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规范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3:05

社区治理规范化篇1

关键词哮喘规范化治疗与管理社区医疗

资料与方法

入选诊断标:全部患者均依据200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的诊断标准纳入。

选取2004年10月~2006年12月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诊的87例哮喘病人,其中男49例、女38例;年龄4~71岁。平均23.56±18.33岁。9岁以下21例,10~19岁30例,20~49岁24例,50岁以上12例。总体上,学龄前期儿童及学龄期青少年居多(58.8%)。依据Gina分级标准,52例间歇发作(1级),19例轻度持续(2级),10例中度持续(3级),6例重度持续(4级)。

治疗:依据Gina及目前哮喘诊疗常规进行,根据哮喘状态分为两种治疗方法。①发作状态治疗(急性发作期治疗、缓解治疗):按发作时轻、中、重度,首选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200μg/次,急性加重难以控制者则雾化吸入每次2.5~10mg,或联合吸入异丙托溴胺,两者合用药效明显持久,效果更佳。②持续状态治疗(控制治疗):根据哮喘持续状态分级规范化治疗(即价梯式治疗方案)。首选吸入激素(iCS),适合轻、中、重度持续者。对于中、重度持续者应与其他类药物(LaBa,缓释茶碱,抗白三烯类等)合用,必要时还可同时口服糖皮质激素。上述药物剂量依据病情及个体治疗反应而定。

管理:①间歇期管理。②持续期的管理:持续期管理根据患者的轻、中、重度,与控制治疗同步进行。

病历档案的管理与使用:病历档案设专柜保管。

观察指标:52例间歇发作者观察规范化治疗管理前后的发作次数、发作症状的轻重、发作持续时间、误工误学时间比较。

结果

经过12个月以上规范化治疗与管理,52例间歇发作者,喘息发作次数减少,发作时症状减轻,持续时间缩短,误工误学明显减少,医疗费用相应下降,见表1。19例轻度持续者完全缓解而处于无喘息状态;10例中度持续者中,有7例基本缓解无喘息,3例转为轻度持续,各项观察指标均明显改善;6例重度持续者经全科医生规范化治疗管理,4例转为轻度持续,2例转为中度持续,目前控制良好,无需住院。其哮喘持续症状分级、肺功能、年住院次数、生活质量等指标亦有明显好转。管理期间,1例间歇发作者出现严重急性发作,2例重度持续者出现呼吸衰竭,均经社区医生护送紧急住院治疗。缓解稳定后及时回到社区继续进行规范化治疗管理,目前病情控制良好,患者生活、工作正常。

经过较长时间哮喘病有关知识的健康教育,87例患者对哮喘病一般性质、促(诱)发因素(致敏原)、急性发作时应急处理、常用平喘药(缓解药)的使用与注意事项以及对控制治疗、iCS与长期管理的认同,对与医务人员建立伙伴关系的认同、峰流速仪的了解与使用等都有明显提高。

讨论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对87例哮喘患者按Gina规范进行治疗管理,初步探索后认为,哮喘间歇发作及轻、中度持续的规范化治疗与管理属常规医疗工作,大多数社区医疗机构可以胜任。少数重度持续者或急性发作时的严重状态可依托大医院立即住院救治,危重症状缓解稳定后再回到家里,就近纳入社区医疗进行后续的规范化治疗管理,形成急救防治与规范化治疗与管理的互补,这样可以极大地方便患病群众,节约医疗费用,减少误工误学,提高治疗控制水平。

最新研究表明,哮喘属于过敏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慢性非特异性炎症[3],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3]。所以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注重对患者或其亲属与监护人进行哮喘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只有先做好这项工作,哮喘患者对哮喘病新的治疗管理理念才能易于接受,有效的规范化治疗与管理才得以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社区医疗可以在哮喘的规范化治疗与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迟春花.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合理用药.中国临床医生,2006.34(11):2.

社区治理规范化篇2

[关键词]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1)12(b)-153-02

effectsobservationofstandardizedmanagementofcommunitypatientswithhypertension

CaiXuejun,ZHoUXiulan,maChunyan,YanGpeng,LiUSai

CommunityHealthServiceCenterofQuanheStreetinHuairouDistrictofBeijingCity,Beijing101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hypertensionmanagementmodeforcommunitiesandevaluateitseffects.methods:accordingtothetrainingofcommunitycenterdoctorsandthehypertensionclassification,thecomprehensivestandardizedmanagementwhichwascomposedofhealthknowledgepublicity,treatment,follow-up,referral,comprehensiveinterventionandothersamongthelocalresidentswereimplemented.Results:afteroneyearofstandardizedmanagement,theproportionofnormalbloodpressureincreasedfrom11.89%to37.30%;theproportionofpatientswithgrade2hypertensiondroppedfrom26.32%to10.16%;theproportionofpatientswithgrade3hypertensiondroppedfrom12.70%to3.72%,thedifferenceswerestaticallysignifrcant(allp

[Keywords]Hypertension;Community;Standardizedmanagement;effectivenessevaluation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血压逐渐成为居民常见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加强高血压的综合治疗十分重要[1]。针对高血压的危害性,2009年6月开始,我中心对辖区内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规范化管理,从而探索影响规范化管理的因素,找出适合社区的有效高血压管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8月我社区12个居委会中接受规范化管理的高血压患者1102例,其中,男489例,女613例;入选条件为愿意接受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的患者,年龄35~75岁。

1.2方法

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社区医生对社区中患有高血压并符合规范化管理条件的患者进行规范化建档管理,采用北京市卫生局编写的《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2007年)内容规定[2],将患者按血压值分为正常血压和1、2、3级高血压;按危险因素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规范化管理依据高血压分级[1(低危)、2(中危)、3级(高危和很高危)],分别按3、2、1个月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非药物干预指导、药物治疗和跟踪随访管理。主要采用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前后的自身对照试验,对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3质量控制

制定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方案,严格患者入选标准,按统一的档案格式进行建档,对社区医生进行标准化培训。

1.4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标准[3]:血压测量采用台式汞柱式血压计,收缩压(SBp)≥140mmHg和舒张压(DBp)≥90mmHg(1mmHg=0.133kpa)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高血压患者管理前后血压分级变化情况。

1102例高血压患者经社区规范化管理后,血压分级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血压正常比例由11.89%增加到32.30%,1级高血压患者比例由49.09%增加到53.81%,2级高血压患者比例由26.32%降到10.16%,3级高血压患者比例由12.70%降到3.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表1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前后血压分级变化情况(例)

2.2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前后血压知晓率、药物治疗率及血压控制率情况

规范化管理前高血压患者血压知晓率、药物治疗率、血压控制率分别为53.64%、56.36%、20.90%,规范化管理后血压知晓率、药物治疗率、血压控制率均上升,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表2规范化管理前后血压知晓率、药物治疗率

及血压控制率情况比较(%)

2.3高血压患者规范化管理前后危险因素变化情况

通过规范化管理,高血压患者中吸烟、饮酒、盐饮食、超重等危险因素患者比例均较管理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持续增长趋势。高血压不仅危及患者生命,而且还是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肾病的危险因素。我国公众的高血压知晓率仍处于较低水平,2002年只有30%的公民知晓高血压,与国外先进国家的高血压防治水平有着明显差距。通过深入社区在居民中广泛开展高血压知识的宣传,能够提高居民的防病和治病意识,做到早期发现高血压,从而使血压能够得到较早的控制。有研究表明,通过规范化管理,低、中危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明显升高,这可能与对低、中危患者采用针对性的非药物治疗措施即可控制血压有关[4]。由此可见,一旦发生高血压并立即开始进行非药物治疗是很必要的[5]。规范化管理通过限盐、禁止吸烟、控制饮酒及体重、改正不良习惯等非药物干预可以达到降压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规范化管理可显著提高高血压药物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规范化管理前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率较高,但血压控制率却很低,这可能与辖区居民发现血压升高后自行用药,而症状好转后又自行停用降压药物有关。此种做法使患者血压很难得到控制。通过规范化管理,社区医生积极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管理,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使高血压患者对合理用药有了新认识,药物治疗率和血压控制率均有提高。说明规范化的用药指导在控制高血压的过程中作用较为重要。

总之,在社区开展高血压规范化管理,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深入到居民中的特点,加强社区医生的规范化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能力并开展规范化管理可以早发现患者和进行早期管理,从而控制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降低因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在社区开展规范化管理是一条适合基层社区卫生发展的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戚文航,潘长玉,林善淼,等.我国部分地区高血压登记调查及治疗达标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457-460.

[2]北京市卫生局.常见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管理手册-高血压管理分册全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30.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9.

[4]王增武,张林峰,王文,等.社区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措施的执行情况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0,9(7):461-465.

社区治理规范化篇3

关键词:社会资本;资源配置方式;社区治理

社会资本理论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析途径,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管理创新的新视角。近年来,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基于信任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已引起学者的高度关注。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比较分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基础上,指出社会资本是基于共享知识、理解、规范、规则和期望所形成的人与人的互动模式,凭借这种模式,个人组成的群体完成经常性的活动。如果人们同意协作行动并对未来行动的结果承担责任,那么,不论他们运用什么样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他们都将具有更高的生产力。

一、社会资本: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1.传统资源配置二元结构的观点。经济学研究中的“资源稀缺性”问题是相对于人类需求供给的相对不足而言的。资源的稀缺性要求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或机制做出有效而合理的资源配置,即把相对稀缺的社会资源进行有效而合理地分配,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市场与政府。市场对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依靠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功能的发挥来实现。

政府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是针对“市场失灵”而言的。市场配置方式不可消除的弊端如不完全信息、公共物品供给、外部性与垄断等,从而导致“市场失灵”。政府通过强制性权力来安排社会资源的分配,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承担起纠正“市场失灵”的职责,从而维护最广泛的公共利益。

2.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基于信任的资源配置方式。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基本逻辑是:由于处在一个网络结构之中个人或组织通过频繁的接触、互动,通过惯例、制度性规范等,彼此之间建立起义务与期望,形成各种信任关系,从而能够动员互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社会资源,最终实现对资源的配置。就社会资本概念而言,具有较大的包容性。本文研究中,社会资本是指嵌入于特定社会结构中并能产生投资回报的资源。嵌于社会结构或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社会资本,通过处于网络内的个人或组织彼此互动形成动员和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或机制,并成为市场与政府之外又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和政府有效配置资源都有其局限性。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主要局限在私人领域里。即使是在私人领域,市场机制也不是万能的,它会产生垄断或过度竞争,从而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市场也无法解决在资源配置中所发生的一些交易关系问题。政府配置资源方式通过计划、命令等形式来分配、调节社会资源。由于政府干预不当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无效的状况也是很常见的。

帕特南用实例证明了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的有效性。帕特南对意大利改革所进行的长达20年的调查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1970年开始,意大利政府进行了一场制度变革实验,打破了统一后形成的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中央集权模式,把权力下放到全国各个地区政府。20年过去了,意大利南北行政区所取得的改革成效却大为不同。北方行政区政治稳定、社会运转和谐、经济发展迅速,而南方行政区却政治上腐败盛行、人们对政府普遍不信任、经济增长缓慢、社会发展不和谐。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呢?帕特南经过一再的调查分析,他发现这是由于北方地区存在着广泛的公民参与网络,民众通过它们能广泛地与政府一起参与到对社会事务的治理中,而南方却由于缺乏公民参与网络,人们极少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政府与民众之间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正是由于意大利南北方公民参与网络的差别决定了它们改革的成效与进行社会治理的质量的不同。

当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社会资本并不是万能的,它也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它既没有国家的政治强制力,也不可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因此,有效的社会资本在资源配置上的合理定位是对国家和市场手段的补充。

