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8:59

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篇1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农业在享受丰收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化肥、农药的滥用,土壤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增多,农产品的药物惨流量也不断增加,食品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1、农业循环经济的概述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充分利用高科技,实现农业经济的“低碳”、“高效”、“可持续性”发展,以此作为目标循环利用经济,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能够保障生态环境的重复利用,节省资源,尤其是在这种大背景下,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在人口众多的今天,越来越依赖农业资源,随着大力发展农业,基本满足了庞大的人口对资源的需求,但是也出现了资源的国度开发和浪费现象,资源的利用率很低尤其是农业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所以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前迫切需要的,农业循环经济遵循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了资源的重复利用;农业循环经济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保护整个生态环境,效益和环境相结合,体现了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一个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为日后的农业生产指明了方向。

2、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农业循环经济体现的是经济高效、可持续性、生态的目标,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是高投入、高消费和低利用率的模式,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强,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有效的利用资源才能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虽然现今资源充足但是存在各种问题,在农业循环经济中资源到产品的过程中有效的得到利用,产品到废物的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产品的过多导致产品的实效不能使用,导致了大量了浪费,严重的资源浪费是我们禁止的,但是对于众多的浪费,不作出任何措施体现的是资源的利用率低下,不能体现现在倡导的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模式,作为一个正常的生态环境能够对资源重复利用,所以提出了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农业循环经济的高效利用,在先进的技术发展中,农业经济的发展不断的被更新,先进的技术不断的得到更新和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更加体现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需要不断的消耗自然资源来满足高速发展的经济,对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用新型的农业生产技术来促进的经济的增长,避免了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体现了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实现绿色农业带来的经济增长。

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这个模式,涉及众多的环节,收到政治、教育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因此存在众多制约因素。

3.1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少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模式,与现今的农业发展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别,在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概念时,很少有人能够了解其中的含义,并且与当前的农业生产模式不相同,很难被接受和实施,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不符合当前所倡导的农业循环可持续发展,对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污染环境;在提出农业循环经济时,由于缺乏相应的经济和理论知识,无法开展和实施,在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虽然技术可以得到创新但是无法成功的开展也是一大问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对环境保护意识非常淡薄,传统的模式是在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条件下实施的,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换来经济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背道而驰,严重污染了环境,不符合绿色经济,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3.2农业循环经济缺乏政策和技术支持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大项目同时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改变国家经济生产模式的方式,成功实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利处,因此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提供资金实施此项目,并且得到技术支持,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的好坏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与国家息息相关,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支持;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支持才能彻底的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政策上对农业循环经济大力支持,深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宣传农业循环经济,使得循环经济的概念深入人心,了解最基本的农业发展观念,政策上支持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信服。

3.3农业循环经济的社会参与度不高

农业循环经济再给国家带来高效益的模式下,需要的是人们的参与,全民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下,养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积极的去参与到建设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现今的情况是由于政府的重视度不够,由于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效益不能马上看出,所以在政绩的驱使下,只是做够表面功夫并没有深入切实的发展,从而导致给人们不好的观念;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够了解,不能够掌握其中的技术知识,无法开展,从而放弃了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由于教育水平和对环境的重视度不够,无法理解循环经济带来长期的益处;农业循环经济是对污染环境的源头作处理,由于现在的农业生产大多是农民,教育水平低,无法理解保护环境的意识,保持一贯的生产模式,盲目生产,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浪费。

4、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

为了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改变以往的农业生产模式,我们要认识到农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且要提出长期的发展战略,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做出努力和不断的学习。

4.1建立政府扶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制度

政府积极学习和贯彻农业循环经济战略,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建立各种补贴,促进农业的发展符合农业循环经济的生态、可持续性发展,鼓励绿色发展,政府的扶持和鼓励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

4.2积极宣传农业循环经济

农业循环经济是个新型的发展模式,因此需要人们充分认识,认识不到位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使人们抵触和反对,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宣传农业循环经济带来的益处,由于新型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无法得到显著的效果,在此阶段可能会有很多人放弃,因此,需要让人们积极正确的认识,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在宣传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咨询中心,新型的模式难以接受,如果需要接受还要系统的学习,难免产生疑问,建立咨询中心可以协助解决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全面开展农业循环经济。

4.3培训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

农业循环经济需要技术的支持,因为作为一个新型的产业是技术的化身,结合了现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必须有技术的支持才能实施,新型技术中涉及到如何平衡施肥、如何使用生物农药、如何做到生态平衡发展,让人们了解到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技术的培训是最根本的实施方法,使理论知识得到应用,不是单纯的停留在理论层面,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迈出重要的一步。综上所述,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长远看来带给我无尽的益处,需要我们重视和发展,综上,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涉及各个方面,注意多个因素,在政府支持下,开展新型发展模式深入人心,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模式,需要大家的支持,彻底改变以往的生产模式指日可待,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虽然现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我们要时刻保持这个观念,大力宣传农业循环经济,使更多的人了解循环经济带给我们的好处,以及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我们要不断的创新,把先进的技术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不断的发展和探索,得到符合我国生产现状的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农业发展会更上一层楼,更加生态。

