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4:25

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篇1

(一)确立培养适用型人才的目标

各大院校应当根据本院校的性质与办学特色,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合理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规模,加大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避免盲目扩大旅游管理专业招生规模而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其次,认真分析市场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适用型人才,使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设置具有一定前瞻性和适用性。再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要重视旅游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旅游业的工作。

(二)优化课程结构

旅游管理专业要优化课程设置,使其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首先,学校要开设适应旅游业发展的课程,及时删减过时的课程,确保课程内容具备超前性,使学生在毕业后也能够用到所学知识,保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优势。其次,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增强课程体系对旅游市场的适应性,重视发展学生的兴趣、个性和潜能。再次,增加非英语类的外语专业教学,使学生掌握外语技能,以满足国际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三)加快实践教学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积极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首先,建设实践基地。学校既可以开办自己的酒店和旅行社,为学生提供固定的实习基地,也可以与旅游管理专业对口的行业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在旅行社、酒店进行实习,为其毕业后胜任本职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与企业联合起来,构建订单培养模式,为旅游企业输送人才。同时,学校还要及时从合作企业中了解旅游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动态,并针对这一方面加强训练,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岗位,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构建复合型师资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旅游管理专业要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和理论素养,为教师创造专业研究条件,使教师向旅游管理专业“名师”的方向发展。同时,旅游管理专业还要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锻炼,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调整和充实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便在专业教学中能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始终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结论

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篇2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就业前景旅游行业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为了掌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我们对本校04―06届旅游管理专科毕业生目前的就业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经统计,得出如下数据:截至2010年3月,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是100%。在旅行社工作的人占调查总数的44.1%,饭店占11.8%,从事旅游业外的其他行业占44.1%。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初步分析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都可以找到工作,只不过就业的领域不同。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都没有选择旅游这一行。而其余选择从事旅游的学生,又大部分偏向在旅行社工作,在饭店工作的人则少之又少。

1.同一专业的不同选择

我们还采访了我校07届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其中一位已有带团经验的学姐告诉我们,她现在正准备专转本的考试,报考专业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当我们问及为什么不继续学习旅游管理专业时,她是这样回答我们的:“想当初拿到导游证时兴冲冲地去签旅行社,去带团。但工作了两个月之后,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辛苦就先不说了,在带团时,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纠纷、麻烦。人的素质毕竟有高有低啊。最重要的是,做导游对于我来说,很不稳定。收入随着淡旺季时高时低,出去带团就会经常不着家,还有,对一个女生来说,导游能干多少年呢?”我想不仅仅是这位学姐,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也都会有这样的顾虑。但是,在我们采访的学长学姐中,一位05届的学长在旅行社的发展就很好,他做了一年半的导游,如今是一家知名旅行社的部门经理、主管业务。

所以,如果还有人认为:学习旅游管理毕业后没什么发展,那就绝对是错误的观念。当然,有些人认为:男生在旅游业的发展能力与空间要强于女生。其实,这种观点也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男生的交际能力比女生要好。而且,女生要考虑到家庭、生育方面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无法避免的问题都会对女生在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限制。

那么,这些现实的问题真的就一定会成为女生放弃在旅游业工作的理由吗?导游真的就是吃“青春饭”的行业吗?在酒店得到提升的机会就真的那么难吗?

2.老师的见解

就这些疑问,我们首先采访了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卢苏老师和校教务处处长徐琪老师。我们得到了以下收获:

卢老师讲道,他曾经问过旅游政府机构的官员以及旅游从业人员,“他们需要高校培养出怎样的人才”?他们的答案竟不谋而合:“高素质的人才”。

从学历上看,现在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分成这样几个层次:一是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二是本科学历,三是本科以上学历。然而,并不是学历高就一定有优势,目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因此需要大批量的从业人员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高学历的毕业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在工作前期不能适应旅游行业的工作,导致就业率较低。最后,年龄的限制使得一些高学历的毕业生欠缺了体力上的优势。

另一方面,高学历的毕业生从事旅游业的比例也较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卢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原因,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则是:旅游业属于服务性的行业,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普遍认为从事旅游业的人社会地位较低,而且刚入旅游行业,都要从最基层做起。因此导致高学历的毕业生不太愿意从事旅游行业。

这对我们本科生的要求自然就更高了。我们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能力,要经得起社会的考验,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同时卢苏老师指出,学校在专业上也设置了小语种学习,让学生学会最基本的交谈语句,能够与客人交流,从而增强竞争力。

在谈到现在我们专业学生选择的就业地区时,卢苏老师和徐淇老师都认为:毕业生们更多地选择留在了大城市,其实他也可以去一些二线的城市谋求较好的发展,毕竟“物以稀为贵”。其中卢老师强调,专业培养的学生即使不在旅管和饭店行业工作也能在不同的岗位发光发热,因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具备很强的能力与素质,能力培养出来了,该有的素质都有了,任何工作都可以慢慢适应,任何岗位都可以干得很出色。

二、旅游管理业内人员的意见

当南京中国国际旅行社入境部的店长告诉我们,在他们入境部四五十岁的导游都有的时候,我们都很惊讶。但惊讶之余,更多的却是兴奋,甚至是激动。因为终于有人告诉我们,并且是旅行社的管理者告诉我们,导游不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行业。即使你已不再是二十几岁的青春年华,你也可以干得很好。当然,其它几家旅行社的负责人也告诉我们,旅行社里除了导游,还有其他许多岗位,比如计调、业务员等,并不一定要局限在导游上。如果你熟悉入境业务,还可以在入境计调中心工作。饭店业的发展势头在前面已经阐述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无论你是专科文凭或是本科文凭,进了饭店,就都在同一起跑线上,都得从最基层做起”,这是一家知名五星级饭店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告诉我们的。所以,如果你在饭店工作,千万不要想着一进去就让你当个管理者,这是不可能的。你必须完全熟悉饭店最基本的工作,才有可能获得提升。在饭店工作,你必须学会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敢于展现自己。

