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比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26:36

统计学基础比率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人教版;中考;分层教学

一、“统计与概率”考点内容分析

“概率和统计”是每年数学中考的必考题,我市2011至2013年三年的试题均有“概率和统计”方面的试题。考查内容有中位数、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频率、频数、概率计算、综合应用等,每年合计占分比例约为13%。从“统计与概率”的考点分布看,虽然该知识点不是中考中所占分数最多的知识点,但是“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是每年中考必考的内容,而且从题型分布中可以看到以下几个趋势:考试的分数比例非常稳定、所占的分数基本固定、知识点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及引导学生迎接中考时,必须让学生理解“统计与概率”这一课的知识。

二、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使用“分层次教学法”的必要性

从近三年考点内容分析中可以看到,在每年的数学中考中,“概率与统计”的内容分布是具有层次性的,现以我市近三年的考试内容来说明。

1.概念与公式的掌握

从考点分布来看,折线、条形、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数据与概率的计算,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好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只要能理解该课知识的概念与基本的算法就能拿到分数。这是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中的内容,只要学生能理解基础概念,就能很轻易的得到答案。

2.简单的公式计算问题

在学生牢固的掌握了“概率与统计”的基础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简单的应用这类知识。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够完成这类知识的计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由于基础知识已经比较牢固,所以通常能简单的应用已经掌握的概念与公式。

比如南通市数学中考2011年第25题为:某中学调查自己喜欢的球类情况,通过调查得到以下的统计图:

该题要求求出参加调查的学生人数;如果学生共计有2000人,则求出喜欢篮球的人数;补出喜欢足球人数的条形图;求出其它球类扇形的圆心角。

这是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统计与描述》和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中的内容,这道题学生只要理解统计的概念,统计的公式的应用方法,就能依照公式计算出答案。

3.综合知识应用的问题

过去“概率与统计”的知识点考核有可能只考核学生的概念理解问题与简单的公式计算问题,然而近两年来,中考已经提高这门课程的考核难度,它要求字生能把学过的知识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发生的问题。

三、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使用“分层次教学法”的方法

1.理解学生的差异性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时,必须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有些学生的数学基础好,且思维宽广,他们能迅速的吸收各种数学知识;有些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且思维能力受到限制,他们就是人们常常谈到的学困生。教师只有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学习。

2.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学习

对于基础好且思路宽广的学优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去学习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鼓励他们思考更新的解题方法、创造更新的解题思路等;对于基础比较牢固且有扎实的计算功底;而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学习数学仅仅只是学会计算方法”这样的认知,帮助让他们建立起数学思想。

3.给学生更多选择的范围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如果只划定一个学习范围给学生,学生可能会觉得这个学习范围不适合自己,从而对学习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用分层次的方法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力。当学生觉得自己可以针对自己学习的现状有选择的学习时,他们会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比如教师应用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材引导学生学习《概率与统计》这门课程时,教师在选择例题的时候,要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学生可以根据目前掌握的知识去巩固课堂中学过的知识、挑战对自己来说稍微有点困难的习题,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对例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总之,“概率和统计”的知识是这几年中考的必考题,从近三年来南通市数学中考的题型分布中可以看出,学生不仅要能掌握这门课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还要求能灵活应用已学过的知识。教师要针对目前“概率和统计”这门知识的考试现状,分层次的引导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尽可能的掌握好概念和方法,从而拿到更好的分数。

【参考文献】

[1]王泮芳.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初探[J].经营管理者,2009(06).

统计学基础比率篇2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独立学院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本科院校面向理工科和经管等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数学基础课程,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研究随机现象和统计规律的一门课程.随着科学的发展,在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理论的推动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思想方法已经越来越多地渗入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中[1].如何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将概率统计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充分体现出来,是独立学院概率统计教学改革中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1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生力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数的进校分数介于二本院校和专科院校之间.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生自控力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且比较随意.与社会整体认知有所差异的是独立学院中也会有15%左右的学生有一定数学基础,学习认真;此外还有5%左右的学生由于偏科或考试发挥失常导致高考失利来到独立学院.这些学生往往是独立学院参加各学科竞赛的主力,他们不仅有较强的数学基础,而且学习积极主动,经过一定的训练在某些知识的应用方面甚至会超过一本、二本的学生.因此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在保证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适当增加一些实验实践课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3-4].

2分层次教学实践

与其他课程不同,概率统计研究的对象为不确定现象.因为不确定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大量概念很难理解.同时,作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课,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中有很深入的体现,尤其微积分,基础是否扎实直接影响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因此,对不同数学基础、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分层次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并非简单地将学生按成绩分成不同等级,而是让学生在对自身数学基础有全面认识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班.分层次教学主要包括3个层次,即基础层、提高层和探索层.前2个层次为课内教学,分别在普通班和提高班进行.普通班与提高班人数按4∶1进行分配.第3层次结合网络平台及课外学习小组面向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更多兴趣,且希望进一步学习实际应用的学生展开.

2.1分层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普通班和提高班学生在数学基础和学习主动性上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又是很多专业及后续课程的基础,根据这种情况,分别对普通班和提高班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从教学学时来看,普通班学时是50学时,提高班是64学时(54+10),其中10学时的实验.从教学大纲内容来看,普通班重点突出对知识背景和统计思想的掌握,重视体验数学和实验数学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删除了大数定理与中心极限定理的理论部分,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在讲授概率与频率、二项分布和正态分布时分别回归到实际背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及计算软件(excell,matlab等)进行随机模拟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参与到实验中,直观地得出相关结论.考虑到普通班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对于高维随机变量的相关复杂计算也降低了要求.而把重点放在了一维和二维随机变量的简单计算上,要求学生进一步加强基本积分求和计算的基础训练,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内容和计算方法,为学习后续相关课程提供必备的数学素养.此外,在统计部分,统计量、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都存在大量的公式,由于手工计算的局限性,大样本数据的处理过程无法贯穿整个课堂,往往使得学生对于结果感到很茫然.在实际应用中,绝大部分统计公式是可以实际查表计算,甚至可以通过一些应用软件直接得出统计结果[5-7].因此,在普通班的大纲中降低了对公式的记忆要求,而把重点放在了应用案例的分析和统计思想的理解上,让学生明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用途及如何应用.相比于普通班,提高班的教学大纲在理论教学部分与普通本科要求一致.同时增加了10学时的实验课程.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熟悉软件操作,又要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实验化,对于数学基础较弱的普通班学生来说可能会力不从心.因此,只面向提高班开设.实验课程主要是将普通班没有进行理论授课而改为课堂教师实验展示的部分,改为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对相关现象、概念和公式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值计算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利用网络实现第3层次的教学

互联网+课堂已成为现在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增加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使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跳出课本,贴近生活是建立第3层次——探索层的主要目的.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指导的教学理念.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利用网络平台,组织课外学习小组,让学生参与到一些实际课题中,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相关应用案例[8]做进一步探索.如让学生对某次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假设检验了解成绩的分布情况,同时可以利用2个正态总体的假设检验对2个不同班级相同课程的成绩进行比较,最后深入到班级同学中进行抽样调查,并分析差异原因.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统计案例分析中,如经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考虑人寿保险费额确定的案例,这样既练习了概率中的期望、方差和中心极限定理的运用,同时也学习保险数学的相关知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建筑工程公司投标的决策分析案例中,不仅对期望、条件概率和贝叶斯公式等会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同时可以学习投资项目的风险决策问题;工业和经管等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质量控制图,通过计算机对所获得的工业产品的质量数据进行测定,复习并深入体会数理统计中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等有关知识及相关的应用.通过这些课题的参与,学生自己动手采集数据,建立模型,进行统计计算以及提交分析报告,不仅体会到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实际应用,尝试了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还开阔了视野,增添了自信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同时对所学课本知识也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2.3分层次的考核方式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期末考核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对学生学习程度的检验,更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检验.因为存在不同层次的教学大纲,所以对学生的考核也分多个层次进行.对于基础班学生,卷面考试以基础题和简单计算为主,占总评成绩的70%,此外是参与第3层次学习情况作为加分项占总评分10%的额外加分.通过加分奖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动手实践中去.对于提高班学生,卷面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实验部分占30%,除了对软件的基本命令和操作的考核外,还增加了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综合应用题,以及实验报告的写作.既考核了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还考察团队合作精神.此外第3层次的学习情况依旧作为加分项占总成绩的10%.

