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筑规划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3:55

城乡建筑规划法篇1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处置违反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违法建筑,适用本规定。

违反水利、交通运输、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由有关部门依照水利、交通运输、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置。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违法建筑,是指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或者未按照规划许可内容建设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超过规划许可期限未拆除的临时建筑物和构筑物,包括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违法建筑(以下简称城镇违法建筑)和乡、村庄规划区内的违法建筑(以下简称乡村违法建筑)。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县(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结合本行政区域城市、镇规划或者乡、村庄规划的实施情况,制定违法建筑的具体认定标准;具体认定标准,应当向社会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第四条违法建筑处置工作,应当坚持统一领导、统筹兼顾、依法处置、属地为主、综合整治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违法建筑处置工作,建立健全违法建筑防控和治理工作责任制、行政问责制,并将违法建筑处置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全省违法建筑处置工作;设区的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镇违法建筑处置工作,并负责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违法建筑处置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村违法建筑处置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法定职责承担违法建筑处置相关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应当开展对城乡规划实施和违法建筑处置工作的宣传,提高公众遵守城乡规划等法律、法规的意识。

第七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规划许可的实施情况履行监督检查职责,落实建设工程验线、施工现场跟踪检查、竣工规划核实等管理措施,防止违法建设行为的发生。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对违法建筑和违法建设行为的日常巡查制度,落实巡查责任。

第八条任何单位、个人有权举报违法建筑和违法建设行为。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发现本区域内违法建设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劝阻,并及时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电子邮箱等举报方式,及时受理和处理对违法建筑和违法建设行为的举报。

第九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发现城镇违法建筑正在建设中的,应当责令当事人停止建设;当事人拒不停止建设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拆除继续建设部分的措施。

对于依法应当由其他部门处置的违法建筑物和构筑物,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将案件移送相关部门处理。

第十条城镇违法建筑依照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规定,属于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处以罚款。

第十一条城镇违法建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城乡规划法律、法规规定的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含局部拆除,下同),依法处以罚款:

(一)未依法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且不符合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或者超过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的;

(二)超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确定的建筑面积(计算容积率部分)或者建筑高度,且超出《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规定的合理误差范围的;

(三)在已竣工验收的建设工程用地范围内擅自新建、搭建,或者利用建设工程擅自新建、搭建的;

(四)存在建筑安全隐患、影响相邻建筑安全,或者导致相邻建筑的通风、采光、日照无法满足国家和省有关强制性标准的;

(五)侵占城镇道路、消防通道、广场、公共绿地等公共设施、公共场所用地的;

(六)其他应当认定为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情形。

第十二条拆除本规定第十一条第一项至第四项和第六项所列违法建筑,可能对无过错利害关系人利益、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或者可能严重影响相邻建筑安全而不能实施拆除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没收违法建筑或者违法收入,依法处以罚款。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将违法建筑不能实施拆除的认定向社会公示,并报本级人民政府决定。

本条第一款所称可能严重影响相邻建筑安全而不能实施拆除的情形,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其委托的具有相应建设工程设计或者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资质的单位的鉴定结论作出认定。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具体办法,对实施没收处罚违法建筑的规划、用地、建筑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相关手续办理的具体条件、程序,及其使用、管理等内容作出规定。

第十三条乡村违法建筑应当改正、拆除的情形,由设区的市或者县(市)人民政府根据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作出具体规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四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作出违法建筑处置决定前,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记录、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应当予以采纳;不成立而不予采纳的,应当说明理由。

违法建筑处置决定应当载明相关的事实、理由、依据以及不服决定的救济途径和期限等,并依法送达当事人。

第十五条违法建筑当事人收到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决定后,应当在决定载明的期限内自行拆除违法建筑;自行拆除确有困难的,可以在决定载明的期限内申请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拆除(以下简称申请拆除)。

第十六条城镇违法建筑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自行拆除或者申请拆除违法建筑的,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

乡村违法建筑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自行拆除或者申请拆除违法建筑的,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

当事人不自行拆除或者申请拆除违法建筑的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规定的代履行条件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可以依法实施代履行。

第十七条违法建筑依法应当予以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载明实施时间、相关依据、违法建筑内财物搬离期限等内容的公告。公告可以在违法建筑及其周围张贴,也可以通过新闻媒体。

第十八条违法建筑当事人未在公告载明的期限内搬离违法建筑内财物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公证机构公证或者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见证下,将财物登记造册,并运送他处存放,通知当事人领取。

第十九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对违法建筑实施的,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到场;当事人不到场的,应当在公证机构公证或者无利害关系的第三方见证下,实施。

违法建筑,应当制作笔录,并拍照和录音、录像。

第二十条具有城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申请资格的违法建筑当事人,其违法建筑拆除后无房居住或者住房面积低于本地住房困难标准的,应当将其纳入城镇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范围予以保障;在未获保障或者未落实过渡措施前,对其违法建筑暂缓拆除。

乡村违法建筑可以暂缓拆除的情形,由设区的市或者县(市)人民政府作出具体规定。

第二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城乡环境整治、土地功能更新、景观提升等要求,根据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违法建筑拆除后土地的综合利用和城乡环境美化工作。

第二十二条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违法建筑处置工作信息共享平台和沟通机制。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违法建筑处置决定及其执行情况,书面告知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税务、文化、安全生产监督、公安等部门和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

第二十三条单位或者个人以违法建筑作为生产、经营场所申请办理相关证照、登记或者备案手续的,违法建筑处置决定执行完毕前,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税务、文化、安全生产监督、公安等部门不得办理。

单位或者个人就违法建筑申请办理供电、供水、供气等手续的,违法建筑处置决定执行完毕前,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不得办理。

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单位不得承揽明知是违法建筑的项目设计或者施工作业。

第二十四条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在违法建筑处置工作中,应当依法、规范、公正、文明行使职权,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对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予以赔偿。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未依照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建筑未依法处置,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为单位或者个人以违法建筑作为生产、经营场所办理相关证照、登记或者备案手续,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有其他、、行为的。

第二十六条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限期拆除违法建筑决定载明的期限内未自行拆除或者申请拆除违法建筑,以及阻碍拆除违法建筑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除依法违法建筑外,应当提请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违法建筑当事人为国家工作人员并具有前款规定情形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除依法违法建筑外,应当提请有权机关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七条供电、供水、供气等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为单位或者个人就违法建筑办理供电、供水、供气等手续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建设工程设计、施工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三款规定,承揽明知是违法建筑的项目设计或者施工作业的,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建设工程设计单位为违法建筑提供的设计文件违反规划条件、规划要求的,依照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罚。

第二十九条阻碍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城乡建筑规划法篇2

【关键词】城乡规划;生态建筑;设计

前言

城乡规划是在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加快城市文明的途径,城乡规划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乡村居民,旨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城乡规划一般由政府投资、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使城乡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对于城乡规划来说,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涵盖的文化、习俗也大相庭径。生态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较大,生态建筑设计是未来发展建设的必然趋势,它符合中国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生态建筑设计对城乡规划来说至关重要,是城乡发展的推动力量。

