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7:31

语文教学点篇1

一、拼音教学趣味化

学好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重要保证,它又是一年级学生踏入学校大门第一站的学习。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汉语拼音教学,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的建议,我力求做到汉语拼音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正确认识声母、韵母和组成的音节。

1.用好语境歌

教材每课都有较为生动的情境图,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拼音学习中,我引导学生看插图,编语境歌,在语境歌中巧妙地编入声母和韵母的读音,化解读音难的问题。

在拼音的书写教学时,为了防止学生书写占错行的现象,我将学生不易接受的四线三格称为“楼房”,依次把一、二、三格形象地称为一、二、三“楼”,学生觉得又有趣又好记。此时的他们书写格外的认真、细心,大大减少了拼音占错行的现象,而且书写都很清楚、规范、整齐。

2.做游戏学拼音

新课程倡导,课程教学要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因此我常将学生带到“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中去学习。如“选风筝找秘密”的游戏,在“ang、eng、ing、ong”一课的学习中,结合课本中放风筝的情景图,在音乐中我带着学生去拼音乐园游,即在黑板上贴上不同颜色样子的风筝,其背面写有学过的声母、韵母和音节,然后让学生选风筝,让选到风筝的学生,说说风筝的样子和后面的秘密,并请拿到声母、韵母和音节的学生,分别起立,说出读它们时的要点,以这样的游戏形式拾级而上,温故而知新。对新知识的学习还常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

3.做一做、画一画,拼音字母记得牢

在“b、p”的教学中,我顺应学生的这种需要,让学生通过做一做得出“b、p”的发音特点。学生拿着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发现“b”发音时气流较弱,纸条微动;“p”发音时气流强,纸条被吹动。通过亲身实践得出“b、p”发音的不同,学生将这结论牢牢记在心中,同时还养成其通过动手动脑,对比得出结论的好习惯。在观察“b、p”的形有何不同时,学生观察并结合丰富的想象得出“b”像正在爬墙的蜗牛,还像升国旗前的准备;而“p”像把国旗升到了空中,也像电风扇,说着学生来到了黑板前,画出蜗牛爬墙、升国旗、电风扇的字母画,这样一说一画,将抽象的字母形象化,激起了学生识字母、辨形状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观察、创新、想象的能力,学生们很快便将“b、p”的声、形分得清清楚楚,记得牢牢固固。

4.多媒体教学做助手

在拼音教学的巩固课上,我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来吸引他们,使学生感到抽象的拼音字母,变成学生们喜欢的“朋友”,激活他们的兴奋点,促使他们集中注意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ai、ei、ui”的巩固学习,我利用多媒体制作学生喜欢的卡通娃娃,让学生用拼音字母来给卡通娃娃命名,并帮助卡通娃娃打招呼,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将所学内容富于熟练的语言环境中,有了生动的课件显示,学生兴趣始终很高。

将拼音教学的内容通过有趣的活动体现,为学生施展才华搭建了平台,这样的教学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二、识字教学生活化

学会了拼音为学生识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识字的学习是低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新课标强调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这对生字教学来说是很好的教学方式。因此我在生字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采用联想形象、比较联系、猜谜、表演动作、生字加减法、串“冰糖葫芦”等寓学于乐的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识字的兴趣,巩固其识字率。

1.激发识字兴趣

教新课标版语文课本,在拼音教学中就融入生字的认读,这些生字大多为象形字,很多学生已认识,于是我就告诉他们有关中国汉字的演变,并及时进行板书,同学们看了觉得非常惊讶,祖国的文字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再加上入学以来每天五分钟的讲故事,更是激发了他们要认字、多认字的兴趣,此时展开识字教学可谓是水到渠成。

2.注重点滴积累

遵循积少成多、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为了与课堂识字教学形成互补,我更为注重识字活动与生活的相连,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多多识字。如在班级黑板右侧开辟了“天天认”专栏,着重将学生在每天识字活动中的难认字,用彩色粉笔板书出来,使学生随时都能认一认、记一记,从而达到了巩固的效果。

3.利用身边资源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识字的资源,教室的张贴栏、课程表、小学生守则、板报、学生的姓名、都是学生认字的好素材。我经常利用课外活动时带着学生认这些字,日子一久,学生就能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把熟悉的环境与识字结合起来,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

