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5:17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篇1

一、探究内容的语文化

语文的外延的无限宽广,决定了语文探究活动的对象丰富多彩。语文教学不排斥直接针对社会、生活、自然的探究,但作为丰厚人文资源与高效精美言语形式的和谐统一体的经典语言(或言语作品)无疑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探究源泉。语文教学,必然要把经典语言(或言语作品)作为最重要的探究对象。对经典语言进行探究也就是我们平时讲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语言(或言语作品)其实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处于显性层面的是语言形式和内容,处于隐性层面的是言语行为,即言语目的、言语动机、言语策略、言语方法等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以往的阅读教学较关注的是语言显性层面的东西,而往往忽视对语言隐性层面的探究。事实上对言语动机、言语策略等言语行为的探究却往往能取得一箭双雕的功效,是高效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例如在教学《荷溏月色》时,针对“近来心情颇不宁静”这句话,我们可以设置言语动机探究:作者为何说“近来心情颇不宁静”。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查阅资料等语言实践了解背景也达成与作者的心灵沟通,为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正确把握文本的情感脉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过程的语文化

事实上,内容的语文化只是探究是否能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因素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实现探究过程的语文化。

探究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其核心。可以肯定得说语文教学同样肩负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的任务,语文学习的开展同样离不开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参与,但现代语文教育研究表明,要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仅有思维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在学科本质上的不同决定了它们在具体教学操作过程中策略方法的差异。因此要建构语文教学的探究模式必然要将“探究”与语文教学的其它策略、方法进行重组、整合,实现探究过程的语文化。

(一)探究与情感体验的融合。人文学科的意义在于认识和发展人本身,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更是浸润着丰富的人文营养。而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要实现人文精神的内化,完教育的目标,情感因素的积极介入必不可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语文教学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活动,形成充分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情感判断和观念意识形成,并最终实现人文精神的内化。从这一点上看,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活动必然具有浓郁的情感特征,这与自然学科教学中的更注重理性思维的探究是不同的。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学习的资源无处不在,学生就生活在语文中,语文也依存在学生的实践中,这也就为语文探究与情感体验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根据探究对象和内容区分语文探究活动大致可以分为直接针对社会、自然、生活的探究和针对语言的探究(主要指言语行为探究)。针对社会、自然、生活的语文探究实际是现实情境中的学习,这种探究活动的优点是能直接唤醒学生的情感活动并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深化搭建了自由的的舞台。我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得打破一切束缚,尽可能为学生情感火焰的自由升腾设置便利条件,并同时进行合理引导,促成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和人文精神的建构。这在我市语文教研组开展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学模式的建构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而且卓有成效。

在这些尝试中,我们引导学生对我市的风土人情、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等进行语文化的探究,在促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的同时,形成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发展家乡积极情感态度和人文观念。

(二)探究与语言实践的融合

语感教学理论认为,语言能力的形成不仅与语感分析(即前文所讲的对言语行为的探究)有关,更是基于反复的语言实践。淡化或摈弃语言实践的语文教学必定是低效或是异化的语文教学。事实上探究与语言实践本来就是互为你我,相互促成,密不可分的,从心理学角度看,思维是探究的核心,思维需要“听”、“读”、活动为其提供材料,思维的过程是以语言的形式进行的,是一种内化的语言实践,思维结果同样需要“说”、“写”活动来输出。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探究活动既为语言实践创设了平台又为语言实践提供了内容。所以语文教学将探究与语言实践融合是完全可能的。但是语文探究性教学中的语言实践与一般探究活动中的语言实践相比是有自己的鲜明的特点。它除了为思维提供材料、内容和工具外,还肩负着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任务。因此语文探究性教学中的语言实践是一种更为自觉的活动,是一种伴随着效果评价的,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形式更为丰多彩的语言活动。

那么如何将探究与语言实践融合呢?事实上也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这种融合永远是一种为满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创造。而要实现这种创造,教师必须要强化探究过程中的语言实践的目的意识、设计意识、和评价意识。

(1)目的意识。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实践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它服务于语文探究,但更是为了自身的发展,提升语言实践的品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切不可把它看作是语文探究活动的附庸,或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2)设计意识。要提高语言实践的效率,就应努力避免语言实践的随意性,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探究内容、探究过程和学生心理等因素进行统筹安排。

