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1:25

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篇1

一、高中地理课堂实施地图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是运用了大量的图表等进行空间概念、地理事物空间结构以及发展变化过程的表达,所以,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即表现在地图学习上,它是地理知识学习的一项重要工具和手段。地图中包含了许多隐性或显性的地理知识,很多地理特点与规律都可以通过地图观察与分析而得出。

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应始终有地图相伴左右。地理课中的很多原理、事物等都占有大篇的叙述且重在理解,而一般的口头讲解又不利于学生的接受。所以,充分利用地图教学,可简化较难的知识,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将静态转化为动态,以其高于文字的准确性、形象性、直观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高中地理学科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地图能力,能够对不同比例尺的地图或地形剖面图进行判读,能够绘出重要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区等,同时,应熟练掌握各种示意图、等值线图、各自然要素、统计图标等,并能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

地图教学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学习,掌握读图的正确方法和能力,培养观察力、注意力、思考力、记忆力和判断力等,同时展开地理知识的联想,拓展其思维方向,培养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地图教学策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有效实施

1.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地图使用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读图兴趣的激发。例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根据需要将大量的图片插入多媒体课件,营造多姿多彩的课堂氛围,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来,提高其学习效率,引导其养成地图阅读、运用的好习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正确读图,培养其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例如:利用地图学习某个地方的经纬度、海拔、交通、气候、地形等,有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同时将这种思维方法渗透于学生心中,便于其感知、理解并形成良好的应用习惯。

2.引导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

地图一般都会涉及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因素,所以地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所给的图表特点,对其所属类别如原理图、景观图、分布图等进行判读,进而采取恰当的读图方法。

例如:等值线图包括等高线图、等压线图和等温线图,需要关注等值线的疏密、弯曲程度等关键点。等高线图的判读,就需要从等高距的多少、山谷位置、山峰位置、山脊线和集水线等方面进行判断。阅读地图时,也应关注地图的名称、图例、重要地理界线等因素,以对地图的类型和地域范围等进行判定。同时,有针对性、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并进行积极思考与研究,以便对图像的内涵进行准确地理解,抓住地理特征与规律,获得正确的结论。

3.培养学生地图分析与运用的综合能力

阅读地图需要学生积极思考,所以高中地理课堂的地图教学,也是学生图表感知能力、空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学生就可以独立进行一幅全新地图的判读,从而获得相应的知识,以及地图表象经验的积累,地理思维能力的加强,其信息量会越来越丰富,其知识深度与广度都会得到拓展,其地图判读、分析及运用的综合能力也会随之而不断增强。

地图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学生从图中的显性信息挖掘、分析出隐性信息。比如,根据某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交通线路、河流以及资源等显性信息,可引导学生分析出此地的气候特点、人口分布或流动特点、植被和水文状况、工业生产的特点和布局等隐性信息。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地图教学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空间性与概念性,很多知识都体现在各种图表之上,所以教师应合理充分地利用地图教学策略,注重对学生积极思维的启发,清晰、准确地进行地理知识的传递,积极引导学生读图、用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吸引其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并提高其识图、用图的能力,使其对地理知识与原理有良好的掌握,并能准确把握地理规律,增强地图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有效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参考文献

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20-02

人们对我国的教育也越来越关注,尤其是是对我国高中地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高中地理教育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还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将高中地理科目同实际生活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巧妙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元素相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1.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从狭义上来理解,有效教学指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行动。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践与研究,所积累的经验,逐渐形成关于"有效教学"的体系,称之为"有效教学论"。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是"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也是有效教学追求的目标。从专业角度说,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等问题,一般公认的是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学目标,正如高慎英、刘良华在《有效教学论》所言,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

2.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

2.1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人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以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地理教学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地理理论知识,而且需要学生能够具有分析图表、图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时区、行星概念时,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时差、分析昼夜时间长短不同的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

2.2强化合作意识以及自主探究能力。高中地理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要从多方面加以考虑,对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加强合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在高效地理课堂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要能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学生之间要能加强合作学习。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日区以及日界线的知识学习中。老师可以先让学生同桌间对这一问题进行相互的讲解探究,通过给出类似的题目进行练习,不仅能够使他们在沟通交流的能力方面得到有效加强,也能使他们了解彼此的知识学习情况。从而就能不断地使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得到加强,对实际的地理问题的解决能力也能得到有效强化。