三、旅游业蒸蒸日上与旅游业人才的缺口

从宏观上看,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是欣欣向荣的。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并且每年还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节假日改革、带薪休假的实行,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生机活力和安全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据统计,从2002―2007年,过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7.8%,高于全球平均增长率3个百分点。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12.6%,高于全球平均增长率2个百分点。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1.3%,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2%。旅游总收入从5566亿元增长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12.4%。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从20个增加到132个,出境旅游人数从1660万人次增长到4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9.2%。中国旅游研究数据显示,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2009年,中国公民出境游从今年第四季度开始率先恢复两位数增长。2009年10月,我国公民出境游同比增长超过11%,大陆居民赴台游更是保持150%以上的强劲增长。但是在旅游业迅猛增长的背景下,旅游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当前旅游市场服务性人才偏多,而高层次管理人才奇缺,从事旅游营销、经营、策划、规划、开发和会展的高级人才及通晓世界语言和与国际接轨的职业经纪人严重不足,全国年均缺口达到上万人。旅游业人才的缺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旅游服务类人才供不应求

据统计,目前全国旅游业从业人员600万。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和酒店的增加,实际需要专业旅游人才达800万以上,旅游业人才缺口至少有200万人。旅游人才的短缺不仅表现在“量”上,更表现在“质”上,目前中国旅游业最缺的就是优质人才。

2.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新兴的专业人才紧缺

旅游业较为紧缺的人才主要为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端人才,包括高层管理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市场营销、旅游娱乐管理、旅游规划、旅游景区管理、旅游物业管理等人才。

3.国际旅游人才需求增多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我国也提出了由目前的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转变的宏伟目标,这对我国的入境与出境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出境旅游将有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对涉外旅游人才的培养。随着涉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很多旅游企事业单位对涉外旅游人才更加重视了,具有较好旅游管理基础和外语能力的人,正成为旅游界争相聘任的对象,懂外语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成了旅游界的宠儿。

4.经济欠发达的旅游景区人才紧缺

目前在国内,酒店、旅行社较旅游车船公司和旅游景点景区更吸引人才,也导致酒店和旅行社比景点景区有更多的人才储备,而景点景区所招的人才素质偏低。目前最需要高素质旅游人才的是一些稍偏远的地区,这些地区大多风景优美,具有良好的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由于旅游业起步晚,同时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旅游开发的资金有限,旅游管理和技术人才缺口很大。

四、建议与方法

为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们能够符合市场的需求,我们特别总结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有参考的价值。

1.改变思想观念

在调查中发现,有许多旅游规划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从事旅游行业,我觉得这有几方面原因,首先,受家庭的因素影响,大多数人认为从事服务性行业,感觉就是低人一等,总认为是为他人做事,受不了那苦差事,心里不是很愿意。其次,有很多人思想有一定的误区,认为旅行社就是干导游,但是导游又是只能靠青春吃饭的行业,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没有出路了。其实除了做导游,在旅行社内部还有很多岗位可以做,比如计调、外联等,也许有些人觉得在旅行社内部的一些岗位收入不如做导游多。但是我不禁要问一句:你觉得每月到底有多少收入才是叫高呢?不同的人生阶段,要根据自己的适应度和积累的能力去从事不同的岗位,认真对待自己的岗位,在工作中获取快乐与满足。把工作中的事做到最好,做到这些,我想物质条件自然就会好。

2.好好学习

书本上的知识是有用的。也许你现在觉得书本上的理论枯燥无味,但当你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你会不自主地想起书上教的方法。所以趁在学校里的这几年,好好地多读些书。如果可能的话,继续深造。我们在走访中了解到,酒店的管理层的学历一般都在本科以上。许多高档酒店也都是支持员工在学历上继续深造的。

3.学好外语

外语在旅游这个行业中相当重要。如果你能熟练掌握一种,甚至是多种外语,这对你今后的发展是会有很大帮助的。我们在一家旅行社里了解到,他们那儿的导游有很多都是北二外等知名外语学院的毕业生。所以,一定要学好外语,这样才能有竞争的资本。

4.学好计算机

现在很多业务都是网上订单。基本的电子商务操作要掌握。专业课中有一门是《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是要有编程的基础的。学好了这门课,就可以制作、更新企业里的电脑管理程序,是非常实用的。

5.让自己有一个好的性格和心态

任何工作都是不容易的。在旅游这个行业里,一种活泼开朗的性格可以让你在工作中更好地与人打交道,与人沟通;一种乐观平和的心态可以帮助你在逆境中仍旧充满希望,最终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广阔的,关键是要很好地调整自己,不要仅仅盯着薪酬的高低不放。做到这些,你就一定会找到自己的舞台,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

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篇3

论文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建议涵盖了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的旅游产业自上世纪九十年展至今一直呈稳步上升的态势。但与旅游产业飞速发展不相匹配的一个客观事实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匮乏,旅游企业一线基层管理人才出现断层。为此,高职院校的旅游教育与研究也在谋求长足发展,以便为旅游业各部门输送大量专业人才,各个高职院校都为此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绩。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特点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培养既具有一定的旅游管理理论基础,又能熟练掌握现代旅游行业的服务与管理技能,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具备良好旅游职业道德修养、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职业能力,能适应旅游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总体而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有以下几个特点:

1.1专业实践性强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涵盖以下几个就业方向:旅行社、酒店、景区、旅游管理部门及其它。专业本身实践性强,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操经验和很强的服务意识。旅游管理专业因为建立时间较早,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完整的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理论内容,另一方面给实操性强的旅游管理专业带来了一定的瓶颈,很多院校局限于理论体系中而忽略了实操教学或者是偏向于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1.3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属于服务行业,不管是酒店管理还是旅行社经营都需要有很广泛的知识面,本专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

2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2.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旅游管理专业自创办以来就以其与工作岗位相结合着称,各个院校都在实践环节上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工作,但是因为各个学校师资条件的不同,实践环节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现象。师资雄厚的学校有自己的实训基地,创建了自己的旅行社和酒店,为学生实践建立了完整的实践体系,为旅游管理实践做出了很多尝试。但是大多数院校都存在实训基地不完善,实训环节不完整的问题。

