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6:31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篇1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教学;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229-01

1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内涵

长时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是十分狭隘的,认为身体没有生病、没有损缺便是健康,更多地把健康与身体、生理健康完全等同起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不同,现代健康观对健康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除身体本身健康外,还要求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状态。目前多数学者同意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安宁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这个定义明确地告诉我们,健康包含生理健康(身体健康和健全)、心理健康(心理没有问题与疾病)、社会健康(个体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只有具备这三种健康者,才是真正健康的人。中学时期,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同时又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结合健康的内涵,从教育的因素来理解,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健康的愿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它包含健康知识、健康态度与健康习惯的教育。从学生个体的角度来理解,健康教育是指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水平的教育。它以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和发展性为特征,使体格和人格相统一,促进人的身体、精神、情感充分和谐的发展。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以体育为生活方式的调节手段,注重体育对人的内在影响,在运动过程中追求精神升华和人格的完善,在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中达到挑战生活、驾御生活的目的。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体育的科学性教育和体育的文化性教育,注重对体育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和创新。

2目前学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化倾向严重。在我国大部分中学里,尽管也在进行健康体育的改革和实践,但是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其实很多的中学体育锻炼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过是形式的东西,走走过场罢了,从前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案、备课方法却还在原版套用。对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检查考核工作没有科学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是主要的问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评价也仅仅从一些中学体育管理部门的工作汇报作为评价的依据,没有到基层和教学第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缺乏真正的科学教学评价体系作为工作依据。同时,中学体育健康观念的对象过于单一化,缺乏全面性,没有真正全方位地转变中学体育健康教学思想。

(2)传统的中学体育的教学观念与认识没有真正转变。由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学仍然还在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对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负面影响较大,教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学生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怪圈内,“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普遍存在。同时受“重竞技成绩,轻学生体质”的误导,“重竞技轻普及,重课内轻课外”,“重尖子轻全体学生体育”的现象严重,一条竞技运动技术结构的组成贯穿于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之中。导致了中学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统体育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加、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往往被忽略,更影响了中学生个性、人格、尊严、价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

(3)教学方法陈旧。当前,制约中学体育健康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仅仅只是从形式上进行了简单的改革,没有将体育健康教学落到实处。体育教学过程变化不大,单一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没有活力,课堂气氛较差;同时由于过分地强调“统一”,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体育课缺乏生机。

3中学体育健康教学的对策

3.1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全面的健康,他们才会精力充沛、信心百倍地去接受各种教育;反之,如果忽视健康教育,学生的身心问题与疾病很多,那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既定的目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教育家们一直倡导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但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压力,现实中许多中学的教育仍然以高考作为指挥棒,考试成功与否逐渐成了评价教师、学生、学校的主要标准,致使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基础教育,在现实中变成了以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以考试成功为教育目标、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的“应试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中学体育教学只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与任务,必然要受到社会整个教育观念的影响与冲击。由于智育培养一直处于优先侧重发展的地位,中学体育工作被置于整个学校工作的次要位置,致使人们思想上对体育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更有些人把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中,体育教学中的健康教育只会成为一句空话,流于形式。

3.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1)对中学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设置,并用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实验和论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学的一线去解决问题,使中学体育健康的教学有自己规范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体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和设置,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建立不同的内容体系,以便进行不同的考核,避免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导致的“吃不饱,不够吃,吃不消”的现象。

(2)把体育技术的教学和健康知识观念的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进行健康教育,用教师的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体育健康思想去教育人、感染人、影响人,从而让学生树立自己的终生健康体育的思想。结束单纯的体育健康理论课教学,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健康意识知识的活动,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讲“理论课”而上“理论课”,从根本上推动学校素质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篇2

1.1方法

1.1.1选择与培养健康教育督导员选择健康教育督导员,其准入标准是:护理师及以上职称,在本专科工作5年以上,是本专科的专科护士,有外出接受专科培训的经历,能就各专科的疾病为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熟练电脑及网络应用技术。对督导员进行培训,包括健康教育技能,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人际沟通技巧,病房健康教育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健康教育单张的设计以及发放时的宣教技巧。邀请健康教育工作做得较好的病区及专科护士现场介绍健康教育经验。要求督导员能善于收集临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就存在问题与健康教育服务部分析并协商解决的办法,能就不同的病种及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应用不同的方法实施健康教育。同时,健康教育督导员还要担当本病区出院患者的跟踪随访工作,在随访过程强化本病区的健康教育效果,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知晓率,使患者出院后能达到自理和进行合理的康复锻炼。

1.1.2加强与督导员的联系沟通针对健康教育督导员上班三班倒的状况,健康教育服务部设立Q群与督导员联系,临床健康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患者的反馈,健康教育个案分享等均可以通过Q群与健康教育服务部专职人员和全院健康教育督导员沟通交流。对于患者的反馈,健康教育服务部专职人员做好记录,并及时与科室协商解决。

1.1.3开展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对于工作繁忙的科室,细化健康教育单张的内容,最大限度减少临床健康教育的时间;制订适合专科特色的健康教育手册,内容包括住院服务指南,常见治疗饮食,专科常见检查指南,常见专科治疗、护理指南;专科常见疾病治疗配合及康复、保健指南等,放在每个病房供患者阅读后签名,管床护士进行质控,以保证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对人力较为充足的科室,由病区健康教育督导员集中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讲座,1~2次/周,每次时间约40min;到患者床边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知晓情况,同时利用这个时间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鼓励患者间进行相互交流,督导员解答患者的问题。

1.1.4更新健康教育单张内容,增加新病种健康教育单张由于临床专科的病种越分越细,且每种疾病在住院期间的健康宣教内容都不尽相同,这给临床护士健康宣教增加了较大的负担。为此,在健康教育单张设计上我们根据疾病制订,与具有高级职称的专科医生与健康教育督导员一起制订健康教育单张内容,对于涉及到饮食、药物、检验项目等内容时,与医院营养部、药学部和检验部门医生的合作,力求健康教育内容正确性和真正符合患者需求,保证健康教育的实用性。当科室新收新病种时,与健康教育督导员一起,查阅资料,制订新病种的健康教育内容,设计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宣传单张,增加护士和患者阅读兴趣,达到强化健康教育的目的。针对罕见病种的健康教育,要求病区健康教育督导员对此类患者加强反复教育和宣教,出院时打印疾病健康教育内容发给患者。

1.1.5开展老年慢性病患者讲座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及老龄化趋势的愈发明显,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中老年健康的主要问题。老年患者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要知道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很多;同时,老年人因为年龄问题,又是健康教育知晓率最低的人群。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疾病护理与预防方面的需求是出院老年慢性病患者主要的护理需求。集中相同病种的出院和住院患者,邀请医院医疗专家就各疾病的饮食健康、安全用药、健康生活方式、家庭自我护理常识、功能性锻炼等方面内容进行讲授。这种集中式健康教育讲座不仅普及了院内大量的慢性病患者,并满足了大量本市出院患者的需求,在讲座结束后,他们可以自由向讲课的专家提问,并能得到满意的回答,提高了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健康教育讲座后举行病友会,由专科护士主持,让患者就讲座内容结合自己的病情和生活状况作交流,强化健康教育的效果。与医院网络中心合作,把每次的健康教育讲座内容挂网,便于患者能随时上网阅读。

1.1.6设置健康教育交流园地将病房健康教育宣传栏作为护患交流的平台,健康教育督导员引导患者或家属阅读,并欢迎提出意见和建议。将宣传栏设出一角分享患者提出的健康教育问题,健康教育督导员针对问题做相应的解释和说明,达到护患交流的效果。同时,健康教育服务部和科室根据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对宣传栏进行更新,以保证宣传栏内容贴近临床和患者的需求。

