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4:01

统计学的核心篇1

以核心概念为统摄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使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因为对零散的事实性知识和孤立的知识点,学生已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记忆,但并未形成具有逻辑内聚力的相互关联的结构框架,虽能暂时通过学业考试,但在随后的生活中很快就会忘记。核心概念是居于学科中心的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应用价值的概念,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1]。对核心概念的深层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学科基本框架,形成有利于终身发展的学科知识结构,这说明在教学中要把对核心概念的深层理解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越来越关注核心概念教学,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为此,本文以“空中飞行的动物”为例,对初中生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反思,从教学活动设计角度就如何实施核心概念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一、深度分析知识内容,明确教学核心

在分析生物教学内容时,教师首先要考虑什么是最值得教给学生的生物学知识。

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专家布鲁姆提出,知识依据其教育价值的不同是分层级的,据此建立知识层级结构图[2],并对各个层级给予注释,如图1所示。

该结构模型由六个层级组成,几乎囊括所有学科内容知识,从记忆性知识开始,逐步演进,直到创造性知识。知识层级越高,解释力就越强,越能成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依据布鲁姆学科内容知识层级结构图,从中学教学角度分析,生物学科内容知识应呈现如图2所示的结构。

由此可见,对某一内容知识进行深度分析,是将知识内容进行分层,区分哪些知识是支撑一般概念建构的学科事实,哪些知识是统摄一般概念的具有迁移应用价值的核心概念,明确教学核心,为教学指明方向。

从单元整体角度看,“生物的多样性”主题中“脊椎动物的不同类群”单元是以脊椎动物的特征为核心的,运用生物分类的有关知识,从不同类群生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角度研究脊椎动物,发展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不同类群的生物各有特征、在生物圈中具有不同作用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极为重要的思想观念。

“空中飞行的动物”是本单元的一节内容,从促进学生核心概念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讲,本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第一,认识空中飞行的动物因身体结构的不同是属于不同类群的动物,发展对动物特征及动物分类知识的认识;第二,认识鸟类适行的特征,深化对鸟类身体结构特征与其飞行功能之间关系的认识;第三,从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角度认识鸟类的形态结构及特点,初步建立相应的认识路径和方法。因此,可以确定“生物体的身体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为统摄“脊椎动物的不同类群”教学的核心概念,而统摄本课的重要概念是“鸟类的身体结构与其飞行功能相适应”。

以上分析,不仅能明确本课的教学核心,为本课教学活动设计指明方向,还能引发教师进一步思考,在具体知识的教学中,到底要让学生学到什么?依据图2的知识结构,从促进学生核心概念形成和发展的角度,学习内容分为三个层级:一是以学科事实为载体学习本学科的一般概念,即对学科的基本理解;二是在对学科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对反映学科本质的学科核心概念的认识;三是对上述认识进行拓展,形成对学科思想与观念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学生核心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教学核心,在具体教学活动设计中,有效实施核心概念的教学。

二、以核心概念为统摄,形成具有内在逻辑的知识框架

单元内容知识不应是科学结论的简单堆砌,而应是具有内在逻辑的结构体系。核心概念是超越具体事实的深层理解,能统摄相关的具体知识,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用核心概念为统摄,设计单元知识整体框架。把具体知识教学置于核心概念统摄之下,让学生学习具有内在逻辑的知识内容,可以摆脱枝端末节问题,使教学变得更为简单高效。

基于上述思考,“空中飞行的动物”的整体知识框架设计如图3所示。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个核心概念为统摄,构建教学活动主线,围绕“鸟类身体有不同的结构―鸟类身体结构有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特征―鸟类身体结构特征是与其飞行功能相适应”的若干环节展开教学,发挥核心概念对教学的统摄作用,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探究鸟类类群结构特征,拓展对动物类群特征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教学中要以学科事实为教学起点,在具体事实性知识教学中逐步建立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师要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形成单元内容的逻辑体系。从上到下是指教师的认识是演绎过程,即在原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炼单元核心概念,然后将单元核心概念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一般概念,寻找能够支撑这些一般概念的学科事实。课堂教学恰恰相反,是从下到上的过程,通过学生容易获得直接经验的多个事实引入,经过一般概念教学,在足够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建立每节课的重要概念,形成单元核心概念,促进学生对学科的理解。

三、以问题驱动教学和学习,促进学生深层理解

通过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在众多螺旋上升的系列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科学理性思维活动,感悟和体验分析动物身体结构特征与功能的思路和方法,为深刻理解核心概念奠定基础。因此,就“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课,教师可以设计表1的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在系列问题的驱动下进行的,因此问题系列既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手段,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策略。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科学思维活动,体验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从本课所设计的问题来说,教师围绕“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核心概念,从情境问题入手,通过系列教学活动,在内容问题的驱动下,引导学生在观察宏观现象中分析微观原因,如图4所示。

这一设计思路有助于学生从直观现象入手,在问题分析和解决中循序渐进地理解和加深对核心概念的认识,其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生物学进行核心概念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先明确单元核心概念,为单元思维过程指明方向,基于此形成核心概念统摄下的具有内在逻辑的知识框架,并围绕核心概念设计驱动问题,通过问题驱动,帮助学生建构核心概念统摄下的知识整体框架。

因此,要明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关键在于教师要能把课讲得透彻、精练、易懂,而这与教师对学科本质的理解密切相关,教师要能透过生物学事实揭示核心概念内涵,因为核心概念反映的就是学科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有限的学习生物学的时间内,学到更本质的、更有利于终身发展的知识。

参考文献:

[1]胡玉华.对生物学核心概念及其内涵的研究[J].生物学通报,2011(10).

统计学的核心篇2

关键词: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财务管理

我县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试点县,2006年2月对全县中小学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具体的做法是成立县教育局领导下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对全县中小学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统一管理中小学校财务,取消各中小学校的银行账户,学校实行报账制,学校工程项目、政府采购及大额开支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集中支付,学校零星支出由教育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委托乡镇中心学校管理,定期到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报账。采用一套账下的部门核算管理体系。

一、会计集中核算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过去,由于农村中小学校的账务人员,绝大部分都属于兼职,既不是专业学校毕业,又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财务训练,财务管理知识相当欠缺,所以有些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乡村学校的财务没有进行正规的凭证整理,记账和科目核算。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由县教育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根据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统一为各学校核算,彻底改变了各学校的财务混乱状况。教育局选调财政、教育系统内会计业务能力强,懂计算机操作、熟悉会计电算化、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专业人员到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工作,并对工作人员实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独立于学校,不受学校领导权力的干扰,也不因学校领导的或者某种利益而存在顾虑,能客观公正依法进行核算和监督。从机构设置和制度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有利于加强资金使用的全程管理

为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建立了“以县为主、集中收支、分学校核算、分级管理”的办法。采取了以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统一设置银行账户,学校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了单位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学校的工程项目支付、政府采购项目支付、大额支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集中支付,学校的零星支出由中心委托乡镇中心学校管理,定期到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报账,一切费用开支都要在单位批准的条件下,由会计核算中心进行记录,从而确保各个单位费用支出安全。支付时严格按照“三个渠道放水”的资金管理,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互不打搅,保证了拨入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各项经费的专款专用,规避了预算管理时存在的克扣、截留、挪用等现象,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够按预算、按项目应用,进而保证了资金的高效应用,同时运行过程中做到,指标预算到位,及时拨付到位,专项资金到位,集中支付到位。

二、当前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有限,岗位设置不到位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实行电算化管理进行会计核算,因人员有限,未能按《会计法》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要求设置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每位工作人员负责20多个单位的会计核算,每天疲于审核单据、录入凭证、记账,装订档案等工作。由于没有严格按内部牵制制度设岗,无法对会计实务工作各环节、各流程进行监督管理,无法对员工的错误及时纠正和惩处,不仅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增加了财务风险。

(二)全县一套账下的部门核算,不利于学校的财务管理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采用了一套账的部门核算管理体系,每个学校作为部门进行核算,虽然能方便及时汇总全县的各项数据,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和报告各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但不利学校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履行会计主体责任。在一套账下的部门核算,工作人员如果审核不严,把关不紧,监督不到位,在凭证录入时容易串部门,甲单位的资金收入记入乙单位,丙单位项目支出记入丁单位,再加上共用往来客户,工程项目名称等,会造成学校收支,往来账款、项目核算错误,导致学校的部门账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其财务状况。