实践教学在现代高职教学实施中,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通过实验、实习、专业实践等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应用知识、掌握技能、熟悉未来职业及获得新知识等教育目标的教学形式,也是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旅游专业教学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其中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包括:课程见习、阶段岗位实习、旅游旺季实训、毕业实习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在教学中只有环环相扣、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以达到高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目标。高职教育应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主线,构建适合高职发展规律和旅游业自身特点的“能力本位”教学体系。各个学校根据实践的要求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改革方案,但是实际操作中方案与实际执行错位,实践落实不到位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2.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理论课程与实训环节脱节现象严重:大部分院校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理论教学是理论教学,实践统一被安排在最后的毕业实习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感觉在学校学习的内容空洞与实际工作联系少而缺乏学习积极性,出现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课上心不在焉的状况。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因为没有系统的锻炼而不能就任其任职的岗位,需要单位重新培训的现状。

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是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尽管有高学历,但缺乏与学生就业岗位相关的工作经验。很多院校不注意对教师的培训,教师在讲课的过程无法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只能将空洞的理论,教学缺乏吸引力和实际作用。现在很多学校注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是着力与解决现有的问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注意不能陷入证书的迷障,而不注重考查教师真正的实操能力。

评估方式比较单一:学校对学生进行评估往往是通过理论考试进行评分,这样的评估方式单一,也扼杀了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只能把学生培养成死读课本的书呆子。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估单靠考试是无法判断的。

就业方向不明确:有一部分学校没有专业方向,以为宽就业口径会帮助学生在找工作的时间多一些选择。很多学生盲目选择专业,对于未来从业方向不确定,在进行一段时间学习后发现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也是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原因之一。

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结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改革建议:

3.1课程体系模块化

模块教学是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较好地克服了传统教学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产生的弊端。很多专业有多年模块教学的试点,这种新模式的教学工作取得了实质性成果。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引进者以教学模式,在运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模块的划分、模块教学评估量化细分、教师教学与学生互动。

课程设置要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课程教学相互融合,注重突出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教学要精练,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旅游管理专业可以划分为市场营销模块、口才。

3.2实训教育体系化

许多院校在实训这一环节上一直采用固定的“在校学习两年,出去实习一年”的机械做法,的确是减少了许多麻烦,但也使得许多学生完全的丢弃了前两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应该打破这一局限,让实训环节灵活化、实用化,将实训分为课程见习、阶段岗位实习、旅游旺季实训、毕业顶岗综合实习。根据不同课程和进度需要,分阶段逐一消化整合。课程见习:根据教学课程进行相应见习实训,包括基本服务技能,基本操作示范,企业运营,工作制度和相关的工作纪律,以完成上述单个课题为目的的实操练习或观摩环节。阶段岗位实习:各学期机动安排,由企业提供若干工作岗位,实训人员直接上岗操作和服务。旅游旺季实训:当旅游旺季来临,合作企业将优先聘请能够熟练操作业务的学生或老师。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五-六学期,就本专业知识综合实操运用。

实训教育体系化的实现取决与实训基地的建设程度,学校在没有经济实力建设实训基地的情况下可以实行校企合作,从而能够真正的完成实训教育的体系化。

3.3学生评估多样化

评估的多样化要求课程设置合理,评估包括对学生理论课程、实践能力、思想品德等多方面的评估,评估应该采取考试、考察、平时成绩评定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全面的考查学生的能力。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理论课程考试与课程实践评估成绩相结合,实践课程评估采取实践操作与工作态度评定相结合等方式。

3.4教师培训岗位化

安排相应对口方向教师或带队老师在实训基地挂职,参与企业工作,承担企业相应课题研究,并负责实训学生的管理监督和实训成绩的鉴定。对于教师的培训应该有计划的进行,投入时间、金钱花大力气去做,只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优秀的高职毕业生。

3.5学生就业订单化

首先,学校设置专业的时间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学生只要明确方向,就能更好的在学习中去汲取应该掌握的知识;其次,学校如果可以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实现订单化培养就真正解决了学生就业的问题。学生全部订单化比较困难,可以实现每年几人的输送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篇4

关键词:旅游管理双元制教学模式师资队伍

 

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旅游教育的规模也日渐扩大。不过我国目前的旅游教育水平较为滞后,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较为缺乏。怎样转变学校旅游教育专业的教学模式,提高旅游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是目前高校旅游教育不容回避的问题。

1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征

“双元制”是德国以一百多年传统学徒制度为基础形成的重要教育模式,“双元”分别是指职业学校和企业,学校主要负责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企业则负责职业技能的传授,它们分工合作以达到提高学生技能的目的,缺一不可。

在“双元制”教学模式中,学校通过与企业的合作,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又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专业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实操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因此这一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文化素质扎实,毕业后还可以马上上岗工作,能较快地适应工作。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双元制教学模式有着鲜明的特征。首先,受训者在学校与企业两个场所分别接受专业教师与实训师傅的教育,有着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学校教育以理论传授为主,而企业培训则以实操为主。最后,这一教学模式是以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作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的的。

2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现状

2.1双元制教学模式下,旅游管理专业取得了飞跃的进步

不可否认,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双元制教学模式之后,取得了飞跃的进步。首先,高校与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渐密切。双元制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把培养学生的责任分摊给高校与企业,所以学校在办学中与社会的交流与沟通较多,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这会明确学校办学的方向性。其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找到了改革的突破口,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提升。这一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每个高校在教学实践中都以实践为主,让学生得以在学习之余得到社会实践的机会,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在应用双元制教学模式之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出现了变革,教学内容大大地丰富了,教学方法更为多样,这推进了整个专业教学模式的改变。另外,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切实得到了提高,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专业教师以学科型为主,普遍说来看,实际操作能力薄弱,而双元制教学模式对师资素质的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2初生事物不完美

首先,在双元制教学模式应用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时间的过程中,常出现一些表面工程,双元制流于形式,并未得到真正的实施。一些旅游职业学院当前以双元制教学模式作为幌子,用以招揽生源,但实际情况是学院没有与企业签订固定的合同,没有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的实训基地得不到保障。这一方面与我国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有关系,承担教育责任的纯粹是学校,企业没有一丝一毫的责任,在以利为先的市场经济之下,企业大都为了自身利益,不愿接收毫无经验的学生。另一方面,缺乏经费支撑是我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上流于形式的根本原因,单一的政府拨款难以支持庞大的教育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篇5

