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态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4:12

经济发展态势篇1

关键词:低炭经济现状趋势

引言

迄今为止,人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自然资源无止境的索取,实现物质享受与便利的提高。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高消费模式,成为世界的风向标,引令各国竞相模仿,由此造成地球资源和环境的严重浪费和破坏。时至今日,由于人类过度的生产与消费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加以重视并采取有措施进行补救和改善的时候了,在此背景下,兼顾环保和发展的低碳发展观念逐渐兴起,并成为全球潮流。从个人生活方式到政府政策,从国家法律到国际公约,低碳发展影子到处可见。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一直是人类面临的两难选择;进入工业化时代后尤其如此:如果只顾发展不顾环境,本代人都可能难以继续生存;但如果只顾环境保护,发展中国家又难以发展,民生问题得不到解决。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人类终于找到了低碳发展的道路,就是把发展寓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把环境保护寓于经济发展之中。

一、低炭经济发端

低碳经济发端于地球能源战略调整,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领域。一方面,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是国际政治经济中热点问题,归根结底也是发展问题。气候变化未来将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更容易遭受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仍有不少贫困人口,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特别是一次能源以煤为主,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温室气体减排面临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为我国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极大机遇,对于缓解资源和环境矛盾、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乃至经济安全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低碳经济定义及内涵

(一)国内外相关定义

国内外历年来关于低碳经济内涵的界定众多。最早,2003年英国《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将其定义为: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排放,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长早更高生活上水平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长早机会,也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该白皮书提出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削减60%的目标,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

低碳经济一经提出就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并引领了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的大趋势。梅森纳(2007)认为人类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不是技术上的,也不是经济上的,更是政治和体制上的。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将有希望成为美国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定了应对气候变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这一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积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义。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该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概念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在气候变化估计制度框架(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特别是《京都议定书》遭受空前挫折的形势下由英国率先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国际气候谈判的僵局,着眼于国际气候制度的建设。

在中国,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对低碳经济给出的定义是: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与传统及国际体系相比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势头。也就是说低碳经济是也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对”低碳经济“的定义,目前广泛引用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即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真个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僧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促进整个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包括

1、工业生产的高效率,即单位产出低排放;

2、能源转化高效率,即单位电量高行驶里程和低排放;

3、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供应中占较大比重;

4、交通领域的高能效和低排放;

5、办公、生活领域的能源节约;

6、减少高能耗、高排放产品的出口;

7、公共交通替代私人交通,更多使用自行车和不行;

8、最为核心的是:通过体制机制调整,刺激高效能、低排放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从而提高全球的能效水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低碳经济具有全球性、政策驱动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一系列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政府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技术创新与储备以及金融支持。

三、低碳经济产生背景

从起源来看,低碳经济发段端于能源战略调整;从分布领域来看,低碳经济广泛应用于气候变化方面;从概念的提出和行程背景来看,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经济发展态势篇2

关键词:煤炭经济;发展态势;对策分析

0前言

在当前煤炭经济形势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煤炭行业并不是非常乐观,而且,煤炭行业发展中还存在自身的缺陷,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笔者就从当前我国煤炭经济发展态势出发,逐步探讨如何促进我国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自身的建议,希望能够更好地推动煤炭经济的稳健发展。

1煤炭经济的发展态势

中国的煤炭产业在以往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直是持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进入市场经济之后。煤炭行业的发展更是显而易见,上升趋势大幅度提升同时煤炭产业急速扩张。而这不仅提升煤炭产业的经济效益更加使得煤炭的质量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不断提高,促使中国煤炭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1.1煤炭产量与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平衡

在以往的发展历程中,煤炭经济快速发展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在国民人均水平GDp上升的同时,煤炭经济的攀升幅度也尤为惊人。而在煤炭经济快速上升状态中最突出的一组关系是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与煤炭产量之间的关系,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好煤炭资源是政府必须要科学规划的事情。

1.2煤炭产业的不断优化调整

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煤炭产业的飞速发展,然而传统的煤炭发展方式虽然成为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的一个强大助力。但在环境污染问题上越发严重,而这主要是煤炭产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所导致。随着全球性的“低碳经济”概念在中国的引入,煤炭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必须要突破的瓶颈。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用于加快中国传统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中国煤炭产业形成了更加高效、环保的一整套的煤炭生态经济圈的发展模式。

1.3国家控制,煤炭产业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

煤炭是我国基础性能源,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并且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基础性能源的煤炭所拥有的战略性价值将不断攀升。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炭产业也将越来越被国家所注重。而国家所引起的重视必将体现在政府对煤炭产业控制力度的不断加强上。拥有政府的支持,毫无疑问将使得煤炭产业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而政府的这种控制方式是一种以“节能”为主的引导式的调控,让煤炭企业接受更为科学性、理性化的先进理念。并配以多元化的发展方式,给予我国煤炭经济更加稳定合理的发展基础。

2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煤炭经济发展至今有过很多的成就,也相伴而产生了诸多问题。而在不断科技化、科学化的发展态势之中,煤炭产业需要进一步发展就需要克服这些困难。以下将从煤炭的自身条件、市场条件以及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2.1煤炭产业没有形成高度统一性

市场条件对于煤炭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煤炭价格的变化浮动,对于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的煤炭企业。一个变化无常的煤炭价格显然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很可能会让一些小的煤炭企业因无法承受市场价格波动而转型失败。最终被行业所淘汰,而在我国煤炭经济在区域上呈现出的价格差异是比较大的,主要是煤炭产业之间没有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价格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限制了煤炭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也可能因为政府没有及时出台一些调整政策使得局部煤炭产业的价格进一步扭曲变形,而这些因市场经济所引起的煤炭经济的局域差异。将直接阻碍我国整体煤炭经济的发展态势,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可能会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

