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质量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19:56

地理学科质量分析篇1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91-02

我们知道,教学质量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生命线,如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者一直关注的话题。当前,很多学校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对教学质量进行调控和管理。笔者根据多年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在此,就信息技术在教学质量的控制管理方面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和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质量管理控制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很多学校虽然已经使用信息技术来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用信息技术来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和误区,主要表现为:

(一)仅仅关注成绩的量,对成绩分析的角度相对狭隘

只停留在原始的管理使用上,没有更进一步拓展,使这个技术发挥出更大的效能。比如,许多学校所用的信息技术,也只是用其简单的数字统计功能,来对成绩进行统计。如下面的成绩统计表。

(图一)

在这个成绩表,包含了学生姓名、学号、测试科目、得分、名次、均分、进退等内容。它使用了eXCeL来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粗浅分析,也就是用类似于计算器的方式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计算和统计,方便对学生的成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但明显是最原始的分析方式,对教学质量的调控作用帮助不大。

(二)仅仅关注结果,对过程管理尚欠缺

由于很多学校领导只关注学生测试结果,而不关注过程,在使用信息技术对成绩进行分析时往往流于形式,像一阵风一样一吹而过。这样的结果是,成绩分析无法很好地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如有可能某班级某科目的测试成绩好,是因为教师在测试前碰巧给学生讲了一道占分不小的试题,或者某班超常发挥是因为一部分学生使用手机作弊成功,等等。所以,对成绩的分析还是要更加重视对深层次问题的研究,进行过程管理,不能只关注结果。

(三)重视成绩分析,但轻对问题处理落实

一次测试对学生来说关键的是考前复习(充分准备利于发现问题)、认真考试(理想的应试技巧)、考后分析问题、迅速解决问题,对教师而言其实也是大同小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解决问题是关键。但是,现实教学中,某些教师未对成绩分析中出现的问题,采取质量跟踪措施,或者未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诊断,没有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对教与学进行有效管理。

二、信息技术在教学质量控制管理方面的应用实践与思考

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考虑学校管理者、老师、学生的不同需求。这里,本文将以年级整体成绩与某班级学情为例,从建立分析数据库与数据表、建立分析模型,以及强化控制机制三个方面,全面分析信息技术在教学质量控制管理方面的具体应用。

(一)建立与分析完整的数据库

1.建立完整的年级成绩分析数据库

如图二是笔者截取的某校高中部学情调研的数据表头,从图二中可以看出完整的分析方式。全面的数据分析,应建立在完整的数据库上,它是年级管理者分析问题的基础,更是班主任针对班级的情况进行分析问题的依据。截取图二中的“均分”表部分内容,如图三所示,从表中,年级管理者可以轻松地看出该班各学科在年级中的情况,判断出某老师的教学成效,甚至可以大致看出班主任的工作成效。相应地,各学科的老师也可以从中看出所教班级与兄弟班级之间存在的差距等信息。

(图二)

(图三)

截取图二中的“选修分析”表部分内容,如图四所示,从中年级管理者可以轻松地看出该班选修学科各等级比率,从而判断出某老师的教学成效及学生的学习成效。相应地,各学科的老师也可以从中看出所教班级与兄弟班级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物理

a等B等C等D等

班级人数均分人数比率B比率C比率D比率

13846.5616%2668%38100%00%

24046.2820%3075%3895%25%

(图四)

同样地,年级管理者可以通过图二中“关键分数段”看到学生的分数层次情况,进而看到优秀群体的发展情况。通过“班级”可以看到不同班级的发展状况,了解高分层,找到差距等,同时也看到各任课老师的教学效果。利用这份信息管理表,通过系列的分析会来提醒各科教师。也可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加强跟踪指导,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2.建立多角度班级分析数据表

如图五所示,在进行班级成绩分析时,通过设置更为合理的分析方法,把学生存在的问题清楚地剥离开来,分析的方法既包含(图一)中学生的得分、名次(一般不公开,保护好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自尊,仅仅用于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掌握依据)这些最基本的数据,还可包含每门学科及总分与均分的差距、该学科与学生名次位置相比为优势还是薄弱学科(帮助学生保持优势、弥补薄弱环节,更好地发现问题)、单科问题所在(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是偶尔发挥不正常还是一直如此等)、与前几次重要测试的比较差距(完善学生学习档案)、学习成绩发展趋势(曲线图)、所处的分数段、此次成绩成因(是正常还是超常发挥?学习态度、薄弱学科等?一般放在备注栏目,由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填写)、每科薄弱学生名单(培优补差重要依据)、上次培优补差发展状况比较、重点学生名单(班级比较优秀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的、家庭情况比较复杂的、学习态度很不端正的)等。通过以上分析,任课老师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订更为合理的措施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班主任可以站在班级角度去制订合理的班级管理措施,站在学生角度去跟学生沟通交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争取下一次的进步。

(图五)

(二)建立分析模型

教师需要建立长效的分析模型(基本稳定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把平时的每一次测试存档,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最大程度地提高成绩分析效率。建立分析模型,当测试成绩出来时,分析结果也跟着马上出来,并清晰地显示出年级、班级、学生个体的发展趋势。这样我们就能尽快的发现问题,及时拿出改进措施,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

(三)强化控制机制

地理学科质量分析篇2

【关键词】抽检模式质量分析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334-02

新的药品抽检模式从药品品种选定、抽验过程管理、质量分析报告的撰写与评估等方面均有所突破,也为新的药品质量分析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药品质量分析研究作为药品上市后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为药品市场行政监管和药品采购部门科学验收提供了技术保障。药品质量分析工作的质量高低,依托于科学的药品质量分析的方法,通过积极的探索科学有效的品质量分析方法才能达到提高药品质量的目标。因此,为适应新的抽检分析模式,必须深入对药品评价新思路的探索,重新明确定位药品评价抽验的主要目的,科学合理地设计药品质量分析方法。本文主要针对药品质量分析方法提出了新思路,就如何通过制定科学的策略,加强对药品的质量状况分析,搞好药品质量分析工作进行了初步探讨。

1新的药品抽验分析模式下药品质量分析工作

1.1药品质量分析的内容

①药品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国内的注册及生产状况、工艺水平、处方和剂型;②对现行质量标准的评价和分析,即就现行质量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进行评价,分析所存在的问题;③依据现行药品质量标准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部分结果的获得来源于严格的抽样设计,包括抽样点的选择、样品量的确定、样品特点等;④对药品质量的总体评价,按抽检结果、专业知识、市场与临床实践调查,对该药品现行检验标准、检验方法、生产工艺以及质量状况做出总体评价。

1.2药品质量分析的目的

为了适应新的药品监管形势,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充分履行药品监管职责,作为药品市场监管重要技术支撑之一的药品抽验分析机制应随之发生改变,药品评价分析的目的和目标也应随着药品监管要求的提高和监管职责的加大而进行调整。即将药品评价分析的主要目的调整为评价上市药品的质量状态、水平,从横向纵向采用多层次、多角度,多参数的手段分析药品的质量,发现药品质量问题[1]。

1.3药品质量分析的意义

药品质量分析是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在科学的抽验设计的基础上,采用现行法定标准和方法检验,同时增加探索性分析研究方法对药品质量进行分析,找出药品在投料、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为药品质量提高和监督提供技术依据[1]。药品质量状况分析是药品抽验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改进和健全药品抽验机制的重要步骤和关键内容,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下药品评价分析目的转变的必然结果。质量分析报告促进了药品检验、监督与药品生产环节的有机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真正意义的科学监管和技术监督,使技术监督对行政监督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2]。

