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的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7:23

经济发展的总结篇1

刚才,乡里几位领导分别就经济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综治维稳工作作了安排部署,隆重表彰了年度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乡党委、政府与各村、各单位签订了年度目标管理责任状。等会,县人大粟副主任还要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精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两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乡年的工作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真抓实干,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可喜成绩。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最好”、“四个最多”:

“四个最好”:

一是综合成绩全县最好。在全县最重要的三项工作中,我乡均取得优异成绩。其中“三个文明”建设和计划生育工作排名全县第一,综治维稳工作排名全县第二。

二是畜牧开发来势最好。在巩固山羊、肉牛、生猪、家禽等大户养殖的同时,新涌现竹狸鼠、土鸡养殖户20余户。目前,我乡山羊、肉牛、竹狸鼠大户养殖规模均居全县第一,并被县畜牧局授予“草食动物生产示范基地”。

三是工业企业效益最好。锰业公司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抢抓市场回升的机遇,全年实现企业总产值8765万元,上缴税金260多万元,是近几年效益最好的一年。根据县里的要求,该公司年要力争产值过亿,税收超500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地争取,由大唐华银集团投资300亿元的石煤综合利用项目和中国黄金集团投资26亿元的黄金开采项目,均落户我乡境内,给我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四是教育成绩创历史最好。在年初中毕业会考中,我乡共考取县一、三中37人,其中一中22人,三中15人,在全县25个乡镇排名第一。

“四个最多”:

一是基础建设投资最多。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余万元,其中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6个。如:投资450万元,在溪坎、楼脚村新建了两座移动基站,在集镇新建了一座联通基站;投资240万元,实施了老团、溪坎村10.8公里通畅工程;投资160万元,实施了坡脚村7.5公里通畅工程;投资100万元,实施了集镇自来水改造工程。

二是楠竹低改面积最多。在前两年的基础上,争取上级专项资金30万元,完成坡脚村楠竹低改2000亩,是全县完成楠竹低改最多的一个乡。我乡的楠竹低改,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高度关注,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徐明华专程到我乡考察楠竹开发。

三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全乡共发放种粮直补、良种补贴、玉米补贴、油茶补贴、农机具补贴、购买家电补贴77.5万元。发放民政低保、五保、优抚、救灾救济、危房改造资金99.7万元,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参合农民共享受住院补助92万元。120名农民免费参加了参加了县里举办的技能培训。

四是文艺创作获奖最多。由我乡机关干部、学校老师、农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利用楠竹、竹叶、笋壳制作道具的原生态节目“卡梆舞”,先后数次到省、市、县演出并获奖,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可以说,年,是我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突飞猛进的一年,也是各项工作全面开花、大获丰收的一年。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乡党委、政府,对全乡干部群众特别是在座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切实抓好年的工作

年,既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建党90周年,更是我乡两个重大项目实施之年。为此,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1、抢抓历史机遇,全力搞好项目服务。石煤项目和黄金项目,既是我县的重点项目,也是怀化市的重点项目。这两个项目实施以后,将会给我县增加10多个亿的财政收入,我县的发展将会加快几十年,不仅会彻底改变我县落后的状况,更会给我们肖家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仅石煤厂区和新能源园区,第一期规划面积就达到7平方公里,超过了我们县城的总面积。今后,我们肖家必将成为县域经济的次中心。去年我们乡里干部到九寨沟考察,路过汶川地震灾区平武县时,看到很多农民都在盖很气派的新房。导游告诉我们,那个地方其实很困难,发生地震以后,国家拨给他们县10个多亿,支持大家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他们县的发展速度至少加快了30年。试想,一个地方投入10个亿,可以加快30年。我们这两个项目,总投资达326个亿,起码会加快我们乡的发展100年以上。因此,这两个项目的实施,是我们千百年难以遇到的大好机遇,大家一定要高度统一思想,珍惜这一机遇,积极支持项目建设。需要强调的是,在项目建设中,除了正当的、合理的土地、青苗补偿外,一定不能提过分的、不合理的要求,更不能漫天要价,阻碍项目建设。如果投资方看到我们环境不好,就可能会把资金投到别的地方去。县委、县政府的态度十分明确,任何单位、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影响项目建设,否则要依法从重从严处理。根据县里的安排,我们乡还要专门成立一个派出所,专门负责维护项目施工环境。这里,要解释一下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石煤项目是不是有环境污染的问题。我可以肯定地回答大家,没有。有三个理由:第一,石煤项目是中央企业投资的,国家环保部要跟踪检查,如果环保设施不过关,项目就不能开工;第二,作为一个投资达300亿元的大项目,完全有能力搞好环保治理。我们乡原来的造纸厂,之所以被关停,主要就是企业规模太小,没有能力搞污染治理,虽然建起了污水处理设备,但根本不敢用,一用就会亏血本。石煤项目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要投入一、二个亿,完全就能把环保治理好。第三,去年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25个乡镇党委书记到株洲考察一家石煤发电厂,也就是来我们这里投资的公司办的。那家发电厂在株洲市区中心,但对周围的工厂、学校、居民没有任何影响。经过处理后的水,可以用来养鱼,经处理后的废气,基本没有了。因此,对于环保问题,大家完全可以放心。这里,还有一个事情需要大家支持。就是石煤项目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前期工作。如果要国家发改委审批,要早日开工建设,还差最后一道程序,就是民意调查。就是说,到时国家的专家要到我们乡里来调查群众,如果大家都同意,项目就会很快批下来。如果有一部分甚至极少数群众不同意,项目可能会泡汤,这个项目就很可能会落到沅陵、溆浦、辰溪那边去,因为那几个县一直也在争,而且他们的石煤资源比我们的还要多。如果这个项目因为我们的民意调查不过关而泡汤,我们将成为影响肖家、会同发展的千古罪人。因此,请大家回去后,对广大群众宣传好、引导好,使大家的思想高度统一,确保民意调查百分之百满意,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2、保持良好势头,不断深化楠竹开发。楠竹是我乡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是加快富民强乡的必然选择。近3年来,我们通过坚持实施楠竹低改,累计完成低改面积3000多。低改后的楠竹发笋、长竹的数量,比低改前要多2-3倍,效益十分可观。县委、县政府对楠竹开发十分重视,专门引进了竹地板、竹纤维、竹碳等几家大规模的楠竹加工企业,以后我们的楠竹将供不应求,价格也会水涨船高。因此,大家一定要满怀信心,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掀起我县楠竹开发的热潮。这里,要强调一个问题。今后对于乡里争取到上级的楠竹低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哪个村的群众有积极性,哪个村完成的好,就给予重点支持。

3、积极争取项目,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新农村建设,既要自力更生,更要上级支持。争取上级支持,必须落实到具体项目上。这几年,我乡基础设施建设之所以得到较大改善,最主要的,就是争取和实施了一大批项目。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影响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道路、通讯、饮水、水利等突出问题,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了关于加快水利建设的决定,在今后10年时间里,中央财政安排4万亿的资金,投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因此,我们要积极抓住这一机遇,争取上级资金,加强水利建设,切实提高我乡防汛抗旱的能力。另外,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将重点抓好组级公路的硬化工程。当前,尽管这一政策尚不明确,但相信很快就会实施。因此,各村要根据上报的规划,广泛宣传发动,筹措配套资金,等政策到来时,抓紧组织实施。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吸取过来实施村级通畅工程的教训。

4、采取铁的手腕,切实抓好计划生育。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实现富民强国的根本保证。近来来,尽管我乡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特别是违法生育的现象时有发生,必须狠下决心,坚决遏制。要加强政策宣传,教育广大群众树立少生优生的科学生育观,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认真落实孕检、上环、结扎等措施。对于违法生育行为,要严格按照有关法规从严处罚。对于违法生育又无力支付社会抚养费的,要以铁的手腕,申请县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对当事人依法进行破产。今年,乡里要重点抓1-2户典型。对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独生子女户和两女户,要认真落实奖励、保健、保险等优惠政策,形成正确的利益导向,使大家真正看到,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要受处罚,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要得奖励。

5、落实过硬措施,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一个安定稳定的社会环境。要严格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各村、各单位要对辖区的社会稳定工作负责。特别是对各类矛盾纠纷,要及早处理,及早化解,防止矛盾激化升级。要严厉打击、盗窃、吸毒等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净化社会风气。要开通正常的渠道,妥善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但是,对于多次无理上访、非法上访、屡教不改的,要坚决依法打击。这里,有一个事情需要再次强调,就是我去年在这个大会上讲的关于民意调查的问题。从这两年开始,省里对县里的综治维稳考核,要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直接打群众的固定电话,调查结果直接影响到我们县在全省、全市的排名。我们要加强对装有固定电话群众的教育,如果接到民意调查电话时,要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尽量说好和满意,最好是说很好和很满意,不能捏造事实,无中生有。为了确保我乡民意调查不出问题,也要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哪个村、哪个单位的固定电话,就由哪个村、哪个单位负责。出了问题,要追究领导责任。

