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55:58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篇1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地理;教学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5.163

一、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引领着教育教学前进的步伐,翻转课堂这种创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学生回家或课外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学习微课视频及其他学习资源。在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展示学习成果,交流心得,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学习环境构成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要素,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学生是主动探究者;信息技术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工具;教学内容是基于微课学习和问题探索的导向。在各种环境下,教师、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都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心是学生。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将自主学习遇到的难题留到课堂上与教师进行互动学习,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取得最好的教学成果。

二、地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为课外和课中两个模块,课外部分是教师的课前教学准备阶段和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阶段,而课中部分为知识内化阶段和综合评价阶段。首先,教师课前根据课程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创造教学微课视频;其次,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通过对所学教材内容中的事物名称、规律、原理等进行自主学习,进行知识的初步理解和应用;再次,在知识内化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的知识等进行进一步理解、掌握,然后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分析,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对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进行归纳、总结、评价,形成一个知识框架,掌握学习内容,达到一定程度上内化知识的目的。下面以《气温和降水》一节为例进行地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究。

(一)制作课前学习材料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第一,明确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一是通过课前学习,掌握气温和降水概念及测量方法;二是通过“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学会自我管理;三是通过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分析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第二,创建课前学习文本材料。课前,为了让学生对本节知识体系有个初步认识,遵循初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通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观测方法、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在气温部分补充了有关等温线的进一步探究,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等温线知识,为学习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打好基础。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难以理解或解决的问题。发现问题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明显,掌握了学习方法。此外,学生还可以从练习当中发现自己对气温和降水知识掌握不到位或者相对困惑的方面,此时,学生要做好标记,将问题留到课堂上与学生或老师共同探讨。第三,确定视频要表现的内容,即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并录制视频。我运用录屏软件录制了四个微视频,分别是等温线的识别、世界气温分布规律、降水类型及等降水量线的识别和世界降水量分布规律。视频的时间最好控制在十分钟以内,而且要目标明确,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课前,教师可以将“学习材料”和微视频发给学生,供学生课前完成知识的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视频的观看,对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安排、控制,且能够通过多次暂停、回放方便地做笔记,这样,学生可以高效地完成课前练习。

(二)组织课堂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根本

环节一,疑难解答。本环节目的是对学生课前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针对“课前学习疑难问题统计”的结果,教师要根据问题之间的知识逻辑关系进行分类汇总,以便最终总结出疑难问题,如: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的识别、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分析归纳气温分布规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归纳降水分布规律等。关于解答,教师应先组织学生分组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由学生来分析解答,最后教师再分析归纳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环节二,小试牛刀。本环节目的是检验学生通过课前学习对主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精选两道考查主干知识的题目,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考查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认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环节三,成果展示。学生经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之后,完成个人或小组的成果集锦。通过对知识的应用分析和探索过程,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成果展示可以帮助学生在个人、小组的不同成果中间扩充自己的知识,使得地理课堂达到最佳的效果。环节四,问题研究:体验我们生活的地方一年四季变化的原因。本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气候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三)开展综合评价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

反馈评价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反馈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从而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而后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地理学习当中,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翻转课堂”实践感悟

翻转式教学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时间,使学生能自我调节学习,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能体验学习乐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初中地理“翻转课堂”还只是处在尝试阶段,它究竟能为学生的学习带来多大的帮助和效益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师不断的实践与反思,相信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必会为初中地理课程的顺利推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篇2

[关键词]地理;难忘课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F今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学校及社会都把中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位于把学生送进高一级的学校深造。多数家长衡量学校教育好坏的标准主要就是升学率。中学生也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所学知识很难有长久的记忆,往往在考试之后便被遗忘,也就难以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美国未来学家alvintoffler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如果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还是仅仅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而没有能够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那么我们就是在培养“文盲”。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其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表明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而生存和生活能力是持续和永恒的需求。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要达到持久的效益,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构建“难忘课堂”,以实现教育难忘。

地理是研究人类生存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引导我们去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合理地利用环境,有效地改造环境,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因而也是我们生存的科学,是我们生活的工具,是公民必需的基本素质。高中地理“难忘课堂”的核心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机械掌握。

一、地理学科“难忘课堂”的基本理念

地理学科“难忘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学习、深入探究、解决问题”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课堂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学习,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地理学科“难忘课堂”的教学模式主要秉承了以下几点理念。

(一)激发兴趣的理念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可见兴趣才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高中地理教学怎样才能激发学生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呢?

