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6:07

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篇1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抓好词语教学,让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及是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项目,教师在教学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模糊意会法

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过程具有递时性,要经历“模糊清晰模糊”三个步骤,并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词语,学生只要意会,基本上知道其意思,能运用就可以了,不一定要求他们理解得很确切。随着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和阅读量的增大,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模糊、不断理解的过程,并由模糊趋向清晰。教师教学时采用意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激发他们自我探求的兴趣。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不约而同”一词,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是“同时站直了身体的意思”(这是模糊理解);经过查字典知道是“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的意思(这是规范清晰的理解);最后经过深入阅读课文,又渐渐领悟到:这就是人民群众送别时同样的悲痛心情,以及对无比爱戴的共同情感的表现。通过这种对词的分步体会,学生就可领会课文的中心。教学实践证明:把这种词语的理解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促使学生在认真阅读中领悟词义,提高品词解句的水平,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二、比较琢磨法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琢磨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例如《我的战友》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比

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三、互换教学法

阅读时,可用互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义。换词不但能联系旧的知识,启迪新的知识,还可以学到作者运用语

言的独到功夫。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落叶在林间飞舞”一句的“飞舞”,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换词训练。学生把“飞舞”换成“飘落”,然后通过比较,并联系上下文深究词义,知道“飞舞”的落叶除了有“飘落”的意思外,还有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飘飘悠悠的姿态,从中体会作者用“飞舞”的特别含义;知道有些词既有近义的特点,更有程度深浅之分。通过这种换词练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准确用词的高明之处和独

特的写作技巧,体会到文章显得生动、具有美感的原因所在。

四、演示实验法

词语理解最容易也最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是演示实验。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写水“渐渐地升高”一句中的“渐渐地”,教师可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理解词义。指名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小石子往装有半瓶水(稍带红色或蓝色)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其他学生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当学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渐升高的情

景时,教师稍加点拨,学生马上就会领悟到“渐渐地”就是“慢慢地”的意思。

五、动作释义法

比动作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句子,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比动作让学生领会动词的意思。例如《鸬鹚》一文,在描写鸬鹚捕鱼和渔夫取鱼的情景时,作者运用了一连串动词:钻、拍、跳、抓、挤、甩。这些动词把鸬鹚捕到鱼的欢乐、渔人取鱼的利索劲儿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比一比“钻、拍、跳”的动作,做一做“抓、挤、甩”的动作。学生就不难领会渔人熟练的动作与欢乐的心情,而课文描绘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脑海中。

六、电教演示法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可以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便于他们准确地理解。如《赵州桥》这样描写桥上的雕刻艺术:“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句中生词较多。教学时,教师可用投影把千姿百态的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互相缠绕”、“互相抵着”、“遥望”等词语的意思。

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式;有机整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现代教学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接受,能力的训练,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整合教学,将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互为利用,把它们看成一个完整而复杂的整体系统,既相对的独立,又互相联系。新课程标准下整合教学的核心是强调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力求避免用孤立、片面、静止、封闭的观点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要用整体、联系、动态、开放、立体的观点看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整合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整合其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唱、画、听、说等多种形式,学法迁移,有意识地将各学科知识加以有机渗透,有意识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整合教学方法,合理延伸,以使学生多层次、多范围、多角度去感受、领悟,获得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应如何加强整合呢?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六七岁的儿童,特别活泼好动,自控力很差,注意力难以持久。在儿童时期,他们注意的特点是无意注意在学前期已得到高度发展,在整个儿童期内,仍以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正开始发展,而且注意带有情绪色彩,易受新异刺激影响,被外部明显特征所吸引。7-10岁儿童可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10-12岁儿童约25分钟,12岁以上的30分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进行学科间的融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并遵循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学习方法的形成和情感的陶冶的原则。要树立“用教材”的思想,注重课程内容与各学科教学方法的整合。

