旅游电子商务正在全球蓬勃兴起。2005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国内网上旅游年交易额为40亿元~50亿元人民币,占整个国内旅游业市场份额的1%左右,而占全部互联网电子商务总量的20%,说明旅游电子商务在整个电子商务市场中的重要地位。预计未来一两年内旅游电子商务在整个电子商务市场中的比重将提至30%。这充分说明,在线旅游服务已经成为21世纪电子商务市场最大的一块蛋糕。

二、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促使企业组织从基于信息的竞争优势向基于知识创造的竞争优势转移。www.133229.Com企业知识管理的兴起,正在引发商务环境的变化和商务模式的变革。

知识管理首先最重要的是树立一种知识管理理念。知识管理体现人的素质和智力的人力资源的主要环节,体现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即信息技术、市场预测、经营策略和经营战略等,敏捷、快速和高效地统—起来,为企业保持和发展优势服务。

知识管理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企业要想在经济知识化的浪潮中取得竞争的优势,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的尝试,在发展知识战略、重塑企业知识文化、实现知识度量、设立知识主管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三、知识管理在旅游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旅游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都是依托与信息技术的产物,因此,在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遇到各种瓶颈时,通过应用知识管理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1.知识管理策略

(1)技术知识管理。网上传递与接收信息;网上订购、付款、客户服务等网上销售,网上售前推介与售后服务;利用因特网开展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算等多种商业活动内容。为此,企业应创造一个系统过程来持续地获取并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所需的系统及工具的知识,才能适应旅游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2)战略过程的知识管理。战略过程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把握住工作流程,公司在管理流程中,应尽量的具体详细,指明过程中的依赖关系,核心活动,及活动的功能。而且这种流程管理还应具有动态性,并考虑将来的流程变化。

2.实现知识管理的途径

(1)加强企业知识网络建设。知识经济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人们相互交流时知识得到发展。为了充分利用知识使用的外因性,提高企业对相关知识的互动利用,企业必须加强知识网络建设。

(2)知识仓库的建构。通过知识仓库可以把企业内部知识、外部知识、员工的知识以及员工的隐性知识储存起来,并加以整理,最后达到知识管理的目的即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

(3)知识的共享和利用。从简单地利用信息到分析信息,到主动的产生新的信息,保证知识在企业内部能够流通起来,增进对企业外部知识的利用,使企业基层到顶层对信息的收集与使用规范化,提高企业各层次的信息使用能力与专业化程度。

(4)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知识的创新也只能发生在人们的社会互动过程当中,而且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创新。

3.具体的实践措施

(1)模拟试验。在旅游电子商务中,要进行网上市场调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式信息沟通渠道实施调查活动。以此得到第一手资料以及相关信息来分析网上消费者的特征和旅游偏好,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组织旅游线路,以扩大市场份额,更有效进行管理。

(2)测试试验。旅游电子商务面对的是需求趋向于多元化、细分化和个性化的消费群体,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服务对于旅游电子商务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把服务对象定位于个性张扬的自主型旅游人群,要求旅游电子商务必须与旅游资源接轨,开展个性化服务。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搜寻和获取个性化的客户资料和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并据此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或者让旅游者自己设计旅游线路和旅游行程,旅游企业根据顾客的需求提供量体裁衣式的订单服务,这种网络导航和网际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凸现了旅游产品的个性化、信息化和时代化的气息。

(3)优化试验。旅游电子商务运作是物流、客流和信息流在各旅游相关产业中流动的过程,而各参与方的经营投入与利益获取却有着不同的侧重点,相互依存与竞争要求各方必须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构建旅游电子商务的网络生物链,这种生物链可以运用资本纽带来结网,通过控股和参股建成一个利益共享体;也可以能够明确各自角色规范和责任要求的合同为联系纽带,建立旨在维持长期合作关系的利益共同体。由这种网络生物链铸造的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实现旅游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运作效率的最优化,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知识管理在旅游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实际上就是一个大规模的旅游行业以及相关部门流程重组的过程。从旅游企业、交通、酒店、旅游景点和娱乐场所等等这些旅游业相关的产业进行知识共享,建构一个规模较大,比较完善齐全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起来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的知识篇3

【摘要】旅游业是发展最快,也是最有活力的产业之一。知识和技术在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知识管理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显然成为一种必然。本文通过对这种必然性的解析,紧紧围绕符合旅游企业特点的知识管理方式和方法,构建了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并从企业内部环境建设着手,分析了这种管理模式的软件和硬件支持机制,为旅游企业转变发展战略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支持机制

1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21世纪初,国内的学者开始探索旅游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发展必要性、管理策略等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重点大部分都集中在企业内部支持机制的建设,缺乏具体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研究。本文将着力研究具体的管理模式,结合支持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全面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

2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2.1外部环境促动: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不可避免地使旅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于服务成本的下降,使在线商务、在线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2产业性质转变: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1]。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尽快转变企业经营战略,在提高企业发展过程的知识含量(以高科技为代表)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两个方面有所突破[2]。

2.3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3]。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2.4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需要:旅游业是个资源依赖型产业,其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和矛盾,如何处理好旅游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首先,知识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投入少、产出多、资源可重复利用等特点符合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要求[2]。其次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也需要对顾客需求、自然规律、环境承载力、管理方法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精确的判断。

3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4]。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5]。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3.1知识的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知识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和外部生成。其中内部生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实践、自主学习、企业内信息、培训等;外部生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人员招聘,其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与企业,与学校的知识联盟[6]。旅游企业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合作成为其发展的做佳选择,当企业由于分工与合作形成了固定的、专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甚或按照知识流程的顺序被组建成“模块式”的产业内部网络结构[7],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3.2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础,目标是将知识生成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保存和安全管理,同时为交流和应用创造系统、及时、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5]。

在知识的安全管理方面,旅游企业要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权限的设置来约束企业知识的流动,保证让不同级别的人接触适当的知识部分,以保证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被泄露。而针对旅游企业人员流失率较高的特点,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管理风险机制,防止“知识流失”[9]。

3.3多层面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分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3.4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

知识应用是知识生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不断形成新知识。旅游企业要重视新知识的生成和积累,积极总结来自知识交流环节的各个层面的反馈,并及时调整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变化和调整的意见,并最终反馈给企业的知识库,形成一种知识不断更新升级的态势。比如旅游企业中的一体化服务设计,就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不断变化,不能将一体化服务固定为不变的范式,而应该成为不断更新的标杆。