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旅游产业战略地位的实现十分关键。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对此进行一定探讨。国外尤其强调课程设置、组合以及实习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国内,邹统钎等通过对国内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梳理,提出了国际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的旅游人才培养“钻石型”模式。赵玲分析了目前中国在邮轮旅游人才教育方面存在的培养目标模糊、课程体系不规范、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教材缺乏等问题。陈紫华认为邮轮旅游产品的高端性决定了旅游人才的专业性和国际性,有专业邮轮旅游服务经验的人才是运作邮轮旅游产品的基本条件,但这也是目前国内发展海洋旅游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在国家发展海洋战略的背景下,探究海洋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缓解人才匮乏局面,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经济都有重要贡献。据悉在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中,滨海旅游业占25.6%,位居第一。十以后,我国把发展海洋产业提升到国家重点战略的高度,海洋旅游已经成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引擎。海洋旅游日渐朝着综合化、精细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对相关人才“质”和“量”的需求已迫在眉睫。目前相关经营与管理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匮乏。具体而言,一是数量少,既懂旅游又懂海运,又擅长项目策划、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少,高层次、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二是专业化程度低,部分经营管理人员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旅游产业、海洋产业的发展动态,不擅长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三是结构不合理,包括从业人员的行业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滨海旅游、邮轮服务和管理人才的短缺将成为制约我国海洋旅游产品研发、健康运行的重大障碍。因此,从属于旅游管理的邮轮旅游专业,与邮轮运营相似度高的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应当审时度势,建立适合我国的海洋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提高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适用性,是我国海洋旅游产业能持续发展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二、海洋旅游产业人才架构及素质要求

现代海洋旅游产业涵盖了发生在海滨地区、近海、深海、大洋的各种旅游休闲现象,包括海洋旅游建设、滨海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活动,涉及酒店、餐饮、滨海别墅、旅游码头、零售业、休闲游船、海岸生态旅游、邮轮游艇旅游、潜水、休闲垂钓等许多业态。由于其涉及的产业和领域广泛,对人才也有广度和深度上的需求。

(一)海洋旅游产业人才结构组成

海洋旅游从业人才整体上呈同心状扩散层次结构,包括以下四层:

1.基层服务人员。

处于同心层结构起点的是基层服务人员,他们是对客的窗口,对邮轮旅游活动的牵制作用最为直接,是邮轮旅游顺利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包括导游、翻译、旅游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接待、娱乐组织等为游客提供具体服务人才。海洋旅游对该类人才的需求量最大也最直接,但此类人员又是流动性最大的一类,故此对该类人才的培养任务最重。

2.高层管理人员。

同心层结构第二层是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为企业制定总目标、总战略,又负责组织策划、经营开发和海运运作等重大决策,兼有参谋和主管双重身份。他们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往往需要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丰富的行业运作经验、准确的市场预测能力,其对海洋旅游活动起着整体的指导作用。这类人才的需求量不是最高,但其作用最大,掌控着整个海洋旅游业有效运作的大局,对这类人才的培养应注重长期性和专业性并举。

3.支撑人才。

支撑人才主要指对海洋旅游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持的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实地的技术辅导如水产品培育、航运授课、技术指导、生态修复人员等;科技研发人才,他们研发新技术如生态养殖新技术,然后将其运用到具体产品的开发中如培育珍珠贝类新品种、河蚌育珠、鱼蛋白发泡剂的研究等,丰富海洋旅游的产品体系,使相关活动多样化。这类人才在整个海洋旅游链中起支撑保障作用,虽然其获取和再教育成本都很高,但其带来的价值同样也是无法比拟的。

4.产业拓展人才。

这类人才处于同心层结构的最外层,对海洋旅游业其辐射作用。包括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海产品精深加工、机械、建筑、通讯、交通、海监、海洋信息服务等人才,这类人才对于海洋旅游的顺利进行同样不可或缺。这类人才涉及面最广,不一定直接或全部为海洋旅游服务,但某一部分出现问题或做得不好,整个海洋旅游行业也将难以顺利进行。

(二)海洋旅游产业人才素质要求

海洋旅游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对人才综合能力要求高。究其核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理论素养。

扎实的理论知识能力是对现代服务型复合人才的基本需求。首先需要掌握特定的海洋专业理论知识,熟悉海洋文化,了解相关管理和服务的一般程序和相关事项,具有海上活动策划、游客组织与带动、市场营销、广告宣传、文化营建等相关理论和知识素养。其次要具备旅游专业知识,海洋旅游具有国际化特点,常常要往来于不同的国家,要求经济与管理人员应掌握地理、休闲度假、时尚前沿知识、现代奢侈品消费等各个方面的广博知识。最后相关人员较强的外语听说能力,能实现跨文化无障碍交流。

2.综合心理素质。

首先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能耐得住基层工作的考验、长期繁重的服务工作环境以及狭窄或不确定的晋升通道限制。其次,能有效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要有一定的应变创造能力和承受能力。比如对于邮轮旅游这种主题旅游形式,其游客往往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且每艘邮轮都须配备上千名员工,他们也均来自世界各地,这种复杂的人际环境,要求相关人员要有灵活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另外由于工作人员要长期颠簸于海上,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又远离亲人,感情无法寄托,没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将很难承受。

3.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人与人之间合作共赢的需要。海洋旅游通常穿梭于世界各国和旅游城市之间,需要经济与管理人才有很强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尤其是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把自己的美好心愿和热情服务变成别人能理解能接受的愉快体验,成功创建“满意之旅”;在组织内部要注意协调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和谐舒适的工作环境。

4.高质服务意识。

相关人员要立足于打好“服务牌”、“中华牌”,进一步增强海洋旅游的综合功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海洋旅游发展中,培养自己提供高质服务的意识。其中海洋邮轮旅游是一个高端的旅游体验,比其他形式的旅游更关注服务,它不仅包括航线的设计、邮轮活动内容的设计,更多地包括了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康乐服务、会议服务等直接对客服务,这就要求邮轮旅游专业人才具备较高的服务意识和较强的服务能力,而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培养则主要来源于教育培训中对于服务理念和技能的传授。