6、加强宣传监管,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任何时候不能麻痹大意,任何时候不能掉以轻心。对于一个人来说,健康和平安是最重要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能复活,也不能复制。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根据我乡实际,要重点抓好道路交通、消防、矿山、企业、学校等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安全管理,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7、改进干部作风,密切群众血肉联系。我们党一贯的工作路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了解真实情况,才能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但是,我们现在有些干部职工,丢掉了我们党的这一优良传统。这次,我们党委班子成员到村里走访时,大家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干部作风问题。有的包村干部,包了几年的村,群众都不认得是谁。还有一些站所工作人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置之不理、一拖再拖,没有丝毫的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对于收集到的问题,乡党委、政府将于近期召集相关站所负责人,逐个交办,限期解决。如果还是原来的态度,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机关干部也好,站所的同志也好,基本都是从农村出来的,一定要对农村、对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任何时候心里都要装着群众。

经济发展的总结篇2

一、统一思想起步早

继市委2月14日召开了昆明市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后,**镇党委、政府于2月18日召开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把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迅速统一到市委、县委的安排部署上,相关工作走在了全县前列。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切实加强对全镇软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确保软环境建设不走过场,取得实效。按照“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一级抓一级,“一把手”抓“一把手”,层层抓落实的要求,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镇人大主席、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由全体班子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对全镇各单位(部门)、各村委软环境建设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明查暗访和相关协调服务工作,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责任人进行问责处理。同时,结合**镇实际,制定并下发了(**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对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作了周密部署,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程序规范。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二)深化学习,解放思想。按照制定的学习计划,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更新思想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工作的大发展。整个学习讨论活动真正做到与贯彻学习xx大精神相结合、与当前中心工作相结合、与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与推动**全面发展相结合。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开展,破除了因循守旧、养尊处优、四平八稳的思想意识;破除了无所作为、不思进娶看摊守业的平庸观念;破除了阻碍发展的一切条条框框和陈规陋习,增添了有大追求、干大事业、谋大发展的勇气和魄力,敢想、敢闯、敢干,勇于承担风险和责任。全面提高了广大干部的业务理论水平,提高了为镇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能力,提高了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本领。

二、突出重点抓落实

按照建设文明的**,诚信的**,和谐的**,生态的**,实干的**,开放的**,开明的**,发展的**的总体要求,突出思想方面、服务态度、工作作风、办事效率、廉洁自律、严肃执纪等重点,强化措施,创新制度,狠抓落实。

(一)强化措施抓落实。2月25日,**镇召开软环境建设暨优质服务公开承诺大会,全镇24个单位就优质服务进行了公开承诺。同时,镇党委、政府采取9条措施,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一是领导加强分管联系工作,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二是纪委组织协调,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三是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四是年终进行民主测评,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五是量化分解工作目标,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六是严格工作考评,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七是年终进行述职,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八是镇直单位领导(办、站所长)进为民服务中心、公章进中心,面对面服务,跟踪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九是将各单位优质服务承诺事项打印成册,发至各村委、企业,接受社会监督,兑现服务承诺,促进优质服务。

(二)创新制度抓落实。为加强政企联系,促进招商引资,镇党委、政府于3月6日召开了驻塘企业家恳谈会,创新制度,共谋发展。一是建立了互通信息的反馈机制,搭建思想交流的平台,信息反馈的平台,使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互通,做到信息及时反馈,问题及时沟通,矛盾及时解决。二是建立了打击违法犯罪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警务室、村委支部及企业保卫部门三方联动作用,齐抓共管,形成打击侵扰企业违法犯罪的合力。三是建立了招商引资的互动机制,聘请驻塘企业家为**的招商引资顾问,充分发挥企业家对市场信息把握的优势,为**招商引资建言献策出力,以商招商。四是建立了和谐平安的共建机制,政府、企业充分合作,共同打造和谐平安的**。

同时,镇党委、政府围绕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按照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开展了以下重点工作:一是深入推进“阳光政务”工程。成立了机构,充实了人员,编制上报了**镇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指南,如实公开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政务信息网页完善等后续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二是抓好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做好镇为民服务中心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了办站所长进中心、公章进中心,为群众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使镇为民中心成为实施行政审批服务的唯一窗口,真正做到便民利民。相关事迹被云南经济日报报道(见(云南经济日报)XX年4月1日c1版)。三是抓好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工作。着重抓了“流程再造”工作,对各项服务项目进行清理优化,最大限度减少办事环节、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消减前置条件,提高办事效率。四是抓好首问首办、服务承诺、限时办结三项制度的落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昆明市首问首办责任制规定)、(昆明市服务承诺制规定)、(昆明市限时办结制规定)的实施细则,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抓好落实,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五是建立了软环境建设监测点。在党政办公室、经贸(安检)、农科、水务、林业、为民服务中心等部门和各村党支部建立了软环境建设监测点,设置了20名监测员,对机关作风、行政效能进行监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的改善。

三、推动发展有成效

围绕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等方面,分解责任,狠抓落实,通过党政领导班子和全镇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取得成效。

(一)整改措施有成效。一是大力解放思想取得实效。全镇上下形成思想统一,团结干事的良好局面,领导班子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打造出一支敢闯敢试、敢于担当、有风险意识的工作队伍。二是树立良好形象取得实效。文明的**,诚信的**,和谐的**,生态的**,实干的**,开放的**,开明的**,发展的**逐步显现,塑造出新**、新形象。三是打击违法犯罪取得成效。深入开展打、防、控一体化建设,坚持重拳出击,露头就打。2月至4月,公安民警夜间巡逻60次,出警300余人次,共查处治安案件21件,破获入室盗窃1件,营造出平安和谐的良好氛围。四是转变工作作风取得成效。全镇上下落实“情况到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经验在一线总结,政绩在一线创造”的要求,以春耕备耕和确保重大项目在**顺利推进为重点,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做到让群众满意,让企业满意。

(二)招商引资有成效。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仇书记在全市招商引资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促进**工业片区发展。目前,全镇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实际到位资金达1.139亿。一是建立政府、企业、村委的联动机制。将招商引资和帮助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列为领导干部的考核重点,建立健全企业与政府联席座谈制度,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合力抓,各个部门配合抓的良好氛围;二是不断加大“以商招商”引资力度。由常青树公司牵头引进年产25万吨的干粉灭火剂项目一个,投资1.6亿元,目前到位资金7000万元(注册资金XX万元,机器设备3500万元,土地征用500万元),现已进入基础设施建设施工阶段;三是镇内现有企业积极注入资金进行技改和扩大再生产,不断提升企业竞争能力。腾隆焦化厂废气回收技改投入资金3000万元,天浩锌业有限公司投入资金190万元进行锗深化加技改,易隆开发区改造建设投入资金1200万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我镇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4亿元,增加值达5397万元,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总利润1200万元,上交税金650万元。

经济发展的总结篇3

工商联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同志们:

全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暨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现在就要结束了。会议期间,大家围绕鸣明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中共黔西南州委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讨论稿)》、《中共黔西南州委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讨论稿)》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鸣明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州委、州政府的两个《意见》,既符合中央和省的的要求,又切合黔西南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在讨论中,大家对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做好当前相关工作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州委、州政府将在工作中认真吸纳。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对于团结和动员全州上下开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新局面,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面,结合大家讨论的情况,我就深入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几点要求。

一、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会后,全州各级各部门要立即进行安排,采取多种形式,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引向深入,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我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工作措施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工作落实到位。要大力宣传中央、省、州关于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的政策措施,及时将政策信息传递到广大民营企业中,激发民营企业发展热情,迅速掀起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热潮。要大力宣传民营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和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先进事迹,引导民营企业加强市场开拓、推进自主创新、诚实守信经营、参与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我州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政策措施已经出台,关键在于抓落实。州委州政府督查室要抓紧对会议明确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进行逐项梳理,分解落实到全州各级各有关部门,做到每项工作都有布置、有督查、有落实、有实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定具体的贯彻措施,并抓紧安排实施,确保州委、州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全州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顺利实现,推动我州民营经济发展和工商联工作跃上新台阶。要突出重点,主攻难点,创新方法,扎实推进,努力形成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的强大合力。

三、加强领导,真抓实干。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对全州发展全局意义重大。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施民营经济“一把手”工程,明确专人负责,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建立政府民营经济联席会议制度,继续实行党政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便利、创造条件。要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确保实效。对发展民营经济不力、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县(市)和部门,要进行重点督办。对损害投资和发展环境、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人和事,要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对在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工商联中推诿扯皮、,经反复督查督办仍无实际效果的相关领导和责任人,要严肃处理,以铁的纪律和制度保障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经济发展的总结篇4

【关键词】总部经济都市圈联动东京

一、引言

纵观世界著名的经济中心城市,我们很容易发现很多大都市不仅是都市圈的中心城市,还是企业总部聚集的焦点。如东京集东京大都市圈中心、总部聚集城市、日本首都及日本经济中心于一身。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虽有不同,但是又有相互融合共通之处,很多著名的大都市在发展过程中都实现了总部经济与都市圈的联动发展。东京位于东京都市圈中心地位,周边带有崎玉、神奈川、千叶、茨城南部和多摩等五个职能分区。同时聚集了全日本30%以上的银行总部、50%销售额超过100亿日元的大公司总部,是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的典范。

