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1:55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篇1

1.设计理念先进――分类分阶,因材施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选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地理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同时强调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有的是探索自然奥秘的需要,即“文化的地理”;有的是认识社会生活环境的需要,即“生活的地理”;有的则是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的需要,即“科学的地理”,每一种学习需要都是合理且需要教师、教材给予支持的。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充分把握学生的多元需求,深刻领会这种教育新理念,并把它贯彻到教科书的编制中,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基础、不同目标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这种分类型分阶段、因材施策的理念不仅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学理念的传承,完全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是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最大亮点。

2.设计方式科学――强化动手,提升能力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注重开展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多样化的能力,如终身学习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等。每节课正文前都用“探索”的方式提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设置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究并解决问题。每节课后教材又用“案例研究”的形式丰富学生知识,对正文内容进行扩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非常符合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可充分利用教科书这一特点,先安排学生预习或课堂自学,再对点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则起到答疑解惑、订正、补充和拓展的作用。这样的学习过程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获取信息能力、阅读图表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实现由教师“教”到学生“学”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设计结构合理――主辅对照,互有补充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正文结构严谨,个性突出,其中包括文字系统、图像、图表、图文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每章开头有一个课题,正文中除基本的文字和图表外,还安排了众多特色栏目,有“探索”、“学习指南”、“阅读材料”、“名词链接”、“讨论”、“活动”、“比较”、“案例研究”与“复习题”等。“探索”重在利用新鲜的内容冲击学生头脑,利用第一印象帮助学生接触、熟悉新情境,尽快导入新课;“名词链接”、“阅读”、“案例研究”侧重从科学层面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了解背景知识以更好理解所学习内容;“学习指南”中既列出了学习要点,又包含学法指导。这种主辅对照的教材结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辅助内容对知识点进行二次加工吸收,使“教”的内容转化成学生“学”的内容,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求。

4.设计版式新颖――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有大量的图表、插图,类型多样、丰富多彩。从图像类型看,地图、地理示意?D、地理景观图、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遥感影像、漫画等应有尽有。从原创角度讲,很多示意图设计得精致美观、极富创意和新意。大量插图的引入不仅“亮化”了教科书的形式,而且还活化了教科书内容,大大增强其使用功能。相比其它版本教科书,中图版教科书明显增加了插图数量、改变了插图形式、丰富了插图内容、密切了插图与文字的关系等,使其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可读性更为突出,图文并茂、富有生机,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直观。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与其它版本高中地理教学教科书互有长处、各有千秋,都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也都是在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科书编写的探索。与其它版本相比,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更注重能力培养,更符合新课程标准下学生的认知规律,但对知识的处理还可以改进,如知识点较多、结论较多,但知识网络编制不够,在知识点的互相链接上有待提高,学科知识系统性有待完善;同时,材料、案例的更新速度还可以加快,新鲜时尚的话题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及时纳入教科书中。

二、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的教学建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学地理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新的教学理念下,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更符合这种趋势、理念,有着更多学生参与、实践、分析、讨论等主动学习的方式,更加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要最大化发挥本套教科书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小组研讨,重视团队协作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设计的“探索”、“活动”、“阅读”、“案例研究”等版块是用于教师讲解正文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团队或小组的方式进行自我学习、合作学习的重要载体,要充分重视它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课堂上师生的地位,重视学生的收获及疑问,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小组合作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练习中的独立思考以及在遇见困难时学会及时主动寻求帮助。还可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每位学生意识到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在同伴遇见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在自己遇见困难时不退缩、不逃避,主动解决问题。但同时,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以5~6人为佳,人数过多不利于实践性课题的操作和培养每位学生的动手能力。

2.发挥教师作用,及时点拨指导

虽然中图版高中地理教科书内容丰富、知识全面,但也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不应局限于教科书,应有意识进行拓展,如依靠教师的教学经验,借助辅导资料和习题或者音像资料等给学生“加餐”,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扩展知识面。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但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也不能袖手旁观,放任自由,应注意检查进度。有些课题在学生的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根本差错或者其它问题,有些课题本身需要较长时间,教师应定期检查学生进度,以便监督学生认真实施课题和发现问题后及时得到指导。遇到难题后师生可以一起研究,一步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帮助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重点学科建设服务

重点学科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在高校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中心,是学校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理应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强大的信息资源和高效优质的服务保障。

一、高校图书馆与重点学科建设的关系

(一)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依赖图书馆

在重点学科建设中,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其中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因素。大理大学是云南省地处非省会城市办学高校中成立最早且唯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和省级立项建设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36年的本科办学积淀,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医学、药学、教育学和生物学为优势,民族学和艺术学为特色,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层次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本科学校。大理大学图书馆要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努力把大理大学图书馆建设成为滇西文献信息中心。

(二)图书馆的发展必须为重点学科服务

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高校图书馆与重点学科建设的关系是重点学科文献资源依赖图书馆,图书馆的发展必须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二者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大理大学图书馆要围绕学校的专业特色及博士点建设,围绕一山一水一民族一历史,努力打造特色鲜明,服务于学校重点学科及博士点建设的特色资源。图书馆要以医学、药学、民族学、生物学、教育学为收藏重点,围绕大理大学药学学科被确定为云南省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的需要,认真在民族医药文献资源建设上做文章建特色。图书馆南诏大理文献开发与利用研究室,要根据学校博士点的建设,围绕“药用特种昆虫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重点实验室和科研团队的需要,跟随药学学科博士点建设的不断推进的步伐,努力为开发利用云南尤其是滇西地区丰富的药物资源、挖掘与保护地方民族医药文化的文献资源建设,为学校药学博士点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把大理大学图书馆建设为“昆虫蟑螂开发与利于”特色文献资料中心。图书馆要结合学校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侧重于南诏、大理国历史文化与白族历史文化研究,承担着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云南省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云南省教育厅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基地、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所的建设任务为侧重点,结合云南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认真做好南诏大理特色资源的建设。确确实实的把大理大学图书馆打造为南诏大理地方历史文化特色资料中心。

二、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一)掌握重点学科对文献资源的需求

高校重点学科是教学重心,也是科学研究中心。大理大学图书馆要紧紧围绕大理大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认真做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图书馆要抓住把大理大学建成省内一流大学及博士点建设的契机,认真规划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并全面系统、长期稳定地收集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料,做到重点学科文献收藏全面系统,相关学科文献收藏有所选择,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文献保障体系。

(二)加强对重点学科文献资源收藏管理

大理大学图书馆要以建设省内一流大学和博士点为新起点,在经费分配,文献采购人员配备、重点学科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方面给予倾斜,认真围绕学校博士点建设,做好重点学科及博士点文献资源保障建设。

(三)满足重点学科文献资源的需要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要认真研究文献资源的学科分布与文献内容的覆盖面,按照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确立购置经费等现状,加大教学的重点发展学科和重点科研项目文献购置的倾斜度,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数、专业数、重点学科、重点课程及各个等级科研成果等作为经费分配的重要参数,建立分配指标体系分层次并给予保障。

三、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有效的文献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拥有一个图书资料丰富、功能健全完备的文献资源体系作保障,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不断深化信息服务工作,在服务内容和方式上下功夫,加强文献信息深层次的开发、加工和利用,使信息服务工作不断深入和完善。

(一)建设重点学科数字化资源

第一,丰富的馆藏是图书馆为重点学科提供服务的物质基础。图书馆除了加强传统纸质文献建设外、更要加强数字资源建设。

第二,网络中也分布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分散、无序,很难利用,图书馆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重组,提供给用户使用。图书馆信息咨询部要把学校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建设相关网络文献加以整合提取。凝练出和学校重点学科及博士点所需的网络信息资源。

第三,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除了要注意文献的专业性,还要注意它的时效性和完整性,要对浩如烟海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包括纵向整合和横向整合。信息咨询部要对图书馆采购的重点学科和博士点建设数字资源使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二)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为重点学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最重要的就是要按学科、专业、项目重组图书馆的各种信息资源,这样才能提供针对性的、深层次的服务。用internet建立完善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应具有较高的图书馆专业业务水平和较高的学历与职称;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外语水平;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网络信息组织整理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图书馆人员要加强与“教、学、研”人员的及时沟通,积极参与重点学科的教学、科研活动,为学科骨干提供特色服务。

(三)建立重点学科的信息导航系统

重点学科导航系统是高校图书馆有效地组织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重要方式,是了解学科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开发重点学科信息导航系统非常必要。图书馆应以学校的重点学科专业设置和科学研究为依据,根据重点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以学科为单元有重点、系统地搜集信息。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篇3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文科定位;特色化;战略