2.3学习评价的激励化。学习评价的激励性,是指应该坚持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强调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如何,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起着很大作用。不管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它都需要教师及时进行课堂即时评价,否则就会阻碍课堂的有效生成,甚至陷入"无效"。恰当的课堂评价可以"在学生茫无头绪时,帮助找到思路;在学生没有信心时,帮助重新唤起力量;在学生取得细微的进步和变化时,在老师的关注下保持进步并得以发展;在学生争论时,帮助擦出思维的火花"……所有这些都是借助评价的力量,取得有效的课堂生成。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能够不断的使学生获得美好的心灵体验。

2.4尊重差异,研究学情,因材施教。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应在坚持使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并开设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获得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美术生的特殊性,实施课程标准,研究学情必不可少。在了解美术生学情的基础上,开设相关的课程,才以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新课改环境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来实现,所以教学目标应该体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必须根据学情特点来对教学目标进行叙写。

结语:总而言之,对于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发展,要结合实际将教学问题充分分析,然后通过多方面的考虑分析,采用针对性措施实施保障地理课堂质量的提升。此次主要从高中地理课程特征和课堂教学问题进行着手,然后结合实际探究了相应措施,希望能够对实际教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推进我国的高中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进步,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琰.高中美术生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普春花.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分析[J].新课程(下),2016,05:2.

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老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对教学方法作进一步改进,并采用高效率的教学策略,以使课堂教学的效率不断提高,这不仅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更好的掌握,而且还可以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以学生为主,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实行个性化教学

很多人都知道,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特征,学生之间也是这样,正是他们的千差万别,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所以,作为初中老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中,要全面考虑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并根据他们的个性来开展教学。另外,初中地理老师在开展地理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老师虽然对学生有传授知识的作用,但并不是课堂主体,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要在课堂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逐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把课堂真正利用起来,从而使他们更加愿意去学习地理知识,对地理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真正形成原因和过程

最古老的教学方式就是凭老师的讲,学生的听来完成教学的。学生自身能动性发挥的非常不足,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老师把知识一个劲往学生脑子里灌,学生不得不用力去消化,老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也不能够灵活应用,对知识掌握的也不够深刻,很容易忘掉知识,就不能够在脑子里面融合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老师要多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实现学生、老师的互动。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也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很大提升。作为初中地理课堂要充分让学生参与,要让他们身临其境。地理所涉及的知识非常的广,方方面面都有,而且每个方面都互相联系,所以,更要引导学生参与,让他们去探索知知识形成的真正原因。

三、使教学趣味性增加,让学生手和脑都活动起来

学生时刻要充满兴趣,这样才能够使他们产生动力去学习和探索,才能够保持巨大热情。老师要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兴趣高了,学习的欲望才能够加强。老师要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把握住,使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增强,把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都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成为课堂真正主人。不仅如此,还要让他们在课堂中增加亲自动手和动脑的能力。比如在讲授我国的行政区域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进行。

第一,通过想象。把中国的每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通过拼图来展现给学生,使每个行政区域的轮廓在学生脑中产生深刻印象,并把各省的轮廓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黑龙江可以说像只美丽的天鹅,这样用形象的东西给学生加深了印象。

第二,通过示范。老师可以把每个省的轮廓拼在一起,这样就把完整的中国政区图还原回来。

第三,学生准备。让学生对各省的位置和轮廓进行记忆。

第四,竞赛。把整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并从一个小组中抽调一名学生作为代表,对地图进行拼图比赛。通过这样进行设计,不但可以使枯燥的行政区域变得非常的生动有趣,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加深了记忆。

四、通过多媒体教学,加强信息的传送

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方位的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通常,人类最常使用的就是视觉,而且在所有方式中也是最为高效的接受信息的方式。很多实践证明,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可以使信息传递的更加有效和快速。我们可以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地理课堂中,多媒体教学也给我们提供条件。多媒体把声音和影像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目的。这样就把教学方式拓展开来,形成了更加有利于教学的方式。因此,地理在教学中可以广泛来使用多媒体来教学,给学轻松和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去学习,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会对课堂产生兴趣,更好的参与课堂。比如在对长江进行讲授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一些长江气势磅礴的景象,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很快融进到课堂中来,使他们对长江产生好奇心,想知道长江到底都有哪些特征,再加上欢快的音乐,让学生对长江流连忘返,更加引发了对长江的学习,对地理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还有,在讲授世界地理的时候,在讲到日本的时候,可以把日本相关的地理知识运用多媒体手段加以呈现,并通过小组进行讨论,对日本知识加深记忆。通过学生的讨论找出问题,并解决它,这样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就能够迎刃而解。