二、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的基础

总部经济与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交叉融合之处,从发展条件、发展结构、发展规律、以及理论基础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二者具有联动发展的基础。

1、发展条件相似。能够最终成为总部经济城市和都市圈中心城市的大都市肯定有很多客观优势,总部经济和都市圈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对客观条件的相似需求,我们列举几个较为主要的进行论述。

第一,区位条件。与具有总部经济潜能和位于都市圈中心地位的大都市一样一般都处于地势平坦、面积广袤、气候适宜的地区,并且拥有天然良港。这种区位一般有利于各种资源的集中与扩散,便于两种经济形态的形成。

第二,交通和通讯。任何经济中心城市都离不开便捷的交通和通讯网络。总部经济城市一般都是国家和地区的航运中心、信息中心,拥有国际水准的海港、航空港和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系统。都市圈则要求具有首脑功能的中心城市位于交通和通讯网络的中心,与周边次级都市圈联系迅捷紧密。

第三,要素流动。人才、资金等要素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总部经济和都市圈当然必须具备这种要素优势。一些著名的大都市正是具备了人才和资金聚集潜力才吸引了众多的企业总部聚集,成为总部经济城市,也在都市圈各城市中优势突出,发挥核心城市功能。

2、发展结构相通。总部经济是在具有人才、资金等资源优势的城市吸引企业总部聚集,而将企业生产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所形成的发展结构。总部经济城市与周边,甚至是更远地区的生产基地通过企业产业价值链和空间价值链联系在一起,形成最优化经济发展形态(见图1)。

都市圈一般拥有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对周边形成经济辐射,由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连接形成圈层状结构。都市圈一般会形成多个不同职能分区,各司其职,通过交通网络紧密联系,一体化发展(见图2)。

总部经济主要关注城市内部各种总部经济条件的聚集发展,而都市圈主要关注整个区域内职能分布与一体化发展。二者虽有区别,但是在客观发展中形成了中心城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相近结构。

3、发展规律相近。首先,从城市演化角度看,总部经济和都市圈的发展载体都是城市,城市的发展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二者共通的发展规律。大都市的发展历程主要由商业城市―传统工业城市―大城市―郊区化成长―银河状大城市几个时期组成。都市圈基本追随了城市发展的这一规律。而总部经济发展略晚,但也依附于城市发展的规律。其次,从演化动力角度,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是聚集与扩散两种力量的互动,作为在城市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总部经济和都市圈来说,这种推动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4、理论基础趋同。总部经济理论和都市圈理论同属于区域经济理论的分支,有共同的理论应用基础。二者在理论发展过程中均应用和融合了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

三、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的竞争优势

都市圈的发展可以为总部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对企业总部具有更强大的吸引力。都市圈的单中心或多中心的圈层结构便于企业将总部置于中心城市,将生产基地置于周边其他职能分区。在都市圈规划发展过程中会为了避免城市规模过大或资源的枯竭而将生产性企业逐步外迁,企业外迁过程中也将总部继续留在中心城市,享受那里的资源和服务业高度聚集的优良环境。

总部经济可以强化都市圈结构,促进都市圈进一步成熟。总部经济入驻都市圈中心城市有助于加强中心城市与次级都市圈的联系。中心城市内企业总部聚集有利于提高金融、房地产等高附加值产业的聚集程度,提升中心城市的首脑地位。而企业总部将生产基地置于其他职能分区,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使得都市圈中心城市与其他职能分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四、东京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过程分析

东京作为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的典型城市,从第一、二次都市圈规划开始就有总部经济现象出现,在之后的发展中更是两种经济现象相互结合、共同发展。本文以东京为实例研究,能够系统的展现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的过程与现实意义。

1、都市圈规划发展与总部经济萌芽诱生(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此时东京都市圈的第一、二次规划已经展开,主要方向是在东京发展卫星城,以控制工业用地向建成区的扩散,防止东京规模过大。这显然抑制了工业的发展,东京工业逐渐向千叶、横滨等周边地区扩散。到1975年,东京的制造业企业减少了5000余家,制造业地位下降,支柱转为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制造业向周边地区的迁移在这个阶段虽然对东京制造业地位造成了影响,但是就日后东京总部经济的发展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即周边地区可以成为东京总部经济的制造基地,对聚集在东京的企业总部提供便利的生产条件。都市圈第一、二次规划为企业总部在东京的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都市圈规划与总部经济发展并肩同行(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东京进入都市圈的第三次规划时期,主要是在东京都市圈周边县发展小型城市,以避免东京圈单中心的结构,从而形成多极构造的城市复合体。同时日本政府迅速调整产业政策,加大力度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东京制造业的衰退和向外扩散开始加速。1975―1980年是东京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下降最快的五年,占就业人数总数的比例降低了2.5个百分点,人数减少了12.31万人;而第三产业则快速发展,就业人数在总数中的比例上升了2.9个百分点,人数增加了19.59万人;第三产业中,生产者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86年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开放标志东京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在80年代末,全日本30%的各类金融机构和世界最大500家公司中的89家公司将总部设在东京,东京总部经济极得到了大的发展,总部聚集趋势加强。

3、都市圈与总部经济融合促进成型(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这段时期正值第四、五次首都圈规划实施过程中,政府采用了“多核”的新型城市圈结构设想,计划将城市中心的多种功能分散到周边地区。这一次规划使得东京强化了中心功能、生产业等各种经济力量进一步集中,而且东京都市圈初步成型,多极核心对东京中心的支持效应开始显现,既提供了服务业集聚的经济环境,又提供了总部经济价值链延伸的条件,加速了总部在东京的聚集。相应的,总部经济产业价值链和空间价值链的延伸对都市圈“多核”结构和内部职能分区的发展又起到了强大的推进作用,促进了都市圈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五、对上海的启示

上海在现阶段发展中已经初步具有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的契机,具有进一步联动发展的基础。上海作为长三角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已经初现总部经济的端倪,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必然是未来的方向。但是在现阶段还存在很多缺陷,东京的发展过程可以给上海很多宝贵的可借鉴的经验。

第一,上海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在巩固长三角都市圈中心地位的同时紧抓总部经济发展。上海目前已经处于长三角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地位,在条件和结构上都已经为总部经济的发展建立起良好的基础。而总部经济在上海也已经落地,上海应抓住这一优势,继续兼顾总部经济和都市圈两个经济形态的发展。

第二,上海应与长三角都市圈的次级中心加强联系,为总部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大后方。江苏、浙江为上海提供了广阔的低端制造业外迁的空间,上海应该利用资源禀赋差异,使低端生产企业逐渐迁往苏浙等地,而将企业总部留在本地。如此,上海可以巩固自身地位,更好的发挥都市圈首脑职能和发展总部经济,成为总部经济与都市圈联动发展的大都市之一。

第三,上海应为总部聚集提供良好条件,并利用总部经济的企业产业价值链和空间价值链,强化长三角都市圈网络结构。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必然将企业总部聚集于上海,正好迎合了上海作为长三角都市圈中心实行首脑职能的需要。而企业总部与其生产基地之间的联系,更强化了都市圈内部的联络网。上海总部经济的发展显然是使长三角都市圈发展层次更近一步的优选路径。

【参考文献】

[1]孔凡静:日本经济发展战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高汝熹、张建华:论大上海都市圈――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赵宏:总部经济(第二版)[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施用海、高耀松、章昌裕:世界都市圈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m].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5]李廉水、RogerR.Stough:都市圈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6.

[6]俞文华:战后纽约、伦敦和东京的社会经济结构演变及其动因[J].城市问题,1999(2).

[7]周八骏:战后香港经济发展与目前面临的问题[J].亚太经济,1990(3).

经济发展的总结篇5

关键词: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以及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先后批复,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担负起国家海洋经济发展重任,其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因此,关于这4个国家海洋经济区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海洋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

在对海洋经济发展进行研究之前,需了解海洋经济的内涵。海洋经济的研究由来已久,其定义也较为完善。采用2003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定义,即: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因此,涉及到的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船舶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业等。

目前,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定量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海洋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海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以及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等。李佩瑾等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沿海11个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并进行分类。殷克东等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构建了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并进行测度以及通过动态分析结构得出了影响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韩增林等从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发展速度及产业结构结构变化等方面出发,通过标准差、变异系数、塞尔指数等指标研究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地区差异,并提出缩小区域差异的建议。Karynm等采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计算了2007年爱尔兰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发现:大部分海洋产业,特别是海洋运输业,对爱尔兰经济有重要的影响。CharlesSC建立了美国海洋经济的数据库,统计分析得到:2007年,美国海洋经济创造了2%的就业机会和1.7%的国民生产总值,并预测海洋经济将成为城市经济最大的领域,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也将增大。定性方面的研究集中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等方面。KildowJt等指出:由于人们缺乏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认识,海洋环境处于一个日趋恶化的境地。因此,提高人们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认识,能够帮助政府更好的解决由于人口和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的影响。曹忠祥从树立全球性海洋经济战略观、海陆联动、科技兴海、调整海洋经济布局以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出发,提出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本文紧扣时代主题,从我国四大海洋经济区出发,研究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海洋经济的规模、产业结构、科技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对比,得出四大海洋经济区各自的优劣,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实现我国海洋经济区的优势发展、错位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

