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十篇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十篇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00:40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篇1

【关键词】城市河道;河道治理;景观生态模式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城市河道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古时的防卫及用水需求,为此,治理城市河道也就不再只是拘泥于城市运行的需要。更加的重视河流自然生态,不断地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更好的做好景观建设与生态的结合,逐步成为城市水利建设的热点。

1城市河道基本功能

对于城市河流而言,其自然状态和其他的天然河流一样,由河床、水体、河滩及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共同组成有机的整体。但是,对于城市的河流其还要受到防洪、用地、供排水等因素影响,对于绝大多数的河道还需要我们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改造,因此城市河道系统应主要具备防洪排水、景观文化、生态环境改善、雨洪利用等功能。

对于城市河道的防洪排水功能而言,其直接关系到整个河流防护区的安全,同时,河流需要做到的防洪标准也决定着河道治理的标准范围。结合大多数城市发展的经验我们看到,城市河道除了需要能够有效地排出过境洪水外,还需要能更好的容纳流域内设计标准降水带来的地表径流。为此,城市河道的排水能力要满足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有效修正汛期河道内水位与流量的关系,降低河道周边防洪目标的洪水风险;城市河道的景观美感通常来自于知觉。狭义的景观美学重视视觉感受,重视河道空间布局、色彩效果、层次搭配等;广义的景观美学不仅重视视觉感受,而且更加注重听觉、嗅觉等各种知觉的体验,包括体验者头脑对整个知觉感觉的思考。从空间分布模式上讲,河流的条带型特征可以改变以地块拼接的城市地块镶嵌模式。人类是景观环境的构建者,环境中个体与社会群体对环境对象的审美判断,会随着时间趋同;城市河道的景观结构类型属于廊道,是上下游营养传输、污染物运移转化和水生生物迁移的重要通道。同时,滨水地区是城市生态敏感带,应重视植被群落的生态功能,尤其为各种软体动物、鱼类、爬行动物和植物资源等提供栖息场所,这对维持滨水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传统的河道治理往往忽视了河道在雨洪利用中能发挥的作用。随着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不但要防止洪水对城市的破坏,而且要尽可能通过城市河道用好雨洪资源,实现以丰补欠和雨洪资源化。

图1城市河道生态构成图

2景观生态学原则

景观生态学指的是研究景观单元空间配置、结构组成及其与生态学互动的综合性学科。其更加强调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维持、生态学尺度与过程的相互作用,此项学科研究的核心是人类对景观及其元素的影响,其过程中需要遵循:①系统性原则:在景观系统内,每个要素或生态系统均可视为一个具有相当宽度的斑块、狭长的廊道、背景或基质,景观组成的最基本模式是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从本质上看,景观结构是生态客体在景观中异质性分布的结果,生态客体在景观中的运动直接影响着景观结构的变化;②可持续性原则:景观生态学过程研究需要兼顾景观变化与资源利用的协调性、可持续性,河道治理过程强调对改造对象景观目标的实现,同时,要符合水文、动植物资源和土地资源长久发展的需求;③景观改造的谨慎性原则:景观改造的过程与研究范围内的异质性为因果关系,人类通过改造景观的异质性来提升景观价值,但在一定范围内,异质性增加对景观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强烈的生态流增加更容易破坏所在系统的稳定性。一般认为,越复杂的系统,其稳定性越强,但稳定性遭到破坏后恢复稳定的难度越大;④经济合理性原则:景观过程是通过工程项目实现的,经济上可行是重要的衡量标准,不仅需要考虑项目实施的投入产出状况,还要对项目后期运行维护费用的落实进行研究。

3治理关键

3.1基本要素

基于传统水利视角,河道治理重点在水位、流速及雨水入河口高程等3个因素,其对河道治理有直接影响。设计水位依照城市总体规划及防洪规划确定,同时,还需要让雨水入河口内顶高于设计水位。城市河流流速是河道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城市河流流速不宜太快或太慢。河道水位与流速可以通过沿途闸坝进行调度控制。

3.2断面选择

河段不同则河道就有不同的功能,河道断面有多种选择,如梯形断面、矩形断面、复式断面等。受制于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河道空间布局限制可谓多重。采用梯形、矩形断面设计能够有效地提升滨水地带土地利用率,但枯水期与丰水期水位波动大,且硬性护砌切断河流水体与河岸物质能量交流,生态和景观效果并非最好。城市河道整治过程中的断面选择是区域景观结构选择的过程,构成景观的要素数目、类型、大小、形状和外貌特征对生态客体的运动特征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系统的整体功能。河道断面设计重点考察标准洪水的影响范围,根据土地条件尽可能预留较宽的河道宽度,再根据河道基本的水量水位关系设计河道河槽和滩地分布比例,这样不仅可满足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的空间需求,而且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起到缓冲作用,提高城市河道行洪能力。

图2河道断面-矩形断面图

图3河道断面-复式断面图

图4河道断面-梯形断面图

3.3河道景观设计

作为一个线性系统,城市河流景观设计需要依照线性工程特性及经济性原则选择尺度,景观设计核心基于生态原理,需要引导城市河道与周边生态良性互动,尽可能的用好自然力促进系统有机更新再生。设计策略上面,需要尽可能满足多尺度多目标的景观需求,了解区域居住者、办公者、旅行者不同时期需求差异。同时,设计者要用发展的角度思考自然系统自身的变化和发展过程,运用适宜的人工干预引导自然系统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例如,河道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的水生生物群落和水陆两栖生物群落,会逐渐演化成一个复杂的“水生-水陆两栖-陆生”生态系统,考虑到系统发展带来的景观变化,应在设计阶段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对河道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是当前城市景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同单一的水域治理不同,滨水空间规划以生态理论为指导思想,将影响河道与滨河生态的所有问题加以考虑,制定综合规划,从而达到恢复水域生态稳定性的目的。

图5河道景观设计示意图一

图6河道景观设计示意图二

图7河道景观设计实景图

3.4生态环境与景观效益

恢复河道生态则代表着河道及滨水带生态恢复,有效地保证河道生态系统衍生。通常,河流廊道生态功能主要分为通道作用、栖息地功能、源汇作用、过滤和屏障作用等。治理河道时,硬质衬砌堤岸可作人工廊道,依照人工廊道距离―效益理论,距离延长,其经济效益就逐步下降,而自然廊道环境效益随距离延长而提升。其中,存在一个平衡点,在这个长度条件下,人工廊道的经济效益和自然廊道的环境效益大致相当。这反映了城市河道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可以扬长避短,也可以解释为适度的局部衬砌可以提高防洪效益,对区域公共与财产安全起到积极作用。城市河道生态恢复设计时,在河道的重要部位需要通过人工措施进行加固,对保障经济效益并发挥环境综合效益是有积极作用的。景观生态设计需要了解景观元素之间的连通性,避免降低景观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考虑在影响生物群落的重点地段保留生境和廊道。在生态系统设计时,尽可能以本地植物为主,以降低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河床坡降设计应避免大跌水方案,充分考虑鱼类洄游和上下游双向的物质、能量联系。

图8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的结合

4结论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城市河道治理有了多样化需求,我们通过景观生态设计做到城市防洪、景观改造和生态修复,更好的推动人工河道治理更亲近自然,推动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更好的实现城市与河道的有机共存。

参考文献:

[1]杨洪彬.对双流县生态河道建设的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12).

[2]韩玉红.浅谈城市河道整治与水生态修复工作[J].才智,2011(16).

[3]郭玮,解秀丽,潘士勇.钢坝闸与橡胶坝在陷泥河治理中的应用比较[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0(02).

[3]陈杰,黄凌.城市河道综合整治与河道生态景观[J].水电与新能源,2012(3).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篇2

关键词:经营开发治理

一、经营开发治理的必要性、可行性

(一)内河综合治理的必要性

1、防洪安全的需要

内河地处城市市中心城区的腹地,沿岸居民密度大,社会财富集中度高,商业繁华,经济发达,一旦失事,将给沿岸带来数亿元的经济损失。

2、挖掘城市资源潜力的需要。

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城市资源是经营城市的首要任务,内河贯穿市区黄金地带,采取经营城市的理念,使城区内河这一独特的稀有的水土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3、提高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增加城市竞争力的需要

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以河兴城是必然选择,是建设区域特大型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要求。

4、美化城市、造福居民,是建立和谐城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进行系统治理与开发,建设人水和谐,天人合一的美好家园。

5、创建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的需要。

(二)内河综合治理的可行性

1、内河治理是全市广大市民的期盼,是一项造福于民的务实之举,正在兴建的靳庄水库,为内河的治理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城市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也为内河的污水治理提供了保障。

2、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最大制约因素——资金,利用市场化运作,开发性建设,化资源优势为资金优势,投资主体由政府向城市运营商转化,探索多元化投资经营城市的新模式,使生态建设和治理开发相得益彰。

3、综合治理的关键因素——拆迁安置,可根据迁安数量在造景区附近集中开发经济适用住房,边建设边拆迁边安置,确保治理开发顺利实施。

4、市领导对城市市中心城区的河道综合治理与开发非常重视。

内河的开发治理有助于提升精神文化素质,传承河流生命,推动城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达到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

二、综合治理标准、原则、依据

1、综合治理标准:内河综合治理基准年为2004年,规划近期水平年2010年,远期水平年为2020年,近期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远期50年一遇。

综合治理理念:水利资源转换为水利资本,使水资源融入经济循环并在市场运作活动实现价值,实现以水兴水,以河治河。

2、治理目标:确保河道行洪能力,污染得到治理,城市环境得到改善,塑造景观特色,盘活区域土地,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活力,确保经济发展、防洪安全与生态环境永续的平衡。真正达到“水美、岸绿、景观新,河顺、人祥、经济旺”。

3、综合治理原则:

(1)、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水和谐,以水利资源保护、利用、配置来服务经济建设和城镇建设,恢复河道健康生命。

(2)、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兴利除害相结合,治理开发相结合,工程建设、生态建设与污水治理相结合,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逐步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

