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十篇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十篇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0:17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篇1

一、地理教学中学生活动的类型

(一)地图活动

我们知道“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对学生识图用图等基本能力的培养。

1.读图活动

我们知道,现代初中地理教学必须大量的结合相关地图进行教学。因此,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必须结合当前实际教学情况,选择相应的地图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教学内容。须知,地理教学中,是否能够准确地对地图进行解读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因此,在读图时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地图类型,引导学生学习并使用不同的读图方法与技巧。

2.填图绘图活动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一些基本的地理图表要求学生进行绘制或填写重点等。

3.拼图活动

根据老师选定的底图,让学生自行绘制并制作成相关的拼图类工具,这类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帮助学生熟悉地图。

(二)讨论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为数个学习小组,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同学间的辩论等方式达到知识的交流与互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演示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工具,向学生演示诸如大陆漂移、天体运动等教学内容,通过Flash等软件进行形象生动的演示,不但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形象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组织竞赛活动

通过适当的游戏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竞赛,不但能够营造更为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同时通过轻松的游戏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的记忆能力,进而更好的达成地理学习目标。

二、地理教学中活动设计的途径

(一)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进行活动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中相应的“活动建议”,为现代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了相应的活动条件,然而,《课程标准》中的活动虽然较为具体。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弊端。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不能完全照搬“活动建议”中的内容,而应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深入剖析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进行活动再创造,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学活动。

(二)借鉴优秀的教学活动案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借鉴并学习成功的教学案例,通过对其他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案例进行学习与分析,取其精华,加以改进,从而设计出适合自己在课堂教学应用的教学活动。

(三)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课程资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资源设置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对教学活动进行时,教师应注意当前教学内容与本地区资源的紧密结合,结合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进行教学。

(四)结合学生的生活状态

在进行地理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当前学生的生活状态,重视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通过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串联,设计出富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活动。

(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设计

世界各地地理问题发生的随机性较强,而地理教材毕竟有其局限性,无法将之全部收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现代网路信息技术,适当的引入与课程相关的实时信息对课文进行补充,从而丰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此外,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相关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的利用各种辅助软件,制作能够突出课文重点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

三、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适中明确,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从而实现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设置教学活动,重视活动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而不能仅仅为了活动而活动,舍本逐末,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重视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在进行互动设计时,教师必须结合当前教学情况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活动的可行性与实效性进行考量,时刻注意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考虑到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水品、年龄特征与爱好等方面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设计。

(三)利用相关资源,注意活动的可行性

在进行活动设计时,教师必须考虑到活动所需的场所、时间、设备以及流程等,对活动实施的种种细节进行细致的考虑,通过对其具体可行性的考量决定是否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设计能够为学生所接受的,教学实效性较高且成本较低的教学活动。此外,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活动中的反映及问题,以及具体活动中学生分组等相关事宜。

(四)重视先进技术与经验的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先进技术与教学经验的应用,但是,同时也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创新性与时效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互动中,运用互动设计进行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实践与思考获得相应的地理知识进行的学习互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并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工作,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兼职趋向。参考文献:

[1]高建军.国外地理教材的发展变化[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0).

[2]徐振华,丁尧清.从内容和形式看国际地理教科书的发展[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3,(35).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篇2

关键词:趣味教学;初中物理;设计

新课改提出初中物理教学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

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但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对物理知识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因此,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初始阶段兴趣都不太高,所以,老师需要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来改善这一状况。趣味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趣味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

兴趣。

趣味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以学生实际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设计主线,紧紧围绕初中物理教学大纲,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设计的富有乐趣的教学计划。该计划重在学生活动,通过让学生动起来达到课堂活起来的目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物理知识。

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做好趣味学习活动的设计?

一、重视应用实验现象

中学生学习物理是通过物理现象来认识物理规律,他们对教材中介绍的物理规律直观感知越强烈,那么该知识在他们大脑中的概念就越深刻,记忆也越牢固。因此,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有效方法,在进行教学之前,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让他们独立进行实验,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下生活,

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埋下了伏笔,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压强这节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前预习环节为学生安排这样两组实验:(1)用一个硬纸板盖住装满水的水杯口,小心而且迅速地将水杯倒转过来,观察纸片及杯内的水是否会洒落;(2)找一个水杯和剥了皮的熟鸡蛋,水杯的口径比鸡蛋略小,将一张纸点燃后投入杯中,然后用鸡蛋堵住瓶口,观察接下来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两个小实验所需的材料在生活中不难找到,而且操作简单。学生做完实验后会被实验现象惊呆,急于知道其中的奥妙,如此,便激起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欲望。

二、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

教育先驱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探索,并做到学以致用。教学并不是老师滔滔不绝的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去机械的接受。”通过物理实验现象让学生知道了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这样就可以初步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成为学习新知识的主体。同样是进行气体压强这节的教学,在进行了课前预习的实验后,老师可以设置这样的两个问题:(1)杯中的水和纸片为什么不会落下来,对它们的受力状况进行分析。(2)鸡蛋受到什么力导致其落入杯中。学生利用之前学的力学知识就会判断出纸板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处于静止状态,然后对纸板进行受力分析:纸板受到向下的力有自身重力和水的压力,纸板受到向上的力为压力,该压力的实施者为大气,为大气压强的进一步讲解打下基础。第二个实验中鸡蛋落入瓶中的原因也是因为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纸燃烧消耗了里面的氧气,使内部气压小于外部气压,鸡蛋在外力的作用下被压入杯中。