(3)评价意识。当学生的言语动机、言语目的与言语策略、言语方法协调一致时,其语言就显得顺畅、优美、高效,这时教师必须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学生的言语动机、言语目的与言语策略、言语方法不能适应时,其表达就会显得别扭不畅,此时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出,并帮助其调整改进。对学生语言实践进行评价的作用是增进其关注自身言语行为,发展自身言语能力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由此可知,新课程改革对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要求。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局限于“就教材读语文”,片面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严重脱离。而语文综合性教学主要以教材为主,但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站在全面发展的高度,把学生的学与用、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全面的发展。近些年来,综合性实践活动,已经逐渐走到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高效开展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主要依靠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教材内涵丰富,是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开展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在学完《我叫神舟号》这篇课文后,教师设计了收集、整理图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画出自己心中的太空,想象自己坐在月亮船上,遨游太空。接着告诉学生,太空已经不再是人类的梦想。引导学生从哥哥姐姐用过的教材或是报纸上,搜集图片如“人造卫星”、“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等。然后剪下来,在班上用一两句话解说图片中的内容。又如在《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后,笔者开展了以“学习英雄,我奋进”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搜集英雄事迹,并在班级以故事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分享。然后让学生评价,评出班级“故事大王”。这就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

二、走近自然,感悟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学生的感受、体验为核心。要想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通过亲身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性课程。笔者先是设计了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不会偏离,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语言清丽典雅,散文色彩浓厚。在课前笔者布置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或是向别人请教。对一些自然现象作基本的了解。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习渠道,学习热情高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引导学生关注社环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自然界是神秘而伟大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真实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学生对自然便能产生喜爱之情。从而产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周边环境逐渐恶化,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危害。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与生活相关的课题。比如在《云雀的心愿》课后,笔者组织学生调查了周边的自然环境情况。特别是学校周边小河的环保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学校周边小河今非昔比的原因。并且提出了保护小河的建议,最终形成简单的调查报告。通过这一实践形式,丰富语文教学内容,体验了真是的自然环境。在观察与研究自然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意识到环境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认识到人们不恰当的生产、生活方式,会给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同时,还了解一定的环境保护常识,掌握了基本的环境保护技能。开展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说是一箭双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在得到提高的同时,其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四、延伸课文、拓展教学

课文的眼神与教学的拓展,能给为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这种教学立足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教材,适当地延伸,就能训练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技能。比如在《用冰取火》时,先让学生了解凸透镜的原理。鼓励学生在课外根据原理进行自己的小发明制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语:

总之,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有助于构建开放的语文教育模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各种教学方法、教学途径,使得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呈现多元化。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培养综合性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瑞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河南教育,2002(2).

[2]钟永辉.浅谈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J].中国民族教育,2010(Z1).

[3]胡秋梅.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刍议[J].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0(08).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篇3

关键词:中职语文;专业性;实用性;实践性

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教学的改进措施

1、加强课文的赏析环节的教学力度。在中职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往往在唱独角戏。这是由于一下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中职学生在遵守课堂纪律方面欠自觉和自律,而中职学校又极为重视课堂纪律,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更多采用硬性的管理手段,但这也压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性。第二,中职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诸如课前预习和复习这些工作是做不好的,甚至不去做。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产不了共鸣和交叉。天长日久,教师就更愿意自己发挥,自己主导,而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互动环节的另一方学生,就慢慢消失了。切忌强求以教师个人体验或作者立意来做统一和强制要求。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在思维和语言的交流碰撞中完成文本的赏析。达成文本、文本作者和师生的交融。只有这样,才能健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摆脱以往语文课上不动脑子。

2、要重视写作训练在语文素养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写作是最能体现个人综合素质的一种样式。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结合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情况,中职语文教学在写作上不必贪大求全。在涉猎各种文体的基础上,以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训练作为重点。其他诸如诗歌、散文、记叙文和小说等文体,则重在让学生体会这类文体的写作特点和手法,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去欣赏、形成个人体验。在写作训练中,尽可能开放,以提供学生自由的发挥空间,要尊重学生特有的个人体验,但同时也要把握好方向。

二、教学导向的专业性

语文对学生的影响是多元的,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而这种多元性在中等职业学校有很强的专业特征,这种专业性的要求就是要把不同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的专业能力,要把语文教学和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因此,要针对不同专业的要求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语文教学目标,指导不同专业的语文教学。