【参考文献】

[1]法玉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5(06)

[2]李倩.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3]孙勇.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一些建议[J].农业经济,2012(09)

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篇2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优化措施

近些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在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状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经济发展的整体中的成为重点。加强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已然成为了国家和政府工作的着眼点之一。但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化解发展中的问题,才能促进农业发展走上新台阶。

一、农业经济发展概览

农业在所有产业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催生着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农业发展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也衍生了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当下的多项发展战略都与农业的发展存在连带关系,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脱贫计划等等。放眼世界,在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今世界,促进农业发展对于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和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此外,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农业的发展亟待加强体制改革,深化创新实践,以先进的技术水平引领农业发展。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也催促着农业转型的步伐。以农业技术而论,机械化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升,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更多地投入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中;着眼于制度角度,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在实施土地承包制度的前提下得到极大提升,劳动效率得到提高,农业经济的增量有显著变化。但是,一些潜在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例如,整体的机械化水平仍然有待于提高;小农意识在某些地区广泛存在,农民的素质不高,乱占耕地、缺乏长远目光等等。有鉴于此,急需升级农业技术,转变农民滞后的观念,促进农业的科学化转型。

二、乡镇农业经济弊端所在

由于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帮扶,乡镇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但是发展的同时问题也不断暴露,主要表现如下:

(一)观念滞后现象的普遍存在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趋势向好,乡镇农业大多数发展速度较快,但部分不发达地区沿袭着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还有的则完全依靠政府的支持。其次,部分地区的农民思想观念十分落后,仅仅把温饱作为目标,没有调动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再次,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迟滞处境。又次,乡镇地区的发展应当立足农业,当时对可开发的自然条件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发展旅游业、餐饮业,这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多元化发展,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最后,经济水平的落后导致了部分地区文化发展的滞后,因此农民对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技术革新接受能力较弱。

(二)乡镇农民素质不高

在对乡镇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养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民的技术水平不达标,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的文化水平结构中,高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的人员比例很低,而小学和半文盲的人员比例很高。而经济发展带动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者多数是老年人和小孩,导致劳动力水平急剧下降。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根据目前的情况,少数地区乡镇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结构也十分落后,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水利设施建设等也发展缓慢。此外,某些乡镇企业的农产品销售仍然按照传统的直销模式,没有进行产品研发和深化加工,不仅竞争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也不能够实现利润的有效增长。

三、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改进措施

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全国经济的整体状况,因此,必须采取系统性的改革举措推动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改变乡镇农业经济的传统发展理念

一些乡镇农业经济地区的发展观念极为落后,因此首先应该促进该地区农民的观念转化。突破农民对于政府经济支持的过度依赖的旧习,鼓励农民探索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强化招商引资的实际行动,催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其次,农业人员要积极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在保证农业发展稳步推进的前提下,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旅游业、餐饮业等相关的服务产业,实现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二)提升乡镇农民的自身素质

首先要把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放在工作的首位,在乡镇开展扫盲行动。并且在乡镇建立小型的图书室,供农民免费借阅。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农业知识讲座,为农民提供免费的咨询。在农业人员中筛选和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推进农民素质建设的实施。

(三)完善乡镇农业的配套设施建设

一些乡镇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已经严重阻碍了该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首先要强化水利设施的完善。并且加大投资力度配备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机械设施。为保障农产品深加工能够有序开展,要大力加强厂房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供必要的保障。以期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增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潜力。

四、结语

乡镇农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十分关键,因此有必要对其给予相应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乡镇农业的简要概述,对乡镇农业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的提出阐明了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点建议。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首要一点是加强农民观念的转变;其次要加大力度投入加强农业人员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最后,要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相信在国家、政府和农业人员的协同努力之下,我国乡镇农业发展必然会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篇3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1、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

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双重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巨大差别,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割裂了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农业和工业产品价格巨大剪刀差的存在,导致农产品价格低廉,束缚了农业经济发展。而农民通过剪刀差向国家提供的资金,又不能在城市形成应有的投入产出效益,也未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2、农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农产品加工项目尤其是初加工项目投资较少、审批较快、易于生产经营、市场广阔且投资回报率较高,所以外商选择投资项目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而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因所需投资较多、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外商更缺乏投资兴趣。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外资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3、农村市场信息闭塞,农产品增产不增收

