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4:32

知识管理方向篇1

兵马俑里展示着一把宝剑,发掘的时候剑身已经被土石压成了弓形。考古人员将剑拔出,这将剑竟然瞬间又变得笔直!深埋土底2000年,重见天日之时依然能完好无损,而且依旧可以斩金斫玉。今天我们有电脑、高科技,但今天的冶炼技术却做不出这样的宝剑来。为什么?秦始皇把当年造剑的人给活埋了,而且秦朝的内务府和织造处也没有把炼剑的工艺记录在册,于是后来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已经失传了。

用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件痛事的原因就是没有做好知识管理。

案例1:

外资企业比较喜欢标准化:不管是客户拜访、生动化、营销会议,企业都给你一套标准流程。新人进门就学习这套标准,然后按照标准去工作。

思考:

标准化的管理贡献是什么?

1、绩效追踪和考核:大家做事有了目标和统一的路径,便于主管对下属工作质量的检核、评估、检讨。

2、经验总结和培训:标准和模型本身就是从前人的经验总结的——前辈们就是这样做的,他们这样做成功了,后来者“踩着前辈的脚印”、“复制前辈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再创新,重蹈覆辙而出错的概率就会小,工作的效率就会高。

这个标准化、模型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知识管理——知识和经验只有变成有形的东西才能传承下来。

在工作中实践,不断发掘提炼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上升为理论——成为知识产品,通过培训和管理手段加以贯彻,使之可以指导后来者的实践,然后在新的实践过程中再去印证和升级知识产品,最终理论和实践得以互相促进、互相指导,这就是知识管理的原理。

话题二、国际企业的知识管理现状

知识管理首先要把无形的经验变成有形的知识产品——教材、培训产品、制度、流程、表单……。

以企业的内训教材为例:

90%以上的中小企业(甚至部分超大型内资企业)是没有内训教材的,他们的培训部主要责任就是花钱——市场上流行“九型人格”、培训经理就赶紧买一堂“九型人格”的课。市场上流行“执行力”,赶快再去找老师来讲“执行力”……。

做知识管理?沉淀企业内部经验?编写内部教材?把外来课程内化整理?可能想都没有想过!

这样的企业,培训经理更像采购经理,其知识管理的现状和效果不值一提,不说也罢。

大家公认在这方面做得相对好的是国际企业。

外界对国际知名企业都有点神化,大抵认为,这样的跨国公司里:“人人都是高学历,讲洋文,读砖头厚的书,接受最先进最实用的培训”。

其实,误会了,大家误会了。笔者打工十年,曾经也是“知名外企”中的一员,我知道他们的管理系统没那么玄。优秀的地方我们要学习,但失败之处大家也不必“迷信”!

以下列举部分国际知名企业目前的知识管理现状,供大家观摩、对照、自省。(本故事纯属事实,绝非虚构,若有雷同,是意料中的巧合)。

现状一:先说说国际企业知识管理的优点

大多数成熟的国际企业会培养自己专门的讲师队伍,有自己系统的内训教材,人力资源部会对不同职别的员工设计相应的培训列表规定——培训在这种企业不是年会上的应景之作,是有计划的。对员工来讲接受培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福利,而是必须覆行的义务……。

部分外企在知识管理方面也在做积极的尝试。比如金龙鱼、嘉里饮料,近年来在制作业务员、主管、经销商别的情景培训光碟——把他们应知应会以演员模拟的形式呈现出来……。

抛开其内容质量不讲,至少这种形式(更贴近实际场景、更易吸收)值得大家思考、借鉴。

现状二:自家武功秘籍已经失传

案例2:

前段时间帮一家非常知名的跨国企业做销售人员培训,两件事让我非常吃惊。

a)这家威名赫赫的企业,区域经理经别的干部竟然有一半不知道1.5倍安全库存的计算方法!

b)这家企业经营历史不算短,国际上也享有盛誉。其实该企业早就有四册“系统的”培训教材(笔者十几年前在企业里跑街做销售时早就把这四册教材像宝贝一样复印、拜读、收藏)。像1.5倍安全库存这样的营销常识在教材第一册早有详述。但是十几年之后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该企业从总部的职训人员到各省的大区总经理竟然没有一个人能拿的出这四本教材——下了课有一个营业所经理告诉我:“魏老师,江湖上传说我们公司有四本教材,但我一本也没见到,我们老总也只有两本”。

思考:

笔者十年前在外企打工时,也常听前辈炫耀:“我们当年进公司,接受的培训那是什么品质,现在你们这一批人听的培训就没那么好了,数量质量都不行……”。

行内人都知道,中国的第一批“外企白领”,那可真的是精英,学历要求高、工资也高,福利待遇好,培训多、还动不动就出国受训。后来外企都流行本土化经营,“外企白领”从几百个变成几十万个,人员素质要求/待遇/培训自然会缩水,变成了“非典型性外企白领”。

人员层级降低了,培训数量减少了,人员流动却变快了。

内资企业现在气象恢宏,而且最喜欢从外企挖人,铁打营盘流水兵,十几年下来,外企员工一个又一个辞职另谋高就,内部培训又没跟上,新老更替之中,“先辈们的文化遗产”就这样磨灭了。

——自家武功已失传,这样的案例绝非个别现象。繁华萎谢,衰败得让人刺目。

现状三:一套教材,“五十年不变”

案例3:

十几年前笔者在某国际知名饮料企业打工就领过一套教材《销售精英步步升训练》。分《stepone》、《steptwo》、《stepthree》三册。2008年,笔者邂逅一名该企业的现任销售经理(此君不知道我也是出身同门),席间这位老兄向我献宝——展示所谓可乐的武功秘籍,我一看,晕!跟我当年拿到的一模一样,一字未改!

思考:

十几年过去了,消费品营销行业先后经历了“广告制胜”“供销”、“大客户”、“赊销成灾”、“密集分销”、“坐商变行商”、“终端销售”,“厂方执行预售制掌控销售网络,经销商开始向物流商发展”八个不同阶段,眼下又有人提出“还原经销商的销售功能,企业需要行销商不需要配送商”的反思。

十几年过去了,赊销、恶性冲货已从厂家共同头痛的营销“癌症”到现在成为正规企业的“历史故事”,大家面临新一轮的问题是如何提高物流效率,如何改进既有的销售队伍和经销通路更有效的跟国际大卖场打交道。

十几年过去了,以前中国的商超根本不成气侯,现在已经统领城市通路;以前批发市场车水马龙国营商场趾高气扬、现在很多批发市场已经消失国营商场已经倒闭;以前业代上街可以随便贴海报,现在城管不允许了;以前业代在店里陈列不要钱,现在在鸡毛小店都找你要陈列费,以前人们都喝酸饮料、现在喝茶、水、果汁;以前说凉白开水装在瓶子里就能卖钱,别人说你是疯子,现在一瓶矿泉水卖两块——水比汽油贵了、录像机消失了、BB机没人用了、黑社会都不用大哥大了……;

十几年了,中国的市场营销竞争焦点、市场格局、通路格局发生了多少变化?变化的市场中,每一个企业都是“新兵”,固守以往的经验一定会过时,收藏武功是会贬值的!

十几年了,教材一个字没变?

现状四、企业内训系统性、生动性有余、但实用性尚待提升。

案例4:

笔者去一个跨国知名企业讲课,学员告诉我,我是他们公司第一次外聘的营销培训老师。

思考:

为什么我会是他们公司“第一次外聘的营销培训老师”?外企没有培训预算吗?不是!

原因是“如此优秀的成熟外企”都有自己的成套的营销内训教材和讲师。

知名国际公司采购课程一般都倾向于新观念课程(比如九型人格、全脑分析、同理心聆听)、激励课程(比如巅峰销售心理)、或者户外拓展,营销课程他们极少请外面的老师——他们认为“老子的营销管理是天下第一的,别人要向我们学才对”。

要真是这样也行呀!

误会了,大家又误会了。

案例5:

据笔者打工的亲身经历,加上近几年和同行广泛交流、以及对“各名门正派”培训资料的搜集学习所知,跨国企业的培训系统大致分四个方向:

a)企业知识:企业文化、产品特征、系统利益……。

b)基本素质教育:ttt训练、有效沟通、时间管理、Swot、4p、4C……。

c)业务基本功:拜访八步骤、讲利润故事、安全库存、生动化技能……。

d)管理素质:管理者的理念、授权、激励、终端路线规划、市场分析……。

思考:

公平点讲,这些跨国企业的内部培训系统,有可取之处,但也不乏暇疵。

优点:

1、系统性不错:毕竟是领袖企业,内部训练体系的设计有素质教育、有技能教育、有晋阶培训、有应知应会的宣贯,从知识结构上讲,相对完整。

2、生动性有余:课堂都是小班,20个人一堂课,保证大家能充分互动,讲课的老师大多受过专业训练,非常善于搞气氛:分组讨论、角色扮演、互动游戏,唱“成吉思汗”、“感恩的心”、“我们都是一家人”,课常上欢声笑语、很热闹、气氛很好、学员也很开心,美中不足是第二天睡醒后一想昨天好像啥也没说(其实很难断言这个到底是优点还是缺点)。

缺点:

1、实战性不足:培训课上也讲了一些实用的内容(比如拜访八步骤、利润故事),但都属于入门功夫,大粗浅,涉及到管理层次的话题(比如:线路规划、市场分析等话题)大多只讲些空间理论和概念,不具体,不深入,在实战中指导意义不大。

2、固步自封:国际知名外企的营销管理和培训系统是不错,但那是建立在国际知名外企这个背景下的(大品牌支撑、充足的市场资金投入、相对高素质的人员队伍、完整的部门协作机构、完善的it平台、成熟的marketing支持……)。但除非你呆在国际知名企业干一辈子,否则走出门你就会知道“江湖很大,道行尚浅”,在大多数中国企业做市场要学会无中生有、乱中求冶、量入为出,甚至做无米之炊……。这么多年多少外企的职业经理走进中国内企做高管,掰着手指算看看,成功了几个?尤其是首次转业者(从外企跨入民企的第一次经历),大多数“生死时速两三年”。

“老子天下第一”!“从来不外请营销课程”。错!