(3)、确保重点,点线结合,以点带线,兼顾全线。边开发边治理,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保治理,治理开发相结合,滚动发展。

(4)、综合治理规划方案力求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实现资源价值的提升和综合治理效益“双赢”。

(5)、在治理中,以河道安全功能为主,环境保护为主,整体系统优先,以市场为导向,优先土地利用,创造土地增值。

(6)、在实施方案上,采用远近期相结合,以近期实施为主,确保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7)、综合治理的同时,依法管理,建管结合。

三、综合治理规划方案

内河综合治理规划主要包括:河道防洪安全规划;水环境保护规划;生态建设及景观规划;沿河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拆迁安置规划。

(一)河道防洪安全规划

设计堤线:设计水面线的推算基础,根据现场实地查勘,现有堤线基本合理,且两岸已布满建筑,故维持原堤线基本不变,按现有堤线进行整治。

控制断面:以现有河道为基础,经过清淤,河床整治以后,能通过设计标准洪水,堤防在现有高程基础上少加高或不加高,河床宽度采取分段设计控制断面。小于控制断面的按设计控制断面扩宽,大于的维持不变。

阻水桥梁改建:按照设计水位计算有效行洪断面,采取加孔、扩大河道断面的办法使桥梁壅水通过过水断面的加大而化解。

排涝泵站规划:雨水管渠入支流设排水涵闸,与支流河道交汇处建提排站。

回水建筑物:近期修建回水堤,远期修建防洪闸,在白河遭遇百年一遇洪水时,为防止白河水倒灌,防洪闸关闭。防止内涝,需增设排涝泵站。

(二)水环境保护规划

水环境保护,创造亲水空间,岸边实施截污,重在治污。

治污工程:内河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雨水就近排入内河汇入白河,污水则通过排污管道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管线的布置:对内河两岸堤防建成区污水管线顺水流而下布置在绿化带下,对车站北路的未建成区布置在台地下。最后接入白河四坝排污管道检查井w-125,将污水排至污水处理厂。

(三)生态建设及景观规划

生态建设及景观规划包括以滨河绿地为主的绿地系统、主题公园为主的景观系统、水景天地、水上乐园、小桥流水为主的水域景色。

沿河两岸全长范围内设线性水景为主的生态园林,在沿河的绿色水景长廊中,在主要节点附近镶嵌多元化的以弘扬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主题公园,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文化与景观的交融。

水是城市的灵性所在,水是河流的生命。规划三级橡胶坝,形成有效绿色水面。

三顾桥建一级橡胶坝,用以拦蓄河水,形成有效面积达5万m2的绿色水面,并设游园,为市民提供生态环保的休闲空间。

在七一路桥下游建二级橡胶坝,回水至建设路,琴声、水声相得益彰,打造新的七一游园景观。

在城市齿轮厂阜通桥上游,兴建三级橡胶坝,回水至312国道。

在建设路桥~光武路桥段通过河道生态建设、自然水面、景观建筑和风情绿地的揉合,营造水景天地。

入河口~三顾桥段,以内河为依托,结合植被保护与绿地建设,通过高品质景观、文化设施和传统滨水开敞商业设施的有机结合,为人们提供亲切怡人的滨水休闲空间——文化公园;

七一路桥~文化路桥对现有的七一游园进行景观改造,品味提升;

建设路桥~光武路桥的水景天地;

312国道桥~靳庄水库规划重庆大学设计的“天地之间”游园。

(四)沿河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内河两岸的主要用地为居住用地、耕地种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市政用地等。

各区段开发措施规划如下:

1、入河口~三顾桥:在文化公园周围和河面东侧,建设高层、小高层和多层半围合的亲水住宅小区。

2、三顾桥~工业南路:内河西岸红庙村土地资源重组,为市民提供安居住宅工程。

3、七一路桥~文化路桥:通过合理的土地资源重组,对官庄做适量拆迁,布置多层和滨水小高层围合的亲水住宅小区,为市民提供安居住宅工程,对现有游园实施景观改选,提升景观品质。

4、中州路桥~新华路:现有河堤较完整,且地处商业区,利用开敞水域、景观桥和仿古商用建筑,点缀绿色景观和雕塑建设汉唐文化商业街。

5、八一路~建设路桥:再现风光旖旎的小桥流水人家、水乡诗画的城市周庄。

6、建设路桥~光武路桥:在位于三区交汇的黄金地段,兴建太阳城商务广场。通过水体、景观建筑和风情绿地的揉合,营造水景天地和星光广场,开创城市市内河开发整治的新篇章。

该区段作为第一期工程重点实施,因为太阳城商务广场位于城区三纵三横十字中心,在发挥景观枢纽功能的同时,具有对周边县市区和豫鄂陕毗邻地区的商业辐射作用,且项目资金已经到位,主要拆迁任务已经完成。

7、工业北路桥~阜通桥:内河东岸建住宅小区,建设多层住宅为主的居住小区。

8、焦枝铁路桥~312国道桥:进行整体的水景绿化,开发高品位的住宅小区沁梅园。

9、312国道桥~靳庄水库:进行整体的水景绿化,在天地之间游园附近设低密度的高档叠拼别墅区疏梅园。

(五)拆迁安置规划

拆迁安置范围:自入河口至靳庄水库沿线堤防、污水管道、绿化带、主题公园、土地开发所需拆迁安置。

梅溪汉唐商业街,在河两岸设10米宽绿化带,10米交通路,12米宽的仿古建筑。

水景天地,对现状河道进行整治和水景开发,不拆迁占地。

小桥流水家居区沿河两岸堤路合建5米宽,10米宽绿化带,12米宽的东方建筑。

其他占地为太阳城商务区、滨水商业和高档住宅、红庙村安居住宅、官庄地产开发、主题公园建设,工业北路桥--靳庄水库的住宅小区、高档别墅。

迁安补偿:补偿分为两类,一是住宅补偿,利用开发的经济住宅,补偿安置拆迁户住宅实物,一是利用高档商住房的开发利润进行经济补偿。

四、实施思路

工程投资大,迁安任务多,实施战线长,本着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分期分片实施。

综合治理工程第一期,完成资金已落实、条件成熟的太阳城商务区及水景天地,并按近期标准整治河床、堤防、清淤、排涝泵站等,埋设上游段污水管道。

综合治理工程第二期工程,利用第一期的开发取得效益和经验按近期标准整治入白河口至建设路段的堤防、清淤、河床、埋设全段污水管道,线性生态园林及主题公园建设,水域开发,完成入河口--建设路桥滨水商业和高档住宅、红庙村安居住宅、官庄地产开发、高档步行休闲购物观光街、小桥流水人家的休闲家居。

综合治理工程第三期工程,利用第二期的开发经济效益按近期标准整治光武路至靳庄水库段的堤防、清淤、河床、线性生态园林及主题公园建设,开发工业北路桥--靳庄水库的住宅小区、高档别墅。

综合治理工程第四期工程,利用第三期的开发经济效益按远期标准整治入白河口至靳庄水库全段的堤防、防洪闸、排涝泵站等。

结论

1、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生态大市,中心城区应走在前面,因此必须探索经营城市新思路,用市场运作,提升资源价值,弥补工程投资,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吸引高层人才、吸引资金、吸引众多企业家落户城市。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篇3

关键词:城市;滨水式带状公园;景观营造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1概念及特征

滨水式带状公园是指沿着城市的水系如海滨、湖滨、自然河道、人工运河、引水沟渠等建设的带状公园绿地,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在水系的两侧都为带状公园绿地,如天津海河带状公园绿地;另一种是整个带状公园绿地都在城市某一水系的一侧,如杭州新湖滨带状公园绿地、湛江观海长廊带状公园景观等[1]。滨水式带状公园是城市滨水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带状公园中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类型。根据上述相关概念的阐述分析,本文中对城市滨水式带状公园的定义为:沿城市水滨(江河、湖泊、海滨等)建设的有一定游憩设施的带状绿地,它承担着城市生态廊道的职能,同时兼有休闲游憩、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

2城市滨水式带状公园景观设计

2.1存在的问题

城市滨水式带状公园的带状形态和滨水特性使其具有不同于一般性公园的显著特点。在其开发建设中往往由于未能深刻认识并充分把握其特点,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2.1.1缺乏对现状场地空间的深入研究

一些设计师在进行景观设计之前,对现场调研不够深入,甚至有的设计师没去过现场,往往只对着甲方提供的现状资料机械的进行现状分析,无法抓住重点,做出的设计也不会真正的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

2.1.2单向游线过长,景观组织单调

滨水式带状公园的线性空间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指向性和单调性,短轴方向空间单薄,难以形成网络状的格局,给人们提供的景观空间类型相对较少;一些滨水式带状公园易使游人产生视觉景观的单调和乏味。人们在公园中的日常游憩方式以步行为主,从体力上来说,步行也是有条件的,大多数人能够或者乐意行走的距离是很有限的。[2]大量的调查表明,对大多数人而言,在日常情况下步行400~500m的距离是可以接受的。对儿童、老人和残疾人来说,合适的步行距离通常要短得多。[3]滨水式带状公园过长的单向性游线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步行承载能力。

2.1.3缺乏地域性景观营造,景观同质现象严重

在风景园林景观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存在不同区域景观同质化的现象。甲方到处考察看到比较好的空间场景要求设计师直接引用到项目中,设计师为了快速出图,搬用同类项目的情况尤为普遍。出现“千园一格”的现象,不利于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

2.1.4过于追求“以人为本”,忽略了生态品质

目前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过于强调“以人为本”,为了达到使用者的某种需求,不惜生态品质,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

2.2特点分析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点、线、面构成的,与一般公园相比,城市滨水式带状公园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滨水线性公园。与城市之间具有较长的接触界面,跨越若干个不同属区域。从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到自然的郊野,从喧闹的商业区到宁静的生活社区。其次,公园一般没有围墙,与城市腹地直接相接,对周边城市居民和城市游客完全免费开放。另外,狭长的空间形态决定了其短轴方向用地较窄。与一般公园绿地相比,横向绿地空间较单薄。因此城市滨水式带状公园具有开放性、跨越性、空间单薄性及亲水性的特点。

3辽阳市河东新城红光灌渠景观设计实例

辽阳市位于辽东半岛城市群的中部,有着24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西望辽河平原,曾为两朝古都。位于辽宁省“沈、辽、鞍、营”发展轴线上的重要节点,是整个辽宁省发展的重要区域节点城市。河东新城的建设对辽阳向东、向北发展,对接沈阳、本溪,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3.1项目概述

红光灌渠始建于1956年,位于辽阳河东新城起步区,本次设计范围南启中华大街,北至望水大街,东临新城路,东南侧临近东京城(保护用地),西临居住区。基地现状南高北低,灌渠顺势由南向北流。灌渠全长3.23公里,绿地宽约70m,水利设计院提供灌渠设计,水面控制在35-40米之间。余下的两侧绿地宽度共30米,局部单侧绿地仅有5米。如何协调灌渠景观与新城路的景深关系?如何营造狭窄绿地的滨水景观空间?