1.1.7质量控制制订健康教育质控表,将健康教育作为每天常规的质控内容,由护理组长负责落实质控。同时设立每月的月报表,内容包括病区健康讲座及小课、举办健康咨询活动情况、一对一宣教情况、对护士进行健康教育培训及健康教育宣传单张的派况等,健康教育督导员每月填好相关的内容通过网络发给健康教育服务部,健康教育服务部做好汇总上报护理部。

1.2效果评价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情况,问卷内容包括:住院期间您知道您的主管医生及主管护士吗?您知道本病区健康教育资料的用途及取阅位置吗?您是否有阅读过病区的健康资料?护士有否派发健康教育资料给您?您清楚怎样使用床头呼叫机吗?您了解医院的作息、陪护、探视、卫生、安全、请假制度吗?您在检查前或检查时(如胸透、心电图、B超、Ct等),能了解相关检查的目的及配合要求吗?您在进行特殊检查前或检查时(如穿刺术、造影、胃肠镜、鼻内窥镜等),清楚相关检查的目的及配合要求吗?住院期间您对您的饮食要求和饮食目的清楚吗?您对您住院期间所使用药物(包括口服、注射、输液等)的主要作用了解吗?您对您住院期间使用的特殊药物(如化疗药、激素、扩张血管类药、抗结核药、抗排斥药等)的注意事项清楚吗?您知道该怎样向护士及时反映自己的病情吗?您在接受护理时,对护理操作的目的及配合要求了解吗?住院期间对自己的、休息、活动和/肢体功能锻炼的要求及目的清楚吗?您对出院后有关疾病的预防、保健、康复及随诊等注意事项清楚吗?答对为知晓,否则为不知晓。调查者为健康教育部人员,共发放调查问卷6009份,回收有效问卷5988份,回收有效率为99.65%。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统计描述。

2结果

健康教育部1年期间(2011年1月~2012年1月)共举办健康教育讲座88次,有6009人次参加,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为96.70%(5790/5988)。

3讨论

健康教育服务部作为全院健康教育统筹的一个部门,在健康教育的落实、协助病房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以及健康教育的质控方面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本院健康教育服务部成立于1998年,在14年的健康教育管理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健康教育管理经验,制订了临床健康教育提供了健康教育的标准、宣教资料及健康教育指南,在增进患者健康、减轻痛苦、促进康复等方面起着较大作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病种的多样化以及临床专科护理的发展,临床患者对健康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等级医院评审中要求医院的健康教育必须能根据患者的需求提供适宜的指导内容和方式;有符合专业特点的健康指导、出院指导、健康促进等资料,方便患者自理;提高临床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本院健康教育部根据卫生部等级医院对健康教育的要求,同时针对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制订一系列贴近临床和患者的措施

①健康教育服务部统筹管理全院患者的健康教育,而真正的实施者是病房的健康教育督导员,督导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对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因此,健康教育服务部在制订贴近临床的健康教育措施时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健康教育督导员。针对督导员的状况重新设定督导员的准入标准,在保证专科工作年限同时尽量选取高学历、有专科护士进修背景的临床专科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督导员,专科护士是临床专科护理发展的骨干力量,她们制订专科流程,对专科疾病知识非常熟悉,同时,她们善于学习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和国外先进的专科护理经验,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同时,健康教育部还通过培训,提高她们宣教的沟通技巧,多方位满足临床患者健康教育的需求。

②健康教育单张和健康教育宣传栏是临床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特别对于工作量较大的科室,完善这两方面的管理能保证患者得到最基本的健康教育知识。由高级职称专科医生参与健康教育单张内容的制订,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宣教单张的临床实用性和准确性,让单张内容真正贴近临床和患者。同时,在宣传栏上设立护患交流园地,让患者参与健康教育的管理,方便科室和健康教育服务部收集患者对健康教育的建议和意见,及时改进健康教育流程,从而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疾病知识的知晓率。

③针对科室实际的工作量制订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流程,有利于工作量大的科室节约健康教育时间,使护士有足够的时间护理患者。针对专科特色制作的健康教育手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功能锻炼的项目进行详细讲解,患者能学以致用,配合健康教育单张的内容,患者能全面了解住院过程的治疗和护理程序,提高饮食、锻炼和服药方面的依从性。而对于人力较为充足的科室,健康督导员能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开病友会,对全区患者进行床边一对一的健康教育指导,详细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问题和提议,及时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并使健康教育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

④老年患者年龄大,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需要护士进行多次反复的宣教,且效果不明显。集中相同病种老年患者进行讲座教育,由知名专家对疾病治疗和护理进行讲授,课后对患者的疑问现场咨询和提问,满足老年患者的需求,提高了他们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讲座后由专科护士召开病友会,在病友会上,患者可以相互交流治疗和护理的经验,有问题时及时得到专科护士的指引,加深他们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理解。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篇3

关键词:骨伤科;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管理建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医院正骨科进行住院治疗的患者108例,男60例,女48例;年龄为14~86岁。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总结影响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探讨提升健康教育效果的办法。

1.2方法

研究开始后,对全部患者实行健康教育,涉及的内容包括入院前对患者进行宣教,向患者讲解关于其自身所患疾病的知识,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对患者开展术前、术后指导,以及在患者出院前,对其开展出院指导,发放康复资料等,全部内容的开展要落到实处,电话回访。同时在进行了宣教和指导后的第2d,以及在患者即将出院时,对其使用调查表进行健康教育掌握程度的调查,调查表是科室自行设计,调查表的设计参照文献,同时结合了医院实际情况。调查表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患者的一般资料,第二部分为测试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表,如患者能够复述宣教内容的80%以上,可判定患者掌握,如低于80%为未掌握。第三部分为患者对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满意度调查,采取医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电话回访,用文档记录,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个等级。本次研究在患者的知情及同意下进行。本次研究共发出问卷108份,收回108份,调查表的有效率达到了100.0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不同阶段健康教育掌握情况对入院阶段教育内容基本掌握的患者有100例、占92.59%,对住院阶段教育内容基本掌握的患者有105例、占97.22%,对出院阶段教育内容基本掌握的患者有81例、占75.00%。说明在实行健康教育的各个阶段,患者最容易掌握住院阶段的教育内容。

2.2患者基本情况与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的关系年龄<60岁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的比例,显著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p<0.05);初中及以上文化层次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的比例,显著高于初中以下文化层次的患者(p<0.05)。2.3健康教育满意度统计患者对教育内容满意的有103例、占95.37%;对教育方法满意的有98例、占90.74%;对教育时间满意的有93例、占86.11%;对教育人员满意的有95例、占87.96%。

3讨论

3.1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对骨伤科住院患者来说,对其开展合理的出院教育,极为重要。出院教育是使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保健能够实现一体化,通过出院教育,可以使患者长期受益,所以出院教育和患者在入院时,以及住院时接受的健康教育一样,对患者的健康意义重大[2]。根据本次的研究结果可知,患者对出院教育的掌握较差。这可能和以下几个原因有关:①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相较之前大大减少,住院患者的周转速度加快,部分医护人员由于协作不当,致使患者的出院教育工作不能及时有效开展,不能留给患者足够时间来对出院教育的内容进行掌握,出院教育工作没有落到实处[3]。②由于我国医院普遍都存在护理人员配比不足,从而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非常繁重,导致无暇顾及出院教育。对于在骨折治疗后,未经伤势基本痊愈就出院的患者来说,出院教育工作不到位,导致其对骨折中后期的护理知识掌握不足,从而使患者不能在骨折中后期进行有效的肢体功能锻炼,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严重的还可能引发患者的关节强直,需要进行二次手术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潜在威胁较大。所以,医院应该将出院教育工作进行落实,对即将出院的患者提前进行出院教育,从根本上做好出院教育工作。