2药品质量分析工作存在的问题

①药品质量标准不统一,标准颁布的级别繁多,药品质量分析实际工作中要及时掌握并正确使用标准有一定困难;②质量分析目的定位不够明确、分析设计和实施方式过于简单,程序不够完善;③分析结果的数据往往不能准确、科学地反映药品真实的质量情况,仅是反映药品质量标准,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④药品质量分析人员质量意识淡薄,专业素质不过硬。

3提高药品质量分析效率的方法与策略

3.1建立健全药品质量标准体系

根据客观情况和我国目前药品质量分析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质量标准,使之成为质量分析工作的重要执行依据。建立质量标准的全国注册药品品种数据库,全国范围内实现网络便捷查询,并在网络上编写一册完整的药品标准索引。

3.2建立与运行药品质量管理体系

药品分析所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明确分级职责,对检验分析过程,如:收检程序,检验依据及标准操作规程的执行,记录和报告的书写、核对、审核,检验数据的处理,报告书的签发等,以确保药品检验全过程的工作质量,保证药品检验、新药审核、标准复核、科研结果等各项报告的准确可靠[3]。

3.3应用统计图对药品抽验进行质量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保证制定和实施年度抽验计划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思路,能够根据本辖区药品质量状况合理的掌握药品抽验的覆盖面,以增强抽验的针对性,用最小的资金投入达到最大的监督效能[4]。统计图能够一目了然地反映出药品抽验管理工作和药品质量动态,科学的指导药品监管工作。

3.4加强监管保证药品安全有效性

高新技术及针对标准造假,极易使药检结果报告失误,给药品的安全有效性造成极大隐患,迫切需要行之有效对策:药监部门切实加强药品生产、流通各环节的监督管理,提高检验标准的专属性;不断完善提高药检技术水平,尽快推行药检机构的实验室认证;加强信息渠道畅通,提高药监部门打假治劣应急反应能力[5]。

3.5提高涉药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药品质量可控性与必控性的宣传,提高涉药人员的质量意识,加强对药品监督检验工作的理解。鼓励药品质量分析人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积极参加培训,大大激发其学习热情和工作干劲,提高了业务素质。

4结语

将来的药品质量分析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应是:药品质量分析与药品质量标准提高相结合、与药品检测技术研究相结合、与药品质量分析与药品生产过程控制相结合、与药品市场监督检查相结合、与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相结合、与药品检验人员培养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朱嘉亮,姜典才,张弛,等.药品评价抽验模式的改进和完善-对药品质量状况分析方法的初探[J].药物分析杂志,2009,29(10):1765-1767.

[2]郭志鑫,张弛,朱炯,等.药品质量分析在其评价抽验中的作用之见[J].药物分析杂志,2009,29(12):2184-2186.

[3]隋丽娅,陈伟启,毕同香.药品检验机构推行质量管理的几点体会[J].中国药事,2006,20(12):721-723.

地理学科质量分析篇3

计量认证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密切相关,是高校面向社会出具检测数据的必备条件。国家计量认证高校评审组设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负责面向教育部直属高校开展实验室的资质认定(计量认证)的评审和监督、开展能力验证与比对、实验室管理培训、评审队伍建设、JY/t仪器方法通则标准的编写修订等事项。目前高校有68家实验室通过了资质认定。

曾艳,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络信息处副处长,国家计量认证高校评审组组长。

走过30年的发展历程,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在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如何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与规范化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与服务?在北京大学医药卫生分析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多年从事高校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的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国家计量认证高校评审组组长曾艳女士。

计量认证与检验检测市场准入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出现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以及对这些机构进行考核的计量认证制度。计量认证,是指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质检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检定、测试设备的工作性能、工作环境、人员操作技能和保证量值统一、准确的措施及检测数据公正可靠的质量体系能力进行的考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应当通过计量认证。

1991年,国家教委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发文,成立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等开放实验室计量认证评审组。文件规定,国务院有关部委包括局、总公司所属重点高校综合性开放检测实验室,对外出具公证数据,需通过计量认证取得合格证书。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规定部委所属院校的开放实验室,由国家教委与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进行计量认证;地方院校实验室,由各地政府高校主管部门与计量行政部门负责计量认证。

分析测试中心发展与计量认证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第一个世行贷款项目―“大学发展项目”的实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8所全国重点高校受益,合计购置了价值1亿美元的先进仪器设备,相关大学成立了分析测试中心,对这些“宝贝”实现专管共享,成为当时大学里最先进、最精密的大型仪器实验平台。

进入90年代,伴随着“211”“985”工程的实施,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加大,人、财、物向重点实验室汇集,公共测试平台的发展相形见绌。曾经风光无限的分析测试中心由于运行费严重不足,仪器逐步进入老化期,后续投入不足,陷入了发展的窘境,少数学校将校级中心变为学院、系属中心,个别学校甚至将其解散。分析测试中心进入了艰难的分化期。

大量仪器设备分散在学科重点实验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仪器设备闲置率高,维护不到位。突击花钱造成了盲目采购,甚至发生课题结题时,仪器设备尚未开箱的情况。如何让科研经费发挥作用,提高大型仪器的利用率,避免重复购置浪费,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话题。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采取行动,建立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并出台各种办法,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向社会开放大型仪器。部级平台如科技部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平台、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地方级平台如首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随着“资源共享、专管共用、提高仪器使用效率”这一公共平台理念普遍被教育界、科学界接受,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再次得到各学校的重视,一些学校建设了分析测试公共服务二级平台。大力发展以分析测试中心为代表的基础服务平台和以专业测试服务为代表的院级测试服务平台,较好地满足了基础测试和专业测试的公共需求。打个比方,公共测试平台如同公交车,买不起私家车的可以方便搭乘,甚至还可以享受基金补贴,大大方便了师生,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多年来,分析测试中心立足服务学校的教学科研,凭借专业的测试服务赢得了口碑和发展空间。据2013年数据统计,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测试中心的校内测试样品超过10万件/年,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年服务机时均在5万至10万小时之间。

在满足校内公共测试需求的同时,部分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对社会开放,通过了计量认证评审,取得了对外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的资质。目前高校评审组管理的资质认定获证实验室共68家,33家是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提供综合性的理化分析测试服务;35家是与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型实验室,提供汽车、建筑、珠宝、海洋、环保、食品、地质、纺织、软件等专业检测服务。2013年,大连理工大学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出具Cma报告7800份,总收入超过4000万元。东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对外服务总收入均超过200万元。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在校内外的服务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客户的肯定,大力发展公共基础条件平台已成为各界的共识,以分析测试中心为代表的高校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又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三大服务

中国大学三大使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分析测试中心也应该围绕着三大使命开展服务,更应该正确认识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协调好,是互不矛盾,相辅相成的。

1.服务人才培养

仪器分析实验操作是理工类院校学生从事科研的必修课。过硬的实验技能、良好的实验习惯将使其终生受益。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仪器种类齐全,有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很多学校的分析测试中心开设了几门甚至十几门实验课,并且通过讲座、上机培训等方式,培养可以独立操作大型仪器的学生。2013年,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承担了6门本科生课程,14门研究生课程,开展大型仪器设备讲座15场,参加学生达1100人次。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培训可独立操作大型仪器的学生746名,开展大型仪器设备讲座35场,参加学生900人次。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分析测试中心2012年开始招收“大型仪器测试与维护”工程硕士,培养具备运用大型现代分析仪器的实验技能、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的创新型人才。2014年6月,该专业的首届10名学生顺利毕业,除了学校任职或继续学习,均在专业对口单位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2.服务科学研究