二、社会资本资源配置的作用机理

1.社会资本:再造治理结构。吉登斯关于结构的定义是:结构是一种各种关系脱离了时空所构成的虚拟秩序。只有在处于具体情境中的人类主体运用各种知识完成的活动中获得了具体体现,结构才能得以存在。关于结构,在吉登斯看来,人类社会具有结构特性。在其结构化理论中,结构在最基本的意思上是规则与资源。规则不仅是对于行动的解释,而且是行动的程序。资源包含了配置性和权威性两种类型,是对各种物质现象和行动者产生控制的各类“转换能力”,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媒介。作为规则和资源的结构具体体现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之中。行动者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利用了各种规则和资源,并且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生产和再生产出规则和资源。在治理过程中,社会资本的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将所有的参与者置身于一张关系错综复杂而又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网络之中。任何一个行动者,为了特定目的,都有可能对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进行运作。并且,社会资本在运作过程中往往能够根据现实行动的背景进行结构的再生产。

以社区治理为例,正是基于治理主体运用各种知识所构建的一整套治理网络、规范和制度促成了治理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例如从原来的不信任、敌视转变为相互的信任和认同,从原来的不公开、无规则转变为信息透明公开且有规则可循等等。结构是信任和规范的载体,这种结构的变化在社区社会资本培育和积累的过程中屡屡获得见证。正是通过结构这种虚拟秩序,社区处在某一时空之中的无数的日常实践活动得以组织起来。社区居民们在经常性的互动中所形成的共享知识、理解、规范、规则、信任和期望嵌入在社区治理网络之中,并成为提升了社区治理绩效的重要的无形资源。这种结构具有社会资本被不断地培育和积累的特点,治理主体通过对于社会资本的运作,促使了治理绩效的提高。因此它构成了一个区别于其他社区,成为可识别开来的社会系统。

2.社会资本:基于信任的资源配置。资源包含了配置性和权威性两种类型,是对各种物质现象和行动者产生控制的各类“转换能力”,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媒介。而资本最初只是一个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一般来说,它代表自然的或已被生产出来的生产因素的存储,这种存储被认为在将来的某个时候能够产生效益。社会资本概念基于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而提出,它基于这样一种基本思想,即社会资本作为一种非经济的要素(如网络、信任、规范等)可以提升组织或者个人实现目标的效率。“信任关系”是社会资本中的核心元素,社会资本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一定程度上是基于信任而获得对各种物质现象和行动者产生影响的“转换能力”,从而实现资源配置。

3.社会资本具有自我生产能力。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将社会资本这一特性非常经典地表述为:“社会资本不会因为使用但会因为不使用而枯竭”。社会资本越经常使用,它的供给越丰富。社会资本的自我生产能力与物质资本的有限性形成对抗性。社会资本的使用过程不仅不是一个不断“折旧”的过程,反而具有自我生产能力。社会组织中良性循环会产生社会均衡,形成高水准的合作、信任、互惠、公民参与和集体福利。路径依赖是制度演进中存在着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也是社会资本演进中的一种自我强化的机制。由于路径依赖、不良制度长期存在等原因,社会资本形成与发展在一些社会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反之,社会组织中的良性循环会促进社会均衡的生成,从而形成高水准的合作与信任。

三、社区治理中社会资本的运作

在对吉登斯的结构主义方法论吸收的基础上,笔者从行动者、行动和结构三个维度进一步认识社区治理中社会资本的运作机理。

1.行动者:社区治理过程中引发社会资本运作的主体。在治理过程中,行动者往往会动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网络进行社会资本的运作。社区治理精英作为社区社会资源的动员者和公共生活的组织者,既整合社区内部的社会资源,又可以承接社区外的资源输入,这样使得社区合作自主提供社区公共产品成为可能。社区治理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批以追求社会报酬为动力的社区治理精英。这里的社会报酬相当于奥尔森所说的选择性激励,这种选择性激励是基于社区特有的价值评判机制而存在。社区治理精英在社区治理过程中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为并不以是否能够获得直接经济利益为动力,他们在乎的是社区成员对于他们的评价和社区主流价值的认同。

2.行动:嵌入于社区结构资源的资本化过程。嵌入于特定社会结构中的资源是怎样形成为社会资本的?“资本化的过程”一般表现为:社会吸引——审视——动员、投资——社会资本的形成。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行动者能否有效运作社会资本,往往不仅仅在于其各自有多少资源,同时还在于社会资本运作转化的能力。依托于社区网络,嵌入于特定社区结构中的资源如何被有效地动员起来?

作为一种“资本”,社会资本具有一般“资本”形式的特征与意义。它需要“投入”,需要“经营”,然后它可以“增殖”,并带来“收益”,促成更有效地实现集体目标和公共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社会资本是一个组织、共同体或社会所不可或缺的“公共物品”或“公共基础设施”。社会资本对于社区治理过程中集体目标和公共利益实现具有一定的影响,而对于潜入在治理网络结构之中的资源动员潜能和动员能力的再生产又影响着社会资本的存量。

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行动者能否有效运作社会资本,往往不仅仅在于其各自有多少资源,同时还在于社会资本运作转化的能力。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分析,要关注动员的“过程”和动员能力。社区动员能力即社区权威为了实现既定的治理目标所拥有的发动社区成员响应、支持并按照其意愿行动的能力。笔者通过社区调研资料归纳了社区治理过程中的这种动员能力的影响要素主要有:(1)非经济人价值理性主导的社区治理精英;(2)社区成员的参与网络;(3)参与渠道和参与的便利性等等。“社会动员是一个过程,通过它,一连串旧的社会、经济和心理信条全部受到侵蚀或被放弃,人民转而选择新的社交格局和行为方式。它意味着人们在态度、价值观和期望等方面的变化”。

此外,动员能力本身具有再生产性的特性。信任带来合作,合作又增进相互信任,破坏信任关系的人或行为会受到惩罚。动员的过程是一个经营式的社会资本运作过程,在动员过程中它在不断创造、强化其动员能力。

3.结构:社区治理中信任与合作的载体。有效的社区治理与社区治理网络的运作及其嵌入在其网络结构中的社会资本不可分离。存在于社区治理网络结构中的信任、规范是社区治理的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正是社区治理体系结构中的信任、规范所构成的社会资本促进了社区合作,促进了社区治理的绩效。

(1)重建信任:基于相互认同和社区规范而积累的信任。“信任关系”是社会资本中的核心元素。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分别构成了两种不同的信任结构: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特殊信任是根据血缘家族关系和社会交往关系确定的有选择倾向的信任,只应用于与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人们身上。普遍信任相对于特殊信任而言是一个更为宽泛的信任结构,它源于制度、法律等对社会成员的普遍约束力。这里所涉及的制度不仅仅是指法律、规章等正式制度,也包括社区规范性等非正式制度。如果当事人未按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文去做,则会受到惩罚。普遍主义信任有利于促进制度性社会资本的积累,它使得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生成宽容、包容和妥协的品格,允许不同的信仰和意见的存在。

社区基于相互认同、社会道德、社区归属感以及社区规范积累了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这种信任改变和影响着社区治理结构。这种相互认同以及社区归属感主要是通过持续的沟通、社区成员参与以及社区规范来实现的。社区成员获得的一些合作的经验,形成自组织的习惯,为将来更大范围的集体行动打下基础。

(2)治理结构中资源的变化:社会资本在行动和结构层面的过渡。从社区调研案例中可以发现尽管是一些社区治理中日常管理的一些小变革,如“社区文明家庭”的评比、“社区规范”的制定、“社区学校”和“社区医院”等等。但是这些变化蕴含了社区治理结构以及嵌入在治理网络结构中资源——社会资本的变化,以及对社区治理过程中社区成员个人人格的培养和社区成员价值观念形成的社会化过程的关注和努力,从而实现了社会资本在行动和结构两个层面的过渡。保罗·怀特利的研究把我们关于社会资本产生来源的思考引向个人人格的培养和社会成员价值观念形成的微观层面上,它告诉我们,家庭环境、社区氛围、社区教育等社会化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由社区内部的社会化过程形成了社区特有的“人格特征”。

首先,基于社区网络的互动与沟通,建立一种信任的关系。其次,政策宣传、社区规范为社区成员提供了共同的规范和价值,提高社区成员对社区治理的认同程度。第三,由于社区参与网络之中的合作同步促进了共同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并且有着一定的规范作为保证,这使得网络成员以后在解决同类问题时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使网络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够长久维持下去,并且使这种自发形成的合作秩序逐渐在共同体扩展开来,从而促进社区内治理效率的提高。第四,社会资本无论是作为人际关系资源,还是作为组织资源,社会资本的存量,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往往具有自我再生产性和可累积性。就个人所具有的人际关系资源而言,得到使用的机会越多,就意味着围绕个人所结成的社会网络越密,资源交换的可能性越大;资源交换的可能性越大,就意味着个人可以更多地使用人际关系资源,编织更加缤密的社会网络。就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组织资源而言,信任、合作、诚实守信等组织规范和美德,是人们在社会行动中反复博弈的结果,一旦形成就具有良性互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社区治理规范化篇4

一、全面打造法治政府

1、在政策制定方面,依法调整和规范政府行政决策行为

六盘水市出台了《六盘水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规定》,要求把调研论证、公开征求意见、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必经程序;出台了《六盘水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程序规定》,要求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必经程序。

2、在依法行政方面,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管理和规范社会事务

一方面,由各职能机关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社会管理薄弱环节,开展专项依法治理活动。例如:六盘水市发改委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审批项目,从严审批政府投资项目。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与律师事务所签订合同,聘请常年法律顾问。各职能机关正确履行法定职责,做到行政执法主体合法、行为合法。另一方面,将依法行政纳入政府考核,将依法行政年度考评成绩作为县区与市直机关年度目标考核内容的“负面清单”扣分项,由市政府法制办进行扣分。

3、在法制宣传教育方面,努力营造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一方面,加大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制培训力度,尤其推进领导干部法制学习制度化,不断加强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积极面向社会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例如:市发改委围绕加强和改革宏观调控、整顿市场秩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相关内容,利用报刊、宣传栏、网络平台、微博、微信等宣传媒体,在本部门和门户网站上设立法制宣传教育专栏,普法动态,建立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资料栏目,扩大依法行政和政府法制工作社会影响。

二、创新社区服务模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六盘水市在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过程中,按照“精简管理层级、优化整合资源,实行区域化管理,建强党的基层组织”总体思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1、实行“一社多村(居)”治理体制

撤销原有的街道办事处,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将原来的“市―县―街道―社区”四级管理精简为“市―县―社区”三级管理。推行“居政分离”,由社区服务中心直接向居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让居民委员会自治职能归位。

2、建立“社区法律服务点”

通过在社区建立“社区法律服务点”的方式,推动法治社区建设。例如:2014年底明湖社区通过聘请律师的方式,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系列活动,以“把律师请进来,把法律送出去”的形式,让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便利的法律服务,进一步提升了社区法治建设水平。

3、探索“在职机关党员进社区”活动

充分利用在职机关党员的“居民”身份,建设“机关党员回社区参与社区建设工作”制度,要求在职党员结合自身特长,积极主动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积极为社区群众服务。

三、激活网格服务力量

为了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六盘水市依托原有的社区管理体系和信息平台,按照“界线清晰、任务适当、责任明确”的原则,将社区范围划分为若干个区域网格。以网格化的方式,建立网格管理服务队伍。每个网格由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网格长,与网格内综合信息员、社区党员、社区民警、社区志愿者等共同组成网格管理队伍,对网格内的居民实行动态和跟踪服务。

四、鼓励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建设

居民作为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工作的重要参与主体,直接反映着六盘水市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的状况与效果。六盘水市在社区内以楼庭院落为单位,实行楼长、院长、庭长“三长制”发挥居民与居民之间互动,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职责的纽带作用。并采取党员大会、居民代表会议、党建联席会议、互助共建联席会议等形式,协调好居民群众和驻社区单位的关系与利益,组织好面向单位和居民群众的服务活动,有效调动广大驻社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的参与意识。