1.语文教学和学生的专业教育要求结合

不同的专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语文教学也有其专业性要求,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把基本教学任务和专业教育的要求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中职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专业选择教学内容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基本无关。语文教师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具有专业性。

3.语文课堂教学应重视知识拓展环节,把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拓展结合起来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知识拓展”这一环节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的实用性

1.教学应贴近生活

在课堂语文讲授时要面对中职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教学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在讲授《南洲六月荔枝丹》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训练学生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某种事物,可带一些荔枝到课堂上,请个别学生用所学知识向同学们介绍手中的荔枝,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向大家介绍说明。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连接了他们并不熟悉的抽象知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中职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

中职生面临着走向社会舞台的现实,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语言表达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应该从“实用”这一特点出发,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可以开展辩论赛或模拟就业面试等活动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生活模拟中获取知识,加深认识,培养能力。

四、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首先,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加强以专业知识为内容的听说能力训练,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内容,结合专业设置情境,进行听说训练。学生用熟悉的材料练习听说能力,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其次,中职语文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

五、结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不能马上立竿见影的教学课程。它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目标要长远,不能功利性的只重眼前。对于中职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个人的素质的培养和熏陶超过了对知识内容的追求。也就是说,中职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迈出校门、跨出社会以后。而不仅仅是在校园内。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好我们民族的文化语言,中职语文教学要彻底抛弃功利性的目的,从实际出发,为学生都能够具有良好的素质以迎接将来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而这种准备不应被看成是对过去传统工具性语文教学的回归,而是从实际出发和长远考虑,所做出的必然和必要的选择。

参考文献:

[1]管小燕.中职语文教学误区及改革策略探析.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9

[2]徐蓓春.面向职业的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探讨.浙江大学学报.2008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学生参与

中职语文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和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自己独特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有关专家认为“中等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而“区域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社会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随着中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语文实践性教学趋势日益明朗,这种教改思路与中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一致,也是中职语文自身发展的使然和教改的必然出路。

一、突出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今天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其本质特征体现在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办学体制的地方性这四个方面。中职教育的性质是职业教育,强调素质教育。中职生毕业之后要就业应聘,语言是频繁使用的工具,没有较高的语文素质便不能适应现实发展需要的,即使过硬的专业素质,也尚需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奏效。目前,中职学科教改相当活跃,其基本趋势是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加实践课,提高实践效率。中职语文作为其中之一学科,也必须进入这种状态方能与之适应。语文教师就要在实践方面多下工夫,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

二、彰显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实用性

(一)口语交际训练要放在首位

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等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讲故事、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再就是让学生复述课文,在课堂上提问交流,逐步做到出口成章,表意准确。

(二)中职语文实践性教材要先行

教材是教学之本,犹如演戏,首先得有好的剧本。现行教材的特点是以讲读为主,以教师为主,以课堂为主,有关实践的内容十分匮乏。即使有些零星的内容,也仅限于知识的范畴。不能打破“书本―课堂―闭卷考试”的禁锢,更不便大面积地进行实践性操作。因此,改革中职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便是编写易于操作的“听、写、读、说、做”理论实践一体化校本教材,注重实用性。

(三)教育技术使语文实践性教学立体化

千百年来,语文教学给人的印象就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种单调而平面式的教学手段使语文课令人生厌,教师形象受损,魅力丧失,实为语文教学的悲哀。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特有的实习实训基地设施较多,设备较好,现代电化教学仪器基本齐全的资源,使中职语文走向实践性讲、做、观、访、说、演、写、编成为现实,从根本上打破教师“一讲主宰天下”的格局。

三、强调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参与性

(一)学生的手动起来

在课堂上,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让学生的口动起来

针对中职学生不愿主动发言的状况,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在班内交流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并让学生在每一次讨论交流中得到锻炼。

诵读也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但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我们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站起来得到锻炼,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自读、提读、齐读、小组分工诵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这样既营造了一种好的学习氛围,又能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自我锻炼的机会。根据语文教学和专业的需要,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学生的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形成较强的口语能力。