教学《找春天》时,我想起小时候常听的一首歌《春天在哪里》,那是一首欢快的歌曲,它轻松活泼,所蕴涵的内容很丰富,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想像,给他们以想象和创造空间。于是,在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语言文字表达含义的基础上,给学生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边欣赏演唱,边用心去感受。伴随着欢快优美的歌曲,学生很快进入了愉悦其耳目、激动其心灵、开发其智力的境界,在意境中寻找属于春天事物。这时,我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说说唱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情绪高涨,各抒己见。在这一唱一说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特级教师靳家彦在这方面就做得更是天衣无缝,融合巧妙。他在执教《有这样一个小村庄》时,靳老师请学生先根据课文的描述,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像早先山坡上很像样的小村庄,并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来,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几位学生按书中顺序上前分别画了山坡、人家、树林、小河,在画“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这一句时靳老师问:“空气清新该怎样画呢?空气是无色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表现它?这可要有些创意了。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好吗?”经过讨论后学生发言很踊跃,有的说:“画上蓝蓝的天空,雪白的云朵,这就能说明空气很清新。”有的说:“可以画绿草和鲜花,只有空气清新它们才会更加鲜艳。”有的说:“可以画蝴蝶、蜜蜂。空气好,小昆虫才会高兴地飞来飞去。”有的说“可以画一个小孩在用力呼吸空气,空气清新,人们才会尽力去呼吸大自然的气息”……在这次教学中,靳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空气清新”这一关键词句进行探究,通过咀嚼词句含义,运用与美术学科间的融合――简笔画这一生动形象的方式,使学生思维活跃,灵感迸发,敏锐地从生活中寻找答案。独到的思想,创新的见解在探究中不断涌现。

引导学生主动的学习,关键在于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在迫切需要之下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效益。

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方法的整合不是目的,是为了学好语文;是使学生多层次、多范围、多角度去感受、领悟,获得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是让学生学会求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篇3

关键字探寻;教学;新方法;语文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93-02

1“变”观念

传统、陈旧、落后的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首要的就是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

1.1转变教育观念要领会中学素质教育创新理论。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认真学习马克思、邓小平和同志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思想。

1.2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教育教学活动中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必须确立起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把自己的角色体验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引导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把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的作用。总之,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学生转,让他们真正参与教学过程。

1.3转变教育观念必然要求教师提高业务素质。高中语文教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也要具有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进而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促进他们德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2“变”学习方式

在学生主体性教育观念的指导下的语文课教学模式就应开展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素质。

教师确立“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发展善于创新的意识,必须树立学生主体性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高一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我多次尝试这样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在碰撞中去学会想问题、办事情,这样的讨论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不让学生去思考和讨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者仅仅把讨论当作是一种形式的话,书本上的知识就会变成死的教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就纯粹是应试的需要,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又从何谈起呢?

3“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满堂灌”,教师滔滔不绝地讲40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远不像现象表现出来的那样简单,它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等特征。

在新课程实施的这一年以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目前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了其与新课程理念精神不相符合的一面,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课堂教学的活动需要重新规划,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需要重新规范。可见,新课程给我们在一线的新课程实施者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要变化我们的课堂,将新课程真正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之中。

我们的课堂之所以要“变”,那是因为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审视,当今的课堂存在许多弊端,突出表现为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基于课堂教学存在的这些弊端,我在贯彻实施《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过程中,主动对我们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并在高一新课程的实施中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情况。

3.1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使课堂“活”起来。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使课堂“活”起来,当然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方法;多元化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比较传统,方法也比较单一,使得学生对语文课程的教学不怎么感兴趣。然而,由于语文课程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我国语言的发展。