3.2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时需结合患者的自身特点

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时,需结合患者的自身特点来进行,为患者开展适合自身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患者自身特点指的是患者自身的年龄、患者所拥有的文化程度、以及患者所处的生活环境等[4]。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和文化层次来确定教育方式,如果患者的年龄较大,或者是患者的文化层次较低,就应该使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同时说话音量稍微放大,语速放缓,使患者能够听清健康教育内容[5]。同时可以配合演示,使健康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帮助患者理解和记忆。对于青年和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需要从患者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等方面来对可能发生的健康问题进行普及,同时向患者讲授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预防,主要采取的措施为启发式,或者是问答式。如果患者为少数民族,需要尊重其生活习惯,并加强隐私保护。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篇4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与体育课程;课程改革;台湾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0-0078-03

近年来台湾为顺应国际课程改革新趋势,重新审视学校体育课程并对学校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进行了改革。研究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解析其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探讨其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参考价值。

1 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的发展历程

1)1949-1990年。

曾瑞成的研究分析表明,台湾1949年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以大陆时期为主要参考依据,一方面加强民族精神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文武合一教育、公民教育、家庭和职业生活教育;同时台湾学校体育政策具有军事化导向、竞技化导向及教育化导向特点。1950年台湾教育部门重新颁布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各级学校体育政策的目标是促进身体的发展、体育认知、培养规范的行为、保健的态度、丰富的休闲。标准规定小学的体育活动内容是田径、体操、游戏、足球、舞蹈、垒球、篮球等。中学男生以田径、球类等户外运动为主;女生以舞蹈、体操为主。

台湾从1968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同年修订的《体育课程》增设健康教育,将武术列为必修项目,作为提升国防力量和培养尚武精神的手段。小学体育活动的组织主要由班主任负责,并且由班主任教授所规定的内容,但是无统一的进度要求。中学的体育则是由获得教师资格的专职体育教师授课。1975年修订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保持健康教育内容,偏重德、智、体三育及强调民族精神的教育内容…。此时期,台湾学校体育政策的目的是培养优秀运动员,学校体育的内容是以竞技性的内容为主。

2)1991~1998年。

20世纪80年代末,旧的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民间要求“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1993年由台湾各民间团体发起,1994年“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委员会,两年后教改会提出总报告书,列有5大方向:“教育松绑、带好每一个学生、畅通升学管道、提升教育品质、建立终身学习机会”。台湾社会在科技化、国际化、人本化等潮流的影响下,体育转向为培育身心健全的国民为目标,将学校体育定位为教育的一环,通过选择具有教育性质的身体活动,来培养德、智、体、群、美5育均衡发展的健全国民。在此情况下,1993年台湾教育部门公布《国民小学体育课程标准》、1994年公布《国民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可弹性选择项目施教,发展学生的各种运动能力和经验,具体内容如下:

国小的理论教材是道德与健康,1至6年级教材纲要分为lo个类别:生长与发育、个人卫生、心理卫生、食物与营养、家庭生活与性教育、安全与急救、疾病的预防、药物使用与滥用、消费者健康、环境卫生与保育。1至3年级以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食物的层次与道德合科教学,使得学生遵守家庭及学校规则。4至6年级分科教学,使得学生认识人体的生长、重视个人卫生与安全预防,学习尊重他人、重视心理卫生、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了解事物与营养。国小的体育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3个阶段。低年级要求具有操作身体的能力;主动参与各种游戏,享受运动乐趣;能表现遵守规律和友爱的态度;能注意游戏活动的安全。教材纲要内容有徒手游戏、器械游戏、球类游戏、舞蹈游戏。中年级要求具有控制身体的能力,积极参与各种运动、养成运动习惯,能表现守法和合作的态度,能遵守运动的安全。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其他,包括民俗、自卫运动、水上运动、滑轮运动。高年级要求具有运用身体的能力,能爱好运动和建立终身运动生活的基础。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国术、其他。

国中的理论教材是健康教育,国中一年级健康教育的目标涵盖健康行为的5项要素。即健康观念、知识、态度、习惯及技能,期望达到“教育与生活化”。国中体育1~3年级目标是了解运动基本知识与方法,建立正确运动观念;主动参与运动、增进运动技能、提升生活适应能力;借运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养成合群互助行为;体验运动乐趣、欣赏运动美感、奠定终身运动的基础。教材纲要内容有体操、田径、球类、舞蹈类、国术、知识和其他等。

此时期,国小的健康教育是和道德合科,没有和体育合科;国中的健康教育单列,没有和体育合科。但课程整合的理念已经开始发展,这次修订后竞技化的内容已不占主要地位,休闲、娱乐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增多。

3)1999年至今。1997年台湾成立“教育改革推动小组”,确定“教育改革”的8大重点项目与完成日期。与1998年,“教改行动方案”确定自次年起,连续5年用1570亿新台币推动12项“教育改革”工作,1999年,包含7个科目的“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草案”进入试验阶段。

(1)学习主题的划分。体育课程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学习主题的划分和课程内容的选择影响着课程实施的效果。划分学习主题成为国际上体育课程发展的一种共同趋势。台湾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划分为7个主题:生长发育、人与食物、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人际关系、安全生活、群体健康。

(2)学习水平的划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台湾教育部门划分了阶段性学习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不是与每个年级一一对应的,很难区分相近年龄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有什么差异,但在客观上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的。台湾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分成3个阶段,小1至小3为第1阶段,小2至小6为第2阶段,中1至中3为第3阶段。这种划分方法突破了“以教材为中心”的体系,构建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目标和内容框架体系,这对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 台湾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课程内容特点

2.1 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台湾这一次课程改革是让教育的本质完全回归到培养现代化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发展。《课程纲要》(以下称新课标)真正落实九年一贯的课程规划为目标,整合学科,改革的基本理念认为教育是培养学生适应改善自身生活环境、发展学生潜能的历程,教育目的是培养具备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以及能进行终身学习的健全公民。新课标并不重视高深学科知识的获得,而是强调学生基本能力

的养成。台湾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纲要》,分成7个科目,其中之一是健康与体育。

7大学习科目之中,唯有“健康与体育”与生命的延续息息相关。新课标的理念是让每位学习者都能体验成功,也可以说,每一个学生不论其天分如何都应该有机会参与人体活动,发展其年龄应有的适当技能,而且是身心健全且健康快乐的。体育或运动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塑造一个竞赛的胜利者去追求“赢”,而是在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胜利者,因此未来的体育教育应以培养每位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适应能力为首要任务。