地理学科“难忘课堂”的教学总是围绕课程教学要求中的相关认知点而展开。这些需要认知的内容来源广泛,可能是来自大自然的某些现象,可能是来自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还有可能由学生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而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合理的问题,以问题激发兴趣,引领学生进入课堂,引发学生思考。

(二)强调自主的理念

美国教育界流行过一句话:“ihear,iforget.isee,iknow.ido,iunderstand.”从中不难看出,仅仅是听到、看到还是远远不如自己亲自做到。地理学科“难忘课堂”的教学模式强调“自主学习、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要尽可能让学生亲身参与。

通常,在教学内容确定后,学生即可在相关问题的引领下进行自主独立学习。这种学习是学生带着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学习,因而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发现,为下一步的合作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环节是

“难忘课堂”教学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因此,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十分重要,即教会学生怎样围绕问题去学习、怎样在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这一环节中可以用微课的形式来分解某些重点、难点。

(三)合作交流的理念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还是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获得不同经验体会,互相交流能使思想发生碰撞,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思想。所以,我们的教学模式还强调合作交流的理念。

在一堂课上,教师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学生要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信息技术要成为学生探究的认知工具,这些都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合作。地理学是一门文理交融的综合性科学。自然地理有较多的逻辑思维过程,需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思维,有些观察和实验可以分小组合作完成;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合作查找资料并进行分析研讨。所以,在课程实施中会设置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环节。这些环节是与前面的自主探究环节紧密相连的。学生只有在经过了认真的自主探究、积极思考后,才可能进入高质量的协作交流阶段。也就是说,交流一定要建立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才能为学生提供思路交流、观点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教师在此过程中要起到组织、协调、引导的作用。通过协作交流,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充分,思路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从而实现认知水平的提升。

(四)总结提升的理念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与总结,对学习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梳理,并可联系实际,对当前知识点进行深化提炼、迁移应用,使学生所学知识和相关技能得到检验并学会应用,以实现地理教学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的目标境界。

二、地理学科“难忘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

(一)教材基本情况分析

地理必修三个模块的基础课程教学是高中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学内容又大致可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板块。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部分,主要在必修Ⅰ部分,属于自然科学(偏理科)内容,规律性较强,需要运用较多的逻辑思维。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时,应该采用偏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使所学内容形成知识链(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生存的自然带等)。

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主要在必修Ⅱ、Ⅲ部分,属于社会科学(偏文科)内容,教学中需要运用较多的社会信息和数据资料来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和理解,而学生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加以利用,同时实现对知识的记忆。所以,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对信息资料的分析综合、对比判断并学会研究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与成因,思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课堂教学程序

1.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给出相关的某个自然地理现象、某个人文地理事件或某个研究案例,提出本节课主要的探究问题。这一环节中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2.配合上述问题、事件或案例,展示有关信息,并将总的问题进行分解(分解成逐步推进的小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

3.指导学生开始自主学习:以课本内容为主,结合教师给出的信息和分步骤的小问题逐一进行自主思考分析、综合探究,寻找合理的逻辑规律,寻找资料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归纳该事件或案例的形成规律及产生的影响。

4.组织学生展示并讨论自主学习中发现的困惑或共同的问题,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内容提要,同时可进一步补充相关资料信息,在学生先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和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发现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中共同存在的问题。

5.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共同存在的困惑、不容易理解到位的问题、总结归纳不到位的问题、本节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引导并开展课堂讨论。通过讨论逐步归纳地理现象的产生规律,教师也可以通过准确的讲解(也可以结合一些学生身边的事例加以佐证),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现象―规律”的提升,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6.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所涉及的重点和难点给出相关的练习,根据学生已初步形成的“现象―规律”能力,教师再举出某个典型的事件或案例,帮助学生进行课堂知识的巩固,请学生运用已有的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总结,同时逐步教会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课堂归纳和总结环节,先由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到的主要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教师进行补充、完善,布置相关的习题和作业。

三、实施地理学科“难忘课堂”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一)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实现地理“难忘课堂”的主要途径

即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总结,从而掌握规律;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实现认知提升;促进课堂合作交流,实现共同提高。

(二)适时引导、加强互动、促进主动学习是实现地理“难忘课堂”的有效办法

即抓住要点引导学生在发现中自主掌握知识;让学生针对难点进行讨论,在互动中加强理解;利用热点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探索中促进学习。

(三)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在有效的活动中形成地理“难忘课堂”

要做到活动有效,在活动的设计上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我们认为:围绕课标,合理取舍,是课堂活动设计的依据;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是课堂活动设计的前提;切合实际,追求价值,是课堂活动设计的目的。

(四)地理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设备

教师要从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出发,设计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展示地理图片,体现学科特点,增强直观性。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教学要点还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五)案例教学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案例展示,帮助理解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利用案例事件,帮助理解地理现象的产生机制;进行案例分析,寻找人地协调的主要途径。

“难忘课堂”地理教学模式是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一套比较高效的模式,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可能尽善尽美,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必须在践中不断对它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自主合作学习;应用