三、海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一流人才才能创造一流的产业,海洋旅游产业的发展要靠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管理人才、服务人才来实现。探索符合我国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条件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之道,是迫切、必要之事。将政府的控制力、企业的吸引力、高等学校的推动力和社会办学的辅助力结合在一起,形成以高校教育为基础、以产业实践为核心、以社会培训为辅助的办学模式,将高校、社会和企业人才培养力量结合,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海洋旅游人才培养体系。

(一)建立“三元对接”教学体系

构建“三元对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的教学体系。针对海洋旅游、邮轮旅游构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在课堂上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综合利用师生社会服务、产业实践和创新研究中的经验和成果,建立模块化的教学案例库;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情景式、互动式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实现了课堂教学、行业实践与社会应用的有机结合。同时,充分利用高校社团、专业知识竞赛、校园文化节庆等,开展如海洋与旅游文化展示、导游模拟大赛、旅游策划大赛、美食节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操作技能水平。

(二)构建“平面+立体”的实践环节

构建“平面+立体”的教学实践基地,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建立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要求大学一年级组织多次参观(认知实习),二年级开展短期小见习(专业调查+专业课程实习),三年级开展3至6个月的邮轮跟班生产实习,四年级进行与就业挂钩的毕业实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搭建“学生+教师”双主体教学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导地位,实行“智商+情商”双轨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社会认知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探索“四力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1.政府控制力。

政府控制力,是指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利用政策、税收杠杆对海洋旅游人才的培养予以引导、指导和监督,通过制度管理和政策约束保证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海洋服务人员上岗资格证,服务职业资格证,管理经理资格证、旅游资格证等,发挥政府在海洋旅游人才培养上的主导作用。具体包括:首先,鼓励高校进行海洋旅游人才的培养,同时加强对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第二对海洋相关行业进行法律保障和资格认证;第三加强国际的联系,在培养相关人才上可以政府为主出面与海洋强国和相关机构联系合作,学习其在邮轮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派人员前往学习等,以提高我国邮轮管理人才的培养水平,形成海洋经济与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2.产业吸引力。

产业吸引力是指海洋旅游相关行业通过内部进行人才的再培训、由其出面对人员进行实践的教育或与有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提升相应人才的实际服务意识和能力,使各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迅速成为企业的专门人才。同时在培养人才时应注意将内外部培养相结合。包括:(1)内部培养:世界著名的邮轮企业都有自己的员工培训系统,通过企业内部的培训和教育,构建邮轮企业内部高素质人才的提升机制,适应海洋旅游的高端服务对象。我国应当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通过内部培养和引导组建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队伍。(2)校企培养:海洋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行业,企业与高校结合进行教育可以很好地发挥高校在理论和文化熏陶功能以及企业的实践功能,使高校学生更好地就业,同时减少产业内的企业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3.高校推动力。

高校推动力是指高校对学生进行体系化、学历化的教育,是海洋旅游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高校教育可以使学员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知识,具备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和意识,能够在实践中迅速发展起来,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背景、符合海洋企业要求的人才。高校教育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理论教育。注意课程纵横向的交叉渗透,加强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借鉴国内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先进经验,重构课程体系,确定旅行社、导游、酒店、邮轮、乘务等职业方向的课程。在教学方式上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院校的优势,真正做到资源共享。实践教学。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高等院校可通过与相关海洋旅游企业建立密切的产学研联系,双方签订合约,将企业作为实践基地,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另一方面运用在企业的实践机会使学生了解更多实际操办过程,培养锻炼其策划、创新、组织协调能力。

4.社会辅助力。

社会辅助力是指社会上的职业培训机构。他们通过对人员进行专业的职业培训,让其在短期的针对性学习中提供能力和素质,起到缓解当前海洋旅游专业人才紧缺的作用。首先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层次定位准确,培训内容符合实际。培训机构大多根据自身实力和学员的自身特点、要求对其培训进行定位,据此划分为不同的培训方向和层次,是快速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好方式。其次培训方式灵活,培训目标明确,能根据现实即时提供教育内容。

四、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篇6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本体职能,科学研究是附属职能,社会服务是派生职能。作为http://本体职能和附属职能的延伸,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内容不断扩展,形式日趋多样。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高校的大专业,在国家要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形势下,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为旅游业开展有效的社会服务这一重任。

一、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需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承担社会服务职能

1.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机遇

2009年11月,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明确了新时期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截至2011年底,共有30个省市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或龙头产业,旅游业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国内出游人数26.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3.2%;国内旅游收入19306亿元,增长23.6%。入境旅游人数13542万人次,增长1.2%。其中,外国人2711万人次,增长3.8%;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831万人次,增长0.6%。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旅游者5758万人次,增长3.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85亿美元,增长5.8%。国内居民出境人数7025万人次,增长22.4%。其中因私出境6412万人次,增长24.5%,占出境人数的91.3%。

国家要将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根本性保障系统是旅游教育,国家需要通过以院校为主渠道的旅游教育系统为旅游产业的成长及可持续发展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高校旅游专业还可凭借智力和技术优势为旅游行业提供文化引领、旅游规划、行业培训和信息咨询等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

2.发展壮大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具备了为旅游业提供社会服务的坚实基础

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教育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的发展历程。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旅游高等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共计967所,在校生数为59.6万人,校均616人,已经形成了涵盖博士、硕士、本科、专科(高职)等各个层面的完善的高等旅游教育体系。其中,研究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0.88%,本科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38.14%,大专(高职)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60.97%。当年全国大学在校生约3000万,旅游类专业学生占全国大学生的比例为2%。同年,全国高校旅游专业专职教师总数为2.4万人,校均24人,从旅游专业的师生数量来看,旅游专业已经成为一个大的专业,这就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社会服务的形式