五、结语

社区治理规范化篇5

一、加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

1、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进一步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容易引发矛盾的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做到“应评尽评”,分类规范简易类、普通类、敏感类、重大类项目,确保源头掌控到位。以规范稳评程序为重点,细化制定实施细则,进一步优化稳评工作流程。

2、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分析。完善镇村两级矛盾纠纷排查网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信息员队伍,及早排摸苗头性、预警性矛盾纠纷信息。深入推进“四项排查”,健全重大矛盾纠纷快报、日报、直报、“零报告”以及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形势分析例会制度,及时分析研判矛盾纠纷信息,增强矛盾纠纷化解的主动性、预见性和科学性。建立劳资关系监测化解机制,有效避免因企业主逃逸引发不安定事端。依托“市社会矛盾纠纷信息管理系统”,强化条块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和协作配合。

3、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健全镇村两级人民调解组织,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工作体系,创新公调、诉调、访调、交调、劳调、婚调、物调对接机制。深化专业调解组织建设,重点推进环保纠纷调解组织建设。继续开展人民调解员职称评聘工作,壮大专兼职调解员队伍。全面推进“村民联系卡”制度,将其纳入作风效能建设考核,着力解决群众反响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化领导干部下基层常态化及定期接访下访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构建科学、高效、权威的问题解决机制和终结机制。

二、深化特殊人群服务管理

4、深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快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与流入地协调配合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按照市、区综治委部署要求,探索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在规模型拆迁安置小区推行实施“出租屋房产超市”,努力实现“以房管人”的目标。建立境外来苏人员管理联动机制,加强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人员管理。

5、深化重点人员动态管理。建立刑释解教人员监管场所与家庭、单位、社区帮教管理衔接机制,健全出监(所)时必送必接制度。以镇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为平台,进一步健全完善社区服刑人员风险等级评估体系。建立光福镇村(居)民心理健康干预机制,通过开展心理疏导干预,有效预防和减少因心理问题引发的非正常死亡事件以及肇事肇祸案(事)件。健全完善社会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人员、吸毒人员、艾滋病人、有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定期排查机制,实行分级分类动态管理控制。

三、严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6、严守国家安全人民防线。进一步健全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军地隐蔽斗争协作等工作机制,坚决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深入推进同、实际神等的斗争。加强国家全安、维护稳定工作调研,探索研究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推动工作深入开展。不断完善警民联防防御网,建立健全信息员队伍,并定期开展系统培训,着力提升业务素质和能力。

7、严打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及时掌握境内外敌对势力捣乱破坏活动的情报信息,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渗透破坏活动。组织开展反间谍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渗透、策反、窃密活动。组织开展打黑除恶、治爆缉枪、打击“两抢一盗”、打击电信诈骗等专项整治行动,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依法惩治制假售假、非法集资、金融诈骗、逃税骗税、传销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

8、严密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密切关注社会治安出现的新特点、新动向,健全完善情报信息研判、实战指挥、严打常态化、区域协作工作机制。加强街面巡逻防控、镇社区村庄防控、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技术视频防控、“虚拟社会”防控网络建设,完善信息研判、实战指挥、区域协作工作机制。对管理薄弱的区域,因地制宜开展重点地区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及时消除治安盲点,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9、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治安联防队员信息库,掌握治安联防队员动态,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加强日常动态管理,确保人员配备到位、工资待遇到位、职能发挥到位。深化“平安先锋工程”、“红袖标工程”、“治安信息员”建设,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众参与平安建设。充分整合以治安中心户(楼)长为代表的群防群治队伍,构建完善基层治安工作网络。

10、严格公共安全监督管理。坚持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严格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加强重点企业专业应急救援演练,提升突发事件预警、处置和保障能力。强化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药品、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和放射性物品及枪支弹药管理,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开展“安全生产管理示范企业”创建活动。

四、规范新型组织服务管理

11、规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承担服务管理员工的社会责任,建立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指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健全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完善内部管理结构,保障员工合法权益,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促进安心就业、安定生活。

12、规范社会组织培育管理。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和公益慈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类组织注册登记,发展地域性基层组织。大力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深化“政社互动”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管理。

13、规范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配合上级有关部门推行境外非政府组活动管理备案制度,健全财务监督、业务监督、内部监督工作机制。共同加强重点组织监督管理,强化情报信息搜集,防范打击其渗透破坏活动。

五、规范信息网络综合管理

14、规范信息网络服务管理。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精神,建立网络网址、网民上网、网络互动信息实名登记工作机制,构建实时动态虚拟人口、虚拟社会、虚拟组织和网上重点人员基础信息数据库,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社会共同监督的网络信息服务管理工作格局。

15、规范网络舆情引导控制。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建立网络舆情引导、网络监督、网络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健全网上舆论引导响应机制和重大案(事)件快速反应机制,配合相关部门加强与重点网站管理员、论坛版主、博主群主的沟通联系,实现网上重点人员、网上信息舆情、网上重点阵地动态管控,促进网络信息规范有序传播。

16、规范网络业界自我管理。加强互联网依法公开管理,强化网络运营商、网络服务商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建立网络媒体自律公约和网络信息安全评估机制。完善网上网下综合防控体系,加强网上技术手段和力量建设,提高网上网下发现处置、侦察打击、防范控制能力,严防形成网络平台为依托的隐蔽性犯罪组织和由网上向网下传导的社会动员破坏力量。

六、推进综治基层基础建设

17、推进综治网格管理。统筹社会力量和资源,深化综治网格化管理,建立“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工作机制和“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管理体系。发挥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的骨干作用,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设网定责、服务到户,做到遇到问题就近解决,矛盾纠纷及时化解。

18、推进创新项目建设。按照“2014年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征集表”,明确牵头部门、协作部门、职责任务、协作方式,实行目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实体化运作。按照“目标阶段化、任务项目化、项目具体化”的要求,牵头部门抓好目标任务分解、细化、量化,协作部门主动研究、参与、配合,促进社会管理科学化、系统化、整合化、规模化。

19、推进管理平台建设。推动建立镇村两级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发挥政府、社会、市场和村(居)民作用,拓展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健全政府公共服务、居民志愿互助服务、市场化便民利民服务有效衔接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实现社会管理资源整合、功能聚合、工作融合。

20、推进综治组织建设。继续推进镇综治工作中心和村(社区)五位一体”综治办规范化建设,力争年内再建1-2家区五星级“五位一体”综治办。在规模型企业、大型拆迁安置小区推进综治办(站)建设,切实筑牢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

21、推进系列平安创建。围绕区委区政府旅游服务业提升工作计划,推进光福景区5a创建,深化“平安景区”创建工作。健全一家为主、多家参与、条抓块包、齐创共建工作机制,严格牵头会办、联席会议、领导述职、检查考核工作机制,推进平安村(社区)、平安小区、平安学校、平安医院、平安单位为重点的基层创建活动。

七、强化组织领导和保障

22、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把深化平安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党政领导干部科学发展观考评体系,定期研究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形成源头管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群众利益、调整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把平安建设和社会管理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23、强化齐抓共管。综治委(办)发挥策划组织、协调推进、指导服务、督查考评的职能作用,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督促整改存在问题。综治委成员单位组织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做到协作有序、配合有力。切实发挥综治各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及专项工作组的职能作用,围绕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每年解决1-2个突出问题。

24、强化考核奖惩。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部门责任制和单位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完善检查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对组织有力、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表彰奖励,对进展缓慢的村(社区)、部门和单位给予警示,对工作不力导致发生影响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村(社区)、部门和单位,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负责人责任。

社区治理规范化篇6

以党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大决策精神为指导,以打造平安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按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要求,本着“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思路,坚持“补充完善、健全机制、加强管理、提高效能”的原则,既要发挥公安机关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又要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社会群防群治资源,采取多种方式和措施,以构建十张治安防控网为抓手,加强薄弱环节,创新防控模式,完善长效机制,专群结合,打防结合,管控结合,条块结合,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提升全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及社会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通过努力,在全市建立起结构较为完备、机制健全、管理有效、保障有力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使全市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预防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能力明显提升,实现“全市社会治安秩序持续稳定,多发性案件得到有效控制,人民群众安全感得到切实保障”的总目标。具体目标是: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总体框架设置严密,防控网络布局科学合理,防控力量、装备、措施、责任落实到位,防控工作规范有序,打防控一体化运行机制完善、科学、合理;

──治安防范力量比较充足、稳定;

──技术防范措施全面推广、普及;

──情报信息更加准确、迅捷;

──指挥调度确保灵敏、高效。

三、职责任务

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科学利用警力和社会资源,充分依靠综合信息系统和指挥中心平台,坚持人防、物防、技防、联防相结合,采取多种措施,攻坚克难,构建“十张治安防控网”,互相协调、互相联系、互相支撑,全面提升治安防控能力。

(一)构建社区治安防控网

从城市社区实际出发,以社区警务建设为龙头,着力构建社区防控网络。由各县区城关镇、居委会和公安派出所、社区民警负责。

1.全面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以人口管理为基础,以治安防范为重点,合理配置派出所警力,建设好社区警务室,不断探索完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社区警务激励机制,保证社区民警下基层时间,确保社区警务正常运转。派出所和社区民警,要建立多种预警控制机制,掌握辖区内社情民意、治安状况、不稳定情报信息。城关派出所警力配置不能少于50人,城关派出所警力配置不能少于40人,城关派出所警力配置不能少于20人,其余各县城关派出所警力配置不能少于30人。

2以社区综治、警务室为平台,有效整合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力量,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区治保会、警务室、专(兼)职联防队、保安队、护楼守院等组织;重点抓好治保会、巡逻队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根据新情况、新要求,不断探索基层治安防范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运作方式,并赋予新的内容,使以治保会为骨干的群防群治队伍更好地发挥作用。城区治安联防人员按200人至300人配备,城区不少于50人,其余各县区城区不少于100人,社区联防人员不少于5人。建立健全社区巡逻队伍,封闭型小区必须配备值班保安,各社区组建一支5-10人的义务巡逻队,在社区内开展巡逻值守。

3.加强社区住宅小区规范化管理。对成规模和新开发的住宅小区,由市规划局牵头,建设局、公安局等部门拟定具体规定,落实封闭管理措施,实行物业管理;对其他住宅小区,要逐步实现封闭和半封闭管理,有条件的要实行物业管理。市建设局对物业管理住宅小区实行等级评定制度,将小区发案率作为小区等级评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小区的等级与小区物业管理收费相挂钩。

4.深化社区综合治理创建活动。由综治部门牵头深入组织开展“文明社区”、“安全社区”、“无毒社区”、“平安社区”等各种创建活动。

(二)构建巡逻治安防控网

各县区都要组织公安巡警、交警、派出所民警以及武警多警种联合值巡,组织社区治安联防巡逻队等群防力量,对城市主要道路、重点要害部位、易发案的治安复杂区域、公共复杂场所等,采取徒步、机动车辆等多种方式,进行巡逻巡查,实施街面治安防范。充分发挥巡警在街面防控中的主力军作用,定岗、定人、定责,优化警力部署,创新勤务模式,将勤务模式由“局部巡逻”向“全方位巡逻”,“限时巡逻”向“全天候巡逻”转变,“定点巡逻”向“弹性巡逻”转变,既要在高发案时段、高发案地点投入警力、还要在防范薄弱的时段和盲点、死角加强巡逻防控,实现时间上的全天候和空间上的全覆盖,提高防范区域的“见警率”和“管事率”,保证社会面上防控网络的严密性,发挥最佳的防控效果。交警在实施交通管理的同时,积极承担道路治安管理任务,接受群众的报警求助,预防、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控制涉及机动车的违法犯罪行为。城市管理相关部门要将参与街面治安防范作为工作职责之一,并制定落实具体工作措施。要实现110、122、119三台合一,提高全市指挥调度能力,建立应急处理和快速反应机制,推行网格化布警,灵活机动快捷,提高动态社会治安环境下的防控能力。要加强巡(特)警建设和管理,积极争取解决巡逻车辆和装备配备,配齐集群通信设备及相应的武器装备,实行网格化巡逻防控方式,以巡(特)警为主,治安、交警、刑警、派出所民警配合,开展形式多样的巡逻守护活动。

