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八年级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十篇八年级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十篇

八年级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2:22

八年级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篇1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

1、主要内容

为了方便起见,本研究的科学探究内容专指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教材中所明确要求的实验探究。

调查问卷包括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问卷是在广泛参考相关问卷的基础上由笔者自己设计的。学生问卷包括八年级卷和九年级卷,两个问卷都是由17道题组成,除16题是填空题、17题是开放性题目外,其余15道题都是选择题。除第11题和第15题外,其他15道题是完全相同的。

教师问卷旨在了解初中物理教师的探究教学行为及探究教学观念,由28道题组成,除最后1道题是开放性试题外,其他都是选择题。

2、主要被试

本研究以湖南省某县农村初中2008年下学期所有在校的物理教师和八年级、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这些研究对象可以代表绝大多数湖南省初中物理教师和学习物理的学生。

按照交通便利程度(便利,比较便利,闭塞)将该县的乡镇分为3类,在这3类乡镇中随机抽取6个乡镇,在初中超过3个的乡镇中抽取2个学校,在初中少于或等于3个的乡镇中抽取1个学校。这样,共选取了8个学校中的八年级、九年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八年级学生样本数共253,九年级学生样本数共224(由于其中一个学校没有九年级,因此九年级的学校只有7个),发放调查问卷共477份。八年级收回有效问卷214份,有效回收率84.58%;九年级收回有效问卷209份,有效回收率93.30%。

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初中物理教师40a.作为被试,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这40名教师分布于12个乡镇的17个学校。回收问卷36份,回收率90%。

3、调查过程

477份学生调查问卷委托物理教师发放到被试,再由物理教师收回交给笔者。40份教师问卷由笔者发放到被试。于2008年12月完成所有调查问卷的回收工作。

笔者于2008年9月至11月对被选取的8个学校中较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3所初中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蹲点考察,运用田野考察法进入科学探究课堂,通过随堂听课了解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并做了详细的课堂实录。又于2008年9月至11月对部分物理教研组长、物理教研员、中学校长、物理教师进行了访谈,旨在了解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对科学探究的看法和重视程度。

问卷的统计与分析、课堂实录的整理与分析、访谈材料的分析均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由两位作者共同完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有了探究意识,但探究教学程度不高

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只有3.3%的学生认为教师没有经常开展探究活动,43.7%的学生认为自己经常开展探究活动,因此可以说教师已经有了探究意识。关于实验前教师是否经常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问题,只有17.7%的学生认为老师极少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有46.5%的学生认为老师经常鼓励学生进行实验前的实验设计,这也说明教师已经有了探究意识。

从笔者的课堂观察中所获得的信息如下:很多教师把探究实验改成验证性实验,甚至有一小部分教师把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改成了教师的演示实验。即使部分进行探究的教师也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他们严格控制着学生的实验过程,学生很少参与探究。学生没有合作意识,每个实验小组基本上都是由一个学生做实验,其他人在旁观。学生没有探究意识,不能发现问题,不能进行猜想和假设。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较差,只能按照教师给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学生的依赖性很强,总是直接从书本上找结论。

参照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新课改后,农村初中物理教师有了初步的科学探究意识,但离真正的科学探究还差很远,所谓有探究教学中的探究程度不高。究其原因,访谈时教师们普遍认为:农村初中课堂纪律较差,学生物理基本功差,实验技能极低,无法进行探究教学。

2、八年级、九年级的物理探究教学行为存在明显差异

问卷调查中,认为自己经常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学生,八年级有65%,九年级只有22%,61.7%的九年级学生认为自己只是看老师做实验。对两个年级学生的相关数据分布进行卡方检验,检验结果说明,八年级学生参与物理探究活动的程度极其显著地高于九年级学生。

3、物理科学探究课堂教学行为存在区域差异

统计结果显示,对于科学探究教学行为的探究性程度,交通便利学校与交通较便利学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交通较便利与交通闭塞学校之间则无显著差异,交通便利与交通闭塞学校之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可见,农村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课堂的教学行为存在地域性差异,越是交通便利的学校,其教师的探究教学程度越高。

4、科学探究难易程度导致科学探究课堂教学行为存在差异

探究内容有难易之分。按照是否需要准备实验仪器或实验仪器准备的难度、探究要素的多少、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是否容易得出探究结论,笔者把探究内容分为较难的探究、中等难度的探究、容易的探究3个级别。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较难的和容易的、中等难度的教师探究内容之间的教师探究程度均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容易的与中等难度的探究内容之间的探究程度无明显差异。因此,越容易探究的内容教师探究程度越低,对通过教师做演示实验就可以清楚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较容易得出结论的探究内容,教师一股选择做演示实验,不再让学生进行探究。如,对于“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教师们表示:这个探究现象很明显,做个演示实验就可以让所有学生找出或理解“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没必要费力去准备探究仪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做一次。

三、研究结论

八年级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篇2

【关键词】八年级数学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115-01

俗话说,初一相差不大,初二两级分化,初三天上地下。这是对初中学生的学习写照,更是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写照。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历,总结了八年级学生数学退步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八年级学生数学成绩出现退步的原因

(一)难度跨度大

八年级数学与七年级数学相比,课程难度急剧增大。如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相关定律,通过空间想象与逻辑推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学生进行缜密的思考,具备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前的教材先训练学生学会用直尺和圆规画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缜密的思维,然后才让学生去学习《全等三角形》。新教材这样编排难度跨越太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二)学生思想上不重视

不少学生认为七年级数学比较简单,因此对数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八年级开篇内容是《三角形》,这个内容虽然跟代数没有太大关联,但它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要求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学生感觉还是比较好学,产生麻痹心理。到了八年级第二章《全等三角形》的学习时,难度急剧增加,对学生的要求变高,可是学生却没有重视这些变化,等到学完这一章内容后才发现自己没有学好。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学习内容增多,学生的精力有限。渐渐地,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学习成绩下降。

(三)学生逻辑推理、抽象思维能力跟不上

到了八年级,数学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思维的要求变高,教师和学生却没有及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使得学生的逻辑推理与抽象思维能力跟不上数学学习的要求。例如,跟七年级代数只要运算正确、不需要有严格的逻辑推理不同,数学中的证明要求学生能够进行严格的推理论证,把每一个证明过程都表达清楚,做到每一步有理有据。这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四)学生懒于独立思考,怕吃苦

不少学生在学习上不愿吃苦,碰到难题就想放弃,也不愿意向老师、同学请教,对待作业甚至抄袭了事。

二、教师帮助学生突破数学学习障碍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学,教师做到常抓常学

随着科目增多,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有计划地安排学习时间,有步骤地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前尽可能地自学,找出重难点所在,为课堂“抓重点”听课做好准备;在课后做作业的过程中,结合作业开展适时复习,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规律性的复习。

另外,教师做到常抓常学就是要在教学新知识前引导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尝试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比如教师在教学分式前可以引导学生复习整式,教学一次函数前复习一元一次方程。

(二)端正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让学生重视数学

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数学都一直陪伴着学生,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知识,比如做生意的成本核算、建造房子的材料预算等都要用到数学。教育学生重视数学其实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学生如果能够主动去学,遇到问题主动记下来并积极大胆地问老师、问同学,就能形成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法,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断进步。