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发展逐渐呈现出综合化、多元化、个性化趋势。面对如此发展契机,国内高校纷纷提出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并把建设高水平一流大学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在此情况下,发展文科成为任何一所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然而,文科发展虽然开始受到重视,但在具体建设中,理工科学校发展文科又难免出现强势的理工科屏蔽文科发展的困扰。理工类高校发展文科,理工既是优势也是劣势,关键在于能否扬长避短,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寻求出一条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一、理工类高校文科定位特色化的意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区别不同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以特色办专业,特色化定位,应当成为中国大学追求的理想和目标。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机制的逐步建立,理工类高校办文科,必须以特色化战略定位应对新的挑战。

1.理工类高校文科定位特色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战略定位决定发展目标、管理策略和学科格局,文科专业定位特色化是理工类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对文科专业发展定位模糊,再加上长久形成的以理工思维管理文科,使文科专业在理工类高校中发展迟缓,发展动力和持续性严重不足。这种状态不但影响文科自身在理工类高校内的独立发展,也使整个学校的远景发展目标无法得以实现。理工类高校文科定位的特色化,使文科建设在不同的理工类高校中形成差异,从而形成独有的优势学科和专业发展战略。一所拥有特色文科的理工科高校,不仅文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无限,整所学校也能真正走上科学、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2.理工类高校文科定位特色化,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选择

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生源优劣的差异,以及专家、人才的有限,虽然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公开声称另一所大学是自己的竞争对手,但是大学之间的竞争却激烈地客观存在着。大学竞争,凭的是实力;而实力的强弱,凭的是特色;特色的有无,则决定着学校的成败。特色化战略就是要求一所学校创设的专业具有鲜明的特殊性,有独特的品格,优越的竞争力。综合性大学的文科早有多年的历史积累和发展,理工类高校的文科建设不能走其老路,要勇于突破和创新特色。特色就是力量之源,是人无我有的优势,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理工类高校要选准创新点,开创独特文科专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跻身顶尖学科行列,提高学校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理工类高校文科定位的特色化战略理念

战略理念是学校办学的核心要素,对学科专业特色的形成往往具有关键性的决定作用。“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不一定是每一个学校都能实现的目标,但理工类高校办文科要高标准、高质量和有特色,这一“根本”应该成为我们共同的“理念”。

1.长远规划,超越传统,正确认识理工类高校的文科发展

传统观念下,文科一般主要在综合性大学里兴办和发展,而以理工科学科设置为主及主要特色的理工类高校,只是在近些年高校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的潮流下开始重视文科建设。但对于理工类高校而言,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其发展文科是当今社会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是为满足社会需求,重视文理交融的必然选择。理工类高校创办文科,不是跟风追潮,不是点缀装饰,而是历史的必然,与理工类等自然科学同等重要。

文科与理工科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文科不能立刻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它的研究周期比较长,成果见效缓慢,需要长久的积淀。因此,任何一所高校发展文科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要想建设高水平的文科,更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实力累积和文化沉淀,才能稳健地发展,最终走向一流。对于文科的认识,要摒弃传统的专业评价标准和价值取向,更要避免理工科的刚性判断思维。文科与理工科思考问题的方式、成果的评价、取得社会效益的时限都不尽相同。理工科的思维方式及评价取向是重实际、重功效,强调严谨性;而文科则侧重思想性、理论性,强调观点的新颖性。如果理工类高校仍以获得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的标准来衡量文科,不仅违背了文科的特点和规律,还将导致文科因缺少激励和支持而自生自灭。因此,理工类高校要想办好文科就必须转变观念,创新理念,使文科在理工类高校得以稳步发展,逐步进入一流专业水平的行列。

2.科学定位,发挥理工优势,打造特色文科品牌

理工类高校发展文科时,涉及应该如何配置学校资源,创办什么样的文科专业,制定怎样的培养计划等具体问题。而这些问题要想解答清楚,首先必须明确的就是文科定位。理工类高校的文科定位是理工类高校文科专业对其在本校教育系统中占据位置的追求,也是社会公众对理工类高校文科专业的一种认可。文科专业只有在理工类高校中准确定位,才能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形成自身的优势,与综合性大学相竞争。对于理工类高校而言,其文科定位必须准确把握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根据内外部因素,来确定创办文科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清华大学的“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综合创新”指导思想;华中理工大学的“加强基础,交叉见长,文理渗透,特色取胜”发展战略均告诉我们,理工类高校发展文科,理工是优势,也是特色。只要实事求是地科学定位,明确自己的特点,必能打造出优秀特色的文科品牌。

三、理工类高校文科定位的特色化原则

要使理工类高校创办的文科走出特色化发展道路,能在理工科背景下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重要的是要从专业自身做起,明确目标,准确定位,依托优势,创办特色。具体而言,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国情”与“校情”相结合原则

著名的教育家阿什比说过:“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任何一所理工类高校要想建设特色化文科都应该结合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来构建。理工类高校文科建设除了要根据“国情”,遵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外,还要分析国家在某一时期的高等教育状况,了解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诉求以及国家发展目标等。文科专业定位必须考虑国家某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的长远发展,应具有整体性和全局性。

理工类高校文科建设的“校情”则是学校自身具有的基础和条件。任何一所高校都是遗传的产物,其办学历史、发展历程、优势学科,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等都决定了学校自身的差异。因此,理工类高校创办文科要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创设既符合自身条件,又体现学校特色的文科专业。理工类高校的文科专业不是综合性大学文科专业的复制,也不是已经成功创办文科的其他理工类高校文科专业的拷贝,而应有效地突出自身优势,形成“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2.规模适度,追求卓越原则

当前,理工类高校办文科常常有一个误区,有人认为,文科发展之所以受阻,实力无法与理工科相比,是因为规模太小,只要做大,必能做强。可我们看看麻省理工学院,其文科规模虽然小,但其起点高,同样做得出特色,做得强专业。相反,国内大量办了很多年文科专业的理工类高校,文科专业可谓“大而全”,规模不亚于综合性大学,但是只能说是有专业没特色,更谈不上是强势专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理工类高校创办文科,不是一定要求大求全,不是一定要规模与理工科相同。我们不应把资源和精力浪费在贪大求全上,关键是要集中力量追求卓越,走适度规模之路。理工类高校在上文科专业时,定位的原则应该是追求高层次、高起点,探寻一种跨越式的发展模式。

3.文理交叉,不断创新原则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曾精辟地指出:“科学乃是统一的整体,它被分为不同的领域,与其说是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还不如说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局限的。”随着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认识的逐渐深化,科学经历了由分科研究,再到交叉融合,终将走向统一的过程。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缘问题、交叉问题和综合性问题从来都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生长点。因为这种问题原先是各专门学科未能顾及的,是认识上的空白地带,也正是科学未开垦的处女地。”国内外的高等教育专家们一致认为“文科的生命力在综合交叉”,因此,我国理工类高校建设文科必然在文理交叉、融合中获得新生。据调查:“mit有45%的课程是文科,但是这些课程并不是任何一所综合性大学都能开得出来的,它的文科是以其所拥有的世界一流的理工科为基础的。”理工类高校的文科专业不是理工科的附庸,更不是理工类大学里学科的点缀,而是通过与理工科的融合、交叉,形成良性渗透与互动,使文科成为理工类高校不可缺少的专业,甚至是理工类高校获得竞争优势,成为一流大学的重要因素。

4.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本位原则

从属性上来看,任何一所高等学校,都是以科学研究为手段,通过人才培养的载体,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对于理工类高校而言,只有创办的文科专业具有社会需求性和就业市场的适应性,才是定位准确、独具特色的专业。具体表现到理工类高校的文科建设,就是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以就业市场为本位培养人才”。文科专业定位必须考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的长远发展,为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做出自己的贡献。比如,新闻学是文科的传统专业,可进入21世纪,我们每天处于“网络化”状态,传统的新闻学科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有必要进行突破。理工类高校拥有雄厚的现代科技基础,不但有能力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也具有培养同时精通经济、了解社会和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只要理工类高校有选择地根据社会的需求推进相关文科的建设和发展,必能真正建立起一流的、特色的文科专业。

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理工类高校发展文科专业,既有优势,也有劣势。理工类高校的文科是后发专业,相对于老牌的综合性大学,其劣势表现在开发市场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设置专业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就业问题,以高素质的学生开拓市场,获得社会的认可和赞誉,从而创出品牌,突出自己的特色,赢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普朗克.世界物理图景的统一性[J].中国社会科学,1981(3):7.

