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语文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5:28

八年语文教学反思篇1

语文期中考试结束了,为了指导以后的工作,使教学更上一层楼,现对本次考试及前段工作作以下总结与反思。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八年级语文期中考反思,来欣赏一下吧。

八年级语文期中考反思(一)语文期中考试结束了,为了指导以后的工作,使教学更上一层楼,现对本次考试及前段工作作以下总结与反思。

一、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不错,仅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

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虽然在新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拼音和错别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但教师仍需重视其教学。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2、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

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一道阅读题问到: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许多学生答道:是一位妈妈让孩子体验没有水的感受,而没抓住爱心这个重点。古文阅读好,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现代文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学生的两极分化严重,形成了活跃和沉默两派。

活跃的经常是这几个,活跃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甘于沉默,不愿发言。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特别是在进行讨论时,有时讨论会偏离中心,提出一些无关课文内容的问题。

因此教师有时要事前框定讨论的范围,对于讨论的进程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对于学生新生发的问题要有所准备。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6、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没有框定统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但并不是说学生的答案是漫无边际的,最起码要言之有理。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的答案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二、教师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采用这些方式,讲故事,积累名言警句,介绍名著,多写一些小随笔,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授课,使课堂活跃有序,讲练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启发中学到知识,受益匪浅。

三、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八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讨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广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以上是我对前一阶段工作的总结与反思。它我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纠正错误,取得进步。

八年级语文期中考反思(二)这次考试复习的时间比较短暂,总体来看成绩并不理想,尤其语文分数比较低。在班里只属于中下水平,很多不应该出错的题和题型,都出了问题。

基础部分是最可惜的,明明应该拿到十六分的,却因为没有认真学习和复习而丢了三分,下半学期的学习中,必须加强古诗文和现代文的背诵和默写,还有对文中意思、中心等的理解,这样才能保证在期末考试中基础部分不丢分。

阅读部分对于我是最难那分的,文言文更是丢了将近一半的分数。找主旨句的题做错,说明整篇文章没有理解;翻译原文的题没有答上采分点,说明词的用法没有掌握透彻。这些基础性的题本是应该全对的,但是却错了一半。以后的文言文的学习中,应该先自己理解文章,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以及重点字词的译意和用法。

现代文阅读也是我的失分大项,虽然很多题型都是老师讲过,也练习过,但还是出错了,对于这些问题不能说只是个失误,应该把它当做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什么做过的还出错,为什么不该错的还出错。今后在学习中,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要想理解文意,就应该多读书,且要坚持,才能提高理解力。

作文方面准备不充分,没有做到“有备而来”,没有学会套用以前写过的作文素材,而是拿到题后现场发挥,造成作文得分也不高。今后一定要提前准备。书写也修改过很多次,尤其在作文部分,下次一定要注意。

考试已经过去,成绩也只代表过去,现在要做的是总结过去不足,为今后学习铺好路,争取在下半学期好好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写后小记:这次我是真得认识到我的不足,我一定要克服我的不足,努力学习。

八年级语文期中考反思(三)时光荏苒,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现在我针对半个学期以来的语文教学进行反思。

经过一年多的磨合,学生和我之间形成了比较默契的配合。上课时的一个眼神,课间的一次次交谈都让我们之间的心更贴近了。我喜欢6班孩子的乖巧,喜欢8班孩子的开朗。虽然两个班级的风格不同,但是我能感觉他们都是在学习上有所追求的。也许他们写出来的句子不够流畅,也许他们讲出来的语言还稍显稚嫩,但是他们在努力。学生们追着我重默的样子,课堂上举起小手的样子,胆怯的孩子努力表达自己的样子……我想说虽然他们的成绩或许不是特别优秀,但是他们真的在努力。

期中考试中,6班均分73.7分,8班74.4分,在年级平行班级中位于中等。分析两个班的各项得分率,发现学生在课外古文、作文上存在明显的问题,尤其是作文的审题能力。“就这样慢慢长大”,学生无法在审题中注意到“慢慢”二字,因此很多学生的作文扣分在13分以上。我想这是我下班学期中要注重训练的一个内容——作文的审题。在分数的分布上,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状态。80以上的学生只有别人班级的一半,虽然均分差不多却凸现出优秀学生较少的现状。我想这和我平时的提优工作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平时我把太多的目光放在了中下学生的身上,对于优秀学生的关心不够。

八年语文教学反思篇2

比如,较早向中国读书界引介萨伊德的东方主义或后殖民批评的张宽说:“从后殖民的角度来重新看五四运动,就会发现一些以前一直被忽视了的问题。大家都清楚,中国的五四文化运动,大体上是将欧洲的启蒙话语在中国做了一个横向的移植,正像我已经指出过的,西方的启蒙话语中同时也包含了殖民话语,而五四那一代学者对西方的殖民话语完全掉以了轻心,很多人在接受启蒙话语的同时接受了殖民话语,因而对自己的文化传统采取了粗暴不公正的简单否定态度。如果我们承认中国曾经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那么我们也应该正视近代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心灵和认识论曾经被半殖民的事实。”(3)

而另一位“后学”家张颐武则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在八十年代沉溺于启蒙话语中,即是处于对西方话语无条件的臣属位置和对于现代性的狂热迷恋之中。他断言,到了九十年代,“话语的转换已不可避免”,“八十年代‘启蒙’‘代言’的伟大叙事的阐释能力丧失崩解”,“八十年代的激进话语变成可追怀的旧梦,消逝在历史的裂谷的另一侧”。(4)

当然,并非每位“后学”家都采取反启蒙、反现代的立场,比如陈晓明认为:“我们现在当然可以说现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接受西方的启蒙主义理想方面存在哪些偏颇,但我们把中国的历史语境,把中国的政治文化前提抛在一边不加理会,而去集中于批判西方的现代性给‘人类’带来的精神灾难(和社会危机),那不能说高明之举。”“后现代知识与当代中国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有不协调之处,这种不协调主要是后现代的阐释者与批判者的教条主义立场导致的。”(5)尽管某些“后学”家有程度不等的清醒认识,但由于“后主义”的内在逻辑,他们也很难致力于捍卫启蒙和现代的工作。

本文作者持捍卫启蒙的立场。针对上述对启蒙的否定态度,我认为应辨清以下问题:五四的启蒙是否是在传播西方殖民话语?八十年代的启蒙是否是无条件臣属于西方话语的结果?启蒙在中国受挫的原因何在,我们应该坚持启蒙,还是应该拒斥启蒙?

五四启蒙和西方话语五四新文化运动借用了西方的启蒙话语,这是事实。但中国的启蒙运动决非欧洲启蒙话语的横向移植。这是因为,时代不同、国情不同、思想文化传统不同,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固然是当时中国眼界最开阔、最善于吸收外来思想文化养分的人,但他们毕竟不可能与自己的文化传统一刀两断,他们要在自己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解决中国弃旧图新、个人解放和民族存亡的问题。

欧洲的启蒙是要从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启蒙思想家攻击的对象首先是宗教教条、教会和教士,而中国的启蒙首先是要从封建礼教中解放出来,所以思想先驱们攻击的主要目标是儒家礼教,是家族宗法制度及其陋习。当然,启蒙的根本目标是人的解放和自由,但条件的差别使中西启蒙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差异。舒衡哲(veraschwarcz)说:“十八世纪欧洲启蒙学者渴求从宗教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则为着改造自己身上的奴性而斗争,这种奴性源于家庭权威而不是神权专制。历史条件的差异使得启蒙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康德那个时代,启蒙意味着一种觉醒,从自然王国中发现真理,用真理取代宗教迷信;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启蒙意味着一种背叛,要求砸碎几千年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纲常礼教的枷锁。”(6)可以说,薄伽丘的《十日谈》与鲁迅的《狂人日记》正是中西启蒙差别的象征。

任何研究过五四启蒙运动的人,都不会轻率断言当时的启蒙思想家不过是照抄照搬西方话语。他们攻击儒学传统,因为这种正统卫道、因循守旧的学说已落到了途穷末路之境,而国势的危急也容不得人们有暇去拨翳补陋,而只能弃旧图新。另一方面,启蒙思想家也并不是笼而统之地反传统,而是利用传统中的支流反主流,或者利用儒学中与人性、民主性较为接近的因素。一些研究者已将五四启蒙的源头,上溯到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戴震的思想观点,(7)而更多的人则肯定康有为、章炳麟的思想对五四启蒙一代的作用。康有为的出发点是中国的实际国情,他无意抛弃传统,而是力图用近代西方精神(他其实知之不多)重新解释传统。针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教义,康有为提出“天欲而人理”的口号。而章炳麟则在戴震那里发现了“以理杀人”之说。康、章的反传统思想中是部分受外来影响,清代学术的自然演变是更重要的动力。