市场决定生产,农产品也离不开市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只有通过市场机制来调配,才能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农民种什么、养什么,不是政府所能确定的,也不是农民随心所欲的,而是由国内外市场供求状况决定的。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几乎是空白,导致农村市场信息严重闭塞,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加之一些地方在结构调整中,不研究市场规律,而是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造成各种农产品供大于求的“大战”,如苹果大战、蚕茧大战等,导致农业生产能力大起大落,给农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二、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研发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循环农业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2、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1)适量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3、加快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硬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改善基本生产条件,配套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营造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硬环境。同时,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各类资本投入的引导作用,创造条件吸引外商投资农业领域,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整治各类环境污染,严格控制“三废”排放量与处理。健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为外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篇4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分析;改进措施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导致水土流失情况非常严重。而在农村经济中保持水土、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具有现实意义。做好农业经济分析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农业经济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不断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度,不断调整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但就目前来说,我国农业经济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其归纳如下:(1)引进与开发间失衡。我国农业现状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过度重视引进而轻视开发之间的矛盾,现今,我国很多的农业科技种植园都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引进国外的产品和技术,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在农业经济方面已经培养出一些素质较硬的技术人才。但从整体角度而言,我国农业科技种植园的科技能力还有很多数都处于弱势,他们太过于重视引进国外技术导致自身开发能力较弱,或不能研发新的技术与产品。(2)建设与管理不匹配。我国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合理管理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依旧存在重视建设、忽视管理的情况。如某项目建设时可以落实各项措施,但完成建设后却忽视维护与管理工作,这点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表现尤为显著,管理与维护的忽视造成更多问题出现,极少数地区虽然以公司方式经营,但本质上依旧是政府管理。这就需要政府给出具体措施进行引导,加大技术引进,做好管理工作,推动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2农业经济现状的改进措施分析

本部分从3个角度出发,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希望可以为同类研究提供经验借鉴与参考。(1)优化产业机构。改变当前农业经济产业链单一的情况,提高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相应土地资源,实现保护国家耕地的同时进行合理规划,依据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趋势调整粮食、经济作物及畜牧业的面积。可以通过更新技术、设备等方式,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提高农民收入。我国北方大多属于干旱地区,可以多种植耐寒作物,如马铃薯、玉米等。(2)发展加工产业。政府加大经费支持,帮助农民引入新的品种与技术。加大种植人员技术培训力度,进一步改善农科人员的薪资待遇,保证团队稳定,推动产业发展。政府部门引入规模大、资金雄厚的企业帮助种植户,可以进行定向种植,通过专业组织引导产业发展。制定并出台有利政策,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要在积极开拓国内外销售市场的同时,要加大招商引资步伐,引进一些国内外专业加工企业,或鼓励、引导区内一些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参与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加大农作物轮番制的推广,可以在轮番种植各类粮食与蔬菜,提高产量与土地利用率,营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不断加大种植宣传力度,这样才能解决销售问题避免滞销情况的出现。也可以和一些专业组织合作,不断拓展农产品市场,发展订单农业,建立良好的产销关系,联系农户与厂家,建设良好的运销环境,加强市场管理实现诚信经营,不断提高销量。此外,很多时候部分农产品并不能及时销售出去,如果储存环境不好就会出现腐烂情况,给农户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3)提高农民技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任务是普及农业机械化技术,推进基层农业快速发展。而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能够进一步加快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实现优质、高产、安全、生态的农业种植。①农机培训创新与优化,应该以培训体系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与创新,充分利用地方院校、科研所等技术优势,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农机管理与技术人才。农机技术院校重点培养实用性技术人才,根据培训对象的具体条件,制定短期内可以快速见效的培训方案;②推行联合培训体系,需要发挥高校的社会职能,完善培训体系的主要内容就是完成软硬件建设。建设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教师团队,充分联系实际情况,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创新农机技术培训工作;③重点开展基层农机人员更新知识培训。为了提高培训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培训效果,可以让基层农机人员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培训学校等,培训时教师依据农机人员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培训着力点措施。此外政府与学校应该对接受培训的人员提供补贴或政策优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结语

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篇5

实际上,大多数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经历过解决“农民工”就业的过程。作为工业革命先驱的英国,最早遇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量“农民工”需要就业的难题。