1城乡规划中生态建筑设计的概述

城乡规划主要是对经济、空间、资源等多方面进行规划,以刺激城乡经济的发展,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城乡规划的范围较大,需要多层次、全方位地对其进行合理的布局,不仅包括空间布局,对它的经济结构、文化底蕴以及政治管理均会造成影响。城乡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满足人的需要,因此,需要以人为本,落实可持续性发展。1.1建筑应适应环境生态建筑设计主要考虑了环境因素,它要求建筑物应该适应当地的环境,如果违反了生态法则,则会对城乡规划造成严重的影响。在城乡规划过程中,理应注重创新,但需要结合自然环境。绿色建筑是城乡规划的主体,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自然环境应该与城乡规划互相作用,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与此同时,建筑风格需要与环境相适应,在进行建设时,尽可能的降低对原有环境的破坏。1.2采用绿色材料绿色材料是生态建筑的前提,只有保证建筑材料的环保性,才能打造绿色建筑。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使用的原材料不能达到国家标准,从而在施工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污染,也会使工程质量大打折扣。施工材料存在问题,会严重影响施工人员和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加大审查力度,务必采用绿色材料。生态建筑设计将环保渗透到建筑工程的每个环节,这能有效地降低环境污染。1.3营造和谐氛围由于社会的大力发展,经济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生活在现代都市,人们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城乡规划致力于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有利于消除人们的精神压力和物质压力。人文环境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和谐的氛围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状态。这种方式可以从精神层面对人们起到促进作用。1.4颠覆了传统的观念对于城乡规划来说,具有一定的规划制度,但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该不断创新,使其更加人性化、合理化。生态建筑与以往的建筑工程不同,它能够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使建设区域更加理想。生态建筑设计不仅增加了人文、环保理念,还能使城乡规划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实现对空间的节约。生态建筑设计是加速城乡一体化的推动力量,它并非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优化、补充。

2生态建筑设计的分析

生态建筑是时展的产物,利用生态建筑设计能够达到人、社会、自然的平衡。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充分了解自然生态环境,采用相关的技术,使建筑与环境相融合,以提高城市的舒适度,优化城市的格局。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生态建筑能够缓解城乡规划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生态建筑设计的方案需要对实际施工具有指导意义。从多个方面对建筑进行优化,既保证效率,又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关系

3.1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区别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城乡规划主要对城乡的发展发挥作用,要考虑规划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规划更加注重区域的总体发展,旨在增加效益。而建筑设计是一个相对单一的过程,它主要注重工程质量。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它们高效的结合能够促进城乡建设和社会进步。3.2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统一城乡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城乡规划能够指导城市建设,也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虽然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相互独立,但它们的统一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损耗,进而促进生态文明。由于贫富差距日益突显,城乡一体化刻不容缓,而城乡规划可以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的整体经济水平。生态建筑设计与城乡规划相辅相成,它以城乡规划的需求为依据,能从根本上减少生态破坏现象。

4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4.1生态意识不足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对施工区域的周围环境进行掌握,并结合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工程进行施工规划,从而建设环境友好型工程。将生态与建筑相结合,能到达到一定的平衡,既能提高工程的质量和资源利用率,又能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生态建筑工程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但现阶段的生态建筑设计普遍生态意识缺失,没有充分融合生态理念,使生态建筑工程流于形式,因此,取得的效果也相对不明显。生态意识不足和相关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生态建筑设计不能充分发挥作用。4.2理论与实际未能良好的结合生态建筑设计是城乡规划的指导性理论,它需要长期的经验、总结,并且处于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的生态建筑设计需要一定的环境作为基础,脱离了实际,生态建筑设计不过是空中楼阁。目前,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结合并不紧密,这是未来发展生态建筑的难点。城乡规划如果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会影响工程的效率、进度和质量。通常,有两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①理论知识的研究匮乏,在生态建筑设计中,不能设计出科学、高效的理论依据;②不能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变通性较差,这也同样影响着城乡建设的步伐。

5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的策略

5.1深化改革城乡规划制度体制改革是城乡规划的驱动力量,城乡规划制度(如图1)应该满足国家政策和时代需求,并严格遵守流程。只有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制度是其前提条件。不断优化城乡规划制度,能够实现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的完美结合,进而落实生态工程建设,更好的为居民服务。深化改革制度是加强生态建筑设计的途径,它能使生态建筑设计在城乡规划中得以体现。生态问题是目前关注的热点,深化改革需要结合城乡规划的实际需求以及施工区域的环境进行,从而使生态建筑设计更加合理化、科学化、人性化。通过深化改革制度,能够大大节约建筑空间,使资金结构更加合理,也极大的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5.2加强观念和方法的创新要想维持生态平衡,必须不断提高环保观念,在城乡规划过程中也是如此。城乡规划设计与生态建筑设计相结合是提高城乡规划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只有不断改进方法,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可以改善城乡规划的生态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不断吸收优秀经验并结合实际,从而设计出优质的生态建筑工程规划,以保证建筑与生态、安全、经济等相互融合。不断进行创新应该发散思维,以为城乡规划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5.3结合城乡规划的实际需求城乡规划的范围宽泛,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城乡规划的效果与交通、气候、环境等息息相关,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考察,尽可能的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如果存在不可变的因素,则需要以生态建筑工程的需求为主,从而使生态建筑工程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从原料到工程成品都必须符合这一原则,以合理规划资源。如果存在矛盾的情况,也需要在满足工程需求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具备充足的施工时间和空间,以满足生态建筑工程的最大需求。

6总结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是我国建设的主力军,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能够完成城镇和乡村的良性结合。生态建筑设计体现了环保的意识,为了平衡人与自然、社会间的规律,应该将生态理念渗透到城乡规划中。尽管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只要采取及时的、积极的措施,便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将城乡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融合在一起,能够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姚瑞峰.浅谈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154.

[2]李强.谈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J].新材料新装饰,2014(8):486.

城乡建筑规划法篇3

城乡规划专业主要职业能力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参与中小型民用建筑单体的方案设计工作的能力;

3.掌握编制镇详细规划、乡规划的内容及方法,能够参与镇详细规划和乡规划的编制工作,能够从事常见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

4.掌握编制村庄规划的内容及方法,能够完成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

5.熟悉编制镇总体规划的工作内容,能够参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6.熟悉规划管理的工作内容和程序,能够参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思路的铺开,我国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步伐。一个城市能否规划得当,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稳定布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公众参与热情的提升,城市规划者开始从幕后走到前台,城市规划人才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受人注目。

毕业生主要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资源环境管理、城市规划编制、城市公共管理政策制定和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主要去向是城建、规划、发展计划、经济贸易、行政执法、环保、公用事业等部门,就业面很广。

城乡规划专业考研方向建筑学

建筑学是工学领域下的专业学位专业。建筑学专业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在通常情况下,以及按其作为外来语所对应的词语(由欧洲至日本再至中国)的本义,它更多的是指与建筑设计和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

建筑学所涉及的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所包括的美学的一面和实用的一面,它们虽有明确的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并且其分量随具体情况和建筑物的不同而大不相同。