3分层次教学的实施效果和意义

独立学院的教学目标是面向地方和区域,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人才.由于生源在数学基础上存在着一定的层次区分,各专业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知识要求也各有差异.因此,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进行不同教学重点的区分,分层次教学,使得教学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从整个教学的实践效果来看,课堂气氛有了明显的改善,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加入到课堂演示的过程中,作业的完成率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实践作业.普通班的学生不再为复杂的计算感到迷茫,学习主动性显著增强,相比于以往不愿跟教师交流,现在很多学生课后愿意跟教师一起探讨随机试验和统计思想.提高班学生学习的内容则比以往更加充分,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其对软件的掌握更加灵活,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同时也增强了动手能力.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更愿意参与到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题中,而课题中所要用到的知识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认真地去学习.此外,通过各专业后继课程教师的反馈,分层次教学所学内容为学生后继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保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所学内容无法应用,同时因难度过大,导致学生成绩不佳,失去学习信心,影响后继学习的情况.分层次教学的开展是对独立学院教学方式的有益尝试,对独立学院的数学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软件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实验演示过程,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得学生对抽象理论有了直观感受,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扩展了学生的数学视野.注重概念与思想的渗入,而降低对计算技巧的要求,既照顾了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又加深了学生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加牢固地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较好的数学基础.此外,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参与课外案例的分析和解决,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架起了数学与专业之间的桥梁.

4结语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分层次教学是我院对数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部分,从实践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师生广泛的好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在分层次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案例将会进一步融入到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中来,为培养有创新能力的“现场工程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岳嵩.在概率统计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1):91-93

[2]杨德广.独立学院是中国特色的新型民办高校[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3):56-60

[3]刘程熙.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张晓丽,刘国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228-229

[5]王宁,孙晓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实验教学案例设计及实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32(3):69-72

[6]耿智琳.独立学院开展数学实验辅助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2):138-139

[7]胡菊华.计算工具融入概率统计教学的尝试[J].科技信息,2011(35):430-431

统计学基础比率篇3

本次分层考试采用计算机题库方式进行,设置了三种题型,分别为单选题、填空题和操作题,总分为100分。其中,单选题和填空题侧重于考察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基本结构、数值编码及二进制运算、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等,总分为25分;操作题主要考察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总分为75分;其中,win-dows操作部分占25分,word操作部分占20分,excel操作部分占15分,powerpoint操作部分占15分。理论题部分设置有单选题和填空题两种形式,其中,单选题涉及二进制运算、aSCii编码、数制及数制转换、文本压缩、ip地址及分类、maC地址及其与ip地址的转换、操作系统的进程管理、设备管理、处理器字长和冯诺依曼原理等内容;填空题涉及多媒体文件存储容量计算、计算机网络协议、绝对路径及相对路径、计算机工作原理和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等。操作题部分包括windows操作、word操作、excel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四个部分,其中,windows操作主要考察文件夹的创建、删除和修改、快捷方式及其创建、记事本软件相关操作、计算器软件相关操作以及文件的复制、重命名和删除等,word操作主要考察文字格式设置、指定内容查找、文字的基本编辑、表格制作及格式设定以及图片插入及格式调整等,excel操作主要考察单元格格式设置、基本公式(含求和、求平均数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等)的运用、数据区域选择及图形生成、背景设置和自动筛选等,powerpoint操作主要考察模板设置及应用、文字格式设置、动画设置、放映方式设置和背景设置等。这些内容的设计基本符合国家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规划和要求。此外,考虑到大一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没有系统地掌握,而在平时生活中相对比较多地接触计算机的相关软件操作,将基础理论题与操作应用题的分值比例设置为1:3。

二、考试结果的分析

(一)总体结果分析

总体考试结果的平均分为47.19分,看似这一成绩还算不错。考虑到基础理论题与操作应用题的分值比例设置为1:3这个前提,一方面说明当前大学新生对常见操作软件并不是非常陌生,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掌握。windows题目得分率为83.27%(按照百分制进行折算,其他类似),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都能够有很好地掌握;word题目得分率为51.96%,说明接近一半大学新生对word的基本使用,如输入、简单格式排版和替换等基本操作有所掌握;excel题目得分率为12.54%,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没有接触excel软件操作,没有建立数据处理的理念;powerpoint题目得分率为44.51%,略差于word题目得分率,说明大学新生对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也有所掌握;理论题得分率为28.66%,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全面的掌握;及格率仅为18.82%,说明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理论和操作)的系统掌握还很不够。特别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本次分层考试的题库中,操作题和理论题的难度都相较于期考考试标准有了较大程度的降低。如果按照常规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期末考试的要求来进行的话,可能在各项指标上还要有较大程度的下降。总体考试结果说明,大学新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还很不够,尤其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是非常欠缺的,本门课程的设置非常必要。考虑到计算机对于大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取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不合适的。

(二)分类结果分析

本次分层考试还对考试结果进行了分类统计。考试结果按照三类进行统计,即信息类、非信息理工类和非信息文管类。其中,信息类选择的班级包括计算机1301、通信1301、物联网1301、信息安全1301、自动化1301、测控1301和人工智能1301等共计14个班级;非信息文管类的班级包括工商管理1301、经济1301、企业管理1301、社工1301、法学1301、行政管理1301和日语1302等共计14个班级。由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人数在全校占据绝大多数,所以选择了更多的班级,具体包括土木工程1301、采矿1301、环境工程1301、矿加1301、机械工程1305、能源工程1301、安全工程1301、工业设计1301、物流工程1301、材料工程1305、生物技术1301、数学1301、物理130和化学1302等共计28个班级。从以上选择的班级可以看出,这些班级基本上涵盖了学校在信息类、非信息理工类和非信息文管类中的所有学生,样本具有显著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于及格率,信息类为23.81%,非信息理工类为15.55%,非信息文管类为16.71%。信息类学生在及格率指标上高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和非信息文管类学生,这得益于信息类大学新生在理论题得分率、win-dows得分率等其他指标上也高于非信息理工类学生和非信息文管类学生。究其原因,信息类大学新生可能在高中阶段对计算机较为感兴趣,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但是,这一及格率指标的绝对值还是很小的。单纯从这一指标上来看,不管是取消信息类,还是取消非信息类大学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都是不合适的;对于windows得分率,信息类为83.96%,非信息理工类为82.27%,非信息文管类为82.85%。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windows基本操作的掌握都比较良好,这得益于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对于word得分率,信息类为54.00%,非信息理工类为50.13%,非信息文管类为52.68%。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word基本操作的掌握还比较欠缺,这是由于大多数大学新生没有对office相关软件进行系统的学习,word等软件的学习可能是自发的和随意的,这不利于对office软件的系统掌握;对于excel得分率,信息类为16.03%,非信息理工类为11.27%,非信息文管类为11.34%。绝大多数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excel的基本操作还没有涉及,对数据处理的概念还没有形成,而考虑到数据处理对于大学生未来学习、科研和工作的重要性,对excel软件操作的掌握和数据管理概念的形成具有特别的意义;对于powerpoint得分率,信息类为47.31%,非信息理工类为43.63%,非信息文管类为44.90%。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powerpoint基本操作的掌握也是比较欠缺的,而随着大学新生步入社会,利用powerpoint作为平台来展示自己或介绍产品或规划项目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理论题得分率,信息类为29.82%,非信息理工类为28.50%,非信息文管类为27.59%。绝大多数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理论都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基于这样的基础是无法完成后续计算机相关软件和硬件课程的进一步学习。

