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七年级地理的课堂教学十篇七年级地理的课堂教学十篇

七年级地理的课堂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1:02

七年级地理的课堂教学篇1

关键词: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提问艺术;提问原则

提问是一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据史料记载,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式的提问进行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大纲要求,联系教学实际,以询问的方式逐步解决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这就是提问。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是教师运用教学手段,以询问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的具体条件下,根据明确的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采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预想结果所使用的教学艺术。

什么样的提问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运用提问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以下是笔者在七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思考和探索: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作用

(一)激活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关注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就很容易因其它事物转移注意力,使课堂教学效率下降。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地加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就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并激活课堂气氛。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在好奇心的支配下,很快地把心理活动定向和集中到某个特定的概念和观念上,从而引发认知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并且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真正发挥。

(二)提问教学重点,获得反馈信息

通过提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学习方法。课堂提问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通过提问和回答,教师能及时地吸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或巩固知识,或弥补矫正。这样,师生之间可以形成信息双向交流,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所以,教师应深刻地认识并充分地利用教学提问的这一重要功能,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服务。

(三)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习能力

提问能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探索。出色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要达到目标的途径,获得知识和智慧,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教师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教师的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完成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不仅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发展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原则

课堂提问不是空穴来风,它建立在教学内容、任务、目标和教学对象基础之上,必须与学情、学生的身心特点相适应,这是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名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充分掌握好课堂提问艺术,首先要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首先,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强、好玩、自尊性强,他们的注意力欠稳定、欠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而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们则不感兴趣,因而不易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其次,七年级学生的注意范围较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七年级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七年级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他们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第四,七年级学生在探究问题时,有时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而只是获得肤浅的书本知识。

鉴于七年级学生具有以上心理特点,所以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应力戒以下情况的出现:一戒语言缺乏美感,语言生硬,平淡无味;二戒违背认知规律,急于求成。提问要顺着讲课的次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三戒满堂问,时时问。这样会让学生头脑疲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四戒不辨难易,不看对象,提问范围狭窄,只照顾“重点生”,让大多数学生无事可做;五戒不假思索,信口开河,信口点名,简单提问,问题的提出如蜻蜓点水,水过鸭背,课堂没有实效。

基于这些原因,在七年级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既要遵循《教学大纲》要求,又要充分联系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要切实把握好提问的原则,运用好提问艺术。只有深入学生心灵,问学生所疑,解学生所惑,才能达到有问有答、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运用

课堂提问,是课堂知识信息的载体,是师生之间思想情感交流的途径和纽带,是教与学之间产生共鸣的主要“媒介”。它是催化剂,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呼应;它是助推器,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它是剂,能打开学生的思绪。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教学艺术。如何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掌握好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炼语言,美化提问

1多选朴实、亲切的语言,增强提问的“感染力”。由于七年级学生思维的发展还不够完满,分辨能力还有所欠缺,因此教师提问时也应该选用口语化的,最好是跟学生聊天似的朴实、亲切的语言。朴实、亲切的语言不仅通俗易懂,使学生听得明白,而且给学生一种真实感,有助于激发和感染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因此,教师提问时要说实话、道真情、讲实理,尽量避免使用生涩、冷僻的语句。为此,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就要注意对教案上的字词做一番筛选,剔除那些假话、空话、套话,尽可能把课讲得实实在在,讲得新鲜活泼。

2多用幽默、趣味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七年级学生好动、活泼、喜爱热闹,对平淡无奇的事物不感兴趣,对课堂上教师乏味的提问也会顿生反感。因此,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语言也需尽量幽默、风趣。幽默、趣味的语言具有生动、含蓄、富有启发性的特点。幽默风趣可以把语文课中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分神的时候,教师一句幽默、趣味的提问,往往有“投石激浪”之效。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注意力,增强教学的号召力、感染力、鼓舞力,使学生入耳入脑。因此,幽默、趣味的提问在语文课中是不可或缺的,它犹如菜肴中的味精,少了它就失去了应有的“味道”。

3多说贴近学生的语言,提高“亲和力”。国外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要使人们相信你,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同一个道理,如果教师对学生有感情,学生则对教师有好感,就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反之,就会产生逆反、恐慌心理。老师疼他、爱他,他才会接受你、亲近你。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满情感的贴近学生的提问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比如,我们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多数比较紧张,这时我们应用亲切的语言提问学生:“不要怕,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错了也没关系。”尤其是对后进生更要多给予热情的提问:“再想想会回答得更好。”教师应多运用贴近学生的语言,所说的话、所举的例应尽量与学生的亲身经历、身边的事、视野范围、生活经验相接近,用贴近学生实际的语言把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理讲出来,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这样的课,学生才会喜欢听、愿意听。

4多出新鲜、生动的语言,加大提问的“吸引力”。学生都有喜新、求新的心理需求,当周围的环境中出现了某种新鲜事物的时候,就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吸引学生去注意它、了解它。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与学、说与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因此,语文课堂教师提问时,就要特别注意在“新”、“鲜”两字上下功夫,要注意传授新知识、选用新事例、讲出新道理,要避免“吃别人嚼过的馍”,避免说别人讲过多遍、早就失去棱角的语言,更要避免照本宣科、生搬硬套那些没有新意的语言。

(二)注重方法,优化提问

1围绕中心,破题提问。由于七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是很稳定、不会太持久,教师讲课时就要避免泛泛而谈,长篇大论,不能让学生“啃了半天还吃不到馅”。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些课文的题目与文章的主题关系密切或题目就揭示了主题,这时可选用“破题法”提问,达到一语中的的效果。破题法,顾名思义即根据题目设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学的目的。例如: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一文,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①“伟大的悲剧”是什么意思?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斯科特的“悲”?③他的伟大又体现在哪?再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根据题目中“说”和“做”两个字设计问题:闻一多在“说”方面有何特点?又是怎么“做”的?这样,通过破题提问,达到让学生领悟文章中心的目的。

2紧扣主旨,点睛提问。点睛提问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句或作者的点睛之笔进行提问。如七年级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可以根据几处中心句提问:①“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②“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再如八年级的《苏州园林》一课的中心句是: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据此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①文中“图画”、“画”这些词语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②分别是在什么地方出现的?③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些词语?有何作用?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就能准确地把握苏州园林的特点,从而深入地理解了这篇说明文的主题。

3探究因果,寻究提问。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课外阅读《勇气》一文中,文末这样写到:“她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据此可设疑提问:她为什么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根据这一结果在探究其具体原因时可设置这样的提问:①幸福的含义是什么?她做了什么?她为美国伞兵做了什么?②她有怎样的勇气?这样探究下来,学生就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的提问与追问,对学生的思维上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4联系实际,发散提问。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的书本知识,也需要接受现实社会的考验,才能真正成为有用的知识。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如《羚羊木雕》一课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假如文中的“我”、“万芳”就在我们中间,你会对她们说些什么?你有什么想法?像类似这样的语言提问,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学生的视野也开阔了,所获得的知识也不再是理论的、肤浅的了。

(三)把握原则,规范提问

1层层深入,提问有“序”。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他们接受知识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因此教师提问时切忌“一杆插到底”或盲目无序,而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结合实际教学问题和学生学习的深入,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在揭示课题时可采用启发性提问;初读课文时可采用疏导式提问;深钻课文时可采用探究式提问;单元总结时可采用比较式提问;品尝精华时可采用鉴赏式提问等。这样的提问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课文,内化知识。

2捕捉时机,提问适“时”。由于七年级学生稳定性不强,情绪波动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最佳时机进行提问,才会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在不当提问时提问,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在应该提问时没有提问,又无法使学生解决学习的困难。如何把握提问的最佳时机?首先,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时机,适时提问,在学生想“知”又不能立刻“知”时,通过提问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其次,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在其对于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或乐于接受时适时地进行提问,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所提出来的问题,这时教师只要适时提问引导,学生就会进行积极的思考,并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提问的最佳时机的选择应该在学生最需要帮助时。

3因人而异,提问有“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提问时,要因人而异。不同年龄的学生,其理解、接受知识的能力会有所差异,即使是同龄的孩子,也会因其接受能力的高低而体现出掌握知识的强弱。因此,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有一个清晰的了解,针对自己的学生实际,掌握准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因此作为教师既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提问,又要对个别学生进行提问,尤其是要关注特殊生――极好生和极差生,才能保证整个课堂的完整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一点一滴的教学和生活中,细心观察每一位学生,对他们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运用好提问语言,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4画龙点睛,提问见“真”。课堂教学的提问要有实效性。教师的提问不是简单地为了获得学生的回答,而是要促进学生的思考。只有获得真实性的信息、反馈的提问才是实在的。教师提问时要设计好适应学生年龄和学生个人能力特征的问题,在提问时画龙点睛,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而有效。

七年级地理的课堂教学篇2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文言文入门;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也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原意为“美好的语言”,传承至今它早已超越了语言文字学的范畴,成为一种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符号。作为初中起始阶段,七年级的文言文教学是学生走进这种语言文字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最佳途径。文言文教学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偏重于古诗的诵读和积累,初中阶段则重在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随着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深入都对起始阶段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为具体的目标。对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研究,重点是对学法指导的研究。有效的学法指导能帮助七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建立系统的学习模式,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如何帮助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尽快完成文言文入门学习,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是在起步阶段,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以中学生文言文入门阶段的学法指导为突破口,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为更深入地学习和传播传统国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指导的研究有助于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丰富、充实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育教学理论。

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赖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七年级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阶段,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给其他语文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典型案例、理论经验、启发指导。七年级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指导的探索可以采用以下步骤进行:1.根据前期问卷调查的情况,确定实验班级和样本学生,筛选出文言文课堂教学实验中阶段性的研究重点;制订课堂教学研究实验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2.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通过研究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行为来检验文言文入门学法指导的效果,依据课堂生成的问题对研究方案作出及时的调整与补充。根据样本学生按照问卷调查和学习水平进行分组,确定小组负责人、发言人、记录人,明确在文言文课堂学习中的角色。课堂教学中应结合同步的研究学案开展学习,学案中应贯穿学法指导,让学生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时选择对应的学法,同时在学案上记录学习中生成的难点问题。教师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和前期调查问卷中的困难点进行抽样比较,注意反馈问题的集中点,通过作业设计、课堂讨论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观察学法指导的有效性、达成性。3.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索。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设计思路的体现,贯穿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摸索出文言文学习的规律,并将学法延伸到对课外文言文的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自主运用学法进行探究式学习,逐步养成属于学生个人的文言文思维模式。七年级文言文学习的学法指导研究是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总结,它不仅为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模式,而且是对七年级学生文言文学习方法和模式的有益摸索,从课堂引导式的学习到自主探究的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喜爱文言文。依托课内文言文教学篇目,延伸学习内容,选取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的课外浅易文言文,作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篇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分组学习的情况,确定样本小组并作为自主学习的研究对象,教师帮助学生确定篇目,指导学生设计教案和学案。由合作小组推举的代表来实施课外文言文篇目的课堂教学,组织全班同学借助学案完成课堂教学。教师从反映、接受、理解、配合等方面记录课堂效果,并将样本班级和普通班级、样本班级实验前后、具有典型性的学生个体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加以比对,分析七年学生文言文学习水平的变化程度。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就自主探究式学习开展学习交流,分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中的收获,适时调整课题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及时改进教学实验,积累经验,为下一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夯实基础。经过对七年级文言文课堂教学学法指导的探索实验,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而学习效率的提高必然带动兴趣的激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有效的学法指导来引领七年级学生走进文言文的浩瀚天地,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七年级地理的课堂教学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信息技术;课堂活动;生活化