初中地理是学生们系统性学习地理知识的开始,且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可以为其后续的地理知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则应当善于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是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一种新型课堂优化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学生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地理学习难度,还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其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促使他们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与质量[1]。在本文中,笔者则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具体从设置任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三个方面分享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上运用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旨在为广大教学同仁提供思路。

一、设置任务,激发主动性

创设相应的教学任务是适用于每一个学科的教学方式,对于初中地理教学也不例外。由于初中生大多数是刚开始接触地理知识的学习,加之不少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此时,基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为其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一来能够地降低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二来也有助于他们在相应的自主合作学习情境中激发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例如,在学生们学习“中国的水资源”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特长为其布置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对于沟通交流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对我们生活中的用水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对摄影、拍照较为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鼓励他们拍摄生活中水资源利用或者浪费的有关照片或视频;而演讲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来了解当地我国当前的水资源状况,并制作相应的ppt进行课堂水资源问题的介绍与揭示……在教师所布置的各式各样课前活动任务中,学生们会更加愿意参加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他们在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时,也可以将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自主探究,强化独立思考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尽管是团队协作模式的一种类型,但是,为了避免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蒙混过关”,则需要进一步强调学生们应当真正成为合作学习模式的主人,在学习中善于自主探究,不断强化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在为学生设置合作学习任务时,可以针对小组成员中所客观存在的认知水平差异设置分层次的小任务,在为学生明确探究方向的同时全面地锻炼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当学生们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学习“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相关内容时,教师则可以由易及难、循序渐进地设置如下几个层次性较为清晰的问题:①通过气温分布图,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从这些信息中又能够总结出哪些规律?②按照所总结出来的规律是否能够指导我们分析影响青藏高原气候特征的相关原因?③南半球和北半球等温线的平直或弯曲情况是不一致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④结合上述问题的答案总结有哪些影响气温的因素。如此一来,不同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针对性地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这对于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合作交流,完善知识体系

合作交流是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他们会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己与他们的差距,且沟通交流所收获的知识、思维的碰撞还有助于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帮助他们完善自身的地理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地为学生预留出足够的时间,使其畅所欲言,尽情地分享自身新鲜的见解与思路。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相关地理特点后,针对香港地区有关部门为了增加土地面积而采取“填海造陆”方案的问题进行讨论,指导学生们以不同的合作小组形式来分析辩论“香港填海造陆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在学生们的辩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则可以适当引导,也可以根据学生们的交流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论据补充或纠正。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们灵活的应变与团队配合都可以加深其对相关地理知识点的记忆,对于完善其相关知识体系促进作用十分显著。

四、结束语

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积极地采取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并在学生们的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合理设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开展合作交流等策略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其锻炼自身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2]。

参考文献:

[1]田华.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17):117-118.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使教学方法、理念、师生互动、教材内容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改变,当然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引导及辅助的作用,带领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旧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改变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势在必行,而最首要的就是转变教学策略。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是在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下,用新的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来解决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转变地理教学策略要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如果想要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成果,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带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够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所以,想要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转变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良的课堂氛围,而营造优良的课堂氛围的前提是让学生爱上地理学习。怎么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的松散状态集中到课堂中来,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地理课堂学习中,利用好每节课的前五分钟做好新课导入是关键。地理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贴近生活、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课外话题,以故事、诗歌、新闻、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到接下来的课程主要知识点的学习中。导课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进行课堂学习,学习效率高,学习劲头足,教学效果理想。

2D变地理教学策略要重视地理知识的传递

针对于高中地理课程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将地理渗入到实际生活中,让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教材内容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示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的本质全面了解,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反复的展开、演示、还原,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到生活中运用知识。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可以多从我们日常生活着手,将地理知识更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的同时让学生从枯燥的书本知识中学会如何学以致用。重视地理知识的传递,让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记忆知识,纠正应试教育所学内容只能用来获得更高分数的错误观念,从心里端正学习观,爱上地理学习。

3转变地理教学策略要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如果学习地理就和学习历史、政治等学科一样,仅依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学好地理知识的,虽然地理属于文科类型,但是对于该学科不能只是简单的记忆,更重要的是理解。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仅对教材知识简单陈列讲述,学生根本无法深入掌握。如果学生不会读图就无法对国家和地区进行判别;不会图标分析、获取信息就无法对一个地区的气候、土壤、水文、植被、位置等信息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的教学阶段,有许多抽象的概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散空间思维能力,头脑中形成地球的立体概念,然后对课本知识加以理解。如果仅仅靠背诵各个时区、行星概念,学生仍然不会计算时区问题、理解昼夜更替。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不仅是教授学生解答地理习题的关键步骤,更是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本知识的基本要求。

4转变地理教学策略要求增加地理课堂活动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感到厌烦,所以在新常态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组织开展地理课堂活动的能力,采用多样化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所在,将课本知识融入到课堂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合作、善于探究,有利于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进步和发展,其教学效益是无穷的。

实际上,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方式非常丰富,普遍运用到的有合作学习、情境创设、知识竞答等等。如在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小组担任不同的角色进行讨论学习。增加地理课堂活动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地理课堂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寓教于乐,将课本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新常态下为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必须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优良的课堂氛围,组织各种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地理知识的魅力所在。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丰富有趣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理解、记忆和掌握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还能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35.