语文教学点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汉字;教师

小学的教学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远大志向,学习读、写、听、说,学习数学的各种基础运算和简单的公式模型,同时也能使我国的少年从小就接触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以后自身素质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现在大多数小学来说,语文课占教学比重相对较大,因为语文能够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能够增加汉字储备,学习句式语法等知识。小学的语文教学为小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打下基础,学生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汉字,更多的诗词文章,了解语法句型,增强其表达、阅读和背诵能力。我们中国人讲究说汉语,写汉字,这两样都有着很丰富的内容,小学语文就是培养小学生的这两种能力,并且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展现给学生们。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多是教师以课本为中心课前备课,再把书本上新出现的文字讲授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记忆或者背诵文章段落,通过作业和课前考查等形式让小学生完成课堂所布置的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甚至是教学大纲都有所改善和调整,教学的工具也有了时代的特点。但是总体上看来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压力过大。小学生,大书包是现在小学存在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的压力过大。虽然现在一直提倡“小学生减负”,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作业量一直没有减少,甚至在增加。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要想学好语文,就要多读、多写、多背诵,所以课堂上讲完教学内容,老师会布置很多的家庭作业,如,新学的汉字、词汇每个写十遍,文章背诵段落抄写,诗句抄写等等。很多小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不得不写到很晚,而学习的效果不是非常明显。这种“填鸭式”作业教学,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还使小学生为作业而苦恼,小小的肩膀背着大大的装满作业本的书包,有着很大的压力。

2.课堂气氛沉闷。语文往往是被认为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科。小学生原本应该是天真快乐的,在语文课上也应该是积极踊跃、欢声笑语的状态。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孩子们很少有轻松愉快的感觉,有的只是冰冷的文字,严格的考试,老师的督促和检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提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只是在维持好课堂纪律的同时照本宣科的讲授课本内容。小学生没有课堂的自由,不能够与老师形成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二、小学语文教学重点

1.减轻学生负担,改善教学方式。小学生本不应该有那么多的作业负担,作业的数量在慢慢地侵蚀着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最可贵的地方就是他们天真快乐,学习能力强。如果只是一味的用枯燥的课堂和繁多的作业来对其进行语文教学,那么必然会使小学生的天性很快泯灭,沦为作业和考试的奴隶。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减轻学生的负担,改善教学方式。只有寻找到更好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小学生对语文学习提起兴趣,对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这样老师也就没有必要留很多的家庭作业来填补课上的不足。

2.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上文提到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下怎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小学生又怎么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以本文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应该就是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达到老师开心教学,学生快乐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在课上,老师与学生融洽相处,学生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在课下,小学生与老师相互交流,这样学习才不会疲惫,教学也不会显得机械僵硬。

3.鼓励式教学。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启蒙阶段,他们还不懂事,不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他们往往更愿意听到鼓励和夸奖的话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应该包括激励和鼓励学生学习的鼓励式教学。这种鼓励不是一味的赞扬和夸奖,而是在孩子学习比较出色的时候,或者是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给他们学习下去的精神动力。这样比一味的惩罚效果要好的多,也能使孩子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三、结束语

教学的重点除了课本的知识以外,还有很多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都能达到教学目的的要求,但是关于教学的形式和课堂的氛围却常常被忽略。少儿是祖国的花朵,教育需要从少儿抓起。只有健康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快乐学习,开心成长。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生活都有着很重要的帮助,只有抓住小学语文的教学重点,才能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洛倩.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提高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

[2]颜移秧.职专思想政治课新课导入浅析[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6).

[3]钱霞.注意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5).

语文教学点篇3

一、关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听读说写的教学,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正常授课之外,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在教学论坛不断请教同仁,时常对以往的教学进行总结。

现代网络发达,它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向高手请教。我在网络上结识了一些教学高手,经过和他们的探讨,让我认识到师生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你、喜欢语文,孩子们天真可爱,纯洁无瑕,同时也贪玩好动,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都对语文学习保持旺盛的热情。

二、利用可视化工具促进快速识字

在学习《祖国多么广大》这课的时候,作者用优美的文字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说道:“海南岛上,鲜花已经盛开。”“岛”是一个生字,对于刚刚开始学习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个字并很快地记住呢?——很简单,利用可视化工具。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他们的好奇心,这时候,让可视化工具大显身手,教学立刻有声有色起来。