田地运动开始前后,失地农民进入城市寻找工作。起初英国对待“农民工”采取的是消极的惩罚、遭返政策,视“农民工”为流浪汉、“懒汉”。但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农民工”越来越多。英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应采取疏导的方式解决“农民工”就业,实行短期速效措施与长期稳定政策相结合。短期措施例如,自1795年实行“斯宾汉姆制度”,对收入水平达不到标准的,政府予以财政补贴。长期措施包括为失地“农民工”提供工作岗位,逐步顺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历史上,英国为解决农民工就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为解决农民工就业提供了可靠和稳定的制度保障。1572年出台的法令中明文规定一定的阶层要按财产比例缴纳“济贫税”。1601年出台《伊丽莎自法》也称“旧济贫法”,该法在英国实施了几百年,规定应为农民工创造就业机会。1834年英国颁布“新济贫法”。1905年英国通过《失业工人法》,其中规定对失业农民工提供再就业措施。

英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应把农民工就业上升到法律层次加以解决。据预测,到020年我国失地农民数量将超1亿,中国农民工群体会越来越大,很有必要颁布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工就业法”。2008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专门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内容包括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六个方面。“农民工就业法”的颁布可以在这个通知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为舒缓农民工城市就业压力,采取了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措施,即通过发展“农工综合体”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非常成功。到20世纪70年代,英国在“农工综合体”就业的人数达到总人数的10%。可见,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村也可以打造高效的产业体系。

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篇6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一号文件”聚焦改革和农业现代化,提出的具体措施达80多项,其将对我国农业的改革创新及农业现代化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在全国各地贯彻中央“一号文件”、谋划“十三五”农业发展规划之际,重温刘瑞龙工作中所体现的农业经济观,对指导农业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科学技术正处于发达中还未完全发达,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很低。对于大多数资源来说,短缺问题并不突出。例如,直至19世纪人们还认为森林是砍伐不尽的。因此,在这一时期,劳动力是主要的争夺对象。有了劳动力就能开发资源,发展经济,获得财富。古代许多战争的目的就是掠夺劳动力——人口,而西方贩卖奴隶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从政治制度来看,集中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的中国和法国曾分别是亚、欧大陆上劳动力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

农业经济一直持续了几千年。在这一经济阶段中,人们采用的是原始技术,使用的是犁、锄、刀、斧等手工生产工具和马车、木船等交通运输工具,主要从事第一生产——农业,辅以手工业。在这几千年中,尽管科学技术有所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但在工业革命之前,这种生产格局没有改变。这时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因为从总体来看,人的智力方面的差别不太大。据统计,在低机械程度条件下,劳动者的体力支出和智力支出之比是9:1。

同样,土地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它也成为争夺的对象。从最初来看,水美田肥的地方就成为经济发达的地方,所以就有了经济发达之后的诸多文明之地:如印度河恒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就整个世界而言,生产的分配主要是按劳动力资源的占有或通过体地占有的劳动力资源来进行的。

在农业经济阶段,广大人民的生活十分贫苦,缺衣少食比较普遍,不能抵御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危机。教育很不普及,文盲占大多数,人才难以流动和发挥作用。

1农业基础地位观

 

刘瑞龙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基础地位的巩固。1942年10月,他在淮苏皖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日本帝国主义、汉奸汪精卫正用尽一切办法来破坏我国农村经济……我们便是要在这个斗争环境中,建设我们的农村,而建设农村经济的重心,是发展农业生产。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刘瑞龙就充分认识到农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动摇的基础作用,在《发展农业是保证工业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一文中指出“没有农业的相应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不可能实现的”,“发展农业,保证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防止和克服农业和工业的脱节现象,是我们在社会主义事业中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在总结国内外普遍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国际的视野辩证地论述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这一命题。他在《论农业》一文中特别强调“任何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都必须以农业为基础,不以本国农业为基础,就必然要以他国农业为基础。农业生产发展了,农村经济繁荣了,社会才能安定,国民经济才能全盘皆活,协调发展。

 

2农业技术经济观

 

在多年的农业领导工作中,刘瑞龙十分注重农业技术措施、农业经济效果、农业经济效益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积极推广各种农业技术措施的过程中,刘瑞龙高度重视农机具的改革。1953年12月,他在报告《关于四年来农业生产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中指出“提高农业生产的根本办法,是‘逐步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经济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并在国家工业援助下改革农业技术,逐步采用新式农具……采用化肥和先进耕作法2171,同时强调“农业部门应根据各地条件和农民需要,提出生产和推广新式农具的计划,教会农民使用,并帮助农民解决畜力困难,为了提出系统化的粮食增产措施,刘瑞龙研读书籍资料、走访基层、听取专家学者建议,领导、组织起草了粮食增产措施的报告。刘瑞龙在工作中大力宣传、推广农业“八字宪法”,强调工具改革和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如提出“通过农具的改良运动逐步过渡到半机械化和机械化,逐步做到在一切能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这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合理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和农村全面建设的一项根本措施,是发展我国农业的长期方针”121207。

 