[2]杨旭昌.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革新,2010(4).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篇5

摘要: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在培养初中学生的地理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阶段的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给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实践性要求,即在地理课堂中,以高效课堂打造为基本的目标,关注学生主体的差异性,为学生构建新型的地理学习框架,在进行基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更好地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对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中这样强调,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具体的地理教学实验和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相应的地理操作和演练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真正贯彻初中地理新课改的重要教w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因材施教,从而建设初中地理高效课堂,为学生接受其他知识奠定基础。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分析三种新型的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提供指导。

一、在课前进行有效备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必须进行精致的课前准备,进行细致的教案设计,根据具体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为准备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比如,在讲授初中地理(人教版)《地球的运动》这一节课的过程中,因为本课的教学实践内容是使学生通过基本的学习,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点,分析昼夜交替的理论和四季变化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索分析能力。在进行本课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精心的课前准

备。首先,要备教材,即教师提前要对本课的教学大纲进行钻研,理解本课的课程标准,参考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明确基本的课堂教学任务,并关注最新的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高考题,从而设计出完整的教案,为课堂进行做好准备;其次,备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即地理教师要根据本课中的讲课内容,创新出启发性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出启发性的思考问题,并在课堂进行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另外,教师还要备学生,即在课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了解,分析学生的主体差异性,从而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具体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平等健康发展。

二、以学生为中心,促进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适应时展的要求,即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有效理解,从而轻松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人教版)《西北地区》的时候,由于本课中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具体的学习,掌握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分析本地区的草场分布特点和主要地形,理解其气候变化特点和基本的农业、工业模式,提升学生的地理看图能力和分析水平。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ppt上给学生展示一幅西北地区的地形图,给学生提出一些基本的问题,即“各位同学,从图中你们可以看出我国西北地区的基本地形特点是什么吗?为什么这个地区是这种地形呢?这种地形下应该进行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什么呢?这种地形对气候变化有什么样的影响?”等,指引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出这些问题的答

案。并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自主提出一些创新型的问题,即“在西北地区这种地形的影响下,其经济发展模式可能是什么样的呢?”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提升学生的地理思考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的地理学习模式是新课改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即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和理解能力,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别提出不同的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小组内部根据这些问题进行合作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人教版)《河流和湖泊概况》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使学生经过学习,在阅读有关地图的基础上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和具体分布情况,理解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标准,并学会将水系图、气候图和地形图进行对照,提升学生的地理对比分析能力。在进行本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把全班学生按照学生的地理理解能力分成三个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别提出不同的课堂教学问题,如“同学们,你们通过电视或者其他途径了解我国有哪些基本的河流和湖泊吗?它们分别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要对河流进行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基本划分呢?”教师把这几个问题分配给不同的小组,使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鼓励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进行交流和总结,最后汇集于组长,再交给老师,老师进行一个总结。教师在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的基础上再给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提升学生的地理理解能力。

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顺利进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创新地理教学模式,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设计新型的教案,从而打造出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篇6

一、巧设合作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讲究实地的考察了解和运用。要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最好的方式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结合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如课堂辩论、模拟工厂建设等,以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仔细寻找材料,全身心投入合作模式的教学中。

例如“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一课的学习中,蒙山一中的教师就在课前安排学生对蒙山的一些工厂如第二化工厂、南雄化工厂、淀粉厂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资料搜寻并分析,比如总结出工业区集中地在哪儿,这些地方是如何慢慢发展成为工业区的,在工业的发展上有何优势,又有何不足,哪些地方是适合工业区建设发展的。然后教师在已有基础上假设出一个即将投资新建的工厂如饼干厂,让学生分组合作后对成果进行课堂展示并讨论,论述饼干厂建设的可行性,如原材料的提供、劳动力的储备、运输的便利程度以及适合建造的区域等,或者指出不可行的地方,如环境污染、动力资源不足等,使学生从多方位考虑问题。在完成这项作业的同时,学生也加强了动手能力,课本的知识在运用中实现了消化理解。

