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研究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5:27

旅游管理研究方向篇1

   关键词:mta研究方向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41号文件的被社会各界一致认为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旅游业由传统的服务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支柱产业,这对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人才始终是旅游发展的第一资源。到2015年,中国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将达到35亿人次,旅游业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别能满足现代服务业标准的旅游高端人才异常稀缺。高端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也鲜明提出了人才开发要高端引领的指导方针。在此背景下,国家教委设立了新的旅游类的专业硕士学历——旅游管理硕士(masteroftourismadministration,简称mta)。mta主要招收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并在未来愿意从事旅游业工作的人员,其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旅游职业精神、掌握旅游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的高级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mta的设立为中国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使得旅游高端人才的培养由过去的企业内部培养,发展到了学院正规专业化培养的新阶段。

   2010年9月,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mta招生对象为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要求专科毕业有五年或五年以上工作经验,本科毕业有三年或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硕士博士毕业有两年或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应届本科生不允许报考。mta报考人员要通过每年1月份国家进行的mBa联考。mta与mBa考生的考试内容相同,均参加mBa联考,在报考时选择mta。mta学员可以选择脱产或者在职进行学习,脱产学习时间为2年,在职学习时间一般比脱产学习时间多一年。mta学员毕业后,通过论文答辩,可以获得国家正式的硕士学位证和硕士毕业证。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既包括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交通部门、商业部门、会展部门、建设部门、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因此,mta教育必须进行研究方向的设置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由于mta教育刚刚开始,各个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在进行具体的研究方向设置时,都是具有摸索的性质,所以,本人在此提出关于mta研究方向设置的一些想法,以供方家商榷。

   一、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校的优势研究领域进行mta方向设置

   我国第一批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有56所,各个高校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有利条件灵活设置mta研究方向。比如,华侨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也是全国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是教育部最早批准成立的全国八所旅游高等院校之一(1983),是“中国旅游名校t10联盟”成员单位,也是国内第一家可以直接向海外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旅游院系。华大旅游学院有着“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全国四家)、部级特色专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部高职高专示范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特色学科点,形成了面向境内外招生、覆盖高职-本科-硕士到博士完备的办学体系。所以,其mta研究方向设置有境内与境外方向,就是与其面向国内与国际的优势结合而设置的。另外,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充分发挥自己位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研究较为擅长的优势,在其mta研究方向中设置了民族旅游方向。

   二、开设mta教育的旅游相关院校应当结合本区域旅游发展开设mta方向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旅游发展差异较大,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应当结合本区域的旅游发展,灵活设置mta方向,以达到服务经济建设大局这一目标。比如,南开大学mta开设了港口与邮轮旅游管理方向,这就是结合了天津的港口城市特点与力争国际邮轮经停天津这一发展趋势而进行的灵活设置,符合天津未来的旅游发展趋势,也有较大的实际需求。而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位于中西部地区,区域内生态旅游开发的需求较大,所以设置有生态旅游方向。

   三、开设mta的教育方向应当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mta教育是以专业实践与应用为导向对学生实施培养教育,因此学生毕业后将从事旅游行业以及相关行业中的实务性工作。由于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其运行过程所涉及的不仅仅是酒店、旅行社、景区和景点等纯粹意义上的旅游行业,还包括航空、铁路、游船等交通部门;商品零售、旅游购物等商业部门;会议、展览等会展部门;园林绿化、生态恢复、文物、建筑、艺术装饰等建设部门;旅游策划、旅游广告宣传、管理咨询等旅游智业部门;旅游行业管理、旅游公共设施管理等公共管理部门;以及旅游信息技术、旅游地产、旅游金融、保险、旅游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行业和部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部门与行业面临着对应用型高层次务实型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mta教育应当可以满足上述部门与行业的人才需求。

   以传统的旅游企业来说,中国旅游市场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国内许多传统的旅游企业(包括酒店、旅行社等)面临能够胜任实际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缺乏的问题。因此,学生通过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教育的学习,将成为目前国内正求贤若渴的传统旅游企业的抢手人才。

   对于众多的与旅游相关的新兴行业(如旅游地产、旅游金融、旅游制造业)来说,也存在着大量人才短缺的现象。以旅游地产为例,根据国际权威结构预测,未来二十年,中国的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都将会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地产作为两个黄金产业的交叉型产业,已经开始逐步受到业界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但人才问题是中国旅游地产发展受限的因素之一,这个行业需要大量的具有旅游地产专门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mta的旅游地产就是针对这种需求而专门设置的。学生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可具备足够的相关知识与相关能力,毕业后将在旅游地产行业大展宏图。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创建于1985年,旅游管理专业获得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获得部级的旅游管理学科实验中心、获得自治区优质专业、自治区重点建设学科、旅游市场学和旅游规划获得自治区精品课程、近年获得部级科研项目10项,省级项目30项,横向项目60项,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在2008年全国92个旅游管理硕士专业排行榜中位列第8位。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也是首批获得获得旅游管理专业硕士(mta)授予权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其2011年mta专业方向设置为以下几个方向:

   1、民族旅游开发与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在民族旅游研究方面较强,设置这一方向主要针对广大中西部民族地区招生,可以与顶尖旅游院校展开错位竞争。

   2、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承担大量旅游规划项目,对景区尤其是新建景区的各级管理人员有较强的吸引力。

   3、生态旅游与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在生态旅游研究方向有较大优势,而我国中西部地区有大量森林公园及生态型景区,对中高级生态旅游管理人才有较大需求。

   4、国际酒店管理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是国内第一批设立的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近年国内很多城市有大量高星级酒店落成,有大量的中高级管理人才需求。

   5、旅游公共管理

   设置这一方向对提升各级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水平有较大意义。

   6、旅行社与会展管理

   主要面对旅行社与会展行业。

   参考文献:

旅游管理研究方向篇2

[关键词]城市旅游;旅游发展;旅游研究

一、国外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对城市旅游的研究兴起源于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城市普遍出现制造业长期衰退、高失业率现象,在创新城市经济的过程中,旅游业作为一门新型产业因其良好的产业特性和符合消费时代需求的巨大发展潜力推动了城市中心区的复兴,在1990年代快速成长为一个显著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对城市旅游研究的关注主要来源于现实:一方面是如何有效解决旅游者需求的增长,特别是对历史城市旅游的需求所带来的到访率增长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很多城市,特别是老工业城市将城市旅游作为城市复兴战略的政策。

城市旅游的需求与供给研究。供给研究,包括城市旅游的市场和形象研究。城市旅游产品研究,包括城市吸引物研究、城市文化旅游研究、城市遗产旅游以及城市事件旅游。城市旅游影响研究,包括经济影响研究、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环境影响研究、居民影响研究,以及其他因素对城市旅游的影响。城市旅游管理与规划研究,包括城市旅游的管理研究、城市旅游规划研究、城市旅游的空间结构研究等。除此之外,学者们还对“困难地区”的旅游、城市旅游统计的标准化和城市景观评估的信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二、国内城市旅游发展研究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理论界对旅游经济、旅游管理、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学科体系建设等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探讨,为中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根据近年来中国城市旅游研究的现状,选取旅游经济、旅游管理、旅游开发等方面的研究热点问题为线索,理清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梳理和勾勒出近年来中国城市旅游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及学术前沿态势。

2000年和2001年的旅游研究侧重于旅游业发展和旅游行业发展现状、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这与当时全国许多省(区、市)几乎都以不同的形式提出将旅游业列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或列为当地优先扶持发展的产业现状有关。2002年和2003年在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旅游规划创新、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等方面的理论有了深入地研究,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有趋热的表现。2004年和2005年的旅游研究朝着实证和规范的方向发展,旅游研究的视角更为宽泛,研究主题的趋热点不明显,各个层面的研究趋于平衡。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会展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的概念和开发思路更为明确。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受到学者的重视和更多参与。

近年来对城市旅游产品的开发,开始触及温泉旅游、影视旅游、俱乐部旅游等休闲娱乐产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城市旅游的研究对旅游经济、旅游规划理论和实践、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及发展模式的一般理论的研究一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重视。对旅游经济和曾经对旅游业产业地位、产业政策、旅游发展阶段、旅游市场化发展与政府行为、可持续旅游发展、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等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的研究落在更有现实和发展意义的遗产旅游保护和利用的研究上。

中国旅游城市国际化、世界化理论的提出,为中国城市旅游的研究落定了座标,明确了方向,有越来越多的旅游业内人士及专家学者对中国旅游城市如何登上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舞台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分析对比,理论著述以及相关战略对策,为中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注入了更为积极的抗争因素,有力激励了中国旅游城市创建的市场。

由于城市旅游的基本概念存在着诸多外延,无明确一致的定义,又无成功的旅游城市发展经验以供借鉴和推广,导致我国城市旅游研究的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使现实的城市旅游经济行为的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和背景,难以形成“真正的”城市旅游学的系统理论。另外,我国对旅游城市的研究视角过多集中在对旅游客体的评价和开发上,缺乏以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主体在文化、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对于国际旅游前沿问题,缺乏将需求导向型与技术导向型有机结合的理论平台;目前国内旅游研究尚未真正涉及的领域是性与旅游、与旅游等与中国社会伦理文化发生冲突的敏感性问题,但这是理论界在研究旅游与现代性之间关系不可忽视的现象,城市旅游所追求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理性需求刺激与理性的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突出的矛盾,这是我国研究城市旅游活动国际化、市场化必须正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谷明,国外滨海旅游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8(11)。

旅游管理研究方向篇3

关键词:旅游危机管理;研究现状;问题;趋势

一、引言

旅游业是环境敏感型产业,其敏感性表现在易受各种突发事件的冲击和影响,从而出现严重的衰退和滑坡,产生旅游危机。近年来,国内外爆发的突发性危机事件严重冲击着中国旅游业:2003年的“非典”使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减少2768亿元;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四川旅游业造成的直接损失超过500亿元。针对旅游危机,世界许多国家实施了应对性的旅游危机管理方案,我国对旅游危机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二、旅游危机管理

世界旅游组织(wto)把旅游危机定义为:影响旅行者对一个目的地的信心并扰乱继续正常经营的非预期性事件。旅游业危机管理是指,为避免和减轻危机事件给旅游业所带来的严重威胁,通过研究危机、危机预警和危机救治达到恢复旅游经营环境、恢复旅游消费信心的目的而进行的非程序化的决策过程。