城乡规划学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是支撑城乡建设事业的人才技术的重要保障。因此,将城乡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乡和谐统一的重要支撑性工作。

培养目标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要积极应对城镇化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期对高层次规划人才的需要,培养适应于社会、经济和区域发展和建筑学科基础审美与工程技术方法的专门人才。

城市规划与设计

培养目标

城乡建筑规划法篇4

城乡规划是政府的重要责任,要树立规划先行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集约发展、依法管治”的原则和“融入成都、同城发展”的要求,实现与成都“有特色、无落差”对接。各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城乡规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带头履职,将城乡规划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目标管理。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揽总作用,切实加强本区域城乡规划工作。

二、提高城乡规划编制水平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规划,选择国内外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城镇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重要项目设计方案。实行规划编制咨询制度,多规并举、相互衔接、整体推进,切实提高规划水平。城市重要干道、特色街项目以及开发面积在30亩以上的项目,应有2个以上建筑设计单位参与项目方案设计,其中必须有1家甲级建筑设计单位。

三、突出抓好规划管理

(一)加强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城市、县城、建制镇、新区、园区、风景名胜区等,必须纳入城乡规划统一管理,由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行使规划管理权。

(二)加强市域交通干线空间管制。城市规划区范围外、市域交通干线两侧实行严格的规划管控。高速路、国道、省道、县道红线两侧建筑,分别按150米、120米、100米、80米控制,管控区内不得新建任何非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构)筑物。现有农房、厂房等规划不予保留的建(构)筑物,要逐步进行搬迁。违法违规的建(构)筑物,一律拆除。

(三)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为执法主体,要依照《城乡规划法》,坚决制止和处理违反规划的违法行为。对单位和个人未取得规划行政许可或未经规划验线合格的建设项目以及擅自改变规划审批内容的建设项目,市、区县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要采取坚决措施予以制止,并依法予以处罚,对制止不力造成违法建筑后果的,要严肃追究主管部门的工作责任。

(四)加强城市规划区规划管理。严格执行市政府《关于城市规划区范围界定的通告》(府通〔〕3号),城市规划区248平方公里范围内一切建设项目的“一书两证”,必须报经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办理,不再授权东坡区及园区办理规划手续。

城乡建筑规划法篇5

关键词:历史村镇;乡土建筑;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2-37(5)

作者简介:金浩萍 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 国家注册规划师

高雪梅 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 总工程师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李洪武 昆明市规划编制与信息中心 助理工程师

昆明建城历史悠久,自公元前三世纪初,楚将庄跷入滇建立古滇王国,唐永泰元年(765年)南诏国“开拓东境”筑拓东城,虽历经1200多年的拓展变迁,古城格局仍依稀可辨。1982年,昆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来,当地政府逐步建立起“文物保护单位一历史文化街区一保护建筑”三个层次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特别是2000年以来,加强昆明主城范围内的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昆明市政府批准了昆明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紫线,同时对主城内62幢历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

在昆明,数量最多、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乡土建筑,主要分布在昆明远郊地区的历史村镇中。昆明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这里的乡土建筑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反映出历史村镇的发展历程。保留至今的乡土建筑,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历史村镇中。随着城市化快速进程、现代新昆明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伴随的建设大潮,如何保护好这些乡土建筑遗产,是当前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2006年开始,昆明市政府在友好城市瑞士苏黎世市老城保护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分3次陆续开展了“历史村镇和乡土建筑”调查与研究工作。重点调查范围为昆明远郊地区、市域范围内历史文化遗产。

1 开展历史村镇、乡土建筑遗产普查

在当地政府规划、建设和文物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昆明与苏黎世友城合作・老城保护项目组”对昆明行政辖区内的1市、5区、7县的历史村镇、乡土建筑遗产进行全面、广泛的调查。除东川区外,昆明各县(市)、区都有大量历史村镇、乡土建筑遗产留存(图1)。这次普查以乡土建筑遗产较为集中的区域――历史村镇为调查单元,对昆明的17个历史村镇、历史街区进行实地走访和调查。提出亟待重点保护的历史村镇、历史街区名录,并完成了工作报告。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调查工作:

1.1 详尽的基础资料

基础资料的详尽程度决定了历史村镇、乡土建筑遗产调查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应提前获得所调查区域的地形图(1:500)或卫星图片,这对初步划定保护范围和确定建筑保护类别提供了基本资料和工作的可能性。深入实地进行访谈调查,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村民座谈,收集第一手资料;通过收集、阅读、分析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历史村镇的历史沿革、自然地貌、民俗特色等,这有助于分析和评估历史村镇、乡土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

1.2 细致的调查

应在了解现存建筑的总体规模、整体风貌特色的基础上,对历史村镇的村落格局、乡土建筑布局格局、自然环境以及主要民族、姓氏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乡村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调查和整理。同时,应在片区内对所有建筑进行调查,并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对建筑的分类方式,把现存建筑划分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历史建筑”、“与风貌无冲突建筑”和“与风貌有冲突建筑”四类,并在图纸上用不同色彩进行区分和标志。在此基础上,应列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历史建筑”的保护名录。详细调查每一幢乡土建筑的建筑规模、详细地址、建筑风格、建造年代、建筑结构、建筑高度和层数、现在与原有用途、产权归属、设计施工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建筑质量、历史价值等进行初步评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借助卫星图片和鸟瞰照片,绘制每栋乡土建筑的第五立面(即屋顶平面图)、建筑的首层平面图、村镇的街巷及开敞空间格局等。这些基础工作的完成,对下一步确定保护原则、保护规模和建筑的保护整治方式等内容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3 确定保护名录

应对所调查的历史村镇、乡土建筑等级划分和评估,分析和评价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以及周边环境保护情况。综合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保护名录。2006至2007年开展的调查工作,为上报国务院审批的《昆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题》中重点保护历史地段和村镇名录的提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2 分步编制保护规划

在我国现行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中,保护规划的编制分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2个层次;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又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层面。按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相关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主体明确为所在地县政府组织,但由于规划实施的主体,可能来自政府、房地产商等,若保护规划过于强调细节则无法实施。因此如何编制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切合实际的保护规划,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还没有确定保护投资主体的保护规划中,我们究竟应编制一个怎样的规划对历史村镇保护控制?我们建议在国家现行规范的基础上,再进行分层次编制和审批。即将保护规划分为3个层次:

2.1 控制性保护规划

在没有投资主体的保护规划中,建议先期编制《控制性保护规划》,主要用于确定保护原则和保护目标、保护范围、核心区范围、建设控制区范围和风貌协调区范围;同时,确定重点保护的建筑,即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建筑和历史建筑。相当于总体规划,确定保护规划的刚性原则和核心保护内容,而对于建控区和协调区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这有利于在下一步实施中增加可操作性。

在我们的调查中,示范性地编制了《安宁市禄裱村保护规划》的部分内容,初步划定了保护范围、保护层次以及需重点保护的村落格局、节点等内容。(图2)