(三)学生的脑动起来

在语文课堂中,必须首先让学生成为自己抉择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和创造思维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养成分析、判断、推理、演绎的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从事某一职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教学必须适应“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突出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是中职语文适应和满足上述现实需要的根本途径,抓住当前教改的大好契机,看准目标,勇于改革,勤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中职特色的语文教学理论,开创中职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乐夫,林伦伦.职业教育发展理论与实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篇5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营造和谐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使学生身心处于最佳活跃状态,心情舒畅地投入课堂。这在课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语文学科的内容与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是人文学科,是诉诸丰富情感的一门功课,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准备。一堂课的开始如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2)设置故事悬念。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至此,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答案就在课文中。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和探究。

(3)引发认知矛盾。在阅读教学中,激发起学生内部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将学生引入到一种认知矛盾的状态,能使之产生特殊好奇心,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发他们主动地探求未知领域。

(4)引导质疑问难。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发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在问题情境中实现思维的过程,因而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要旨在于为学生创造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学科的内容很丰富,教师要根据不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了问题,就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驱动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使其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实现语文再创造。

二、经历过程,体验探究乐趣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亲历阅读探究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必须扎实地坚持“以读为本”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只有在让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自己阅读探究中不断提高。因此,在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复读、分角色读、赛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2)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会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乌鸦口渴难耐,到处找水的情景。

(3)对于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教学《捞铁牛》,理解捞铁牛的过程和原理是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读懂怀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以及打捞工作,然后让学生模拟课文描述的怀丙捞铁牛的情景,进行实验操作。这种实验操作的探究性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的场景,让学生形象地感知、具体地体验了实验操作过程。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如《一夜的工作》中,对“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可以组织学生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教师可相机诱导,让学生反复读读上文。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再从这个句子本身来看,可把“好像”去掉让学生读一读,“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显然,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那么,加上“好像”呢,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在学生明确了这一点后,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可见平时没有客人时就更少了,从而进一步体会的生活简朴。

三、开放视野,盘活探究之源

(1)挖掘文本内涵,引导思维创新。一方面,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焦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思考和讨论。探究既可以从文章思想内容、写作方法角度入手,也可以在嚼字、品词、析句中探究。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围绕重点句“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把“凡是、统统、实在”这些词语删去,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篇6

关键词: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内涵理论基础途径反思

作为文化传递的工具,教育的内涵与形式会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进入21世纪,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既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化的必然走向,又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对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也随之成为语文课程建设的核心。

一、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关于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内涵,目前学界有两种通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一种观点认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1]

总之,两种观点,虽表述有异,但在努力培养学习探究问题、探求知识这一点上有着共同之处,即将研究性课程渗透并融入语文学科课程当中。作为研究,语文学科课程有其它学科不具有的特殊性,这主要取决于语文学科突出的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等特征,因而使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情感性、主观性、创造性,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也由此决定。

1.开放性。开放性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是指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空间及获取知识渠道的开放。现代语文观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内容除学校学习内容外,还包括社会生活内容,其知识面涉及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等。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习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这显示出语文学习空间的开放性。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扩大,呈开放趋势。

2.探究性。语文探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并通过收集信息,努力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以探求结论。学习方式应是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探究的,教师只起到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建议者、指导者、促进者及各种能力培养者的作用。

3.过程性。区别于传统语文学习只注重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更为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由于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生的体验和领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种体验和领悟过程便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追求的目标。

二、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教育界掀起的一场学习革命,是建构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思想观念基础之上,其意义在于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我国传统的封闭式教学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理念,严重遏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健全发展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现代人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于是在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的精神召唤下,教育界确立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也由此奠定了其理论基础。其中,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两大基本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20世纪奠定建构主义理论与发展基础的是心理学家皮亚杰与维果茨基。“20世纪后期,由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正面临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与知识社会的挑战。强调依据信息技术进行意义建构与知识创新的建构主义知识观与学习观”。[2]其基本学习理念主要体现在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教师可以教,但不可以代替学生学习。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需要在合作的组织形式中进行,并且学习需要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和恰当的程度,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3]

2.多元智能理论。20世纪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并将智能定义为“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有别于传统的一元智能观。加德纳强调智能发展的文化性和情景性,认为每个人虽有多种智能,但其发展的程度和方向会受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从多元智能理论的含义上可以看出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能的核心能力。智能在每个个体身上有着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而且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智能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应用,将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潜能开发与智能的培养上,强调“为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而教”。[4]