2.2新能源对煤炭经济的冲击

环境因素对于煤炭经济的影响,主要是煤炭这种高污染的产业特性。并且近些年出现的温室效应,更加让煤炭产业发展受限。低碳经济的方式发展煤炭经济必然要降低煤炭经济之前的发展速度,以便求得一种经济收益与自然环境的双赢。然而煤炭对环境的影响并不仅仅只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对于矿区周边环境的破坏,更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煤炭的加工阶段产生的废水、废渣的处理。不仅污染空气、污染地面,对于煤炭废水的处理更为重要。在我国已有部分煤炭产业集聚地区因为煤炭废水的排放而污染了居民用水,导致大量的疾病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3煤炭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分析

3.1煤炭产业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对于煤炭自身存在的局限性,需要加强科技化水平。在煤炭加工过程中,为了提高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需要不断提高煤炭企业对于煤炭废弃物的处理技术。通过科技创新、设备更新,使企业不断跟进社会先进水平。才能更好的在优化煤炭企业结构的同时兼顾好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更加需要为煤炭企业注入“低碳经济”概念,以保证煤炭企业原本的活力与创造力。政府要在政策上支持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其提供足够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础。

3.2加强对煤炭产业的调控

国家需要加强对煤炭产业的宏观调控,以稳定煤炭价格为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提供足够稳定、安全的环境。同时要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煤炭企业进行产业的自我优化升级,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必须要根据区域实情进行调整。要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落实到煤炭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煤炭企业之间要进行统一合作,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价格体系。以求进一步巩固全国煤炭经济的上升势头,一方面强化政府的控制力度,另一方面则更需要在全国建立一个煤炭生态经济圈。形成一个煤炭产业集群的完整而统一的煤炭经济发展体,这不仅仅是为了更加方便我国煤炭产业的集中控制,更是为了给煤炭产业一个更加稳定、健康的发展空间,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一份具有源动力的可持续性推助力。

3.3促进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

在环境因素方面,我国的煤炭企业呈现的是一种高污染特性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需要从人们的思维方式上进行最初的引导。要深入认识低碳式的煤炭生产方式具有的优越性,政府一方面要出台政策辅助企业完成结构优化升级,企业自身也要根据政府出台的相应政策按照适合自身的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积极配合政府完成自身的优化升级。企业在贯彻低碳经济生产方式中,要综合区域各方面条件进行考虑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让员工切实的以生态型煤炭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作业,企业还需要注重设备的更新与煤炭废弃物处理技术的强化。同时要加强对煤炭企业的监督,用好权利尽好义务。

4结语

根据我国目前的煤炭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我国煤炭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在推动国民经济的迅速上升,提高着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另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污染,又阻碍着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的提升。本文通过对煤炭经济的发展态势的分析,将我国煤炭经济的成就与问题表现出来。并通过一系列问题剖析制定的相应的解决对策,切实地阐述着在全球温室效应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深刻说明了,要在我国处理好煤炭经济的可持续的生态、健康发展,就必须搞好煤炭企业、政府以及人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煤炭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华.煤炭经济发展态势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4):20-38.

[2]王显政.关注发展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煤炭经济运行质量[J].中国煤炭工业.2011,(8):89-103.

经济发展态势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全球统一市场[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053-02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与动因

11全球化的发展形势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上的依存性步步提高,国家内部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相对减弱,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济全球化已经蓬勃高涨,达到了不可逆转的趋势。资料显示,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贸易和投资迅速增加,占GDp的比重也快速提高。跨国投资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的05%增加到了2010年的21%,增加了3倍多;全球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则从1985年的386%增加到2010年的559%,2008年时曾经达到594%[1]。由此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高水平推动下,当今经济活动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到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各种形态都已跨出国门。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随着工业革命后商品经济和现代交通运输业、通讯业的迅速发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并达到了有秩序的扩大,国际分工形成了水平发展的新形势。

12全球化的发展动因

“二战”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促进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其中,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自然是其根本前提。冷战和两极格局打破后,国际政治形势开始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不可避免地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各个国家有越来越多的关注点被放在经济发展上,而与此同时,新的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趋势愈演愈烈,成为了全球化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各国在意识到经济合作、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和便利性后纷纷开展国际贸易,以跨国公司和国际投资为主要方式开始了全球化的推波助澜,更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迅速成为寻找最合适全球化道路的助推动力,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和分工合作、自由灵活的市场机制也因此成为顺应时代潮流的选择。

2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早已不限于经济范畴。能否清晰正确地认识和积极妥善地应对全球化,将成为带来经济发展、实现文明进步、政治和谐的重要抉择。我们应该意识到,全球化对促进国际体系转型、世界经济增长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是有利的,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

21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巩固和完善

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各个国家在各种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并不都是相等的,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和出口自己拥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对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行进口,那么大家都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享分工合作带来的利益。在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原材料、信息、劳动力等各种经济要素都达到了有效地组合,使生产力在全球水平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减少了盲目生产对各种资源的耗费,实现了生产消费上的有利互补。

22越来越密切的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利益的融合

全球化使各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相互依存度逐渐提高,无论是双边领域还是多边领域,国际间交流和合作原来越多,共同利益明显增多。更随着wto、世界银行等各种国际经济组织的推动,跨国公司等多种贸易形态日益增多,国际贸易量和贸易额大幅增加,国家关系得到改善,得益于和有利于世界向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化。

23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由于共同利益的形成和各国交流的频繁,各国人民在全球性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交流互助的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综合的进步的新人类文明正在逐渐形成,也因此将形成关于这个时代的对于历史文明的总体超越。

24全球化的消极表现

在沉醉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影响时,作为全球化浪潮中的一分子,更加有义务去关注和改善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经济危机的出现就足以给予全人类一个及时的提醒。马丁・沃尔夫在《全球化为什么可行》一书中,概括了对全球化的批评意见,指出“全球化的金融市场制造了危机,特别是让落后国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2],正如其所说,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使各地区能源的价格大幅上涨,甚至一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天价能源”,金融秩序更是因此脱离常轨、失去控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明显衰退诱发世界范围经济大步衰退的可能性加大,一旦出现,就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在经济全球化的助推下以难以想象的传播速度和影响深度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范围的共同问题,大范围的经济危机一触即发。