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的分析,为大气压强知识体系的初步建立打下了基础,然后水到渠成地引入教学内容。如此设计学习活动,体现了物理科学探究的特点――实验与思索相结合,通过实验去探究科学的本质。让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物理规律的喜悦,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学习物理。

三、带着幽默感进行知识的讲解

好的课堂氛围能够带动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而差的课堂氛围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因此,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老师富有幽默感的讲解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将枯燥的知识点予以生动化、形象化,使学生乐于听老师讲课,喜欢上教师的讲解,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实现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双提高。老师带有幽默感的上课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掌握物理知识。例如,在讲解凸透镜成像原理时,老师说道:“照相时,某君头顶地脚朝天,此乃因何所致?”答曰:“凸透镜成像所致也。”学生们在一片欢笑中牢记了知识点。

趣味教学活动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活动的设计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在设计中要重视应用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带着幽默感进行知识的讲解,以达到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挖掘学生潜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程结构;优化设计;探究课程结构是指某一门课程中各个部分的组织、编排以及整合的形式,又可以被细化分为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两大体系。课程结构的设置能够使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及教学评价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初中数学课程结构的优化设计是为了达到增强课程整体功能实效性的教学目标。初中教师积极探究数学课程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可以优化教学环境,同时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一、建立健全新型初中数学学科课程是优化设计的基础

新型学科课程被视为课程结构体系的主体成分,其对传统学科课程弃糟取精,最终达到对课程结构设计新颖的目标。新型学科课程能够协助初中教师落实对数学课程结构设计的优化作用,有如下原因。

在新型学科课程的辅助下,初中数学课程重视对初中生的全面培养,促进其身心主动发展。新型学科课程的构建基点是从学生的发展入手,协助学生在初中时期发展各项基本素质,使人的真实价值得到有效发展,使学生成为有价值的人。例如,教师在对“数轴”一课进行设计时,在数轴“三要素”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典型的错误画法,培养与强化学生的辨析与纠错能力,同时鼓励初中生在课程训练环节动笔画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相互m正错误,以达到加深对“数轴”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学习目标。新型数学优化课程结构体现在其能使数学知识教学存在层次性,协助教师达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教学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吸收数学知识。初中数学优化课程结构还体现在使学生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体,使教师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以学生的兴趣为教育起点,合理有序地对教材知识进行组织与编排,从而落实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吸收与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协助初中生积极地完善自身素质。

二、宏观理论框架是数学课程结构得以优化的根本

宏观课程结构的完善与优化是整个初中数学课程结构设计实现优化的关键性要素。初中数学教师为了达到宏观课程结构优化的目标,可以借鉴以下流程:首先,对宏观课程教学目标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在实质结构优化方面下工夫,努力协助学生总结与数学课程相关的知识与学习经验;其次,对宏观课程的形式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地在教学课堂上开展教学活动,利用课余时间打造“非正式课堂”。

例如,在对“平行线及判定”一课的课程结构设计中,教师为了落实优化的目标,引进并利用宏观理论框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同位角、内错角、同象同角”即三线八角的内容,以达到对现有数学知识巩固的学习目标;教师将本堂数学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使学生会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去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同时会简单地推理和表述”,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计划在课程教学进程中开展“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总结“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而为了建设“非正式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达到这一构建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探求新知的精神。

三、构建优化型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模式是保障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初中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数学教师参与基础核心课程建设的培训工作,在训练进程中穿插技能性、实践性、活动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等多项环节,使数学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优化数学课程结构的必要性。设计时应该以社会需求为根基,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作为课程结构设计的基点。只有建立健全优化型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模式,教师在对初中数学课程结构进行设计时才能将显性课程优化创新,积极开展知识学习活动。例如,在“轴对称”一课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大量的时间开展“画轴对称图形”环节,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兴趣的同时,锻炼他们动手绘图的能力。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认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只有教师拥有对课程结构创新设计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在对数学课程结构进行设计规划时,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化数学教学课程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在培养与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增强他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以及正确处理实际问题的技能。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篇4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中学生的教育问题,针对初中课程进行多次课改,尤其是初中物理课程,有效教学设计必须紧跟新课改的步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有效教学;设计;学习效率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目前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模式;二是认知主义教学设计模式;三是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结合上述三种教学设计模式和新课标,应当针对初中物理教学展开探究式的教学设计,也就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前期设计;二是执行过程设计;三是反馈和评价设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把握课堂方向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必须注意四项原则:一是教学目标要符合物理课程的目标;二是在各个领域上的目标要高度融合;三是以学生的水平为标准,进行分层目标设计;四是教学目标要具备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要比学生目前的水准高一个档次。例如,在讲《什么是力》时,要针对教学内容,也就是力的概念,将教学难点进行细化,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制定教学目标,即一是理解力的概念和特点,二是要认识到力在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三是深入了解力的效果是什么。

二、以教材为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就是设计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时,应当以教材为基本点,结合生活实例设计教学内容,使内容更加具体可操作。例如,在为学生讲解《浮力》时,应当以生活中的游泳圈或者漂流瓶为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探索为什么游泳圈和漂流瓶可以在水上漂浮,这就是将教材和生活实例紧密结合。