(三)加强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抽象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把“突击学”变为“常抓常学”: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证明题,能够熟练运用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的证明方法,一步一步地训练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主张“题海”战术,提倡精练,比如做一些典型的题、做一题多解的题、做一题多变的题。当学生基本掌握了证明的基本方法之后,就要训练学生用“心”来做题,即不用书写,在心里进行证明。在平时的练习题中,学生对一些题要做到不用动笔,一眼就能得出答案。

八年级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篇3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2016年4月至9月,随机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9(大七)、2010(大六)、2011(大五)和2012级(大四)临床医学专业355位学生,包括法语八年制、英语八年制和五年制医学生。

二、方法

1.研究设计:本研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攻读临床医学专业的五年制及八年制医学生在血液学教学后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血液学教学情况。

2.问卷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评估及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形式的接受程度等。

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性资料采用构成比和率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回收问卷355份,其中有效问卷31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7.6%。本研究男性136人,占43.7%;女性175人,占56.3%。回复的答卷中,八年制法语班共61人,其中含2009级八年制法语班14人,2010级八年制法语班14人,2011级八年制法语班17人,2012级八年制法语班16人;八年制英语班共122人,其中含2009级八年制英语班24人,2010级八年制英文班27人,2011级八年制英语班25人,2012级八年制英语班46人;五年制中文班共128人,其中含2011级31人,2012级97人。

二、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大多数医学生学习血液学态度端正,72.0%的同学认为血液学重要,理解掌握血液学的知识是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打下基础。另有19.3%的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剩有8.7%的学生对学习血液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需考前复习,应付考试即可。

在学习方法上,50.5%的学生将上课听讲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而主要靠上课听讲的学生占总数的30.5%;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生则占7.4%;尚有11.6%的学生平时不学习,只到考试前才会复习。八年制学生倾向于自主学习,而五年制同学更注重于上课听讲(p0.01)。

三、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上,各年级学生都包括理论课和见习课,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185名学生接受过血液学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

理论课上,教师授课时结合临床案例讲解,并强调重点,课后提供多媒体课件供学生复习。八年制学生理论课大多采用双语教学,而五年制学生理论课以中文教学为主。

见习课主要内容为采集患者病史,书写病史、也有小讲课和床边带教。分别有32.5%的学生认为见习课对理解血液学知识非常有帮助;55.3%的学生认为见习课对学习血液学比较有帮助。相应的,22.2%和49.2%的学生对见习课非常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仅3.2%的学生对见习课不感兴趣。在接受过pBL教学的183名学生中,分别有33.0%和58.9%的学生认为pBL教学对学习血液学知识非常有帮助或比较有帮助。另外,21.6%和49.2%的学生对pBL教学非常有兴趣或比较有兴趣。

四、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掌握

总体而言,11.6%的学生对血液学有兴趣,35.4%的学生对血液学比较有兴趣,即共有47.0%的学生对血液学有兴趣,42.4%的学生对血液学兴趣一般,而10.6%的学生表示对血液学没兴趣。在对血液学没兴趣的原因中,对血液学没有兴趣的学生选择最多的是血液学本身很无聊,其次是学了没用,不想学,另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老师上课方式不够吸引人或课时安排少,不能深入学习。对血液学知识理解程度的问题上,认为血液学容易理解的学生占总数的30.9%,28.0%的学生认为一般,而有高达41.2%的学生认为血液学知识比较难以理解或非常难以理解。上述41.2%的学生中,认为血液学知识难以理解的原因主要有缺乏临床实践(43.0%)、不理解血液学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44.5%)、不理解骨穿涂片、流式细胞术、遗传学检测结果(42.2%)。10.9%和60.5%的学生对血液学教学总体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五、不同性别、学制及班级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血液学理解的比较本调查显示,不同性别的医学生对学习血液学的兴趣无统计学差异(p=0.618)。值得注意的是,五年制与八年制医学生相比较,在学习血液学的兴趣上,五年制医学生比八年制医学生更有兴趣(p=0.012),但两者在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9)。在八年制学生中,法语班与英语班的学生在学习血液学兴趣(p=0.520)及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p=0.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4、5)。各年级医学生对血液学的学习兴趣(p=0.354)及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差异(p=0.398)并无统计学意义。

讨论

血液学是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血液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医学生掌握扎实的血液学知识,引导其进行临床思维,为其走向临床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其主动学习,培养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精神。根据本调查结果,目前的血液学教学还可进行以下改进。

一、加强学生对血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根据调查结果,73.4%的医学生认可学习血液学的重要性,学习态度端正。但对血液学感兴趣的学生尚不到半数(47.0%),仅有30.9%的学生认为血液学容易理解。究其原因,首先,血液学专业性很强,涉及免疫学、病理学、遗传学等基础学科,理解血液学需要有良好的基础医学知识做铺垫,并且血液病的诊断往往需要行骨髓穿刺术等特殊的辅助检查,而医学生不理解血液学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没有能力解读骨穿涂片、流式细胞术、遗传学结果,是其难以学好血液学的主要原因。其次,大多数血液病,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不属于常见病,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初次了解、接触到这些疾病,短时间内接受大量完全陌生的知识对医学生的理解力造成了较大的挑战。再次,血液科疾病本身较为抽象,相对其他具象化疾病,对学生而言,血液病更难以理解。另外,教学安排上,理论课课时紧凑,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深入解释也是原因之一。以上几点均造成了医学生较为普遍地认为血液学知识难以理解。

为使医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学知识,临床教师需调整其教学方法。针对血液学的特点,一方面,临床教师可在课上先用一部分时间复习相关基础医学知识,尤其是免疫学、病理学和实验诊断学中的相关部分,并在课堂上应针对难点,如造血系统、血细胞的发生分化等基础知识作详细、通俗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血液病的发病机制。另一方面,教学上应更多地结合临床病例。教师可在讲授理论知识时结合一个具体的案例,使学生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对血液病有初步的感性的认知,增加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众所周知,临床见习教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医学教育过程,高质量的临床见习不仅可以加深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因此,可考虑增加见习课床边带教的课时。在具体实施中,课前教师应让学生复习理论知识,做好准备,而后在见习课上,教师可针对一例典型病例,让学生采集病史,做体格检查,教学生解读辅助检查结果,引导学生作出诊断,探讨治疗方案,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尽量接触真实的患者,真实的病历资料,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换为主动思维,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发现理论课上尚未解决的问题,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临床能力。

二、提高八年制医学生上课听讲的积极性,促进五年制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调查显示,在学习兴趣方面,相较于八年制学生,五年制学生对学习血液学的兴趣更浓厚,而两者在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上无统计学差异。在学习血液学的学习态度上和学习方法上,八年制学生更倾向于自主学习,而五年制同学更注重于上课听讲。教学方法上,八年制和五年制学生的教学都包括了理论课、见习课,部分学生有血液学pBL案例教学,两者区别主要在于理论课上,八年制学生教学以双语教学为主,五年制学生基本以中文教学。