一、多元化教学方法概述

多元化教学方法主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利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进行针对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元化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个体化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自主、探究型教学法。1.个体化教学法个体化教学方法是基于学生的意志动向、情感差别、认知能力的差异性,结合学生特有的生理或心理特点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性格,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需要。2.情境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任务和内容。通过模拟课程内容描述的情境或语言情境更好地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触景生情,更好地理解情境中传递的信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3.探究、合作、自主型教学法它主要是指从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三个层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教材使学生自学、自主交流、自主探究,教师再进行精讲点拨,最后矫正反馈,实现迁移运用。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以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课程中的《心声》为例,说明多元化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情境教学法首先,在上一节课教师就将班上的学生以课程内容中涉及的人物为根据分为若干组,课程中的主要人物有李京京和程老师,可以按照两人一组或三人一组进行分组,并做好顺序排列,并对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所扮演的角色事先做好规定,在课前角色的扮演者应事先了解课文中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并深入研究这篇文章的背景。在课堂上,教师根据事先规定好的组序和每组成员扮演的角色,按照从第一组到最后一组的顺序将文章的情境演绎出来。例如学生a和学生B为一组,a扮演李京京,B扮演程老师,按照文章当中的具体情境,以戏剧或是电影的方式演绎出来。通过情境化的演绎,使学生扮演文章当中的主要人物,学生通过事前对主要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章故事发生的背景的深入了解,以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使学生的心理和文章的主要人物的心理产生共鸣,学生触景生情,更容易理解情境中所传递的信息和文章中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表达出主要人物思想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使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2.个体化教学法由上文所述的个体化教学法的概念可知,个体化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性格,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心声》为例,首先,教师通过和每个同学进行沟通,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针对每个学生制订相应的教学案例。例如有三个学生,分别为a、B、C,a学习积极,阳光向上,学习能力强;B学习积极,个性阳光向上,学习能力属于班级中等水平;C性格阳光向上,学习不积极,学习能力较差。教师在了解这三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之后,分别制定了a、B、C三种方案,a方案针对学生a,要求该学生课前自学,上课回答相关提问,理清《心声》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主要情节,对文章的故事情节进行叙述,并描述该故事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等;对于学生B,教师要求该学生课前自学,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写作背景;对于学生C,教师要求其课前自学,理清文章主要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在课后利用视频教学法,给学生B、C进行细致的讲解,并布置好相应程度的作业。运用个体化教学法,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3.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法教师在课前应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中插入三个层次的学生,以相应比例进行分配。之后,教师根据《心声》一课的内容,布置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交流任务、互动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先考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再进行精心的讲解,之后收集反馈,教师再布置小组课余作业,并做好检查。

综上所述,多元化教学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情境教学法、个体化教学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并针对这三种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探讨,以供其他研究者参考。

作者:刘金池单位:安徽省天长市十八集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篇5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语文课堂的教学改革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的理念的影响下,我们语文教师都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有不少的弊端明显的显现出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氛围太沉闷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积极地推动作用了。所以,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环境的不同而异,要进行新的改革和探索。不断地用新的教学方法启迪学生的新思维,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新兴趣,让他们自己寻求学习语文的新方法,并通过合作交流,研究讨论等方式,让大家又是互补,扬长补短。这样,教师和学生大概都能收获比较理想的效果,都能有可能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教材为载体,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给学生以知识培养学生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只局限于语文教材限于语文课堂,而应该有更广泛的空间。在使用新的教材时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

教师在开展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重视方法和体验。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学生掌握的方法主要在于各种知识和能力的整合、课内外学习的结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指导学生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语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运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得出结论。让学生走进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自己体验生活。把自己得出得结论在运用到生活中去,学生在体验中不断的成长起来。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和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语文标准》中把“过程”也纳入其体系目标,要求在课程实施中,不仅只关注“达成度”、关注结果。其实,关注过程就是关注隐性目标,关注长远目标。阅读与写作等学习版块都需要关注过程,综合性学习更是如此。关注过程,就应该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善于与他人合作,这是综合性学习的保证。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因而评价时要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结合,主要针对:参与是否积极,是否注意合作,能否取得成果,能否围绕主题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得到提高。

合作讨论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但教师在组织运用时往往偏重于形式,没有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致使合作学习误入歧途。

