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3:45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篇1

(中国航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71)

[摘要]知识管理是21世纪企业管理的新方向。企业档案作为企业各项活动的真实记录,在知识管理中具有很大作用。本文分析了档案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和企业对内部资源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列举了数种对企业档案内部资源实施知识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档案管理;内部资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089

1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

在知识管理思想的指导下,企业要想保持核心竞争力应该注重对企业隐性知识的挖掘,这是企业档案开发利用的一个创新点。要想积极有效地参与知识管理,从根本上改变档案部门“看摊守摊”的被动局面,应在实体保管的基础上,更深一层次地加强对隐性知识的挖掘。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档案人员开始由实体保管者向知识管理者过渡,企业档案以其丰富的知识性也开始被纳入到知识管理的视野中。这一客观要求给企业档案工作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企业档案工作目标必须调整,档案部门必须准确把握环境的脉搏,再也不能仅仅只关心档案实体和信息的安全管理与责任管理,而必须集中精力攻克档案知识资源管理的难题。

现在,企业档案实体管理保管机制比较健全,保管手段比较先进,保管方式日趋合理。针对档案实体管理,管理人员理顺收集渠道,对收集到位的档案整理、鉴定保管等也驾轻就熟,这些成果都显示出档案实体保管的日趋成熟与完善。但是在知识管理的方面还很欠缺,存在很多的问题,大部分的档案馆的管理模式都还停留在保管的阶段,存在重实体保管、轻知识挖掘的缺点。针对显性知识,未形成健全的挖掘机制;针对隐性知识,也未及时进行归档操作。应该说,大部分企业对档案的管理仍停留在信息管理阶段,对档案的利用也停留在信息利用阶段,在显、隐性知识挖掘上所做的工作远远不够。

在企业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即企业信息部门收集来的信息与创新的知识,不能畅通的传达给需要这些信息的部门与个人,企业中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信息流通出现障碍,形成“信息孤岛”。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信息孤岛”现象致使企业永远比市场的节奏慢半拍,将极大地削弱企业的竞争力与生存能力。相对于其他知识而言,档案知识的共享基本上比较滞后,这一方面由档案信息的特殊性引起,另一方面也由长期以来形成的档案利用思维所导致。但在知识经济时代,档案工作的出路在于实现档案知识共享,发挥档案知识的经济效益。

2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传递的信息,隐性知识是指需要靠实践和体验来获得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信息。知识管理就是应用现代技术对知识资源进行管理,以促进知识创新的活动。它能够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调整和发展企业内部结构,提高人民进行知识交流的技巧,增加获得知识的来源,促进知识交流,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出价值。

3通过企业档案对内部资源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3?1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管理是为了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综合企业内部和的各种信息、知识,并加以识别、收集、科学的加工和充分的运用,并通过建立知识共享机制,鼓励知识创新,实现知识的增值,利用企业所蕴含的集体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造能力。因此,知识资源对于当今企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管理将为企业创新增添动力,要使每个员工都能接触并有效地运用企业的知识,将合适的知识在合适的时间给合适的人。企业将主要依靠知识来赢得竞争的优势,最终实现低成本高收益。

3?2企业档案在知识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档案是企业活动的记录,忠实的记载了企业员工在从事生产、管理等各项活动过程中的情况,积累了大量的企业显性知识。通过对这些显性知识资源的开发,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知识共享。企业档案是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有力武器,它真实地记录了企业进行知识创新活动的时候的过程、内容、结果,是企业拥有某一知识产权的法律凭证。档案的凭证作用可以有效地证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当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企业档案可以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企业档案可以反映和培养企业文化,它形成和产生于企业家和企业员工各种企业活动过程中,记录着企业经历的成功与失败。企业档案是企业员工知识培训的必备教材,通过企业档案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教材,使企业员工能迅速融入本企业,提高业务能力。

企业档案知识管理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更是一种管理理念,企业档案不仅具备知识特征,还是企业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已成为许多企业战略行为和价值观的一部分。

3?3企业内部资源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大型企业中,知识管理已经开始启动,但企业内部的各种知识资源却并未得到合理利用。实施了知识管理,建立了知识服务中心,但非常重视竞争情报、市场动态等外部知识资源的获取、分析,不重视企业内部的档案、图书资料、视频图像等知识资源的挖掘,让大部分有效知识资源闲置。这种知识管理模式叫做“情报导向性”知识管理模式。实施这种知识管理模式的企业忽视了企业的原生性信息,致使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得不到盘活,仍是死水一潭。因此,在获取外部知识的同时,企业也应该重视内部信息资源的开发,先将自身具有的资源充分利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管理。

4对企业档案内部资源实施知识管理的方法

4?1建立企业知识库

通过建立面向知识管理的知识库,积累和保存企业各种文档信息和知识资产,能够更好地实现档案及其他信息的共享和整合。总体来说,企业知识库基本由下列一些知识和信息组成:企业基本信息、包括公共关系信息、年度报告、预测分析报告、产品和服务信息、经营业务信息、业务经验信息、基本流程信息、顾客信息等。借助网络传输,把企业各个部门连为一体,使知识可以最短时间零距离地向每个员工、每个岗位延伸,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传播。每个人、每个小组形成的信息和知识都必须存储到知识库中,而需要知识的人也能从知识库的知识存储系统或者专家系统中找到所要的知识。而且,知识库还能起到蓄水池的作用。企业人员流动不可避免,知识库通过将每个员工所创造的知识成果、业务经验文档化,避免了才随人走从而削弱企业的知识储量。

4?2对馆藏档案进行分类整理,提供知识服务

企业档案馆的档案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它们的利用率却并不高,档案人员只是被动地对归档的文件进行接收和管理,而且在服务中较少考虑用户的需要,造成大量宝贵的资源白白堆积。如何能够改变这种管理现状,深入挖掘其中的知识,为企业贡献其价值,是档案馆进行知识管理的重中之重。而对馆藏档案进行分类整理,提取其中的信息,为企业提供知识服务就是一个方法。档案人员通过对馆藏档案的开发,可以建立专门性的档案信息库。如武汉市城建档案馆,根据武汉市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开发了《武汉市城市综合管网管理信息系统》和《正格城建档案管理系统》,并于2007年,开展了《建设工程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的项目研究,这些系统的开发和项目的进行都是武汉市城建档案馆为了更好地管理馆藏档案、寻找其中关联、挖掘档案知识而做出的努力,这些项目的成果都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认可,有非常高的实用性。另外,收集企业内的信息资源,制作企业人才信息库也是一个提供知识服务的途径。

4?3鼓励员工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将个人隐性知识转变为组织知识资产

企业知识不仅涵盖了文件、档案等大家熟知的显性知识,还包括隐藏在员工脑海中的隐性知识。人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类是技术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经验、技巧和社会关系等;另一类则是认识方面的知识,包括心智模式、信念、价值观等。人是知识的重要载体,企业在知识管理时代必须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长效机制,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员工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扩大知识共享的范围。而企业档案部门则应与企业员工保持密切的交流与联系,共享知识,并及时进行知识归档。我们可以通过访谈、会议记录、交流互动形式,将本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经验型知识挖掘并记录下来,将个人的经验知识转化为企业的知识财富。知识管理要求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与互动,利用知识的流转运动来增加知识创新能力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特点,也是企业的人本管理及流程重组思想的体现,企业档案工作应该而且能够成为这种运动的中介之一。

5结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知识管理越来越重要。企业在获取外部知识的同时,企业也应该重视内部信息资源的开发,通过对企业档案的管理和挖掘来获得更高级的知识服务,做好对自身的知识管理。企业档案工作应该抓住这次机遇,调整工作目标,准确把握环境的脉搏,通过多种工作方法,集中精力做好显性、隐性知识的挖掘,努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海静?基于知识管理环境的企业档案工作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崔贞顺?关于知识管理背景下的企业档案管理[J]?现代营销,2012(12)?

[3]徐拥军?论企业档案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作用[J]?档案学通讯,2004(3)?

[4]苏伟洲?中国企业流程再造(CBpR)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3)?