要建立巡逻责任制。在现有“网格化”巡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治安巡逻机制。由巡警、交警、武警负责对主要街道和公路的治安巡逻。乡镇群防群治组织负责对城乡巷道的治安巡逻,组织沿街单位和商业网点建立联防组织,分片包干,开展治安联防。派出所负责辖区内街道的巡逻防范,指导和督促辖区防范工作。

(三)构建单位内部治安防控网

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全面贯彻《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单位负责、政府监管”治安保卫工作格局。全市企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是内部治安防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高度重视,建立主要领导负责的治安安全防控机制,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安全保卫责任制,确保本系统、本单位治安防范取得明显实效。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各县区对行业、系统治安保卫工作加强检查监管。公安机关要切实加强指导、监督,建立以守控责任制为重点的内部单位治安防控体系。以综治组织进民营企业为突破口,逐步推进社会治安法人责任制,把治安防控体系延伸到新经济组织和社团组织等领域,不断扩大综治工作的覆盖面,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进一步加强内部单位保卫组织和保卫干部、经济护卫队的建设,加强对保卫干部和经济护卫队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素质,增强对内部单位的治安管理能力。市、县区治安保卫重点单位必须设置相应的保卫机构,配备相应的保卫力量,其他单位保卫干部按职工人员比例配足配强。原则上200人以上的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必须建立不少于3人的专门保卫科、股,聘用不少于3名专职保安;200人以下50人以上单位应设立专职保卫人员,聘用不少于3名专职保安;50人以下的单位要有兼职保卫人员;并建立一支3至5人的巡护队。单位内部必须安装视频监控、防盗门窗等技防、物防设施。乡镇综治办、派出所要指导辖区单位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各单位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主动与社区联系,形成相互依托的联动机制。

各企事业单位要对财务室、保密室、计算机中心、重要物资仓库等要害部位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定期开展以防火、防盗、防爆炸、防投毒、防重大安全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隐患;特别是要加强剧毒危化物品、放射性物品的管理,严防丢失、被盗而发生重大事故和案件。要经常排查内部不安定因素,做好疏导教育工作,及时化解矛盾,加强对单位内部人员的法制教育,不断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和守法意识。学校除配齐配强保卫组织保安人员外,还要加强对校外租住学生的管理,要确定专人,逐人造册登记,与学生租住的房主签定安全协议,要建立定期互通信息制度;同时学校要强化对校外租住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安全教育,法制副校长要协助学校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措施和制度。公安机关要加大对违反《企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规定、存在治安隐患单位的查处力度,该责令限期整改的要整改,该处罚的要处罚;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依法予以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构建社会面视频监控网

各级政府和公安、建设、电信等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对街面的技术防范,对市区繁华地段、主要街道、要害部位、公共复杂场所、案件多发路段、城区重要出入口安装电视监控设施,全面推行电子监控系统,逐步完善多种形式的技防。指挥调度中心大厅,要完善图像监控系统,使消防交通控制中心与公安局指挥中心联网。实行人防、技防双轨并行,逐步建立全市“人技结合的保安技防系统”,组织保安企业为社会各用户单位提供有偿安全服务,并形成“区域联网、分级处警”的整体运作模式,做到及时、准确的接警、处警。

1.继续扩大技防覆盖面。各县区要制定完善技防设施建设规划,按照“经济、简便、适用、易行”原则,因地制宜地推进技术防范设施建设,加大支持、引导、推动力度,不断扩大城乡技防覆盖面。两年内,以市、县区两级公安机关指挥中心建设为平台,100%完成各县区城区视频动态监控系统和治安卡口建设;全市企事业单位内部技防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村技防覆盖面达到40%以上。通过网络化的监控系统、指挥系统和信息系统,实现对市、县区社会面治安的有效监控。

2.加强对技防资源的管理应用。对技防资源进行整合,做到科学布点,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实现公安指挥中心、城市监控系统、单位技防、小区技防、家庭技防和农村技防的有效整合,防止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政;力争将单位(商场、小区、银行、车站等)自建的监控系统,通过技术手段纳入公安监控网络,构筑覆盖全市多部门、多领域共享的治安动态网络监控平台,切实将该系统建成既具有治安、交通管理功能,又具有防范、打击违法犯罪功能的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以有效提高对社会面,特别是街面犯罪的打、防、管、控能力。同时,要配备好值班人员,建立健全值班和事态处置等规章制度,实现人技结合,真正发挥作用;加强对技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维修,防止损坏、闲置,确保技防设施正常运行。

3.进一步落实有效防范设施的应用。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大型文体活动场所、居民住宅小区逐步安装使用技术防范设施,增强及时发现、控制、制止犯罪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要害部门、重点部位科技防范系统建设,积极推广安全防范自动报警装置和电子监控系统。切实加强居民住宅小区的技术防范能力建设,由市建设局牵头,市公安局等相关单位参与,制定《关于加强市区新建住宅技术防范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意见》,将居民住宅安全防范设施建设纳入住宅建设规划,进行配套设计,同步建设,同时交付使用,并把住宅技术防范设施建设作为住宅小区等级评定的标准之一;有条件的住宅小区要逐步推广电视监控系统等技防设施。在农村要大力推广重要农电设备防盗报警装置。加强运钞车技防建设,鼓励公务车辆和私家车辆、有条件的出租车、长途客运及其他社会车辆安装符合规定要求的防盗、防抢劫装置或卫星定位跟踪报警系统,提高技术防范的档次。

4.积极推行“平安家庭(商铺)”技防设施建设。要积极引导城乡家庭、商铺采取科技防范措施,推广家庭、商铺安装智能联网报警系统或简易电子防盗装置,保护家庭、商铺安全。在全市城乡家庭、商铺广泛推行“平安家庭、平安商铺技防建设工程”,即由电信、公安部门组织建设基于固定电话网和宽带网的家庭技防联网报警系统装置。以110指挥中心处警平台为依托,在基层派出所建设技防联网接处警中心,在规模小区、中心村居建立次级接处警点,防范入室盗窃和对家庭困难求助提供援助。到年底争取动员和组织城乡1-2万个家庭、商铺安装技防联网报警装置,年全面推动“技防村(社区)”和“平安家庭”建设活动。

(五)构建“虚拟社会”防控网

通过建立网上警务室、网络警察和警察微博等多种形式,创新互联网管理,构建网上主动管控机制。

1.加强互联网场所管理。市、县区两级公安机关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网安机构,配备人员,负责网吧和农村信息服务站的日常管理工作。各基层所队要接入互联网,建立网评员队伍。公安机关要主动加强与文化、工商、教育、文明办等部门协作配合,加强网吧和农村信息服务站安防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实名制上网”和“零点断网”措施。

2.加强网上虚拟人员管理。实施网民户籍化管理,实现网上网下信息关联,提高虚拟社会的管控能力。

3.建立网上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发现苗头及时跟进,在主流和影响大的媒体上开展引导,建立网络新闻制度,营造网络主流舆论强势,掌握话语权,对网上各类负面舆情做到提前预警、及时研判、迅速处置。积极建立专门网上舆情队伍,加强正面引导。

(六)构建农村治安防控网

立足维护农村社会和治安稳定,解决农村社会矛盾和突出治安问题,大力推进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1.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治安防范网络。继续抓好农村警务室建设,推行治安中心户长、联户联防、治安有偿承包、挂牌巡逻等行之有效的防范形式。加强农村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农村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水平。组织发动群众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单位,以村治保会、厂矿和学校保卫组织为依托,组建乡镇治安巡逻队、组建护村(厂、校)巡逻队,分片分户,开展“联户联防”、“互助联防”,实行轮流巡逻、值班守护或邻里互相守护。推行“警治联勤”,充分发挥治保主任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安全防范工作。探索解决影响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义务联防难以持久的问题,在经济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可引导村民对一定范围内的治安防范实行有偿承包,逐步将农村治安防范向自治化和市场化转变。建立乡镇、村、组治安信息员队伍,形成一张布局合理、覆盖面广、触角灵敏的情报信息网,及时掌握辖区内的各种治安信息和动态。

2.加强专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专职队伍的管理,建立严格的日常管理制度和经常性的督查考核奖惩工作机制,开展教育培训,把工作成效与工作报酬挂钩,切实做到管理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着力提高专职队伍整体素质和治安防范工作能力。在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志愿者和义务联防组织的同时,进一步扩大专职群防群治队伍的数量,原则上一般乡镇政府所在地应组建10人以上联防队伍,重点乡镇政府所在地应组建20人以上联防队伍,人员由乡镇自行调剂或聘用。

3.大力加强农村民事调解工作。各级政府和司法行政部门要妥善处理农村在土地征用、环境保护、移民搬迁、集体资产处置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严防民间矛盾纠纷引发不稳定事件或严重治安问题,降低“民转刑”案件和农村命案。特别要把乡镇建成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第一道防线,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进一步拓宽农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妥善解决群众合理诉求,防止问题积累激化;完善乡镇民事调解中心及村、社民事调解小组,健全基层民调组织网络,规范乡镇内部矛盾纠纷排查、报告、办理的具体办法;建设高素质的民事调解员队伍,经司法行政部门培训持证上岗;逐步推行民调工作经费筹措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巩固调解员队伍,提高调解工作水平。

4.推进乡镇综治中心建设。按照“主体不变、分工负责、联合运作、方便群众、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要求,成立由乡镇综治办牵头,集司法所、办、治安联防队、流动人口管理办、警务室等为一体的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通过建立中心,有效整合综治、法庭、司法、公安、武装、民调、联防等各种基层综治力量,构筑乡镇群防群治工作平台,建立健全党政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牵头、指挥灵敏、协调有力的“联防、联调、联治、联勤、联创”工作机制,强化社会面管理。综治工作中心要建立“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限期办理”的工作机制,实行统一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和力量集中调配,形成工作合力。各乡镇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综治中心集中办公场所。要把乡镇综治工作中心建设成为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环节,成为开展综合治理、组织治安防范、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群众诉求的第一线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5.努力构建三级联防机制。初级联防即“户户联防”,在相邻的店铺或农户之间开展联防;二级联防为中级联防,由责任区民警分头负责,广泛开展村与村、厂矿与村、学校与村的联防机制;三级联防为周边联防,与毗邻的县乡等周边地区开展广泛而有针对性的治安联防协作机制,达到案件协查、信息共享、共同防控的目标。通过建立三级联防,使派出所对社会面的防控能力大大增强。

(七)构建重点人员及危险人员防控网

建立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重点及危险人员管理体系。

各级公安机关要针对城市人口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切实把辖区内的流动人口、归正人员、吸毒人员、违法青少年纳入管理范围。把重点人口作为管理控制着力点,建立和完善影响社会治安的高危人群为重点的实有人口管理防控系统。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将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各县区要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乡镇建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村)、单位建立流动人口登记站。根据当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实际,以流动人口登记发证数为基数,按2000:1的比例配备一批协管员,协助公安机关做好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登记和日常管理工作,管理经费列入相应的财政预算。派出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各项管理措施,抓好暂住登记、租赁房屋治安管理两个重要环节,严格落实申领暂住证和通报协查等管理制度,严防失控、失管。对违法犯罪可疑人员及在特殊岗位或重点部位工作的人员的办证、发函率达到100%。要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房主和用工单位的责任,签订治安责任书,实行治安连带责任制。创新出租屋、旅店业管理机制,特别是规范小旅店、出租屋、留宿洗浴场所管理,推行成立旅店业行业协会,依靠行业协会规范行为。