二、组织学生分组实践,在合作中检验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用,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本内容的了解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活跃的一分子。对于大部分的知识点,教师都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动手实践,检验课本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蒙山一中在分组实践上就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彻底改变传统整齐划一的教室结构,让学生进行分组后以小组为单位将桌子进行圈形重新排列,在班上形成了多个学习交流单位,以学生间交流合作的模式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如在“水循环”一课的教学中,每个小组在课前准备好了教师布置的用具:大玻璃杯或烧杯、保鲜膜、沙子、小石块、酒精灯和水。在讲到水的循环过程时,教师提出问题:水滴的形成是怎样的一个现象?学生进行思考以后,开始在教师指导下合作做实验:往装了一半沙子的玻璃杯里倒入适量的水,以不没过沙子为佳,然后在杯口套上保鲜膜,并将小石子压在保鲜膜上,最后进行加热,简单模仿整个大自然水汽上升循环的过程。在加热的等待期间,教师借机让学生进行现象预测: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水蒸气会顶起小石子吗?水滴将会怎样形成?当猜测结束后,实验结果也就出来了,学生将很直观地看到水蒸气的出现和凝聚,而保鲜膜上的石头实际上起到了一个帮助水滴凝聚的作用,相当于自然界中帮助水汽凝结的空气杂质。实验后教师又对实验中没有完全模拟到自然条件这点进行了补充说明。这样生动形象的实验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课后复习,让合作促进提升

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但引导者的角色不能忘记。在课堂中,教师要观察好学生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注意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情况和热切程度,通过课后复习帮助学生加强合作,深化认知。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篇7

abstractatpresent,theteachingenvironmentofhighschoolpaysmoreandmoreattentiontothestudents'independentlearningabilityandteamcooperationconsciousness.teachersprovidereal,suitablelearningsituations,stimulatestudentstofindproblems,exploreproblems,problem-solvingskills.pBLteachingisjusttoemphasizethestudents'activelearning,andthewholeprocessoflearningislinkedtothetaskorproblem.Letthestudentsinthelearningprocessintheproblemsituation,tosolvetheproblembyexploringstudents'autonomyorcooperationbetweenthestudents,tohelpstudentstaketheinitiativetomasterthe"stealth"behindthequestionofdisciplineknowledge,promotethestudents'selfdevelopmentandlearningsystem.thispaperfirstlydescribesthebasicconceptandfunctionofpBL,andthendescribestheimplementationprocessofthepBLteachingmode,"finally"asanexampletoillustratethecurrentsituationoftheoperation,pBLteachingmode.

KeywordspBLteachingmode;highschoolgeography;case

1pBL式教学概述

pBL(problem-BasedLearning)(以下简称pBL)式教学,指的是以问题为导向,基于现实情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课堂实施pBL式教学,是指基于课程标准并在对学情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寻找合适的情景资源,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符合地理学科特色的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解决这些结构不良的问题,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且运用地理学的技能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具有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素养。

2pBL教学模式

pBL教学模式是在授课老师的启发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pBL教学模式通常包括确定学习内容、设计教学情境和问题、设计教学线索和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交流汇报、评价与反思等环节,其中问题、学生、教师是学习的三大基本要素。问题是pBL学习的起点,也是实施pBL教学的关键。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在学生解释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确定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并尽可能地积极搜索信息,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思考和理解问题,并尝试能够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当他们完成解决问题的任务后,学生要对自身进行评价和相互之间进行评价,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发展他们的自我评价和同伴之间评价的技能。在pBL中,学生在pBL的过程中逐渐地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他们必须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同时他们在学习中也逐渐变得不依赖于老师。在pBL中教师的角色是资源的提供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推动者或辅导者,他们的任务基本上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引导他们。

3教学案例――以《洋流》为例

3.1相关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2课标要求解读

主要涉及一个概念、两个结论和三个行为动词。

关于洋流的概念,学生在探索航海路线的时候,可以感受到海水具有相对稳定的流向和流速,并且海水流动的规模也是巨大的。

一个结论是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分布规律的归纳,可让学生先观察洋流分布图上太平洋海水流动的情况,然后观察分裂在图两边的大西洋,最后到南印度洋和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请学生试着画出世界洋流分布的模式图。另一个结论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发现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规律,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既有有利的一方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以此来告诫学生要辩证地分析问题。

三个行为动词为运用、归纳和说明。“运用地图”这一地理的基本能力在整个课程标准中,第一次出现,并且之后再也没有出现。其实是提醒学生,从此时开始,学习地理知识要习惯用图,要经常看图,要学会运用各种地图来解释地理现象和原理,要掌握读图的方法和技巧,逐渐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逐渐培养图文转换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要贯穿整个高中地理学习。归纳就是要求学生能根据地图上呈现的一系列具?w事实,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律。再根据洋流的分布规律,结合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典型的地理现象,解释清楚、讲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达标教学途径或活动构想。学生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复原出麦哲伦当年的环球航行路线为学习的情境。学生画的路线与麦哲伦真实的航海路线进行对比,激发学生探究洋流的兴趣。麦哲伦和他的船队首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促进学生探究全球海水流动的规律。切实感觉到学习好洋流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起学生现场查阅关于洋流资料的欲望,并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对查阅的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整合,最后以图文的形式来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3.3学习目标

(1)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4学习情境与教学问题

3.4.1学习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带领他的团队证明地球是个球体,世界各地的海洋是连成一体的?