三、国内旅游危机管理研究现状

(一)研究特点

1、研究起步晚,时间差异大

国内旅游危机管理研究始于2003年。SaRS疫情爆发,引发旅游危机管理研究热潮。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显示,2003-2008年旅游危机管理研究相关文章达95篇,而此前此类文章总共不足10篇。旅游危机管理研究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时间差异明显。从危机管理研究的波峰波谷来看(见图1),在危机事件发生当年及后续1-2年,研究成果增幅较大,随后增速放缓,研究时效性明显。

2、研究内容集中于基础层面

旅游危机管理研究涉及宏观旅游产业、中观旅游企业、微观重大个案三个层面(见表1)。中宏观集中于旅游危机类型、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等基础理论研究,微观集中于重大个案对旅游产业整体效益、旅游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研究。无论中宏观还是微观都偏重基础层面。

3、描述分析为主,定量相对不足

旅游危机管理研究起步晚,内容集中基础层面,致使目前的研究多采用概念性、描述性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集中于旅游危机的后评价研究,多采用旅游本底线法、双变量综合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ima)、经典综合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aRima)及tRamo/SeatS。

(二)研究内容

1、基础理论研究

(1)旅游危机的类型特征

传统意义上,依据旅游危机产生的动因、影响对象、影响范围将其分为自然与人文危机、旅游景区与旅行社危机、国际危机与国内危机,如侯国林、陈文君、杨兴柱与陆林。以罗美娟、郑向敏为代表的后续研究者,依据人们对危机的传统认知与掌握程度以及影响范围与扩散方式,将其分为传统旅游危机与非传统旅游危机、地理扩散型旅游危机与类型扩散型旅游危机。研究危机特征,是危机管理的前提。旅游危机固有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不可预知性(隐蔽性)、突发性(突然性)、危害性(破坏性)、波及性(扩散性)、关注性(公开性)。

(2)旅游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旅游业危机管理的必要性研究是从旅游业自身性质、特点出发,结合不同旅游产业组织、不同旅游类型并兼顾旅游危机特征来展开的。陈文君(2005)分析了旅游景区进行危机管理的意义;陈玲(2006)探讨了旅游企业危机管理系统建立的必要性;陈丽敏(2006)研究了会展旅游危机的特征,指出了会展旅游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3)旅游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

管理模型为旅游危机管理建构了体系构架,是旅游危机管理研究的重要部分之一,其研究多采用建构模式图形式。沈和江论述了旅游业危机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并对旅游危机管理的系统结构进行了构思。侯国林(2005)从危机阶段发展入手,通过建立危机处理机构,借助危机预警、处理、评估机制,来构建旅游业危机管理模型。董亚娟(2004)等构建了旅游企业危机管理模型。除架构危机管理模型外,还有学者研究了旅游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措施,如马骏、沙润等。

(4)旅游危机管理的策略

危机管理策略研究注重对沟通策略的研究。石奎(2006)从信息沟通的软硬平台及机制整合方面研究了旅游危机管理的信息沟通机制构建问题。危机营销策略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朱静(2008)以危机营销为出发点,在分析旅游危机生命周期的基础上,构建了旅游危机营销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苗维亚、田敏(2007)从旅游企业层面研究了旅游危机突发事件的营销战略问题。

2、重大个案研究

(1)SaRS与旅游业

SaRS引发的旅游危机:SaRS与旅游产业;SaRS与旅游企业;SaRS与旅游者行为。SaRS与旅游产业的研究着重于影响路径、影响方式、影响程度方面;与旅游企业的研究着重于影响测算与经营战略调整;与旅游者行为的研究着重于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及消费模式的转变。张广瑞、曾本祥探讨了SaRS危机对旅游业影响的路径、方式等问题,魏小安、朱明芳运用模型定量地测算了SaRS对旅游造成的影响;张凌云(2003)对SaRS后饭店市场的复苏进行对策研究,戴斌、马爱萍分别从影响程度、影响路径及SaRS后旅行社产品营销调整方面进行了分析;邹统钎分析了SaRS后旅游市场的走势。

(2)汶川地震与旅游业

汶川地震与旅游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震对旅游业的影响、震后四川旅游业的恢复和发展方向。张广瑞指出汶川地震对中国旅游业影响巨大,灾后旅游发展必需考虑建立危机管理长效机制。魏小安、曾博伟对地震后中国旅游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和判断,指出入境旅游会受到很大冲击,国内旅游居民的出游方式会发生改变。姚辉(2008)指出文化旅游是震后四川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孙克勤(2008)对汶川地震后四川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和旅游重建作了探讨。

(3)金融危机与旅游业

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了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样冲击了旅游业;欧美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瘫痪,旅游业遭冲击在所难免。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旅游业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区域层面,如张玉伟、刘建刚分别研究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北京市旅游业、长江三峡旅游业的影响;欧美金融危机对旅游的影响研究集中于宏观旅游经济方面,于成国(2008)从旅游投资、旅游市场和旅游支柱产业三个方面分析了欧美金融危机对中国旅游经济的影响,指出外资进驻的规模将缩小,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旅行社、旅游酒店和交通业的利润呈下降趋势。

四、研究动态分析

(一)研究总结

从研究内容来看,偏重于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个案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更多地集中在相关概念、管理模型、具体措施等方面,深入的理论性分析不够;重大个案研究集中于危机发生的当年,危机后发展研究还不足。从研究视角来看,大多从旅游业的角度展开,对旅游主体、旅游客体角度的危机管理研究不多,且对外部性危机中的人为因素危机研究频繁,对自然因素危机和旅游企业日常经营性危机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对危机因素量化的分析和不同情况适用条件的数学论证,使得危机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研究趋势

1、旅游危机的界定细化。目前的研究将旅游业危机等同于旅游危机,对旅游危机管理的研究也是从旅游业角度展开。其实,旅游业危机只是旅游危机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危机顾名思义是影响旅游正常进行的危机,旅游的正常实现需要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三大要素作支撑,旅游危机除包含旅游业危机外,还应包含旅游者危机和旅游资源危机。

2、旅游危机管理的主体。旅游危机的应对主体涉及到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行业协会三大层面,具体到不同的旅游危机类型,其管理主体不尽相同,应明确主体的行为及对危机处理的方式。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行业协会在不同类型旅游危机管理中地位、关系及协调问题应成为旅游业危机管理切入点。

3、旅游危机的控制。对旅游危机的控制应从危机管理整体过程角度展开,并对整体过程运行进行细化。旅游危机控制要综合考虑危机类型、管理主体、危机生命周期、危机产生的危害及变化等因素,根据危机类型的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外部性突发事件危机的管理侧重点是危机应对;日常经营性危机的管理侧重点是危机预警。

4、定量研究还需深入。旅游危机管理要应用定量分析识别危机及危机后影响测算。要定量的确定不同旅游产业组织中不同类型旅游危机警戒线,使旅游危机可测量。

5、旅游者与旅游危机管理的关系探讨。旅游者虽不是旅游危机管理的主体,但却是旅游危机管理必须考虑的因素,对于旅游者对待危机的态度、旅游者在危机中的反应、危机后消费行为变化的研究还需加强。

参考文献:

1、李峰,孙根年.基于旅游本底线(tBLS)的旅游危机事件研究――以2003年“SaRS”事件为例[J].人文地理,2006(4).

2、罗美娟,郑向敏.解读旅游危机的类型与特征[J].昆明大学学报,2008(2).

3、沈和江.旅游业危机管理的内涵、模式与动因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6).

4、朱明芳,刘思敏.tRamo/SeatS在危机事件中对旅游影响研究的应用[J].旅游学科,2007(6).

5、张广瑞.汶川大地震后关于旅游发展的战略思考[J].经济管理,2008(17).

旅游管理研究方向篇4

   论文摘要:旅游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了其概念、研究对象、性质、研究方法等等。通过对旅游管理的几个角度来诠释旅游管理的内容。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颜醒华.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2]田里.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姚行正.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4]颜醒华.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5]颜醒华.浅谈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总体思路(J).旅游专刊.1999(09):42-46.

旅游管理研究方向篇5

   旅游业是在19世纪40年代后开始走上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道路的。从那时开始,旅游经营者一直都在积极地寻求如何借鉴、吸取管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工商企业管理的一些好的做法来改进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在学术界中,旅游管理研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能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70年代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比较大的改变,旅游管理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专着已日渐增多。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问题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有些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设想与建议。但人们对学科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如对学科研究对象,学科原理命题,学科的性质与理论框架,学科的前沿问题,学科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的确定等问题的认识,至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一、旅游管理的概念

   旅游管理是指为发展旅游事业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调节和监督的活动。旅游管理活动,具有多层次、多结构、多方面的内容,它贯彻于旅行游览管理事业的全过程之中,从旅游管理的过程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确立旅游管理目标的活动,建立旅游事业信息系统的活动,进行旅游事业开展预测和决策的活动,制定旅行游览事业发展计划的活动,以及对旅游事业发展的监督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内容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物质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财力资源管理活动,旅游科学技术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业务经营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旅游资源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活动等。旅游资源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风景名胜管理,旅游文物管理,旅游建设成就管理活动,旅游设施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交通包括民航、铁路、公路、水路管理,旅游宾馆、饭店、餐厅、游乐场所管理活动旅游服务管理,又可以分为旅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导游服务、司机服务、引导购物服务管理活动,等等。

   从旅游管理的方法手段看,旅游管理活动包括用行政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经济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法律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思想政治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用科学技术办法管理旅游事业的活动,等等。

   二、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是由那些出于和平目的、不是为了定居与就业的人,离开其常住地外出旅行与逗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资源、旅游者与旅游业是旅游活动产生与发展的三个基本组成要素。所以,广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应包括对这三者的管理。由于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激励、活动导向及其在旅途中的组织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影响与制约,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主要也由当地的旅游企事业单位负责。因此,狭义上的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指的是对旅游业的管理。