十年之后回头看,话说难听点,如果我今天当老师,照搬当年在外企接受培训系统,在培训界一定没饭吃——他们的培训和管理并非不好,而是不能乱中求冶、不能直击目标迅速解决针对性问题,学员不爽,企业无非承受,老板也不欢迎。

话题三、知识管理的改善方向在哪里

一、观念突破:没有什么经验是不能模型化、标准化的

一说知识管理、经验总结,就会听到一个声音“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说话的人大多一脸肃穆,高深莫测。他们的意思是——销售这个东西是很复杂的,对付不同的经销商、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竞争环境用的方法不一样。这东西没办法标准化,具体化。

培训师也很会给自己找借口,他们解决不了学员的具体问题时就会说:“成年人听课不在乎你听到了什么、关键在你想到了什么”——老师可以给你理念,办法你自己想去吧。

我不这么看。

什么叫做标准化——前人的经验变成文字、给后人启发、让给后来者的锦囊袋和工具箱里多几件工具供他挑选使用。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经验是不能具体化的,关键看当事人善不善于总结,有没有心!

气功够玄吧,但是还是有气功教材,教大家“两脚同肩宽站立、脚趾扣地、舌尖顶上腭、掌心相对、意守眉心、想象两手之间有一个气球在阻挡,然后把手慢慢拉开来、合拢、拉开、合拢、再拉开、合拢……”。

中国的山水国画够神吧,但是美院的老师还在教学生运笔侧锋、破锋怎么用,留白怎么设计、落款在哪个位置……。

行兵打仗够多变化吧,去看看孙子兵法,五千多字,百分之八十的篇幅都在教大家怎么选有利地形、怎么选择行军路线、怎么侦察敌兵人数、怎么派间谍、怎么用水火攻击敌人等具体动作……。

如果一个经验不能具体化、从相对意义上把他标准化,那就完蛋了,你死之后,这门功夫就失传了。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抓住这一句做文章。纯粹是断章取义,整段原文是:“夫兵形似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孙子的原义是:“变化一定有,但是变化也一定有规律。日月的变化尚有规律可循,何况万物,谁能熟知变化、见招拆招、并且掌握规律,谁就是用兵如神”。

扪心自问:不管是区域市场规划、经销商管理、客户谈判、促销计划拟定,没有有规律可循吗?不能具体化变成知识产品、甚至做到相对标准化吗?不可能!

二、知识产品选题要有针对性和前瞻性,总结和提炼应该是自下而上,不是自上而下。

这里指的前瞻性不是指国际视野、引导理论潮流。而是指预见性——我知道你们会遇到什么问题,我这里给你罗列了前人总结的答案。

此处以销售培训教材的编写为例做说明。

销售人员在市场上近身肉博,有成百上千个难题:比如经销商不主推怎么办?超市采购要回扣怎么办?竞争对手突然搞订货会怎么办?经理给下面分任务下面人不服怎么办?公司考核费用,市场又需要投入,怎样平衡?……

注意!注意!

这些问题绝对不是偶然性的,而是每一个销售人员都一定会碰到的重复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会对企业的业绩增长有直接推动作用!

目前企业里的培训教材为什么很少涉及这些针对性的内容——教材的编写方法有问题,写教材的大多是职训干部,学历、表达力、沟通能力都很好,但是他们对市场上到底遇到什么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案并不了解。让猫拉车,难免拉到床底下,秀才给兵写教材、写出来的教材自然隔靴搔痒、叫座不叫好。

这些问题也并非无解命题——答案在民间布衣贩夫走卒之中蕴藏。每个一线人员都曾经面对和解决过这些问题,他们都有自己的杀招、绝招、甚至损招。

“治天下者当以天下之心为心”,企业高层要重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智慧资源,否则就会明珠深埋,随风逝去。

最好的方法是自下而上收集所有一线人员对这些重复性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加以整理编撰,汇集成册、传于后来人、告诉他“你会遇到什么问题,请打开第几个锦囊、里面有答案供你参考启发”,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最终成为具备指导意义的步兵操典。

三、知识产品要注重模型化

什么叫模型?

我是讲师,天天出差,天天换宾馆,所以很容易丢东西(充电器、电源线,剃须刀等等),怎么办?建立模型:在箱子上贴一张“出差要检查的物品备忘清单”,每次换宾馆前看一遍,检查一下,问题解决了——这就叫行动模型。

有个销售经理功力还不深,但老总让他写一份区域市场研究报告,犯愁啊!怎么办?设关系,照固定格式写,先写4p,再写Swot,先分析产品的强势/弱势/机会/威胁,再分析渠道的强势/弱势/机会/威胁……,照猫画虎,一路写下来,不管内容如何,架势看上去就挺唬人——这就叫思维模型。

洗衣机都附带常见故障排除说明,比如洗衣机不运转,一看电源有没电,二用测电笔看洗衣机的电源线有没有断(电源线根部是否有电),三看开关是否置于on档,四看承重量是否超过最大标准……,如此这般,常见故障自已DiY就能解决——这叫故障排除模型。

模型可以使你更周密,避免丢三拉四。

模型可以使你按照前人总结过的正确方法去思考,去行动,少走弯路。

模型可以使你按图索骥,用排除法找到问题解决的答案。

高手当然可以源于模型再超出模型去创新,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讲,模型让你更专业,更高效!

模型化最适合去针对那些会重复发生的问题——总结已有的经验让成功重演,让失败不再重复。

企业经营中有很多重复性的、很重要的工作模块。

比如新品销售的推进、区域市场的增量机会寻找、经销商的拜访步骤,乃至一个大型促销活动的准备和现场的控制工作……,这些工作都是企业每年每月在各个区域要重复进行,把这些常态工作涉及的动作、步骤、分工、检核等等细节固化、标准化、模型化。变成所谓商超谈判前的准备工作清单、区域市场增量机会寻找的自我诊断列表、新品销售的自我反省问卷、经销商拜访标准流程……,越是模型化的东西,越方便管理,也越具备实战指导意义。

四、注重知识产品产生后的管理动作

培训是讲给“有心人”听的,“无心人”听培训压根没用。

一百个人听课,可能只有三十个人“有心”。“有心人”和“无心人”的区别在哪里?

每次培训结束,“有心人”和“无心人”都会起立鼓掌,一般主持人还会表示礼貌,动员学员再次鼓掌。然后老师拿钱走人,“无心人”吃完饭凑到一个房间“”。再过两星期,你问:“老师讲什么了”,他一脸茫然,已经全忘了。

有心人会在听完课之后,会当天把讲义再复习一遍,把自己觉得有用的动作和理念摘录下来,甚至给自己订行动计划:今天我从老师这里学习了100个工作,其中30个动作跟我的行业不相关——删掉,另外20个动作我不同意——也删掉,还有50个动作可以用——我的行动计划是准备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客户、用哪种方式切入、去尝试运用实习这些新学到的动作。把这个计划写下来并且保存好,三个月之后回头看。自己当时的行动计划有没有落实,有什么新体会?六个月之后再回头看……。就这样一次一次又一次逼自己复习、巩固、体验,课堂里的知识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技能!

从企业角度看,怎样能让培训真正产生生产力?

靠学员的自觉的变成“有心人”吗?别做梦了,想想我们大家上学的时候,寒假作业是哪一天才写的?老师不天天检查作业你会天天主动写作业吗?

要有企业行为的推动把培训的内容内化,把课堂上的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改善动作,目前我看到这方面企业里大概四个做法:

1、现场录音录像:

案例6:

培训的时候有时候会有家企业安排人在下面录音录像(培训协议上签定不允许录音录像)。被我发现之后老板满脸通红一个劲道歉。结果过了两年之后这家企业又找我讲同样的课程,原因是他的员工都换完了,又来了一大批新人,而且学员一致反映看光碟没意思,还是要找“活人”来讲课比较过瘾!第二次授课之后,他们一致反映:“你讲的跟光碟不一样”。

思考:

培训时录光碟意义不大,除非你想当老师出去讲课,而且我讲的课很多都拍成了光碟,网上一查盗版光碟才卖五元钱一盘,你去买就行了吗。

再说了,如果听光碟就能取代老师现场授课,那么哪个老师还会拍光碟?同一个老师同一门课如果半年一年不更新,这门课肯定逐渐被淘汰。

2、内化培训课程复制培训师:

案例7:

在美的、tCL等企业培训,看到这些企业的培训经理自己就是不错的培训师——他们出去听一些基础素质的课程(比如沙盘演练、三t训练、时间管理、卓越销售人员的良好习惯等)。把教材拿回来强行记忆,反复练习,以后这些课程就自己讲,不用找外面的老师。

思考:

素质类的课程内化是很容易的、但是销售管理类的课程内化就需要讲师的功力了,真的很有功力的销售精英管理干将,大多数企业是不舍得让他作培训的,赶紧给我干活去。

3、培训部主导的行动计划工程:

案例8:

企业的培训部比较负责,培训后他们会按照我前面讲过的方法要求学员提供课后感、自我行动计划和行动总结、甚至要求学员下去再给自己的下属把我讲过得课转训一遍,把自己的讲义和学员评估交上来……。

思考:

想法不错,但布局有问题,这些行为都停留在督促学员加强个人课后学习和实践的层面,学员应付差事的交些报告就了事。再说了,这批学员要是走了怎么办?