?3.2研究背景

红光灌渠与太子河、长沟堰、中央水系、人工河共同组成河东新城水网体系。与中轴、绿轴、长沟堰共同形成贯穿城市的绿色风光走廊。河东新城北部灌溉渠,通过中央水系连接太子河,取太子河水输送至河东北部,疏导城市雨洪。在整个城市水网的基础上,以水利规划为前提进行景观绿地规划设计。保证灌溉功能的同时美化河道景观。

3.3场地空间设计要点

尊重场地、人文与生态,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水系统,寻求与场地空间和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在对场地空间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场地空间的最大特性,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

辽阳市红光灌渠景观规划设计,公园带状绿地狭长、绿地空间单薄、紧邻城市城市道路、滨水、跨越多个区域地块等特点。基于对场地空间、地形地貌以及植被空间的充分了解基础上,总结出场地的特征。充分考虑灌渠流经区域的地块特征及文化元素。提出“城市生态绿廊,市民休闲绿地”的功能定位,在满足防护功能基础上,打造一条富有韵律变化、与市政道路紧密结合、适宜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滨水体验带。

图1总平面图

基于此项目目标,公园设计要点如下:

设计在遵循系统性、自然优先、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分段的方法在系统性层级的构架下“由整体到分区”、“由分区到标准段”、“由标准段到节点”,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保证设计的整体性。

设计“五个步骤”依次为:分析问题—定位—空间区划—标准段设计—景观节点设计。

东岸设计:沿新城路一侧,绿地厚度薄,以通透性的要素组合把灌渠景观引入城市,以绿化空间为主,特别是临水区域。公共活动空间的场地和设施尽量不干扰城市与水道之间的视线,布局在靠近城市生活区的一边,直接与之相连。临水区域设置滨水步道,将公共活动空间,应尽可能小而分散地布置在滨水步道沿线,并与植物配合,避免给水岸造成生硬之感。

西岸设计:沿居住用地一侧,考虑居民使用频率,在河道两侧滨河绿带合理布置场地,强调亲水、通透、舒适的设计原理,以满足周边的居民使用。以营造舒适的河道休闲空间为目的,结合场地进行植物配置,疏密有致、季相变化丰富、充分体现北方景观特色。

滨水植物景观:考虑周边用地性质,市民对地块使用频率状况;市政道路穿过地块的桥头位置,每条市政路的道路形象,行车速度;季相变化;东、西两岸的视线关系等。种植设计依托辽阳城市特色,在以杨树、柳树为基调树种,结合重要节点、主要出入口等景观场地形成区域特色。打造集灌渠水岸、市政绿化于一体的植物景观。

图2河道横断面图

红光灌渠景观打造秉承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原则,通过改造规划。还给市民一处休闲、娱乐、游览、生态、灌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滨水式带状公园。

图3总体鸟瞰图

4结论

本文以城市滨水式带状公园所具有的共性问题为着眼点,以相关理论和经验为指导和借鉴,并结合对辽阳市河东新城红光灌渠景观设计过程的分析研究,经过整合探索出系统性的滨水式带状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和策略,具有普遍的可推广性。采用科学分段的方法通过整体规划控制、特色分区构建、标准段形成、景观节点打造四个层面进行系统性构建和规划设计,这是一种适应性设计。

参考文献

[]李素英,城市带状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原则探讨,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9.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篇4

关键词河道治理;美化环境;和谐发展;滨水绿色长廊

中图分类号tV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1)45-0066-02

0引言

第七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将于2012年10月在河南省南阳市举办,随着全国农运会配套的基础建设工程――邕河治理工程开工建设一幅玉带织锦、碧水穿城的美丽图画很快将呈现在南阳市市民面前。

1规划背景

南阳市政府提出了整治城区内河,改善水环境、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沿河风貌。邕河是南阳市东北部天然内河,而农运会主要场馆集中布置在邕河沿岸及邕河以东白河右岸,邕河地区将成为我市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主要区域。因此,需要对邕河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整体规划和治理。通过邕河两岸构建防洪体系及景观用水工程,利用整治、分洪、清淤等多种工程手段,打造邕河两岸滨水景观。届时,通过白河梯级橡胶坝的建设及邕河的整治,实现城市河道的行洪安全且能在河道的空间格局中打造生态绿色的城市休闲空间。

2现状概况

邕河发源于紫山东南部,全长18.61km。邕河市区段长8.335km,位于城区东北部,邕河多呈“V”型谷,在邕河入白河口地段位于白河右岸漫滩上。一旦出现洪水漫溢,将直接进入市区,危害较大,邕河现在的防洪标准不足10年一遇。

邕河为季节性河流,流域内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全年大部分时间河道内水量很少,湿地面积有限,水生态环境退化严重。伴随城市的发展,城市景观用水迫切性日益提高,城市现状河道基本不能满足城市景观用水的需要,使得原本体现城市“灵性”的水系,呈现出面目不堪的窘态。

目前,邕河沿河生态环境恶劣,与北部的独山风景区不匹配,难以形成与水体有机联系的滨河景观区,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生活,制约了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急需对邕河城市景观用水体系加以规划治理。

3治理标准

邕河防洪标准按照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堤防工程级别为4级。当邕河遭遇超过50年一遇标准洪水时,通过分洪渠向白河分洪。邕河河道治理的防洪体系由邕河主河道、分洪渠构成。当邕河遇到枯水期时,通过邕河引水渠、主河道、分水渠的联合调度,向农运会场馆区和温凉河提供景观用水。

4河道生态建设思路

河道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要考虑生物的多样性,为水生、两栖动物创造栖息繁衍环境,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自净能力。除满足宣泄洪水的要求外,还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样化,只有水流的多样性才有水生物的多样化。例如宽窄交替,深潭与浅滩交错,急流与缓流并存,偶有弯道与回流,岸边水草、礁石大量存在的多自然型河流,为各类水生物提供栖息繁衍的空间。为此,河道整治要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多方面来考虑,既要恢复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满足人类依赖生存的要求,以“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为河道治理思路。“回归自然”是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功能,满足行洪、蓄水、水生态等要求,具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人为本”是满足人类活动的需求,处理好人水和谐相处的环境,具有亲水、安全的特性。

5治理措施

邕河治理在生态方面采用“大集中小分散”的方式,使护岸与城市用地相互联系,形成绿地网络,有利于城市整体环境的生态优化。同时运用生态材料和生态处理方式,对护岸进行软化处理,增强护岸的渗透功能和生物栖息地功能。其中植物是改善护岸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乡土植物的多层配置,形成水陆之间的良性的生态过渡。

河道断面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河道的主导功能、土地利用情况之外,还应结合河岸生态景观,体现亲水性,尽量为水陆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创造条件。河道使用不同的过水断面形式,使水流速度产生变化,增加曝气作用,从而加大水体中的含氧量,有利于产生多样化的生态景观,进而形成多样化的生物群落。

结合现状及规划用地情况邕河治理使用梯形河道断面,同时结合一侧直墙一侧斜坡式的河道断面,旨在营造丰富多彩的河道断面型式;而分洪渠上游~引水渠段,鉴于该区域多自然生态风貌,两侧基本无建筑物且在现场查勘中发现,现状河道断面开口宽度多在25m~38m之间,和规划的河道开口宽度基本吻合。

景观方面通过点线面的划分,使滨水护岸景观呈现出节奏和韵律的变化,形成秩序护岸景观空间结构;在护岸的选择及材料的选用上,尽量与周边环境相融合,通过增加与护岸联系的通道和观景平台,增强亲水区域的可参与性,营造怡人的护岸景观环境。护岸景观以植物造景为主,局部置石处理,多与台阶结合,每隔一定距离有台阶沿护坡通向河畔,并设有整齐的滨水游步道,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设置区域文化历史和城市标识,使护岸景观成为张扬城市个性和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可持续性的景观区域。

用不同的城市功能区配合河道的景观配置,形成和谐统一的景观效应,来给游人连续的视觉景观,连续、和谐、生态、自然的水陆景观,交相辉映,持续提升城市的品味。

不同区段亲水空间的创造都与其周边的重要城市资源紧密联系,将城市元素整合归纳到滨水护岸空间中来。通过游步道、台阶和观景平台等形式的设置,解决亲水空间可达性。一点一画,一处一景,移步换景,使护岸景观富于节奏感,同时成为展示两侧资源的重要窗口,充分体现文化积淀深厚又充满活力的城市面貌。

在邕河人工湖下游50m处设置拦蓄水橡胶坝,橡胶坝建成以后,可形成邕河上游长约2820m,宽约30m水域,拦蓄滞洪形成约60亩水面面积,水深约2m人工湖,同时调节邕河下泄流量和拦挡白河回水。该橡胶坝的建成与邕河治理相辅相承,通过综合开发,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的场所,可发展水上娱乐,同时有利于推动南阳城市农运会场馆区景观的绿化和美观,改善区域气候,提高市民生活品味。

6河道治理内容及结果

河道整治主要内容:邕河8.335km河道治理,新开挖引水渠1.85km,分洪渠2km治理,橡胶坝1处,拦河闸、防洪闸、分洪闸各1座,引水闸1座,涵闸4座,新建分水渠两条合计7.8km等,拆除重建、新建跨河交通桥13座等及景观工程和雨污水管网工程等。

邕河治理工程估算总投资4.72亿元,预计2012年3月底完工。治理后的邕河成为串接独山风景区、农运会主会场、新闻中心等城市中心区,融合多元文化及功能,集养生游憩、体育运动、休闲娱乐于一体,充满人文景观的城市滨水绿色长廊。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篇5

【关键词】城市道路改造;城市设计;道路景观

【abstract】atpresentourcountrymanylargeandmedium-sizedcitiesarefacedwithmanyoftheoldroadreconstruction.thispapertakesshenzhenwestroadshariverasanexample,theoldroadreconstructionofurbandesigncontentanalysis,combinedwiththeengineeringpracticeofurbandesignrelatedtheoryintheoldroadreconstructionofthetheoryinstructionfunctionmakethepreliminarydiscussion.