   三、旅游管理学的学科性质

   旅游管理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学科?或者只不过是管理学底下的一个研究领域?学术界曾为此争论不休。一门科学,它必须要有明显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一整套从实践、大量的研究成果中总结出来、并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学原理。旅游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尽管与其他科学或学科的研究对象有明显的不同,但考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人们所沿用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是其他一些科学或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完整、独立、清晰的理论体系架构也尚未建立起来。如果把它定位为管理学或是其属下某个分支的一个研究领域,又明显地让人感到忽视了它的特殊性,低估了它在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事实上,如果人们认真思考一下它的学科原理基本命题,回顾旅游管理研究所走过的漫长历程,就容易明白,旅游管理学的根基在管理科学中,管理学的理论与基本原理对旅游管理实践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与其他部门、行业的研究或者说管理对象相比,旅游管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总与旅游者的外出旅行与逗留分不开;接待同一对象通常必须由不同地方的旅游企业、旅游从业人员共同协作来完成。

   (二)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旅游产品表现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物化在旅游消费品上、有针对性的旅游服务。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旅游产品它都必须蕴涵着较强的文化性,这是因为旅游者在要求旅途中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的精神需要也需要得到满足。

   (三)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者的消费需求通常是综合性的,虽然他们绝大多数都有比较单一的旅游动机,但在旅途中的食、住、行、游、娱、购六个方面的消费一般都会有。而且,近年来旅游消费需求还在向其他服务领域内延伸。

   (四)旅游服务的社会性:旅游服务离不开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供需双方的沟通与情感、思想交流,不仅有可能影响到彼此原有的意识倾向与价值观念,而且还可能从中缔造出一种新的公共或人际关系。

   (五)旅游经济活动的普遍性:在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发展旅游业,首先是为了创汇、创收。旅游业在许多国家里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就业人数比例、所创造的利税等社会经济指标来衡量,旅游业已超过汽车、石油和化工等行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

   (六)旅游资源的二重性:凡是能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些在空间上是不可以移动的,而且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修复,如名胜古迹;另有一些则是可以移动的,而且是可以不断地充实与更新的,如体育赛事、文娱节目表演、节日喜庆活动等等。

   四、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由于旅游是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旅游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视具体研究问题的不同,分别采用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问题。

   从定性分析描述问题到定量分析描述问题,这是一门学科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标志。在信息时代,旅游管理研究人员要能熟练地掌握、使用计算机,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用统计学、经济数学、管理数学的定量分析方法来分析描述旅游管理研究所碰到的问题,以推动旅游管理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颜醒华.旅游管理学学科建设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桂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39-42.

   [2]田里.旅游管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姚行正.对现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的浅层分析(J).企业导报.2009(07):153.

   [4]颜醒华.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广东社会科学造.2007(01):21-24.

   [5]颜醒华.浅谈旅游管理专业选修课教学改革总体思路(J).旅游专刊.1999(09):42-46.

旅游管理研究方向篇6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1,至2004年我国入境市场、国内市场和出境市场的接待人数和接待收入已具相当规模[1,2]。在2000年国家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确立了2020年我国要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国又面临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契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管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已经有学者从旅游管理课程设置的角度分析了目前中国本科教育的情况并提出了改革意见[3]。鉴于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逐渐退出精英教育的舞台,转向大众教育,因此分析更高层次的、更能代表学科研究趋势的硕士、博士点的设置情况,则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中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本文着重于硕士点设置情况的分析,博士点的分析将另文阐述。

 

三、硕士专业设置情况分析

 

(一)基本情况介绍

 

统计结果表明,截止2007年,全国共有26个省市自治区的114所高校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共有专业数120个,研究方向387个。大部分高校拥有一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但也有_些高校在不同的院系中同时拥有多个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如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环境与规划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以及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院)等。

 

(二)院系分布情况分析

 

目前中国旅游管理硕士点挂靠的院系,仍以"工商学院/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最多。但表1同时也反映出了另_种讯息,那就是正如有学者对该专业设置所提异议一样,[4]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在"旅游学院/旅游学系“地理/城市/资源学院“经济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也有相当的分布,这说明,随着旅游业逐渐成为中国支柱产业之一、旅游业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在学科地位上,学者们在"管理学一工商管理一旅游管理”这样的专业设置背景下,正在尝试"旅游管理”专业同其他专业交叉和学科地位的调整。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旅游管理硕士点挂靠在地理类(包括资源、环境、地理等)院系中。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旅游,尤其是中国目前旅游的主要内容仍以游山玩水、观赏地表起伏和地表覆盖为主,而这属于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同时,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大都开设《旅游地理》和《中国自然地理》这两门专业课,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地理知识对旅游及旅游管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旅游管理在旅游业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在政府部门、旅游单位、旅行社对景区规划和管理、客源分布和管理、景区应急反应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5]可以预见,地理知识尤其是基于3S技术的现代地理知识、分析和思维方法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2.研究方向数量分布情况分析以旅游管理硕士点研究方向的数量统计,前四位院系的位序基本没有变化,唯一变化的是它们之间的相对比例。通过表1我们发现,其他三类学院的份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唯独"旅游学院'’所占份额由专业数量的20.8%上升到方向数量的27.1%,上升超过6个百分点。通过计算"方向数/专业数”指标,可以发现,"旅游学院”该指标最高,达到4.2,而其他专业数较多的院系通常比例在2.8〜3.1之间。究其原因,可能是旅游类的学科内部分化较细,而交叉类专业相对拓展不足所致。

 

(三)院校类型分布情况分析我们将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在高校中院系分布情况进行分类汇总,此,本文不将其计算在内。

 

由表2可以看出,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广泛分布于师范、财经、理工、农林、语言等各类院校中,这一方面说明了由于旅游业经济地位的提高,已经引起了各类学者的广泛关注,另_方面也反映出旅游管理交叉学科的性质。而这一性质从院校类型的整体情况也可以得到印证:旅游管理专业在专业类院校中的比例达到了64.9%。这说明,各类专业院校都在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的研究目前处于学科分化和深化阶段。

 

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在理工类院校中居然占据了不小的比例,这说明中国旅游管理的研究有文理交叉的趋势。这可能与国际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趋势有关,目前旅游管理的重要趋势之一就是旅游管理的信息化。理工类院校在此方面有较强的学科和技术优势,旅游管理专业与理工类院校的结合,虽然有相当_部分仍然挂靠在管理类专业门下,但同样可以吸收理工学科的传统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学科优势,使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手段研究旅游管理,从独特的视角和理念开拓旅游管理学科研究和应用的新领域,有助于提升中国旅游管理的研究水平。

 

(四)区域分布情况分析

 

统计旅游管理硕士点的区域分布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共有26个省份(不计香港、澳门、台湾)的不同类型的高校拥有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点,占全国大陆省区数的83.8%,这个比例已经相当高。这说明,就空间分布而言,目前中国的各个省份都已经对旅游业的地位、个省份的重要投资和发展方向。

 

我们将这种地域分布以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图1,图2)。发现,硕士点空间分布仍然存在区域差异。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拥有旅游管理硕士点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即使西部地区有些省份拥有硕士点,但也通常较少,如新疆(2个)、甘肃(2个);而对于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到目前为止还未设立旅游管理方向的硕士点。这一方面说明旅游及旅游管理的发展与经济水平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西部地区的旅游开发、旅游管理尚未完全起步。但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蕴涵着巨大的旅游商机和潜力,尤其是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西部地区将迎来旅游资源开发的新契机,旅游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将凸现,其培养也将受到高校的重视,虽然可以通过引进中东部管理人才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毕竟不如本地人才对本地旅游资源更为熟悉,更有感情。因此,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西部地区也将和中东部地区一样,在高校中开辟培养旅游管理类硕士及以上的专业人才。

 

四、结论和讨论

旅游管理研究方向篇7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探析

旅游管理专业在国内外都是一个比较新型的专业,我国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关于旅游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国内外对高职旅游教育的各项研究也不断增多。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刻不容缓。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背景

“十二五”期间是中国的旅游业向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旅游人才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1.1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跃居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幅15%,旅游直接就业人数1350万,在社会消费结构中,旅游消费的比例在10%以上。“十二五”时期,我国旅游业逐步走向现代化,更加注重提高游客满意度,创新服务方式,形成旅游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和旅游市场规范有序的长效机制。力争到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3亿人次,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6630万人次,出境旅游人数达83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3万亿元,2015年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700万人。据《中国旅游蓝皮书》统计,2011年我国旅游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全年旅游业总收入为2.2万亿元,同比增长18%。旅游市场呈现“两高一平”格局,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入境旅游平稳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亚洲地区一个新兴的客源输出国,也是世界旅游资源很丰富的国家之一。

1.2旅游业前景光明。以湖南省为例,“十一五”期间,旅游业发展成功地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大省的跨越,面向“十二五”,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目标就是要在旅游大省的基础上,加快旅游强省的建设,力争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迈上3600亿元台阶,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总量的14.4%,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普惠性民生产业、先导性绿色产业,确立旅游产业强省地位。未来5年,湖南将以长沙为中心,以张家界为龙头,构筑大长沙、大湘西、大湘南三大板块,规划9大国际旅游精品目的地城市(景区)和10大国内著名品牌,抓好7条黄金旅游带建设。

1.3旅游教育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我国旅游职业教育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国家在教育政策上向高等职业教育略有倾斜,进一步拓展了旅游教育的发展空间。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共计1968所,其中高等院校967所。全国旅游院校在校生首次突破100万人,达到108.6万人,比上年增加13.4万人,增幅为14.06%。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数为59.6万人,比上年增加9.8万人,增幅为19.61%,

校均616人。全国旅游院校毕业生总数为32.8万人,其中高等院校毕业生数为16.5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0.52%,比上年高等院校毕业生数增加2.6万人,增幅为18.64%。

1.4旅游业强大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流的教育。湖南省是一个旅游强省,在全国三十多个省市中排名第十位,旅游人才在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三大块都有较大的缺口,尤其缺乏中级管理人才。旅游业同样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发展严重脱节的问题,人才培养普遍滞后于市场需求。这是由于旅游类高职院不了解市场需求,无法对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致使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教师作为职业教育先行者,开课前应该提前进行市场调研,以市场需求指导教学工作,为区域经济建设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受欢迎”的合格人才贡献力量。