除此之外,社会动乱、局部动荡等附属问题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经济全球化拉大了各国之间的贫富差距,尤其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矛盾逐步激化,传统工业地位遭到挑战,机械化操作程度加深,失业人数居高不下。在各国之间的互动中,牵扯国家利益的矛盾发生的情况也难以避免。过去几百年间以资源换经济的发展模式也导致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激化,如何在维护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为后代子孙留下更多的物质精神财富越来越值得全人类的共同思考。

3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分析

31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影响

毫不夸张地说,全球化为发达国家带来了经济上活动空间和势力范围的扩大,对其降低生产成本,发展、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在相关方面形成垄断优势、增强国家竞争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对于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也应该意识到它所带来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据估算,在经济增长层面,1999―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部分的三分之一是由中国经济来完成的;在市场价格层面,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三位[3]。由此可见,中国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也因此受到更多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首先,在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的需求问题上,全球化为其优化配置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尽管世界范围内的收益分配并不公平,但不可否认全球化已经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进步,使中国成为除发达国家之外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其次,针对中国劳动力相对充足的现状,外国投资弥补了国内资金的不足,有效地促进了GDp水平的提高。由于国际间的人才交流,中国企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素质也得到提升。另外,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国际关系的改善与和平稳定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这种国际和平环境下,发展中国家的稳步发展也因此得到了极大保障。以中国为例,对外贸易获得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稳步提高,产业结构得到升级,市场化进程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2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消极影响

当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的运行风险加大,甚至对某些国家的造成冲击。同样,一旦经济波动传到中国国内,引起生产关系、金融结构的变动,对国民生活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这就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国家的自主发展、市场的自我恢复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4结论

作为世界性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经济全球化以其带来的市场规模效应的日益扩大和积累,使得各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国经济互相融合、互相影响,并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而日臻成熟。面对全球化,中国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认为应该认清繁荣背后的危机,建立健全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政府职能,明确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产业地位。其次,应该明确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坚持实事求是,了解自己独立发展特色的同时清楚地认识和防范其不利与风险。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同时在支柱产业上掌握主动权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培育核心优势。如此才能使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对世界,走向全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中国对外开放的基础理论”课题组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动因和影响[R].2012

[2][英]马丁・沃尔夫全球化为什么可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3]2014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eB/oL].http://wwwdocincom/p-787370159html.

[4]纪艳香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我国相关对策[J].中国市场,2013(46).

[5]陈文玲世界经济发展的变量分析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4(11).

经济发展态势篇4

目前,学界逐渐重视区域旅游业发展的趋势预测,在入境游客量预测、国内游客量量预测等方面,建立了各种方法和模型。在对国内旅游市场游客量需求的预测中,常用的方法有多元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灰色预测模型、引力模型及一般时间序列模型等,这些方法可以反映游客变化的一般趋势,但预测结果受突况(如SaRS事件)的影响比较大。aRima作为统计预测中的一个重要模型,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由于aRima模型则能够较好地克服随机干扰问题,近年来,也被运用与旅游业游客量的预测中。aRima模型全称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integrantedmovingaveragemodel,aRima),由博克思(Box)和詹金斯(Jenk-ins)于70年代初提出。其中aRima(p,d,q)称为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是自回归,p为自回归项;ma为移动平均,q为移动平均项数,d为时间序列成为平稳时所做的差分次数。aRima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将预测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数据序列视为一个随机序列,用数学模型来描述,模型被识别后可以从时间序列的过去值及现在值来预测未来值。

二、研究步骤

(1)根据时间序列的散点图、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图以aDF单位根检验其方差、趋势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对序列的平稳性进行识别。(2)对非平稳序列进行平稳化处理。如果数据序列是非平稳的,并存在一定的增长或下降趋势,则需要对数据进行差分处理,如果数据存在异方差,则需对数据进行技术处理,直到处理后的数据的自相关函数值和偏相关函数值无显著地异于零。(3)根据时间序列模型的识别规则,建立相应的模型。若平稳序列的偏相关函数是截尾的,而自相关函数是拖尾的,可断定序列适合aRima模型;若平稳序列的偏相关函数是拖尾的,而自相关函数是截尾的,则可断定序列适合aRima模型;若平稳序列的偏相关函数和自相关函数均是拖尾的,则序列适合aRima模型。(4)进行参数估计,检验是否具有统计意义。(5)进行假设检验,诊断残差序列是否为白噪声。(6)利用己通过检验的模型进行预测分析。

三、研究假设

(一)预测指标的选择本文选择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进行模型分析,对未来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进行预测。

(二)研究假设假设1:利用aRima模型预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是可行的。假设2: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其预测值具有可信性。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本文选择1998-2013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5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实验数据(见表1),构成研究对象的时间序列,采用aRima模型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并预测至2015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根据上述数据,利用SpSS17软件,建立aRima模型,得出结果(见图1和表2),从结果中可知aRima预测值与实际值拟合度较高,除了一些特殊年份以外误差比例都保持在10%以下(1998年预测值高于实际值是因为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2003和2004年是由于SaRS风波导致预测值与实际值不符),最低误差率仅为0.95%。

经济发展态势篇5

一、2003年中国经济的U型发展

2003年的经济呈现明显的U型发展走势。第一季度在2002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加快的趋势下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快速增长。第二季度由于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影响使经济增长速度出现回落。第三季度在中央政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其他因素的作用下迅速回复到了原先快速增长的轨道。第四季度应该能够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

第一,200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已经显现出加快发展的迹象。2002年GDp的增长速度逐渐提高,到下半年已达到81%。这是内外环境发展变化的结果:首先,国际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美国缓慢走出低谷,经济有所回升,欧洲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日本经济也有回升迹象;其次,中国积极开展多方面的经济合作,加大与欧盟、东盟、拉美等的经济合作,对这些地区的出口迅速扩大;第三,入世效应逐步显现,外商非常看好中国,引进的直接投资直线上升,并首次超过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一;第四,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积极性财政政策效果的充分显露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和金融改革的推进等等。

