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7:38

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篇1

【关键词】初中地理;以人为本;教学方法

本轮新课程改革是在前几次课程与教材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充分考虑到现代社会发展、信息技术进步与初中生心理变化等因素,转变传统地理教学中“知识本位”的观念,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初中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该主动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并通过转变教师的角色和行为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并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挖掘学生潜能,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

二、要有科学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课堂活动的开展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对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初中地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有层次意识,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树立不同的学习目标,例如对于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教师可以将其的学习目标预设在认知领域,即对于教师讲述的地理概念能够顺利地理解;对于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高目标要求,让其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还能将知识运用到新领域;而对于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教师在要求其完成前面两个层次学生目标的基础上,还要对其情感认知提出要求,也就是说,利用知识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

三、要有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某教师在“地球与地球仪”的教学中,先通过向学生展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月球绕地轨道等照片,让学生从感性方面了解地球的形状,然后再通过对地理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的基础知识,最后通过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中,形成对地球的基本印象。

四、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内在的学习动力是推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内因,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一些形式多样、内容活泼,且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学习中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例如某教师在“经度和纬度”的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座位情况,将学生分成东西、南北组,然后教师说出东西组号和南北组号,如“东二组、北三组”,请符合要求的同学起立示意,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让学生在对东、西、南、北的直观感受中,体会经度和纬度的意义。

五、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转变学习方式

随着幻灯片、微课堂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的广泛应用,多媒体课堂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努力改变学生单一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尽量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获得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例如在自然环境知识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户外,让学生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体会祖国地形的丰富、山河的壮美、气候的多变,并在实践中掌握自然地理的相关知识。

六、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维训练

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启发,并通过创设与学生惯性思维能够产生碰撞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某教师在“板块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然后让第一组同学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同时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接下来让第二组同学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同时观察泥沙的运动,通过这样的情景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板块移动学说”的本质。

七、结论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在以人为本基础理念的指导下,主动转变教学思路,探究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地理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不断提高学习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永江,魏茂娟.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01:77.

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篇2

【关键词】初中地理设问教学有效教学方法

按照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其中,并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思维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设问教学恰恰是把知识转化为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这种模式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相关概念的设疑

一般地理教学中的相关的概念都是牵涉到一些基础的知识内容,难度系数不是很大,但有的还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一般都是通过抽象逻辑的加工,用语言将其规律性的东西表达出来。对于概念,一般比较枯燥死板,学生学习兴趣较淡,所以教师必须选择一定的设问形式和设问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刚刚学习新课时,教师可以试问学生对地理课相关常识的了解情况,如什么经纬度?什么事气温、气候、气象?什么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什么是比例尺?刚开始由于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也很难回答,老师就必须给你针对性的直观性的解释。对概念的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得死板枯燥的知识变得具有灵活性,可以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二、地理教学内容中对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设疑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地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了,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一定要结合学情,知己知彼,并结合教材进行讲授新课。针对一些基本的简单的技术技能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有效的设问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常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老师直接告知答案,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所以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十分薄弱,要想改善目前的教学状况,老师必须从新定位学生的地位,对于一些基本的问题可以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思考,这样就会加深他们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人类的地域联系,谈到交通方式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依据所接触的社会现实和所学的历史知识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就极易开动脑际去思考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了。

三、利用多媒体图片,进行设问和讲解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和地理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被引进教学中来,它以自身的优势大大超越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更直观和生动的把知识呈献给学生。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自身具备的优势,很方便的把问题呈献给学生,及时发问,并且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堂教学,调控课堂过程,把问题的结论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理解自身学习的情况,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要想有效的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图面,开展问题设问就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开展活动,有效设问

地理教育针对的是普通中学生,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激发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联想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课教学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初步形成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并逐步形成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在选择教材或编写教材时,应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结合学生现有的地理知识基础,选择具有一定理实践作用的地理理论,同时还要立足本学生实际,创新地理教学方式与方法,创作校本课程,以此为立足点,扩大学生知识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五、把握层次,难易适中

在初中地理的课堂设疑中,一般都是为了回顾旧知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导入新课,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新知识,让学生身临其境,加大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效的知识总结,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学生参与其中,为此,任何问题的设置都要能吸引到学生,都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其中,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学情,有效的考虑到问题设疑的层次性和难易程度。课堂问题的设疑,要多元化、多样性,考虑到所有的学生,也照顾到所有的学生,体现层次性提问和教学。在难易程度上,要做到难易适中,切记出现过于简单、过于偏执和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这都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鉴于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问题设疑的难度和密度。