【keywords】cityroadmodification;Urbandesign;Road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U41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概述

在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道路设计除了满足道路的交通功能与技术要求之外,还必须重视研究如何使城市道路成为观赏城市景观的良好场所,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因此,要从城市的自然景观、沿线用地布局、人文环境等条件出发,对道路的线形、横纵断面、交叉口处理、道路绿化、道路空间尺度和界面、路面铺装等城市道路设计要素进行细致考虑。

深圳市沙河西路起于深圳湾口岸,终点至白芒检查站,与宝安松白路相接,全长约14.78km,双向6车道。主要承担沿线后海、深圳湾、科技园、西丽等片区以及与宝安石岩、光明等地区的快速交通联系,同时,对西部通道口岸中短距离客运交通进行快速转换和疏散。《深圳市南山区分区规划》已将沙河西路的道路等级由城市主干道提升为快速路,同时也是《深圳市南山区分区规划》确立的南山南北发展主骨架之一、产业特色走廊、南山景观次轴线之一,所以,沙河西路改造项目应根据城市用地布局、沿线建筑,结合旧路改造设计考虑其中相关的城市设计内容,并提出相应的道路改造设计要求。

2道路交通空间环境的城市设计解读

城市道路交通不仅仅担负着通道的职能,在体现城市环境个性、组织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活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道路交通设施本身也是重要的城市景观。城市设计从更高更广更综合的立场出发,对城市道路交通空间环境形成了系统全面的认识,既考虑交通功能,同时注重对道路交通景观特色与城市环境意象的创造,这一认识无疑有利于形成结构清晰、舒适宜人、丰富多彩的城市环境。道路是城市形象的第一要素,也是形成道路空间、景观的本体性要素。道路的特征、方向性、连续性、韵律与节奏、道路线型的配合及断面形式特点构成了这一要素的基本内涵。在城市景观中,道路交通空间环境是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3工程实例分析

3.1道路线形设计

城市道路的选线应充分考虑地形条件,顺应山丘、河湖,自然起伏弯曲,力争营造良好的行驶视觉效果。沙河西路工程在道路平面设计上,充分对自然条件进行了利用,如在大冲村东侧,利用弯道将道路与河道分离,形成滨河公园,取得了良好的园林景观效果,很好地适应了自然地形地貌。本次改造项目将沿用原沙河西路平面线形,同时考虑到沿线土地利用现状,维持原道路纵断面设计。

图1现状道路线形

3.2横断面设计

根据现场踏勘,横断面设置可按滨海大道-深南大道、深南大道-松坪山、松坪山-留仙大道、留仙大道-九祥岭、九祥岭-白芒联检站五个沿线区间进行设计。其中滨海大道-深南大道、深南大道-松坪山路段道路与市高新区南区、北区相邻,现状道路已按快速路标准设置辅道,并且设置了与人行道在不同标高层的亲水平台,充分利用了大沙河的水体,加之相当规模的道路绿化景观,已丰富了城市景观,设计在上述两路段均按现状保留考虑。本文主要针对松坪山以北至白芒联检站路段加以说明。

1)松坪山-留仙大道

松坪山-留仙大道沿线土地利用有仓储、工业、商业、居住用地,建筑立面无统一风格且新旧不一,以多层建筑为主。沙河西路在这一路段内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规划红线45m。在本次改造项目中,将按快速路标准设置断面,同时结合珠光路口以北大沙河河道向东北方偏移的实际情况,在松坪山-珠光路口路段内延续松坪山以南的单侧辅道断面不对称设置,在珠光路口北为标准快速路四幅路断面设置,并在珠光路口处设置人行天桥。

图2步行道铺装图3步行空间

在这一路段内,珠光路口至留仙大道沿街的商业较为发达,商业建筑外立面形式较为新颖并且统一色调为浅灰色,建筑功能以办公、商住为主。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阶梯式变换,利用这一变化恰好营造了一收一放的空间围合感,地面铺装采用广场铺装形式,并配有花坛,加之人行道外侧15m宽绿化带的隔离,形成了颇具商业步行街的空间环境氛围。按快速路标准四幅路断面的形式改造后,这一绿化带的宽度将被减少到5m左右,局部甚至需要牺牲一些步行空间的宽度。为保持现已形成的良好步行空间环境,应在改造后的路侧绿化带种植围合感强的灌木及遮荫、降噪效果好的乔木,并力争构建多层次、多色彩的绿化景观。

2)留仙大道-九祥岭

留仙大道-九祥岭沿线西侧土地利用以居住用地为主,两侧沿街建筑立面经统一风格设计改造,均为多层坡屋顶形式,以淡黄色、浅褐色为外立面主色调。现状留仙大道以北至九祥岭,沙河西路为三幅路断面形式,规划道路红线宽60m。在本次改造项目中将标准快速路四幅路断面设置,该路段内支路开口较多,辅道的设置将很好地起到集散周边交通的作用。同时因两侧均为居住用地,应考虑到快路改造后车辆噪音对沿街居民的干扰,如因用地所限无法满足住宅建筑后退快速路红线15m的间距要求,在完善道路绿化的同时应在道路红线一侧设置必要的隔音设施。

道路线位的不可更改性与周边用地开发建设的成熟,使的改造项目应从道路附属设施上多做文章去尽可能地减小矛盾的负面效应。对于道路绿化树种的选择、绿化方式的确定、相应隔音设施的设置等都是减少对现有商业、居住环境影响的手段,同时增设和利用现有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不至于因道路等级的提升而削弱沿线居民对向出行的步行交通需求。在道路等级提升后,成功的改造项目不仅仅是带来周边地区可达性的变化,也应该体现在对城市景观的促进以及对现有社区结构的尊重。

3)九祥岭-白芒联检站

九祥岭以北直至白芒村,沙河西路与西丽水库、荔枝世界度假村等生态控制区用地(西丽水库为一级水源保护区)相邻,用地性质导致此类地区的交通出行需求量较小。该路段以通过通为主导,现状沙河西路断面呈现出公路断面形式,为两幅路双向六车道加硬路肩设置。在这一路段的横断面改造形式,应充分尊重现状,利用现有断面予以完善,并在与水库水源相邻路段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工程措施,并禁止运输剧毒物品的车辆通过。规划道路红线宽度75m,双向8车道,两侧设置19.75m的绿化带。在该路段不宜设置机动车出入口,路段应形成以车行为主导大尺寸线型景观界面,以体现自然风光特色为主。

4)道路横断面示意

3.3交叉口设计

交叉口作为一个场所空间,其场所的空间(由各种自然、物理设施所构成的三维组织)与场所的性格(由这些自然、物理设施所形成的氛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改善和美化环境,突出城市和地区的个性和特色,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增添城市的魅力。

沙河西路由南至北分别与滨海大道、白石路、深南大道、北环大道、广深高速、南坪快速路(二期)、龙珠大道、留仙大道八条东西向主干道等级以上道路相交。现状共有沙河-滨海、深南、北环三处互通式立交,沙河-广深为分离式立交;与白石路交汇处按规划预留修建立交,为喇叭型立交;与南坪快速路(二期)为互通式立交;与龙珠大道现状为平交路口,规划为互通立交;与留仙大道为平交路口,在地铁5号线修建期间,该路口重新进行了渠化改造。现状立交范围的绿化种植较为完善,形成了立交节点独有的城市景观要素。

3.4道路绿化设计

道路绿化设计是把道路变成城市的标志性道路或旅游风景点的重要措施之一,类似于本次沙河西路这种干线性干道的绿化应结合其横断面和沿线自然条件的变化、土地开发利用的不同分段去塑造不同的道路绿化景观。可根据前文给出的几种断面形式具体考虑,自滨海大道-珠光路口路段应充分利用与大沙河相邻的线位条件,营造良好的滨河道路绿化景观;珠光路口-九祥岭路段则应该丰富各分隔带、路侧绿化带的绿化种植,减少快速交通流对沿线居住、商业的干扰;九祥岭-白芒联检站路段则应在规划19.75m的路侧绿化带中运用不同叶色、花色、树型、树种的选用以及草坪、修剪树篱、整型灌木、垂直绿化、大小乔木的搭配使绿化丰富多彩,并可在路侧绿化带中种植隔离林,以形成相对独立的行驶环境。

3.5人行道铺装设计

现状沙河西路人行道砖均为混凝土原色正方形,亲水步行道为彩色方砖并形成波浪花纹的图案。在松坪山-珠光路口路段可考虑延续松坪山以南人行道砖的材料与图案,但原路侧绿化带中设置的步行道道砖建议更换为防滑效果好的机制透水砖;珠光路口至九祥岭路段现已利用建筑后退距离形成了步行空间,沿街商业建筑门前人行道转为机制透水转,采用为广场铺装图案,建议该路段改造人行道转选用亚黑色透水砖横向铺设,形成商业建筑门前步行空间的延续感。