1.文化引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它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博物学、考古学、民俗学、宗教学、体育学、饮食学、建筑学、生态学、园艺学、色彩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中与旅游相关的部分;它更体现在旅游观光、旅游娱乐、旅游食宿、旅游服务、旅游购物、旅游环境,以及旅游专业队伍建设等具体的旅游诸形态中。每个地区经过长期发展与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文化。高校作为文化机构,是地方文化先导的高地,引领先进文化就是其基本职责。高校应利用自身的人才与学科优势,在挖掘、研究、发展和应用区域旅游文化成果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

2.人才培养

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既是高校人才培养职能的体现,也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旅游业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行业,不仅需要知识结构完备和专业素养良好的理论型与研究型人才,更需要行业经验丰富、专业技能高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宏观管理型人才,难以与旅行社、酒店和景区多样性的人才实际需求对接,与旅游业的管理实际有相当的差距,尤其是近年来旅游行业的新业态(如高尔夫运动、会展业、温泉度假等)不断涌现,旅游管理的实践已跨越工商管理领域,原有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所以,要做到能不断地为旅游业输送需要的合格人才,就需要高校时刻掌握旅游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旅游规划

所谓旅游规划,是对特定区域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发展目标、路径和方式的计划和规定,经相关政府部门审核批准后,成为区域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需统筹全局,为区域的旅游实践提供指导性的方针乃至具体的实施方案。伴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规划热潮应运而生。旅游规划是一项涉及多目标多学科的系统工程,旅游规划人员专业背景涵盖面较广,包括地理、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林业、旅游、文史等学科,而高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人才济济,具备了从事旅游规划的智力资源。因此,国内许多高校成立了旅游规划设计机构(如旅游规划研究中心),并申请了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开展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开发与规划实践工作,为政府和企业在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旅游业规范发展方面提供了决策依据。

转贴于http://

4.行业培训

(1)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组织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干部职工开展教育培训和学习,可以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培训。职业经理人是旅游从业人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旅行社、景区和星级酒店http://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及部门经理参加岗位职务培训,可以增强旅游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水平和技能。

(3)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包括导游员的岗前和在岗培训、星级酒店服务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和景区从业人员及讲解员培训等三种类型,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注重实用,培训内容重点为岗位服务技能。

(4)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我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主体是当地农民,没有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不能满足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搞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服务,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了解旅游知识,懂得一定的旅游服务礼仪和服务心理,接受一定的导游、餐饮和客房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

5.信息咨询

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其发展离不开旅游信息的支持与保障,高校应发挥在信息方面的优势,为当地旅游业提供咨询服务。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依托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合作成立公益性质的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的主要功能是:(1)为游客提供旅游地各种信息;(2)作好旅游企业宣传促销和市场调研的特殊媒介;(3)为旅游主管部门提供相关决策的依据。

三、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水平的措施

1.建立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

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质量高低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要求教师在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掌握较高水平的生产实践技能,即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高校应定期给教师提供专业学习进修的机会,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和开展职业考察,使教师熟悉并掌握旅游行业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的经验与知识,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和拓展,促进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

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篇7

一、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一)好多高等院校延袭传统教育模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现在好多高等院校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不注重学生的创新、学习等能力的培养,只一味的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致使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思想没有得到解放,没有打破常规、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没有养成那种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强烈意识。现今旅游行业是个快速发展的朝阳行业,急需具有创新意识、实践性强的人才,现今我国这类人才的缺口也是相当的大,但是高等院校运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就满足不了现今旅游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学科过细、过窄、过旧,满足不了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

旅游行业是一个服务行业,需要跟各类的人群进行交流沟通提供服务,所以是个综合性的行业,需要各方面能力都非常强的综合性人才。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加大力度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可是好多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重视程度不够,专业设置的过细,过窄,课本教材过于陈旧,学生得不到最新最全的旅游管理方面的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三)好多高等院校师资力量不行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所以高等院校的教育就要突出以培养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重点。旅游管理专业这种实践性强的特点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较深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事实上,好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并不是本专业的老师,老师来源比较多,专业背景不同,很多缺乏相关的经验,对旅游行业真实的发展动态、发展前景并不是很了解,这样对于给学生传授的知识不能很好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有的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够和文化内涵缺乏、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乏味,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摄取,这样都不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

(四)好多高等院校不注重学生实践性的培养,对学生实习工作不重视

旅游管理专业是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旅游行业现在急需专业知识、实践性、创造力都非常强的综合性人才。然而现今很多高等院校的学生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只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却不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及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致使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进行实习可以让他们更好的提前体验社会,了解社会,知道社会的需求,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后期努力的方向,以更好的提前为自己未来的职场规划做好铺垫,然而好多高等院校不注重学生实习工作。

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一)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等院校需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注重学生知识培养的基础上还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改变教育模式,完善教育培训制度及机制,建立新的发展机制,积极为学生创造创新学习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和沟通,让学生走出学校,了解社会,提高他们的实践性,总之努力培养出一批实践性强,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性人才。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要科学合理,课本教材要紧跟时展

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建立一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设置学科课程、选择内容从而培养特定人才的应用型教育体系.它要以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为最高准则。同时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所以高等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要科学合理,课本教材要紧跟时展。努力培养出适合市场和旅游行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所谓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是既要培养研究型人才,又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三)加强高等院校师资力量的建设和培养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老师来源比较多,专业背景不同,很多缺乏相关的经验的问题,可以通过学术交流、企业顾问、进修、在职攻读学位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学校可以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管理专业院校进行合作与专任教师培养。鼓励教师与国内外知名酒店、景区、旅行社等进行实践合作,担任管理咨询顾问等相关职务,提高他们对旅游行业现实发展动态的认知,丰富教师的旅游相关经验,以更好的教育学生!