(三)国库支付系统以乡镇为单位设置账户

2015年全县全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所有财政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所有的财政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商或收款人账户。国库集中支付在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以及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教育系统的国库存支付系统操作平台设在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搞的是“前店后厂”既做支付又做核算的方式。此外,学校日常开支的资金由国库集中支付到乡镇中心学校,乡镇中心学校再划拨到各学校。这样做的弊端是仍然存在大量资金沉淀在中心学校这个中间环节,脱离了财政监督,容易造成损耗和用途改变,也可能为非法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甚至诱发腐败提供条件。另以乡镇为一个账户,乡镇内各学校之间也可能出现资金占用的现象。

三、完善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依法设立账套,独立核算每个学校的财务

一套账下的部门核算模式,从学校的视角出发,不利于落实会计工作的主体责任,不符合会计工作的固有特性,也不符合经济运行规律,建议取消一套账的部门核算模式,实行一个单位一个套账;一个单位一个集中支付系统账户,真正做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有利于对学校财务管理进行绩效评价。

(二)转变会计职能,由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主要负责两个方面工作:一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是对一个学校财务管理的事后监督。二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从各个学校的预算指标管理、计划管理、支付管理全程监控,要求工作人员既要了解学校部门预算,知道资金用途,做好资金使用的审核工作,把财务管理从事后监督前置到事前监督和资金支付过程监管。会计集中核算部门实现了转变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三)开通领导查询系统和远程报账系统

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运作机制,并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融合到运行机制中,从而实现财务的信息化管理。为了有效解决各个学校会计工作人员往返报账以及学校及时可以查询单位资金运行情况,节省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时间成本,开通领导查询系统和远程报账系统是非常必要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工作人员只需要借助查询系统和远程报账系统,来进行资金情况的审核和管理,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学校在执行远程报账后,只需要把报销凭证输入到该系统中,就可以实现报账处理,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报账等候时间。此外,学校还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和特点,设立明细科目,给学校进行财务管理提供有利条件。

(四)依法治校,依法理财,鼓励中小学校设置财务机构

教育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成立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县是国家重点贫困县,教育经费不足困扰教育发展,为了建立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创新管理,成立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为教育跨越式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经过十年的发展,大部分学校的财务管理走向了规范化,科学化。部分学校因学生数、教职工人数较多、资产总额大、财政资金额大、财务收支频繁,这种会计集中核算已不能满足学校对财务信息的需求,更不利于学校财务管理,为明确学校在财务管理工作的责、权、利关系,提高会计监督和单位会计水平,鼓励学校依照《会计法》要求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实行财务独立核算,更真实,更准确,及时提供财务信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会计集中核算模式融合到教育系统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不仅可以将之前学校存在的闲散性质的会计工作进行统一管理,还能对学校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监管,从根本上规避了腐败现象。我们应该结合目前市场环境,对当前会计集中核算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解析,并采用有效的措施,防止风险发生,从而保证巴东县教育局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财务安全。

参考文献:

[1]张淼.会计集中核算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探讨[J].时代金融,2015,02:171-172.

[2]张晓鸣.浅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中的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2,10:159-160.

统计学的核心篇3

关键词教育系统;财务管理;集中核算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旧的财务管理体制也必须因势改革与完善。作为改革的产物,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实行“学校财务局核算”制度下新成立的教育系统会计核算中心(简称“中心”)是在不改变教育系统直属单位自主理财的前提下,取消其在各自银行开户,实行集中支付、统一核算的机构。取消多头开户,有利于提高教育系统各学校的资金收支透明度和教育经费的宏观调控,防止学校资金的被挤占、被挪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本文就教育系统会计核算制度的相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现行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运作方式及特点

现行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运营的前提是“三不变”;预算管理体制不变、单位理财机制不变、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不变。统一账户、资金、人员,集中办理资金结算,经费收支核算,会计报表编制,会计档案管理,其运作机制在于三个方面:

1.“四个统一”

统一发放工资、统一会计核算、统一会计档案、统一财务公开。学校取消各自分散的银行账户,由核算中心统一开设核算账户,财政统一拨入资金,中心统一支出,实施备用金管理。各单位设置报账员一名,负责中心与单位的沟通联络,中心负责凭证的审核和登录,编制会计报表及财务分析,档案的编目、立卷、归档等。中心根据财务报表及财务分析,定期公开财务成果,实施公开的群众监督。

2.明确人员岗位职责,完善内控制度

中心分设三个核算点,各设一名核算点总会计和一名出纳,网络维护员一名,若干名记帐会计。总会计师对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总出纳负责支票的开具、银行对帐、现金支取,网络维护员保证电脑网络的正常安全运转。记帐会计负责整理档案,登录凭证,并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监督各单位的预算执行,反馈财务信息,提供财务分析。各岗位人员要求具有相当的专业技能及工作经验,由人事部门和计财部门公开招聘、择优录用,并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度。各岗位人员实施定期轮岗、回避制度,岗位之间要相互牵制制约,以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

3.集中委派与重点委派并行

由于个别学校单位资金流量大,会计核算业务较复杂频繁,从而需要对资金实施专项管理和全过程监督,如宁波市北仑中学、区成人中专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北仑职高,学校规模大、性质特殊,收费情况复杂,象成人中专既有全日制中专又有业余的成人教育,又是区教师培训中心,一套财务系统核算多种办学经费相对复杂。针对特殊的情况个别问题个别处理,细化了有关规定,必要时实行重点委派会计人员到各学校,以确保专款专用和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

实施集中核算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精兵简政,节约成本。此现象在新成立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尤为明显。北仑区教育系统现新成立的外来民工子弟学校十余所,假定每个民工子弟学校各自设立出纳、会计岗位各一,以十所为计算共需20名,工资2万/年为底薪共需40万,加上购置新设备,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业务指导等这些都需要精力、物力,现归属至核算中心,中心既有的设备、既有的人员实施统一的会计核算,这种精简的效益显然是巨大的。通过柜台式服务,信息透明度极大增强,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利的资金保证。

二、会计集中核算是以会计服务和监督为一体的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但难免存在不够理想的地方

1.人员缩编、帐物集中,必须立足于电算化、网络化,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日常工作

由于报账、查询等工作的集中增加,报账员往往需要事先预约,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所以中心除重点委派外,还可以开通远程报账系统和远程查询系统。目前中心主要工作量在凭证的整理与录入,通过远程报账与查询,可以大大分散报账与录入工作,将更多精力转移至理财与预算管理。通过往来资源共享,可极大程度地节省重复劳动,提高劳动效率。远程查询,更能使单位及时了解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状况、资金流通情况,增进信息交流。这些措施方便、快捷、省时。这对边远城区学校尤为重要,但对网络技术要求特高,目前的教育系统网络难以实现。

2.集中核算,财务管理权往往脱离现场,特别是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尤其脱节

2004年固定资产清理时就出现帐实不符现象,固定资产的实物价值远远低于账面价值,对于报废清理也是有所时滞性。所以,核算中心在记录各项资产增减变动外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帐实稽核,发现不符,及时明确责任、及时处理。各单位也应建立各资产的原始记录制度、实物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另外,对于基建项目,最好实施重点委派,否则,在集中核算模式下,因出勤、交通等因素的限制,往往脱离现场,对工程及进度不熟悉,容易闭门造车,使中心的预算监控权形同虚设。

3.中心与实体单位的沟通尚需加强,报账员的财务技能尚需提高

由于业务上的牵制关系,中心与各实体单位往往发生分歧,成为矛盾的聚焦。比如,由于报账员的沟通不足,走访实体单位的时候,某些单位不够配合,甚至冷淡。这需要中心在坚持原则下艺术地化解矛盾,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加强对报账员会计常识的培训也很关键,使其自觉地遵守会计制度,职业性地行使财务建议权,协助财务管理。典型的是基建工程报账员,通过培训,他们能自觉地分摊投资、归类成本、验交完工工程,并向中心交送与资金往来无关的重要财务资料,达到即使无资金申请也能办理完整的财务手续的职业状态。

4.会计职能需要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会计的本质应是会计人员固有岗位责任,不仅要对原始凭证的准确性、报销手续的完整性负审核责任,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还应对预算单位的业务活动进行综合、连续、系统、完整的核算和监督,并对其作出分析、预测、决策、控制。前者即会计核算,是手段,后者即财务管理,是目的、宗旨。而当前我们的财务核算与财务管理有所分离,并将工作的重心留置于会计核算,这种职能定位是不科学的。中心职能更重要的在于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与控制。资金是否应该支付,如何支付,支付后果是什么,怎样才能产生最大的支出效益,以及不同学校之间如何协作,都要有所考究,这样才能使教育资金充分发挥作用,达到最大效益。在明确核算中心职责的同时,各学校负责人必须依《会计法》对会计档案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各单位报账员要协助会计核算,保管、使用备用金,按实编制年度预决算、财务收支计划的工作。