2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意义

在旅游业人才需求金字塔中,高职生处于基部,因此相对来说需求量更大。相对国家传统教育体系下的本专科大学生而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因其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而广受用人单位青睐。而且高职学生的自我定位相对较低,更能适应这个行业的环境。因此,高职类院校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实用人才的重任,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能型、实用型高素质人才。眼下,虽然旅游企业人才短缺,但旅游专业的学生仍面临就业无门的窘境。职业教育与实际应用脱轨直接造就了这一现象。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以就业为导向,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定位职业、服务社会。

2012年3月31日湖南省旅游局举办第四届旅游企业大型人才招聘会,笔者对参会的100多家旅行社和景区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旅行社和景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和岗位需求情况,参见表1:

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情况已普遍,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和课程设置进行重大调整已成为高职旅游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然而,遗憾的是,纵观目前国内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多以制造业为范式,很少涉及服务业,几乎所有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论证都是建立在制造业的产业群之上,而对于服务业所涵盖的新专业设置和课程再造,却普遍缺乏指导意义。这为今后的教改课题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同时也是本论文的立论依据所在。借鉴工科类专业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成功经验,探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以及课程创新的新思路、新路径,是本论文整体研究设计和实施的主导思想,对推进全省同类职教院校的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造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方向

笔者根据CBe教学模式,运用DaCUm分析法针对旅游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岗位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社会调研。对旅游职业进行岗位分析,从岗位能力入手,指导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使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凸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先进性,与用人单位实现“零距离”对接,在此基础上确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等,并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和教学体系改革思路。构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指导高职旅游类专业的发展,探索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旅游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方法

主要以实证研究为主,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归纳演绎法等进行研究。

4.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掌握比较充分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研究的理论依据,并对国内外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综合比较,从模块课程、案例课程、项目课程到CBe能力课程,特别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探讨、论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证依据。

4.2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国内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国内高职旅游专业与本科和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情况,总结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发展趋势,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的改革设想。

4.3调查研究法。笔者运用CBe教学模式(“能力本位”模式),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提出课程开发的理念、思路、步骤、实施难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4.4归纳演绎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概括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应的职业岗位,以及职业岗位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并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明确其具体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知识、技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知识、技能所对应的课程,形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旅发[2009]50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通知[Z].

[2]教高[2000]2号.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Z].

[3]中国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Z].

[4]国家旅游局网站.中国旅游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Z].2010.12.

[5]教高〔2008〕5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Z].

旅游管理研究方向篇8

[关键词]自驾游;多目的地旅游;国外研究;综述进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1)03―0055-07

1 引言

20世纪早期,亨利・福特在底特律采用新技术管理方法带来了劳动效率的提高,导致汽车生产成本降低,汽车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快进入普及阶段。汽车的普及对传统旅游业乃至城市的形态和功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带来其相应改变。汽车使个人流动性提高,早在20世纪30年代,地理学家霍尔(Hall)和佩奇(page)已经注意到汽车带来的旅游和休憩机会。

我国持续30年的经济增长促进了社会的巨大发展和个人财富快速增加。20世纪80年代开始,汽车进入中国家庭;直至今天,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汽车消费已经完成由高端消费向大众消费的转变。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统计,截至2010年5月30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为431.5万辆,驾驶员592万人。2009年年初,国务院出台的《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明确了汽车及其相关产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伴随着汽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自驾游蓬勃发展,自驾游市场的开发、相关服务设施、目的地建设、游客管理与调控等方面都亟待理论与经验指引。欧美地区自驾游研究开展较早,对西方自驾游研究进行总结分析,能推进我国自驾游学术研究,对促进自驾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国外自驾游研究概况

自驾游在西方对旅游业的贡献很大,以澳大利亚为例,澳大利亚国内游70%以上的游客是自驾游游客。自驾游具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为了适应自驾游的发展,政府和私人企业在道路维护及相关配套设施及服务上进行了可观的投资,国外旅游业产生了以汽车营地、汽车旅馆为代表的汽车旅游服务,而特种旅行汽车生产及汽车改装、维修及相关户外用品行业也蓬勃发展。

本文分析的文献来源绝大部分通过网络检索,笔者输入“汽车旅游”(cartourism)、“汽车旅行”(cartrip)“自驾游”(drivetourism)、“车辆相关旅游”(vehicle-basedtourism)、“房车旅游”(recreationvehicletourism)及与其组合相关的英文关键词,对英文文献数据库进行了全面检索,在全面检索得到文献后,对文献初步整理后又对自驾游论文来源较为丰富的期刊:《旅行研究期刊》(JournaloftravelResearch)、《旅游管理》(tourismmanagement)、《旅游研究纪事》(annalsoftourismResearch)以及《旅游地理期刊》(tourismGeographies)的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检索和详查,共检索到1960-2010年的自驾游相关英文文献92篇,自驾游专题学术著作2部。从文献来源看,旅游及地理研究学者完成了绝大部分已有的自驾游研究。

沃尔(wall)的论文是最早并有重要影响的关于自驾游研究的文献,他利用问卷调查统计了汽车出游的频率、时间、游伴构成、居住地和目的地之间的距离及分布,以及汽车在旅游中的娱乐作用等,初步为自驾游研究奠定了研究框架和基础。

最早涉及自驾游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来自旅游、休闲、交通及地理类的书籍,但专门以自驾游为研究主题的学术书籍出现较晚。卡森等(Carson,eta1.)的学术论文集《自驾游:野趣之路》(Drivetourism:UpthewallandaroundtheBend)面世于2002年,该研究论文集作者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对澳大利亚自驾游市场及自驾游游客行为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是第一本专门的自驾游学术研究文集,具有自驾游旅游研究里程碑标志性意义。普里多(prideaux)和卡森的《自驾游:趋势及新兴市场分析》(Drivetourism:trendsandemergingmarkets)在全球视角下对自驾游发展概况进行了研究,包括对自驾游的特点、市场细分、目的地、产品及市场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描述的自驾形式主要包括小轿车自驾、四驱越野车自驾、房车自驾、旅行拖车自驾;案例分析的国家跨越了澳大利亚、日本、中国、美国、非洲以及新西兰。

3 研究内容

3.1 自驾游概念

普里多认为,自驾游是“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之间的驾驶以及与旅游有关的活动,无论车是自己的还是租来的”。奥尔森(olsen)增加了时间要素的限定,从“过夜说”角度来界定自驾游,将自驾旅游(self-drivetourism)定义为“离家旅游至少一个晚上,去休假或探亲访友,并以他们自己的、租来的或借用的车辆作为主要的运输工具”。塔普林(taplin)和麦金利(mcGinley)认为,汽车旅游(cartour)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受局限的行为,是旅游者在一系列因素的限制下寻找旅游满足感的行为。塔普林和邱(Qiu)对自驾的两种形式进行了区分,一种是当地居民的日常出游(routinetrip),另一种是长途旅行(10ngdistancetrip)。以上概念都强调自驾游的驾驶性及其休闲游憩体验和经历。国外学者对于自驾游表述的英文单词不尽相同,除了上面提及的drivetourism、self-drivetourism、eartour。还有cartourism、car-basedtourism等提法o

3.2 自驾游分类

国外关于自驾游的分类指标集中在两方面,即根据出行时间或距离长短的分类,或根据出游动机不同进行分类。沃尔根据自驾游动机不同将非工作性质的汽车出行分为购物、休闲、社交和娱乐4类。奥尔森根据旅游者的行为将汽车旅游分为3类:旅行式(touring,根据兴趣随时停车,以年长者居多),定点中途泊车式(atoBwithstops,中间会短暂停顿的行程,以年轻夫妇为主),直达式(atoB,沿途不停车,以单身者和青年人居多)。哈迪(Hardy)根据行程耗时的长短将汽车旅游分为4类:短假出游(shortbreak,1~3天),短期旅行(shorttour,4-7天),长期旅行(bigtour,8-21天),极期旅游(grandtour,22天及以上)。此外,塔普林和邱根据车型不同对自驾游进行了分类。

3.3 自驾游游客研究

自驾游游客研究是国外自驾游文献的主要研究内容。已有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基于市场调研的游客人口社会学统计特征调查,另一类是自驾游游客心理和行为的研究。

3.3.1 自驾游游客人口社会属性统计特征研究

关于自驾游游客的调查多以两种形式展开,一种在传统的自驾游目的地、汽车营地或国家公园进行,另一种是利用电子邮件或电话访谈进行。涉及的人口统计变量有:年龄、性别、教育状况、职业、婚姻状况、出游率、信息查询途径等。主要研究发现有:沃尔认为社会经济属性对与汽车拥有者的愉悦旅行(pleasuretrip)频率的影响没有差别,但富有的、高学历的和家庭规模较小的人更倾向于距离更远的旅游,传统的沿海地区对这个群体缺少吸引力。麦克法兰(mcFarlane)研究了加拿大自驾露营者(vehicle-basedcampers)的行为、认知、情感维度的专业化与地点选择之间的联系,指出家庭收入越高,人们越倾向于去管理完善的地点。豪厄特(Howat)、布朗(Brown)和马奇(march)对澳大利亚南部海岸地区的自驾游游客进行了详细的游客特征调查,文章有对自驾游游客的各种社会属性和游客偏好调查的各种详细指标。麦克利蒙特(meClymont)和普里多为了解乡村地区自驾游游客的人口学特征、旅游行为特点,通过对960名游客的邮件调查研究显示,尽管在人口学分析上存在差异性,但自驾游人群具有对户外、内陆等地区的偏好,并且行为的相似性可以通过多数游客的旅游计划得到体现。

基于人口统计特征的专项研究来看,老年人自驾旅游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吉恩(Guinn)针对1089名老年休闲汽车旅游者进行了调查,发现选择旅游的动机和休闲活动、年龄、职业、收入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旅游动机和教育水平的相关性较小。

3.3.2 自驾游游客行为研究

(1)游客行为特征

多目的地性是自驾游的一个显著特征。吕等(Lue,etal.)认为当汽车旅游作为一个系统来看时,它是由大量的产品市场组成的,自驾车旅游是一种涉及多个目的地的旅游服务。普里多和卡森就目的地的多少将汽车旅游与其他形式的旅游区分开来。

享受驾驶的乐趣也是自驾游游客的显著特征。哈洛(Hallo)和曼宁(manning)对美国阿卡迪亚国家公园的汽车旅游者进行了调查,指出旅游者乐于在国家公园中享受海岸驾驶体验。