2、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于海洋经济的比较研究设定的区域范围为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分别从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机构以及海洋科技竞争力进行比较。其中,海洋经济规模的比较包括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涉海就业人员的比较;海洋产业结构的比较包括历年变化的比较、变化程度的比较以及发展形态的比较;海洋科技竞争力则是通过一个评价体系,对2010年四省科技竞争力进行比较。

2.1海洋经济规模的比较

2.1.1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

海洋生产总值是衡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海洋经济的规模。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的海洋生产总值比较,如图1所示。由于数据只有更新到2010年,因此,采用2000-2010年的数据。从图中,可以看出,四省海洋生产总值排名大致保持不变,即:广东省排名第一;山东省排名第二;浙江省排名第三;福建省排名第四。但是从四省这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浙江省和山东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为,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7.39%;25.92%;21.64%;21.76%。

四省海洋生产总值的比较是从绝对量的角度出发,而四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地方生产总值和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则是从经济贡献度的角度出发的。如表1所示。首先,从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来看,四省都处于波动状态,但有上扬趋势。其中,福建省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贡献度明显高于其他三省。2001-2005年,山东省、浙江省、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贡献度处于波动状态,三者排名处于变动中。2006-2010年,三省排名则处于稳定状态,分别为:山东省、广东省和浙江省。其次,从海洋生产总值对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来看,广东省的经济贡献度遥遥领先。2001-2003年,三省的排名不定,但之后处于稳定状态,分别为:山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其中,山东省明显高于其他两省,浙江省和福建省相差不大。

2.1.2涉海就业人员的比较

涉海就业人员是衡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又一指标,反映了一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对地方就业的贡献。由于统计年鉴口径的变动,采用了2006-2010年的数据,并且据统计年鉴中的阐述,此数据均为推测数据,如表2所示。从绝对值来看,四省的这6年涉海就业人员的排名稳定,即:广东省排名第一;山东省排名第二;福建省排名第三;浙江省排名第四。其中,福建省和浙江省涉海就业人员总数差距甚微。从相对值来看,四省的排名也不变,福建省位列第一,接下来分别是广东省、浙江省和山东省,这与绝对值的排名不一致。

2.2海洋产业结构的比较

2.2.1海洋产业结构历年变化的比较

通过海洋产业结构的历年变化,我们可以了解

各省海洋产业的演变过程,也可以看出各自的产业转型升级情况。从绝对值的角度进行衡量,四省海洋产业结构变化如图2。首先,海洋第一次产业走势图中,山东省略微领先其他三省。在2006年和2007年的两年中,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产值排名波动不定,但是随着三省产业转型升级及各自功能定位,之后三年排名稳定,分别为:福建省、浙江省和广东省,但差距不大。其次,海洋第二次产业走势图中,广东省和山东省远领先于浙江省和福建省。这几年中,广东省通过较好的产业转型升级,海洋第二次产业明显超过山东省,位列第一,而浙江省和福建省分别位列三四。最后,在海洋第三次产业走势图中,和海洋第二次产业一样,广东省位列第一的优势得益于其成功的产业转型升级,山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分别位列二三四。

从相对值的角度进行比较,通过计算四省海洋三次产业占各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得到,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首先,从海洋三次产业占比的大小比较来看,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占比最高,其次是浙江省和山东省,广东省海洋第一次产业的占比远小于其他三省;山东省海洋第二次产业的比重遥遥领先于其他三省,接下来依次是:广东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广东省海洋第三次产业占比大于其他三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大致相当,山东省占比最小。因此,山东省海洋产业是以海洋第二次产业为主,而广东省则是以海洋第三次产业为主,浙江省和福建省的海洋产业结构大致相当,但是福建省的海洋第一次产业比重略高于浙江省。其次,从海洋三次产业占比的变化趋势来看,山东省、广东省、福建省的海洋第一次产业占比都处于稳步下降趋势,而浙江省海洋第一次产业的比重虽然较低,但波动不定;海洋第二次产业占比变化中,山东省的占比最高,而且处于稳步上升趋势,浙江省、广东省和福建省处于变动之中,但浮动不大;海洋第三次产业占比变化中,四省的占比都处于变动之中,但变化程度较小。

2.2.2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程度的比较一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数

在海洋产业结构历年的变化中,可以看到,三次产业都处于变动之中,因此,需要选取一个指标来衡量海洋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有多大。本文选取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数来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其中:L为产业结构变动值;cit为报告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cio为基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L越大,表示产业结构变动幅度越大。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结果的稳定性,本文基期为2006年,报告期为2010年,并采用海洋三次产业的占比进行计算,得到结果:山东省为0.0413,浙江省为0.1150,广东省0.1523,福建省为0.0645,而全国为0.0306。可见,四省的海洋产业结构变动程度均高于全国,表现海洋经济区具有较好的产业结构变动能力,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带头示范作用。对四省进行比较,广东省和浙江省明显高于山东省和福建省,体现了这两省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具有优势,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附属的陆域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2.2.3海洋产业结构发展形态的比较——产业结构熵数指数

为了了解四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即为多元化还是单一化,本文采用了产业结构熵数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et为t期的产业结构熵数值;wit为t期第i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et越大,表示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趋于多元化,各产业部门发展均衡;et越小,则表示产业结构的发展形态趋于单一化,各产业部门发展程度相差较大。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2006-2010年四省海洋三次产业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通过比较,可以看到,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熵数指数明显低于其他三省,并处于下降趋势,这与广东省大力发展海洋第三次产业的政策导向有关。而福建省则高于浙江省和山东省,另外,福建省和山东省该指数处于小幅下降趋势,表明两省产业结构也开始趋于专业化,浙江省则波动不定。

2.3海洋科技竞争力的比较

关于四省海洋科技竞争力的比较,本文采用伍业锋、施平的计算方式,由于计算的复杂性以及历年统计年鉴统计口径的变动,本文仅选取2010年的数据进行比较。由于在《2010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没有生产性活动一栏,因此,该权重平均分配给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具体计算方式及赋权,如表5所示。

由计算公式:各地区关于某具体指标的竞争力得分=(该地区该指标实际值一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小值)/(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大值一该指标所有地区之最小值)*50+50,得到结果如表6所示。首先,从海洋科技投入来看,山东省的得分最高,说明其海洋科技的实力最强;其次,从海洋科技产出来看,广东省的得分最高,说明其海洋科技的工作能力最强;最后,从海洋投入产出效率来看,广东省的得分最高,说明其海洋科研的效率最强。通过一定的赋权,计算得到四省海洋科技竞争力,其排名依次是:广东省、山东省、福建省和浙江省。其中,广东省和山东省差距不大,并远领先于福建省和浙江省。

3、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的结论

首先,从海洋经济规模看,以绝对值进行衡量,广东省和山东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和涉海就业人员明显高于福建省和浙江省,但是以相对值进行衡量,福建省的海洋生产总值对地方生产总值的经济贡献度及涉海就业人员对社会从业人员的贡献度均最大,说明福建省的海洋经济在整个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浙江省海洋经济的经济作用较小。

其次,从海洋产业结构来看,广东省海洋经济第二三次产业的产值高于其他三省,其次是山东省和浙江省,这在一定程度上与陆域经济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产业结构比重的计算,广东省海洋第三次产业比重较高,说明其存在海洋经济的“轻型化”,而山东省海洋第二次产业比重较高,福建省海洋第一次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三省,其海洋第一次产业具有一定的特色,而浙江省与三省相比特色不明显。另外,通过四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变动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区都处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阶段,并且广东省和浙江省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速度较快,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最后,从海洋科技竞争力看,山东省的海洋科技实力较强,而广东省的海洋科技工作能力及工作效率均较强。通过计算四省的海洋科技竞争力,广东省和山东省的差距不大,位列一二,但遥遥领先于浙江省和福建省,浙江省的海洋科技竞争力最弱。

4、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4.1提升海洋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海陆联动开发,增强海陆之间产业的关联性、互动性,促进海洋产业链的延伸。陆域可以为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便利,提升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竞争力,从而提高海洋经济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2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海洋科技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省要以“科技兴海”为导向,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同时,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海洋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促进海洋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此外,各省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势,加快海洋科技人员的培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经济发展的总结篇6

abstract:inthispaperutilizingtheshift-shareanalysis,selecting2003-2007dataofallregionsinGansuprovince'sGDpasrawdata,itanalyze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industrialstructureandeconomicgrowthinGansuprovince.itconcludesthat14areasinGansuprovince’sGDphasgrowntosomeextent,butthereisagapamongsuchregionsinaspectsofeconomicdevelopment.thesecondaryindustrialisthemainlylargestcontributorofeconomicgrowth,andtheeconomicgrowthintheprimaryandtertiaryindustriesarelessthanthesecondindustry’s.inthispaper,theconclusionthatcomesfromthestudyprovidessomereferencesforrestructuringindustrial,reducingregionaldisparities,promotingeconomictosustainably,coordinatelyandrapidlydevelop,andfortheestablishmentofasoundindustrialstructureofGansu'seconomicgrowth.