三、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必然趋势

要改革教育系统核算中心,必须进一步完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制度,推进由核算中心集中支付向财政单一账户体系过渡。北仑区的公安系统和环保系统已经实行了此种形式,该形式增加了会计核算中心的功能,实行“一个机构、两种形式”。它的操作使机构精简,由目前的核算中心直接行使国库资金管理权,减少了中间过渡账户,但是不改变该单位的资金使用权限和会计主体地位,可所有的财政性支出均由国库直接支付给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所有财政收入均直接交入国库。

通观试点,这种体制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提高各预算单位加强财务管理的意识和水平,督促其建立计划用款观念、资金额度使用观念。要求各单位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制定科学、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早编细编预算。通过提前编制预算,延长预算编制时间,使预算细化到各个部门及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第二,所有的财政资金支付活动都处于政府监督管理之下,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大大提高。支付信息从过去只能反映部门汇总信息细化到了每个单位的具体信息;从过去按月提供报表改为按日反馈信息,信息透明程度和及时性都明显提高,为从根本上防止和解决以往资金使用中存在的截流、挤占、挪用和其他违法违纪行为提供了技术保证。在保证单位资金使用权不变的情况下使财政直接掌握了对资金的控制权,从源头上抵制了腐败的发生。第三,提高资金支付效率。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资金在主管部门完成支付申请程序以后,资金从财政部门账户到用款单位账户(受款人)账户可以一天之内完成,与以前的多层次多环节拨付渠道相比,大大缩短资金的运行流程。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是巩固了财政职能,便于财政宏观调控。集中资金,合理调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防止了由分散账户可能引起的各种资金沉淀。

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国库管理制度,是财政支出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是部门预算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主要配套改革,势在必行。

四、对北仑区教育系统会计核算中心未来的展望

北仑区教育系统会计核算中心正逐渐成为北仑区文明创业的支柱之一,尽管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但也吸收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下阶段,我们应对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职能进行更科学准确定位,即预算执行为主,财政监督为辅,并非单纯的“记帐”或“会计核算”。

1.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相结合

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收付是财政部门公共财政改革的两项重要内容,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财政资金统一调度,降低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型的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所有学校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减少了大量的库外资金的无效、低效运作,使政府在宏观调控教育经费方面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对教育的投资更是胸有成竹。

2.进一步完善监控制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

财政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的范围,使核算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的入帐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全固定资产帐务审核制度,严格规范预算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各学校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健全固定资产的保管制度,做到入帐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帐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定期地进行清查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

3.教育系统应重视下属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报账会计队伍建设

会计集中核算从形式上并不改变学校的会计主体,也不减少各学校财务职能,因此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教育局应更加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单位的报账会计应持证上岗,对学校会计事项的合法性进行领导签字前的审核及说明,向会计中心报账并说明学校经济业务及票据的真实情况。教育局应切实抓紧保证会计的培训和教育,开展时间短、收效高、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而并非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集中辅导,并不知道我们需要什么,图以搞形式。

4.加强财务工作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

目前中心日常的工作是资金的支付与会计核算,然而如果中心仅仅作为一个记帐机构是远远不够的,更要着重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和控制。通过核对各学校预算指标的情况,可以严格控制各部门的用款进度。中心还应强调对预算指标实行即时控制,杜绝超预算计划用款。对预算资金支付做到事前控制,即在申请时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如何支付,然后才可以通知银行付款。中心要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扭转将中心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或把中心看成是“第二国库”的观念。中心未来应从各校实际出发,在发放奖金、福利等方面制定科学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开支标准,一方面能防止学校各自为政,另一方面能使中心在支出监督方面有标准,管理有依据,真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加强廉政建设。还要处理好监督和服务的关系,作好服务与监督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只有服务到位,才能监督到位;只有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才能提高监督水平。

参考文献

[1]辉俊、张应清.实行财会集中核算制需要注意的问题.中国会计电算化,2001.11.

[2]李春龙.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集中核算.财政与会计,2003.4.

[3]蒋勋.会计集中核算后的财政监督.县乡财政,2003.1.

[4]荆晓利、古明文.会计集中核算下的财政监督.中国财政,2003.5.

统计学的核心篇4

英文名称:StatisticalResearch

主管单位:国家统计局

主办单位:中国统计学会;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2-4565

国内刊号:11-1302/C

邮发代号:82-1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统计研究》是中国统计学会和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84年创刊以来,在广大作者、读者的关心支持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刊特色,成为统计领域最具权威性的理论刊物。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统计学科的发展,《统计研究》作为“交流科研成果,繁荣学术研究,创新理论知识,推动实际工作”的窗口,在保持着高品味、高格调、理论性、研究性的特色的同时,一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反映着统计学术领域的新动向和新思维,对学术研究的宣传和引导作用显得愈发重要。

统计学的核心篇5

关键词: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

一、新时期对中央银行提出了构建会计核算集中模式的现实需求

会计核算集中模式是人民银行会计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也是顺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大胆变革,亦是更好的履行中央银行职能、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性选择。

(一)实行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集中是履行央行职能的必然选择

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法律所赋予的职能决定了会计业务部门为国民经济运行提供的及时、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传导货币政策、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集中模式后,人民银行系统将只在总行形成一套流通数据,会计核算口径统一,从源头上解决核算资源分散、报表报送层次多的问题,减少人为调账改表的几率,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唯一性,为切实履行好中央银行有效实施宏观调控、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维护金融稳定提供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为领导和决策部门发挥好“参谋”作用。

(二)实行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集中是强化会计管理的必然要求

当今,银行会计正逐步从业务核算型向业务管理型转变,管理模式遵循扁平化、集中化、信息化的原则,通过减少管理环节、整合业务系统、建立全新的会计管理框架。因此,采用综合性强、自动化和实时程度高、集核算和管理于一身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打破会计工作分级管理体制,实行总行与营业终端一对多的点对点管理,将使人民银行会计管理更加科学有效,真正形成会计工作由分散处理到集中管理,由单纯重视核算到注重信息披露,从侧重会计反映到强化会计监督的新局面。

(三)实行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集中是防控会计风险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人民银行会计工作在制度建设、内控管理、会计监督、风险防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会计工作现状看,仍存在因会计核算组织体系分散,制约了会计行为的统一规范;因规章制度缺乏系统完整性,弱化了对会计行为的刚性约束;因会计监督手段落后、主体分散,会计监督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等问题,如何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强化会计监督,防范会计风险成为目前人民银行会计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实施会计核算集中模式后,人民银行会计工作核算主体、核算层次将减少,同级会计核算部门统一使用综合业务处理系统,会计检查监督将依靠系统实时自动化监督,不仅有利于会计规章制度、业务操作的规范统一和有效约束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更有利于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

二、构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集中模式的路径设想

(一)总体思路

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数据大集中为核心,以组织构架变革为突破,整合各业务系统,压缩核算管理层次,改造业务处理流程,强化内部控制,建立集中化、专业化、信息化的会计管理体系,开发集会计核算和管理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统筹兼顾,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业务处理效率及会计核算质量,达到会计工作服务中央银行基础职能、支持宏观科学决策的目的。如图1所示:

(二)组织构架

横向上,把分散在不同平台上的同一体系结构的各业务系统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标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物理上分散、逻辑上统一的整体。即以现代化支付系统和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为基础,根据需要将会计、营业、国库、发行、事后监督等部门独立的业务系统(包括aBS、tBS、会计报表管理系统、货币金银管理信息系统、支票影像系统、事后监督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财务报表管理系统等)统一纳入综合业务处理系统进行集中核算,下设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国库核算、货币发行、事后监督等子系统,与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一点连接,预留各级行区域性系统(如湖南省目前使用的aBS电子对账系统)和待开发程序端口,形成集中、统一、整合、联动的业务处理综合体系。纵向上,在不同地理位置建设数据处理中心和灾难备份中心并联网,即在北京总行建立全国性数据中心,在上海总部则建立数据备份中心和灾难备份中心,两者相互连接,互为备份。按行政区域在省级中心支行设置前置系统,形成一个上联总中心、下联网点终端,地理位置不同、物理上相对独立、逻辑上统一的全国性计算机综合业务与信息处理系统构架。如图2所示:

(三)业务处理

在会计核算集中模式下,自上而下的组建“大会计”部门,减少会计核算级次。一是在总行成立会计核算总中心,作为会计核算的后台处理部分,集中存放和处理全国各网点终端的会计数据,制定统一的会计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对网点终端进行实时远程业务指导、监控和管理,进行综合、明细核算,检验会计账务平衡,统一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对外集中披露会计信息;二是分行和省会中心支行作为核算总中心的非独立核算主体,成立会计核算分中心,会计、营业、国库、发行、事后监督等业务部门通过各自在综合业务处理系统的子系统分别进行会计凭证信息的录入、复核、认证、传递、查询、打印、核对及会计档案的保管等工作,通过总行分配的权限根据需要查询、下载本行及所属下级支行的会计数据,生成会计报表,对辖内经济金融情况进行分析,支持有关部门履行央行职能;三是地市中心支行和县支行所属业务全部上收省会中心支行,其只负责会计凭证的受理、审核、认证、传递等工作,并在权限范围内查询、下载本级各类会计报表数据。如图3所示:

(四)实施建议

一是先建立省级会计核算分中心,集中处理本省各分支机构的业务,待条件成熟后再向全国单一核算中心过渡;二是借鉴现代化支付系统成功上线的经验,采用分期分批上线的方式,在选择一到两个会计基础较好的省份作为试点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分步完成全国范围的推广;三是确保不影响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保证各系统不间断运行,尤其是对基础较差的地方性金融机构进行重点支持;四是同期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机制的灾难应急机制,达到数据安全完整、故障及时处理、系统实时切换的目的。

三、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集中模式实施难点评估

(一)维护系统运行安全不容忽视

会计核算集中模式是建立在以数据大集中为核心,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建设为保障的基础上,从2007年8月份中国农业银行停机和2008年4月20日中国银行停机情况看,会计核算集中模式的安全性是目前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会计核算集中模式是将全国业务和数据集于一体,具有联网网点数量巨大、联网网点地域分布广阔、联网交易海量等特点,随着业务和数据的集中,原来分散的风险也随之集中,作为资金的最后清算行,人民银行综合业务处理系统与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相连,一旦发生系统性风险或网络不畅,受影响的将是全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损失无法估量。实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集中后,虽然在管理上便于业务系统的维护、升级,但系统架构变得更加复杂,牵扯的各方面因素也大大增加,且因为权限设置等问题在前置端难以得到有效解决,需要向总行数据中心反映,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应变能力相对削弱。

(二)深化会计管理体制改革责任重大

核算数据从分散到集中,会计职能出现转换和扩展,工作重点更多的转化为推动经营和参与决策,参与业务流程的设计、组织结构的调整、会计计量、业务处理约束、业绩考核、激励机制的建立等。人民银行实施会计核算集中模式后,数据和信息的处理都将集中在总行进行,总行将成为信息和数据处理的集散地、会计核算和管理的总中心,各分支行会计业务部门也将重新定位,因而对人民银行会计组织机构的调整变革、规章制度的修改完善、业务流程的再造设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是一个艰巨的、长久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各分支行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动会计管理体制改革,有力支持人民银行会计业务发展和管理进步。

(三)完善会计规章制度亟需政策支持

会计核算大集中模式不仅是业务系统的一次突破,更是会计制度、业务流程的一次革新。实行会计核算集中将突破会计基本制度、核算基本规定及业务操作流程等制度办法中的某些规定,如县支行将受理的原始凭证通过影像和网络技术上传中心支行,以电子信息作为记账原始依据的做法即突破了会计制度中对会计凭证、记账依据的基本界定。人民银行实行会计核算集中模式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安全有效运行不仅依赖先进的业务系统、科学的内部管理和优秀的人员素质,更需要一个健全的会计制度体系。因此,如何对现有规章制度、操作流程做出科学的创新、修改和完善是当前确保人民银行会计核算集中模式顺利实行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充分有效应用数据能力有待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核算集中模式只是完成了分散数据的物理集中,并没有实现应用集成的高层次要求,其最终目的应是通过集中模式挖掘、提取有用信息和数据,为人民银行及时制定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提供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供“第一手”资料。但从目前商业银行数据集中模式运行情况来看,数据大集中远没有发挥出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怎样从掌握的大量、丰富的会计数据中甄别可利用信息,剔除无效信息支持人民银行加强宏观调控、开展金融创新、改善金融服务等职能将成为人民银行实行会计核算集中模式后的一道难题。

(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任重道远

目前,人民银行会计队伍面临的现状是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对人民银行基础业务和系统全面熟悉、样样精通的会计人员不多,善于利用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实施科学管理、参与决策的专家型人才更少。实施会计核算集中模式后,人民银行会计业务部门的职能逐步转换,会计人员的工作重心重新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各级分支行不仅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业务培训,确保会计人员全面熟悉新的规章制度,熟练掌握新系统业务操作技巧,更要注意保护、发挥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帮助他们进行角色转换,找准职业生涯定位,尽快达到会计核算集中模式所要求具备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四、安全实施中央银行会计核算集中模式对策研究

(一)加强安全建设与数据备份,确保系统运行平稳

实施会计核算集中模式后,在建设全国性数据处理中心、开发综合业务处理系统时,应对现有及未来可能达到的数据交易量、通讯数据量、账户数量等进行较为准确的定量估计,在此基础上对数据中心必须具备的交易处理能力、通讯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指标进行量化,确保数据中心设计和系统开发的科学性、整体性和完备性,确保风险控制与防范策略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实现性。建立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动态安全监控机制,大力发展网络加密、密钥管理等安全技术,建立科学合理的系统风险控制制度,严格划分各层次、各部门职责和权限,制定较为灵活的灾难恢复计划(遇到灾难时启用,对业务系统进行恢复,包含对数据的备份)和业务持续计划(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将业务转移,保证业务的持续性),确保业务的持续性和业务数据的安全性。

(二)推进体制改革与职能调整,完善会计管理架构

加强对技术变革可能引发的人为风险研究,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组织规划、资源使用限制等原理,从管理架构上着手,与国际接轨,纵向上,减少核算管理层级,建立集中式会计架构,实现会计集中管理;横向上,逐步向垂直化业务管理发展,实现业务条线下会计核算、会计报告和事后监督的集中管理。建立科学统一的人民银行会计标准体系、会计核算体系及会计行为风险预警体系,进一步强化会计管理职能,使先进的会计管理模式发挥最大的效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自动化监督,完善会计监督内容和方式,创新会计监督手段,突出集中监督、重点监督、过程监督、风险监督的特色,提高资金风险防范能力。

(三)统一制度建设与流程设计,促进业务处理规范

改变传统观念束缚,加强制度防范,由总行统一制定具有一定前瞻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诸如业务流程、工作程序、岗位设置、职责分工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框架,所有涉及会计业务的部门都以此为会计活动的准则和依据。各分支行同级会计部门负责在总行制度框架内统一制定会计制度实施细则或管理办法,其他业务部门仅限于内部制度的制订,无权对涉及业务的任何制度、流程进行补充和细化,确保全辖会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定在业务处理模式上,按照集约高效的原则,根据业务处理的实时性、特殊性、自动化程度科学合理地划分会计处理类型、重造业务操作流程,建立功能强大的后台处理中心,配备业务熟练、能力突出的专业人员,集中处理会计事项,统一前、后台业务处理标准流程,构筑规范高效的前后台分离的业务处理模式。

(四)注重信息披露与会计分析,有效利用报表数据

会计核算集中模式实现了账务处理和账务信息的集中,在信息系统上,应充分发挥数据集中的信息优势,建立符合多重准则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针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披露环境生成相应的财务会计信息,加强信息标准的建设,为管理部门信息系统的数据整合提供基础。突破当前以编制财务报表为主,单纯追求账平表对的局限性,致力于提高业务处理和控制水平,注重对信息数据深层次的挖掘、利用,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有机融合,提高会计工作为决策者提供有效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的能力。

(五)强化业务培训与人才交流,培养综合会计人才

统计学的核心篇6

(1)科技“核心期刊”实行三年动态管理:三年评定一次,一次评定三年有效。这对所有科技期刊都是一个动态激励机制。也给科技“核心期刊”管理和评定办法的进一步改进留有一定空间。

(2)严格科技“核心期刊”学科领域总量指标限制:同一学科领域最多一两种“核心期刊”,宁缺勿滥,使评定出来的“核心期刊”真正起到该学科领域的风向标作用。

(3)确保学术专家对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权威性:在期刊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成立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某个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如何,一定要是科学学术专家说了算,不能由期刊管理部门独家评定。每次期刊评定,专家委员会人员应该有所调整,不能固定,以免走“后门”,以保证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