韦杰(wager)发现自驾游游客喜欢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如乡村以及国家公园。沃尔在对汽车愉悦旅行的调查中显示,只有3.7%的汽车旅游者单独出行,且出游同伴人数会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多。斯图尔特(stewart)等对比了高速公路游客中心的两种自驾游游客类型:停留者与非停留者。认为在游客中心停留的游客多来自不相邻的州,驾驶距离更长,旅游周期更长,花费更大,并且更偏好休憩旅游。格里帕提斯(Glyptis)对汽车旅游者的观察发现,自驾游旅游者到了目的地以后不愿意离开车附近,不愿开展离车太远的旅游活动,这是一个很有趣又重要的自驾游游客特征发现。

(2)四驱越野车自驾游客行为研究

四驱越野自驾游作为自驾游的专门类别格外受到澳大利亚研究者的关注。泰勒(taylor)和普里多将四轮驱动越野车进行的四驱越野旅游(4wDtrip)定义为驾驶四轮驱动汽车进行的旅游,不管汽车是否越野(offroad),也不管是否采用了四驱驾驶模式,四轮驱动旅游(4wDtourism)多是四轮驱动汽车特殊属性的延伸。泰勒和普里多调查的四驱越野车自驾游活动如下:野营、参观国家公园、花时间提高4wD技术、参观有兴趣的当地地点、测验汽车性能、购买当地产品、摄影、认识新的人、参观历史或遗址景点、在河流或小瀑布里游泳、花费时间准备食物、钓鱼、丛林徒步旅游、和当地人相处、寻找当地酒吧、参观当地画廊、参观土著文化景点或社区、观鸟。科格伦(coghlan)和普里多以澳大利亚沙漠旅游为例,发现四轮驱动越野车驾驶者的偏好倾向顺序为山地、腹地、海滨、沙漠、热带雨林5种不同类型。纳拉亚南(narayanan)等采访了澳大利亚专业驾驶四轮驱动汽车进行沙漠旅游的人,以了解其精神体验,最后将其分为3种类型:将沙漠本身作为一种稀缺的空间;将此类型的旅游看成为自然宗教的一种形式;将旅游本身看做朝圣。

(3)老年自驾游游客行为研究

约贝斯(Jobes)发现退休人员全日制的流动性以及休闲汽车为他们的移动旅游提供了保证,并成为退休生活的一种方式。普里多指出,银发市场和汽车旅游市场都被认为是重要的旅游市场来源,而银发自驾旅游是重要的旅游产业形态,应该受到关注。研究以澳大利亚的调查为基础,结果显示,参与性较强的自驾游是老年人旅游的重要活动,老年人汽车旅游更喜欢在非学校假期的凉爽时间旅游,朋友间的口碑相传是老年人的重要旅游信息来源。

3.4 自驾游旅行线路的研究

3.4.1 自驾游路线定量研究

自驾游线路研究关注了旅游的多目的地性,发现多目的地性旅游带来的旅游累积吸引力效应。青勒(Zingler)、尼古劳(nicolau)、康奈尔(Connell)、希尔(shih)等的自驾游线路的定量研究也多围绕这一主题。多目的地旅行特点的自驾游线路的定量研究内容及方法见表1。

3.4.2 自驾线路其他研究

除计量研究外,关于各种因素在自驾游线路中的作用的定性调查研究近些年比较深入。哈洛和曼宁利用定性访谈来深入了解驾驶带来的乐趣ⅢJ。研究表明,自驾旅游已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消遣方式之一,汽车和道路是体验国家公园休闲乐趣的一种方式,调查发现,风景与公园的距离、交通流量、驾车享受机会、交通标识和速度限制被认为是影响驾车乐趣的重要因素;哈罗和曼宁洞察到国家公园的风景道的交通功能与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存在差别。

风景道在自驾游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余青等介绍了有关风景道在国外研究的进展。谢勒斯(shailes)、西尼尔(Senior)和安德鲁(andrew)研究了道路拥挤对汽车出游选择的影响。

营地与自驾游关系方面,詹尼斯基(Janiskee)总结了美国30多年休闲汽车旅游营地的变化,认为这些宿营地主要位于人口稠密的州附近的旅游景点,拥有温暖和阳光充足的冬季气候;并且认为休闲汽车旅游备受欢迎,会使旅游宿营地服务越来越重要。

3.5 自驾游目的地、吸引物与服务设施

除自驾游线路外,自驾游的面状与点状地区也是已有自驾游研究的内容之一。从目的地研究来看,单个乡镇、国家公园等目的地多被作为研究地点来进行说明。理论及实证研究集中在多个相关目的地的结构方面。吕等根据旅游目的地的数量和旅游目的不同,利用四格分类法,将休闲旅游划分为5类不同的空间形式:单一目的地、周游、宿营、区域旅游和旅游链。希尔通过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南投的16个自驾游旅游目的地的网络结构特征。康奈尔和佩奇通过调研总结得出不同旅游线路模式下的目的地结构类型。

3.6 自驾游旅游影响及管理

3.6.1 自驾游影响研究

自驾游旅游的影响研究主要内容涉及自驾游对旅游的冲击、自驾游对区域尤其是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自驾游对环境的影响三方面。西方自驾游对传统旅游的冲击及影响被旅游学者述及:赫吉尔(Hugill)研究认为,汽车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旅游习惯,20世纪初汽车还是精英人士旅游的专用设备,而到20世纪20年代,汽车旅游已经被大多数中产阶级所使用。沃德(ward)提出,从1960年起私家车自驾游的趋势就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趋势会持续30年左右,并且应提供道路修护、特殊住宿地、适合的停车场以及标识等公共服务。

自驾游对区域旅游开发及发展的影响方面:勒尔(Roehl)等量化了公路基础设施对旅游业的经济影响,认为在自然和人工资源不变的前提下,公里里程越多,旅游产生的花费就越多。文章还进一步分析证明了在乡村只有交通系统能显著地解释旅游花费的不同。普里多认为自驾游旅游可以刺激偏远地区而成为重要的新兴旅游目的地。布里登汉姆(Briedenham)和威肯斯(wickens)对南非的研究强调了自驾游线路对农村地区旅游开发的推动作用。麦克利蒙特和普里多通过对乡村地区自驾游游客的研究总结了自驾游给特定主题的驾车路线带来的影响:自驾游使驾车路线区域成为旅游发展的新领域;自驾游带动了低等级交通线的发展;自驾车线路区域增加了投资;自驾游给区域经济带来增长。

自驾游对于环境的影响研究也被旅游研究者所关注。贝肯(Becken)研究显示了选择不同交通方式、住所、吸引物和活动需要的能量,以及这些能量如何添加到国际的“能量账单”和这些旅游能量是如何影响到新西兰当地旅游的。结果表明,西海岸的旅游者中,91%的当地人选择自驾游,44%的国际旅游者租车旅游,当地旅游者的旅游线路短于国际旅游者。麦基(mackett)认为短途汽车旅游不断增加,研究通过对年龄、性别和出行目的等变量来讨论私家车使用的具体原因,探讨潜在的包括私家车出游替代项目。霍尔丁(Holding)介绍了欧盟联合基金项目评估不同种类的降低旅游者汽车依赖性的方法。结果显示,旅游者对限制汽车使用的态度在夏季和冬季有明显区别。研究结果用于帮助调控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模式。

3.6.2 自驾游游客管理

自驾游游客管理是自驾游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外学者的研究涉及自驾游游客的需求管理以及汽车安全驾驶管理两方面。

加尔林(Garling)提出自驾游游客需求管理,提出基于个人信息、公共信息、情景因素相互制约的自驾游游客需求管理框架,具有重要意义。迪金森等(Dickinson,eta1)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深入的量化研究,调查认为去乡村旅游的交通方式中,汽车仍然占主导地位,并且缺少较好的替代方式,在众多因素影响自驾游出游的因素中,停车费用是旅客进行乡村游是否驾车的一大决策影响因素。

自驾游驾驶安全研究方面:威尔克斯等(wilks,eta1.)研究了澳大利亚的国际旅游者在不熟悉的环境下驾驶的问题,并提出国家研究和管理项目,收集车祸记录、医院记录、保险申请数据等,将研究结果用于实践,建议利用“租车地传递安全信息的闭路电视、传递安全信息的小手册、路标、提示左侧驾驶的交通标识”的方式来改善汽车旅游的安全驾驶状况。

3.7 其他研究

旅游费用一向被看作是各种旅游类型的限制和收益因素之一。汽车旅游由于其特殊性,其费用与旅游的关系也是西方学者研究的一项内容。费用与自驾游关系的研究包括自驾游费用与传统旅游费用的对比、汽油价格对自驾游的影响、景区管理权归属对自驾游游客门票支付意愿的影响等。

自驾游游客市场的预测也是学者研究的内容。哈里斯等(Harris,eta1.)对全州范围内自驾游游客数量进行了估算,并通过实际统计数据进行检验,验证了估算方法存在一定合理性。

除了自驾游的研究外,一些关于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研究与自驾游现象有关,但研究没有进行明确的区分辨别。

4 研究评述与展望

西方发达国家自驾游研究较早,但多伴随在对国家公园、汽车营地或旅游地理的研究中。进入21世纪后,自驾游研究增多,并对自驾游现象和问题有了相对深入的认识和见解,但其探讨相对于汽车旅游活动的规模、受欢迎程度、旅游基础设施的资源配给,乃至自驾游对区域影响的重要性来说,自驾游研究是明显不足的。汽车在旅游中使用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其在塑造旅游模式和旅游目的方面的强有力的作用也未得到研究人员详细的探讨。

笔者对国内的自驾游研究也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发现国内的自驾游相关研究集中于游客调查及自驾游相关的区域旅游开发、市场开发与旅游产业适应方面,与国外的自驾游研究相比,数量少,起步晚。整体看,国内外的自驾游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是对自驾游现象的描述与认识,理论性研究不足,对自驾游旅游系统、旅游产业、区域的影响缺乏实证研究,对自驾车旅游普及趋势下旅游设施建设和游客管理建议缺乏深化研究。从研究方向来看,未来的自驾游研究领域应继续深化,结合游客行为特点与新趋势挖掘:如网络时代旅游信息便捷性对旅游者行为与旅游产业的影响,自驾游时代背景下的偏远型、温冷型旅游区的激发、发展与熟化过程,自驾游旅游者空间扩展能力增强对目的地及旅游产业的影响等等。