现在,很多中学老师虽然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但其实是“新瓶装旧酒”,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初中教育阶段,他们在心理上会感到一些不适应。那么,如何改变传统教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现代所有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再加上七年级学生面临青春期的困扰,如果老师无法实施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无法帮助他们解决青春期所遇到的困难,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下面,笔者应用信息技术、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实现生活化教学三个方面,讨论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应用信息技术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在这个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促进人类发展的最主要科技之一。现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离不开网络与电脑,因此,老师必须要在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增加课堂的信息量,让学生能够直观、生动地学习思想品德知识。首先,老师要提高自己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尤其是在教育中最被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技术,明确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要点。其次,老师要合理整合教材,科学选择适合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避免片面追求信息化教学。再者,老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切忌直接将板书挪到多媒体屏幕上。老师需要注意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应该要优于传统教学手段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反之,则没有必要应用信息技术。在《探问生命》一课中,主要是为了让七年级的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但是,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很少有经历生离死别的体验,对生命的感悟不深。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出示了一些自然灾害的照片,营造出比较肃穆的课堂氛围。然后,我再找到LoveLife这部与关爱癌症儿童相关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记录了很多末期癌症儿童对生命的渴望,我以此导入课堂,让学生思考“我们的生命是否可以永恒”这一问题。很多学生表示,他们通过观看这个纪录片,能够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二、科学设计教学活动

自从新课改强调要营造“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氛围之后,很多老师片面追求学生的主体地位,“满堂灌”变成“满堂跑”,使这些活动与教学目标割裂开来,导致这些活动流于形式,无法获得优质的成果。再加上很多学生可能并不想参加这些探究活动,老师强迫他们参与进来,无法达到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在设计《探究生命》一课的教学活动时,我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结合思想品德教科书,谈一谈“永恒的生命”这一问题。然后,我在班级中举办了演讲比赛,各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阐述小组观点。一组主讲,别的小组进行补充,然后老师再总结与点拨,从而促进学生理解生命的可贵。

三、实现生活化教学

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初中生能够成为有文化、有素质、有纪律、有理想的公民,使其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然而,现在很多老师讲课时,过于理论化、概念化,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不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必须实现生活化的教学,将思想品德课程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其变得充实、实际,让学生接受真正需要的教育。在《亲情之爱》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他们与家人之间的故事,并让他们谈一谈他们所认识的家以及对“孝”的认识。然后,我再以学生的故事为基本,引入教材中的知识点,将教材中的语言转化为一些朴实、通俗的语言。

因此,老师必须改革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让学生树立关爱他人、尊敬师长等优秀的品质。老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科学设计教学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避免活动变得形式化;实现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七年级地理的课堂教学篇4

七年级是初中的起始年级,如何抓好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学,教师应致力于消除学生害怕心理和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通过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充分挖掘数学的趣味性,从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数学;起始年级;研究

刚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正常来说,因为接触的各学科是新学科,大多会有浓厚的兴趣,但因为数学课较为抽象,部分学生上数学课没多长时间,兴趣会逐渐消失,这是大多数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七年级数学教学时会遇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那么,在进行初中起始年级教学时,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准确把握起始阶段数学教学的要求

数学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生在入学后拿到数学课本后,大多会感到有趣、新奇,他们会生发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给学生在初始阶段留下一个深刻难忘的印象,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为今后的教学和学习奠定基础。例如:第一章教学,教师可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本章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活动,从而诱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再比如教学“展开与折叠”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俩俩一组合作,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认真地画,认真地叠,同时互相验证:在他们画的时候关注边与边之间的关系,从而学到了新知识。而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的知识时,教师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让学生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七年级教材的意图,其中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要求,并贯穿于自己的数学教学过程之中。

二、教师要注意做好中小学数学知识和数学学法的衔接

抓好七年级数学起始教学要重点做好两个衔接:既数学知识和数学学法的衔接:

1、关于数学知识的衔接

数学学科最主要的特点是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根据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教师在进行起始阶段教学时,应该结合新的课程内容,兼顾旧知识的复习,为后进生的转变创造条件。尤其是对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的教学要特别重视。

2、关于数学学法上的衔接

小学阶段,很多学生“死读书”,他们的学习方法大多是靠简单模仿和死记硬背;还有的学生除了上课,写作业外,不知道也不会去挖掘课本功能,做题时只求结果正确与否,不注重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因此,进入初中阶段后,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体会到小学学习方法是要改变的,只有改变和提高才能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而后再加以严格的常规训练,学生才能逐渐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

三、教师在起始阶段要强化备课环节

一是备课时既要备学生、备教材,更要备学案、备教法,通过充分的备课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做到知识由已知向未知,由小学到初中知识的自然衔接过度。二是明确初一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明确初一的教学目标是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的同时再抓双基的落实,认真研读新的课程标准,研究新颁行的教材,并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能随意拓展。三是正确处理好教学进度与课堂知识量的关系,抓好基础知识的落实,同时有效地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四是制订阶段目标,统畴初中年段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制订好七年级的阶段目标,也制定行之有效的长远目标,让起始年级的教学就具有连续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是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把初中段事半功倍的学法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六是课堂教学应尽量采取师生共同参与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力争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最佳形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坚持长久,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不断提高。

四、教师在起始阶段数学教学中应求新、求活

七年级的数学内容大多贴进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相互统一。教师应该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用活的教材内容去教活的学生,积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精心设计不同的课堂导入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七巧板”一课时,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让学生们自由合作共同制作拼出优美的图案。通过这样简单的表演,在适当的情境下设置问题,便营造了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在这样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自然会产生兴趣、主动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在备课和新授环节,也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实践。根据七年级教材中实践性内容多的特点。教师可以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在备课准备教具时,可以找些小助手,让他们参与到教师的教学全过程,在课堂教学时,可以进行分组教学,让学生和学生动手动口去解决实际问题,一些新知识的实验让他们在指导下独立完成,在参与实验操作时,他们能够充分认识“自我”,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还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为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应力求语言精练、语调变化丰富得当,板书设计科学合理,字体优美雅观,通过这些过硬的基本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教”。数学教师同时也应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人文知识,克服数学课枯燥单一的特点,增加数学授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五、在起始年级建立课外兴趣小组

七年级地理的课堂教学篇5

印象一:办学既要有大众教育的责任担当,又要有精英教育的追求

2008年6月,由成都七中领办的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落户于成都高新区。在教育“高位均衡”理念所催生的“名校集团”办学模式下,“集团”内学校如何由办学同质化的“连锁”运作走向既共享名校资源,又各具个性化的主动发展?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管理者认为:对名校资源的真正享用,取决于自己在这条船上“划着走”,而不是被领办学校“拖着走”。只有以名校文化滋养办学精神,才有足够的能量创造优质教育。

基于上述认识,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深度解读“审是迁善,模范群伦”这一薪火相传的七中文化,并承接其基因,形成“培养学生志存高远、奋发图强、胸怀博大、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模范群伦的精神、气魄与胆识,造就大气包容、群贤汇聚、业绩卓异、品牌凸显的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卓越学校”的办学目标。

“办学目标就是育人目标,说到底就是教育本质和品质的追求。落脚到育人,就是育优秀的人。我们希望,在二、三十年后,所出现的大家、大师或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中能有更多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当时在任的杨斌校长如是说。

“高调定位育人目标,是否出于一种精英教育情结?”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管理者认为:培养精英,在大众教育资源稀缺的时代不被倡导和推崇,而教育发展到今天,大众教育的问题基本解决,现已进入到高质量的大众教育追求时期,我们还羞谈精英教育,就显得不合时宜。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各国之间的文化、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竞争,需要教育在高层次的精英人才培养上有所作为,这不是拔高要求,而是应然。《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充分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这实质上是与时俱进地呼唤精英教育。其实,这与高质量的大众教育是水涨船高、相辅相成的关系。

办学有高标准,行动才有高起点,办学才有高效益和快发展。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对办学目标的高定位,合拍于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进程。这种合拍,既源于对教育宏观走向的“正解”,又源于对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反思”。

现在,政府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重视教育均衡,但学生离乡背井、异地择校求学的热潮不退,足见当前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分布仍然不平衡。

如果,仅满足于有书可读的机会公平,只满足于教育的基础性和大众化,那么,培养精英,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如何落到实处?培养高素质人才需不需要从娃娃抓起?如何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提供令老百姓满意的教育?面对这一系列的自我叩问,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达成共识:办教育,既要有大众教育的责任担当,又要有精英教育的追求。于是,七中初中学校共享七中文化,形成“模范群伦”的育人目标。

印象二:构建“领导力课程”,为学生“掌舵”做好准备

易卜生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而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育人目标与此主张的精神高度契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让学生为“掌舵”做好准备?“沉浸于课程的实施和滋养,是师生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或者说,课程是师生赖以成长和发展的土壤”,这是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办学者选择创生适应学校、教师、学生发展的“我们的课程”最直接的理由,也培养“掌舵人”最现实的路径。

创生“我们的课程”,是国家课程校本化重构。除了高远的育人目标驱动这一复杂而艰难的系统工程,还有什么因素促使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敢于啃这块“硬骨头”呢?