其实,以中国传统的源远流长、义理精深,以及西方话语的隔膜与陌生,启蒙思想家中态度最激进者(如主张“拿来主义”或“全盘西化”的鲁迅、胡适),也是新学于外而旧学于内,决非西方话语的传声筒。余英时说:“我们看了鲁迅的例子便最能明白‘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其所凭藉于旧传统者是多么的深厚。当时在思想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在他们反传统、反孔教之际首先便有意无意地回到传统中非正统或反正统的源头上去寻找根据。因为这些正是他们比较熟悉的东西,至于外来的思想,由于他们接触不久,了解不深,只有附会于传统中的某些已有的观念上,才能发生真正的意义……有时尽管他们笔下全是外国新名词,若细加分析则仍无法完全摆脱传统的旧格局。”(8)

还应当指出,中国的启蒙运动并不是直接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紧接着欧洲启蒙运动发生的。在五四启蒙发生之时和发生之前,欧洲已经流行各种与启蒙精神不同和对立的思潮,比如社会进化论、实证主义、生命力论、社会主义等等,囿于当时的思想学术水平,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不能将这些思潮与启蒙思潮严加辨析,而是在自己传统学养的背景下,在救亡图存和造就新人动机的驱使下,将自认为对中国有用的东西都介绍过来。伴随启蒙运动而流行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社会主义,就是摆脱不了整体主义、平均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受传统和国情制约将西方“后启蒙思想”和启蒙思想一并引入的结果,说“中国的五四文化运动,大体上是将欧洲的启蒙话语在中国做了一个横向的移植”,是不符合事实的。

中国的某些“后学”家往往指责坚持启蒙传统和现代化导向的人是反传统的激进派,对西方话语顶礼膜拜。但以上分析表明,他们对中国近代史,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传统缺乏基本知识。他们的兴趣、训练和写作内容及风格充分证明,他们并不丰富的话语全来自西方,而且仅局限于西方的某种“后主义”,我认为,将西方话语在中国做横向移植的,不是启蒙派知识分子,而是这些“后学”家自己。

八十年代的启蒙和西方话语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样,中国八十年代的“文化热”并不是一场伪文化运动,并不是简单地追随西方话语,而是植根于当时历史境况,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应运而生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革”对中国是场浩劫,在思想文化上造成的破坏尤为深重。八十年代的启蒙是对“文革”的黑暗、专制的一种拔乱反正,是对酿成文化悲剧的原因的反思。它的诉求非常简单和基本:恢复和尊重常理与常识。

“文革”在“大树特树毛泽东思想的绝对权威”的名义下搞现代迷信,在“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的名义下搞封建的、法西斯式的专制。八亿人只有一个大脑可以思维,八亿人只能看钦定的八个样板戏,坚持独立思考和探索真理的人惨遭杀害(比如张志新、遇罗克);在物质经济上的最起码要求(比如农民为吃饱饭而喂猪养鸡、种自留地)和感情文化的最自然需要(比如讲恋爱、看小说、听音乐)都被定为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对人民的要求只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大学基本停办,学生们被号召向老师造反,教师和其他知识分子都成了改造对象;一切古代的、外来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封、资、修”。

经过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的艰苦挣扎,中国终于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但要说彻底告别则为时尚早。为了避免“文革”悲剧重演,为了中国走上文明、健康的发展之路,也为了与当时还广有市场的极左旧话语相抗衡,知识界大力倡导人道主义、科学理性、自由、民主、法治,这诸种话语与欧洲启蒙话语不谋而合,但却出自中国人经历苦难之后的认识和追求。退一步说,如果把这叫作从西方话语中寻找精神资源的话,那有什么办法呢,那有什么不好呢?难道应该从古代传统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去找,难道应该从“文革”前和“文革”中的“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中去找?

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相类似,八十年代的启蒙并不是起因于一些知识分子甘当西方的传声筒,而是原有的意识形态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人们不得不另觅新说,而且尽可能利用旧学说中合理的因素。当时的启蒙人士虽然被不分青红皂白地批判为主张“全盘西化”,但其中不少重要人物其实对旧意识形态比当代西学熟悉得多。正因为如此,才能解释当时革新派的话语主题是“真理检验的标准”、“人道主义与异化”、“生产力标准”、“官僚主义批判”等等。

八十年代文化热中,大量的西方学说和思潮被介绍进来,但这并不说明中国知识界拜倒在西方启蒙话语脚下。一时的涌入是偿还三十多年,尤其是“文革”十年闭关锁国的欠债。与日本、俄罗斯或一些拉美国家相比,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了解还很不够,这对本国的思想文化建设十分不利。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在引入西学时,最突出的缺陷恰恰是缺乏对欧洲启蒙思想的专注。大致说来,八十年代在中国最走红的西方学说是尼采、海德格尔的思想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而这些思潮基本上是与欧洲启蒙思想相对立的。我认为,攻击八十年代启蒙的“后学”家,对那时文化热的内容和背景,是不熟悉的。

在八十年代末,文化热骤然降温,启蒙话语大受狙击。一些“后学”家对此兴高采烈,以为用“后主义”话语取代启蒙话语的时候终于来到了。张颐武宣称,“话语的转换已不可避免”,他认为,其原因就国际方面说是全球化,就国内方面说是市场化。(9)我认为,这种立场和分析是短视和肤浅的,它出于对事实的回避和曲解。

启蒙话语的受挫并不源于其阐释力逐渐丧失的自然过程,而是肇因于一场重大政治风波后话语环境和格局的巨变。另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九十年代初启蒙话语空间急剧狭窄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处于徘徊状态,甚至有倒退复旧的趋势同步进行。旧的极左话语一度膨胀,启蒙话语被粗暴地定性为“全盘西化论”。九十年代初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停滞与萧条证明,八十年代的启蒙不是过头了,而是远远不够。不然,人们不会不顾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经验教训,在以下问题上争论不休:中国主要的问题是左还是右?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在九十年代的国际形势下,应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还是应大反特反“和平演变”?与张颐武的分析相反,当中国认清了全球化的大趋势和坚定了市场化的选择之后,启蒙话语又开始复苏。任何一个在理论上清醒和彻底的人都可以看出,启蒙话语与全球化、市场化是一致的,而诸种“后主义”话语是与之相拮抗的。

启蒙是中国未竟之事业中国的两次启蒙——五四启蒙和八十年代启蒙——虽不能说完全失败或半途而废,但远未达到自己的目标,因为我们还不能说,广大的中国人民已经能够运用自己的理性对一切作出独立判断,能够意识和捍卫个人的自由、尊严与权利。

张宽说:“我认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主潮一直未能摆脱殖民话语的诅咒和帝国霸权的控制”,(10)我的判断恰恰相反,中国近代以来思想文化主潮从未摆脱整体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控制,启蒙话语的表面优势仅在于得到进步知识分子的道义认同,它一直受到强大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挤压。

事实上,由于传统文化的顽强有力和巨大惯性,由于新文化运动不是被外患就是被内争打断,没有哪一种西方话语在中国扎下了根,其中最需要的启蒙话语更是遇到重重的阻力,因为它被各方现实政治力量排斥。启蒙在中国命途多舛首先是中华民族国运多难的结果;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穷凶极恶的入侵,大敌当前的中国人不得不使个人自由让位于强有力的政治权威,当爱国和救国任务压倒一切时,对传统批判清理让位于对它的维护。激烈的知识分子甚至不得不认为,为民族生存的利益计,与封建势力携手也只能在所不计。虽然国共两党都自视为五四运动的传人,但都不约而同地将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内涵转换为、归结为爱国。当然同一个“爱国”概念也各有所指,比如守旧的蒋介石曾质疑“新文化意味盲目崇拜外国,不加区别地引进和接受外国文明”,把五四精神归结为爱家庭、爱家族、爱亲属和自我修养。(11)而有民粹主义倾向的毛泽东则把五四精神化约为“革命”等于“与工农相结合”的标准。张宽断定,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和认识都曾被半殖民。这话对少数买办文人是对的,对作为整体的中国知识分子则不对,对鲁迅这种启蒙思想家尤其不对,尽管他主张不看中国书,只看外国书,照“后学”家的标准,鲁迅是臣服于西方话语无疑了。但鲁迅不是曾痛骂“西崽”,被认为对内对外都是硬骨头么?细究起来,张宽及其同道的“半殖民化”标准也不是爱用西方话语——有谁像“后学”家那样爱用西方话语,而且几乎只会用西方话语呢?他们的标准是所谓“后结构主义”价值观,即对诸如文明、进步、理性、科学、技术、民主、人道进行批判与质疑。我认为,根据中国知识分子半个世纪的惨痛经历,不论在事实判断还是在价值判断方面,我们都只能得出与张宽相反的结论。

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生活说明,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立场、心态和认识方式是革命取向、阶级划分和原罪感。当形势要求他们批判西方时,他们往往可以不顾自己受惠于西方教育的事实,不顾自己对文明的理解和对人性的眷恋而做任何口径的攻击,他们自认落后,甚至自甘落入丑类之列,如果他们在西方生活过,或受过西式教育的话。这方面的证据举不胜举,新近出版的季羡林的回忆录《牛棚杂忆》就是一例。张宽对知识分子的看法,换个说法就是“崇洋媚外”,这正是他们长期作为批判对象、改造对象所担戴的罪名。事实证明,启蒙话语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不是太大了,而是太小了,想一想,中国知识分子什么时候能理直气壮地声言个人的权利?想一想,哪一个阶段没有意识形态的准则以钳制人们自由地运用自己的理性?