各级综治、公安、司法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归正人员、“五种对象”和重点人口的管理、帮教工作,掌握因政策调整或其他原因引发对社会不满人员的动态。及时发现、预防和控制辖区内的违法犯罪活动,群众安全感普遍增强,对社会治安状况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社区内常住人口情况底数清、掌控有力,归正人员的安置率达到90%以上,帮教率达到95%以上,重新犯罪率控制在5%以下,青少年犯罪率和未成年人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值。切实加强“社会人”的管理,避免“社会人”游离于传统的管理体制之外,成为管理的“空挡”和“盲点”。

(八)构建复杂场所和特行防控网

建立以预防和减少犯罪为目标的重点场所和危险物品的防控体系。公安、工商、文化出版、安监、人社、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严格规章制度,加强行政管理,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要着力于加强行业场所管理,构建阵地控制网,抓好行业场所治安管理措施的落实。强化对旅店业、印章刻制业、金银加工摊点、典当业、网吧、旧货交易市场、劳动力中介市场、汽车租赁业、废旧物品收购业、二手手机市场、机动车修理和交易点以及歌舞厅、游戏厅、发廊等特种行业和娱乐场所的公开管理和日常督促检查,建立健全各项治安管理制度,堵塞犯罪空隙和销赃渠道,减少案件发生,探索建立对上述行业的长效管理机制,为有效预防、发现、控制违法犯罪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建立推行旅店业、娱乐业积分管理制度,规范管理。组织实施公共复杂场所技防建设工程。建设、公安等部门要合理布点,在人流密集场所、公共复杂场所建立与公安机关视频监控管理平网的视频监控,提高对公共复杂场所的防范控制水平。各重点场所(如宾馆、网吧、娱乐场所等)按照要求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年达到60%,年达到100%。年底前,完成机动车修理、二手车等特种行业、场所的信息网络和备案制度建设。

(九)构建危爆物品防控网

各级公安、安监部门要充分发挥危爆物品、枪支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民用爆炸物品、剧毒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等环节的检查管理,强化监督,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严防危险物品流散社会。对违法涉枪涉爆和涉及危险物品的单位和个人,要加大整治处罚力度,杜绝违规、违法行为。实行市区涉危案件和安全隐患信息研判季度通报制度。

(十)构建交通消防安全防控网

改革交警勤务制度,扩大交通控制面。以抓秩序、保畅通、防事故为中心任务,以发展完善现代交通技术管理为手段,腾出警力,强化非主要交通线路、区段的交通巡查,形成视频监控、信号指挥、民警巡逻的全方位的管理格局。把机动车停车场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统筹规划城市停车场,并根据城市开发建设规划分期实施建设;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录(聘)用具备一定素质的专职看护人员,使停车场成为看护、巡查、堵截的防范阵地。要完善出租车治安管理机制,推行出租车登记服务站点的建设,进一步健全以公安机关为管理主体,以出城登记为主要手段,以从业人员为依靠对象,融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出租车治安管理工作机制,强化阵地控制措施,增强预防、打击犯罪的能力。

加强防火组织建设。建立防火安全委员会、防火安全领导小组;实行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消防联席会议制度;落实防火工作三级管理体制和逐级防火安全承包责任制;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城镇建设同步发展;加强企(行)业性、群众性义务消防组织和义务消防力量建设。

四、工作创新

(一)创新动态控制防线建设,加强对社会面的动态控制。为了建立城区镇区、街面路面、农村全方位、全天候的治安防控体系,全面增强对社会面的动态控制,有力促进“十张”治安防控网的建设,由市、县区公安局、交通局、建设局、工商局和各企事业单位组织“三车三员”开展治安防范,“三车”即出租车、公交车、公路客运车辆;“三员”即环卫清扫人员、商铺从业人员、企事业单位内部保卫人员。

“三车”防由市、县区公安局牵头,交通管理部门配合,结合交通管理参加治安防范,实现交通秩序、治安防范双赢。市公安局要成立“车防办”,组织专人抓。把“三车”司售人员组织起来,成立联防组织,充分发挥他们接触社会面广的优势,主动及时向公安机关提供和举报违法犯罪线索,使“三车”成为公安机关的义务巡逻车和流动观察哨。

“三员”防由市、县区公安局牵头,城管、环卫、工商和企事业单位保卫处(科)协同配合。以县区为单位,对中心城镇现有“三员”情况进行逐人登记造册,并按辖区和行业进行分组分片,设立组长或队长等负责人,落实各自的职责,组织开展治安防范,形成行业网络体系,使他们在各自的职业岗位上能有效地发挥防范作用,积极为公安部门提供信息和线索,预防可防性案件的发生。

(二)创新管理方式,实现打击功能向预防功能转变,建立实用高效的运作机制。一是通过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和政绩考核机制,全面加强防控体系领导层面的责任性,加强协调整合能力,以提高防控体系的整体运作合力;二是在打击、控制刑事犯罪的方式上,实现从运动型、突出型逐渐向模式型、日常型转变;三是在打击控制刑事犯罪的态势上,逐步实现从被动遏制型向主动控制型转变;四是在防控资源调动上,从单靠警力资源向更多挖掘调动社会资源转变;五是在防控资源配置和使用上,实现从粗放型、人力型向经济效益型、科技型转变;六是在防控资金投入上,实现从单一的“县长模式”向“县长+市场”模式转变。通过成立“社会治安防控协会”,面向社会和爱心人士多方筹措资金,作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管控工作经费的补充。七是创新基层群防群治工作模式上,做大做强在公安机关指导下的联户联防、联村联防、治安防范承包、保安巡逻、邻里守望等群防群治工作;通过组建“社区警务议事会”、“平安协会”、“平安理事会”、治安志愿者队伍等,最大限度地将关心、支持治安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团结组织在一起,群策群力,形成维护社会治安的合力。

(三)创新维稳工作思路,构建矛盾化解机制。以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为工作目标,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矛盾和纠纷,坚决遏制的发生。重点加强四项机制建设:一是建立大维稳工作格局。创新维稳工作理念,围绕信息、化解、控制、处置、网上等关键环节,建立各部门协作配合的大维稳、大化解工作机制。二是健全规范接待日制度。进一步畅通与基层群众的交流与沟通,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建立排查分析机制。综治、司法、检察、法院、公安等部门定期沟通,交换意见,集中组织开展不稳定因素的大排查、大摸底、大调处、大监控工作,对本地、各单位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可能引发、越级上访的苗头性事端,进行全面彻底的梳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措施实,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由民事纠纷、小矛盾的积怨引发刑事案件、大矛盾。四是责任追究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责任制,对因措施不落实,而发生重大等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部门和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四)创新健全高效统一的指挥决策体系,切实提高信息主导防控的水平。建立以市、县区两级指挥中心为龙头,以有线、无线、公安专网通讯联络为纽带,以信息流转为支撑,覆盖所有市、县区公安局、派出所和刑警、交警、巡警、消防,具有综合性、实战性的现代防控指挥系统,实行扁平化、网络化指挥,通过卫星定位、警用地理信息系统、门楼牌编号、电线杆编号等手段实现警情地点快速定位,对附近警力直接指挥,快速反应。同时,发挥发案预警、信息支持功能,通过警情,指导防控力量合理投入,精确防控,并为街面巡逻警力提供警用信息查询、比对服务。依托公安信息研判平台,处理海量信息,通过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及信息预警功能,服务实战应用。

五、工作措施

(一)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各县区和各单位、部门都要充分认识构建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意义,这是新形势下解决治安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实现社会治安长治久安,促进社会治安良性循环的根本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社会治安的根本好转,不能仅靠公安机关单打独斗,必须走专群结合的路子。公安机关也要打破那种重管理、重打击、轻防范的被动局面,科学配置,合理调整,多警联动,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在治安防控体系中的主力军作用。

(二)加强领导,提供保障。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一方面认真安排部署,周密组织实施。另一方面要切实研究解决具体困难,加大投入,为治安防控工作提供经费和技术保障。通过采取财政分级承担、依托市场化运作、主动与其他重点项目“捆绑、搭车”等方式,多方落实建设经费。要协调综治、建设等部门,有效解决人防、技防、物防平台结构、建设模式、责任分工、政策优惠、运行管理等具体问题。

(三)强化预警,完善机制。市、县区公安机关要完善社会治安形势分析、预警机制。通过加强对各类情报信息的研究、分析和利用,建立科学的社会治安形势评估预警指标和检测通报网络,正确判断社会治安形势,把握犯罪发生变化的规律。通过建立治安防控信息研判机制,强化情报信息工作,实行“两会三通报”预警机制,即抓好每月警情分析会、季度治安形势分析会,实行每日接出警、每日发案、每日警情“三个一通报”,及时掌握各种治安动态。对多发性、可防性案(事)件,每月进行一次综合分析,分析其规律、特点,适时调整防控工作部署。建立治安预警信息制度。定期将治安状况、群众关注的治安热点问题等,以适当方式向社会,提醒群众有针对性地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推行社区警情公示、播报制度,社区民警定期将社区的发案情况、特点、防范要点向社区居民公示、播报。

(四)深入宣传,发动群众。宣传部门、新闻单位要利用报刊、电视、广播、新闻图片广泛宣传。各单位、各部门都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层层动员,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治安防控。

社区治理规范化篇7

加强物业保安管理工作,提高物业保安管理水平,是动态环境下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日益严峻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紧迫要求。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对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高档及涉外住宅集聚的城区,长宁的物业保安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长宁的形象和投资环境。要推进长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及居住区治安环境作保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居住的环境、居住的安全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物业小区的保安管理工作是一项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责任重的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一般工作不同的是,处理正常工作日之外的夜间和节假日安全事务往往是保安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这些时间段往往是一些安全隐患易于显现的时间,因此夜间和节假日的物业保安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房地部门在这些时段内缺乏检查、监督的机制,造成一些物业小区内的保安管理工作存在着不少隐患,急需整改。这次与公安分局联合制定的《实施意见》就是要把对物业保安管理工作纳合管理的机制,通过各自的管理途径,实施各自的管理手段,进一步完善物业保安的管理机制,从源头上防止物业小区内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

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区保安工作,要求措施有力,发展迅速,效果明显。我们要虚心向兄弟省市学习先进经验,为进一步促进、提高物业保安管理水平,为创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

二、房地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全力配合公安部门切实加强物业保安管理工作

加强我区的物业保安工作,整体提高我区物业保安管理工作的质量要靠各职能单位的通力合作和全体物业公司的全力配合。只有充分发挥房地局、公安分局管理、监督、检查和指导的职能,联手我区区域内实施物业管理的各个物业公司,形成居住小区安全防范的整体合力,才能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从而完善我区物业保安管理机制,形成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我们要充分发挥房地管理职能,房地局作为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对其治安防范责任落实与否负有监督和检查的职能,责无旁贷。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提高执政能力和落实“让群众高兴,让党放心”要求的高度,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房地局作为物业管理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应督促、指导物业公司做好居民区内治安防范工作,对措施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物业公司,应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处罚。

我们要发挥房屋协管员队伍的作用,房屋协管员队伍既是市政府“万人就业工程”的项目之一,更是房地行政职能在社区管理中的延伸和强化,也是房地专业执法队伍的补充。房屋协管员的职能之一,就是督促物业公司加强物业保安巡视力度,提高物业保安工作成效,所以要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治安防范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要配合公安部门以居住物业小区经理记分工作为抓手,根据《上海市居住物业小区经理记分试行标准》的相关规定,对物业保安工作抓的不得力的,对小区经理给予扣分处理。同时我局在收到派出所开具的《物业保安检查告知书》后,将视违规情节,对小区经理予以扣分处理,并督促物业公司落实整改措施。对小区经理实行记分是我局根据市房地资源局文件精神,结合我区物业保安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的抓手之一,旨在通过强有力的制约措施,督促物业公司对保安工作这一关系到全体小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予以应有的重视,并及时捉补遗漏,消除小区的安全隐患。

此外,我们要将物业保安工作作为房地行政部门对物业企业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的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治安一票否决制,对治安不达标及产生发现问题拒不整改的情节,作为物业管理企业资质升级的一项重要审批依据,以确保将物业治安工作的管理纳入房地行政部门法制化管理轨道。