第二,2003年第一季度的开局非常好,中国经济表现出出人意外的高速增长。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9%,比去年同期高出2.3个百分点,大部分经济指标创1995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这是2002年经济增长加快的必然延续,更是个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鼓舞,以及前几年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性财政政策累积效果逐步显现的必然结果。其中进出口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同比增长424%,出现大进大出的良好局面,外商投资也增长迅猛,屡创新高。国内需求的增加也起了重要作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非常快,达到27,8%,消费需求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第三,2003年第二季度出现“非典”疫情,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影响有限。中央政府及时地采取多方面的紧急措施以控制疫情进一步地扩散和蔓延,使疫情很快就得到了控制。并且政府还采取了减税、降息等相应的经济措施以消除对经济发展的不良影响。由于受影响较大的只是旅游、客运、餐饮、商贸等社会服务行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没有伤及国民经济的基本面。另外,由于防治“非典”的需要,反而大大刺激了医药、卫生、汽车、通讯等产业的发展。所以,“非典”对经济发展的实际影响比预期的要小。整个第二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回落但下降的幅度有限,GDp仍达到了6.7%的增长。6月份疫情解除之后,经济增长迅速回升。

第四,2003年第三季度逐步摆脱了“非典”的不利影响,国民经

济总体上呈现明显回升的态势,基本回复到了原先快速增长的轨道上。第三季度GDp增长了91%,比第二季度提高24个百分点。从下半年开始,由于受伊拉克战争的影响,美国经济出现一定下滑,欧洲经济也增长乏力。随着美元的升值,中国出口竞争力更为提高,但也承受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政府坚持了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方针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防止经济过热,并注重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战略,有力地保证了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

二、2003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的发展特点

1.国民经济实现高速增长

第一,国内生产总值保持较快的速度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9,1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6个百分点。从GDp增长的产业结构情况来看,前三个季度,第一产业增长2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增长118%,比去年同期高出了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54%,比去年同期降低1.2个百分点。

第二,工业仍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初现“世界工厂”的先兆。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共完成增加值28,975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比去年同期快了43个百分点,这是1995年以来最高的。从工业结构来看,重工业的增长也明显快于轻工业,其中重工业增长18,4%,轻工业增长13.9%。主要产品中,半导体集成电路同比增长36.4%,汽车增长357%,原煤增长16,8%,发电量增长15.6%,钢和钢材分别增长21,6%和194%。

第三,投资需求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相比消费需求86%的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势非常强劲,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前三季度,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351亿元,同比增长305%,比去年同期高了87个百分点。工业行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了49%,其中;台金、纺织、化工、机械这些传统的产业投资增长都在70%、80%,甚至一倍以上。

第四,出口需求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对外贸易出现大进大出的局面,外商投资也大幅度增加。前三季度,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6,063亿美元,同比增长362%,比去年同期多了17.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077亿美元,增长323%,进口2,986亿美元,增长405%。对各主要贸易伙伴出口全面加快,其中对东盟、美国、澳大利亚等的出口增长超过30%,对欧盟、俄罗斯的出口增长超过40%。前三季度,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新签合同项目29,539个,比去年同期增长186%,合同外资金额792亿美元,增长3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2亿美元,增长11.9%。国家外汇储备也大幅度增加,到9月末,国家外汇储备3,839亿美元,比年初增加975亿美元。

2.结构和效益进・步改善

第一,农业的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并在结构调整中实现平稳增长。据初步估计,夏粮面积比去年减少6.5%,早稻面积减少49%,糖料面积减少5%,而棉花的播种面积扩大20%以上,蔬菜的种植面积也扩大了3%。由于受种植面积的减少和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全年粮食、油料、糖料产量将有所减产,但畜牧业、渔业和林业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第二,工业中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在主要行业中间,电子通信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冶金工业和化学工业等5大支柱行业总产值均保持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对整个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7%,拉动工业增长8.4个百分点。特别是汽车生产屡创新高,其中轿车月产量首次迈上19万辆新台阶,达到19,13万辆,同比增长69.7%。

第三,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也大大提高。今年1―9月份,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行业共完成进出口总额1,810亿元,同比增长513%,其中完成出口总额905亿美元,同比增长42%,增速高出全国出口

15.5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0.3%,对全国出口增长贡献率为404%,成为拉动全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力量。其中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1―8月达到1,335.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8%,高出全国外贸进出口增幅14.5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25.5%。

第四,投资结构也趋于优化。从投资的资金来源情况看,企业自筹、外资、国内贷款增长明显快于预算内资金。前三季度,企业自筹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9%,城乡集体、个体投资也增长17.6%,都比去年和前几年的速度有较大的提高,这表明投资逐步由政府为主转为民间投资为主,对国家财政的依赖程度明显减弱,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从投资的地区结构来看,由于国家长期建设国债资金有40%以上投向了西部,使西部投资增长的速度大大加快,2000-2002年均增长18.8%,比全国平均高出了6个百分点。2003年上半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8%,更是大大高出了全国的平均水平。

第五,经济效益也有所改善,企业的利润大幅度增加。1-8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5,015亿元,同比增长52.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6.6%。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8个行业利润比去年同期增加,亏损企业的亏损额791亿元,同比下降5.3%。前三季度,工业产销率也保持较高水平,达到97.7%,同比提高0.11个百分点。

3.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47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9%。农村居民尽管受到“非典”的影响,但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价格上升、农民负担减轻等多种因素的推动,农民收入总体上也保持了增长趋势。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02元,实际增长3.8%。1-9月城乡居民存款累计增加1.4万亿元,同比增长19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同比多增加3,441亿元。到9月底,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首次突破了10万亿元,达到了10,1万亿元。

第二,居民消费稳步增长。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2,699亿元,同比增长8.6%,尽管受到“非典”的不利影9向,增速仍然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其中,第三季度增长9,7%,比第二季度提高了3个百分点,基本恢复到“非典”前的水平。城市的增长明显快于农村,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8%,县及县以下仅增长6.4%。

第三,消费物价稳中略升。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0.7%,这既有今年以来需求回升的影口向,但主要是与自然灾害频发密切相关。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2%(主要是因为蔬菜价格上涨20%以上造成的),带动整体价格水平上涨0.7个百分点;由于一些地方服务项目价格适当调整,使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2%,拉动整体价格水平上涨0.5个百分点。其余商品的价格多数为下降,其中,衣着类下降2,4%,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下降2.7%,交通和通信下降2:1%。