1519年9月20日,麦哲伦和他的船队在没有先进的导航仪,在没有无处不在的通讯信号,在没有准确的天气预报,在没有足够维持生命的食物和淡水,借助自然的力量,历时“一千零一夜”,终于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让我们踏着巨人的足迹,探索当年的航海路线。

同学们可以参考书本(湘教版必修1)p62页图42世界洋流分布,地理教室里的任何一幅地图和数字星球上显示的内容(洋流的分布)。在地球仪或塑料的世界洋流分布图上,用白板笔将航海路线画出来。

3.4.2教学问题

教学主问题1:世界洋流分布有什么规律?

教学子问题:⑴洋流按性质,可为哪两种?⑵太平洋洋流分布有什么规律?⑶大西洋、印度洋洋流分布分别有什么规律?⑷根据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可以归纳总结出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画出世界洋流分布的模式图。

教学主问题2: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哪些影响?

教学子问题:⑴麦哲伦和他的团队当年借助洋流,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完成首次环球航行。通过这件事情说明洋流对人类航行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航行方面,洋流的影响还有哪些?⑵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请同学们自己查阅资料,并对查阅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加工、整合,最后以图文的形式来说明。

3.5学习流程

以“探索航海路线――发现洋流分布规律――探寻洋流神秘力量”形式呈现。

3.6学习活动

活动1:探索航海路线。

活动2:发现洋流分布规律。

请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和数字星球呈现的洋流分布情况,以太平洋为例,说明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思考大西洋、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

活动3:探寻洋流神秘力量。

请利用互联网相关查阅资料,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要求:列举一至两个实例,需提供相关的文字或图像等材料。)

3.7板书设计(如图1所示)

3.8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踏着巨人的足迹,也来了一次“环球航行”。在航行中,我们发现了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探究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洋流的影响还有许许多多,期待大家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发现。

3.9教学反思

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学习小组带着问题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提醒他们“三人行必有我师”,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教师要适时启发,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冥思苦想却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指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表达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引导学生,但不要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要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要代替他们得出结论。

在运用本案例实施教学后,有几个细节地方值得注意:(1)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站到世界地图或数字星球前讨论、笔记和画图;(2)鼓励学习小组成员组内或组间更积极的思考,善于提问、敢于解答;(3)某一同学在发言时,其他同学要专心倾听。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先学后教”模式;教学;研究

所谓“先学后教”就是让学生按照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案进行学习,鼓励学生自主看书和练习,然后教师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纠错,引导学生质疑、交流、讨论,可以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从而达到“以兵练兵”的目的,而教师只需做好引导、补充与更正的工作即可。那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呢?下面,本人将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浅谈几点体会。

一、设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自学教材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充分预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表现。教师要备教材、备学生,教学目标的设定,应涉及教学重点、难点,并积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必要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和信息线索。使学生的认知与探究活动变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同时,教师可以采用生活素材、问题悬念、幻灯片等方式呈现知识内容,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产生跃跃欲试的学习心理,让学生将自主阅读教材变成一种自我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学活动。例如,“运用天体系统示意图,说出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比“说出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的要求就要低一些。因为在有示意图的情况下“说出”比在没有示意图的情况下直接“说出”要容易一些。因此,选择行为动词和行为条件时,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现有的学习基础。如果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好,可以选用较高水平的行为动词或较复杂的行为条件。越高水平的行为动词或越复杂的行为条件,越有利于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利用好教学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并将其标注在文本的相应位置,为合作探究与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学生“先学”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督促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自学,并穿插于各个小组之间进行答疑、抽查、询问,充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于具有共性的疑难问题,教师可以统一组织讲解,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先学”任务,对于表现较好的小组,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定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帮助,让学生不能输在基本的教学内容上。此外,教师要加大巡查力度和个别询问,充分了解学生的“先学”情况,还可以通过练习、板演等方式进行检查,争取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和归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导学案,并给出相应的资料:(1)本地市交通工具的品种、数量、更新状况等;(2)本地市的道路交通情况;(3)道路交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4)教材中涉及的有关资料。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1)交通工具更新的速度之快说明了什么?(2)道路为何要拓展加宽?(3)本地市道路今后是否还需要继续改造?(4)你认为应怎样解决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有多大?通过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三、加强质疑与小组讨论,实现课堂自主、合作学习