“后学”家常常以这种方式发出诘难:“什么是启蒙,启谁的蒙,谁有资格启蒙?”似乎这么一问,谁也不敢迎战,启蒙就知难而退。其实,给出简单明确回答并非难事。我的即兴回答是:启蒙就是解放思想,冲破愚昧和迷信认;启蒙的对象是无知者或无勇者;凡先觉悟者,即可启蒙后觉悟或不觉悟者,哪怕先后是暂时的,贤愚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我可以在这方面对你启蒙,你也可以在那方面对我启蒙。谁能说鲁迅没有资格对祥林嫂启蒙;各式各样的阿q——粗鄙的和有教养的——不需要启蒙?

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说,革命也许能够打倒专制和功利主义,但它自身决不能够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旧的偏见被消除了,新的偏见又取而代之。它像锁链一样,牢牢地禁锢着不能思考的大众。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位哲人的睿智之见,启蒙是一项崇高、必需而未竟的事业,在中国尤其如此。

注释:

(1)鉴于“进步的知识分子”一词极有可能遭到“后学”家的解构和嘲笑,这里将其表征如下:他们有批判精神,追求个人自由与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的、专制的统治。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

(2)更严重的是,某些新儒家人物,或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也不遗余力地攻击启蒙,而且有人尽力从后现代主义那里寻找否定的资源,例如见杜维明:《化解启蒙心态》(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纪》,1990年12月号,第12页)。

(3)张宽:《文化新殖民的可能》,《天涯》,1996年2期,第22页。

(4)张颐武:《阐释“中国”的焦虑》,《二十一世纪》,1995年4月号,第132、133页。

(5)见陈晓明在题为“后现代与中国文化建设”的“澳门对话”上的发言,载于《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7年春夏季卷,第25页。

(6)舒衡哲:《中国的启蒙运动》,中译本,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4页。

(7)见刘桂生主编:《时代的错位与理论的选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10页。

(8)余英时:《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载于《启蒙的价值与局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81页。

(9)同(4),第133页。

八年语文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Goforit;教材重组;原则;方法

Goforit!(《新目标》)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与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合作编写的。它以话题为主线,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模式,融合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教师若能灵活运用这套教材,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只教教材,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好生吃不饱,基础薄弱学生只是蜻蜓点水,重点没掌握。这呼唤当今教师改变传统的教材观,改变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处方”,迷信教材,按部就班,不敢跃雷池半步。什么是教材观?教材观即人们对教材本质及功能的认识,它反映了教材使用者对待教材的态度与方式,它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

本人作为一线教师认为Goforit!教材表面上,内容较少,部分内容跳跃较大,前后联系不紧密。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正确的教材观对Goforit!教材进行重组,树立课程意识,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一、重组原则:根据本校本班学生实际情况重组教材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标准提倡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案例:Singapore、australia、theUnitedStates、Canada、France、theUnitedKingdom、China、Japan、

教材来源:Goforit!(新目标)七年级(下册)Unit1

where’syourpenpalfrom?Sectiona

教材处理思考:国名不仅是重点单词,也是学生认为较头痛,难掌握的,较枯燥的单词。词汇教学不仅是带读,拼读,更重要是引导学生由意义到文化,由文化到思维,使学生对词汇学习产生兴趣。这样,不仅锻炼了思考能力,而且训练了用英语思考的能力。所以让学生在初一下学期仍然对英语报有极大兴趣,成为我教学设计的“隐性”目标。本人执教基础较好,以“静”为主的a班与英语基础偏弱,以“闹”为主的B班,学生活泼开朗,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材处理方式:根据两班的实情,删去了有实无意义的活动Sectiona1b(直接在图上对八个国名画圈及1b的内容),采用两种不同方式对教材进行重组。

为激发a班学生的兴趣,改用幸运52”形式,增加用英语抢答世界地理常识,如“哪个国家叫做狮城”等。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拓展学生的人文地理常识,符合a班的静中取闹。而在B班,则采取形象直观的卡片,我将八个国家五颜六色的国旗图案分别画在卡片上,反面写上英语单词。采取学生积极性提高了,注意力集中了。课后检测两班学习效果,比重组教材前测试成绩提高于20%。

二、重组方法

1.增加

案例:学习西方文明礼仪。

教材来源:Goforit!(新目标)九年级Unit12You’resupposedtoshakehands.

教材处理思考:当今许多中学生对我国礼仪文化知识缺乏。假设教师为了教教材而教,一上课直接导入西方礼仪,不会给学生大脑带来冲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教材处理方式:(1)上课前增加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介绍,激发学生好奇心,为下一步对比学习西方见面礼及餐桌礼仪做铺垫。(2)拓展到别人家中做客礼仪及邀请礼仪,西方送礼礼仪;学生会自主发现中西方礼仪不同,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中西文化差异的探讨,兴趣更浓了。(3)为了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课后补充拓展了在学校中学生应做到哪些礼仪,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尊师重教”的思想。达到德育目的。

2.删减

案例:学习直接引语与间接引语及宾语从句。

教材来源:Goforit!(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4Hesaidiwashard-working.

教材处理思考:Sectiona部分利用电视剧中三个人物marcia、Lana、Ben、之间相互转述第三者的话来学习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即宾语从句。我在a班上完课,许多学生普遍反映:三个人物名字太绕口,三人转述的句子过于枯燥,不知所云,提不起学生想转述的念头,只是机械重复连自己都不感兴趣的句子,学习效果怎能好呢?学生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作为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师,怎能固守“死”教材呢?《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每位教师“面向全体教师,注重素质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教材处理方式:在另一班教学时,删除了Sectiona全部内容,并改用了模拟家长会,家长会后,用间接引语,转述语、数、外等老师对某位学生的话,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轻轻松松地掌握了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学会如何转述第三者的话了。

3.调近类似话题

建议一:教材来源Goforit!七年级(下)

调近方式:把unit11whatdoyouthinkofgameshows单元调整在Unit3whydoyoulikekoalas?后上。

调近原因:两单元共同为表示喜好(preferencesorlikesordislikes),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先学喜欢动物的原因,再学喜欢电视节目的原因,对事物进行评价,逐步递近,加强学生印象。

建议二:教材来源:Goforit!七年级(下)

调近方式:把Unit7whatdoeshelooklike?调整到Unit1where’syoupenpalfrom?之后上。

调近原因:先学会Unit1如何交笔友,询问笔友的国籍,再来学Unit7的如何询问笔友的外貌,前后联系紧密,方便学生学以致用。

建议三:教材来源:Goforit!八年级(下)与七年级(下)

调近方式:把八年级(下)最后单元Unit10it’saniceday,isn’tit?学习反意疑问句及日常交际用语―如何与人寒暄,提前到七年级(下)Unit6it’srainning之后。

调近原因:让学生在低年级就接触很实用的一种谈话方式,如何与人寒暄;在学完询问天气情况之后,立刻学习有关谈论天气的句子。让学生加深对其理解。

建议四:教材来源:Goforit!七年级(下)Unitiwanttobeanactor.

调整方式:不按照Sectiona到SectionB从前到后的顺序上。直接把SectionB1a提前与Sectiona1a放在一起教,即一起学习八种职业与学习八个描绘职业的形容词。

调整原因:突出重点,节省了课时,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结束语

Goforit!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表面上看,Goforit!教材内容比较少,比较零碎,但如果教师在把握所教学生特点及Goforit!教材特色,主动积极地对教材进行整合,努力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八年语文教学反思篇4

摘要:毕业论文是学生积数年习得的知识和学术理念的精华体现,但如今其现状不尽如人意。本文从毕业论文的现状入手,通过调查,分析现状成因,进而反思英文写作课教学并提出其定位。

毕业论文和学位论文通常是有一定长度并有文献资料佐证的学术研究论文,专门对科学领域中的某些问题或现象进行探讨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创见性。毕业论文的完成是学生在掌握本专业要求的全部知识、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运用,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一项活动,是学生从事独立科研工作的起点,也是展示自己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一次机会。更重要的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优劣是决定学生毕业时可否被授予学士学位的重要依据。因此,毕业论文的写作应当受到高度重视。然而,目前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令人担忧,曾有文章比之为“鸡肋”,意为“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就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而言,情况则更应引起重视。

一、论文现状根据教学进度的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第八学期开学伊始就要准备论文开题报告,从而进入实质性的论文写作过程。下面是在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

1.选题草率,研究方向不确定。学生在选题时不够慎重,没有经过严肃的思考,有的同学仅凭一时兴起就定下题目,如《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且不说这个题目大小,其内容本身就已超出专业范围,用英文撰写对本科生也实属力所难逮。还有的同学选题为‘onReading’,研究方向不确定,泛泛而谈,不知侧重在哪里。虽然从表面上看,有些情况属于个案,但事实上,近几年,题目难以确定的现象越来越多,有的已经导师认可的题目,学生在进行下一步工作之前又有较大改变,甚至改变研究方向。