和院系相比,分析测试中心的仪器设备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实验人员的专业程度和服务意识却相对较高。在江南大学,虽然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各院系十分普遍,且仪器性能大多比测试中心先进,但由于测试中心在色谱方法的开发和仪器使用技术等方面有着二十多年的经验,因而师生仍然愿意送样到分析测试中心检测,他们把测试平台液相色谱实验室当成分析过程中疑难杂症的解决场所,学生碰到问题总爱跑到中心寻求帮助。

科学研究的基础数据来自于实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关系到科研成果的真实性。由于有质量体系的保障,分析测试中心的实验数据的可信度大大提升。计量认证管理体系通过对人员、设备、样品、环境、过程的控制,最终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一些学校领导已经充分认识到质量控制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中山大学测试中心为例,该中心受学校委托开展了校内实验人员和仪器比对活动,使各实验室及时了解设备的状态、实验人员的操作水平,对不符合项进行及时纠正,排除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不利影响,保证了实验室数据的准确性,受到了全校师生的欢迎。

3.服务社会需求

实验室资质认定是一个检测市场准入制度,有了资质,意味着高校拿到了检验检测市场的通行证,可以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分析测试领域大显身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实验中心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的显微红外技术,开展了微量物证的红外光谱比对的测试服务,协助安徽省内外各地公安局、交警大队和司法鉴定中心开展交通肇事案件、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责任确认工作。每年的测试案件约为100例。

江苏扬农化工有限公司在进行杀虫剂吡虫啉新工艺研发时遇到了一个令人头痛的副反应,伴生的副产物难以除去,影响了成品质量,对于产品出口造成了重大影响。扬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利用LC/mS,HRmS和nmR等仪器对反应混合物进行了分离和结构鉴定,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确定了杂质结构和副反应类型,及时优化了工艺方案。目前,扬农正在将该工艺进行产业化,预计投产后可以实现年产值约5亿元。

高校实验室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检测实验室承担了北京地铁的振动影响测试分析;清华大学环境质量检测中心对国家文物局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抢救性维护工程提供环境监测服务;中国石油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承担了国家石油运输管线防腐测试工作等;中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承担了铁道部“高速铁路大风环境对动车组运行影响研究”“动车组原型车碰撞性能研究”等任务。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为国家重大项目提供了分析测试、方案研发、标准制定等服务。根据2013年统计数据,参加统计的58家资质认定获证实验室中,有16家实验室参与了国家标准的制定,占比28%。

对于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来说,应该做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社会服务使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成了有源之水,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通道,为学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社会服务要在国家的法律体系内,受到社会和市场的监督,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进科研人员对社会关切的回应。只要处理好校内服务和社会服务的关系,社会服务不但不会削弱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地位,更会提高高校在社会和国民心目中的地位。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发展迎来新机遇

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多个文件,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认证事业。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将检验检测认证列入八个高技术服务业之一。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将通过整合机构,促使检验检测服务业做大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同年,质检总局、法制办、中编办下发《关于开展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有关政策法规清理工作的通知》,启动相关政策法规的立、改、废,并即将修订《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制定《实验室管理条例》,使得检验检测机构更加规范地在法律框架内开展检测活动。2014年,国家统计局将检验检测服务业列入国民经济统计序列,检验检测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必将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的发展产生实质和深远的影响。

高校若想在检验检测服务业改革和洗牌的时期赢得先机,首先要客观看待自身的特点,避免盲目自大。多年来,高校一直以设备先进,人员素质高著称,但经过我国检验检测市场的开放与竞争,这个局面在逐渐改变。论硬件,一些地方测试中心或者国家质检中心的设备已经赶超高校。论人员,社会检测机构操作人员均是经过系统培训取得了专业检测上岗资质,往往专一做某几个产品或参数,在操作的熟练度和规范性上胜于高校。论研发,一些大型跨国检测机构的研发力量和对市场敏锐的洞察使其占尽先机。论管理,第三方检测机构多年参与市场竞争,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远远高于高校。

那么高校是不是就要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呢?曾艳处长认为,和社会检测机构相比,高校具有一些不可替代的天然优势。首先,高校不会纯粹为市场利益驱动,在检验检测公正性和客观性方面更值得信赖。其次,高校具有学科支撑优势,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有强大的基础学科群,学科交叉优势明显,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不仅仅能提供检验检测服务,而且能够提供理论研究、方法研究、产品研发与改造等上下游服务。

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行业的大趋势下,高校应该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趁势而上。曾艳处长认为,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1)以分析测试中心为龙头,建立高校科研数据质量保障体系,为科研提供可信的数据支撑。(2)整合校内检测资源,建立校级(或校院两级)综合检测服务平台,为交叉学科发展、经济建设提供综合的分析测试技术支撑。(3)成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高校分析测试技术联盟,促进仪器分析同行的交流协作,建立处理疑难、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联动机制,提高高校协同解决国计民生重大、疑难问题的技术能力。(4)发挥高校的师资优势,为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师资、教材、培训方面的支持,甚至可以尝试合作设立检验检测认证专业的学位课程等。(5)充分发挥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的作用,积极促进全国的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在学术研究、质量管理、平台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地理学科质量分析篇4

1.1检验科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创立和改善检验管理质量确保机制。条件允许的要建设试验室信息系统(LiS),严格试验室标准化操作程序,编写Sop文件,为试验室的规范化化管理和质量确保机制的创立供应文件依据,使检验经过标准化、程序化。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和检验质量管理的需求对科室的工作执行全经过的质量监控,重点监控室内质控记录和室间质评成绩,对发觉的缺陷和事故隐患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及时改进,防备医疗缺陷。

1.2增强对机制落实状况的管理和考核科室管理职员按照医院和检验科质量考核方案对管理机制的落实状况施行考核,考核时要非常器重终末质量的控制,又要注重阶段质量。

1.3增强和临床的联系,如虎添翼工作,互相提升、互相推动检验科的重要工作任务是为临床一线决定诊断、判定疗效、查明病因、施行临床医学钻研供应科学的数据。因此,临床科室的意见就成为检验科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服务质量的依据。要通常积极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编写检验信息通讯,畅通讯息沟通渠道,传递最新信息,在每一月召开质量分析会时要邀请临床医师代表参加,积极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和需求,及时对临床医师提出的建议施行可行性钻研,提升检验工作质量。

2增强阶段质量控制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核心

2.1要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裁减多种干扰要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重点对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施行监控。

2.2要认真掌握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工作常规查看项目要开展室内质控,同一时间一定参加本省及卫生部临床检验核心机关的室间质评行为。工作前要对运用的仪器施行查看和日维护,把试验中的仪器误差降到最低。

2.3要做好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把好出口关认真执行检验结果的查看核对机制,查看考核职员要对检验结果的考核签字后方可发出报告。如果出现检测值异常,及时复检,并和临床医师联系,认真分析缘故,决定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

2.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缺乏勾通,而互相产生矛盾,检验人员总指望临床医师能及时跟上检验科推出新试验的步伐并体会试验技术中一点高度专业化的难点,不能合调,导致这样不良场面的根源是缺乏互相的合作及勾通。

3提升临床检验质量控控制对策

3.1完成资本同享,提升工作功效:检验仪器自动化、网络化的试验室运用,使传统的手工检验分析试验办法变成想让历史,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使检验质量显着提升,产品化试剂盒的规范化运用和检验工笔者系统化、通常化的业务知识培训,使检验工作的规范化化、标准化、系统化、同一化日益改善。