例如,一位教师讲析的《我的叔叔于勒》。在课上老师两次运用合作学习,第一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当即叽叽喳喳,课堂煞是热闹,一分钟后学生差不多异口同声地报出了答案,老师甚为满意。第二次在总结课文时,老师布置:“于勒这个人物形象具有复杂性,该怎么认识呢?请同学们分组合作研究一下。”话音刚落,教室里人生鼎沸,读书声、争辩声、应答声此起彼伏,同学们个个很兴奋地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对方。而对学生流利的回答,老师露出满意的微笑。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不一定每一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仍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内容,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不能简单的认为,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就会出现合作的效应。

合作学习并不是单纯小组间各成员之间的合作,应拓展到各学习小组间。因此每完成一次小组合作学习后,要组织全班性的交流,以扩大小组合作的效益。具体组织交流时,一般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汇报,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那些在巡视中发现的持有典型问题或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交流。

在新课改中,语文教师过分重视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而对原来课堂中比较重视的基础知识开始“弱化”,忽略了。过分地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预习,对于还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初中生来说,学生根本不会深入的识记字词等基础知识。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新课标反对被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但不是由简单灌输向放任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有人认为,新课程不重视“双基”了,其实,新课程不是不要“双基”而是以一种视野去审视“双基”。我们要赋予它新的内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界定应在于它的积蓄性和发展性,漫无边际引申出来的各种类型的试题、补充练习题、解题套路不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使是必要的基础,随着利一学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更新。

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篇6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语文教学;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初中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语文是基础学科,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学科,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成长至关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对语文教学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在新课改推行的过程中,部分学校的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有效性不足的现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诸多的障碍。

一、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现状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观念落后

许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都是教师的教,学生的阅读活动太少,这就造成初中学生的语言积淀不足,没有牢固的语文功底。语文课上,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时间太少,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的讲解所占用。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自己对课堂的控制作为重点。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阅读太少,使得学生很难发表自己对于阅读的看法。任何学习能力的培养,都需要自己的领悟以及练习,光靠他人的听是很难得到提高的。一些教师并不鼓励学生自己阅读,并且还抑制学生读课外书的欲望,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

2、语文教学言语呆板,生动形象性不足

语文是进行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辞的物质存在形式,是描述事物、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怀以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存在内容,因此语文教学是有关语言和文字的综合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课时得到压缩,教学内容却未见减少,因而很多教师为了抓紧时间,采取较直白、生硬的语言,进行教学,将原本很优美的文字、精彩的画面以及丰富的情感变得平淡无味,让原本应丰富多彩、激情洋溢的语文课程变成简单的文字处理教学,影响学生上课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重视考点的讲解

重视考点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的通病,对于要学习的课文,教师要先找到考试中的重点,然后利用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反复记忆这些考点。比如说让学生阅读记忆文章中的生字与生词,让学生了解与此文章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说过的名言,等等。而对于阅读文章的情感与表达意识,许多教师因为其不是考试的重点而对其忽略。还有一些教师,过于注重考试的结果,会在课堂上将文章改编为阅读考试题,让学生在题目的引导下半猜半蒙地进行阅读学习。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阅读情感的培养,更不能满足学生对于阅读学习的期待。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分析

1、制定多元化教学方式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分析理解课文及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此外,还要在教学上对学生的思维、情感、想象力等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可先分析文章,使学生从内容上理解主旨,教师可采取多元化方式,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主旨。另外,指导学生从同一观点的各方面进行分析。不仅要有正面论据,还要通过反例论述。写作中采用思维多元化方式,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看待问题,不同学生对于相同题目会写出完全不同的文章。需采取分析、指导、讲解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综合多元思维,以形成多角度思维方式。

2、开展自主学习,提高语言水平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载体,是学生成长学习中的模范,因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言语表达能力。首先,要保证言语的流畅性。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应代表着权威,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说好话,即每一句话都是没有异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好积极的准备工作,对涉及的词语进行一定的查阅工作,确保言语的准确性。其次,要加强语言的生动形象性。由于语文是极富表现力的学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免需要教师通过多种语言组合,如抑扬顿挫的声调、生动活泼的肢体语言等相结合,形象地表达出所需讲授的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3、多元化教学效果提高的措施