我先出示一幅海南岛的旖旎风光,伴随着柔柔的轻音乐,立刻吸引住了同学们的眼球,之后,画面聚焦,特写一个突出水面的小山上,旁边相应地出现一个艺术字“山”,接着传来清脆的鸟叫声,只见从远处飞来一只色彩斑斓的可爱的小鸟,旁边相应地出现一个艺术字“鸟”,呵呵,看来,小鸟也被海南岛的美景所吸引,小鸟落到了山上,安居乐业了,这时候旁边相应地出现一个艺术字“岛”字及读音。在生动的画面情境中,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利用学生熟识的语言材料“鸟、山”进行组合识字,“岛”字的音、形、义在孩子们的脑中扎根,真正达到了乐学、易学,省时高效。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多媒体情景的设定为学生创设了愉快的学习氛围,使识字教学步入了“学生乐学”的理想境界。如此学习,课堂氛围温馨轻松,视觉图像丰富多彩,学生对生字、对课文都会印象深刻。

三、扩大阅读量,认真分析,写好作文

小学生要打好写作基础是从三年级开始的,所以从三年级开始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课外阅读也是通过课内阅读的引导来延伸的。因此在讲解课文时要随时运用好教材,放开学生的想象思维,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跟随课文去体验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感受,并随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因此,备课时我不会轻易放过能让学生动笔的地方。然后我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并随时把自己的感受和补白写在读后感本上,打开学生思维灵动的大脑。

久而久之,学生写作文时就会用上自己读的书中的知识说明自己的是与非。反过来,写事时就会用上书中的知识更有说服力地证明自己的对与错。所以我认为,多读书对习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

语文教学点篇4

语文课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范畴。语文课程改革是语文教育改革中最为关键和敏感的部分,它往往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首要突破口。那么现代语文课程的改革如何进行,其发展特点和趋势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指的是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已接受的观点。联系生活学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还能克服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的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学生的社会“生活”包括哪些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所开列的“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现代科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科学知识综合化的明显加强,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指的是语文课程要简化头绪,加强综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综合的全面提高。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

1.改变现行语文教育中过于追求科学化、多线索的倾向,加强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听说整合为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和写作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之中。以往的语文课程,一般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汉语知识和语文实践活动等若干个子系统,好处是线索分明,便于教学,但缺点也很明显,即片面追求科学化,罗列大量的训练点,肢解语文;强调听说读写的独立自足,各成体系,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和照应。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如果头绪繁多,则多百害而无一益。

2.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综合,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并把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是指加强语文的实践性,而语文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这是针对过去语文课程严重脱离实际、纸上谈兵、重知识轻能力、死记硬背、学生学习的归宿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等倾向而提出的,目的是广开语文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为语文一个重要的属性是交际工具,要学生掌握好这个工具,单凭口耳相授是不可能的。语言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去自悟、自得,并培养自己运用语言去吸收、交流和储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实践性与生活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两段话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实践的重视。

(四)语文课程的开放性

是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由课文扩展到其他文章以至课外,引导有条件的学生进行网上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在重视课内练习的同时,要重视课外练笔和课外口语交际活动;综合性学习一般只提供活动的方向和少数参考资料,大量的具体的学习任务则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综合性学习中的跨学科活动则是语文材料开放性的最集中表现。

2.由于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自足的,而是开放性的、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的,所以,对教师来说,教材决不是“圣旨”,它只是给教师的教学搭建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其中许多地方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增或删,当然最主要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发挥。新型教材的由有限伸向无限、由现在通向未来的开放性特点,则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五)语文课程的跨学科性

指的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等,这些观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断得到强调。提出“跨学科”这一概念的背景在于,过去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与其他课程隔离,独自为战,为语文而语文,湮灭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工具性。提出这一概念的理论依据在于:语文本来就是反映并表现大千世界的,当然也反映其他课程的内容;“生活处处有语文”中的“生活”,其他课程当然也包含在内,只要有听说读写的地方,就会有语文。新教材编写中尽力体现跨学科这一思想。阅读部分的课文选编注意体现学科内容的多样化,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文学、艺术等尽在其中;练习设计注意跨学科照应;综合性学习尤其强调跨学科,专题设计常常是从科学与人文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联系其他学科所学的知识,请教其他学科的教师,开展语文活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反映,教学内容与课程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现代语文课程的变化发展,已不是传统课程所能企及,理所当然,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法也非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能相提并论。那么建立在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上,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巴班斯基曾说过:“现代教学的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这种注入式的教学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近三十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只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有十种之多:发现法、解决课题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SQ3R学习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观察法、局部探求法、研究法、探究和研讨教学法、综合性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2.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学科发展中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对语文课程设置提出了综合化的要求,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则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交织使用,这势必形成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呈现出的综合性的特点。当代语文课程所包含的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既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去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要实现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就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就要使用适应于该环节的教学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说:“要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就用讲述和谈话法;要检查学习情况就用提问或答卷;难的要讲,中等难度的可用探讨启示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交错使用的情况是常见的,这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3.语文教学方法的双边性