关键词:甘肃省;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偏离―份额分析法

Keywords:Gansuprovince;industrialstructure;economicgrowth;shift-share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246-03

1甘肃省经济发展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甘肃省作为“十一五”规划中重点发展的省份,同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7年,甘肃省国民经济运行良好,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3%。其中工农业平稳增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为385.97亿元,比上年增长4.0%,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956.68亿元,比上年增长17.06%。第一、二、三产业产值较2006年的三次产业的产值都有明显的提高,呈现出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一、三产业为协助发展的态势,但是各地区的生产总值表现出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的不平衡。

从2003年~2007年,甘肃省14个地区的生产总值是逐年增加的,但是地区间生产总值的差距也是逐年增加的,2003年兰州市和甘南州生产总值相差4200757万元,到2007年,这个差距已经扩大到6973920万元。各地区经济发展出现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一些自然因素(包括地理条件、环境因素、气候因素等)以及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基础、历史因素等等),产业结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合理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更能发挥地区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从而本文通过使用偏离―份额分析的方法,对甘肃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分析甘肃省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得出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从而为建立健全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合理的产业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2理论模型

2.1偏离―份额模型的基本原理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analysis,简称SS分析法)广泛应用于规划、地理学和区域科学的研究,是一种注重实效的方法。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后经过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等学者总结并逐步完善的,现已成为在国际学术通用的用于分析区域发展差距变动决定因素的基本方法,它把被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与标准区域的增长联系起来比较,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地区份额分量(n)、产业结构分量(p)、区位竞争力分量(D)。以此来分析经济衰退的原因,评价经济结构优势,自身竞争力强弱,找出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1]。计算方法如下:

选取5年或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假设区域i经历[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了变化,则可将经济规模在t年内的总增量分解成t-1个分量,以“p”表示第p年相对于前一年的增量,则可以将趋于经济增量分解成以下的形式:

G■■=n■■+p■■+D■■

设b■,b■为初始区域i的经济总规模,把该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以b■,b■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的规模。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国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的总规模,以Bj,0与Bj,t所示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1]门的规模。rij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rij=(bij,t-bij,0)/bij,0,Y表示区域i所属大区的经济规模在[0,t]内的变化率Y=(Bt-B0)/B0,Rj表示区域i所属大区第j个产业部门在[0,t]内的变化率Rj=(Bj,t-Bj,0)/Bj,0而计算出[2]:

n■■=b■×■

p■■=b■×(R■-m)=b■×■-■

D■■=b■×(r■-m)=b■×■-■

其中,n■■表示该区域各部门均按照整个研究区域GDp增长率增长所应实现的增长量。p■■表示该地区按照整个研究区域第i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与按照整个研究区域GDp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该地区第i产业随整个研究区域第i产业增长(或下降)而增长(或下降)的情况。D■■代表该地区第i产业按实际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按照整个研究区域同一产业所实现的增长额之差,反映了与整个研究区域相比,该地区在发展第i产业方面具有区位(竞争)优势或劣势。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3实证结果

以上述理论为基础,选取2003-2007年甘肃省14个地区的生产总值和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等数据,代入上述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

4实证分析

4.1总体分析

4.1.1甘肃省在2003-2007年各地区生产总值都有所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经济增量超过百亿的地区有兰州市、金昌市、白银市和庆阳市。

4.1.2甘肃省6个地区的总偏离量(p+D)i均大于零,说明这些地区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额大于按全省比例的增长额,经济发展态势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金昌市为最高,总偏离量为1173754.604万元。

4.1.3各地区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为正,说明甘肃省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推动,第一、三产业起到支撑和协助的作用。而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竞争力份额分量均小于零,说明甘肃省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

4.1.4甘肃省产业结构因素占经济增长因素的比重是2.2%,第一产业增长因素占经济增长因素的比重为-5.36%,第二产业增长因素占经济增长因素的比重为13.92%,第三产业增长因素占经济增长因素的-6.37%,可以得出产业结构因素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很弱,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并且通过计算各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增长因素占经济增长因素的比重,也可看出各地区经济增长也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第一产业增长因素的贡献相对较低,如图1所示:

4.2个体分析

4.2.1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和庆阳市,这四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都大于零,说明这四个地区主要是依靠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促进经济增长,并且四个地区总偏离量也大于零,表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态势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以金昌市和白银市为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首先从金昌市来分析,金昌市总偏离份额为1173754.60万元,而且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为85364.04万元,竞争力偏离份额为1087890.61万元。从各个产业的增长量来看,金昌市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因素方面都具有优势,第三产业在竞争力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贡献,但是第一产业对金昌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不大。综合分析,得出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为经济增长贡献118890.3万元。从竞争力因素分析,第二、三产业对经济贡献1100780.1万元。同样,白银市总偏离份额为105505.04万元,其中产业结构偏离份额为63975.44万元,竞争力偏离份额为41529.60万元,其经济增长也依靠于这两个因素,但是白银市的竞争力因素在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明显,致使白银市总的增长比其他三个地区略低。

4.2.2天水市、张掖市、平凉市、定西市、甘南州这五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推动不明显,而且竞争力因素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可以得出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对经济增长有不利的影响,并且总偏离量小于零,经济发展态势劣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五个地区在产业结构因素中,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是正值,说明这五个地区经济增量都得益于第二产业,而第一、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但从在竞争力因素的角度看,其中天水市和定西市都是在第三产业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第一、二产业的竞争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张掖市和平凉市在第二产业处于优势,第一、三产业处于劣势;甘南州在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大于第一产业。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因素的贡献不平衡,导致这些地区落后于发展较好的地区。

4.2.3兰州市、酒泉市这两个地区受产业结构推动比较明显,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小,导致这两个地区的总偏离量小于零,地区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额小于按全省比例的增长额,经济发展态势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说明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源于产业结构是一种“增长的结构”。兰州市的总偏离量为-809696.97万元,酒泉市的总偏离量为-21784.60万元,从产业结构方面来看,兰州市和酒泉市都依赖于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一、三产业都处于劣势。在竞争力方面,兰州市体现在第三产业上竞争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酒泉市主要是第二产业的贡献。这样两个地区之间的比较,酒泉市的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因素方面都具有优势,而兰州市的第二产业的优势集中在产业结构上,竞争力因素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三产业上,所以酒泉市在总偏离量要更接近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兰州市则落后一些。

4.2.4武威市、陇南市、临夏州的经济增长则主要是受到竞争力因素作用的结果,产业结构因素的贡献小,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因素中来自产业结构以外的因素的影响较明显。武威市竞争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产业结构的因素,其中武威市总偏离分量为90443.39万元,第二、三产业的竞争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大,带来138763.69万元的增长量。但是临夏州的总份额分量为-10894.15万元,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因素不明显,所以竞争力份额分量为正,但是不足以弥补由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从而它的总偏离量还是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甘肃省各地区对甘肃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存在差异的,虽然在考察期间内14个地区5年之间的GDp都有所增长,但是GDp增长量大的地区(例如兰州市、金昌市等),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一定就好。同时,可以看出甘肃省大部分地区都是以工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对经济增长贡献量较大。而第一产业发展较缓慢,对经济增量的增加贡献不大,从而使有些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增量不能弥补第一产业的损失(例如临夏州),导致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甘肃省的平均水平。其次,甘肃省这14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从偏离―份额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兰州市、酒泉市这两个地区经济增长受产业结构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属于具有“增长结构”的增长方式,其它地区的经济增长较明显是受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通过分析得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合理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例如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庆阳市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这四个地区的GDp增长很明显。而兰州市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很高,但是第一、三产业的发展较缓慢,从而兰州市的GDp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平稳的水平。

5.2建议总体上,坚持发展第二产业,要更加注重对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建立三次产业之间合理的发展关系,利用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带动第一、三产业的发展,在各地区之间形成关联效应,共同促进甘肃省经济的发展。在各个地区,找到各地区发展的侧重面,坚持发展各地区的优势产业,使其专业化、规范化,但同时也要照顾到劣势产业,逐步缩小地区内部之间的差距,最终才能缩小甘肃省与其他省市之间的差距,实现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功豪,魏清泉,陈宗兴.区域分析与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聂华林,高新才.区域发展战略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杨公仆,夏大慰,龚仰军.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4]陈德福,曹荣林,赵义华.河南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河南科学,2008.

[5]2003-2007年甘肃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6]陈昊天,王玉昭.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对比分析与测度评判[J].农场经济管理,2009.

[7]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J].经济经纬,2008.