4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4.1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献都提到在旅游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及知识主管,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规范。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创新知识的管理,知识成果的申报和保护,企业环境和组织的再造促进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需要由专一的部门负责。

4.2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来自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因此善用信息科技的协助是必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将企业信息化,包括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三个环节[10]。旅游企业要在功能完善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使用相应的软件对知识进行编码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4.3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

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网络化、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超文本模式的组织结构[11]。旅游企业需要打破目前的传统式金字塔组织结构,突破单一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传递的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旅游企业的组织不应仅考虑纵向扁平化,还应该结合旅游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自主灵活的工作特点,采用工作团队、技术创新组织、并行项目组织、流程再造等,打造变形虫式组织结构。

4.4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

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重视以知识管理为组织战略,组织的学习和组织文化[12]。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当组织文化是助力时,知识管理的推动当顺势而为,反之则当以渐进改变的方式为之[13]。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4.5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国内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现象严重,因此在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应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入,重点实施创新激励,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复杂特点又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注重有的放矢的量身培训。将企业员工的薪金与知识管理的绩效挂钩,直接对员工参与知识管理进行激励。总之,为更好地在旅游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其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区分,动态化,与企业的知识管理随时保持一致。

旅游管理的知识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旅游企业;管理模式;支持机制

1引言

旅游业的强关联性、高乘数效应以及较低的市场准入度成为其在我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业竞争力弱,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较差。在知识经济浪潮和信息化的推动下,旅游企业必须尽快转变经营战略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内外部竞争环境。21世纪初,国内的学者开始探索旅游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发展必要性、管理策略等做了一定的研究,但是研究重点大部分都集中在企业内部支持机制的建设,缺乏具体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研究。本文将着力研究具体的管理模式,结合支持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全面的旅游企业知识管理。

2知识管理成为旅游企业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

2.1外部环境促动: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催生了知识经济的出现,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渗透不可避免地使旅游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别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于服务成本的下降,使在线商务、在线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我国的互联网普及度,国内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柔性化程度,高新技术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等等使传统的管理形式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2.2产业性质转变:传统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为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产业性质也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现代旅游业是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与一体的服务业[1]。旅游产业性质的转变对旅游企业的战略定位、经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提出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在旅游业未来的发展中,应该尽快转变企业经营战略,在提高企业发展过程的知识含量(以高科技为代表)和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两个方面有所突破[2]。

2.3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是其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经济和产业转变的催化下,旅游产品和服务必将取胜于其知识性。一体化的服务设计需要科学地进行市场调研、判断预定目标、设计流程并进行市场开发和运营;旅游服务过程的一线供给者需要能够有足够的素质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不断复杂的旅游消费动机和需求;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更明显地受到知识和技术的影响,比如复杂旅游设施的建设、高科技旅游产品的开发、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设计等等[3]。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将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技术。

2.4可持续旅游的发展需要:旅游业是个资源依赖型产业,其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和矛盾,如何处理好旅游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点。首先,知识资源本身所具有的投入少、产出多、资源可重复利用等特点符合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要求[2]。其次旅游企业的生态管理也需要对顾客需求、自然规律、环境承载力、管理方法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精确的判断。

3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构建

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建立在旅游业良好的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之上,对旅游企业生产和经营依赖的知识及其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管理,是为旅游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寻找新途径,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形态[4]。知识管理的基础流程可以划分为紧密联系的9项活动,并形成螺旋上升的有机“psca”闭合环路[5]。考虑到旅游企业的广泛性,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和体验性,产业内部的强关联性,以及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国内旅游企业竞争力较弱等特点本文采用“psca”闭环,分别对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重点分析。

3.1知识的内部和外部生成并重:旅游企业知识的来源可以分为内部生成和外部生成。其中内部生成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工作实践、自主学习、企业内信息、培训等;外部生成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其一是通过人员招聘,其二是通过外部链接,建立与企业,与学校的知识联盟[6]。旅游企业之间的强关联性使得合作成为其发展的做佳选择,当企业由于分工与合作形成了固定的、专一的生产经营模式,甚或按照知识流程的顺序被组建成“模块式”的产业内部网络结构[7],将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在搜集知识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知识的构成进行分析,要确定知识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区分知识的显隐特性,归类常规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8],并针对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和媒介,确定不同的传播受众。

3.2双管齐下做好知识积累:知识积累是知识交流和应用的基础,目标是将知识生成中所获得的知识进行保存和安全管理,同时为交流和应用创造系统、及时、高效的环境。

在知识的保存方面,传统的知识积累管理的方式是建立知识库和知识地图,这是基于显性知识的可编码特征。但是旅游企业中存在大量的隐性知识,并且这些隐性知识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往往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对隐性知识的保存也显得尤为必要。隐性知识的保存可以通过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方式,以编码的形式存档,也同样可以采用在企业内部建立专家系统(es)的方式进行管理。专家化知识积累管理强调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5]。

在知识的安全管理方面,旅游企业要树立知识管理风险观念。通过信息浏览权限的设置来约束企业知识的流动,保证让不同级别的人接触适当的知识部分,以保证企业的核心机密不被泄露。而针对旅游企业人员流失率较高的特点,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知识管理风险机制,防止“知识流失”[9]。

图1旅游企业显隐性知识保存示意图

3.3多层面多形式的知识交流:知识交流包括知识传递和知识分享。旅游企业可以在工作任务分解的基础上组织团队,这样企业中便存在三种形式的知识传递:个体和个体之间,个体和团体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的平等型传递;个体向团体的贡献型传递;团体向个体的渗透型传递。另外还可以采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交互型传递。通过个层面的知识交流可以增加知识的覆盖面。在每个层面都可以运用多种传递手段,如专题讨论、电子邮件、网络视频会议、培训、专利技术贡献等等。知识交流在各处的不断碰撞中被了解、更新和享用,推动了知识的创新。

图2知识传递形式图

3.4在知识应用中强调创新:应用是知识管理的实现手段。通过对各部门和人员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知识分类体系,开发知识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部门和相应的运作机制。为了推动知识的应用,旅游企业还要从企业文化和环境入手,创造“知识拉动力”,在组织形式上建立跨职能的合作团队。

图3旅游企业知识管理流程图

知识应用是知识生成的一个重要来源,因为知识应用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会不断形成新知识。旅游企业要重视新知识的生成和积累,积极总结来自知识交流环节的各个层面的反馈,并及时调整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变化和调整的意见,并最终反馈给企业的知识库,形成一种知识不断更新升级的态势。比如旅游企业中的一体化服务设计,就要随着知识的更新不断变化,不能将一体化服务固定为不变的范式,而应该成为不断更新的标杆。