[5]于春明?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档案开发利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篇2

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新媒体新生态”论坛中指出新媒体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把满足受众用户需求作为一切的出发点。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和知识传播的手段更为多样化。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日趋发生变化,很多中国的很多企业利用微信、QQ等新的媒体方式在企业内外所形成的社交网络中进行知识共享和信息传播,如何利用新媒体这些新兴的知识和信息传播工具,更好的促进企业在新媒体所形成的信息生态系统环境下的知识共享,这是当前媒体变革发展中需要企业重新思考的新问题。国内外学者近几年分别展开了针对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ingiRunaredvardsson等研究了知识管理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好处,并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员工能力、创新意识、客户满意度是推动企业发展知识管理的关键。JingyuanZhao等学者使用实践和案例方法对中国企业知识管理进行分析,包括知识管理的认识、知识管理的阶段和知识管理的应用。CuiKai利用SpSS中多元统计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对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进行合理的评估。国内学者黄蕾从产业集群视角出发,分析企业如何利用知识组织建立管理体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并发挥主导作用。董小英等以共同演化理论为基础,研究企业竞争战略和知识管理,并以李宁公司为例,提出企业模仿战略和运营知识管理。王娜以知识管理中的“pSCa(即知识的生成、积累、交流和应用)”闭环理论为基础,分析企业知识管理和服务创新的互动机理,以中国it领袖企业联想集团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从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国外知识管理的研究已深入到企业内部,侧重于对知识进行管理、开发、利用以及绩效评估等方面,我国学者对知识管理研究也逐步向企业延伸,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对企业战略、服务创新和知识管理实现等方面的研究。在新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针对企业发展中所形成内外社交网络中的知识管理需求和特点,从信息生态理论进行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文基于信息生态系统要素视角,对新媒体时代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回答以下几个研究问题:①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是什么?②信息生态系统视角下,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是什么?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根据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更好地引导企业利用社会网络更好地开展知识管理工作?本文的研究试图回答上述三个方面的研究问题,以更好的呈现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特点。本文的研究,在理论层面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的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在应用层面能更好地指导基于中国情境的企业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开展知识管理。

2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的提出

(1)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informationecology)用来表达生态观念和日益变得重要和复杂的信息环境之间的关联。信息生态的核心是强调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所构成的信息生态系统的“和谐性”。关于信息生态系统的概念,国外学者GeorgeZillante认为企业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企业和系统环境共处的动态平衡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受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国内学者曲晨竹等认为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由企业信息系统及其内外部环境共同构成,其中包括人、技术、信息和环境,这种构成并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存在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是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内容涉及企业的研发、生产、业务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各个环节,其知识管理的内容需要实现信息生态系统所强调的“信息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三者之间的和谐发展,进而才能通过企业采用合理的新媒体技术,在内外新媒体信息环境的引导和作用下,实现社会网络中内外知识资源的整合。

(2)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可以利用员工所构建的社交网络或QQ群,新媒体技术进行企业内外知识资源的共享。abeckera认为,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环境变化,企业需要通过实施知识管理等措施来增强组织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企业知识管理过程涉及知识收集、知识传递、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四个关键环节:①知识收集阶段,企业借助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简称KmS)或新媒体的相关工具对研发、生产、销售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文档及隐性知识进行收集。②知识传递阶段,通过邮件、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和企业Koa(知识管理型办公自动化平台),以协同知识管理为基础,将企业内部的通知公告、文件管理、知识经验、组织机构、审批手续等通过网络手段联系起来,实现企业各种知识资源的集中管理和知识传递。③知识共享阶段,企业通过互联网和内网为企业内外部的员工、客户、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合作伙伴提供大量信息,同时通过在线培训和微视频,为员工提供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的平台。④知识创新阶段,企业利用新媒体工具将创新的想法及创意利用新媒体工具在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平台中进行,并在企业内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交流和互动,以不断完善知识创新的想法和创新的成果。

(3)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信息生态系统。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需要构建信息生态系统,以实现企业内外知识资源更好地整合。其知识管理中信息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信息人(企业员工)、信息技术和信息生态环境。其中,信息生态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社会环境下所有企业以及其它组织,共同产生的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人的影响。其中,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生态环境分为企业利用新媒体的内部环境和企业的外部环境。新媒体环境下,企业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会面临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生态环境,也可称为微观和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为企业的内部环境,包括利用新媒体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采取的激励机制、制度建设、宣传活动和政策导向;宏观环境为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企业利用新媒体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受到的国家政策、经济、法律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从知识管理的过程来看,企业的知识收集、知识传递、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会受到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中的信息人、信息技术、信息环境(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从“新媒体,新生态”所构建的信息生态系统视角上看,主要强调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员工、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之间“和谐发展”。因此,本文从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角度出发,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试图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生态系统对知识管理实施过程影响的关键因素,进而指导中国的企业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开展知识管理,实现媒体变革过程中企业知识资源的内外整合。

3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

(1)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因素,本文收集和整理了国内外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模型。国外学者ed⁃garSernam从资源组织、信息管理、环境优化等角度构建了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的成熟模型,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和竞争力。国内学者赵西萍等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概念模型,从管理性因素、内外部环境等几方面分析了知识管理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张鹏等从管理者、员工、流程、文化、技术、内容等六个维度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影响因素模型,用aHp决策分析法结合企业进行实际调研,帮助企业改进知识管理水平。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知识管理过程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的知识管理特点,利用信息生态系统理论,从“信息人、信息技术和信息生态环境”三个构成要素出发,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2)文献回顾及假设建立。基于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的相关理论,本文从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开展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进行文献回顾和假设建立。①信息人。即企业的员工,他们在企业的知识管理推进过程中,在整体的信息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知识共享意愿、分享意向和吸收能力对推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学者Simonin运用实证的方法进行分析,将知识拥有者的共享意愿用知识拥有者对知识的保护程度来度量,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研究,探究了这种保护程度(发送动机)与知识转移、共享效果之间是否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学者Szulanski归纳了企业中知识接收方的消化知识能力对知识管理效果产生的影响,即接收知识的动机、保持能力和吸收能力对知识管理实现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H1:信息人对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呈正向影响。

②信息技术。企业采用的信息技术是企业之间实现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国外学者Hendriks的研究中指出信息沟通技术的使用对显性知识共享具有更明显的影响。学者Currie.G等人认为信息技术中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会有效促进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发生。学者whiteRS同样认为企业内部所采用的企业信息系统越先进,越能促进知识共享行为的发生。国内学者张杰在其研究中表明,企业利用网络基础设施等it技术促进知识分享的程度越高,就会越有机会将问题进行反馈,加速信息或者经验快速增长,有效激发员工挑战困难的欲望,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成果的产出。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H2:信息技术对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呈正向影响。③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是一个微观概念,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包括员工的激励机制、企业制度建设、组织结构和组织宣传活动等。国外学者Bartol.K指出团队的激励政策会促进企业知识的共享,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组织更好地实现。ConnellyC.e.在其研究中指出,企业对知识管理制度建设的支持程度,会促进知识管理的实现。Srivastava.a.等在其研究中表明,企业的组织结构越复杂,越不利于知识转移与共享;而是精简的制度建设,相对分化的权力制度会促进知识转移与共享。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H3:企业内部环境对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呈正向影响。④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是一个宏观概念,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包括国家宏观的政策、社会经济及产业网络环境等。国外学者Daven⁃portthomas等人指出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内部的沟通与交流,更好的推动了知识的获取与传递。国内学者赵爽认为国家政府机关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企业积极的参与到知识共享的企业联盟。邓少军等认为,在产业网络环境下应根据参与者的关系,提出企业知识共享与保护的权衡机制,从而制定相应的策略,为知识共享营造良好的环境。H4:企业外部环境对推进企业的知识管理呈正向影响。

4实证研究

(1)样本及问卷设计。本研究在问卷发放的过程中,先进行了试调查。根据试调查样本反应出的问题和个别调查人员的访谈,课题组对调查问卷的研究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在正式调查实施的过程中,调查样本主要集中在企业的代表性行业,重点针对汽车、装备制造、冶金和石化行业四个典型行业,样本发放的对象包括一汽大众、一汽轿车、一汽富奥、郑州宇通、长春客车、通钢集团、吉化集团8家代表性企业。本次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形式采用了一般性选择和李克特五级量表。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组陈述遵循“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非常不重要”这五种由浅入深的选项构成,并分别赋予其相应的分数5、4、3、2、1。发放调查问卷251份,实际有效回收样本21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4%。

(2)描述性统计分析。在211份有效调查问卷中,问卷的答题者基本上都是企业中参与知识管理活动的工作人员。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他们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参与调查人员特征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通过对回收的有效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可以总体上把握被调查者的特征。从被调查者的职位看,普通员工占34%,管理人员占32%,技术人员占13%,调查结构很好地代表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人员层次结构;从年龄结构看,30岁及以下的占37.91%,30-40岁占29.86%,40-50岁的占20.38%,50岁以上的占7.11%,反应出样本调查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从教育程度来看,本科占39%,硕士占21%,博士占12%,调查对象的学历层次分布较为合理;从性别来看,男性62%,女性38%,反应出企业中男性所占的比例较大,符合行业性别分布特点。因此,综合调查对象在职位、年龄、教育程度和性别方面的比例情况看,调查对象的样本分布较为合理。

(3)信度和效度检验。为对样本数据的可靠性进行检验,课题组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数据结果显示,Kmo值为0.718>0.5,说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由Bartlett球体检验值,可知各变量独立的假设不成立,即各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也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可以看出问卷的总体设计比较合理。因此,效度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问项的数据可靠性较强。