“十多年课改,尽管通过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行为转变而不断推进,教的强制灌输和学的被动接受状态有所改变,但是,课堂改革在热闹了一阵子后又复归沉寂,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渐趋冷却。面对此情,分析原因,我们反思:这除了复杂的环境因素,还因课程实施的个性化不足和不能亲近学生有关。不能亲近学生的课程,潜存着学生创造力丧失的危机,影响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管理者,正是因为对课改困局的尴尬体验和认识,才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定调子、寻路子、迈步子,走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之路,并依据“模范群伦”的人才培养目标,旗帜鲜明地提出创生以“领导力培养”为核心的“我们的课程”。

何谓领导力?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办学者的解释是:“领导力”是高质量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人才的内涵之一,即在不同的工作领域内具有领袖气质的有引领力、影响力、示范力和促进力的人,或称:同领域内人们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因此,这里的“领导力”是广义的,而非狭义的管理属性的“领导力”。

基于这一理解,成都七中初中学校通过挖掘、整合课程资源,重建课程规划、优化课程实践,一个呼应国家课程价值取向,体现办学个性的“领导力”课程体系呼之欲出。领导力课程体系由领导力、生存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三大板块构成。三大板块既针对所有学生,又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发展。

板块一:领导力培养。第一,高质量的实施国家课程。通过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经历“高价值”的学习过程,为培养领导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将领导力培养作为必修课程融入到思想品德这一国家课程之中。

第二,开发培养领导力的校本选修课程。其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在八十多门选修课程中,有包含领导力及其培养、中国周边外交、社交礼仪和有关中国南海领土争端、探寻“瓦良格”前世今生、英语国际人文风情、金融小天地等课程内容。

第三,开发培养领导力的生涯规划课程。领导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选择对未来职业有帮助的校本课程。学生通过体验性的选修课程,比如到事业机关调查访问、到企业参观、到工厂实践、到田间劳动,完成体验学习报告,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体会,更加明确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的能力,增强进取意识的自我强化。同时德育类活动也整合到该课程中,在七、八年级,分别在每年安排了走出请进的“立志成才”活动周。在这一周内,暂停全部学科课程,学生走出学校,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如在学生立志成才活动中,学校曾先后安排到生态农业示范村――郫县安龙村、都江堰灾后重建地区、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四川建川博物馆、绵阳核动力研究院等地进行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还请从成都七中毕业后来考上北大、清华和当上院士的校友以及社会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成功人士到校讲座。

第四,优化促进领导力培养的隐性课程。主要是在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过程中体现,共实质是创生培养领导力的学校文化,以文化培养有理想追求,有责任担当的“模范群伦”的人。

板块二:生存力培养。根据不同年段学生发展的需求设置选修课程,例如通过厨艺课、游泳和武术课、生命急救课、文明礼仪课等四个模块培养学生的生存力。

板块三:创造力培养。领导力的核心是创造力,创造力的培养有三大模块:第一是动手,通过七个方面的作品制作来体现。如美食作品、艺术作品、精工或刺绣作品、模型制作,机器人作品、项目策划和实施等,其创造行为与成果表现是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第二是动脑。在学科课程的实施中构建“创生型课堂”;开展创造性思维方法指导和思维训练,通过阅读计划的实施进行学生高级思维品质的培养,促进创造智慧的生成。第三是创新人格培养。这里更多的是指隐性课程,例如理想教育,坚守目标与坚强意志和敢想敢干精神的培养。主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校本选修课程的实施来体现。

从课程关系看,关于领导力、生存力和创造力的“三力”培养,主要通过统整学科课程(含心理健康课),校本选修课程和隐性课程来实现。

彰显校本特色的领导力课程体系如何与代表国家意志的国家课程协调一致,如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管理者认为:国家课程是学校课程实施的核心,领导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与教育总体价值取向保持一致,与国家课程的目标任务保持一致,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创生和实践优化,所不同的是,结合自身办学追求和特色构建,部分地强化了国家课程中的某些重要的价值要素。因此,领导力课程与国家课程是水融的关系。

关于领导力课程的预期效果,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管理者表示: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期待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在各行各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或者说具有领袖的潜能和素质。即便是被认为发展较慢的学生,在以后也能在某些方面有所引领和影响。

学校管理者和老师们对学生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交流访谈时,老师们情不自禁地谈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学习方式的良好变化及典型案例,例如:物理课学习日食的知识时,老师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模拟日食现象的视频。学生兴味盎然地从书籍与网上获取信息,形成认知结果,并利用弹珠和手电筒模拟日食现象并制作视频,直观地揭示了原理,轻松地突破了难点。这种创造性地建立模型的思想,让教师欣喜不已,这种“创生”行为,正是高素质人才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所应具有的状态。

印象三:“创生型课堂”是领导力课程体系的“顶梁柱”

课堂,历来是改革的是非之地,更何况现实教育评价模式依旧,实践者无论付出多大的精力改革课堂,都难以看到评价的好脸色,甚至还招来非议。而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却选择以“创生型课堂”的变革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创造性、高质量地实施国家课程,为培养“领导力”打下扎实的基础。他们拉开阵势,摩拳擦掌地投入课堂改革,而且是“全校满覆盖”!

“我国教学实践中存在课堂教学沉闷呆板、缺乏活力,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较弱的弊端。要克服这些弊端,就需要不断提高课堂创生水平,培育学生的课堂创生能力,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学习力。”基于这种认识,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将“我要学”、“我会学”、“我能学”视为学习力解放的三大特征,并以“创生型课堂”建构作为解放学习力的主要路径。李笑非校长对“创生型课堂”作了进一步阐述:创生型课堂,是以学生的创生性学习能力为重点,以整合新知识、形成新经验、产生新观点、提升新能力为主要任务,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敢于质疑、乐于创生为重要追求的课堂形态。

这一课堂形态以“学”“思”“创”“生”为核心要素。“学”,是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等,是课堂创生的前提;“思”,是指积极思考,乐于动脑,是课堂创生的保障;“创”,是指在课堂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产生新方法、形成新成果,这是课堂创生的关键点;“生”,是将外在的知识符号、师生的创生或班级成果逐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方法与能力,使自己生成新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与能力结构。这是课堂创生的主要目的,最终指向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能力发展。

为了构建“创生型课堂”形态,实现“创生型课堂”价值,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在课堂实践中坚持和践行“建立联系”、“创生意义”、“尊重差异”和“共生发展”的变革取向。

建立联系:将新知识的学习放到更为广阔的背景中,在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彼此联系与融合中实现创生的目的。通过联系旧知,以新“唤”旧;联系学科知识发展前沿,优化知识、创生经验;联系生活,构建新知、探索未知;联系他科,在跨学科的综合联系中实现有效创生。

创生意义:在课堂学习中把外在的符号性知识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知识,形成新的价值态度、知识经验、方法能力。通过“精神的丰满”、“知识的整合”、“能力的优化”、“状态的强化”加大意义创生的力度。

尊重差异:尊重学生不同发展基础、思维方式、创生习惯与创生水平,对学生的创生行为和差异化成果进行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分析,挖掘潜能,创生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形成自己的创生亮点与风格,最终引导学生在四个方面实现差异发展:一是学习目标的差异化创生,二是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创生,三是学习方法的差异化选用,四是反馈调节的差异化发展。

共生发展:聚合群体智慧,整合多种资源,在群体创生中促进个体与群体的共同发展。创生型课堂力求在行为互促、责任共担、成果共享、资源共建等四个方面建立“共生发展”的课堂运行机制。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创生型课堂”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两大实践经验。其一,确立创生型课堂的实践起点:从教学设计走向学习设计,即思考从“如何教”转向“如何学”,从“设计教学活动”转向“设计学习活动”,通过“创生型学习设计”的专项研究,形成供学生使用的“创生型学习卡”和供教师使用的“创生型助学案”。同时,改变线性或流程式的设计思路,着力设计以创生活动为主的学习模块,并在备课环节强化“目标”、“活动”和“调节”等“三大系统”的精心设计。

其二,重视“创生型课堂”的现场改进:评价引路,课例成链。具体操作是,制定“创生型课堂”的观察与评价记录表,以此作为改进和调节教学的依据;将零散的课例研究串联起来,形成一以贯之的研究主题或发展主线的“链式研究”。“链式研究”分两种形态:一是同一课例研究,二是同主题研究。

基于创生型课堂”研究与实践经验,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形成“创生型课堂建构”的理性认知,提出“学生价值系统观照”、“核心要素的螺旋式发展”、“课堂资源的多元整合”等“三大要旨”,为“创生型课堂”的建构与实践提供了“校本化”的理论支撑。

教师,是“创生型课堂”建构与实践的主力军。没有教师的课堂创新素养培养,就没有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与能力提升。成都七中初中学校通过“三大策略”培养教师创新素养。策略一,消除课堂创新的心理误区,提高课堂情意的创造倾向;策略二,形成课堂创新的共识依赖,提高课堂信念的文化品格;策略三,建构课堂创新的实践生命体,提高课堂创生的能动智慧。在教师创新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老师们没少练“童子功”。

“我们经历六年的实践,一步步向前迈进,从第一年的‘课堂教学常规与课堂教学改革’,第二年的‘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生有效学习’,再到第三年的‘创新型教师课堂素养提升研究’,我们确立了以‘创生型课堂的构建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课堂变革主题,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开始了课堂‘创生’策略的探索。第四年,我们在‘创生型学习设计’的基础上,开始走进‘创生型课堂’的现场,开始了全校第一轮的课例研究,召开了以‘创生型课堂的构建与教师课堂素养的提升’为主题的第四届教育研讨会,第五年,课例研究持续跟进,在聚焦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召开了以‘课堂创生的智慧’为主题的第五届教育研讨会。第六年,在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又开始了云技术支持下的‘创生型课堂’的探索……”李笑非校长平实无华的介绍,为我们呈现了七中初中学校教师创新素养持续走高的真实历程。

进一步透视“创生型课堂”的形态、价值和运行,发现: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围绕“创生型课堂”构建所形成的一系列改革主张和实践谋略,既有厚重的研究味、学术味,又饱含浓浓的生命情怀,彰显了知行合一“接地气”的“课堂文化”。有此课堂文化,解决课堂的问题就不仅是在操作技术的表层着力,还有对育人价值的深层开发,人文情怀的鼎力培育。

当人文情怀与智慧理性联手引领激情、调控行为,课堂改革,将会摆脱迷茫、告别误区、增强效能;当“创生型课堂”的主张和实践谋略为实践者所践行,其效益显现和成功体验便会转化为价值认同;当价值认同成为集体无意识,其价值的养分就会向实践者的精神与行为全面渗透。渗透,正是“文化”的特质和功力!

人文情怀与智慧理性合一的课堂文化,铸就了“领导力”课程的“顶梁柱”!