第四,居民消费结构呈现升级趋势,汽车、住房、信息通讯、文化教育、旅游休闲等逐渐成为消费的新潮流。前三季度,以汽车、住房和通讯为代表的热点商品直线上升,其中汽车零售额增长77.5%,通讯器材类增长7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46.6%,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8.7%,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也增长了35.9%。

第五,自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东中西部均出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收入差距趋子缩小。2000-2003上半年西部地区GDp增长率分别为8.5%、8.7%、9,9%、10,7%,比1999年的7.2%明显加快。

三、2003年中国经济迎来改革的新时期

在最后的一个季度里,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鼓舞下,以改革促发展的方针将大大推动国有企业及其他各项改革的深化,“十一黄金周”旅游消费大幅增长,东北振兴计划开始实施,再加上第四季度也是我国传统上的销售旺季,所以经济应该能够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增长速度还可能比第三季度稍高。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估计整个2003年实现高速增长,增速可能会在8.5%左右,肯定将超

额完成年初预定的7%的目标。所以,2003年经济总体上表现为U型发展,即第一季度高开,第二季度低走,第三季度趋稳,第四季度可能进一步趋高。

但中国经济也还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如长期困扰经济运行的就业压力增大、农民增收困难、城市下岗人员和低收入阶层的生活保障、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以及相应的社会保障等矛盾依然突出,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了货币投放和信贷规模增长偏快,盲目开发、重复建设、产成品库存和应收账款等问题有所抬头,投资与消费、城市与农村、工业生产与资源、电力、能源、运输等的增长不平衡现象进一步显现等。

可喜的是,我国也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一系列历史性机遇,将迎来一个改革的新时期,进而进入一个经济高增长的新周期。

第一,在经济发展方面,随着中国人均GDp迈过1,000美元的门槛,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一起飞阶段。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在这一阶段,工业化、城市化和消费结构都会出现重大转型,可能带来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首先,工业化将进入到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时期,这将极大地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和制造技术的升级;其次,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使中国进入到以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新阶段,从而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的投资增长和以城市人口增加带来的消费增长将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力量;再次,消费结构也将进入了一个更新转型的历史性阶段,以住房、汽车、文化教育、休闲旅游等为主的新型消费品制造和服务的产业群必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在对外开放方面,随着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以及由此带来的外商对中国直接投资热潮的出现,中国正在朝着“世界工厂”的方向前进,制造业规模的扩张以及由此带来的加工出口贸易增长将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又一个重要力量。此时,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也在不断扩大,“入世”效应也逐渐显露,国际经济合作层次正不断提高,如与港澳地区的Cepa、与东盟“10+1”、“10+3”的合作、与apeC等多种合作的参与以及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等重要国际活动的主办,都将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积极作用。

第三,在发展战略方面,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在继续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中国又提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计划。这将使经济发展的地区结构更加趋于平衡协调,大大缩小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发展差距,十分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在中国工业化开始向以重化工业为主转型之机适时地提出这一重大战略,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由于东北是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方面,只要中央政府能够加大投资力度,切实解决历史遗留的社会保障和技术更新改造等问题,东北完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振兴,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第四,特别是在改革方面,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我们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根据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今后改革的主要任务: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将步入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历史时期。

经济发展态势篇6

××市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已经三年多了,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哪些重大进展,还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如何全面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最近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进行了专题研究分析,现将情况整理供有关领导和部门参考。一、“十五”经济发展目标及前三年实施情况2000年11月29日,市委八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到2005年的奋斗目标:全市生产总值183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1.2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3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80亿元左右;财政收入16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外贸进出口累计11.59亿美元,年均增长13%;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07亿美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780元和3500元。三年多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有利机遇,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和壮大旅游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海洋产业和现代农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北海经济呈现出多年来没有过快速增长势头,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奠定坚实基础。(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1、2002和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为124.72亿元、138亿元和149.6亿元,增长率分别为9.6%、12%和12.1%。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31.85:27.96:40.19调整为2003年的27.9:29.8:42.3,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二)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市农村经济按照“四增四减”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北海自然资源优势,通过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种植、畜牧养殖、水产、林业等产业及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水稻、蔬菜、水果、畜禽、水产、花卉、种子种苗等特色产业,农业经济持续发展。2001、2002和200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分别为68.59亿元、73.18亿元和75.44亿元,同比增长5.42%、4.5%、2.54%。(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崛起。由于整合工业园区和建立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逐步形成银河科技、北生药业、恒基伟业、国发海洋生物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有效带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1、2002和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为47.65亿元,51.4亿元,56.81亿元,同比增长19.95%、16.25%、25.12%79亿元,同比增长9.41%,16.59%、9.45%;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113.21亿元,104.3亿元,104.27亿元,同比增长6.53%、11.95%、26.66%。(八)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稳步提高。2001、2002和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013元,7692元,8015元,同比增长13.72%,9.68%和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265元,2454元,2587元,同比增长4.86%、8.34%、5.4%。劳动保障工作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二、完成“十五”后两年目标任务及对策建议通过回顾“十五”计划前三年实施情况,按照目前发展态势预测,大部分经济指标是可以实现的,比如到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18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万元,财政收入16亿元,只要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1%以上就能够达到预定目标,三次产业结构将会按照27:31:42计划比例顺利调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780元也是能够实现的;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80亿元,前3年合计只完成89亿元,后两年必须再完成91亿元。目前完成情况与预期目标相差较大的主要是:到2005年外贸进出口累计11.59亿美元,前3年只完成3.19亿美元,占计划27.5%;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07亿美元,前3年只完成0.71亿美元,占计划14%;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2003年达到2587元,前3年年均只增收142元,后两年每年需增收457元。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圆满完成“十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