(4)数据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数量分析方法,它用于分析事物间的统计关系,侧重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通过回归方程的形式描述和反映这种关系,帮助人们准确把握变量受其他一个或多个变量影响的程度,为预测提供科学依据。在本文中,因变量为企业的知识管理实现,自变量为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即可建立影响企业知识管理过程的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模型为:知识管理实现影响因素=a1+a2*信息人+a3*信息技术+a4*企业内部环境+a5*企业外部环境依据回归系数的计算结果,R为0.714,R方为0.510,调整判定系数R方为0.502,即可认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大,即“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解释了知识管理总变异性的51%,被解释变量可以被模型解释的部分较多,调整的R2对总体值做了更好的估计。由表3可知,该模型因变量的总离差平方和为146.318,回归平方和及均方分别为73.389和18.347,剩余平方和及均方分别为72.930和0.323。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56.856,对应的概率p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包含所有变量的回归模型能够显著地预测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原假设R2=0被拒绝,在此过程中认为模型中的各偏回归系数不同时为0,自变量与因变量全体的线性关系显著,可建立线性模型。由表4可知,在该模型中,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知识管理实现回归权重都是正值,说明各要素均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同时,得到的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多元回归方程模型为:知识管理实现影响因素=-0.551+0.270*信息人+0.194*信息技术++0.129*企业内部环境+0.102*企业外部环境由多元回归方程的分析结果可知,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均对企业知识管理实现产生正向影响,即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那么企业知识管理实现的影响因素将分别提高0.270、0.194、0.129、0.102个百分点,且四个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排序为: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通过表4中预测变量的t和p值,可以检验每个预测变量的显著性,各要素对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过程均有支持原假设并且有正向影响,其作用关系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5)讨论分析。从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从整体假设的支持结果进行分析,t值和p值的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四个假设(H1、H2、H3、H4)均支持,即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和企业外部环境对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过程均呈现正向影响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从信息生态系统角度分析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过程的影响因素,其理论研究基点具有可行性。第二,从影响因素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非标准化系数B值结果表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生态系统要素对企业的知识管理实施过程的影响程度,按作用大小依次是“信息人>信息技术>企业内部环境>企业外部环境”。信息人(即企业员工)在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对推动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管理的实现起到关键的影响,是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其次,是信息技术,企业在利用新媒体实现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新媒体技术技术的推动才能实现好的知识管理效果。第三,从所构建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分析,R值结果表明模型整体的拟合度较好,说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理论的企业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可用,可以作为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知识管理过程的相关指导。企业在利用新媒体推进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应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知识共享的意愿,同时通过建立利用新媒体进行知识管理的沟通、交流、共享和管理平台,加快推进知识管理的步伐。同时,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内外部环境的利用。最终,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员工、信息技术、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和谐发展。

5结语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篇3

关键词:Swot分析;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缺口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当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结构的重大变化,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同时也使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变得越来越困难。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近些年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企业的竞争环境更加恶劣,以至于企业不得不把目光从关注其外部产品市场环境转向其内在环境,注重对自身资源和知识的积累,以形成独有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已经做了一定的探讨与研究,并得到了一系列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BowerDw.将Swot分析用于帮助组织确定战略目标,并通过实例分析为组织选择实施知识管理项目提供参考框架;HoubenG、LenieK以及VanhoofK.在2002年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Swot分析系统,以解决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RoweaJ在1999年提出将Swot分析框架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并运用于企业决策制定的不同阶段,以更为有效地支持企业决策;国内学者吕巍及吴韵华根据ZackmH.的理论提出企业知识资源分析框架以及相应的知识管理战略。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从企业内部角度分析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而关于企业如何运用Swot分析工具,明确组织知识管理的现状以及面临的外部环境,进一步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战略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对此类问题进行探讨。

一、企业Swot分析与知识管理战略

(一)企业Swot分析。Swot分析方法最早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是一种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及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进而明确组织的相对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战略对策的一种系统分析工具。在Swot分析中,S代表企业的长处或优势;w是企业的弱点或劣势;o代表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t为外部环境所构成的威胁。自提出以来,Swot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组织战略的研究与竞争分析,并已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分析的重要工具。

一般来说,Swot分析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及条件进行分析,明确企业现阶段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外部机遇和威胁;其次,以企业内部条件中的优势和劣势为一方,以外部环境中的机遇和威胁为另一方,构造二维矩阵;最后,以Swot分析得出的结论为参考依据,制定企业管理战略。

(二)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领域,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经济体系的运行,知识管理风暴正引领各国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入。知识管理也逐渐成为中国企业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随着知识管理战略研究的兴起,国内外学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在国外研究领域,w.m.Cohen和D.a.Levinthal认为,知识管理战略在资源观的框架内可以视为一种全面的变化过程和组织变革形式,它通过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实现组织创新。另外一位学者m・H・Zack则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是指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战略、策略和管理方法的集成,其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并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价值。在国内研究方面,林东清提出知识管理战略是指组织要成功、有效地管理内外部有价值的知识,首要任务是如何规划适合知识管理成长的组织结构、文化、流程、信息技术结构,以及管理制度和人员训练等工作。苗婷婷指出,知识管理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体现,是对知识管理活动的总体规划。这一定义与m・H・Zack的看法较为类似。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是指企业在充分把握内部知识资源及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将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作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并对这一资源进行管理、计划、传播、创造的一系列战略、策略以及管理方法的集成,是对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战略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管理战略应成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引导和促进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实践和创新,帮助企业树立知识管理观念并培育企业知识管理人才队伍,进而在企业中培育知识管理文化。

二、Swot分析与企业知识管理现状

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其前提首先必须是了解市场对知识的需求,分析竞争对手的知识状况,明确组织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存量、结构与分布,进而发现企业掌握的知识优势与发展机会或是知识劣势与外部威胁,最后有效地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因此,企业应善于运用Swot分析工具对自身知识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下面,本文就以Swot分析为工具,分析企业的知识现状。

(一)知识需求。知识作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对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就所面临的来自外部环境的机遇和威胁而言,企业是否能够尽可能地把握机会并合理规避风险,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所需的知识。同时,由于不同类型的组织在面对不同的内外部环境时,会产生不同的知识需求,所以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时,首先应该对知识的需求进行管理。总体而言,企业的知识需求贯穿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始终,企业在任何时刻都会有特定的知识需求,其运作过程中的任何事务也会诱发不同的知识需求。一般来说,知识需求具有以下特征:(1)个性化;(2)网络化;(3)多变性;(4)开放性;(5)综合性。

(二)知识供给。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学术界对于知识供给概念的定义尚未统一。若按照一般产品的供给模式来看,知识的供给应是指将知识信息从生产环节传递到消费环节的活动,需要通过各种传媒和专门机构等在内的多种途径得以实现。知识供给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基本任务应是通过对知识资源的整合和运用,使其边际效用趋向于最大值,实现知识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认为,从Swot分析的角度出发,企业的知识供给应是指构成企业知识资源优势的知识拥有,以及形成企业知识劣势的知识欠缺,二者共同构成企业的知识供给,代表企业的知识现状。

(三)知识缺口与知识冗余。JosephBarkai明确提出,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之前应该先进行知识缺口管理。而知识管理的战略不应该停留在管理企业已经拥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而是应该关注企业需要的知识,建立一种文化和过程来识别知识缺口,并对之进行管理。中外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组织知识缺口进行了研究,对此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其中较为准确的是ianmcBriar,ColinSmith,GeoffBain,peterUnsworth,Stephenmagraw和JohnL.Gordon等六位英国教授在《Risk,gapandstrength:keyconceptsinKnowledgemanagement》一文中提出的知识缺口概念,即知识缺口是一种知识差异,这种差异是组织履行其使命所需要的知识和组织目前(由于雇用员工、研发技术以及获取其他形式的知识资源)已拥有的知识之间的不一致引起的。

根据上文分析,企业为生存发展而需具备的知识需求及其现有的知识供给并不总是吻合的,这就产生了知识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一致性。本文认为,这种不一致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企业本身具有,但这类知识对于企业把握机遇、规避风险而言无关紧要,也不足以构成企业竞争优势或劣势的关键影响因素,即形成企业的知识冗余;另一种是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所需要,但企业现阶段并不具备的知识,即形成企业的知识缺口。知识冗余与知识缺口共同构成了企业知识供需的失衡,即企业的战略性知识缺口。如图1所示,图1中的知识C、D表示企业具备的知识正是其所需要的,称为知识吻合;知识a、B表示企业所需要但现阶段并不具备的知识,称为知识缺口;知识e、F表示企业现阶段具备但对于适应外部环境无关紧要的知识,称为知识冗余。(图1)

三、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知识管理战略

通过分析知识需求与知识存量,得到相应的知识缺口,明确企业内部的知识优势与知识劣势,寻找到弥补知识缺口的方法并以此开发或创造外部环境的机会,或尽量避免外在威胁以创造最大化价值,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Hayek在1945年提出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即企业自身投入资源生产知识,如技术知识、常规决策知识;二是企业外部,即包括市场交易、合并或收购其他企业、企业间战略联盟等。通常,组织可通过实施三种基本的知识管理战略来获得并保持其竞争优势,即知识创新战略、知识转移战略以及知识保护战略。它们所涉及的知识处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取(在环境中辨别知识并转移这些知识以为组织所用或内部化)、选择(在组织的知识资源内部辨识知识以供使用)、内部化(吸收新的知识或改变组织的知识本质)与使用(形成新的知识或是在组织外以一种有用的知识外部化某些知识)。企业会采取何种知识处理活动,取决于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

本文认为,根据企业知识供需的不一致性所产生的知识现状以及传统“波士顿矩阵”的划分方法,可将企业的知识分为“问题知识”、“明星知识”、“现金牛知识”以及“瘦狗知识”四类,如图2所示。企业应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采取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图2)