4、把培训内容内化成企业流程和制度,并加以推动贯彻:

案例9:

笔者07年给统一企业作各区域巡回培训,让我深受触动的是,专门有一位协理级的高层干部和我同步巡回,白天我讲课,晚上这位协理根据我讲内容出一个主题,全班同学讨论怎样结合老师讲的内容,制定和更新本公司的标准,然后作为制度全区域推行。

思考:

知识管理方向篇2

论文关键词:软件测试,知识管理模型,知识地图

论文摘要:在软件测试组织中,对测试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是提升组织整体测试水平的关键。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是怎样将知识管理过程与软件测试过程有效集成,从而促进知识资产在软件测试组织中的传播与重用。给出了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子系统的体系结构、主要功能以及使用流程,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了知识地图模块的设计与实现,验证了本文所实现的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一个管理问题,但是知识管理的各种功能及服务最终都还得依靠知识管理技术来实现。可以说,没有强大的知识管理技术支持,企业将很难有效实施知识管理,它是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的基础,也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强大推动力。从广义的角度看,知识管理技术并不局限于it技术,但现代信息技术才是知识管理得以有效实现的基本前提。十多年的知识管理研究使得相当一部分的知识管理it工具已经推向商业市场,但是这些已有的产品并不都是和企业的具体需求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特定领域的应用,这种脱节表现尤为突出。

软件测试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活动,测试人员都属于知识工作者,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依据测试计划对软件进行测试,与测试相关的知识、技巧、经验和灵感在测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测试人员如果没有开阔的思路,没有丰富的测试经验与测试技巧,测试的质量将无法保证。此外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出现的新的待测软件产品,常使软件测试人员感到压力重重,力不从心,他们有探寻新的测试知识和技术的紧迫需求。而知识管理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但是软件测试有其自身的特点,虽然现有的通用知识管理理论及技术已或多或少触及了某些问题,但我们更需要用一种与本领域结合更紧密的理论和技术,来重新思考和审视我们的问题,以便寻找出一种解决问题的更有效的方法。

本系统是目前北航软件所的一个软件测试管理平台qesuite2.0项目中的一个子系统,该项目是北航软件所承担的某型号任务的一个子课题。目前,该系统已经完成了原型系统的构建,全部模块及功能已经实现,并在实际工作中试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软件测试领域的知识管理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在软件测试领域内实施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很少,迄今为止并没有找到在软件测试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实例。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起步晚,同时专门从事软件测试的企业又很少,在测试领域内实施知识管理的需求刚刚出现。

到目前为止,虽然没有发现国外针对软件测试领域实施知识管理的研究和案例,但是从事各领域通用的知识管理的研究已有了很多年的历史,像ibm,microsoft这样居于软件行业领先地位的公司,已经投入了相当规模的资金与人力来进行知识管理的研究,提出了一整套的知识管理理论并开发出相应的软件产品。

此外,国外在与软件测试最相近的软件工程领域对知识管理也有比较深入的相关研究,已经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并开发出了一系列的软件支持工具。目前,每年都举行专门的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年会(kbseknowledge-basedsoftwareengineeringconference),探讨知识管理在软件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

进行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知识管理思想在软件测试领域的it实现问题,也就是开发出一个软件平台来支持软件测试中的知识管理活动。根据gallupe在2000年对现有知识管理系统平台、理论、案例等相关信息的较大范围的研究,现有知识管理系平台要真正实现有效的知识获取、编码、存储和搜索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1.2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作者在北航软件所参与的软件测试项目工作经验,同时结合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分析国际上主流软件测试过程,认为目前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存在五大问题:

1)软件测试知识重用率低。目前,软件测试过程中公共测试知识的积累未能有意识地大规模开展,虽然企业内部有一些用于测试知识和经验积累的数据库,但大多数员工忽视其存在,造成测试知识资源的闲置,导致测试知识和经验的重用率低。

2)软件测试知识传递不畅。现有测试知识的保管模式使得知识的传递不畅,测试知识被动地等人来阅读,而使用者则在知识海洋中苦苦寻觅他所需要的知识,员工无法快速掌握新的测试知识。

3)软件测试知识共享环境差。企业内部尚没有正式的、专用的、有组织的知识共享场所,员工之间缺乏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机会,沟通与交流的体制也没有建立起来,软件测试过程中的知识共享氛围也有待于培养形成。

4)软件测试知识流失严重。许多专门经验和技能只是少数人所拥有,没有真正成为企业的公共知识,这不仅使测试知识传递不畅,而且在人员变动时,这些测试知识会随之流失,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因人员流动而发生波动,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

5)无法快速实现测试组织中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知识管理是人、过程、技术的有机集成,其中人是最主要的,企业的管理者无法对组织中的人员技术特长、知识分布了如指掌,在遇到新的测试项目时,无法根据员工特长,快速搭建出最优的项目团队,从而无法实现组织中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软件测试企业的生产效率不高,对市场的整体响应速度慢,应变能力不强。本人认为以上问题的出现是源于在当前的软件测试过程中缺乏对知识的科学管理,因此在该领域内实施知识管理就显得很有必要。

2系统体系结构及工作流程

北航软件所(sei/buaa)在多年从事软件测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知识管理在测试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套针对软件测试领域实施知识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由于软件测试领域的知识管理目前的研究甚少,特别是现成的软件测试知识管理系统更是一片空白,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只能参照通用的或相关领域的已有研究进行。观察国内外知识管理平台的研究,尽管提出的模式纷繁复杂,但基本上每个模式中都包含着诸如知识产生、分类、积累、共享、重用这样的基本流程。

2.1系统体系结构

qesuite2.0在结构上采用的c/s方式,可支持群组协同工作,其中数据收集和分发的部分使用ejb实现,容器使用jboss。qesuite2.0的框架基于插件开发的思想创建,利用多态特性声明可扩展的接口。框架与插件的连接、子类别的实例化过程则利用解释引擎(也称作连接器)在运行时动态完成,框架即可根据模板进行统一调用,具有良好的封装性和可扩展性。基于测试管理平台的以上特点,软件测试过程知识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本系统基于j2ee开放式架构,是一个面向软件测试过程的架构弹性的知识管理平台。系统依循知识生命周期管理,利用软件测试组织中的知识文档,有效帮助企业存储、管理、搜寻、分享各种知识,并通过组织中的知识地图,有效地评估员工的知识程度,使知识地图成为知识型员工的地位象征,并通过统计工具对拥有知识的员工进行肯定,从而促进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2.2系统工作流程

系统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如图2所示。

(1)首先对本子系统进行初始化,在本系统预定义的基础上,允许用户对软件测试知识分类、知识程度、组织职位定义、项目规模进行自定义。

(2)在交流库中添加文档,用户可以直接编写文档提交交流库,或者在交流库中提出问题,交流库是整个系统的知识文档来源。交流库中筛选出的技术含量较高文档,由知识分析员进行知识分类后,提交知识库。

(3)用户可以自行对知识库中的知识文档进行评估,同时根据知识分析员对文档的评定,以及作者的知识程度、文档的链接程度等加权实现对文档的评定。

(4)知识分析员可以根据组织讨论的结果直接设定组织成员的知识等级,也可以通过编辑组织成员的项目经历,来自动设置成员的知识等级,或者通过成员在组织中发表的知识文档来自动设置成员的知识等级。

(5)知识检索,主要包括知识文档检索和专家检索,通过知识文档元数据可以任意检索知识文档,当用户无法找到需要的知识文档,可以通过专家检索来告诉用户组织中能够解决问题的人。

3几个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1基于本体的软件测试领域知识表示方法

本体(ontology)起源于哲学,是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在近一二十年,本体被计算机及建模领域所采用,用于知识表示、知识共享和重用。本体论是对概念化对象的明确表示和描述,是对客观世界存在的现实系统化的描述。从本质上讲,本体是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概念以及反映这些概念的关系的集合,关系反映了概念的约束和联系,而关系本身也是概念,关系之间也可能构成新的关系。

我们以本体来对软件测试领域知识进行表示,描述领域中相关的概念、属性,及其关系。这些本体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定义在文档、参考文献、项目、人员、知识程度共5类本体中。根据以上属性,软件测试领域知识本体如图3所示。

3.2软件测试领域知识管理模型的提出

在针对软件测试过程的知识管理中,需要实现积极、主动的知识传递,建立起组织级的人员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渠道,根据软件测试活动中的知识需求,及时地实现相关知识的传递,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来改善和提高知识的重用效果。由于组织所需要的知识处于动态变化中,因而需要通过一个有效的基础设施,来满足以上功能需求。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个面向软件测试过程的知识管理模型,如图4所示。本模型的要素是“测试组织人员”、“测试组织知识资产”、“测试组织交流场所”。基本思想是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建立一个交流场所,记录成员的提出的问题和问题解决过程,以及各种文档。

