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4:15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篇1

关键词:阅读教学;理性思考;教学途径

一、综观课堂,阅读教学困惑依然明显呈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都有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学生学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像一股强劲的春风,令每一位教师都萌生出改变传统课堂的热情和信心,“改变”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变化多彩的课堂环节,热情高涨的课堂气氛,海阔天空的讨论交流,似乎令课堂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

二、立足教材,理性思考阅读教学明显呈现的困惑

危机引发改革,改革产生困惑,困惑催人思考,以上林林总总的困惑与思考,可以说是在阅读教学中一直会碰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有时会此消彼长,但是绝不可能自行解决。作为一线教师,关注这些问题,在认识性实践、探索性实践中,不断摸索,对于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肯定是有促进作用的。实践出真知,真心实意的课程改革实践,必然使我们更有思想,更加提倡科学态度,更加成熟理性。

1.了解相对意义上的“透彻理解”

我们不能要求中学生也像一位国学大师那样对经典有同样透彻的理解,“不俯就任何学生”,就确定教学内容应有的高度而言是合宜的,但在具体教学情境中,“不俯就”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甚至于接受方式等,恐怕是不行的。教师在学生有所感受与反思的基础上,作适宜的引导,使其获得文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可能是最为实际的做法。比如,给小学的学生讲鲁迅,要不要讲其杂文,“把现实人生痛苦的体验升华到对于人自身的存在困境体验”(钱理群语),恐怕要好生费一番思忖。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让他们感受鲁迅作品“超越时空的意义”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所以,“无必要也不可能将所有观照角度的所有内涵都开发为语文课程内容”(朱自清语)。

2.杜绝虚假的“繁华”

教无定法。一堂阅读教学课究竟应该怎么上,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应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衡量。相信如果有100位教师去上同一堂课的话,会出现100种不同的方式、100种不同的结果。但不管用何种方式,能让自己觉得这课上得满意或者通俗地说已达到预期目的,这课就应该是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可话得说回来,不管教法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换句话说,立足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讨应该是最基本的。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独立”设计教学的整个过程。任何脱离、偏离、忽略文本内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三、以人为本,为解决阅读教学困惑寻求教学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要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准备。要根据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发展精选教学内容;要针对学生实际,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要遵从适度原则,着眼于学生接受把握内容度量;要依据教学实际,着眼于学生特点布局教学程序。课堂上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己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和谐自由但不失纪律性、科学性。理性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从吃透教材看阅读教学新理念的“灵魂”

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课外阅读的关键。平时要对“主题单元”的编写意图透彻理解,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处理好“主体课文”与“语文天地”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关系,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要引领学生进行迁移性、拓展性阅读,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力。

2.凸显目标的学科性

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充分反映语文学科的性质、阅读教学的任务及阅读教学的特点。语文学科是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作为小学语文学科,首先要体现工具性。

3.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同样不可忽视

成功的阅读教学光靠书本上的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精选材料,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筛选切实可行的材料进行教学。而且,还要注意文章的难度。只有教师的选材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而且富有童趣,可以通过表演来诠释和理解。正如某专家所说,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应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就应情绪激昂。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篇2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困惑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076-02

就目前而言,新课改存在着定位不够明确、课程的内容“繁琐、困难、生偏、陈旧”,小学语文的学习和现实的生活之间不能够很好的融合,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教学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片面的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构架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农村小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困惑,从而影响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都不被重视,总是处在一个教学的边缘地位,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即使是在新的时期之下,我国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在农村的教育问题上,也拨了一批资金进行辅助,但农村的教育还是存在着各种问题。如:教育范围大、校点较多、师资教育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教师的结构不合理等。就小学语文教育这一基础性的教育工作而言,其所存在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

1.新课程改革的认知困惑。小学语文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一门学科。不难发现,在新一轮的课改的实施过程当中,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艰难程度是显而易见的。在农村小学中,教师面对新的课程教材往往会有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一些比较年轻的老师,因为接受能力稍微强一些,通过自主的学习和培训往往会对新课程的内容略有所悟,但是一些年纪稍大的教师因为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接受能力又比较慢,往往对新课程的内容有一种一头雾水的感觉。他们在新课改这样一个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当中不断徘徊,不知道具体的方向在哪里。但当还是要靠分数来决定成绩的时候,就又会朝着传统的教育模式发展。

相比较而言,一些年轻的老师已经接受到了新课程的内容,可是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没有设备进行新课程的教育工作。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也就只能机械的对学生传递一些所谓的“新课程”,而这样的后果就是新课程的实施基本上还是一纸空文。

2.新课程改革的本土化问题。所谓的新课程改革,其实并不是由我国自主开发研究所提出来的,其本质上是结合了国外的一些教育经验与我国自身的教育方式所提出的一种新教育模式。实际上,在一些农村小学中已经开始实行新课改的教学内容了,可是由于其依旧采取大班式的教学方式,所以即便老师的激情再充沛,教学情境设计和再新颖,当看到一大班的学生,五六十双的眼睛齐刷刷的望向老师的时候,老师就会产生困惑,不知如何在课堂井然有序的情况下,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内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此外,由于农村中小学的生源相对较差,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一部分学生并不喜爱学习,甚至会厌学,而一些能力较强的优等生,也因为无法从老师那里获取到更多有营养的知识进行补给,同样会产生一种厌倦的情绪。

3.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扰解决措施。对于农村小学的学生而言,教师最清楚他们的需求,也最了解适应他们的教学模式,因此农村学校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实行过程中,一是要注意倾听教师的声音,建立以教学为基础的教材选择机制;二是要提高教师的观察和发现能力,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优化课程资源的配置;三是建立完善的新课程培训制度,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改变培训的形式,提升培训效率;四是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机构,从评价内容中不断改进和创新培训机制。