2.2 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明确了实施和投资主体后,应在《控制性保护规划》所确定的规划原则和保护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规划范围内的土地用地性质、确定人口和建筑容量(即建筑密度、容积率等)、确定道路红线和建筑退距原则,以及进行建筑高度和视廊控制、交通组织、空间景观、公共设施布局、市政工程设施等。

由于国家现行的相关法规、报批程序等并没有“控制性保护规划”这一层次的保护规划,根据《昆明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有关内容,当地县区政府在没有投资主体的情况下,已于2008年组织编制了相当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的《官渡古镇保护规划》和《晋城古镇保护规划》,用以指导历史村镇里的民房修建和建控区内的小型新建项目。

2.3 修建性详细规划

在保护规划项目进入到实施阶段时,可以开展《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这一时期的重点是对历史村镇的重点地段和空间景观的保护与整治设计,包括建筑物的保护与整治方式的确定,建筑物和公共空间整治设计方案,绿化配置和环境设施、市政设施等的具体布置和设计概念的明确。(图3)

2003年,昆明市政府对文明街片区的保护更新,采取了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方式,由市、区两级政府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地产公司保护更新街区建筑。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区政府和企业共同组织编制了《文明街历史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紫线划定方案》,并于2006年得到批准。目前,文明街片区保护更新项目已实施了3年。在诸多原因的背景下,同样不得不面临着修改、调整的问题。在划定文明街紫线时,政府和编制单位考虑到成片保护街区,将核心区划得过大(甚至包含城市道路),而2008年国家出台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对街区的核心保护区提出不得新建、扩建的规定;同时,投资方也对原有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设计理念,这样使原有规划的实施进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是刚性的、具有法律效应的,但作为规划管理和规划编制单位则应该具有一定灵活性,在历史村镇和乡土建筑的保护面临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的情况下,如何采用适宜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规划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3 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势在必行

3.1 法律法规不完善

3.1.1 法律、法规方面

1982年,国家开始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保护,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明确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概念,2008年国家和云南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将历史村镇的保护列入了法制轨道。1995年颁布、2004年修订的《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虽先于国务院和省政府出台相关保护条例,但与现行的上位条例相比,缺乏配套村镇、街区保护方面的内容。

与此同时,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中,虽然提出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维修方面的规定,但是没有界定什么样的建筑是历史建筑,也没有界定历史建筑的法律地位(即申报、批准程序)。因此,在对历史建筑,也就是乡土建筑保护维修方面的规划管理带来了一些操作层面上的问题。

3.1.2 管理方面

目前,从国务院层面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是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2个部门进行管理;到地方上也就由相应的政府规划(建设)、文物部门进行共同负责。这样的管理体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乡土建筑的保护不是十分有利。

文化部门掌握文物建筑的信息(保护范围、建控区范围)、规划(建设)部门掌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历史建筑方面的信息,在管理方面出现多重交叉和信息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不同部门对同一文物建筑、乡土建筑的维修要分别提出意见,分别召开专家论证,不仅延长了项目报批时间,也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样,往往会出现职责不清、管理有空白点的情况。借鉴瑞士苏黎世的经验,应该在规划局(一级局)的架构下成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局作为二级局,这样理顺历史文化遗产管理机构设置。

3.2 保护政策不配套

3.2.1 面对城镇中的历史村镇不同维修主体和利益相关人(政府、地产商和私人房主),应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乡土建筑遗产往往位于城镇老城中心,具有很大的商业价值。因此,私人房主、企业和地产商对乡土建筑的保护有着很高的主动性。但是,由于保护政策的缺失,也使乡土建筑的保护进入两难境地。通常现在还居住在城镇老区的住户,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历史建筑进行较好的维护,而当地政府没有相应的维修经费补助政策,资助私人按照历史遗产保护要求维修老建筑。以政府牵头、企业运作的方式对历史村镇进行保护更新的项目,往往政府只是提出保护乡土建筑的刚性要求,对历史城镇中的新建建筑的高度、密度和建筑风格提出诸多的限制条件,而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异地经济平衡政策,即对同一企业的其他用地的开发建设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这样就能够避免开发企业在历史村镇地块的过度开发。例如增加建设控制区建筑高度、增设历史建筑地下空间和不协调的附属建筑等。

3.2.2 面对农村实行的“一户一宅”政策,应制定有利于街区保护和农民利益的保护政策

在历史村落中,作为乡土建筑的所有者――农户也同样提出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按照农村现行“一户一宅”政策,若不拆除宅基地的民居,就不会获得新的宅基地:也就是说,农户要么拆除乡土建筑,要么放弃房屋所有权。这样导致了很多的历史建筑被迫拆毁重建。

城乡建筑规划法篇6

关键词:四年制;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构建

abstract:becauseofCFGpileconstructionperiodisshort,treatmenteffectisgood,qualityeasytocontrol,settlementofsmall,highbearingcapacity,stability,fast,shorttimelimit,etc,inrecentyearsinthemodernhouseiswidelyusedintheprocessofbuildingfoundationconstruction.thispaperanalyzestheapplicationprincipleofCFGpile,theinstanceoftheapplicationofCFGpileandCFGpileconstructiontechnologyareanalyzed.

Keywords:CFGpile;Foundation;Foundation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

现今的城乡规划学科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理念都发生了转变,传统工学的学科门类和建筑工程的学科体系,远远不能涵盖现代城乡规划学科的内容,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与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在学界的共同呼吁下,城市规划由原来所属的建筑学一级学科中独立出来,由二级学科升格成为与建筑学并列的一级学科——城乡规划。

1、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困境

1.1思路的转变

我国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远滞后于西方国家,绝大多数院校以工程技术领域的建筑学学科为向导,对建筑学与城乡规划的差异性认识不够,导致专业教学过程中一味模仿建筑学的课程体系,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包括对城乡规划专业本体认识存在误区;以及对课程体系的安排不符合城乡规划专业的认知规律。

1.2就业的局限

一方面,社会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主体定位依然以“设计型”人才为主。另一方面,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在我国,专业学生要成为政府工作人员首先要通过公务员考试,这往往是难以通过的,而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工作岗位有限,从而使得很多高校培养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最终走进了设计单位。

1.3教学的制约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绝大多数以建筑学教育为支撑平台,师资队伍也主要由建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办学背景和师资队伍的制约,是如今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滞后于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1.4思维的缺失

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学生们已经习惯于记忆和背诵知识,普遍缺乏独立的思维和敢于创新的能力。在规划的教学中,我们常会面对学生这样的困惑:在评析方案时,为什么教师说这个方案也好,那个方案也好,到底优良方案的标准是什么?学生们普遍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2、新时期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2.1全面城市的认知

城乡规划教育已经由传统的空间形态和工程技术领域逐步进入到对社会和经济、区域发展、生态保护、城乡管理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和融合。在基础教学中,需要告诉学生,城乡规划“是什么”,使其全面了解城乡规划的本质、规划本身的运作机制、相关学科对城乡规划的影响等知识,引导学生对城乡规划本质问题展开思考。而不是忽略这一环节,直接教授学生城乡规划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于缺乏实践的在校生来说是相当枯燥难以理解的。