构建“我们的课程”,既需文化奠基、精神力挺,又需条件跟进。从办学的条件资源看,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从设备硬条件、师资软实力、实践行动、研究基础、对外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登高行远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底气。

观察一:硬件资源的“一应俱全”与“物尽其用”

“走马观花”续建中的校园,初步感受是:面积大,整体布局大气、合理。上下穿越各幢教学楼的走廊,走过一间间信息技术装备齐全的教室,现代化气息与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来到一间教室,发现几位老师正围着几张“异形”课桌讨论桌面的色彩配置。见我们到来,他们说:为了学生在课堂合作学习,学校准备配置这种供六人围坐的可拆开可组合的课桌。学校处心积虑地配置“我们的课桌”,足见创生“我们的课程”的决心。

来到一间在后面有固定的录相设备的宽大教室,获知这是“云班”教室。即根据学习需要,以信息平台为媒介,通过人手一个平板电脑,实现室内活动与室外信息的链接与交互,在人机互动中拓展认知渠道,活化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效益,优化课程功能。当问及录相装置的作用,在场的老师解释说,此类“云班”属实验性质,到目前为止,在初二年级开设了1个班,初一年级开设了2个班。通过录相,获取实施的过程资料和现场经验,为今后更大规模的实施做准备。原来如此!当人们还在纠结于电脑会不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的时候,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已经大张旗鼓地搭建起信息化教学的高平台。

路过一间设施别致的房间,我们好奇地走进去,学校管理者介绍,这是学生个体心理咨询室,旁边还有团体心理辅导室。我们在两间心理室来回观看,里面的布置温馨雅致、生机勃勃,与我们通常看到的规范有余,温情不足的心理咨询室大不相同。余兴未尽,又来到一间相对封闭的四壁有强烈色彩搭配的“情绪宣泄室”。“这里的四壁是软性的,不用担心人在情绪宣泄中有肢体的损伤。”我们当即试了试墙面,果然柔软而有弹性!真羡慕那些需要接受心理抚慰与关怀的学生有这样好的条件。

走出“心理健康中心”,又匆匆走过图书馆、理化生实验室、各类艺术专用教室、网络教室、录播教室、劳技教室,又沿着连廊走出教学楼外,只见校园一侧被隔离的宽敞工地上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这里修建的是能容纳800人的多功能音乐厅,上层是绿化景观,一旦建成,师生就能在这里欣赏高雅的音乐艺术,展示艺术的才能。”听到学校管理者的介绍,我们头脑中蹦出两个词:“一应俱全”、“物尽其用”。显然,“创生我们的课程”有了足够的硬件支持。

观察二:软件资源的“内部聚合”与“外部开发”

“你们看到的这些硬件条件,好比是纳税人和政府为高品质办学搭建了一个漂亮的台子,而要唱好办学这台戏,还需要足够的台上功,这就是办学的软件资源。”我们从学校管理者的话语中读出了隐隐的办学压力。来到校长办公室,基于“构建我们的课程”这一观察视角,我们看了有关师资力量的资料,获得的基本信息是:全校现有31个教学班,教师人数113人,含成都七中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4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3人,区学科带头人9人,省三八红旗手1人,特级教师1人,成都市学科带头人2人,成都市优秀班主任1人,在省市说课赛课中获一等奖9人,在部级说课竞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3人。全校获得区级以上各种荣誉的共86人。

在软件资源上,成都七中初中学校除了聚合并高效利用“教师”这一内部的软件资源,还以开放的意识进行外部软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由近,聘请了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的教授作为指导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专家;及远,聘请了上海教科院两位博士作为指导创生型课例研究的专家。专家们将自身的研究优势与学校课程建设需要结合起来,对办学的宏观规划、策略构建、实施操作与课题研究等方面提供切实的智力支持。建校后短短几年间,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办学为何起点高、行动快、后劲足,课程创生为何风生水起,我们从这里找到了部分答案。

观察三:研究文化的“落地生根”与“同创共享”

一所学校,在办学软实力提升上有何标识性呈现?无意间,我们在校长的办公桌上发现厚厚两大本打印装订成册的《创造最适宜学生的教育》的“丛书”,一本是《课堂创生的智慧》,一本是《成长的阶梯》。我们得知,这两本书都是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成果,是全校老师的辛勤探索和智慧的结晶,它们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和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还有一本《行走的力量》,已被列入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计划。对于出书,在当前教育界有“一窝蜂”现象,而当我们翻阅这些文字,方才发现,这是一本本真实、厚重的实践者“有话可说”的研究与思考发声。

在《成长的阶梯》一书中,读到扉页中引自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如果教师没有学会分析事实和创造教育现象,那么那些年复一年地重复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是枯燥的、单调乏味的,就会对自己的工作失掉兴趣。而如果教师没有兴趣,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就会变成枯燥事情。教育经验的实质,也就在于教师每一年都要有些新的发现,而在这种发现新事物的志向中,也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力”。联系这段文字,我们快速阅读了杨斌校长的《为教师的群体成长搭建智慧的阶梯》的言之有理、有物有深度的代序文字,对于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研究现状更有一种实感,尤其是看到杨斌、李笑非校长和部分老师发表于《人民教育》、《教育科学论坛》、《未来教育家》的《高价值的学习是什么样的》、《课堂创生的教师素养修炼与实践超越》、《未来课堂创生智慧》等文章,我们进一步感受到,创生“我们的课程”,是实践艰难跋涉和精神高昂行走,其强劲的步伐得力于“研究文化”这只看不见的推手。

观察四:“创生型课堂”的“家常便饭”与“营养美餐”

关注“创生型课堂”,自然要看课。看谁的课?一时难定夺,“那就随机看吧。”学校管理者的建议正合我们的意。随机看课,才能看到课堂的“原生态”。

九年级语文课:

教学内容是《故乡》。唐霖勇老师基于文本,以“点式妙言”,“串式妙点”、“面式妙点”捕捉为线索,引导学生朗读和解读文本。交流中,学生从“点式妙言”中摸捉到闰土守住封建规矩,失去儿童纯真,从串式妙点中捉摸到润土地位变化、生活变化、心态精神变化,从面式妙点中感悟到封建社会森严等级制度对人性的压抑和成年闰土内心世界的孤冷隔膜。继而,教师启发学生以一句话从人物的外貌性格、命运变化层层深入地点评人物,学生凭各自对文本的领悟,自信十足地评说,教师以“理解的程度超过老师”的评价对学生思考的深度和个性化大加鼓励。简洁紧凑的教学过程,真实地演绎了创生型课堂“学”“思”“创”“生”的价值追求。

课后交流,唐老师说:在引导的方式上,我这节课部分的“拿来”别人的一些东西,为“创生型课堂”所用。在我们学校,围绕课堂创生,老师们都有不同的招数。

八年级数学课:

赖建勇老师的复习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章的内容,昨天我们已经请大家将这部分知识归纳整理在学习卡的“学习助跑”中,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一下自己整理的情况。

生1:我是按课本的编写顺序整理的(展示台展示)。

生2:我是从二元一次方程的整体结构进行整理的(展示台展示)。

师:比较而言,你们更喜欢哪位同学的?两位同学都不错,但第二位同学的整理把握住了这章知识的整体结构,他对每一种情况还举例给予了说明,理解得更深刻。

师:现在我们来看ppt上“探究之旅”的一个例子:■+■=7■-■=3

大家先尽量用多种解法在学习卡上自己求解,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比较哪种解法好,最后各组推出最好的解法在全班交流。

(学生解题,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生3:我们是先去分母把方程组化简整理后用加减消元法求得解的。

生4:我们在化简整理后用的代入消元法。

生5:我们用的是换元法。

生6:把原方程组化简后用图象法解。

生7:换元后用图象法解。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好,把老师想讲的都说了,现在大家对刚才的解法进行一个评价,看哪个组的解法最好。

……

课后,我们问及学生学习卡使用情况,赖建勇老师介绍:为构建“创生型课堂”,数学组在集体备课时注重了课堂操作的“四大件”研究,就是将教材、学习卡、助学案、ppt整合研究,这种“四合一”的备课,在于追求课堂“创生”效率。ppt是呈现当堂训练内容,目的在于过手入脑。学习卡的使用则在于每个学生手中有一个可供操作、分析的良好载体,因新课、习题课、复习课型的区别,学习卡体例不同,但多数课有“学习助跑”(准备复习)――探究之旅――学以致用――暂停之思(学习整理)――学习评估(当堂检测)等板块。一堂课上完,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反馈均呈现于学习卡,课后教师批改,及时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与调整。学期结束前,装订成册的学习卡便成为复习巩固的资料。看来,创生的课堂,更加尊重学科本体价值的全面实现。

七年级美术课:

在“云教室”看七年级某班第一节“云”美术课――《大家动手做条龙》(第一课时)。曾畅畅老师说: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种学习方式,还需要适应。其实,我们看到的是,无需多加引导,学生已自然而然地进入“创生”状态。“作为龙的传人,你们了解龙的文化吗?”曾老师单刀直入开课,学生基于原有认知和生活经验,从龙的历史和龙的传人,龙的图腾和龙的象征,龙的传说和民俗民风等方面交流,感受无处不在的“龙文化”。接下来,曾老师利用视频展示和分析龙造型,以玩龙灯、赛龙舟的视频,建筑龙雕塑,图文并茂地,快捷方便地强化、丰富学生对龙的审美感知。然后,让学生用人手一件的“平板”电脑进行“云”技术的学习体验。当学生通过网络、迅速地搜索到“龙生九子”的传说和其他关于龙的图片与文字时,掩盖不住他们的新奇与自足。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按主题选择编排信息,个性化地制作关于龙文化的图文并茂的Keynote,并轮流投射到大屏幕,落落大方地介绍成果。

品味这节日常化的“还需适应”的“云”美术课,发现:学生的“创生”并未缺席,教师的“创生”显而易见。一般而言,教学《大家动手做条龙》,很容易满足于“做”的技艺传授与训练,但教师却从“文化”切入,首先为学生开启一扇拓展审美视野与精神境界的美术文化之窗。未来教育,无可争议地将面临文化传播力的挑战。而此课,以“教”的“文化创生”之光,照亮“学”的“实践创生”之路,这无疑是教者对于挑战的敏感和回应。

如果说,我们随机看到的是创生型课堂的“家常便饭”,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六开本,二百八十多页厚厚的创生型课堂课例研究集《行走的力量》,则是精心研制的课堂营养美餐菜谱。文集扉页借苏霍姆林斯基语录开宗明义:“在学校里的真正的创造性劳动,首先是生动的、探究性的思考和研究。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入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文集主体部分,以“知识的活力”、“问题的意义”、“创生的风景”等三大板块,简洁而生动的白描了实践者研究的历程、行走的足迹和创生的力量。各板块分别以不同学科某一教学内容为例,真实呈现“创生型课堂”的构建过程和结果。

例如,数学科以“数学问题情境设置的有效性”为主题的课例研究,呈现的是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五节《打折销售》这一课堂的创生过程。其中,观点与案例结合,针对“与学习内容缺乏必然联系”“缺乏真实性”“脱离学生实际”“情境开放度不够”的困境提出突围的目标,再以事实描述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波澜不惊,期待创生”的第一次课,“春风徐来,创生初显”的第二次课,“情境入心,春风化雨”的第三次课的研究过程。然后则是行动研究的理性升华与认识成果,诸如:有效“问题情境”的特点、有效的问题与有效的情境、生型课堂中有效“问题情境”的主要类型、数学创生型课堂中有效“问题情境”的设置策略、问题情境的创生点的研究启示。最后才是三次研究后形成的能够突显创生型课堂特质与理想追求的《打折销售》的课堂实录。