对于初中地理课堂的设问教学模式来说,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符合教学的需要,是针对教学内容的,不能为了设计问题而出现问题,一定要紧扣学习内容,同时,对于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梯度,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楠.试论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3(09)

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篇3

关键字: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置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潜能。通过必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知识,使他们的思维在“发散”与“集中”中前行,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应遵循两个原则:

一、设置的问题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

根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有浅入深、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由浅入深地设置地理课堂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非洲的气候”一节时,先请学生阅读教材插图,随后依次设置如下问题:

你发现了“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都位于非洲什么部位吗?(都处在赤道附近)

它们又分别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前者是热带雨林气候、后者为热带草原气候)

两者都处在赤道两侧附近,为什么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因为刚果盆地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终年高温多雨;而东非高原由于地势比较高,气温偏低,降雨偏少)

马达加斯加岛远离赤道,为什么其东部是热带雨林气候?(尽管该地远离赤道但是由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又受厄加勒斯暖流的影响,降雨较多。)由于设问是由浅入深的,以“气候”为焦点,从不同角度将思维“聚集”到“焦点”上来,又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又有利于个性见解的产生与发现。

二、设置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活跃的成分是求知欲。即对学习的内容产生认识上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务必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启发思维。如在讲述日界线概念之前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日期上来讲,后出生的人一定比先出生的人小吗?”在讲述地球的公转时提问学生:“为什么远日点是夏季,近日点反而是冬季(指北半球)?”在学生头脑中构成一个悬念,引起好奇,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高涨情绪。

那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维探究活动中,感受地理、学习地理、运用地理呢?我们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置问题提问:

1.联系实际的提问

在地理课堂教学提问中,联系生活常识,尤其是能及时联系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回答,可以增加地理教学的感染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必要补充。如在讲气旋与反气旋问题时,我结合台风在我省登陆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据气象台报道,有一股台风在我省登陆,同时得知,福州当地的风向变化是:西北西南东南,请问该台风是在福州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中的什么方向登陆?”这种问题既将课本知识“活化”了,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还能达到开启学生的智能的目的。

2.逆向思维的提问

课堂提问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但这种反馈必须是实质性的而不应是形式上的反馈。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提出的问题设计的质量如何了。我在听过一位教师讲述空气的组成时,他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干洁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各有什么性质?”这一问题提出,学生照本宣科读了一遍就回答完了,但学生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所以我在讲授这一问题时,把提问改成:“假如大气中分别缺少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臭氧,那么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回答这样的问题照课本读一遍就不行了,学生必须根据课本上各种气体的性质,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逆向思维才能把问题答出,既使学生答错了也往往能给教学提供生动的实例,成为澄清教学问题的大好契机,这样的反馈才是一种实质性的反馈。

3.因果相关的提问

这种提问问题的方法,可以摆出一些条件或设想,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得出结论,也可以先摆出地理现象,再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推究原因,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例如,讲述欧洲的气候时,先展示气候类型分布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年等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欧洲地形图,在学生对欧洲的位置、地形、洋流、降水和所温的分布特点有了感性认识后,再提出:“欧洲为什么会具有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这样能使学生从“因”中得出“果”来。再如,学生了解日本多火山地震的特点后,问:“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引导学生阅读“板块构造示意图”,这样学生可以从“果”中得出“因”。

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篇4

关键字:初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置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提高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潜能。通过必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知识,使他们的思维在“发散”与“集中”中前行,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应遵循两个原则:

一、设置的问题要由浅入深、逐步深入

根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过程是有浅入深、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由浅入深地设置地理课堂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非洲的气候”一节时,先请学生阅读教材插图,随后依次设置如下问题:

你发现了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都位于非洲什么部位吗?(都处在赤道附近)

它们又分别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前者是热带雨林气候、后者为热带草原气候)

两者都处在赤道两侧附近,为什么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因为刚果盆地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终年高温多雨;而东非高原由于地势比较高,气温偏低,降雨偏少)

马达加斯加岛远离赤道,为什么其东部是热带雨林气候?(尽管该地远离赤道但是由于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又受厄加勒斯暖流的影响,降雨较多。)由于设问是由浅入深的,以“气候”为焦点,从不同角度将思维“聚集”到“焦点”上来,又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教学既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利于个性见解的产生与发现。