(一)针对知识吻合的知识管理战略。所谓的知识吻合是指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所需要的知识正是其自身现阶段所具备的。此类知识对于企业把握现有的竞争优势以及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维持和获取新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如图1所示,知识C、D均属于企业知识管理中知识吻合的范畴。其中又可划分为图2中的“明星知识”和“瘦狗知识”两种类型。瘦狗知识一般为显性知识,即在组织知识管理过程中本身所具备,同时也为组织生存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类型。此类知识体现为在企业现阶段管理运作中对企业竞争力的形成具有一定作用的知识,但这种作用的影响较小,一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会产生大的影响,或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将被逐渐替代和淘汰。针对这一情况,企业对此类知识应采取分析机会下发现和创造性扩张知识,或淘汰陈旧知识的处理方法,在维持企业知识管理活动正常运作的前提下,对此类知识进行适当的运用、替代或淘汰。“明星知识”一般表现为显性知识或隐性知识,同样为组织知识管理过程中所具备,同时为组织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知识类型。与“瘦狗知识”不同的是,“明星知识”一般为组织的领先知识或有竞争力知识。此类知识既是企业现有竞争能力的基础,又对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十分重要。因此,若企业难以把握这一部分知识优势,而为竞争对手所获取,对于企业的打击将是十分重大的。因此,对于此类知识,企业应采取知识转移、保持创新优势以及重视知识保护等知识管理战略。采取此类战略的企业,应着重于对知识的获取和内部化等处理方式。知识的获取可使企业通过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辨别知识吻合中的关键知识并对其进行转移,以使这些知识成为企业牢固掌握的资源,同时通过知识的内部化使这些知识逐渐成为企业的规章制度甚至企业文化。为了避免知识内部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知识封闭,企业在采取以上处理方式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对知识进行转移,特别是对于难以系统表达的缄默知识,应注重建立流畅的组织内部沟通渠道。

(二)针对知识冗余的知识管理战略。如上文分析,知识冗余的产生是由于企业目前所具备的部分知识并不为其现阶段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或是并不构成企业知识优势或知识劣势的关键。具体体现为图2中的“现金牛知识”。企业往往认为知识冗余对于自身而言无关紧要,就不必花费多余的企业资源来消除知识冗余。实际上,由于企业总是倾向于从已有的竞争优势中获得利益而不愿轻易做出改变,然后随着企业的发展,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企业可能由于现有竞争优势的难以维持而被竞争对手赶超,或现有的知识吻合中的知识资源也会由于未加有效管理而成为企业知识冗余。因此,消除知识冗余的知识管理活动,对于企业克服知识管理惰性、重视知识管理创新以及不断寻求新的知识竞争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体来说,企业对于知识冗余一般可采取充分发挥现有知识作用、注重知识更新以及适当的知识保护等知识管理战略。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对此类知识进行知识选择以及知识使用的外部化等处理方式。企业应运用知识选择,从自身知识资源中辨别出知识冗余。在知识冗余中,有一部分知识是企业现阶段所不需要,但对其今后的生存发展以及新的竞争力的形成和持有而言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应对其进行保护,以便日后的重新发掘和使用。而对于企业现阶段不需要,在将来的运作管理中也无重大影响的知识冗余,企业应运用知识使用的外部化处理方式,将这一部分知识转移到组织的外部。

(三)针对知识缺口的知识管理战略。本文中所定义的知识缺口是指企业自身所不具备,但是其为适应外部环境所必需的知识。如图1中的知识a、B所示,这一部分知识也可认为是企业的“问题知识”。由于这一部分知识对于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若这一缺口长期存在,将会导致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周期中难以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甚至现有的竞争优势也难以维持。因此,采取正确、及时、有效的知识管理战略,弥补企业的知识缺口,对任何企业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进行知识缺口的弥补,企业应采用学习和寻求新的知识、获取知识内部化、创新知识等知识管理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企业可采取知识的使用形成和内部化等知识处理方式。即企业应通过学习和创新掌握新的知识,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或通过对原有知识的创新来使既有的知识可被企业重新利用。同时,企业应注重对重新利用或新获取知识的内部化,以使这部分知识真正成为企业知识资源的组成部分,维持并不断获取企业的知识竞争优势。

综上,针对不同的知识状况,采取不同的知识管理战略与知识处理方式归纳为表1。(表1)

(四)制定相应的企业知识管理策略。为使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顺利实施,企业应做到:(1)建立基于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知识库。企业应适当建立一条以企业-咨询公司-系统集成商为主链,并能够顺利拓展到上下游企业的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以提高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知识转移的速度和质量,为知识的内部化、外部化、整合化以及社会化提供基础;(2)建立知识转化以及知识分享的企业文化。鼓励组织成员进行知识创新。企业应关注良好的知识管理氛围对于知识学习、交流、转化和创新的重要性,塑造组织内部平等、轻松、自有的知识管理氛围,以利于供应链内部和供应链上知识的流动、转化和创新;(3)创建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从根本上提高知识转移效率的有效途径,对于开发组织的学习能力,加快组织内部知识转移和创新的速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组织提供了共享、提炼和创造知识所需的基础和系统。

四、结语

本文以Swot分析为基础,对企业的知识需求与知识供给进行分析,得出企业知识吻合、知识冗余以及知识缺口三种企业知识现状,进而提出相应的知识管理战略及知识处理方式。本文的观点对于企业在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以及自身资源拥有状况,制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与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由于学习型组织的类型较为复杂,因此本文所探讨的知识管理战略在各企业处理知识资源状况、开展知识管理活动时面临着不同的状况时会涉及不同的适用条件,进而影响到其实施效果,这还需要更多的学者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考献:

[1]BowerDw,HemingerRa.DevelopmentofaStrategicDecisionFrameworkforidentifyingandSelectingKnowledgemanagementprojects.proceedingsofthe35thHawa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ciences,USa,2002.

[2]HoubenG,LenieK,VanhoofK.aKnowledgeBasedSwotanalysisSystemasaninstrumentforStrategicplanninginSmallandmediumSizedenterprises[J].DecisionSupportSystems,1999.26.

[3]吕巍,吴韵华.知识战略选择――战略管理的新命题[J].复旦学报,2001.2.

[4]袁静,郑春东.组织知识需求的诱发与知识需求管理[J].科学管理研究,2003.5.

[5]杨小云.知识需求与个性化知识提供[J].图书馆学刊,2005.5.

[6]王丽新.现代图书馆知识供给管理模式与理念更新[J].江南大学学报,2002.6.

[7]袁静.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知识需求管理[D].商场现代化,2007.14.

[8]汪娟.基于知识缺口的企业知识联盟选择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7.6.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篇4

1.知识管理的含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知识进行系统的管理,有助于学习者更好更快的进行研究、学习与应用。知识管理是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上的新的管理科学观念,它是指以企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所依赖的知识及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也是对知识连续过程的管理,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的需要,确认和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

2.知识管理现状。从知识管理的方法来说:目前我国各行业知识管理的难题在于,即便拥有最完备、最规范的文献资源体系,仍无法直接面向战略管理的问题和对象,系统化地获取、梳理并理解知识。其根本原因在于,以往无论哪一类型、哪种渠道的知识传播者,均未能真正确立面向服务对象的知识服务理念,且对知识服务必须依赖知识管理的规律认识不清。从企业内部来说,一方面从管理者到员工,大多还没有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现有的知识杂乱无序的散布在企业内部,像随处可见的空气一样,虽然珍贵,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企业的各部门进行组织管理时,都还未尝试,将知识管理应用于企业的战略管理,这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与市场的需求。

二、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1.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企业战略管理一词最早由安索夫在1976年出版的《从占率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解释为将企业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不同的研究者对战略管理的理解不同,普遍的观点可表述为:企业战略管理是确定企业使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营要素确定企业的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可分为确定企业使命,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战略分析,综合内外部因素,进行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最后根据方案的运行效果进行战略评价。

2.对传统战略管理的评价。传统的战略管理以企业目标为导向,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整个企业好像一台计算机,战略好像主机,是整个计算机的内核与关键,统筹指挥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协调有序的工作,显示器所显示的清晰的文字与图像是企业的外在形象,即企业呈现在市场上的风貌与状态,这依赖与高层管理者以企业战略为核心,进行正确的决策,企业员工的准确执行,财务部门合理的投资、筹资方案,市场部门的优势宣传等人力、物力、财力等实体投入与知识、技能、观点等非实体投入,当然,计算机不是孤立的,网络提供了广阔的与外界联系的空间与渠道,企业也是如此,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同时,也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政策环境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市场环境及消费者需求对战略方案的影响,有时需要我们不断调整现有的方案,以达到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这是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需要企业的管理及经营者不断的实践、尝试、思考、改革、创新。