4旅游企业知识管理内部支持机制建设

4.1设置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许多相关文献都提到在旅游企业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及知识主管,这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基于对知识管理工作的规范。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创新知识的管理,知识成果的申报和保护,企业环境和组织的再造促进等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都需要有统一的工作程序和方式方法,需要由专一的部门负责。

4.2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平台:知识管理的各项工作都来自网络信息平台的支持,因此善用信息科技的协助是必要的。网络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将企业信息化,包括数据信息化、流程信息化和决策信息化三个环节[10]。旅游企业要在功能完善和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上,使用相应的软件对知识进行编码和目录管理,建立知识门户。

4.3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

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是网络化、扁平化、弹性化、虚拟化、超文本模式的组织结构[11]。旅游企业需要打破目前的传统式金字塔组织结构,突破单一至上而下的信息渠道,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加速知识传递的速度、效率和对外抗风险的应变能力。旅游企业的组织不应仅考虑纵向扁平化,还应该结合旅游企业的工作项目和自主灵活的工作特点,采用工作团队、技术创新组织、并行项目组织、流程再造等,打造变形虫式组织结构。

4.4培养认同共享的企业文化:

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应重视以知识管理为组织战略,组织的学习和组织文化[12]。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当组织文化是助力时,知识管理的推动当顺势而为,反之则当以渐进改变的方式为之[13]。目前绝大多数国内旅游企业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还需要向有利于知识管理的方向加强。可以采用奖励创意,文件化作业,竞业禁止等措施,促使祖师成员的个人知识尽量外化。

4.5实施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

国内旅游企业旅游产品缺乏创新,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现象严重,因此在其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当中应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入,重点实施创新激励,加强人力资本的积累。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复杂特点又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中注重有的放矢的量身培训。将企业员工的薪金与知识管理的绩效挂钩,直接对员工参与知识管理进行激励。总之,为更好地在旅游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其人力资源管理要有区分,动态化,与企业的知识管理随时保持一致。

5结论

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迅速,且随着产业性质的转型,在旅游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要。目前的旅游企业应该尽快转变战略重心,尽快适应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但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仍然是较为滞后的,因此对知识管理的基础建制有更多的要求。当前,在我国旅游企业内部进行知识管理的重点仍然也必须仍然停留在基础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国网.2007

[2]刘纬华,郑向敏.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企业发展新趋势.旅游科学[j].2000,2:p8-11

[3]christinewilliams,johnbuswell.servicequalityinleisureandtourism[m].nankaiuniversitypress.2003:p168-170

[4]郭华.论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企业的知识管理.社会科学家[j].2000,6:p48-51

[5]王广宁.知识管理——冲击与改进战略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p31-44

[6]肖拥军.我国旅游饭店知识管理探讨.科技进步与对策[j].2001,1:p101-103

[7]李晓莉.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旅游企业管理[j].广西大学学报.2000,5:p45-48

[8]洪秋兰.公共事业组织知识馆奴隶的实施模式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07,10:p48-51

[9]王素珍,刘戈衡.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与管理[j].商业研究.2001,234(10):p52-54

[10]王德禄.知识管理的it实现——朴素的知识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p123-124

[11]罗繁明.论知识管理维度与组织环境创新[j].广东社会科学.2007,4:p72-78

旅游管理的知识篇5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teachingSystemoptimizationResearchfor

tourismmanagementDepartment

YanGShangying,DUZhongchao,ZHanGman

(tourismandResourceandenvironmentSchool,XianYangnormalCollege,Xianyang,Shaanxi712000)

abstractBasedonthesurveyofdemandingfortourismmanagementprofessionaltalent,accordingtothedemandofmarketfortourismtalents,tooptimizeteachingplanoftourismmanagementprofession,andproposethataperfectmanagementsystemfortourismmanagementpracticalteachingshouldbe"4Levelslayeredmanagementmodeforcollege,institution,department,andenterprise",5levelslayermodeof"cognitiveinternships-campuspractice-short-termpractice-long-termpractice-researchpractice"forandpracticalteaching.

Keywordstourismmanagement;practice;training;teachingsystem

1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优化

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设计的,培养方案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因此进一步修订现有的教学计划,优化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1.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业教学计划制定重要依据,作为一般本科院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既不同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也有别于重点院校专业培养要求。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需要针对性的调查,了解作为应用型本科专业行业的要求,了解行业对本科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培养规格、目标和专业方向,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确定开设的课程及具体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案。基本思路如图1。

近年来,我们分别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塘、关中天水经济带、成渝经济区等旅游业发达的地区企业高层作了广泛的访谈和抽样调查,其范围包括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饭店、景区、旅行社)、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和会展公司,了解行业对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需求的要求。

旅游行业普遍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知识面广、吃苦精神、善于自我平衡的心理素质。饭店行业还要求:掌握酒店管理和操作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旅行社要求:旅行社管理和操作的基本知识、随机应变的能力、礼仪沟通人际交往能力、较高的导游服务水平。景区要求学生:掌握景区管理和服务的基本知识、环境学的知识、基本的地理地质气象等知识。会展管理则要求有初步的策划设计能力、营销能力。旅游规划企业要求学生会使用CaD软件、掌握旅游地理、旅游资源仅本知识,了解历史、文化、社会民俗。对比我们的培养方案,我们以前的方案与这些要求存在一定的出入,因此需要确立新的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重新确定各模块的课程。

图1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教学优化及基本思路

1.2修订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针对行业的需求,我们对以前的培养目标进行修订,我们认为作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旅游服务技能,适应中国旅游发展需要,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专门人才及旅游教育人才。学生主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就业方向主要为高级饭店、旅行社、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旅游策划咨询公司、会展公司、旅游行政管理、涉外企业等。

根据培养目标,我们选择设置了饭店管理和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以便培养学生掌握更精专的专业管理知识和技能。我们认为饭店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具备比较全面扎实的饭店管理知识和能力,同时具备熟练的相关服务操作技能,侧重培养现代饭店管理所需人才。旅游景区与会展管理方向在培养学生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一是使学生具备现代商务会展旅游相关业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从事会展策划、会展营销和服务的初步能力;二是使学生具备较全面扎实的景区管理知识,具有开展各种风景区管理、规划设计的初步能力。