现代化的全自动分析仪器可同一时间施行数十项乃至上百项的常规和非常检验分析任务,因此要更新观点,调整传统的管理模式。要资本同享,以开放和运用现代化仪器的功能用途为基本,调整相应专业学组,规范化各临床科室的小试验室,尽快完成检验报告一单通。将仪器装备集合管理可充分施展已有仪器装备的工作功效,有效地下降宗合分析本钱,使患者的标本周转及检验分析时间显着缩短,为患者的及时医治和康复和提升医院床位周转率供应有效保障。

3.2增强质量控制,提升检验质量: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浓度,裁减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差别。对试验全经过施行全方位的陆续监测管理,如出现失控要认真分析失控缘故,提出整改措施方案,填写失控报告,观测整改成效,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检验质量。

3.3增强仪器运用管理,保障仪器正常坚定:检验科自动化地步的提升,要运用经国内有关行政部门认证注册并检测及格的医疗仪器。要创立、健全检验仪器管理运用案卷,对仪器登记注册、责任到人。按照操作指导书规范化运用,做好仪器日、周、月、年内运用保养记录,定期维护,以确保检验仪器的正常坚定运行。

3.4增强三基训练,提升专业地步:检验科要认真开展“三基”、“三严”的学习,并定期考核。应结合检验工作的本色,增强急救医学、急救技术知识的训练学习。提升工作职员应对突发公同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地步,尤其要围绕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施行学习,不断增强基本医学知识的学习。检验科要增强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熟悉不相同疾病的试验室查看本色和疾病的诊断标准,理解临床常见病和高发病的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业务地步。

地理学科质量分析篇5

教w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每所学校都在探索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钟祥市兰台中学也不例外,学校一直在寻找一种科学的、高效的提升方式。2015年,学校开始尝试基于信息技术的两大系统,即网上阅卷及成绩分析系统、学业素质与能力评价系统(aCtS)。运用两大系统所提供的多维度、多视角、多层次数据,为大面积、高效提升教学质量奠定了科学基础。

一、尝试两大系统的缘由

学校建于2000年,现有37个教学班,学生2300余人,教职工130人。10多年来,教学质量一直居于全市初中学校前列。学校已经形成一套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但在办学实践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困惑和问题。

一是大班额实情下教师无法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无法有效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二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只有分数层面,学生的学业成绩是多个方面影响的结果,单一评价分析是粗犷的、肤浅的。三是学科检测后的质量分析是模糊的、大概的、流于形式的,分析没有足够的、科学的依据。四是传统的阅卷统计工作是十分低效和有局限性的。教师劳动强度大,且存在有效性和可信度降低的风险。五是试卷分析的针对性比较欠缺。没有对试卷完成情况进行详实的统计,分析结果苍白无力。六是管理者对各年级各班级各群体教学的诊断缺乏全面的、准确的、深入的数据分析。

二、实施两大系统的步骤

2015年9月,学校提出并开始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行网上阅卷。为了在考试之后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学生的长短板,优劣势,方便教师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2015年10月,学校引进了aCtS学业素质能力考试(评价)系统。

1.aCtS系统是集数百名专家智慧、历时多年打造的、极具前瞻的成果。是第一个符合国家新大纲和新课标要求的教育评价技术,第一个被欧美教育机构和学者认可的大陆教育评价技术。具有强大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国际性。为了使评价结果更有对比性,学校选取七年级进行学业测评。为了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数据的多层次性,选择一门学科――数学进行试验。学科组根据学生所学习内容,出了一套题,题目的电子版发给合作单位长江教育研究院进行试题解析、试题多维度赋分、试卷信效度分析,调整好的试卷再由研究院返回给学校,学校统一组织了考试。为了保证评测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学校严密组织,杜绝作弊等行为。力求为评测提供真实、有效的数据,为教学方向的调整、教学质量的改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测试结束后,通过网阅和数据导入,aCtS系统快速精确地处理数据,和自动生成多元、多维、多指标、结构化、多种类的成绩报告单。有学生个人成绩报告单、班级成绩报告和年级成绩报告。成绩报告单出来后,学校请长江教育研究院的老师到校解读报告单,根据数据之间的关联分析及横纵向对比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给出具体的改进方案。

2.网上阅卷及成绩分析系统是当前中、高考普通采用的。学校选择合作单位为智学网。操作分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系统管理员事先对考试学科做好相关的参数设置,学校做好答题卡及模板的制作工作。中期扫描阶段,系统管理员采用专业扫描设备将各科的答题卡图像扫描到智学网,系统可自动评出考生客观题的分数,主观题分配给阅卷教师,各阅卷教师登录智学网根据所看到的考生答题卡图像,结合评分标准给出分数,同时提交服务器保存数据。后期质量分析阶段,学校结束阅卷后,教师登录智学网可查看各类统计表,从“考试总览”这个模块中,可以查看各班级各学科的统计表;从“试卷讲评”这个模块中,可以看到答题情况和试题解析;从“成绩汇总”这个模块中,可以看到学生各科个人得分情况。

三、实施成效

1.实施aCtS测评,让学生的成绩单变身为诊断报告单。学生和家长不但可以了解到学科各板块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还可以看到学生的优势、劣势分析,并指出了学生提升发展的空间。可以精准地诊断出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帮助学生和教师获取真实有效的诊断数据,让学生清楚看到问题所在,学习更高效;教师也可“对症下药”,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高教与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更好地发展。

2.实施aCtS测评,让教师从聚焦分数到关注能力。新的学业评价报告单,按学生知识、技能、能力进行分类,呈现的结果更科学,更全面,更细致。七年级学生评价报告对学生数学学习中的认知、理解、计算、应用、推理、问题解决、空间想象、逻辑分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这将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从单一的聚焦学生分数转变为关注学生的能力。

3.实施引进aCtS测评,让学科组从数据分析到改进方法。报告单不仅能反映学生的长短板,也能看出老师的强弱项,对于有特长的老师,学科组组织这些教师上公开课,向他们约课,让其推广经验,帮助教师互相取长补短,通过互补,放大优质师资力量,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4.实施aCtS测评,让管理者从班级排名到解决问题。aCtS学生学业水平测试还提供群体数据分析,从而有效地帮学科教师和管理人员通过数据分析和比对,找到各班的具体优势与存在问题,发现学校教学教研的优劣势,锁定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5.网阅提高了阅卷的公正与准确。智学网系统为每一份试卷都编排了相应的号码,对学生真实的信息进行了屏蔽,教师在阅卷时只能看到部分答题,无法了解到考生的个人信息及其他答题信息,从而提高了阅卷的保密性和公正性。

6.网阅与数据采集同步化,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师在网上阅卷时,根据分配的任务只要为每道题目给出分数,系统便会自动将分数存储到数据库中,同步完成考试原始数据的采集工作,避免了以往必须在阅卷结束后,再次组织人力登分的低效方式,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网上阅卷还可以下载智学网的手机客户端,老师在自己的手机上也可开展阅卷工作,对阅卷场地无限制,阅卷操作简单,教师在家里也可以轻松阅卷。

7.提高了成绩质量分析的实效性及精细度。教师在网上阅卷时,由于系统同步对各小题的分数做了存储,系统可以针对相关知识点做出更为精细的分析和评价,为教师的教学质量分析提供了详实、有力的证明。