三、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

企业通过知识的创新突破得到成长,而知识要创新,要突破与企业的知识积累密切相关,而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获得,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掌握并储存知识,知识的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质的飞跃,在知识的突破点达到创新的成果,循环往复,是一个连续学习、积累、创新的过程。企业知识学习的途径可以分为企业外部学习和企业内部交流。所谓外部学习是通过与其他企业、机构、企业外部的人员、环境等进行交流与联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或为企业解决现存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或和途径,或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全新的视角,或填补企业的知识空白,或将现有的陈旧的知识进行更新,不可否认,有些知识表面上看来并不适用于本企业,可是,通过一些转化、改良与组合后,将为企业所用。总之,通过外部的学习,将知识为一种工具,整合、应用企业的资产与资源,并结合企业现有的知识,推动知识的创新突破,从而应用于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实现利润的增长与企业价值的提升。内部学习主要是企业内部同一个部门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这些知识来自于人脑,内化为人的思维方式,做事习惯等,外化为人的行动,是最难被学习的,却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通过企业内部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不仅将企业现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整理、串联、融合,而且不同思维的碰撞有利于知识创新,将这些新旧知识加以提炼、整合,去粗取精,以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为导向,以近期战略目标依据,将知识的管理与战略管理进行有效融合,实现从战略主导的企业向知识型企业的过度与转化,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为企业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平台。知识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信息数据库的整合与构建。过去10多年来,各行业企业获取知识、信息与情报,主要通过文献数据库检索来实现。这种以“大资源”、“大发现”为特征的图情模式,以国内外资源整合、文献类型与学科分类为基础,简单检索、高级检索、联邦检索、专业检索、跨库检索等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发展初期,对各行业构建数字化文献情报服务体系、促进新知识推广与应用、提升利用知识开展创新的信心等方面,均起到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在全面调研、深入认识各行业战略管理特征与知识管理需求的基础上,从知识文化传播顶层设计与未来发展的角度,开始了打造知识服务产业新模式的“二次创业”,并围绕资源加工、知识挖掘、产品研发等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新的发展要求与方向:

1.是借助主题标引技术,实现面向研究问题及对象的查全查准。

2.是借助XmL与知识挖掘技术,实现面向知识的直接检索。

3.是面向各行各业战略管理与创新需求,提供新颖、权威、可定制的知识服务。

四、结语与展望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篇5

关键词:知识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最具战略性的资源与资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一种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及更新过程,是对知识的一种创造、应用及规划管理过程。面临市场竞争局势的愈演愈烈,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企业要发展,就要创新战略管理,就要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就要以知识创新推动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就要通过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并以新知识为媒介为企业创造全新的价值,就要以适宜知识经济时展的知识管理策略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

一、当前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令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变得复杂和易变,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已经无法适存和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战略管理理念缺乏科学性,管理方式过于线性化。在企业战略管理的传统形式中,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相对单一、理性、硬性,相对极端的管理方式无法及时化解复杂的外界环境刺激和企业内部突变时所产生的矛盾。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在管理的思维线路和模式上呈现机械化状态,这种状态下的管理思维对于企业发展的环境、知识文化的传递和员工的激励作用有限。环境变化是影响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因素,预见环境的变化性与复杂性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却未能意识到这一点,其研究的重点仅仅是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单一性的分析令企业的战略管理理论的自我完善速度减慢,令企业的战略管理理念缺乏一定的科学根基和说服动力。

2.传统的战略管理仅注重显性知识,忽视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在传统的企业战略管理中,知识管理被狭义地看待,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以其清晰的特性备受关注,并且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根本;而隐性知识却以其隐藏性的特点被忽视、被忽略,被看作是与显性知识相同的性质而存在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之中,也被认为是可以过渡、交流和传递共享的。这种传统落后的、错误的知识观点令企业的战略管理无法展现成果和达成成就,令企业的战略及战略管理方法和框架无法达成创新优化。

3.传统的战略管理将管理的核心归结在企业的竞争上,由于知识经济的盛行和发展,知识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产要素,传统企业战略管理中以竞争为核心的管理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已经无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养分。知识经济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已经将管理的核心进行移位,已经由以竞争为核心的管理形态转化为以知识的交换转移和交流共享上,企业管理的发展将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与创新程度上。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战略管理与知识管理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企业的战略管理需要在知识操作的基础上进行,需要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就是知识生产、储存、传递和应用的动态性过程,是包含企业所有业务活动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过程。

1.企业战略管理的本质是知识的进化过程。以传统的经济视角进行分析,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是外部环境的变动和竞争形式的刺激。但是企业的发展不仅在于外部环境的变动,还在于企业内部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企业战略管理思维和管理方式的研究,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的产生和积累的动态性过程,就是知识的缔造、认知和肯定过程,就是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竞争力相互整合、相互匹配的动态过程。

2.企业战略管理思维逻辑是知识的创新过程。企业战略管理,主要表现在企业战略管理思维的适应性、创新性与演进性,是思维逻辑的一种创新与创造形式。企业的战略管理思维逻辑与战略理论过程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趋向于一致,战略逻辑的思维发展是建立在企业已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是在松散化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发展过程。企业战略管理方案的拟定、实施等都是在知识积累与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优化改善的。

三、以知识管理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的有效策略

21世纪企业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知识的质量,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对企业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企业战略管理创新发展的根本所在,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基础。以知识管理的视角进行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是企业环境复杂性与多变性的适应要求,是企业能够正确做出决策和应对市场变迁的根本,是企业重新确定竞争优势的驱动力,是企业不断发展与壮大的不竭动力。

1.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思想的创新。知识管理是企业知识创新的根本过程,是以创新的知识推进企业发展的系统循环过程,是对企业战略思想进行重新定义与建树的关键内容。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中,持续不断的知识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而从知识形态的角度来讲,知识创新就是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作为企业,要将企业发展中客观有形的显性知识进行梳理,让其以清晰、完整的状态传递给企业员工;针对复杂、隐含的隐性知识,企业可以采用人文战略将其对外传播与共享,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的社会化。企业要处理好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与过程,要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要将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要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合并积累,要对纷杂的知识内容进行系统的规划与总结,并将归结的知识体系融入于企业战略管理思想之中,要摒除以竞争为核心的传统观念,树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战略思想,以知识管理的理论基础实现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创新性研究,实现战略管理思想及时转变。

2.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制定的创新。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战略制定是系统行为的交互式动态过程,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知识创新过程。在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管理战略的制定要以企业知识的理性分析为基础,要从全局、最大化企业价值的角度对企业内外知识进行管理,要对有价值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和统一分类,并将这些知识资源作为企业创新管理决策的依据,作为企业战略创新制定的源泉。作为企业的领导者,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要根据企业的特定需求进行企业知识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分析与归纳,要用实效性的观点看待企业知识,要注重企业知识的外部引进与内化吸收,以此挖掘出对企业发展和战略制定有价值的知识。企业还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不断地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及时进行知识缺口的补充和管理,以知识缺口发现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阻碍因素,并以理性的分析实现企业战略制定的有效创新。

3.以知识管理实现企业战略实施的创新。以知识管理为导向进行企业战略实施,就需要企业以智能化的方式进行知识管理,需要将信息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融入到企业的知识管理之中,要利用技术进行企业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深入挖掘,以技术形式应对知识的多变性、复杂性与分散性,以此实现企业知识的创新管理。作为企业,要对企业知识采取内部创新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策略,要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内部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学习,以学习提升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文化水平;企业还要充分信任内部员工,以信任提高员工知识转移的能力,实现个体资本递升为组织资本,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过渡;企业还要注重外部人员的引进,要以薪酬与福利吸引外来员工的加入,将新员工、新知识作为弥补和建立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以新员工、新知识作为企业知识创新的基础,以此完善企业行为主体的知识管理和员工的行为机制,以此实现企业战略的顺利沟通与实施。

总之,知识经济发展鼎盛的环境下,以知识管理为导向来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已经成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关键。作为企业,要充分认知企业知识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要评估好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要确定好企业知识管理的正确方向,规划好知识管理的复杂过程。只有将知识管理充分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之中,只有将企业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只有将企业的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只有将企业知识与员工知识相互统一,才能推进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侯文波.浅析企业的“知识管理”[J].现代交际,2010(09):52.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篇6

1、虚拟企业内涵及特征

虚拟企业的优势在于通过集成各成员的核心能力和资源,实现双赢目的。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虚拟企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边界动态性。虚拟企业一般是由一些独立企业(包括制造商、供应商等)以利益为基础,以各种相对优势为结点组成临时性网络联合体,它突破了传统的企业边界,组织边界比传统企业更动态化、更模糊。

(2)竞争合作性。虚拟企业的竞争是建立在共同目标上的合作型竞争,而不是传统企业之间那种你死我活的对抗性竞争,因而它避免了两败俱伤的最坏结果。

(3)优势互补性。虚拟企业成员之间可以共享各自优势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形成虚拟企业整体更强大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其竞争性。

(4)协作信赖性。相互信任是虚拟企业形成和合作的基础,各成员企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加强了彼此合作和交流,也更加提高了合作伙伴之间的信任度。

2、知识管理概述

20世纪末期,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充分认识到知识和智力等要素对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企业资源领域,传统的厂房、设备和产品等物质要素,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有限,而知识、技术、智力、信息等要素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和企业对知识认识的加深,知识管理逐渐上升到企业战略层面,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学者们的研究,知识管理是对企业的全部知识和对企业知识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最终使企业的知识资源发挥最大价值,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发展的实践表明,知识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目前,一些行业领先企业,如麦肯锡咨询公司、iBm、施乐公司、微软公司等,都已经成功导入了知识管理模式,并建立了知识管理体系,获得了巨大成功。知识管理是为了迎合现代市场发展的需要,运用现代各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企业各种知识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最终充分发挥企业资源的有效价值。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以下六个方面: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开发和创新;确保知识在需要的时候是可得到的;知识的扩散,使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能共享和应用知识;支持从外部获取知识;确保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确保组织成员知道所需要的知识在何处。