笔者认为,八年制学生因其培养的目标明确,在进入后期临床课程学习时,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开始考虑选择专业和导师的问题。因而,八年制学生在学习与心仪专业关系不大的学科时,很可能动力不足。相反,五年制学生面临激烈的保研、考研、就业竞争,他们更可能积极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在教学方法上,八年制学生大多课时采用双语教学,使用外语教学使得专业性很强的血液学更难于理解。这可能是八年制学生在学习血液学时更倾向于自主学习的一个原因。之前已有研究显示,八年制学生个人学习能力优于五年制,这导致了最终两者在对血液学知识的理解上并无差异。

八年级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篇4

一、多方联动,做足前期准备工作。

1、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和工会主席为副组长,学校中层干部为成员的学校线上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各班、各教师线上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问题进行监督和指导。召开工作会,明确在线教育工作总要求是“真实干,干有效,追高效”;直播教学中,定期召开班级视频会,对直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整改、完善,力争落实一班一策。

2、教导处筹备

(1)平台培训:组织关于教师使用钉钉平台的全员培训,同时不定期指导教师们在使用“钉钉”平台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做到直播教学“人人懂,人人通”;

(2)教学部署:借鉴省市课程安排,结合学校学生实情,为保障线上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安排出以周为单位的学校课程,由本校教师利用“钉钉”平台,采取直播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线上教学。具体七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各5节,学科课程共计15节;八年级语文、数学各6节,英语5节,物理3节,学校课程共计20节;九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各6节,物理5节,化学4节,道法3节,学校课程共计30节,其余时间按省市安排课程推送。

(3)教学计划:要求线上教育教师在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中添加“在线教育工作计划”模块,明确在线教学内容、要求、目标以及与线下教学的衔接等,保障线上直播教学的有效进行。

3、政教处筹备

结合学校“党日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干部,开展3次大走访,摸排出全校只能通过电视观看的人数:七年级5人(七1:1人,七2:2人,七3:2人),八年级14人(八1:9人,八2:人,八3:2人),九年级2人(九3:2人),共计21人。对无电视、无手机的同学,通过学校积极上报,区教育和体育局协调解决了两台平板电脑,并帮助解决了网络问题,两位同学均能准时、准点开展线上学习。保证了学校学生接受线上教育达到100%,保障了学校线上教育的全覆盖。

4、后勤处

主要做好教材教辅的发放,组织24人次(干部、党员、班主任),分4次部署,分村组、分散时段将教材教辅全部送至学生或学生家长手中,保障了“停教不停学‘停课不停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后勤处牵头,组织干部和教师志愿者,在3月8日前按照“分散设点+不定时间+分批联系”的方式将教材送至全校学生手中,为学生接受线上教育提供学习资源保障。

二、在线教育工作推进措施

1、备课、上课、作业:要求在线教学教师借助“导学案”备好在线教学直播课,并根据学校学科教学课程安排表准时、准定推进在线教学直播工作。同时,教导处组织人员,收集在线教师的备课107课时,直播教学视频117课、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批阅若干,并督促、考核评价,纳入学校当月月考核,确保学校在线教学的实效性。

2、班级课

教导处组织了每周1次的班队课,对班级“停教不停学,停课不停学”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查漏补缺,保证活动的真实有效。

3、充分利用和整合对应的优质教育资源,收集相应的课件和学习材料(电子版),推送给教师参考和学生学习使用,截止目前,已推送省平台学科课程视频13节,市学科课程视频8节,区学科课程视频18节;涉及初中全学科课程,有教学视频、有微课、有教案。保障全体教师线上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体推送情况如下:

(1)八年级物理老师推送了省平台《初中物理学法指导》;(2)九年级数学老师通过QQ推送了《中考数学总复习笔记》,《初三数学礼包课资料》,《初中数学中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3)七八年级下册地理微课—回笼中学裴亚芬(4)大安区初中英语线上教学视频;(5)大安区美术学科7-9年级及高中微课视频资料;(6)人音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简谱;(7)九年级化学微课等

特别说明:对于观看省平台的学生采取学法指导、观看视频、收集问题、布置学习任务,送教上门。

八年级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篇5

一试卷分析

总的来看,各科试卷能符合教学进度,难易程度适中,题目大多能紧扣学习考点,能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较为公平公正的检测,是较为理想的试卷。这些年咱们也一直用名校调研的试题,说实话这套题非常适合咱们的学生,因为他重基础,卷面难题很少,能很好地检测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

二学生成绩分析

整体情况较好,大多数学生较开学初测试成绩有很大的进步,老师们手头上拿的有两个表格,一个是各学科平均分差,另一个是各分数段各班学生数统计表,表中的数据就不给大家读了,从这两个统计表来看,各个班级还是存在着差距,但是好在咱们八年组各个班级之间的差距都很小,从这里也能看出各个班级的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非常的拼命,否则差距绝对不会这么小。好的方面我就不一一的去说了,通过组织这次考试,我也发现考试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1.学科间存在差异。

2.同学科班级之间存在差异。

3.同一个班级不同科目间存在差异。

4.班主任所任教本班级学科名次较靠前,反之较靠后,但差距不大。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1.学生升到初二以后,在思想上发生了变化,初二是初中阶段学生逆反心理,学习习惯养成等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初二下学期,本学期由于学生的学科学习难度增加,教师各项任务繁忙,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上抓的不实,不细,多种原因造成以上成绩不太理想。

2.班级成绩间存在差异,一是因为班级参考人数不一样,巩固率得分有差距;二是班级管理有差距,班级纪律稳定,学习气氛浓厚的整体成绩较好,反之较差。班主任是学校管理的灵魂,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因此,班主任管理是否精细直接影响着班级整体成绩,所以,希望所有班主任静下心来,精心管理班级,营造良好学习气氛,这样才能使本班成绩不断上升。

3.学科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一是学生各学科基础不一样,二是各学科关注学生的力度不一样,辅导的程度不一样。成绩较好的学科大多能在课下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因材施教,耐心辅导,使学生成绩逐步提高。

四提升质量措施

1.进一步端正思想态度,肯定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事实,但少抱怨、多想办法,变换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学会。

2.上周开始,王校长要求七八年级所有老师要利用好班级的小组来进行上课,同时还给出了奖励办法,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这项活动落到实处,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性。

3.班主任与任课教师间多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科教师反应课堂纪律不够好的班级,提倡班主任进班办公,监督学生学习,并探寻班级纪律不稳定原因,与科任教师协商解决。这一点最好解决,因为咱们的班主任你不说他也是在班级蹲班。

4.同头科之间多交流,要求集体备课,备课不光备知识点。更要备方法,多想想怎么样能让学生学会,要时刻想着提高课堂效率。关于集体备课,开学初梁校长和王校长也特别强调了这事。

八年级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篇6

【关键词】十四年抗战;八年抗战;抗战历史研究和教育宣传

教育部一则关于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教材修改要求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和地方课程教材的消息,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热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到底是“八年抗战”还是“十四年抗战”,其实一直是抗战史研究的争论热点。经过多年争论,“十四年抗战”之说日渐成为大陆史学界的主流认识,更由党的领导人在官方讲话中予以确认。2005年9月3日,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大会上讲话明确指出:“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2015年9月3日,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大会上讲话再次强调:“七十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和平的阳光再次普照大地。”按常理推断,教育部要求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是顺理成章,不应引起热议,但事实却是相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17年1月3日在《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中提出:“请你们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关的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凡“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这一规定是引发争议的缘由。