1.3修订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要通过课程体系实现,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达到全面改造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目的,使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更加突出,使专业的应用型更加凸现,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诠释理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使学生拥有更加符合旅游行业工作实际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我们在调查的行业基础上又征集了不同地区旅游管理院校专家的意见,确定了旅游管理专业各种模块,确定了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

按照学校修订培养方案的意见,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由学校统一安排,含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这类课程是依据教育部要求开设的。我们主要确定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职业能力和实践课程模块。因此我们对这四个模块进行的广泛的调研和深入的探讨。

学科基础课模块主要考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潜力,理论较强的课程。根据教育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要求,经过讨论和征求业内教育专家的意见,确定了开设经济数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旅游学、旅游资源学、饭店管理学、旅游经济学等。这类课程对学生就业影响不是很大,但作为专业基础,我们认为这是本科教育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学生通过学习后,入职技能会提高,为学生搭建一个比较高的平台。我们开设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制图、旅游统计学、旅游法规、旅游英语、旅游规划与开发、客源国概况、旅行社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侧重于实际操作,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基本的技能,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我们开设了饭店管理和景区与会展管理两个方向,饭店管理方向有前厅管理、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饭店英语等4门,景区与会展管理开设景区项目策划与设计、旅游景区管理、会展概论、会展经营与管理,这两个方向的课程都是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对开,强调了动手能力。在专业能力课中,我们增加了人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2门课,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课程开设了旅游项目投资与评估、旅游产品开发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礼仪礼节、形体训练、商务谈判与技巧、公共关系学,同时规定学生必须利用假期完成2个短期实习或取得相应的证书。实践课程模块除了学校统一要求的外,我们开设了旅游企业认知实习、旅游地理与旅游心理学野外实习、旅游拓展综合能力训练、毕业论文等。

2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尊重认识的过程,从宏观认识到微观,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我们设计了认知的整个过程。

2.1健全管理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目前我们的管理体系通常采用校院系三级分工负责管理模式。校教务处具有监控职能的教学管理单位,负责实习计划的审批、实结、实习成绩的管理,通过监控,保证实习确实按质按量完成。二级学院负责专业性实训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实习计划的申核,实践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任务的下达。旅游系组织实施、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实践教学管理章程的拟定。校外实训基地由院企双方根据合作协议共同管理,按培养计划安排教学环节,实施质量监督和考评。目前存在不足的是:学院并非独立的法人,一旦出现纠纷并不能承担完全的责任,因此,我们认为校外实习基地应该是学校法人与相关旅游企业签订的协议。

2.2实践教学层次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有循序渐进的层次性,它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中实践教学应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形成“认知―模拟实训―专业短期实习―长期定岗实习―研究实践”的全方位的立体化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1)第一个层次:旅游认知实习。认知实习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习的重点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实践的方式有酒店参观实习、旅游景区考察,会展和旅行社实际参观,进行案例分析讨论、课堂演示等多种形式的实际训练,此外还可安排野外集中实习,我们在这方面安排了旅游地理学与旅游资源调查实习、游客市场调查实习,旅游拓展能力训练实习等。

(2)第二个层次:模拟实训。模拟实训是利用校内实训室,如形体训练房、多媒体教室、模拟餐厅、模拟客房、模拟酒吧、导游模拟实训室、旅游规划设计室,以及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系统等实验室。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是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也是校外实战实习的前奏,它既减少了师生在学校与企业间的奔波,提高了实习效率,也节省了教学经费。

(3)第三个层次:专业短期实习。专业短期实习目前主要有三大块内容:一是旅行社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行社中的计调工作、接待工作和综合业务工作等,主要在暑假进行,为期6周。二是酒店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酒店中的各主要部门的服务流程和基层管理等,主要在寒假进行,6周时间。三是旅游景区短期实习,目的是了解和熟悉旅游景区的经营体制、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及景点导游讲解的技能等,一般学生利用暑假完成。(下转第107页)(上接第60页)

(4)第四个层次:长期定岗实习。本层次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而设计的,主要利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时间至少半年,最好实施轮岗实习。通过专业实践,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另一方面学生的到来给旅游企业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为旅游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同时旅游企业也能从中发现和选拔人才。

(5)第五个层次:研究实践。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这里研究实践不是单纯的研究,而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研究实践的资料应尽可能采用真实案例,特别是在定岗实习过程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综合利用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方法,通过独立思考,站在一个旅游管理者的角度,独立提出解决各种问题的对策,撰写论文,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另外,研究实践也可以选用来自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一方面教师的某些课题和项目的前期调查、问卷统计等工作可由高年级的旅游管理学生来做,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指导老师应要求学生围绕论文选题或专题设计项目,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来完成毕业论文。

本文为陕西省本科院校教改项目《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创新》部分成果,项目编号:09BY68。同时受陕西省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的知识篇6

关键词: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的稳步发展,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格局日益明显,将应用型本科人才作为学校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成为越来越多普通本科院校的共性选择。近年来,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旅游专业人才,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才的主要培养者。旅游管理本科院校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出现了相较于高职高专和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诸多短板。因此,旅游管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已成为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和质量提升必须面对的重大时代课题。

一、我国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经过30年的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日趋完善,现已形成了大专(高职)、本科和研究生(硕士、博士)多层次的教育体系。至2012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共计2236所,其中高等院校1097所,职业技术学校1139所。2012年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相关专业在校生共计107.34万人,其中旅游高等在校生数为57.62万人;旅游职业学校在校生数为49.72万人[1]。虽然旅游教育以本科生人数居多,但是在现实中本科以上人才培养及就业都处于尴尬的局面。

业界普遍认为旅游专业本科人才不好用,实际操作能力不如高职高专,理论程度不如硕士。这种旅游专业本科生“专而不专,能而不能”的尴尬局面使得就业比例越来越低,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人数比例一般仅在10%-20%之间,从而也导致近几年旅游本科专业院校和专业办学萎缩的局面[2]。

二、旅游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多元的知识结构

旅游人才多元的知识结构包括:1.深厚的基础知识,掌握深厚的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是日后得以进一步发展与创造的基础;2.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想在旅游行业中有所作为,成为有用的旅游人才,就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应有的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要的旅游服务的程序、操作规范和技能;3.广博的相关性知识,在旅游一线,各种突发性、应急性问题会经常出现,这就要求旅游人才不仅具备精深的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管理学、心理学、人际交流和沟通等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所遇到的问题处变不惊,迎刃而解。

(二)完善的能力结构

现代社会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瞬息万变,知识更新频率加快,这就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所学旅游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能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在旅游职业领域成功立足。能够把丰富的旅游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转化应用于实际问题,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具有胜任旅游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旅游技术创新和二次开发的创新能力。此外,还要有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应变能力,这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旅游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基本能力。