8.为教学质量提供多维度的分析研究。该系统可以实现多维度、客观、公正的教学质量评析。

对试卷的分析――通过查看各小题的得分率,可以了解试卷命题的难易度,把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对学生的分析――通过对学生个人成绩的跟踪,可以让学生和家长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发展情况,便于对今后的学习做出有效规划。

对教师的分析――通过查看班级成绩的表格,原本杂乱的数据通过各类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教师面前,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教师自我反思,对改进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地理学科质量分析篇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进一步推进,[1]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和发展,以满足国家、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分析化学一直以来是高等农科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现行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适应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对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具体需求,对环境、商检、药检、地矿、质检等行业的调查,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电位法、红外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社会需求高。[2]我校现开设了生物科学(师范)、蚕学与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林学、土地资源管理、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纺织工程、茶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包装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动物医学、草业科学、水产养殖学等二十多个近化学类农科专业。不同的专业对分析化学知识的要求不同、侧重也不相同。特别是分析化学作为化学的重要分支,于2世纪9年代,在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作为代表的生命科学的激励下,跨入了以生命分析化学为特征的新纪元。而流动注射分析法、酶、免疫等生化分析法在教学上还是空白。[3]分析化学基础课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课时数却越来越少;所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多,而开设的分析化学课程教材内容、实验项目、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均相同。这种不考虑学生专业特点,“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模式,使对分析化学要求高的专业学生“吃不饱”,要求低的专业学生“嚼不烂”,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怎样在有限的课时中,从广度上介绍分析化学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有利于“向学生展示21世纪分析化学生龙活虎、立体多维的图像”,(3)同时也能在深度上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按学科大类招生”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招生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其宗旨是尊重学生个性,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比如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已改革为按环境生态大类招生,在前2年完成环境生态大类课程结构体系中公共课程和基础课程学习,后2年学院根据国家和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志愿情况分专业。为此,该学院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做了相应的调整,依据各专业对分析化学的不同要求层次,部分专业必修,部分专业选修。在今后的几年里,我校的部分学院可能还会有类似的调整和改革。在这种大类招生体系的新形式下,现行的统一的教学模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分析化学的教学目标难以真正实现,从而阻碍了分析化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局面屡见不鲜。像我校这种情况,在农林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里较为普遍存在。如何针对各个专业对分析化学知识的要求而做到教学的有的放矢?我校为此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分类教学模式。

二、分类教学的可行性

分类教学模式以人本主义、素质教育为理论基础,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通过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求得最佳教学效果。它的目标是为具有不同的文化基础、不同的专业学科、不同的职业去向的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准备,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1.农科类专业对分析化学知识的需求情况。以我校为例,有二十多个专业开设了分析化学课程,从培养目标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他们的大类专业特征明确,对分析化学的要求各有侧重。①环境类。主要培养目标具备环境资源分析与测试、环境污染与防治、环保产品开发、资源利用与保护等知识和能力。对分析化学的要求侧重于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电位法、原子吸收光谱法。②医药类。生物药物分析对分析化学有较高要求,侧重于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气液相色谱法。③食品类。食品质量与安全与分析化学息息相关,侧重于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电位法、气液相色谱法。④生物类。涉及植物化学保护,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致病因素分析、检验,药物正确使用与开发,农业生物学,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及基因资源的保护、发掘与利用研究,水产动物病原诊断,水产动物病害的免疫防治及机理,水产动物营养生理、营养需求与代谢,营养与品质,营养与免疫,营养与环境以及重要经济水产动物人工全价配合饲料的配方和加工,品质分析,生理生化等,均对分析化学有相应的要求,侧重于各类滴定分析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电位法、气液相色谱法、酶、免疫等生化分析法。由此看来,分析化学在各类专业的应用中是广泛的,但各专业由于分析的对象和要求不同,对分析化学的要求各有侧重,依据不同专业要求进行分类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析化学教师团队的情况。农林院校的分析化学教师,一般都来自于化学专业,专业知识扎实,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在学校内部很容易与其他专业融合。在自我素养方面

,通常都在硕博学位进修中,分别于药物分析、环境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领域深入学习和研究,对于分析化学在其他各领域的应用有很深的认识和理解,为分类教学提供了优质的教学支撑。三、基于大类招生下农科类专业的分析化学课程分类教学的设计思路

1.大类学科分类的划分。根据农科类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各类专业对分析化学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划分出大类学科。这需要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不断地深入研究、调整、合理化。

2.教学课程体系的完善。在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注重体系完整、简约实用。通过改革,使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社会性、生活性、新颖性更强。在教学内容确定后,组织相关教师编写新的更为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地理学科质量分析篇7

论文关键词:因子,生源质量,评价模型,综合分数

1.引言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质量特别是本科教育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等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高校招生部门是学校外部的生源市场与学校内部的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连接纽带。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进程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在生源上竞争日趋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实。生源质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高校教学工作的起点,影响到高校的发展。丰富的高质量的生源,是保证本科教育这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先天”条件,招生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势必影响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前一谈到提高培养质量,往往只强调改善培养条件、完善培养制度,涉及招生工作则仅关心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和招生规模,而对招生质量的优劣予以重视程度不足,这对本科生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保证本科培养的首要环节是招生工作,只有高起点的入学质量,才能使以后一系列培养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使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分析高校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生源评价体系,对提高生源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高校招生生源质量现状分析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本科生招生工作作为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本科生培养的规模和质量。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生源竞争将会非常激烈,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越来越多的国外和港、澳地区高校及教育机构进入国内教育市场,必然引起生源与毕业市场的扩张。在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教育竞争日趋激烈,高校生源争夺战日益白热化,学校招生已经不在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生源质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决定着高校教学工作的起点。同时,高校的生源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高校的办学质量、办学环境、社会认同、社会的价值取向问题、学生就业、学校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目前影响高校招生生源质量的主要因素有这些:国家招生政策的影响,高校自身的知名度和综合实力,毕业生就业状况影响高校招生,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脱节影响生源,高校招生宣传定位不准确影响生源,高校的收费标准及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办法也影响着高校招生,学校的地理位置也影响生源。给予以上问题对招生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价才能找到更价合理的措施来提高招生质量。

3高校招生生源质量评价模型研究

3.1高校招生生源质量评价模型的基础

影响招生生源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其评价指标也是一个指标体系,而不是单个的指标,为了对该高校各地区招生生源质量进行评价,必须构建一个综合得分函数将所选的几个生源质量评价指标压缩成一个综合得分:Vi=∑aijFij,式中Vi是第i个地区招生生源质量的综合得分,aij是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的权重,Fij是第i个地区第j个指标的得分。

3.2生源质量评价模型的处理

处理这类模型的关键点在于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确定后,根据各指标值可算出各地区的生源质量的综合得分。目前处理这种模型较为适用的方法为因子分析法。本文采取因子分析法将所选的几个生源质量评价指标压缩成一个综合得分,从而对招生生源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因子分析可以在变量很多且变量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这种情形下寻求出数据的基本结构,通过因子分析把一组观测变量化为少数的几个因子后,可以进一步将原始观测变量的信息转换成这些因子的因子值,然后,可以用这些因子代替原来的观测变量进行其他的统计分析,利用因子值可以直接对样本进行分类评价,还可以通过因子值算出每个样本的最后得分,并用之对样本进行综合评价。因此进行因子分析首先需要求解初始因子,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能够解释观测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最小因子个数。求因子解的方法有多种,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是一种数学变换的方法,它把给定的一组相关变量通过线性变换转换成另一组不相关的变量,这些新变量按照方差依次递减的顺序排列。在数学变换中保持变量的总方差不变,使第一个变量具有最大的方差,称为第一主成分,第二个变量的方差次大,并且和第一个变量不相关,称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k个变量就有k个主成分,最后一个主成分具有的方差最小,并且和前面的主成分都不相关。