旅游管理研究方向篇9

系统综述(systematicreview)又称系统评价,起源于医学领域,是指在复习、分析、整理和综合原始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次研究方法[12],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13],逐步应用于社会学、教育学、图书情报等领域[14]。系统综述可被精确区分为两种类型:(1)定性系统综述,原始文献的研究结果被分析与总结,但未经统计学合并;(2)定量系统综述,又称元(meta)分析或荟萃分析,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若干个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统计合并的过程。在某些不强调或较难实施统计学合并的研究领域,直接将定性系统综述称为系统综述,将其作为一种对某研究问题、主题或现象的可获得的所有研究进行评价和解释的方法,目标在于通过一种可信的、严格的以及可审计的方法来提供公正的研究评价[15]。信息科学与旅游科学的交叉研究属于较难实现统计学合并的研究领域,因此本文采用定性系统综述方法,简称系统综述。本文关于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的系统综述研究包含如下步骤:(1)确定研究问题为了全面了解与分析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现状,本文确定了如下系统综述的研究问题:①信息科学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②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③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有哪些趋势?(2)确定文献搜索策略基于所确定的研究问题,设计如下文献搜索策略:①搜索工具与数据库:采用GoogleScholar、ieeeXplore、ScienceDirect;②搜索关键字:采用关键字组合“tourism”anD(“computer”oR“communicationtechnology①”),即“旅游”与“计算机”或“通信技术”同时出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研究领域中最为活跃的方向之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科学与技术在信息科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反复搜索测试,“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作为关键字与“旅游”进行组合搜索,搜索结果能够较为全面地覆盖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实现本文系统综述的研究目标;③搜索的时间范围:2000年之后。(3)文献搜索按照上述搜索策略分别在3个工具与数据库进行搜索。GoogleScholar显示共有54500条结果(2011年12月22日),其只提供最相关的前1000条;ieeeXplore(搜索字段为“摘要”)共搜索到46条结果(2011年12月24日);ScienceDirect(搜索字段为“题目”或“关键字”或“摘要”)共搜索到36条结果(2011年12月24日)。(4)文献筛选在上述搜索到的条目中,按照表1所示的文献入选和剔除标准,筛选用于本文系统综述的文献。表1所示第一步完成后共有512篇文献入选。第二步经过多次逐步细化筛选,最终确定用于本文系统综述的入选文献共245篇,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会议论文87篇。245篇文献来自106种期刊和58种会议,文献来源分散且涉及领域广泛,有关文献来源、作者等的定量分析结果已另文撰写[16],本文则侧重对系统综述研究步骤(1)所确定的研究问题的回答。(5)分析与完成报告根据系统综述研究步骤(1)所确定的研究问题,对入选文献进行分类、分析与总结。分析结果见下一章节。为了分别回答问题1与问题2,本文需要将入选文献划分为旅游研究和信息科学研究两种视角,分别简称为旅游类研究和信息类研究。而事实上,当两种研究产生交叉与融合,进行上述严格区分是较为困难的。为此,本如下处理:(1)按照文献来源所属学科范畴进行划分,如来源于tourismmanagement及《旅游学刊》的文献则划入旅游类,来源于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及《计算机工程》的文献则划入信息类;(2)按照期刊载文的学科范畴划分,如《华东经济管理》刊载旅游类文章,则归为旅游类,《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载信息技术类文章,则归为信息类;(3)按照入选文献的具体内容划分,一些综合性期刊无法直接确认属于哪一类,则阅读入选文章原文,如果偏重人文社会学视角,则归入旅游类;如果偏重信息科学及技术视角,则归入信息类。由此,经管类、电子商务、地理类等期刊归入旅游类中,测绘类期刊归入信息类中;两类分别含有入选文献147篇和98篇。

综述结果与分析

1:信息科学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面向旅游”并不特指专用于或专门针对旅游的研究,而是指其研究问题由旅游领域而产生,或者旅游是其最为典型的应用。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几乎涉及了信息科学研究范畴的各个方面,而许多研究领域更是体现了信息科学领域较新及较前沿的研究方向与热点,如表2所示①。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是应用系统、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移动应用、推荐系统以及语义网与本体等;而web服务、虚拟现实、普适计算、计算机仿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下面对表2排序前10的研究主题的进展情况进行详细阐述。应用系统指面向各种终端设备,如电脑、手机、pDa(掌上电脑)、电话等使用者的可用人机交互系统,也包含网站(web)应用系统。本文为了强调移动应用和推荐系统两类特殊的应用系统,在本类研究主题统计中将其排除,另列类别。应用系统研究占据了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的较大比重。一方面是因为信息科学向旅游研究中进行渗透的最初方式正是其在旅游行业中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是入选文献中我国研究占据较大比重且较集中于该类研究。应用系统的相关研究可分为:①战略设计或实施建议,如航空业信息技术应用战略与战术研究[17],以及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旅游组织实施电子商务的建议[18];②技术架构设计,如基于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Soa)的旅游资源信息服务模型研究[19];③系统设计与开发,如一种智能旅游行程导航系统[20],以及四川[21]、山西[22]和赣东北[23]等目的地或区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人工智能是面向旅游的信息科学研究较多采用的方法与技术,可将相关研究分成以下几个方面:①推理,即采用人工智能推理技术支撑各种应用系统,如基于贝叶斯网的旅游行程推理[24];②数据挖掘,如旅游突发事件预测预警[25,26]、消费者特征分析[27]、基于机器学习的旅游博客观点挖掘[28]以及数据仓库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29];③主体(agent),如主体旅游者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并向旅游者进行旅游推荐[30-32];④评价,如基于神经网络的上海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33];⑤决策支持,如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支持系统[34]。旅行活动是一种人地关系,地理信息是设计与开发各种旅游应用系统的重要信息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为这些应用系统提供地理信息使用接口的重要支撑系统。个性化目的地推荐系统[35]、基于短信服务的餐馆推荐系统[36]、导航系统[20]、位置服务系统[37]、旅游资源监控预警系统[38]以及古建筑信息系统[39]等应用系统都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撑。上述“应用系统”主题研究中,几乎所有面向目的地与区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都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有关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本身的研究也较为活跃,如雅安市webGiS(万维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研究[40]、基于webGiS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研发[21]以及泰山三维(3D)地理信息系统的研发[41]。移动通信技术,特别是移动终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面向旅游者手持终端(如手机、pDa)的各种移动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相比较于传统的计算机应用,移动应用较好体现了旅游以“人为中心”而不是计算机为中心的理念。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面向旅游者服务的信息推送与搜索[37]、导航[42,43]、实时路线及目的地推荐[34,36,44,45];并向普适计算的方向进行扩展,如手机电子门票[46]、基于全球定位系统的车辆监控与导航以及手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游戏[47]等。除了面向旅游者服务外,移动应用研究还包含面向旅游研究者、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以及旅游企业的旅游行为数据采集与分析,如可通过基于手机数据的散客流分析,对目的地住宿的可容纳量进行估算[48]。移动应用中与位置信息相关的应用也被称为位置服务,如位置信息服务、导航以及实时路线推荐等。推荐系统是为解决互联网“信息过载”问题而提出的一种个性化服务,帮助用户从大量信息中发现其可能感兴趣的或者满足其需求的资源,如信息、服务以及商品等,并自动生成个性化推荐[49]。目前,推荐系统在旅游中的典型应用为旅游行程规划,可面向旅游电子商务用户[50],也可面向互联网用户[4,51,52];可规划旅行的时间、地点以及活动等全套行程规划[4,51-53],也可推荐旅游目的地[35]、餐厅[36]以及住宿[54]等。推荐系统主要采用人工智能[50]、语义网[24,53]、移动应用[36,45]、定位与地理信息系统[36]等技术。相关研究还涉及用户个性语义模型[55]、系统架构设计[56]等方面。语义网(semanticweb)是传统网站的一种扩展。在语义网中,信息具有明确的含义———语义,人类语言与机器语言之间能够相互理解,机器能够自动地处理和集成网上对于人而言可用的信息,使得人与机器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顺畅。本体(ontology)是用来描述网络文档中术语的明确含义及其之间关系的技术,能够实现语义网信息处理的自动化,提高网站搜索的准确性以及网站服务质量[57]。旅游领域是语义web与本体研究的问题来源与典型应用对象,如基于语义web与本体技术的旅游中小企业间信息交换[58]、动态生成客户供给的客户关系管理[59]、旅游网站信息系统[60]、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61]以及旅行推荐系统[24,30,53,54,56]。这些系统能够对旅游领域知识进行本体表达,从而集成对于用户有用的或者满足用户需求的语义信息;其中,旅游知识域的本体表达[62]、行程规划的语义信息推理[24]是实现这些系统的关键技术。web服务(webservices)是web上数据和信息集成的有效机制,是解决web上各种应用系统高维护与更新代价的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57]。因此,web服务在旅游中主要用于信息集成、交换以及系统之间的互操作[63,64]。web服务技术对于旅游目的地管理而言非常重要,能够实现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与旅游企业之间以及目的地旅游企业之间的异构数据交换、共享以及集成[65]。web技术还是web推荐系统的重要技术之一,能够获取推荐系统所需的动态与实时的万维网数据[52]。虚拟现实技术主要用于旅游目的地、景区、景点的市场营销。国内的相关研究集中于旅游目的地、景区及景点等的虚拟展示,如西安市360度全景虚拟旅游系统[66]、北京妙峰山古建筑群的网络虚拟漫游系统[67]、村镇民俗旅游资源的立体展示[68]。郑鹏等认为这是一种旅游产品的虚拟试用体验[69]。而国外的相关研究则侧重于游客的现场体验,特别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与遗迹,如意大利的peaCH(personalexperiencewithactiveculturalheritage,个性化体验活动的文化遗产)项目针对提升游客在博物馆对于文化遗产的体验[70]以及马来西亚凯利城堡(Kellie’sCastle)的虚拟旅游原型研发[71]。虚拟现实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还包含了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如十三陵景区的虚拟复原[72]。普适计算模式下人们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进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由于移动终端设备及其应用的发展,普适计算在旅游研究中非常活跃,如一种面向移动终端的基于旅游本体的信息广播与推送方法研究,用以解决传统移动终端对于旅游者需要花费昂贵的“漫游”网络连接费用以及需要主动获取信息等问题[73];一个面向德国雷根斯堡(Regensburg)游客的移动终端游戏的设计与应用,游客可以通过在空中晃动手机来与游戏中的历史人物沟通,该游戏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向游客介绍雷根斯堡的历史[74]。普适计算是我国目前形成研究热点的物联网应用的基础理论与技术之一。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中面向旅游的研究包含基于概率统计方法对上海旅游服务系统顾客满意度进行仿真[75]以及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新度假制度对城郊旅游的影响进行仿真[76]等。