3.3软件测试领域知识地图的构建方法

知识地图,或称知识分布图(又称作知识黄页簿)是知识的库存目录。知识地图所显示的知识来源,可能是部门名称、小组名称、专家名字、相关人名字、文件名称、参考书目、事件代号、专利号码、或知识库索引等,但却不包含知识的内容本身,它是指南和向导,用以节省员工追踪知识来源的时间。

一个优秀的软件测试知识管理平台软件还应当能够提供强大的软件测试知识分类的能力。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及swebok分类方法,我们对软件测试领域增加了5大知识域:开发语言、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测试工具、测试项目相关知识。我们的知识地图中,每一种能力都有5级知识程度:了解、熟悉、熟练、精通、专家级。每一级的程度定义都有描述,务求清晰及易于评价,并避免主观的误差。每个员工的实际能力也依此标准衡量,评估过程应由员工、小组、经理及知识分析员互动完成。

3.4基于本体的知识文档智能检索和排序方法

本体在知识检索子系统中主要扮演知识库的角色,即首先对软件测试领域的概念分类、建立概念之间关系约束的描述,然后以此为基础构建详细的软件测试领域知识库,主要包括软件测试领域的具体概念、概念之间的属性、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实例等知识。在知识检索时,根据用户请求的关键词来查找相应的概念或属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检索某条本体信息是否与这些概念或属性相关,从而实现支持逻辑推理的智能检索。

在知识文档检索子系统检索出结果后,必须首先研究检索出来的文档应该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进行排列。影响排序的因素有很多,根据研究,我们认为有5类因素是影响排序结果的关键:用户对知识文档的评价、知识分析员对文档的评价、作者的知识程度、文档的链接数,以及文档的打开次数。这五类因素的权值是按次序递减的,可利用递减加权公式来计算各因素的权值。下面是递减加权公式:

知识文档的重要性按下公式来进行计算:

知识文档的重要性=p1×用户对知识文档的评价+p2×知识分析员对文档的评价+p3×作者的知识程度+p4×文档的链接数+p5×文档的打开次数。

通过计算出来的知识文档重要性结果,然后对所有文档按降序排列,就可以将最有价值的知识文档排在前列。

4系统实现

限于篇幅,整个系统各个模块的设计以及实现,这里不做详细介绍了。下面以简单图示的方式给出本系统的核心模块——知识地图模块的类设计和实现界面。知识地图模块分为两个部分:专家网络和搭建测试项目团队。普通用户在该模块可以编辑自己的项目经历,在编辑时可以选择项目导人数据,如果项目不存在,则可以自己编辑项目,然后导入项目数据,再编辑自己的项目经历,包括使用的技术、工作时间,项目职位、项目规模等等。知识分析员有权限选择其他用户编辑项目经历。在项目经历编辑完成之后,系统会根据用户对某些技术的使用时间来自行定义用户在这些知识点的知识程度,但是用户的知识程度最多达到熟练级别,要想达到精通和专家级,必须由知识分析员来编辑用户的知识程度。图5是系统中专家网络定义模块的编辑用户知识程度活动图。

知识地图模块的客户端的设计类图如图6所示。在知识地图模块的客户端中,负责界面消息事务处理的类有三个:edittechdialog,workingexperiencedialog,findpersontostartproject。edittechdialog这个类用来编辑用户的知识程度,只有知识分析员才有权限来调用这个类。workingexperi—encedialog是普通用户可以使用的一个类,用来显示用户的工作经历。类findpersontostartproject是管理人员,通过输入一些数据来得到组织中比较适合新项目的人员,通过类findresultdialog来显示查找结果。

结束语

知识管理方向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育管理;需求管理;知识产权专业

一、人才培养方案: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与法律人才不可同质化

一些高校将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养置身于法律人才培养之中,并无分立和实质的个别化。真的应该如此吗?从区域经济社会对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看,将“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等同于“法律人才”同质化培养的理念是不正确的。

在知识与能力需求上,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与传统法律人才有两点不同:第一,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知能结构多元,且更强调知识产权法、民法、经济法、经济刑法等法律知识和经济管理、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能力。第二,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工作理念与其他法律人才不同。公检法法律人才应秉持正义,止奸去恶,不偏不倚、居中司法,而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则应以单位整体利益为上,积极主动左右沟通,灵活地作出利益进退与取舍。如此不同知识能力需求和工作理念的多类人才培养,能通过一套培养方案来完成吗?不同的知能结构需要不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来塑造,不同的工作理念更需要专门化的训练来养成。将所有类型的法律人才采用同种培养方案“打包”培养、“混合”培养显然不具有合理性。

二、正确获取与利用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信息

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产品在社会需求中的适应性信息是其必要的战略信息资源,它不仅对高校现有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产品培养模式、质量管控机制予以评判,也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方向。如何客观、全面获取需求信息呢?我们不仅要关注信息源的代表性,还要重视信息获取的方法性。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产品的适应性信息可通过高校管理机构的规范性调研、目标群对人才使用的反馈、第三方人才服务组织的定向性人才供求分析、专业性咨询调查机构的调查等方式来进行,避免单一手段、单一信息源。有人认为,“有效的需求反馈信息是通过对学生毕业后的的售后跟踪体系才能从企业获得的,”[1]其实,积极调动往届毕业生的“老东家”、实习生、实训生的潜在“新东家”一并积极参与才更让人乐道。毕竟,前者能够提供人才使用后的感受,为高校人才产品创新增添信心或补缺方向;而后者则可能提供人才需求中该校的今后机会与应有质量标准信息。

经过人才的适应性信息集成,高校能够识别现有知识产权人才结构以及培养模式的瓶颈所在,也就便于规划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创新目标和应有切入点,并据此进行专业的融合、培养流程重组、质量控制体系革新等方面的管理系统整合,从而使高校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为目标市场提供高适应性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产品。

三、转型发展背景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变革

(一)强化以回应、引领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产品培养理念

突出需求在高校构建竞争优势中的地位,并使之融入高校文化,才会使知识产权人才需求方的态度和行为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管理系统中产生真正效能,管理环节中的每一要素才会积极维护与就业目标群的关系,从而自觉地控制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事实上,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需求方也只有在感受到这种关系以及从中可能获得所需的人才时,才会积极主动地与高校对话,才会向高校提供直接、有效的信息。因此,高校要将需求导向作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理念建设的重点。为此,下列观念的确立与强化是必要的。

第一,确立“高校应满足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需求方的所需所求”以及“向人才需求方学习”的观念。如今,具有活力的新兴岗位、新兴产业越来越多,用人方在加大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上岗培训的同时,其对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具有个性化,他们希望同高校一道,参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产品的设计与输送,高校对社会需求的能力管理也恰好适应了这一社会要求。

第二,树立“向人才需求方提供最优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观念。高校法学院系众多,师资、培养经验、培养条件差异各有千秋。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最终适销对路,并非仅仅依赖高校是否位在“211”“985”之列,而是取决于该高校是否理解了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需求方的真正需求并在满足该需求中使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的知能结构、思维理念最优化。

(二)增进人才需求方对高校的信任,扩大知识产权人才的就业目标群

一定范围的就业目标群是高校所确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产品就业主阵地,究竟是针对知名合资企业、央企等“高大上”的公司还是针对普通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企业,每个高校的目标指向并不相同。不过,相同的是,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就业目标群对高校及其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认知、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该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产品的吸纳意愿。对此,高校提高对就业目标群的定位能力以及对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需求的应对能力是必要的。一方面,高校对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产品的培养方向应有清晰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地域、办学实力、品牌影响度、人才产品美誉度、人才产品的质量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产品的对应目标群。随着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产品品质的不断提高和需求市场信息的有效掌控,高校还应继续扩大目标群。另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捕捉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不间断地评估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产品对目标市场的适应性,及时调整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赢取人才需求方的信赖。

高校与就业目标群之间的信任程度决定了人才需求方对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产品信息的反馈是否具有主动性,由此决定了高校从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需求方获得人才使用感受、人才需求期待的难易程度及接纳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产品的成功可能性。高校可借助于良好的品牌形象塑造、高成长性的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产品、畅通与人才需求方的反馈渠道等建立和增进人才需求方的信任,扩大和巩固既定的就业目标群。

(三)创建能够推进人才需求对话的稳定平台

要想广泛获取来自知识产权管理人才需求方的信息并使之转化为人才创新中的有机要素,高校应建立起与需求方双向沟通的便捷渠道,以需求信息的充分性、效能化为中心,发挥各种交流渠道的组合优势,适应就业目标群的交流习惯和释放需求的要求。为顺应人才需求方参与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还须重组校内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培养管理流程,增加高校人才培养流程的柔性,以适应由人才需求方参与的个性化知识产权管理人才产品的培养和输出。