总之,初中地理涉及的知识非常的丰富。学好地理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帮助。可是,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地理老师要选择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课堂参与度得到提升,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地理知识,而且还真正“爱”上了地理课。

【参考文献】

[1]曹阳,张勇,张蓓等.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0):35-36

[2]李雪荣.强化教学设计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3第1期(1):81-82

[3]陆娟.构建初中地理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中旬,2015.第4期(04):25-26

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篇4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界迎来了新一轮的变革,随着教育的革新,其对课堂质量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提高课堂质量方面,良好的课堂问题设计起到关键性作用。高水平的课堂问题的提出会引领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助于动态课堂的形成。本文从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的意义、遵循的原则以及实施策略等三方面展开探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设计策略

传统的教学强调从“认识论”的角度开展教学活动,这给教学活动进行过程带去多种弊端。其只是单纯的将教学过程当成进行知识传递的工具而忽视了关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价值观的建设、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忽视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所应该产生的意义。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界日益显示出对人才的需求,这已促使问题设计成为教学过程中关键的步骤。

1.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意义

问题的提出促使人对其进行研究、探索并得到解决。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良好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发的对其进行研究,探索、解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

1.1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教育的最初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而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素质的主要体现。学生自身的主体性通常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自主性,自主性指的是个体在一个活动中的地位,在特定的条件下,个体可以对自身活动过程进行调控。学生要有个体性的自主意识,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制定自身特点的学习目标,并且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教材进行清楚的理解,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财富。这就要求,教师在地理课堂进行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进行合适的问题设计,从而充分性的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性的思考,帮助其完成学习目标。其次是能动性,能动性指的是个体与对象进行活动过程中,能够充分性的认识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能够对客体进行积极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学生能在教育体制的要求下,积极主动的参加学习。并能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后是创造性,学生能够在基于教材的理解上,善于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能够在遇到问题时及时的做出创造性的解决。

1.2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效率

教学过程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而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变化,学生、教师与教学活动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剧烈。因此,这就要求师生能够和谐相处,并能在课堂上充分的发挥各自的主动与创造性,进行问题的解决。进行良好的问题设计,可以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过程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从而确保师生间能够和谐相处,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2.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2.1可行性的原则

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计时,要充分性的了解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思维能力,从而保证设计出的问题,不仅具有一定难度也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性的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等实际角度出发,从而保证设计出的问题结构分明,难度适中。这个过程不仅符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也能够满足因材施教的需求。

2.2渐进性的原则

教师要进行具有层次性、深入性、递进性的问题设计。人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即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然后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它们的内部构造。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及时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2.3应用性的原则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地理教材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学,同时也要加强课堂中的实践环节,以此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对地理知识进行应用的意识。

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的策略

3.1进行精心的导语设计,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首先吸引他们注意力的是导语。因此,导语设计是进行课堂优化,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精心的导语设计,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对于新知识的探索中去。

3.2进行精心的疑问设计,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课堂中会遇到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经过特定性的累加,会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中学生的求知欲都是很大的,而问题的出现正是他们探索真理时的前进动力。在进行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深挖教材中的问题,并进行精心的设计,促使学生建立起自身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宰者。

3.3进行精心的结尾设计,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

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过程中,通常会忽视结尾处的设计。精心设计的结尾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抓住课堂重点,使获得的知识能够在脑中构成一个体系,并激发学生进行课下学习的积极性。

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够使课堂所提出的问题更加丰富、针对性更明显,能够改善传统课堂中问题随意性的现象,大幅度的提高课堂效率。问题的设计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汲取经验、仔细研究并进行创新。此外,教师也要从根本上意识到问题设计的必要性,了解问题设计的意义、原则及目的,在课堂实践中找出自身不足之处,优化问题的设计过程,从而确保设计出最高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保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问题设计的探索[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14,(5):267-267,268

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篇5

摘要:教学策略是教师在一定教学条件下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方法、手段与谋略。恰当的教学策略利于实现有效教学,达成高效课堂。本文通过对地理教师教学策略的内涵分析,制定观察量表,深入课堂观察,尝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进而为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

关键词:课堂观察;教学策略;观察量表;教师专业发展

一、地理教师教学策略的内涵

“策略”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计谋策略之意,现在普遍理解为行动者为实现其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对于教育者来说,教学策略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方法、手段与谋略。