问题2: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相关的研究范围较为广泛,表3显示本文入选文献中归入旅游类的研究主题共有43种①。其中最受关注的研究主题是电子商务、网站评估以及在线消费者行为。人工智能、移动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在旅游中受到了相应重视。旅游网站空间、系统评价、网络营销、应用系统以及正在大范围普及的web2.0互联网应用模式也受到了旅游研究的重视。信息科学领域中的某些前沿研究也在旅游研究中得到了关注,如计算机仿真、推荐系统、web服务、语义网与本体。进一步对表3各类主题的文献内容进行剖析与归纳,可以得到以下旅游研究中与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相关的6个研究范畴:信息技术对旅游的影响研究主要包含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与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影响两个方面。其中,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影响又分为现状研究、作用研究、影响因素研究等方面。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传统旅游产业价值链的重构上,集中表现于电子商务对旅游产业的影响[77]、新型电子中介(供应商、互联网门户网站、拍卖网站、数字电视、移动商务等)对传统电子中介(计算机订座系统、全球分销系统等)的影响[78]、信息技术对分销渠道的影响[79]。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现状研究主要侧重于旅游企业,如电子商务在北京旅游企业中的应用现状[80]、土耳其旅行社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81]、爱尔兰旅游中小企业和乡村微型住宿业对信息技术使用情况的分析[82]、南非中小旅游企业对于信息技术使用的状况研究[83].信息技术对旅游的作用研究既包含旅游企业整体层面,如信息技术对埃及中小接待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84]、知识管理对于澳大利亚旅游业的作用[85]等;又包含旅游企业的某项具体功能,如信息技术应用对于泰国酒店运营效率的作用[86];还包含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方面,如计算机技术对于泰国古建筑重建的重要作用[87]。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旅游业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相关研究包含:①电子商务的应用影响,如泰国旅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88]、酒店业应用电子商务的影响因素[89];②网络营销对旅游企业的影响,如互联网广告对旅行社运营的影响[90];③旅游企业对技术应用的态度,如希腊旅行社对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情况与态度[91];④旅游者对信息技术使用的态度,如游客在度假时是否愿意使用基于技术的信息[92]、影响旅游者使用互联网进行旅游规划的因素[93]。目前,信息技术在旅游中的应用模式研究主要集中于电子商务模式、网络营销以及web2.0。电子商务模式的相关研究有区域旅游电子商务开发计划研究[94]、旅游电子商务模式现状与趋势研究[95]、旅游电子商务模式[96]以及运营模式研究[97]等。网络营销是除了电子商务之外信息技术在旅游中最主要的应用模式。网络营销研究多围绕网站展开,如英国农村接待企业网站营销现状研究[98]、塞尔维亚旅游网站网络促销现状和形式研究[99]、美国旅游官方网站网络营销使用分析[100]、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网站的客户需求研究[101]。此外,在线葡萄酒旅游[102]以及在线客户关系管理[103]都是一种网络营销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web2.0作为一种新型的互联网应用模式受到了旅游领域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①营销,即基于web2.0的网络营销方式,这是目前旅游研究领域最为关注的方面,如web2.0对克罗地亚旅游产品的营销作用研究[104]、博客对于旅游市场营销的中介作用[105];②旅游者行为与服务,如web2.0下网络旅游消费行为模式及旅游网站应用研究[106]、基于web2.0的用户个性化定制研究[107]以及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微博“旅游情感”数据挖掘[108];③网站分类,如web2.0旅游网站的分类机制研究[109]。此外,面向产业价值网络的四川旅游信息资源整合推进模式和机制是一种信息技术在旅游中应用模式的有效探索[110]。网站评价是信息技术应用评价研究中最主要的内容[111]。从评价对象上看,相关研究涉及官方旅游网站[112]、目的地营销组织网站[113]、各国及地区旅游网站[114-116];从评价内容上,包含有效性评价[112]、可用性评价[114,117]、使用分析[118]、功能分析[113,119]、网站设计[116,120]、网站旅游本体分析[121]、游客价值[116]以及网站访问者分析[119]等;从评价方法上有调查法[114]、启发式方法[115]、数据包络分析法[122]、内容分析法[113]、网站日志分析法[118]、领域本体分析法[121]等。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应用在旅游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移动应用系统的评价研究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从用户角度对移动应用进行评价[123]、各种移动旅游者指南功能与可用性评价[124]。较传统旅游研究对象,如旅游资源、旅游企业以及旅游者等,信息社会视角的旅游研究对象发生了扩展,如从旅游者的地理时空变化扩展到了在线旅游者行为变化,从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扩展到了旅游网站的网络结构等。在线旅游者行为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是消费行为研究,如消费影响因素与满意度[125]、忠诚度与推荐行为[126]、在线分享行为[127]。随着社会网络的形成,在线旅游者的情绪研究得到关注,如通过旅游者在论坛、博客(微博)上的评论分析旅游者情绪[3,108,128],相关方法包含内容分析[3]、统计与语言学分析[128]、人工神经网络方法[108]以及数据挖掘技术[127]等。一项研究还将旅游者的博客进行了计算机可视化,用来辅助其他旅游者的旅行计划[129]。此外,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网站的旅游者在线行为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101]。目的地地理尺度的旅游网站空间结构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主要包含方法研究与案例研究。方法研究有统计方法[130]以及网络拓扑图方法[131-133]等;案例包含欧洲[131]、意大利厄尔巴岛[132]以及河北省[134]等。旅游虚拟社区是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形成的新型社区,部分旅游研究者对其给予了关注,如针对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芒果社区网(mango)的综合性研究[135]。社会信息化下的旅游研究方法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传统旅游研究方法可借助社会信息化背景进行扩展,如网络调查方法[1,136]扩展了传统现场发放问卷的调查方法;基于射频识别(RFiD)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追踪系统扩展了传统旅游者游憩行为问卷调查方法,并提高了数据的精度[137,138];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RS&GiS)技术可提高旅游资源监测的准确性[139]等。二是指旅游研究方法对于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的借鉴。人工智能是旅游研究中采用最多的信息科学方法与技术,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需求预测,如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西班牙巴利亚利群岛旅游时间序列预测[5]、遗传算法在旅游需求预测中的应用[140]、模糊时间序列及灰色理论在短时间序列旅游需求预测中的应用[141]以及人工智能方法与其他预测方法的比较[142];②在线行为分析,如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的在线消费者行为数据挖掘[127];③基于主体(agent)的旅游系统仿真研究,采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重要分支———多主体系统(multi-agentsystem,maS)对多层面、多地理尺度旅游系统进行计算机仿真,探索旅游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规律,如基于多主体的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研究[143]、旅游者在目的地[144]以及景区范围的动态性研究[6]。计算机仿真方法与技术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也受到了旅游研究者的关注,具体研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预测,如旅游收入预测[145];②旅游经济研究,如区域旅游经济系统动力学分析[146];③旅游主体行为研究,如上述人工智能研究中基于主体的旅游系统仿真研究[6,143,144]。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信息科学与地理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作为旅游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或工具,主要被用于旅游资源评价[147,148]。随着移动终端设备在旅游者中的普及,旅游研究者对移动应用的相关研究给予了较大关注,如上下文适应的移动应用体系框架设计[149]、上下文相关的信息推动服务系统设计[150]以及用于博物馆导游的多媒体技术研究[151]。语义网与本体是信息科学的前沿领域,但由于其对于提升面向旅游者的网络服务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旅游研究者的关注,如用于搜索引擎的旅游域语义表示研究[152]。智能系统作为信息科学的前沿领域,在旅游研究中也受到了关注,除了综述性研究外[153],还出现了有关智能系统设计方面的研究[154]。应用系统的规划建议与系统结构设计是旅游研究者较为关注的信息技术研究,如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目的地管理系统设计[155]。而其中以我国的相关研究为最多,如赣东北网络旅游信息系统研究[23]、上饶市旅游资源信息系统[156]。数字旅游是一种典型的旅游与信息技术的综合叉研究主题,在我国旅游研究领域受到了关注,既包含了偏重技术的研究,如数字旅游的体系框架[157],也包含了围绕数字旅游系统建设的保障体系研究,如相关政策法规方面的研究[158]。

问题3: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有哪些趋势?尽管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在近12年间经历了快速发展,但其仍然属于新兴交叉学科,其发展需要相关学者更为广泛与深入的探索研究。在本节,笔者在对最近12年信息科学与旅游的交叉研究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通过捕捉旅游类与信息类研究共同关注的研究主题(表4),以及基于笔者对信息科学以及旅游研究趋势的把握,找到信息科学与旅游交叉研究中的研究重点,其反映了两类科学的交叉发展趋势,或者研究者们重新认识某些对该交叉领域的发展来讲非常重要的问题。以下分别对它们进行阐述: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研究如何应用计算机的软硬件来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知识表示、自动推理和搜索方法、机器学习和知识获取、知识处理系统、自然语言理解、计算机视觉、智能机器人、自动程序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尽管目前人工智能在旅游中的应用以旅游需求预测最为成熟,然而其相关理论、方法与技术并没有在旅游领域中得到充分应用。如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方法与技术来有效处理与使用旅游数据、信息与知识,深入挖掘旅游者、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以及旅游企业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决策支持,是信息科学与旅游科学交叉研究中较为迫切与前沿的问题。语义网与本体研究是信息科学领域的前沿领域,是海量网络信息之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传统面向旅游者的“线下”服务扩展至“线上”,包含以传统计算机为中心的和以新兴各种移动终端为中心的“线上”服务,“线上”服务质量对于信息时代的旅游者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基于语义网与本体技术的旅游推荐系统正是提升网络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与工具,如何将语义网、本体技术以及旅游推荐系统进行理论、方法以及应用上的有效集成,使其对旅游者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是信息科学与旅游科学交叉研究中的另一个前沿问题。普适计算是我国目前形成研究热点的物联网应用的基础。随着移动终端设备及其应用的发展,传统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网络服务扩展至以移动终端—旅游者为中心,基于普适计算模式的连接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物联网以及各种移动应用系统在旅游研究与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重视。然而,无论是普适计算还是物联网,在信息科学研究中都是前沿领域,存在许多未解问题,因此,普适计算以旅游领域为问题域或典型应用,将同时有助于其本身以及旅游问题的解决。