3.6人行天桥设计

图4现状松坪山、九祥岭处人行天桥

现状沙河西路沿线共设有三处人行天桥,分别位于大冲、松坪山、九祥岭。

整体上统一于简洁的桥梁形式,造型都较为新颖,均为钢结构桥梁,给人以通透

的视觉感观,很好地呼应了大沙河沿岸的空间环境。拟在龙珠路口增加的人行天桥与大沙河、塘朗山相邻,又是西丽街道办商业较为发达的路段,应充分考虑现状沿线桥梁的一致风格与周边环境,仍要体现出现代、简洁的桥梁设计风格。

4结语

将城市设计的理念与城市旧路改造相结合,作为一种设计思想,在国内部分城市已得到了运用。从实际效果来看,实施道路上的道路使用者,尤其是行人与非机动车等交通弱者,其通行环境均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行权利也得到了保证,实现了交通的安全、通畅、便捷及城市环境美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熊明等,城市设计学――理论框架.应用纲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华夏出版社,2001年

3.徐思淑周文华,城市设计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年

4.张玉芬,道路交通环境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

5.任福田,城市道路规划与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篇6

一、工程概况

玉符河发源于泰山北麓,上游有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三条支流,在三川回合处建有卧虎山水库,汛期洪水通过卧虎山水库下泄,水库以下玉符河干流总长河道总长40.8km,流域面积827.3km2。流域内大部为山区,上游地势较高,京沪铁路桥以上为山丘区,以下为丘陵区。铁路桥以上,上游段坡降较陡,河口较宽100~2000m,铁路桥以下游段坡度变缓,河宽变窄,济长公路桥附近仅160m,丰齐~北店子长12.2km,坡降更为平缓,受黄河回水顶托,泥沙淤积,入黄口以上3.0km形成倒坡。牛角峪由于兴建了玉清湖水库的沉沙池,河道的堤距由700m缩短至150m,大大较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

玉符河为季节性山洪河道,断面上大下小,河道蜿蜒曲折,河床、河岸冲刷严重,堤防残缺不全,年久失修,行洪能力低,易漫溢成灾另外,由于黄河河床较高,玉符河末端呈倒比降,一般洪水无法泄入黄河,下游地区易受淹成灾。入黄口无建筑物控制,黄河大水时易倒灌,危急市区安全,给未来西区带来了很大的洪水隐患。现状防洪能力仅5年一遇,远小于河道设计防洪标准。

二、设计理念与原则

传统的水利工程以水工工学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在河道设计中注重体现河道实用性,淡化了河道的生态作用,在实践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次设计,在汲取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注重体现河道的生态型、多样性,以达到综合治理,取得综合效益的目的。

(一)以防洪为前提,体现生态化治河理念

河道治理按照“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水利与景观、防洪与生态、亲水与安全等方面协调统一。河道设计按照宜宽则宽、宜弯则弯、人水相亲、和谐自然的思想,在保证防洪、蓄水、回灌补源的前提下,将河道建成环境宜人的亲水空间。通过河道的综合整治,建立具有综合功能、较高安全度的城市防洪体系,在减轻自然灾害的对城区造成的损失同时,既可对市区的地下水进行补充,又可为河道周围的居民创造更多的城市滨水自然空间和生活休闲空间。

(二)河道功能的多样化

综合考虑防洪、除涝、蓄水、旅游休闲、绿化美化、交通、人文景观等方案,以防洪工程为基础,其它工程统一考虑,使治理后的玉符河成为一条多功能、多景致的河道。

同济南市泉水相关,玉符河还具有为泉群回灌补源的特殊功能。玉符河河床表面以砂砾石为主,局部地段为石灰岩,渗漏严重,与市区地下水连通性较好,具有促使市区泉群喷的地形、地质条件,是泉水的重要补给地。通过河道整治,增加河道蓄水时间,既可以保证景观效益,又可以增加地下水的入渗,有利于泉水的补给。

(三)断面形式多样化

河道根据其不同综合功能、设计流量、工程地形、地质情况,确定不同类型的断面形式,宽窄不一,深浅变化。在绿化河岸与设置人行道路时,通过合理布置充分体现河道安全、休闲和亲水功能,注重生态性与亲水性,

(四)体现河道生态性

在河道断面形式、比降的选择上,充分体现河道的生态性。设计中充分利用浅滩、缓坡等自然条件,增加水面,为水生植物生存创造有利条件,河道绿化体现植物多样性,以美化环境为人们创造宜人的休闲空间。

三、河道整治设计

(一)设计标准

玉符河设计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设计流量(北店子入黄口)2170m3/s。

(二)河道平面布置

玉符河河道走向基本与原河道一致,河道纵断面比降按地形条件确定,设计河底线与地面线基本平行。河道上口宽以外两岸平行与河道轴线均布置河道绿化带。

(三)河道断面设计

玉符河属季节性河道,汛期和非汛期流量差别较大,对河道断面需求也差别较大。因此,河道断面尽量采用复式断面,子槽与滩地相结合,子槽按卧虎山建库以来最大泄量240m3/s设计,全断面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设置不同高程的亲水平台,充分满足人们亲水的要求,增加人同自然沟通的空间。河道断面形式多样化,根据工程地形、地质情况,宽浅变化,深浅不一,尽量体现河道自然的属性。同时,在原河道中较宽的地方,在满足防洪的要求下,其余地段设置湿地,既可在汛期起到滞洪的作用,又可以在平时增加绿化及水体面积。

(四)护岸设计

根据现代治河理念,河道护砌以生态护砌为主,恢复河道的自然属性,体现生物多样性。子槽采用预制砼网格、土工格栅、草皮结构,二滩为低矮灌木结合卵石游步路,大堤护坡采用草皮护坡。通过合理布置,使河道具有防洪、休闲和亲水功能。

(五)拦蓄建筑物设计

在满足河道防洪的能力下,在河道内建设橡胶坝、跌水等拦蓄工程,使洪水延缓下泄,增加河水入渗,补充地下水资源。同时也可增加水景,抬高水位,拓宽水面,增加蓄水量,以满足城市生态需要,改善生态环境,营造城市水景观,满足亲水性需要求。水源以卧虎山水库泄水为主,引黄、引江补源水为辅。河道共设9道橡胶坝、2座跌水。

(六)河道绿化及景观设计

玉符河的绿化与景观设计着重与景观配置及营造大众的休闲、亲水空间,设计中注重自然景观的发掘,并尽量使使人造景观融于自然景观之中。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篇7

1.1小城市及县城防洪标准偏低,排涝能力不足

小城市及县城几乎都依河而建或河流贯穿其中,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的辐射作用,人口与财富大量集中在城市,由于城区现状防洪标准低,据有关资料,在我国641座有防洪任务的设市城市中,防洪标准低于国家标准的就有431座,而目前小城市及县城的防洪标准更低,仅为五年一遇-十年一遇,有些县城几乎不设防;同时由于城区扩张,大面积地面硬化,使得暴雨产生的径流量成倍增加,峰值更为集中,加上受外河水位顶托,使得内水排不出,外河又倒灌,而目前大部分城区几乎没有排涝设施,造成市内排水系统不畅,排涝设施不足,城区经常遭受洪涝灾害,损失十分严重,一些小城市、县城几乎年年受淹。根据有关资料统计,1999年,浙江省嘉兴市一个市洪灾损失就达40亿元,除4亿元为城市中心区的损失外,其余大量损失为分布在市辖城镇,可见,小城市及县城遭受洪涝损失之大。

1.2盲目侵占城区河道,减少水面,导致洪涝灾害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勃兴和对环境的忽视,在小城市及县城建设中,土地利用价值高,受经济利益驱使,为了多争一块土体,盲目侵占河道和蓄滞洪区,将城区河道排水改为管道排水,在上面兴建街道和商业城等设施,使得城区水面积急剧减少,天然调蓄功能不足,内河排水不畅,易淤积、堵塞洪水通道;因蓄滞洪区面积被侵占,造成原有满足设计排涝要求的排涝设施排涝能力不足;由于上述的原因,使得暴雨时,人为产生新的洪涝灾害,街道被淹成为常见病,加大了城区洪涝灾害的发生。

当城区河道被侵占后,内河易被垃圾等杂物淤积,不易清除,大量污水的排入使得水环境恶化,违章建筑等使得沿河环境脏乱差,城市生态系统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1.3城区水利缺乏专项规划,城市水利功能得不到整体发挥

在小城市、县城建设过程中,对城区防洪规划较为重视,特别在“98洪水”后,各地编制了或正在编制科学、可行的城区防洪治理规划,并开始实施,而对排水以及作为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体系特殊载体的城市水利,则没有专项的整体规划,仅对某一小区域内水系进行景观设计,缺乏对整个城区水系的滞洪排泄雨洪、为工农业供水和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的综合考虑,使得城市水利的减少洪涝灾害、净化环境、提供公共绿地和旅游休闲等各项生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城区防洪规划和城市道路、排水等市政工程规划分属不同的部门,水利部门只进行河道的防洪规划,城建部门负责城区的排水及用地规划,市政部门排水标准与水利部门要求的排涝标准不一致,使河道防洪治涝与城区防洪治涝截然分开,难以协调。1998年,某市实施城市防洪治涝工程,根据内河中蓄滞洪区的面积和排涝要求确定了排涝站装机容量,并实施完成。可在工程建成后,因城区面积扩大,将该蓄滞洪区所在地划为新城区,新区建设中将蓄滞洪区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造成原有排涝装机容量不足。

二、解决小城市及县城水利问题方法探讨

2.1对城区进行专项水利规划

水利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一样,围绕城市或县城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同步协调,并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市(县城)总体规划报告的附件,正式列入总体规划内容,报有关部门批准实施。