知识管理方向篇4

关键词:建设项目;知识管理;实施框架

0引言

自从1996年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问世以来,在国内外引起了研究和讨论知识经济的热潮。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将引发人类生活的重大变革。知识经济倡导知识创新,强调将知识转化为经济效益,同时知识经济也要求花费更少的自然资源和人力劳动而创造更多财富。总之,知识经济必然促进创新,创新必然会带来更多财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面对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企业想要增强竞争力,必须整合自身的企业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做出反应,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项目这种模式进行运作。人们逐渐认识到项目管理活动的重要性,所以社会生产活动逐步由以前的重复的活动形式逐步转化为项目管理的形式。重复的活动形式与项目管理形式有着显著的不同,项目管理的活动形式,具有明确的目标,项目开发过程具有过程性,组织项目具有协作性,不同的项目具有其独特性。项目开发是现代社会主要财富的生产手段,项目管理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建设项目的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他将知识进行分类、共享、创新,将不同知识进行融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可以不断获取知识以及创造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循环。对知识的管理和沉淀,逐步形成了企业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知识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行为能力、生产效率以及竞争能力。

1知识管理的发展现状

知识管理和其他理论是一样的,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事实上,人类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识发展的过程,知识管理在很多企业中早已经存在,只不过对于这个概念,人们的理解只是了解他,并没有提高到理论层面。从1991年至今,通过分析现有研究资料,可以看出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1991年至1995年为第一阶段,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较少,知识管理处于早期发展阶段;1996年至1999年为第二阶段,相关研究快速增长,人们逐渐认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2000年以后为第三阶段,知识管理研究成了研究热点,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细致,相关研究成果也是大幅增加却逐年递增。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也与国外有着类似的经历,根据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显示,1997年之前关于只是管理的文章数量在一千篇左右,1997年至2000年,相关研究数量得到增长,达到近3000篇左右,2000年以后,文章数量得到惊人的增长,已经达到上万篇,并且这个数量仍在增长。

2知识管理研究的东西方差异

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东西方呈现出不同的差异。通常将之划分为东方观点和西方观点两类。东方观点侧重于隐性知识和知识的创造,西方观点重视显性知识和知识的传递。这主要是由东西方企业采用不同的分工习惯造成,东方企业中比较重视企业员工知识的全面性,各个员工技能具有很大的重叠性,西方企业较重视员工的专一性,强调员工对某一项技能的深度。东方理论的研究学者认为,创新需使人员信息冗余,多种学术背景或者技能背景的员工在一起,可促使知识的相互交叉,这种交叉可促使员工向其他领域触及,进而推动知识共享,加速创新。西方理论的学者则不考虑知识的交叉,侧重强调知识的集成。西方理论学者认为东方理论需要花费极大的成本,而效率较低。通常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有限,应该讲个人融入到一个集体中,从而更好的发挥作用。事实上,实现西方理论所说的,将个人集成到集体中,也并非容易的,也需要具备很多条件。比如如果某个集体中的个体知识交叉很少,则知识无法传递,又比如集体中个体知识重复率过高,则集成毫无意义。同时在研究集成过程中,如何调动每个人的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一些大型复杂项目更难操作,至于一般的情况下,采用企业的规定、规范以及例行程序则可实现。

3建设项目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案

(1)面向对象的实施方案

面向对象的实施方案,是将员工的知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所具备知识的组成和特点。通常情况下,又可将员工具备的知识分为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本专业所最基本的知识,每个专业都有其特有的专业知识、规则;中间层为了解专业知识的推导过程,系统了解本专业理论知识;最上层为任务知识,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知识的发挥与企业文化、个人价值观以及企业绩效考核方案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如何改善知识环境、企业文化、个体价值以及管理措施等方法是促使各个层面来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以知识为中心的企业首先要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知识管理策略以及管理目标,然后要完善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对现有的知识管理办法进行试验和评价,总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积极调整,最后,对已形成成熟的知识管理策略进行积极推广最终形成知识管理的持续性发展。

(2)面向过程的实施方案

面向过程的实施方案是以项目的设计流程为依据,通过对项目要求进行分析,合理组织人员,将具备相应知识的人员安排到工作中去。面向过程的实施方案,是以项目的流程为依据,分析各个流程中需要的专业知识,进而将知识融入流程中。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管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首先需要需要对知识进行分类和建模,然后对现有知识进行评估,寻求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办法,只是管理办法目的是发挥知识的积极性,改善工作效率,最后用项目目标要求对知识管理策略进行评价。不同的企业、不同的项目以及主客观条件等等因素,会形成不同的知识管理方法。

4结语

建设项目的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他将知识进行分类、共享、创新,将不同知识进行融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也可以不断获取知识以及创造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循环。对知识的管理和沉淀,逐步形成了企业的发展历程。知识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的行为能力、生产效率以及竞争能力。建设项目知识管理分为面向对象和面向过程的实施方案,不管哪一种方案,其核心是强调创新。

作者:王洁单位: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彦忠.项目环境下的知识管理[J].经济论坛,2005,5.

知识管理方向篇5

对于此,很多学者得出的结论是―信息化的主体对信息化“认识不到位”,而“认识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信息化方面的知识。

“知识转移”问题不可不究

企业信息化的过程,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问题,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应用、改造和创新性使用的过程;是企业将变化了的工作流程、岗位职责、部门协作与软硬件系统整合在一起的过程。

要达到上述目的,关键在于提供方和用户方的隐性知识能否达到充分沟通和互动,并在双方的交流中形成有效的知识诱发和协同知识共创。显然,信息化不仅是产品转移和技术转移,更重要的是实施信息化的各主体间的知识转移。

如果参与信息化的企业能有效地实现知识转移,将较大幅度提高信息化项目的成功率,也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信息化主体间的六类知识转移

知识转移是指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知识的使用价值让渡。

决定知识势能的要素有三个,分别是知识的数量、知识的质量以及知识的结构。知识数量越丰富、知识质量越高和知识结构越合理,知识势能就越高。每个主体的特殊性导致这三个要素的方向性并不完全一致,这样,知识势能既有总体层次上的高低,又有要素层次上的高低。知识转移既有总体上的单向转移,又有要素层次上的双向转移。

为了使信息化项目成功,委托方既可以向同地区或同行业中其它已经信息化的企业学习各类信息化知识,也可以邀请咨询或监理公司作为第三方,向第三方学习。上述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信息化各类知识的转移过程。

为了满足用户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方既需要从互补技术提供商(尤其是跨国公司)等合作伙伴学习信息化知识,也需要从国内外的竞争对手处学习信息化知识。

企业信息化过程的实质是方(建设方)与委托方(用户方)以及其他相关主体间相互转移信息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融合技术与管理的系统知识,以及专业业务知识等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主体间知识转移为六种。

1.合同型转移

是指委托方与方为满足双方签订合同中的明示条款以及隐含条款而进行的双向知识转移。该类型是知识转移的主要方式,也是刚性转移,必须进行。

该类型的内容既包括方向委托方转移的it技术、信息化解决方案、it项目实施方法论等内容,也包括委托方向方转移的行业业务知识、企业流程知识和制度知识等内容。

2.指导型转移

用户方为了改变自己在与建设方博奕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地位,聘请咨询或监理帮助自己识别风险。

该类型中,咨询监理方的知识转移给用户方。其存在与否,与用户方的水平有关,也与相关法规有关。用户水平高,如果不聘请第三方,就没有指导型转移。该类型正在逐步刚性化。

该类型的内容主要是单向的,即咨询监理方向用户方转移其缺少的it供应商评价知识、解决方案评价知识、it项目实施方法论评价知识、信息化项目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的评价知识等内容。

3.参照型转移

用户方通常会观摩、学习同行业或同地区的其他已经信息化的企业,了解信息化过程以便吸取经验教训。

参照型转移的存在与否,与用户方的水平有关,也与用户企业的学习意愿有关。该类型属于柔性转移,即不一定进行的知识转移。

该类型的内容主要是单向的,即其它用户企业向信息化项目用户方转移其缺少的it供应商的评价知识、信息化项目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的评价知识、业务流程与绩效指标的标杆管理知识、需求描述知识,合同管理知识等内容。

4.约束型转移

咨询监理的作用是:对于用户方督促和助理;对于建设方是监督和管理。

该类型中,咨询监理方向信息化项目建设方转移知识。随着国家推行it项目监理制的深入,也在刚性化。如果存在咨询监理方,不管建设方是否意识到,约束型转移都是客观存在的。约束型转移的效果既与转移双方的信任关系有关,也与建设方的学习意愿有关。

该类型的内容主要是单向的,即咨询监理企业向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方转移其可能缺少的需求分析知识、通用解决方案如何个性化的知识、风险管理知识、质量管理知识,以及变更管理知识等。

5.竞争型转移

指信息化项目建设方的竞争者向建设方转移知识的过程。这里的竞争者包括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起参与投标的企业互相成为直接竞争者;为同一行业或同一地区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it企业互相构成间接竞争者。

直接竞争者的知识转移主要表现在开标过程中,在有些项目的招标中,投标方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及项目实施的方法论等内容是需要或者可以公开质询的,这些内容就成为直接竞争者转移给建设方的知识。间接竞争者的知识转移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合作过程中,由于有些信息技术的研发风险太大,需要资金太多,同行之间就会一起组成研发策略联盟,这时各方新技术研发的基础和思路、技术路线等知识就成为知识转移的内容。竞争型转移主要是单向的,转移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建设方的学习意愿和策略。

6.适应型转移

是指信息化项目建设方的合作者向建设方转移知识的过程。合作者有两种主要类型:为了进入国内市场寻找本地企业实行本土化合作的跨国企业;建设方的互补厂商。

该类型的内容既包括互补厂商的互补知识,也包括国外合作伙伴的最新管理知识、最新it知识等。适应型转移是双向的,转移效果既与转移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有关,也与双方学习意愿有关。