2.资料收集仓促,时而迷失方向。论文中表达的观点和论点一般是以资料研究为基础的,如果仅凭一两本或几篇文章,就想从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是不可能的,即使得出结论,也没有多大说服力,因为资料太少,不足为证。然而,学生收集资料缺乏系统性,觉得不够用了则难以继续,转而换题,资料跟着题目变,仓促之间,迷失方向不知所措。

3.论文撰写问题重重。撰写论文要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阅读、做笔记、研究和整理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其串联起来,说明论点、摆出论据、完成论证。如果只是把收集到的资料堆积在一起,东一段、西一段地拼凑下来,不能称其为论文。而大部分学生恰恰是以堆积为主,自己陈述为辅,论点跟着论据走,缺乏一致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另外,从论文整体的文字上看,资料部分用词专业、准确,句子相对复杂,而学生自己的陈述则语法错误频频出现,句子简单并口语化。

二、现状的成因

1.形势与应试的导向。近几年的扩招使学生数量有所上升,而教师的数量不但基本上没有上升,还有不少人投入国内外的进修学习而不能担任课程。由于课程负担过重,使教师不堪重负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写作课实践环节以及批阅后的反馈。全国统一安排的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合格证已成为评定英语专业水平的重要砝码,在社会和校方的大力关注下,学生认识到四级考试决定毕业证,八级考试关系到找工作,写作课教师也希望学生在写作项目考试中得高分。于是,大部分时间都围绕四、八级考试进行。学生熟悉了框架形式、套路,只注意与过级考试相关的写作形式与技巧,不善于观察生活和知识积累,因此也就谈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达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了。

2.写作教材的适用性。我国大学英语专业的写作教学一直缺少一套较为完整,由浅及深,循序渐进,适合现实各个阶段教学需要的教材。基础英语写作教材的范例虽多,但语言过于浅显,有些内容较贴近生活,但实用性和趣味性还有待提高;课后练习多为围绕四、八级考试出题,学生“见多了”正式考题,对此类写作练习,缺乏动力,且练习都未附参考答案,使师生课后没有参阅的标准;毕业论文一章,在二年级开始讲授,引不起学生的共鸣,一来是学生忙于考级,论文不是重点,二来时间尚早,缺乏一个过渡期,无法形成理性认识。

3.学生基本功较差又缺乏实践。学生习惯于让老师灌输词汇句型,不愿意动脑筋积极思考,写出来的东西用词不贴切,语法不规范,行文不顺畅,缺乏逻辑性、无条理。众所周知,写作不仅在于语言文字的组织,更多的功夫在于知识积累和文化素质,这方面的提高对于学生更为重要。然而,待学生忙完了四、八级考试转入论文写作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无论是题目、提纲还是摘要、引言、参考文献,从形式到内容脑子里一片空白。虽说在之前的写作课上,这些内容都讲过,但当时不是学习重点,而且没有亲自实践过程,学生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三、英文写作课的定位

1.专时专用,突出目标。将四、八级考试及毕业论文写作分阶段进行,形成层次。在基础英语写作阶段,集中实现两个公认的目标:提高英语写作能力和顺利通过四、八级考试。将教材中传统的写作技巧中的精华部分及增加的课外内容边讲授边加入写作实践,从而更加强调写作的动态过程和学习者创造性的发挥。毕业论文指导要作为一门课程开设,专门讲授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这样不仅为学生的四年学业成就提供展示的机会,而且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注重实际,精讲多练。有效克服教材的不足,从实际出发,为我所用,可适当放弃一些高深的章节,并增加一些循序渐进的内容,保证稳步提高。针对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讲授词汇、语法、句法方面多做有益的练习,尽量找生动、学生易犯的大量的中式英语的例子,使学生在谈笑间能将其错误牢记在心。而大量的练习能给学生留下长久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四、八级成绩,又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跨文化交际意识。

3.发动学生,互帮互进。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可适时适量地发动学生互评作业,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同学间同级互评能帮助学生增强读者意识,降低写作焦虑,弥补自己写作中的不足。首先,互评可增加其词汇量,正反两方面的评价有益于所有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其次,学生能够通过讨论互评首先成为一个头脑敏锐、丰富的读者、听众,然后成为一个思路清晰、能写出好文章的作者。

这样,教师不再是作为唯一的“读者”去评判学生的作品。全班同学在教师的帮助下,发现问题并能表达出问题的所在。最终学生对评判自己的作品的内容的表达方面也更加敏锐,并能更好地修正自己的作品,学生会很快地从评判活动中看到益处,也会把大家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作为提高文章水平的重要的参考资料。其实,这不仅解决了日常教学中的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严谨治学的良好习惯。总而言之,对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反映出来的问题要认真研究,其中英文写作课的教学任务极为关键,通过调查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希望能够提高学生的论文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由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程杰.合理利用文献[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4,06.第四卷增刊:148

八年语文教学反思篇5

一、正面反思,让认识更加深刻

正面反思,是对成功的教学经历的反思。教师回顾、欣赏、感悟自己或者别人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创新之举,可以提升对语文课堂认识的高度,充分展示它的闪光点,概括出带有启发性的精粹。这种反思,对教师的发展有很强的激励作用。

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第五册《开天地》一课时,巧妙地运用了成语辅助教学,令我们眼前为之一亮。

镜头一课前预热:七嘴八舌说成语

首先请学生交流有关“天地”的成语,学生纷纷发言:翻天覆地、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欢天喜地、昏天黑地……每个学生说完后,老师都请他把成语板书在黑板上。

反思:现在课前预热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在借班上课的时候,很多老师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学习氛围。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很多课前预热一味追求噱头和笑声,却远离了课文,甚至远离了语文,流于油滑,实不足取。上述的“预热”则摆脱了噱头,有着浓浓的语文味。

镜头二感知大意:利用成语取“片名”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来梳理课文,用“给电视剧取名字”的方式来感知大意。请学生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并用黑板上的成语为它取名字。学生学得兴致勃勃。然后,再请学生给它们排排顺序,并把它们写下来。

反思:原来课前预热中积累的成语还有这样的妙用,用得那么自然,用得那么贴切,不能不让我们佩服老师的独具匠心。教师巧妙地采用“给电视剧取题目”的方式,利用预热中积累的成语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这样的训练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降低了概括的难度,充满了趣味。通过排列顺序帮助学生又一次梳理了课文内容,通过书写片名让积累真正落到了实处。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教学细节,充分体现了授课老师的智慧。课前预热积累成语,这样的做法比较普遍。如果只是到此为止,也就不足为奇,不值得为之称道也。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课前预热的成语又巧妙地发挥了作用,真称得上“一石二鸟”。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反思,通过反思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好地领会教学意图,同时增长教学智慧。

二、负面反思,让认识更加成熟

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而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即便是教学经验十分丰富的教师,课堂教学中难免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缺憾。这种不足和缺憾对教师而言是非常可贵的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让教学反思指向自己的负面,反思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对不足或缺憾作深刻的剖析,并把它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作分析,这样才不会“重蹈覆辙”。经常进行负面反思,会使语文课堂教学日臻成熟和美丽。

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月光曲》时,用课件出示了其中的一段话,而且有意地把它分成了三部分: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老师先请学生自由地练习读这段话,然后指名学生来读第一句。老师认为学生读得不够好,建议他读得轻一点、慢一点。接着老师又请学生来读第二句,老师认为学生读得还不够轻、还不够慢。最后指名学生来读第三、四句,老师认为学生没有读出突然的感觉。于是老师只好亲自出马,范读给学生听。老师的朗读有大师的风范,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听课的老师。老师再请学生来读,要求学生像他那样读。一名学生站起来试着模仿,读得有点声嘶力竭,甚至握着拳头读“卷起了巨浪”。老师表扬他读得真有感情。接着老师请全班同学一起读整段话,自己进行现场指挥,“轻一点,换气;再轻一点,换气……”看来老师的自我感觉不错,他说:“这段话太美了,让我们再读一次。”于是又这样指挥着学生再读了一次。

真的读出美感了吗?真的达成了“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标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的有感情朗读是“做出来”的。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有感情”绝不是“做出来”的,而是自然地从学生的内心涌出来的。老师要引导学生经历朗读品味的过程,从感知到理解,再从理解到共鸣,直至内化,让学生逐渐体会文本的情感态度,逐步强化自己的内心体验。这样,学生的情感才能和文本的情感、老师的情感不断地产生碰撞,学生才能真正地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负面反思,对教师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状况,如果我们能够把握每一次机会,敢于面对现实,敢于进行真实的负面反思,就能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就能促进更快的成长。负面反思可以是个人独立展开,当然,也可以寻求同伴帮助,甚至恳请专家引领。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往往看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现象。

三、对比反思,让认识更加辩证

“对比”可以是自己教学的纵向比较,也可以是自己与别人的教学的横向比较,当然也可以是普通教师与名家教学的侧向比较。从纵向来看,即使是同一个老师前后几次教同一部分内容或许他也会采用不同的方法,同一个老师几次面对同样的教学情境或许他也会有一个智慧提升的过程。从横向来看,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老师往往会用不同的方法去演绎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老师面对同样的教学情境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智慧巧妙地引领。从侧向来看,普通教师与名家即使执教同一内容,即使面对同样的教学情境,教学处理肯定也会有比较大的区别。这样的对比反思,往往使人产生一目了然的感觉,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清晰。如果反思所举的两个或几个教学事例之间有着正反比较的功能,往往可以收到鲜明的效果,从而使反思更加辩证。

一位青年教师上了《晏子使楚》一课,教师请学生快速读课文,找出表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于是教师请一个学生来读这句话,这个学生一连三次把“尊重”读成了“尊敬”。第一次读错,老师反问:“是这样吗?请你看仔细了,再读一遍。”第二次读错,老师提醒:“再给你一个机会,要不,就只好请同学来帮助你了。”第三次读错,老师很失望:“你太粗心了,我请其他同学来读一读,你听仔细了!”