其他学科,虽因学科特点各异而研究主题有别,但共同的取向是“创生”,基本的方法是提出并分析问题,行动解决问题,认识成果与实践成果呈现。仅一个课例,就有两万字左右。

课堂研究的“三级跳”,最后留下的成熟和完善的课堂实录,呈现了“创生型课堂”所应追求和可能达到的高品质课堂境界。而这种高品质的课堂境界,提升了实践者对学科课程的高价值追求和日常教学实践的智慧。各科皆有成效,得到各方面认可,例如省教科所生物教研员王愉鑫老师,这样评价周密老师的《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一课:“……教师颠覆教材编写顺序,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从宏观到微观’来感知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可感可见的直接感知到借助显微镜的间接感知,让学生从生活世界逐步走进微观世界,主动发现植物体也是由细胞按一定规律构成……云技术的应用丰富了传统的书面、口头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表达交流更充分、多元、生动。”如此评价,可见课堂“创生”形神兼备。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近三年,七中初中学校先后请到上海教科院的王洁博士和杨玉东博士作指导,进行了两轮集中而规范的课例研究,涉及的学科有语文、数学、物理,持续跟进的是其余学科的分组课例研究。第一轮是在王洁博士带领下的语文和数学的课例研究,时间两天,每科两轮上课,工作时间每天达12小时,研讨会6个,形成研修日志28篇,文字量近五万。接着进行其余学科的课例研究。第二轮是在杨玉东博士带领下的数学和物理课例研究,时间三天,每科三轮上课,每天工作时间达18小时,研讨会12个,形成研修日志84篇,课堂观察报告30个,文字量近十三万。

课例研究集ㄍ行走的力量》序言中写道:“每一次研究都是在寒冷的冬季,而每一个老师的心却都是火热的!每一次都面临着课例研究和课堂教学任务的双重挑战,每一次没有一个老师放弃,大家挑战深夜,挑战极限!每一次研讨反思后,都是幸福的收获!”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将课例研究当作“创生型课堂”构建的头等大事来做,且乐此不疲地合作攻关,收获的不仅是实践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历练了坚忍不拔的改革精神。

与其说,课例研究集是精心烹制的改变课堂“家常便饭”胃口,提升课堂品质的营养美餐食谱,不如说是精心培育的改良课堂生态的种子!

观察五:选修课程的“雷打不动”与“一个不缺”

每周星期五下午第三节和第四节课,是成都七中初中学校选修课开课时间。“除了极为特殊的情况,周五的选修课雷打不动”,负责选修课程实施的欧阳唯能老师说。这天,刚好是半期后的第二轮选修课程开设的第一次活动。活动前,不时有更换内容的学生匆匆到一楼大厅墙面看安排总表,还有学生前来向欧阳唯能老师询问活动场地。热闹的校园,很快恢复了平静,全校学生分散后各就各位,紧张而有序地开展活动。

我们首先进入机器人活动室,十多个学生正在分头讨论如何实施编程设计方案。负责指导的老师告诉我们,这批学生正准备参加一个机器人国际大赛。而邻近的几间计算机室,学生正在接受老师的机器人编程设计指导,气氛紧张而热烈。美术室里,正在进行油画艺术赏析活动。心理活动室,心理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介绍心理学的起源及历史,西方心理学流派及代表人物,对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启蒙。来到学校演讲厅,一大帮学生正在排练自己创作的话剧,排练的“演员”不时被打断,接受同学的建议后又从头再来。走出排练场,那边断续传来还不流畅的管乐声,这边又走来满头大汗披着外衣轮换休息的习练形体舞蹈的小女生。“我们分别开设了普及型和提高型表演类艺术活动,满足学生在这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提高班学生外聘资深表演艺术家培训指导”,欧阳唯能老师说。

匆匆上下于各层教学楼,看到的是学生自得其乐地参与各种活动。欧阳唯能老师告诉我们:此时全校学生一个不缺地分别参与四十八项活动。当问及这么多活动,如何保证师资充足,欧阳老师说:除了根据需要,在校外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组织和指导活动,本校老师一个都不缺,都要据各自所长审报承担一门选修课程。比如,语文老师有担任梦想剧社、文学沙龙、趣味汉字、四大古典名著赏析、走进电影中的经典等课程内容的指导;数学教师担任游戏中的数学、中外历史上方程求解趣事、逻辑谜题等等课程内容的指导;政治教师担任领导力开发、金融小天地的指导教师。就连有繁忙管理工作的李笑非校长,也承担了《走近化学世界》的选修课。说话间,来到化学活动室,李笑非校长正在忙碌地与学生互动。

“如果,你在周五中午饭后来看班级才艺的轮流展示,一定会为学生的活动组织与表演才能叫好”,欧阳唯能老师告诉我们,这种常规性活动,是表演类选修课的实践延伸。这种个性张扬,才能彰显的表演深受学生的喜爱。在这天的午饭后,全校师生会纷纷围聚在舞台,快乐地观看表演。他还说:“我们从毕业学生那里得到信息反馈,他们对于学校生活深深的怀念,那是因为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和学校生活,既促进才能,又带来幸福感受。就连那些学困生,也表示很喜欢这所学校。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找到了自尊与自信”。

观察六:国际交流的“虔诚聆听”与“话语自信”

“现代社会教育发展与改革态势喜人,很多的新信息需要我们不断掌握。因此提升软件,除了借助于本地专家引领,我们还眼光向外,尽可能打通与外界的联系”,当时的杨斌校长如是说。的确,我们从学校国际交流合作部王岚主任的介绍和她提供的资料中,了解到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对外交流,聆听世界的声音的相关信息:学校长期聘请外教,承担英语口语课程,开发德语、法语、韩语、日语等小语种课程,并引进国际课程VCop(“VCop”,“词汇・关联・开场・符号”,在英国被视为一项提高英国学生写作和理解水平的项目),拓展学生了解世界的手段,丰富学生观察世界的角度。学校与英国杜伦中学建立友好学校关系,与英国皇家玛丽学院、美国俄亥俄州佩金斯学校等八所学校缔结“教育发展国际同盟”,深入推进师生交流互访与部分课程资源的共享。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走出去,发出自己的声音:2012年9月、2013年6月、2013年11月杨斌校长先后参加了成都市教育局主办的赴韩国教育考察团和四川省教育厅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四川―新加坡中小学校长论坛”以及《教育怎样面向未来》的国际论坛,向韩国、新加坡、美国、英国等教育同仁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实践探索、成功经验,受到大家的高度评价和关注。

2013年10月,李笑非校长在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成都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3都江堰国际论坛”中作题为《未来课堂创生智慧》的专题发言,将学校在云技术支持下的“创生型课堂”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各国同仁分享。

2013年2月,英语组陈悦老师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苹果全球杰出教育者大会”。

2013年2月2013级11班陈延同学作为成都市杰出学生的代表参加由成都市教育局主办的“我和铂斯有个合影”活动,作为友好的使者与澳大利亚的青少年进行交流。

2013年11月17日至11月23日,初2015级冯羽正、蓝于婕、李明泽、周心悦四名同学在英语组刘丹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新加坡,参加了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和Step(Singaporetechnologiesendowmentprogramme)组织联合举办的“StepnUSSunburstenvironmentprogramme”活动,与来自印度、马来西亚等11个国家的中学生以环境保护为主题进行广泛的交流,他们优秀的表现给与会嘉宾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3年10月,学校承办了由成都市教育局联合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共同举办中英校长教育交流暨英国实景课堂展示会(UK-ChinaSchoolHeadteacherForumandUKBritainDay)。2013年10月、11月,学校接待新加坡协和中学与新加坡科兰芝中学访问团,让新加坡学生在七中初中学校进行“浸濡式”学习,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

多视角地解读一个优质学校办学实践的案本,其意义体悟与价值发现而获得的启示,比现象扫描与效果感知更重要。

启示一:国家课程校本化,呼唤课程文化的培育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以“模范群伦”的育人愿景定位办学目标,以“领导力培养”为办学的核心价值追求,进行课程价值观的自我重建,将优质大众教育、精英教育的精神诉求、行为追求融入课程实践,并瞄准课程实践的主阵地――课堂,通过“创生型课堂”的建构,使“领导力培养”的诉求有了落脚点。透视其价值,这无疑是高品质办学精神与实践智慧合一的学校“课程文化”的铸魂和塑型。

有了课程文化的滋润,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才会彰显特色,充满活力,增强效力。七中初中学校以强烈的课程文化意识,通过对国家课程价值和校本课程价值的理解,功能的梳理,目标的厘清,在课程意义上强化树人,在课程关系上优化结构,在课程形态上拓展内容,在课程实施上创新策略,在课程功能上增强实效。以此建立的培养“领导力”的课程体系,使课程文化之“魂”有“体”可附。

以领导力培养为首的生存力、创新力等三力培养的课程价值、课程体系和课程实践,是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课程文化的立体呈现,这种文化课程文化必将以渗透、浸润的方式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启示二:国家课程校本化,呼唤以整合的思维破解改革困局

反思十多年课改实践,其艰难行进与课程实践缺乏整合有关。正如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管理者所言,尽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变革通过教与学行为转变而不断推进,教的强制灌输和学的被动接受状态有所改变,但普遍存在学习方式变化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在高涨一段时间后逐渐冷却。如此现状,既因教与学方式转变不力不善,更因改革见木不见林的“近视”,故此导致:系统性的课程改革窄化为课堂教与学方式与活动状态的改变,改革,没有与课程本体价值追求建立起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活跃的教学氛围、学生主动参与的情态未能与学科学习方法优化、学科质量提升成正比;部分实践者,因教育质量全面提升追求的功效难显而选择停步或退却。而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在现实焦虑与迷思中率先觉醒,以整合的思维,从课程的视野、实践的视角培育课程文化,创生适应生本、师本、校本的“我们的课程”,追求课程价值实现与行为变革的统一,破解课程改革“走不动”的困局。这虽属“被迫改革”,但却是“主体作为”。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正需要在被迫“压力”和主体“动力”的“磨合”中再生强大的实践能量。

启示三:国家课程校本化,呼唤课堂变革的自由与规范平衡

曾经,人们对教育改革实效的“唱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经验被改革理念“格式化”之后,只有意向性、自由式的尝试探索,而未建立起可靠的实践技术支撑。这种课堂虽然理念优先、情态活泼,但因形式化、随意性而动摇了学科价值框架的“安全性”。相继出现的课堂改革“模式”建构和“模式化”,无疑因规范有序,便于整体推行而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教学手段趋同、教师个性与学科个性消弭的风险显而易见。

分析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创生型课堂”构建,他们“不锁定”课堂“模式”,在追求课堂灵动与规范、创新与安全上兼而有之,呈现了规避“模式”风险的可能性。

围绕“创生型课堂”的构建,基于发展学生创生性学习能力,实现高价值学习目标,以“学”“思”“创”“生”为核心要素构建课堂新形态,形成“建立联系”“创生意义”“尊重差异”“共生发展”的四个变革取向,并通过“创生型学习设计实施”、“创生性课堂的现场改进”的两大策略呼应“四个取向”。进而,以“学生价值的系统观照”、“核心要素的螺旋式发展”、“课堂要素的多元整合”等三大实践要旨结成的提升课堂品质的思想“统一战线”,使课堂变革在散点式、随意性与标准化、限制性之间保持中立,求得平衡,以生命的活力与智慧的张力灵动而稳妥地向改革的纵深挺进。

“学”“思”“创”“生”的课堂形态,有模式意味但无模式锁定,是一种“泛模式”。它既不鼓励对现成理念的碎片式选择和“为我所用”,又不满足于教学过程的“精心设局”。它尊重的是生本、师本,崇尚的是创生、创新;蕴含的是人文情怀,出场的是智慧理性。人文情怀与智慧理性里应外合,促进教育主、客体零距离、深层次的生命对话。这,是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校本特质”和“实践真义”。

“创生型”课堂的“泛模式”,能促进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自主生成,是一座连接改革愿景的有“弹性”能“抗震”的坚实桥梁!