中外教育史上已有过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有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则带着浓厚的儿童中心主义的色彩,这不能不说与传统的语文课程设置有关。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具有片面性和落后性。而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则一改传统课程的特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不是师讲生听,也不是师导生演,更不是师尊生卑,而是互学、互动,二者是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之相应,当代语文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理所当然有所不同,其特征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如导学式教学法、启发探究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等教学方法都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语文教学方法的双法性

教学方法,按其本义理应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两个方面,但长期以来,只讲教的方法,忽视学的方法。实践证明,忽视学法,教法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减弱了实效性。这个问题,只要考察一下过去的语文课程设置,就不难找到答案。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远离现实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教就足够了,无需考虑学生的学,也能适应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进展缓慢的时代要求。现在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不断更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进行改革,课程应该综合化、趋优化。要适应课程的这种发展趋势,教学方法不仅要研究教法,更应该研究学法。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已是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教会学生学习”也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教”这方面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即扮演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即扮演“学习的主人”的角色,以表现出“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便成了最优学习方式与最优课堂教学方式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了。

5.语文教学方法的最优性

语文教学点篇5

关键词:学习过程;教学方法;个性化阅读

当前,中等艺术学校语文课教学正面临着极大的困境,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厌学、教师怕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如果不能尽快找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势必会影响艺术教育的整个环节。因此,虽然步履维艰,但我们探索中等艺术学校语文课教学新思路的努力还得继续下去。

一.全面把握艺术中专生学习语文的过程

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是培养良好文学修养的基石,因此,针对艺术中专生基础较差的情况,语文教师应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如生字、生词、语法、逻辑和修辞等,做到先易后难,并利用各种练习加以巩固。

学习文言文时,教师应在讲解的基础上,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查阅资料,梳理文章,加强语感,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同时,教师的讲解应力求生动,教学形式力求多元化,努力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在活泼的气氛下学习。

读写方面,教师可以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先读后写,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使之相互促进,发挥整体的优化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

中等艺术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存在着许多差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专业特点、兴趣等作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同时,也应采取与艺术教育要求相适应的,以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把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引入语文教学,让语文课贴近现实、贴近艺术、充满活力与趣味。

如,音乐和舞蹈专业的学生,可鼓励他们多朗读,多讨论,多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的授课语言应生动、诙谐,平时还可多推荐与文学有关的音乐舞蹈作品让他们阅读。而对于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而言,则应该加强诵读,让他们认真体会,用心感受,还应多多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感受诉诸笔头,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另外,针对美术专业学生好静不好动的特点,教师可多让他们加强阅读训练,提升文学气质。

三.尊重艺术中专生的个性化阅读,指导其有针对性地品读文学作品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阅读是一个生命体验与情感交织的审美创造过程,它与读者的生活经历、鉴赏水平休戚相关,因此,教学语文课时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艺术中专生有思想活跃、情感丰富、学习耐力较差的特点,他们往往喜爱阅读蕴含丰富情感,且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珍惜他们的感悟和体验,关注和鼓励他们表达独特的感受,有的放矢地推荐他们喜闻乐见,且对语文学习有益的书籍,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心理专家指出,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并不持久,一般在20分钟左右。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解,既没有情感的激荡,也没有高潮的迭起,势必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必然随之下降。因为“没有阅读者的自主阅读需要与阅读心理的积极参与”,“这种阅读活动是一种令人生厌、痛苦的活动”。所以,为了抓住艺术中专生的学习注意力,语文教师应打破生搬硬套的授课方式,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比如运用问答、探讨、座谈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激发他们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诙谐幽默的教学话语和夸张的表情也尤其能吸引艺术中专生的注意力,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五.语文教师应加强艺术知识的学习

语文教学点篇6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能力培养 教学优化

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尤其重要。所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既要加强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任务可谓任重而道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

首先,有些教师认为,语文科学习进步慢、效率低,整日努力学习,没多少提高,十天半月不学习,退步也不多,教学过程中缺少创新精神。其次,认为语文学习就是以识字、阅读、概括段意,总结中心思想为主,为教学而教学。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审美及情感教育,师生间缺少互动交流。还有就是认为语文教学效果不好是由于教学设备简陋,缺少教具,无多媒体教室,教学条件无法与发达地区及教育资源丰富地区相比等。

针对以上几点,笔者有以下看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是多年来未能有效解决的痼疾。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教师们关注、探讨的热点。为改变语文教学长期以来费时多而收效微,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的状况,就要不断尝试各种办法,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抓起。