(三)全面的综合素质

旅游应用型人才的素质不仅包括德智体美的基本素质,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旅游应用型创新人才能够在旅游职业领域成功立足,能进行旅游新技术、新服务、新产品的创新。必须要有创新的个性特质,在组织创新氛围的影响下通过相互作用实现创意的产生和创新的推进。

三、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四阶段课程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学术”四阶段式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第二学年开设的课程目的在于打造学生的专业能力;第三学年开设的课程重在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第四学年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通过四年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得以提升。

(二)优化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应用性人才

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教学环节中应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在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及自我学习能力。主要由课堂参与、独立作业、小组作业、外出考察、毕业论文组成。开设带有研究性质的实验课,将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某项课程的研究之中,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旅游活动深层次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研究能力。

多引入探讨式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学方法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的互动式、参与式教学发展。使用案例讨论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互动意识和参与精神;运用电子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地教学,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实务感;引入角色模拟教学法,可引导学生在特定环境下进行角色体验,增强对知识的领悟和运用;采用专题研讨教学法,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术探索精神。

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校内外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习惯态度的养成与职业创新等。同时,旅游教育培养的人才,其就业上岗后的服务和管理行为大多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因此必须十分注意对学生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行业有真实的认知。

(三)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目前很多院校现有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多是从相关学科通过一定的短期培训或自学方式转入本专业的,所学知识不系统,再加上没有从事过实际旅游工作,很难胜任他们所承担的课程教学任务,更谈不上承担大型的科研任务,必将影响到毕业论文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要求旅游院校推行“双师制”,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旅游院校也可以从旅游企业中选聘兼职教师,增加专业课“现场教学”的学时比例,从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和应用能力,突出外向性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局.2012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

[2]宋大为.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30):31-33.

旅游管理的知识篇7

关键词: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2

本人从大学本科开始接触到旅游管理,四年大学本科、三年研究生的学习,两年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工作,算起来,与旅游管理结缘已有九个年头。现已近而立之年的我回首这九年的学习和工作,只觉得脑中空空如也,不禁心有戚戚焉。别人问起学旅游学了什么,竟然心中发虚。这可以说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共同感受。东北财经大学的谢彦君教授曾经说过旅游专业的大学教育,是落后于实践的,是浅薄的。旅游企业不用高学历的旅游专业人才,不是因为他们学的知识深,而是因为用了几年之后觉得他们学的和高职高专差不多。高学历的旅游专业人才与高职高专的学生所学内容差不多,使高学历的旅游专业人才没有形成学科自信。

在旅游研究方面,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的学生有自己“母学科”的支持,有理论和方法论的依仗,反而比旅游管理专业科班出身的学生有优势。academy(internationalacademyfortheStudyoftourism,国际旅游科学院)里的院士没有几个是学旅游管理出身,大部分是地理学、人类学,或者是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其他学科的人。现在中国旅游学术界有话语权的大家都有自己的学科背景,可以说是一条腿在“母学科”,一条腿在旅游上,他们可以利用其“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论来指导旅游方面的研究。当然,这是国际、国内旅游研究的一个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学者双腿迈进旅游上来,但是,不得不说,有了学者自身“母学科”的支撑,使得旅游研究更加顺畅。现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不太愿意要本、硕学旅游管理的学生,因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知识比较浅薄,没有理论和方法论的支持。旅游管理专业的导师不愿意要旅游管理专业出身的学生,这不能不说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悲哀。我们不禁要问,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出路何在?如何才能成为旅游研究的主力军,为旅游知识共同体和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所有旅游管理专业科班出身的人亟需解决的问题。除了学校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探索改进之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自身更应该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内涵。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要有想象力

由于受中国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国的学生严谨有余,然想象力不足。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力,就只能墨守陈规,突破不了原有的樊笼,在旅游内生理论方面不能有很好的突破,因此,旅游专业学生应有意识的培养想象力,为旅游知识共同体的形成提供原创的源泉。

二、打造多学科基础

旅游是一门交叉学科,在本科教学中可能开设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美学等“旅游×××学”。如果仅仅学这些教材,只能是博而不精。在我们无法改变现在的教育模式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改变自己。虽说人的脑容量和精力有限,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多的涉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知识,掌握其理论和方法论,或者选准一门学科深入研究。霍元甲原本不适合练武,但是他通过勤奋努力,博采众长终成一派。现在的旅游专业的学生就像当初虚弱时的霍元甲,通过不断努力,众学科之长肯定能够有所突破。

三、加强方法论的研究

旅游研究一般采用定性与定量两种方式,而运用各种统计分析软件和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章更容易被杂志社采纳,因此形成了崇尚定量分析的形势。在这种形势下,旅游研究人员应该熟练掌握spss、stata等各种软件。但是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也存在着种种问题,例如同一个被调查者在不同的时间做同一份调查问卷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由于我国的国民性,调查问卷的答案可能不是被调查者的真实想法等等,因此,现在很多学者呼唤定性方法的回归。旅游研究人员应该注重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另外,现在有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叫做网络民族志(netnography),利用博客、微博、Facebook,利用网上视频资料进行分析。此外,还可以采用照片分析方法、实验法、访谈法等。

四、关注学术前沿

肖洪根教授在华侨大学旅游系工作时很早就接触到了annalsoftourismResearch(旅游研究纪事)、tourismmanagement(旅游管理)等旅游学术刊物,满是灰尘的过刊,一卷一卷的被他拿出来研读。他比较早的接触到英文旅游学术文献,直接进入学术前沿,而现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多少深入研究过annals或者tm。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潜下心来,认真钻研,多看一些annals、tm、《旅游学刊》等权威性杂志,关注旅游大家的著作,关注学术前沿,使自己有敏锐的眼光,保持学术敏感性。

五、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Communityoflearningandpractice)是一种知识转移/知识效用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很多人没有做过导游、没有当过酒店的经理或服务人员等等,不了解旅游行业的现实需求,因此不能实现知行合一,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对接。

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洪根认为大学/学院应该把酒店所有的部门经理都聘为学院的兼职教员,同时,学院所有上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老师都应该同时兼任酒店的管理职务。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的许多课程,聘请全部部门经理做lecturer(讲师)、instructor(教员),同时,学院做饭店研究的人,任何时候,如有必要,都可以去当经理。香港理工大学酒店及旅游业管理学院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知行合一,这是理论与实践对接的一种有效方式。从事旅游研究的人员应该创造或利用各种机会做做导游或旅行社经理或酒店经理等,了解旅游行业的现实需求,达到知行合一。