笔者以为,对教育部修改教材的这一举动不必过度解读而将问题复杂化。“十四年抗战”与“八年抗战”概念各有其适用语境,“八年抗战”指的是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则包括了局部抗战阶段,更加强调中人民抗日战争的整体性。在国民教育中强调“十四年抗战”与学术界继续围绕“十四年抗战”概念展开学术争论,可以并行不悖。

一、“十四年抗战”的提出及其主要论点

“八年抗战”本是无需论证的历史事实和习惯用语。在中国大陆,传统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革命史的时期划分,是将十年内战与抗日战争八年分成两个历史阶段。台湾方面则是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至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为十年建设时期,卢沟桥事变后则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大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史学界出现了抗日战争应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十四年抗战”的意见。以下就是笔者摘录的部分持“十四年抗战”概念有代表性的学者观点。

1984年7月,何英在《抗日战争究竟应从何时算起》一文中率先提出:“把芦(卢)沟桥事变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开端是不妥当的、不符合事实的、不科学的。抗日战争应当从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变’算起为宜。”他提出三条理由:“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变’,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而芦(卢)沟桥事变却没有这种作用”;“‘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以及一部分爱国官兵就立即投入了抗日斗争,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并且成了全国政治生活的主流”;“同志在一九三七年五月三日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也把这段时间称作‘抗日时期”’。

1985年8月,简明在《“七・七”事变前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一文中也提出:“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一个整体,不是八年,而是十四年。”“日本入侵中国的战争,从一开始就不是所谓‘地方性’事件。就‘九・一八’事变本身而言,它是日本对华侵略总政策中的一个战略转折点。”“东北军民的局部抗战和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是一个具有全国意义的事件;‘七・七’事变以后的全面抗战,是局部抗战的继续和发展。”

1986年6月,王维礼、高二音在《论抗日战争的开端》一文中进一步分析了否认“九一八事变”作为中日战争开端的历史地位的不良后果:轻视“九一八事变”的作用,“就会抹杀六年间中日民族矛盾这个历史主题”、“把日本侵略中国的侵略手法的变化和阶段性割裂开来,势必割断了日本侵略中国政策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必然地掩盖日本帝国主义灭亡全中国的侵略野心”、“就会人为地低估事变后中国民族危机的程度。这样,就会有意无意地掩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所包含的反民族的性质,减轻由于执行这一反民族的政策而导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历史责任”、“以‘七七’事变为界,将中日战争分成两段,也不利于我们从整个中日战争的高度,全面地评价党在民族斗争中的历史作用,并且也在实际上否定了王明路线控制的中共中央在民族斗争问题上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的存在。同时,也贬低了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七年六年中全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意义和作用”。1991年10月,王维礼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的研究――兼论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地位》一文中强调:“事实上,推动阶级关系变化的是中日民族矛盾,不是阶级战争;推动抗日斗争发展的是中日民族矛盾,不是‘围剿’与‘反围剿’的胜负;最终被迫转向抗日的根本原因也是中日民族矛盾。”“九一八事变后某些地区‘剿共’战争的激化,并不表明中日民族矛盾不是主要矛盾,只是扭曲历史的一种表象。它并不象有人认识的那样,这是国内阶级矛盾为主的自然发展,而是悖国情违民意的倒行逆施。”

1987年6月,刘庭华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和阶段划分问题》一文中再次强调:“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应从1931年‘九・一八’算起,至1945年9月2日日本签订投降书止,历时整整十四年。”其理由是:“‘九・一八’事变是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转折点,‘七七’事变的爆发,则是对中日民族@个主要矛盾进一步加深与扩大,而没有使中国社会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性质改变。因此,把1931年‘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既符合中国抗日战争史的客观实际,又符合马克思义主关于划分历史不同时期标准的科学理论。”2006年2月,刘庭华在《论“九一八”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一文中再次重申了其观点:“我们在界定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时,就不能以政府是否主张、参加抗战作为‘标准’来评判。历史的事实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是一个不断扩大,不断升级,由局部侵华演变成全面侵华的过程。”“任何事情的起点总是由小到大产生和发展的,这是事物运动的辩证规律。区别抗日战争的起点与规模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意义。无论从逻辑还是从历史来看,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七七事变则是中国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扩大为全国性抗战的转折点。”

1987年10月,王秉忠在《“八年抗战说”之异议》一文中提出:“只承认八年抗战,而不强调十四年抗战,这对东北广大人民十四年来,出生入死、艰苦卓绝,同敌人战斗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种否定。”“‘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人民、察绥人民,上海及其他各地人民的抗日,本来就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部分,……所以不同意‘八年抗战论’,提倡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日战争的观点,不仅是个历史科学问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政治问题。”

2007年7月,刘为钦、杨家英在《抗日战争起始时间考辨》一文中指出:如果将“卢沟桥事变”视为整个抗日战争的起点,“这样很容易淡化日本侵略军在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很容易导致小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主导地位,轻视包括工人、农民和青年学生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昂扬的爱国热情,无视爱国官兵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以及忽视东北义勇军自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功绩。”

2010年4月,程舒伟在《关于抗日战争开端问题的几点认识》一文中针对“十四年抗战”说是否是历史真实的再现、抗日战争历史研究的起点是否应该不同于抗日战争的起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任何一种学术观点都是人提出来的,但与人为制造是有本质区别的。也正因如此,‘八年抗战’才成为正统观点、习惯语、通用语,成为不该成为定论的定论。”“承认‘九一八’事变史,东北十四年沦陷史、洲国史,东北抗日义勇军史、东北抗日游击队抗日联军史,‘九一八’事变至‘七七’六年间的局部抗日活动、抗日战事,都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内容的组成部分,却否定‘九一八’事变是中日战争的开端。如果抗日战争没有开始,哪有这些内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综合“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学者观点,其主要考量是:突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凸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强调爱国将士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将士的牺牲与贡献。

二、“八年抗战”争鸣的主要论点

“十四年抗战”概念提出后,持“八年抗战”说的学者不断提出不同意见,进行学术争鸣。了解争鸣双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真实。

1991年5月,王桧林在《有关抗日战争史的三个问题》中提出:“作为专史,作为战争史的抗日战争史或中国人民抗日斗争史的着眼点是抗日战争或抗日斗争,从这里着眼,抗日战争可以从‘九一八’开始。”“作为中国现代史一个特定时期的抗日战争史,作为中国通史一个阶段的抗日战争史,我们认为应从七七事变开始,整个时期是从‘七七’到‘八一五’,共8年。”“从中国通史观点看,从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思想、国际关系、国内阶级关系这个综合体来看,‘七七’以前对日抗战还不是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还不是中国各阶级各党派各政治军事集团共同的政治活动的中心。国内阶级斗争、政治军事集团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首要地位,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中日两国矛盾还不是主要的。”2009年2月,王桧林在《论“十五年中日战争”与“八年抗战”》一文中再次阐述:“十五年中日战争论者,不管他们思想是否明确,实际都认为以九一八事变为标志,中日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战争史已成为中国现代史的主题。此时日本的大陆政策已发展到灭亡全中国的具体实施阶段了。因此,中日矛盾当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八年抗战论者对此问题持否定的看法。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双方分歧的焦点,必须仔细地实事求是地加以考察。”