古语有云:“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却无疑,方始是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提出问题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之情。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及策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但是这一学习方式实际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尤其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想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尽量少占用课堂时间,在班级范围内形成小组之间、小组内部、师生之间的对话模式,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探究成果,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例如,在教学《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这一课时,可以采用引导学生自主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如:德国鲁尔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为什么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定要转型?同时,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实施教学时,一定要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激发学生的质疑品质。当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问题表达出来,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当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后,由教师将较为复杂的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然后再分配到各个小组,引导小组讨论学习,让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发挥集体的智慧,探寻问题的答案,并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同时,教师应注意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于放任自流,任由学生随意探讨,没有提出任何引导;二是事先将答案告诉学生。最后,小组合作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请小组代表依次上台进行总结交流,由其他成员进行补充。针对学生的意见,教师要合理点评,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无法在课堂上及时解决的,可以留在课后让学生继续讨论。

四、正确把握“后教”时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后教”指的是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疑惑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其主要作用在于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纠正、补充、整理,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后教”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教学,而是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指导与纠错,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以兵练兵”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通过“先学”已经解决的问题,教师是不需要进行重复指导的,只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补充、更正、评定,一方面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可以合理利用优等生的教学资源,避免“一言堂”现象的出现,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热力环流”这节课的时候,学生总会在热力环流方向和地面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的大小比较上暴露出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围绕学生的错误大做文章。首先,利用多媒体动画技术进行形象直观的动态演示;其次,让学生自主完成画图任务:标出气流的流动方向以及等压线弯曲程度,由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其中的错误,在师生的努力下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正;最后,利用变式图进行设疑,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一来,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还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五、注重改进教学评价,保护学生先学的信心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而且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由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对学生及小组的评价也增加了,我们要注重教学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意义,对学生进行公正合理的评价,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教师要加强点拨与指导,并把握好点拨的实际,能够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给予学生一把打开思维的钥匙,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教学要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们应在今后的教学中,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制订有效的教学方案,真正发挥出“先学后教”模式的优势和作用,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兆龙.先学后教:还学生一个真正课堂[J].甘肃教育,2011(09).

[2]夏欢.试析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学案”教学[J].考试周刊,2009(08).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翻转课堂;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可使传统教学模式得以改变,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现代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当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认识,并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其进行合理应用,从而使教学质量及水平得以提升,对学生进行更好培养,促进高中地理教学能够得以更好发展,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得以更好发展。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行性及优势

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在各个阶段教育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均已经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较好成果。就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际应用情况而言,其在理科学科教学中应用相对而言比较广泛,这主要是由于理科学科的教学内容通常情况下均具有比较清楚的系统脉络,并且知识点也都比较明确,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相关视频较好展示出教学内容。然而,对于文科学科而言,其大多数教学内容都偏向于感性,需要教师与学生在思想情感方面进行沟通交流。然而,对于高中地理而言,虽然其属于文科范畴,然而其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理论性,并且具有较强抽象性,所涉及概念、原理以及规律相对比较广泛。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是单纯展示给学生知识点,并未能够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本质进行探究,导致学生对这些知识未能够进行较好应用。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应用十分必要。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比较抽象及比较复杂的一些地理知识,教师可将其制作成相关视频,从而使教学内容主动性及趣味性能够得以增强,学生在对地理知识进行学习过程中可依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观看,从而使学习目的性及针对性得以增强。对于比较难理解且比较难掌握的一些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进行观看,使理解及记忆能够得以强化;对于存在疑惑的一些问题,可通过课堂讨论方式将其解决。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可得以明显体现,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提升十分有利。另外,通过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协作及相互探讨等方式,学生之间可加强互动及交流,可使学生协作能力及探究能力得以提升,对师生关系转变及良好师生关系形成十分有利。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应当遵循以学生为本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应当对教学加强研究,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言,其目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探讨,依据不同学生不同问题,教师在最大程度上给予其指导,从而使学生学习效果得以提升。因此,教师必须要注意遵循以学生为本原则,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设计及课堂互动中积极主动参与,从而使其对地理知识更好了解及掌握。

其次,应当遵循互动有效性原则。课堂互动所指的就是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语言信息及非语言信息进行合理利用,有效激发学生思想,使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可形成相互作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对地理现象充分了解,更重要的一点是应当使学生探究地理现象本质,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应当注重互动有效性。

第三,应当遵循培养学生能力原则。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传授学生地理知识之外,更加重要的一个方面为应当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为能够终身学习奠定理想基础。所以,在应用翻转n堂教学模式过程中,在实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对问题解读思路及方法方面的设计加强重视,从而为学生更好进行自主学习及探究奠定更好基础。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