2.2 明确基本能力内容的设置

从历年课程修订来看,体育从未与健康教育融合,虽然学校在训导处设立体育组,然而将健康教育与体育统整成一个学习科目,是台湾课程修订的过程中还是第一次,在课程改革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把原为边缘科目的体育,拉到核心的学习科目,确认运动是生活的一环,是人的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历程。将健康与体育合设,强调健康与体育的统整,由原来有具体的运动项目到现在只有结果纲要,规定科目的主题,设置各阶段能力指标,并有每个主题的内涵及补充说明,说明了现行的新课标顺应国际趋势,特别是从教育的角度考虑而设置的9大基本能力,这9大基本能力是: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欣赏、表现与创新;表达、沟通与分享;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科技与资讯;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健康与体育不再囿于这一单科,而是上升到对学生的培养这一高度。新课程纲要充分发挥了课程内容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这些改变均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以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从课改的要求和健康与体育科目的基本理念来看,这次课程改革是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使体育回归身体活动教育的本质,真正使学生认识身体、控制身体、接纳身体到爱护身体的目的,使体育融入到学生生活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强调对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以取代偏重书本知识的获得,使国民教育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基本理念能够落实,使教师实施统整的主题式教学,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这是对健康与体育科目中10大基本能力的内容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2.3 强调以目标引领内容

台湾义务教育阶段健康与体育科目是以目标统领内容的形式,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课程的理念是以基本能力的培养取代知识的获得,健康与体育课程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学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何种作用。

台湾现行的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方式,要求一个学习内容要兼顾多个学习目标,运动技能的教学要改变过去只是传授运动技术的倾向,而应成为完成多种教学目标(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的手段。划分学习主题有利于更好地贯彻三维健康观和拓宽课程的学习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健康。依据三维健康观来划分学习领域有利于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指向性,能更好地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同时,形成体育与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社会的整体健康目标。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求

自2004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对大学生“开展深人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定各高校都要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心,配备足额专职人员”以来,各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尚无相对统一的教材体系和教学大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一直延续着专家路线,即教育心理学专家站在“教”的角度,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经验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设置。很少有人对学生的内在需要进行调查,立足于“学”,来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从课程取向、教材安排、教材内容几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在对112名大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2009年8~10月对重庆市在校本科生进行正式调查,发放问卷450份,有效问卷415份,其中男生172人,女生243人:文科193人,理科198人,专业不详24人。调查问卷是在开放式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对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分析以及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编制而成。问卷包括十个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教学设置相关的问题,十九个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体系的问题。其目的是了解在读大学生对已有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意见。

二、调查结果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向

课程取向是人们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是关于课程目的、课程内容、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的诸多信仰的集中反映,是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调查结果表明,54.7%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公共必修课,比位居第二的公共选修课(27.5%)高出了27.2个百分点;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首先应该是优化心理素质(81.4%)和提高未来生活质量(74.7%),其次是掌握心理健康知识(67.5%)、学习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技巧(66.3%)和预防心理疾病(65.3%)。可见,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要求是综合性的,既有发展性要求也有预防性要求。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属性

教材是人们按照一定教育目标,遵循相应的教学规律,通过精心设计而编写起来的整体的科学理论和技术知识系统。教材的呈现方式必须符合其独特的功能定位和要求,为实现其价值服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作为非学科性教学用书,有其独特的教材属性及教材呈现方式,本研究就此作了细致调查。

调查结果(见下表)表明,67%的大学生认为应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门教材,体现了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教材属性上,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该教材应该是综合型(38.6%)、体验型(30.1%)和操作型(29.4%)的结合,这表明大学生群体认为心理的发展与优化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而非孤立的;认为必须将心理学的知识、技能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和素质,而非停留在表面;认为应将心理学知识用于实践,而非停留于书本。

关于教材呈现方式,88%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其次分别是心理学理论知识(69.90/0)和学生故事(66.5%),另外,40%以上的大学生还认为应该以自我剖析和心理测验的方式来呈现教材内容。这表明大学生偏向于认同生动活泼的教材形式、并且认为应以其日常学习生活的趣味性故事等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同时,也表明大学生倾向于该教材在呈现方式上能加入可以提高自我认识的测试和剖析。转贴于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

为了从微观层面调查大学生对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的看法,本研究在系统分析130余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结构的基础上,提炼出十九个板块及其具体内容(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结构)(板块内容见附录),请学生对各个板块以及其具体内容,是否应该纳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进行选择。结果如下:

从大的内容结构来看,在问卷涉及到的19个内容板块中,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包括的内容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人际交往、性与心理健康、婚恋心理、职业规划、学习心理、挫折应对、人格基础、自我意识、危机觉察与干预、心理咨询和治疗。而平时备受研究者和教育者重视的新生适应问题、情绪情感调节问题以及网络心理问题的被选择率却都在十五位及之后。调查结果还表明,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大学生健康欣赏心理的培养(46.5%),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41.9%),大学生创新心理及其培养(32.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30.6%)以及心理效应及其应用(30.4%)。

从具体内容来看,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挫折的心理调适及应对(79.5%);恋爱动机、道德与行为(79%);常见人格障碍的症状表现及调试,如偏执型人格、强迫型人格(75.2%);常见神经疾病的症状表现及调试,如神经衰弱、抑郁症等(74.9%);发展自我,如增强自知、自信、自控等(74.7%);优良意志品质、行为的培养(72.3%);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70.6%);人格的特征、形成与发展、气质与性格(70.1%);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准备(69.4%)和成功心态的培养(69.4%);大学生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69.2%)。

三、调查结果分析和建议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设置为以发展性教育为目标的必修课

随着大学生的增多,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时期,健康的心理不仅仅是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的重要前提,更是其更好、更快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基础。但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已占20%左右。特别是近几年,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被迫休学、退学、自杀、伤害动物甚至杀人的案例不断出现。所以,提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视,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而言迫在眉睫。本调查也表明,大学生迫切希望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类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以及英语能力一样的公共必修课,并明确表示希望有专门的教材。

同时,以发展为特点的教学目标被学生摆在了前几位,如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未来适应力等,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群体对自身心理健康日益重视,对心理素质在未来适应中的重要作用有明确的认识。所以从课程取向角度而言,高校应逐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必修课,并从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向促进身心健康、完善人格和开发潜能转变”。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应坚持可读性、应用性和生活化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专业课程,是一种体验性、以学生为本位生成性、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sl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编写时应注重其可读性、应用性和生活性。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该是可读的。案例和名人轶事呈现教材内容方式的需求、表明教材编写应注重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生动有趣的故事来组织内容,而不只是知识的简单堆砌。

其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注重生活化,使内容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大学生心理问题来源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教材内容能与其生活密切相关,这与柳友荣(2010)、徐丹慧(2009)的调查结果是一样的。本结果表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新兴心理问题不断凸显,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的时代性提出了要求,比如在近年的教材中应该加入与父母沟通、时间管理、经济攀比、娱乐消费等带来的心理问题等内容。教材提供与大学生经历类似的故事,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迁移,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应注重应用性。结果分析发现,各部分内容体系中理论知识被选择的比例明显小于技巧、方法等应用性选项的选择比例。如人际交往部分,大学生人际形成、影响因素、基本特点等一般理论问题的被选择率仅为51.6%,排在该题下11个题目选项的第8位,远远低于排在前几位内容,如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70.6%).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调试(67%)。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情绪情感部分、学习部分,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希望能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倾向于知识的应用。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不应等同于科普类教材,而应在强调科学性的同时,注重内容的生活化和应用性。

3.教材内容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性、恋爱等主题,且轻重分明

就大的内容结构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人际交往、性与心理健康、婚恋心理、职业规划、学习心理、挫折及应对、人格(个性)塑造、自我意识及调试、危机觉察与干预以及心理咨询和治疗,并且加大大学生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恋爱心理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心理五个方面的比重,特别是性心理健康,恋爱心理健康以及职业心理。具体而言,包括大学生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性道德教育、大学生性的一般问题;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健康的恋爱行为、如何应对恋爱挫折;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准备、就业压力的调节以及择业面试技巧等。而平时备受教育者关注的“大学生网络心理”被排在了十八位,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被试均为重点大学,平时学业压力较大,所以网络成瘾方面的问题不太明显。现有教材巾的某蝗内容,如大学生健康欣赏心理的培养,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以及心理效应及其应用等,大多数学生认为不是特别必要。这说明在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时,要根据学生的切实需要来选择内容,并轻重分明,而不能盲目加入心理学知识。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篇6