2006年2月,张振鹃在《抗日战争:八年还是十四年?》一文中指出:“八年抗战之所以成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因为这八年间中国遭受的外来侵略是独特的、前所未有的,中国的反侵略斗争是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归结起来,七七事变以前的6年中,有3年中国发生过抗日战争,可以说‘三年抗战’,并没有‘六年抗战’;这6年是不能和‘七七’以后真正的八年抗战加在一起的,因此在严格意义上就不存在什么‘十四年抗日战争’”“‘九一八’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有所上升,但并没有升到超越其他社会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地步;中日民族矛盾达到这个地步,是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造成的,是与中国的八年抗战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要人们为避免给人以某种‘错误印象’,为避免‘淡化’日本侵华罪行,为有利于‘宣传’中国的抗战而‘承认’十四年抗日战争。这样的论辩恐怕未必有效,即使有人因此而‘承认’,也无法赋予‘十四年抗日战争’以真实性。”2011年9月,张振d在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作“请拿出事实来――向‘十四年抗战’论者呼吁”的大会发言,言辞犀利地指出:“抗日战争就是中日战争,是中国、日本两国之间的战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是国家行为,这个国家行为的具体化就是战争由唯一能代表国家的政府(首先是中央政府)主持领导,以国家的武装力量为战斗主力。”“实际上,作为当时唯一代表中国的政府,国民政府不只是‘参加’抗战,它一开始就主持领导了抗日战争。说它‘参加’,是有意无意贬损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从九一八到七七的六年间,前一半有抗日战争,主要是淞沪抗战和长城抗战;后一半有抗日斗争,没有抗日战争。”“抗日战争多少年,要看事实,‘十四年抗战’之说不能成立,是因为没有连续14年抗战的事实(主要是1934、1935、1936这三年没有抗日战争)。如果有人还坚持‘十四年抗战’,请拿出事实来吧,主要是请拿出1934-1936年真正抗战的事实。”

2009年8月,蔡双全、陈其贵在《中国抗日战争应以七七事变为开端――兼与郭德宏先生商榷》一文中提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政局的关键,既不是抗日救亡运动,也不是以往史学界所简单认为的‘阶级矛盾’,而是国家的统一问题。”“因此,郭先生所主张的抗日战争应从九一八事变算起的观点,没有反映出当r中国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没有充分的事实根据。”

2009年9月,章百家在重庆召开的“战时国际关系――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第四次会议”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抗日战争是‘十四年’还是‘八年”’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个人还是倾向‘八年抗战’的提法,我认为这个提法更准确。一个基本的史实是,直到卢沟桥事件之后,中国才进行战时动员,整个国家才进入对外战争状态。而‘九一八’事变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并没有进入对外战争状态。”“这次会议提到一个概念,即‘15年战争时期’,这是就日本讲。因为日本人一直在琢磨怎么侵华,从1931年起日本的战争机器已经开动起来。但是,中国人刚开始的抵抗是很被动的,断断续续的,很难被看作是国家行为。当时,和国民政府采取的是不抵抗政策,想通过妥协维持现状,推迟战争爆发。中日战争进行了14年,但中国方面前6年只能说是‘局部抗战’,转折明显地发生在‘七七’事变之后。”

2010年4月,曾景忠在《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再研讨》一文指出:“据统计,从‘九一八’事变到东北三省沦陷,历时4个月零18天,中国军队在主要城市所作的抵抗,前后加到一起不到18天。沈阳、长春、吉林等中心城市,东北军或弃城而去,或不战而降。马占山江桥抗战和李杜、丁超哈尔滨保卫战,也只作了短暂抵抗。东北军主力几乎未作有效抵抗。马占山和李杜等也是旅一级军官自主地抗战,而非有组织的抵抗。……东北军‘九一八’抗战之说不能成立。”“一般地说,两国之间的战争,必须是两国政府间正式宣战,或者虽然未曾宣战,但实际上两个国家间已经进入交战状态,两国军队进行相当规模、持续相当时间的作战,伴以国交断绝(撤使断交)等武装交锋以外的斗争。”“‘九一八’事变至‘七七’事变发生,中日两国之间并未进入战争状态,不能说中日战争已经开始了。至于日军占领东北地区后,东北义勇军和游击队的武装袭击骚扰活动,更加不能视为两国间的战争。这6年时间只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准备阶段,而未进入抗日战争阶段。”“将抗日战争的起点提前,并不能增大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贡献。将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抗战,改为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增加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时间长度,说明中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时间长久,却并不能提高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011年5月,臧运祜在《中日战争可以避免吗?――兼论“从九一八到七七”的连续性问题》一文中表示:“就1930年代的中日关系史而言,作为中日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日本的对华政策及其由此产生的对华行动,无疑具有主导的地位和制约的作用。因此,就本文以上所述‘从九一八到七七’的日本对华政策与行动的连续性而言,笔者认为中日战争不可避免,并因此赞同日本学界的‘十五年战争史’观。但在问题的另一方面,虽然中国人民从九一八那个苦难的时候就开始了局部抗战而可以笼统地称为‘十四年抗战史’,不过,考虑到中国局部抗战的间断性而非连续性的特点,并从中日民族矛盾的逐渐演变过程来看,即使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举国、全民族的全面抗战仍然是七七事变以后的事情。笔者因此同意并坚持中国学界传统的‘八年抗战史’观。”

笔者不厌其烦地引用“八年抗战”争鸣方的主要论点论据,是想让人们了解在大陆学术界对“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运用有着怎样的争议,以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寻求历史真实的艰辛。

三、“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争论之我见

如前所述,笔者认为,“十四年抗战”与“八年抗战”概念其实各有其道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按不同的标准来分析判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或开端,必然得出不同的结论,有认识分歧是正常的。“十四年抗战”与“八年抗战”两种概念一直在不同场合、不同角度、不同语言环境下使用,已经约定俗成。1995年9月3日,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大会上讲话涉及这一问题时的表述是:“日本1874年进犯台湾,1894年挑起甲午战争,1931年策动‘九一八’事变,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鲸吞中国的野心日益膨胀。以1937年7月7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企图在整个中国实行殖民统治的全面侵华战争。”这一表述其实可以很好地回应“八年抗战”与“十四年抗战”之争:“八年抗战”指的是全国性抗战,而“十四年抗战”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派抗日力量和军队的奋起抵抗,包括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各种抗日斗争,其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抗击与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之间的联系和意义。

八年级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篇7

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说出了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作为一名中学政治课教师,更加深刻地感到“八荣八耻”荣辱观提出的及时与必要,也让我们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感到一种责任的重大。

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总书记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认真的学习,我们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将荣辱观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有正确荣辱观的学生。