遴选办法

(1)遴选范围。创刊5年以上的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按国家有关规定,期刊社必须满足采编人员数量和质量规定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我国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具备集约化发展趋势、由全国性学术社团或科研机构主办的优秀科技期刊。

(2)遴选指标体系建设。(a)定量指标:一是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各种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并按照期刊的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进行排序。二是知名度指标,包括被国内外要数据库,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被国内外重要文摘期刊收录情况;被国内重要图书馆,特别是与专业相关图书馆收藏情况。(b)定性指标:一是编辑队伍考核。对编辑人员从数量到质量进行严格审核,这是保证期刊质量的持续提升的基础。执行主编或常务副主编必须具备该专业期刊高级职称或相当于该职称的学术水平,并在本专业有持续的在研项目,使其学术水平有不断的提高。其他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必要的数量都要有所要求。二是期刊编辑部要有良性的经济循环和较高的社会效益考核。三是期刊在评定期内的获奖情况,以及期刊中论文获奖情况。

期刊评价

从1980年起,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受国家科委委托每年对SCi、ei、iStp收录的中国论文、对被选作统计用的中国科技期刊上的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作为国家正式统计数字向社会。被中信所选作统计用的中国科技期刊简称为统计源刊或统计源。统计源每年约1200种左右,而且每年有所变动,统计源期刊的选择确定因照顾了学科及地区平衡,学术水平要求高于中文核心刊。

统计学的核心篇7

一、《总览》与《统计源期刊》的介绍

对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照其登载相关论文数量的减序排列时,可以分出对该主题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几个区,位于核心区的期刊称为核心期刊。广义的统计源期刊是指被各类检索系统、数据库等收录而作为其文献统计来源的期刊。

《总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子课题———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成果,研究人员采用文献计量统计与定量评价,同时结合学科专家对定量评价结果的定性评审形成最终研究成果。《总览》所确定的核心期刊表在国内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报告》是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的模式,结合中国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中国出版(不含港、澳、台)的1576种(2004年版)科技期刊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权威性名列国内首位,人们习惯称其为“统计源期刊”,下文所说统计源期刊即指此目录。

二、《总览》与《统计源期刊》的相同点

2.1、理论依据相同:两者都以加菲尔德引文分布规律与布拉德福分布规律为理论依据,因此可以认为都是经过严格的文献计量学标准而获得的核心期刊。

2.2、均采用多指标的定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2004年版《总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由7个评价指标组成。2004《统计源期刊》评价计量指标选择了期刊引用计量指标与来源期刊计量指标两部分共15项指标。

2.3、两者研究成果均不能作为金标准使用: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都是一种相对统计的概念,由于文献计量学理论的局限性、数据采集的不完整性以及统计方法的不全面性,都会使评价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其研究结果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密,因此两者只能起参考工具作用,不能作为检验期刊质量的“金标准”,过分夸大其作用只会带来负面影响。

三、《总览》与《统计源期刊》的区别

《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而成,属于民间性质;而《统计源期刊》由国家科技部委托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完成,具有一定官方性质。

3.2、学科分类原则不同

两者都采用分学科统计评价指标数据的方法。学科划分对期刊评价结果影响很大,学科划分过大,小学科学术性强的期刊会被淹没;划分过细,小学科的一般性期刊就会进入核心区。《总览》基本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划分学科,同时考虑学科期刊的数量、期刊性质等多种因素,共设学科类目74个。《统计源期刊》则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的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和《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的学科分类原则,同时考虑综合性期刊情况及各学科期刊数量与学科性质差异,增设了综合类和理工大学、工业综合类、管理学类,对农业学科及医药卫生类学科作了进一步细分,共设55个学科类目。

3.3、期刊的来源与范围不同

《总览》以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统计文献量总计达943万篇,涉及期刊1.2万种,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定性评价,取各学科专业期刊数量的15%和进入统计的期刊数量的2%,共评选出1798种核心期刊。覆盖的学科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学科(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与自然学科(医药、农业、工业技术等),但未收录港、澳、台及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

《统计源期刊》来源期刊的选择综合参考了国外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国内期刊的情况及国内已有文献计量分析成果、国内大型检索工具、各学会学报及其重要期刊等各种期刊表,并征询了专家意见,每年根据期刊文献的被引用情况等因素对来源期刊表进行一定的调整。期刊入选原则是:①期刊文献的同行评审;②期刊文献计量指标;③期刊的社会和学科影响;④期刊文献是否反映了本学科的研究成果;⑤照顾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⑥适当的地区性考虑;⑦在国际和国内的显示度。《统计源期刊》仅包括国内出版的科技类期刊,包括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但不包含社会学科期刊。

3.4、评价指标体系不同

《总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核心期刊选择了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评价指标体系由7个评价指标组成: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专家定性评审力度大,共选聘1871位评审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的评审。而《统计源期刊》定性评价力度相对小,虽然经过一定的同行评审,但以定量研究为主,强调研究结果的客观性。2004年评价计量指标选择了两部分共15项指标:①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扩散因子、引用期刊数、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主要显示期刊被读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②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用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数、国际论文比、基金论文比。通过来源文献的统计分析,全面描述该期刊的学术水平、编辑状况和科学交流程度

3.5、收录期刊数量不同

《总览》核心期刊表收录期刊总数1798种,其中生物科学类44种,医药卫生类223种。《统计源期刊》收录期刊总数1576种,其中生物科学类51种,医药卫生类423种。223种生物医学期刊既是《总览》中确认的核心期刊,又是统计源期刊。两者在特种医学、耳鼻咽喉、皮肤、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儿科、妇产科、口腔医学、外科、皮肤与性病等学科类目中所收刊种完全一致。

3.6、出版周期不同

《总览》每4年出一新版,出版时间比数据统计大约滞后2.5年,反映期刊变化不够及时。《统计源期刊》每年更新,能够较快反映期刊发展动态。

3.7、对综合性学科与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期刊评价效果不同

由于《总览》是分学科评价的,因此综合性和交叉学科期刊会因为刊载的论文学科分散而难以进入核心期刊表。2000年版开始通过增加综合性学科类目,将综合性期刊分散在各学科的数据汇总一起进行评价,产生综合性核心期刊表,较好解决了综合性期刊问题。但边缘性、交叉性学科的优秀期刊进不了核心区的问题仍未能很好解决。

《统计源期刊》选择入选期刊时给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一定考虑,并适当照顾期刊的地区性。因此诸如《中华男科学》、《颈腰痛杂志》、《循证医学》、《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等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期刊能入选统计源期刊。

四、注意合理使用

统计学的核心篇8

一、教育会计集中核算的含义与运行特点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学校的银行账户、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以教育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学校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是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1]。现行的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学校设一名报账员,整理原始凭证并经经手人、证明人、主管签名后,送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审核支付,由核算中心编制记账凭证、入账出报表、装订凭证,然后将所有会计资料由核算中心保留一年,一年后交由单位自行保管[2]。

该模式运行的特点是:一是统一账户。取消各核算单位的多头开户,各学校的所有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同一个账户系统中,有利于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统一收付。各学校撤销了所有的银行账户,所有的行政性收费均直接进入财政专户;各学校的开支在学校主管领导审核的基础上再经核算中心审核后,才能报销入账、支付,强化了部门预算约束。三是统一财务核算。各学校的报账员将各学校的支出原始凭证送到会计核算中心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支出和原始凭证,核算中心要求各学校纠正或完善手续,这可以有效的遏制乱花费、乱开支的现象,预防贪污腐败。四是统一票据。集中核算之前,各单位的票据不统一;集中核算之后,各学校使用同一的票据。不仅有效规范了票据的使用,而且也起到监管的作用。

二、会计集中核算下教育经费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监管职能不突出

建立会计集中核算目的是要规范学校的财务支出,实现对经费的动态监控;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学校的每一笔支出都有知情权、审核权、监督检查权。但在实际工作中,核算中心在功能定位上没有突出监管职能的重要性,更多履行了核算职能。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每位会计每月要处理数十家学校的成百上千张原始凭证,除交接、整理、记账、审核凭证以外,还要忙于打印、装订记账凭证,出报表、做账簿,受人员、时间的制约,单位财务状况数据分析不够,监管不到位,成了“记账”[3]。他们只对票据的合规性和预算额度方面进行审查,只要票据规范,手续齐全,就可入账支付,至于开支的合理性,甚至票据的真实性缺乏有效监管。