知识转移的比较关系

从知识转移双方的关系、知识转移的主要方向、知识转移的主要内容、知识转移的性质、知识转移的驱动类型五个方面对上述六种知识转移类型进行了比较。其中驱动类型主要是指知识转移主要是由谁发起的,转移效果主要取决谁的学习意愿、学习能力。

知识管理方向篇6

1.知识管理的含义。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知识进行系统的管理,有助于学习者更好更快的进行研究、学习与应用。知识管理是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上的新的管理科学观念,它是指以企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所依赖的知识及收集、组织、创新、扩散、使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过程的管理,也是对知识连续过程的管理,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的需要,确认和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

2.知识管理现状。从知识管理的方法来说:目前我国各行业知识管理的难题在于,即便拥有最完备、最规范的文献资源体系,仍无法直接面向战略管理的问题和对象,系统化地获取、梳理并理解知识。其根本原因在于,以往无论哪一类型、哪种渠道的知识传播者,均未能真正确立面向服务对象的知识服务理念,且对知识服务必须依赖知识管理的规律认识不清。

从企业内部来说,一方面从管理者到员工,大多还没有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现有的知识杂乱无序的散布在企业内部,像随处可见的空气一样,虽然珍贵,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另一方面,企业的各部门进行组织管理时,都还未尝试,将知识管理应用于企业的战略管理,这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与市场的需求。

二、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1.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企业战略管理一词最早由安索夫在1976年出版的《从占率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解释为将企业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不同的研究者对战略管理的理解不同,普遍的观点可表述为:企业战略管理是确定企业使命,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营要素确定企业的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企业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具体可分为确定企业使命,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战略分析,综合内外部因素,进行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最后根据方案的运行效果进行战略评价。

2.对传统战略管理的评价。传统的战略管理以企业目标为导向,将企业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整个企业好像一台计算机,战略好像主机,是整个计算机的内核与关键,统筹指挥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协调有序的工作,显示器所显示的清晰的文字与图像是企业的外在形象,即企业呈现在市场上的风貌与状态,这依赖与高层管理者以企业战略为核心,进行正确的决策,企业员工的准确执行,财务部门合理的投资、筹资方案,市场部门的优势宣传等人力、物力、财力等实体投入与知识、技能、观点等非实体投入,当然,计算机不是孤立的,网络提供了广阔的与外界联系的空间与渠道,企业也是如此,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同时,也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政策环境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影响,市场环境及消费者需求对战略方案的影响,有时需要我们不断调整现有的方案,以达到实现企业目标的目的,这是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需要企业的管理及经营者不断的实践、尝试、思考、改革、创新。

三、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融合

企业通过知识的创新突破得到成长,而知识要创新,要突破与企业的知识积累密切相关,而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获得,通过不断的学习、探索,掌握并储存知识,知识的量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质的飞跃,在知识的突破点达到创新的成果,循环往复,是一个连续学习、积累、创新的过程。

企业知识学习的途径可以分为企业外部学习和企业内部交流。所谓外部学习是通过与其他企业、机构、企业外部的人员、环境等进行交流与联系,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或为企业解决现存的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或和途径,或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全新的视角,或填补企业的知识空白,或将现有的陈旧的知识进行更新,不可否认,有些知识表面上看来并不适用于本企业,可是,通过一些转化、改良与组合后,将为企业所用。总之,通过外部的学习,将知识为一种工具,整合、应用企业的资产与资源,并结合企业现有的知识,推动知识的创新突破,从而应用于企业的产品与服务,实现利润的增长与企业价值的提升。内部学习主要是企业内部同一个部门之间、不同部门之间的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这些知识来自于人脑,内化为人的思维方式,做事习惯等,外化为人的行动,是最难被学习的,却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通过企业内部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不仅将企业现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整理、串联、融合,而且不同思维的碰撞有利于知识创新,将这些新旧知识加以提炼、整合,去粗取精,以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为导向,以近期战略目标依据,将知识的管理与战略管理进行有效融合,实现从战略主导的企业向知识型企业的过度与转化,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为企业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平台。知识管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信息数据库的整合与构建。过去10多年来,各行业企业获取知识、信息与情报,主要通过文献数据库检索来实现。这种以“大资源”、“大发现”为特征的图情模式,以国内外资源整合、文献类型与学科分类为基础,简单检索、高级检索、联邦检索、专业检索、跨库检索等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在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发展初期,对各行业构建数字化文献情报服务体系、促进新知识推广与应用、提升利用知识开展创新的信心等方面,均起到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

在全面调研、深入认识各行业战略管理特征与知识管理需求的基础上,从知识文化传播顶层设计与未来发展的角度,开始了打造知识服务产业新模式的“二次创业”,并围绕资源加工、知识挖掘、产品研发等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新的发展要求与方向:

1.是借助主题标引技术,实现面向研究问题及对象的查全查准。2.是借助XmL与知识挖掘技术,实现面向知识的直接检索。3.是面向各行各业战略管理与创新需求,提供新颖、权威、可定制的知识服务。

四、结语与展望

知识管理方向篇7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企业绩效

1引言

全球一体化加速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发展也受到多方面因素如知识、技术、人才等影响,而人才因素也一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在此形势下,企业更应顺应时展的需求,及时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建立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在实际管理活动中充分运用起来,进而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导向管理与企业绩效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对企业的一切资源通过招聘、培训薪酬福利等手段进行合理配置与使用,从而促进企业高效运转的管理过程。知识管理是指企业对知识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管理活动。企业绩效则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业绩和效益,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盈利水平、资产运营水平以及偿债能力等方面。

3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导向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资源占有率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其中,重点体现在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两个方面,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若企业将现有的知识资源通过管理手段赋予企业的人力资源上,进而可以为企业培养出知识能力复合型人才,有利于提升企业员工的形象素质,完善人力资本管理制度;还可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更有针对性,优化管理效果,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而知识管理导向需要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为基础支撑,并依靠其实现管理价值。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使各部门人员在工作上能够相互合作、相互促进,便于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从而达到企业人力资源的进一步优化配置,提高员工的综合素养。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有利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也是提升企业绩效的主要手段和制度管理支撑。

4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导向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4.1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薪酬福利方面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对企业绩效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在薪酬福利方面,经常会出现部分员工的工作能力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却获得了较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的现象。企业中也存在着相当多的“裙带关系”,以至于在其工作能力不足时缺乏有效的机制对此现象进行管理,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企业绩效也逐渐下降。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员工的薪资福利应与其职称、职务、能力水平、个人绩效等相符合,薪酬福利直接影响着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投入程度,投入程度高,工作效率自然会有所提升。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员工的需求制定科学高效薪酬福利管理体系和管理章程,将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达到激励效果的同时为企业留住优秀员工以及吸引更多人才的参与。这也能够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模块进行高效有序的工作,进而有效控制企业的人工成本,使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2)招聘与培训方面的影响。招聘与培训工作的成果是影响企业工作效率、业绩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影响着企业的投入成本以及企业的客流量。优秀的员工可以为企业节省培训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凭借其能力和素养帮助企业更好的服务客户,留住老客户的同时也为企业吸引更多的新客户。因此,企业需要规划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与培训环节,从而为企业招聘到更多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进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以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新员工入职时,企业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且有效的知识培训方式培养员工,使其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员工最大的能力和价值,在提高个人工作业绩的同时也会促进企业业绩的提升。

4.2知识管理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与传统的以知识共享为主要手段的信息管理方式相比,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导向管理更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创新力,为企业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发展方向[1]。企业通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专业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要想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紧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创新,而创新的来源与企业知识管理导向息息相关。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企业的知识管理导向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方法和手段以及企业的创新绩效。因此,实施以知识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是显著的。

5结语

企业绩效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衡量指标,其水平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决定性因素。经过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业绩的梳理后可以发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的有效结合会提高企业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知识管理导向的手段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知识资源的利用程度,还可以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提高企业的绩效。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地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行改革与创新,合理调整企业管理结构,实现企业高绩效的最终目标。

知识管理方向篇8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知识管理模式理论的梳理,进行归类处理,总结各模式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知识管理模式将就制度角度发展的方向。

一、前言

1959年.彼得·德鲁克就预言道:“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体力劳动者“而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并且提出“知识社会“的概念。近半个世纪后.预言得到了证实:知识经济从端倪走向成熟,知识密集型企业成为社会经济主体,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信息极大丰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社会发展的必然。区别于着重微观过程的知识管理模型知识管理模式,作为知识的宏观的,指导性的管理方式方法.称为知识管理的重点。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对目前国内外的知识管理模式进行综述研究。

目前这方面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研究者的背景也较为多样,不仅涉及知识管理本身.而且还在相关领域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笔者认为对知识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基于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等四个领域。

二、现有知识管理模式研究分类

1.基于知识传播的知识管理模式

哈佛大学教授Hansenandnohria根据近年来知识管理的实践活动提出了以下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式:

(1)编码化模式。即把具有显性特征的知识通过计算机等手段将其编码化,然后进行大规模存储和复制.从而迅速推广和应用。在这种模式下知识首先从开发者那里提取出来,使之与开发者分离.进入电子数据库中再被广泛用于各种工作领域。这种模式中的知识可以被重复利用.这样节约使用者收集知识的时间,减少了信息交流成本。