(四)高等院校要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重视和资金等方面的投入

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篇8

关键词:美育;大学生;旅游管理专业

中图分类号:C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262-02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适应旅游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旅游管理基本知识和服务技能,从事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旅游饭店管理与服务、旅行社经营管理、导游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除了具备专业性的知识、技能外。美学素养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美学修养,提高其审美能力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美育与大学生的成长

美育,即审美教育,狭义说来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陶冶和塑造的教育活动。广义来说是指通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中一切美的形式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使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产生审美反映,达到美化人们的心灵、语言和行为,提高人们的道德和智慧的目的。审美教育对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同德育、智育、体育相互联系,紧密配合,共同构成大学生教育的整体,其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美育是大学生缓解自身主体焦虑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处于“成人前期”的心理阶段,面对来自学业、爱情、求职、人际、自我实现等诸多压力。从而表现为一种主体的焦虑情绪。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导致个体的精神崩溃,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造成自杀悲剧的发生。因此,为大学生找到一条缓解自身主体焦虑的途径尤为关键。审美教育,可以改变大学生固有的情感形式,净化不良情绪,培植健康人格等,能有效地提高年轻学子的生存智慧与生存能力,具备审美的处世态度与情怀,意识到人生除了功利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健康和谐的心理。

第二,美育是大学生树立高尚道德情操的有效路径。由于受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被名利所扭曲,精神空虚、追求享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泛滥。美育,可以“以美储善”。孔子指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主张用艺与乐的感染和熏陶来求得人格和人生的最高境界。当今社会,美育用正确的道德舆论引导学生、以高尚的道德精神塑造学生,不断丰富和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准。借助美的力量,以情感为媒介,促进外在道德的“他律”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自律”要求,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他们为创造美好人生,为实现美好理想而奋斗的热情。

第三,美育是大学生智育发展的催化剂。许多科学发现都产生于刹那间美感冲动的启发。爱因斯坦一生醉心于物理探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物理美的驱使,他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真、美―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美育可以赋予其审美的感受,激发他们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

第四,美育是大学生塑造完美人格的必由之路。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美育能帮助大学生从以前的思维模式和情感状态中解放出来。通过对人、自然、社会的欣赏等情感活动的体验来实现对人性美、自然美、和谐美的发现、认知和创造,实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增能、以美健身、以美促劳的效果,促使学生的完美人格的塑造。

二、美育与旅游

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美学家叶朗说过:“旅游,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旅游活动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无一不与美有关,无一不是审美的过程。

首先,旅游产品的设计离不开美育。旅游规划设计就是结合项目地自身的自然人文资源,发现挖掘其独特性的过程;就是通过产品来传达和表现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社会美。规划设计人员自身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直接影响旅游产品的审美格调、美感表现力和感染力。德国美学家席勒早就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第二,旅游服务离不开美育。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游客购买并消费旅游产品,除了在餐饮和旅游生活中消耗少量有形物质产品外,大量的是接待和导游服务的消费。服务具有无形性,游客对旅游经历的评价主要取决于他所受到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旅游从业人员通过自身的形式美(仪表、仪容)与内容美(精神、道德、情操)的协调统一来传达和引导游客的审美情趣。“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旅游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他们的审美素养影响着游客的审美感受。

第三,旅游管理的过程离不开美育。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其“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涉及到诸多行业和部门;同时,旅游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这些都要求管理者具有整体美、协调美的审美观,协调好各个部门、员工、环节等,确保游客的旅游活动顺利开展,保证游客通过旅游活动获得审美的享受和身心的放松,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美誉度。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美感的培养途径

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结构,由施教者、审美媒介、受教者三方构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审美教育的实施必须根据其心理特征、专业特点等来开展。

第一,加强师资建设,提高高校教师的美学修养。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教师只有首先具备审美的情怀,才能自觉地运用审美的情怀,才能自觉地运用审美的规律进行教学活动,以美育人、寓美于教,用自身的仪表美、风度美、语言美、行为美去影响感染学生的精神和人格。

第二,改进课程设置,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管理、经济、计算机、旅游英语、旅游心理学等,旅游美学鲜有要求,或者只作为选修课处理。为此,要改变以前课程设置中的误区,提高美学教育在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结合旅游规划策划、酒店餐饮服务、导游等专业知识,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课外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把美学中的美德要素、美的理念、美的思维、美的表现等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专业中发现美、创造美,通过美育,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审美的眼光、审美的情趣、审美的手法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第三,营造美育的校园环境。发掘校园的美育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植具有美育精神的校园文化。通过先进文化、高雅艺术、课外审美活动等途径陶冶净化学生的心灵。拓展美育的空间和内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增强审美体验,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促进了审美教育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延展了人的视听觉,跨越了文字的障碍,将抽象的美的概念转化为审美直观形象。强烈的视听觉的审美感知提高了学生审美知识的吸收与内化十分重要,审美信息的生动性、趣味性、直观性、形象性、感染性,使学生能够以悦纳心理,从动态的声画相合中,顿悟与领会美的真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篇9

关键词:案例教学;旅游学概论;总体案例;课外案例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欢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通过多种途径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深化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对培养高层次人才至关重要。

传统的旅游管理教学模式中,往往注重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与效果。这就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以应试目的为主,忽略了兴趣激发和能力培养。从而造成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丧失专业信心,就业率低下等不良后果。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主要研究旅游学相关理论的结构框架,以及旅游管理各专业课在学科中地位。各高校基本都选择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此课程。《旅游学概论》作为一门系统性很强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较多,对于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结构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刚入大学校门的新生们常会感到枯燥无味,跟当初美好的想象大相径庭。作为老师应当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不断的摸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以下我就根据自己在日常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旅游学概论》这门课的兴趣。

一.总体案例设计方案

   良好的案例的使用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选取和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旅游学概论》主要是针对大一新生的,虽然没有专业基础,但可以与学生以前的经历相结合,在教学的时候选择一些学生的亲身实例来讲解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或者,让学生把自己的经历重述、重演等形式;另外,也可以选取一些趣味性小游戏作为教学案例。为了使教学案例在教学的过程中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案例的选取和设计应注意把握如下几点要求:(1)应针对每节课中的知识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案例,突出教学重点;(2)教学案例应加强趣味性,但不能脱离教学实际;(3)案例应能充分实现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对当前知识的介绍。

二.课堂教学案例应用

课堂教学以案例展开,注意案例与课堂教学内容的结合以及案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学习旅游和旅游活动的概念时,可以先讲述一个教师曾经参与旅游活动的案例,再鼓励学生也讲述一些旅游经历。然后以这些事例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有了学生的参与,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再逐步引导学生逐步抽丝剥茧,寻找共同点,最后归纳总结出自己的一些认识。这样,理论概念的学习就不再被学生认为是枯燥无味的任务来应付,而是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更深刻地理解概念。