二、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在逻辑分析

1、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虚拟企业大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虚拟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大多属于知识密集性企业。对于知识密集型的虚拟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失效,需要运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运作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营,以保证虚拟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

(2)虚拟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智力资产。对于虚拟企业,传统物质资源的作用已经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专利、版权、商标、商誉等智力资产,相比较于传统的物质要素资源,这些智力资源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更高,更能创造巨大的利润空间。

(3)虚拟企业成功的关键靠人力资源。相对于传统企业,虚拟企业对人才的依赖更强。虚拟企业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强,由于缺乏有效的机制作为约束,造成优秀的人才可能会比传统企业更容易流失,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才的流入也更为便利,关键是如何吸引和留住人力资源,这是虚拟企业成功的保障。

2、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适用性

(1)知识管理的条件与内容适宜于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模式诞生于后工业化时代,也即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本成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在知识管理模式中,强调企业知识的采集与加工、知识整理与存储、知识传播与共享、知识创新与应用,而这些内容正是现代虚拟企业提升其竞争优势的基础。

(2)知识管理的智能化与定制化适宜于虚拟企业。毫无疑问,知识管理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表现在其运用了前沿的知识和理论,更体现在其管理技术的先进上。在知识经济时代,顾客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这就需要企业能够为这些顾客提供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而虚拟企业正是为顾客的这种定制化营销而量身定做的,它运作的灵活性、快捷性和精准性都能很好的满足顾客的定制化需求。

(3)知识管理的协同性与灵活性适宜于虚拟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企业在高度分工的基础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协作。在知识管理模式中,正是这种协同与高度的灵活性,使得企业各部门能共享企业内部知识和跨企业间网络知识,从而提高企业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而虚拟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其灵活性和快速反应力,因而知识管理模式非常适宜于虚拟企业的管理。

三、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策略

1、建立知识管理型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

虚拟企业是各个企业成员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利益的动态联盟,其实质在于突破企业边界,在更多的市场空间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动态配置和优化组合。但由于联盟成员间关系很松散,每个成员又具有高度的决策自,因而,如果没有有效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来约束,其协同能力就会大打折扣。因而,建立一种知识管理型企业文化和一套资源整合的管理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2、构建个人、团队、企业、跨企业四维知识管理体系

与传统的企业相比,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要想成功发挥效用,不仅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还与跨企业间的知识管理有密切联系。虚拟企业的记忆知识与单个成员企业不同,它在单个企业知识记忆系统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跨组织知识记忆系统。可见,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既包括个人、团队和企业三个维度层面,还涉及到跨企业第四个维度。因而,虚拟企业必须构建个人、团队、企业、跨企业四维知识管理体系,加强企业内部和跨企业间的知识管理。

3、加强成员企业内部知识的整合与共享

在虚拟企业的成员企业内部,要重视对知识资源的管理,要将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产。通过对单个企业内部知识的整理、获取、加工和整合,形成虚拟企业的组织知识,并通过组织安排和制度安排加强组织知识的信息共享,实现虚拟企业组织知识的市场价值最大化,最终实现虚拟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4、加强跨企业间网络知识的集成与创新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篇7

【关键词】汽车企业管理;管理创新

一、管理创新的内涵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企业的经营活动涉及许多要素,管理活动正是把这些要素有效整合利用的过程;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科学、有效地管理可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然而,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环境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管理创新是指企业的管理思维、方式和技术的变革与完善,是企业面对环境的变化,用新思维和新方法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重新设计,以促进企业管理的有效运营。管理创新是重要而又复杂的过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就必须不断进行管理创新。

二、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1.我国企业当前管理创新存在的不足。(1)企业管理不够细化,企业管理中有很多漏洞、比较粗放。(2)管理组织和方法相对落后,制约着创新能力。(3)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不具备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仅仅凭经验和直觉在管理。(4)管理思想落后,企业及员工缺乏管理创新精神。(5)对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文化建设落后,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2.进行管理创新的原因。随着知识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市场变化更加迅速,企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快速的反应和对知识的利用程度,企业必须进行深刻的管理创新以适应这一变化。当前,我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买方市场的出现意味着竞争的加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把竞争的舞台扩大到了全世界,同时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水平要求提高,这些都要求企业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二是知识经济兴起的要求。知识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交流和创造基础上的经济。在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大规模使用或消耗原料、资源和能源,把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看作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因素。与传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物质的投入不同,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的加工利用和共享。知识经济的兴起,要求企业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向知识经济的管理转变,要求企业进行管理的创新。

三是员工和顾客需求变化的要求。现代人越来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企业中每个员工都希望能得到企业和他人的认可,希望自己的工作符合自己的兴趣,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了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企业管理也要追求灵活和软化。如果还是以一种硬性的管理强制员工的行为,则不能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只有满足了员工的需求,才能促使员工真正地融入企业,更好的为企业服务。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消费者与企业的关系也发生变化,顾客需要更加个性化、快捷的产品与服务,顾客满意成为企业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这些都要求企业进行管理方式上的创新,以适应这些变化。

四是提升企业持久竞争力的要求。成功的企业都有着其独特核心竞争力,它们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企业的发展要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对企业内部知识和资源的一种整合。这种资源整合需要卓越的管理,就是围绕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加强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价值链的重构和资源的配置,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要争取融入这一价值链,在某一个环节要做到一流水平,使自己不可替代,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和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实现管理的创新。

三、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

1.企业管理理念创新。企业要实现管理创新,理念的改变是最重要的,管理理念的转变,最有效的方式是创新企业文化。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员工所有的共同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文化创新包括以下内容:(1)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前提。(2)战略创新。企业要有一种全球视野和变革精神。(3)制度创新。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和不同思想的出现。

2.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创新。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一种规定其内部权力、责任、控制和协调关系的制度,它是为实现企业既定的经营和战略目标而制定的。传统上,企业采用的组织结构通常是层级化、职能化的组织结构。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日益增大的竞争压力,由此出现了一系列能适应不断变化外部环境的创新性的组织结构形式。现代企业向着组织结构扁平化、小型化和弹性化方向发展,从刚性组织向柔性组织管理转变。这种组织结构既可增强企业的灵活性,又有助于调动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营销创新。随着开放和国际经济交往的深入发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正在对接,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外企业竞争,而营销观念和手段的落后往往导致了市场的丧失。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改变着传统的营销方式,传统的分销商环节正在逐步弱化,生产商和客户的距离被拉近。面对这些问题和变化,必须进行营销观念和营销管理的创新和变革。通过营销创新,企业可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

4.战略管理创新。随着跨国公司的涌现,全球范围内企业间的竟争更加激烈,企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在错综复杂的动态环境中,谋求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此企业间要寻求更深层次的合作,企业必须懂得怎样把自身能力和他人的资源或能力结合起来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规划发展目标与路径,管理者要在对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一组满意的战略组合,创造性地、前瞻性的找准企业发展方向。

5.企业文化创新。许多成功的企业独特的企业文化,通过塑造企业价值观和行为理念,建设公司特有文化氛围,会使企业员工形成一种责任感和归属感,调动员工积极性,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文化是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文化的管理是最高层次的管理。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倚重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仅仅指企业口号、标语和仪式等表层文化,更应是一种鼓舞人心的精神。文化建设也是一项漫长的工程,应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全力打造企业文化,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

四、知识管理创新

1.知识管理是要通过知识的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创新和应变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必须进行知识管理,结合企业情况进行创新。这可从几个方面着手:企业内部要实现知识共享,要加强对企业外部知识的利用,要建立企业自己的知识网络。企业实行知识管理能为企业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带来超额的经济效益,企业要重视知识管理。

2.知识管理的特征。(1)知识管理的特征之一是具有时代性,(2)知识管理的另一个特征是知识更新的快速化,(3)知识管理的第三个特征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汽车企业如何有效实施知识管理的有效措施

第一,企业应该对知识管理实行规范化、专门化和部门化的操作。在企业对知识进行管理过程中,企业可设立专门的部门专门的员工对企业内部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管理,使知识在企业内部能够自由快速的流通。一般而言知识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一是了解企业内部信息沟通交流情况,找出迫切需要解决的地方;二是为知识共享和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定期组织自由讨论会、交流会,让员工相互交流心得经验;三是了解企业内部信息需求状况,并请示领导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四是完善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网络,使得信息能够自由顺畅流通;五是定期对知识进行整理更新,保证企业内部知识库能够随时更新,还应及时收集整理员工创造的新知识、新生产工艺。