六、精通一至两门外语

外语是我们进行国际交流、阅读外文文献的工具。旅游专业的学生应该精通一至两门外语,打破国际交流的屏障,以便更好地接触国际学术前沿。

综上所述,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旅游研究方面比较薄弱,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处于弱势地位,面对这种困境,旅游专业的学生应该从自身出发培养想象力、打造多学科基础、加强方法论的研究、关注学术前沿、践行知行合一、精通外语等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的软实力,为旅游知识共同体和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保继刚,王宁,马波,肖洪根,谢彦君著.旅游学纵横:学界五人对话录[D].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

[2]谢彦君著.基础旅游学[D].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

[3]陈才著.旅游体验的性质与结构――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D].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

旅游管理的知识篇8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特色课程旅游法规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构建以旅游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突出旅游职业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对专业课程的改革,已成为高职旅游专业教师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旅游政策法规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然而传统理解上法学又不像其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强,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进行教学改革,突出课程特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职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1改革课程培养目标

传统的旅游政策法规课程的教学目标偏重于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政策法规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开拓分析问题的思路。学生学以致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待加强。导致多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印象就是纯理论,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意识到该课程在其旅游职业生涯中起到的作用。课程改革,首先就要改革课程目标,突出课程特色,使学生充分认识课程的作用。课改后将原课程名称更换为《旅游政策法规应用》,课程目标从原来单一的知识目标拓展为若干子目标。包含专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及职业素养目标几个部分。改变传统学科教学的课程培养目标、内容体系,构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社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主线,以大旅游的概念重构知识体系,传授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针对性,又有较强适应性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同时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思维能力,激发其学习旅游政策与法规的兴趣。

2改革课程内容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且不能单纯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这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所谓职业能力应该是指综合的、称职的从业能力,包括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全部内容。旅游活动不仅仅涉及到单一的旅游行程,打破原有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以项目驱动教学,以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主线,以旅游活动、旅游交通、旅行社业、旅游住宿业、旅游景区、旅游休闲等产业群为主体将知识重新整合,力求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在实践的模拟过程中学习法律知识。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本位,强调课程设置的职业性,实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培养的合理与优化。

(1)旅游政策认知,包括国家宏观环境、旅游行业及产业政策的认知、探讨。

(2)旅游法律基础知识认知,旅游纠纷的解决途径的概括性学习。

(3)合同法。包括旅游合同的签定、变更、转让,各旅游企业间违约责任的承担,合同纠纷的解决、国内旅游合同范本、出境旅游合同范本的学习与制定等等。

(4)旅行社管理条例的学习。包括旅行社的市场准入,旅行社的申办、运作,旅行社权利义务及经营、监督管理的过程。

(5)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学习。包括导游人员的市场准入考试、考核,导游及领队证书的申领条件、程序,导游人员的权利义务。

(6)旅游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管理等条例、文物保护及世界遗产公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7)出入境检查法律知识学习。包括中外公民出入境的常识、办理出入境的手续、义务,出入境证件的办理和出入境检查的制度。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方面知识的学习、中国公民在世界旅游市场的地位及中国公民文明素养案例的探讨、辩论等。

(8)旅游交通法律知识。包括《铁路法》和《民用航空法》的学习。

(9)旅游住宿、娱乐、食品卫生方面知识。包括旅游住宿的治安管理、消防管理、行业规范和《食品安全法》的学习、探讨。

(10)旅游安全救援法律知识。包括旅游安全事故及处理程序,旅游突发事件及应急处置程序,旅游保险知识的学习,事后的补救工作的处理。

(11)市场运行相关法律文本消费者权益法的学习,包括不正当竞争和市场消费霸王条款的存在、探讨、辩论,学习了解消费者的权益与经营者的义务,如何维护其权益。

重构的课程内容体系以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为主线,以旅游产业群为主体,最终适应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主要工作在各旅游企事业,主要从事服务性工作。因此根据学生特点及就业方向讲清楚旅游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和旅游市场主体行为规则为重点,以及在(下转第44页)(上接第42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各旅游活动的项目,必须让其学会各法律制度的程序和基本权利义务,保障各方面的权益及合理承担责任,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达到课程教学培养目标。

3改革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线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转变。在教法上要体现高职学生思维特点,放弃纯理论教学的思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为实践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法律理论外,重点是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如何填写旅行社企业开办申报书、如何起草和签订旅游合同、如何关注旅游热点中蕴涵的法律问题、如何进行旅游纠纷处理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旅游政策法规的实用性和与旅游工作的关联性。同时,依托教材,建立旅游法的案例库,采用模块教学,以传统纸质教材为基础,综合多媒体、多形态、多层次的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师实训指导书、试题库和电子教案等。在教材之外,加强媒体间的互动,综合运用多种媒体并发挥其优势,强调教学过程中一体化教学设计,解决课堂内外教学的难点,适应高职学生逻辑思维相对不足,形象思维能力活跃,实践教学多、学生在校外时间长的特点。

4改革实践教学

课程实训是专业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熟练运用旅游政策法规法理论指导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实际工作的操作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通过课程实训,可以使学生主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一是使学生形成一个广义的旅游法的基本知识框架,了解制度背后的基本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基本原理继续深入学习旅游法律知识,分析现实中的法律问题;二是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的指导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同时增强法律意识,养成法律思维习惯。我国现在正处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市场经济完善过程中,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旅游类专业学生只有从法律视角和经济视角两个角度去考虑事情,引导和规范自己的工作过程,为旅游活动保驾护航,通过实训使学生更加深刻的领悟和体会旅游法律法规的实用性。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应至少安排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课时来进行实训。课程实训项目设置要紧扣课程目标和内容,重点涉及旅游法、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合同法、安全管理方面政策与知识。通过模拟设置旅游产业链中和旅游活动过程中及从事旅游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和现象,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在训练过程中,通过各种典型的旅游纠纷案件案例,使学生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加深对旅游政策法规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技能的理解,增强感性认识。实训过程中充分融合角色扮演、辩论、分组讨论等方法,设置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关注学生语言表达及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

总之,专业特色课程改革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适应社会对旅游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旅游法律法规知识的渴求,高职旅游管理类专业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改革既要体现法律的思辨性,又要体现旅游活动的实践性和选择性,使学生的法律素养普遍获得提高,更好地体现课程特色,打造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陈国生.高校旅游课程综合化改革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旅游学刊,2004(12).