[2]罗忠仁.促进“两科”交叉融合意义重大[J].科协论坛,2005(3):44.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篇4

“211”是指“211工程”建设高校,即面向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的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目前总计112所。需要指出的是,“985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均是“211工程”建设高校,这两类大学在前文已经进行介绍,故本部分介绍的院校为剩余的其他41所“211工程”院校中的部分院校。

院校鸟瞰

“211工程”与“985工程”同为国家顶级高等教育科研振兴项目,但两者又有其区别,通俗地讲,“985工程”是取其深,而“211工程”则是取其厂。再详细点可以这样理解,“211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院校,“985工程”院校则是“重中之重”,这些院校基本都在本科一批进行录取。“985工程”高校主要是国内一流的知名高校,在多个领域拥有较强的冲击世界高水平大学目标的实力。这39所大学都明确地以世界一流或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作为自己建设的目标。而“211工程”除了这39所高校外,还包括了一些省市或部属的具有较强实力的73所重点院校。这些学校的影响力更多地表现在所属的学科领域或者所在省(区、市)的影响。

“211工程”大学均依托于各自的发展优势博采众长,着力于学校基础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及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发展,诸如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以涉海类专业为特色的高校不遗余力促进特色学科体系的逐步完善,四川农业大学等农学类院校秉持农学王牌专业的同时推进学科全面发展。而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师范类院校则立足于师范金字招牌追求“十字型(“十”字型是指既具备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领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的创新型人才。此概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邹东涛提出——编者注)”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的“211工程”大学不断完善自身的学科体系、教学基础、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水平,成就中国高校圈内的百花齐放。

1.图表说明: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四所大学虽然拥有两个校区或办学实体,但在申报进入“211工程”项目时,是按照同一个校名进行中报的,故在统计时,未重复计算数量。

2.数据来源: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数据中心),教育部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高校官方网站。

院校点击

大连海事大学

院校速评:大连海事大学位于中国北方海滨名城大连市西南部,办学历史悠久,前身可追溯到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是交通运输部所属的全国“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亦是经由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是当之无愧的国家海运人才培养基地。

大连海事大学现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轮机工程2个国家重点学科。有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等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全国排名第六位。该校非海上的三甲专业是交通运输、通信工程、海商法。交通运输隶属交通运输管理学院,偏文科类,就业前景很好,学习压力也不大;通信工程也很好,很好找工作,但是学得很难,如果对这方面有兴趣的话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海商法是法学院的特色专业,在坊间有口皆碑,无论是教学体系还是学科方向或是学术成果,其在全国法学院校和科研单位中均名列前茅,该专业每年的录取分数线很高,就业形势好。另外,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这两个老牌专业也很强大,无论师资还是实验仪器等都相当雄厚。总的来说,海上类专业在学校占绝对统治地位,软硬件最雄厚,综合实力也是最强,如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等专业。

需提醒同学们的是,该校的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轮机管理)、船舶电子电气工程、海事管理、救助与打捞工程等专业只招男生。

部级特色专业: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法学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411-84727233,84724303

天津医科大学

院校速评:天津医科大学创建于1951年,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继北京协和医学院后,国家最早批准试办八年制的医学院校。

天医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将以医学为核心、以生命科学为主要依托的办学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学科建设上,5个部级重点学科均与医学有关,如中西医结合临床、肿瘤学、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外科学(神经外科学)、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而在专业建设上,全校15个专业中医学类专业占了10个,其中的临床医学(七年制、五年制)和口腔医学(七年制、五年制)是天医的传统王牌专业,在师资配备和人才培养模式上都要优于其他专业。同时,护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医学影像学为全国首办专业,资格老、实力也很强。天医正在创建全国医学影像学培养基地,力争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发展。

法学、英语、眼视光学、运动康复与健康、公共卫生事业管理虽是非医学类专业,但在人才培养上均与医学密切相关,如法学培养的是既熟悉临床医学知识,又全面掌握法律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英语是培养在医药、公共卫生和其他相关领域从事对外交流、翻译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部级特色专业:医学影像学、医学检验、护理学、药学、临床医学。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2-83336711

内蒙古大学

院校速评:内蒙古大学创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创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

内大的蒙古学和生命科学两个学科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两大学科群中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动物学为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另还有18个自治区重点学科,8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依托学科建设,内大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能产生ω-3脂肪酸的转基因克隆牛,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内大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一所“211工程”大学,文理相长,在理科类学院中,生命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交通学院是主力,其中生命科学学院中的生物科学是部级特色专业,是内大最有实力的专业之一,建有国家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经济管理学院的会计专业是内大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每年该专业只招收120余人,每到毕业季可谓是供不应求。分别建有国家数理学人才培养基地、自治区化学人才培养基地的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三个专业也广受好评。而在文科类学院中,蒙古学学院、外国语学院,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是主力,蒙古学学院中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是内大文科类中的老牌特色专业,是内大的掌上明珠,建有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此外建有自治区文史哲人才培养基地的哲学专业也是不错的选择。

部级特色专业:生态学、音乐表演、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471-8935884,8935885

东北师范大学

院校速评:东北师范大学建于1946年,坐落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东北师大是全国有名的师范类高校,目前有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全国排名第二位,教育学原理学科是科研大户,世界历史学科在全国拥有世界史专业的大专院校排行榜中排名第一位,生态学学科在我国率先开始了东北草原植被的研究。历史、中文、生物等3个学科中分别设立了国家文科、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除在学科上经营得有声有色外,该校还承担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等8个“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东北师大开设的专业覆盖了除军事和医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数学与应用数学、环境科学专业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较强影响力。东北师大作为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的一所试点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学前教育、英语等师范类专业实力大都比较好,学生毕业后可从事教师工作,就业前景十分看好。

部级特色专业:心理学、会计学、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科学,小学教育、物理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汉语言文学、英语、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431-85098500,85687511

东华大学

院校速评:东华大学始建于1951年,地处上海市,其前身是华东纺织工学院,后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重点大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东华大学在纺织领域的学科最有特色,也最具实力,学校仅有的7个部级重点学科,其中有6个为纺织类,如纺织科学与工程、纺织工程等,另外还有1个学科是材料工程。值得一提的是,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高校一级学科评估中,两度名列全国第一,同时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

东华大学在纺织工程、轻化工程、机械工程、软件工程等8个本科专业中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从该计划中走出来的学生都称得上是佼佼者。服装设计与工程是该校的老牌强势专业,所学课程大多是大学物理这些理科性很强的课程,录取分数偏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也是该校的优势专业,学的是宇航服的研制,总体科研教学力量很有实力。另外,如果想到德国、日本留学,可选择轻化工程、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专业,如果擅长化学,可选择应用化学、轻化工程、生物工程等专业,如果擅长数学,可选择电气信息类等专业。

该校依托于强大的发展平台如今毕业生已遍布国内外的研究院所、高校、银行证券、外资企业及著名tt专业公司,薪资水平亦是在同级毕业生中名列前茅。学校近年来成功举办了第83届世界纺织大会、第25届国际数据工程大会等诸多高档次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且依托上海这一广阔平台积极实施其国际化合作与交流战略。东华有大批科研成果应用于航天、军事、建筑、环保等领域。2011年,学校的“半刚性电池基板玻璃纤维网格材料”研究成果在“天宫一号”上得到应用,在国家的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功绩显著。

部级特色专业:功能材料、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应用物理学、环境工程、日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轻化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1-62379160,62373266

苏州大学

院校速评:苏州大学创建于1900年,坐落于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古城苏州,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苏大现有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纺织工程、外科学(骨外科)4个国家重点学科。化学、物理、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5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基本科学指标)前1%学科。纺织工程、汉语言文学是苏大在全国都很有影响力的两个专业,丝蛋白人工皮肤、丝绸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大豆蛋白纤维是纺织工程专业中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成果。法学是苏大的优势专业,该专业沿袭了东吴大学当年的法律衣钵,是江苏地区的法学三强。金融是苏大文科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因苏州经济非常发达,所以学得好基本不愁就业。苏大的医学、艺术学在全国也有很高的地位,医学专业实力在江苏第一,就业很火。在理科方面,数学(师范)、物理学、化学都是优势专业。

苏大的纳米科学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是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携手共建的一所高起点、国际化的新型学院,师资和科研实力雄厚。苏大设立了2个书院,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

部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纺织工程、档案学、物理学、软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放射医学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512-67509412,67504739

福州大学

院校速评:福州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福大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化学,该学科拥有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化学、化工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已成为国内先进、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和科研中心,总体学术水平已居国内先进水平行列,工业催化、结构化学等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有1个部级重点(培育)学科结构工程,7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西方经济学、应用数学、岩土工程等省级重点学科26个。

福大在工科方面具有很强的办学优势,土木工程是学校的王牌专业,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该专业隶属土木工程学院,由于买行的是按土建综合类(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五个专业)大类招生,学生第一学年按大类统一培养,在第一学年末结合志愿和学习成绩进行专业划分。此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好,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底蕴较深厚。