由此我们想到了于永正老师的那个“第八次”的故事。于老师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有位女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于老师耐心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引导,直到第八次,学生终于把句子读好了。

我们对上述两个片段进行对比反思:“第三次”与“第八次”的差距在哪里?它仅仅是次数的相差吗?不,我们可以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的不同。课堂上该关注什么?于老师用心在关注孩子,青年教师更多地在关注教学设计。课堂上该怎样引导?于老师耐心引导,热情激励,一次又一次,而青年教师的引导是如此的模糊,如此的着急。

当学生错把“尊重”读成“尊敬”,读到第三次,青年教师以冷处理的方式待之。一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被教师漠视了,遗憾由此而生。通过“第三次”与“第八次”的对比,对教学现象展开深入的反思,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教学本质上的区别。这就是对比反思的优势所在。

四、综合反思,让认识更加开放

有的时候只凭一个教学事例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不能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围绕同一个专题,积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学事例;学会从相同的角度加以叙述,进行佐证,以增强说服力。可以通过综合反思从中提炼出解决某些问题的重要规律,或者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操作策略。综合反思,让反思走向深刻,让我们的认识更加开放而有活力。

“把词语读出感情来”,开始只在公开课上偶尔听到老师这么要求学生。渐渐地这好像成了一股风,好些语文老师都紧跟着效仿。于是课堂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了这样的要求,甚至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把每一个词语都读出情感来。

案例一:

一位老师在执教《月球之谜》时,特别对这几个词语进行了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读“夜幕降临”,声音有点响,老师要求学生把声音放轻一点,于是学生轻轻地读“夜幕降临”。当学生读到“探索奥秘”时,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最后一致公认用比较响的声音来读这个词。读“一片荒漠”这个词时,老师要求学生读得慢一点,要读出辽阔的味道。于是学生拉长声音读。

案例二:

一位教师在《詹天佑》一课的词语教学中,出示了一些词语请学生读,其中就有“阻挠”和“恶劣”。当学生读到“阻挠”时,老师说学生读得困难不够大,要求学生把困难读得更大些。于是学生大声地读“阻挠”,甚至有点声嘶力竭。当学生读到“恶劣”时,老师竟然要求他读得再恶劣些。读得再恶劣些,该怎么读?于是学生只好装腔作势地读“恶劣”。

八年语文教学反思篇6

一、导入新课中创设情景,增强课堂吸引力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在讲述“从众心理”的时候,教者一进教室就边走边看教室的屋顶,学生们相继安静下来,也跟着看屋顶,大约一分钟后。有学生说:“没什么啊,在看什么呢?”这时候,教师说:“本来就没什么啊,你们干吗要一起看啊?”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学生说:“老师在看,大家都在看,我也跟着看了。”教师听到这句话,迅速抓住它的话尾:“哦,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学生顿时茅塞顿开,齐声回答“从众心理”,由此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学习。导入时运用情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从而使他们对新课充满期待,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中引用情境,化平淡为生动

有人形容思品课“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互动差。运用情境教学就可以改变这种情况。

第一,问题创设情境。问题情境创设是指通过创设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情境(如歌曲、诗词、故事、漫画、图片、文字案例、影视片段等)产生图文并茂或有动有静的效果,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对家庭、对爱的体会也不同。这个视频深刻地剖析了家和爱。学生们都为这个视频感动了,更深一层地感受到了父爱、母爱和家的重要。在音乐“烛光里的妈妈”伴随下,感情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当时,我只轻轻地说了一句话:同学们,好好学习,对父母好点,老师我也要常回家看看。音乐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运用恰当的情景教学好过教师的唠叨,我想这不仅是目前思品课的需要,也是未来思品课的需要。内化,才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

第二,主题活动创设情境。主题活动情境模式,是指通过角色扮演小品、游戏、演讲赛、辩论会、参观、访问、自编生活剧、模拟法庭、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剧情,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

1.运用小品。在讲述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学会尊重别人的时候,根据教材安排设置了四组小品。a.新来的同学;B.一道数学题;C.小白的书包;D.一根冰棍。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编自导自己排练,可以根据剧情增加相关内容。由于是学生自己亲自组织的,印象自然就非常深刻。小品表演结束,学生们已经知道该怎样去尊重别人了。复杂知识也就能化繁为简,掌握起来就容易多了。

2.运用辩论赛。法律知识无疑是初中思品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又远远高于学生生活,学生理解起来自然就困难多了。“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是8年级教材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使这一笔生出花来,笔者就安排了辩论会这一活动情境。辩论会之前要求学生做足功课,辩论会中正反方都拼足了劲,个个滔滔不绝。通过这一活动,师生都受益良多,师生关系更上一层楼。

三、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人脑在已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它是构成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思维活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心。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和直接途径。因为,想象需要提供着直接凭借。同时,想象作为一种能力,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形成和提高。叶圣陶先生认为,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就能够从无到有的。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训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1、以小见大,培养学生的扩展想象能力扩展想象就是让学生依据语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依据,对某些重点词句所表现的意境作横向的扩充,或对某些重点词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纵向开掘,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如教《在艰苦的岁月里》一课中的有段:“你看他长得多结实啊!他一定跟着八路军跑过很多路,打过很多仗。他准是个勇敢的小八路。”从课文看,他的勇敢主要表现在“跑过很多路”、“打过很多仗”两个方面。这里仅用十个字组成的两个短语表现小八路的勇敢,似乎显得空洞、抽象。要想让学生对小八路的勇敢表现有深刻的认识,可让学生先看图,再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电视或课外读物中看到的小八路情形,想象小八路跑路、打仗的具体情景,从而加深学生对小八路的认识,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求同存异,培养学生的对比想象能力客观事物因其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同一种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表现或特征。语言文字训练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认识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需要进行对比想象。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品质。

3、合乎情理,培养学生的假设想象能力假设想象就是根据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想象未曾经历的情境或没有出现的结果等。这种想象比较顺应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假设想象的。读了《海底世界》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已描述的情景,进一步假想海底的其他景观,这又能激发学生的热爱海洋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树立从小认真学习,长大向海洋探宝的远大志向。

八年语文教学反思篇7

共抽取了803个有效样本。收集的相关数据为每名学生每周朗读英语的时间及其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成绩。通过SpSS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表明朗读时间与专业八级考试成绩成正相关。学习者通过朗读,不仅可以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提高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朗读时间专八成绩正相关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虽然各级各类学校都把英语放在重要地位,众多学习者潜心苦学,但“聋子英语”、“哑巴英语”比比皆是。许多大学生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虽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考过了四级、八级考试,却无法进行英语口头表达。因此,重视朗读已经成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过程。显然,获取信息是学习的第一步。离开了获取信息这一步骤,其它的均无从谈起。众所周知,人们获取信息是通过人的各种感受器官来完成的。人们必须通过最全面地利用人的各种感官获取信息,才能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苏霍姆林斯对朗读教学进行了长达十五年的研究,他指出:“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不要去思考阅读过程而是思考所读的东西的内容,那么,他就必须使学生在小学学习期间(4年)花在朗读上的时间不少于200小时(包括课内和课外)(苏霍姆林斯基,1981)。研究表明:学习同一份材料,进行纯视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住70%;纯听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住60%;而视听觉并用,3小时后能记住90%。3天之后,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是40%,15%,75%。可见,视觉和听觉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视听并用则效率更高。

要重视朗读,特别是有表情的大声朗读。大声朗读可以训练口腔发音器官习惯于外语的语音语调,并可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领会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语气神态、风格文采,以至纯正地道的外语独特的语感。

认知法也称“认知――符号法”,来源于皮亚杰的“图式理论”和乔姆斯基(noam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从认知法来看,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应该齐头并进、缺一不可。行为主义(创始人JohnBroaduswatson)强调所有的学习都是通过不断的强化过程和习惯的形成而产生的,学习者是通过周围说话者和他们正确的重复和模仿而接受语言输入的。这种行为是通过习惯的养成而学会的。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学习者会逐渐对语言知识的某方面做出快速地自动反应,以至他们甚至意识不到他们正在做这一点。