三、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途径,可通过两方面进行。

1.将研究性学习融入语文课堂。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培养问题意识。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设计出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行为目标的问题。在做好背景知识铺垫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二是培养批判思维。在教学中,对一些既有结论又有传统观念性东西,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批评,打破贯有的思维定势。三是培养审美意识。语文教学是审美教学,审美是对美的发现、对美的鉴赏。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促发想象,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参与到审美鉴赏的过程中来。

2.将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发展延伸。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增加研究内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构建知识。比如,举办读书、演讲、辩论赛等活动;又比如,开设讲座、座谈、学术报告等活动。与此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开展调查采访、考察活动等,去探究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二是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以课题研究或者项目设计为载体,通过教师的指导,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门课程。主要分三个步骤,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研究课题”。课题的选择应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原则,鼓励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课题,但需考虑课题本身要具有可供研究的价值,适应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等等。在此基础上,组建协作学习团体。其次,实施计划,收集信息,进行研究。最后,将观点或研究成果进行提炼、整理形成书面材料,成果形式提倡多样化。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要注意思维方法上的指导。

四、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反思

在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者和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教师的行为及其表现直接影响着研究性学习的成效。基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将更有利于今后教育教学的发展。

1.教师业务水平。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原有的权威地位不复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减弱。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中说道:“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课堂充满了生成性和动态开放性,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知识面广,而且需要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等。很显然,对于一些教师而言,很难适应这样的要求。因此,在研究性教学当中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教师随便出几个研究课题交给学生,然后放任自流。与此相反,走向另一极端的是实施研究性学习,却削弱了知识的传授,把接受式学习方式打入冷宫。推行素质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应与接受式学习并列而行。

2.学生学习状况。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应使学生具有主动获取知识和探究的能力。但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由于过多地强调知识,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对问题的了解还是“就事论事”,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动起来。另外,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实践、探究过程,从资料收集、分析到获得结论,每一部分都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完成。但从目前研究性学习状况来看却不是这样,许多学生为完成规定任务,将从期刊网、书报上等不同渠道获得的信息进行剪裁、拼凑,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达到研究性学习效果,反而败坏了学风。

语文教育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共同发展的问题。因此,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强化教学管理体制,适时地落实好每个教学环节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方式来引导教师以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学生,以开拓教师与学生的发展空间。总之,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其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高文等.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114-01

1.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激励性的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切合现在新课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的。也是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和需求的。它在培养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主动性,以及创立高效优质的教学课堂等方面,都是具有其重要性和必备性的。我们要充分的对此提高认识和运用,借此在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下,较为科学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素质化,质量化,高效化。从而在根本上小学语文教学的水平,做好小学语文教学这项基础教育工作。

2.激励性语言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的任何一个教学行为或用语,都可以对小学生的身心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都可以让他们受到鼓舞和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和课堂学习氛围。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在注重自我言行的同时,多应用带有激励性的语言去点评学生,这样可以使小学生更加主动和积极的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来。

2.1享受快乐,提高兴趣。应用激励性的语言可以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进步,感觉到教师对其的关注和关心,能让他们带着自觉,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去学习小学语文的相关知识,从而也就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的有效转变,从苦学到乐学的根本扭转。

2.2提升学习动力,实现学习的有效性。小学生的学习正是处在一个上升的过程与趋势之中。激励性语言的应用不但可以让小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还可以在教学上形成"以点带面"的学习格局。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显著化。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做好铺垫。

2.3建立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现在推行的新课程标首要就是倡导在师生间创建和谐的教育关系。只有在教育中充分的去关爱学生,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正所谓"信其师才能遵其道"。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激励性的语言,对教学过程来说也是非常实际和必要的。

3.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励性语言的应用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激励并等同于表扬,激励只适合在还没有发生某种行为或现象时使用。而且激励性语言的应用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3.1激励性语言的应用要因人而异。我们一直提倡教育要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同样适合激励性语言的实际应用。学生都是存在着个体差异性的,所以我们在应用激励性语言的时候也要考虑进这个客观的教育现状。要有针对性,适合性。也才能有效的将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励性语言的应用落实到实际教育和教学之中。

3.2有效应用激励性语言。需要指出的是,激励性语言不仅仅是赞赏,肯定。有时适当的批评指正也是激励性语言的一种。善意地指出小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也是有效的应用激励性语言的一种必备形式。