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呢?在深入小学一线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有些许收获,总结了一些经验希望与读者一起共同探讨。

在一次下乡听课时,有的教师是这样做的。首先提前测评。在学习新课程前,对学生应具备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性进行测评,看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技能基础和思想感情基础。用几分钟时间解决绝大部分同学认知前提障碍,激励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其次,在解决认知障碍后及时导入教学目标。这不仅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将目标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三类。采用适当方式明白地告诉学生。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有目的地自学、提问、互相讨论,最后由教师解疑。教学目标的认定不仅让学生知道学什么,而且应告诉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还应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和达到什么效果。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达到的目标层次也不同,这样就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品尝到胜利的喜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有就是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当堂检测,检测内容与目标教学相对应,具有典型性,题量难度适中。及时收集反馈的信息,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这样,就很好的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教学目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只学习新词语、阅读、概括段意、总结中心思想,而且要进行思想、审美及情感教育。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与学生互动交流。走入学生的心田,尊重学生,张扬个性,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应成为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无疑为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提供了一个滋长、发育的温床。

例如,讲授《小抄写员》一课时,老师问:“同学们,你们在家中帮父母做过什么事情啊?”学生们大多一片茫然。只有少数同学回答曾自己洗过手绢、袜子。根据这种情况,老师导入新课,介绍一位同龄的叙利奥,怎样满着父母。每天帮父亲做事到深夜,减轻家庭负担的故事。以此教育学生认识每个人都是家庭中的一员,在学习之余,应尽可能地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学会尊重他人。同时让学生明白了语文源于“生活”,也就是语文知识的获取,不仅仅在课堂,更是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社会实践中。鼓励学生们从生活中学语文,从而发现语文的趣味性和巨大魅力。

有时。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述,幽默的语言或动作,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风趣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的浅显易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某位教师在讲解“望梅止渴”这个成语时,突然一字一顿地说:“王帅同学听课最专心。”学生们都愣住了,老师又煞有介事地说:“我发现王帅同学在边听边看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同学们这才回过神来,发出一阵轻松的笑声,对这个成语故事及成语的寓意无疑也理解得更深刻了。

针对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贫乏问题,笔者认为在现代化教育手段方面可能确实如此,但也有其优势所在,就看教师们是如何看待,能否开动脑筋,发挥主观能动性了。

语文教学点篇7

一、支点的特征

这个支点应该是个动态的存在。它可以是一节课中的核心问题或重点话题,它决定于教师、学生和文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文本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必须经过读者个性化的阅历、积累、情感以及阅读理论和各方面修养的再构建,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所得,不是固定不变的。同时由师生共同构建的文本意义最终可能亦会超出文本和作者的原意。因此,当把课文的支撑点转化为师生双方对话的有效话题或中心问题。

二、支点应有的功能维度

1.尽可能地激起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内敛的情感。作为一堂课的支点,它必须能够直达该课文的教学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的内心情感,收到强烈的激发效果。它的设置应能够把学生的认知能力、行为能力、情感活动调动起来,很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譬如《石钟山记》中一个比较好的切入点就是设问:作者在什么情境下笑?他笑的内容是什么?通过这样的问题,把课文化难为易,成为一个个阶梯性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无限接近文章的主旨,把陌生化的课文转为可轻易接受的文本,进行和谐的对话交流,成为成功课堂的契机。因此,一个好的支撑点一出就能让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思如泉涌,学生敢于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亦可以轻松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也才能够使师生互动找到恰当合理的依托。同时,对于每节课支撑点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科学性和挑战性。如果一个问题的提出毫无技术含量,没有一定的深度,没有一定的技巧,一般不会激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教师必须站在很高的理论高度,熟练掌握语文高考能力要点,熟悉教材中的疑难点、关键点,善于发现文本中的问题,提起学生解读文本的兴趣。为此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必须技高一筹,只有师生对文本的理解存在差异性,距离化,这才会活跃课堂,否则课堂上就会尴尬。针对文本中的一般人或学生的错误解读,教师要能够激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组织学生科学理性地研究。教师在解决文本时能够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这是一个成功支点的前提。

2.支点应是课堂教学的焦点和切入处。它应能突破低效无序公式化的教学状态,是优化课堂结构的有力依托。它犹如光学中的光源一样,由焦点向四处发散,一步步向前推进;又好像舞台上的明星一般,灯光聚焦,成为瞩目的焦点。正常来说,支点应是课堂的高潮所在,为支撑整个课堂的灵魂。作为切入点,它是一把解读文本的钥匙。语文教学的支点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学生需凭借它来深入解读文本,教师要借助它来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本人,课前必须花大力气寻找这个支点,这是备课和授课的重中之重。它可以使得课堂的节奏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引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作为焦点,一般而言它就是该节课的重点难点,吸引师生的目光和注意力的集中,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当然,还包括了把学生个性化的不完全的不科学的结论进行整理归纳,使之规范化,成为相对准确的答案,让学生明白自己发言的价值,认识到自己的意见是整个答案的有机组成部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端正态度。