二、设置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最活跃的成分是求知欲。即对学习的内容产生认识上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务必要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兴趣,启发思维。如在讲述日界线概念之前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日期上来讲,后出生的人一定比先出生的人小吗?”在讲述地球的公转时提问学生:“为什么远日点是夏季,近日点反而是冬季(指北半球)?”在学生头脑中构成一个悬念,引起好奇,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那么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通过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维探究活动中,感受地理、学习地理、运用地理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置问题提问:

1.联系实际的提问

在地理课堂教学提问中,联系些生活常识,尤其是能及时联系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去分析回答,可以增加地理教学的感染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必要补充。如在讲气旋与反气旋问题时,我结合台风在我省登陆的实际情况,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据气象台报道,有一股台风在我省登陆,同时得知,福州当地的风向变化是:西北西南东南,请问该台风是在福州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中的什么方向登陆?”这种问题既将课本知识“活化”了,又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同时还能达到开启学生的智能的目的。

2.逆向思维的提问

课堂提问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但这种反馈必须是实质性的而不应是形式上的反馈。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提问问题设计的质量如何了。我在听过一位教师讲述空气的组成时,他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干洁空气中主要成分各有什么性质?”这一问题提出,学生照本宣科读了一遍就回答完了,但学生究竟理解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上的反馈,所以我在讲授这一问题时,把提问改成:“假如大气中分别缺少了氧气、氮气、二氧化碳、臭氧那么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回答这样的问题照课本读一遍就不行了,学生就必须根据课本上各种气体的性质,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逆向思维才能把问题答出,既使学生答错了也往往能给教学提供生动的实例,成为澄清教学问题的大好契机,这样的反馈才是一种实质性的反馈。

3.因果相关的提问

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篇5

一、多媒体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

以往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师的备课、教学基本上都是一个人默默地工作,很难谈得上有真正的教学研究。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很多时候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凭着自己的经验进行着重复劳动。善于思考、勤于学习的教师可能还会针对自己的不足想点办法、找些对策,缺乏创新精神的教师则很可能就是固步自封、得过且过。同时,也因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除了教材、教学参考书和习题集外,再没有其他新鲜的教学资源,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最终的结果就是授课形式单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灵活应用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些不足。

1.教师可以通过各种专业的教育网站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如优秀课件、优秀教案、导学案、练习题等。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教师备课、制作课件和出试卷的时间,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因为教师在浏览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吸取人家的优点,无形中就提高了自己的业务素质。

2.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广阔的平台与全国各地的同行交流、探讨,也可以随时学习教育名家专家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这样教师就可以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之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满足新课改形势下学生新的需求,自己的课堂才能做到活力四射。

3.教师通过网络可以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时事新闻,如美国反恐战争、巴以冲突、经济危机、渤海漏油事件等。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将这些新闻适时地讲给学生听,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局势,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1.化静为动,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学生面对静态呆板的粉笔、课本、黑板、挂图,加上一些较为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难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多媒体教学克服了这一缺陷,静止的文本可以按指定的轨迹运动,静态的图可以像动画一样移动,色彩可以变化,速度可以控制等等。如在讲解“气温和降水”中主要降水类型: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相应的ppt课件或者flas给学生演示,学生就可以实实在在的看到这三类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该知识。又如在讲解“海陆变迁”一节时,动画展现大陆漂移、板块碰撞或挤压时,则会达到以虚化实的效果,进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

2.化繁为简,提高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教学是集文字、图片、图象、声音于一体的教学方式,它能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认识的难度,变难为易。例如,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地球的形状、纬度、经度等,这些都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就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所讲的对象化繁为简,从而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遥远的东西变成眼前的。使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观其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好知者”,进而达到化难为易提高学习兴趣的效果。

3.化教为乐,培养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形象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引入到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如在讲自然资源概况这一节时,多媒体可以提供丰富的图片,生动展现出自然资源的种类,让学生在轻松浪漫的氛围中学习,逐渐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接下来还可以拓展一些相关的课外内容,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地从兴趣到乐趣。