小学的学习阶段是一个人学习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但是现如今社会却还是重视考试的分数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把小学语文这样一门文艺性质很强的学科蒙上了一层功利化的色彩,这样的后果会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所以,要想新课程的实施有效,就需要从本质上改变分数决定一切的观念,进而培养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兴趣。

除了上述方式外,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硬件设施进行建设,同样也是极为必要的。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新课程的推广不能只是一纸文书下达就可以彻底解决的问题,在相应的政策支持基础上,有关部门还必须对农村小学中例如投影仪、教室、有关教具等一些教学设施进行换新改进,才能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从而达到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当代的教学工作不应只是建立在分数的基础上,而应该注重能力的培养。只有针对新课程改革下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从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需要出发,才能解决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而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加快推动新课程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黄中华.新课程下农村小学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0,(10).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篇3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地解决学习语文的困惑。在困惑中去实践,去探索,去创造,找到解决困惑的对策。

[关键词]教学;困惑;探索;对策

目前,全国的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茶地进行,我们教师更是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努力探索新课改理念。然而,通过我们基层教师近两年的新课改实施体验,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伴随新课改的一度推进,却产生的诸多困惑,致使我这位小学语文教师,时时有种凌驾于新课标课堂而无法适从的感觉。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这些困惑,一天得不到解决,教育部推进实施的新课改理念也就一天得不到突破,语文教学的意义更将随之付诸东流了。所以,它们如鲠在喉,必须得说出来,望各位资深同仁能予以“解惑”。

首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教学时间不够用。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并通过方法驻点学生勇于探索,对新知识产生兴趣。可是,在一个班级中,有一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动起来,一节课的时间就到了,学生发言时间少,老师的个别指导难以开展。这样就是使得学生的个体体验不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失效。

其次,怎样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而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课堂上只有少数同学能参与,其余学生仍是被动,似乎“无事可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于是,就成了我们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虽然新课改下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也能常见诸于各种级别的色彩斑斓的公开课。但是具体到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当我们常态地去审视当下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现实,甚至去了解那些常年司职小语的教师的内心愿想时,却发现他们常常心存思惑。

农村小学教育基础薄弱,小学生语文能力低下,是有目共睹之事。就笔者任教的班级来看,学生是源自全乡数所村小的三年级学生。接班之始,班级39多个学生百分之九十几的学生书读不成句,字写得东倒西歪,课堂说话出语结巴,且词不达意,声若蚊蝇,更不肖说其它语文能力了。而面对着语文基础这样偏低的小孩子,除了循序渐进,除了细育漫化地牵扶而外,恐怕就再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虽然其它农村语文教师所面临的学生景况或许有较好的机遇,但未必好多少。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篇4