经济发展态势篇7

一、地区间差距较大且不断扩大

一是从地区生产总值看,2007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43.3%、21.7%、20.9%和14.1%转变为55.3%、18.9%、17.4%和8.5%,东部地区提高了12.0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下降了2.8、3.5和5.6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遥遥领先,与其它地区的差距逐渐扩大。

二是从人均GDp来看(见表1),1978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为641元、291元、261元、508元,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为东部地区的45%、41%和79%,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最大。20世纪80年代,四大地区人均GDp保持了同步增长的态势,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并无明显扩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四大地区之间的差距急剧扩大,尽管西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人均GDp的相对差距还是在不断扩大,尤其是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9年、1986年、1991年、1996年、2001年、2006年和2008年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再从人均GDp增长速度看(见图1),20世纪80年代四大地区人均GDp没有明显的差别。然而,1990年以来,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前期,这种区域间增长率的差距比较大。从总体上看,自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有较大的波动,但基本上呈现出东部地区增长较快,其他地区增长较慢的不平衡格局。

人均GDp相对水平的变化(见图2)清楚地反映了四大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相对变动趋势。

总之,在20世纪80年代,四大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保持稳定。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前期,四大区域间的差距显著扩大,东、西部地区间的差距尤为突出。2000年以后,四大区域间的差距仍然有所增长,但变化的速度已经较为平缓,2004-2006年四大区域人均GDp的差距基本保持稳定。

三是从地区工业生产总值看(见表2),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总值为48993.01亿元,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58.60%、14.06%、14.02%和13.33%。东部地区的工业总产值远远高于其它三个地区。

2003年,四大地区的工业总产值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东部地区增加的速度最快,东北地区增加最慢。2007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工业生产总值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7.83%、18.25%、15.25%和8.67%,虽然东部地区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还是超过了中部、西部和东北三地区之和,区域间差距仍然很大。

四是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四大地区间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差距更大。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9年、1986年、1991年、1996年、2001年、2006年和2008年相关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从表3可知,改革开放初期,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东、西两大地区的差距最大,其绝对差距为110元。2000年,绝对差距为2638元,2007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绝对差距达到5935元。

五是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看,地区间差距仍然存在,且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初期,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方面东西部之间差距,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1.51倍。1990年以后,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直高于其它3个地区,且差距不断扩大。1990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西部地区的1.90倍,2000年为2.25倍,2007年为2.26倍,地区之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在进一步扩大。

二、地区间、省际间存在一定差距

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区域之间存在差距,还表现在地区内省际间差距的存在。近几年来,这一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下面我们用theil(泰尔指数)分析一下各地区内省际间的差距变化,见图3。

从图3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内部的差距在改革开放30年来变化不大,然而,从2000开始,西部地区内部差距发生了明显变化,这表明,尽管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有效地缩小了西部地区与其它3个地区的差距,然而这种改善在西部地区内部并不是均衡分布的,西部地区内部差距在近年来急剧增大。

一是从生产总值来看,2007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为47864.1亿元。其中,四川、内蒙古、广西和陕西4省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排在西部地区的前4位,四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为28017.81亿元,占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总和的58.54%。、青海、宁夏三省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排在西部地区的后3位,三省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为2015亿元,占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21%,相当于四川、内蒙古、广西和陕西四省区国内生产总值总和的7.20%。

二是从人均GDp来看,2007年,全国人均GDp为17896元,西部地区中只有内蒙古超过全国水平,新疆接近全国水平。西部地区12省市区中,内蒙古的人均GDp最高,贵州最低,只相当于全国人均GDp的37.67%,相当于内蒙古的26.38%,两省区之间的差距极大。

三是从工业生产总值来看,2007年,西部地区工业生产总值之和为18804.20亿元。其中,四川、内蒙古和陕西位居西部地区前3位,分别占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的20.81%、14.59%和13.53%;三省总和占西部地区工业生产总值的48.93%。、青海和宁夏位居西部地区的后3位,分别占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的0.15%、1.83%和2.02%;三省总和为752.36亿元,占西部地区工业生产总值的4%。

从以上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西部地区内部省际间存在极大差距。大致而言,四川、内蒙古等省区发展相对较快,而、宁夏等省区发展相对较慢。

三、特点:不平衡、多样性与复杂性

从上面四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中我们发现,不仅四大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而且各地区内部省际之间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存在一定差距,从而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首先,就其多样性而言,一方面,从地区之间的发展看,四大区域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其中,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尤为明显,而且这种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从地区内部的发展看,各地区内部省际间经济发展也不同步,存在一定差距。而且,由于各个省、自治区自身的特殊性使得这种差距表现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指标上。正因如此,使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特征。

经济发展态势篇8

一、研究原理

目前,学界逐渐重视区域旅游业发展的趋势预测,在入境游客量预测、国内游客量量预测等方面,建立了各种方法和模型。在对国内旅游市场游客量需求的预测中,常用的方法有多元回归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灰色预测模型、引力模型及一般时间序列模型等,这些方法可以反映游客变化的一般趋势,但预测结果受突况(如SaRS事件)的影响比较大。aRima作为统计预测中的一个重要模型,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由于aRima模型则能够较好地克服随机干扰问题,近年来,也被运用与旅游业游客量的预测中。

aRima模型全称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integrantedmovingaveragemodel,aRima),由博克思(Box)和詹金斯(Jenk-ins)于70年代初提出。其中aRima(p,d,q)称为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是自回归,p为自回归项;ma为移动平均,q为移动平均项数,d为时间序列成为平稳时所做的差分次数。

aRima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将预测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数据序列视为一个随机序列,用数学模型来描述,模型被识别后可以从时间序列的过去值及现在值来预测未来值。

二、研究步骤

(1)根据时间序列的散点图、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图以aDF单位根检验其方差、趋势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对序列的平稳性进行识别。(2)对非平稳序列进行平稳化处理。如果数据序列是非平稳的,并存在一定的增长或下降趋势,则需要对数据进行差分处理,如果数据存在异方差,则需对数据进行技术处理,直到处理后的数据的自相关函数值和偏相关函数值无显著地异于零。(3)根据时间序列模型的识别规则,建立相应的模型。若平稳序列的偏相关函数是截尾的,而自相关函数是拖尾的,可断定序列适合aRima模型;若平稳序列的偏相关函数是拖尾的,而自相关函数是截尾的,则可断定序列适合aRima模型;若平稳序列的偏相关函数和自相关函数均是拖尾的,则序列适合aRima模型。(4)进行参数估计,检验是否具有统计意义。(5)进行假设检验,诊断残差序列是否为白噪声。(6)利用己通过检验的模型进行预测分析。