此次研究之前,本文作者已对学生进行过段落背诵对英语口语的影响的实证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背诵段落对英语口语水平有影响,尤其是在口语的流畅和准确性上更为明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朗读对英语专业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此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究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朗读与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是否相关。具体研究的问题是:是否学生每周朗读英语的时间越长,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成绩越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成绩与朗读时间的长短是否相关。

2.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的对象为某直辖市某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共819名。这819名学生所学的英语专业课完全一样。所在学院要求学生每周有四天每天统一进行30分钟的英语朗读。819名学生中,有16名学生因病休学或出国学习没有参加调查,其余803名学生全部参加了调查,有效人数为803名,收回有效数据803份。

3.研究过程及结果。此次调查用数据收集形式收集学生每周朗读英语的时间。

虽然所在学院要求学生每周有四天每天统一进行30分钟的英语朗读,学院也鼓励学生自行安排英语朗读。在收集数据时,不是以简单的每天30分钟,每周4天,每周总共120分钟进行计算,而是学生的实际朗读英语的时间。803名学生分属34个教学班,因此,此次数据采集共用了34名协调员,每一位协调员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数据采集工作。他们分别就此次试验的目的召开班会,向学生讲明此次调查朗读时间的目的,同时声明朗读时间的长短与判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没有任何关系,解除学生的顾虑,确保采集到的数据的准确性。数据采集过程中使用的是中文。所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1.5软件包处理。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R值为.402,朗读时间与专业八级成绩之间显著正相关性,表明学生投入朗读的时间越长,其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成绩越高,反之亦然;因为相关性研究并不反映因果关系,因此,此结果还表明专业八级考试成绩越好的学生,投入朗读的时间越长。

4.讨论。克拉申指出,语言学习学要有大量的输入(Krashen,1993)。朗读可以使语言学习更多地接触目的语,从词汇量的增加、写作、语法使用和阅读理解多方面得到改进。

朗读时间的长短是怎样影响外语学习效果的呢?朗读是把视觉文学语言转化为听觉语言的一种活动,既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加深听众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引起他们的思想共鸣,得到美的体验、情感的升华。声音的识记和运动分析器(发音器官)的作用可强化信息在大脑中的储存。因此朗读训练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字、词的发音,对文句朗读快慢、轻重、停连、语调的掌握,还能帮助他们记忆大量的词汇和段落,能培养他们的语感,以及深入体味文章内涵的能力,从而达到使他们热爱英语、熟悉英语的目的。朗读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素质!朗读训练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好语言很关键的因素,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朗读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对单词、短语的识记在英语学习中一个重要过程是识记。朗读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在熟练朗读一定量的文章之后,很多常用句子会不自觉地脱口而出,准确地表达出纯正的英语。

另外,朗读英语的时间也长,记忆容量会不断增加。随着长期记忆容量的逐渐增加,学生对信息的处理也越熟练,因而应用外语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而将信息转入长期记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便是操练,通过操练,对信息的认知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容易转向“自动化”,这符合人类认知规律的。

三、建议

调查结果表明语言学习者,尤其是外语学习者,进行外语朗读是必要的,并且朗读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此次研究仅考虑了朗读时间的长短与外语学习是否相关。学习的效果还受情感因素、个人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等因素的制约,学习者的性格心理,语言心理及交际心理等情感因素也会对学习效果有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还可以从上述方面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娟:《英语朗读技巧初探》,《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1。

[2]李四清:《段落背诵对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语言学研究与应用》,《社会科学》,美国教育科技出版社,2007.11。

[3]邵欣欣、黄能:《朗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

[4]孙昌龄:《大学生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学漫谈》,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八年语文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学实践

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提高当前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从2003年起,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我国高校启动了以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推广多媒体教育模式和改革四、六级考试为标志的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2013年8月14日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了关于四六级大学英语考试题型调整的说明,原复合式听写调整为单词及词组听写,原快速阅读理解调整为长篇阅读理解,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

从最近四六级考试改革的新举措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在布局设计方面越来越合理,它正由传统的偏应试考查向偏综合能力考查转变,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试内容的改革必然引起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探索大学英语教学出路时,我们发现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笔者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探索大学英语教学的新模式,希望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重新思考和设计大学英语教学活动,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更好地发挥教与学的双边作用。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特征

在广泛收集和分析人类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传记研究、心理测试、物理学及神经科学等领域材料的基础上,198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力结构:多元智能》一书中提出了在教育界颇具影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解决自己遇到难题或生产及创造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是彼此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

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加德纳指出人的智能结构由八种智能要素组成,这八种要素是:(1)语言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2)数理逻辑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3)视觉空间智能(spatialintelligence),(4)肢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5)音乐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6)人际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7)内省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8)自然观察者智能(naturalistintelligence)。人的八种基本智能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不同的核心能力组成了有差异的独立智能。每个正常的人都或多或少拥有这八种智能,不同点主要体现在每种智能发挥的程度和各种智能之间的多种组合上。由于智能上的差异,每个人感兴趣的学科、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不尽相同。

多元智能理论具有以下特征:

(1)注重整体性。加德纳认为,这八种智能因素同等重要,因而他呼吁对这八种智给予同等注意。

(2)强调差异性。尽管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但由于受环境和教育差异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

(3)突出实践性。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是每个人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4)重视开发性。人的多元智能发展水平关键在于开发,即人的智能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开发,从而不断改善和提高。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英语教学经历了教材、教学手段从一元到多元的过程,教学目的逐步由应试转向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多元智能理论认识到每个学生具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智力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力平等对待,强调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同时通过该强项的发展促进学生其他智力能力的发展。作为该理论的实践者,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融合更多的智能活动,充分调动不同智能倾向学生的兴奋点,发挥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全方位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1.注重对学习者语言智能的开发与培养。

听说读写译等综合技能是学习者语言智能的体现。教师应该提供广泛的教学材料和丰富的教学活动。如在听说能力的培养上,除了运用教材上的基本听力和口语材料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习者听英文故事、欣赏英文歌曲和电影、用英语进行讨论、排练英语短剧和制作海报挂图等。在英语精读课的教学中,笔者常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目的是培养他们运用新词汇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发现,教学目的可以通过若干途径达到。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复述,任务的分化使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变得轻松,缓解部分学生的紧张情绪。教师可以同时提供几种任务让学生选择,如复述,写课文大意,对课文中的人、事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等。学生在自由选择的前提下,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必然更高,而且开放性的答案更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开发学习者的逻辑数理智能,培养学习者语言运用的推理和判断能力。

教师应该加强学习者的阅读训练,采取多种训练形式提高学习者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从语篇的已知信息推理未知信息的能力,通过语篇的表层含义推理深层次含义的理念。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是开发学习者逻辑数理智能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3.注重学习者视觉空间智能的开发。

视觉空间智能与学习者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密切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身姿态、手势和面部表情,以积极的方式展现给学习者,从而使得学习者有愉悦的视觉感受。教师还要借助图片和实物等直观教具培养学习者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从而开发学习者的空间智能。

4.开发学习者的身体运动智能,增强其运用肢体表达思想情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做游戏和表演话剧开发学习者的身体运动智能。这些活动可以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体会与理解。

5.开发学习者的音乐智能。

美妙的音乐旋律不仅可以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信息,加深学习印象。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挑选语速、内容等适中的英文歌曲组织学生欣赏和学唱,用音乐的舒缓节奏消除语言学习中的枯燥性,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学习效率。

6.注重学习者人际交往智能的开发。

语言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交际和运用。合作学习方式是开发学习者人际交往智能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安排教学活动,这样可以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集思广益,并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每个成员的交际能力。

7.正确引导学习者反思,充分发展学习者的内省智能。

内省智能是学习者了解自己、区别他人的一种能力。英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习惯,定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情况进行反思及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8.培养学习者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要求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观察日记,让学生能够对所观察的事物进行充分的描述,培养他们深刻的洞察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学习者的智能因素是多方面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多种形式开发学习者的多种智能,提高学习者的语言综合能力。例如在讲《新标准大学英语》第三册FiftyYearsofFashion这篇文章之前,笔者这样设计课堂活动:

Unitthree:FiftyYearsofFashion

intelligenceactivitytypes

Linguistic:studentsgiveoralpresentationsofthegeneralidea.

mathematical/logical:findthelogicsequenceofthewholetext.

Spatial:Discussyourreactionstotheclothesmodeledinthephotos.

Bodilykinesthetic:askSstoworkingroupstochooseadesignerandprepareaverybriefpresentation.

musical:Listentosomepopsongsindifferentperiodsandunderstandwhatfashionmeansindifferentperiod.

interpersonal:Lookatthephotosanddescribethejewellery.Saywhichitemyoulikebestandwhy.

intrapersonal:isfashionaformofartoranexcuseformakingmoney?