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没有定论的教学方法,教育专家做出过多样探讨,但莫衷一是。作为教学一线的我对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存有诸多困惑,总结其症结为“急功近利”“涉异猎奇”和“迁移嫁接”等,在此找不出好的方法来指导教学,所以仍在困惑中。课外阅读教学急功近利涉异猎奇迁移嫁接困惑从小学到大学都有课外读物,目的是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而就涉及到怎样教的问题,怎样安排课程的问题,怎样检测的问题,怎样评价的问题。凡此种种,似乎语文教学界专家们也没有说出个子丑寅卯。虽有宏篇大著,但那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无以形成系统理论来指导我们课外阅读教学。因此好多一线从教者只能摸索着教,甚至干脆不教。因而学生得不到课外知识的阅读,积累知识上面难免失之偏颇,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影响着学生终身发展。本人身处一线,反复尝试着课外阅读教学,也曾涂鸦附会过几篇论文,居然也发表了。我窃喜,我抛出的砖定会引来玉的,可是令我沮丧的无人短评,甚至无人读来。因此,我至今也不知道课外阅读那种教好,虽然教无定法,但有着理论作指导相信那是不可多得的捷径,甚至教者会豁然开朗的。但现实情况,令我无所失从,以致徘徊、困惑。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高度责任感,还得拿起自己的笔和思维,阐述自己的陋见,以博大方之家的指点迷津。下面我把这种状况姑且称之为“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困惑”。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形成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困惑的原因,试图引得同行的抛玉之言。一、因“急功近利”而形成“阅读教学困惑”中学生课外阅读资料,林林总总,因为多而杂,教者遴选不出佳篇,只好要求学生读考试能考到的,于是放任自流地让学生读,忽视和淡化了其具体的指导,学生凭兴趣遨游书海,久而久之,必然因“急功近利”而形成“富有个性”的读书嗜好。在中学阶段,尤其初中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艺术审美能力都很不成熟,面对芜杂的阅读类作品,难免“情人眼里出西施”。比如因历年中考考唐宋古典诗词,学生就非唐宋古诗词以外不读;前些年港台言情类的文学作品大行其道,部分学生就认为文章不华丽,不煽情,不浪漫就不够味。我曾要求学生做课外读书笔记,检查中发现了几个比较共性的问题:有一些学生的课外读书笔记摘抄的尽是些唐诗宋词,有一些学生的课外读书笔记写的全是些浪漫柔情的片言片语,还有一些学生做的读书笔记里摘取的又大多是些险僻生冷的词句。学生如此这般地进行课外阅读,反应在课堂测试里边,就会暴露出很多的问题来。我们时常听到一些学生这样反映:对文言语段的阅读能力感觉还可以,但对现代文语段的阅读却一点把握没有;写起议论文来还比较上手,写起说明文来却觉得无从下笔,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以上情况充分说明,我们这些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发展方面绝对是不全面不平衡的。而究其原因,恐怕因教者指导学生阅读“急功近利”而形成“困惑”逃不了干系。正因为“急功近利”有所偏废,导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变成是“镜花水月”。二、因“涉异猎奇”而形成“阅读教学困惑”“涉异猎奇”是人们的一种普遍心理,对于中学生来说,生活阅历浅,求知欲旺强,受此影响,在具体的课外阅读时候,总有一部分学生过分放大“新颖别致”这一点,弃其它于不顾。比如读古典名著,一些学生只追求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阅读期刊杂志,又总偏嗜于文中林林总总的奇谈怪论。而教者往往默许学生这样做,认为这样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曾对此作过相关的实验调查,暑假里,要求学生阅读长篇小说《水浒传》,学生返校后我们拟出六个小问题要求学生回答:①有人说,宋江是主子的奴才,又是奴才的主子。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②林冲打虎、杀嫂、造反三项,他哪一项是可敬的?哪一项存在疑问?③李逵身上有缺点吗?若有,试举两例说明。④三打祝家庄与晁天王的关系?⑤怎样评价梁山好汉征方腊?⑥“水泊梁山”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结果显示,对于前面三个问题,大多数学生不能作答,对于后面的三个问题,反而有不少的学生回答出来。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后面三个问题所涉及到的是小说情节,有一定的“新颖别致”味在里面,比如“三打祝家庄”的情节,“征方腊死人多”的情节,“李逵救母”的“夸张”情节,都是学生津津乐道的一些精彩场面。而涉及到那些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情节内容以及鲜活而细腻的人物刻画,反而忽视了。所以,学生虽然花了一定的时间读了《水浒传》,仍然还是懵懵懂懂。我发现班级中学生私下里有不少的课外读物,比如说,《少男少女》《故事会》以及各种漫画书、网游小说,而对语文学习有直接益处的《散文选刊》《小小说》《杂文》等杂志,鲜有发现。这一状况同样表明,很多学生的课外阅读还仅仅是基于一种盲目的涉异猎奇心理,从而不能理智地立足于开阔眼界、丰富知识这一目的,最终进入单纯满足于感官刺激的课外阅读歧途。三、因“迁移嫁接”而形成“阅读教学困惑”“迁移嫁接”是大部分学生乃至一些语文教师所热衷的写作法宝,他们希望通过课外阅读找到一条提高语文写作能力的捷径,以期“学以致用”“现学现卖”的一种表现。在教学中我们苦恼学生作文水平不高,一时两时无明显进步。据我所知,有些老师为了提高作文水平,向学生推荐“中学生写作范文”一类的文章来读,但他们写起作文来,眼前还是一片茫然。我们甚至发现,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或考试中,有些学生竟将所谓的“范文”照搬或“克隆”。这类情况表明我们教师在指导上是不当的。于是,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竟像明清两朝的童生读“八股文”一样,捧着《中考满分作文》之类的书籍如获至宝,不管好坏,一味仿写临摹,而对其他优秀文学作品则束之高阁,或干脆视而不见。步入这一阅读教学误区,有些老师还沾沾自喜,认为给了学生一支马良的神笔。殊不知,这些学生一旦写起记叙文来就是只见“故事”而不见“人物”。写起议论文来只是填充一些人云亦云的官话套话。古语云:“欲速则不达。”那些认为只要通过背几段“妙文佳句”,或者眼光只盯在一些考场“佳作”上,来个“迁移嫁接”,其结果只能是邯郸学步,作文越写越别扭,越写越空洞。比如近年的一些考生中考作文,不是表达对生活的认识、领悟,也不会思考,“迁移嫁接”后内容空洞乏味、牵强生硬,所谓“呆滞”的确名副其实,令人啼笑皆非。以上现象表明,教学生课外阅读“迁移嫁接”,势必导致张冠李戴,生吞活剥,不但无益于中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反而大大禁锢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其结果只能是因急功近利而得不偿失,甚至事与愿违,适得其反。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想要表明的是,当前对于学生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困惑”,应急需对教师加强阅读教学理论指导,课堂上明确告诉学生“读什么”“怎么读”这两个主要问题,而如何切实地引导和指导学生科学的进行课外阅读,确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难以实现的问题。仅将这些情况摆出来,实属一孔之见,抛出一块无济补墙的砖块罢了,以求引来无瑕之美玉。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篇5

听课,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单调、脱离实际的成见。为了能及时发现和改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有意识的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反思,小到一节课,大到一个学期;近到上一节课说错的一句话,远到一种教学思想的深层次思考。虽然它们都还很肤浅,但我相信“九尺之台,起于垒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二、紧抓作业批改、注重后进生辅导

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开学以来,我一直坚持作业的认真批改,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对于班里的后进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在给学生谈理想、谈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功夫不负有心人,等几名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进步。

三、深入扎实的上好每一节课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不同于数学,语文教学要求语言文字教学和情节、内容教学相结合,相辅相成。而低年级的语言文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说”和“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说”和“读”的训练。高一年语文教科书上“口际交际”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自古以来,能说会道,体现一个人的睿智,思维敏捷。现代语文教学,“多说多练”势在必行。整个学期,我注重课堂上的合作探究,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展示结果,学生之间互听互评,共同积累,共同提高。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我发现同学们的表达能力有较大的进步,逻辑思维能力也增强了。并且,通过评奖活动,选出了口才最好的学生,如等。