从教学策略的整体性理解,教学策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和技术;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方法和技术的运用;三是对这些方法、技术在运用过程中的要求和操作程序的理解。从教学策略的过程性来看,把静态教学目标与动态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教学策略又可以理解为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筹划的教学方法与灵活处理的过程。从学科教学知识(英文简称“pCK”)来看,地理教学策略属于地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在整合了地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之后,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知识,也是地理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核心能力知识之一,教学策略的运用恰当与否可以区分高效教师与低效教师。教学策略对于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pCK视域下的地理教师教学策略是关于地理教学意图实施方案的知识,是地理教师为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其内涵包括教学内容组织与呈现的方式、教学活动的设计与顺序安排、教学机智与学习调控等。

二、课堂观察是研究教学策略的有效方法

教师对教学策略的运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个体性、操作性、情境性的特点,因此,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最好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听评课来进行。不同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课堂观察通过借助观察量表,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现场记录相关事实、数据、信息来研究评价课堂教学活动。观察的着眼点在于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落脚点在于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再辟蹊径。

从研究技术角度而言,作为由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课堂观察依据观察量表来收集数据进行课堂教学的反思与总结,改变了过去传统听评课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泛泛而论,为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提供了专业技术支撑。从合作发展的角度而言,课堂观察是教师对真实课堂教学过程所进行的合作性研究,它要求多方持续的配合,不仅在观察过程中配合,还要在观察之前和之后也进行配合,也为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提供了崭新的合作平台。

基于课堂观察的行动研究方式,通过集体研讨反思,可以发现地理教师关于教学策略的运用、目标实现、手段选取等多方面的问题。课堂观察的过程也是把课堂教学实践与教学策略理论研究相结合并深入研究的过程,是研究地理教学策略的有效方法。

三、地理教师教学策略观察量表的制定

进行课堂观察,首先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其次要有针对观察目的的观察点。这样在实施课堂观察时才不会被纷繁复杂的课堂过程所左右导致随意性的出现,并且能清楚准确地把握住自己所要研究的内容。因此,制定切实有效、操作性强的观察量表就成为实施课堂观察的首要任务。

为了便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实现课堂观察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笔者和本校地理学科教研组老师组成了课堂观察协作体。协作体成员基于对地理教师教学策略内涵的分析,讨论决定从教学策略的三个子要素确定观察点,并最终制定观察量表如下:

说明:观察者依据教师在课堂上对相应的观察点体现的程度赋值打分,体现程度越高,赋值越高,赋值范围1-5,并简要记录观察点的事实情形。

对观察量表中各子要素对应的观察点说明如下:

内容组织与呈现:设置逻辑关系、时间节点、呈示方式3个观察点。逻辑关系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的纵向与横向上的知识间联系认识是否到位,教学安排上通过知识的逻辑关系来帮助学生建立认知结构,强化知识间的内在逻辑意义,进而帮助学生高效学习。时间节点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内容的难易等进行的时间长短安排及其合理把控,也包括为激起好奇心等展示教学素材时间点的合理性等。呈现方式是指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素材资源等的展示方式,如借助媒体展示、实物展示,也包括板书呈现、动作示范或演示等,其规范或有效性如何。

课堂设计与顺序:设置导入恰切、资源整合、情境创设3个观察点。导入恰切是指教师从吸引注意、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等意图开启新课,实施成功教学。资源整合指教师为实现有效高效教学所采取的优化配置教学资源的策略,包括对原有教学资源的增、删、换、合、立等。情境创设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所创设的能引起积极学习情感、激发求知欲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教学过程。

教学机智与调控:设置引导/点拨、理答/点评、巡视/应激3个观察点。引导/点拨在这里指教师的引导点拨是否及时、能否引领学生的思维,具有启发性。理答/点评是指教师及时应对学生正确或错误的回答、给予引导性或鼓励性评价。巡视/应激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目光或自身游走对学生学习进行的有效调控以及应对来自学生或情境突发事件的能力。

四、地理教师教学策略课堂观察的结果与启示

利用地理教师教学策略的课堂观察量表,通过教学研究协作体的5位同事共同使用,对学校的常态课、研讨课或市级优质课都进行了课堂观察和统计分析,为上课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把脉诊断”,都获得了客观、科学、翔实、说服力较强的教研成果。比如,通过对我校入职3年的年轻教师和从教17年的高级教师做课分析发现:虽然两者在教学策略的各个要素都有差异,但这些差异的程度有很大不同,这一结果为该年轻教师今后的专业发展明确了努力方向。