三、考试结果的启发

本次分层考试目标是选拔优秀大学新生组成快班,进行差异化和针对性的教学。这里,我们不涉及有关分层教学体系的内容,主要是从本次分层考试的数据结果分析中,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并没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考虑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未来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取消大学计算机基础这一课程是不合适的。

2.就理论知识来说,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掌握非常欠缺,需要在课程学习中加强计算机工作原理、编码、多媒体、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等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3.就应用操作来说,虽然绝大多数大学新生对windows操作都有比较良好的掌握,对常见的word操作和powerpoint操作的掌握仅限于对一般的文字编辑操作上,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对excel操作则非常陌生,没有形成数据管理的基本概念。因此,需要在应用操作方面继续完善word和powerpoint等常见办公软件的高级操作的练习,并重点加强数据管理操作软件的学习,如excel或SQL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4.信息类和非信息类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相当,作为入门课程可以采用基本相同的教学体系。当然,如果考虑到信息类学生未来专业学习的需要,可以适当引入一些专业化的内容,并进行差异化教学。

5.总体来说,大学新生对计算机操作软件的掌握要好于计算机基础理论,考虑到基础理论中有关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抽象性,可以适当地增加相关操作软件的学习,如photoshop或网络模拟软件等,以便具有形象化的学习效果。

四、小结

统计学基础比率篇4

一、高职单招生的生源分析

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相比,高职单招考试内容和形式有自身的特点,它决定了单招生的生源特点,如知识结构、职业爱好、性格特点等。

(一)高职单招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单独招生考试形式主要包括文化知识考试和综合素质测试两大类,具体考试内容、组织形式和所占比重各院校有所不同,以湖南交通职院为例进行介绍。

文化知识考试。文化知识考试指报考学生均需参加数学、英语、语言与逻辑知识、科学常识与人文知识(物理、化学、生活等)的文化基础课测试,总分值为200分,占总成绩的三分之二。

综合素质测试(面试)。综合素质测试主要考查理解与表达能力、逻辑思维与反应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心理素质与道德价值取向、气质、兴趣、形象等[2]。考试形式灵活多样,由考生随机抽取试题并回答考官提问进行测试,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与操作能力,如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要求对照图形进行模型复原;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要求即兴演讲。综合素质考试(面试)分值为100分,占总成绩的三分之一。

此外,对有文体特长、职业技能特长的优秀考生实施特殊政策。例如,招收具有一定文体特长、实际工作经历及单位或企业委托培养的学生,并优先录取;曾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全国或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并获奖的中等职业教育应届毕业生,可免试录取。

由此可见,与普通高考相比,单独招生考试降低了文化知识的难度,加深了对生活常识、社会现象的分析与理解,并开始关注专业背景知识、职业素质的评价,力图实现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3]。由于对综合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量化评价还不够完善,故占主导地位的仍是高中阶段的主要课程。

(二)高职单招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教高[2006]16号文),其人才选拔模式融入职业素质方式与普通高考侧重文化课内容的方式有明显不同,因此许多单招生思维活跃、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宽容大度、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但文化课成绩不够优秀、自律性不强。

二、学业现状分析

本研究将跟踪调查单招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成绩,并与高考统招生对比。样本选择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已毕业的行业背景和生源质量均较好的两个品牌专业的学生,最终确定的分析样本包括:2010级理工类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单招生21名与统招生87名,2010级管理类“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单招生46名与统招生117名。本研究通过该学院教务管理系统收集学习成绩数据,再采用SQL数据分析工具对样本数据进行以下计算与分析。

(一)公共基础课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

跟踪调查单招生的公共基础课学习成绩,选择了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用英语三门课程,分别计算平均分、优秀率、不及格率三个指标,再与统招生进行比较,寻找差异分析原因。

由上表可见,“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单招生在高等数学、实用英语课程上与统招生有一定差距,而在偏重操作运用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表现得较优秀。这与大部分单招生的特点相符,他们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自律性较弱,对基础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但动手能力强,计算机操作与应用的能力也较强。“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学习成绩对比情况如表2所示:

注:2011级“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未开设《高等数学》课程,故选择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进行比较。

由表2可见,“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单招生各门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成绩均不及统招生,计算机操作与应用能力也不具有优势。分析原因是选拔该专业单招生的标准并未涉及计算操作能力,加之报考此专业的学生以操作运用能力不强的文科生居多。

(二)专业课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

在研究单招生的专业理论、技术课程及专业实训课程的学习成绩时,课题组对各专业课程的成绩进行了计算与分析,以平均分为对比指标绘制两种生源的折线分析图,并以学分为权重选择几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课,分析比较其平均分、优秀率、不及格率。“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习成绩对比情况如图1、表3所示:

通过图1的统计整理,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为代表的理工类专业,单招生与统招生的专业课成绩大致相当,在比较分析的23门课程中,单招生平均分优于统招生的计10门,低于统招生的计13门;及格率明显优于统招生的计4门;优秀率优于统招生的计1门。具体看,单招生的各门专业实训课成绩优于统招生,优于统招生的专业理论课主要是强调专业操作技能的课程,如《汽车车身制造工艺学》、《汽车总装技术》等,这与单招生热衷于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专业实训课和专业技术课有关。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学习成绩对比情况如图2、表4所示:

通过图2、表4的统计整理可见,管理类“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除《底盘实训》课程外,单招生的各专业课程平均分均低于统招生,优秀率、及格率也不及统招生。究其原因,单招生在以理解与记忆为主的专业理论课学习方面不具优势,在以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为主的专业素质训练方面也不存在明显优势,因此,该专业的单招生成绩总体上不及统招生。

三、建议

(一)在选拔生源方面

在综合素质测试阶段,考官很难在短时间内对考生做出一个量化评价,如何加强综合素质测试的合理性、公平性是业内普遍研究的课题。目前,各高职院校积极改革单招考试评价模式,尝试建立考生综合素质量化评价标准,在考试方式上,采用文化素质测试(湖南交通职院等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已改进为专业考试系统,采用上机考试形式)、面试、心理测试和实践操作等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职业技能考核比重;在考官选聘上,增加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考官的比例,力图合理评判单招考生的职业素质,在生源质量上把关。

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制定合理的招生评价标准,如对于理工类专业强调动手操作能力,对于管理类专业强调组织策划、人际沟通能力;同时结合区域经济需要,强调考生的个性化,以提高生源质量。

统计学基础比率篇5

一、按教学规律合理安排教学环境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所要求的教学环境比较高。在2011年以前,我系的计算机教学在学院的计算机中心机房内进行,由于计算机比较落后,机房没有空调设备,网络不稳定,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积极性很差,影响了班级正常教学。差的教学环境也就使我系计算机省统考通过率很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学校领导的不断努力下,学院在2011年上半年筹集了资金买了一批联想的新电脑分发到各个专业系。我系便利用这批新电脑组装了三个带网络的计算机机房。在2011年下半年的时候,我校已经全面启动新机房进行计算机教学。教学环境的改善也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积极性,教学工作也能很顺利的按计划展开。在2011年下半年省统考中,我校的通过率已经大幅度的提升了。下面请看一组数据:

二、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动态教学方式

对于计算机类的应用性课程,集中授课和上机指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计算机应用基础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一条命令都是通过相应的操作来表达,如windows使用、办公室软件的操作等知识的讲解已经无法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模式去完成,特别是互联网知识,如果只是“纸上谈兵”的话,学生就无从理解、掌握。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都安排在第一学期,由于刚进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比较低,静态图文较难抽象、连贯理解。因此,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学平台实施教学,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室是由计算机、投影及音频网络设备组成的一个综合网络系统,它容易实现手把手教学方式,具有直观、同步、集中和互动特性,达到讲演统一,演练统一特别适合应用操作类课程教学。而网络教学平台是实现网络辅助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常规教学方式跟学生面对面直接传授,另一部分课时则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利用机房的局域网来建立学习资料共享,它把教师的课件、教学要求、重难点、课后作业、模拟试题等都放在共享文件夹里,供学生使用,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