三、建立互动探究课堂,增强合作意识

作为初中物理老师,应当注重设计研究学习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发现和探索能力,目前比较适合探究学习的策略主要有三种:一是支架式教学策略,也就是首先搭好架子;二是抛锚策略,也就是从真实性的问题入手;三是自上而下策略,即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在讲《电路》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提出问题,如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电路的并联与串联有什么区别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自试验或者分析,找寻问题的答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四、合理教学情境,增强探究的有效性

探究性的教学情境,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性原则,就是教学情景的创设一定要科学合理;二是适用性原则,即教学情景的设计既要满足教学内容,又要适应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学情境的设计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为基础创设情境;第二种是通过模拟科学创设情境;第三种是通过物理知识相关的现象和学生自身知识的矛盾创设情境。例如,在讲解《地心引力》时,设立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让大家感受月球上失去地心引力时人是处于何种状态的,进而引导学生对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说法进行分析。

五、整合利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是一切教学的基础,教师获得教学资源既可以通过书本和教材,也可以通过网络等多种渠道。例如,在为学生讲解磁现象时,应当大量收集国内外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国外针对磁现象的所有著名理论和公式,一定要充分收集,并与教学课程紧密联系,并收集与磁现象有关的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磁现象。六、建立高效教学评价机制初中物理教学中,按照新课标的指示,教学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应当符合以下三点要求:一是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选拔和对比;二是放弃单一评价,注重综合评价;三是不能过分依赖标准化,而是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记录。还有,就是一定要设计课后教学反馈,这是寻找教学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的关键一环。例如,讲解《力的概念》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应当注重鼓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针对与力有关的任何知识,都可以质疑;二是要通过情境创设巩固练习。例如,创设牛拉车的情境,让学生看到车跟着牛前进,牛是否受力,让学生主动讨论,提出反馈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找寻教学难点和下一步的教学重点;三是布置课后作业。一方面要对重点难点有所布置,另一方面还要布置一些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主动去寻求与力有关的其他学习点和知识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意识。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视阈下,初中物理教学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创建有效的、探究式的教学设计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主体意识,以学生为主体,做好从教学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到评价设计等各项工作,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乐磊.用多媒体技术敲开初中物理高效教学之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3).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篇5

关键词:新课程观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主体性

面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困境,我们应该找对措施,对症下药。首先从思想上重视数学学科教学,革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同时提升教师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恢复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丰富教学媒介,完善电教化授课,只有这样从“教”和“学”两个层面改变,才能提升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质量。

一、提升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精心地“教”和学生有心地“学”,二者缺一不可,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就很难提升,没有学生主动学习和认真学习不可能实现既定学习目标,所以要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抓好“教”与“学”这两个方面,具体来讲就是想方设法提升初中数学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教学技艺能力,认真落实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理念,实现课堂回归,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何种教学模式不是随随便便决定的,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和学情,充分考虑教学条件,然后依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的开展不是盲目的,对问题的设计也不是随意的,需要紧紧围绕教材和课堂讲授内容有效设计,同时还要确保问题设计的启发性、针对性和目的性。第一个原则是问题教学模式的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问题的设计不是随意的,不是数学老师想出就出,想设计几个问题就设计几个问题,而是有效挖掘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和学情,问题设计要紧扣学习内容,对知识的学习有辅助作用,这就是针对性。第二就是适度性,这里说的适度性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问题设计难度要适中,确保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这就可以依据学情进行一个问题多种设计,有基础知识问题,有能力拓展问题,有实际问题解决等;其二就是问题设计数量适中,一堂课的时间和学生的学习精力是有限的。第三就是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相应的深度,启发学生联系相关数学知识,耐人寻味,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进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引发学生的共鸣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态度往往受到学习兴趣的影响,而学习兴趣的激发需要教师优化教学过程,整合教学内容,在课堂导入的时候针对内容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对于初中数学课程的导入设计来说,方法是非常多的,至于采取何种方法需要依据学情和教学内容定。目前,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数学课堂导入方法有:视频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歌曲导入法、设问导入法、直接导入法、复习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

四、开展“先学后教”模式授课,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数学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教学过程中,如果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得到激发肯定会大大增强学习效果。“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颠覆了常规数学课堂教学,师生的课堂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了增强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要求,必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这种教学模式得到正常开展;其次,导学案的设计务必科学合理,在内容和形式设计上要紧扣教材和教学内容,同时考虑到学情;最后,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五、巧用生活常识辅助授课,提升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知识呈现出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只是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把一些生活化的常识概括化和抽象化,这样的知识升华使得数学知识更具有层次性、逻辑性和概括化,但也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把知识复杂化和抽象化了。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还比较低微,暂时对这些知识还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既然数学知识根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就可以逆向思维,巧用生活化常识辅助学习数学理论知识,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的数学教材不再是以往那种简单枯燥的内容,而是在内容设计上更突出探究性,其中涉及很多生活问题,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张海青.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篇6

关键字: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一、英语课堂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活动设计的弊端