专项城市及城区水利规划应以城区为主,兼顾农村,城乡一体化。要确保防汛安全,不能让城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因洪涝灾害而遭受损失;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改造整治内河水系,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满足城区引水、排水和生活环境的需要,建立多功能、高效益的水保护综合体系,促进城市开发和品位提升。

主要规划项目为防汛、引水、排水、水环境等。防汛主要是根据城市、县城规模和国家防洪标准确定的防洪治涝标准,采用加高加固现有防洪堤等工程措施,提高城市抗洪能力。引水和排水是城市水利规划的重要内容,要统一规划水源,合理调度水利工程,引入高质量的水;通过暴雨峰值和径流量计算,确定城区的排水出路,完善排涝设施,保证有水排得出去。水环境的治理则保留水面积,通过清淤疏浚、截污、亲水护岸、水利设施改造、立体绿化等措施,控制水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美观的目标,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场所。

2.2加强城区河道水系的综合治理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城市景观环境的重要依托,由于城区发展以及管理上的不善,使城区内河道成为城市排污沟,集污水和洪水为一身,恶化了人民的生活环境,制约城市发展。目前,对城市水系进行综合治理得到了人们的重视。1998-1999年,北京市对市中心区的水系进行了综合治理,实现“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目标,取得了社会、经济和环境多方面的效益。1993-1997年,成都市对府南河进行了综合整治,以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等项目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融合,形成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得到了人们广泛认同和赞许,荣获1997年度联合国人居奖。这些做法值得发展中的小城市及县城借鉴,切不可走上先污染后治理、先侵占后拆迁的老路。城市建设初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水利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建立起良好的河流景观与滨水环境,绿依水,水依城,将城区建设成与水融为一体的特色景观环境。

2.3加快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

现代城市水利是一项综合工程,承担着防洪治涝、供水排水、排污治污及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水资源管理体制仍是水利部门管水源和防洪治涝,城建部门管城区供水和排水,环保部门管理污水。管水和防洪治涝的不管城区供水、排水和治污,管供水和排水的不管水源、防洪治涝、治污和河道上下游的关系,甚至出现河道排涝和城区排水标准不是同一体系,块块管理,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兼顾,全面规划,使水利设施难以合理安排,并充分发挥作用。应加快水务一体化管理步伐,借鉴上海、深圳等地城市水务改革成功经验,将涉及水事务的统一管理,使城市水利实行统一、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由水利部门对城区的防洪治涝、供水、排水及水环境治理统一规划,研究防洪减灾措施,保证高质量供水,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4加大对城市水利的投资力度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城市(城区)的供水质量、生态环境的协调美化要求越来越高,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对水利建设要求也相应提高,其所需资金较大。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全社会办水利的办法筹集资金。

政府要加大对城市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并制定一些扶持政策,向受益企、事业单位集资来支持城市水利建设。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篇8

摘要环城绿色通道是城市的生态隔离屏障,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和品位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高邮市城市环城绿色通道建设的主要情况、成功做法和体会,对高邮城市发展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环城绿色通道;建设;江苏高邮

城市环城绿色通道是城市绿化的一项重点绿化工程,更是城市的生态隔离屏障,是城市的一项标志性工程,搞好环城绿色通道,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和品位具有重要作用[1]。

1基本情况

1.1自然社会情况

高邮市位于江苏中部里下河水网地区,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高邮城始建于公元前223多年的秦朝,已有2230多年的建城史,因秦王嬴政在此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高邮城,西傍京杭大运河和高邮湖,东临京沪高速,北到高邮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至城南新区,全市总面积1963km2,其中城区面积40km2[2]。

1.2环城路情况

高邮环城道路全长24km,主要由京杭大运河东堤和大外环2条道路组成。西环为京杭大运河东侧圩堤,长10km,为国有土地,权属高邮市京杭运河管理处;北、东、南3环为大外环公路,长14km,多为集体土地,权属高邮镇、卸甲镇、龙虬镇、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新区5个镇、区。

1.3环城路绿化情况

大外环公路建成于2005年,长14km,其中村庄、河流、道路、房屋等不宜绿化长度约4km,可绿化长度10km。按照两侧宽度各30~50m的标准,高邮市于2006—2007年分2年建设,实际建成绿色通道80hm2,既形成高标准的绿色廊道,又建成大规格的苗圃基地,树种以香樟、大叶女贞、黄山栾树、杂交落羽杉、垂柳等为主,由中标单位实施。西环路为京杭大运河东侧圩堤,权属高邮市京杭运河管理处,长10km,绿化面积100hm2,其中城区段4km,绿化以广玉兰、大叶女贞、香樟、紫荆、垂柳、合欢等景观树种为主;城郊段6km,以杨树、水杉等造林树种与大叶女贞、合欢等绿化树种相结合,由高邮市京杭运河管理处实施管理。

2主要做法

2.1景观化设计

按照把环城路建设成“发展大道、景观大道、生态大道”的总体目标,高邮市组织林业、建设、农业、农开等部门和沿线镇区、单位及实施载体负责人,林业、绿化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并赴环城路进行实地勘察调查,共同完成工程的规划设计。设计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景观林和经济林相结合,突出重点、分段规划”的原则,做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花则花、宜苗则苗、宜草则草、宜水则水。苗木栽植时,做到乔、灌、草相搭配,常绿与落叶相结合,提高绿化层次感和景观效果[2]。对集镇、村庄、交通要口等重要节点规划建设公益林,由当地政府或林业、园林部门实施,其他地段规划为商品林,面向社会招标,由中标的载体实施。

2.2市场化运作

为破解环城路绿色通道建设过程中“政府少投资、群众不集资、绿化不停步、环境有改变、形象有提升、生态有提高”的问题,高邮市确定“市场化动作、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的原则,将沿线两侧除公益林以外的土地全部拿出来面向社会招标,采取既是绿化带,又是苗圃地,更是景观林,一举多得的方法[1]。西外环京杭大运河东堤公益林建设由京杭运河管理处负责;北外环、东外环、南外环商品林建设则由林业、建设部门牵头,制定绿化设计方案,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确定绿色通道建设的实施载体,共确定高邮市园林绿化工程公司、高邮市园艺中心等4家中标单位为实施载体,由政府部门与实施载体签订造林绿化协议,即前3年实施载体无偿使用土地,后3年实施载体按时价的一半付土地租金,由载体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组织环城路两侧的绿色通道建设;北外环、东外环、南外环重要节点的公益林,由当地政府或林业、园林部门建设。

2.3工程化造林

在土地流转到位后,各个载体立即派出施工人员、大型机械进场施工,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要求施工。对地势较低的东外环,在绿色通道两侧统一放样,统一开挖内、外2条隔水沟,隔水沟口宽2m以上,底宽1m以上,深1.2m以上,内部土地统一整理、清障,根据不同地形地貌,设计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绿化小品;同时为保证造林成活率,提高经济效益,绿色通道内部还进行开沟,实行抬田、筑垛造林。造林质量是环城路绿色通道建设的生命线,各个实施载体都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始终抓住质量这个中心,强化检查督促,提高工程质量,既要多栽树,更要栽好树;既要扩总量,更要提质量,真正做到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成一片。苗木的好坏是林木成活率高与低的重要保证,在造林苗木使用上更要严把质量关,在绿色通道建设中严格把关,杜绝引入一些劣质苗木、人情苗木,避免大面积林木病虫害的发生。

2.4项目化管理

明确实施载体后,对规划为商品林的地段,由各实施载体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根据各自地段的地形地貌特点,提出实施方案,并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进行苗木栽植[2]。在栽植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全程跟踪监督,严格按照绿色通道造林技术规范要求栽植树木,并在工程完成后,由市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业人员运用全球卫星定位仪(gps),对绿化面积逐地逐块进行检查验收,对验收结果和相关的管护措施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进行考核。验收合格的,市政府按照与实施载体签订的协议对其进行奖励,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对验收不合格的限期完善,确保按规划要求建设好绿色通道。

3体会

环城路是城市的第一形象和窗口,区位重要,地位特殊,搞好环城路绿化意义重大。加强沿路生态建设,道路两侧建设成高标准绿色通道,必须将经济林与景观林有机结合,既考虑景观生态又考虑百姓增收,从而将环城路建设成景观大道、生态大道、形象大道。

3.1土地流转必须到位

土地是绿化的基础,更是环城绿色通道建设成功的前提。由于环城路位于城郊,战线长,涉及乡镇和单位多,涉及户数多、人口多。如靠一村一组、一家一户,各自为政建设绿色通道,建设速度、质量、效果难以保证,必须将土地流转过来,集中规划、分段建设、统一管理[3]。

3.2规划设计必须到位

要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景观林和经济林相结合,突出重点、分段规划”等原则搞好规划设计;要聘请专业单位、专业人员进行规划设计;要根据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点进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既要符合绿色通道的建设要求、有共性,更要能反映地方特色、有个性。

3.3载体落实必须到位

土地和资金是环城公路绿色通道建设的两大难题,而资金是最大的难题。要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吸引各类资金投向环城公路绿色通道建设。要在注重政府导向投入、企业主体投入的同时,突出社会资金广泛投入,通过明晰林权,选择立地条件好的地块,进行公开招标,落实实施载体,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环城路绿色通道建设与管理[4]。

4参考文献

[1]施忠华,唐季云,施益明.通州市绿色通道工程杨树扦插育苗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09(5):110-111.