(2)人本位模式。它是隐性知识先显性化后编码化的过程。知识的创造首先需要人对经验和诀窍进行总结归纳,而知识传播的过程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以实现知识的共享。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辅以一些可以显性的知识,比如技术资料等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隐性知识会变成显性知识然后被编码化最终得以迅速推广。在人本位管理模式下知识与人没有分离,知识的传播与分享是通过直接的人际交流获得的知识主要通过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实现共享。

SauliusGudas总结目前主要有3个企业管理模式的要素:企业流程导向的知识(B),信息技术导向的知识(t),知识管理论导向的知识(K)。这三个要素组合代表了一个新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如图。企业管理需要复杂知识一体化.其中,知识管理方法(K)是信息技术知识(t)和企业流程知识(B)的基础如图1所示。

汪应洛等认为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模式主要有基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式及认识论一本体论观点、基于信息发送的知识转移模式、基于行动一结果联系的知识转移模式。

李建明把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分成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知识资源的水平互补和垂直互补另一个维度是关系导向和任务导向。所以联盟知识转移分成四个模式(1)水平互补一关系导向模式如技术许可(2)水平互补一任务导向模式,如联合研发(3)垂直互补一关系导向模式如战略供应链;(4)垂直互补一任务导向模式,如咨询、外包。

2.基于知识战略的知识管理模式

Henderson和Venkatraman已经分析了it企业的知识管理问题并且提出了直线战略管理模式(Strategicalignmentmodel)。该模式重视于支持信息技术一体化战略并推崇四个观念一体化:即企业战略it战略企业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一体化。

m.H.Zack认为从企业对待知识管理的态度角度考虑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可以分为“积极战略模式”与“保守战略模式”。采用保守战略模式的企业一般企业核心知识源于企业内部保证核心知识不外流企业就保证了相应的竞争优势如: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专利等。因此企业会对其核心知识严格谨慎保护与其他企业的互动交流较少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在于深入、强化企业的内部核心知识。采用积极战略模式的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的交流和互动.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并将其发展为一套最适合该企业的核心知识这种知识生命周期较短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维持优势。

谭自求设计三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1)企业经营战略。企业经营战略模式是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计划在企业范围内全面推行。(2)企业知识资本运营战略。企业如何对知识资本进行鉴别获取有收益利用和循环,率先实现转化以提高企业的价值产生能力,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给转化滞后的企业以沉重的打击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3)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模式。熊彼特则认为创新形式出现的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经济增长是一个创新—扩散—再创新的过程。在知识经济中.只有进行持续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要想保持不败,惟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创新永远处于知识的最前沿,永远拥有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李佳洋企业在知识的处理和应用层面角度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可以分为“编码化战略”模式和“个性化战略”模式。编码化战略又称为标准化战略、典籍战略、法典战略或通用战略。是指将知识与知识生成源及开发者分离开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个体并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的目的.再经过一定程序处理、提取进而汇编并存储为知识库,以后可供使用者随时反复调用的战略。个性化战略也称专门战略、人格化战略或个人化战略。是指知识与生成源、与其开发者始终联接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接触来实现共享在个性化战略中使用计算机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而不是存储或检索。因此这种战略更强调的是隐性知识在个人和组织内的传播。

3.基于知识共享的知识管理模式

徐勇等人概括了知识共享的三种推动模式:命令带动式、利益诱导式和个人行为推动式并提出知识管理的6种方法二设立知识主管;创建动态团体二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促进知识文流建立动态联盟,培养核心创新能力。

陈菲琼认为,企业知识联盟动力模式是合作和竞争。合作是由于每个企业都需要使用其他企业的技术知识这个事实而产生。竞争是由于每个企业都试图使用伙伴的技术知识获取私有利益。

范晓春从组织、技术和制度三个层面考虑构建知识共享的模式。其中组织层面从个人及组织两个影响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技术层面从知识及个人两个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制度层面从知识和环境两个影响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从而构建出图2知识共享模式三维系统模型。

4 基于综合导向的知识管理模式

B.lyer和R.Gottlieb分析了企业结构定义了四个主导趋势商业流程主导信息或知识主导基础设施主导和组织主导。对企业模式论的分析和企业结构框架的分析是目前理论的发源地。

GudasBrundzait对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方法论的分析分为三个主要观点战略导向知识管理企业管理和控制导向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使用导向的知识管理。

詹延遵认为知识管理分为三个范式:(1)信息技术范式。信息、信息结构及其处理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和核心内容。因此这种研究范式,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或者说信息管理的技术、技术应用和信息处理上而不是知识的处理和创造。(2)人文范式。人文范式认为人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和核心人是知识创造和知识运用的主体,信息技术不过是一种实现人的管理需求的技术工具或手段“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3)综合范式。综合范式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实际上,这是强调“组织”在知识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研究范式称之为“组织范式”。

陈永泰、何有世总结了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1)企业知识管理的一般模式。(2)组织间知识的系统价值联盟。这个模式的战略选择视角突破了产品和客户的范围考虑了整个系统创造价值的所有要素。(3)基于知识成长模式的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成长机制和知识成长抑制环路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成长模式。(4)基于知识分类的知识管理模式。从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知识管理的一般过程分析着手将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与知识分类结合起来构建科学的知识分类管理模式。(5)基于知识流和知识链的知识管理模式知识管理通过对企业中知识流的管理和利用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知识保障以此来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知识管理模式研究现状总结:

回顾以上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知识管理模式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角度: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这为知识管理模式的演变和发展提供的良好的基础但也为我们继续研究知识管理模式提洪以下三点启示

1.目前的研究更多地围绕着知识本身而较少从制度层面来研究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一般研究立足于知识管理的微观层面进而分析知识管理模模型等而忽视了研究企业为何采用该种管理模式也即企业内部哪些制度安排或困素促使其选择这种模式并且没有就企业中知识管理模式的交易费用大小进行研究。

知识管理方向篇9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知识管理模式理论的梳理,进行归类处理,总结各模式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知识管理模式将就制度角度发展的方向。

    一、前言

    1959年.彼得·德鲁克就预言道:“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体力劳动者“而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并且提出“知识社会“的概念。近半个世纪后.预言得到了证实:知识经济从端倪走向成熟,知识密集型企业成为社会经济主体,知识型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信息极大丰富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社会发展的必然。区别于着重微观过程的知识管理模型知识管理模式,作为知识的宏观的,指导性的管理方式方法.称为知识管理的重点。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对目前国内外的知识管理模式进行综述研究。

目前这方面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研究者的背景也较为多样,不仅涉及知识管理本身.而且还在相关领域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通过广泛阅读国内外文献,笔者认为对知识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基于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等四个领域。

二、现有知识管理模式研究分类

1.基于知识传播的知识管理模式

哈佛大学教授hansen and nohria根据近年来知识管理的实践活动提出了以下两种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式:

(1)编码化模式。即把具有显性特征的知识通过计算机等手段将其编码化,然后进行大规模存储和复制.从而迅速推广和应用。在这种模式下知识首先从开发者那里提取出来,使之与开发者分离.进入电子数据库中再被广泛用于各种工作领域。这种模式中的知识可以被重复利用.这样节约使用者收集知识的时间,减少了信息交流成本。

(2)人本位模式。它是隐性知识先显性化后编码化的过程。知识的创造首先需要人对经验和诀窍进行总结归纳,而知识传播的过程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以实现知识的共享。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辅以一些可以显性的知识,比如技术资料等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隐性知识会变成显性知识然后被编码化最终得以迅速推广。在人本位管理模式下知识与人没有分离,知识的传播与分享是通过直接的人际交流获得的知识主要通过人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实现共享。

saulius gudas总结目前主要有3个企业管理模式的要素:企业流程导向的知识(b),信息技术导向的知识(t),知识管理论导向的知识(k)。这三个要素组合代表了一个新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如图。企业管理需要复杂知识一体化.其中,知识管理方法(k)是信息技术知识(t)和企业流程知识(b)的基础如图1所示。 

    

    汪应洛等认为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模式主要有基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式及认识论一本体论观点、基于信息发送的知识转移模式、基于行动一结果联系的知识转移模式。

    李建明把中小高技术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转移分成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知识资源的水平互补和垂直互补另一个维度是关系导向和任务导向。所以联盟知识转移分成四个模式(1)水平互补一关系导向模式如技术许可(2)水平互补一任务导向模式,如联合研发(3)垂直互补一关系导向模式如战略供应链;(4)垂直互补一任务导向模式,如咨询、外包。

    2.基于知识战略的知识管理模式

    henderson和venkatraman已经分析了it企业的知识管理问题并且提出了直线战略管理模式(strategic alignment model)。该模式重视于支持信息技术一体化战略并推崇四个观念一体化:即企业战略it战略企业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一体化。

    m . h .zack认为从企业对待知识管理的态度角度考虑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可以分为“积极战略模式”与“保守战略模式”。采用保守战略模式的企业一般企业核心知识源于企业内部保证核心知识不外流企业就保证了相应的竞争优势如: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专利等。因此企业会对其核心知识严格谨慎保护与其他企业的互动交流较少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在于深入、强化企业的内部核心知识。采用积极战略模式的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的交流和互动.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并将其发展为一套最适合该企业的核心知识这种知识生命周期较短企业必须通过不断创新来维持优势。