1、传统的英语课堂的弊端。由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一而足,教师对知识考察的灵活性把握不足,学生对课堂缺乏兴趣等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造成初中英语课堂效率低下,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影响了学生对英语的求知欲望,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弊端十分明显。英语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流利使用这门语言,听、说、读、写达到一定水平,而缺乏有效活动设计板块的传统课堂,无疑是压制了学生使用英语,融入英语课堂氛围的激情。

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针对传统英语课堂的弊端,教育工作者倡导了“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的新方案,新课改的提出,同样也是初中英语教育课堂的发展契机,课堂教育的活力与创造力,通过教学辅助的种种师生交互式活动体现,设计有效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创设的小型英语情境中,扭转课堂教学的方向,革除为知识点而教,忽视兴趣发展的错误做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合理的设计安排分不开,把英语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用心做引导者、组织者,通过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教材相关情景创设,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课堂是学生获取只是的主要途径,传输英语语言知识,是适合初中英语学习者年龄特点与心理发展状态的正确选择。

二、有效的活动设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明确初中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英语课堂成功的活动设计并非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的巧妙安排,能吸引学生参与,融入情境是活动设计的直接目标,使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具备灵活运用的能力,是活动设计的根本目标,在活动设计的准备阶段,教师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事先的周全考虑,比如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不能完全展示自身的英语功底,不敢在大家面前开口讲英语,如果教师忽略学生不同的性格影响因素,就有极大的可能形成活动中学生的两极分化。初中学生能够把握的知识难度,也是教师设计活动的标准之一,活动的最终目的服务于语言的自然把握,部分教师将自己的英语课堂完全安插不同的活动,没有预留给学生足够的反思与记忆时间,“英语学习的窍门就是记忆与背诵”这一观点虽然受到了新课改条件下许多教育者的否定,只有与认真刻苦的基本功训练结合,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2、学习和借鉴“有效的活动设计”成功案例

作为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普通初中英语教师,在亲身参与教学实践之余,笔者进行了与同行大量的切磋交流与观摩学习,整理记录后,发现当时写下的优秀的活动学习过程,可用于成功经验的吸取。例如,在新目标Goforit教材七下年级unit4iwanttobeanactor授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了与职业有关的英语单词与“iwanttobe+职业”描述职业梦想,情感重点是培养初中学生的理想,激励他们付出行动实现理想,教师在活动的准备中,显然包含了这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听、说、读、写四个部分的结合,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不同职业的人物的言行举止,让同学们练习使用表达“He/Sheisa/an+职业”,说出对该职业的看法,然后,分发有不同职业标识的卡片,背面朝上人手一张抽取,拿到自己梦想职业的同学,面对其他同学,用“iwanttobe+职业”操练和巩固句型;教师再从同学们中间寻找拿到了相同职业卡片的人,询问“whatdoyouwanttobe?”练习表达“He/Shewantstobe+职业”,感受第三人称单数的动词词形变化。在课堂内,学生们发言积极踊跃,大部分同学都乐于表达自我,少部分同学开始存在顾虑的同学,在老师的鼓励与气氛的带动下,也开始使用句型,充满好奇与兴趣的交流,其间,教师不时插入鼓励性的评论、鼓掌。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除了有常规的单词拼写,还增加了调查父母与周围朋友的职业理想,这个活动设计能开启学生的社会知识,使英语学习走出课堂,真正融入学生生活。真正成功的、优秀的英语课堂活动设计,必然要贯彻教育的主旨――关爱孩子,以教授孩子知识,提升孩子能力为己任。交流不仅是语言掌握运用的最佳策略,也是现代社会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给学生一种思想,比给学生再多的具体知识的效用都大,开发学生的兴趣,给予方向性的引导,释放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初中英语课堂教育改革的目的地,而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是其重要推手。

3、围绕有效的活动特点设计多样化活动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成功的,能够调动课堂氛围最终刺激初中学生形成英语能力认知的活动设计,一般具有如下特点:生活化、情景化、趣味化、合作化、益智化。初中同学的认知水平,比小学虽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仍然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状态,生活化、情景化等特色的课堂活动设计,是将英语知识融入了学生们相对了解的生活状态,从而能自然导入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新目标Goforit教材七上年级Unit7Howmucharethesesocks?授课时,教师邀请不同的学生扮演商人与顾客,询问价格,并作出theyaresoexpensive/cheap.的口语化评价。其次,在英语课堂活动中,卡片作为语言教学的基本工具,在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设计课堂活动的环节中,注重调动卡片帮助学生形成深刻、形象的记忆,是许多高效课堂的共性。另外,猜谜语,抢答常识的小活动也是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尤其是相关语言点的介绍。如在讲授定语从句时,老师常常设置描述性的问题给学生回答,如itisacountrywhichhasthelargestarea.学生可以立刻反应教师描述的国家为Russia.较好的活动设计往往不露痕迹地传达语言的知识点,比如上述设问看似对地理常识的考察,实际是在巩固定语从句的知识,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习惯英语表达,本身就是课堂中活动设计成功与否的准则,此外,虽然课堂活动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但是它并不意味着课堂秩序的散乱无章,活动的组织设计,整体要围绕教师提出的中心。总之,纵观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得,老师教有所获的课堂,都凝结着英语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如果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脉络清晰,开展的过程充满激情与活力,那么老师就能牢牢占据课堂的掌控权,也能在寓教于乐的传输知识的同时,发挥活动的最大价值。