3.3指标的选取

本文研究全国30省(直辖市)招生生源质量的情况,所分析指标、数据来自该某高校2009年招生数据的统计资料。对于指标的选取应满足下列原则:(1)全面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及时性、灵敏性原则;(4)相关性、可比性原则;(5)明晰性、常用性原则。

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其步骤为:

(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变化,对标准化指标求相关系数矩阵。相关系数反映指标间信息重叠的程度,其值越大,信息重叠的程度越高,其值越小,信息重叠的程度越低;

(2)计算所有变量的相关矩阵R。求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特征值的贡献率以及累积贡献率;

(3)因子提取。根据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确定公因子的个数,建立因子模型;

(4)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因子载荷矩阵不是唯一的,用不同的方法可求出不同的因子载荷矩阵,在本文中采用主成分法;

(5)因子旋转。因子分析的目的不仅是要找出主因子,更重要的是知道每个主因子的意义,为便于对主因子进行解释,一般须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以达到结构简化的目的。本文中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6)计算得分值e,其中e=∑difi,fi是公因子,di是该公因子的贡献率。因为公因子的重要性用其方差贡献来体现,而且方差贡献是从数学变换中伴随生成的,不是人为确定的,具有客观性,所以用公因子的方差贡献为权重是可行的。

4结束语

本文主要综合因子分析法对高校招生生源质量进行分析和构建评价模型。因子分析法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是用互不相关的公因子加权计算综合得分,总因子得分对被评价样本排序和分类。构建生源质量评价模型的基本思路是以尽量不损失信息为原则,找出影响招生生源质量的少数几个公因子去描述和解释指标并再现指标与公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以便分析招生生源质量的主要因素,可进一步对不同地区的生源质量进行深入分析,为今后提高生源质量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军山,徐枞巍.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质量问题的理论探讨.北京航空般天大学学报.2000,3:57-59

地理学科质量分析篇8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科学研究;本科教学

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整体。如何摆正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恰当位置,探索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内在规律,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是大学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普通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以科研促进本科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教学与科研共为一体,两者之间的互动构建了高等学校的育人环境,其根本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1]多年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将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是培养和教育学生不可分割的两个关键环节,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2]那种为了“科研而科研”,或以损害教学质量为代价而去搞科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3]教师既从事教学又进行科研,把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科研促进教学,深化教学改革,可实现教学和科研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一、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1.科研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高校教师必须废弃以教师、课本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而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能力的培养、更注重素质提高的现代教学观念。教师学术水平的高低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而科研是教师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重要途径。科研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推进器,是促进学科发展、改革课程体系的原动力。[4]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是高等学校的主要工作和永恒主题。[5]要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除了依靠书本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外,教师从事科学研究显得更为重要。科研不仅可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科学研究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更准确地把握课程教学内容,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把握本学科的特点、研究热点领域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并向学生传播最新的科学知识,同时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体系,提高学术水平,可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由近20位中青年教师组成,90%以上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他们都从事着相应的科研工作和主持各级科研课题,多位教师是硕士研究生导师,并且都取得过良好的科研成果。教师在指导研究生、本科生以及自己亲自参加科研实验活动的每一环节都是锻炼自己、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极好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讲授内容,将最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自己的科研成果在第一时间内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及时、全面地了解某个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通过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博士论坛”等系列学术交流活动,营造学术氛围,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其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接受到潜移默化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教育,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科研促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科学素质培养的过程。在学校的资助下开展了“科学思维方法在基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应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科学研究技能,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培养其应用掌握的科学知识、方法与技术,创造和发现新知识、开创新技术的实践能力。课程讲授不可能面面俱到,应重点把教师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思路教给学生,把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路教给学生,使学生领悟科学家发现和创造的思维轨迹,从中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教学为科研提供良好支持,科研能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吸收学术领域的科研成果,充实和改革教学内容,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6]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科学本领的重要和必要环节。科研能使教师站在学术前沿,教师通过科研能跟踪本学科领域的进展,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和扩充教学内容,将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成果“固化”到教学内容中,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将科研思想和创新思维融入教学中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科发展前沿,提高教学效果。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较为枯燥的特点,教师以自己科研工作中的切身体会为内容,把这些新知识贯穿到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讨论,强调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运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研讨式教学,其过程是:教师给定题目学生收集资料撰写论文报告大家提问讨论总结评定成绩。

3.科研成果编入教材,实现教材建设的创新

在深化教学改革中,实现教材建设的创新是有效解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关键。[7]将科研项目的内容引入教材,并积极吸收学科领域研究的新成果,不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使教材内容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科学研究在教材的体系设计、内容安排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将本学科新的内容和观点及时编进教材,将教师自己的科研成果固化为教材内容,加快教材建设的更新,不断提高教材质量。通过科学研究和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理论体系和内容。例如,沉淀滴定法中一般教材介绍莫尔法、福尔哈德法、法扬斯法,编写了碘-淀粉指示剂法,将科研成果“碘-淀粉指示剂法测定碘化钾”编入了《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8]实现科研为教学服务,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教师把科研成果编入教材、引入课堂教学的“言传身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兴趣,教会学生如何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何去搜寻知识和提炼知识,也就是研究性、创新性和自主性学习。

二、科研促进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实验教学是加强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培养的重要途径

化学实验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一种方式,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主要手段。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敏锐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有助于灵活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教师不仅应该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应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实践环节,通过化学实验培养科研能力是一种便捷方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加强绿色化学教育,对传统的化学实验内容进行绿色化改革,并推行绿色化学实验是大势所趋,也是科学思维方法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如何把绿色化学的理念融合于大学化学教学,在化学实验中减少环境污染,增强广大师生环保意识,使绿色化学成为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新课题。绿色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与化学相关专业的大一学生牢固地树立起绿色化学的观念和环保意识,为将来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有关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经验看,寻找替代品、推行微型实验、发展封闭式实验和串联实验、开发模拟实验、回收利用实验产物是实现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绿色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放弃污染严重的传统化学实验,探索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改造,是化学实验教育工作者的奋斗方向。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中,注重在继承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创新,增加设计性实验,加强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质实验。通过对原有实验项目的整合,实现了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优化。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为学生灌输绿色化学思想,课题组积极开展绿色化学实验研究,并推进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绿色化。

2.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绿色化改造

用绿色化学的观念改造传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建立“制备实验小量化、分析实验减量化、实验内容绿色化”新体系。[9,10]改造后的绿色化学实验项目可在常规仪器中完成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大量减少化学试剂和药品的消耗,大幅度节省实验经费,而且可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降低环境污染,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对传统的滴定分析实验进行减量化改造,标准溶液浓度由0.1~0.2mol・L-1降至0.01~0.02mol・L-1,滴定管由50mL改用25mL,锥形瓶由250mL改用100mL。试剂用量大大减少,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产生的“三废”量很少,改善了实验环境条件,极大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例如,碘量法测定胆矾或铜矿中铜的含量,传统教材采用的是0.1mol・L-1na2S2o3溶液,每个学生完成标定和样品测定实验要消耗碘化钾6g以上;在小容量仪器基础上进行减量化实验,把na2S2o3标准溶液浓度降至0.02mol・L-1,完成实验消耗碘化钾总量不到1g,比传统的实验可节约经费80%以上。我校一年有约1300人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仅该实验的开设,就可节约至少12瓶(500g/瓶)Ki,单价约240元/瓶,节省经费3000元以上。再如,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该实验原来虽然要求在通风橱中进行,但整个实验室还是能闻到臭味,与绿色化学要求相比,硫酸亚铁铵制备实验存在着以下两个缺点:废气有待治理和未达到原料的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经过动手、动脑,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培养了独立思维能力。通过改进把整个实验装置封闭起来,因铁屑不纯而产生的H2S、So2等有毒气体用碱液瓶回收,改进装置后虽不在通风橱内进行实验也闻不到臭味了。因此,改进硫酸亚铁铵制备实验是对绿色化学指导思想的贯彻执行,有助于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和树立充分利用资源、实施绿色化学技术的思想,为学生以后的实验、毕业论文设计及走上工作岗位后成为绿色化学的实践者打下基础。