三、物业公司要积极落实《实施意见》,提升物业保安工作整体水平

目前全区绝大多数的居民区都已经实施了四位一体的物业管理模式,物业公司作为四位一体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必须落实其在治安防范工作中的责任。物业公司是居民区安全保卫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其下辖的保安员队伍是居民区治安巡逻和防范的专业队伍和力量,如何用好这支队伍,很大程度在于物业公司的管理是否到位;在居民区治安防范工作中,需要投入资金进行技防、物防建设和开展各项专门工作,这笔资金中有相当部分通过物业维修基金和物业管理费来实现;物业管理部门和居委会是两条线的工作协作关系,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协调好这种关系,也是居民区治安防范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物业管理公司已经成为居民区治安防范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凡是善于协调和物业的关系,善于调动和利用物业的资金优势,积极争取职能部门与社区的领导的支持,治安防范工作较为主动,工作就开展得比较顺利。

社区治理规范化篇8

一、社区依法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观念陈旧制约社区建设的深化。由于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行政命令的管理模式,加上我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旧的思想观念在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面前,保持了很强的惯性。这种惯性不仅体现在党政机关的各级官员中,而且体现在基层企事业单位、居民群众中。一是有些机关部门当惯了“婆婆”,习惯于“领导”各类社会活动和社会事务,对社区民主自治心存疑虑,惟恐脱离党政机关的领导,失去控制,使党政机关制定的目标、任务难以在基层落实。因此,在指导社区建设中,一些机关部门的领导惯于以往的直接领导方式而不太愿意放权。二是居委会当惯了“媳妇”。长期以来,居委会并没有实现法定的全部自治职能,习惯听命于政府、街道,一定程度上成了政府、街道的代言人和执行者,自治能力孱弱,一旦失去政府、街道的直接领导,便无所适从。三是居民、企事业单位的认同感不高,多数人还是把社区建设当做政府、街道、居委会的事,有与己无关或怕给自己增加负担的思想,居民很少想到通过居委会维护自身的利益,也不相信自己的参与能够影响基层政府和居委会决策。四是一些地方领导有创新可以突破法律界限的观念,认为社区建设是新生事物,原有的法律已不适应社区建设的需要,出现了随意超越法律规定的现象。

2、未形成有效的组织运作机制。社区建设目前仍处于政府主导阶段,以政府号召、组织为主,传统的管理方式尚未有根本上改变,法律规定的自治还没有真正在社区实现,社区服务仍是以政府、街道提供的行政服务为主;政党、政府、自治组织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政府、街道、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团及中介组织、居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权利义务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对社区依法治理的组织运作尚未形成有效的机制,党的领导、基层民主自治、政府的支持帮助尚未形成有效融合。

3、社区依法治理的内容不确切。目前不少地方对社区依法治理的概念及内涵认识不清,将社区依法治理等同于社会治安,没有将社区依法治理与基层政权建设、自治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精神文明、党的建设等各个层面有机结合。

4、社区民主自治的实现途径不完善。理论上讲,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是社区自治的权力组织,代表社区内全体居民(包括居民法人)行使自治权力。但是《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确定的居民的民利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行使和保障,基层民主自治还没有真正落实。如对自主决定的事务或否决的事务如何保证履行?社区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居民代表、居民对社区居委会、社区事务的民主决策、执行、监督如何实行?居民的意见、建议要求如何被社区接受等等,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否则民主自治徒有其名,难以实现。

5、社区单位、居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权利义务不确切。目前,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自治活动尚没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居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义务很难确定。只能本着宪法和法制建设的原则进行一些探索,使得社区内利益冲突的调整机制不完善,形成部分成员坐享社区建设带来的利益、好处,对社区建设却很少或不作任何贡献。如目前多数新型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就很少参加社区建设的各项活动。这样对于积极投入、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社区成员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权利义务不平等,容易挫伤部分单位、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6、规范社区服务的各项制度尚未健全。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载体之一,直接作用于社区成员,目前各类社区服务事业方兴未艾,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社区服务不都是无偿服务,许多是低偿或有偿的服务。如何规范这些经济组织,使其在社区服务中不以走向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不侵害社区成员的合法权益,走向以人为本与良性发展相协调的道路,需要依法制定一系列的制度予以规范,以防假冒伪劣、欺诈蒙骗等坑民害民的现象在社区发生。

7、居委会干部职业化与自治的矛盾。社区居委会主任作为社区工作的重要力量,其法律身份难以确定。《居委会组织法》规定从本地居民中选举产生,而许多城市目前已实行从其他地区招聘,居委会干部事实上已成为一种职业。这种职业化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是管理问题。居委会主任既然是职业,应当是劳动合同主体,受劳动法保护。但眼下看来,居委会干部还不能简单地归入其中。如果他们是应聘方,谁是聘他们的主体单位?是街道办事处,还是居民代表大会?如果是街道聘用,显然不符合法律规定。二是居委会干部的产生,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选举产生的,代表着本地居群众的意愿和利益,应对所属的社区代表大会负责,行使着社区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权利。然而实践中,一些居委会干部感到工作辛苦、待遇低或其他种种原因,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还有的居委会主任不想再干下去时,往往跟街道打个招呼,钥匙一交就不来了。而要找一个合适的侯选人,并经法定程序认可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往往造成工作的停顿和脱节。

8、社区建设的投入环节不畅。目前有些城市已明确规定取消居委会的经济考核指标,居委会的办公经费及居委会干部的工资福利均列入区(县)级财政统一拨付。居委会的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基本上来自于政府的投入。但各地政府对社区建设的投入由于受到其经济状况及地方政府领导认识的影响,差别很大。而且,社区建设各项活动的开展,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社会投入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社区居委会如要开展一些活动,势必要到企事业单位寻求支持与赞助,而企事业单位对这种被动式的赞助,由于难以见到给本单位带来的直接好处和利益,往往积极性不大,实践中投入的数额很少或者没有。投入的不足,必然影响到社区建设的各项活动,有时甚至是关键的影响。

二、社区依法治理面临问题的成因初步分析

1、社区建设初期阶段的必然性。应当承认,我国社区建设能在短短几年内轰轰烈烈开展起来,首要的推动力量是市、区、街三级党政机关。一方面是党政机关有推动社区建设的需求,因为政治体制改革使得政府在职能转换的情况下,既要减少对社会事务的直接干预,又要有效地保证城市社会秩序的稳定,势必走社区建设之路。另一方面在社区建设初期,新型的社会管理模式尚未形成,居民、企事业单位的参与意识还不高,社区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不强等因素,决定了社区建设如果没有党政机关的强力推动而靠自发形成和发展的话,将是一个十分缓慢而且杂乱的过程。然而,党政机关强力推动也有其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这就是党政机关依然主持着社区建设的各个方面,基层民主的意识和自治机制难以真正有效建立,党政机关的参与往往容易过度。

2、传统管理模式及传统文化仍有很大惯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在计划经济模式基础之上的社会控制体系将不断受到冲击,国家对社会控制的范围在缩小,控制的力度不断减弱,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然而,这是一个渐进、缓慢的发展过程。处于新旧管理模式交替的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和新挑战。一是条块分离现象严重,政府、街道、居委会的块块管理与行业的条条管理各成体系,互不联系,难以融合,目前这种状况依然严重存在。二是社会管理的任务日趋繁重与原有的直接管理方式的矛盾制约了社区建设。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思路下,政府规模既不能随着社会事务的扩张而扩张,又没有为社区设计出承接这些社会事务的运作机制,在处理社会问题时仍不得不延用行政命令的模式。三是居民不同于村民的是其经济利益与社区活动联系不紧密,因而其参与的热情也不高,对社区建设能给自己的生活创造安全、优美的环境和方便服务是欢迎的,但对社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关注和参与程度往往受到个人利益的限制,在当前社区服务及居民自治尚处于浅层次阶段之时,更是感觉社区建设距自身较远。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往往拥有较多的资源,但对社区的需求很少或没有,参与社区活动往往是付出较多,容易形成社区建设给自己添负担的心理,因而主动性也不高。国有企事业单位虽然多数已进行了体制改革,但仍要接受行业管理,传统的听命于上级的意识要远远高于横向间的相互承担责任和义务观念;新型经济组织都是“无主管”单位,本身就没有服从政府行政命令的意识,他们对待社区建设往往更多地表现为经济理念,以投入能获得多少回报来考虑自己的行为,致使地方政府在以行政手段推动社区建设时,对驻社区企事业单位无能为力。因此就形成了一方面社区承接了大量的社会事务,一方面又非常缺少相应的人力和资源投入,缺乏整合社区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有效手段。

3、社区建设的发展程度受经济发达程度和社会成员素质的直接制约。社区建设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社区成员共同利益的诉求。在当前城区失业人员增多、贫困人群出现、社会性老龄化及外来人口增多的情况下,社会弱势人群对社区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社区要为老百姓提供服务,除政府投入外,需要更多的社会投入,而社会强势群体又有较强的外向性,社区变社会资源、单位资源为社区资源缺乏有效措施,因而提供的服务不足,形成需求与供给的反差。

4、基层民主政治的发育不完善。社区建设的主体是社区成员,其中尤以社区居民为最。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程度是社区建设成败的关键,否则社区建设就失去了意义和目标。而社区成员参与社区建设的根本途径就是民主自治,动员全体社区成员,决定和解决代表大多数社区成员利益的社会事务,保证社区绝大多数成员的意志在社区内实现。当前由于关系尚未理顺、法规没有配套,社区自治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仍是政府的代言人和决策的执行者,社区成员参与自治的途径和渠道仍不通畅,社区内各种矛盾和问题很难通过自治的形式在社区内得到化解,其中最主要的是法律规定自治组织的“三自”、“四民主”落实不到位,社区成员参与的广泛性不够,尤其是当前社区民主均采用间接民主的形式,大多数社区成员难以直接参加到社区民主活动之中,也是影响社区成员认同感和参与积极性的一个原因。

5、社区法制建设自身的滞后。由于社区法制建设在社区建设中具有根本性、保障性的作用,因此,加强社区法制建设对社区建设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社区建设目前总体上处于起始、探索阶段,许多方面还无法可依。城市在探索社区依法治理过程中,除按照《居委会组织法》运作外,更多是按照宪法、法制的原则、立法的本意以及政策来操作,在缺乏系列、合理、合法的制度规范的情况下,社区建设难免会走入误区。因此,在理顺政府、街道与自治组织的关系,构建新型社区管理体制,发展基层民主自治建设,动员、整合社区资源、社会力量,依法规范社区服务,兴办社区事业,保障社区成员行使权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等到方面,都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或制度规定,社区建设才能规范、有效、健康发展。

三、对社区依法治理组织运作及发展方向的思考

社区依法治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而发展,其实质是在党的领导、政府支持下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践活动,其目标是规范、保障社区建设在社会主义法制的轨道上运行。。

1、坚持党对社区建设的领导,建立社区依法治理组织运作体系。我国的社区自治,不同于西方的社区自治,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区自治,这就需要加强社区党建,把社区自治与社区党建结合起来。社区党建有两大任务:—是发挥党组织在社区自治组织中政治领导核心作用,保证社区发展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国家的各项法律。二是发挥共产党员在社区的先锋模范作用。无论是在职党员还是退休党员,都要对社区建设贡献力量。社区依法治理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实践工程,必须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组织运作机制,应在城区党委的宏观领导之下,分为具体几个层面组织运作。一是由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代表区委、区政府负责对全区社区依法治理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和组织实施;二是街道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实施具体组织领导和运作指导;三是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依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本社区范围内依法开展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社会治安、法律监督等工作;四是发挥社团在社区依法治理工作中的桥梁作用,建立社会契约制度,以社团关系为纽带,以契约形式明确社区各主体对象在社区建设中的权利、义务关系,相互承诺、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为社区建设做奉献。