一是教师对掌控能力要有一定的评价,教师的教学理念通过评价教育信息得到反映,并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目前初中教学改革重要内容就是人文本的评价模式,传统评价只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忽视其它方面的共同发展。因此,应建立与学生素质发展相符的评价体系。结合知识与能力、智育与德育等方面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方法,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做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二是教师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从网上搜索、下载整理有有益的信息资源,熟悉多媒体课件制作,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方式而采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作为重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但不能以此放大多媒体的依赖作用。教师应从宏观上利用多媒体,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在教学应用中,配合讲解,与学生加强沟通,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多媒体课件应具有表现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课件内容切忌过于渲染,内容应简洁丰富,否则将影响学生注意力,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学生找准关键知识点,避免将有用与无用知识进行混淆。

4、加强阅读内外条件创设

阅读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兴趣作为内在动力参与到阅读学习中来。对于学生来讲,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书具有明显的阅读倾向,而学生的需求也正是阅读教学效率提高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强迫学生完成对某些问题答案的寻找,而是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合理范围内的阅读素材,引发思维的活动。另外,教师要关注课外阅读活动,将阅读的自还给学生。学生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喜欢用什么方式阅读,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正确地引导,为学生推荐一些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名著或者现当代小说,教师的有效指导会使学生的阅读目标更加明确。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对于那些不懂的问题可以与老师进行探讨,这样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提高现代化设备的利用水平

现代化设备能为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不仅能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同时还能有效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学校的培训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自发进行学习,提高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气氛,除此之外,现代化设备的运用还能提供课本中无法提供的教学资源和信息,给予学生更多切身体会与感受。

6、树立教学双主体模式,让学生参与主动学习

无论是哪个学科的教学活动,缺乏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便可称之为失败的教学。因而,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在教学的环节中,采取双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主动的学习中来。首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其次,在教学导入环节,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与生活阅历,设计一些让学生自主发言或质疑的环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中来。除此之外,要积极做好教学引导工作,让学生能通过自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的基本目标。

结束语

总之,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并非易事,它需要语文教师的精心预设。教师在提高个人素养的同时,要继续学习课标,吃透课标精神,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充实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方法更加适应教学目标。只有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的创新,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环境下健康、茁壮地成长,让课堂成为乐园,最大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海霞.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3).

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篇7

关键词:语文人格教育教学模式

人类在改造自然、完善自我的过程中,是文明让人类远离了野蛮,而人类文明的结晶就是人格。新课程改革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人格教育与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语文人格教育的优势

1.人文性特点有利于开展人格教育

语文的人文性特点与人格教育有着共通之处,利用这一特点展开人格教育非常恰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部分,语文的人文性可以影响学生的精神思想,利用这一特点展开人格教育,在完成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还满足了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精神要求。

2.语文具有化育人格的作用

语文阅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情趣,启迪他们的人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阅读,使他们逐步由被动阅读者变成主动阅读者,并喜欢上阅读,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厚积薄发、慢慢积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先贤圣人的著作,产生一种思想上的共鸣,让圣贤和哲人的思想、心灵世界去影响他们的心理,进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的行为。

二、中学语文开展人格教育的策略

1.充分施展教师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人独有的一种力量,它可以影响到别人,所以语文教师要具备一种特殊的人格魅力,吸引和影响学生。即语文教师要博学多才、谈吐风趣、睿智机敏,并且可以用这种魅力来滋润和影响学生,让他们似乎沐浴在阳光雨露中。这种正能量甚至可以影响学生一生,当他们步入社会后,就会将这种能量传递给别人,生生不息。所以语文教师要注重自身人格的修养,这也是对学生开展人格教育的前提。