[2]董静.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旅游管理的知识篇9

关键词:旅游管理旅游文化课重要性

旅游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又是一门交叉学科,它由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三大学科支柱支撑,它的课程设置同样由这三大学科专业课程组成。旅游文化课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课、基础课,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下文将围绕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文化课程的重要意义集中论述,以此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水平,优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

长期以来,学界对旅游文化的定义没有统一的定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其一,“物质和精神文化综合说,”即“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其二,“旅游主体文化说,”即“旅游文化是旅游的人化,也即旅游者的文化”。其三,“旅游客体文化说,”即“旅游文化是指与自然风光、古迹遗址有关的历史掌故、民俗文化、文学艺术、传说故事及百科知识等”。其四,“旅游介体文化说,”即“旅游文化主要是指旅游组织者为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文化措施以及接待人员在接待工作中表现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其五,邹本涛、谢春山教授给旅游文化最新的定义即“旅游文化是人们的旅游体验与介入过程及其精神产品的总和”。

二、旅游文化课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地位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学科,它是由三大支柱支撑的,即经济学、管理学、文化学”,“旅游的核心问题是文化问题,文化是旅游的精髓和灵魂,是推动旅游发展的原动力。研究旅游,无论是将它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还是将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都离不开文化”。旅游文化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一门主干课、必修课,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目前它不仅仅以一门课程而存在,其地位在逐渐提高,一些学者甚至提出:旅游文化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旅游文化学”。还有学者指出“旅游文化有其特殊的研究对象、具体的研究方法和足够的经世致用价值,也就是说旅游文化学具备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的三大基本条件”。

三、旅游文化课的重要性

(一)体现旅游文化课的重要地位

虽然当前旅游文化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种种研究表明,它逐渐被学界重视,它的学科地位在逐渐上升,它不仅仅以一门课程而存在,更应该以一门学科对待,所以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文化课程正是体现了旅游文化课的重要地位。

(二)丰富学生知识

旅游文化课讲授的内容十分丰富,具体涵盖山水文化、聚落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烹饪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诗词文赋文化、书画雕刻文化、戏曲歌舞文化、工艺美术文化等,这样全面而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极大丰富了他们的知识面,拓展了他们的视野。

(三)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旅游景观中积淀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各种古建筑的结构形式、建造工艺、图案雕刻等,都反映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文物古迹直接展示出历史文化;作为旅游流动资源的民情风俗,有关景物的诗文与神话传说等旅游文学,承载着民族的性格、心理、精神、伦理道德等。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将旅游景观鲜活地展示给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深入学习,进而挖掘旅游景观中蕴含的民族文化。通过观赏旅游审美对象,学生自然会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

旅游文化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包含有地理学、文化学、心理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学、建筑学、宗教学等学科知识;熔文物、古迹、书法、绘画、雕刻、篆刻、音乐、舞蹈、园林、建筑、庙宇、服饰、烹饪、民俗、风尚等为一炉。通过这些知识及实物的学习,可以促使学生发现、感知、鉴赏其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培养他们正确、积极的审美价值取向,提高学生鉴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健康的审美观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铸就良好人格品质。

(五)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旅游文化课程基础知识包括两部分:其一为旅游文化概念、结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规律等。其二为具体的各种景观文化,诸如山水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文学艺术文化等等。

综上所述,旅游文化课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才能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辽.漫谈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报,1987

旅游管理的知识篇10

(玉溪师范学院商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摘要: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是根据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课程与职业或岗位的有机衔接,构筑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并重的课程模式,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科知识为支撑.本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内涵的解读,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并进一步提了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评价;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43-03

1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许多困难,例如,旅游学科体系不成熟,各个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统一,不同学校的旅游管理本科学士文凭有不同的内涵(龙江智,2005)[1];供需错位现象严重(赵志峰,2008);[2]就业相对困难,层次较低,职业素养不强,难以满足需要[3](郑春奎,2011);旅游本科毕业生的业界低就业率及高流失率现象严重(胡朝举,高雪等,2014)[4]等问题.究其原因,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吴国清,叶欣梁(2004)认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良好的职业意识;实际动手弱,社会适应性不强;办学思路雷同,没有特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重复、滞后;教师“半路出家”者居多,师资力量薄弱等,是造成旅游人才市场供需错位的主要原因.[5]师守祥(2008)认为现有旅游专业培养的是旅游服务人员,投入与回报严重背离.[6]郑向敏(2010)认为各高校都把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强调精英教育,专业教育,忽视或轻视了实践教学[7].虽然各学者对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解释说法不一,但几乎一致认为应该对现有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做出相应改革,以适应旅游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2005年前后,一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了与传统本科院校进行错位竞争,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提出了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8]以期望能够解决旅游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应用型旅游管理本科教育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能力构建、课程设置等相关内容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课程体系内涵进行解读,希望以此为基础,对现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重构,将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

2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内涵解读

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和手段,它对提高和保障高等院校各专业的教育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关于课程体系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无统一定义.顾明远,施良方,廖哲勋,杨树勋等学者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作了阐释,给出了不同定义,但目前用得最多的是胡弼成在《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一文提出的定义,胡弼成认为课程体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目标)实现的系统;狭义的课程体系特等同于课程结构,是指课程构成,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组织、排列和配比关系.[9]一般认为它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的涉及学科及专业的设置,中观涉及专业内部课程体系的构成,微观主要指专业内部的教学内容以及教材体系的选择,本文对课程体系的研究定位在专业课程体系的层面,因此在下文中提到的课程体系均指广义的课程体系,属于中观层面.向学生提供什么样的课程体系不仅可以反映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所持的态度、施加的影响与所抱的期望”[10].为了响应社会对复合型、紧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诉求需求,各高校近年来纷纷提出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培养方案,以期培养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具备从事相应岗位或专门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载体和手段的课程体系也随之做出革新,要求各高校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着重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基于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课程体系与职业或岗位的有机衔接,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实际岗位的技术活动项目为线索,将学科知识和素质培养融合具体教学活动之中,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科知识、专业理论为支撑来设置课程.[11]因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面向社会需求,服务社会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并重,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三是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3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3.1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3.1.1明确目标定位,突出专业知识的应用性