2、理顺政府与自治组织的关系。加强基层民主自治,开展社区建设,并不是不需要政府,相反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必须按照社区建设的发展需要理顺政府与自治组织的关系,才能有效推动社区建设的开展。一是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应由注重微观、直接、行政手段等权力性管理,转变为宏观、间接、引导自治型管理,明确凡属社区自治的事务,政府不得干预;二是政府对社区自治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帮助与服务,政府机关要树立服务社区的意识,尽可能把工作做到社区,而不是将工作交到社区;三是以依法决策、依法行政支撑社区建设,依法规范参与社区服务的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经济组织,依法行使职权,保护老百姓的利益;四是建立民主监督制度,形成社会监督政府机关的机制。使政府管理社会的模式达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组织合理、运转高效的理想目标。

3、发展基层民主自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五大强调:“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最广泛的实践”。这为社区依法治理指明了方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城市居民的民利受到充分的尊重。一是依法界定社区自治事务。居民自治就是“由城市居民群众依法办理群众自己的事情”,在本社区范围内,凡不属于政府行政职能、不属于企事业单位内部、不是居民家庭内部的,而且是与本社区成员生活、生产以及权利义务相关的、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情,都应该由居民群众通过民主的手段和方法来解决。二是拓展自治渠道,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社区建设主体是居民群众,居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必须依法建立健全“四个民主”的基本制度,使居民群众的直接民主做到普遍化、规范化、法制化,并逐步地使居民委、居民组的直接民主扩大到居民社区、街道和区一级的直接民主。三是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居委会同时具备法律、政治、行政和社会合法性,是基层民主建设的一支重要组织力量。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必须调整居委会与街道之间的关系,恢复居委会的自治性。

4、德法结合,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根据社区成员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寓教于精神文明建设之中。通过开展创文明小区、无毒社区、文明楼道、文明家庭等活动,大力促进社区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各行业、各层面不断形成,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使法律由外在的规范成为公民自觉自愿遵行的规则,成为一种道德规范,树立民主、自立的思想,树立“共驻、共管、共建、共享”、“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社区理念,以及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的法制观念,增强民主管理能力。

5、明确社区依法治理的主要内容及实现途径。社区依法治理的内容十分广泛其目标是建立文明、和谐、安全的社区环境,提高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区民主自治,二是社区法制宣传教育,三是社区治安环境建设,四是依法调处社区矛盾纠纷,五是依法规范社区各项服务事业,六是依法维护社区居民和“社区人”的合法权益,七是社区法律服务与法律救济,八是涉及社区事务的依法行政与依法决策。

社区依法治理的这些内容应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一是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民主听证会、议事会,行使社区民主自治选举、决策、监督等权力;二是政府部门的指导延伸,依法规范有关社区事务,提供法制宣传、社会治安、法律援助等直接服务和行政许可、执法检查等间接服务;三是行业社团协调推进,借助驻社区行业和社团组织的力量,规范社区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的法律行为;四是党组织的领导监督,在区委、街道工委统一领导下,依靠社区党组织和党建协会,对社区依法治理工作进行领导、指导和监督检查,不断促进社区依法治理落实和深化。

6、硬件投入、人、财、物保障,一是费随事转。政府应制定相应的规定,从财政经费中按一定比例拨出社区建设经费,划拨到社区自治组织,由社区自治组织自主决定经费的使用。二是以搞好社区服务为基础,接受社会各界的捐助,动员社区单位、居民自觉投入人力、物力和资金,建设自己的家园。三是实行社区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制度。重大的社区建设开支,应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集体决定,政府拨款、接受社会捐助的数额及使用方向,应向全体社区居民公开,主动接受监督。

7、广泛开展各种法律服务,规范各种社区服务。社区法律服务本身就是社区服务的一共方面,应广泛发动社区单位、法律界人士开展社区法律服务,通过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法制文艺以及法律援助、民事调解、法律事务等法律服务活动,增强社区成员法律素质,化解社区内的民事、行政纠纷,维护社区成员合法权益。同时,通过规范化建设,依法规范各项社区服务活动,提高社区成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社区治理规范化篇9

一、充分认识物业保安管理工作重要性

加强物业保安管理工作,提高物业保安管理水平,是动态环境下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日益严峻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紧迫要求。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对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高档及涉外住宅集聚的城区,长宁的物业保安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长宁的形象和投资环境。要推进长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及居住区治安环境作保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居住的环境、居住的安全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物业小区的保安管理工作是一项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责任重的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一般工作不同的是,处理正常工作日之外的夜间和节假日安全事务往往是保安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这些时间段往往是一些安全隐患易于显现的时间,因此夜间和节假日的物业保安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房地部门在这些时段内缺乏检查、监督的机制,造成一些物业小区内的保安管理工作存在着不少隐患,急需整改。这次与公安分局联合制定的《实施意见》就是要把对物业保安管理工作纳合管理的机制,通过各自的管理途径,实施各自的管理手段,进一步完善物业保安的管理机制,从源头上防止物业小区内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

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社区保安工作,要求措施有力,发展迅速,效果明显。我们要虚心向兄弟省市学习先进经验,为进一步促进、提高物业保安管理水平,为创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环境打下基础。

二、房地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能,全力配合公安部门切实加强物业保安管理工作

加强我区的物业保安工作,整体提高我区物业保安管理工作的质量要靠各职能单位的通力合作和全体物业公司的全力配合。只有充分发挥房地局、公安分局管理、监督、检查和指导的职能,联手我区区域内实施物业管理的各个物业公司,形成居住小区安全防范的整体合力,才能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从而完善我区物业保安管理机制,形成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我们要充分发挥房地管理职能,房地局作为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对其治安防范责任落实与否负有监督和检查的职能,责无旁贷。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提高执政能力和落实“让群众高兴,让党放心”要求的高度,做好行政管理工作。房地局作为物业管理企业的行业主管部门,应督促、指导物业公司做好居民区内治安防范工作,对措施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物业公司,应依照有关规定进行批评教育甚至处罚。

我们要发挥房屋协管员队伍的作用,房屋协管员队伍既是市政府“万人就业工程”的项目之一,更是房地行政职能在社区管理中的延伸和强化,也是房地专业执法队伍的补充。房屋协管员的职能之一,就是督促物业公司加强物业保安巡视力度,提高物业保安工作成效,所以要充分发挥这支队伍在治安防范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要配合公安部门以居住物业小区经理记分工作为抓手,根据《上海市居住物业小区经理记分试行标准》的相关规定,对物业保安工作抓的不得力的,对小区经理给予扣分处理。同时我局在收到派出所开具的《物业保安检查告知书》后,将视违规情节,对小区经理予以扣分处理,并督促物业公司落实整改措施。对小区经理实行记分是我局根据市房地资源局文件精神,结合我区物业保安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的抓手之一,旨在通过强有力的制约措施,督促物业公司对保安工作这一关系到全体小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问题予以应有的重视,并及时捉补遗漏,消除小区的安全隐患。

此外,我们要将物业保安工作作为房地行政部门对物业企业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的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实行治安一票否决制,对治安不达标及产生发现问题拒不整改的情节,作为物业管理企业资质升级的一项重要审批依据,以确保将物业治安工作的管理纳入房地行政部门法制化管理轨道。

三、物业公司要积极落实《实施意见》,提升物业保安工作整体水平

目前全区绝大多数的居民区都已经实施了四位一体的物业管理模式,物业公司作为四位一体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必须落实其在治安防范工作中的责任。物业公司是居民区安全保卫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其下辖的保安员队伍是居民区治安巡逻和防范的专业队伍和力量,如何用好这支队伍,很大程度在于物业公司的管理是否到位;在居民区治安防范工作中,需要投入资金进行技防、物防建设和开展各项专门工作,这笔资金中有相当部分通过物业维修基金和物业管理费来实现;物业管理部门和居委会是两条线的工作协作关系,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协调好这种关系,也是居民区治安防范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物业管理公司已经成为居民区治安防范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凡是善于协调和物业的关系,善于调动和利用物业的资金优势,积极争取职能部门与社区的领导的支持,治安防范工作较为主动,工作就开展得比较顺利。

社区治理规范化篇10

(一)深化人民调解工作,筑牢首道防线

加强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建设。按照撤乡(镇)并村的工作要求,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资源,强化基层基础建设,进一步规范了人民调委会的管理。目前我县现有乡镇人民调委会22个,村社区人调解委员会398个,专职调委会9个,学校人民调解委员会57个,工业园区和较大规模企业中设立18个企地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村(社区)人民调解员1778人。全县在册人民调解员2371人,组级纠纷信息员3000余人。做到了哪里有人员,哪里就有人民调解组织。

突出抓好人民调解工作“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建设。积极向县人民政府反映,得到了县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把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纠纷调解成功且档案材料完备的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兑现经费,促进了我县人民调解工作质量和规范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创新人民调解工作。一是全面推行人民调解“百米服务圈”。在进一步完善村(社区)调委会规范化建设和健全组纠纷信息员的情况下,将村(社区)调解组织的触角,进一步延伸到村(社区)调解员所在的自然村(组)、社区居民小组,在农村每个村调解员的家中和城镇社区居民小组挂牌设立矛盾纠纷受理点,并公示工作制度,负责受理并调处其所在的自然村(组)、社区居民小组的婚姻家庭、邻里、经营性、财产性、侵权性等一般性民间纠纷,使群众就近及时解决矛盾纠纷。二是推行矛盾纠纷化解“一张表”管控机制,压实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工作责任。制定落实矛盾纠纷化解层级责任“一张表”,明确村、镇、县三级人民调解组织的工作内容和责任,记录矛盾解决过程,在每个层级签名确认已尽力还不能化解的情况下,再启用矛盾纠纷司法导入机制。

上半年,各类调委会共调处3529件,成功3529件,调处成功率100%,其中涉及疑难案件236件,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二)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工作,促进法治__建设

创新法治宣传形式,加强群众法治文化知识宣传教育。一是打造“六个一”法治廉政文化示范阵地。通过建设一条法治廉政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长廊,建设一个法治廉政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建设一个法治廉政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场,建设一个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一个法治廉政文化企业,建设一个法治廉政文化社区,在全县上下形成以法治廉政为价值取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确保实现在公共场所营造法治廉政文化浓厚氛围,在单位内部体现依法治理格局,在宣传媒体有法治廉政文化宣传的地位的目标。二是文艺搭台、法治唱戏、创新法治宣传形式。协调联系县__剧传承保护中心联合创作一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紧扣时代主题、弘扬社会主义法治廉政文化的节目,结合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月系列活动的开展,深入到各乡镇、社区进行巡回义演。上半年来我县法治文艺节目已在全县11个乡镇社区进行巡回义演,并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法治宣传效果,让老百姓在观看文艺节目同时学习吸收了各类政策法律法规的知识,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三是整合新媒体、增强宣传实效。通过县电视台《平安__》法治栏目,对“法治人物”“法治实践”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剖析讲解和利用《__视点》《电视问政》栏目报道宣传全县各执法部门依法处理的各类执法典型案例。大力推广“如法网”的运用方式及法治宣传、法律事务在线咨询解答等功能,从而提高“如法网”在群众中的知晓度,使“如法网”运用广泛得到社会的认可。大力推广各种新媒体力量同时从而教育群众知法守法用法,为全县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廉政文化氛围。

扎实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参加“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法治宣传活动,参加全县送理论、文化、科技、法律政策、卫生

计生“五下乡”法治宣传活动,积极开展全县学校周边综合治理春季集中整治行动,组织开展全县反家暴法培训培训,参加全民国家安全日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月暨“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服务推进脱贫攻坚”等大型宣传活动。各类法治宣传活动共计接待群众1200余人,发放宣传手册11万余册,组织200余人参加反家暴法培训。落实“法律明白人”培训工程。按照《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的指导意见》(__司发[2015]51号)文件要求,结合农村法治宣传月暨“深化法治宣传教育、服务推进脱贫攻坚”专项活动方案,针对全县39个省市级贫困村,加强对农村“法律明白人”的培育。