谭自求设计三种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模式(1)企业经营战略。企业经营战略模式是把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计划在企业范围内全面推行。(2)企业知识资本运营战略。企业如何对知识资本进行鉴别获取有收益利用和循环,率先实现转化以提高企业的价值产生能力,增强市场竞争优势给转化滞后的企业以沉重的打击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3)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造战略模式。熊彼特则认为创新形式出现的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经济增长是一个创新—扩散—再创新的过程。在知识经济中.只有进行持续的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而要想保持不败,惟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创新永远处于知识的最前沿,永远拥有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李佳洋企业在知识的处理和应用层面角度认为知识管理战略模式可以分为“编码化战略”模式和“个性化战略”模式。编码化战略又称为标准化战略、典籍战略、法典战略或通用战略。是指将知识与知识生成源及开发者分离开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个体并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的目的.再经过一定程序处理、提取进而汇编并存储为知识库,以后可供使用者随时反复调用的战略。个性化战略也称专门战略、人格化战略或个人化战略。是指知识与生成源、与其开发者始终联接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接触来实现共享在个性化战略中使用计算机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而不是存储或检索。因此这种战略更强调的是隐性知识在个人和组织内的传播。

   3.基于知识共享的知识管理模式

    徐勇等人概括了知识共享的三种推动模式:命令带动式、利益诱导式和个人行为推动式并提出知识管理的6种方法二设立知识主管;创建动态团体二建立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促进知识文流建立动态联盟,培养核心创新能力。

    陈菲琼认为,企业知识联盟动力模式是合作和竞争。合作是由于每个企业都需要使用其他企业的技术知识这个事实而产生。竞争是由于每个企业都试图使用伙伴的技术知识获取私有利益。    

范晓春从组织、技术和制度三个层面考虑构建知识共享的模式。其中组织层面从个人及组织两个影响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技术层面从知识及个人两个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制度层面从知识和环境两个影响因素角度构建知识共享模式从而构建出图2知识共享模式三维系统模型。

    4 基于综合导向的知识管理模式

    b.lyer和r.gottlieb分析了企业结构定义了四个主导趋势商业流程主导信息或知识主导基础设施主导和组织主导。对企业模式论的分析和企业结构框架的分析是目前理论的发源地。

    gudas  brundzait对企业知识管理模式方法论的分析分为三个主要观点战略导向知识管理企业管理和控制导向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使用导向的知识管理。

    詹延遵认为知识管理分为三个范式:(1)信息技术范式。信息、信息结构及其处理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和核心内容。因此这种研究范式,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或者说信息管理的技术、技术应用和信息处理上而不是知识的处理和创造。(2)人文范式。人文范式认为人是知识管理的关键和核心人是知识创造和知识运用的主体,信息技术不过是一种实现人的管理需求的技术工具或手段“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3)综合范式。综合范式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实际上,这是强调“组织”在知识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也可以把这种研究范式称之为“组织范式”。

   陈永泰、何有世总结了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式:(1)企业知识管理的一般模式。(2)组织间知识的系统价值联盟。这个模式的战略选择视角突破了产品和客户的范围考虑了整个系统创造价值的所有要素。(3)基于知识成长模式的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成长机制和知识成长抑制环路的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成长模式。(4)基于知识分类的知识管理模式。从知识管理的基本特征和知识管理的一般过程分析着手将知识管理的基本过程与知识分类结合起来构建科学的知识分类管理模式。(5)基于知识流和知识链的知识管理模式知识管理通过对企业中知识流的管理和利用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知识保障以此来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知识管理模式研究现状总结:

回顾以上国内外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国内外知识管理模式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角度:知识传播、知识战略、知识共享、综合导向。这为知识管理模式的演变和发展提供的良好的基础但也为我们继续研究知识管理模式提洪以下三点启示

1.目前的研究更多地围绕着知识本身而较少从制度层面来研究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管理模式。一般研究立足于知识管理的微观层面进而分析知识管理模模型等而忽视了研究企业为何采用该种管理模式也即企业内部哪些制度安排或困素促使其选择这种模式并且没有就企业中知识管理模式的交易费用大小进行研究。

知识管理方向篇10

[关键词]知识管理;业务流程优化;aRiS基本建模思想;管理咨询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4-0020-0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知识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知识产业的发展,管理咨询业作为知识产业的典型代表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我国管理咨询业起步较晚,各企业在业务流程设计、分工问题、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与国外管理咨询公司相比存在巨大差距。管理咨询企业如何调整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根据市场状况和客户需求不断推出新的服务产品,无疑是其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动态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

1管理咨询行业相关内容

管理咨询行业是指具有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并且掌握了咨询方法的人所从事的高智能的服务事业。管理咨询企业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其核心业务流程和知识密切相关,有着显著的特点:

(1)产品特殊性:管理咨询公司最终产品具有非物质性的特征,管理咨询公司是以知识为资源,针对客户提出解决方案,而客户评价产品是否能满足自身需求,不仅依赖于管理咨询公司提供的“解决方案”,还需要“解决方案”能够得到成功的实施。

(2)公司间业务流程共性大:管理咨询公司整个咨询过程按目标和任务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接洽咨询阶段、预备咨询阶段、正式咨询阶段、方案实施阶段和追踪改进阶段[1]。由于管理咨询业独特的行业性质,其业务流程相对简单,不同管理咨询公司之间的业务流程存在极大的共性,描述性较强。

(3)组织结构发展方向知识化:管理咨询公司组织结构发展的方向是基于知识而非基于职能,把不同知识领域的咨询师划分到不同部门,从而形成企业的组织结构主体,这种基于知识型的组织结构有利于知识流程的顺利开展。

(4)人才密集型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最大的投入和优势在于一支高素质的咨询团队,这些成员大多数都是硕士学历毕业生,或者是高校从事理论研究的教授,或者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管。

2管理咨询公司业务流程优化与知识管理的相互关系

2.1知识管理与知识流程的关系

知识流程即是知识管理流程,而无论开展什么样的知识管理都是要围绕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应用或知识创新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基本的知识管理活动如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等组成了知识流程。从知识流程中获取的新的知识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脱离知识流程,则管理知识公司的知识管理将毫无意义。

2.2知识流程与业务流程的关系

业务流程是指企业设定特定的价值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严格有序的活动,这组活动可以有一个或多个输入,产生出一个或多个输出,这些输出对公司客户来说是增值的。知识流程是指为了完成业务流程中设定的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具有逻辑的知识活动。管理咨询公司所有的业务流程中必然存在知识及知识流动,并反映成一系列知识活动[2]。知识流程与业务流程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所有完整的知识流程都是以业务流程中的知识需求为起点,以满足知识需求为终点。

(2)知识流程与业务流程的方向一致,都是以任务为导向。在知识流程中,各种知识活动相互作用以完成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相关知识的流动,可以说知识流程是业务流程在知识领域的一种映射,一个基本业务活动可能对应于多个知识活动,同样的一个知识流程中的活动也可能由多个业务流程活动反映。图1为业务流程与知识活动之间的映射关系。

(3)业务流程与知识流程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业务流程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来改善业务流程运营效率,畅通的知识流程可以促进业务流程中知识的流动,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促进知识的应用和创造,从而改善业务流程的运用效率。

2.3业务流程优化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业务流程优化与知识管理之间是密切联系的。知识产生于业务流程并应用于业务流程中,业务流程优化强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而真正了解客户需求只有通过知识管理收集整理客户信息,建立客户需求数据库,对客户的需求变化作出快速反应[3]。

3管理咨询公司业务流程的优化模型

3.1模型构建的指导思想

本文根据aRiS基本建模的指导思想,构建管理咨询公司业务流程的优化模型。aRiS(architectureofintegratedinformationsystem)方法即为集成的信息系统架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信息集成,这种思想需要对企业经营过程进行整体分析。aRiS建模方法是从企业组织、数据、功能、控制四个角度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形象的描述。其中组织、数据、功能视图的描述是相对独立的,不需要利用其他模块的信息,它们之间的关系由控制视图来描述。

(1)组织视图:在aRiS建模方法中,组织视图是通过组织框图的方式来描述的,具体包括用组织单元、人员、角色、职位、场所等基本元素来全面描述企业组织结构中的各种信息。

(2)数据视图:数据视图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基本要素,它描述了企业整个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所有数据。在本文中主要是针对管理咨询公司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分析,因此数据视图用整理所得的反映业务流程知识结构的知识视图所代替。

(3)功能视图:功能视图主要以功能树的形式将支持企业目标实现的功能结构进行分析,描述面向业务流程分解层次的配置信息,它描述了信息从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

(4)控制视图:控制视图在整个aRiS建模方法中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将组织、数据和功能视图连接起来,这也是aRiS区别于其他建模方法的重要特征。

管理咨询公司核心业务建模过程中,首先构建各业务部门的组织视图,以组织模型为基本依据,围绕整个业务流程的实施过程,对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事件、功能加以搜集、分析、整理和描述,并以此分别建立功能视图和反映数据的知识视图。最后根据各视图的结构,分析各视图之间的关联关系,并通过控制视图加以描述,从而较为全面地展现管理咨询公司核心业务流程。

3.2基于知识管理的业务流程优化模型

本文将知识管理理论引入企业流程优化中,将aRiS基本建模思想与业务流程优化步骤相结合,构建一种基于知识管理的业务流程优化模型。

知识管理为管理咨询公司实施业务流程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角度。它能够沿着知识流动的路径,帮助企业诊断自身业务流程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提高业务流程的知识管理水平,从而带动流程绩效的上升。

参考文献:

[1]王致用.管理咨询业务流程概述[J].财会月刊,2006(8):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