在“说”的过程中,有一个与之相促进的过程不容忽视,那就是“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读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再次,用“读”帮助记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最后,让学生进行摘记,并对学生的手抄本进行定期检查,并对写得好的学生加以表扬。

语文教学中,除了“说”和“读”很重要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即学完一个单元,学会自己归纳,学懂了一些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经常温习功课,以后的学习才会觉得较轻松。

课程改革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必然要和旧有的一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通过近两年的实验与探索,我们饱尝了其中的艰辛与甘甜。甘甜的是我们看到了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感受到了我们与学生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艰辛的是我们对课程改革曾经有那么多的茫然与困惑,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来探索课程改革之路的,在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困惑和难题。

(一)对课标的困惑

我们需要不用解读的课程标准。现在的课程标准有那么多解读的书本、文章多如牛毛。我想原因无非有二,要么是课程标准太难,太深奥,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也知道一般老师是读不懂的;要么是对一线教师的不相信,课程标准制定者害怕一线教师读不懂;

我认为课程标准应该通俗、详细,一看就懂,如此教师才能用好;应该把解读融入课程标准之中,这样才能做到专家研究与一线教师的实践紧密结合。

(二)对课堂的困惑

我们需要不是表演的课。现在有的课放得很开,但收不拢,学生天马行空,谈天说地,离题越来越远;有的课,学生活动的样式很多,唯独读书不多,课堂上嘻嘻笑笑,气氛十分活跃。可仔细一想学生真正学到的语文知识可能很少。有的研究课,教学的着力点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深究,或是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或是思想内容的无限拔高。学生海阔天空,说短道长,甚至离开了书本去大谈从网上看到的新闻。不同的是,过去是教师主讲,学生旁听;现在是学生主讲(主要是尖子学生),教师插话补充。仿佛教学的重心已由教师转移给了学生,仿佛这是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可是,读书的时间不多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了,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运用的时间也被挤掉了。这样的课听多了,我们的老师都说我们现在不知道语文课怎样上了。

(三)对教材的困惑

1、对必修内容的困惑。

高二语文必修五和选修1集中了高中阶段近80的古诗名篇、以及部分文言名篇,教学内容重,教学进度紧张。而且因为一味的赶进度,使得每堂语文课都上得满满的,而语文课所必需的一些课外趣味补充,因此都被忽略了,语文课索然无味。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篇6

论道德想象力及其培养

“德智一体化”辨析

“男孩教育”研究综述

美国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分析及启示

课堂里的和谐与关怀: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内心需求

进城务工人员亲子两代对亲子关系感知差异的比较研究——以某公办小学的调查为例

让所有流动的花朵都绚丽绽放——上海市华灵学校的融合教育实践

户籍改革困境下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

对人的关切是一切教学艺术的灵魂——记钱梦龙老师的为师为学为人之道

“沉默的大多数”,需要怎样的教育?——论班级建设实践之教育理论内涵

习惯养成:学生成长的重要引擎

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绩效考核的现状调查与思考

以人为本,改进中学哲学教学(二)

从“年”的传说故事、图画书、图像话文化传承和时代变迁——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发展性问题

党组织参与学校重大问题决策的思考

不换不知道一换吓一跳——在“角色换位”中体味师德内涵

给儿子的信——谈爱情

我拒绝接受你的礼物

以小见大:班主任的工作智慧

让德育活动少一些形式,多一些实效

教师的“礼”:“选举意外”考量民主管理的真实和有效——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这样的民主程序何以会出现意外?——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并非什么事情都必须走民主程序——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如何完善民主程序——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对班级民主建设的辩证思考——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尽量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教育因生成而美丽——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程序公正大于结果公正——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民主教育,我们还需要探究——回应《民主推选主持人的困惑》

德国学校职业指导简介

日本着手解决“小一问题”

南京市中小学教师的15条礼仪中美学生责任教育的比较分析——简析奥巴马对全美中小学生的讲话

价值分层: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论道德教育的“高标”与“底线”

家长组织建设的理论意义、实践特点及发展趋势

演绎世博主题回归生活德育本位

世博科技点亮未来希望

世博“低碳盛宴”的“绿色财富”

文化:震撼心灵的力量

把握世博育人契机升学生社会责任感

党员教育培训:党建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局党工委“党员进党校”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中职校团委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生命,责任与爱意——怀念霍懋征先生

博客,承载教育反思

班主任工作中的语言策略

高中校园民主模式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为例

从学科知识到课程价值

历史教学莫忘“国际理解教育”

活用教材,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从特殊个案看校园危机干预

当教育遭遇“科学”——一个“多动症”学生的个案研究

学生偷窃:一个值得深思的教育问题

母女之争:你的头发你做主

学生教会了我宽容

清明的思念

笋娃娃漫游聪明国——“00后”学生的习惯教育

苦恼的一年级

“摘菜”

唤醒自尊——回应《信任》

给他个台阶——回应《信任》

批评教育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回应《被激起来的耳光》

在教育叙事中凝练出实践智慧——回应《被激起来的耳光》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篇7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应对策略 

 

maslach的倦怠三维度理论把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1)情绪衰竭(emotionalexhaustion),即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即是个体对他人的评估,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3)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personalaccomplishment),即指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maslach,1997)。事实上,职业倦怠并不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的即时反应,而是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期里,对工作中所遇到的压力,在情绪上产生的一种低强度递进的反应过程。各行各业职业倦怠的形成及危害都并非偶然。大学英语教师这一群体是比较容易受到职业倦怠伤害的一组群体。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起着明显的阻碍作用,而且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发展、全球化人才的培养起到制约作用,值得引起社会及个人的广泛重视。 