三.课外案例的应用•

为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可以适当的为学生提供课外讨论案例。例如在学习旅游资源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些新型的旅游形式,如工业旅游、航空旅游、体验旅游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旅游学知识学习的渴望。又如,在学习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时,我们通过让学生收集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中典型的成功、失败例子,总结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具体做法,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理解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提供课外案例时应把握时机,在为学生提供课外案例之前应该是已经具备所需要的一些基础知识。案例应大小合适,难易适中。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和地点进行案例的学习和讨论。在课外案例的学习研讨的过程中,学生依据学习目标,主要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独立寻找相关资料,通过独立自主的阅读与分析后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动、分析讨论,从而得到案例的实现方法进而完成案例的设计。

四、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和学生角色观念的转变

教师要更新角色观念,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教学相长的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案例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感,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另一方面,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精神,又不能放任自流。

(二)创建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为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可以考虑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改革考试制度。我们将每个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与其课程考核成绩挂钩。案例分析的成绩评定取决于学生事前的准备、讨论时的参与及课后的总结。期中期末试卷可加大案例分析所占的比重,可占到50%左右。同时加大课堂案例分析考察的力度,并记入平时成绩,提高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可占30%以上。通过以上这些手段来提高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保证案例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重视教学案例的搜集和整理,建设旅游管理专业的案例库

目前,市场上没有与《旅游学概论》相配套的教学案例,所以案例的精心挑选和准备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作为一名旅游教师,很多案例都来源于教师的实践工作经验以及从网络获取的一些信息。因此,将每次案例教学的案例进行搜集和整理,日积月累,这些将成为教师提示教学质量的一个重量级武器。

参考文献:

[1]张丽梅.案例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与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74-176.

[2]黄玮.《导游业务》案例教学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4)::178.

[3]吴剑豪.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计[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4):97-98.

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篇10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旅游管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一个新兴专业,学科的特点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采用主题、情境、案例等多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提升各方面的知识技能,以及进行角色的转换。

旅游管理专业是面向旅游市场,培养应用型旅游人才为主、研究型旅游人才为辅的一个新兴专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第一所旅游院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建立以来,旅游院校在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80年代,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以专科和本科为主,90年代后,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变,目前提供硕士学位的学校超过了200所,博士学位的学校也超过了10所。但旅游专业开设时间超过10年的院校只占43.3%,在6—10年的只占34.3%,可见旅游学科相对比较年轻。加之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偏低,许多教师“半路出家”,缺乏从业实践的经验,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目前公认的人才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提出了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这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美兴起,之后形成一股冲击力很强的理论思潮,并迅速传播到各个学科领域。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是在吸取了有关认知结构建构的思想和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重视社会性交往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建构主义还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法:①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提倡与实际情境相类似的,以事例、问题为基础的教学;②随机通达教学法(randomaccessin.struction),即让学生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多次进行,着眼问题的不同侧面,每次情境具有不重复的方面,从而获得对同一知识的多方面理解。③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指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教学的革命,也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旅游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全过程的参与,需要学生感性认识与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与“学”的简单模式,需要教师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重新建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便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能胜任旅游市场的需求,还能满足旅游业进一步国际化、市场化、成熟化的需要。

(一)学生地位与方法的变换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间接知识的学习,轻直接经验的获得;重教师的教授,轻学生的探索;重考试成绩,轻实际能力等等。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分析,学习方法单一,仅仅把教师讲授的内容死记硬背地储存在记忆系统中,缺乏独立思考。因此,这种教学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很难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要改变这种现状,达到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使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就必须突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需要开展,使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例如学生在学《旅游饭店管理概论》课程的时候,主动设计五星级饭店之旅、四星级饭店之旅的路线,并链接相关的背景知识,带着问题,利用周末前往饭店参观,然后把发现的问题带回课堂,和教师、同学一起分解找出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方法与思路。这样一改过去简单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热情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要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是其重要的前提。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是否发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学,而不是在于教师是否教。首先学生要有学习的自我意识,广泛涉猎相关的参考书和网络资源,带着问题寻找答案,进而发现问题再寻找答案,经历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其次学生要多参与社会实践,旅游管理脱离了实践就失去了生命,这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企业进行见习或实习。还有很多学生直接向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学习,从准备采访提纲到联系采访人,从面对面的直接采访到采访总结,这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主学习的好方法。

(二)以教学方法为创新点的教学

1.基于主题的教学。传统的教学一切服从教材,侧重于研究如何教,主要精力在“吃透教材”上,而很少注意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表征和组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也就是说主题来源于教材,围绕主题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分析,确定主题的主要内容,使分析的主题有理论价值也有实践意义。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同时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例如在教《旅游饭店管理概论》这门课程时,为了帮助学生生动完整地理解“饭店服务”这一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在通读教材的同时,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收集国内外和行业内外的相关资料,最后汇集师生的观点,进行充分的探讨和交融,形成对“饭店服务”这一主题内容的完整概括。这种基于主题的教学方法,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自己独立思考,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进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2.基于案例的教学。由于案例能有效地加强学生记忆的语义表征与情节表征之间的联系,因此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能克服侧重概念、原理、程序等传统教学的抽象性,加强学生理性与感性认知的有机联系,能在提供知识所依托的情境的同时,激发学习者的内在认知动机。比如在《旅游饭店管理概论》的教学中,“制度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从生活中的案例到当前热播的电视剧中的案例再到饭店管理中的案例,以学生的认知经验为基础,进而深化学生对制度管理这一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基于案例的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应用知识提供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理念

3.基于情境的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运用知识的情景。专业学习应该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进行,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尽量选择真实性任务。比如在《旅游饭店管理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给学生播放《情定大饭店》电视连续剧中的某些情境,以便学生置身于饭店和饭店管理的情境中,学生进行主动思考,表达与主题相关的感受、看法、设想或者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尽量将当前所学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建立联系,进行理解、表达,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才会获得把饭店管理的相关理论应用于真实情境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

(三)教师知识与角色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