[2]张爱礼,张伟,赵正龙.高邮:绿色通道有创新[j].中国林业,2008(20):34.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篇9

摘要环城绿色通道是城市的生态隔离屏障,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和品位具有重要作用。介绍了高邮市城市环城绿色通道建设的主要情况、成功做法和体会,对高邮城市发展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环城绿色通道;建设;江苏高邮

城市环城绿色通道是城市绿化的一项重点绿化工程,更是城市的生态隔离屏障,是城市的一项标志性工程,搞好环城绿色通道,对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和品位具有重要作用[1]。

1基本情况

1.1自然社会情况

高邮市位于江苏中部里下河水网地区,是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高邮城始建于公元前223多年的秦朝,已有2230多年的建城史,因秦王嬴政在此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高邮城,西傍京杭大运河和高邮湖,东临京沪高速,北到高邮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至城南新区,全市总面积1963km2,其中城区面积40km2[2]。

1.2环城路情况

高邮环城道路全长24km,主要由京杭大运河东堤和大外环2条道路组成。西环为京杭大运河东侧圩堤,长10km,为国有土地,权属高邮市京杭运河管理处;北、东、南3环为大外环公路,长14km,多为集体土地,权属高邮镇、卸甲镇、龙虬镇、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南新区5个镇、区。

1.3环城路绿化情况

大外环公路建成于2005年,长14km,其中村庄、河流、道路、房屋等不宜绿化长度约4km,可绿化长度10km。按照两侧宽度各30~50m的标准,高邮市于2006—2007年分2年建设,实际建成绿色通道80hm2,既形成高标准的绿色廊道,又建成大规格的苗圃基地,树种以香樟、大叶女贞、黄山栾树、杂交落羽杉、垂柳等为主,由中标单位实施。西环路为京杭大运河东侧圩堤,权属高邮市京杭运河管理处,长10km,绿化面积100hm2,其中城区段4km,绿化以广玉兰、大叶女贞、香樟、紫荆、垂柳、合欢等景观树种为主;城郊段6km,以杨树、水杉等造林树种与大叶女贞、合欢等绿化树种相结合,由高邮市京杭运河管理处实施管理。

2主要做法

2.1景观化设计

按照把环城路建设成“发展大道、景观大道、生态大道”的总体目标,高邮市组织林业、建设、农业、农开等部门和沿线镇区、单位及实施载体负责人,林业、绿化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并赴环城路进行实地勘察调查,共同完成工程的规划设计。设计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景观林和经济林相结合,突出重点、分段规划”的原则,做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花则花、宜苗则苗、宜草则草、宜水则水。苗木栽植时,做到乔、灌、草相搭配,常绿与落叶相结合,提高绿化层次感和景观效果[2]。对集镇、村庄、交通要口等重要节点规划建设公益林,由当地政府或林业、园林部门实施,其他地段规划为商品林,面向社会招标,由中标的载体实施。

2.2市场化运作

为破解环城路绿色通道建设过程中“政府少投资、群众不集资、绿化不停步、环境有改变、形象有提升、生态有提高”的问题,高邮市确定“市场化动作、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的原则,将沿线两侧除公益林以外的土地全部拿出来面向社会招标,采取既是绿化带,又是苗圃地,更是景观林,一举多得的方法[1]。西外环京杭大运河东堤公益林建设由京杭运河管理处负责;北外环、东外环、南外环商品林建设则由林业、建设部门牵头,制定绿化设计方案,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确定绿色通道建设的实施载体,共确定高邮市园林绿化工程公司、高邮市园艺中心等4家中标单位为实施载体,由政府部门与实施载体签订造林绿化协议,即前3年实施载体无偿使用土地,后3年实施载体按时价的一半付土地租金,由载体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组织环城路两侧的绿色通道建设;北外环、东外环、南外环重要节点的公益林,由当地政府或林业、园林部门建设。

2.3工程化造林

在土地流转到位后,各个载体立即派出施工人员、大型机械进场施工,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要求施工。对地势较低的东外环,在绿色通道两侧统一放样,统一开挖内、外2条隔水沟,隔水沟口宽2m以上,底宽1m以上,深1.2m以上,内部土地统一整理、清障,根据不同地形地貌,设计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绿化小品;同时为保证造林成活率,提高经济效益,绿色通道内部还进行开沟,实行抬田、筑垛造林。造林质量是环城路绿色通道建设的生命线,各个实施载体都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始终抓住质量这个中心,强化检查督促,提高工程质量,既要多栽树,更要栽好树;既要扩总量,更要提质量,真正做到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成一片。苗木的好坏是林木成活率高与低的重要保证,在造林苗木使用上更要严把质量关,在绿色通道建设中严格把关,杜绝引入一些劣质苗木、人情苗木,避免大面积林木病虫害的发生。

2.4项目化管理

明确实施载体后,对规划为商品林的地段,由各实施载体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根据各自地段的地形地貌特点,提出实施方案,并经林业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进行苗木栽植[2]。在栽植过程中,林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全程跟踪监督,严格按照绿色通道造林技术规范要求栽植树木,并在工程完成后,由市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业人员运用全球卫星定位仪(GpS),对绿化面积逐地逐块进行检查验收,对验收结果和相关的管护措施按照规划设计的要求进行考核。验收合格的,市政府按照与实施载体签订的协议对其进行奖励,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对验收不合格的限期完善,确保按规划要求建设好绿色通道。

3体会

环城路是城市的第一形象和窗口,区位重要,地位特殊,搞好环城路绿化意义重大。加强沿路生态建设,道路两侧建设成高标准绿色通道,必须将经济林与景观林有机结合,既考虑景观生态又考虑百姓增收,从而将环城路建设成景观大道、生态大道、形象大道。

3.1土地流转必须到位

土地是绿化的基础,更是环城绿色通道建设成功的前提。由于环城路位于城郊,战线长,涉及乡镇和单位多,涉及户数多、人口多。如靠一村一组、一家一户,各自为政建设绿色通道,建设速度、质量、效果难以保证,必须将土地流转过来,集中规划、分段建设、统一管理[3]。

3.2规划设计必须到位

要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景观林和经济林相结合,突出重点、分段规划”等原则搞好规划设计;要聘请专业单位、专业人员进行规划设计;要根据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特点进行规划设计,规划设计既要符合绿色通道的建设要求、有共性,更要能反映地方特色、有个性。

3.3载体落实必须到位

土地和资金是环城公路绿色通道建设的两大难题,而资金是最大的难题。要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吸引各类资金投向环城公路绿色通道建设。要在注重政府导向投入、企业主体投入的同时,突出社会资金广泛投入,通过明晰林权,选择立地条件好的地块,进行公开招标,落实实施载体,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环城路绿色通道建设与管理[4]。

4参考文献

[1]施忠华,唐季云,施益明.通州市绿色通道工程杨树扦插育苗技术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09(5):110-111.

[2]张爱礼,张伟,赵正龙.高邮:绿色通道有创新[J].中国林业,2008(20):34.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标准篇10

关键词:北川新县城,水系规划,多目标导向

1.前言

城市水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重要的资源空间和环境载体。城市水系兼有防洪排涝、涵养水源、平衡自然生态系统、调节微气候、提供旅游休闲娱乐场所等重要功能。城市水系规划可以充分发挥水系的综合功能,塑造城市的水景观,改善城市的水环境,从而在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举世瞩目的2008年“5.12”特大地震给我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城在地震中遭到毁灭性破坏。2008年11月国务院明确北川新县城异地重建,并在多方共同努力和参与下,选择了在原安县境内安昌镇东南角。

北川羌族自治县是具有浓郁羌族特色的地区,是中国唯一羌族自治县。据考证,夏禹是羌人的后裔,水在羌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打造和谐的水系生态系统,对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城市总体空间框架的有机构成将起到重要作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保证。

北川新县城水系在高标准、严要求的指导思想下,通过多专业的协调,确保了安全、生态、文化和资源节约等多目标的同时实现,使水系成为新县城建设的亮点,为北川建设成“安全、宜居、特色、繁荣、文明、和谐”的城市作出了极大贡献。

2.概论

2.1现状概况

北川新县城位于丘陵平坝区,地势平坦,起伏较小,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区域气候类型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年平均气温13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达1470毫米。充足的降水量及适宜的温度,造就了当地丰富多样的水生态系统。

为保证北川新县城防洪排涝安全,并综合利用城市滨水开敞空间,进行了北川新县城水系规划的编制。规划范围同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一致,面积共计7.1平方公里,为保证水系的整体性,研究范围适度扩大。

规划范围内主要有安昌河、顺义河、蒋家河、钻岩子河、桂花河等5条现状河道,主要灌溉渠2条,小灌渠若干。其中安昌河为涪江右岸一级支流,是新县城所在区域农田灌溉水源主要供给河道,常年有水,但水量受季节性影响大,其余为新县城及周边地区山洪排泄河道,防洪排涝能力有限,当山洪与安昌河洪峰遭遇时易造成平坝地区内涝。

2.2规划简介

规划以打造羌族特色的水系景观为理念,结合防洪安全、用地布局、城市景观、道路交通、场地竖向等多方面的因素,利用新县城内部天然水系与农业灌渠规划了8条主要水系,全长28千米,以防洪为主要功能的4条,以排水为主的2条,以景观为主的2条。其中安昌河是过境河道,承担区域防洪功能,顺义河为新县城小区域主要山洪排除河道,永昌河为新县城最重要景观河道。

规划根据水系坡度、周边绿地和建筑类型等的不同,选用静态、跌瀑、湿地、自然等多种形态的水系景观系统,水系沿岸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体现羌族特色,在城市建设方针的思想指导下,为城市建设与和谐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规划以顺义河山泉水作为永昌河主要水源,其他水系均以安昌河为水源。所有景观用水取量、调度、分配均采用重力流,减少建设、运行、管理费用。

3.规划特色

总理对北川新县城提出了“安全、宜居、特色、繁荣、文明、和谐”的十二字建设方针,水系规划以落实十二字建设方针为目标导向,通过多专业的协调,确保水系规划的顺利实施。

3.1安全保障是水系规划的前提

安全是城市建设的首要条件,新县城所在地远离地震断裂带,并避开泥石流威胁区,主要自然灾害为洪灾,所有规划水系工程必须保证城市防洪排涝安全。

设防标准是防洪工程建设的基本依据,是城市抵御防洪能力最重要的指标,但标准选择过高,将会增加工程量;标准偏低,又难以保证城市安全。规划在满足防洪排涝强制性条文要求下,通过对多种重现期下洪水流量的比较,并对河道宽度、深度、洪水位演变、工程造价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比较,选取北川新县城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由于安昌河为过境河道,上游坡度大,短历时洪水量变化较大,规划适度提高设防标准,其堤岸按50年一遇标准设防。小区域山洪排除河道按10年一遇标准设防。城市内部雨水排放采用城市暴雨强度公式计算,一般区域重现期标准采用2年,重要地段取5年。