三、研究假设

(一)预测指标的选择

本文选择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进行模型分析,对未来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进行预测。

(二)研究假设

假设1:利用aRima模型预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趋势是可行的。

假设2: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其预测值具有可信性。

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本文选择1998-2013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5年的入境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为实验数据(见表1),构成研究对象的时间序列,采用aRima模型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并预测至2015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

经济发展态势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贷币

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但时间漫长

就目前的态势来看,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正在逐步走向复苏,但是由于受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其要完全复苏所需的时间将会是十分漫长的。首先,由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自身流动资金短缺或偿付能力不足的现象;而另一方面,由于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剥离了大量的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因此急需重新注入大量的资金以弥补其亏空。其次,全球经济的复苏还会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美元的贬值、经济的失衡及失业率的攀升等等;美元的贬值极有可能造成在实体经济或金融市场中出现新的泡沫,严重影响了经济或市场的稳定性;而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失衡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速度,其要达到再平衡的态势又需经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此外,失业率的攀升、就业压力的增大等非经济因素则会从另一角度制约和干扰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

除去上述所提到的不利因素,诸多有利的因素将从正面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而且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其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首先,针对于日益严重的金融危机,各国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及措施,这对刺激经济的不断增长、恢复当前的市场信心、扭转经济的下滑态势、促进经济的快速复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国为了应对本次金融危机,刺激本国经济的增长,从国家财政上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进行了巨额的投资,并对其他领域也加大了其投入的力度,积极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政策或措施都将大大的推进全球经济复苏的进程,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其次,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也将从很大程度上促进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在长期内会决定全球经济增长的总趋势。因此可见,在上述有利因素的作用下,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仍将会在整体上实现复苏,但需经过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

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产业转移加速

从另一角度来说,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质上是对早先全球经济增长模式的一次强制性的调整,其调整的原因是该模式无法维持全球经济的持续曾长;经过这次强制性的调整,可以使全球经济重新回到再增长的良性循环之中,但其调整的成本却是极其高昂的,导致了全球经济的一次重大衰退。

为此,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必须对早先全球经济的增长模式进行一次根本性的调整,例如发达国家必须适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遏制超前和过度消费,减少自身的资产负债率,执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等;而发展中国家则需重新调整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刺激?肖费,以实现从内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拉动,防止因外部不稳定性所导致的经济增长乏力。

经过本次金融危机,全球产业将加快向具有低成本、市场潜力大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并在此基础上尽早实现对产业的转型或升级,以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全球经济的早日复苏以及进一步的发展。首先,新能源和环保节能产业有望引领全球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在本次金融危机过后,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加大了其在新能源和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投人力度,努力推动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以此来引领全球产业结构的再调整,使其拉动新一轮的全球经济增长。其次,作为全球经济的主要载体,西方发达国家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分工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在大力发展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和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仍将继续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科技、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优势。由此可见,全球产业转移将呈现出多层次、多梯度和多向性,横向与纵向相互交融,从而形成更加复杂的全球产业格局。

三、国际贸易投资加速,但受保护主义制约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走向复苏,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投资将会再次活跃,并从很大程度上推动全球经济加快复苏。首先,全球产业转移将在更广范围、更大规模和更深层次上进行,从而大大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并且拉动了全球范围内相关服务业的增长,创造出了愈来愈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国际贸易投资的加速还会对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和完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区域内其产品、资金、技术、人员等要素的流动会更加便捷,其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或空间。最后,新能源、环保节能等绿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会带动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从而创造出对绿色产品、环保节能技术及设备的更多需求,拉动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复苏。

但是,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各国由于大多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为加快本国经济的复苏,将采取一些对本国经济或市场的保护主义政策及措施,这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首先,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尽快恢复经济,保持经济的平衡,将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超前消费、扩大国内需求、降低进口需求,因此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增长尤为不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贸易投资的发展。其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大的现象,也将会对西方发达国家带来一定的冲击,其必然会采取相关保护主义措施,恢复就业市场,降低失业率。最后,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企业破产率的增加,各国必然会采取相关保护主义措施,通过设置相关障碍防止过多的本国企业被兼并或控制,尽力降低其投资或兼并活动给本国经济所带来的长期不利影响,从而弱化了国际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限制了国际性投资活动的发展。

四、国际货币体系出现新变化。但仍将以美元为主

经济发展态势篇10

关键词:港口经济港口竞争腹地多式联运

港口经济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进出口贸易不断发展情况下我国沿海区域出现的一种新兴经济模式。港口经济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港口城市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对于港口经济的概念,经济学家比较认同的表述为:港口经济是指以港口为中心,以相关区域和产业为重点的经济形态,是陆地经济和海洋经济的结合,港口经济具有强烈的外向性和开放性。

港口经济的基本特性可概述为: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实现一个大进大出的港口吞吐的开放系统;以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是临港工业的基地和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以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相关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有机综合体,由多种因素构成。

我国港口经济发展与港口竞争现状

港口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地域形态,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我国航运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断增长的对外与对内贸易使得界面上的物资和信息交换日益密集,为港口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货源。目前,港口经济已成为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内容,按照区域经济的发展态势和港口对应的腹地区域,我国已经形成了五大沿海港口群,即青岛港、大连港、天津港三足鼎立的环渤海经济圈港口群;以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港口群;以厦门港、福州港为核心的东南沿海两岸经济圈港口群;以香港港、深圳港和广州港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港口群;以及以湛江港、防城港为核心的西南沿海港口群。