三、有效的活动设计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用中取得的成效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有效的活动,能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把过去的教师“一言堂”课堂模式转变为以突出学生主体的课堂,把英语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空前高涨,课堂教学各项目标能得以顺利实现,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课堂效果也明显提升。

小结: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设计和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课堂参与的兴趣,能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来,学生对英语的求知欲望加强了,我们的课堂效率也随之而提升。当然,活动设计环节中,由于教师的综合能力不同,取得的效果必然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作为教师,必须加强专业修养,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观念,放下作为师长的架子,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作为教师就要设计出好的互动板块,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勇敢使用英语、驾驭英语。只有让学生通过在“用中学”,并在每一节课中积极参与各项课堂活动,才能让学生进一步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打下英语学习的坚实基础,为其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这也是初中英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俞雪方.初中英语教学新理念的探讨[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1(02)19

[2]何胜男.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探析[J].考试周刊.2010(15)131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篇7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活动;交际能力

由于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与初中学生贪玩天性之间的冲突,如何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设计,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英语知识,并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课题。而在英语课堂中加入活动设计,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选择。

一、明确课堂活动的目标

在初中英语课堂上设计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娱乐,而是要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知识的熏陶,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因此,在活动的设计上,要注意不能单纯强调活动的乐趣,还要有意识地将英语知识掺杂其中,使学生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

二、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

课堂活动虽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格束缚,但是仍然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使英语课堂多姿多彩。

首先,可以通过观看英语视频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以最直观的形式,了解外国的生活和交际习惯,这是现在大多数教师最常采取的方式。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不需浪费太多的心思和时间,且电影、短片的形式也最受学生欢迎。

其次,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很大的作用。通过鼓励学生改编或原创英文短剧,再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这种形式对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很大的意义。虽然耗费的时间多,但是经过一次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英语写作和表达水准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此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即兴挑选话题,让学生自由讨论,锻炼学生的英文思维和表达;也可以挑选文章中的优美片段或有意思的故事情节,由学生分组阅读,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创作,赋予书本角色不同的新的个性和特色,激发学生反复阅读的兴趣。

三、活动设计的实施原则

英语课堂的活动设计形式多样,但是,如何进行有效地实施却是一个问题,课堂活动在实施中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才能使活动的作用发挥得最好。

首先,一切活动都要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服务。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课堂形式,说到底都是为初中的英语教学,为提高学生对英文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服务的。因此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而不能成为少数人的自娱自乐。

其次,由教师指导、由学生担任活动的主角。在英语课堂上引入设计活动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是它得以成功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活动中要注意合理设计,务必将活动的任务分配到学生的手中,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自己的英文知识,增强自己用英语交流的信心。

此外,还要注意对活动设计的内容和成果进行及时的总结。对活动进行总结是开展下一场活动的基础,在总结、评价活动的内容和成绩的同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提高他们继续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奋起直追。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初中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使他们没有足够的机会进行英文交流,而设计相关的交流活动,为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满足教材大纲对学生英文能力的要求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韩亚琴.浅析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策略[J].语数外学习,2013(03).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篇8

一、以情境教学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成长阶段,对一些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在进行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活动开展中,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模式激励学生学习物理,勾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还能够有效地为学生思维的拓展提供帮助,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通过情景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提供保障.所以初中物理教学需要将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等结合在一起,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经验等建立适合学习的情景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归纳总结等获得基本的物理技能、掌握基础知识.例如,在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准备几个通过敲打可以发出响声的物体,如茶杯、小鼓等.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用木棒敲击任意一个物体,学生猜出是哪个物体发出的声音.之后教师将撕碎的纸屑放在鼓面上,然后敲动鼓面,带领学生观察鼓面上不断舞动的纸屑.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人体什么器官起到了声音的感知功能?声音又是怎么传播的?让学生一一进行解答.通过这种模式,使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有趣物理现象进行理解,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二、以角色扮演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角色扮演教学方式在初中物理学的教学中同样十分的适用,在该方法的使用中,让学生扮演物理学习活动中的某一个角色完成任务.在实行角色扮演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相关的课堂主体设计一个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的物理活动,该活动的设计主题中还应该融入乐观、好奇等积极的元素,然后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分组,通过抽签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在学习电功率以及欧姆定律后,教师可设计一个相关的学习主题.这个学习主题的主要内容是学生扮演成一个设计师的角色,设计一份自己房间电器设备以及电路的图纸,在这些电器设备和电路当中,应该包括电灯、电表、变压器、空调以及开关等.为了使学习的内容更具有挑战性,还应该对这些电器设备和电路的功能和作用进行解释.学生设计完成之后,同学之间可以对这些设计进行评价,还可以在教室里面展出,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关的交流和沟通.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某个重要角色的演示,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设计一个较好的主题,让学生在学习的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开发学生所具有的潜在力量,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三、以实验教学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大家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授课开始的前一段时间,教师可以对整堂课的布置进行精心的设计研究,将需要引入的教学实验合理地融入进教材内容当中,使学生在读书、听课的时候能够快速的发现这个关键点,为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埋下伏笔,激励学生认真学习.例如,在讲“速度”时,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实验,准备几张白纸、刻度尺、秒表等相关实验器材,让学生比较纸片下落的速度.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提出问题:哪张纸片会下落得更快呢?是依据什么进行判断的呢?在演示实验时,让学生拿出两张16开的纸,将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外一张对折两次,为了让纸片可以平稳地下落,可以把纸片两端向上叠起一些,将纸片放在同一高度,将其同时释放.要求学生对纸张下落的时间进行记录,比较那张纸下落的速度快.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动手实验,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速度的知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理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以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积极学习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篇9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学目标;方法