 

一、大学英语教师的困惑及职业倦怠成因 

 

笔者先后于国内两大外语院校从教大学英语八年整,常有这样的体会:非英语专业(俗称大外)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习兴趣及热情相对较低,而教师较早出现职业倦怠现象的机率也较高。面对大学英语四、六级等考试压力与课堂改革势在必行的迫切要求,教师不得不在应试教育与课堂创新二者中游走,企图找寻中间道路的同时却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工作付出与其成就感难成正比,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感。出于社会偏见,或是传统的错误看法,大学英语教师在专业圈子里似乎被看作是处于类似二等公民的位置。同样令人忧虑的是,许多大学英语教师本身也有着较强的自卑感,认为自己在长期的大外教学中,专业没有增进反而退化,在教学科研、业务发展及专业深入研究方面不如英语专业教师。于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思进取,面对压力困惑感到力不从心,放弃努力的情况不在少数。以下,将从通过了解大学教师中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种种困惑入手,分析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成因,进而从教师个体的视角提出有关应对方法。 

成因一——教学工作量大、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的困惑 

众所周知,大学英语很难像专业英语那样实行小班教学,通常都在50人以上,多则是上百人的大课堂,其教学工作的强度是小班教学的多倍。而面对学生人数众多的课堂,教学效果实则难以把控。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课后备课及作业批改量都异常繁重,迫使教师处于非正常的高负荷运转中,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且身心互为影响,健康状况亦令人堪忧。长此以往,不少教师尚不到七年之痒的工作阶段,就已经在工作中提前出现衰退的迹象,职业倦怠状况由此产生。 

 成因二——应试压力与教学创新冲突的困惑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地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有待逐步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上教师的教学日程。然而,一方面要求素质教育,一方面却仍需强调考试的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虽不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但却可以帮助学生应对复杂的考试,掌握足够的应试技巧。尤其是当下的诸多考试仍将一些连英语是母语的人也常犯的细微的错误来体现考试难度,大外教学自然就难以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而教学创新、兴趣课堂则无从谈起。事实上,作为教师,深知这样的教学活动与提高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毫无关系,反而往往会把学生引入歧途,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也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则和测试目的,但也只能慨叹一己之力实在有限,但求不要误人子弟。于是,面对课堂上无精打采的学生,不少教师也坦言其内心迷惑而无助,甚至会感莫名的亏欠与自责。 

教改原本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校方如若过度强调教学创新,学生也一味期望课堂的趣味和新颖,教师则不得不否定自身既有的传统教学经验,以迎合多方的期待,把原本熟悉并行之有效的老方法都抛掉,竭尽全力使自身在课堂上改变原有的风格。即便如此,跟前卫的教法相比,仍自觉落伍老套,岂能不心有戚戚焉? 

成因三——疲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职称上不去的困惑 

由于教学任务过重,备课量大,同时还必须兼顾家庭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师业余能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是相当有限的。疲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职称因此也久久上不去,这也令许多教师叫苦不迭。尤其是评职称期间,不得不以牺牲睡眠及健康为代价,经常挑灯夜战,以期早日,评上相应的职称。为此不少教师选择去研究容易的其它领域,无法兼顾专业兴趣。写论文成了疲于应付,毫无成就感可言。为了评职称,大外教师们还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补习那些完全没用武之地的第二外语。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职称评定大多是以发表相应档次的论文及规定数量为重要参数指标的,这使得长期以教学为重,经历了多年论资排辈等待的教学型教师们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教学能力平平,亦或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尽管上课时间不长,但由于有相应,很快评上了高级职称,其岗位和工资都遥遥领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挫伤前者的工作积极性,或导致原本敬业爱岗的心理失衡。 

成因四——教师进修发展的困惑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篇8

关键词:导学案语文困惑过程原则

新课改以来,素质教育要求语文课堂要回归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导学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越来越吸引广大教师的眼球,我经过几年来的课堂实践研究,对导学案的有了初步的认识,关于如何利用导学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导学案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困难有了如下体会,愿拿来与同行分享。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导学案的积极作用。

首先要先明确“导学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线路图,是高效课堂的载体,是高效课堂的关键。“导学案是相对于“教案”而提出的概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的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内导学和课后复习使用的课例学习材料。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任何新生的事物都会有一个由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课堂继续也不例外。我们首先要认识导学案的作用在于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兴趣,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教案的翻版,也不是练习加指导。而是要指导学生在“做中学、在论中学”,借助导学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学案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对学习内容的方法指导,有对学习内容的引领,有对学习内容的实践、点拨及检测,更有对所学内容的总结与提升、矫正拓展。在实践课堂教学中,导学案的优势作用越来越明显,导学案的作用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升学生自己的解题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当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困惑走向自我、走向同伴、走向教师的时候,就说明通过导学案的作用得以充分彰显。

二、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困惑,这是我们改进导学案利用措施的前提。

困惑1、我们有些教师编制的导学案的内容其实就是课本内容的翻版,基本上就是老师把课本上的内容变成了"学习目标""知识提纲"、"(自学)内容梳理"、"课堂探究"、"应用巩固"、"课后拓展(练习)"等等。多数时候学生的学习就是把课本内容抄到导学案上。学生感觉很浪费时间,写的导学案保存价值也不大,同时老师编导学案也很费精力。

困惑2、利用“导学案”时不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学生的语文基础肯定存在参差不齐,甚至差别还很大。导学案的实施对优秀生的学习来说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对于学困生来说却是雪上加霜,有时候老师的讲解都难以理解,现在让他们自学,更是摸不着头脑了。有的学生对课本以外的知识很感兴趣,导学案是不能满足这部分学生要求的,而有的学生对语文本来就不感兴趣,作为小组成员能完成导学案的最低要求都困难,根本就无法与其他同学交流,就会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成为语文课堂的摆设。