2.探索人格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人格教育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孜孜不倦地讲,学生在下面静静地听,教师是权威的学究,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全盘接受,但这样的课堂已经不适合现代教育的要求。新课程要求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尊重教师,教师更应理解学生,双方在课堂上存在着一种默契,这样,学生可以大胆地质疑教师的讲授,师生之间可以敞开心扉,自由交流。二是建立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近年来,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对教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如“熟读-质疑-解疑-总结-运用”模式,“确定目标-优选内容-优化进程-评价反馈-知道运用”模式,这些都对语文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一线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如可以灵活运用辩论、记者采访、课本剧、小组比赛、抢答等多种手段。

3.从教材中挖掘人格教育的内容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丰富、鲜明的人格教育素材,都可以拿来启发学生。如泰戈尔的诗《金色花》和普希金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里面都有具备崇高人格的主人公,教师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主人公的人格魅力,从而起到人格教育的功效。具体做法为:一是从题目中提炼人格教育因素。许多课文题目就蕴含着深刻的涵义,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在学生没有看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这个题目。有的学生认为主人公步履蹒跚;有的学生认为主人公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有的认为主人公在一步一步走自己的人生。这样的讨论使学生打开心扉,畅所欲言,他们的人格修养能够不断得到提升。二是从作者介绍中发掘人格教育因素。许多名人之所以能写出千古名篇,是因为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再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如果学生细细品味作者的生平,将会受到启迪。三是从内容中提炼人格教育因素。其实,教师不一定对课文中的全部人物形象进行解释,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体会。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学生通过阅读就能感觉到“儿子”的自私自利,也能感觉到一个慈祥、睿智的“父亲”,这些都不必教师去刻意解说。

4.巧妙利用学生喜欢的语文活动课进行人格教育

课堂终归局限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之内,无法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所以语文人格教育不应仅停留在课堂上,而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一是要在读写活动中进行人格教育。教师要多组织学生看一些与教学相关的电影、书籍,然后让他们对看过的电影或书籍进行评价,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分析艺术作用,增强自己的见解,提升人格魅力。二是在编创活动中开展人格教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编创班刊、班报、墙报等,编创内容范围可以很广,让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同学,积极思考,开阔眼界;班刊、班报、墙报等设计要精心,让学生自由巧妙构思,将和谐之美渗透到学生对美的追求之中,这样就能通过编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三是在竞赛活动中开展人格教育。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参加朗诵、演讲、征文等比赛活动,让他们学会展示自己,从中获得自信和乐趣,进而形成坚韧、顽强的人格。

总之,人格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在开展人格教育的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切不可生搬硬套。此外,中学生有一定的逆反心理,语文教师不能用训斥的语气教育他们,而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明娟.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J].广西教育,2012(9).

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篇8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在大学外语教学中进行西方文化导入的必要性,探讨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措施:文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文化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开设专门选修课程及外籍专家讲座。 

    

   一、大学外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把文化的导入和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根据实际授课内容,讲授相应的背景知识,把英美等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等内容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快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实现对英语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培养起英语思维能力,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成为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得到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减少语用错误。 

   二、大学外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方法 

   1、文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交际化外语教学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语言教学思想体系和方法体系,这一教学方法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它把可理解的输入和输出看得同样重要,认为语言学习者通过输出活动不仅可以提高流利程度,生成更多可理解的输入,而且可以通过生成可理解的输出来加速第二语言学习。在教学上它十分重视交流活动,强调学习者之间的意念协商,其课堂活动有解决问题、做决策、观点交流、图画听写等形式。交际化外语教学带来的不仅是方法的改进,更是教学思想的转变。其教学理论明确指出,在交际化外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形式,还要考虑语言文化。在大学外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教材所涉及到的文化现象给予补充讲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活动来避免填鸭式的文化教学,如讲故事、小组讨论、小型戏剧、几分钟演讲、小组竞赛等。当谈到历史剧、文学小说的作品时,对人物的刻画、背景及性格的描写,进行专门讲解,否则学生不了解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很难准确体会故事中主人翁心理变化过程。这些活动既达到了教授文化的目的,又丰富了课堂气氛,深受学生的欢迎。如笔者在讲授“JobsandCareers”《工作与职业》一文时(见高等教育出版社《体验英语》综合教程2Unit2),就组织了同学在班级内进行模拟面试活动。同学们的亲身参与,使他们对整个面试过程及国外的面试文化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为他们未来的求职之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有利用图片展示法:此法可以展示说明某一个“文化现象”或具体操作。如:“throwingtheSledge”(链子球),通过图片学生可以对此运动得到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介绍此项运动是从苏格兰流传开的等;又如“pelotas”(回力球)——回力球又叫“小球赛”,最早起源于西班牙和法国,更广泛流行于拉丁美洲各国,人们称之为“杰莱”,意思是:“欢乐的节日”。