3.3激励性语言的书面运用。对于小学生的常规性的作业方面,激励性语言的应用也是可以贯穿其中的。用书写的形式将激励性的语言在作业上进行展示,对小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对他们的关爱和注重,可以充分的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3.4激励性语言在肢体上的应用。教师在应用激励性语言的时候也可以同时运用肢体语言作为辅助。还能达到调节课堂教学氛围的目的。如对学生点头表示肯定和同意;走到学生身前,意在对学生现在的行为已经有所注意。这些都可以在实际教学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激励性语言的合理化

4.1恰当应用激励性语言。要表现出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效的激励性语言,不仅要有真诚的对学生的关心,更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不能单一的重复应用相同的语言。这样易让学生产生一种麻木感,从而失去了激励性语言的根本目的。

4.2掌握好激励的时机。教师在应用激励性语言时要找到一个最合适切入时机,合适的时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真诚的认可,真心的关注,从而在学生的心里起到持久的激励性作用。

4.3要有真情实感的应用激励性语言。应用激励性语言,不管是积极性的鼓励,还是正确的批评指正,都要以情感为基础。是学生能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尊重,努力将负面性的效果降到最低点。

5.激励性语言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5.1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性化管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励性语言会将整个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通过激励性语言体现出来的对小学生的赞赏和鼓励,能够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加入到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来。确立起学生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现人性化管理。

5.2培养教师生间的感情,便于语文教学的展开和延展。在应用激励性语言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此种形式培养起师生之间的感情和信任度。也只有在小学生真正理解了激励性语言的内涵后,对教师的言行予以了接受之后,激励性语言也就在一定层面上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为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展开和延展提供了必要的情感基础。

5.3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与兴趣。在激励性语言的应用中,教师可以通过此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将有效的使其优点,自信心得以保持和巩固,对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本身乃至是与之相关联的学科,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6.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励性语言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教学实用价值。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的对此加以运用和研究,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合理而科学化的加以实施。秉持着"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调动口语、书面、肢体以及表情等各方面的展示方式,来完善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励性语言的应用。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的总结和积累激励性语言实际应用的经验,持续提高应用激励性语言的水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调动起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应用激励性语言则可以建立起适合此种教学理念的教学环境,从而创建起全方位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安艳玲.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妇女(下旬),2014,03:70.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前置性学习;作用;实施

“不是儿童没有潜能,而是我们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创造氛围去激励它。其实,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如果教师善于激发,他们的潜能就能得到发挥,就能主动地建构知识。

现代语言教育学所提倡的“三维训练”也注重了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提倡通过前置性学习,从而有效促进课堂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前置性学习是指在教学新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的学习。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做小调查、上网查找资料或动手制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和小实践,其目的是对课文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是将课文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前置性学习其实是一节课的开始,是为接下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好准备,具有相当强的目的性,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保证。

一、前置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前置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起点更高

通过前置性学习,每个学生或多或少地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有了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体验与感悟,学习起点明显高于原生态的学习起点。因此,前置性学习后的课堂教学,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交流学生前置性学习成果,展示学生前置性学习后的真实现状,切实把握教学起点,这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2.前置性学习,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更深入

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但一旦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起来,常出现时间不够用,探究不充分的现象。如果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他们就有更充分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究具有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交流时,不但其深度与广度得到了保证,而且,学生通过对他人观点的思考与批判,引起新的认知冲突与认同,从而自觉地对自我认知系统进行修正和补充,达到思维的深入和发展。

3.前置性学习,使学生更加自信

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是个体自主学习的开始,这时他把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提前解决了,产生的思考与疑问则成了课堂进一步学习的宝贵资源。这些来自于学生的思考与问题,容易激发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自信。

二、前置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1.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章可循”

(1)解读教材体系,充分预设单元和课时目标。

生本教育理念在课堂上的实施最重要的就是实现课堂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教师在备课时应树立“先学后导”的理念,由注重教师教学活动设计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为主,通读单元内容,进行学情分析及理念解读。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单元主题、重点、难点、教材前后联系等。要帮学生串起教材的线索,整合课外资源。真正实现课堂以学生“会学”和“学会”为中心的生本教育设计。

通常,我都是提前一周把预设好的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让他们利用一周的时间自学。学生有目标在手,就可以根据各种学习目标随时提前学习。如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目标设计如下:

这样的单元目标包括目标预设、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方法指导几部分,其中重点内容又细化,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学生按照它就可以提前学习。