困惑3、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差,不会合作交流,,合作时各做各的,各说各的,看似场面非常热闹,好像在合作讨论,可我让小组选代表发言,他站起来所说得是他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根本不是他小组合作讨论过的观点和想法。再有就是小组交流学习时,一些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同学在小组中往往得不到必要、及时的引导和鼓励,造成时间越久他们的自信和语言表达能力越得不到锻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十分头疼,还有待于探索和研究。

三、针对困惑、改进措施,提高导学案利用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篇9

新入职教师教师教育困惑需求

一、问题的提出

新入职教师,对于三尺讲台的美好憧憬和期待,同时也有着焦虑和不安。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不安和焦虑会渐渐突显出来。新入职教师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学校的教学,是否能够具有艺术性的解决教育问题,是否能够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德育发展,这都关乎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将来的发展。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正是对当代师范大学教育质量的鉴定和评价,他们所面临的困惑和需求,恰恰反映了师范大学对教师教育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新入职教师的调查,了解新入职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困惑、困难,以及他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对教育学知识的需要,为教师教育的改革提一些微薄的意见。从新入职教师的实践角度,为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依据,促进教师教育更好而又健康的发展。

二、新入职教师的教学感受

1.新入职教师在教育管理学生方面的困惑,通过对4名新入职教师的访谈,他们主要面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困惑:

(1)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学习积极性,出现了厌学现象。

案例:王老师教的是高一普通班,英语基础差及自身的原因,他们对英语的学习早已经失去了兴趣,王老师却一直没有放弃他们班的同学,不断的鼓励、积极的引导他们。为了保证学生们能够获得进步,王老师做到精讲精练,在课程设计上精心的策划,但是在期末考试过后,有一部分的同学还是只做了选择题,后面的卷子几乎都是空白。有些题目只是一些基础试题,平时反复讲解练习,同学们因该都能做对。和一些同学谈话过后,他们完全对自己的英语成绩漠不关心,完全不在乎考试成绩。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被动的学习,很多情况下是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把自己当做了知识的接受器,并没有内化吸收积极的思考。尤其是普通班的学生,往往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习不感兴趣。这样的问题,对于经验丰富的熟手教师会比较容易解决,但是对于新入职的教师他们却是束手无策的,对此感到十分的困惑。

(2)学生在课堂上扰乱课堂秩序。新入职教师往往对课堂秩序的管理缺乏经验,对于扰乱课堂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

案例:岳老师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直接接受的是高一的普通班,班里的学生学习成绩在整个年级都是靠后的。每次上课时,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聊天、吃零食,有的甚至明目张胆地睡觉。无论岳老师在课堂上说什么,学生们总是置之不理。岳老师说刚开始就带这样的班级,自己十分的烦躁、郁闷,对于自己管理班级的能力也十分没有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她觉得最困惑的不是对教材的把握,而是对班级的管理和管理学生的能力。管理班级的能力比教学还重要,班级秩序混乱教学工作是没有办法顺利进行的。

2.新入职教师在教学方面的困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与实际实施过程的矛盾。案例:王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课堂上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讨论很不积极,有的甚至在讨论过程中聊天。设计好的方案得不到实施,整堂课的教学节奏就被打乱。课后王老师很郁闷,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没有能够很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效果很不好。如何更有效率地备课,正确处理教案和教学实施的关系,仍然需要新入职的教师持续的关注。

(2)教学价值选择上的冲突。案例:高中英语教学重视背诵,每天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学校也会给新入职的教师分配师傅,在师傅的指导下王老师也对班里学生英语背诵情况每天检查,如果没有背会,就会留下来,直到他们背会为止。王老师发现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来说,这真的是特别的困难。王老师十分的困惑,并向她的师傅请教,师傅认为学生必须背下来,对于那些成绩差的同学,要想尽办法也要让他们背下来。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来说,即使他们背下了课文,文章背后的意义他们也根本就不明白。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吗?还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理念和教学价值出现冲突的时候,新入职的教师又该怎么办呢?

3.新入职教师对教育学知识的需求。对4位新入职教师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十分希望学习班级管理,课堂管理,心理健康,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艺术以及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可以大概分为三个大方面,学生教育和管理(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理论。在大学的课程中,主要设置教学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新入职教师却强烈需求教育管理学生方面的知识,学生教育与管理知识是对每位教师都很重要的,它能更好地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对教师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对新入职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一些困惑疑虑进行分析,以及他们希望学习的教育学知识进行分析,在师范教育中可以进行如下的改革:

1.开设管理类课程,作为师大大学生的必修课。在对新入职教师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教育学知识中,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以及课堂管理是排在第一位的。这可以说明学生教育与管理在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正如新入职教师所说,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比教学能力更重要,因该得到重视。在我国师范大学的培养中,对于学生教学管理方面的训练却是比较不足的。把学生教育与管理作为师范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程不但包含着班级管理还包含着个人教师的课堂管理。

2.可以为师范生开设教育案例赏析课。教师教育的专业课程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而运用各种各样的经典教育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这些会有利于提高师范毕业生到教学岗位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要完善新入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新入职教师,对于自己的发展都有着很强烈的意愿,中小学应该不断完善新入职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和知识体系,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丽萍.目标管理在高校示范班管理中的实践与思考[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

[3]雷丽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学校管理工作[J].教育探索,2003.