三、采取分层次教学和分类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清远市技师学院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之一,它们既招收初中起点的生源(中技班),也招收高中起点的生源(高技班)。中、高技生的知识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它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都采取同一个标准,那么,教学若按中技生培养要求制定,高技生就会“吃不饱”,埋怨教学在浪费时间,容易打击高技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若按高技生标准制定,中技生就可能“消化不良”,容易制约中技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具体实施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考核目标。由于我们学院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通过计算机中级省统考,所以无论是高技还是中技生所教内容和教学的时间都是一致的。比如我所在的汽车工程系就安排每周一天(6节)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在上高技班的时候,我一般会讲的比较快,让学生练习的时间比较长,通过回收的作业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如果考试大纲的内容掌握的比较好,内容就会适量的延伸一点,这样我们高技班的同学就觉得上课时间很充实。在上中技班的时候,我会把所讲内容再细分一点,内容不会延伸,就像少吃多餐一样,这样容易让学生慢慢消化,这样中技生就会把考试大纲里的内容完全吃透。这种分层教学和分类考核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重视强化技能训练,突出技工院校教学特色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一般采用多媒体同步教学方式,由于教学直观,学生很容易领会掌握,但要达到熟练操作和灵活应用的程度还有差距,这就需要课任老师应十分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演示教学力求做到既要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到学用意义,提高学习兴趣,又要扣紧统考题型,不泛。由于以前设备不足或技能教学理念不强,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不到1:1,学生没有足够的练习课时,也就不可能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现在,我校已经改善了设备,使用的都是全新的设备,所以,完全可以按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可按4:6分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只作简单讲授,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实训操作,学生在实践中领会要点、学好技能,突出体现技工院校的教学特色。

五、向学生宣明统考重要性,加强实操纪律,重抓上机训练,建立“考证促学”激励机制

统计学基础比率篇6

【关键词】pDCa循环;护理管理;护理质量

analysisontheapplicationeffectofpDCaCirculationmanagementmodeinClinicalnursingmanagement/LUoCui-ling.//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6,13(17):090-093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pDCacyclemodeonthequalityofclinicalnursingmanagementquality.method:thepatientsandclinicalnurseswhowereadmittedtotheclinicaldepartmentsofourhospitalfromJanuarytooctober2014wereselectedastheresearchobjects,fromJanuarytomaydidnotimplementthepDCacycleasacontrolgroupandfromJunetooctoberimplementthepDCacycleastheobservationgroup.theeffectofnursingworkwasrandomlycheck,basicnursingqualifiedrate,nursingdocumentswritingqualifiedrate,basictheoryofnursingexaminationqualifiedrateandpatientcaresatisfactionin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amplingresultsshowedthat,basicnursingqualifiedrate,nursingdocumentswritingqualifiedrate,basictheoryofnursingexaminationqualifiedrateandpatientcaresatisfactioninobservationgroupwerebetterthan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pDCacycle;nursingmanagement;nursingquality

First-author’saddress:Fifthpeople’sHospitalofLonggangDistrictinShenzhenCity,Shenzhen51811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7.025

护理工作是整个医院整体医疗工作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医院护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和医院管理质量的好坏[1]。护理工作不仅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有着直接的关联,能够影响患者对医院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医院的发展带来影响[2]。pDCa循环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管理学理论与方法,它在现代管理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同样也非常适用于医院医疗和护理管理。熟练运用pDCa循环模式,能够提高医院护理管理的运行效果和管理效率[3-5]。本研究于本院2014年6-10月期间实行了pDCa循环管理模式,旨在探讨和分析pDCa循环模式对于提高医院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4年1-5月各临床科室的临床护士80名和各临床科室患者2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护士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1.3±6.2)岁;职称构成为:副主任护师5名,主管护师10名,护师42名,护士23名;学历构成为:本科18名,专科52名,中专10名;职务(岗位)构成为:护士长6名,高级责任护士13名,责任护士61名;患者来自于不同的科室,包括住院的危重患者、手术患者、疑难患者和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者。随机选取2014年6-10月各临床科室的临床护士80名和各临床科室患者25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护士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1.4±6.4)岁;职称构成为:副主任护师5名,主管护师12名,护师40名,护士23名;学历构成为:本科20名,专科49名,中专11名;职务(岗位)构成为:护士长6名,高级责任护士13名,责任护士61名;患者来自于不同的科室,包括住院的危重患者、手术患者、疑难患者和卧床生活不能自理者。两组护士在年龄、职称构成、学历构成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对照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管理采取传统的管理方法,如护理部定期组织对护理工作质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根据所检查问题的反馈进行相应地整改。

1.2.2观察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对观察组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管理采取pDCa循环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1)计划(plan):建立健全护理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范相关护理行为。对护理质量检查相关的考核标准进行完善,按照量化、实用、细化、方便的原则,对实际临床护理工作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实行护理质量管理控制三级网络,即护士长-高级责任护士-责任护士三级,由护理部组织成立护理风险防范、压疮监控、静脉治疗等管理小组。在全院内根据不同临床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每月计划和每周计划;(2)实施(Do):严格将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到位,对在实际工作中每个岗位、每个班次及每个程序所应该承担的任务和责任进行明确,以实际行动提高护理质量。在护理人员中反复地强调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工作理念,对各个临床科室的基础护理工作进行强化,对患者病情进行仔细严密的观察,正确无误地执行医嘱。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最新规范的护理文书书写规范来进行文书的书写,对护理人员护理文书的书写进行强化和训练,切实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文书书写水平,从而不断提升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在实际工作中对年轻护士进行注重培养,不断加强“三基三严”的训练,要在护理人员中建立起日有提问、周有查房、月有讲座、季有考试的长效考核机制;(3)检查(Check):按照护理工作质量管理的相关目标,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和自查等各种检查方式,逐步寻找护理工作质量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细节问题;(4)处理(action):对于检查发现的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督促落实改进的效果,彻底纠正不良问题。

1.3评价标准基础护理、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护理工作质量标准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得分达到95分为合格。护士基础理论考试由护理部出题,满分为100分,得分达到95分为合格。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4个级别,总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基础护理合格率比较对照组合格230例,不合格20例,合格率为92.00%;观察组合格245例,不合格5例,合格率为98.00%,观察组基础护理合格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474,p=0.002)。

2.2两组护理文书书写合格情况比较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分别抽查250例患者的体温单、医嘱单和护理记录单。观察组上述三项指标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护士基础理论考试合格率比较对照组合格64例,不合格16例,合格率为80.00%;观察组合格74例,不合格6例,合格率为92.50%,观察组护士基础理论考试合格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276,p=0.021)。

2.4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80%,高于对照组的92.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737,p=0.030),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护患关系之间对于护理服务的供需有着越来越矛盾的关系,护理服务的质量是最有效的弱化护患矛盾的关键因素[6-8]。pDCa循环模式能够应用在许多领域的管理活动中,在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中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等工作的循环,有利于护理人员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促进护理工作中的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9-11]。

pDCa循环模式的理论在护理服务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其优越性体现在:一方面,pDCa的体验者不仅是患者,还包括了临床护士,通过pDCa循环模式发现,护理人员才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管理方式是以服务护理人员的工作和患者为主,每个护士的作用都能得到强调。在pDCa管理模式下,护理管理者不是护士的控制者和权威,而是加强对护士工作的支持,加强护士与管理者、护士与护士之间的交流,在护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为护士提供指导和培训,为护士的聪明才智的发挥不断创造和提供条件。护士加深了对工作日程和计划的了解,更加深刻地明确工作的目标,自然会主动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12-13]。pDCa循环模式在临床基础护理管理中的运用,加强了基础护理管理的目的性,做到有始有终,不仅对护理现状进行科学调查,还会提出具体的、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更加强了改进措施的落实和效果的评价,使临床基础护理质量管理计划性和系统性,快速地提高了基础护理的管理效能[14-16]。pDCa循环在检查的基础上对护理工作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系统的总结,把工作中成功的经验作为以后工作的标准和制度,将失败的教训作为下一次pDCa循环的工作重点,将在护理工作中新发现的服务质量问题转入到下一次的pDCa循环,不断提高了护理文书的书写质量[17-18]。实行pDCa循环模式管理,能让管理者加强护士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视,能够为护士不断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使护士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因此能提高护士基础理论考试合格率,提升护士整体基础理论水平[19]。实行pDCa循环模式能够在各个方面提升护理服务工作质量,因此能够全面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20]。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实行pDCa循环后的基础护理合格率、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护士基础理论考试合格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均优于未实行pDCa循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庄素芳,霍殿琴.隐患查找制度并pDCa管理法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98-100.