生命教育,本质上就是让人真正理解生命的特点、含义、规律、价值,培育、提升和发展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能提高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意识,更好地对待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自己的人生,更好地体验生命应有的活力,享受本身的价值。鉴于生命教育对体育教学的价值,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论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之途径。

一、根据生命教育理念,设计体育教学目标

西方教育学家认为,人是需要教育和接受教育活动的个体。这就承认了教育活动的归宿、起因和发展都应该围绕人所开展。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指向人的生命。体育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活动,也应该围绕人的生命所开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设计贯彻以生命教育理念为宗旨的教学目标,可以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

为此,初中体育教师要根据生命教育理念,设计体育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初中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时候,应该将学生看作有生命的个体,尊重其在个性上的差异,切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丰富多彩,切忌机械化和单调化。同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之兴趣,给予学生生命自尊、自强、自立等精神方面之熏陶,体验体育教学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根据生命理念,组织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是针对个人和生命所开展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尊重人的生命为宗旨。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上,在价值主题上,应该由以前的功利性目的向学生为主转化,让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快乐。初中生处在青春期,这决定了他们的性格都是活泼好动的,对外界事物都是有着好奇心的。体育作为一门有着很强技艺性的科目,有着娱乐性、健身性、运动性等特征。教师应该从体育技艺性的角度开展学习活动,这样才能体验体育给生命带来之快乐,拥有继续学习和练习体育活动的动力。这就需要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体育运动项目的单调性和娱乐性,让学生在快乐过程中享受生命之价值。如,在体育游戏的设计和选择上,教师应该突出考虑共建友谊或者互帮互助,让学生感受自我在群体中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自我生命对社会的价值。

此外,初中体育教师还应该尽量去实现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之密切结合。目前,许多国家在开展生命教育方面都是根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意外情况而设计的。如很多国家的中w在体育课程内容设计上,很多都是当地震、火灾时的急救常识等,还有一些生命教育内容,是与拓展训练密切相关的。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学体育教师借鉴的。大多数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水平和自我保护能力,都处在一种比较低级之状况。所以,对中学生开展灾难急救教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灾难急救措施教育,教会学生学会紧急避险,保存自己的生命,这也是生命理念给予初中体育教学之宗旨。

三、根据生命理念,设计体育教学方法

方法是展开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和重要手段。初中体育教学是否能设计合理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体育教学成败有重要的影响。

大多数初中生都是具有生命活力、天真无邪的个体。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应该以生命为基础和核心,促进生命的成长。

在设计以生命理念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注重建立以爱等感情因素为主的教学方法。初中生处在青春期,自尊心比较强,需要获得同伴或者长辈的理解和尊敬。如果初中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滥用权力,搞专制,就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初中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采用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爱,产生情感的合流与共鸣,建立师生之间互相信赖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影响学生,树立教师的威信,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温馨、爱与和谐,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以生命理念为核心的体育教学方法的设计,需要坚持完整的生命教学理念。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教师应该及时、合理、科学地提升他们的生理机能,并在体育机能的传授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么做合理吗?”“为什么要这么做”,通过多方面的引导,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精神,领会生命需要覆盖的要素,完整发展生命的特性。

此外,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去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初中生处于心理和身体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性格、身高、智力水平、学习习惯上有比较大的差别。这就需要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展开教学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切实学到体育机能和体育知识,达到以生命理念来设计体育教学方法之目的。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活动设计篇10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初中毕业应成为每个公民人生旅途的中转站,社会需要的分流点。数学教育不仅要给初中毕业生以“双基”和能力的素质,还应使之获得相应的特长(这特长是技能的提高、是专长的基础),以切实帮助学生顺利地步入新的人生旅程。这是义务教育及《课程计划》的精神实质。既有素质又有特长的人,在下一世纪必定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程即课业(教学内容)的进程,是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规划出的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期望课程的学科和活动两个系统合理设置,产生多种价值。笔者认为按“人人掌握有用的数学”的要求优化学科课程以培养素质,开设活动课程以发展特长,并进行有关学科和活动的全面考核,应该是一种可取的思路。我们应该树立全面、科学的课程观,让学科和活动这两个轮子一起旋转,切实发挥它们的整体功能,并设置选修课程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走上一条“愉快”教育与“成功”教育完美结合的道路。

义务教育阶段尽管存在小学后的分流情况,但从教育战略、课程策略及培养目标来说,义务教育阶段有着鲜明的整体性,小学和初中不应该各自为政。本文拟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活动课程设计,并兼及数学选修课程的思考,以求抛砖引玉,促进《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关于数学的活动课程(特长性、应用性、趣味性)