2.2扎实技能的培养

在学科内涵和外延都大大丰富的今天,城乡规划的专业技能培养的要求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过去以各种工具训练为主的绘图能力训练在计算机广泛应用于规划设计后应适量降低强度,而对快速记录城市、快速表达构思的徒手绘图训练则应该得到加强。除此而外,还应继续加强模型设计与制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调查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结合城乡规划实际工作的特征,还应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随着城乡规划的社会属性越来越强,学生与社会沟通,交往的能力也亟待提高。

2.3健全人格的形成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师的培养不仅限于传授知识和教授技能,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职能。首先,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城市观”,正如吴志强先生所谈到的城市“五观”认识城市,要认识到城市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人服务的,城乡规划要为人服务;它是一个有机,复杂的整体,需要整体系统地去审视:认识城市要有全球意识。城市发展要与地球或自然相和谐。其次,要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逐步使学生明确一个城乡规划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3、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其中,低年级阶段课程体系所奠定的专业基础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奠定科学的城乡规划思维方式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在建筑学的基础上加点儿佐料就可以了的”(陈秉钊.2003)。因此,城乡规划专业前两、三年专业基础教育与建筑学专业为同一平台是相当不合适的,这将会导致学生对专业认识的偏差,以偏概全,以建筑思维取代城乡规划专业思维。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工作应使学生能全方位接触城乡规划专业知识,获取高年级专业学习及未来城乡规划工作的相关能力,并初步形成城乡规划价值观,奠定职业道德及职业素养的基础。

3.1构建原则:两个规律的尊重

(1)城乡规划学科的认知规律。城乡规划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所涉及专业知识面宽广、体系庞杂。专业教学强调的是对专业的认识及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而这一切都是基于对城市的认识。城市认识遵循“从整体到局

部,从高层面到低层面,由外而内,由上及下”的规律,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全面地接触、了解城市及城乡规划学,有利于系统地,整体地把握城市,避免步入“盲人摸象”的歧途。

(2)学生学习的规律。人类认识事物及学习的基本规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专业课程的安排应该循序渐进,使其符合学生的专业认知水平,避免难度过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3.2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1)合理划分教学阶段

第一、规划设计初步(一年级,第1、2学期)阶段:进行专业启智教育,了解城乡规划专业的基本情况,了解城乡规划专业四年的教学安排,了解职业及就业情况;重点掌握城乡规划专业要求的基本技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步了解设计思维;初步理解空间.城市空间的概念;初步尝试关注并思考城市问题,了解城乡规划专业的社会学属性等。

第二、规划思维训练(二年级,第3、4学期)阶段:系统培养学生认识城市的基本能力。了解结构、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城市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初步掌握城乡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初步理解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了解公共政策制定的不同表现形式;初步掌握基本的空间设计方法.并初步具备规划设计表达的基本能力。

第三、规划设计(三年级,第5、6学期)阶段:全面培养学生的规划技能,初步掌握城市道路、工程系统方面的规划技能;了解建筑功能定位与城乡规划,市场之间的关系,了解项目策划的基本要求,初步掌握从单一功能的小型公共建筑到复合功能的中型建筑设计的方法、程序,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深入理解建筑与社会、心理、行为、城市环境、基地条件等的相互关系,掌握居住区、商务区规划技能,并对材料、结构有一定的认识。

第四、规划设计(四年级,第7、8学期)阶段:主要学习城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城市社会、城市经济、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初步掌握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基本能力,并初步理解管理、策划、技术规范等与设计相关的知识;了解城乡规划管理的相关要求。

在当今社会经济变革的时期,城乡规划学科也正处于调整和变化之中。正如我国的城乡规划工作者,一方面日益认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另一方面却正是他们在支撑着中国城市的飞速发展。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调整不可能一步到位,因为历史的影响在短期内很难消除,就业渠道也决定了高校专业教育不得不针对就业市场确定教学计划。但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一点,以单一学科为支撑的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改革是必要的,这是我国的城乡规划学科及专业教育同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四年制城乡规划专业的高校要行动起来,结合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变化、结合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实情,结合本院系自身的特点来制定系统的、整体的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体系,为培养新时期合格的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春娇,林从华.“五年制”不是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的唯一选项[J].高等建筑教育,2005,3:6-9.

[2]隗剑秋.关于四年制城市规划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7,1:102-104.

[3]田伟丽.城市规划专业建筑初步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2,7:294,261.

城乡建筑规划法篇7

   原告:南宁地区武鸣县染织厂。

   法定代表人:李龙,厂长。

   被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城乡建设委员会。

   法定代表人:伍紫瑞,主任。

   武鸣染织厂于1991年11月初,在没有提出申请,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情况下,在本厂第三号大门左侧(原旧圩亭)筑建一道高2.2米,长32米的水泥砖围墙。建墙时武鸣县城乡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县城建委)的下属机构武鸣县城乡管理监察大队(以下简称县城管监察大队)曾对武鸣染织厂的违章行为进行过制止,但该厂没有停止建墙行为。11月21日,县城管监察大队以自己的名义发出通知,限武鸣染织厂于11月27日以前自行拆除违章建筑的围墙。该厂于同日向武鸣县人民政府提交一份"关于要求保留东大门左侧临时围墙的请示"同时抄送武鸣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县政府对此没有答复,县建委也未作出表示。该厂也未在通知规定的期限内向法院起诉。1993年7月16日,县城管监察大队又向武鸣染织厂发出通知,重申此围墙属违章建筑,限于7月23日前自行拆除,逾期将会同公安部门强行拆除。同月24日,城管监察大队以武鸣染织厂未经规划部门批准,擅自在旧圩亭兴建围墙,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三十二条,《南宁市建筑管理若干规定》第十二条和武鸣县《关于城镇管理若干规定》第一条第四款的规定为由,作出《关于强制拆除染织厂违章建筑围墙的决定》,并于当天强制拆除;武鸣染织厂不服,以武鸣县城建委为被告,向武鸣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原告诉称:城管监察大队作出《关于强制拆除染织厂违章建筑围墙的决定》,并自行强制拆除我厂的围墙是违反法律程序和超越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不但侵犯了我厂的财产权,而且损害了我厂名誉。其理由是:所建围墙是在本厂区范围内。被告的下属机构城管监察大队下文通知我厂限期自行拆除后,我厂已向武鸣县人民政府报告,请求补办保留围墙手续,县政府未答复。7月24日上午9时许,城管监察大队雇请民工强行拆除,至当日下午,该大队才将《关于强制拆除染织厂的违章建筑围墙的决定》送达我厂。城管监察大队不是独立的行政主体,无权作出拆除决定,法律法规也没有规定该大队具有强制拆除的权力,其行使的职权违反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请求法院判决撤销城管监察大队(1993)10号《关于强制拆除染织厂违章建筑围墙的决定》;恢复我厂围墙原状,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被告辩称:武鸣县城乡建设管理监察大队,系我委的下属机构,行使城建监察职能。武鸣染织厂于1991年11月初,在没有向我委申请,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情况下,在本厂第三号大门左侧(原旧圩亭)砌筑一道高2.2米、长32米的围墙,属违章建筑,依法应予拆除。请求法院维持监察大队强制拆除的决定。