[2]wangL,QuX,YuX.pDCaappliedinspecialrectificationofmedicalinstrumentclinicaltrial[J].ChineseJournalofmedicalinstrumentation,2015,39(4):288-291.

[3]赵玉娟.pDCa循环在门诊输液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应用[D].青岛:青岛大学,2013.

[4]薛梅,陈蓉秀,孟宝珍.加强专科护士培养提升护理服务水平[J].中华护理教育,2011,8(2):91-93.

[5]曹霞,谢秀梅,杨娉婷,等.基于pDCa模式对功能社区正常高值血压人群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485-491.

[6]聂晓敏,魏永祥,崔筱燕,等.pDCa框架下公立医院战略管理的实施[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3):30-32.

[7]张仑,向艳,战秀华.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piCC置管并发症影响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36(5):707-709.

[8]蔡B.运用pDCa模式管理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5):1003-1005.

[9]钟绮玉,张小平,黄洁平,等.应用pDCa循环法加强基层医院病案质量管理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5):135-138.

[10]戴莉敏,贡浩凌,方英,等.pDCa循环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患者随访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82-885.

[11]陈婉红,吴艺,陈世玖,等.pDCa循环法在手外科提升患者满意度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4):71-73.

[12]李荣琴,李佳星,康中露.pDCa循环与量化考核在医院感染管理应用中的效果比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7):4374-4376.

[13]宋丹,孙秋华.pDCa循环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6):147-149.

[14]孙文雅,雷娜,王娟.pDCa循环法降低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31(3):48-50.

[15]JinH,HuangH,Dongw,etal.preliminaryexperienceofapDCa-cycleandqualitymanagementbasedtrainingcurriculumforratlivertransplantation[J].JSurgRes,2012,176(2):409-422.

[16]蒋凤梅,王晓丽.应用pDCa循环法进行护理记录质量管理效果评价[J].中国临床护理,2014,6(6):530-533.

[17]Fukuit.patientsafetyandqualityofmedicalcare.editorial:fromevidence-basedmedicinetopDCacycle[J].nihonnaikaGakkaiZasshi,2012,101(12):3365-3367.

[18]温演金,史荣华.pDCa循环管理法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5):123-126.

统计学基础比率篇7

关键词:刚柔耦合;浮筏隔振系统;功率流;建模

引言

目前,浮筏隔振系统已经成为舰船动力设备的重要隔振手段,它与一般的隔振系统相比更能节省空间和中间质量,同时结构更加紧凑,此外浮筏隔振系统具有优良的减振降噪效果,从而有效地增强水下舰艇的隐蔽性与舒适度。对于浮筏隔振装置的理论与试验研究是近年来隔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1-4]。浮筏是将包括主机在内的多台重型设备安装在同一筏架上,因而它是具有多个激励源的隔振系统,其筏架及基础板的载重大,几何尺寸也较大,要真实反映出浮筏隔振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刚柔耦合分析必不可少。同时作为一个复杂的三维结构,其隔振效果的评估方法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振动的传递主要就是能量的传递,从能量角度研究振动问题更能反映问题的本质。功率流作为一个反映能量的物理量,可以作为一个综合性能指标,它兼顾了力和速度的信息,给出了振动传递的一个绝对度量的物理量。对于浮筏系统的设计具有更有利的指导意义。

同时,由于舰船隔振系统较为大型,想要进行实验研究比较困难,成本昂贵,所以在理论设计阶段既需要理论分析,又要进行相关的软件仿真,从而实现验证理论解和降低实验成本的目标。对于浮筏系统的仿真研究以patran等有限元软件和autosea统计能量软件为主,但大量的研究证明[5-7]:一方面,有限元方法主要针对单独结构中的静力和动力学问题,无法满足多体刚柔耦合系统的建模分析要求;另一方面,有限元方法适用于低频段,统计能量法适用于高频段,可是没有统一的方法能够对中间频段进行研究分析。因此,本文考虑通过aDamS软件与有限元软件结合,建立刚柔耦合浮筏隔振系统模型,以功率流为评价指标计算不同参数条件下的振动特性,并将仿真结果与理论解进行对比分析。

1浮筏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其功率流导出

对于工程中常见的浮筏隔振装置,其模型如图1所示,包括两台机组、梁式筏架以及四边简支的弹性基础,两个刚性机组分别通过两个上层隔振器安装在弹性筏架上,然后筏架再通过两个下层隔振器安装在弹性基础上。可以将整个浮筏隔振系统分为5个子系统,分别为()机组子系统a,()上层隔振器B,()中间筏架子系统C,()下层隔振器D,()基础子系统e。两台机组分别受到来自y方向和z方向的简谐激励力以及x方向的倾覆力矩作用。

图1浮筏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

图2各子系统之间力与速度的传递关系

用分别表示各个子系统a,B,C,D的上、下端输入输出力,而分别对应了他们上下端的输入输出速度。对应弹性基础e受到的力与响应速度分别记为Fe和Ve。分别为各子系统的导纳传递矩阵元素。图2表示了各子系统之间力与速度的传递关系。各子系统导纳矩阵推导过程详见文献[8,9]。

浮筏隔振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传递力以及相应的速度之间的关系如下:

根据上式以及各子系统导纳矩阵相关表达式,可以得到各交接处力与速度有关于外激励的表达式为

其中

输入各子系统的功率流pa,pB,pC,pD,pe分别可以表示为

式中,上标H表示共轭转置。

2基于刚柔耦合浮筏隔振系统建模

该模型是在aDamS/View模块中建立的,它是aDamS核心模块之一。用户可以像建立物理样机一样建立任何机械系统的虚拟样机,而后对其进行模拟仿真,并能以动画形式观察主要的数据变化以及模型的运动,就像做实际的机械系统试验一样。

图3浮筏隔振系统aDamS模型

如图3所示,其中柔性基础简化为四边简支的板,而筏架为四边自由的柔性板。隔振器简化为弹簧阻尼器,其弹簧刚度与阻尼系数可以通过编写函数来确定,能很方便的实现隔振器的线性与非线性特性。

在aDamS中对柔性体的处理采用了有限元法与模态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先由有限元软件ansys对柔性体进行模态分析,生成.mnf文件,利用aDamS/Flex模块将此文件调入aDamS中以生成模型中的柔性体,利用模态叠加法计算其在动力学仿真过程中的变形及连接节点上的受力情况,这样可以在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中引入柔性体,提高系统仿真精度。

aDamS软件中带有振动分析模块aDamS/Vibration,利用该模块,可以对模型进行频域分析。

3浮筏隔振系统计算及仿真分析

建立aDamS浮筏隔振系统虚拟样机模型如图3所示,a子系统为刚性质量块,考虑到结构重心的调配,所以设定为两台相同的机组,并且将它们相对于筏架进行对称分布;B子系统为连接机组与筏架的隔振器,共两组,每组四个;此处C子系统为柔性板式筏架,自由边界;D子系统为筏架和基础板间的隔振器,共四个,对称分布;e子系统为柔性基础板,四边简支。样机具体物理参数见表1。

除前六阶刚体模态,各取筏架及基础板前八阶弹性振动模态,基准功率流为pref=10-12watt。

图4(a)与(b)分别为aDamS建模与理论解在机器质量改变时,传递到基础的功率流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是增大机器质量系统的刚体运动模态向低频域偏移,并使得传递到基础的功率流曲线在中、高频域整体下移。两种仿真结果均表明:增大机器质量有利于减少输入基础的功率流,提高系统的减振效果。

a)aDamS建模仿真

b)理论建模仿真

图4机器质量对输入基础功率流的影响

4结束语

首先,从仿真图中可以看出在低频域,浮筏隔振系统的减振效果欠佳,当激励力频率超过20Hz以后,系统功率流发生明显下降,大幅提升隔振降噪效果。所以,浮筏隔振系统在中、高频域有很好的减振效果。

在相同的结构形式以及激励条件下,增大机器质量可以让刚体运动模态向低频域偏移,并使得传递到基础的功率流曲线在中、高频域整体下移,有利于减少输入到基础的功率流。但同时也得注意过大的机器质量会增大结构,而舰船的空间载重是有限的,所以也不能一味的增加机器质量。

参考文献

[1]t.Y.Li,X.m.Zhang,Y.t.Zuo,etal.StructuralpowerFlowanalysisForaFloatingRaftisolationSystemConsistingofConstrainedDampedBeams[J].JournalofSoundandVibration,1997,202(1):47~54.