经济发展的总结篇7

一、宏观调控及其客观必然性

宏观经济调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与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现代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经济范畴。国家宏观调控就其本质和基本内容而言,是对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的干预和引导,它以市场机制自身的存在充分发挥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功能为前提。宏观调控是补充市场的不足,而不是取代市场的功能;离开了市场经济本身,也就无所谓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这是宏观调控的基本性质。为了把握住这一基本性质,必须正确认识宏观调控的内在规定性及其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

所谓宏观经济调控,就是指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为了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主要运用间接手段,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与结构上进行调节、控制和引导。在这一概念中,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国家各级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而市场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则是宏观调控的对象和客体;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地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效益是宏观调控的目的;主要运用间接手段进行引导和调节是宏观调控所采取的主要方式和发挥的作用。

现代市场经济无一例外都是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在我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客观必然性在于:

1、从微观领域看,“市场失灵”是政府介入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深刻原因。市场机制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市场机制的消极作用也就是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其主要表现是: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环境污染、失业等社会问题;市场机制不能维护社会效益大、而经济效益小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保护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会给风险性投资带来一定的障碍;市场机制难以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和协调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容易造成收入分配上的过分悬殊;市场机制不能克服规模经济与垄断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缺陷依靠市场机制本身是无法弥补的。为了弥补“市场失灵”,使国民经济均衡发展,需要国家实行宏观经济调控。

2、从宏观领域看,市场经济本身还存在着“市场失衡”,从而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这也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经济不稳定,既可能表现在生产过程中,也可能表现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微观经济的不稳定,必须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表现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要么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要么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造成经济不稳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市场机制自身的内在缺陷的局限性,是导致经济失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主要表现是:

(1)市场调节具有微观性。市场调节是建立在各微观经济主体对自身利益追求之上的。而这些微观经济主体,一方面在市场活动中不可能事先就洞察到国民经济的全局,并根据这一全局来决策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它们都从自身微观经济利益出发来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因而不可能完全符合社会整体经济运行的需要和宏观经济利益的要求,甚至可能与社会宏观资源配置合理性要求相违背。这样,市场调节难以实现宏观总量的平衡和总体结构的合理。

(2)市场调节具有暂时性。市场调节是通过市场各种要素(价格、供求、竞争)相互作用实现的。集中表现是:供给与需求通过竞争形成一定的市场价格,在这里,供给与需求是动态的,价格也是动态的。市场在动态的价格下使供给与需求暂时趋于平衡的状态。由于市场各种要求都处于经常变化之中,这种平衡状态是转瞬即逝的。因此,市场调节只能一次性地,暂时地解决供求矛盾,而不能使这些矛盾得到比较长期的解决。

(3)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市场调节是在矛盾或问题发生之后进行的一种调节,这种调节具有滞后性,是“马后炮”式的调节,有一定的时间差,加之企业和个人掌握的经济信息不充分,因而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经济运行的无序和混乱,造成社会经济的频繁波动和资源浪费。如我国彩电、冰箱的生产,时而严重供不应求、时而又严重积压等,就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的反映。

(4)市场调节具有分化性。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必然是优者获利多,劣者获利少,甚至亏损被淘汰。这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会使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甚至造成贫富悬殊乃至两极分化。正因为市场经济存在以上缺陷,不能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所以必须实行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

3、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也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内在要求所决定的。这是因为:

(1)市场机制要充分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需要一系列基本条件的。这些条件包括:企业要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要建立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各种市场信号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要形成总供给与总需要大致均衡的市场状态;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和法规体系,等等。显然,在我国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仅靠对市场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这些条件是根本不可能建立起来的,而只会导致市场混乱,使社会经济运行走向无序。这就需要由国家的宏观调控来推动这些条件的加快形成。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实现而不是违背某些基本的社会制度目标,如要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等等。很明显,单纯的市场调节不可能自发地实现这些基本的社会制度目标。所以,由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然的了。

4、宏观经济调控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以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它们协调一致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比例性和平衡性。而这种协调一致的配合仅靠市场无法实现,必须有站在全社会高度和从社会全局的利益出发的政府,进行统一的宏观调控,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步走出国界而形成了国际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贸易和资本全球化的趋势。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国际分工更为复杂,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频繁。各国政府必须加强对国内外经济的协调,促进本国经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优势,取得较好的经济利益。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政府职能的弱化,政府在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面前必须发挥主导作用。

二、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所要达到的目的,它是实施和评价宏观调控工作的主要依据,决定着宏观调控的内容和重点。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是多元的,是由诸多目标构成的目标体系,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其具体内容如下:

宏观经济调控的总目标,就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这一总目标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目标和经济结构目标两个方面的内容。总量目标是在供需平衡基础上的经济增长目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无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还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都会引起宏观经济的波动。因此,必须从全局出发,制订符合实际的总量增长计划,避免经济过冷或过热,保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结构目标是在总量增长前提下优化经济结构的目标。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等。调整产业结构就是要调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特别是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调整地区结构,克服地区间条块分割所造成的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和产业结构趋同的状况,按照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资源优势,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形成互补的地区结构,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宏观经济调控的总目标,即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总量和结构上的基本平衡,是通过具体目标体现出来或得以实现的。有关我国现阶段宏观调控具体目标的主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作了明确规定,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

1、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经济全面发展的主要指标,是一个宽泛、综合的概念。它既体现经济总量的增加,也体现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总量上的增长是建立在比例协调、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基础之上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

2、增加就业。

扩大就业不但能更加充分利用劳动力要素,而且能促使居民收入普遍增长。因此增加就业既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公平和稳定的体现。经济中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会造成失业,同时经济发展中的经济结构变化和技术进步也会带来失业。失业会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加重财政负担,失业率过高还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在我国,存在着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但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这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因此,要慎重掌握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并通过促进投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开发落后地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来增加就业。

3、稳定物价。

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大体稳定是经济健康、平衡发展的保证。企业和个人可以在较为稳定的价格预期下安排生产和消费,促使经济平衡增长,避免大幅波动。而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会带来价格的紊乱,影响各类经济行为主体的判断和信心,扭曲资源配置,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特别注意通过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使之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匹配。另外,长期的财政预算不平衡和国际收支逆差也会导致币值不稳,应注意综合、协调、平衡采用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来保持物价和币值稳定。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发展的总结篇8

关键词:生产总值;总体发展;经济周期;产业结构;三大需求

地区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也是各产业增加值之和。它全面反映经济整体情况,是整个宏观经济分析中的核心指标。本文将围绕开平市生产总值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情况,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开平市生产总值的总体发展情况

1.生产总值总量实现跨越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开平市经济以跨越式发展的态势,经济总量不断壮大。2011年我市生产总值是224.84亿元,其总量是1978年的119倍。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11年的34年间,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速度是15.61%。其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跨越增长(见图1)。第一次跨越:1989年,创造出经济总量超10亿元,总量达到11.21亿元,比1978年翻了5倍,1978年至1989年的年均增长率是17.67%;第二次跨越:2003年,创造出经济总量超100亿,总量达到103.05亿元,比1989年翻了8倍,1990年至2003年的年均增长率是18.60%;第三次跨越:2010年,创造出经济总量超200亿,总量达到201.14亿元,比2003年翻了1倍,2004年至2010年的年均增长率是10.03%。

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稳步增长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地区收入水平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根据江门统计年鉴,1990年以来开平市的常住人口数据为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起点,计算结果显示,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呈逐年递增的稳步增长态势发展(见图2)。2011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180元,是1990年2471元的12倍,年均增长13%,比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低0.77个百分点。根据1990~2011年的计算结果推算得出,我市用19年时间创造出人均生产总值超万元,在1996年达到10569元,然后再用12年时间创造出人均生产总值翻一番,在2007年达21606元。

依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按照不同的人均收入水平,将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6个时期。以2008年的美元水平对照,当年我市的人均生产总值以同期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水平折算后已经达到3480美元,比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的下限3277美元高出203美元,标志着我市在2008年已经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2011年人均生产总值按当年的汇率水平折算后已达到5097美元。

二、经济发展经历的四个经济周期

经济运行过程中,增长是与周期波动相伴随的,而经济增长的波动是以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波动为主要标志。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开平市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运用经济增长的“谷—谷”法来划分经济周期,研究我市经济发展的轨迹。经研究发现,我市经历了四个经济周期(见图3)。

第一个周期(1979~1983年),用时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4%。1981年达到峰值18.23%,然后开始下滑至1983年的谷位完成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经济周期。这一周期的持续时间与广东省及江门市的时间大致一致。波动幅度为16.69个百分点,比江门市波幅大9.89个百分点、比广东省波幅大1.09个百分点。

第二个周期(1984~1987年),用时4年,比江门市短3年、广东省短2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69%。这一周期呈快起快落的特征,用3年时间在1986年达到峰值28.17%,然后用一年时间迅速下滑到1987年谷位7.68%,快速完成第二个经济周期。这一周期的波动幅度达20.49个百分点,比江门市波幅大4.29个百分点,比广东省波幅大8.09个百分点。

第三个周期(1988~1998年),用时11年,比江门市长4年,比广东省长1年,比前两周期分别长6年和7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36%。这一周期峰值是1993年达42.16%,是我市经济增长的历史最高位,峰位过后5年时间逐步滑落到1998年的谷位完成第三个经济增长周期。这一周期波动幅度达34.96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波动幅度最大的一个周期,其波幅比江门市大12.26个百分点,比广东省大22.06百分点。