   「审判

   武鸣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武鸣县建委是城市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对违反城市规划管理的行为依法应由县建委作出处理。城管监察大队作为县建委的下属机构,在执法活动中,却以自己的名义对武鸣县染织厂建筑的围墙作出处理决定,并强行拆除,这一具体行政行为违反了法定程序,也超越了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原告武鸣染织厂在没有向县建委申请,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建筑围墙是违法的,其所提出由被告恢复围墙原状,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九条第二款,第三十二条、第四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第二项的规定,该院于1993年12月3日作出判决:

   一、撤销武鸣县城管监察大队武城监(1993)10号《关于强制拆除染织厂违章建筑围墙的决定》。

   二、案件受理费100元,由被告武鸣县城乡建设委员会负担。

   武鸣染织厂不服一审判决,向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称:被拆的围墙建在本厂范围内,没有向被告申请是欠妥的,从维护本厂治安,防止失盗,有利于生产和生活出发建筑该围墙是必要的,保留也是有合理依据的。城管监察大队违法拆墙所造成的损失,被上诉人应予赔偿。请求二审法院判决被上诉人赔偿经济损失2048.20元,公开道歉、消除影响并负担一切费用。

   被上诉人武鸣县城乡建设委员会辩称:上诉人擅建临时围墙,没有任何法律手续,属违章建筑物,理应拆除;城管监察大队张贴城管简讯,目的是为了使城建法规深入人心,并不存在侵害上诉人名誉权的问题。要求二审法院维持一审判决。

   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上诉人武鸣县城乡建设委员会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法律规定由其对违反城市规划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理,但在处理上诉人武鸣染织厂违章建筑行为时,却以其下属机构城管监察大队的名义发出通知和作出拆除决定,并强制执行了这一决定,这明显超越了该大队的法定职权,依法应予撤销。上诉人武鸣染织厂在没有取得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情况下擅建围墙,且不听制止,亦属违法,不受法律保护,围墙被拆引起的损失应由自己承担;其所提出的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公开道歉,消除影响的请求本院不予支持。原审判决并无不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九条第二款、第三十二条、第四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之规定,该院于1994年3月29日作出判决: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

   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时,首先要审查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主体是否具备合法资格。就本案而言,城管监察大队是武鸣县城乡建设委员会的下属机构,对内执行建委下达的任务;对外以建委的名义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职权,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由建委来承担。所以本案的被告是建委而不是城管监察大队。

   依照《城市规划法》规定,武鸣县城乡建设委员会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作出处理,城管监察大队则不然。城管监察大队对武鸣染织厂违章建筑的围墙作出处理,一方面法律法规没有授权,另一方面被告没有委托,其行为超越了行政职权,是越权行政行为。就强制执行权来说,城市规划法明确规定,强制执行权属人民法院行使,武鸣县城乡建设委员会以及其下属城管监察大队都无权行使强制执行权。

城乡建筑规划法篇8

“开发商变更容积率获利近亿元”、“绿地变成运动场”、“小区住房成足浴城”、“最牛违法建筑十年拆不动”……随着全国各地城乡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诸如此类的报道频繁见诸报端,而这些均是城乡规划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具有全国共性的问题在浙江省范围内有望得到解决。

2010年5月28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条例的诸多规定对上述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

“容积率”潜规则遭封杀

2001年,李先生以每平方米4935元的价格购买了一套据称是“当时重庆最贵小区”的重庆市海怡花园小区商品房。购房时,开发商给李先生出示的规划图表明:商品房两侧系大面积的绿化地带和公园,规划批准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和要求为:绿地率不得低于30%、容积率不得大于2.5、建筑密度不得大于35%。看房第二天,李先生就迫不及待地掏钱买房了。

令李先生没有想到的是,2007年底入住后,他发现小区环境与之前介绍的有天壤之别:树林、草坪、假山和瀑布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连排的车库和数千平方米的商业用房。业主们与开发商交涉,房产开发商称变更容积率是经过规划局批准的。无奈之下,业主们将重庆市规划局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规划局称海怡花园绿地变楼房前,已进行了公示,是严格按照审批程序进行的。日前,法院一审判决维持了重庆市规划局的规划许可。

李先生的经历并非个案,类似的情况还很多。有报道称,目前中国房地产行业潜伏着“拿地―改规划―拖延工期―获得土地溢价和超额利润”一条龙的规则,在很多地方甚至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据了解,针对房地产项目变更规划,调整容积率问题,温州市各地2009年进行了专项治理,共清理应查项目371项,实查371项,涉及容积率调整项目共有63项,其中,属房地产开发公司在项目实施阶段擅自增加建筑面积、提高容积率的有29项。

更改容积率等现象之所以如此盛行,一方面在于巨大的利益驱动,另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对此没有明确的禁止性规定,也是此类问题频发的根源。

对此,《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给予了“封杀”。条例明确规定:“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确需变更规划条件的,应当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但是,“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住宅、商业、办公类建设项目,改变规划条件确定的用地性质,提高规划条件确定的容积率、建筑高度或者建筑密度,降低规划条件确定的绿地率,或者减少规划条件确定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

“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今后建设单位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后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提高容积率的缺口可以堵住了。”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条例的审议过程中评价道,“这一规定有利于维护城乡规划实施的严肃性,有利于遏制腐败,也有利于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改变房屋用途须规范

2010年5月,福建省上杭县鑫业花园的凤凰池足浴城不顾小区居民反对,装修时擅自改变房屋设计用途,把店铺和小区内的两套居民住宅打通改成包厢,把消防通道改造成车库。足浴城夜间营业时,大功率热水器产生的噪音严重影响了居民休息。

业主李先生抱怨说,“空调外挂机也会发出很大的噪音,吵得我们无法入眠。”

此类“住改非”侵害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问题在实践中普遍存在。2007年实施的物权法对此已经作出相关规范,规定“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然而,物权法作为民法规范,主要是从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关系的角度出发来进行规定。事实上,“住改非”不仅影响民事主体合法权益,也会影响城市规划的实施,还涉及国有土地用途的调整和国有资产的保护问题。

《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在重申物权法规定的基础上,增加规定:“确需临时改变房屋用途的,应当经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并按照城市、县人民政府的规定交纳土地收益金……临时改变房屋用途影响近期建设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以及交通、市容、安全等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批准。”

“目前改变房屋用途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改变行为是城市更新的客观需要,完全禁止并不可行,放任自流也不妥当。条例的规定很有必要,既有利于维护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利于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杭州、金华等地规划局的工作人员说。

认定严重违建有硬杠

2006年,成女士等146人购买了银昌公司开发的、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的“鼎盛时空”商品房,购房合同约定该楼总层数为26层。但购房者收房后发现,建设单位违反合同约定超建4层,超建面积达3254平方米。2007年10月,重庆市规划局沙坪坝区分局对银昌公司作出处罚决定,对擅自改变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超建的3254平方米按每平方米500元的标准处罚,并表示在开发商缴纳罚款并完善相关手续后,将予以办理永久规划许可手续。

2010年4月,云南省大理市委、市政府就“洱海填湖建设豪华别墅群”一事作出回应:“洱海天域”项目业主――中建穗丰置业有限公司由于出现未按协议建设等违规行为,被处罚款和补交各种费用共计近4000万元。此处理结果引发了种种非议,网友甚至戏称:“4000万就能破坏大自然?我有4亿能否搞核试验?”人们不禁追问,对于违法建设能否一罚了之?