关键词:初中体育;健康教育;整合;思考

一、确立目标新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①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②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③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④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⑤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实施这一目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目标的权威性。课程目标是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标的灵活性。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总体要求的规定性与实施单元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选定具体项目或内容后,执教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三是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将目标纵向分解,形成目标树,使各阶段教育目标具体化;四是目标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课必须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总体目标范围内,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五是目标的全面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

二、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首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趣味)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第二,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原则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项目或内容。第三,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第四,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篇7

〔关键词〕韩国;保健教育;学生健康增进计划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5-0004-05

韩国首尔市在2014年下半年提出了“让所有人都幸福的革新未来教育”的教育发展愿景,包括培养知性、感性和个性的创意教育,开启所有人发展潜能的责任教育,学生、教师、家长、市民的参与教育,安全和值得信赖的安心教育,沟通与支援相结合的教育行政协调五个政策方向。其中“安全又值得信赖的安心教育”是学生能在安全、平和、宜人的环境中以幸福的心态专心于学业与自我发展,与朋友开心享受生活的教育,是保障学生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承诺。2015~2017年,首尔市教育厅体育健康科每年基于首尔教育方向中安心教育的内容及要求,推出《保健教育及学生健康增进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丰富和充实了安心教育的理念。以下对2017年《计划》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并对其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一、计划的主要内容

该计划主要由致力于终身健康的系统化保健教育和保健教育支援体系两大部分构成,其中致力于终身健康的系统化保健教育的运转包含七个方面的内容,支援保健教育的体系包含七个方面内容。

(一)致力于终身健康的系统化保健教育

致力于终身健康的系统化保健教育包括七个主题:学校保健教育内实化;性教育的强化;建立保健教育、性教育、精神健康教育的咨询奖励;建立区域单位保健教育研究会;建立保健研究学校;建立性教育、精神健康授课研究会;提高保健教师的专业性和敬业精神。

1.学校保健教育内实化。推进方向有四大领域:其一,保健教育实施方案(见表1);其二,保健教育授课中应急患者管理对策及支援方案的配备;其三,校内教职员工间的协作及与保健教育相关的学生健康增进项目的灵活运转;其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的开发、灵活运用及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其五,为保健教育体系化运作提供行政、财政的支援。

2.性教育的强化。实施方针包括:提出性教育年计划,每个年级每年要实施15课时以上的义务性教育(包含性暴力预防教育三小时)等。实施方法为:确保性教育课时数,实施持续的阶段性的性教育;确保性教育财政预算及支援;强化性教育任课教师的专业研修;家庭、区域、社会相结合的性教育的活性化;定期监察及实施情况调查。表2显示了小学、初中、高中《国家水平标准》预期目标分类。

3.建立保健教育、性教育、精神健康教育的咨询奖励。通过建立学校保健教育、性教育、精神健康教育的支援,宣传优秀案例,强化保健教师的授课能力等。其推进方向包括有关保健教育的支援、监督部门的组成和运行、保健教育的支援建设等。

4.建立区域单位保健教育研究会。协会的建立旨在强化及内实化保健教育;通过摸索多样化的教授学习方法,提高保健教育的专业性;通过咨询、研修,挖掘优秀事例并应用于实践中。推进方向包括:构建区域单位保健教育示范授课协会(小学25个,初中14个,高中11个,特殊学校2个);开设保健教育示范公开课(小学、初中、高中、特殊学校至少每年要实施三四次)等。

5.建立保健研究学校。研究有关保健教育政策、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及教育资料的开发,继而普及、灵活运用其结果。推进方向包括:2017年教育部邀请的研究示范学校(1所);创意经营学校与健康增进典型学校间交流结果;建立心理健康学校;性人权教育运作。

6.建立性教育、精神健康授课研究会。通过授课研究会的运作,提高课程质量,开发典型课例,强化教职员工能力,继而培养对未来社会必要的创意、融合型人才等。推进方向包括性教育、精神健康领域研究,运营方针,研究会运营结果的应用方案。

7.提高保健教师的专业性、敬业性。推进方向包括:教职员工间要有效分工协作,校长要适当减轻保健教师的负担,且对未安排保健教师的学校进行最大化的人力支援努力,确保保健教育的财政预算以及职务研修;为全体教师安全应对能力的提高,实施教职工心肺复苏术教育。

(二)为了健康的学校、幸福的学生,支援保健教育

此部分内容分为七个子内容,分别为:学校保健支援讲师的运作,应急管理对策,强化学生精神健康管理,需要保护的学生管理,健康的体重管理(低体重,肥胖),保健教育优秀学校和人员的表彰;保健教育奖学资料的开发和普及。每个主题都包括基本方针、推进方向以及内容等。

1.学校保健支援讲师的运作。该制度的建立旨在促进保健教师授课过程中保健室管理及应急医疗体系的稳定运转,提高学校保健服务质量,为学生精神健康增进及吸烟预防、传染病预防管理等提供支援。2017年3月~12月(放假期间例外,8个月)期间实施。运营规模为47个学校(时间制讲师46个,全日制讲师1所)。对象为45个班级以上或在籍学生数超过1500名的学校,运营类型包括全日制讲师、时间制讲师。

2.应急管理对策。其推进方向包括应急预案的建立、组织结构关系、相关制度的建立。应急措施分为:不危急但是需要护送至医院的情况;危急且需要紧急移送的情况;建立保健教师不在时(出差等)应急患者管理方案。另外指出以学生为对象实施应急措施教育及心肺复苏术的教育、学校内应急体系中组织保障、学校保健室药品保管及管理方案。

3.强化学生精神健康管理。寿命期待值的增加和家族类型、生活样式的变化,使得学生的健康问题不仅是生理上的,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抑郁、自杀、焦虑等情绪、行为上的问题也在增加,因此对这方面问题的早期发现及加强预防性教育等尤为重要。学生精神健康增进管理主要推进方向是实施学生情绪、行为特征监测,对学生情绪、行为特征监测结果的干预措施两大方面。危机等级分类管理的方案如表3所示。

4.需要保护的学生管理。基本方针是通过学期初的学生健康情况调查,掌握学生的健康问题,通过个别面谈和定期的健康咨询来保障需要保护的学生的安全又健康的学校生活。其推进方向包括学期初(3月)通过与家庭联系实施全体学生健康情况调查:第一次,由班主任通过面谈识别健康异常的学生,将名单递交保健室;第二次,由保健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咨询后形成“需要保护的学生”的名单,并将学生名单、注意事项、安全指导方法告知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注意保护学生隐私问题。应急患者出现时,为了能够及时联系到家长,学期初的调查问卷中应包含监护人的同意书、联系方式、希望护送至的医院等信息。

5.健康的体重管理。健康的体重管理是对儿童、青少年肥胖导致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动脉硬化进行的预防教育及肥胖管理等。其推进方向包括:在形成健康行为的学龄期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强化肥胖学生的健康管理,建设小学、初中、高中肥胖管理健康教室,学生的体重管理工作每半年提交一次报告。

6.保健教育优秀学校和人员的表彰。挖掘、褒奖有卓越推进成果的人,进而刺激学校保健政策的发展,激发有关人员的士气。其表彰种类包括有关保健教育方面、口腔保健方面、性教育方面等等。