作为一名德育课程教师,我认为要通过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来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下谈自己的四点认识:

一、要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当前,因为高考应试的需要,一些地区和学校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学校德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德育课程担负着培养“三观”的重要任务,学习了总书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德育课程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当加强,应该在不同年级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尤其是高中毕业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度在提升,但是往往会出现认识上偏差;他们面临着新的选择与考验,但是往往会遇到许多的困惑,因此,他们更需要用正确的“三观”进行引导。

另一方面,当前,中小学都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们尝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关于荣辱观的教育,我认为,政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和“行”表现出来,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正确舆论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活动,不能让课堂形成所谓的“探究”、“辩论”的氛围,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将专题教育活动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三观”教育既要有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主题鲜明的专题教育课程,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体现“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如“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各种迷信活动”、“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结合社会的实际、学生的实际进行荣辱观的专题教育活动。只要教育具有针对性、生动性,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是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许多中学生在遇到一些重大事件时能够表现出一定的爱国热情,但是他们的热情通常只是表现在一种情绪上,而对“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既在认识上有很大的误区,又很少落实到行动中。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荣辱观的教育就现得尤为重要,教学案例的选择、对具体事件客观公正的分析、对学生言行的正确评价等教育的渗透会让思想认识更深刻,对行动的落实会起到积极地作用。

三、坚持“三贴近”原则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

如何让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德育课程上得到落实呢?举一个小例子:一位高三年级的学生曾经问我:“您让我们爱国,可是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呢?”,我利用教材“国家职能”的相关内容,选择了大量的有一定时效性的材料,说明国家如何对人民负责,并引导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的、感受到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因此,德育课程落实荣辱观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只要以正确的荣辱观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贴近学生的认知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德育课程的实效性就能突显出来。

四、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多元的评价标准

德育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需要有合理的评价标准。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评价都不应该只是试卷的考试分数。不同的学校(尤其是高中年级)要结合自己的实际,采用多元的标准来评价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德育课程得到良性的发展。

八年级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篇8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共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两准则三条例”)及各级纪委全会精神,进一步巩固深化中央八项规定实施成果,持之以恒纠正“”问题,根据《关于印发〈xx县开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回头看”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x纪发〔2017〕x号)精神,教育体育工委研究决定,在全县教育系统开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回头看”专项整治行动,(以下简称“回头看”),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回头看”专项整治行动,深挖隐形、变异“”问题,紧盯超标准公务接待、出差开会借道旅游、变相乱发津补贴、多地分时大办婚庆喜事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事项,抓早抓小、动辄则咎,由集中整治向常态治理转换,严防“”问题反弹回潮,使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

二、重点工作

(一)深入开展问题梳理及自查自纠

各党组织要及时做好“回头看”安排部署工作,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县委九项规定、两条铁律,结合校(园)实际,制定“回头看”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分工、推进措施,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开展问题梳理和自查自纠,切实查准、查实本单位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

1.八项规定制度建设方面。是否根据中央八项规定以及自治区若干规定、银川市三十三条规定和县委九项规定要求,重点针对各校(园)各项制度规定、措施办法进行逐条逐项的再审示、再清理、再校验,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绩效工资考核发放制度等。

2.公务接待管理方面。是否严格执行《xx县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暂行)》,公务接待是否有被接待单位的公函或电话通知记录;公务接待费报销凭证是否包括财务票据和接待清单,接待清单是否如实填写各项要素;接待中是否提供了高档菜肴、香烟及高档酒水,工作日午餐是否有饮酒行为;是否存在设立变相的支出名称支付招待费、会议费等;是否存在使用专项资金支付本单位的“三公”经费等问题。

3.差旅费管理方面。是否严格执行《xx县行政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健全了公务出差审批制度,出差是否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领导批准;是否严控了出差人数和天数,严格差旅费预算管理,控制差旅费支出规模;是否存在超标准乘坐交通工具,借学习培训、学术交流之机公款旅游、“早去晚归”、变道旅游等行为;是否存在超标准报销差旅费的问题。

4.公车管理方面。是否严格执行《xx县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总体方案》《xx县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办法》,是否存在公车私用的行为;是否严格登记和公示用车时间、事由、地点等信息;是否严格实行单位停放制度;公务用车是否定点保险、定点加油、定点维修,车辆维修等费用中有无虚列名目或夹带其他费用的问题。

5.办公用房方面。是否能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按照各级工作人员办公室面积标准进行使用,是否存在超标准建设、装修或违规占用办公用房的问题。

6.津补贴发放方面。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行为;是否存在以各种名义违规发放津补贴、奖金或劳务费、管理费、加班费的行为;是否存在自设标准发放通讯费的行为;是否存在借业务学习之名给参会人员发补助、自设表彰项目发放奖金的行为。

7.廉洁自律方面。领导班子成员有无违规收送礼品、礼金、会员卡、有价证券、代币购物券(卡)和电子红包等行为;教师有无收取或向家长索要礼品、购物卡和电子红包等行为;是否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是否存在乱收费行为;是否存在强制或者变相强制学生订购课外辅导资料、要求学生到指定的书店购买教辅资料、通过征订教辅资料牟利等行为;是否严格执行婚丧嫁娶申报备案制度,是否存在违规大操大办婚丧事宜以及满月宴、升学宴的行为。

针对这次“回头看”专项整治本着“自查从轻从宽、被查从重从严”的原则进行。对于问题梳理和自查自纠阶段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进行整改的,以纠正预防为主;对于不认真梳理问题线索、隐瞒不报或者避重就轻的,一经发现查实,进行严肃处理。

(二)以问题为导向销号整改并完善制度

“回头看”专项整治工作坚持边查边改边建,各党组织要根据问题梳理和自查自纠的情况,对发现的问题逐项列出清单,进行销号管理。对于问题集中的部位要进行专项整治。将“回头看”工作与建章立制结合起来,校(园)长亲自牵头,从根本上整治违反八项规定和“”突出问题,要依据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分类,整改时限按照即时整改、3个月整改、半年整改、全年整改等类别进行划分,按照时间节点依次销号。

各校(园)要于4月27日前完成自查自纠及修订、完善制度工作,并将自查报告、问题清单报送至教育体育工委301室。全年问题清单销号整改情况及“回头看”工作总结于11月15日前报送。

(三)突出重点开展监督检查

教育体育工委将组织相关人员及财务人员,对各校(园)开展“回头看”情况采取专项检查、随机抽查以及明察暗访等方式及时跟进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党组织主体责任履行情况,责任分工是否明确,措施落实是否具体,是否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党组织书记是否亲自抓、主动抓、具体抓、经常抓,是否承担了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紧盯问题梳理和自查自纠、整改销号中不正视问题、隐瞒虚报等情况,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化。对屡纠不改或问题严重的,要严格执纪问责,严查严处的同时及时将问题线索反馈县纪委。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真抓真管真建,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校(园)长要亲自部署安排,抓落实。

(二)广泛宣传教育。各党组织要结合开展“作风建设深化年”活动,通过召开“”以及专题培训等方式,加大对“两准则三条例”学习教育,强化中央八项规定的贯彻执行。通过学校网站、校务公开栏、电子显示屏等平台,宣传有关作风建设的各项纪律和规定。结合区、市、县纪委各类通报及发放的案例书籍组织开展警示教育,引导教职工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自觉筑牢思想防线。