启示四:国家课程校本化,呼唤办学者的课程领导力

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课程文化培育,课程价值追求,课堂实践优化,考量和呼唤办学者的课程领导力。何谓课程领导力?比较简单的说法,是具有对课程价值的透彻理解,对课程价值追求的执著精神,对课程价值实现的引领智慧。而这一切,又体现在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密切相关的三级课程管理与实施上。课改伊始,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旗帜鲜明地强调实施国家、地方、学校等三级课程管理,其核心价值取向就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因此,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价值回归和必然趋势。

回归价值,顺应趋势,需要各地各校办学管理者拥有强劲的课程领导力。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管理者,凭对课程价值的到位理解,对课程价值的执著追求,结合自身办学条件,承接名校文化基因,以优质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结合的理念,对三级课程进行相互关联、补充和融合,构成既符合国家课程价值的统一要求,又适合学校办学个性需求和特色发展的领导力、生存力、创造力培养合一的课程体系,从而体现强劲的课程领导力。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进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是改革的高难度动作,而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明辨教育方向,遵从教育规律,增强教育抱负,知难而进,敢于触碰这一改革的根本性问题,通过探索和尝试,为创生“我们的课程”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综合四点启示,从办学管理的视角,我们进一步发现,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的课程建设,所寻求的是一条既尊重教育传统,又追寻美好理想,更关注当下问题的课程创生之路。

办学虽有共向,但都在各寻其路。而路子是否宽广,取决于办学者的教育情怀、科学理性,更取决于敢作敢当、独立自主的办学精神。任何一所发展良好的学校,都有与教育发展总体趋势同步的“公转”,更有与自身办学实际相符合的“自转”。在推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历程中,具有“公转”的主动性,拥有“自转”的高能量,是令人期待的办学境界。

七年级地理的课堂教学篇6

关键词:七年级;学生;地图能力;教学;策略

一、用图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若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教师就应当先激发学生运用地图的兴趣。为此,教可以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借助地图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设计等,以此真正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思想,接受新方法、新理念,实现地图与教学的完美融合,真正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并真正激发学生对地图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展示出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个教派的图片,并配上这些宗教在世界地图上的分布图,提问学生:是否能够总结出各个宗教的主要分布地图,并结合地图分析出这些宗教流行的地区,各地人民主要是以什么语言作为母语。在学生通过分析地图、总结得出最后的结果之后,教师要注意不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要引导学生尝试着从后面的学习中进行自我判定,再次进行答案的修缮和综述。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彻底了解本节课的内容,也能在教学初始阶段留下悬疑,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深入地理知识学生中。最重要的是在再次总结中,学生还能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地图能力。

除此之外,地理教师还可以通过借助地图创设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地图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地图能力

七年级是学生刚接触地理知识的初始阶段,很难快速掌握学习方法。对此,地理教师在把握住这一时机后应充分借助地图、图形等各种形式的地图激发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要更多地创设地图实践教学活动,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最终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

譬如,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实际,改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或者是开展分类授图活动,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抑或是进行绘图示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绘图能力。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地理教师都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地图教学方法。

例如,在“世界的气候”一节学习中,教师可以先展示出四副不同的景观图,并提问学生:不同的地区为什么景观相差如此之大。设计这样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理解天气和气候的差别。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分析不同地区气候的不同特征,同时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尝试着让学生总结、分析世界气候的分类和特点。这样对提升地图分析能力十分有效。当然,为了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地图分析。最后,教师让学生对四副景观图进行气候的分类,指出它们所在的气候区域。

总的来说,通过地图分析、信息收集等学习活动既能增强地理课堂的生动性,也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

三、结合生活,实现学生的地图能力迁移

学以致用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地理教师在教学时也应当重视加强生活与知识的联系性,改变学生学习地理无用的认识。也只有不断引入生活实际才能促使学生运用地图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况且我国新课改也强调教师要重视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优化课堂。

例如,在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置和范围”学习中,教师在课堂的开始可以展示出世界经纬图,让学生辨析七大洲包括哪几个?大概位置以及对各个大洲的直观印象。这样学生便能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笼统的概括,从而认识到亚洲在七大洲中的作用。随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生活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充分应用地图能力解决问题,如为什么亚洲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洲?亚洲各个地区的居民生活都有哪些特色?这样学生既能运用之前的地理知识进行亚洲位置的分析,也能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概述出亚洲各地区的不同风俗,最终促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地图解决问题,完成对地理知识问题的解答。

由此可见,七年级地理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地图知识培养。这不仅仅能够改变传统地理课堂的教学氛围,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新课程标准。

综上所述,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可以从借助地图改变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地图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地图能力;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等方面入手,真正改变地理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地图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地理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

基础。

参考文献:

七年级地理的课堂教学篇7

近年来,全国兴起的“国学热”“读经热”反映了传统文化开始复兴与回归的趋势,但是,目前国学教育存在学习内容缺乏系统性、教学方法缺乏有效性以及忽视国学精髓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导向等问题。我们认为要提高国学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研究与构建有效的国学课堂模式。历经十一年三个阶段的探索与实践,我校构建了国学课堂教学的“三环七步”教学模式。

二、研究目标

第一,建立适合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模式。

第二,检验该模式能否达到以下几个效果:

(1)学生对国学经典具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知书达礼、品行端正、儒雅大方;

(3)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古文与诗词,识字量、记忆力、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较同龄儿童具有较大优势。

三、研究成果

(一)建立了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见图1)

本模式的操作系统:

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思路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各种形式反复诵读,在流利诵读的基础上感悟其中的道理,并指导价值观的养成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方法,最后再背诵。其中的“三环”指“温故”“知新”“致用”,“七步”指“回顾”“展示”“熟读”“悟意”“博引”“导行”“成诵”七个步骤。

1.三个环节

温故:教师在教授新的内容之前,总会用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既是对旧知的回顾,又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知新:这一环节是课堂的主体部分,指教师讲授新的学习内容,带领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顺文本,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文意。

致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启发下,把经典承载的道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以引导以后的生活实际。

2.七个步骤

(1)回顾:教师组织学生回顾已学知识。

(2)展示: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已学知识。

(3)熟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环节中主要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形式进行,分层次有目的地指导诵读,加深理解和记忆,是“七步曲”最重要的一步。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①读准:通过教师范读、音频领读、同桌对读等形式指导学生把古文的字音读准。

②读通:通过自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读、师生或生生对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把古文读通顺,读流利。

③读出韵味:将声、像、文融于一体,引领学生读出古文的节奏,读出古文的韵味。

(4)悟意:边读边结合注释理解文字,教师相机点拨。

(5)博引:教师引入声、像、文等多种形式,旁征博引,将学生带入到教师所创设的境界中,深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髓。

(6)导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多读多思,将国学文化中的智慧哲理、道德准则、处事方法等内化为学生的个人修养,客观地接纳并导行。

(7)成诵: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让学生反复诵读,以达到熟读成诵。这一环节是检验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它并非死记硬背,而是有效地培养语感,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文精炼而特别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进行熟悉和掌握,积累语言,以达到需要表达时能够脱口而出,下笔成章。

(二)模式创建过程

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是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创建起来的,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探索和建模;运用和检验;完善与确定。

1.探索和建模

我校于2001年12月正式启动经典文化诵读实验,全校一至六年级每天安排10分钟的短课和每周一节40分钟的常规课组织学生诵读经典。实验教师各展所长,总结出各具特色的诵读方法,成为我校国学课堂模式创建的基础。

专家的指导、特级教师的示范、频繁的校内外研讨以及全校国学教师大练兵、国学赛课活动等,使国学课堂模式逐渐有形。我们总结归纳了课堂教学三大环节:“温故”“知新”“致用”,这就是国学“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最初的框架。

2.运用和检验

我们围绕是否有利于落实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等问题进行比照和衡量,丰富了三大环节的操作步骤,即“回顾、展示、熟读、悟意、博引、导行、成诵”七个步骤,并在全校的国学课堂推行这种模式,以检验这一模式的信度和效度。

同时,我校开始着手开发国学校本教材,2007年编写出校本教材《少儿国学读本》丛书,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

3.完善和确立

我们依据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发现儿童集体诵读的效果远远超过个人诵读。有了集体就可以玩出很多读背的花样,如:拍手读背、打节奏读背、比赛读背、你应我和、据画背、据意背,配以快板、动作、舞蹈的表演背,还有唱游展示、吟诵展示。学生在集体氛围中诵读的时间更长、热情高涨、兴趣也更浓。

特别强调的是,“三环七步”模式中的读背比重是比较大的,因为小学生经典学习主要是以语言积累为主。按照我们的实践,读背在时间分配上一般占用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而在理解和导行层次上的教学时间一般只占三分之一。

教师们在运用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时,不断改革与创新,他们根据各年级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不断丰富教学模式,出现了国学课堂的多种变式。

(三)验证模式的有效性

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的宗旨就是为了有效地促进教学实践。我校经过多年实践、反馈、修正、完善,证明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可生效功能较显著:本模式能够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浓厚兴趣;运用本模式开展课堂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由知及行,德行合一,提高品德修养;本模式的教学能够让儿童积累大量的古诗古文,在识字量、记忆力、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等方面较同龄儿童有较大优势。

四、研究的效益与展望

1.取得的效益

本校由于建构和有效运用这一模式,国学经典教育得到了有效的推进,也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可。我校自主研发的国学校本教材《少儿国学读本》丛书荣获广州市第七届教学成果一等奖,被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确定为“红领巾国学传承教育系列活动指定用书”,面向全国发行。学校被评为全国“红领巾国学传承教育系列活动示范基地暨东方少年国学院”、广东省书香校园。研究国学课堂模式的语文科组获得2011年“广州市学习型组织标兵班组”称号。由我校牵头,联合汇景小学、石牌小学组建的《新课程背景下强化经典文化教育团队》被广州市教育局确定为广州市首批创新学术团队。我校国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在香港、台湾、北京、山东、江苏等地交流并被推广、借鉴。多家媒体报道了我校国学经典教育成效。

2.存在的问题

“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加强:其一是古文晦涩艰深,儿童年龄较小,认知及理解能力有限,在引导学生悟意时如何把握尺度;其二,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国学教育的深入。

七年级地理的课堂教学篇8

我上的课是辽海版小学音乐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歌曲――《七个好朋友》,这一首歌曲能让学生较快地认识7个音的唱名,使歌曲充满趣味性,并能感受、掌握7个音的高低顺序,为今后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指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七个好朋友》,增强学生熟练演唱音阶的能力。

2.通过歌曲学习,体会七个小音符音乐带给我们的惊喜与快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情绪演唱歌曲《七个好朋友》。

难点:做到对音阶会听会认,唱准唱名。

四、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打击乐。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全面准确地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我遵循直观性、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和想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点采用引导法、听唱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将听赏歌曲和学认音符、唱名结合起来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教学我采用悬念式的导入。如,在美妙的音乐王国里有七个好朋友,大家想知道他们的名字吗?今天他们也神秘地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但他们都藏在一首歌曲中,请小朋友们仔细听把他们找出来!(播放音乐)

(二)歌曲教学

在聆听中感受歌曲。因为是二年级学生,他们对音高这个抽象概念是比较难理解的。歌曲中出现了完整的音阶,为了满足低年段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又让他们对基本音阶有初步的音高概念,我通过如下设计,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1.初听完歌曲完整感受歌曲情感后,师生一起回忆,七个好朋友都是谁呀?