[2]w.J.Choi,Y.p.Xiong,R.a.Shenoi.powerflowanalysisforafloatingsandwichraftisolationsystemusingahigher-ordertheory[J].JournalofSoundandVibration,2008,319(2009):228~246.

[3]张树生,郑继周,宋孔杰,等.浮筏隔振系统功率流的另一种计算方法[J].中国机械工程,2004,15(13):1137~1143.

[4]孙玲玲,宋孔杰.浮筏隔振系统功率流特性分析[J].应用力学学报,2003,20(3):99~102.

[5]伍先俊,翁雪涛,朱石坚.基于有限元法对比的统计能量法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5(1):58-62.

[6]钟章贵,余永丰,邓海华,等.整舱浮筏隔振系统功率流理论与试验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7,3(6):24-27.

[7]HambricSa.powerflowandmechanicalintensitycalculationsinstructuralfiniteelementanalysis[J].JournalofVibrationandacoustics,1990,112:542-549.

统计学基础比率篇8

内容摘要:本文应用挣值管理理论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偏离进行定量描述,基于神经网络建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偏离神经网络预警模型,该模型包括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偏离阀值模型及投资偏离预测模型,运用该模型可以对基础设施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资偏离进行预警。

关键词:基础设施投资偏离挣值管理神经网络预警阀值预警模型

近年来,我国某些行业已开始进行预警理论的研究,如企业危机管理、银行危机预警等。预警是指根据系统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对系统未来的不利事件或风险进行预测和报警。预警系统则是实现预警功能即预测和报警两种功能的一种系统。预警管理则是利用预警系统进行风险管理,并进行风险防范的一种活动。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是建立投资偏离预警模型。本文应用挣值管理理论对基础设施项目实施阶段投资偏离进行定量描述,利用神经网络建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偏离神经网络预警模型。该模型根据投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预先设定投资偏离预警指标的阀值,根据输入项目当前的数据利用神经网络预测出下一阶段的投资偏离值,当投资偏离突破阀值时,发出预警信息。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费用偏离的预警模型。

基础设施项目实施阶段投资偏离的定量描述

挣值管理(earnedValuemanagement,eVm)是测量项目绩效的一种方法。eVm通过比较计划的工作(pV)、实际挣得的工作(eV)和实际的花费(aC)来确定成本和进度是否按照计划进行。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projectmanagementinstitution)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aGuidetotheprojectmanagementBodyofKnowledge)pmBoK2000版中,对eV、pV、aC进行了定义。

投资项目费用的偏离阀值模型

于九如提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周期和费用的偏离,可能给投资项目带来风险。如果其偏离额度超过一定的范围,使得投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低于国家规定的基准收益率,则造成投资项目不可行。笔者对项目投资费用偏离阀值模型进行了讨论。

设投资项目的投资为分年度支付,计划投资总额为C,计划建设工期为n年,各年投资额为pk(k=1,2,…,n),第k年各月的投资额分别为pki,i为投资项目的基准收益率。假设n年建设期中可能投资额为X,各年投资pk(k=1,2,…,n)与计划投资总额成正比。假定在n年建设期中,从S年(S≤n)开始至第n年末,各年末的收益为Qj(j=S,S+1,…,n),同时,设投资项目建设完工后的经济寿命期为n年,各年平均盈利额为a,根据文献可得,第k年i月(记为第tki月)投资费用最大允许偏离阀值pki为

同理,由施工图预算、设计概算,按照前面所述的投资计划各月投资额占总投资的比例,可算出各月施工图预算和设计概算值,这就是各月投资控制的另两阀值点,它们与各月计划投资额的差构成了投资控制的另两阀值。同样按照上面的计算方法可计算出各月投资费用偏离的风险率的另两阀值。结合同类型项目的成功及失败个例,再取0与Rc(tki)之间适当另两值为阀值,这样第tki月投资费用偏离的风险率可以以五级阀值来进行控制。

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偏离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neuralnetwork简称ann)是基于模仿大脑神经网络结构和功能而建立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是由大量简单元件相互连接而成的复杂网络。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network,又叫反向传播网络)通常是指基于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p算法)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它是D.e.Rumelhart和J.L.mcCelland及其研究小组在1986年研究并设计出来的。Bp算法已成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神经网络学习算法。Bp神经网络通常具有―个或多个隐层,三层Bp神经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隐层神经元通常采用Sigmoid型传递函数,而输出层神经元则采用线性传递函数。这样的Bp神经网络,当隐层神经元数目足够多时,可以以任意精度逼近任何一个具有有限间断点的非线性函数。

笔者曾讨论了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偏离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该模型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输入神经元设为6,输出神经元设为1,中间神经元设为12。第一、二层的传递函数都选正切Sigmoid函数,第三层选线性传递函数。以各月拟完工程计划投资额Ci0组成输入矢量,分别以各月完成计划投资额Ci*,完成实际投资额Ci,投资费用实现率fc(ti),工程进度实现率ft(ti),投资费用偏离值c(ti),工程进度偏离值t(ti),投资费用偏离率Rc(ti),工程进度偏离率Rt(ti)等为目标矢量,根据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选择第i月前连续几月的数据为样本训练该网络,预测第i+1月的相应指标。

案例分析

××公路是国道210线的组成路段,起点位于川渝界邱家河,桩号为K152+000,终点位于江北区黑石子,与渝长高速公路连接,桩号为K205+499.268,路线全长53.108公里。沿线有大湾、草坪、王家、沙坪、黑石子互通式立交5处,分离立交16处,大桥18座共计4208m,隧道2座共计379.33m。

现以该公路F合同段来进行分析,对该合同段投资费用风险进行计算,见表1。

由最大允许膨胀阀值X-C=111725.5108万元,按比例计算可得到F合同段每月投资费用最大允许膨胀阀值为:

111725.5108×10309.33/178049.3439/36=179.6966(万元)

本合同段于2002年1月开工,由式(6)可计算出2003年3-9月投资费用偏离的风险率的阀值,见表2。

由表2可设定F合同段投资偏离风险率阀值为0.3。

现以施工单位所做2003年2至9月的计划值为输入矢量Ci*,表1的投资费用偏离率组成目标矢量Rc(ti),对设计的神经网络进行训练,网络训练结果输出为

r′=[-0.20882-0.19861-0.20503-0.17618-0.12746-0.12746-0.11208-0.11732]

训练结果与目标矢量的误差为

r=[-0.0033781-0.00868910.0100270.0015823-0.0107360.010564-2.4449e-005-8.3374e-005]

利用训练后的神经网络进行仿真,输入2003年10月施工单位所做的计划值p10=581.212,仿真结果即为该月投资费用偏离率的预测值r10=-0.098588。

2003年10月投资费用偏离率的预测值r10=-0.098588<0,未出现正偏离,更没超过阀值,不必预警。

结论

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系统的核心是建立投资偏离预警模型。笔者利用神经网络建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偏离神经网络预警模型。该模型预先确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风险的阀值,应用神经网络实现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偏离的预测,当下一阶段的投资风险值突破阀值时,就要进行预警。运用该模型可以对基础设施项目实施阶段的投资偏离进行预警,为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民杰,袁兴林.企业危机预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陈建梁.银行业风险评估理论模型与实证[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3.谢科范,罗险峰,胡继灵等.企业生存风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4.周高平,陈远祥,周直.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风险预警指标设计[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24)3