(二)核算中心对经费开支的真实性监管不力

会计原始凭证是记录经济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对原始凭证中记录经费开支的真实性审查和监督是至关重要的,《会计法》第十四条规定,“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实际情况是一方面核算中心忙于会计账务处理,无暇顾及审查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核算会计只能从票据的规范性方面进行审查,只要票据符合规范,符合票据管理原则,就可入账支付。另一方面,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与各中小学是相对独立的,核算中心人员没有参与学校的各项经济支出活动,对各中小学实际的经济活动缺乏了解,也就无法对财政资金支出的合理性、真实性有全面了解。这种凭证的审核监督,实质上只是票据合规性审查。实行教育系统核算制度以来,会计资料日趋规范,表面账务的违规和作假现象很少发生,但虚假票据、虚假经济业务现象、“账外账”的“二层皮”现象却明显增多了[3]。真票据假业务现象可能在某些学校一定程度的存在[4]。例如,学校将办公用品、会议费、差旅费、招待费、购置费、劳务费等票据,拿到中心报支,通过变通手法套取出资金,冲抵有关乱支滥用、请客送礼等会计中心账面不能直接列支的现象时有发生[5]。

(三)核算中心对资产监管薄弱

国家对义务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各地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校资产种类多、数量大。在集中核算制下,资产监管力度有限。一是会计集中核算制下,资产实物与账务核算分离。核算中心主要负责财产的核算,而财产由各学校保管与使用,至于资产是在使用还是被出租、出借,核算中心不能及时知晓。各学校的资产管理员是兼职的,管理手段落后,责任不明确,没有对资产进行实物盘点和清查,对资产的处置,没有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存在一定的随意性,而且相关人员调离时也不能履行资产的移交手续,导致国有资产存在流失的可能。二是出现账实不符。现在学校资产来源多样,可能是自购,可能是政府采购中心采购,也可能是其他单位的捐赠等,学校管理人员和报账员不能及时将入库单等相关凭证送往核算中心,中心不能及时入账;对报废的资产没及时办理核销手续,中心也不能作相应的账务调整;这些都容易造成账实不符,资产信息失真,监管乏力,导致资产流失风险加大[6]。

(四)资金使用效益监管缺失

目前核算中心侧重于会计核算业务,监管方面也只是对票据的合规性监管。对经费使用效益方面监管几乎是空白,存在资金的浪费性使用。一方面学校领导认为有核算中心监管,忽视对资金的结构和效益分析,资金支持的随意性大,存在超预算安排的现象。学校经费的使用不考虑效益,只要是不违反财经纪律就行了,没有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由于核算中心疲于应付日常核算事项,对集中单位的经济业务没有较好地参与,实际造成经济业务与会计业务的“两张皮”[7]。没有对各学校的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也没有运用相应的一些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谈不上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监管。

(五)学校内部会计监管缺位

教育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学校的出纳和会计岗位被取消,学校设一名报账员。报账员代替原来的出纳员和会计人员,承担了原来互不相容的两个工作岗位,受制于编制,报账员基本上都是由教师兼任,学校的会计监管职能只能落到报账员一人的肩上,但是报账员缺乏相应的财会知识,认为自己的职责是把会计凭证送到核算中心,严重削弱了对学校财务支出的监督职能[8];有些报账员为了在核算中心减少麻烦,甚至出谋划策,把不合理的支出变更为合理的支出。部分校长认为学校的会计核算和监管工作由核算中心负责,于是放松了内部财务管理工作,忽视内部会计控制,使内部监管出现漏洞;由于财务支出需要接受核算中心的制约与监管,有些学校领导可能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监管,有意采取措施规避核算中心的审核监管,导致学校内部不能有效行使内部会计监管职能。

(六)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审计监督难度增加

会计集中核算,学校的账户取消了,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主权仍属各学校,也就是说,没有改变其会计主体、预算主体及相关的会计责任,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仍由各学校负责。但由于学校不负责会计核算业务,而负责会计核算的会计核算中心又不是会计责任主体,导致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核算责任与各预算单位的会计责任主体界定不明确。一方面单位认为本单位没有账户及会计人员,不再承担核算职责和会计责任,另一方面又要接受审计等监督部门的监督,形成监督与被监督主体不分。在实际的审计监督中,发生违法会计行为后,不易划清会计核算中心和单位的会计责任,很有可能相互推诿,这样会给追究会计责任造成困难[9]。

三、完善义务教育经费监管的对策

(一)深化集中核算中心的会计监督职能

核算中心应改变目前重核算服务,轻会计监督的现象。明确“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财务分析和会计服务”四位一体的功能定位,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会计监督和财务分析为手段,以会计服务为目的,从而完善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功能[7]。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加大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核,按照经济法规,对核算单位的开支在事前进行预算监督[3]。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要定期对学校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抽查监督,工作重心应由原来的办理日常核算业务向会计审核与监督职能转变,对预算资金的支付执行更强的事前监督,实现向事前和事中监督的有效延伸。

(二)加强对学校支出的真实性检查监督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学校各项支出的票据都要经过核算中心的审查才能报支,应该从目前的重票据的合规性审查,重点转向开支事项的真实性监管。真实性的监管,应该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做好源头监管。审查票据手续是否完备,发票数量、单价、金额、购买数量是否准确完整,附件是否齐全,从源头上杜绝虚假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做好跟踪监督,审查账实是否相符。对报支的办公用品、大额购置费、会议费、修缮费等,必须与报账有关的实物进行核查,与商品销售单位进行核对,检查相关的会议记录,与相关的维修、施工单位进行核查。通过核查,确保各支出事项的真实性。

(三)会计核算中心和学校协同加强资产监管

一是核算中心加强资产的管理。首先,对存量的固定资产全面清查,保证账实相符。核算中心对固定资产建立“三账一卡”管理制度,即由核算中心建立固定资产的总账和一级明细账,各学校的报账员负责建立二级明细账,各学校的具体使用部门建立登记台账和卡片。对已经毁损、报废的固定资产,督促各学校及时办理资产的报废审批手续,核算中心及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其次,对新增的固定资产完善入账手续。对学校自行购买的固定资产、通过政府采购购买的固定资产和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核算中心制定相应入账程序,据此进行相应的登记入账。

二是学校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责。首先,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体系。固定资产的购入、新建、报损、报废的审查由校长负责;财产物资的使用、分配、清查总务部门负责;校产的登记、核查由总管理员负责;校产的领取、报损、报废,并登记好卡片及台账由各部门的管理员负责;二级明细账由报账员负责登记,报账员要定期与核算中心对账,确保账实、账账相符。各部门分工明确,互相监督,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最后,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学校应定期进行全面盘查和不定期抽查,掌握资产使用情况,严防资产被侵占;建立人员离任核查制度,校长和资产管理人员离任时,应组织核查固定资产,办理移交手续,做到人走账清,防止固定资产流失[6]。

(四)强化资金使用效益的监督

核算中心除财务支出合规性审查外,应强化对资金使用效益监管。一是监管各学校是否按预算安排的项目进行支出;二是对各学校的财务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纵向比较、横向比较,运用不同的比较分析方法,测算各学校的资金使用效益,挖掘潜力,防止资金浪费使用。

(五)完善内部监督体系

学校内部监督体系是高效使用资金的第一道防线。建立以校长为首的内部监管体系,一是改变目前报账员集会计、出纳和票据于一身的现状,在学校内部进行合理分工,相互监督[10];二是发挥学校纪检,稽核人员的作用,加强对票据事项真实性的监督;三是发挥教代会的监督作用,学校的教师了解学校的情况,发挥他们的监督有利于杜绝虚假冒领的发生;四是定期账务公开制度,应公布明细账目,学期结束进行账务核算;五是建立财务违规的举报通道,广大的教职工发现财务问题可以向核算中心,上级相关的纪检、稽查部门进行举报。

统计学的核心篇9

关键词:会计核算;学校;财务管理

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实行财政分配、单位包干、分散核算的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种制度的弊端逐步凸显,为了加强财政资金收支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了构筑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公开、高效、廉洁、务实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会面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势在必行。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定义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政府在财政部门单设会计核算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同级机关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以会计核算中心为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工作和实行会计监督,是会计委派制改革中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一种形式。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在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等方面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为进一步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了基础,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逐渐得到显现。

(一)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中心统一核算,会计中心通过公开招考会计人员的形式,面向社会招考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人员充实到中心各核算部,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并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

(二)财政资金的调度趋于合理,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各支出单位的财政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的统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从根本上改变以前财政资金管理分散,各支出部门和单位多头开户、重复开户的混乱局面,杜绝了预算执行中克扣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效地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保证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

(三)加强了会计监督,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纳入会计中心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支出都通过会计中心一个账户进出,进行会计统一核算,会计中心有权对各单位的支出事项和凭证进行合理性、合法性审查,对不符合政策、法规规定的支出和凭证可以要求有关单位纠正或补办手续,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部分单位在国家资金使用上的随意性,给贪污犯罪和挥霍浪费行为亮起了红灯。