部级特色专业:化学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591-22866857,87893124

武汉理工大学

院校速评: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

因武汉理工是由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因此在材料、汽车、交通等领域具有显赫背景,这点从其建设的学科中可见。该校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矿物加工工程等10个部级重点学科,有结构工程、采矿工程等2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建立的“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功能薄膜新材料的先进制备技术及工程应用”等3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更是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材料科学与工程、汽车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等都是武汉理工的老牌特色专业,学生就业率高,其中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始建于1959年,在国内同类专业的排名中名列前茅,承担了多项部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师资雄厚,设备、学习基地十分完善。

部级特色专业:动画、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工业设计、机械工程机自动化、轮机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车辆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土木工程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7-87859017

华中师范大学

院校速评:华中师范大学创建于1903年,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国家教师教育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华师现有文艺学等9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教育学原理学科是全国的五个同类国家重点学科之一,也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教育学原理国家重点学科,其综合实力在全国排名第四。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是该学科全国最早的三家重点学科之一。理论物理是传统优势学科,综合实力位于国内前6名之列,在师范类大学中与北京师范大学并列第一。中外政治制度学科是全国范围内本专业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综合排名居于全国高校前列。

综合来看,华师的文科很强,有历史学、物理学两个全国性基地班,保研率很高。文学院是全校人数最多、招牌最响亮的一个学院,里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位列三甲,同时新闻专业也很受欢迎,央视和各地的广播电视台有很多相当优秀的主持人都是毕业于华师。心理学专业在华中地区乃至全国很有名,与其并肩的英语专业在湖北省排名第一位,在国内知名度高。值得一提的是,华师是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的试点师范院校,学生签约成为免费师范生后,大学可不花一分钱,不过毕业后要从事教育事业10年,其中2年要去基层支教,应届毕业生不允许考研,但可在职读教育硕士。

部级特色专业:英语、化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历史学、体育教育、物理学、生物科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27-67863374,67862239

四川农业大学

院校速评:四川农业大学创建于1906年,坐落在雅安市,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西部地区著名的农学及生物科技类高等学府。目前,该校分为三个校区,分别是位于雅安市的校本部校区、位于成都温江的成都校区和位于成都都江堰市的都江堰校区。

川农大拥有动物营养学、动物遗传育种等4个国家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学科的森林培育方向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在全国非林业类高校中排名第一,在林业类高校中排名第六。该校有16个部省重点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根据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川农大的风景园林学、作物学和畜牧学均排名第四,林学和草学排名第五,兽医学排名第七。

川农大自办学以来,一直以生物科技为特色,在农业科技上集聚了优势。该校的林学是部级特色专业,在业界享有很好的知名度。动物医学(小动物医学)是该校的新增专业,全国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很少,该专业主要针对宠物市场,培养宠物医师。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学、园林等专业也是该校的优势专业。值得一说的是,草业科学(中美合作办学草坪管理项目)专业是川农大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合作办学专业,完成本项目所规定课程的学习成绩合格的同学,将获得川农大的学士学位与本科毕业证书以及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

部级特色专业:园林、农林经济管理,茶学、草业科学、园艺、动物医学、林学、农学、动物科学等。

学校网址:http:///

招办电话:0835-2882926,2882927,2882928

西北大学

院校速评:西北大学始建于1902年,地处古都西安,是西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大学,作为综合类研究型大学,该校学科门类齐全,其中基础类学科实力十分强劲。国家人才培养基地有7个,其中理工科的4个,分别是:地质、物理、化学、生物,文科的有2个,分别是:经济学、历史学,加上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共计7个。

西大文科的一张名片当属历史考古类专业。目前,西北大学的文物遗产保护学院设有考古学和文物保护技术两个本科专业,历史学院设有历史学一个本科专业,只招一个基地班。中国考古业内有“两大一院”(北大、西大和社科院)之称。地处西安这十三朝古都,历史考古类毕业生就业率居高不下,现任国务院副总理就毕业于西大历史学专业。

经济管理学院是西北大学另一个王牌学院,是由著名经济学家、被誉为“经济学界的西北王”的何炼成教授一手创建。中国四大顶尖经济学研究机构领军人物均为西大经济管理学院门徒:北京大学张维迎、清华大学魏杰、国研中心刘世锦、中国社科院邹东涛。西大也因此赢得了“中国工商经济学界的西点军校”“中国青年经济学家的摇篮”的美誉。作为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的中文类学科也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文学院培养了贾平凹、雷抒雁、迟子建、何西来、李傻傻等文化名人。在第七届矛盾文学奖的四位获奖作家中。贾平凹、迟子建均是毕业于西北大学,因此,该校也被美誉为“作家摇篮”。新闻传播学院于2001年成立,是西部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的开拓者。

部级特色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考古学、历史学、物理学、中药学、经济学、化学、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等。

学校网址:http:///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篇5

关键词:金融;学科建设;优势特色;交叉培植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3-0069-03

一、各高校的金融学科建设要契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

现代金融的发展迫切要求金融学科的动态发展,金融学科的定位必须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金融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学科,其内涵和外延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20世纪初,金融学主要包括货币、信用和银行三个方面;后来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又加入了货币政策、金融宏观调控;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重组,资本市场理论获得发展;当今,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增长,金融风险规避与监管理论兴起,金融学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同时,金融一体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化与金融电子化已成为金融实践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金融实践发展推进金融理论研究领域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开放性、创新性与学科综合化,研究视角微观化,研究方法和手段数理化、模型化。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给金融学科建设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金融学科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用立意高远的战略眼光,动态地把握金融学科体系的真实内涵,拓展与更新金融学科领域的内容,对金融学科建设进行准确定位。

金融学科建设的定位应与办学目标的定位相一致。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有多层涵义:一是办学层次的定位。如高校把自身定位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或定位为富有地区、具有行业特色的学校,其学科建设的定位必然不一样。二是学科性质的定位。很明显,将院校办成诸如财经类、师范类、农林类、综合类或其他性质的院校,与之相适应的学科建设在性质定位上是不同的,在确定的学科性质范围内的学科建设目标、方向、重点无疑不同。三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由于经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综合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也是多层次、多类别的。如金融本科、硕士、博士层次,或如学术型、管理型、技术操作型等金融分类人才培养等。分层次培养不同类型的金融人才,学科建设的布局重点、分类人才培养科学衔接和比例构成是不同的。学科建设是学校的根本性建设,其准确定位无疑应契合办学目标。

二、走出“社会需求”的认识误区,找准金融学科建设的落脚点

金融学科建设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为其基本的原则。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陷入“社会需求”的认识误区:将“社会需求”简单等同于“市场需求”,导致学科建设上追求短期效益和短期目标;将学科发展的社会需求混同于就业“热点”,将优势学科与优势专业混同于“热门”专业,脱离自身实际,热衷于热门专业,盲目跟风、趋同,导致人才培养低水平重复和单一化,造成的人才市场供求结构的失衡与扭曲现象,最终使其原有的某种优势特色的学科或专业严重滑坡甚至消失。因此,我们应该走出误区,真正找到金融学科建设的落脚点。

一是学科建设必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但绝不意味着学科建设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或短期目标。恰恰相反,确立学科建设的目标必须放弃对短期效益的追求,应树立高层次、高水平、综合性的目标价值取向。就金融学科而言,应注意紧跟金融学内涵上深化和外延上扩展的动态,以学科的综合、交叉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科的内在联系构建金融学科体系,做到金融基础学科宽厚、主干与重点学科突出、优势特色和新兴交叉学科发展迅速。

二是遵循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原则,要求金融学科建设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持续性。既要满足、服从于社会现实需求,又要超越其现实需求。这不仅因为“社会需求”比“市场需求”要宽泛得多,而且因为社会需求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之中,它不仅仅显现为现实的社会需求,还隐藏着潜在的社会需求。还因为金融基础学科在短期内难以体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从带动金融经济发展的长久利益和金融学科的根本建设来看又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或停留在就业“热门”专业这些外在化的现实需求上,就很难应对科学技术发展、金融经济周期变化等对金融人才多元化的、动态的需求,无异于无为地受市场牵引、被动地适应社会需求,忽视了对社会需求尤其是潜在的、具有拓展趋势需求的挖掘、引领和创造,难以抓住社会需求链条,无从发挥学科建设适应社会需求的整体效应。

三、认识现代金融学科的“学科群”特征,着力打造金融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

金融学科本身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是由一个“学科群”组成的。现代金融学科的“学科群”特征,要求金融学科建设上有重点、有层次的推进,以最终体现金融学科发展的全面完整和真实有效性,而首当其冲地是打造重点学科尤其是优势特色学科。