然而,在港口经济迅速发展的背后,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出现了:港口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与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港口竞争蔓延到了国内港口之间的竞争。环渤海湾青岛、大连、天津,长三角中上海、宁波,珠三角广州、深圳、香港等国内大港口在硬件设施、价格战和软环境建设方面正展开愈演愈烈的港口竞争。

大进大出是港口业的特点,这决定了只有扩大规模,通过实现边际成本的最小化,才能获得超额利润。使得我国许多港口都存在着超负荷运转的问题,为此,沿海港口都把港口的硬件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上。在环渤海经济圈港口群中,大连港集团计划到2010年,总投资3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再建两个大连港;天津方面则表示,2010年前将投资270亿元,建设港区内10大项目和港外20项配套项目。上海大小洋山港、宁波北仑港、深圳盐田港等等,也都在加紧建设或扩容。不仅仅是这些大港,众多的中小港口也都在积极建设,寻求突破。

除了在硬件建设上更上一层楼,价格战也是港口竞争的重要手段。据了解,全国沿海港口新一轮价格战使港口备感压力,各大船公司和货主不仅要求降低装卸费,而且要求降低引航费、拖轮费、外轮理货费,港口装卸面临着全面降价的形势。在软环境建设上,各港口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青岛港打出了以振超效率、孙波效率为代表的一大批效率品牌。宁波—舟山港则与口岸其他部门通力合作,通过“集中报关”模式,大大提高了通关效率。

现代港口竞争的主要内容

(一)港口竞争的主要内容

港口竞争的主要内容是争夺货源的竞争。从港口竞争的主体看,港口之间的竞争可分成三个层次。

不同的港口群之间的竞争。我国沿海已形成明显的三大港口群,即环渤海湾港口群、长江三角洲港口群和珠江三角洲港口群。由于港口群服务的腹地陆向之间有一定的交叉,因而港口群之间就可能发生争夺腹地货流的竞争。由于港口群之间一般具有一定的距离,货主通过成本和服务的比较可以理性地选择一条合理的运路径进行,同样也就选择了某一港口群中的港口为之服务。因而一般而言,在内陆交通不发达的地区和阶段,港口群之间的竞争不会非常激烈。然而,随着内陆运输条件的改善,尤其是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开展,港口群之间运输越来越方便,从而使港口群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公路和铁路运输状况的改善,我国三大港口群之间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

同一港口群内不同港口之间的竞争。这是港口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由于同一港口群内港口之间距离比较靠近,各港口服务的陆向腹地基本相同或部分交叉,货主选择港口群内的哪一个港口来为之服务,仅就成本而言是没有区别,或者差别很小,这就使个别港口面临货主选择时缺乏地理位置的优势。为了吸引腹地货源和中转货流,港口只能依靠港口的服务质量和服务价格来进行竞争。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之间的竞争在这个层次中充分体现。

同一港口内不同港口企业间的竞争。这是同一港口内部竞争,如,宁波—舟山港存在着不同体制下的港口企业之间的竞争。

(二)港口争夺腹地货源的竞争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服务腹地相互交叉的港口之间存在着争夺腹地货源的竞争,这种竞争可以发生在同一港口群的港口之间,也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港口之间,更有可能发生在同一港口内不同的港口企业之间。通常情况,在其它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货主会选择运输成本和运输时间上最具有优势的港口。因此,港口之间竞争的货流主要是那些以通过两港之间任何一港进出口而且成本没有明显差异的货物。这些货物从生成地运往一港口(或从港口运往腹地内的消费地)的内陆运输成本与运往另一港口成本基本相同。

因而在两港的泊位数和港口的收费为已知的情况下,可以认为只要港口之间存在着内陆运输路径,对于那些生成地与任何一个港口之间的距离相距不远的货物而言,它们的货主就有可能根据两个港口的相对状态,将货物从一个港口运往另一个港口。因而港口服务如何,是否存在港口拥挤就成为吸引和留住这类货物的关键。但这类港口之间的拥挤主要发生在同一港口群不同的港口之间,因为这类港口之间的距离较近,且其陆上运输条件也基本相同。

(三)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实例分析说明

利用上述理论分析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间竞争非常有效。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在同一港口群,港口的地理岸线、区位特点基本相同,两港口之间的距离较近,共同腹地较为明显,且其陆上运输条件也基本相同。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浙江省对外进出口货物主要是由上海港进行运输,浙江省60%的货源属于上海港。但随着上海港拥挤程度的加剧和宁波—舟山港生产条件的改善,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对于船舶而言,它们当然愿意选择其成本最低的港口,因此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最大的前20家船公司或航运集团相继落户宁波—舟山港,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箱量的增幅超过了上海港。目前,宁波—舟山港形成了自己有竞争力的腹地,并拥有与上海港共同的腹地,宁波占浙江省货源的65%。以集装箱货源为例,宁波—舟山港直接经济腹地主要为浙江平原的宁波、台州和温州三市所辖的经济带和舟山、绍兴、金华、丽水和杭州,与上海港共同腹地是杭州市及其所辖的杭嘉湖平原经济区。

但宁波与上海港的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的竞争对宁波—舟山港具有巨大的压力。随着上海大小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完成,上海港的拥挤情况大大改善,港口服务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杭州湾大桥建成对宁波沟通上海有利,同样对上海港争夺与宁波—舟山港共有腹地也带来便利。还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日益显现,港口综合物流水平先进,这对港口用户综合成本的降低带来优势。

宁波和上海两地都以重点发展港口经济作为“十一五”经济增长方式,两港口对腹地货源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目前,上海港中心地位难以动摇,宁波-舟山港只能与上海港错位发展,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加快港口通达网络硬件和软件建设,巩固直接腹地货源,吸引间接腹地货源。但宁波—舟山港争夺腹地的范围不在于上海共同腹地,而应另寻新焦点,寻求腹地空间的拓展。

港口竞争新焦点

港口经济的发展是现代港口功能和作用的提升的结果。现代港口随着功能和作用的提升,出现诸多新的特点,可概括为,港口腹地由单一陆向腹地向周边共同腹地扩展;大港作用国际化;深水泊位、专业码头,综合物流服务;港口信息化。港口这些新的特点也带来竞争的新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