7.保健教育奖学资料的开发和普及。包括通过保健教育教学、学习等资源的开发,普及并深化教学改革等。

二、计划的特点与思考

保健教育对养成青少年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国内对青少年吸烟饮酒方面也有较多相关研究,都说明保健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如青少年学生吸烟饮酒及其他药物使用的情况较为普遍,学校应针对青少年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以减少吸烟饮酒对其的危害[1]。青少年中发生吸烟、饮酒和成瘾类药物滥用情况不容忽视,故根据青少年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2]。李奎英[3]在韩国第九次(2013年)青少年健康形态在线调查(研究对象为16个市、道,中学共799所,72435名学生参与调查,其中选取前一年接受保健教育的62425名(86.2%)和一次都没有受保健教育的学生10010名(13.8%)进行比较)中发现,接受过保健教育的学生幸福感高、重视早餐、做更多的体育运动、更有效保持个人卫生,而且吸烟率、饮酒率明显低于没有受过保健教育的学生。韩国首尔市提出的《计划》形成了系统的思考,其如下几个特点对于我国青少年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工作的推进有借鉴意义。

1.重视青少年正确的性价值观的树立

我国在青少年性教育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归根结底在于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没有对教育者的性观念做好价值引领”[4]。青少年在性发育方面尚未成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自律、判断力等方面处于不成熟的状态,所以这个时期树立学生有关性的正确认识和价值观,实施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5]。韩国首尔市在2015年保健教育计划中曾提到过学校性教育标准案的开发和普及,而在2016年则进一步通过国家层面的《学校性教育标准案》推进学校系统化的性教育。其中包括把部分性教育与相关的学科教学联系,形成系统化的性教育过程,每年必须进行15课时以上的性教育。此次计划中涉及请外部讲师及外部专门机构进行性教育时的注意事项。如:通过事前访问性教育机构,检查性教育项目及教育环境;外请讲师在进行性教育时,班主任要在现场;外部专门机构进行教育体验活动时,要保障安全教育及管理秩序;进行教育体验活动时,对不愿意参加的学生进行其他教育项目等。这一系列措施都旨在保证学生能够从可控的专业渠道接受高质量、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性教育。

2.加强学生精神健康的管理

儿童、青少年期生理发展迅速,性方面也渐渐成熟,但是社会性、情绪方面还处于未成熟状态,在发展方面可以称得上是精神健康危机的时期[6]。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朝鲜日报,2013.2.7)曾指出,在648万2474名调查对象中,需要咨询、管理的学生占16.3%(1054447名),在这些需要关心的群体中,需要进一步咨询等集中管理的学生占4.5%(223989名),数据显示,韩国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问题达到了高危险水平。因此,该计划制定了精神健康危C等级分类管理方案,对于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学生精神健康问题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并建立了校内外一体化的精神健康管理机制,实施统合的、集中的管理。此次计划中提及学校内的检测从2017年开始使用新的测量工具(小学CpSQ-ii,中学ampQ-iii),而避免了其他标准化测量工具的重复性使用。而且此测量工具在基本的学生情绪、行为特性外,增加了反映积极性格特性的调查问卷,使之对学生的健康的成长支援和班级共同体亲密性的强化能有所帮助。检查方法主要采用在线检测,或根据学校情况进行书面检测。这些措施更加持续、全面、广泛地加强了学生精神健康管理与心理疾病的预防。

3.重视应急患者的急救

随着社会的发展,应急患者的院前急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内对学校急救现状也进行了一些调查。有学者指出,我国70%以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在学校,80%以上的学校突发事件为传染病,这些特性事件如果没有很好的应急及预防措施,很可能会大面积地传染和流行[7]。如王菊英在针对龙岩市132名大中专学校和部分中小学医务人员实行急救理论与技能的培训现状与需求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对急救技能培训的需求达到90.9%[8]。很多研究均表明了应急治疗的重要性。韩国教育部发表的2015年学生主要传染病发生的频度显示,流行性感冒(69.2%)、水痘(15.3%)、流行性腮腺炎(10.0%)、手足口病(2.7%)等每年都有增加趋势,另外,还有结核病、新种类的流感,中东呼吸症候群meRS等新种传染病。此次《计划》中包含了应急治疗及需要医院护送的情况表,详细罗列了一些疾病的区分、应急症状、接近应急症状的反应,并分情况规定了护送程序、组织保障等。在此次计划附录的保健业务变更事项中也显示出对学校传染病预防管理的重视,通过《学生传染病预防综合对策》的推进,阻断校内传染病的传入与扩散。

4.关注保健教师专业发展

在过去,保健教师主要担当身体检查、传染病管理、预防接种等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不良生活习惯,焦虑、不安等心理健康问题,性暴力、性问题,吸烟、饮酒,肥胖等健康问题逐渐多样化。当这些成为社会化的问题时,社会将责任附加于学校,而学校在无政策性支援的条件下,考虑到与健康相关,就认为是保健教师的责任。因此,保健教师们常常面临没有实质性的协作关系及团队支撑的情况,长时间一个人负责所有事情[9]。韩国首尔市2017年颁布的《保健教育及学生健康增进计划》中提出,学校保健工作是师生员工健康的主要保障,学校要适当减轻保健教师的业务负担,加强教职员工间的协作能力。同时,在未安排保健教师的学校及超大型学校中要努力安排保健教育人员,并开设分水平的课程及有创意的体验活动等。另外,学校保健实习讲师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保健教育的普及面和质量。计划中还列出了首尔教育厅职务研修和自律研修运营计划以及学校保健振兴院职务研修和自律研修运营计划,并详细列出研修时间、过程、对象及主要内容,旨在促进保健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支愧云,陈永进.青少年学生吸烟饮酒及其他药物使用的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2):95-98.

[2]谢冬怡,布坤涛,梁筱健,等.佛山市青少年吸烟饮酒和成a类药物滥用行为调查[J].中国校医,2007,21(5):523-526.

[3]???.???????????????????????????[D].?????????,2015.

[4]张轩.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1):15-17.

[5]???.?????????????????????????[D].???????????,2016(4).

[6]???.??・?????????????????????????[D].??????????,2014,12(3):147-158.

[7]武丽杰.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谈谈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性[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769-770.

[8]王菊英.学校医务人员对急救技能培训的需求调查[J].中国校医,2010,24(9):711-711.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篇8

关键词:大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途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的栋梁、21世纪的主人。作为服务和建设社会的主人,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为社会作贡献的真才实学,更需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各种情况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是一种积极的、丰富内持续的心理状态。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研究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时代要求存在偏差

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其心理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他们的自我意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理想呈现出层次化、多元化,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但尚未成熟,性格特征处在塑造成型的关键时期,品德心理结构趋于合理并日渐成熟,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与时代的要求依然有很大偏差。

三、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他们成才,因此新时期大学生必须设法消除或减轻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健康和谐的心理。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遵循科学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

(1)目标性原则。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现实性原则。各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发展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

(4)差异性原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不仅有横向差异,还有纵向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学校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另外,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进行分类指导。

(5)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象、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在多元化社会中促进自我意识发展。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新时期大学生如何完善自我意识,是能否成为栋梁之材的关键。新时期大学生应在多元化社会中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强化意识。

(2)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社会实践使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让新时期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用自己所学知识实际地改造自然和社会,有利于他们坚强意志的培养。

(3)在社会交往中健全人际心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朋友之间等应多多相互往来。加强人际交往和社会联系,有助于健全人际心理。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篇9