八年级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篇9

延安整风运动是1942年到1945年4月七大召开前,党在领导敌后抗战的同时在全党范围内开展的一场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通过学习延安整风运动精神,使用清醒地认识到:

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延安整风运动为全党树立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为夺取抗战胜利和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延安整风运动中形成了以求知、求实、求真、求新等为主要内涵的整风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要开展自我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摆剖析存在的问题。延安整风主要是解决当时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当时中央领导层和一些高级干部对抗战路线存在较为严重的分歧,有些负责同志的教条主义思想仍然存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中共中央在总结新四军失败的教训时,发现过去“左倾”错误和抗战时期的右倾错误,都是因为一些高级干部和军队将领不了解中国革命实际,理论脱离实际。同时,全党由于抗战的需要,党员数量急剧增加,党员成分比较庞杂,迫切需要教育和训练党员,增强党的战斗力。

八年级地理教学中存在问题篇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6CYY005)

作者简介:周丹丹(1970),女,江苏海门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英语专业八级口试;口语测试;题型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试题型进行了评估,发现英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现有题型基本持肯定态度,同时也提出了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调整了部分题型,设计了一些新题型的框架和内容,并对调整后的题型进行了试点,验证了其科学性和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H31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11)06073504

investigationintotesttypesoftem8oraltest

ZHoUDandan(SchoolofForeignStudie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nanjing210093,China)

Keywords:tem8oraltest;oraltesting;testtypes

abstract:evaluatethetesttypesoftem8oraltestforenglishmajorsthroughquestionnaires.Revealthatmostteachersandstudentsholdapositiveattitudetowardtheoraltestandalsogivesomesuggestionstoimproveit.Basedontheevaluations,modifythetestingformatanddesignsomenewtesttypes.Furthermore,provethefeasibilityofthemodifiedtestingformatandnewtesttypesthroughexperiments.

第6期周丹丹: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试题型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9卷“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语/口译考试”是为了检查考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是否达到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简称《大纲》)规定的要求,发现考生英语口语与口译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英语专业口语与口译教学质量的提高[1]。国外对于国内大规模口试的研究主要涉及大规模机考的可行性及评分方法[2-3]。国内对于英语专业四、八级口试的研究主要有总体设计研究[4-5]、可行性研究[6]、评分方法研究[7]以及效度研究[8]等。但是,题型设置没有受到关注,而且八级口试从开考至今题型基本没有变化,因此考察现有题型和设计新题型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从使用者角度对八级口试的题型进行问卷调查,以参与八级口试的教师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他们对题型的意见作为改进的参考。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评估现有题型,然后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对部分题型做了改进,并且对改进后的题型进行了试点和问卷调查。主要问题包括:1)教师和学生如何评价现有的八级口试题型?2)教师和学生对部分新设计的题型如何评价?3)口译部分题型改进后的试点效果如何?

(二)研究对象

包括江苏三所高校361名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102人。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全部参加过八级口试,平均年龄22岁。教师全部来自高校一线,平均年龄35岁,教龄11年,参加八级阅卷工作的平均次数为2.5次。为了测试题型改进后的效果,本研究进行了试点实验。参加实验的是南京大学四年级的两个平行班学生,学生平均年龄为22岁。其中一个班为控制组,包括20位学生,另一个班为实验组,人数有32人。两组由随机组合而成,实验前的口语和口译课考试成绩显示两组之间没有差异。实验进行时,学生正在为准备八级口语考试进行模拟练习与测试。

(三)研究工具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对现有题型形式和内容难易度的看法;(2)对可能出现的新题型的意见。试点实验所用的测试材料来自于2004年八级口试口译部分的真题,包括英译汉和汉译英两项任务。英译汉部分为某杂志负责人在杂志创刊五周年庆典发表上的讲话,讲话共247词,需要翻译的部分有5个句段,共135词。汉译英部分为某市市长在“老城保护与更新国际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全文共369字,需要口译的部分有5个句段,163字。两篇讲话内容均不涉及专业话题,没有专业术语。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学生参加的问卷调查在八级口试结束后进行。研究人员向361名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发放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52份。在教师参加的问卷调查部分,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97份。问卷回收后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主要是选择题的百分比统计和开放题的总结、汇总。

为考察口译部分题型改进后的效果,本研究利用两个英语专业四年级平行班学生进行了实验。控制组按照现有的口译测试形式,测试时先播放全文,让学生初步了解口译材料的背景和大致内容。首次播放的内容只有某些句段会被要求进行口译。全文播放结束后,再逐段播放所需口译的内容。实验组在测试时,多听原文一遍,然后逐段口译。控制组和实验组学生的口译经磁带录音后,由两名教师按照2004年口试评分标准评分,其中英译汉和汉译英总分各为100分。数据输入电脑经过SpSS软件进行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对现有题型的评估

对现有题型的评估包括口试的难易度和口试所采用的口译与口语组合的合理性。难易度是影响口试效度的重要因素,和测试本身和评分相关[9]。因此,本研究从测试参与者学生和评分参与者教师的角度调查口试的难度,并根据他们的意见做出调整。结果见表1和表2。

从表1可见,就八级口试的三项任务来说,学生和教师都认为英译汉最难,汉译英其次,口头评论相对容易。就英译汉而言,62.79%的学

(34.02%)0生和22.68%的教师认为很难或较难;就汉译英而言,50.57%的学生和14.43%的教师认为很难或较难;对于第三项口头评论,只有26.14%的学生和1.03%的教师认为很难或较难。比较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学生汇报的口试的难易度显然要高于教师。关于八级口试总体设计中的口译加口语的形式,问卷也进行了调查。

(7.22%)0表2显示,大部分学生和教师对八级口试采取的口译加口语测试的组合持肯定态度。其中,59.38%的学生认为非常或比较合理,能够反映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真实的口头表达能力。而相应的教师比例高达79.38%。由此可见,目前八级口试把口译和口语测试结合在一起,不仅是大纲的要求,也得到学生和教师的认同。

问卷还采用开放式问题的形式调查了学生和教师对于八级口试题型的整体评价。超过一半的学生和教师认为题型很好,比较全面、真实,能够反映学生的水平,不需要进行任何调整。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考题难度偏大,尤其是口译部分。这一结果和表1显示的数据基本吻合。关于第一项英译汉,学生认为这项口译任务对英语听力理解的要求较高,加上原文内容太多,给的准备时间较短,说话者语速过快,整体偏难。也有同学建议:“可以考其它类型的讲话,更生活化一些,比如:对话和讨论。”至于第二项汉译英部分,学生认为应该适当增加准备时间,因为“如果真的去做口译的话,不可能事先什么都不知道。”还有同学觉得这部分包含的套话太多,应该尽量少涉及专业词汇。关于第三项口头评论,绝大多数学生和教师认为难度适中,形式也比较适合大规模口语考试的需要。但同时他们也认为可以将更多的口语测试形式纳入八级口试范围,使口语考试的形式更加灵活和多样化。