语文教学点篇8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总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料中的问题,绝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避免上述问题?当然是时时处处讲究细节,那如何打造细节美的课堂呢?这是个系统工程,因为课堂教学只有40分钟,而且,每一分一秒都充满了变数,都隐含着或生成着细节,都可以是一个亮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研读教本,预设精彩细节

我们经常说精彩在课堂,功夫在课外。因为,细节来源于教师对教本的研读,来源于教师与教材先期对话的深度与广度。为此,语文老师要做的就是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的高度发掘与把握文本提供的教学资源,精心预设教学细节。

首先,思想上不能图省事。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要吃透教材,直抒胸臆,脉管滴血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处,在提纲挈领、文字脉搏振动处仔细研究,做到将整个教材熟烂于心;积极搜寻相关资料,将与教材相关的课外知识明了于心;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琢磨清楚了然于心。在备课时,先背学生,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不时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材、思考问题,猜测他们可能会提出的问题。这样,当课堂上出现随机问题时,我们就有可能迅速地判断问题的价值,加以把握和引导。

另外,“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因此,精彩的课堂,离不开精彩的教学语言,俄罗斯就有这么一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教师对教材的研读离不开语言的预设。为此,教师应该读大量的书,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尽量用简洁、有力、精彩的教学语言,引发学生浓厚的求知需要,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望,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关注课堂,发现思维细节

教师要努力发展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关注课堂教学细节可以提升教学机智,促进教学走向合理化、智慧化、精致化。教学不可能滴水不漏,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教师难以精确预料的问题与偶发事件。教学的技巧就在于教师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对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做出相应的处理,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

例如,在教授《小溪流的歌》时,我问同学们小溪流的精神,同学们慷慨激昂的回答正是我需要的,我正洋洋得意于自己高超的引导启发,突然一个同学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我问他有什么问题,他说“我觉得小溪流身上还具有助人为乐的品质。”这与小溪流一路欢歌不断前进的主题不太一致,但课文中确实有明确的语句表明小溪流具有这种精神。我让全班同学为他的细心发现鼓掌,从此更多的同学敢于发表不同的而且言之有据的看法。虽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却代表着学生的思维在闪光。我们要有效捕捉并珍视它,用发展的眼光、激励的神情呵护那别样的思维,用诚挚的热情、真切的态度关注每一颗稚嫩的心灵。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这样的课堂上发现乐趣、张扬个性、升华情感、锤炼思维、完善人格,全面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的细节静静地潜藏在教材的字里行间,很自然地流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只需:课前,倾心研读教材,把握课文的精髓,设计以生为本的教学环节;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每一个眼神,聆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给予适时的激励评价;课外,充分利用可发展学生的契机……比如,有的教师走出课文局限,引导学生在辨别与批判中张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细节成为牵扯学生心灵的琴弦,撼动着学生的灵魂;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直指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尊重、信任学生,诚心诚意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做到了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教师用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归纳概括自己一节课的精髓,用最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抓住学习要领,提高教学效率;有的教师布置作业时细思量巧设计,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注重形式的创新和趣味,强调过程的合作和实践,巧妙延伸或巩固了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点篇9

完善双语教学准入制度、建立双语教学课程评估体系等相关建议,以促进国内高校的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双语课程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与经济教学方法双语课程。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双语教学。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高等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可见,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教育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质量。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所指出:“国际化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有机部分”。

安徽财经大学也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并已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如引进海外留学人员回国从事教学工作、外派师资接受培训、与国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进行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等。然而和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在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二)双语教学的界定。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双语教学是特指在专业学科教学过程中,采用外语(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开展和组织教学的活动。双语教学应包括以下要素:

1.采用原版教材。授课教师应了解国外相关专业的教材使用情况。由于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技术等宏观环境方面存在差异,原版的教材可能存在部分章节不适用的情况,但这并不影响教学活动的组织。授课教师可同时指定多本参考教材。

2.使用外语授课或课堂讲授以外语为主。如果只是使用原版教材,而还用汉语授课,笔者认为这不是双语教学。教师必须使用英语完成备课、多媒体幻灯片、课堂讲授、课堂活动组织才是我们所说的双语教学。在讲授过程中,必须坚持使用外语。笔者认为,对一些术语的表述可以适当使用汉语,但使用中文讲授的时间不宜超过总授课时间的20%。