三、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授课方面,导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好的导课,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最好的方法是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景体验,这样就会达到很好的导课效果。例如在学习气候时,首先播放一些不同地方自然风光的录像,或是展示相关图片,再由老师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如“不同地方自然风光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就会迅速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2.优化教学方式,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初中地理中的比例尺、经度、纬度、地球的运动、气候类型等,学生接受起来很困难。多媒体课件能够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于一体,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感官需求。例如在讲授地球运动时,可以播放一个FLaSH课件形象的展示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的过程,使学生可以看到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对于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具有非常的大的帮助。

3.加大课堂有效容量,巩固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往往由于板书、绘图和重复讲解而浪费时间。而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大大节省授课时间,而且学生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比较,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可提出相应的学习问题,能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学会知识”变为“会学知识”,由“苦学知识”变为“乐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都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高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多注意积累好素材。兴趣要通过教师信手拈来的典型事例来激发,所以教师要处处做个有心人,点滴积累为我所用的有趣素材。

2.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脱离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心理状态和实际,兴趣培养的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的。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兴趣不高的客观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放矢,简言之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

3.多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必须深入了解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学生所表现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寻求兴趣的培育点。

五、小结

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篇6

初中地理作为一门基本性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许多学生都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他们基础比较薄弱,即使是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课,往往还是会出现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在没有系统学习地理之前,学生对客观的地理现象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每当涉及这类知识的时候,他们总想深入了解和穷追不舍,这就会使得课堂陷入混乱,甚至影响教学。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许多学校都大力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虽然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举措,但是成效不大,特别是生活化教学。许多采用生活化教学也只是走个简单的形式而已,并没有切实从根本上实施这种教学方式,从而大大降低了作用。初中地理作为一门普通的学科,学生课下没有充沛的精力来探讨实践,所以课堂上的时间尤为宝贵,教师应该明确分析现状,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方法。

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1.进行适当的课前提问

地理知识作为文科,许多东西都是需要日积月累的。比如说一些七大洲四大洋的知识点是永恒不变的,学生在平时反复记忆就会很难忘掉,所以课堂之前的一些提问,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相同的知识点反复记忆,那就永远都记得住。

我们可以在每堂课开始之前,对上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回顾,并准备一些简短的并且是重点知识点的,不浪费时间的小题来进行提问。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有动力进行复习,并且很容易掌握重点知识点。

2.结合生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首先,课堂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如果运用成功,可以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一整堂课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实际的地理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点。地理都是结合实际生活的。比如,在讲水资源的时候,我可以喝一口水之后说:这水真好喝啊!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讲气候的时候,可以根据最近的天气变化来开头,导入这节课的新内容。以这样的开头,可以大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加愿意自主地学习下去。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地理的影视资源来进行导入。在教学过程中善用提问来激发引导学生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善于讨论的好习惯。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课的语言要激情且幽默风趣。一堂好的地理课,不是要你的辞藻多么华丽,而是这堂课的内容一定要丰富多彩,讲课方法多样,富有美感。作为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首先,讲课的语言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可以运用恰当的比喻或者是对比手法。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比喻和对比运用恰当的话,对所描述的事情会更加形象生动。另外,我们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这样的话,学生就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会使他们对地理产生兴趣。总而言之,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散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既给学生讲解了地理的知识内容,又给他们带来愉悦的心情,整个课堂教学都是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使学生对初中地理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处处都联系实际生活来讲解,并且要多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讲的是“天气和气候”,我会提前让学生去听天气预报,然后在讲课的时候,我会问他们今天天气怎么样啊?当讲完“天气和气候”之后,我会让他们自己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然后我帮助他们一起得出结论: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多变的。而气候是长时间的,相对稳定的。总结之后我还会举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下面哪个是天气,哪个是气候?以便于及时帮助学生巩固这些知识。并且我会随时提问学生,让学生自己举一些小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

最后,在课堂的末尾也要留一些小问题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探索的好习惯,从而获得新知识。当然,作业也是需要老师来好好思考的。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下与下节课有关的文章,也可以留一些有意义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一些具有地理性的短片、电影等。

三、课后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篇7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着眼于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兴趣,总结探索出了地理课堂教学应遵循的“三忌三宜”原则,现作一简单介绍,与同仁切磋。

一、忌教师唱“独角戏”,宜让学生全面参与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平等的交流、探索过程。但实际上,不少教师在上课时仍然是唱“独角戏”,很少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很少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这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