通过多媒体课件,将七个音符1234567和它们的唱名由低到高演示到大屏幕上,为完成歌曲教学任务打下基础。

2.我制作了音乐课件音乐气球,利用大屏幕演示出来。每个气球带有音名,后点击发声,学生通过认一认、唱一唱,这样学习认识音符,练习音准。教师纠正唱法和发音。

3.唱音阶:音乐气球各种颜色按高低顺序依次排列,我让学生认识音阶1234567并变换花样(变力度、速度、节奏)唱一唱。

4.教师弹琴范唱

新歌教学是否成功,与教师的范唱有很大的关系。在学生唱歌之前,教师的范唱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歌的兴趣,教师应有感情地范唱一遍,用正确、优美的歌声感染学生,让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认识。学生注意听,听后要给老师鼓掌,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与趣味性。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乐于参与鼓励,课堂气氛得到了调动。按节奏读歌词,纠正咬字、吐字清晰准确。

(三)学唱歌曲

1.丰富歌曲的演唱形式

这样既可以使歌曲演唱形式多样化,又可以强化并延展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

(1)用听唱与视唱法相结合的方法学习歌曲,音阶部分听琴视唱,带词部分听唱与教唱。唱两遍。

(2)再按四个乐句,师生合作把每句分成前后来接唱。师生互换。

(3)男女生接唱、领唱。

(4)随琴完整唱歌曲。

2.课堂评价

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地学到知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工作,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地实现课堂的有效性。课堂评价有教师评价、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而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应从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层次化,教学内容的精选化、整合化,教学过程的灵活化、最优化,教学氛围的民主化、和谐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激励化等方面考虑,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小学唱歌教学的课堂实效性。

(四)即兴创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鼓励学生用合适的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或拍手拍腿动作,组织分别表演。我及时给予评价与指导。这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歌曲音乐中自由地创造,锻炼了学生的相互配合、动手能力,促进了节奏感、乐感的培养。

2.奥尔夫音乐活动,律动《身体音阶歌》

通过此活动增强学生对音阶的理解及演唱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表演能力。符合小学二年级学生表达情感的特点,学生在学习和表演中,充分享受音乐的旋律美感。

七年级地理的课堂教学篇9

2009年9月,我校成为九年一贯制义务学校,这打破了中小学的时空限制,为我们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经过大量的听课、评课,我们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研究已刻不容缓。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与衔接上作了深人细致的思考与实践,以便更好地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过渡。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性

1.学生的差异

虽然小学六年级学生与中学七年级学生只有几个月相隔,时间隔得不算太久,但由于七年级学生的交往与活动更多的是与级学生在一起,而小学六年级学生则与低年级学生在一起,所以他们的心理特点、思维水平、理解水平都还是有明显差异。小学六年级学生心理年龄仍处在儿童期,他们往往还是让别人承认自己,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就逐步向少年期转化。学生个性发展开始不平衡,出现明显的心理矛盾,表现出爱和恨,自信和怀疑,尊重与轻蔑的感情,同时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发展。

2.教材的差异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侧重于学生的识记与浅层的理解,它主要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思维难度不大。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除了需要大量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再者,小学教材在双基上更注重字、词、句、段的训练,中学教材虽然在这方面也有明确的要求,但较小学而言还是要单薄得多。中学语文教材要求学生更多的是审美与鉴赏。也就是说,小学教材更多的是解决“懂不懂”的问题,中学教材解决的却是“好不好”“美不美”的问题。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是从文字走向了文学。再者,从文体上讲,小学语文记叙文居多,有着很强的故事性,趣味性;中学语文教材增加了科学性的说明文和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文言文的容量也增大了,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从感性走向理性,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3.教学方法与要求的差异

小学教师上课重视情感的渲染,教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直观。加上小学课程少,时间多,因此,小学教师上课速度比较慢,容量小,一个知识点可以反复讲,反复练,直到学生弄懂为止。教师上课提问的深度也不够,大多数学生可直接回答。对作业的批改,小学教师可以做到精批细改,对犯了错的学生,大多都可以面对面指导。中学教师由于课程紧张(每周只有5节课),所以讲课速度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讲一遍就不再讲了。在作业批改上,中学教师也不可能精批细改,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自觉、认真、独立完成好作业。

4.命题思路与评价标准的差异

以阅读为例,小学六年级与中学七年级阅读要求明显不同。语文课程标准对六年级记叙文阅读的要求是“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叙自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而语文课标对中学的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标准的不同,必然一导致命题思路的不同,小学语文命题仍以重现、叙述为主,有简单的情感表达,但答案基本上可以在文章中找出来。而中学语文命题则强调对文章内涵的概括与情感体验的评价,并能品味、鉴赏文章。从小学知识的积累到中学能力的培养,这是小学语文得高分而学低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写作为例,可以看出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的差异。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字数要求为400字,中学生则要求600字。小学作文要求学生能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结构完整,就可以得90分以上。中学则更强调文章表达方式的运用,语言的优美,构思的精巧等等。一般小学六年级的高分作文在中学老师的手里也就是80分左右。这样一来,就凭作文这一项,中学语文要想得高分出就难上加难了。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1.教学研究上的衔接

(1)成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组。我校2009年就申报立项乐山市级课题《教师微型课题的开发与指导实践研究》,其中有一个子课题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研究》,由小学六年级教师和中学七年级教师承担。课题组着力于小学高段和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思考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对策等问题。

(2)建立六七年级联系组。学校定期召开六七年级联系会议,共同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校还抽调小学个别教师到中学部任课。让这些教师一方面向中学教师学习,一方面又不断给六年级教师交流,由教师的亲身感受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适当的时候,让六七年级教师集体备课。

(3)相互听课。中小学语文教材及教师教法的不同,可以通过相互听课来促进了解。听课后,中小学教师相互提出合理的建议,明确各自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避免各自的弊端,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机衔接。

(4)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即同一节的内容,由六七年级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节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六、七年级教师更加深人地了解六、七年级的教材,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融合。

2.教学的衔接

首先,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潜能进行教学,适当加大抽象性,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问的难度稍作增加,更加娴熟地运用追问与启发的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思考能力,少做一言堂的讲解与机械的训练。七年级教师则放下身子,不要让自己还停留在九年级的教学思维之中,要充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儿童化倾向,问题设置不宜过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术语,避免使用太多的专业语言,要重视七年级的情趣化教学,也要加强七年级的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识记。其次,中学教师除了熟练掌握中学《文课程标准》外,还要通读小学《语文课堂标准》,形成体系,避免单打独斗。

3.学生习惯培养的衔接

小学高段教师应该摒弃小学中低段的一包到底的教学习惯,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白语文到底要学什么,怎么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的习惯,打开学生的视野,而不是一味地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中学教师则要在七年级放慢脚步,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在中学的起始段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持久的动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让七年级学生了解中学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到七年级下期才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分析等等。

4.评价体系上的衔接

七年级地理的课堂教学篇10

关键词:七彩文化;体系建设;学校特色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07-3

彩虹小学是一所新村配套小学,近年来,随着班级数减少,新苏州孩子大量涌入,家庭教育水平良莠不齐,学校正努力找寻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七彩文化”是在实践中摸索、继承中创新的学校文化标签,它于学校特色中演绎文化雅韵,承载师生梦想,铸就学校品牌。优良的体育传统,发展的科技教育,多彩的社团活动,已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展示自身特长的动力源泉,成为“七彩文化”的基石。七彩文化,于无形中为彩虹注入了发展的动力,实现自身持续健康发展。学校师生正齐心协力,用心打造着富有特色的七彩文化体系。

一、梳理提炼,催生“七彩文化”

1.立足学校实际,寻找优势与不足。

在传承优良传统、建设学校特色文化上,彩虹小学一路探寻。通过梳理,发现学校已经积淀了一些优势:第一,学校通过二十年发展历程回顾、图片展示、素质教育大讨论等活动挖掘学校资源,初步提炼了“让每个孩子都沐浴七彩阳光”的办学理念,物化了教育载体。第二,学校积极进行校园环境改造,关注细微处的环境布置,使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为学校文化建设服务,让学校充满文化内涵。第三,学校开发了特色活动和校本课程,利用《飞向蓝天》、《彩虹语》、《彩虹报》等让师生充分感知学校建设与发展,并从中汲取精神动力。另外,学校在制度文化、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建设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正是基于上述努力,彩虹的文化隐约呈现一种“区别于他”的特点,但是离“自成一家”有一段距离。

梳理同时,也发现学校文化建设流于外表,缺乏序列性、系统性,深入挖掘不够。学校的传统究竟是什么,始终没有定论。有的说用校训“做一个最好的你”作为主题,有的提出用办学理念作为主题……主题未定,挖掘必然泛泛,更谈不上精深,所以学校的活动也是要求什么做什么,学校文化是什么说不清。

2.立足学生特点,寻求发展的途径。

彩虹小学学生可谓来自五湖四海,家庭教育、生活习性都不同,大多家长从事的是体力劳动,家庭教育缺失。面对这些学生,学校能够给予的是什么?是健康的行为模式、价值导向,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学习观等,这些和课堂学习一样重要,这是未来普通劳动者所需要的,“如果你不能成为大道,那就当一条小路;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当一颗星星。”因此,教师们从学校的名称“彩虹”中去找寻,从学生中找寻,从而提出了教师要像喜爱彩虹一样去欣赏所有的学生的观点。每个学生如同多彩的颜色,每种颜色都有其独特的美,既有差异,更有特长,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舒展与发挥,让每一个孩子的潜力在阳光下尽情抒发。“沐浴七彩阳光,拥有七色童年”,从而形成七彩斑斓的绚丽风景,七彩多元的校园生活,在润泽中实现生命的成长,由此学校“七彩文化”初现端倪。