3.学生考试形式的设计和成绩的评估。双语教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可以根据课程需要灵活设计,采取英语口语面试和英文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是比较理想的选择。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

(一)双语教学课程教材的选用。

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一直都选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学用书。如《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固定教材Dominick.Salvatore的《internationaleconomics》以及《国际市场营销》课程的固定教材warrenJKeegan编写的《Globalmarketingmanagement》。我们选择这些教材的理由是:首先,教材的语言表达比较规范、简单,用词准确;其次,教材同经济学科核心课程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内容联系比较密切;第三,相比较而言,教材的内容更具有客观性,作者能从学术的角度去研究、探讨和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理论与政策,“大国主义”的思想较少;第四,教材和我国在职研究生经济学专业的国际经济学课程内容十分相似,可形成较好的接轨事态。当然,国外教材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如在一些内容上说明得过于详细。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因此,教学中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有效的选择,抓住主要的内容,对于那些与国内教材重复的教学内容、章节和报道等一律删除,或让学生自行阅读。

(二)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

各高校大学英语一般开两年,到了大学三年级,相当一部分学生已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统考,还有一些学生达到了大学英语六级的水平,学生普遍已有了较好的英语基础,这时采用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困难相对要小些,可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另外,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开始连续、合理地部署和安排双语教学,可延续英语学习,使英语学习四年不间断,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可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提高作用,而且可在基础英语学习之后,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转移到自己的专业上来。因此,我们把双语教学的时间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并选择合适的专业课程连续安排双语教学。目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已经开设了国际经济学(英)、国际贸易(英)、国际市场营销(英)、电子商务概论(英)、特许经营(英)、国际商法(英)等六门双语教学课程。

(三)双语教学课堂实践。

1.双语教学方法的使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英语沉浸式教学法(englishimmersion)和参与法(participationmethod)。所谓沉浸法就是完全使用英语授课,教师用简单浅显的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能顺利的掌握英语,掌握教学的内容和其它知识。当然,对于一些比较专业的经济术语,教师用汉语给出其准确的含义,以使学生对术语和定义有准确的理解,但是汉语解释十分有限。所谓参与法就是在教学中首先提供一些分析问题的必要条件,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西方经济学等基础知识,自己分析、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扮演主要角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维,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掌握也比较牢固。比如在讲解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要素价格

均等化理论时,我们就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要素丰裕的国家——要素价格较低——具有生产和出口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优势——出口增加——要素使用增加——要素相对价格上升——要素价格均等,然后配以图形予以解释。这样,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踊跃。

2.多媒体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课件由任课教师自行设计制作,教学课件采用全英语,这有利于进行沉浸式教学,给学生制造全英语环境。同时,用英语制作课件可以避免因教师对个别单词发音不准带来的不利影响,上课时我们逐条、有时甚至是逐词显示讲授的内容,让学生看起来更加容易方便,重点更加突出,让学生在课件的帮助下理解的更容易、更深刻、更全面。另外,采用多媒体教室上课,节省了板书所花费的时间,从而可改善教学进度。多媒体课件可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为一体,因此在讲课时,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双语教学的考核方法。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灵活运用多种考试形式。为适应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努力改革当前高校中以百分制闭卷考试一统天下的局面,灵活运用笔试、口试、闭卷、开卷等考核方式,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增加了双语教学课程考试中的口试比重,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平时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和水平也都可被计入考试成绩,以此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水平及知识掌握程度。双语教学的成绩评定注重平时考核,使成绩构成多元化,力争改变“一次性闭卷考试”的局面,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避免“一考定成败”。我们注重平时考试,并不是频繁增加考试次数,而是由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并通过测验获取教学信息,指导教学更好地开展。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与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逐步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同时对采用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成绩予以注明,从而给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较好的条件。

三、加强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的建议。

(一)制定长期的双语教学规划。

开展双语教学是一项持续工作,必须有全面长期的规划,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适应wto要求,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有国际交往能力、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和实践要求标准高的特点,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上应采用同国际相关专业(国际商务)接轨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在现有的双语课程基础上,考虑增加一批适应于全球化的专业课程,使用双语教学。并且要特别注意这些双语课程之间的层次衔接,形成合理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在课时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原版教材的特点,安排足够的学时,以保证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二)加大双语教学师资培养力度。