据悉,对违法建设所处的罚款,事实上往往远不及违法建设出售后所获取的利润。不少人士认为,如果允许对违法建设一罚了之,“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根本不足以概括其弊,“守法成本高、违法利润高”才是其真实写照。

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对于违法建筑,并非一定要予以拆除或者没收实物、违法收入,而是需要区分情况,只有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才应当予以拆除或者没收实物、违法收入。但由于缺乏对“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具体界定,实践中,哪些情况应当拆除或者没收实物、违法收入,哪些情况只能罚款,很难找到相应的依据,这也导致了各方对前述案件的争议。

为了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遏制违法建设行为,《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对城乡规划法规定的“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条款进行了具体界定,将实践中严重影响城乡规划实施和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建设行为明确为应当拆除或者没收实物、违法收入的情形。这些情形包括:“(一)超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建筑面积(计算容积率部分)且超出合理误差范围的;(二)超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建筑高度且超出合理误差范围的;(三)侵占城市道路、消防通道、广场、公共绿地等公共设施、公共场所用地的;(四)在已竣工验收的建设工程用地范围内或者利用建设工程擅自新建、搭建建筑物、构筑物的;(五)其他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情形”。

“只有让违法行为人无法从违法建设中获利,才能斩断违法建设的利益驱动链条,进而从源头上遏制违法建设行为。”一位城市管理执法局的工作人员深有感触地说。

查处违建应及时

河北省保定市有一家名叫“绿萝湾”的酒店,因违法占用农村集体土地25.5亩而被列为违法建筑。然而,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相关部门来回“踢皮球”,甚至最后“传球”给了副市长,但这一本应予以拆除的违法建筑仍然毫发无损。

武汉有一栋违法建筑“更牛”,由于占用的土地原本是小区的绿地,小区居民在阻止建造未果的情况下将街道办事处和规划部门告上了法庭。1999年,武汉市中院判决:撤销规划部门颁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判决书下达后,小区居民以为执法部门很快会对违法建筑实施拆除。可是没想到10年过去了,直至今天,违法建筑仍纹丝不动。而政府相关部门的答复是,此事仍在协调中。

这种违法建筑查处过程中“踢皮球”的现象绝非个案。其后果不仅是政府执法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而且还会产生不良示范效应,导致违法建设愈演愈烈。

《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在城乡规划法的基础上明确了违法建设查处时限:“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接到违法建设举报或者控告之日起十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在受理后六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六十日内无法作出处理决定的,经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作出责令限期拆除、限期改正的决定后,当事人逾期不拆除或者逾期不改正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逾期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级城市、县人民政府报告。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报告之日起六十日内书面责成有关部门或者代为改正,或者代为改正的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为了使规定的时限真正发挥制约作用,条例还规定,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对违法建设行为未在规定期限内依法履行查处职责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城乡建筑规划法篇9

【关键词】城乡规划;课程思政;本科教学

一、课程思政提出背景及对城乡规划专业的要求

2020年教育部又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1]。从上述政策中不难看出,课程思政建设已经成为高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一环。课程思政的提出对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除父母外影响最深的就是专业教师[1]。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传道授业外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课程思政的提出改变了传统教育中思政教育由专门思政教师和课程负责的局面,将所有课程都纳入到思政教育体系当中。任何课程和教师都应当结合自身课程的特点挖掘思政元素,并将之运用到课堂授课当中[1],在解专业之惑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引导,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城乡规划专业作为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以解决社会问题、建设美好家园和良好人居环境为己任,对指导城市开发和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城乡规划师的专业技术和职业道德素养对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劣质工程、违规建造不仅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建设,还可能给人民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城乡规划专业的思政改革势在必行。

二、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思政的难点

由于城乡规划专业实用性强、涉及知识广等特点,其本科教学思政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二是如何将思政元素与社会热点互相结合。传统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讲解,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学生往往容易关注知识本身的学习而忽略学习知识的初衷,进而无法真正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建设当中;同时由于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所处层面不同,如何将二者自然、深刻地融合在一起,也是城乡规划专业思政教学面临的困难。另外,由于不同时期对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也不同,根据发展目标的改变,思政的侧重也可能会发生变化。现阶段城乡建设已经从传统的大拆大建走向了城市更新改造、地下空间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等方向,如何将思政元素与当下城市建设现状和热点相结合也是本专业教学的另一个难点,思政教育应与时俱进,和社会问题及当下热点结合,不断完善和更新,而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文章以西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为例,结合其教学目标和特点,对课程中可以运用的思政要素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关建议。

三、西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设置概况。西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实行五年制大类招生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适合国家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需求的专业人才,学生在校期间需修满207个学分方可毕业。西华大学城乡规划专业根据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分为公共必修课、通识课、大类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四个板块,其中专业教育课程又包含了专业核心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内容。按课程的内容划分,又可以将开设课程分为基础理论课、专业设计课、专业实践课和专业技术课四个类型,理论、技术和设计课开设主要在前四年,实践课则贯穿整个本科教学过程。理论课代表课程有一年级的建筑大类基础概论、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二年级的中外建筑史、城乡规划原理,三年级的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乡村规划概论,四年级的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等。设计课包含了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初步1、2,二年级的建筑设计1、2,以及三四年级的规划设计1~4。实践课有建筑认识实习、乡规划认识实习、古村落调研、城乡规划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等。技术课代表课程有建筑制图1、2,建筑构造,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和建筑数字技术等。(二)思政要素提取。城乡规划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对思政的要求也更高。结合城乡规划专业及课程设置特点,文章对本专业课程思政要素进行分类和提取,大致可以将本专业思政要素分为以下三个大类。1.历史类课程思政元素。历史类课程内容是城乡规划专业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城市建设和发展历史,总结前人的经验和不足,了解城市发展的脉络,对城乡规划专业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以西华大学为例,历史类代表课程主要有城市建设史与规划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园林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等,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中的部分章节也有涉及到历史类教学内容。历史类课程的思政要素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展现我国城乡规划的重要成就以及一些本专业伟人为历史文化保护做出的贡献和榜样,进而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树立远大志向[1]。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荣誉感。2.专业技术课程思政元素。在理论类课程中,除了历史类课程外,专业技术类课程也占了大量比重,如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城乡规划管理与法规、居住建筑设计原理等,城市规划原理等课程中涉及到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等内容的章节,也属于此类范畴。规划工作中除了要满足社会和使用者的需求外,更要符合相关的规定和规范,保证工程质量,否则会给社会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容不得半点掺假和马虎。城乡规划专业技术课程思政要点即应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3]。3.设计类课程思政元素。设计实践类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的特色课程,贯穿了本专业整个本科教学过程。低年级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专业素养,建筑设计课程使学生掌握规划中常用建筑的基本体量和功能,为后续大尺度规划设计打下基础;作为专业核心的规划设计课程又包含了群体建筑设计、居住区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等内容。近年来城乡规划的重心已经从城市规划和建设新城向乡村规划、旧城更新改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历史保护等方向转变,由于气候变化、疫情等因素影响,城市人居环境、城市公共健康、城市内涝等城市问题也应当引起规划师的关注。因此在设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结合社会需求和热点,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关心社会问题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为人民谋福祉。(三)改革措施。城乡规划专业的思政教育不应是一个孤立静态的过程,而应当是一个贯穿整个教学并不断与时俱进的动态教学过程,不应是生硬的、局部的思政元素的引入,而应是包括授课教师、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考核评价等多方面内容的整体改革和提升,应当是自然而然润物细无声地去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体改革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教师政治素养。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引导意义重大,因此思政教育若想取得好的效果,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十分重要。提升教师政治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思政教育培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和思政教育的能力;二是寓教于学,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备课、授课和课后总结,不断反思和调整教学的方法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2.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教学内容是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3],教师通过授课过程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积极引导,因此教学内容的重新梳理十分重要。传统的教学主要以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对思政内容的融入是破碎的、零散的、不成体系的,思政背景下的城乡规划教学改革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理,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自然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除此之外,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中也应当明确课程的思政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也应当与时俱进,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线上线下教学的灵活运用。3.增加思政考核和评价。增加思政考核和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对掌握思政教学是否在师生中取得良好效果、如何不断完善思政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反馈,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思政考核和评价应当既包含教学主题———教师,又包含学习主体———学生。对教师的思政考核和评价主要应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将思政内容和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作业设置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培养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4]。对学生的思政考核主要是考察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通过课程的学习是否有所提高,因此在课程的考核当中应当融入思政考核。学生思政考核的方式应当是多样的,如可以设置一些主观题目,在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可以考察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也可以组织课堂讨论,了解考察学生思政水平,更好地推进课程建设。