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参与教师备课、参与课堂交流、参与习题设置。参与教师备课,并不是让学生去备课,而是教师要在已有所准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为自己搜寻、提供一定的教学素材;参与课堂交流,是指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索,并以发言的形式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参与习题设置,是指在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完成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见解,自己设置一至两道课后作业。这三个“参与”,如果能落到实处,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忌空洞抽象。宜形象直观

地理课堂教学如果空洞抽象,学生就难以理解,就会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忌空洞抽象,宜形象直观。

地理课堂教学要做到形象直观,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利用好学生脑海中的影视资料。初中地理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在影视资料中呈现,因而影视资料是地理教学中信手拈来、用之不尽的教学资源,运用得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运用好教学挂图。挂图是地理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具,运用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悟教材知识,提高学习兴趣。第三,运用好多媒体教学设备。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已在大部分学校得以普及,地理课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设备,通过声、光、电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形象地呈现教材知识,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三、忌远离生活。宜联系实际

地理课堂教学如果远离学生生活,就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忌远离生活,宜联系实际。

地理课堂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不是一件难事。一是要联系学生的所见所闻,二是要联系学生的所思所想,三是要联系社会上所发生的大的地理事件。

联系学生的所见所闻,就是要调动学生脑海中所储存的地理信息,比如学生所见过的天气现象、地形地貌、不同地方的不同植被以及影视信息等;联系学生的所思所想,就是要联系学生有所思考但没并明白的地理、天气现象等,结合教材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比如,风是怎样形成的?雷是怎样产生的?夏天为什么多暴雨?冬天为什么会下雪?一年为什么分为四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边升起?十五的月亮为什么总是圆的?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气候特征?天气预报的依据是什么?……课堂教学结合教材内容,以这些问题为突破口,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益。社会上所发生的重大地理事件,是非常好的教学素材。比如,地震可用来理解地壳运动,台风可用来解释气候特征,这些都可以为地理教学所用。

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篇8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组织技巧;导与引

众所周知,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如何调控和组织好课堂教学?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导与引”作用

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认知方法和地理思维方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交给学生一把金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1.图文结合,层层启发引导。地理学科是一门空间概念较强的学科,有很多知识都反映在各种地理图表上。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教学挂图、地图册、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各种地理图表,从对地图的分析中找出各种现象的成因及分布规律,使地图成为学好地理学科的必要工具。

2.融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激发兴趣。枯燥乏味的东西不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要提高授课效果,就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融科学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补充一些趣味性的地理知识以及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实例,使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中逐步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如,学陆漂移说时,可以给学生举这样一个例子:“大家可以观察一下非洲和南美洲海牛和鸵鸟的分布。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按理它们都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你能解释一下,它们为什么会分布在大西洋的两岸?”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思考,从对问题的探索中理解大陆漂移学说。

二、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1.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启发学生从对旧知的归纳、总结、分析中获得新知。如,在学习热带气候的特征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回答傣族的传统节日泼水节相互泼水祝福的场景,然后引导学生找出傣族的主要分布区的气候类型,再让学生分析这里的气温、降水状况,从而得出气候的主要特征。

2.培养学生参与的勇气。中学生普遍存在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羡慕,但又惧怕遭到失败和挫折。因此,课堂上想积极回答问题,但又怕答错,不敢回答。教师应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无所顾忌,大胆参与。

3.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人类自身的生活关系密切,也是学生最关心、最有兴趣的内容。教学中,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学会把地理知识直接运用到具体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实践中去。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如演讲、演示、演节目、写调查报告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不但很好地理解教材上的知识,而且他们的演讲能力、动手能力、表现能力、调查能力得到体现和发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学生学习起来就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实践证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多样的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形成独立探求知识的愿望、本领。让学生在尝试、探索、交往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充分展示其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乐园。

三、充分利用过渡艺术和幽默的力量

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原则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65-01

在日常生活中和教学中创设多种有效的地理教学情境,可以收获不错的地理教学效果。为了更好的渗透情境式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把学生放在核心的位置,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在了解的基础上设定教学方案。

一、情境体验教学需遵循相关原则

1.遵循合作选择

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现代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应该把“合作”运用到教学模式中,并且要在自主的基础上运用“合作”教学模式。要以教师为主导,引领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性,让学生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分享成功的喜悦。

在地理情景体验教学中更不能离开合作性原则,因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参与地理情境教学时是需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的。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需要遵守合作性的原则,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在合作中才能共赢,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让自己收获更多的地理知识,和答题技巧。