3.将科研成果引入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教学质量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适当地引入科学研究项目,并固化为教材内容,保证实验内容的新颖性,引导学生从事科研工作,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将科研成果内容充实到实验教学中,为本科生开设新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分析与动手能力。把一些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并编入了《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材,如“过氧化钙的制备及含量测定”、“乙酰水杨酸铜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用硫铁矿烧渣制备硫酸亚铁”、“从含碘废液中回收碘”、“甘氨酸锌螯合物的制备与表征”、“室温固相法制备纳米氧化铋”、“固相法制备非晶态金属硼化物纳米材料”、“硫酸锌样品中锌和镁含量的测定”等内容。在科研过程中探索化学规律或解决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有利于学生提出新问题和新设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坚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学科研课题,分析实验目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设计详细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设备,在征得教师的同意后,自主进行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与讨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推进了素质教育,加强了对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学、思维、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报告要求按科技小论文的基本格式撰写,包括实验的目的意义、实验原理、装置及内容、实验结果与讨论、参考文献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分析、归纳、整理实验数据,评价与讨论实验结果,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文献查阅能力及科研写作能力。

三、结语

高校教师既从事教学又进行科研,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学校教务处每年对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进行经费支持,鼓励教师积极研究探索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术及创新活动,对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和高水平的教研论文进行物质奖励,同时学院还对发表教研论文的教师给予资助。

近5年来,我校“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组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刊物上发表了教学研究论文约20篇,体现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成果。“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被评为2008年四川省精品课程和2011年四川省精品开放课程。21世纪高等学校教材《无机及分析化学》被科学出版社推荐参加了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部级精品教材的评选,2012年评为四川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并被四川省推荐参加“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部级规划教材评选。“基础化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7年获西南科技大学第二届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大学基础化学系列教材建设与改革”2010年获西南科技大学第三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和“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与实践”2011年分别获西南科技大学第四届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三等奖,《无机及分析化学》系列教材2010年获西南科技大学第二届优秀教材二等奖。

参考文献:

[1]曲晓波.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89.

[2]韦化,唐纪良.以科研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8,(3):81-83.

[3]于佩学.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兼论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的定位[J].现代教育科学,2006,(4):115-117.

[4]袁修孝.以科研促进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

(5):12-13.

[5]张建林.教学科研统一的本科研究性教学共同体模式――华中科技大学CCmS基地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1):41-43.

[6]龚克.教学与科研结合是成功育人之道[J].中国高等教育,2007,

(12):64.

[7]崔有为,王淑莹,彭永臻.构建精品教材推进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6):11-13.

[8]钟国清,朱云云.无机及分析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地理学科质量分析篇9

【关键词】临床检验;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321-01

1提升整体检验结果的精确性

1.1检验科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创立和改善检验管理质量确保机制。条件允许的要建设试验室信息系统(LiS),严格试验室标准化操作程序,编写Sop文件,为试验室的规范化化管理和质量确保机制的创立供应文件依据,使检验经过标准化、程序化。科室质量管理小组要按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和检验质量管理的需求对科室的工作执行全经过的质量监控,重点监控室内质控记录和室间质评成绩,对发觉的缺陷和事故隐患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及时改进,防备医疗缺陷。

1.2增强对机制落实状况的管理和考核科室管理职员按照医院和检验科质量考核方案对管理机制的落实状况施行考核,考核时要非常器重终末质量的控制,又要注重阶段质量。

1.3增强和临床的联系,如虎添翼工作,互相提升、互相推动检验科的重要工作任务是为临床一线决定诊断、判定疗效、查明病因、施行临床医学钻研供应科学的数据。因此,临床科室的意见就成为检验科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服务质量的依据。要通常积极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编写检验信息通讯,畅通讯息沟通渠道,传递最新信息,在每一月召开质量分析会时要邀请临床医师代表参加,积极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工作的意见和需求,及时对临床医师提出的建议施行可行性钻研,提升检验工作质量。

2增强阶段质量控制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核心

2.1要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裁减多种干扰要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重点对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施行监控。

2.2要认真掌握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工作常规查看项目要开展室内质控,同一时间一定参加本省及卫生部临床检验核心机关的室间质评行为。工作前要对运用的仪器施行查看和日维护,把试验中的仪器误差降到最低。

2.3要做好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把好出口关认真执行检验结果的查看核对机制,查看考核职员要对检验结果的考核签字后方可发出报告。如果出现检测值异常,及时复检,并和临床医师联系,认真分析缘故,决定无误后方可发出报告。

2.4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之间缺乏勾通,而互相产生矛盾,检验人员总指望临床医师能及时跟上检验科推出新试验的步伐并体会试验技术中一点高度专业化的难点,不能合调,导致这样不良场面的根源是缺乏互相的合作及勾通。

3提升临床检验质量控控制对策

3.1完成资本同享,提升工作功效:检验仪器自动化、网络化的试验室运用,使传统的手工检验分析试验办法变成想让历史,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使检验质量显著提升,产品化试剂盒的规范化运用和检验工笔者系统化、通常化的业务知识培训,使检验工作的规范化化、标准化、系统化、同一化日益改善。现代化的全自动分析仪器可同一时间施行数十项乃至上百项的常规和非常检验分析任务,因此要更新观点,调整传统的管理模式。要资本同享,以开放和运用现代化仪器的功能用途为基本,调整相应专业学组,规范化各临床科室的小试验室,尽快完成检验报告一单通。将仪器装备集合管理可充分施展已有仪器装备的工作功效,有效地下降宗合分析本钱,使患者的标本周转及检验分析时间显著缩短,为患者的及时医治和康复和提升医院床位周转率供应有效保障。

3.2增强质量控制,提升检验质量:严格认真做好室内、室间质控,确保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和精浓度,裁减试验操作经过中批间和日间标本检测结果差别。对试验全经过施行全方位的陆续监测管理,如出现失控要认真分析失控缘故,提出整改措施方案,填写失控报告,观测整改成效,改进工作办法,提升检验质量。

3.3增强仪器运用管理,保障仪器正常坚定:检验科自动化地步的提升,要运用经国内有关行政部门认证注册并检测及格的医疗仪器。要创立、健全检验仪器管理运用案卷,对仪器登记注册、责任到人。按照操作指导书规范化运用,做好仪器日、周、月、年内运用保养记录,定期维护,以确保检验仪器的正常坚定运行。