(二)对新题型的意见

1.口译部分的拓展

对于口译部分,问卷列出了五种较常见的口译内容供选择:1)演讲或讲话;2)交谈或访谈;3)商务谈判;4)导游口译;5)会议口译。按照选择人数比例的高低顺序,学生组的排序为:交谈或访谈、会议口译、演讲或讲话、商务谈判以及导游口译。教师组的排列顺序由高到低为:交谈或访谈、演讲或讲话、会议口译、商务谈判以及导游口译。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和教师认为这五种常见的口译类型都可以吸纳为八级口试的口译内容。其中选择排名最前的交谈或访谈的比例高达67%(学生组)和69%(教师组);而选择最靠后的导游口译的比例也有41%(学生组)和47%(教师组)。目前八级口试的口译部分主要采用演讲和讲话这一比较固定的模式。但是,从结果看,对于另外一些口译内容,教师和学生也表示接受。而且选择交谈类口译的人数已经超过我们现在所用的演讲类,因此八级口试可以考虑使用更多、更丰富的口译内容和类型。

对于口译的形式,问卷也提出了一种比较常见而真实的方式,即交替口译。问卷咨询了调查对象是否赞成使用交替口译替代目前把英译汉和汉译英割裂开的考试形式(表3)。

(12.37%)0大多数调查对象(学生:61.08%,教师:64.95%)赞成把目前英译汉和汉译英割裂开的考试形式改成两者融合一体的交替口译形式。他们认为对话和访谈最适用于八级口试的口译部分,因此强调交际和变化的交替口译这个形式也被大家看好。交替口译灵活、真实,富有变化,特别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因此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可以适当考虑纳入八级口试的范围。

2.口语部分的拓展

对于八级口试的口语测试部分,问卷调查涉及:1)口试第三项口头评论可以包括哪些内容?2)八级口试口语部分的测试可以采用哪些形式?问卷针对第一个问题给出了六个选择项,分别为:社会问题,校园生活,政治话题,商务经济,文化热点和科技发展。对于第二个问题,问卷给出了五个选择项,分别为:口头评论,双人辩论,即席演讲,图表说明和短文述评。

关于口头评论涉及的内容,按照选择人数比例的高低顺序,学生组的排序是:社会问题、文化热点、校园生活、商务经济、政治话题和科技发展;教师组的排序是:社会问题、文化热点、校园生活、科技发展、商务经济和政治话题。学生和教师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基本一致,都认为社会问题、文化热点和校园生活应该是八级口试口语部分测试可以包括的内容。近年的八级口试考题,无论是城市居民是否可以养宠物(2007年),还是“无车日”的真正意义(2009年),或是选秀节目对社会的影响(2011年)等等,都属于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能够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鼓励学生放眼广阔的社会大世界。学生和教师都比较认可八级口试采用比较抽象和社会性的话题作为口头评论的内容,认为可以把另外一些话题包含到八级口试中,如文化热点以及校园生活。学生虽然把科技发展排在最后,但是33%的同学认为八级口试应该涵盖这类话题。30%的教师认为口试可以包括政治话题。

关于口语测试的形式,按照选择人数比例的高低顺序,学生组的排序为:口头评论、短文述评、即席演讲、双人辩论和图表说明;教师组的排序为:口头评论、即席演讲、短文述评、双人辩论和图表说明。这一结果显示,学生和教师的看法基本相同。首先,对于八级口试现在采用的口头评论的形式,他们都表示非常满意和赞同,成为两组共同的首选。其次,调查对象认为即席演讲(学生:50%;教师:61%)和短文述评(学生:59%;教师:57%)可以加入到八级口试的范围内,使口试形式更加丰富和多样。

(三)口译部分的调整

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口译部分很难或较难,准备时间不充分。从历年八级口试成绩看,口试对考生提出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每年的优秀率在0.5%至2%之间,合格率在“55%至60%之间”[10]。考试成绩的不理想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如何有效、合理地降低口译的难度,帮助学生取得更理想的成绩,值得我们深思。

现有八级口试口译部分的内容涉及社会、政治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讲话长度为2-3分钟,讲话的录音播放两遍。第一遍播放讲话全文,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口译材料的背景和大致内容,此时考生不需要进行口译。第二遍播放所需口译的内容,考生逐段翻译。本研究在口试题型的试点中,增加了输入的频次以降低口译材料的难度。通过增加一次口译材料的全文输入,学生有更多时间去熟悉背景,激活相关知识。ortega曾经指出:“任务前准备能够帮助学习者熟悉学习任务,减轻在线信息加工的压力,实现对语言形式的注意”[11]。这也得到了语言测试理论的支持,因为准备时间和考试难度息息相关[9]。在现实生活的口译中,译者往往有时间和机会提前去接触即将口译的材料或相关的背景知识,相反,学生在八级口试中基本上没有这种机会和时间,水平的发挥也因此受到限制。因此,本研究通过增加输入次数,提供学生更多接触和熟悉背景材料的机会,希望能够模拟一个更接近现实的场景。口译题型调整后试点的结果见表4。

表4多听一遍全文的实验效果

分数组别学生人数均分标准差ZSig总分控制组20151.2016.64实验组32158.7516.111.932.053英译汉控制组2075.5010.34实验组3282.138.892.171.030汉译英控制组2075.709.18实验组3276.639.15.783.434多听一遍全文后,学生的口译总分有了较大的进步。控制组学生的均分只有151.20,而实验组的均分达到了158.75。虽然两者之间的差异在统计上不具备显著性(Sig=.053,>.05),但是进步还是显而易见的。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输入频次的增加对提高口译成绩的积极作用。

从口译的两个部分来看,频次对英译汉和汉译英的影响各不相同。在英译汉部分,实验组学生的平均得分为82.13,而控制组学生只有75.5,两组之间的差异达到将近7分之多,并且在统计上达到显著性(Sig

综上所述,为提高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试的有效性,建议:口译部分可以考虑适当降低难度,降低难度的方式可以考虑采用增加背景材料的输入频次来完成;口试题型可以更加多样化、真实化,以便更全面地考察学生水平,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编写小组.高校英语专业八级口试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

[2]Lowe,J.&X.Yu.Computerassistedtestingofspokenenglish:astudyoftheSFLepcollegeenglishoraltestsysteminChina[J].Systemics,Cyberneticsandinformatics,2009,7(3):33-38.

[3]Zhang,Y.&C.elder.Judgmentsoforalproficiencybynon-nativeandnativeenglishspeakingteacherraters:Competingorcomplementaryconstruct?Languagetesting,2011,28(1):31-49.

[4]文秋芳,等.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试体系的研究与实施[J].外语界,2005,(5):53-58.

[5]徐海铭,谢忠明.我国英语专业口语测试现状的理论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2-98.

[6]文秋芳,等.全国英语专业八级口试的可行性研究[J].外语界,2002,(4):67-73.

[7]王海贞.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口试评分员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使用[J].外语教学理论与研究,2008,(2):33-39.

[8]文秋芳,王凌.英语专业四级口试的效度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37-41.

[9]Luoma,S.assessingSpeaking[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4: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