1979年,他在《农业科学研究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要注意任何一项科技措施,都要考虑到增产、增收,持续增产,都有一个经济效果问题,而这正是一切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mi»。同年,他在《农业“八字宪法”浅说》一文中指出“每一项农业措施,都要精打细算,力求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力求以最少的劳动和物质消耗,获得最大的增产增收的经济效果2p11。又如,《学习孙冶方最大最小观点,努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一文中提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仍然是一靠政策,调动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二靠科学,采取适用的科学技术,发展生产力2興。

 

3农业经济管理观

 

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篇7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改进措施

1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自建国以来,我国各界领导人都在强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向好,对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比,我国的农村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无论是经济整体收入还是经济管理水平都有待提升。现如今,国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为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之下,不但要加强人们的思想文化教育。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农村经济建设,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加强我国新农村的建设。

2新农村建成中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农村基层管理人员并未认识到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一些基层管理人员的能力有限,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认识具有片面性。一些管理人员认为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就是不断提升经济收入水平,扩大农村产业化规模发展,却忽略了“三农”问题,忽略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问题,最终只能为农村经济发展牟取短期利益,不利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2.2提升农村收入的手段有限

现如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所提升,但是局部地区存在农村收入较低,农村收入途径有限。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落后,机械化水平较低,农民思想教育落后,对于市场动态把握不够。往往只能发展传统的农村经济,难以获得较高的收入。一些农村地区具有良好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但是由于缺乏经济管理意识和市场洞察力,无法将这些资源转变为经济收入的资本。

2.3农村基础建设落后

这些年,我国许多区域的农村乡村道路有所改善。但是整体而言,农村基础建设还是较为落后,落后的基础建设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提升。①落后的农村基础建设,不利于当地农村的经济农产品的外销,同时不利于农业资源的采购;②农村基础建设的落后,也不利于加强农村科学化管理措施的实施。2.4生态问题我国许多城市的发展和经济收入的提升,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造成了我国许多大中型城市面临诸多环境问题,严重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环境保护的问题。一些区域的管理人员为了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利用农村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由于基础配套措施落后,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违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不利于农村经济可科学的发展。

3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措施

3.1提升对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1)应该加大对于农村现代化知识教育,加强农村管理人员的再培训,特别是对于农村基层管理人员的经济管理能力进行综合性提升。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从意识上提升对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2)要大力宣传我国的惠民政策,坚持我党建设现代化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农村政策落实的监督,确保各项利民、利农政策的推广和实施。

3.2拓展农村收入的途径

农村各级经济管理人员应该大力拓展农村收入渠道,利以科学的经济发展观为指导,利用现代化的电子销售渠道和销售平台,为农产品的谋取更多的销路。同时应该充分发掘当地农村的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为基础,大力引进投资者的投资,为当地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加强现有乡镇企业的升级,注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使农村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3加强农村基础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安全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必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基础设施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①政府部门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改善路网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②加强公路基础设施和道路维护的日常管理,加强日常管理,避免人为破坏;③加强水利水利工程建设,做好农村干旱防洪工作,为农业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4注重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我国为了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新时期下新农村建设的策略。要求各级政府不断挖掘农村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化农村经济。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确保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推进。管理部门应该大力宣传加强农村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齐头并进的重要性,管理人员应该提升对于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同时,提高自己环境保护的意识。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缺少一个专业的农村环境保护监管部门。由于我国农村面积较大,农业人员较多,因此需要建设一套科学的农村环境保护监督体系,以农村当地人员自我监督为基础,加大对环境保护部门的投入,促进监管部门的措施可以实施。

4总结

新农村建设背景之下,农村应该持续的发展道路,以科学的发展观将强农村经济的管理。①农业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农村管理人员的教育力度,提升农村基层管理工作者的经济管理水平。②不断完善农村基础建设,加强农业日常管理工作;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等现代化的销售渠道拓展农产品的销售途径,提升农业人员的经济收入水平;不断发掘农村优势资源,做好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保证农村环境基础之上,大力开发展现代化农业经济,不断提升我国新农村的建设水平。

作者:高国庆单位:北华大学

参考文献

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篇8

关键词: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水土流失及水源污染已经成为城镇一体化、农村环境改善、乡村经济振兴的关键阻滞因素。据人民网2020年8月16日消息,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71.0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8.73%。虽然相对于上一年度而言我国重点生态保护及修复区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好转,但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呈现由西向东逐步降低特征,水土流失治理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我国部分农村地区水土流失问题依然严峻,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此,需要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水土保持为核心目标,遵循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升农村水环境承载力,从而为新农村建设、乡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生态环境基础。