3.1合理制作教学视频

对于高中地理课程而言,其所涉及知识面范围比较广泛,并且难度相对而言也比较大,内容也比较枯燥,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及任务。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以较好应用,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应当进行较好准备,对学生知识水平及知识接受能力应当全面了解,与学生自身特点进行有效结合,对于地理教材应当深入仔细进行钻研,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在此基础上制作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符合的教学视频,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应当合理设计相关问题,并且要鼓励学生对这些问题积极进行小组讨论,从而使良好学习氛围得以形成。比如,在对“遥感技术及其应用”这一内容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材中整体内容进行充分把握,在对教学视频进行制作过程中可融入一些实例,也可加入一些相关图片,从而使视频内容能够更加丰富,使其画面感能够得以增强。在视频之后教师可设计一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对这些题目进行回答,从而可较好巩固学习内容,使课堂教学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3.2合理开展课堂教学互动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以更好实现,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就是应当合理进行课堂互动,在这一方面可对交互式白板教学方法进行运用。对交互式白板教学方法而言,其就是将传统板书模式和现代多媒体技术及投影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属于比较高效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较大程度提升,使教学目的得以更好实现。该教学方法选择交互式软件,可使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互动性得以有效增强,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及学生之间可有效进行交流,使学生积极性能够得以有效提升,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较快融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于该教学方法而言,其比较明显的优点就是比较直观、形象,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该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使课堂实现较好翻转,使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最终可使学生更好掌握地理知识,使其地理知识水平得以提升。

3.3通过合作讨论方式使学生问题解决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教学目标得以较好实现,首先应当对知识内化过程加强关注,这在教学目标完成方面也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课堂教学问题得以较好解决,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应当加强课堂讨论,这一点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也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这一点充分认识,与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结合,具体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加强讨论及交流,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得以增强,使学生更好进行地理知识学习,最终可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得以有效提升。

四、结语

在现代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应用。作为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在充分认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势基础上,把握翻转课堂设计原则,通过有效方法及策略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应用,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提升,对学生能力更好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詹秋香.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5)

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篇10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提出一些启发思维的悬念性问题,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讨论后找到问题的答案。创设“问题情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其一,利用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目前选用的地理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现实中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以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生活体验,使课本上的理论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实践的验证。譬如,我在执教《南极洲》这一课时,就设置如下具有生活内容的问题情境:①如果你站在南极,能够分辨出东南西北嘛?②假如一直往前走,将是向什么方向移动?学生在结合地球仪的情况下逐步体验、辨别行走方向,从而给学生留有了自身体验的探究空间。

其二,利用小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决定了他们比较喜欢游戏活动,因此,合理通过游戏来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海洋资源的保护”一课时,就安排“看谁捕得多”的游戏:全班分成四组,每组选一位代表上台,讲台上四个透明的玻璃缸内分别放入30粒红、黄、蓝、绿四色的塑料圈(塑料圈代表鱼),学生从缸内取出各自的塑料圈则代表捕鱼,各小组允许进行5次捕鱼活动,每次捕鱼结束,剩下的鱼就会繁殖出等量的鱼(由教师放入等量的塑料圈),但缸内的鱼最多不超过30条。游戏结束,学生在合计各自缸内所剩的鱼时后发现:海洋中出现过度捕捞的问题。类似的游戏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加深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解。一般而言,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实际,针对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多媒体形式转为形象化,即: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以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抽象性创新思维。譬如,我在执教“黄河水系”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了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学生一般能知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但大量的淤泥涌入下游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而高出地面的河床就不能接纳支流顺利的流入黄河了。学生在如此的直观感言下,初步感知了黄河水系的基本特点。

三、加强师生互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扭转了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不良局面。其中,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学习主人奠定了基础。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应切实转变“教师角色”,彻底改变教师单向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达到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主探究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美妙境界。譬如,我在讲授我国的河流——“黄河”时,首先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如何治理?”的问题,许多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一个男生举手发言:“最好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使黄河上游的水直达中下游。”虽然这个想法欠推敲,但是还是积极予以鼓励后,就话锋一转:“如果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是否同意他的建议?”此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师生互动已经进入到高潮。

四、渗透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计算的能力

各学科的知识一般拥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渗透数学知识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现在我们使用的初中地理教材中设计的计算题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第一,比例尺计算。关于比例尺的计算的主要内容:①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②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则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记为“大小详、小大略”);③两点间距离计算:在比例尺的地图上是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第二,相对高度计算。一般在等高线地图上,两点间或陡崖相对高度的公式:(n-1)d≤H

第三,温度计算。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约6摄氏度,其公式:t=(H/1000)×6(H为两地相对高度,t为两地温差)。

第四,区时的计算。①求时区:时区数=已知经度/15°(商四舍五入取整数,即为时区数);②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取值原则为“东加西减”,时区差原则为“同减异加”)。

第五,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这样的计算方法不乏以下三种:①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出生率-死亡率;②死亡率=(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③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