   2、文化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 

   课堂文化教学主要给学生起示范引路作用,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单靠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不可能全面,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课堂外的文化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它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大学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鼓励学生多阅读文化方面的书籍,多听英文的故事、戏剧,多观看英文原版的录像和电影,主动地与外籍留学生、教师交谈,多参加英语角等活动,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巨大资源,以增加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改编对话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语言和文化,同时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3、开设专门选修课程及外籍专家讲座 

   除了大学英语的必修课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来丰富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如为学生开设“电影欣赏-美国历史与文化”、“跨文化交际技能”、“美国社会与文化”、“英国概况”等课程。相信通过这些跨文化课程的学习,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也会更加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鉴赏能力。为了充分利用校园中的文化资源,我们还可以邀请外教和外籍专家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通过讲母语的本族人(nativespeakers)来向学生传递最准确的异域文化和地道的表达方式。定期、限时、有的放矢结合某一章节进行一次或系列性的讲座。比如第一学期开设“英国概况”,第二学期开设“美国概况”。每门课都是由一系列相关的专题组成。文化讲座可以将支离破碎的文化信息重新整合构造,系统列出用以说明一个整体概念的有效教学策略(Rosenshine&sevens,1986)。这种讲座可给学生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听写和观察能力。 

   除了上述种种方法外,束定芳,庄智象两位老师合着的《现代外语教学》中也提出了有关文化导入的主要方法如:融合法、实践法、和比较法。这些也可以作为我们教学的指导。(束定芳,庄智象1996:130).总而言之,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文化,并通过文化学习语言。达到二者的完美结合是外语教学的最高境界。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学习者。我们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平时又广泛涉猎英美文化作品,注意积累,采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英语水平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Bander,R,G.1978.americanenglishRetoric.ForeignLanguageteachingabroad. 

   [2]邓耘.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4,(23).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9.147. 

   [4]王海银.试论语言、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4). 

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训练方法

在新课标改革实施以来,语言训练成了语言类学科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语言训练,小学语文成了运用语言训练最为普遍的前沿阵地。小学语文教师通过语言训练的方法在课堂上训练学生的语文口语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更是显著提升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从而营造出互惠共赢的局面。

一、语言训练的重要作用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始终贯穿整个学科体系。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语言的训练,其在整体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言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语言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必须搭配合理详细的方案进行训练,不能盲目求快、急功近利。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进行语言训练教学过程中应当摒弃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要加强对语言训练手段多样化的重视。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其根本是一种基本的技能,需要不断地运用和积累,然后逐步地得到提升,这与其他的体育竞技类技能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别。然而在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都忽视了词语的积累,更缺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生年纪小,理解力和思考能力尚未完善。此时注重词汇和语言的积累对于他们来说为时尚早,不免有操之过急的嫌疑。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基础,只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对其中优美的词汇或语句则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学生由于缺乏语言和词汇的积累,往往导致在日后的训练和写作练习时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写些什么。

另外,在当今以独生子女为主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缺乏与人的交流和沟通,自私自利、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点暴露无遗,和以往相比,孤僻、不合群的学生人数也在与日俱增。而语言训练这种充满互和交流性的学习模式使学生之间可以平等交流、相互沟通,对建立健全学生的人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语言训练这一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和综合素养也有着莫大的帮助。