1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基本概念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提升水环境承载力、恢复自然水环境为核心,同时兼顾人工修复及自然恢复的现代化、综合性水问题治理理念与技术方法。我国水资源总量占全球水资源的6%,但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截至2020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944m3/人,略高于中度缺水线(2000m3/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排在世界第82位,是联合国认定的缺水国家[1]。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会导致农业生产力不足,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愈发严峻的水污染问题也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威胁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为构建“生态防线”,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理念应运而生,对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恢复水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

2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要点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水环境为核心目标,按照农村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新农村建设需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农业现展基本内容等对小流域农、林、水、草、田等水土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进行统筹规划,紧抓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地构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其实施要点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2.1建立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修复防线

生态修复防线建立在农村地区坡度超过25°,或土层厚度低于25cm的区域。通过在林草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较低区域周边设置禁止出入警示牌、防护栏等,对该区域目的树种进行补种等方式避免该区域受到人为干扰,以生态环境自然恢复为核心保持水土、减少污染。

2.2建立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治理防线

生态治理防线建立在农业种植区等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人类活动对周边生态及水环境造成干扰,导致此类区域生活垃圾堆放多,加之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水环境十分脆弱。此类区域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建立水土保持林及经果林,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及土质特征种植栽培适应性强、附加价值高的果树,既可以作为生态屏障防线,又能扩大经济效益;修建水利工程,以综合治理理念为导向,保证水利工程与自然环境、水资源调配及利用、农业生产与生活等相协调,发挥水利工程防洪减灾、水源调度、农田灌溉等综合功能,解决用水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建设,采用农业高效生产技术,以科学灌溉、田间管理强化农作物长势及病虫害防御能力,减少农药化肥用量,修复被破坏的水环境与土壤环境[2]。

2.3建立小流域水土保持的生态保护防线

在水库周边、河道两岸、主要沟道等区域进行护岸护坡、河道清理并建设绿色景观,形成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保护防线,可以解决湿地萎缩问题、减少水体污染。

3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3.1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打造农村宜居空间

打造宜居空间是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保目标之一。我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水土流失和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价值导向,从生态环保角度审视农村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致力于解决农村环境污染、水资源匮乏、饮水质量偏低、生活垃圾难处理等问题,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2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夯实农村经济基础

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发展是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作用之一。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水资源保护为核心,采取多元化及有效性措施恢复遭到破坏的水环境与土壤环境,在推行相关政策方针时注重调动农业生产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认识到农业与水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通过完善农田灌溉基础设施、水资源调蓄工程、建设水土保持林等保护农业现代化发展所依存的水土资源、水土环境,避免水土流失、水环境污染对农业现代化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振兴乡村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大有裨益[3]。

3.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对农村水土资源保护性开发与合理利用的统筹规划与细致安排,其治理范围包括农村的林、田、湖、草及相关产业,坚持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为主,因地制宜采取造地适树、植树种草、因害设防等治理措施,实行“山顶戴帽,果树缠山腰,山下养殖,护坡种草”等政策方针,在保护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遵循治用并举的基本原则,对水资源及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优化其利用结构,将宝贵的水土资源应用于高附加值、低成本高回报的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之中,通过科学配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及工程措施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显著提升农民收入,践行新农村建设的“农民增收”基本要求,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4.1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新农村建设中若想发挥积极作用需率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通过整理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新农村规划建设宏观战略、小流域综合治理需求、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在此基础上协调好生态保护与水土治理之间的关系、小流域治理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政府部门治理效益与村民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多层次利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资源,实现统一治理、综合规划、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小流域水土保持实况科学确定新农村生产发展方向,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出发点合理安排牧用、林用、农用土地的比例与位置,积极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农田优产高产目标,加大陡坡退耕力度,为林草种植提供有力条件。为了使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能助推新农村经济建设需将水土保持与新农村商品生产、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关联在一起,同治沟措施、治坡措施、农耕等措施相结合。在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开展前需考虑人畜饮水、粮食高产等实际问题,以提高新农村建设实效性为导向合理规设治理方案,保障小流域综合治理能事半功倍。