(一)合理学科布局

明确区分金融重点学科与一般分支学科,着力进行三级重点学科(院级、省级、部级重点学科)的递进建设,使金融重点学科的布局形成金字塔式结构,形成相互配合和支撑的态势,并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带动其他分支学科建设。

(二)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为龙头

金融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因其具有示范作用和广泛的凝聚力,可以带动其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成为金融学科建设的生命线。建设金融优势特色学科,要注意遵循金融教育教学规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择优、强优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核心,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要根据金融经济发展需要,增强其学科建设的前瞻性、开放性、独创性、适应性。

(三)以金融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为依托,打造金融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地。金融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的培育,离不开金融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金融重点、特色专业建设体现在专业下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教学环节等基本内容。

1.要形成优化、创新、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结构,把握好课程所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揭示的中心任务。一是必须强化专业主干课程,突出一门高质量的统帅课程,以主要体现重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如金融本科层次的主干课程可以包括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中介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学、保险学、国际金融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投资学等10门,其统帅课程就是金融学。二是在主干课程基础上,各高校依据自身优势特色、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设置富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如传统财经类院校可以突出其专业性、应用性强的优势,综合类院校则更多体现经济学与管理学相结合的特色,理工类院校可特别强化在数理金融和方法论方面的发展等。就各高校而言,以自身的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好优势特色学科;就全国而言,以有利于形成一个“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学科群体,推动国内金融学科建设整体发展。

2.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上,要深入研究社会对金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金融业、金融学科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发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要将金融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积极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探究式与研究性、反思性、合作性教学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各种形式的质疑、交流、对话与合作。

3.应特别注重加强金融实践教学,建立开放的金融实践教学体系。注意探索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的模式,将研究成果和研究思维注入实践教学,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注意产、学、研结合,吸收学生参与学科前沿研究或参与企业等实体单位的研发项目;举办金融情景教学、金融学沙龙和信用学会、保险学会、理财学会等学术性社团,活化学生的理论知识;积极开展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实践教学渠道。

四、加强科学研究和学科队伍建设,攻占学术高地,培育学科的优势与特色

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定,尤为优势特色学科的重要衡量标志。金融学科建设应坚持金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全面发展,“学”与“术”不可偏废;依据学校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竞争条件,以学科方向结构调整为切入点,扬长避短并形成自己的学科特点;培养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学术品格、思维方式及方法论修养;形成一种能够促进学术自由发展和教学相长的学术传统与学术氛围;建立科研激励机制,鼓励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攻占学术制高点;加强对金融基础理论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创立标志性的科研成果等。

学科是否有优势、有特色,前提是学术水平。加强学科学术队伍建设是搞好学科建设的关键。要依据金融学科建设需要,建立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和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学科学术梯队。在梯队培养模式上可借鉴国外有关经验,如产学一体化模式、产学同组化模式、委托模式和市场化模式。要制定培养、扶持和吸纳学科优秀人才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如学科带头人“科研休假制度”,招揽人才的“筑巢引凤工程”,鼓励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派人员出国进修或参加国际会议交流等。

五、重视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培植,整合创新,发掘学科建设的“亮点”

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及教育与学科发展规律,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金融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融关系。例如,金融学与法学的交叉融合。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需要从金融活动的视角研究法律问题和以法的方式考察研究金融问题,把社会成员的金融活动置于履行社会契约的境域中。又如,金融学与数理经济学的交叉融合。现代金融理论中的“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就是体现。这些理论已成为西方金融学领域中的主流金融学。再如,金融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的交叉融合。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和社会学纳入金融投资的行为分析,在西方已形成一个引人注目的学派。还有,金融学科建设必须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动态结合。计算机技术是金融学科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性技能,它推动着具有电子化、信息化、系统化、工程化特征的现代金融的发展。金融学只有与其他学科之间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扶持的生态系统,才能使金融学科建设置于坚实的基础上。金融学科建设必须及时顺应这一学科发展态势,探求自身与新兴学科的契合点,在学科交叉的结合部和空白地带挖掘金融学科建设的“亮点”。

参考文献:

[1]中央财大等高校联合课题组.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9-156.

[2]曾康霖.论当代金融学科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J].金融研究,2005(10):1-8.

[3]姜波克.推进金融学的教学与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3-07-16.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篇6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我国应对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是指高校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各种科技资源,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管理创新等各种科技创新活动,产生高水平科技成果,并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科技领域与创新特色的综合能力。高校重点实验室是为了将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与科技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人才和资源的充分共享,继而形成一种新的、交叉的、重要的科研组织运行模式,是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切入口。在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龙头地位;其建设关系到学校的科技储备和原始创新能力,关系到学校在学术领域中的地位和科技创新的竞争实力。因此。各高校都把争取和建设高层次、富有创新能力的重点实验室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重点实验室建设对地方高校科技发展具有全方位带动和辐射作用

有利于增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水平

地方高校的重点实验室主要是由政府与高校联合投资建设的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其主要任务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及学科发展优势,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为解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知识储备和科技支撑;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加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为凝聚、稳定人才队伍。培养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因此,重点实验室建设能够真正将地方高校科技人员的自由探索和现实要求结合起来,使其研究方向和领域符合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并体现出明显的地方优势和特色,这样的研究机构就有实力争取和承担更多的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重大研究课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层面上的原始创新,从而提升地方高校的科技创新水平,也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后劲。

有利于地方高校凝聚和培养一批科技拔尖创新人才

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是重点实验室准入条件的核心内容,是评价高水平实验室的主要指标。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一流创新人才流动的目的是求发展。需求的是先进的实验手段和良好的科研环境。由于地方政府和学校对重点实验室资金投入较多,通过重点建设优化了科研条件和研究手段,提供了宽松、稳定的科研环境,引进和留住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把他们有效地组建起来,形成结构合理、能力互补的创新团队;通过重点实验室开展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率的科学研究,能够促进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迅速成长,脱颖而出成为拔尖创新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博士生、硕士生的培养质量,为高校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拔尖创新人才支持。

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开展多种渠道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是高校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要基地和平台,在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科研环境和条件建设的同时,能够将集聚的大量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和高水平的研究基地与社会联通、与企业合作,为企业解决产品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平台,开辟了更多渠道也加强了地方高校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和重点大学广泛的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有利于活跃学术思想,使来自不同单位的优秀科研人员能够建立起紧密的协作关系,相互取长补短,增强科技创新活力,为地方高校提高科研水平、多出科研成果、多出创新人才和扩大学术影响提供了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平台,也为地方高校参与竞争全国性甚至是区域性国际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奠定了基础。

有利于地方高校产生新的学科生长点

高校重点实验室不仅肩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等三大任务,同时还要适应高校特点,具有服务于高校学科建设的功能。重点实验室建立时。某些领域已处于较为领先或比较有发展前景的地位,这些领域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建设即可碰撞出新的思路或形成新的切入点,新的切入点又可带动其他学科向前发展。此外,重点实验室为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优化的运行环境和必要的条件保障,极大地改善了相关学科的软硬件条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重点学科开展重大基础性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的主要基地,在研究过程中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推动了学科基本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推动了学科研究对象的深化与研究领域的拓展,从而改造和提升了传统学科,促进和催生了新兴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有利于促进地方高校进行科研体制改革与创新

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实行的“开放、流动、联合、竞争”创新机制从本质上打破了地方高校旧的科研封闭体系和多年形成的割裂的研究组织形式,有利于实验室创造宽松民主、探索求真的学术环境,有利于科研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科研资源开放共享的新模式的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的形成,有利于地方高校整体科技实力的提高和科研创新活力的增强,对于孕育优秀的科学家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学校推动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示范窗口和辐射基地。

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在建设与管理过程中仍不时地暴露出一些问题,它们制约了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潜能的发挥。如研究方向分散,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显著;学科交叉融合度不高,没有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综合优势;创新团队建设重视不够,缺乏拔尖创新人才;科技资源整合度低,综合集成能力和联合创新能力不高;建设经费和科研经费来源渠道过分依赖财政投入,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的能力弱;成果转化率低等。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地方高校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争取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必须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对策,力争高起点、高标准把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地方阵地”是其重要措施。

以重点实验室为依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选准突破点,走特色发展之路

特色和优势是任何科研型重点实验室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一个实验室要想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异峰突起,出奇制胜,就必须发挥优势,以特色取胜。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因此,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科学研究应以特色带动其建设和发展。围绕特色研究方向整合科技资源,不但可以突出重点,使有限的资源得以集中,形成“拳头”和优势,而

且还能使实验室的结构得以优化,从而尽快达到上水平、出标志性成果的目标。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在选择突破点的时候,应抓住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难得机会,围绕科技前沿和国家需要,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与企业、研究院所及其他科研创新平台之间形成优势互补,成为战略伙伴,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产生新的创新成果,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强跨学科合作,拓宽科技创新领域