第二,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应不断吸引和激励优秀人才。企业应建立规范有效的薪酬激励制度,充分调动优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才尤其是关键人才是企业知识创造的主体,他们的积极性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实行有效的激励制度来激励优秀人才。从个人层面讲,虽个人激励计划有很多类型,但所有的计划都应该与个人的绩效挂钩,这样的优点是员工能够容易的看到他们所做的和他们所得的之间存在的关系,这样使多劳多得的现实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当然,对优秀人才的激励还应采取多种激励措施,如年终分红、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计划及收益分享计划和利润分享计划等。

第三,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还应建立与知识管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金字塔式的传统组织结构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相应的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流动快,知识需要共享的特点,组织的结构问题就成为了知识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知识能更快的共享,组织应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缩短管理幅度,以方便知识的上传下达。扁平化组织结构的优点还有它可以给更多的人提供信息共享的平台,大家在同一个层次上进行信息的自由交流和沟通,不必为繁琐的管理层次所累。随着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建立,在企业内部会形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在这样的组织中员工作为个体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彼此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共享,每个人都依赖彼此的能力,所以大家主动学习的动力更加强,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愿景而努力学习进步,并且为之奋斗不已。组织中的团队学习也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企业文化中形成了良性的学习氛围,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将变得持久和强大。因此,企业应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不断改进自身的组织结构,使之能更好的适应知识管理。

企业的管理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管理的变革与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管理创新,完善企业管理各项制度,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得以发展。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企业要想在激烈动荡的环境中谋求发展,必须及时变革,不断进步。因此,管理创新是新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缺少管理创新,企业难以取得持久发展。

参考文献

[1]甘启文.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J].现代教企育业.2006(8)

[2]梁镇.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与探索[J].管理世界.1998(6)

[3]随翠霞.企业管理创新浅谈[J].安徽科技.1999(10)

[4]朱桂林.企业管理在于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0(8)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篇8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管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3—0114—02

全球信息化时代,知识管理对企业的未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发重要。“知识就是力量。”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或者说企业的知识管理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企业经营离不开企业知识

在今天由高科技主导的全球化信息时代,知识价值日益显现,知识对企业的贡献日益增大。如果不树立知识领先意识,企业可以获得局部的和暂时的增长,但不能保持长久的持续的增长。有关资料显示:本世纪初,曾经创造了日本神话的日本七大电子企业除索尼公司外,其余六家全部陷入巨额亏损。可见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成功依靠的是他们对知识资源的成功占有、开发和使用。

要想以知识领先带动企业发展,先要解决好以下三类知识问题:

第一是及时捕捉企业资讯。通常企业已拥有它所需专业的知识和管理信息,但由于信息社会的到来,企业经营必须面对大量的信息。现代社会信息量大,据统计财富1000家企业中有80%以上的员工每小时会收到各种信息至少3次。众多的信息之中,含有对企业有用的信息,比如企业行业动态,宏观经济形势,本企业产品和原料流通信息,国家行业调控政策等等,企业要注意吸收有用的知识,同时又要忽略掉不必要的信息。

第二是企业内外部协调与合作。企业的工作和任务越多,它让所有员工一起工作的难度就越大,工作也就越不容易协调。合作联系不光包括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各员工之间,也包括不同的企业之间,行业内部互通信息。总之,目前经济全球化要求不同地域,不同团队,不同项目的员工、部门和企业进行协调与合作。

第三是企业产品和工艺流程创新。要在迅速变化的全球经济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产品和流程创新。技术革新的速度,企业顾客的需求和随时代不断翻新的服务不断对企业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跟踪行业同类产品的市场变化、技术进步、服务需求等各种信息,并加以有效吸收,不断创新,提高自己,内练真功夫,外树好形象,企业才能保持领先优势、立于不败之地。今年陕西省全面推行企业对标管理,2012年6月22日,李金柱省长还就全省企业开展对标考核工作做了一个专门讲话。实质上企业对标管理也就是在及时追踪行业先进的知识与技术,找出自己的差距和短板,奋起直追,缩小差距,谋求企业的领先发展。

二、企业知识管理对企业的必要性

企业要做到以知识领先带动企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必须对知识加以管理。信息不等同于知识,但信息中蕴涵着知识。知识是企业中的各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是这些人的思想理念、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这些人探索、挖掘和认知企业和企业环境的框架总和。

对于企业来说,知识管理有两大类工作要做:一是日常管理工作中隐含着的知识管理,这类工作的具体体现就是科学管理和管理规范化。二是从战略的高度对企业自身拥有的知识资源进行再认识,再评价,并据此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和开发。

墨西哥的西麦斯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水泥企业,水泥行业的特点是资金占用大,技术含量低,受政策、经济、天气和交通影响大。墨西哥又是发展中国家,各种通讯设施和交通设施都存在很多问题。从直观上看该公司发展前景不大。但该公司总裁萨马拉诺斯是斯坦福mBa毕业,他上任后,对公司的知识资源进行科学整合,采用卫星通讯、客户定货管理系统和网络供应商管理系统对其旗下的工厂、卡车车队和供应商进行动态实时管理,结果公司成了世界级的水泥企业,营业额全球第三,而利润则世界第一。

对上面案例进行归纳分析,笔者认为知识管理有如下三点值得重视:

首先,重视知识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桥梁作用。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为了实现企业内部与内部、企业内部与外部、员工之间、生产工序、工艺技术、生产管理信息沟通、产品与用户人性化需求相适应等客观要求,知识将越来越成为企业生产所必须的桥梁、手段和企业产品的价值内涵。

第二,重视自身知识资源的再认识和从战略高度的整合。例如,如何从知识层面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如何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途径,以及如何使每个员工在最大限度地贡献出知识的同时,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

第三,重视知识管理带来的企业文化。知识管理势必改造企业文化,知识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会产生鼓励信息共享和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没有良好知识管理的企业,由企业文化表现出来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必然差。

三、搞好企业知识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分析讨论,可以得出结论:依靠知识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就是指影响企业间竞争的特定技能和知识能力。

张维迎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特点。如果你拥有了品牌、文化、自主知识产权、超前的技术专利,拥有了超越了个人单独力量的团队精神、资源的组织性,你就拥有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像人拥有了鞋子,左鞋和右鞋具有互补性,别人拿走一只是没有用的,所以你看好一只鞋子就行了。

在张维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论述当中,不难看出知识管理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巨大重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其他企业不可比拟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盈利的源泉。一个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知识管理的水平。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篇9

关键词:信息化;知识管理;协同管理;创新机制

1信息化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

企业是产业创新体系的核心,起着引领产业的主导作用。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以契约为保证积聚和整合知识,知识与资源的组合能够创造新的知识,进而通过可观察的企业能力及行为转化为企业绩效,企业的知识存量、结构,以及吸收、整合知识能力的异质性是形成企业绩效差异的根本原因,因而增强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成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构建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网络作为内部显性知识的主要载体,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下实行知识管理的操作平台和基本工具。

国外学者从企业管理职能(运营、规划与战略)层次范畴揭示了信息化对企业资源的配置经低阶到高阶的发展路径(图1),呈现一种高阶依赖低阶支撑的综合运用形态,国内学者从功效的角度将信息化的功能归纳为媒介、协同、驱动和诱导四类功能,并提出四种功能相互作用下的创新促进机制:主体关系培育引导机制、创新资源配置均衡机制,以及知识创新链优化机制。

企业的创新是各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创新,而信息化需要与企业的组织、管理、技术、制度诸要素协同来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综合理论研究,并结合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实际应用,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可以从四个逐级抽象和深入的阶段来认识信息化手段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影响(图2),从中探求创新机制的发展路径。

(1)信息流通媒介功能。实施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的企业,内外部实体可借助电子邮件、浏览器、文件服务器等方式进行快捷沟通。显性知识以可编码的信息形式存储在系统中,提供了信息共享和跨实体范围的信息检索服务。

(2)信息化革新了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这是应用于组织结构整合的知识体现,引致了组织协作程度提高和管理优化。由于组织内部存在分工,可编码知识在流通与运作过程中,将因各组成单元的功能及任务需求差异性而出现有选择的淀积,从而呈现知识配置的优化和分布的不均衡性。借助信息系统的媒介功能,不同管理层次的员工可以平等、开放地快速沟通,命令链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组织层级,以及时间、地域的限制,驱使组织架构向网络化、扁平化进行整合。企业在电子商务、决策支持系统等各种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有能力提高计划精度,减少时间消耗,通过实施时间管理获得速度竞争优势。

(3)企业知识理论从知识共享、运作的需求解释了企业的存在。信息化媒介可以明显地促进知识共享和运作的效率,然而这是一种处于下意识层面的对知识的管理。当企业认识到自己作为知识集合体的本质,能将知识管理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从而主动地为企业充分利用知识资源创造条件,如:激励组织内部知识共享,开发组织单元的知识学习能力,减轻知识转移的障碍等。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知识的积聚(学习、获取、存储)、知识评估体系、知识的运用和转化(SeCi模型)等。知识管理过程中应当对知识价值的鉴别和知识资产的商品化予以充分关注:前者是促使微观知识存量和宏观企业战略保持一致性的必要步骤,也是提高知识存量应用效率的重要环节;后者则是知识资产价值和企业绩效体现的根本目标,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所在。