应用型人才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专业、工作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不仅要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还要能适应岗位发展、变化的要求.在对整个体系进行优化时必须将专业知识要求、职业或岗位的技能要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依据知识能力大纲对课程进行选择、整合,以保证教学内容、方向要立足于就业,服务于工作岗位,即要与社会需求接轨,防止“供需错位”现象的出现.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岗位、行业较为广泛,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乐等六大方面的范畴,要把握好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并依据岗位来设置课程难度较大.但经过简单梳理后不难发现,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的工作岗位或职业,均为服务性行业,虽然岗位不同,但存在较大共性,可以将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应用能力细化为“旅游服务基本技能、旅游服务活动策划能力、数理统计与分析能力、管理理论与知识应用能力……”等.因此在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时,一方面应该重视职业通识能力(能力素质课程、人文素质课程、行为素质课程等)设计与构建,以满足社会对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等传统的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相关课程的开设就应该与企业需求目标紧密结合,与企业用工标准相结合,注意岗位核心能力(岗位基础课程、岗位核心课程和岗位拓展课程)课程的设置,如旅游项目策划、导游实务、前厅服务技能实训、客房服务技能实训、餐饮服务技能实训等课程.总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相比,职业教育倾向突出,更加强调社会及岗位的适应性.

3.1.2学科知识和应用能力并重,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旅游业是对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行业,它要求管理者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熟悉基层的工作流程和业务标准,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一般不可能直接为旅游行业输送高级管理人才,而只能为旅游行业培养同时具备最基层业务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潜质潜能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12]这种观点反映了员工从层到管理层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观点的存在对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它不仅模糊了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职业教育的界限,也为目前旅游教育存在的就业质量差、“供需错位”的现象找到了借口,使研究人员在一定程度上遗忘了对旅游管理专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挖掘与研究.应用型人才虽然可以划分为一线操作人员、行业管理人员、行业精英等层次,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旅游人才应该是行业管理人员、行业的精英,应该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走出“重实践,轻理论”培养基层员工的误区,知识目标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局限于技能培训,还应该注重学科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总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学科为支撑,专业为基础、岗位为核心,坚持通识课实用、专业基础课管用的原则,来搭建一个既要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满足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需求,又能满足培养一线员工的基本能力的要求.

3.1.3进一步明确面向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有相应课程与之相呼应

在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时,应该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加大地区文化类课程的比重,尽量做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接轨,让旅游管理专业接地气,增强专业实用性.本着服务于地方、区域和行业的经济建设,为地方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的原则,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势和特色,增设相关课程,例如云南历史文化、东盟旅游概论、旅游目的地形象策划等课程,进一步丰富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拓宽就业口径.

3.2课程体系优化与重构

根据以上基本设计思路,在系统梳理审阅有关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按照现行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做了如下调整和优化.

3.2.1依据学科特征,对学科基础课程进行优化

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曾经四次对普通高校专业目录,每次修订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做了相应调整,直到2012年第四次修订时旅游管理类首次作为一级学科与工商管理类并列出现在专业目录中.但是无论怎样调整,是否曾在争议,旅游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门类专业的特征是不容质疑的.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好旅游学科基础课程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经济类、管理类课程的综合学习,为以后走上管理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就业后有足够的发展后劲.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应该包括工商管理的学科基础课程,如管理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考虑到经济学作为管理学的基础,还必须充分重视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当然旅游类的学科基础课程,如旅游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课程也必须开设.学科基础课模块的课程内容主要侧重原理性知识,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和自我拓展与提升奠定基础.

3.1.2依据行业特征,构建应用型专业基础课程

由于旅游学具有多学科、跨学科交叉的基本特征,旅游活动本身又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旅游管理专业在开设课程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涉及所有学科及行业.旅游学涉及的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环境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对提高学生对旅游现象与本质的把握有重要意义,但这些课程所包含的知识并不是旅游从业人员开展工作所必备的核心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所学知识应用型和实用性,在专业基础课部分开设的课程应该与学生的就业方向或将来从事的职业应该具有一致性,它在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中应该处于核心地位,它致力于学生从事旅游行业技能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特色的重要体现.因此,建议在现有专业课程模块中删除人文地理、中国文化概论、旅游环境学、生态学等课程,增开俱乐部管理、会展概论、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目的地营销与管理、餐饮经营管理、酒店督导管理、农家乐经营与管理等课程.

3.1.3依据学生兴趣和能力培养,设置专业选修课模块

专业选修课是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的补充和完善,是为了拓展学科视野,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满足学生学习兴趣而开设的课程.为了防止专业分化过细,导致就业面狭窄,就业困难,在选修课设置时不应该划分专业方向,应在学生综合能力与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在选修课设置时可沿以下思路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1)立足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而开设的活动策划与管理(展览策划与组织、会议策划与奖励旅游、节庆策划与组织管理)、项目投资分析、旅游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收益管理、旅游地产与土地利用、客户关系管理、休闲娱乐业管理等课程;(2)由于旅游业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与内在修养,满足学生参与导游资格考试而开设的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美学等课程.

3.1.4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应当突出其中心地位.在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时,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教学学分、课时比例,如将专业实习改为一年,实行“3+1”的教学模式;其次,注重具体课程的实践环节设计,上述专业基础课、选修课等课程模块经过优化后,大多数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在日常教学开展中,必须针对具体课程设置实践、实训环节,并形成实践教学大纲,尽量通过实践和情境模拟的途径实现教学目的,要求形成相应的考评机制,确保每一个实践环节落实到位;最后,加强校企合作,规范校外实习,避免成为校外实习基地的廉价劳动力,影响其择业与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龙江智.从体验视角看旅游的本质及旅游学科体系的构建[J].旅游学刊,2005(01):21-26.

〔2〕赵志峰.旅游管理专业性质研究——一种体验视角的探讨[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

〔3〕郑春奎.旅游管理专业“一式三化”模式人才培养实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40-42.

〔4〕胡朝举,高雪,吴雁彬.旅游管理应用型本科多元协同培养路径创新与实践——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235(17):130-132.

〔5〕吴国清,叶欣梁.旅游人才培养与高等旅游教育的职业化发展[J].旅游学刊,2004(S1):15-18.

〔6〕师守祥.以项目和景区管理为突破口,培养真正的旅游管理人[J].旅游学刊,2008,23(2):10-11.

〔6〕师守祥.以项目和景区管理为突破口,培养真正的旅游管理人才[J].旅游学刊,2008,23(2):10-11.

〔7〕郑向敏,范向丽.论旅游专业“四高”的人才培养理念与运作模式[J].人文地理,2010(06):146-149.

〔8〕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03):92-95.

〔9〕胡弼成.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21.

〔10〕崔军.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课程改革:理念更新与思路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09(0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