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和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是科学发展的驱动力之一,也是创新科学论点与方法的源泉;跨学科研究机构作为对传统学科分工的补充、拓展,在知识经济全球化时代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正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首先必须树立大学科的思想和跨学科的观念,围绕实验室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高校自身学科门类齐全、不同领域专家众多的优势。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促进新领域的合作。开发新的研究领域和社会服务项目,刺激新的基金来源,培育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其次,应根据实验室研究方向的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在海内外积极引进急需的跨学科顶尖人才,或通过开放课题资助、共同申请基金项目等多种方式把相关学科中的研究骨干或地方科技人员和企业研发人员凝聚到实验室人才队伍中,以加强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交叉融合与渗透,实现学科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人才高地和科技创新平台。再次,应努力使联合的学科形成优势学科群,摆脱研究领域过窄的弊病,促进科研的深入开展和创新,开辟出多个新的研究领域,承担起更多的国家和省部级重大或重点科研任务,实现高起点、多领域科技创新。

更新管理理念,打造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有一大批训练有素的创新人才作为基础。需要不同学科的科学家进行紧密的交流与合作,以优秀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形成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因此,通过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汇聚队伍,培养和打造具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形成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并构建学科大平台,才能争取和完成重大研究课题,产出创新性的重要成果。首先。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应积极参与国内外人才竞争。全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吸引和凝聚拔尖创新人才的良好环境和平台,使创新人才的创新思想得以萌发而取得科学的突破。如制定一套能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建立一套能力、水平、贡献与奖惩相适应的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而调动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设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专项基金,强调集体价值观和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鼓励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宽容失败;加强团队创新文化建设,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内在动力和增强科技创新团队的积聚力。其次,提倡虚拟团队管理理念,对实验室科技创新团队进行灵活有效的管理。因为虚拟团队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冲破以往固定人员的思维与智慧,可以汇聚各地不同的人才。充分利用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内所具有的不同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向着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在一定时间内结成动态联盟。虚拟团队管理模式是适应地方高校特点和客观现实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创新团队的柔性,便于组织模式的动态调整。在重点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可重新设计组织,使研究人员朝着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方向流动,也可以根据未来的研究方向而迅速调整,促进组织机构的扁平化。

加速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活动效益

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研究与创新只有面向地方,服务地方。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得到地方的支持,形成科技与地方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此,重点实验室建设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以增强科研成果的适用性和先进性,保证科技投入产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投入一产出一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在推进产学研合作运行中,必须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实践证明。政府组织是解决科技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问题的决策者和推动者;采用官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的能力,建立起以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融为一体的、相互协调的科技创新体系,有效连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经济的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地方创新体系的整体创新能力与效率。建议政府、企业和高校联合设立相应的科技开发风险投资基金或中试专项基金。支持科研成果的中试生产和技术的熟化,为成果转化提供条件保障。建议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要抓产学研典型,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获取关键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利用高校人才和科研优势,加强与企业化运行机制有机结合,使校企协作开发新技术由松散和短期的形式向紧密和长期的形式发展,进行优势资源的联合互补,形成校企良性互动;要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建议高校建设一支掌握政策、精通法律的科技管理干部,设立专门机构,加强校企联系,积极向企业推销科技成果,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政策和法律咨询,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到桥梁作用;在保证科技人员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同时,为技术创新体系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和法律保障。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篇7

[论文摘要]在高校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建设中,学科专业建设是备受关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之一。学科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功能单位。高水平的大学必须以高水平的学科为支撑。文章详细阐述了如何处理学科建设与院校建设、专业建设、内涵(外延)建设、重点(一般)建设和特色发展建设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学科建设 高校发展

学科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高水平的学校必须以高水平的学科为支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科建设工作应成为高校发展第一要务。在高校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建设中,学科专业建设是备受关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之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适应职场能力需要的学科专业建设模式,推动高校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建设向内涵建设转型。在具体实践中,应着重处理好学科建设与院校建设、专业建设、内涵(外延)建设、特色发展建设、重点(一般)建设等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学科建设与院校建设的关系

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主要看四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能否满足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的要求;二是人才培养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三是科学研究是否有创新,是否有标志性成果;四是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能否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影响。这也正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

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一所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紧紧围绕“学科学发展理论、找科学发展差距、破科学发展难题、拓科学发展路径、增科学发展效果”的工作思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在解放思想中增强学科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促进院校全面建设。要紧紧按照“质量立校”的根本要求,加强学科研究,优化教学过程,推进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

从推进学校体制机制创新人手,优化学科布局和学科结构,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在学校建设上要坚持“人有我强、人强我新”的原则,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全面加快专业改造速度,加强应用性学科建设的教学实践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加强优秀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和科研团队建设,凝聚学科方向,拓展研究领域,促进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通过院校的建设和发展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随着本科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建设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如何转变学科建设思路、构建适应本科教育需要的专业建设模式成为推动高等教育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是要通过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突出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优势,加强学科梯队建设,提高科研水平、技术贡献率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推进专业建设。

二是要加强优秀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和科研团队建设,凝聚学科方向,拓展研究领域,促进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加强专业学术交流,锻炼专业学术队伍,营造专业学术氛围;建立、健全科学研究及专业建设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三是要进一步健全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在思想教育、招生改革、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培养方式、就业指导等具体环节上,进一步落实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要加强专业教育。学科是专业的基础,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专业教育水平的高低。专业教育,不仅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支撑,而且对学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不仅要研究和掌握本学科的系统化基础理论知识,高等学校的教育要作者还必须克服在学科建设上的畏难情绪和思维定式,转变学科建设的思路,创新专业建设的模式,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同时,本着“着眼管用的、抓住前沿的、立足现有的、拓展当前的”原则,加强研究和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应用知识,做到学好专业理论方向,学好专业业务强素质,学好前沿知识求作为。

五是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专业改造力度,以适应社会发展与学生发展的需求为准绳,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尝试订单式培养,探索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培养方案,建设开放性的实验室,倡导和推进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和专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学科建设与内涵(外延)建设的关系

学科建设在实践中具有注重内涵和注重外延两种不同的目标取向。注重内涵的学科建设更多关注学科内部要素的优化完善。要谋求高校发展,不仅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更要注重发展质量。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在综合实力、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正确处理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之间的关系,积极推进教学、科研、人事、后勤等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自主创新的核心竞争能力,探索科学配置、有效整合、合理使用院校现有资源的途径,实现高校规模、结构、层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要始终把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摆在学科建设的首位,在以下五个方面舍得下真工夫,花大力气,经得起失败和反复,逐步推出代表学科水平的大师与大作。

一要加强实验室(中心)的整合和建设力度,购置先进科研仪器设备,完善科研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办法,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二要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寻求与企业和科研院(所)长期和广泛的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三要以前瞻}生的学术眼光,适时提出和精心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抢占特色专业发展的前沿,形成特色和优势,增强在同类学科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四要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确立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建设思路,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提升科技成果水平。五要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研究中心的引领作用,广泛采开展集体备课、说课与听课、沙龙与博客、网上教研等活动,积极主动地为教学改革服务。

针对课程改革和有效教学实施中的难题,组织团队联合研究攻关,形成教研人员与学校实践工作者的研究共同体,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举办优秀课教学观摩活动和专题讲座、有效教学论坛、有效教学优课评选、有效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加强对有效教学各个环节的研究,推动有效教学的深入实施,促进学科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从而推动高校办学质量的提高,促进高校的内涵建设与外延建设齐头并进。

四、学科建设与重点(一般)建设的关系

在学科建设的全局中,重点学科对非重点学科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重点(一般)学科对重点学科具有支撑和补充作用。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是学科建设中应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在突出重点方面的同时,不能忽视重点(一般)方面。

重点学科建设并不能必然地带动重点(一般)学科的发展,如果不注重投入和扶持,重点(一般)学科建设的水平就会与重点学科建设的水平差距越拉越大,造成两极分化,最后制约重点学科的发展。因此,在筹划和指导院校学科建设中,必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创新队伍,构筑学科高地。在加强优势学科的建设的同时,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兼顾其他、协调发展”的方针,按照强化主干学科、巩固基础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培育新兴学科的原则,制定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构建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使重点学科建设与非重点学科建设相得益彰、良性互动、整体推进。

要增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开放式的信息化高等学校科研辅助体系,为学术研究提供丰富的、最新的文献资源;建立科研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加大重点和非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力度,在不断丰富电子数字资源的同时,继续加强本馆特色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为高校专业建设的教学科研提供特藏服务。