(三)扎实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升监管水平

规范社区矫正调查评估。针对社会调查评估存在的问题,健全完善《__县适用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工作考评办法》。社区矫正中心在接到委托机关的适用社区矫正社会调查评估委托函后,及时会同或者指定被告人、罪犯居住地的司法所组成调查小组,在规定的调查时间内如实调查、科学评估、提供详尽的调查评估报告。由县局召开局长办公室会集体研究提出是否适用社区矫正的建议。

规范执行档案管理程序。我县社区矫正人员全部建立了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和工作档案。依法做好了社区矫正调查评估、社区矫正人员交付接收、社区矫正人员进入特定场所、外出、居住地变更等事项审批,规范办理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考核奖惩、执行变更、解除矫正、死亡通知等,并将各项审批管理材料及时归入档案。

开展社区矫正交叉检查。2016年4月26日至5月10日,县局组织开展为期15天的社区矫正工作交叉检查活动,对辖区内22个司法所进行检查,检查组由基层司法所和矫正股的工作人员组成,重点对社区矫正人员集中学习开展情况、社区矫正人员档案规范化、社会调查评估案卷、社区矫正信息平台等方面进行详细查看。此次通过开展社区矫正交叉检查,促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监督,为社区矫正管理工作增加新活力;查找出自身问题,进一步推进社区矫正工作。

全面清查脱管、漏管社区矫正人员。为了严格规范管理各司法所的社区矫正人员,预防社区矫正人员脱管、漏管及重新犯罪,社区矫正股在上半年开展社区矫正人员“防脱管”专项活动,对清查处理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落实社区矫正人员公益劳动教育,增强社区矫正对象的认罪悔罪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截止2016年5月20日,我县今年开展社会调查132例;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1339人,累计解除917人,在册矫正人员422人。

(四)规范法律服务管理,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

全面规范基层法律服务管理。开展法律服务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参加疑难案件调解。为进一步规范法律服务执业行为,促进基层法律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3月9日召开所主任会议。会上就执业过程投诉处理办法、年度考核办法、重大事项报告规定进行了集中讨论,制定了基层法律服务诚信考核制度。我县现有基层法律服务执业人员20人,直接参加县交办的疑难案件调解10余起,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在构建“和谐__”中起到了维稳“第一道防线”作用。

加强对律师的管理。通过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加强律师的职业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进一步规范法律服务执业行为。1月13日,在县演艺中心三号会议室召开全省律师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后,律师事务所组织律师就保障执业权利,提升专业水平,提升在经济建设中的比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据统计,截止五月,我县律师参与接待处理5人(次),处理事项11件(次),挽回经济损失60万;担任政府相关部门法律顾问7家,处理相关法律事务11件(次);担任企业法律顾问9家,处理相关事务41件(次)。

严格规范办证程序,努力提高公证质量。严格按申请-受理-审查-出证-归档的程序操作,不随意简化程序。重大复杂的公证事项,一般是由两名公证员共同办理。加大公证宣传力度,不断拓宽服务领域。一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稳住公证老户,例如县质监局、县墙改办的送达、保全证据公证等;另一方面,结合自身实际,主动出击,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一是以司法所作为宣传公证和获取公证信息的载体,大力开发农村市场,努力拓展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公证法律服务的领域。二是搞好社区公证服务,结合普法办开展的法制宣传活动,发放公证宣传资料几千份。三是配合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公证。四月份,在__县仁义镇乌市渔场河段出席了__江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并对活动进行现场监督公证。截至5月26日,共办理各类公证事项239件,义务提供法律咨询500余次。

(五)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明确目标,强化责任,确保任务完成,对经

济困难群众的申请做到应援尽援。一是进一步放宽经济困难标准。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使法律援助覆盖人群拓展至低收入群体,惠及更多困难群众。二是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在对妇女、未成年、老人、农民工、残疾人“五类”人群免经济审查的基础上,增加对军人军属免经济审查。三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对所有援助案件做到即办即受理,咨询、申请、初审、审查、决定援助、指派等程序一站式完成,做到当天申请,当天受理,当天指派,大大方便了困难群众申请法律援助,提高了法律援助工作效率。截止5月24日,完成法律援助案件134件,占任务数的54.7%,办理中央公益金案件20件,申请中央公益金40000元,接待法律咨询87人次。已受理的法援案件中刑事案件34件;民事案件100件;按受援人群类别分:农民45人,农民工17人,妇女23人,未成年人4人,低保户13人,老年人16人,为受援群众挽回经济损失623余万元。打造“互联网+”法律服务新模式。今年,省司法厅在原有“司法部法律援助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上,整合司法行政业务资源,在全国首创“如法网”这一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旨在为大众提供一站式网络法律服务。“如法网”是以服务社会公众为目的,以“互联网+”为理念,以统一开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的新技术应用为基础,将网站、电话、新媒体等渠道整合一体化,构建一个综合性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目前,县法律援助中心、各律师事务所已全面启用“如法网”,网上受理群众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申请、律师案件等业务,真正实现坐“网”问诊,随时随地接受群众的法律咨询与业务委托。

(六)转变工作作风,加强队伍建设

在全县司法行政系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5月20日,在全局召开“两学一做”动员大会。通过学习,领悟原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补足“精神之钙”和“谋事之需”,提升党员干部讲政治、守规矩,懂全局、管本行,抓重点、破难题,抓落实、求实效,讲担当、善作为,崇廉洁、拒腐蚀的能力。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学习教育与中心任务、日常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在人民调解、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执行等方面的职能作用。

强化作风建设。开展“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和“纠‘’治陋习”专项整治行动。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抓作风整顿。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党规,强化党性修养和底线意识,通过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相结合促进问题整改,推动全体党员干部作风进一步好转,扎实推动全局作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七)精准扶贫,进一步完善驻村工作

深入走访,精准识别。4月5日至8日,全局干部职对帮扶对象进行了走访慰问,了解帮扶对象的家庭情况、联系方式,对相关扶贫政策,帮扶措施进行了讲解,并把扶贫手册发放到每个扶贫对象手中。5月17日至25日,扶贫攻坚工作队再次深入__村贫困户家中,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帮助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帮扶计划,做到精准帮扶。

争资立项,项目到位。一是到交通局争取__村通村公路最后10公里全部硬化,彻底解决__村村民出行难的问题,目前项目已与老板签定协议。二是到移动公司争取在__村建设通讯塔,解决__村村民通讯问题。现已与电信公司取得联系,递交了报告,当前工程项目处于考察阶段。三是成功引进太和镇海晟水产养殖厂冷水养鱼项目。该项目县发改委已批准备案,并在__村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140余万元,占地面积266667平方米,可解决__村民就业20余人,年人平收入增加5000元。四是争取__村__旅游开发项目立项和__开发项目。4月5日,县政协副主席__、县司法局、县文广体新局、县__剧传承保护中心等单位到__村__实地考察,争取旅游开发项目立项。__开发项目关系到__村每户家庭的切身利益,现在家家户户的竹子无处销售,全部坏在山上,浪费极大,目前联系到河南省焦作市侯老板,他有意向前来考察__村__开发项目。五是安全饮水工程、村卫生室、幸福院建设等工程项目已向县水利局、县自来水公司、县卫生局和县民政局等相关单位递交了报告,正在加大协调力度,争取工程项目和相关政策全部落实到位。

(一)全面推进“法治__”建设工作。总结表彰“六五”普法先进单位和个人,筹备“七五”普法启动会议。结合组织部考核方案,联合制定下发科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述法考核办法,抓好考核结果的运用,落实《__县建设全国法治廉政文化先进县工作方案》,促进法治__建设工作深入开展。组织全县各单位开展无纸化考试培训,抓好全县国家工作人员的学法用法及考试考核工作。组织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周”、“12.4国家宪法日法治宣传活动”,抓好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大力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和谐社会建设,有效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二)着力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深入开展人民调解专项活动。针对全面深化改革中出现的社会热点、难点矛盾纠纷,聚焦拆迁、劳资、医疗、

环保、民间金融等重点领域的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和三调联动职能优势,在全县落实、部署开展“人民调解化纠纷、防范风险促发展”专项调解活动,在全县摸排疑难积案,积极协助有关主管部门把各种可能的矛盾化解在内部、基层和萌芽状态,防止经济民生领域风险演变为社会风险。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基层基础建设。按照“八有”、“六统一”的标准,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和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以人民调解案件“以奖代补”为依托,推进自然村(组)、社区矛盾人民调解受理点建设工作,打造人民调解“百米服务圈”,落实矛盾纠纷责任压实“一张表”工作机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三)进一步强化社区矫正工作。充分发挥社区矫正中心作用。强化社区矫正中心硬件设施建设,对严管级社区矫正人员配备电子手腕,进行电子监控。增强软件措施,开启对社区矫正人员微信平台定位;不定期对各司法所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抽查。加强社区矫正人员入矫管理。落实社区矫正监管措施。进一步规范适用社区矫正社会调查评估工作,不断提高调查评估质量。以落实社区矫正小组成员责任为抓手,落实社区矫正衔接接收、日常监管等制度,全面落实《社区矫正办法》、《__省暂予监外执行实施办法》,加强重点时期、重点对象的监督管控,严防社区服刑人员发生重、特大刑事犯罪和参与。落实社区矫正监管安全分析会制度。提高业务培训质量。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颁布以来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计划开展一到两期社区矫正专项业务培训。广泛吸纳辖县内热爱、关心社县矫正工作的人士,继续壮大社县矫正志愿者队伍。加大业务工作培训力度。有针对的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工作培训或者以会代训。组织对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社区矫正风险评估软件、社区矫正教育矫治效果评估软件进行培训。开展心理咨询师培训。

(四)加强司法所规范建设与管理。开展“司法所规范建设与管理年”活动。抓基层、强基础,整合撤并乡镇后司法所的资源,推动辖区内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提质升级,按照省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所规范管理的指导意见》的文件要求,全面加强司法所组织机构、编制队伍、业务工作、基础设施、内务制度等方面的规范建设与管理,提高司法所的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大力充实司法所工作力量。乡镇撤并后的司法所政法专项编要防止流失,统筹安排到辖区内其他司法所使用;大力推进政府购买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律援助服务,壮大司法所工作力量。

(五)切实抓好法律服务管理工作。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立足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体建设,进一步配齐配强中心各岗位人员,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如法网”,进一步规范志愿者队伍管理,组建__县“法润三__”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大队,积极开展法律服务志愿活动。加强规范管理,提升律师执业水平。强化教育,提升律师职业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在全县开展“万名律师乡村(社区)行”专项法律服务活动,组织律师进村(社区)开展法律服务。动员和引导广大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积极参与基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贯彻落实《__省司法厅关于积极推进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乡(镇)村法律顾问的实施意见》的要求,通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志愿参与基层法治建设与政府购买基层法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担任乡(镇)村法律顾问工作。不断强化基层法律服务行业规范管理。以修订后《__省基层法律服务所条例》颁布实施为契机,大力加强基层法律服务行业规范管理力度;加强基层法律服务诚信等级评定工作,加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诚信行为监督;落实基层法律服务分级培训制度;深入开展基层法律服务所规范化创建工作,创建命名一批规范化基层法律服务所。

(六)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继续全面落实《__省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意见》。以郴州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2倍为标准,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将因就业、就学、就医等合法权益受损引发的案件纳入援助事项,重点做好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群体的法律援助。建立法律援助质量标准,规范事项办理流程。杜绝法律援助案件收费情况,严格落实案件回访制度,着重向当事人回访办案人员收费、出庭的情况,对查出问题的办案人员要在全县通报并严肃处理,取消该办案人员所在所本年度评优评先资格。加强法律援助宣传工作。结合县委政法委及市局的工作安排,选取优秀的法律援助案例进行报纸、手机报、网络、电视等多种方式的媒体报道,扩大法律援助的影响力,让更多的群众知晓法律援助,相信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