(2)尊重个体差异,设置弹性灵动的学习目标。

如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更没有相同的智力,表现在学习上,其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光识字、读课文就得半个多小时,如果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业时,统一学习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势必会给这些学生带来负担,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强。

我觉得,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首先应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潜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求知的欲望确定前置性学习的目标,再进行尝试学习。这就要求前置性学习一定要富有弹性。如在《小摄影师》一课的前置性学习中,我是这样要求的:①自学生字词,不明白的字义自己想办法解决。②读通课文。③了解课文讲什么?④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问大人,也可以做上记号。⑤搜集高尔基的生平资料以及高尔基的一些作品。以上要求,①、②两条课前人人要做,后面三条选做1~2条,并且为自己画上标志奖。这样布置既有统一,又有开放,先学的内容不太多,而且还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学生学起来会更主动。

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地“因材施学”,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靶向性”目标,目标涉及听、说、读、写、练;字、词、句、段、篇等。每项内容设计三层以上,如六年级“读”方面的目标可以这样分层设计,第一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三层:能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自主层:以读、背、唱、演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目标进行前置性充分预学,解决了“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指导“方法”,让学生“操作从容”

(1)教给一般步骤,引导学生有序扎实地学习。

前置性学习是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点,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预备性学习,而且是生本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起始环节。因此,要做好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还得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前置性学习的一般步骤,进行扎扎实实的自主学习。

比如,教学精读课文,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前置性学习。

第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为防止有些学生偷懒,可从两个方面要求形成书面作业:一方面让学生在读课文时画出生字词或重要词语,并在练习本上抄写两遍;另一方面让学生简要复述课文内容,或写一写读后感悟。

第二,查找作者(包括生平、作品、艺术风格等)、写作背景及课文中涉及到的其他人物等资料。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整理摘录。这样既能防止学生不动脑子的偷懒,又能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第三,根据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再读课文,让学生逐一解答,以便在课堂上小组合作讨论时有的放矢,节省时间。

第四,上完第一课时之后,对文章的主题、人物和写法作简评。如上完《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后,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对文中的父亲的所作所为作一点评论。

第五,学完整篇课文之后,我们可以推荐与所学课文同主题或同作者的文章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如学习了《生命生命》一课后,可以让学生课外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从而提升学生对生命,对价值观的认识。

当然,前置性学习的内容不能过多或者过于具体,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低年级或者是前期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之前,前置性学习的内容应该根据学情进行或课中有选择地进行。

(2)适时指导学法,引导学生有效深入地学习。

前置性学习是一种自学能力,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还要让学生针对目标知道怎样去学。但有的学生基础差、能力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遇到困难解决不了,怎么办呢?这时教师应“该出手时就出手”,及时引导甚至教会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词典,上网查询,问问大人……方法一旦正确,就会事半功倍,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就会更有效、更深入。

实践表明,有了方法的指引,学生学习起来更独立、更明确,为课堂学习交流做了充分准备。值得注意的是,前置性学习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师在指导策略上要遵循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时操作从容,做到有的放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指导、同伴互助等举措,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并从中感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前置性学习的能力。

3.组织“交流”,让学生“会学乐学”

(1)进行课堂补缺,把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引向深入。

通过前置性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在自学中的困惑和需求,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在自学能力和自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困惑和需求是我们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教师在布置完前置性作业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作业成果,教学中把学生的需求困惑和文本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思考教学设计,精设对话。这样进行课堂补缺,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兴致才能得以保持,有利于前置性学习的良性循环。

(2)实行多元评价,增强学生前置性学习的信心。

生本教育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而是为了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自主选择评价时间、评价伙伴,完成自评、互评、学科长评、家长评、教师评等,真正实现“以评导学、以评促学、以评激励学”。

如针对小学中年段语文的前置性学习,可以设计如下评价表:

课题:()班级:()姓名:()

当然,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管学生如何努力,他们都将做出水平各异的作业来。对错、好坏、是否工整都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存在的这些差异,就特别需要教师精心呵护和弥补。所以,只要是认真完成的小组或个人,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一个赞赏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都能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动力。对一开始没有认真完成的小组或个人,教师也不要操之过急,要耐心引导,积极扶持。可以安排前置性作业完成得比较好的同学帮扶这些同学,逐渐达到人人养成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篇9