4.2从实际出发推行技术措施,落实小流域综合治理目标

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主要有3个:一是农业耕作措施;二是林草措施;三是工程措施。其中,工程措施指的是通过修建梯田、涝池、水窖、山坡截沟、拦沙坝、泥石流排导等工程达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的。实践证明,山丘区水土保持需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为了使技术措施可以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发挥作用,需专职部门立足农村当地深入调查分析,了解小流域组成要素及经济系统,将动植物、土壤、水体等要素视为时空分布探究的着力点,同时调查分析农村当地的生产资料、人口、技术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明确小流域的人口承载力。以土地资源科学利用为主合理规划治理方案,从宏观上讲,科学规划农村生产用地,使小流域生态能在农村经济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从微观上讲,根据农村不同地方的实际情况灵活实施技术措施,规设详尽的实施计划,使小流域治理能高效展开。不同地区所采取的规划治理手段存在差异,以黄土高原为例,在治理初期采用了多目标规划法、线性规划法、经验规划法、非线性规划等方法,使小流域综合治理目标得以贯彻落实。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为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基本单元为小流域,从实际出发合理使用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建成具有综合性的防治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上述技术措施的同时需明确治理目标,以农业措施为例,需加强土壤抗蚀力、追加植被覆盖率,达到改良土壤、保肥、保土、保水的目的,继而充分发挥多种技术措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优势。

4.3注重监督反馈,持续提升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平

相关部门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治理问题,注重监督反馈,定期归纳总结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立足实际,不断调整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新时代数字技术成为提升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平的条件之一,利用数字技术亦可提高治理效果监督反馈质量。例如,在推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时可引用Bim技术,立足坡面蓄水、泥石流排导等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规设5D模型,增强相关工程监督反馈的可视性,同时各部门要基于Bim系统进行高效协调联动,在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形成合力,有效落实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再如,利用大数据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大数据具有持续膨胀的特点,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发挥数据搜集等作用,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开发、管理提供参考。

5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加大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能够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农村经济振兴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邢梦雅,刘娅莉,杨小妹,等.基于生态红线划定的小流域生态保护开发研究[J].人民黄河,2021,43(7):120-123+140.

[2]焦爱玲.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及效益分析[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6):8+11.

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篇9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市场农业经济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产值逐年上升,农民收入也得到了提升,使农村发生了明显变化,实现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但是,随着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影响农民经济收入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使农业发展在面临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的市场农业经济,并走出发展困境,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而通过发展农业,带动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

1当前我国市场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但是,由于我国农业发展模式属于粗放型,导致粮食生产潜在安全风险。要解决农产品的供应压力,且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因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同时,国内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仍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并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给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阻碍。此外,在市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没有充分发挥城市带动作用,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城市化现象。因此,对市场农业经济改革,采用有效的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的市场农业经济的有效措施

2.1围绕市场,开发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

对于市场中需求量较多的农产品,可按照地区优势,紧紧围绕市场进行农业生产,并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通过政策措施扶持地区重点农产品。要以农产品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地区发展,从而实现农业品生产规模化和集团化。例如,在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具有先天性自然资源与产业优势,可结合当地需求,开发劳动力相对比较密集的园林、绿色食品、畜牧业及杂粮、杂豆等产业。在东北的东部地区,相关部门可以龙头企业为主,通过开发长白山林业,推动中药材发展,建立中药材培育基地,打造自主品牌特色,实现中药材生产现代化。在东北中部地区,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大力种植玉米、大豆和水稻,并兼顾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绿色产品种植业,发展外向型特色农业经济,从而推动市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2.2转变思想,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受改革开放中“两高一优”的思想观念影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忽略了市场消费能力,过度追求“两高一优”,从而给市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促进市场农业经济快速的发展,拉近城乡之间距离,必须转变传统思想,结合市场消费能力,明确农业生产目标,深化市场开发力度,从而提升农民经济收入。例如,我国松辽平原是玉米种植地带,可有效结合该区域自然条件,建立玉米种植基地,在确保国内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深化市场开发力度,充分借助现代化农业科技,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和规模化,并利用招商引资方法募集资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期达到产品市场化营销的目的。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实施优惠政策,通过免收征地、产品税及产品出口关税等方式,将适宜种植玉米的土地纳入生产种植基地中,建设好国家粮仓,确保国家粮食充足。

2.3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体制

在我国市场农业经济背景下,农产品流通还未建立完善的农产品生产质量等级标准机制,有关规章制度也不健全。因此,要确保市场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国家与政府就要按照wto的具体规定,结合市场规范要求,建立完善的我国市场农业经济体制,为促进市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结语

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对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促进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就要建立完善的市场农业经济体制,并转变思想,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围绕市场开发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保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涛.基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的市场农业经济探讨.江苏商论,2014,(3):49

发展农业经济的措施篇10

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农业经济发展就是其中一个方面。下面将主要介绍欧盟、美国、日本以及印度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成就。