第四个周期(1999~2010年),用时12年,比江门市短3年,比广东省长2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这一周期的谷位出现在2005年,谷位过后经过5年时间的波动发展才出现峰位完成这一经济周期。波动幅度为7.86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波动幅度最小的一个周期,但也同样比江门市波幅大0.76个百分点,比省的波幅大2.76个百分点。

我市经济周期呈现前快后稳的总体特征。我市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展较快,在第一周期快起快落,波动系数达0.812,在第二周期后表现更为快速,历时4年完成峰谷位交替,但波动系数下降到0.54;第三周期则受邓小平同志南巡及撤县设市带动一大批重点项目投入上马等促进,波动系数比第二周期上升0.044,达0.584;在第四周期的发展,则有所放缓但表现平稳,波动系数下降到0.179,具体见表1和表2。

通过与省、地市经济周期的对比发现,我市各经济周期的波动跟随着省、江门市的经济周期波动趋势发展,而且表现更为强烈。我市经济周期发展的不对称,表明我市经济的发展由前期基础不稳,抗风险能力弱,对市场变动反应强烈。到后期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省整体经济发展的带动及内生增长动力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逐步提高,跟省、地市经济的波动差距大幅收窄。

三、产业结构反映的经济发展壮大历程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及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

1.三次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

1978~2011年,开平市三次产业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均值分别是:第一产业15.22%、第二产业43.95%、第三产业40.83%。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由高到低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对经济的贡献达40%以上,由1985年开始呈波动向下发展至2011年其贡献率只有6.5%;第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由小到大。其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贡献率只有20%左右,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尤其在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下逐渐成为主导产业,2011年对经济的贡献率达70.94%;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波动不稳。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第三产业呈与第二产业互补交替的合力之势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具体见图4。

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

弹性系数是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的两个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的比率,它是衡量一个的增长幅度对另一个经济变量增长幅度的依存关系指标。

以开平市1993~2011年的三次产业的增长速度,计算出其对生产总值增长的弹性系数,计算结果是:第一产业的弹性系数较小;第二产业的弹性系数高且较稳定;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整体较高。但是,在2006年开始受金融风暴影响对经济的弹性系数逐步下降,具体见表3。

用各产业的弹性系数均值进行排位,分别是:第一产业是0.2689、第二产业1.1005、第三产业1.0984。以此得出第二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弹性最高,也就是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对第二产业的增长依存度最高,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

3.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按照三次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进行划分,结构类型可分为金字塔型、鼓型、哑铃型和倒金字塔型。我市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48.9:24.03:27.07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一、三、二排序的哑铃型结构演变到2011年的10.4:54.05:35.55以第二产业为主,以三、一产业为辅的工业社会产业结构,构成了二、三、一排序的鼓型结构。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中突现了占第二产业达九成以上的工业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其波动直接影响着我市生产总值的变动。第二产业与地区生产总值在1993~2011年的19年间的波动协同度达94.44%,标志着我市已由初期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体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第三产业不断发展的工业化社会。

四、三大需求与经济发展高度相关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投资拉动内需发展,出口则拉动外需发展。为研究我市三驾马车跟经济发展的密切程度,选取了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指标1995~2011年的数据并借助SpSS19.0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基础数据见表4。

1.相关图例描绘

利用1995~2011年的数据描绘出投资、出口和消费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图。

根据三个相关图的分布状态,做出以下判断。(1)三个图表可以直观地显示出投资、出口和消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2)相关的形态。三个相关图形上近似表现为一条直线的线性相关关系。(3)相关的方向。因变量地区生产总值的数值变化与自变量投资、出口和消费的数值随之发生大致均等变化的正相关关系。相关分析的条件成立,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2.相关程度的测定

由于变量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利用SpSS19.0软件选择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双侧显著性检验对其进行测定,得出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984、出口和消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909和0.997。三驾马车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而且逼近1,双侧显著性检验结果均是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结论是我市投资、出口和消费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发展高度相关,按相关系数由大到小排序的顺序是:消费—投资—出口,表明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密切,投资、出口次之。

五、推动开平市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我市经济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市场经济大浪淘沙,经济发展不进则退。在成绩面前一定要清醒看到存在的不足和短板,以争取更大的发展。

1.继续深化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要深刻认识到我市产业结构的协调性不够强,尤其三产的比重比江门市、广东省的水平都要低,与省内县级地区相比也居中下水平。应该继续深化转型升级,加快调结构的步伐,以科技进步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夯实第二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从而促进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推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最优化发展。

2.把握经济周期变化规律

我市经济刚踏入一个新的经济周期,应把握经济周期的变化规律,尽量将新经济周期的谷位低迷期缩短,将峰位发展和下降期延长。政府要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充分调动和引导各产业利用现时的转折期做好向繁荣期发展的各项准备,包括从制度上革新、从技术上创新、从知识上更新,争取实现经济稳中有进的发展。

3.坚持发展和培养人才

人是发展的前提条件。要以战略高度优化我市人力资源的发展环境,增强我市的人才凝聚力,让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在我市落地生根,巩固我市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智力支持。以《开平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以巩固和发展人才为目标,加大教育投入,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行业人才,扩充我市经济发展所必须的智力资源。

4.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努力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现在,扩大内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我市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度最高,建议政府一要改善消费环境,增加旅游、文化、休闲娱乐等消费项目,扩大消费热点;二要提升消费吸引力,充分利用碉楼这张名片大搞开发宣传,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到开平消费,让旅游消费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5.以效益优先发展经济

要以十提出的建设美丽家园为经济发展目标,以人为本,走高效低耗的绿色GDp之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以社会效益优先,着力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努力让人民的收入增速跑赢经济发展速度,为创造和谐幸福社会提供经济支持。

参考文献:

[1]幸晓维,杨少浪,李华.广东经济周期波动特征分析[J].统计与预测,2012(04).

[2]赵彦云.国民经济核算教程[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经济发展的总结篇9

总部经济的提出

最近几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出现了两种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一种现象是一批企业,特别是一批民营企业集团,由欠发达地区向中心城市“迁都”。“东方希望”、“春兰”、“杉杉”等将公司总部迁往上海;山东“浪潮”、山西“纱纬纺织”、湖南长沙的“远大”等将总部迁往北京;“乐百氏”、“健力宝”、“今日”等企业将总部迁到广州;“科龙”将总部迁往香港;“二汽”将总部从十堰搬到了武汉;浙江“吉利”总部从台州迁到杭州,等等。另一种现象是一批企业将“生产基地”从中心城市向郊区县甚至外地迁移,但却把企业总部,包括销售部门、研发部门依然留在城区范围。北京二环、三环内一批制造业企业迁往郊区县。上海同样有将原来在市区的制造业企业迁往郊区县甚至江浙的现象。两种现象虽然不同,但反映了同一种趋势――这种总部与加工基地不断分离,实际上是一种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资源配置的一种新方式、新动向。由此而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按照这种模式进行分离的企业,而且会对区域经济,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为众多企业总部的聚集,不但对中心城市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城市的空间规划、政策体系、环境建设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概念,来描述这一特有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现象。笔者将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和经济现象称为“总部经济”。

什么是总部经济,经济学上没有定义,笔者认为“总部经济”是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三赢模型”:总部经济产生的内在机制分析

笔者试图用“三赢模型”来揭示总部经济形成的内在规律。

这一模型基于以下三个条件“假设”:一是信息经济较充分发展。网络及其新的通讯手段的普及,使得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组织成本大大降低,企业有条件实现内部不同组织的空间分离。二是企业在发展中对于战略资源的需求地位上升。随着企业规模化增大和市场竞争加剧,对于战略资源(信息、高级人才等)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且这类战略资源不能与常规资源(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的土地、能源、材料以及一般加工工人等)完全替代。三是在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的不同区域之间,两类资源的禀赋差异很大,取得的成本差异很大。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战略资源密集成本低,常规资源稀缺成本高;在欠发达地区,常规资源密集成本低,战略资源稀缺成本高。

基于上述条件假设,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较为发达的今天,如果企业依然按照传统布局模式进行布局,即企业将总部和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一起,无论企业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还是布局在欠发达地区,都不能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如果企业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由于战略资源密集,企业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取得战略资源,但是,由于城市的发展,使得常规资源变得稀缺,企业取得常规资源的成本提高,比如,一般来说,中心城市土地价格高,环境成本高,人工工资高,等等。如果企业布局在欠发达地区,情形正好相反。在欠发达地区,尽管对于常规资源的取得其成本相对较低,但由于战略资源稀缺,企业要取得同样的战略资源,不得不支付较之中心城市高得多的成本,甚至一些资源即使愿意付出高一些的成本也难以取得。

如果企业按照总部经济的模式进行空间布局,把总部布局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欠发达地区,由此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价格取得中心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区的常规资源实现了两个不同区域最优势的资源在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企业由于将“总部一加工基地”在一个区域布局而支付了高昂的“机会成本”所“损失”掉的那部分企业“利润”被“释放”出来,这种由于降低了“机会成本”而被获得的“利润”正是总部经济的“收益”所在。不但能够使企业取得在原有布局模式下难以取得的资源优势,资源配置综合成本最低化,而且使得总部所在的中心城市密集的人才、信息、技术资源得到最充分的效能释放,使得加工基地所在的欠发达地区密集的制造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总部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企业、总部所在区域、生产加工基地所在区域“三方”利益都得到增进的经济形态。所以,笔者将总部经济模型称为“三赢模型”。