(四)促进了财政预算制度改革

会计中心接受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单位的预算指标,没有预算指标或超预算指标的支付申请,会计中心有权予以拒绝,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中心审核入账,从而起到强化部门预算约束的作用,保证了各项开支符合会计制度和部门预算的要求。而政府采购资金由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支付,资金直达供应商,减少了中间环节,杜绝了回扣等问题,加快了资金周转,既保证了专款专用,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撤消了所有银行账户,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罚没收入均可通过核算中心收入账户直达财政非税收专户,避免了单位的坐收坐支截留使用现象,真正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局限性分析

会计集中核算是加强财务、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新举措,在初始阶段,必然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和不够完善的地方。通过几年运行的情况来看,部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首先,对统管单位来讲,忽视会计工作,财务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对纳入会计集中核算的统管单位来说,原来的会计机构撤销后财务人员进行了重新安置,每个单位都只配备一名报账员,报账员只需把支出的发票集中后到核算中心报回现金即可,手续是否齐全、合法等事项交由会计核算中心审核,认为单位不需再进行核算,核算工作完全依靠会计核算中心进行,因此对单位资金的使用合理性和合法性监督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对报账员素质要求不向对原来的财务人员那样严格。

其次,会计监督职能缺失,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就会计中心而言,难以对统管单位实施全过程的会计监督,对会计事项的真实性难以进行监督,单位报账时,会计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应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无法审核发票反映内容会计事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实现。表现在支出的合理性难以控制,发票的真实性难以把握,收入游离于会计中心统管账的体外,加之会计中心只是强调财政资金规范运作,而忽略资产的管理,特别是在固定资产的后续控制上,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结果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提高。

再次,财政部门由于长期重视财政资金分配过程,轻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在会计集中核算后,过分依赖会计中心,导致财政管理弱化,监督力度不够。对资金使用效益缺乏问责制,比如对国家助学金管理,只要求各预算单位按时足额的发放,而没有对学生的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四、会计集中核算局限性成因分析

(一)认识上的偏离

会计集中核算推行前,单位支出实行领导“一支笔”报销,集中核算后,单位领导签了字还须中心记会计、总会计审核后才能报销。有少部分单位领导对本单位财务支出接受会计中心的制约和监督产生抵触情绪,有意放松甚至放弃财务管理。一方面有些单位领导认为报账会计是打打杂、跑跑腿的,有无资格证、有无财务工作能力无关紧要,报账会计随意任命,导致报账会计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另一方面,单位会计机构撤消后,有些单位对报账会计的待遇地位不予肯定,报账会计的工作积极性自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模式上的缺陷

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中心一人管多个单位的账,大厅式的工作模式,造成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失去了实地实时监督的优势,单位报账时,会计中心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只要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会计中心整天忙于报账、结账、记账,无法顾及发票内容的真实性,会计监督职能难以真正式实现。

(三)分账管理上的单一性

会计中心监督的重点应是单位的财务收支,而目前会计中心仅仅管了支出,对各单位的收入监管尚未真正介入。中心的汇缴账户只对单位存入资金进行汇缴,而对单位的实际收入情况并未起到真正的监督。会计中心监督成了“监管支出不监管收入”的“跛脚”监督。同时,会计中心目前只具备核算功能,而财产清查由单位实施,特别是固定资产,会计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明细账仍由单位报账会计登记,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有些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账没有如实登记,账实不符,家底不清,账外资产流失现象也时有发生,致使中心的账与单位实物不符。

(四)会计中心与财政部门对接上的缺口

专项资金是专门用于指定项目的资金,专项经费拨入时,有些单位混淆不清,会计中心又不得了解,造成单位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核算失真。财政部门重分配轻使用的陈旧管理理念,对有些专项资金管理不够严格,跟踪问效流于形式,使得会计中心在专项资金监管中难以控制。会计中心主要负责大量的会计核算,并未直接参与财政部门内部职能机构工作,使会计中心没有能力和条件代替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监督。而财政部门认为预算单位统进了会计中心,以为“一统就灵”,放松了财政监管,形成了新的监管死角。

五、会计集中核算学校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认识,重视财务管理,加强报账员队伍建设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并不改变核算单位的会计主体责任,并不减少各单位的的财务管理职能,而随着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并不改变单位会计责任主体,并不减少各部门的财务职能。而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等财政改革政策的出台,部门财务管理的职能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学校更应重视财务管理,加强报账工作,提高报账员整体素质是强化财务管理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应切实抓好报账会计的培训和教育,开展时间短、收效高、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和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加强《会计法》等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报账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法律知识。培养其爱岗敬业,坚持准则,客观公正,使其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二)完善财产管理制度

学校的固定资产是单位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由于资产的使用是一种消耗而不是经营行为,因此决定了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安全和完整,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和有效利用。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财务部门要严格界定固定资产范围,使会计中心能够统一固定资产入账口径;进一步完善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审批制度;健会固定资产账务审核制度,严格规范预固定资产核算。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部分,账实相符是非常严重的一个环节,必须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健会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管账与实物一致;落实固定资产使用责任人制度。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从总务科和财务管理中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固定资产进行专门的核算和管理。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建立单位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严格固定资产清查制度,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办法,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定期和财政部门、会计核算中心进行务核对,做到实相符。

(三)规范收入管理制度

学校学费、住宿费收入是学校预算外收入的主要来源,预算外收入在学校总收入中所占比例逐年提高,加强对收费工作的管理已势在必行。首先,在人员方面,加强对收费人员业务素质教育和政治、法纪教育,增强其工作的责任感,提高服务意识。其次,在技术管理方面,尽快建立收费管理系统,对学生缴费工作做到留有痕迹的修改,一方面便于及时清理、统计学生缴费情况,清查未缴费学生情况;另一方面便于掌握收入和汇缴情况,以便进行监督。

(四)对项目收支进行专项管理

对项目收入和支出在单位另行建管理,及时和中心核对收支情况,确保收支的真实性,数据的准确性,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总之,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不仅仅是预算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而且是对传统方法从观念到内容的根本改革,打破了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资金分配管理格局,也是落实依法行政的一项重要工作。会计核算中心作为预算执行机构的地位,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转变工作职能,理顺内外关系,尽快向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过度。与此同时,积极推进预算编制改革,推行部门预算的细化预算,为国库集中收付制的实施打下基础,形成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机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财政管理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

参考文献:

1、孟菊香.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探索[J].财会通讯,2006(6).

2、胡颖.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J].会计之友,2008(10).

统计学的核心篇10

关键词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大数据应用转型升级

一、引言

教育系统(指各公立中小学、幼儿园及直属单位,下同)会计委派制及其他集中核算模式的实施,在规范本系统财务管理、预防腐败、实现阳光财政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财务人员缺口呈扩大趋势,会计集中核算业务的难度逐步提升,转型升级的压力日渐增大。如何在有效减少财务人员需求量以及降低会计集中核算业务难度的同时提高工作绩效,顺利实现会计集中核算转型升级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二、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现状分析

(一)财务人员缺口呈扩大趋势

教育系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初衷之一是解决基层财务人员缺口问题,但是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人员缺口依然存在,并且呈扩大趋势,原因是:第一,财务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业务增长的需求。会计集中核算实施之初,基层单位的部分工作转移到了会计集中核算的依托体――会计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人员1人负责3~4家基层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规模与需求相符,暂时缓解了财务人员缺口问题。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量持续增大,各项财务相关制度法规密集出台,因此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在不断攀升。以北京一所中等规模的学校为例,2010年的会计凭证数量约为1500张,附件数量约为7500张;2014年的会计凭证数量上升到约2000张,附件数量上升到约12500张。4年间,会计凭证数量增长的比例为33%,附件数量的增长比例为66%,而在此期间,财务人员的规模仍维持原水平。第二,财务人员重复劳动多,工作效率不能达到理想状态。例如,在填报预算时,部分数据需在教委预算系统和财政预算系统中反复录入;填制会计凭证时,需要将预算系统中手工录入的信息再次人工输入财务软件中等等。