3.立足本土资源,探寻文化增长点。

学校在提炼特色文化的同时,还立足本土资源,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学校周边的民俗风情,挖掘富有特色的优质资源。彩虹小学毗邻彩虹和双虹社区,这两个社区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时与学校文化活动相融,因此学校将特色文化与本土资源有机结合,使这些特色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并得到不断创新与发扬。同时学校依托“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就地取材,开发和充分利用本土特色资源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增强学校文化底蕴,达到双赢。

基于上述努力,学校对症下药,努力探寻,将主题确定为“在继承中创新,建设和美的七彩文化”。主题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点做出了明确:第一,继承经过时间积淀,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传统文化;第二,紧密结合现代教育和学校实际,增加新文化介质,在具体工作中深化、细化,使学校拥有活力;第三,继承和创新均指向和美的七彩文化,包含人本化的管理文化、谐同化的环境文化、多彩化的课堂文化、自主化的德育文化、个性化的体育文化、立体化的科技文化、激励化的家校文化、让学生拥有多彩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涌现丰富多彩的人才。通过七彩教育,让学生享有斑斓的童年,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让教师热爱教育事业,享受教师育人的乐趣。

二、深刻挖掘,定义“七彩文化”

1.目标

七色彩虹,色彩丰富,多彩最终又和谐归一,汇聚成阳光的色彩,“多”和“一”之间完美融合,和谐美丽。七彩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一种和美教育,一种追求境界,追求创造适合每位学生成长,每位教师发展的教育,尊重生命,培植德性,和谐发展,成就学生的七彩梦想。

2.内涵

七彩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七彩溢乐。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七彩梦,都有着梦想中的悦然之乐。就学生来说,七彩溢乐更体现在七彩教育中,享受收获的乐趣,七彩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间的差异,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板,自信、自尊,体会成长的快乐。就教师来说,七彩溢乐意味在教学过程中,乐教善导,享受教育的幸福,教师乐于奉献,以爱激励引导、启智化顽、涵养心灵,体会快乐之道。学校提供七彩育人天地,创设七彩教育平台,使校园精彩纷呈,和美融合。

3.理论支撑

(1)孔子的中庸之道。七彩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一种和美教育。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只有都适度,达到“中”的状态,事物才能体现适度之和、融通之和,进而达到和谐。七彩文化追求的是多元的统一,找寻适合每位学生成长的途径,每一位教师发展的教育,唯有竞和相融,快乐盈心,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2)多元智能理论。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成为教育上的负担,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这正是七彩文化核心理念七彩溢乐的理论基石,强调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最终促进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学,学有得,得有长,这不仅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更在于发展和解放学生本身。

(3)“和谐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所追求的目标是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这五个方面和谐发展,鼓励学生以自信的心态来实现全面发展和个人幸福。七彩文化正是倡导多彩生活,鼓励学生发挥特长,亮出精彩,通过多彩六年的熏陶,为人生的幸福奠基,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三、系统推进,丰富“七彩文化”

1.人本化的管理文化,塑造七彩文化的行动力

学校管理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行为和思想工程”,集中反映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彩虹小学探索与“七彩文化”相协调的管理思想和文化,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提出了“知情,顺意,聚心,用智”的管理理念,管理者要深入一线,了解民情倾听民意;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关心教师;以学校的文化影响力凝心聚力,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坚持决策民主,发掘教师的才智,共同为学校发展服务。学校行政要突出“四个意识”,即引领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保障学校七彩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

(1)学校层面,本学期进一步健全、完善、践行学校规章制度与评价体系,着力完善四项工作制度,即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制度、工作责任分解制度、督查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制定《彩虹小学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建构起师生普遍认同的管理文化。尤其在后勤管理中,提出“6S”管理,对各室场、师生活动区域运用要素(主要是物)所处的状态不断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达到提高素养及安全活动的目的,通过每日一巡查、每周一检查、每月一评比达到了有效管理,使整个校园整洁、有序。

(2)相对于后勤的刚性管理,教师管理略显柔性一面,学校实行分权管理,以全体教师为主体,下放管理权限,使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教师构建教育团队,形成有效教学研究共同体,学校采用目标管理方式,鼓励教师制定学期目标,上下级协调使目标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努力形成团结合作,勤奋工作,创新发展的团队精神。通过举办教师讲坛,实施教师成长计划,读书计划、骨干培养计划等立志打造激励与发展、合作与创新教师团队。此外参与式管理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多参与决策的机会。学校推行“行政交流谈心制”,“暖心走访”,通过教代会,座谈会,评意会等架起学校与教师沟通的桥梁,形成多层次自下而上的民主管理模式。

(3)学生层面,通过五大行动计划(习惯、读书、写字、学习、活动)滋养个性、陶冶情操,通过阅读节、体育节、科技节、感恩节等为学生拓展学习课堂,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七彩少年。

2.谐同化的环境文化,突出七彩文化的外显力

物化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里磁场”,无形中统摄着全体成员的灵魂,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彩虹小学着力打造谐同化的环境文化,努力做到三个谐同,即:校园内部环境与社会、周边环境的内外谐同、教育理念与外显文化的外显和内隐谐同;领导层与教师层,教师层与学生层的上下谐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谐同。学校追求“整洁、雅致、文明、内涵”的育人环境,每逢大型活动,都会布置盆花,既美化了校园,又使师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美,校园内多姿多彩的植物、更换一新的计算机房、温馨的班级文化为师生提供了舒适优美的环境。

3.多彩化的课堂文化,彰显七彩文化的生命力

多彩化的课堂文化不是课堂模式,而是一种课堂理念,是一种基于课堂本质的价值追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的融合,追求学生的课堂学业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彩虹小学固本强基,通过多项行动跟进,提高课堂实效。

(1)多彩模式探求工程。目前,多元化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的引入,让多彩课堂呈现巨大的开放性,学校有责任研究怎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成长。近两年,金阊区组织教师进行精彩课堂关键词大讨论,合作、点拨、预设、体悟、简单……不同的学科、学段、现状,有了精彩课堂的元素,那如何进行重组,创建多彩课堂文化呢?学校正在摸索中,这是近两年文化建设的重点。

(2)多彩课堂开拓工程。由于学校规模小,教师一味抓学生的学习成绩,收效并不明显。随着七彩课堂的开发,学校对课堂活动内容也在不断拓展、挖掘。丰富的课程文化也给课堂带来了活力。2009年,学校在低年级中开设了书法课程,随后增开了扎风筝、舞蹈、合唱、昆曲模块。2011年随着区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在学校的落成,学校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学期两次由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开讲座。学生在关注学业的同时,培养着个性特长,获得全面发展。

(3)多彩质量提升工程。“满意的升学率是素质教育的结果,而不是片面追求的结果”,学校强化管理,细化操作,以质量求发展。教导处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对教师提出“一加三减”的要求,即增加学生独立思考的难度与时间,减少学生记忆负担、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随后立足课堂,提出了课堂教学“一提高三优化”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优化训练过程,同时提出“30+10”的课堂训练模式,保证学生一定的课堂训练时间。完善每学期一节公开课的要求,抓好教研组“五环节”研讨活动,夯实“条线会课”,有研究主题、有课例评析,有总结反思,形成系列。学校实行“校长走课观察制”、“行政巡课制”和“七认真”随机检查制度,教导处成员、教研组长深入课堂,指导教学,抓好课堂监控,进行全方位听课,提高课堂效率。

4.自主化的德育文化,增强七彩文化的内驱力

彩虹小学德育文化体现“自我教育、和谐发展”的主题,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五自”教育彰显德育思想,强调“事事无小事处处无小节时时都育人”的德育观念。

“悦读·成长”系列,通过开展图书跳蚤市场、读书手抄报展评、读书心得征文、演讲比赛等,让书香浸润校园,全校师生共同阅读,滋养心灵,提升素养;“欢乐训练营,彩虹伴成长”系列活动旨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组织师生开展好习惯童谣征集活动,以卡通形象彩宝、虹娃为载体,策划了富有特色的学生养成教育宣传图册,“感动星期一,精彩彩虹娃”演讲活动是训练营的重要内容,每周评选“感动彩虹娃”,树立优秀榜样,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我们的节日”系列通过多彩活动,让学生体会成长的幸福,其中“红色纪念,铭记于心”、“科技——飞翔的翅膀”、“感恩大超市”、“阳光体育,快乐人生”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活动;“成长路上与法同行”系列活动更关注学生安全的环境、健康的人格。每学期的“彩虹教师”、“彩虹娃”、“彩虹班级”评比更让学校德育文化在学校生根、开花。

5.个性化的体育文化,夯实七彩文化的竞争力

体育文化是学校文化中最活跃、最显性的表现形式,通过“体育节”、“伙伴计划对抗赛”、“师生田径运动会”“冬季趣味运动会”等,加强体育精神的塑造。

学校是苏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柔道是区品牌项目,学校积极探索个性化的体育教学途径,开设柔道校本课程,让柔道进课堂,在“精力善用,与人共荣”中快乐参与、快乐体验、快乐成长。学校用课程文化建设推动柔道文化内涵发展。一二年级开设柔道礼仪课,培养学生礼和谦为,达观开朗的品质;三四年级以掌握柔道基本技能,感悟柔道精神为目标,开设技术训练课,培养顽强拼搏、勇于面对挫折的勇士精神;五六年级以掌握攻防对抗、修炼内在涵养为目标,开设实战演练课。阶梯状人才培养使学校柔道队始终保持市比赛第一。

同时,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拓展柔道文化的外延。开展柔道队员入队仪式、《柔道与中国礼仪》讲座、比赛观摩、和冠军哥哥一起训练、柔道考级等活动,培养学生文雅、坚韧、灵活、果敢的个性品质。

6.立体化的科技文化,提升七彩文化的创新力

学校积极搭建科技教育平台,提升科技教育实效。将课堂教学作为科普教育的主阵地,把科普教育纳入课程计划之中,利用课堂主阵地进行科普教育,利用午餐和兴趣活动时间观看百科探秘;科技工作室里亲动手实践,科学实验室里组织学生做小实验,图书阅览室组织学生阅读科普书籍;班级里还设有绿意角,红领巾社团还成立护绿队,给社区的花木挂牌,介绍名称、习性和特点;学校科技展板进社区,定期更换内容,宣传科普知识,传递科技前沿信息;在有限场地中,学校还专设船模“试航池”;学校操场、篮球场成为空模、车模、风筝放飞的活动场。自2005年以来,“科技——飞翔的翅膀”科技节活动成为学生们动手制作、放飞梦想的有效载体。

7.激励化的家校文化,放大七彩文化的辐射力

七彩文化实现着社区、家长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学校家长委员会的有效建设使学校教育由封闭模式向开放模式转变,开放日制度和校长信箱架设了学校与家长相互沟通的桥梁,学校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和一些想法都能及时进行沟通,家长学校培训、德育导师制、校长向家委会述职、“给老师的爱打分”等,使家长更全面了解学校、参与学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