3.2生态优先是水系规划的基础

充分、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创造生态之美、和谐之美,是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规划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设计理念,构筑了新县城和谐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能有效减低河水流速,蓄洪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坏力,消减洪水的灾害性和突发性。

3.2.1水系形态

现状水系生态系统良好,规划尊重河道现状线型,注重自然水系的空间效果,保留自然沙洲、缓坡河滩、沿岸生态系统,并因地制宜整改多处小型集中水面与湿地,增强水景效果,在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对河道水质进一步净化,保证水系出口水质标准不低于引水水质标准,保障下游水环境质量,同时永昌河、顺义河、钻岩子河的出口位于城市下游地带,当过境的安昌河遭遇超标洪水时,湿地可做内部山洪与城市雨水蓄洪区,缓解超标洪水的影响。

3.2.2堤岸改造

水系堤岸的选择对水系规划与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生态护岸能有效保证水系及周边生态系统的有效自然循环,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但洪水冲刷易导致河道改线,适宜于水流平缓和城市地带;硬质护岸造成水土隔离,生态效果差,但对于保持河道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适宜于城市内部水流湍急地带。新县城内河道平均坡度0.5%左右,山洪流速相对较快,为保证河道护岸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必须对河道断面形式、水位、流速进行合理判断。防洪河道按照5年一遇洪水位为分界线,5年一遇洪水位以下采用人工硬质护岸,5年一遇洪水位以上采用生态自然护岸,既满足景观要求,又防止水流的过度冲刷,保护了河堤安全。对主要承担城市内部排水功能和景观功能的河道,全部采用生态护岸。

顺义河为新县城范围内重要的山洪排除通道,其自然生态系统良好,规划在保留原有河道系统的基础上单边拓宽或利用周边低洼带新建一条行洪通道,保护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河道两侧规划50-200米绿化带,采用微地形的缓坡处理,既能起到超标洪水消峰与滞洪作用,增加新县城防灾安全可靠性,又能创造优良生态系统。

3.3文化塑造是水系规划的灵魂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城市之根,是一个城市最深厚的根源和灵魂。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水祭是羌族重要的祭礼活动,北川新县城所在地历史悠久,水乡文化丰富,规划充分考虑了羌族文化的传承和对水乡文化的保留。

3.3.1羌族文化

根据城市总体布局,沿水系采用主题雕塑、民俗场地、景观小品等多种表现手法,对具有浓烈羌族特色的历史、民风、民情等文化资源予以表达。

主题雕塑方面选取羌族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神化故事、风土人情、生活场景等,采用各种雕塑手法予以形象表达,如《大禹王的故事》、《欢聚羌历年》、《羌寨新娘》等。

民俗场地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吸引力,如节庆聚会场地萨朗舞广场、传统体育竞技场地,表现羌族体育活动扭棍、摔跤角力、顶杆,同时将羌族特有的民族工艺和服装服饰图案,以及羌族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等元素用于园林景观小品设计之中。

以“羌红”为创意,设计贯穿全城的步行慢跑健身系统,沿线打造突出羌族特色的铺装与植被,展示羌族特色与生态文化,使置身其中的人时刻感受到民族特色气息。

3.3.2地方特色

规划通过深度调研与研究,对于具有地方特色和体现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河道、桥梁、引水渠等予以保护与利用,丰富水系文化内涵,有利于当地居民对城市水系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同时,水系规划突出对乡土材料的利用,水系建设采用大量当地石材,沿线绿化尽可能采用乡土树种与植被,形成浓郁的地方乡土景观。

3.4资源节约是水系规划的核心

节约资源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水系规划中充分突出对土地、能源、水资源的节约,并致力于减少后续运行管理费用节约意义与方式。

3.4.1土地资源

新县城选址地位于河坝地区,大量灌渠分布其中,可利用土地有限,规划通过系统的梳理,对灌渠适度保留,在保证城市生态系统完整的基础上,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

新县城防洪河道洪水量具有短历时、瞬时量大、流速快的特点,如果全部采用生态河道,需要预留足够宽的空间,且洪水量迅猛时容易改道,对新县城土地利用产生制约,规划防洪河道适度采用硬质系统,缩小断面尺寸,既节约土地,由保证行洪安全。

3.4.2能源

所有水系均采用无动力运行,节省大量能源和人工运行费用。景观引水和水量分配采用相对固定的控制系统,基本无人工操作,节省能源资源,减少后续的维护和管理费用。

新县城内部所有景观用水均采用重力流引自安昌河和顺义河上游,进水口采用相对固定闸孔控制。汛期时,顺义河上游来水量大,减小安昌河进水孔尺寸,达到了控制洪水进入新县城的目的。所有河道水量分配均采用固定分水,基本不设置人工控制系统,规划吸纳都江堰分流系统原理,水系分流口采用不同高差和宽度对流量进行控制。例如三河分流处,不同河道承担的功能不同,永昌河景观、云盘河为城市内部排水、顺义河为防洪,根据景观重要性,永昌河水量必须优先保证,其次为云盘河,然后为顺义河。枯水期时,顺义河上游来水量小,永昌河需要大量补水,汛期时,永昌河多余水量需要外泄下游排洪河道。规划对进入永昌河的分水采用闸阀控制,汛期时,闸阀关闭,所有安昌河的引水流至云盘河与顺义河,但云盘河下游接纳能力有限,规划通过控制进入云盘河的河口宽度为5米,进入顺义河的宽度为16米,云盘河的河床低于顺义河河床0.05米,保证城市引水量小于0.5立方米/秒时,所有水量进入云盘河,流量大于0.5立方米/秒时,开始分流至顺义河,引入量越大,顺义河分流量越大,当引水渠有洪水侵入时,流量主要分流至顺义河,保证了新县城的防洪安全,同时又减少河道维护与管理工作。

3.4.3水资源

传统的城市雨水排除系统强调把雨水尽快排到城市外,仅仅考虑城市自身防洪安全,这种排水方式造成雨水资源浪费,易导致下游洪水频率上升,同时也增加了整个城市排水系统的规模和造价。北川新县城所处地带雨量丰富,瞬时暴雨量大,河道过洪断面要求较大,但枯水期地表径流有限,容易导致河道干枯,规划沿水系建设多处拦蓄水设施,适度种植水生植物,增加城市景观效果,同时又能对雨洪水起到一定调蓄作用,强化水环境净化作用。新县城内部绿地较多,规划依照地形,利用低洼地带适度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利用雨水进行绿地浇灌,既可减少绿化灌溉运行与管理费用,又增加雨水下渗,减少雨水管网投资。

3.5规划协调是水系规划的关键

水系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城市防洪、排涝有着密切关联,同时受到城市规划总体布局、道路工程、场地竖向、排水工程、城市景观等多方面的影响,只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后,水系规划才可顺利的实施。

城市规划总体布局: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水系规划必须在城市规划总体布局的要求下进行,但水系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又会对城市规划的总体布局产生一定的影响。新县城水系规划在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同时水系规划又根据自身功能和要求,对城市用地形状和性质进行适度的调整,保证了城市格局更加合理,节省与综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场地竖向:合理的场地竖向对水系工程建设至关重要,能有效节约土地,减少工程投资,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水景视觉效果。新县城南部地势低洼,是河道集中出口地带,现状地面高程受到外洪与内涝影响,如利用泵站抽水,投资1.5亿以上,且泵站占地面积大,实施困难,后续维护管理费用高,规划根据新县城场地竖向平整要求,将受到雨洪影响地块竖向抬高至不低于安昌河三十年一遇防洪高程,土方量新县城内部场地平衡,减少工程造价,节省大量土地。

排水工程:防洪排涝是城市水系主要功能之一,保证城市排水系统就近顺利的接入,能有效减少城市雨水管网工程造价。根据城市地势与河道走向,所有河道堤岸需低于临近地块最低高程以下,保证场地雨水能顺利接入河道;雨水管道应在满足管径和合理埋深的要求下,管道出口高程位于常水位以上,根据多个高程的控制要求,确保水系沿线雨水管的接入。新县城雨水管道规格一般在D1500以内,管道覆土厚度1.5米左右,规划河床距离地面高差控制在3.0米以内。

道路工程:水系线形与道路工程关系较为紧密,不同的水系形态,造就不同的路网格局,完全遵照现状水系,将导致路网格局不尽合理,增加桥梁建设费用,增加市政道路下城市管网的跨河处理难度,水系工程与道路工程需要相互协调,适度调整水系线形与路网形态,减少相互干预,保证工程合理实施。道路跨越河道时,桥涵结构形态、厚度对河道竖向带来重要的影响,桥梁跨径过大,桥墩对河道过水宽度的影响减小,但会导致桥梁厚度增加,影响河道深度;减小桥梁跨径,减少桥板厚度,但增加的桥墩会影响过水断面宽度。规划河道堤岸高程不高于桥涵底结构高程,保证河道行洪能力不受道路交通工程的影响。道路规划设计应考虑与河道堤岸、水工设施的衔接,保证河道行洪安全,具有防洪或排水功能的河道内的挡水设施应置于道路桥涵上游,尽可能减小对河道过流能力的影响。

景观规划:景观指引是水系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对于打造羌族特色的城市水系,景观规划尤为重要,结合景观指引要求,规划根据河段坡度、绿地系统、周边建筑类型等不同,选多种形态的河道景观,打造了具有浓郁特色的城市水系景观。

图6水系规划与景观规划相协调

4.总结

水系规划是一个跨专业、多学科、综合性的规划,必须通过多专业、多工种合作,在保障城市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保证水系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充分展示城市生态和文化的灵魂,充分、合理利用当地水资源,创造生态之美、和谐之美,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公共空间,从而为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品质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