五、学科建设与特色发展的关系

坚持特色发展,就是坚持学校发展的经验,坚持走自己的路,充分发挥已有的优势和特长。因此,作为工科院校,更应该突出自身的个性特征,注重发挥在人才培养、学科设置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着力培育学科专业特色。在发展要求上,要紧紧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个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坚持稳定专业发展规模、调整专业结构、深化专业改革、提高特色专业质量,大力推进学科的特色发展。

一是要培养和引进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学科带头人,不断优化学术队伍的知识、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保证教师队伍能够持续地承担高水平应用人才培养工作,不断解决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形成比较完善的导师队伍。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特色专业团队建设。选聘优秀的特色学科带头人,明确研究方向和目标任务,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建设具有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合作的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

三是加大重点特色学科建设力度,凝练学科特色,建立良好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平台;依托重点实验室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研究手段,为教学、科研创造硬件条件和有力支撑。

四是加强与高层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合,通过联合申报项目、联合开展科研工作。联合开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带动科研水平、成果层次的提高,从而促进特色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五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进一步凝练特色学科方向。围绕现有学科方向,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强化特色优势,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与特色学科相关的工程领域的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篇8

[关键词]公安院校公安教育专业建设专业调整

[作者简介]郭睿(1963-),男,江西吉水人,广东警官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政策。(广东广州51023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06-02

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是评估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以及条件设施等方方面面的综合参考,其特色与水平直接体现了相应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水平。为了铸就一流的高校,必须整合一流的专业学科、一流的教师队伍和一流的学术成果于一体。学科、人才、水平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可概括为:学科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水平是标志,三者共同构成了高校发展的主旋律。可以说,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和核心,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强校之基,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关键。归根结底,高校发展的快慢取决于学科专业整体建设水平的好坏。为此,应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加强对学科专业建设的研究。

一、公安本科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的现状及其特点

1.公安类学科专业设置历史演进。长期以来,“公安学类”和“公安技术类”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被作为二级学科专业类,划归于法学和工学门类下。而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并没有独立的公安类学科专业。一些较为成熟的公安类专业只能作为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方向或依托其他学科点设置。这些情况直接影响了公安院校的招生、教学培养、毕业生就业等工作的开展以及公安科技力量的发展。2012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联同教育部颁布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其中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学科正式被列为一级学科并分属于法学和工学两大学科门类。至此,公安学和公安技术两个学科法律地位的确立,正式填补了公安高等教育一级学科的空白,为公安学科体系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是公安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突破。与此同时,增设公安类一级学科日益成为完善公安专门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公安教育训练水平,推动公安学科体系建设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

公安院校的公安专业在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只在法学学科门类下设二级学科公安学类,下设3个本科专业:治安学、侦查学、边防管理;工学学科门类下设二级学科公安技术类,下设2个本科专业:刑事科学技术、消防工程。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截至2012年10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基础专业中“公安学类”设有治安学、侦查学、边防管理等3个专业,“公安技术类”设有刑事科学技术、消防工程等2个专业;特设专业中“公安学类”设有禁毒学、警犬技术、经济犯罪侦查、边防指挥、消防指挥、警卫学、公安情报学、犯罪学、公安管理学、涉外警务、国内安全保卫、警务指挥与战术等12个专业,“公安技术类”设有交通管理工程、安全防范工程、公安视听技术、抢险救援指挥与技术、火灾勘查、网络安全与执法、核生化消防等7个专业。对比两大类专业设置修订前后的变化可以发现,“公安学类”专业设置中,除专业代码不同之外,专业名称未变,说明专业名称趋于规范;“公安技术类”专业设置作了较大修改,由原来的10个专业调整为9个专业。专业目录的修订不仅保证了专业的划分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科发展逻辑,做到了科学、系统和规范;还具有前瞻性,主动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发展需求,合理确定人才培养口径,为新兴学科发展留有空间;更体现了延续性,尊重历史,有所创新,保留符合规律的、成熟的、社会需求较大的既有专业。与此同时,目录的修订能根据国家发展、科技进步、市场需求、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要求进行调整。本次专业目录的修订,较好地体现了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的原则,门类和专业的划分比较科学、合理,专业名称比较规范。

2.全国20所公安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随着我国公安机关与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全国现有公安本科院校20所,其中公安部属5所(含武警学院),地方省属15所,布局覆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铁路、林业系统。公安本科专业由5个增加至22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由2个增加至30多个,公安学科专业体系更加完备;公安高等教育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实现零的突破。公安本科院校承担着全国公安系统高级――本科、硕士、博士等各层次的公安专门人才培养任务。

从全国公安院校专业设置情况来看,5所部属院校专业设置基本上是以公安专业为主,并且体现了行业特色。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专业设置为例,12个本科专业中有90%以上的专业都是为了边防、消防等工程而设,其部级特色专业也是以边防和消防工程为主而建设。而15所地方公安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5所部属院校有着显著的差别。地方公安院校除了设置公安专业外,还设置了一定数量的非公安专业,有的学校非公安专业数量超过公安专业数量。如吉林警察学院,现有15个本、专科专业,公安本、专科专业5个,占专业总数的33.3%,而非公安本、专科专业达到10个,占本科专业总数的66.6%。地方公安院校之所以设置一定数量的非公安专业,笔者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二是学院办学规模扩张的需要;三是学院办学经费筹措的需要。

从全国公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情况来看,全国20所公安院校中有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和措施并取得成效的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等3所部属院校,它们承担着全国公安系统硕士、博士以上高层次公安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还有江苏、湖北、云南、江西、广东和福建等5所地方公安本科院校,其中江苏警官学院已建设有1个省级优势学科:一级学科“公安学”,省级重点学科1个“诉讼法学”,校级重点学科2个:“应用化学”和“行政管理(公共安全管理、治安行政管理、警察行政管理、公安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湖北警官学院已建设有“诉讼法学”省级重点学科1个,“诉讼法学”和“行政管理”等2个省级立项建设硕士点;云南警官学院已建设有“禁毒学”省级重点学科1个;江西建警察学院已建设有侦查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治安学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广东警官学院建有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侦查学;福建警察学院已建设有“行政管理”和“作战指挥学”等2个省级重点学科。但是,公安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近60年,至今尚未现实部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还有待全体公安学人共同努力,早日实现“公安学类”和“公安技术类”部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不断提升我国公安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公安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要想实现公安院校服务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为公安事业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实现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层次和结构的新转型,形成学科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坚持内涵式发展战略,坚定地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道路,从整体上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门类多样、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体系。

1.树立全新学科专业建设理念,增强学科专业建设全局意识。学科专业建设实质上是对学科专业发展进行有意识的管理,因此,坚持“质量为本、结构为重、规模为基、特色为先、创新为魂”的学科专业建设新理念,真正把“学科立校”摆在公安本科院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位置,把学科专业建设看作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把它当作学校发展综合性、长远性、基础性的基本建设工作来抓,把先进学科专业管理理念和有效的学科专业建设监控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尤为重要。学科专业管理的关键莫过于学科专业战略管理,即对学科专业构建及宏观定向的把握,对学科专业的全面性筹划、全方位决策和根本性指导。学科专业战略必须科学地预测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进而准确地进行目标定位,并通过中长期规划明确每一发展阶段的具体建设目标、相应的制度安排及相应资源配置。

学科专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所涉及的环节包括教学、科研、高层次学位管理、人事管理、设备条件管理、图书资料建设、学术交流等,与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也紧密相关。因此,为克服因学校管理组织结构和权利模式的复杂性可能引起的消极后果,保障学科专业建设各个环节和方面协调发展,有必要在学科专业建设中采取目标管理模式。但必须明确的是学校系部主任作为系部行政负责人,必须对本单位的学科专业建设负全部责任。各教学科研单位应以建立新的学科专业建设管理机制为起点,把学科专业建设看作每个人的事和每个部门的事,树立“学科专业兴我兴,学科专业弱我弱”的荣誉感和责任心,把学科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落实在具体工作中。

2.正确进行学科专业定位,形成学科专业特色。坚持“服务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服务定位和“加强基础,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向,要依据把学校建设成教学培训型大学的发展思路,确立以法为主,工、理、管等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加强对工、理、管等学科专业的扶持,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逐步形成基础宽厚、与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学科专业特色,构建和发展适应新时期公安工作与公安队伍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公安院校根据其行业性特点建设在公安理论和公安科技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与特色的重点学科专业与优势学科专业,并率先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产生一批独特的、公安需要的科技成果,从而形成自己的学科专业特色。

3.理顺学科专业体系,凝练学科专业方向。公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原则上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2011年3月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中设置的学科专业展开。要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分类指导,以社会需要、人才需求为导向,科学地规划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制定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理顺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以及交叉学科四部分间的关系,通过调整、重组、增设、构建等方式优化整合,逐步形成相对合理、优势明显的主干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基础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体系。