5.刘明.最新pmp认证考试指南与练习[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6.于九如.投资项目风险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7.周高平.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风险预警阀值研究[J].公路,2006.2

8.周高平,周直,陈远祥.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偏离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5.(24)4

9.许东,吴铮.基于matLaB6.X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神经网络[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统计学基础比率篇9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效率;Dea

中图分类号:F29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4-0007-05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城市基础设施(Urbaninfrastructure)是城市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是使城市顺利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而建设的各类设施。按照定义,城市基础设施一般可以分为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本文所称基础设施一般仅指工程性基础设施,包括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等工程设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由政府主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投融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提高我国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的效率,缓解各地区城市建设资金压力,破解城市投融资难题,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的重大课题。

从宏观上来看,我国城市建设投融资主要存在投融资水平不高、投资主体不明确、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从微观上看,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城市基础设施使用效率不高和运营效益不好等问题。正确认识城市建设发展与投融资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城市建设投融资效率的提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投融资制度,是我国在下一阶段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重点。

关于如何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提高以及科学管理的课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得到了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杜玛(evseyDDomar)提出了政府投资双重效果理论,指出政府投资一方面可以增加国民所得,进而使有效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政府投资也可以增加生产能力,使社会总产量上升,即投资生产力效果(Capacityeffect)。李嘉荣在分析我国西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时援引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Sphelps)对我国投资效率的看法,他认为“中国面临着一个最终需要解决的长期问题是过失的投资,中国需要解决投资决策中的低效率问题”[1]。如果投融资效率不能有效提高,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缺口只能越来越大。对于效率评价方法,李嘉荣还引用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和宏明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和投资效果系数这两个指标说明目前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低效率观点,提出应有序地将政府、国有企业、私人企业、外资企业等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主体,以提升投融资效率。潘胜强从城市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角度出发,建立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2]。满奕、李昌友在分析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因素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绩效评价提供参考[3]。邹慧宁利用昆明市2004年和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各指标等价划分临界值及各细分指标所附权重,对昆明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的绩效进行了评价[4]。之前学者们的研究要么只是从理论上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体系进行定性研究,要么未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框架完全纳入考量范围,导致模型拟合出现设置误差。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将专门研究效率的模型――数据包络分析(Dea)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研究中,可以从投入产出角度定量地研究我国各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为我国各地区缓解资金缺口提供借鉴,具有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效率评价方法主要有典型层次分析法(aHp)、数据包络法(Dea)、典型相关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层次分析法具有系统性、简洁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适用于关联因素多且难以用数学模型反映其关系特征的复杂问题的分析研究。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问题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但是,其计算结果是定性分析的结果,不适用于具有较高定量要求的方法。数据包络法从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角度出发,用一组投入产出的观测值来估计有效生产的前沿面并以之进行综合评价。其优点是:适合于具有输入输出指标的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评价,并且输入输出指标的单位可以不统一[5]。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是一种用于研究分析两组随机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结构的多元统计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分别在两组随机变量上利用线性组合来构造成为典型变量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综合变量,在保持变量信息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将原始随机变量所包含的信息分配到这些典型变量上,通过分析这些典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来替代对原来两组随机变量相关关系的研究。本文综合利用了三种方法在效率评价上的优点,首先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我国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出的评价体系;然后利用典型相关方法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多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最后利用Dea法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

二、计量模型、指标选择及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构建

数据包络方法(Dea)是一种以相对效率为基础的目标决策方法,目前已经成为评价具有相同类型决策单元(DmU)相对效率的有效方法。

其中,m和s分别表示输入和输出指标的个数;xij0和yij0表示第j0个DmU的第i项输入和第j项输出;s+r和s-i分别表示松弛变量;ε表示阿基米德无穷小量,在计算中取正的无穷小,如ε=10-6。

(二)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其中涉及到社会、经济、技术、工程等多方面的因素,它的现代化程度是由许多指标共同决定的,为了能较全面、科学地反映其现代化本质,同时又避免指标重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多因子分析,同时借鉴其他城市经验和专家推荐相结合,选取城市基础设施各子系统指标(见表1)。

表1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

系统评价指标指标城市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城市能源动力系统(F1)燃气普及率(%)t1电力消费总量(百亿千瓦时)t2水资源系统(F2)人均水资源(十立方米/人)t3用水普及率(%)t4城市供排水系统(F3)供水综合生产能力(百万立方米/天)t5污水日处理能力(十万立方米)t6供水管道长度(百千米)t7排水管道长度(百千米)t8道路交通系统(F4)城市道路照明灯(万盏)t9实有道路长度(百千米)t10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百千米)t11年末公共交通运营数(百辆)t12邮电通讯系统(F5)邮政营业网点(百处)t13城市电话用户(百万户)t14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万个)t15生态系统(F6)建成区绿地覆盖率(%)t16生活垃圾处理率(%)t17(三)数据来源及指标处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分别来自2011年和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维护资金投入来自各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本文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建设投入效率和基础设施维护资金投入效率分别考虑,用2010年与2009年各个评价指标之差代表2010年新增投资的产出流量,而维护资金投入的产出指标则为2010年的各个指标存量。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劳动投入没有确切的统计,本文用建筑,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以及水利环境和公用设施管理等行业就业人员的总数来代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总量。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分析

由于Dea对投入产出指标的数量有严格数量要求,本文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对产出指标进行降维处理。研究者一般采用主成分分析或因子分析对指标进行综合处理,但是应用这类方法会使信息量损失较多;而典型相关分析可以在保持信息总量不变的条件下,使提取的综合变量之间不具有相关性,并且将原始变量所包含的信息分配到这些典型变量上。

(一)城市基础设施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本文利用SpSS分别对2010年我国各省市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产出(2010年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和市政固定资产投资产出指标(2010年与2009年城市基础设施指标之差)进行分析。认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资金投入的产出指标是2010的存量指标,而2010年城市市政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出指标是2010年的净存量指标。

(1)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产出指标分析

对于城市维护资金的产出指标,本文提取了两个典型变量(见表2)。这两个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9和0937,其χ2统计量分别为119317和42085,p值为0,表明相关性十分显著。由于原始变量的计量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因此本文采用标准化后的数据构建典型相关模型。反映城市维护资金产出指标的第一个典型变量为L1,第二个典型变量为L2。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效率Dea分析

本文利用emS13软件,分别用我国31个省市的城市维护资金和城市建设劳动投入以及城市市政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劳动投入来建立基于投入导向BC2-Dea的模型。考虑统计口径的统一性和可比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原则分别设置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维护资金模型输入指标为:城市设施维护资金(亿元)、城市建设劳动投入(万人);维护资金模型输出指标为:第一典型变量L1;第二典型变量L2。市政固定资产投资模型的输入指标: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城市建设劳动投入(万人);市政固定资产投资模型的输出指标为:第一典型变量V1;第二典型变量V2;决策单元为我国大陆31个省市及自治区。

(1)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效率分析

在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研究中,资金使用效率主要从整体上考察资金是否存在浪费现象。纯技术效率主要衡量城市维护资金投入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规模效率是指在制度和管理水平一定的前提下,现有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差异。因此,规模效率主要用于评价城市维护资金是否处在最优规模水平上。从表4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市城市维护资金的总生产效率平均值为056,纯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405,规模效率平均值为138。由此可知,我国城市维护资金配置使用未达到有效状态,资金处在高投入低效率状态下运行,维护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待提高。从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效率相对较高,海南、浙江和江苏在东部名列前茅;中部地区资金使用效率处在全国最低位置,山西、河南和安徽等省份均处在“高资金投入,低使用效率”的怪圈内;西部的和青海生产效率都很高,与该地区资源丰富、城市人口规模较小以及人均占有高有关。例如,和青海的人均水资源含量远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省市,使得其在资金人力投入量较低的情况下得到较高的产出。同时从数据可以看出,城建维护资金呈现出规模报酬递减的技术特征,东部地区维护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是由于资金投入过剩造成的;中西部地区维护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表4城市维护建设资金使用效率测评结果