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授课技巧和较高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还需要较好的英语水平。然而,在高校的双语教学实践中,能流利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比较缺乏。一方面,外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知识丰富,但英语功底不深。或者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比较高,阅读文献与看专业杂志的能力较强,但口语和写作能力较差,进行课堂教学困难仍然很大。因此,培养既能熟练使用英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的关键。

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两种途径。

一是自己培养。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教师,可以采取短期集中培训的方法,也还可以选送一些教师到外语院校进行进修,由外国教师任教,采取封闭式的训练,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提高

。另一种方法就是引进双语教学人才。学校可以采取特殊政策引进国外人员归国进行教学工作,或者聘请其它外籍教师(相关专业的专家)进行教学工作。

(三)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

双语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教学内容,就可以节省板书的时间,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把平常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所总结与积累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论文竞赛、课堂小组辩论等方法有机地结合双语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它所具有的纯汉语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使它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长。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与实际结合比较密切的专业课程直接开到实习基地,同时也可以邀请一些国外的专家或专业化人士到学校,进行学术讲座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的优越性和紧迫性,激发他们学习双语教学课程的主动性。

(四)建立双语教学课程评估体系,加强对双语教学的监督和管理。

目前,双语教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双语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体系不无关系。我们认为应尽快建立双语教学课程的特定评价体系,以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双语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做好双语课程的认定工作。根据大家普遍认可的高校双语教学的三种模式对双语教学的层次做好界定,并根据不同层次给予不同的工作量补贴,以激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其次,制定双语教学质量认证体系,加强对双语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如不定期地在院系、教研室内部开展双语教学交流与研讨,开展教学竞赛、组织观摩教学,邀请专家、外籍教师,包括外语专业人员对双语教学的效果进行考核,组织学生评教等。

(五)完善双语师资认证制度,严格双语教学准入。

我们认为,申请双语教学资格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具有一定教学经验,教学水平较高,已用汉语主讲有关课程两轮以上;能熟练阅读外文版教材,准确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符合基本条件要求的教师可向教研室提出承担哪种形式双语教学任务申请;教研室审定教师条件,报系(部)审核;教学系(部)审核后将符合条件要求的教师报教务处;教务处组织评议小组听申请教师试讲并给出评定意见,符合要求者报主管校长批准;取得双语教学资格的教师,由学校颁发资格证书,并具有优先参加校内各种评选和评优活动;具有双语教学资格的教师,在完成一(或二)轮双语教学任务后,才可申请高层次教学形式资格的认定。

参考文献:

[1]张红霞,李平。论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应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2]何志勇,陈伟,张秀华。渐进式双语教学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研究,2007,(7)。

语文教学点篇10

然而,汉语的音乐性强,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决定着汉语教学必须以朗读为主,这是我国几十年语文教学积淀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朗读,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最具实效的阅读训练。以语文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有效朗读,落实“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悟了文意,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那么,怎样才能让朗读避免“虚情假意”,达到“情真意切”呢?怎样落实有效朗读的指导训练呢?

一、通过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时候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因为语感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理解语言,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敏捷。反复诵读名家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诵读,把文章读得琅琅上口,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已经十分熟悉,这样,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这是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和基本规律。

二、创设情境,以情激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形象生动、充满情趣的事物是学生永远喜欢的。要让学生读出感情,首先要让他们入其境,才能体其味,表其情。一个老师在教学《小石潭记》一课时是这样开始的:“同学们,名川大山的景象是十分迷人的,但是小小石潭清幽寂静,一点儿也不比名山大川逊色。你们想去那儿看看吗?”清脆悦耳的水声,清澈空明的溪水,曲折蜿蜒流向西南……,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合着美妙的音乐,呈现在学生的耳旁。学生被迷人的情景激情所感染。从学生们的眼神中,可察觉到他们向往这个美丽的地方,然后老师让学生带着向往之情去读课文。学生的阅读需求被激发了,很快沉浸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自觉地用声音动情地再现文字。

三、通过朗读,促进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要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必须依靠对课文的正确诵读。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并非轻易可以练就,它是在千百遍按照汉语普通话规则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形成的。“熟读是把一切成例化成习惯。”如果能促进学生用普通话千百遍地正确朗读课文,形成了习惯,方言及语言渣滓也就容易清除了。朗读语速的训练。语速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朗读的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所有这些,都应具体训练。此外,因朗读时目的、对象、内容的不同而应采取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如何把内容读得大方、得体、有条理、切合语境,如何在朗读时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等,这都要在训练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学生掌握了这些朗读的基本技巧,他们便会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变得会读了。

四、通过朗读,以理解促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