关键词: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

一、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2015年年初,笔者调查了陕西师范大学、延安大学、宝鸡文理学院、咸阳师范学院等省内10所高师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另外,笔者于2014年年底对陕西省关中地区的10所中学(初中4所、高中6所)发放600份学生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58份,有效率93%),以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从调查数据来看,在558名中学生中,约24.73%的学生曾经出现过心理问题,其中仅有34.78%的学生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其余65.22%的学生选择了家长、同学、朋友或忍受;在48名主动寻求教师帮助的学生中,认为教师帮助有效的学生仅有6.25%,其余93.75%的学生认为教师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当然,以上数据仅仅是从中学生的角度获得,可能并不客观全面,但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省有相当数量的中学教师不具备比较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无法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地指导或帮助。

二、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可以看出,陕西省所有高师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这说明高师的管理者在思想上已经普遍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使得该课程在定位、课时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呈现出形式化、表面化、随机化的现象。

(一)课程定位不准

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在学生一年级时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总学时从十余节到二十余节不等,课时非常有限,任课教师普遍反映课时不足,连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讲授都无法完成,更谈不上开展相关的活动或训练。基于其选修课的性质,课程安排往往是合并多个教学班统一在阶梯教室上课,学生人数多达一两百人,上课时间也往往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得学生在思想认识上不会重视该课程,多数学生选修该课程只为打发时间凑个学分。

(二)课程内容欠缺

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选修课,多数高师院校并不统一征订教材,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任课教师依据自己的经验、专长或兴趣各自备课,相互之间缺少交流,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主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很少涉及其他如案例分析、活动训练等内容。另外,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中仅有两所院校在学生三年级时开设了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选修课,课时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更少。

(三)教育方式单一

陕西省10所高师院校在该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上方式单一,清一色地使用了教师讲授的方式,个别院校偶尔举办相关的讲座。教师讲授、专家讲座的方式远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忽视了该课程的实践性、活动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削弱了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打击了大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陕西省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

(四)课程评价缺乏有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决定其考核方式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用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目前,陕西省高师院校普遍缺乏针对该课程的合理评价机制,考核流于形式。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损害了陕西省高师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笔者调查中发现,部分高师生甚至不知道自己选修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有部分高师生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混为一谈。

三、陕西省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优化建议

(一)准确定位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明确其双重性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所区别,因为高师生未来将肩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维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还需要他们掌握必要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以提高他们的从业素质。对于高师院校来说,其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消除高师生心理障碍,提高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高师生心理机能,促进高师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开发。这个目标与非师范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致,应作为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二是对高师生进行较为系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学,培养高师生将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包括能够及时发现或辨别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给予问题学生一定的辅导帮助,能够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个目标是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非师范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目标。目前,陕西省高师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认识普遍存在片面性,即重视基本目标忽视特殊目标。高师管理者只有认识到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双重性,才能对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正确的定位。

(二)科学设置高师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体系,提高其实效性

1.明确课程性质。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要求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鉴于高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双重性,笔者认为将其作为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一样的公共必修课纳入学校的常规教学体系或教学计划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获得课时、空间、师资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保证。这是高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运作的前提。

2.健全课程内容。陕西省高教管理部门应组织高师院校专业教师编订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教材,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高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当包括两个模块: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作为必修课开设,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环境适应与人际交往、学习与创造心理、自我意识与健全人格、情绪健康与情绪管理、爱情观与观、挫折及危机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等。计划课时内完成不了的部分可以通过各种专题讲座或报告会等形式补充。二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内容应当包括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与基本知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及典型案例的分析等。

3.合理安排课程开设时间。为一年级的高师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有助于新生适应以及发现和预防新生的心理问题。在高师生储备了“普通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之后(一般在三年级),开设为时一个学期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以此保证学习该课程的高师生能够真正全面而系统地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真正具备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能力。

4.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融知识性、实践性、体验性、互动性、自为一体的实用型课程。陈晓燕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学不是“传授、教导和训练,而应该是认知、感悟和建构”,传统的“师授生听”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宜。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将讲授、案例讨论分析、心理影片评析、心理测试、心理拓展训练、活动体验等多种教学形式综合起来灵活运用,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伴随着心理体验和心灵感悟,以此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开发建设高师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发挥其渗透性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潜在性、渗透性、深刻性、暗示性和非预期性等特征。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是指渗透在校园物质和文化环境中,对学生心理健康起到潜移默化推进作用的诸多因素。

1.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暗示性和渗透性,如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校训、校歌,教室里张贴的名言警句,甚至教学楼的名称都能彰显学校的人文精神,这些象征性符号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产生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充分调动高师心理学专业学生积极性,鼓励他们建立心理学社团、创办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由专门教师指导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训练,如在每年的5月25日开展以“悦纳自我”为主题的团体活动、在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举办心理健康节、心理拓展训练,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或竞赛等。

3.积极发掘其他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如思想品德、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哲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素质类课程;积极发掘各种校园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社会实践、迎新生、迎新年、运动会等文体活动。

4.通过校园广播、网络、校报、板报等多种媒介,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意义,介绍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如在校园网中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在校报、板报橱窗中开设心理健康专栏,开通心理健康热线等。

(四)建立高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与合理的评价机制,确保其专业性

高师院校应当建立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由学生处、教务处、团委等相关部门参与,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咨询室。学校应给予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包括提供办公场所和活动经费、配备专业设备,如心理测评系统、放松椅、沙盘,以及安排各种相关讲座和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活动性等特征要求专门的评价机制,融合理论知识考核、行为观察、心理测量、案例分析、个人成长分析报告等形式于一体,侧重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且操作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这也是该课程建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陕西省高教管理部门应鼓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

(五)加强对辅导员及班主任的培训,提升其教育性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校园里与学生距离最近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培训应由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业教师担任,培训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二是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前者可以帮助辅导员和班主任甄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解决学生简单的心理困扰、利用班会等活动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后者不仅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还有益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晓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2008(8):86-87.

[2]赵存河.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103-105.

[3]王兰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2(3):145-146.

[4]栗文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专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2):43-44.

[5]吴菁.课程评价介入:有效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32-134.

个性化健康教育内容篇10

关键词:大学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国际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17)01-0015-05

1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多个领域均进行了改革,其中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30余年。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反,科学技术的发展,汽车电脑等高科技产品大大的减少了人们活动量,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的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和教育部同期的《201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显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仍继续呈现下降趋势。无论从教育改革或者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都反映出我国教育面临着改革的困境。因此,作为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也必须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建立和形成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通过改革给大学体育创造更好的发展,使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把“终身体育”这一现代体育教育理念,深化到每个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中,促进我国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竞争力的合格人才。

2我国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现状

自1996年和2002年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出台后,中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在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方面的科研论文数量逐年增加,研究内容涉及了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模式、评价等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1教学理念的创新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逐步提高,体育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终身体育”的课程理念渐渐深入人心,2007年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阳光体育运动”理念,与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相比较,它使体育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一种积极、阳光、乐观、豁达的生活方式,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参加“阳光体育”不仅让健康和运动的理念深入学生内心,而且让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学生终身相伴。

2.2教学目标的修订研究

我国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日益深化,推动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变革,2002年教育部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中国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经历了单一化和多样化的改革时期之后正向个性化的课程改革迈进,大学体育课程目标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新的体育教学目标充实了许多新的内容,更加强调“三位健康观”,增强了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落实了心理健康目标、增加了社会适应目标和切实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这在现行高校体育课程目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3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