二、语言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涯里,小学语文学习就是其中的一叶扁舟。而语言训练就是这一叶扁舟上鼓起的帆,如何能让小学语文学习这叶扁舟“扬帆远航”,则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地设立语言训练目标和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语言训练的目标和任务。明确训练目标和学习任务,不仅方便以后具体对语言训练成果的检验,更是对未来的语文学习增添了更大的学习动力。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的大小制定任务与目标。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训练主要是以正确拼写汉字和语文听读能力的培养为主。高年级的学生,年纪稍长,理解能力和吸收能力更强,此时的语言训练应该以流利表达自身观点,能够基本分析出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为主。

为了加强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训练,教师除了布置单一的语文抄写作业外,还可以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把其中觉得比较好的词语摘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进行分享。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全方位地学习语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全班分组讨论,语言训练中的这种小组成员间的讨论和交流,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读理解能力,让学生对整体语文学习的把握与认知得到升华,还能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环境中学习小学语文,从而大大优化小学语文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训练中,最后的环节就是对训练成果的评价和总结。这种评价是相互的,既有教师对全班学生的整体评价,也有对学生个人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互相的评价。在最后的评价中,教师要对语言训练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重点表扬,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更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语言训练这一教学方法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总而言之,通过语言训练,锻炼了小学生的语文口语表达水平。通过语言训练,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通过语言训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加强对语言训练的应用,并且积极进行更多该种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

语文教学的教学方法篇10

教师对表达能力的培养不重视。许多语文教师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的惯性影响,仍然没有从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转变过来,仍然沿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认为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就是语文教学最大的成功。这种应试型教学心态严重地阻碍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因为应试型教学思维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所以教师会针对语文考试来进行语文教学,只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不注重对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培养力度不够。由于初中教学任务繁重,各科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学科教育,所以分配给语文学科的时间较少;并且语文学科是一个庞大的集成,需要一系列的组合教育才能提高学生的总体语文水平。时间紧迫直接导致了授课时间较短,教师不得不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完成复杂的教学任务,自然对学生表达能力培养的时间就少了。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也是导致初中语文教学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关键。

二、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对话式”阅读教学是师生以初始文本(学习材料)为话题,在多向的敞开与接纳、交流与碰撞中,实现积累语言、积淀文化、形成语感,进而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再造文本“意义”(完成作品的价值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含了认知结构上“建构解构重构”三个相辅相成的环节,又形成了学生、文本、教师这“三个主体”围绕文本交互“对话”的关系。与之相适应,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出现了淡化教师主导作用的“唯自主化”倾向,忽略学生个体的“唯合作化”倾向和漠视文本价值的“唯综合化”、“唯表演化”的倾向。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片面地拔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意识,虽然改变了教师独霸天下的痼疾,却又走向了学生独行课堂的极端,破坏了阅读的积淀性和审美性。在阅读“对话”中,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自主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合作学习中的生生关系以及探究学习中的生文关系,就很容易使阅读“对话”变相为学生之间毫无意义的“闲聊”,阻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文之间的多向信息和情感的交流,降低阅读的效率。

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第一,语文教学要坚持以生活为源头,在充分的结合教材的基础上,坚持以生活为中心。语文,本身就是一个处处都有学问,处处来源于生活的学科。表达能力的培养,最终还是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将学生在生活中掌握的东西表达出来。现行的教材多半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表达能力。只有坚持以生活为源头,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二,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教师从来都是主宰者,控制着课堂的一切。但是在语文学科中,想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就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的机会,在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为学生构建一个可以充分表达自我的平台。第一,要设立一个充分自由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而不是欲言又止。教师要进行民主教学,与学生做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说话,大胆发言。许多学生由于害羞,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教师要鼓励这些学生大胆发言。第二,要展开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因为表达能力需要一个思考组织的过程,如果学生不能进行良好的思考与组织,就不能生成较好的表达素材,也就不能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

四、重多学科、多才艺辅佐互助,让“语文才情”花团锦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