(一)活动认识

我们应该确认:活动课程是以学生发展、知识体系及社会需要等因素为依据,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通常称谓的课外活动,是弹性极大的一种辅学科课程形式或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这里,“课外”指的是国家安排的正式课程之外,“活动”泛指各地安排的各种教育性非正式课,故课外活动与活动课程不可同语。活动课程的开设意义不在于它与杜威当年搞的“活动课程”究竟有何异同,而在于它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独特功能及其有效、顺利地实施。

“活动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与学科相辅相成”,它们是同一促进学生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学科课程以培养素质、打好基础为主旨,编排上侧重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其教学中间或进行的实验、参观、演示、练习等直观性活动,是理性间接经验习得过程中必要的感性认识;活动课程则以增长才干、发展特长为主旨,它强调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顺序,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以直接的体验、探究及发现为认识途径。

《课程计划》设置的活动有:晨(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统活动等。按其“活动设置的基本要求”可知,科技文体活动属于技能性活动,其它活动为常规性活动。科技文体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这里,“发展特长”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我们应该确立将《课程计划》中的技能性活动上升为特长性活动的实施思路。由于数学的“三性”特点(尤其是广泛的应用性),以及现代社会对基本数学(不同于基础数学)的普及需要,笔者认为应设立专门的数学活动课,以发展学生的普及性数学特长。这种特长对小学、初中毕业生来说,是已获得知识的应用,是已具有技能的提高,是进一步发展专长的基础,能使他们顺利地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数学的应用问题,并安排了与解直角三角形和统计有关的实习作业,但远没有上升到特长课的位置)。

(二)设置思路

国内已开展了不少数学活动试验,如数学竞赛、电脑学习、速算训练等等,还有综合的应用性问题的有关数学活动也在各地有所开展,它们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北京市1993年举办了首届“方正杯”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并于1994年暑期编出了以数学应用为内容的初中课外活动教材。而应用性问题十分复杂,若把它作为一个以社会为基础的综合课题来研究实施,要求每个学生接受全面的应用性训练,则有可能把数学教育改革引入一个新的误区,将学生推入一个新的苦海,80年代的应用题考试给当时带来的结果就是例证。因为这实在是企业(用人单位)、社会及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求得太过分了,也不符合义务教育及“大众数学”的精神。

现代社会确是人人需要数学,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实现“大众数学”目标的第一阶段。如何设置、开展这一阶段的数学活动才是合理、可行的呢?笔者建议在突出特长性,注重应用性,贯穿趣味性的原则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生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设置较为完整、全面、独立的特长性数学活动,供学生选择参加(每个学生选学其中两门活动课),以使学生成为各具特色的“标准件”,让人人都有个性健康发展的天地。数学活动的课程门类和内容编排在整体上还要符合以下四点:

1.具有系统的应用体系。即与一定的特长目标相关联,有助于学生增长才干并习得一技之长,进而使学生顺利走向社会生活或进一步学习发展,切不可为了活动而活动。

2.紧扣学科教学大纲。学科教学大纲的内容编排本身蕴涵了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顺序,我们可以依照数学学科教学大纲的知识单元(适当调整或拓宽),配以相关素材设计,安排数学活动,以充分利用学科课程的知识技能及其业已获得的成熟性,降低活动课师资培训的难度。可以明确,活动特长与学科内容的相关性越强,它们的整体功能会越大。

3.合乎有效学习的基本原理。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认识规律(显现认识的三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展示探究过程(理性地再现知识生成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思维阶梯使知识、情感、意志相互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实施活动方法(使经验、思维、方法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取终身受益的精神文化力量和实践能力);内化教学功能(要易于反馈、迁移,实现知之好之乐之的转变,便于学生自学)。

4.体现“五育”整合的功能。特长性数学活动遵循“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基本理论,其教学应该使学科教育培养的认识能力得以升华,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这是具有深层意义的智育;学生的主动活动,应是实现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习惯转化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理解规则、体验美感、领略自由的实践过程,成为德育和美育的现实途径;活动课无疑要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它本身就是体力、意志力的锻炼与运用,有利于人脑两半球机能的平衡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活动实践中每一个物化的劳动成果,都将有力地完善着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三)数学活动课程设计

性质与功能: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增长才干、发展特长。

总目标:使学生提高认识、学会实践、获取才干、习得特长。

教学要求用语:对知识分为理解、掌握、应用(运用)三个层次;对技能分为会、熟练、善于(擅长)三个层次。

活动方式:按学生选学的课程门类编班组织活动或作为兴趣小组组织活动;以游戏、故事、谜语、趣味数学、操作、制作、参观、应用实践或提供有关的阅读资料等为活动形式。

课程安排:每门数学活动课按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容量进行设计安排。

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发展,知识体系、社会需要等因素和数学活动的总目标,笔者拟设义务教育阶段如下九门数学活动课程。

1.数学交流:力求内化学科知识,反映“双基”结构,渗透思想方法,强化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联系事物,澄清思维和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善于表述、解释、讨论、评价的数学交流特长。

数学交流课程,既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提供了人类交流信息的有力手段,又要切实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认识、应用能力。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就理应具有数学交流特长。

2.速算(含计算器活用):使学生通过心算、笔算、珠算及计算器操作等途径,熟练掌握简、易、好的算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善于快速进行日常的加、减、乘、除、开方计算和帐表算、传票算等的速算特长。

3.数据处理:使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解释和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并善于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关系,探究随机现象,进行数据处理(含数值计算)和预测。