1、欧盟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欧盟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区域经济组织之一,其经济发展情况对于世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欧盟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完善的体制。欧盟国家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经济发展资源:良好的气候条件、充沛的水资源以及广阔的平原都为欧盟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农业经济发展因素不仅仅只有自然条件,它还需要充分的社会条件,即农业经济发展政策。欧盟各国为了发展农业,都制定了完善的农业保护和激励政策。这些政策通过财政资助的方式激励从事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民,使得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经济收入达到从事其他行业人员收入的平均水平。例如,德国在保护农业和农民利益的政策中明确规定,从事农业的人员应与从事其他行业人员的收入保持平衡,不得让从事农业的人贫穷。其次,欧盟各国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各级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组织,即农业协会。农业协会作为非官方的组织,能够在农业生产、市场以及政府三个层面架构沟通和协调的桥梁,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三,欧盟农业经济高效发展得益于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欧洲,工业发展的历史使得欧盟非常重视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机械化运作。机械化运作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而且还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依附在土地上的农民。最后,欧盟在发展农业经济中注重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最主要方法就是进行加工、运输和营销,实现农产品的附加值,这就是农业产业化道路。

2、美国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美国是世界最大农业出国口,其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惊人的。作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美国始终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美国发展农业经济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的。首先是宏观层面的立法,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农业发展地位以及保障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利益。农业经济发展涉及到土地、税收、信贷以及市场等各方面因素,农业法律能够保证农业生产的有序发展,从而实现更大经济效益。其次,美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农业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入20世纪后,国会和政府开始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把水土、环境保护与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结合起来,鼓励农场主把停耕的土地用于土壤保护。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农业教育,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自从1862年美国国会颁布《莫雷尔法案》起,农业教育就成为美国农业经济发展重要的动力。

3、日本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

日本国土面积小,土地资源极度有限,农业经济发展受制于自然条件。由于农业发展资源有限,日本更多的是通过制定政策和规划来发展本国农业经济。日本在1999年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即《粮食、农业与农村基本法》。法律规定和保证了日本农业生产中的粮食供给稳定性,努力提高粮食的自给性。除了立法保障农业发展外,日本在wto框架下还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保护本国缺乏竞争力的农业生产,以促进本国农产品的销售进而保障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政府财政支持也是日本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举措。日本各级财政用于农业的直接投资,主要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开发,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扩大经营规模等发放各种补助金。政府财政支持之余还通过金融措施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对于资金的需求。除了以上各个举措之外,日本还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多样性的农业合作经济,建立各级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经济的效益化发展。对于日本来说,日本农业经济发展只能依靠科学合理的政策和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而他们正是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发展。

4、印度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

印度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之一,同我国一样面临着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印度发展农业经济首先也是立足顶层设计,在国家发展计划中确立农业经济发展地位。印度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就着重强调了农村发展与农业改革的目标。农业经济发展取决于农产品是否能够被市场“实现”。印度政府重视农产品的销售,采取多种政策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其中就包括增加财政支出,取消农产品和海产品出口税,促进出口。促进出口就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此外,印度也非常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对于科技的需求性。印度通过广泛推广复种技术、使用化肥、开发高产品种、提高和普及灌溉技术,使得印度的粮食生产有了大大增长,1978年粮食产量达到1.319亿吨,基本停止了粮食进口,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粮食自给。

二、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经济发展评价

以欧盟、美国和日本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案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以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也具有现实比较意义。前文重点介绍了这些国家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可以看出它们具有较大的共性特征。作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的农业经济发展政策和措施都不通过程度地促进了本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普遍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使得农业经济发展有法可依,充分保障了农业经济发展相关利益主体的基本利益,从而有利于激励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主体。其次,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主体积极参与的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组织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农业经济的一个特色。这种服务组织可以是官方组织,也可以是半官方或非官方组织。农业发展服务组织的作用是在社会、政府、市场以及农业生产主体之间架构桥梁,以促进社会科学技术用于农业;促进教育资源流向农村以及农业从业者;促进政府政策或资金倾向农业;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并顺利走向各级市场,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农业发展服务组织具有一定自组织性质,灵活方便,能够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第三,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了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物质财富同时产生恶劣自然环境的教训,普遍重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最后在wto既定框架和规则下,资本主义国家都想方设法规避wto规则以最大程度补贴本国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竞争力。

三、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的启示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众多,农业经济发展起步较晚,整体发展优势不明显。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和学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加强政府宏观调整,制定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的政策和措施

我国政府一向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政府要将重视转化为实际行动,突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支持。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业生产。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农业经济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世贸组织规则下,政府要努力实现对农业生产的补贴,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激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2、建立农业服务组织,促进农业经济高效、规范、可持续发展

农业服务组织包括农业经济合作社、农业科研服务组织以及农业教育等。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经济发展都采取农业经济合作社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整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农业经济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济高效发展的重要路径。我国要完善农村合作社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合作社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和社会要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服务组织的建立,建立“高校—企业—农业”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发展模式,提高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此外,加强农业教育也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农业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技术素质,还能促进农村地区文化水平的提高,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3、积极倡导和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