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对于总部所在区域和基地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将带来积极影响,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的共赢。

一、总部经济为总部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五种效应。

一是“税收贡献效应”。总部对于所在区域的税收贡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税收贡献效应。无论采取哪种组织方式,总部如果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都要向总部所在地方上缴所得税,在我国现行税率之下一般为33%。如果企业采取“公司一分厂”组织形式,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以及城建税、教育附加等一般也要在企业注册地,即总部所在地上缴。二是公司总部员工的个人税收贡献效应。在总部工作的高级白领,其丰厚的个人收入,必然要通过个人所得税形式为总部所在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二是“产业乘数效应”。制造业总部所在的区域,知识型服务业往往都比较发达,形成为制造业总部服务的知识型服务业产业链: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由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组成的金融服务业;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业,由教育培训、会议展览、国际商务、现代物流业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实证研究表明,一个制造业跨国公司总部向一个区域迁移,都会带动几个、甚至是十几个与其有紧密业务关联的知识型服务公司随之迁移。与此同时,总部经济所带动的商务写字楼、房地产等城市投资对中心城市的增长贡献也是很大的。通过制造业总部这种“乘数效应”可以扩大一个

区域的经济总量,提升第三产业结构水平、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是“消费带动效应”。总部对于所在区域的消费带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总部的商务活动、研发活动以及保障商务活动和研发活动所必须的各种配套消费第二方面是总部高级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包括住宅、交通、子女教育、健身、旅游、购物等等,这种消费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是“劳动就业效应”。总部经济的发展本身会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的智力人才优势,带来大量高智力就业岗位。同时,通过产业乘数效应,带动第三产业,包括知识型服务和一般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就业岗位。

五是“社会资本效应”。一个区域聚集了大批的企业总部,说明这个区域的商务环境、综合环境比较优越,无形之中能够提升这个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地位,促使这个区域的地产升值。同时,总部经济加速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与再造,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加快这个城市的国际化步伐。

二、总部经济为基地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四种效应。

总部经济对于基地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也将带来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就业、税收及消费等四大方面:

一是对区域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又可以分为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的积极影响。制造基地中一部分是当地企业依据优越的自然禀赋条件逐步成长壮大而成,而另一部分则是企业的产品生产功能从总部分离后直接落户于具有经济资源比较优势的地区,两者直接带来了区域产业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同时制造基地的形成还能够对区域产业带来“增长极”效应、产业聚集效应和产业乘数效应,从而继续放大区域产业总量;与此同时,对于相对落后的区域而言,由于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制造基地在当地落户,所在地的各种经济资源可能迅速激活,同样由于制造基地的扩散效用、产业聚集效应及乘数效应,带动了该区域关联产业的逐步兴起,加快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这其实是通过制造基地的形成实现了产业结构自觉优化模式对产业结构自然优化模式的替代。

二是对区域就业带来的影响。一般而言,除了主要管理和技术人员,制造基地所需的普通劳动者通常实行本土化,充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的比较成本优势,同时通过产业乘数效应进一步扩大区域的就业总量。区域就业结构也将因为制造基地的形成发生变化,制造基地将主要从三种途径来影响当地就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制造基地通过学习培训、研究开发、技术推广等方式培育了一批生产技术专门型人才和企业管理型人才二是在由于制造基地生产技术的溢出效应及竞争机制进一步推动了基地人才素质的提升三是吸引外地人才向该区域涌入,这三种途径形成合力促使区域就业结构走向高级化。

三是对所在区域税收的影响。“制造基地”的企业性质绝大部分都属于加工制造业,特别是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集团设立的加工制造企业,具有投资规模大、生产资料进出大、市场交易量大的共性,与之相适应这类企业创造的销售额、利润额大都数额不菲。“制造基地”性企业除了税基大,由于其企业性质的特殊性而涉及的税目众多,几乎涵盖了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我国所有税收税目。此外,制造基地一经落户特定区域,固定资产天然的弱流动性决定了该纳税大户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显然,制造基地将逐步成为其所在区域的重要税源,成为地方财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是对所在区域的消费带动效应。制造基地总体上从四个方面来影响区域消费总量:一是制造基地形成后企业职工的新增个人生活消费总量;二是企业集体新增消费总量,主要是指企业一般性日常消费三是因为制造文化基地的形成或入驻而新增的社会公共消费;四是由于制造基地的“产业聚集效应”,关联产业和与之对应的就业人数相继增加。同时,制造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当地的消费结构,通过营造一种新型竞争环境,包括人才、技术、生活质量等各方面的竞争,人们已不仅仅停留在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的消费行为和观念,更加注重向享受型、发展型等消费需求转变,从而实现消费结构的高级化。

总部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性选择

一、总部经济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等一系列的矛盾。为此,国家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国家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总部经济理论是应经济发展集约化、协调化、有序化发展的要求而出现的一种经济理论,从理论上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总部经济的发展思路,通过企业内部高效率的行政系统取代市场交易成本,整合各类社会资源,达到节约利用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协调统一。在总部经济模式下,总部在中心城市聚集,周边形成制造加工集群,变水平的恶性竞争为垂直价值链不同区段上的友好合作,实现区域资源要素的最佳组合,最大限度发挥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各自的资源优势,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部经济开创了区域经济合作新思路。

总部经济是在有效融合企业价值链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理论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拓展和深化。

总部经济开辟了不同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不同地区间相互合作的新模式。在总部经济思路下,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之间可以克服在与沿海发达地区在企业、项目、投资争夺中的劣势,发挥资源丰富、劳动力便宜的优势,东部沿海地区发挥总部集中的优势,从而形成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关系。

经济发展的总结篇10

综合发展:在经济大省中增速最快

2012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849.80亿元,在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以及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大环境下,GDp增速依然保持12.6%的较快增长,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8个百分点,连续四年在全国居前列,继续保持在经济大省中增速居第1位的格局。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人均GDp也快速增长。2012年四川人均GDp达到29579元,接近3万元,这意味着四川将稳步跨入中等收入地区的行列,即将迎来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黄金期”。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成效显著

2012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2%,三次产业协调性增强,逐步形成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格局。2012年,四川三次产业结构为13.8∶52.8∶33.4,与2011年14.2∶52.4∶33.4的产业结构相比,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农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见图1)。

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呈现“止跌趋稳”迹象。2002年以来,四川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总体呈现逐步下滑态势,2012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3.4%,与2011年持平,初步扭转了近十年来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逐步下降的态势。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全省劳动力和资本正由第一产业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三次产业的这种转变,符合经济发展的长期变动规律,既体现了三次产业之间量的对比关系,也包含了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和经济总体实力的增强(见图2)。

需求结构:内需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近年来,四川本省内需(资本形成总额与最终消费之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扩大,内需的强劲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的不足,对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消费需求成为拉动四川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12年,全省最终消费达11916.70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0%。随着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成效,四川消费市场新特点逐步显现,消费结构加速转型,绿色消费悄然兴起,居民消费支出由以衣食为主的生存型逐步向住房、汽车、教育、旅游为主的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消费能级不断升级。消费需求对促进四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投资需求是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稳定力量。从四川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变动关系看,四川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速的变化高度相关,全省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得益于投资的快速增长。2012年,全省资本形成总额达12483.00亿元,占GDp总量为52.3%,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0%。

分配结构:政府和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合理的分配能够为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提供最根本的动力。近年来,四川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良性互动的局面。2011年,在全省初次分配中,政府、企业和个人所得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18.0%、27.1%和54.9%。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财力不断壮大。国民经济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既是财力增加的源泉,也是要强有力的财政支撑。2012年,四川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421.3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0.2%。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投入,增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能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为四川经济的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07元,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01元,增长14.2%。城乡居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一方面说明城乡居民从经济增长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另一方面,收入的提高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进而成为四川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近年来,四川不断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全省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和提高。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1065.67亿元,实现利润2142.66亿元,利税总额达3892.05亿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69.41。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所有制结构:公有与非公经济竞相发展

非公经济占据半壁江山,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2012年,全省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14062.6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9.0%;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5.0%,比同期GDp增速高出2.4个百分点。非公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在扩大就业、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增强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实现四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推进了四川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效解决了国有经济为主体的公有经济存在的管理经营体制不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差、经营活力不足等问题。

国有企业是四川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2012年,全省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871个,总资产1488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主营业务收入8675.36亿元,增长9.6%;利润总额559.19亿元,增长11.4%。长期以来,四川的国有大企业或大企业集团对四川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区域结构:“多点多极支撑”基础良好

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四川良性互动的空间战略格局逐步形成。2012年,全省各大经济区竞相发展,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全省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其中,成都经济区经济总量为14271.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川南经济区经济总量为4404.14亿元,增长14.1%;攀西经济区经济总量为1966.32亿元,增长14.0%;川东北经济区经济总量为3927.10亿元,增长13.9%;川西北经济区经济总量为378.76亿元,增长13.2%。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