(4)信息化条件下的组织、管理优化,和知识管理的实施,是企业运营管理进步的外象,深入到战略层次,其底蕴和根本目的则是建立具备创新诱导能力的学习型、创新型组织,这类组织具有知识良性动态循环的环境,体现为:知识流通、共享、转换的阻尼小;组织单元及员工个体拥有足够的知识存量来学习、理解新知识;企业管理者具有创新的管理理念,组织中,容忍失败、鼓励创新、全员创新的创新型文化得到崇尚和弥漫;在管理机制上,应能协同发挥创新个体的外部激励和内在的创新自激励;组织的创新不是一时的,而是受到知识的运动所诱导,遵循“知识流通和运用发现创新点或问题涌现创新行动实施产生创新成果再激励”的路径,源源不断地持续产生的。企业创新型核心能力(企业配置、使用资源,以及发现未来机会的能力)由此得以提升和优化。

以上四个阶段相互交融和影响,逐级支撑,构成一个逐步抽象和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对创新型组织机制形成路径的认知将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提供有力的指导。

2信息化对微电子企业知识范畴产生的影响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是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短,高新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产品、技术的创新能力,知识的运用至关重要。微电子产业早在1991年即被国家认定为高新技术范围之一。微电子企业可划分为iC(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两类,前者通过CaD软件生产iC功能电路图和工艺版图;后者则通过复杂昂贵的大规模生产设备制造出最终的集成电路。两者分别是技术研发型和生产制造型高新企业的代表。

我们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上海地区部分微电子企业调研了信息化对其产生的影响。调查表明微电子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优势明显。受调研企业均实现了内部联网,与外部广域网接通,并拥有或正在筹建对外的weB网站.受调研的iC制造企业和近60%的iC设计企业建立了用于生产计划、进度控制的信息系统,CSCw(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方式被广泛运用。微电子企业的高技术含量和生产环节繁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对信息化需求的内生性,能够积极投入信息化建设,而国家对高新企业发展的支持(如高新开发区的建设)也对此起到了重要作用。

受调研企业明显体现出信息化基础之上的知识管理特征。①企业在内部广泛运用网络手段共享知识资源(图3),同时通过外部网吸纳外部知识。受调研员工中,70%认为大部分的企业内部信息由内部网获取,46%认为主要通过外部网获取与工作相关的外部信息。②iC制造类企业基本都通过广域网向供应链上游的iC设计企业客户提供了信息虚拟通道,以便客户在授权的范围内局部访问自己的内部生产数据,进行进度监控,体现了供应链范围的知识共享行为。③通过信息化方式进行任务委派使企业组织架构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层级关系、时间及地域的限制,呈现出柔性化组织的特点,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幅度也有所增大。然而在管理沟通有效性方面,绝大部分员工则认同“工作会议”与“面对面委派”等非信息化方式。

3当前的问题及对策

就被调研的企业总体来看,对知识的管理还是处于自发性的、下意识的形态。管理者容易产生一种误解,认为有了信息系统就实现了对知识的管理。这其实仅仅处于知识管理渐进模型的第二进阶。这种管理形态容易受到市场的短期利益所驱动,因片面追求市场份额而忽视了培育创新竞争力的核心任务,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不利。在享用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性的同时,容易旁生出对信息系统的非理性依赖。信息化的直接优势体现在可编码知识的共享上,然而应用于默会知识的转移则是困难的,这方面组织单元、个体间的正面沟通和长时期磨合不可或缺。如果管理者认识不到这一点,过分依赖信息系统来沟通,会产生沟通效率损失,还可能使管理者产生信息接收者拒绝知识转移的误解。在微电子企业员工中对沟通方式有效性的调研结果佐证了这个问题的存在。

知识外溢是企业知识转移过程中的负效应,通过信息系统外溢是引起知识外溢的其中一种原因。在所考察的微电子企业中,存在着通过严格监控信息载体进出,尽可能减少对合作企业的数据共享范围,以及限制离职人员一段时间内不能在本行业从业等手段减轻知识外溢的做法。对合作客户降低数据共享程度一定情况下会引起合作的信任缺失问题,这需要从知识联盟管理的角度加以研究。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企业人力资源工作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方面,我国高新产业起步晚,专业人才紧缺,企业呈现人员的高流动性,员工跳槽将引起知识外溢和企业内知识资产遗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员工的培训工作要求提高,除了要进行企业规章、常规技能等显性知识的培训外,还需要研究如何将企业所赖以生存的创新观念和思维方式传递给员工。

面对这样一些问题,企业需要走出片面强调信息化的误区,从知识管理的高度,以及管理要素与信息化协同的角度来完善管理体制。

1)企业管理者应当对企业是知识管理体系的本质有所认知,并要认识到知识良性循环环境和企业知识存量的有效积聚是产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驱动因素,从意识层面上主动实施企业知识管理。企业内设置首席知识官(Cto)和各个层级的知识经理是有效的途径,进而构建公司层面的知识管理体系结构。

2)培育知识共享和转换的良性循环过程。既要促进组织单元之间的紧密关系和沟通频度,同时也要提升组织单元和员工个体的知识存量及其与新知识的相关性,从而提高吸收、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尤其要重视默会知识的转化:默会知识显性知识,对体制改变、科研成果产生的历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挖掘成功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理念,将其显性化,通过应用于企业文化建设的网络服务器及其他手段广为传播;知识资产默会知识,将显性成果及其背后的思维方式、管理方法贯彻到新的创新过程中去。可操作的手段有增加正面协作和交流频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一定比例的人员轮岗制,兼顾开发团队的人员稳定和流动性。应促使个体知识转换到企业组织的结构知识体系中,这种知识体系是具有排他性、难以复制的,能有效避免知识的外溢和遗失。以Cto为首的企业知识管理团队在知识转换过程中应当发挥指导和监控作用。

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篇10

一、企业知识管理的特征及核心内容

1.知识管理的定义

由于知识管理是管理领域的新生事物,所以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定义。根据网络的定义,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

2.企业知识管理的特征

首先,重视企业知识的流动、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其次,重视对企业员工的精神激励,赋予员工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员工的自觉性、能动性和首创性;再次,重视企业知识和人才,促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

3.企业知识管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企业知识管理是指对企业内外各种信息和知识进行有效的识别、全面的收集、科学的加工和充分的运用,促进知识共享,鼓励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增值,从而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核心内容为企业是一个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组织,知识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竞争资本之一,企业要加强对知识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同时通过知识共享充分实现知识的价值,丰富企业的知识资源,并建立促进知识共享的机制。除此之外,企业应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蕴含知识的产品和服务,将知识管理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当中,使其成为促进企业创新、增强企业自身“造血”功能的有力工具。

二、知识管理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运用

企业档案是企业重要的知识资产,是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源,只有将企业档案管理和知识管理相融合才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进一步挖掘档案的潜在价值。因此,将档案信息价值上升到知识层次理应成为档案管理活动的首要目标,同时,将知识管理灵活运用于档案管理活动当中也是新时期档案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1.实现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再造

业务流程再造是指对组织中及组织间的工作流程与程序进行的分析和再设计。对档案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应依据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文件、档案看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文件连续体,打破过去文件工作与档案工作的界限,实现企业文件档案一体化,在业务流程上进行统一的设计。该流程包括文件从产生、运转、归档到保存或销毁的全过程。这种新的业务流程有助于加强企业文件、档案的知识管理,同时强化了对企业各项业务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

2.拓展和完善企业档案管理职能

随着企业知识管理的加强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运用,档案管理的职能也在发生相应的转变,企业需要拥有全新的档案管理模式以适应这种需要。其职能的根本转变主要体现在:从过去对档案实体的管理转向注重对档案内容即知识的管理,并强化对档案知识的开发利用,实施档案管理的智能化服务,实现企业档案知识资源的共享。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将档案管理真正看成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知识管理的整体要求和规划下完善档案管理职能。职能的转变赋予企业档案职业更新的内容,同时也带来档案人员角色的转变即从档案实体保管员转变为档案知识管理者、知识提供者及决策咨询者。

3.实现档案知识信息化、智能化服务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档案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档案知识智能化服务可以通过建设企业知识仓库,提供知识导航、知识咨询等方式实现。在日益发展的网络环境下,这种服务方式将更容易实现。在企业内部,可以通过构建企业内部网(intranet)来实现知识的传递和共享。对于企业外部的知识传递,可以构建相应的企业外部网(extranet),实现企业和客户、市场的知识交流。内部网的用户可以直接访问此系统,而外部网和万维网的用户则可以通过档案管理机构的主页或企业的站点,直接链接到知识服务子系统,从而获得有效的档案知识服务,当然这种外部的服务可能要受到某些限制,但丝毫不能阻止知识管理时代的大趋势。

4.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从业素质

随着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也在不断提升,而企业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一直是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知识管理要求作为信息管理、知识管理参与者的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素质,掌握管理学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熟悉企业业务流程。知识管理给企业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赋予其新的职能定位。摆脱传统管理思维的束缚,融入新的知识管理机制,在信息时代,开拓思维,创新管理,无疑会给企业档案工作插上腾飞的翅膀,也必将迎来企业档案工作新的转折。

参考文献:

[1]金卫东,温爱珍.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调查与分析[J].新上海档案,2006(6):33

[2]马长林,宗培岭.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探论[J].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