形成相对稳定并具有前瞻性的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是提升学科水平和增强学科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学科的学术地位、学术优势、学术特色、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通过设立解决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的项目,对公安院校学科专业发展从高端进行设计,在公安学、公安技术、社会管理等领域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注意开展原创性探索,凝练一批特色和优势学科方向并以此调整学科结构和学科研究方向,以提高科学研究的层次和水平,形成较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增强学科的整体优势。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对学科专业建设起支撑作用的是师资队伍。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科专业。因而,学校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关系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选好学科和学术带头人且建设好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应以“以人为本,学术至上”的理念,从三个层次上进行学科队伍建设谋划:一是学科带头人(大师)建设工程;二是学术带头人建设工程;三是学术骨干和优秀教学骨干建设工程。采取重“引”强“培”的有效措施,通过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浓厚学术氛围,强调团结协作精神,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高素质的中青年人才为骨干,以增强学科队伍的可持续竞争力为目标的学术梯队和学科大团队,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以使学术梯队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实践性、动态性和可持续性特征充分体现出来。应以“调节优化、突出特色、逐步扩展”为原则,形成“三级(部级、省级、校级)联动、滚动发展”的重点学科建设机制,即首先建设一批校级重点学科和扶持学科及重点实验室,经过几年建设与扶持,逐步使之成为部级、省部级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

5.以重点学科为依托,组建学科群,构筑学科基地。本着学科优势明显、基础相关、资源共享原则,以重点优势学科为核心,以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为支点,组建能突出公安本科院校科研标志的学科群体与科学研究中心,以求实现某个方向的理论突破,达到某些方面的技术集成,以据此组建体现综合科研实力与教育教学水平的学科群。以重点学科和学科群为依托的学科基地建设必须要着眼于改善技术设备,建设高标准的实验室,以求为科研人员提供一流的科学研究平台。要以共建、共管等方式加强与公安机关、科研院所联合,通过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做到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还可加强基地的维护和运营管理,努力实现良性循环。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篇9

关键词:学科;学科建设;知识

学科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四大功能的交汇点,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推手。各高校都在谈学科、搞学科建设,那么学科和学科建设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在高校中的地位如何,下面谈谈笔者的几点直观认识。

一、学科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学科”没有严格统一的定义。《中国大百科全书》把学科等同于“知识门类”或“知识领域”,并把全部知识分成“68个学科或知识领域”。《辞海》对“学科”的定义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部门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部门中的史学、教育学等;教学的科目,学校教育内容的基本单位,如普通中、小学的政治、语文、数学、外国语、物理、体育等。《交叉科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学科的特征在于它不依赖于其他学科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反映在它的研究对象、语言系统和研究规范上。韦氏《国际辞典》把学科定义为:“知识、实践和规则系统”。这些知识、实践和规则为学者提供该研究领域的唯一方向。法国著名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指出,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一种社会的规范。美国著名教育家伯顿.R.克拉克(B.R.Clark)认为:“学科明显是一种联结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按学科,即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国内有学者认为:“学科是由一定的知识理论体系和相应的组织结构、规训制度与方法构成的统一体”。

二、学科和学科建设的直观认识

本文偏向于将学科定义为“知识系统”,即学科是隶属于某一科学领域或某一科学分支下且结构相近的知识子系统的集合。只有当学科是“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时,学科才表现出与知识相同的性质。知识最本质的解释是指学术、文化或学问,知识在社会实践和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传承和发展。知识要积累,就必须具备稳定性,否则就失去了积累的根基;知识要传承,就必须具备全面性,否则传承将带有片面性,知识需要发展,就必须具备前瞻性和先进性,否则就会迷失发展的方向。因此,知识具备稳定性、全面性、前瞻性和先进性,学科就理所当然地具备了上述性质。也只有当学科是“知识子系统的集合”且具备稳定性、全面性、前瞻性和先进性时,学科才需要构建、需要丰富、需要发展和需要创新。于是出现了构建、丰富、发展和创新知识所从事的学术活动和专业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科建设。

三、高校学科和学科建设的核心地位

正如前面所述学科建设以学科为建设对象,是构建、丰富、发展和创新知识的实践活动。高校的学科水平体现了学校对知识发展和创新的贡献度及贡献水平,因此学科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终体现、学校发展的支撑点、办学竞争的制高点。所以对于高校而言学科建设是个“龙头工程”。又由于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四角相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其中人才培养是传授“知识”、科学研究是创造“知识”、社会服务是实践“知识”、文化传承是传承“知识”。所以处于“龙头”地位的以“知识”为基本属性的“学科”自然成了四大功能的交汇点,高等学校的主要活动必须围绕学科和学科建设展开,所以对于高校而言学科建设又是个“系统工程”。学科已经成为学校水平与特色的重要标志和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基础,学科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实践和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理论。综上所述,学科和学科建设在高等学校的发展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四、特色学科、优势学科与重点学科的关系

特色学科是在特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培养和开展满足区域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和科学研究且具有独特风格和形式的基地。所以特色学科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人无我有”的学科,而优势学科则是“人有我强”的学科,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都具有区域性。由于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所以可以认为国家重点的学科是国内优势学科。同理,省级重点学科可认为是区域优势学科。重点学科是国家、省部或学校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某些领域针对性进行建设以实现人才和技术突破的学科。因此,通过重点建设,特色学科有可能发展成为优势学科。

综上所述,学科是隶属于某一科学领域或某一科学分支下且结构相近的知识子系统的集合,具有稳定性、全面性、前瞻性和先进性。学科建设是构建、丰富、发展和创新知识所从事的学术活动和专业活动。高校的学科水平体现了学校对知识发展和创新的贡献度及贡献水平,在高校各项事务中处于核心地位。特色学科通过重点建设可发展为优势学科。

参考文献:

[1]安学斌,王顶明.现代大学的学科、学位点及其辩证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11(9).

[2]袁小鹏,陈中文.对学科和学科建设的再认识[J].襄樊学院学报,2006(4).

[3]陆军,宋筱平,陆叔云.关于学科、学科建设等相关概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6).

[4]赵坤,王振维.学科建设的内涵、动力与竞争优势积累[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

[5]于学涛,叶绍梁.对高校学科建设特点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5(6).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篇10

一、加强科际联系的意义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是学校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通过教师、学生、教材等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学过程来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实现地理教学目的。那么,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对教师来说,可以开阔教学思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从容对待学生的发问。当然,加强地理科际联系,并不是要求每个地理教师去掌握精通中学各门学科内容,而是指要注意学习与地理教学有联系的相关知识,并把它巧妙地引进地理课堂教学。

2.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各学科间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培养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调动其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如一些好的诗词,《敕勒歌》对内蒙古草原景观的描写、《朝发白帝城》对长江三峡雄姿的描写,恰当地引用在地理教学中,会大大增强地理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对教材而言,可以取长补短,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为引人入胜。与此同时,也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可以从多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质。

二、加强科际联系的原则和方法

(一)学科间沟通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加强科际联系获得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地理知识,形成各学科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和综合能力,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本学科的大纲和教材,准确把握学科知识要点和目标要求。另一方面更要通过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分析相关学科教材,通过和相关学科教师对相关知识及教法的探讨,来确定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相联系、相重复、相交叉、相衔接之处,来确定各学科间的分工协作。在此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

(二)课内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相关学科,必须分清主辅关系,保持本学科特色,做到适时、适量、适度,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机渗透。

1.通过知识迁移,用相关学科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为相关学科知识的应用创造条件。(1)引入数理概念,巧释地理疑问,巧解地理计算难题。如用立体几何中的“球面上两点间的距离是过该两点的大圆上的劣弧的长”来解释航空航海最短路线的一般选择;引入平面几何知识分析日照图中晨昏线、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分析太阳高度角和纬度的关系等问题等等。(2)加强古典诗歌欣赏,描绘地理现象的规律特征,如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等就能很好地说明“准静止锋”“快行冷锋”“暖锋”和“慢行冷锋”的特点。(3)紧密联系语文,营建地理大课堂,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如语文课本中《宇宙中有些什么?》《哥白尼》《在烈日和暴雨下》《看云识天气》等与课上所学地理知识密切相关的课文,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学地理知识。

2.通过方法移植,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直观地表现或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如用平面坐标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左右手定则加以改造,用于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点为中心的日照图中地球自转方向,用于演示或判断气旋、反气旋图中气流水平流动方向与气流垂直流动方向上的关系特点等。

3.创设问题情境,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学科问题。如在讲授地球公转轨道特点时,利用所学知识解释语文课文《两小儿辩日》中“太阳到底是早晨还是中午离人近?”的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和掌握了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又激发和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