关键词:中职语文;实用性;实践性

我自己在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适应职业教学的特点,从今后学生的工作实际出发,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强化应用文的写作,落实专业知识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师可能普遍都能发现:好多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低得惊人!身为语文教师又怎么能无视这种情况出现?据此,我联想到学生将来的实际生活,为了使自己的教学紧贴学生的实际,我便经常抓住机会指导学生练习写作一些简单而实用的小应用文。比如,让学生在每学期开始时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然后要求他们上交,在节日来临之际给自己小学、初中教师、同学或长辈写贺信。随着科技的进步,通讯的发达,电子邮件的出现,学生写作书信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比如不再写在纸上,而是在网上写,写完就在电脑上发出去。对这一点我没有进行制止,反而进行适当鼓励,因为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做一个现代人,学生对写作也会比较有兴趣。另外,从信的内容上看也有了一些新的特点,比如现在学生写贺信称谓都比较亲切、坦率,表达也更加简明,很多时尚用语在不断出现,祝贺语也很个性化,对这些我都有所鼓励。我甚至还选了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学生书信和贺卡,让其他学生看看并在班级里传阅欣赏。我发现这种个别指导的方式效果非常不错。

二、精心组织活动,提高综合能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中职语文课程三大板块之一,它贯穿了整套教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活动系列。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容易忽略这一点,只注重一些讲读课文的教学。而我很重视这一块,以这一块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并觉得教师要以此为抓手,精心指导,并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适应就业的需要。就我自己的实践来看,我会定期将某一堂语文课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来上。比如,根据学校组织了一次校园招聘会的机会在语文课上组织了一次“求职面试”的模拟招聘活动,主要是将课堂分成几个步骤:首先是写求职信,以作文的形式交上来;然后是写自我简介,教师要提前指导好学生所写简介的具体内容;接下来就是学生在自我简介的基础上轮流进行自我介绍,要求模拟招聘时面向考官的形式作自我介绍;最后是让学生评选出表现最突出并最有可能被招聘上的同学。还有,比如每节课的开始都组织一次小演讲,让学生轮流上讲台,至少坚持半个学期以上。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篇10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法;高中;语文教学;实践

探究性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活动,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并通过该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法。

一、探究性教学法的特征及意义

1.探究性教学法具有的特征

谈到探究性教学法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如下的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探究性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第二,探究性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其基本出发点就是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提炼知识、最终获得知识;第三,探究性教学方法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于它拥有一套独特的学习模式,并且此模式以类似于科学探究的程序作为支撑,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第四,探究性教学法是一种凸显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并采用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来进行语文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探究性教学法特点的总结,我们清晰地看出它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所具有的优越性和时代感,这也是为什么它受到教育界专家、学者如此认可和推崇的主要原因。

2.探究性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探究性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表现出的重要价值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探究性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亲身获得参与研究的直接体验,增强其学习动机和兴趣;第二,探究性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三,探究性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第四,探究性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增强团队意识、发展合作精神;第五,探究性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增强。

二、探究性教学法的实现途径及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相关的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强烈的、明确的学习动机的驱使下,才有可能产生坚定的学习意志,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过程中,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将课程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增强其学习的参与意识。以苏教版高中的语文教材中《离骚》的讲述为例,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从端午节、吃粽子等风俗习惯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利于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

2.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掌握知识

在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人类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人类的智慧是如何发展的,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获取并掌握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师生间的平等地位、引导学生逐步地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生命的礼赞》一文为例,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充分地准备与本课内容的相关材料并巧设具有建设性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的积极性,以便更有效地采用探究性教学法来展开教学活动。

3.科学的采用交流、反思等教学手段,深化知识

在运用探究性教学法进行授课之后,学生拥有了自主学习的相关经验和体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课后的经典练习题,并让学生围绕着练习题中的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以利于学生习得知识的巩固、提高和深化。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荷塘月色》之后,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课后的练习题,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由原来的理解上升为掌握,从原来的掌握上升为应用,最终为其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高而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教师要充分重视教学总结和教学反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每一节采用探究性教学法的授课之后,总结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利于日后的教学借鉴和改进。

总而言之,探究性教学法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方法发展的主流,作为高中的语文教师们更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努力研究探究性教学法的有关理念和实施情况,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使我国早日迈入世界教育强国的行列、成为其中的一员。

参考文献:

[1]赵海英.中学语文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

2010(4).

[2]陈素明.浅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艺术[J].学周刊a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