小学语文教学的困惑篇10

身份认同(identity),是当代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受到新左派、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的特别青睐,成为学界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但是“在当代汉语文化研究领域里,由于受到西方哲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文化研究的影响,在对identity一词的翻译、使用和界定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混乱,不同的人们交替使用‘认同’、‘身份’、‘同一’或‘同一性’等汉语词汇,却没有做出清晰的界定,在不同文本中造成了这些重要概念的内涵模糊不清”。[3]62就其内涵而言,身份认同可以说是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这个词追问的是“我是谁?”“我来自哪里?”以及“我要去哪里?”等问题。按照陶家俊的看法,身份认同主要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显著特征,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4]38身份认同的核心是作为一个文化主体,或者更通俗地说是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的一种身份选择。所谓选择,也就是在两者或者多者之中,认定其中的一个作为自己的价值和身份的归属,同时也意味着对于其他选项的放弃。如果主体所要放弃的文化对象处于强势时,主体的内心必然会产生理智与情感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外在的表现可以是一种焦虑和困惑的情绪。毋庸置疑,身份认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流动概念,涉及自我的本质属性、文化以及精神归属等方面,通常包含有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族群认同等多种内涵。个体的身份认同关系到民族国家的稳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培养,对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安德鲁•埃德加和彼得•塞奇威克在《文化理论的关键概念》中说:“就文化研究要考察个体与群体在其中建构、解决和捍卫自己的身份或自我理解的各种语境而言,身份问题对于文化研究来说至关重要。”[5]183由于独特的历史和地理因素,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对于新加坡国家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因而身份认同在新加坡倍受关注。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情况下新加坡于1965年赢得独立。对于新加坡来说,首先要树立的就是一个“新加坡人”的意识,强化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并且在全体新加坡人的意识中强化“新加坡”作为新加坡人“想象的共同体”[6]7的观念。新加坡自独立以来,便致力于树立“新加坡人”的形象和观念。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说过:新加坡要建立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我们将建立个榜样。这不是个马来国,这不是个华人国,也不是个印度国。让我们真正的新加坡人……不论种族、语言、文化、宗教,团结一致。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新加坡的居民以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为主,还有一些其他民族,共同构成了新加坡的民族结构。多元文化与多种族国家的现实使新加坡人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惑。“世界上很少有别的地区能比东南亚更鲜明地说明在千差万别之中求得一致所会遇到的各种问题。”[7]18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国家的一员,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在它的身上更加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新加坡独特的多元文化现状使新加坡人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要经历更多的思想震荡和精神磨难。在新加坡,身份认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认同困惑,来自两个层面:一个是族群认同的困惑,另一个是文化认同的困惑。这两个层面的认同困惑,在新加坡的英语文学中,都有着清晰的书写与表达。

关于“族群”的内涵,历来学界有不同的解释。马克斯•韦伯(maxweber)将其界定为“体型或习俗或两者兼备的类似特征,或者由于对殖民或移民的记忆而在渊源上享有共同的主观信念的人类群体,这种信念对群体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不一定关涉客观的血缘关系是否存在”[8]439。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认为族群“是想象的共同体”[6]7。班顿(Banton)将族群界定为“具有共同血统与文化所构成的人群种类”[9]19。著名学者郭洪纪则认为:“族群主要建立在共同的名称、神话、价值和风俗习惯之上,以祖先的居住地、历史叙事、民间传说为文化根源。它具有建基在种族、血统、语言、宗教、风俗、乡土一类的文化要素,以及历史传统之上的心理情感和非政治行为。族群作为某种共同体的象征符号,既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和与之有关的传统,包括宗教组织和神职人员,像神庙、仪式、教义等,又有怀旧母题及认同符号系统,像民族英雄、宗教领袖、效忠意识以及草原森林山峦族源地等。”[10]4从以上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族群认同建立在血缘意识和文化意识的基础上,强调的是文化原初情感的重要性。对于独立只有几十年历史的新加坡来说,若要形成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首先就是要培养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形成所有新加坡人都认同的原初文化,培养新加坡的族群认同。然而,由于新加坡独特的地理和历史因素,在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族群认同的困惑。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其原住民究竟是何种人,现在已经无从可考了。从新加坡开埠至今,大量的移民涌入,原住民融入其中,难以保存自己的族群特色。现今的新加坡人主要由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等构成,占新加坡人口总数的99%左右。对于新加坡的华人、马来人以及印度人来说,其族裔国的文化传统已经内化为他们的本质属性,这必然会影响他们的文化选择。因为内化为本质属性的族裔国文化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将在进行身份选择的个体推向其族裔国文化。新加坡人首先要摆脱的就是来自族裔国的文化影响,寻求和建立一种新加坡民族的族群认同。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和多民族的国家,几乎每一个新加坡人都有着自己族群的文化渊源。这种文化上的渊源,在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极大地困扰着他们。在树立“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过程中,首先要排除的是来自族群的影响和干扰。不管是新加坡的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他们在血缘、体型和习俗等方面都与自己的族裔国有着深厚的渊源。作为一个文化主体,新加坡人必须在自己的族裔文化和新生的新加坡文化之间选择集体身份。这种选择意味着对于其他文化的背离与放弃。毫无疑问,相对于新兴的新加坡文化来说,新加坡人的族裔文化居于强势的地位。无论是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抑或是马来文化,都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在客观上对新加坡的华人、印度人和马来人等有着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作为一个主体,如果想要树立“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主观上又有着趋向于新加坡文化的现实需求,必然导致新加坡作家的心里要坠入作为新加坡人族群认同的两难困境。这一切在新加坡的英语文学中都有清晰的书写。新加坡著名英语作家林宝音(CatherineLim)的小说《跟着错误女神回家》(FollowingthewrongGodhome)就深刻地反映了这种族群认同的困惑。