旅游管理研究方向篇10

[关键词]旅游后悔心理;后续行为特征;因子分析;方差分析;认知

1引言

消费者行为研究结果是市场拓展策略制定的基础。消费者行为研究中所强调的消费者动机、感知、期望、满意度、感知价值等行为变量最终是为了更好地预测消费者未来的行为意图。消费者后悔心理是消费者对所使用或体验产品不满的直接反应,此种心理及其后续行为被认为是全面理解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满意度和解释多种售后行为(例如在购买意愿、品牌转换、投诉及口碑传播)的重要因素。对消费者而言,后悔情绪可引发不满和消费转移,事实上,简单的一个后悔期望就足以改变消费者的后续购买行为。

旅游者行为作为消费者行为研究的重要分支方向之一,其研究方法和范式上和消费者行为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旅游活动的特殊性导致旅游者后续行为表现的多样化。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有相关旅游体验后,其后悔心理所导致的后续行为表现对旅游目的地稳定和发展客源意义重大。从学科研究角度看,国内外从后悔心理角度对旅游者后续行为表现的研究尚显缺乏。

2理论基础评述

后悔被定义为产生于认知的消极情绪。当代关于后悔的研究取向主要有3种:哲学取向(philosophicalapproaches)、经济学取向(economicapproaches)与心理学取向(psychologyapproaches)。鉴于个体消费的特点,消费者行为研究多借鉴心理学成熟的研究方法和内容,这也决定了心理学取向对消费者后悔心理研究的主导地位。

国外心理学取向对消费者后悔心理的研究结论是不一而同的。泽兰伯格等(Zeelenbergetal.)把后悔归纳为与观念、感受相关,是一种深切的感受,也就是消费者认为做错某件事,或失去了某次机会,对自己不满并想纠正自己,但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做而寄希望于第二次机会的一种理想。卡尼曼和米勒(Kahneman&miller)指出可能是消费选择引发了消费者的一种逆反想法而导致了后悔的出现。因此,当购买者仔细考虑放弃的选择时,他们认为放弃了可能更好地选择,犯了选择性错误,并后悔没有选择应选而未选的。从后悔情绪研究的理解来看,消费个体越是认真地考虑其他选项,越有可能体会到后悔。米勒等(milleretal.)的研究证明: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可能性数量,影响其对自身消费行为和结果的常规认定(惯性认定),即购买前选择的可能性越多,购买行为越不常规化(越不符合习惯),购买后悔情绪越高。

当消费者购买后,后悔和满意可能同时出现。因购买者对选择的产品既感到满意,也感到对其他产品没有被选而产生后悔和不安。尽管后悔和不满意都来自不愉快的经历,但是它们的参照不同。当产品的性能达不到顾客对产品的期望时,不满意就产生了;但产品的性能比不上顾客应选而未选的产品功能时,就会产生后悔情绪。后悔与购买者对产品的选择有关,而不满意与期望的比较结果有关。当购买者完成了产品特质之间的比较评估之后,他可能感到总体满意,但同时,如果产品的一些特质比不上未选的产品时,也会感到后悔。因此,后悔情绪是由“作为”和“不作为”之间的比较引起的。

大多数研究都认为态度有情感(affect)、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即所谓的aBC态度模型(aBCmodalofattitudes)。从国外后悔心理研究结果看,后悔是基于认知信息加工而生成的个体态度(态度的标准学习层级),其结果指向必然是“认知个情感于行为”。因此,以消费者认知为主导的后悔心理必然能更好地预测消费者后续的行为意图和行为表现方式。

基于上述的分析并结合旅游者行为活动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旅游后悔心理,它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体验活动基础上做出的以认知因素为主导的个体态度,这种后悔心理可能是实际旅游体验质量和旅游期望的比较结果,也可能是旅游者将本次旅游目的地和未选择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比较结果,或二者皆有的结果。因后悔心理和行为的直接相关,研究旅游者后悔心理比研究旅游者抱怨能更好地预测和分析旅游者行为意图。

3旅游后悔的行为表现实证分析

3.1研究设计及数据说明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与信息,采用统计分析软件matlab7.01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各项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笔者于2007年9月进行2次预调查,预调查主要是访谈形式,选择20位大学2~3年级有过旅游经历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选择和确定旅游后悔心理的行为表现特征,为正式调查做准备。问卷的设计包括两部分:①旅游后悔心理所导致的后续行为特征19类(具体内容见表2),采取李克特5点量表尺度(LikertScale),依序由1分到5分代表此类行为特征表现的程度(非常小、小、一般、大、非常大);②样本的个人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和学科差别。

正式抽样调查于2007年10月,调查主体以大学2-3年级有过旅游经历的学生为主。调查问卷共发放260份,回收244份,回收率为93%,排除回答不完全及真实性较低的样本后,最终使用有效样本共计224份,有效问卷率86%。调查样本中理科生为105人,占总量的46.88%;文科生为119人,占总量的53.12%。男性为93人,占总量的41.52%;女性为131人,占总量的58.48%。

对所收集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及Kmo值分析,结果如下:数据信度标准值克朗巴哈α值(Cronbachα)为0.768,标准化克朗巴哈α值(Cronbach’sαBasedonStandardizeditems)为00771,共分析项目19个。根据纳恩诺里和伯恩汀(nunnally&Bemtein)的研究,测量工具的克朗巴哈。值(Cronbacho)最好高于0.7,但是,如果量表中的测量项目数个数小于6个,克朗巴哈α值(Cronbachα)大于0.6也表明数据质量可靠。此处问卷信度值都在0.75以上,说明了本文所使用数据具有较高的置信度。问卷的Kmo值为0.766,巴特勒球体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说明数据存在良好的结构效度,适合于下文所使用的因子分析法(见表1)。

3.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Factoranalysis)是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新因子的提取标准一般为特征值大于1。和主成分分析相比,因子分析可以使用旋转技术帮助解释因子。因子旋转最常用的方法是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Varimax)。因子旋转的目的就是要使因子载荷矩阵中因子载荷的平方值向0和1两个方向分化,使大的载荷更大,小的载荷更小。本研究数据的因子分析使用该技术线路。

数据因子分析正交旋转后结果如表2所示。19个问卷项目通过因子分析及正交旋转后新萃取因子5个,分别是“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及“借鉴经历调整心态”。

3.3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用来研究一个控制变量的不同水平是否对观测变量产生了显著影响。本研究数据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受调查者学科门类的差异对旅游后悔心理驱使下导致的后续行为特征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不论是学习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学生旅游后悔心理的后续行为特征不存在差异性(见表3)。

旅游后悔心理导致的3种后续行为特征和受调查者性别存在明显的差异,即男性和女性在“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的行为方式上存在明显的不同。“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和“借鉴经历调整心态”两类行为表现方式在性别上没有明显的差异(见表4)。

3.4总体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揭示旅游后悔心理对个体后续行为特征的影响,笔者对收集数据进行了加权平均,其权重由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结果如表5所示。

数据结果显示:当旅游后悔心理产生后,旅游者选择采取“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的倾向较强(3.1794)。另外,因本研究调查样本为在校大学生,该年龄层次对网络使用率较高,因此,“通过网络负面宣传”(3.1719)成为该旅游群体产生旅游后悔心理后行为意图表达的另一类重要选择。相关研究表明:处世态度能直接反映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个体动机水平。大学生在旅游后悔心理产生后表现出“借鉴经历调整心态”倾向较强(2.9790),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能更多地从社会现实的角度上不断完善自我的处世态度,充分理解社会现状,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社会现实。在旅游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旅游者会更加理性的寻找一定的渠道和途径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是“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赋值较低(2.0761),而“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赋值较高(2.8567)的原因。

现实生活中,男性一般处于主导地位,其行为外显性表现总是略强于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在旅游后悔心理产生后所采取的各类后续行为表现赋值均高于女性。该结果符合男女性别差异在行为表现上的社会认识。

相关实证研究显示:文科生多接触社会人文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缺乏精确的定量和实证性,这使文科生在行为表现上更多的具有感性色彩,易冲动;而理工科生多接触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精确性、严密性和规则性,这就使得理工科学生的人格趋向理智、精细、守则。本研究结果从学科赋值差异上看:自然学科背景的个体在“通过网络负面宣传”(3.2664)、“借鉴经历调整心态”(2.9406)来表现旅游后悔心理上的赋值较高;社会学科背景的个体在以“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3.0699)、“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2.9808)来表达旅游后悔情绪上赋值较高。该赋值评价基本符合以往对自然学科背景和社会学科背景学生行为表现方式差异的研究结果。

结合上文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可以给出如下结论:男性较女性更容易“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及“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旅游后悔心理。

4结论、管理借鉴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在后悔心理研究总结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旅游者行为活动的特点提出了旅游后悔是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体验活动基础上做出的以认知因素为主导的个体态度,这种后悔心理可能是实际旅游体验质量和旅游期望的比较结果,也可能是旅游者将本次旅游目的地和未选择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比较结果,或二者皆有的结果。使用因子分析法萃取了旅游后悔心理导致的后续行为表现主要为: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断绝该地旅游并影响亲友和借鉴经历调整心态等5种表现方式。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说明了男性较女性更容易“采取相对激烈的对抗行为”、“通过网络负面宣传”及“向旅游管理机关投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旅游后悔心理。从学科差异来看,个体所学科别的差异,对采取这5种行为方式来表达旅游后悔心理没有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