2.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地理情境体验教学中要遵循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规划教学目标时要以学生作为中心,以满足学生心理需求作为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通过课下沟通以及课上互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的动力。通过遵守学生主体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战胜遇到的困难,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效率。

二、情境体验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具体应用

1.充分利用故事与图像,巧设情境

地理学科中有很丰富的地理景观以及充满趣味的地理故事。在地理课本上有很多可以向学生展示具体知识的地理图片。同时为了开拓学生的眼界教师还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有关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丰富的大千世界,从而为接下来的地理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了解到动态的图片和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把搜集到的图片通过ppt和movie做成小电影,让学生感受到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例如,在讲解七大洲,四大洋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展示大洲和大洋的形状,让学生能够了解到具体的地理知识。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地理教师也可以把地理教学和其他科目教学相结合。在讲解七大洲,四大洋课程之前,教师可以穿插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之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创造故事,或者在故事中揉入新鲜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以口头的形式向学生讲解抽象的地理知识,那么学生是不能准确的掌握的,教师只有通过具体地理故事或者运用多媒体把知识具体化,才能加深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所以教师要把科技运用到课堂和室外的教学过程中来,提高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环境应向开放性转化

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中,形成的是“教师传授,学生领会”的模式。这一模式虽然提高了整体的效率,节省了一对一的时间,但是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课程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模式的单一与被动使得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所以改善学习环境,转变学习模式,要以开放的形式来促进学生个体的不断发展。构建这一开放的学习环境需要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发挥一些模范学生的带头作用,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情况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计划,切勿以偏概全。

以《认识地球》教学为例,在这节地理课堂上,教师除了通过图片以及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以及具体的地理知识以外。教师还需要把课堂搬到室外,以具体的模型向学生展示抽象的地理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并且调动学生对学习上不懂内容进行询问的积极性。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老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关系,老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要勇敢的进行训练不怕失败。学生也要尊重老师,和老师建立好关系,尊重老师所制定的教学计划,通过训练塑造更完美的自己。

3.搭建活动和表演平台,巧设地理教学情境

以地理活动带动地理情境的设立是初中地理教师的又一选择,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活动,在增加新鲜感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掌握地理知识。因为只有通过切身体验,才能够加深对地理的印象,从而加深自己对学习地理知识的理解。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侧重的是学生对地理书本上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取得的成绩高低作为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标准。孰不知这样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职能暂时的提升学生的成绩。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地理教学把课本知识和课下活动相结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通过这种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热情,让学生在地理活动中感悟,在地理活动中成长。同时,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在情境体验式教学活动中需要尊重学生的意愿,并结合教学的要求制定正确的、合理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只要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到情景式教学活动中,便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2]梁世宁.新课标下中学地理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

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篇10

关键词:初中;地理;视频辅助教学

笔者在近一年里向校内和校外一些地理老师进行学习,在所听的课中绝大部分都运用了视频进行教学。其中有些地理课由于视频的运用增色不少,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有一些课堂,视频的运用不免有为了“视频”而视频的嫌疑,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如不用。

下面是我听到的两节课,上的都是七年级上册地理《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两节课都运用了视频教学,但笔者觉得效果截然不一样,一种很好地结合了教材特点,有效地完成了课程标准,另一节课视频的运用则是背离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值得商榷。

【片段一】

......

教师:刚刚我们一同学习了世界上的六种最主要的语言,你知道这些语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地区吗?老师在课前自制了一段视频,通过观看视频你就能知道了。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看。

(播放视频:教师借助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和表格填空两张ppt进行切换,逐一讲解每种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并完成了表格的填写)

学生:大部分学生认真观看,少部分学生忙里偷闲对照视频中的表格完成了书中p79页表格的填写。(视频播放结束)

教师:看完视频后,大家对世界六种主要语言的分布有了足够的了解,下面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78页,我要请六个同学分别说一下这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陆续有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有的学生甚至不是看图,而是直接读出填好的表格。

这个教学片段看上去课堂教学环节很流畅,学生对“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都能回答出来,教学效果很好。其实不然,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看,本节课的一个教学目标是“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而本案例是教师在视频中讲解一次,再让学生说一次,这其实就是在课堂上教师讲一次,学生再重复一下,这是在训练学生的模仿能力。

【片段二】

......

教师:(指着ppt中的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下面我们要通过这幅图描述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每种语言的分布地区的描述方法不唯一。首先我们来看汉语,请每个同学自己看课本p78页图,想想汉语的分布地区应怎么说?