(2)市政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分析

从表5的测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市政固定资产投资总效率的平均水平为0347,纯技术效率的平均水平为0938,而规模效率为0351。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各省市的市政固定资产的技术效率相对较高,导致总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投资水平未达到最优规模。为了应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用4万亿资金刺激经济,其中大部分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然而过度投资却导致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从各省市的具体情况来看,福建的总效率高达136,新疆和次之,青海的投资效率最低。山西、辽宁等17个省市的纯技术效率已经达到最高水平,表明资金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都比较高。从整体上看来,只有适度调整市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才能最终促进整体使用效率的提升。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各个地区的城市建设资金使用效率各有差异,导致效率低下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从整体水平来看,我国城市维护建设资金的规模效率较高,而其技术效率水平较低;我国市政固定资产投资的技术效率较高,而其技术效率较低。因此,对于城市维护资金,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整合,发挥现有资金利用的效率最大化。各主管部门应加强项目信息的沟通,在立项审批、验收等环节上加强把关,防止多头立项和套用项目骗取财政资金。对规定可以重复申报立项的项目,对其资金要加强整合使用,提高项目建设的档次和工程质量,同时完善资金拨付形式和办法,把“拨款制”改成对资金终极使用者的“报账制”;对项目工程要加强管理,整合后可集中委托对工程有严密管理程序的部门管理,这样既解决了资金相对分散的问题,又可防止建设资金被挪用,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同时可减少行政管理成本;其次,应该大力引进民间资本,合理引入竞争机制,不仅可以缓解政府公共项目建设的资金压力,吸收私营部门的知识、技术和管理方法,降低产出成本,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而且符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目标,有利于减少政府干预,提高建设服务效率。对于市政固定资产投资,相关部门应该尽力提高其规模效率,综合考虑全体市民在整体上对城市建设的需求,统筹规划城市各大系统的均衡配套,将提升城市硬件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一并纳入城市效率的综合考评体系中。

参考文献:

[1]李嘉荣,王钟.西部城市化与基础设施投融资效率分析[J].探索,2005(6):144-148.

[2]潘胜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管理及其绩效评价[D].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满奕,李昌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4):187-189.

[4]邹慧宁.昆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绩效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75-76.

[5]冯振环,赵国杰.基于Dea和广义BCG模型的中国区域投资有效性评价[J].经济地理,2000(12):10-15.

[6]刘力昌,冯根福,张道宏,毛红霞.基于Dea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效率评价[D].系统工程,2004(1):55-59.

统计学基础比率篇10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实用型的学科,其应用遍及工程、经济、金融、保险、医学、生物等众多学科领域[1],是一门研究现实生活中随机现象数量规律,研究如何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以为下一步行动提供依据甚至是决策的学科。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特点:应用为主。目前,各大高校均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作为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与其学科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相关专业的深入学习需要从概率统计中寻求相关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需要概率统计作为理论支撑。也正因为如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般将概率统计课程视为与其他数学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同一性质,用相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重视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重视复杂的计算,忽视该课程的实际效用,造成理论与应用脱节,课程讲授枯燥无味,学生不清楚学习这门课程的用途何在,导致学生厌学情绪加重,教学质量下降。相关调查工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比较难学,与所学专业专业课的联系不清楚,不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笔者从事多年该课程的教学工作,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有些见解,下面正是从这一现状出发,分别以非数学类专业所学的公共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数学专业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例,谈谈如何将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渗透到课程的教学环节中。

一、基于应用型培养目标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

公共课程的概率统计一般课时数都比较少,以南通大学为例,一般都是48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完成整个课程的教学任务,并且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笔者认为要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进行如下改革。

1.教学内容方面:要重衔接、跟前沿。

所谓“重衔接”,就是要重视与高中课程的衔接。多年以前,高中阶段是不开设概率统计课程的,大学学习概率统计是从零开始的,而概率论是数理统计的基础,所以老版的概率统计教材中,概率论部分都很详细,相应的教学计划中安排给概率论的课时较多。但是现在的高中教材以将概率论的大部分内容,包括古典概型、离散型随机变量、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等融入进去,并且中学阶段已经讲得较详细,而现行的大学阶段《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和教学计划并未考虑这一点并做相应的调整,上述这些内容仍然会详细地再讲一遍,以致造成课时浪费,大大挤压数理统计部分的教学课时,造成重概率轻统计、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现状,数理统计部分很多实用的方法如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都未讲到就草草收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修订教学大纲,改写教材,压缩高中阶段已经学过的概率论部分的章节和课时,适当地增加与课程所在专业有密切联系的数理统计的相关章节和课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外,本着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当地在教学环节中加强统计软件的教学,向学生介绍如SaS、SpaSS、S-plus、minitab等统计软件的应用,寻找这些软件与相关专业案例的契合点。

所谓“跟前沿”,就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与时俱进,紧跟国内国际相关研究成果的前沿。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瞬息万变,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教材内容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体系的角度出发,将最新的学术思想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善于将经典的理论如:贝叶斯决策论、可靠性理论、信息论等赋予时代的气息和特征[3],备课时要寻找时下热门的案例讲述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感知学有所用、感知课程的魅力。

2.教学方法方面:要多互动,擅举例。

传统的概率统计教学过程经常采取的是满堂灌的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快会丧失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互动,比如在讲古典概型中的生日问题模型时,可以先让学生谈谈现有的教学班级中,至少有两位学生生日在同一天的概率较大还是较小?再用古典概型中事件概率的计算公式进行验证,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授课班级的专业背景编写概率统计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比如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构造有关工程造价数据处理方面的案例,让学生知道可以运用概率统计的理论知识对工程项目风险、工程项目盈利做出预测;又如又对于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使用案例:“某人寿保险公司面对某一类人群设计了一种人身意外险种,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缴纳保费120元,如被保险人在一年内意外死亡,其家属可以从保险公司得到20000元的赔偿。若该类人群在一年中的意外死亡率为0.002,每份保单的销售成本为20元,理赔成本为500元,保险公司至少要发展多少这样的客户,才能以99.9%的概率不亏本?”让学生参与到这样一些问题驱动的数学模型的求解中,加深学生对概率统计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3.考核方式方面:要重平时,多样化。

要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生死”的单一考核方式,适当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平时成绩可由每章结束所留的与专业相关的开放性问题的答题情况决定,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适当提高基准分。在期末考试中,概率论部分可以仍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对于数理统计部分,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获得数据,并利用统计软件分析相关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应用型培养目标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

相对于公共课而言,专业课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时较多,根据不同的专业,可达到72至90课时,时间相对而言比较充裕,因此,本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应该夯实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当中。以信息和计算科学专业为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概率论是后续课程信息论的基础课;其次,数理统计研究如何有效地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这对于信息和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显得尤为必要。改革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考虑:

1.将统计软件的应用融入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和计算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对于数据应具备一定的敏锐度和洞察力[4],因此,在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和严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要利用实验室等相关资源培养学生熟悉运用相关的统计软件,如SpaSS、SaS、minitab等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并由分析的结果得到见解,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2.适当增加课程设计和计算机实践环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授课模式只是灌输给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的熟练运用还依赖于课程设计及相关的实践环节,在课程中,应结合具体的理论知识提出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写出合格的研究报告。另外,也要重视计算机实践环节,本课程的授课阶段,除了让学生掌握上述常规统计软件之外,还要让学生运用一些常规的、比较熟悉的数学软件,如:matlab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把学习matlab作为实践环节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刘庆红,单伟,吕林燕.基于应用型培养目标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J].高校理科研究,2010(34):501.

[2]牛银菊.基于应用型培养目标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2013(32):132-133.

[3]柳长青.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初讨[J].才智,2012(2):29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