(二)会计集中核算业务的难度逐步提升

随着预算体制管理改革的深入推进,会计集中核算业务的难度也在提升。会计核算中心作为教育系统财务业务的权威部门,必须保证自身对财务相关政策理解到位、把握准确,才能在审核基层单位的账目时最大限度地减少问题发生。而对政策理解和把握与否,体现在具体工作之中就是能否抓住会计业务的审核要点。目前,从基层单位到会计核算中心,每一步业务的操作和流转,虽然都有数据系统的参与,但是审核要点仍需人工判断。由于财政性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要求处于持续更新和增加的状态,审核要点也在不断更新和增加,因此财务业务的审核难度随之逐步加大。同样,基层单位在进行财务业务具体操作时也需要不断调整和适应。

(三)转型升级的压力日渐增大

教育系统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之初,致力于规范财务管理、预防腐败、实现阳光财政,职能定位于规范、指导、监督基层单位的财务工作,符合了那一时代的特征,满足了社会需求。虽然规范、指导、监督是长期的工作任务,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如果仅将眼光局限于此,必将对会计集中核算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近些年,国家大力推行事业单位改革,会计的职能也由确认、计量、报告逐步转向管理和辅助决策,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职能定位必将向同样的方向转化。面对事业单位改革和会计职能转化的双重压力,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者们应树立危机意识,放远眼光,转换思维,采取有力措施应对即将到来的会计集中核算转型升级。

三、完善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策略――大数据应用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在于以智能化信息手段取代人工辅助运营、管理和决策。近年来,在各个领域引起巨大变革的“大数据”理念为如何加强智能化信息手段建设提供了思路。

(一)大数据的含义

“大数据”概念是对“信息化”概念的扩充,强调数据对于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的推动作用。正如徐子沛所言:“大数据”之“大”,并不仅仅在于“容量之大”,更多的意义在于人类可以“分析和使用”的数据在大量增加,通过这些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人类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1]教育系统所管辖的单位数量多,数据资源丰富,信息化建设的起步基础较好,基本具备大数据应用的条件。如果将“大数据”理念引入会计集中核算之中,不但能够解决现存问题,而且能够使会计集中核算更好地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二)大数据应用的必要性

(1)有助于解决财务人员缺口问题。通过进一步分析财务人员缺口的原因不难发现,财务人员数量不能满足业务需求和重复劳动多的表象与会计集中核算数据架构基础不牢固有紧密联系。数据架构基础不牢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据架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会计集中核算使用的数据系统多头复杂,存在信息孤岛,如部分基层单位还在使用单机版的财务软件,预算填报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财务软件等财务系统之间未实现横向数据沟通。二是基础数据源规模有限,具体表现为会计集中核算的数据系统与人事、学生管理、税务、统计、审计、物价等部门未实现纵向数据共享。大数据应用将打破数据屏障、实现各个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消除信息孤岛,因此可牢固会计集中核算数据架构,有效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例如,预算填报系统、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财务软件之间一旦实现了数据交换和整合,财务人员只需在上一年填报好预算数据,次年资金支付时填报好国库集中支付数据,即可在财务软件中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年终自动完成决算任务。这将大大降低财务工作的数量,降低账目错误率。在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基础上,基层单位甚至无须设置专门的财务岗位,亦可保证日常财务工作正常运转。

(2)有利于降低会计集中核算业务难度。降低会计集中核算业务难度的关键点是在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数据资源进行判断和分析的基础上,使审核流程自动化,减少人工干预。大数据应用将实现各种数据资源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贯通。通过对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系统将能够根据以往审核中各种问题出现的时间和频率总结出不同阶段的审核要点,并根据新政策(可从政府网站上获取)不断修正,将实际业务与审核要点自动校验和比对。因此,会计集中核算业务的难度系数将得到有效降低。例如,会计核算中心在审核采购类业务时,系统将能够自动关联政府采购网站,判断是否选择了定点供应商,价格是否符合政策要求,如遇不符自动报警;审核工资类业务时,系统将能够自动关联银行系统,核对各项明细信息是否与账目相符,如遇不符自动报警;所有审核业务将无需或仅需少量人工干预。

(3)辅助会计集中核算顺利完成转型升级。未来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职能向管理和辅助决策倾斜,而大数据应用将帮助其顺利完成职能转化。首先,大数据为财务与管理之间的互通架设了桥梁。例如,目前会计核算中心在审核工程类项目时,主要审核基层单位是否按照工程进度支付了款项以及合同、发票、会议记录、决算审计报告等附件是否齐全等,只要附件内容符合逻辑,未违反相关政策且会计核算没有差错,即可审核通过。在引入大数据理念后,审核系统关联施工单位的材料库,能检查领用记录是否与提供给基层单位的记录相符;关联物价网,计算材料的价格是否与市场均价有较大出入;关联基层单位的oa办公系统,检查资金支付是否按照程序履行了审批手续等等,审核工作将贯通每笔财务业务的始末,以更好地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大数据应用将使教育系统的决策方式更迅速、更智能。例如,对于基层单位,大数据呈现出的单位各个部门用于办公、学生活动、基础建设、维修维护等方面的历年经费支出情况及趋势预测,可为制定下一年度的经费预算提供数字支持,精确预算的同时减少因经费分配引发的部门间冲突;对于会计核算中心,大数据呈现出的基层单位的各种财务问题发生频率、原因及趋势预测,可以帮助管理者制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措施;对于教育主管部门,大数据呈现出的各基层单位经费使用情况,亦可为下一年度教育主管部门的整体预算制定提供数字支持。总之,大数据理念将为教育系统改进决策、提高绩效提供新思路。

(三)大数据应用的具体措施

(1)充分认识大数据应用的重要意义。将大数据理念应用于会计集中核算的前提是教育系统内部自上而下对大数据的重要性要有充分认识。首先,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政策制定者,只有充分认识大数据对于政府战略制定、辅助日常管理、政务公开等方面的推动作用,才能从政策上予以支持。其次,会计核算中心作为将大数据理念应用于实际之中的领导者,只有深刻认识大数据对于推动会计集中核算改革创新的作用,才能引领、计划、执行好大数据应用工程。再次,基层单位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只有充分认识大数据对于推动本单位乃至整个教育系统教育教学管理和决策工作的重要作用,才能积极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和会计核算中心完成大数据应用的使命。总之,大数据理念真正落实并发挥作用,需要教育系统自上而下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2)做好大数据顶层设计。大数据顶层设计要紧密围绕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职能定位,而职能定位又与会计集中核算的顶层设计关系密切,即做好大数据顶层设计的前提是做好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顶层设计。高建华认为:“顶层设计最重要、最紧迫的是六大方面:企业战略规划、商业模式设计、产品创新体系、内部管控体系、沟通激励机制、企业文化建设。”[2]这六个方面在进行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顶层设计时同样适用。一是企业战略规划,也就是会计集中核算沿着哪个方向发展。笔者认为,未来会计集中核算的主要职能应由规范、指导、监督转变为运营、管理、决策。运营包含了现有的规范、指导和监督职能,其只占未来职能的一部分,工作重心应放在管理和决策上,即管理教育系统的财务工作,为教育发展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商业模式设计,也就是找到建立竞争优势的着力点。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竞争优势着力点莫过于执掌大数据的先天优势,因为在教育系统内部,财务部门掌握的数据量最为庞大和复杂,并且财务数据与学生、教师、课程、校园设施等教育教学相关数据具有紧密关联。例如,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是生成国拨预算数的基础之一,特色课程经费的拨付和使用也体现在财务数据中。三是产品创新体系,也就是将大数据理念运用于会计集中核算之中,甚至在未来,将会计核算中心升级为教育系统的大数据中心,满足使用方的各种需求。顶层设计的另外三个方面应根据各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特点制定。在做好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再着手进行大数据应用顶层设计即可方向明确。

(3)建立大数据应用的规章制度。大数据应用需要有规章制度保障,制定一套考虑周全、站位准确、实用管用的规章制度可减少大数据应用在推行过程中的障碍,确保大数据应用工程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行。在进行制度建设时,最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第一是目的明确,方向准确。即大数据应用的目的是推动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按照预期健康发展,方向应与会计集中核算的顶层设计保持一致。第二是因地制宜,考虑周全。制度建设涉及对原有制度的修改和新制度的建立。在修改原制度时,应找到新要求和原要求的切合点,因地制宜地修改;在新制度建立过程中,应尽量考虑到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减少发生问题的几率。第三是要充分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基层单位等与会计集中核算密切相关的组织的意见。大数据应用不仅与会计核算中心息息相关,也与教育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征求并重视教育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的意见。另外,制度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

四、结论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者们应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认识大数据理念对于推动教育系统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重要意义,将大数据理念与会计集中核算不断融合,借数据之力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推动会计集中核算健康发展。同时,其他事业单位亦可借鉴大数据理念,寻找适合自身的切入点,在改革中谋发展。

(作者单位为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会计核算中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