学生:独立看图。

教师:(约30秒后)对汉语在世界中的分布,每个同学可能都有了描述方法,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叽叽喳喳的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

教师:下面我来请一些学生回答。

学生1:中国和中国的南面。

学生2:中国和亚洲东南部。

学生3:中国和东南亚。

教师:几个同学描述的都很好,老师比较喜欢“中国和东南亚”这种描述。

......

(用这种形式师生共同完成了描述六个主要语言分布的任务)

教师: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在世界上的分布比较广泛,有没有同学知道原因。

学生:应该和这些国家向海外殖民扩张有关系吧。

教师:回答得很好,每一个民族都希望将自己的语言向世界推广,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了解汉语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播放视频:伴随着背景音乐《中国话》,视频中播放着汉文化向全世界推广的不同镜头,有外国人学写毛笔字、世界各地的孔府学院、著名的老外相声演员……)

这段教学片段通过对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的学习,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动脑思考了,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而视频的播放不但很好地完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就像饭后的一道“甜品”,让学生在经过较大强度的大脑活动后,轻松一下,准备进入下个环节的学习。相比上个案例,这个案例中的视频教学的运用是恰当的、成功的!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很多学校的教室有了多媒体。而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更多的教师掌握了利用多媒体进行视频教学的技术,甚至一些教师还掌握了制作视频的方法。这就为课堂中利用视频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再加上视频教学形象生动,一些传统教学无法表达的内容可以更完美地展现,具有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等优势,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视频进行教学。

地理学科具有区域性和生活性等特点,是一门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较多的学科,使得利用视频辅助课堂教学被许多地理教师喜欢和接受,而且已经有蔚然成风之势,于是,公开课、优质课、研究课等场合,是否有视频被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诚然,运用视频辅助教学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具备的优越性,但是,正如我们看待任何事物和现象都要一分为二一样,不能在地理课堂上强行规定和刻意做作,否则,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会成为不切实际的花架子或哗众取宠的噱头。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课堂教学中利用视频辅助教学,的确可以将动画、音频、视频等整合在一起,将讲授和演示很好地结合起来,达到增加刺激学生的兴奋点,这也是教师喜欢用视频辅助教学的原因。然而,若是课堂上使用视频不恰当,甚至反客为主,就不能产生有效的教学效果,甚至是弄巧成拙,笔者认为,初中地理课堂上使用视频辅助教学,应该了解视频的类型、用法、运用原则。

用于课堂上辅助教学的视频一般有以下类型:

1.情境创设类:是指教师利用视频设置情境进行导入,通过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如,听过七年级下册《澳大利亚》,上课的老师在导入时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的内容是:一个穿着泳衣的圣诞老人在给小朋友派送生日礼物的过程。视频播放结束后,老师立即就问学生:“圣诞节是12月25日,我们记得圣诞老人都是穿着冬季的衣服的,为何视频中的圣诞老人穿的是泳衣呢?”有学生举手回答是因为12月25日南半球是夏季,这是南半球的圣诞老人。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今天要学习的澳大利亚上来。像这样的视频,起到了很好的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进入状态的作用。运用得就比较好,但要把握好时间,不宜过长。

2.辅助讲解类:如我在上文中提到的教师事先做好的“讲解世界主要语言分布的地区的视频”,这样的视频一般不宜在课堂上播放,但却比较适宜课后给少数学困生或上课没听懂的学生带回家学习。我曾经就做过“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相关知识的视频”,在课堂播放过,效果不好,这样的知识应该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学习,随时应对学生出现的状况或解答学生的疑惑,引领学生体会到学习的过程。后来我把视频给少数接受能力弱的学生带回家看,效果很好。

3.操作演示类:这类视频大多包括动画、实验,这类视频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有些视频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时教师要尽量从不同的角度播放地球自转和公转动画。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如我在上文片段二中提到的“在中国话这首歌的旋律中播放汉文化向全世界传播的视频”,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5.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励学生对地理探索的兴趣类:曾听过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教师播放一段“探索热带雨林奥秘的视频”和其他的一些气候自然景色的视频,本来气候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但这节课通过视频的穿插有效地组织了教学,让一节原本枯燥的地理课变得有趣起来。

此外,教师在运用视频辅助教学时,应遵循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艺术性原则、可用性原则、启发学生思维原则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