四、结语

总之,思政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共同不懈的努力,同时它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只有将思政教育和传统教学相融合,推进和完善思政课程建设,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育出有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宝娟,张伟,袁晨晨等.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思考[J].安徽建筑,2020,11:126~127

[2]陈丽.基于课程思政的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改革探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113~116

[3]李欣,展凯云.思政元素融入“城乡规划原理”课程的实践探索[J].城市建筑,2020,31:87~89

城乡建筑规划法篇10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我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根据《城市规划法、》《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之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顺庆区人民政府是本辖区内小城镇规划建设的管理监督者,区建设局和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第三条区人民政府是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决策机构,对全区小城镇规划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出台关于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的有关政策;批准小城镇规划建设发展方案;监督区建设部门和各乡镇政府的组织实施工作。

第四条区建设局是全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有关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指导小城镇组织开展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负责建筑市场、建筑队伍的管理;负责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参与重大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选址和方案审查;负责小城镇规划区内建设项目规划“一书两证”核发工作和施工许可以及房产证核发工作;负责小城镇建设项目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的征收;指导城监中队执法检查业务;负责依法查处违章建筑;负责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协调本乡镇规划建设的日常事务工作,贯彻执行有关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协助区建设局编制小城镇规划,并按照规划组织和监督实施;负责建设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负责小城镇镇容和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政公用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第二章小城镇规划管理

第六条区建设部门会商有关部门编制全区小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

第七条区人民政府成立规划委员会,负责审批小城镇的规划。

第八条区人民政府审批规划坚持切实可行,有利发展,着眼未来,科学合理的原则。

第九条区建设部门坚持规划审批“一书两证”制度。各建制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房屋及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

第十条各乡镇规划区内的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第十一条在小城镇规划区内兴建房屋及构筑物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经严格规划许可审批后,经区建设局放线方能开工。

第十二条小城镇建设必须由有资质的房产开发公司进行综合成片开发,禁止零星散乱的小块开发和集资建房。

第十三条区建设局必须对全区小城镇各项规划建设严格执法,及时发现和制止违法违章建设,随时掌握建设项目单位执行规划情况。检查人员执行公务时,须持政府法制机构制发的《行政执法证》,做到依法行政。

第十四条城乡统筹实施的新村建设,必须由区建设局统一规划,并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后实施。

第三章小城镇建筑施工管理

第十五条在顺庆区内从事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装修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以及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施工,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应向区建设局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

第十六条建制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规划区范围内的单位需新建、扩建、改建的工程项目,按照建设部《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及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完善相关手续,办理施工许可证。

第十七条建制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规划区范围内的私人改建房屋,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经严格施工许可审批后方能开工。

第十八条从事建设工程活动,必须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建设单位或个人必须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或个人在领取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

第十九条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收集、整理建设项目各环节的文件资料,建立健全项目档案,并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向区建设局移交建设项目档案。

第四章小城镇房屋产权管理

第二十条小城镇房屋实行产权登记制度。区建设局是各乡镇房屋产权户籍登记管理的主管单位,负责各乡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房屋产权、农村农户宅基地上自建住宅的产权户籍登记管理,负责办理管辖区内房屋权属登记发证和房地产抵押登记,以及涉及其他房屋权属的换证、注销、交易、继承、赠与、房屋租赁证明等相关事项。房屋所有人或者国家授权的经营管理人,应当到区建设局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手续,领取《房屋所有权证》。未办理产权登记的房屋不得交易。房屋产权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后3个月内办理变更手续。

第二十一条新建、改建、扩建的房屋竣工验收合格后,房屋所有人应当在3个月内办理房屋产权登记手续。

房产抵押以及涉及其他房屋权属的换证、补证、注销、交易、继承、赠与、租赁等相关手续,由房屋所有人或者国家授权和经营管理人,持有效手续、资料、证明文件,按相关程序和规定办理权属登记手续,出具证明,办证、补证。

第五章小城镇基础设施及环境卫生管理

第二十二条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小城镇规划的街道、广场、市场和车站等场所修建临时建筑物、构筑物和其

他设施。

第二十三条强化小城镇环卫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加大小城镇卫生监管力度,清除卫生死角,推行垃圾集中封闭储运。

第二十四条镇容及环境卫生管理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实行有偿服务制度,乡镇人民政府按规定征收垃圾清运费用。

第二十五条小城镇规划区内,禁止下列行为。若有违反,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责令停止其行为、恢复原状、赔偿损失,并由区建设部门按相关条款予以处罚。

1、擅自占道经商;

2、不按指定地点堆放建筑垃圾、生活垃圾、肥料、柴草及其他杂物;

3、损坏或者砍伐道路两侧及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

4、向道路及公共场所抛撒杂物、排放倾倒污水;

5、损坏小城镇的公共设施;

6、擅自在街道两侧建筑物上悬挂、涂写、张贴广告和宣传品;

7、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或者损毁小城镇的文物古迹、古树名木以及邮政、通讯、军事、防汛、输变电、输油输气管等设施。

第二十七条凡违反上述第十八条至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区建设部门依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八条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必须按政策规定标准收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擅自减、免、缓。所收资金全额上缴区财政,实行专户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