这种转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至少提供八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每一种方式涵盖多种活泼的教学活动,给教师灵活运用的空间。学生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多种智能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评估方法与教学实践方式之间的矛盾。

在实践中笔者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方法进行教学,但是学校对学生仍采用传统的考试模式进行能力评估,学生对该理论存在疑惑,因为丰富的教学活动并不能保证他们在期末考试中得高分。在运用多元智能教学的过程中,应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改变过去分数决定一切的片面做法。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课堂参与,课后作业,各种英语活动中的表现与期末的考试成绩一起纳入评估范围,从多个方面,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2.教师自身素质的问题。

英语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知识,善于学习新的理论与新的知识,接受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观念与方法,了解新的教学动态。多元智能教学需要多元化教学技能,每个教师无论智能与能力都是有限的,很难集全能、多面于一身,应该相互配合与协作,共同探讨多元智能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从而实现教学与学习的最优化。在英语教学改革中,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下,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是教师的各种能力、情感等不断成熟、不断提升的过程,是教师自信心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师应该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自己教学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自己的智能结构,发现自身智能的强项和弱项,同时分析其对自己教学可能带来的影响。

四、结语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重点被定为以教授和测试语言智力为主,其他多种智力则被严重忽视。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八种智力中的每一种在人类认知结构中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为挑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并形成新的、有时代特点的大学英教学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房立敏,李志红.谈多元智能理论与外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克里斯腾尼卡尔森纳尔森著.陈树清译.发展学生的多种智力[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4]thomasamstrong著.张咏梅,王振强等译.课堂中的多元智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5]田华.mi理论与高职外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6,(8).

八年语文教学反思篇9

第一部分考试组织

20__年春季期末监测已经落下帷幕,我校在市教育局统一领导和我镇中心学校组织下,于七月二十六日至二十九日按上级组织的要求进行了本学期期末考试,为了圆满完成此次任务,我校成立了以王金国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校长罗砚平为副组长的本学期期末考试领导小组。镇对所有的学科进行了调考,相对以往各自为阵的学校自主考试,这种形式能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对全镇的教育质量作更全面的监测,提高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这种“纸笔测试”能更好的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使之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与课程改革相适应,达到以测导教、以测促教的功能。测试后的质量分析如同一面明镜,不仅显示了测试学生知识掌握应用的情况,还反射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得与失,更让我们更为清醒地认识到——一份耕耘,换来一份欣喜的收获;一份付出,换来一份真诚的回报。

现对我校的各科成绩做如下分析汇报:

第二部分质量分析

__一中20__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质量分析表

科目参考数优秀合格均分低分

人数优分率人数合格率均分人数低分率

语文10721.9%6560.7%71.981312.1%

数学1072018.7%5248.6%65.933229.9%

英语1072119.6%5450.5%56.593129%

生物10732.8%2624.3%17.794542.1%

政治10700.0%1615%251211.2%

历史107109.3%4643%20.213734.6%

地理10743.7%109.3%13.047262.3%

__一中20__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质量分析表

科目参考数优秀合格均分低分

人数优分率人数合格率均分人数低分率

语文971414.4%7476.3%80.266.2%

数学972424.7%4546.4%62.33940.2%

英语9799.3%2828.9%45.54142.3%

物理9755.2%2727.8%35.24950.5%

生物972020.6%4041.2%22.12121.6%

政治971313.4%6162.9%31.588.2%

历史9700.0%1515.5%155354.6%

地理9711.0%33.1%8.988486.6%

此次期末考试各年级的主科命题基本符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各项指标与平时考试情况非常接近,具有实践性,针对性,科学性。但小科中的生物、地理的优生数较少,有的几乎为零。希望以后命题结合教学实践,结合课本,结合学生。

基本情况

我校参加此次期末考试有六年级三个班、七年级三个班、八年级二个班共8个班。其中六年级参考人数125人、七年级参考人数107人、八年级参考人数97共329人。六年级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共四科,为全市统考,这里不作分析。七年级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共七科,八年级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共八科

第三部分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的试卷由市教研室统一命题,纵观整个试卷,本期末测查试卷是一份精心设计有价值的试卷,内容覆盖面广,重点突出,有一定的代表性,试卷题量适中,难易适度,有一定的层次性,分值分配合理,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归纳,能较全面的检查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试卷分析:

一、试题难易程度就广大老师反映,难易程度适中,适合学生学习标准,对学生思维创新有一定的好处,对每个阶段程度的学生都有进一步的提高和发挥,通过测试,学生有了努力学习的兴趣,不偏不离,没有高难度和怪题,知识面广,对知识点,重难点的度也把握的较好。

二、题量适中,整个反映较好,学生学习好的吃饱,中等的也正好,即是学习程度差一点的也能及时把握,考出自己的水平。

三、考查范围,从三个阶段看,比较全面,适中,抓住重点,使老师教有所悟,学有所思。

四、特别提的是,试卷不仅答题卡有了进一步的改革,使教师阅卷省力、省时、方便、快捷。更加简明了,不模糊,但利用代码问题,还需进一步提高。

改进命题建议:在试题的难易度方面略降低一些

语文试卷分析

试卷结构

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考查语文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第二部分考查课外现代文阅读;第三部分考查古诗文阅读;第四部分考查作文。

命题特点

本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的语文试题遵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入手,选材的视野较开阔,角度新颖,突出了语文的实践性、时代性、综合性和人文性,全方位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继续体现对汉语的应用性考查、突出语言规范性要求的同时,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时代精神,突出了能力考查,注重分析探究,符合语文新课程理念;在题目的设计上也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符合学生的实际;此外,在总体把握上,适当地控制难度,并且注意把更多空间留给主观试题。整套试卷设计严谨,整体性强。

语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命题指向与要求——强调积累、立足文本、融会贯通

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目的是着眼基础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关注课改背景下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本学年学生语文学科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从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角度出发,努力体现客观、公正的原则;力求体现考试的导向功能,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古诗文阅读

命题指向与要求——立足教材、命题规范、拓展空间

作文分析

近来常见报刊披露当前中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生搬硬套,胡编乱造、牵强附会”,其作品“或情感苍白,或无病,或矫揉造作,或勉为其难,缺乏情感体验的素材,脱离生活的内容……”对上述现象的归因分析,有的认为学生是被“奉命作文”所害,有的认为是学生“未能从自己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出发”,也有的认为是缺少一种“积极的评价导向”。

所以,本次命题,源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扎根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生活,贴近人的心理而又寻求人与物融合交汇。写作,尤其是中学生的写作,需要教师给与正确的引导,启迪,也需要从“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关注生活细节”等角度加以评价,加以指点,传授谋篇布局的基本方法,训练遣词造句的基本功夫。

作文的对策

从观察和捕捉生活细节入手,引导学生对周围的自然景物细细观察,与之产生心灵对话,即可陶冶情操,又可祛除人们内心浮躁情绪,消除人的多种欲望,净化人的心灵。

把读与写结合起来组织有效课堂教学,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加强从教材文本中去挖掘写作片段训练题材和命题、话题编制,有的放矢的组织专题性作文过关练习,重在启发学生思维,找到物与人事活动连接的点,使联想和想象思维能准确的表达作者内心情感,丰富学生内心心理。

将写作训练与生活观察紧密结合,按观察——写作——观察——修改提高的程序螺旋式上升。

数学试卷分析

试题的特点:

强调能力,注重对数学思维过程、方法的考查

试卷中不仅考查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也考查了学生以这些知识为载体,在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基本的数学能力,初中阶段数学能力主要是指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注重灵活运用知识和探求能力的考

试卷积极创设探索思维,重视开放性、探索性试题的设计,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具有开放性、探索性,有利于考查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和数据处理能力的考

从文字、图象、数据中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特别强调的。较好地实现了对这方面能力的考查,强调了培养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

试题做答情况分析:

试题在设计上注意了保持一定的梯度,不是在最后一题难度加大,而是注意了难度分散的命题思想,使每个学生在每道题中都能感到张弛有度。

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研读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面向全体,夯实基

正确理解新课标下“双基”的含义,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基本概念、基本图形、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和基本运算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运用等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做到用课本教,而不是教课本,以课本的例题、习题为素材,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举一反三地加以推敲、延伸和适当变形,以期达到初中生“人人掌握必须的数学”,同时要特别关心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通过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指导,使他们达到学习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教育的价值在于“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注重应用,培养能力

英语试卷分析:

试卷注重基础,体现活用,难度和区分度恰当无偏题,怪题出现。

试题注重考查学生在一定语境下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语言基础知识的考点突出、覆盖面广;情景设置合理,避免了纯知识性的死记硬背题;词汇和语法的测试充分注意了语言的真实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注重语感,灵活性强,突出语言形式向语言意义的转化。

试题从知识立意逐渐向能力立意转变。

加大了能力考查的比重。试题突出了语言的交际性,强调在特定的语境中英语知识的灵活运用。适当增加了测试词汇量,加强能力检测。如阅读理解考查的内容注重了对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加大了对语言的熟练程度和深层次能力考查的力度。如“阅读理解”部分注重了对归纳,推断和猜测整个句子等深层次能力的考查。阅读材料贴近生活,同时题材广泛,体裁多样、生动有趣,并富有思想性。

书面表达难度控制合理。

书面表达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能力的空间,加大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力度,使试卷更具现实性。书面表达题对初中英语教学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要求学生要充分运用所学语言记录自己的真实情感,进一步体现了英语学科的交际性和工具性。