2000年以前我国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称之为《体育与保健》,它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改的原型和基础。新一轮课改后,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将原来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先提出课程目标,再列出与目标相应要求所需要的课程内容,用目标引领内容,课程内容由各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安排,没有具体的硬性规定,结合不同水平的学生状况,课程内容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水平一、二阶段以激发和保护学生体育兴趣为主,重点发展学生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水平三阶段以形成和发展学生体育爱好为主,适当减少学习内容,在每类项目中有重点地选择一两项运动项目;水平四阶段要求学生重点学习一到两项运动技能,要求熟练运用该项运动技能。

2.4教学实施的改革研究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工作,关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文件来明确规范体育课程教育,然而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现象并未得到改善,以及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强等方面看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学生人数多、运动场地小,体育器材少这一普遍现象也制约着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实效性。针对这一现象,部分高校各种有效的课程实施模式与策略改变这一现象。如华东师范大学采用微视频的上课方式,通过引导学生通过观看一些图片、史料和外景的方式来呈现学习内容,教师的语言更多是以画外音或者简单地串联主线的方式出现;还有的学校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分而不统”的分组教学模式,即按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来分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内容,尊重每位学生的不同身体条件和技能程度。

2.5教学评价的改革研究

在以往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由于受学科主义和竞技运动比赛的影响,评价内容比较多的是体能的评定和知识与技能的评定,新课改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的三位健康观,在原基础上增加了态度与参与的评定和情意与合作的评定,并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评价目标体系。课程评价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同时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层次评价与整体评价相结合,体质评价与体能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改变以往评价与教学同步结束,无法实现评价结果适时反馈的弊端,促进了学生更全面的l展。在具体评价方式上,有观察、口头评价、测验、技能评定等多种评价方式。在评价主体上呈现多元化趋势,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以往只重视教师评价的错误方法。

2.6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目前体育教学改革中,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目标流于形式,多数学生毕业时根本不能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更谈不上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甚至统一的国家锻炼标准和考试形式,各地高校不能有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而形成了机械呆板的体教格局,使高校的体育教学过于循规蹈矩、整齐划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体育教学中注重身体素质和竞技体育,侧重于运动技术,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东西,比如心理、社会适应、学生的创新、不同需求、个别学生的身体体能等诸多方面。考核中不能做到区别对待,重复培养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的现象仍为严重,更为严重的是学校对体育课程在体育场馆器材、仪器设备投资不足,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3国外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澳、新、日等一些l达国家开展了一系列“以市场为取向”的教育改革。其中“美国的SpaRK(Sport,playandactiveRecreationforKids)课程”“澳大利亚的Hpe(Healthandphysicaleducation)课程”和“日本的体育健康课程”被视为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成功典范,深受学界的推崇。

3.1美国SpaRK课程项目

课程最初是为了解决美国普遍存在的学生肥胖问题,改善学生的健康水平。以“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为教学理念,与过去的课程目标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相比,SpaRK课程目标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课程内容设置上除了涵盖传统的体育项目以外,还加入不少如地图挑战、飞盘、特技与翻滚等新颖刺激的个性体育项目;在与体能相关的活动中融入体育锻炼的知识与方法,在与技能相关的活动中渗透健康知识的传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即刻开始热身的基本教学策略,明确体育活动区域的边界和规则以及简明教学提示;教师通过发放任务卡、学生通过找伙伴的形式自行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全体参与的教学课程理念。在课程评价上,SpaRK课程采用发展性评价和过程评价,主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即进步幅度。

学校大多采用委托性体育场馆运营模式,与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和能够承担经营风险的企业签订经营管理合同,明确他们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经营者受学校委托作为场馆的法人代表,负责场馆的日常经营管理,减轻学校维护经费负担的同时,合理使用场馆资源服务社会,并有相当数额的盈利返回学校体育。

3.2澳大利亚Hpe课程

澳大利亚Hpe课程较以往的体育健康课程目标相比,更注重对人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的培养。其以丰富的课程内容为特点,不但有身体运动的知识,更多的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如青春期生理知识、人际交往、安全、食物选择等诸多问题相关的生物学、营养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其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五个学习领域:领域一,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attitudesandVal-ues),贯穿整个健康与体育的教学过程;领域二,要求学生学习和理解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相关概念(KnowledgeandUnderstandings),以保证他们能够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领域三,要求学生能够展示身体运动的技术和策略(Skillsforphysicalactivi-ty),以及自信的参与到身体运动中;领域四,要求学生能展示制定健康生活方式时所展现的自我管理的技能(Self-managementSkills);领域五,要求学生能够展示和谐人际关系、健康生活方式中交往技巧的能力(interpersonalSkills),由于Hpe课程计划非常强调对学生实际需求和学生现状的调查和尊重,一切学习计划都是以学习成果为核心,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由学校领导和相关教师共同制定和实施,进而选择相应的教法和学法,因此,其课程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更好地保证了各校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3.3日本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

1991年,日本大学体育教育课程改革是作为日本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一环被推动的,它改革的最大特点是完全放弃坚持半个多世纪的大学一二年级必修体育课程的法规性要求,将课程性质的决定权下放给各大学,这也促成了日本大学体育课程呈现形态及结构多样化的特点。

日本大学体育课程分为必修类、选修类、不开设三大类型,课程最富生命力的环节即是各种选修科目的设计与实施。值得关注的是大学的保健体育课程建设中呈现了专业化的取向:其作为基础科目称为“Sports身体运动”(必修课);作为综合科目称为“身体运动科学”(任选课),主要包括身体运动科学、身体运动实习和健康Sports医学,其中,在我国只有体育专业学生才有机会接触的脑电图、肌电图、动物实验等也涵盖在健康Sports的学习内容中;作为主题科目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季节性或特殊运动项目,如瑜伽、滑雪等;作为后续科目,还开设以三四年级为对象的“Sports训练”。这种适应时展而设计的大学体育健康课程内容体系,能与其他学科选修科目比肩的运动科学类选修科目,使日本的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在相互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我国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我国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以来,大学体育教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在取得诸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突破口在何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外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路径和经验研究,或许可以成为我国课程改革所需要的他山之石,逐步将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变推向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见图1)。

4.1给与地方和学校更多的自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统一,在课程计划的安排上应给予学校更多的自,根据学生需求、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针对性、连贯性的教育理念,使终身教育不再只是口号。

4.2充实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体系

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即从设计选修科目人手,充实和强化大学体育课程的知识体系,把多学科整合成为专业化新型科目的选修课程,设置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设计结合各地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背景来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3提高课程教育实施的操作性和系统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将改革落到实处,对改革的具体实施人(一线教师)是个不小的挑战,首先课程改革应有操作性,并得到教师的认同和接受,在改革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地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堂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满足学生好玩的天性和追求刺激的需求,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再难以企及。

4.4建立“课程改革”实验效果评估机构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评价注重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过程、日常行为表现等纳入到学习评价体系中,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逐步完善评价体系,改变过去只注重学生运动成绩,要更多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激励和赏识,逐步完善课程改革反馈调试机制,建立一个相对独立且具有较深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研究经验或背景的“课程改革”实验效果评估机构尤为迫切和必要。

4.5多元化经营与管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

高效体育场馆担负着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科研、大型活动、各种重要竞赛等任务,体育场馆昂贵的日常维护费用给各高校造成较大压力,只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把我国高校体育场馆推向市场,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和运营体育场馆,才能发挥体育场馆的真正作用,做到“以馆养馆,以体养体”,促进高校体育建设的良性循环,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效率最大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