小说的女主人公尹灵(YinLing)是一个有着东方传统美德的女性,已经与文森特(VincentChee)订婚并且即将举行婚礼。然而就在他们准备结婚期间,因为诗歌创作的缘故,她偶遇美国客座教授本•格拉弗尔(BenGallagher),对其产生了心动的感觉。虽然尹灵按部就班地嫁给了文森特,但在她的心里,却一直对本难以忘怀。伴随着主人公情感历程的是一尊神像。这尊神像自从文森特皈依了基督教之后就被他的母亲藏在了楼梯下的壁橱里,后来又从壁橱里被驱逐了出来,成为无家可归的神。一位老佣人一直试图为这尊神像找一个家,但是一直到老佣人去世也未能找到。这是一尊身份不明的神,不知是何方神圣,也不知应该归于何处。在小说的结尾,尹灵带着那尊神像回到了中国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她认定这里才是这尊神像的“家”。小说中的神像作为一个隐喻,象征着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作为一个神像,本来应该是受人顶礼膜拜的,然而,在小说中,却变成了无家可归的神。既然已经无家可归,那么它的神圣性也就大打折扣。这尊神像在新加坡的地位是尴尬的,就像新加坡人一样,不知道自己来自何方,也不知道应该归于何处。它本应该属于新加坡,可是在新加坡却没有它的位置。主人公最后将神像带回中国说明了内化为新加坡人的本质属性的族裔国文化传统的巨大吸引力,也象征着一个新加坡人在其族群文化和族裔国文化之间作出的选择。神像的回归,暗示的是新加坡身份认同中的族群认同困惑,说明新加坡自己的带有原初色彩的族群文化尚不足以使新加坡人在文化选择的时候倾向于自己。这一点对于新加坡人来说,无疑是具有启迪意义的,同时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新加坡人在身份认同过程中真实族群认同的困惑心态,值得人们深思。在新加坡当代著名作家陈慧慧(HweeHweetan)的两部重要小说《异物》和《玛猛公司》中,作者也着重表达了这种族群认同的困惑。这两部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华裔,来自中国,族裔国的传统文化时刻在影响着他们的身份认同。在《玛猛公司》中,主人公邓(GanChiahDeng)是一个来自新加坡的华裔女孩。作为一个留学生,邓刚刚从英国的牛津大学毕业,正面临着择业的选择和未来的抉择。在她选择自己职业的时候,她的族裔国文化带给她巨大的影响,造成了她身份认同上的困惑,有时候她会迷失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在新加坡不少英语作家的作品中关于族群认同方面的描写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与族群认同相比,文化认同更关注的是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而族群认同则强调血缘以及体格等生理要素。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是文化认同的依据。认同是文化固有的基本功能之一。拥有共同的文化,往往是民族认同、社会认同的基础。个人对社会的认同,主要体现在个人的社会化,即对社会所创造和拥有的文化的学习与接受;社会对个人的认同,则体现在社会的基本文化规范在个人中的普及、推广和传播。人们之间在文化上的认同,主要表现为双方相同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或对对方文化的承认与接受。如果说,在新加坡人身份认同过程中,族群认同困惑主要来自东方文化圈内文化选择的困惑,那么文化认同的困惑则来自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选择与认同。如果说族群认同困惑的原因来自于内化为新加坡人本质属性的族裔文化的吸引力的话,那么,文化认同的困惑则来自于外在的西方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如果说族群认同的困惑困扰着所有新加坡作家的话,那么文化认同的困惑则是新加坡英语作家所要独自面对的挑战。新加坡作为英国殖民地长达一百多年,英语成为新加坡的官方和通用语言。语言对于新加坡人来说有着极大的暗示作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支撑着文明的重量,传播着民族的文化。讲英语、用英语写作不仅意味着拥有英语所代表的文化的优越感,还代表着对整个英语文化集体仪式的认可和接受。作为一个新加坡的英语作家,为了摆脱自己黄皮肤的东方特色,他们只能带上白色的面具,或者把自己想成是一个英语世界中的主体,因而在新加坡英语作家的意识与身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裂,产生了弗兰兹•法侬所讲的“文化错位”[11]42,由此带来身份认同上的困惑。“穿着借来的袍子而要成为真正的自我,这就是殖民地民族主义者两难处境的核心”,“因而民族主义的精英分子从他们诞生的一刻起,就已经被笼罩在一个‘分裂的感知’或‘双重的视界’之中。他们操双语,有两者文化背景,如同门神有两张面孔,既能进入都市文化,亦能进入地方文化,却又游离于两者之外”。[12]131新加坡英语文学作家作为新加坡的文化精英,在身份认同过程中所面对的文化认同困惑可以说是对以上论述的真实写照。他们要完成个体的身份认同,就是要成为“真正的自我”,也就是要成为一个真正的新加坡人。然而他们却操着殖民者的语言,有如穿着借来的袍子来表现自己。前面已经讲过,所谓身份认同,就是“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相对于东方文化而言,西方文化无疑处于强势地位,拥有话语霸权。新加坡的英语作家本意是想在进行身份认同的时候选择两者,结果却恰恰相反。他们被两者同时抛弃,产生一种“无家可归”的流放感觉。新加坡的英语文学深刻地反映了这种心态,这是新加坡英语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英语在新加坡的强势地位,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在新加坡的强势地位。这种状况也使得新加坡作家对于文化认同给予了很大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