试题分析

听力部分

听力部分学生失分较多,尤其是反应题。有待加强。

词汇与语法

大部分学生答得较好,有少部分学生单词掌握得不够好,有个别拼写错误。

单项填空是一种常规题型,考查的知识点多,但难度不大。题干设计简洁,情景清楚。语法知识遵循新课标,有助于引导学生不要花大量的时间抠语法知识,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语言能力的培养上。

语言交际

此题的题型比以往的难度降低,绝大多数学生答得相对较好。

语篇理解

阅读部分所选的阅读文章题材多样化,主要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该大题在整篇考卷中得分率相对最低。失误原因是对于常见用语掌握的熟练程度还不够。基本功不扎实,知识掌握不到位。

书面表达

考生在书面表达中所反映的问题主要有:

基础不扎实,语言表述不清楚。主要表现在:语序混乱、语法结构错误、基本句型没掌握、单词拼写错误、时态错误等。

教学建议及反思

通过对英语试卷和考试情况的分析,针对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英语教学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努力:

课改理念,钻研新教材,务实英语基础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能力高于基础,但必须依托基础,考查能力,并不意味着削弱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而是要联系实际。只有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才能最终达到“一看就会,一做就对”。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句型等。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没有足够的词汇量,是学不好英语的。词汇教学不仅要重视,还要讲究方法,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既教词汇,更关注词汇使用的语境。复习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帮助他们形成知识网络,把基本概念理清,掌握语法规则、习惯用语等基础知识,逐步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确立语篇意识和综合意识,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八年级英语试题突出了语篇功能和综合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试题是分值较高的试题。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切实搞好语篇教学,并有意识、有计划地增加英语阅读量,题材、体裁要尽量多样化,通过大量的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熟悉不同体裁、不同题材文章的作题思路,提高阅读速度,提高驾驭语篇的能力。选材要尽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时代性、生活性和社会性。语篇难度适当,措辞浅显、生动、自然、地道,语句灵活且富于变化。在平时要通过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多种文体的能力,如何从文章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训练中要注意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同时关注学生运用英语进行直接思维意识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启发他们学会运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同样的思想,提高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逐步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提高英语语用能力。

加强英语课外阅读,提高信息素养

英语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是在不断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教材和课堂所能提供的训练还是比较有限的。因此,要加强理解语篇的能力训练,增强英语语感。同时要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和提高信息素养,重视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试卷分析

本次试题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覆盖面广。每个试题都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认真思考,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重视了对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更有对学生实验探究和实验方法的评估能力考查。就整份试题来说,题量基本适中,难易适度,符合试题的设置要求。

选择题

学生没有理解清题目意图而盲目做答;没有认真看清题目,有将近一半学生出错。

填空题

出错较多的是17、19等小题。主要是一些学生对未来的概念、公式、定则等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好,且容易混淆,因而判断失误,计算错误,归纳不够严谨。

其他题

学生将虚像画成了实像;有的光线未标箭头,还有的将光线箭头方向标错;完成光路不到位;有的同学画电路图时交叉相连接的地方未打点,有的多加了元件,还有的同学不清楚电路图和实物图的区别把电池实物图当作电路图符号。

有的同学不知道路灯电路的连接情况,受平时做题的影响,认为有的串联有的并联。回答理由时答成了判断的方法;说明理由时,许多同学只说液化不说放热,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掌握不清,不能正确分析吹气感觉到凉的原因。简答题中很多学生书写不规范,答题过于简单,以至于不能针对问题回答,答不清问题的实质要求计算题更是随意不假思索,东拼西凑将几个数字用公式联系在一起。

第四部分思考与建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传授非常重要。不能忽视“习得”的方法,宜将“学得”与“习得”有机地结合起来,边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边在阅读中细心领悟,才能提高更快。如理解重点语句、关键词语的含义及作用,可以借助具体语言环境和上、下文,去推断词语的特殊含义。这些词语中,有的表示的是反语,有的有言外之意,更多的在表层含义下隐藏着深层含义,它们往往与中心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

八年级英语试题难度虽不大,但出得很"活",外语的功能性、交际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试题的编制无论从技术层面或文化层面都体现了教学新导向、新思维,语言的灵活性和严谨性使得这份卷子很有份量。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开阔学生视野,多渠道、大容量地给学生提供具有时代感的英语信息,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少讲解,多给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机会,在用中学英语,在学中用英语。科学探究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参与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有着综合功能,教师要深度体会并研究如何将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方法”、“精神”和创造性劳动,并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起始阶段可以采取低起点、小坡度、化整为零逐个击破的策略,务必使学生掌握这一科学思维程序,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处于无可取代的作用,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反思我们的物理教学,使我们对未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充满了希望,课改以后,我们一线的教师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对《课标》的理解不断加深,有些学校已率先冲出了传统教学的“围城”,大胆尝试用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方法进行物理教学,对新教材也由不理解到理解,逐步品味到新教材的“新”之处,逐步习惯了用《课标》指导教学,所以教学质量也正在逐渐的走出低谷,向高质量、高效益攀升。但我们也承认在新旧教材交替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东西仍在左右着我们的物理教学。诸如学习风气不浓、学习习惯不好、一言堂、满堂灌等。针对这次试卷分析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供一线教师参考。

开展教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

利用集体备课共同学习《课标》、理解教学总目标及三维的课时目标、明确。一、二级主题对教学的要求,弄清教材中每个具体问题编排的指导思想及意义,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方法、手段、实验探究等主要方面及策略达成共识,每位教师也可根据自己及学生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教学方式及方法,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潜在因素,分析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及问题,教师之间要通过听课、评课、说课等活动,取长补短,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注重双基教学,强化学以致用

夯实基础是教学工作不变的主题,在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今天,知识和技能仍是教学的重点和核心,有了扎实的基础,才有分析,处理和解决一般问题的能力,才能冲击深层次的物理问题,才能谈到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在平时教学中,要防止从概念到概念、从规律到规律、从练习到练习的教学方法,要密切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的实际,将物理知识情景化、物理情境理性化,让物理教学丰富多彩,学生感到有趣,而且有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强化科学探究,注重实验教学

通过对试卷的分析反思我们的物理教学,使我们对未来教学质量的提高充满了希望,课改以后,我们一线的教师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对《课标》的理解不断加深,有些学校已率先冲出了传统教学的“围城”,大胆尝试用现代化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方法进行物理教学,对新教材也由不理解到理解,逐步品味到新教材的“新”之处,逐步习惯了用《课标》指导教学,所以教学质量也正在逐渐的走出低谷,向高质量、高效益攀升。但我们也承认在新旧教材交替的过程中,一些传统的东西仍在左右着我们的物理教学。诸如学习风气不浓、学习习惯不好、一言堂、满堂灌等。针对这次试卷分析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供一线教师参考。

政、史、地、生试卷分析

八年语文教学反思篇10

新课标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课堂气氛,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是语文教师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年级语文上下册,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在语文方面尊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内涵广泛。

通过新课程标准实践教材的教学,我感到本教材颇具以下特点:

1.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便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每个单元,从导语到识字,到课本,语文园地中的阅读短文,口语交际,实践活动,都围绕本单元的专题安排。

2.安排独立的知识课,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上下册教材的识字可没有用以前集中编排的做法,而是把八课识字安排在每课的开头。这八课识字大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形式,易于朗读,通过学习这些环境优美,内涵丰富的识字课,学生不仅识了字,而且积累了优美的语言,丰富了知识,并受到了思想和文化的熏陶。如第一组的识字课,由八个词语组成:“春回大地万物复……”等这些反应春天优美景色的成语词组,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画卷,而且文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大幅度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儿童生活。上下册教材新选编的课文占全部课文的一半以上。有反映领袖事迹的《邓小平爷爷植树》有反映家乡新貌的《画家乡》有介绍自然常识和科技成就的《棉花姑娘》、《火车的故事》等。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便于学习语言,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4.大力改进呈现方式,使教材成为学生喜爱的“学本”。呈现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4.1编写角度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于学生的学。无论是单元前的导语,还是课后练习,语文园地都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非常亲切、自然。如《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课后引导学生:“植树节快到了,我们也去植树吧!”这样设计,既灵活又实用,对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投身实践,起到很好的向导作用。

4.2教材注重引导发现,大量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使学生乐学、会学、不断产生成就感。在每个语文园地设“我的发现”,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新识字方法,发现字、词、句的一些规律。如:“语文园地一”中,我发现两种识字方法,你知道是什么吗?又如“语文园地四”中,用展示合作学习成果的方式,启发学生发现不同偏旁的字有不同意义,还引导学生读带有多音字的句子,启发学生了解多音字的特点。“展示台”鼓励学生展示课外认识的字,学习查字典的能力,讲故事的本领。

4.3练习本单元的专题设计口语交际,加强各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各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都与本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使阅读课文及相应的准备活动成为口语的重要知识背景。如:第八组的口语交际,话题是:“未来的桥”,在此之前《兰兰过桥》一文的课后练习,提出分头设计“未来的桥”的要求,在与同伴交流中,生发出形形的未来桥的设想,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达到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5.体现弹性,增加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