3.4增强三基训练,提升专业地步:检验科要认真开展“三基”、“三严”的学习,并定期考核。应结合检验工作的本色,增强急救医学、急救技术知识的训练学习。提升工作职员应对突发公同事件的应急能力和地步,尤其要围绕新知识、新测定办法、新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步骤施行学习,不断增强基本医学知识的学习。检验科要增强和临床科室的联系,熟悉不相同疾病的试验室查看本色和疾病的诊断标准,理解临床常见病和高发病的医学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临床知识和临床工作经验,提升专业业务地步。

4结语

临床检验工作正处于技术改革的转轨期间,诸多临床医学的进展都是在试验室技术创新的基本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管理功能灵活、储存信息量大、内容便于更新,运用于临床检验工作中充分施展了资本同享优越,更大提升了工作功效,改善了卫生保健服务的质量。但仍具有诸多不足之处,如管理软件研发不足、检验职员的机算机知识及操作技能乱七八糟、网上保密工作难以确保等等。

参考文献

[1]陈军政.加强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和与临床科室的联系.现代检验医学杂志[J].2005,20:68

地理学科质量分析篇10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士学位授予的一个重要依据。[1,2]然而,相较于其他教学环节,毕业论文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该环节存在着一些问题。[3]本文将以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为例,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找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本科专业设置于2003年,目前已有六届毕业生。经过学院和学校层面的努力,统计学专业作为新办专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四成学生继续读研深造,就业的学生大都在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上,就业率一直在85%左右。

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在培养方案中是6个学分。学生在第七学期开始选择指导教师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经过前6个学期的系统理论学习,统计学专业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了正确的统计思想和较强的统计软件应用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等综合能力。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就是统计学专业学生将上述基础和能力进一步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提高,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研究是必要和有意义的。[4]

一、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分析

从论文完成情况来看,每届的毕业论文基本都能达到论文教学环节的要求,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统计学专业2007~2011年四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发现毕业论文及格率为99.18%。

从毕业论文研究的类型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理论研究型论文和实证型论文,理论研究型论文表现为总结和论述现有统计理论问题,表述理论研究的成果,或应用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实证型论文主要表现为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运用所学统计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金融、医学、生物、工程、环境等领域进行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本文由收集整理

从论文知识点范围的分析来看,学生论文绝大多数是统计专业问题,极少数是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情况分析,发现毕业论文中研究其他数学分支的问题占总数的6.50%,主要包括:一是其他科目的应用研究(数学分析、常微分方程、运筹学及空间解析几何等),占总数的1.63%。二是数学专业教育和数学思维的研究,占总数的4.87%。研究统计学专业问题的毕业论文占绝大部分,比例为93.50%,选题内容广泛且多为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医疗卫生、教育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由于受学校人文环境影响,很大比例的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民生等问题进行了统计分析,约占总学生人数的30.08%。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主要集中于抽样调查、回归分析、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常用统计方法。

此外,统计分析显示学生成绩普遍偏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尤其是实证类论文,存在着可以大量使用背景介绍和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的特点,因此,一些论文没有创新性和学术含量,但具有较大的篇幅,与理学院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成绩比较,其平均成绩相对较高,约80.42分。

二、统计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关系到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目标,直接体现了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成果,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通过对论文和考评结果的具体分析,发现学生的毕业论文在创新性、理论深度及论文写作常识多方面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

1.创新性不够

学生的毕业论文表现为理论性研究非常少,大都是实证型论文,并且多是简单的统计方法应用,缺少创新性研究和思考。从中央民族大学历届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理论研究型论文只占4.89%,与实证型论文的比例为1︰19.45,比例悬殊,体现了学生在毕业论文大的选题过程中,避重就轻,缺乏创新的特点。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选择“我国人均gdp的预测”这类针对某经济指标进行预测的题目,论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arma、灰色预测或者趋势外推方法等一种或多种方法对时间序列数据做简单建模和分析,论文没有对指标本身的意义以及国内国际的社会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方法简单套用性质的论文占有很大的比重。

2.选题过大、内容空泛,缺乏深入研究,存在抄袭、拼凑现象

有些学生在选择研究课题时,往往不能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特点和社会实践情况进行准确定位,只是一味的盲目的选择一些过大过空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难以看到所要研究的问题的本质。如有的学生针对cpi做研究,没有深入了解问题的实质,只是收集了一些文献,很难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研究角度,造成了材料堆积且过于散乱,论文变成了一些材料的简单拼凑。有些论文针对某一社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论文的主题只是针对现有数据利用简单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对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及方法的适用性不做针对性讨论,对所得的结论也不结合社会经济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导致论文质量不高。

3.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

前沿的分析方法利用较少,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统计分析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学生论文使用的统计方法主要集中于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其中回归分析方法占有非常大的比例,约41.46%,其他各统计方法使用的比例分别为:聚类分析为5.69%,判别分析为7.32%,相关性分析为14.63%,多元统计方法为2.44%,时间序列分析为3.25%,极少有学生使用教科书外的相对前沿的分析方法。

4.论文写作上存在结构不合理、没有相关研究介绍、创新点表述不清、参考文献不会正确标注等问题

从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论文写作不规范,专业性差。主要存在论文形式不规范、结构不合理、题目含糊、有些论文杂乱无章、口语化严重、可读性差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统计学系通过对论文进行详细审查以及组织指导教师和学生座谈,发现毕业论文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论文不够重视

部分学生由于忙于考研学习而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研究,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忙于外出找工作、实习而无心认真撰写论文。论文撰写所需的必要时间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学生应付了事,从而无法保证论文的深度。此外,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一个教学环节,与考研的好坏无关,存在只要写了论文,教师都会让自己通过的侥幸心理,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缺乏指导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指导教师所带毕业生人数过多,使得导师的工作量呈现超负荷状态,无法保证每个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而致使部分学生的论文规范性较差,没有对存在的问题反复修改,使得学生论文存在诸多问题。

3.学生的专业训练还不够

大部分本科生没有经历过论文的写作训练,写作水平较低,不了解学术论文的规范性及其格式,不知如何从科研的角度构思文章、组织材料、安排结构,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表达的观点不够准确清楚,论据亦不能很好地支持论点。另外,一些同学为了完成任务,直接将在网络中搜索到的资料不假思索的拼凑在一起,使得内容不成体系,观点混乱。

四、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和实践

1.加强毕业论文重要性的宣传,提高学生的重视度

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讲座、课堂传授等形式,让学生意识到毕业论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任何教学环节都不能替代的,是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更是进行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4]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投入更多精力进行毕业论文设计。

2.选题和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提高论文的创新性

在选择课题时,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指导教师协商,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制定课题方案。统计学专业的教师一般除了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这类对理论性和创新性要求较高的项目以外,很多教师还主持或参加有相应的应用研究类项目。应用类项目大都需要实地调研(以及问卷涉及和数据分析)或者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引导学生参加这类项目来设计和完成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能够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潜力。此外,鼓励和引导一些成绩较好,如让具备保研资格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讨论班或者课题组,选择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最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具备了保研资格的学生,在大四上学期就能投入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中。

3.重视平时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尽可能早地接触与本专业有关的实际工作,切身体会到如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了解本学科的实际业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专业知识的把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参加校级和部级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申请“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项目的申请和实施以及研究报告的写作,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目前,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参与率在70%以上。此外,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都有力地保障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4.加强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训练

加强平时课堂上大作业的规范化,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通过平时的实践活动,如学生数学建模以及大学生创新实践等各类实践

性项目来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5.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针对那些参与实际课题的学生,学院鼓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劳务费的形式给予其奖励,另外积极鼓励毕业论文质量优秀的学生进行投稿发表。此外,还需对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进行规范化,建立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以形成积极的导向作用,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