4.计(测)量与估算:使学生加深理解计量及换算的意义,测量的特征过程,初步掌握计量、测量、估测、估算的策略和方法,善于在数量、测量、计算、决策和解决问题中应用估算,并会判断结论的合理性,提高处理数量关系和随机现象的能力。

5.制图与识图:使学生加深对数量关系图象、空间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初步掌握制图(含作图、画图)与识图(含视图、析图)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想象和在解决问题中应用图象、图形的数学能力。

6.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日常生活中有关家庭生活、市场交换、社会交往、日常活动和生存环境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善于理解、精于运筹、乐于生活的数学能力。

7.计算机数学:使学生初步理解计算机的数学功能,掌握简单的计算机语言和程序,会使用计算机进行初步的计算、模仿、证明和求解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计算机从事数学性工作的能力。

8.课题解决:即是问题解决模式,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要使学生理解数学尝试、解决实际课题的过程,初步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运用数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9.数学竞赛:这是对数学学科教学要求的提高和扩展(应降低现有难度,渗入研究方法)。要在学科教学大纲的能力要求范围内,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学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才能。

目前,数学竞赛的普及呼声越来越高,企望通过降低难度去面向全体学生。笔者认为,数学竞赛的难度确应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普及水平,但再要求普及参加则未必可取,因为学生成为各具特色的“标准件”较之只是同一的“标准件”更能符合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

二、关于数学的选修课程(迁移性、广泛性、通俗性)

《课程计划》指出,要“以必修课为主,初中阶段适当设置选修课”。数学选修课程,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顺应学生分流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突出迁移性、注重广泛性、贯穿通俗性的原则下,为有不同志趣、各种爱好的学生提供广泛、充分的选修类型,为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特长及培养多样化人才服务。选修课教材的编写既要落实课程目标,又要能成为通俗读物。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选修课,同样可以保持一致的连续性(即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设置)。事实上,如若前述数学活动课程得以实施,则九门数学活动课已可成为选修课对象。

根据数学选修课的设置目标,笔者拟设义务教育阶段的以下三类(四门)数学选修课程。

(一)特长型选修课:课程为前述九门数学活动课之一。每个学生在必修(选择性必修)两门数学活动课的同时,以另外七门数学活动课之一作为他(或她)的选修课。

(二)观念型选修课: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的存在和发展、理论与应用、逻辑性及抽象性,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促进完善科学观及世界观。

其教学内容包括数学与历史、数学与社会、数学与未来、数学与科技、数学与文化、数学与思维、数学与成就、数学与自然、数学之美,共九个专题,课程安排可以每学期按年级集中对九个专题各开设一次讲座(约每两周开一讲)。

(三)综合型选修课:

1.横向性综合选修课:它不超出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既对已学习的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又与相关学科及社会生活相联系(有着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特点)。要深入浅出地展示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广泛的联系性、应用性。该课程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开设(安排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容量)。

2.纵向性综合选修课:它可以包括现代数学知识,各部分的形式和内容都能够独立,整体上既与数学学科知识及活动特长相关联,又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要在数学学科教学大纲的能力范围内,以较强的可读性展示数学及其应用的策略思想和动态成果。该课程在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开设(安排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容量)。

三、有关考核与实施的设想

(一)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爱好,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必须且只须选择甲、乙两门数学活动课和一门数学选修课参加学习。

(二)小学、初中阶段的毕业学期各举行一次数学活动课和数学选修课的考试;数学活动课考试分为第一试、第二试,以活动课作为选修课的学生只参加该课程考核的第一试。每个学生两门活动课、一门选修课的考分分别记入毕业考试及中考成绩总分,学生毕业考试或中考数学成绩的分数构成为:

数学成绩(满分150分)=学科成绩(满分90分)+活动课甲成绩(满分25分)+活动课乙成绩(满分25分)+选修课成绩(满分10分)

(三)教师不仅要能胜任数学的学科教学,还要能任教至少三门的数学活动课和一门数学选修课(农村乡中心完小以下的小学教师要能任教至少两门的数学活动课)。

(四)作为培养素质的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课程(注重知识性、技能性、普及性),其教学大纲也应及时调整,以适应《课程计划》的实施需要(学科教学的周课时量不能超过4课时)。如有关教学内容的以下五点尤为突出:

1.应删减混合运算、恒等变形等内容,部分算术应用题让位于代数,部分平几证题改用解析方法;

2.系统整理数学思想方法;

3.增加计算机基础知识,要求小学中年级以上的学生适时使用计算器;

4.增加经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含有关名词、概念等);

5.以“读一读”的形式,系统安排通俗的数学史话。

(五)尽快建立各个学科、特长性活动和选修内容的考试题库,出台科学的考试量化标准,使考试步入机械化,以从根本上禁止考试的人为误导,促进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

(六)数学活动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无疑可以顺利地延伸至高中阶段;在活动课考试的基础上,也可以组织各种特长比赛。

结束语

数学“学科+活动+选修”的上述课程设置,既符合中国的国情,又易于克服层次课程(西方发达国家等采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全面自由发展的空间。我们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义务教育即是特长特色的素质教育;我们正在实施一个“学科素质+活动特长+全面核评+法规保障”的义务教育模式。

参考资料:

1.国家教委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