观察量表的制定和应用使针对地理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更加深入细致,量表中的赋值为进行量化研究提供了依据,对观察点的记录使每一项赋值有了事实依据,避免了评价的虚无。研究的成果为地理教师借鉴他人或反思自我指出了方向,利于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基于量表的课堂观察方法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更为有效和广阔的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黄高庆,申继亮,辛涛.关于教学策略的思考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篇6

关键词:少教多学;初中地理;分层教学;自学能力

“少教多学”教育理念旨在关注人的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学习到书本知识以外的技能,注重生存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学科,“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和“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等教育理念促使初中地理课程观发生改变,“少教多学”教育理念也逐渐得到广大初中地理教师的认可。近年来,很多教师积极将该理念融合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具体授课思路和技巧。目前研究考虑的大多是如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少教多学”,深入到某个学科的研究较少,初中地理课堂如何实现“少教多学”仍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进一步凝练出初中地理课堂实施“少教多学”的具体策略。

一、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培养

最好的“教”就是“不教”,最重要的“学”就是“不学”,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少教多学”理念中极其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应在如下方面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1.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推动认知的内在动力,只有有了这种内在推动力,学习行为才会持续下去。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学习埃及时,教师可讲一些金字塔的历史故事,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其学习兴趣。

2.加强学法指导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总结规律,发挥教师的“导学”功能,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中地理课的学法指导,一是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二是教给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方法,如读图的方法;三是教给学生总结归纳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这里要遵循的原则包括循序渐进原则,由特殊到一般和由一般到特殊原则,遵循认知规律的原则等。

3.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有专家指出,有些地方新n改美其名曰“授之以渔”,但却没告诉学生“鱼”是什么,使课改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同样导致“渔”的结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该发挥示范作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讲解必要的知识点,疏通脉络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少教多学”才不会流于形式,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如在学习亚洲与欧洲后,教师带领学生用制作图表的方式,通过对比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点、河流特点和人口特点等方面的异同来深化知识,指导学生在学习其他大洲及其他易混知识点时学会使用列表等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二、注重教师专业发展

1.教学目标生本化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学目标的制订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段特征、性别差异,根据每个个体的知识水平、自身特点及家庭因素等差异制订适合不同个体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发展水平和特点的基础上制订并不断调整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多元化

学生体验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少教多学”中不可忽视。在现代地理课堂中,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启发性学习、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在地理课堂中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地理教学模式经历了从“无模”到“有模”,而后再到教师“心中有模而表现无模”的发展过程。教学模式从无到有再到无,体现了教学模式内化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而后内化。“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妙在变化”。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点,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3.教学评价过程化

科学的地理教学评价是对地理教学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管理的基本保证,教师应在日常的地理检测中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以充分发挥地理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同时教师应把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检测、评价放在地理教学评价的重要位置,以充分发挥地理教学评价的导向作用。教师应运用多样、高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展开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4.教师培训常态化

教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近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学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培训不是单向的知识传输过程,而是多方参与的学习机制。教师培训应注重平台搭建和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专家和参训教师的长期联系,促成教师培训常态化。

三、对地理知识进行难易分层

要做到“少教多学”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即对于难度不同的知识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简单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学,对于难度较低的内容可采取先学后教的原则,即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再给出答案;对于难度较高的知识,可采取先教后学的方法,即教师预先教给学生知识,而后再学以致用。如在学习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时,由于其难度较大,且为避免第一印象的错误,应采取先教后学的方法;而学习农业区位时,为加深知识的记忆,应采取先学后教的方法;至于一些简单内容和学生自主发挥余地较大的内容,如海洋环境保护等,可让学生自学。根据知识难易“因材施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了对知识学习的针对性。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如今,Googleearth和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也为地理教学的革新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在新时期,教师掌握一门专业的现代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到地理教学实际中,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实现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求教师把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如在讲到地球运动时,可利用Googleearth软件进行教学,方便学生多角度观察地球运动的方向,以弥补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等问题。

总之,“少教多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和教师的积极引导缺一不可,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分层,并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从而实现“少教多学”。“少教多学”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叩开学生求知的心扉,使学生在自我求知的海洋里发展能力,在反复体验中提高素质。而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师深入研究,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把正确的学习方法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冬岩,魏为.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0(5):31-35.

[2]马庆荣,姚宏伟.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理念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1,13(12):33-36.

[3]林楠.基于“少教多学”理念的高中地理核心内容分层教学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4):24-26.

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篇7

“问题解决”这一智力活动过程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指导过程,它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评价过程与结果”等环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探求各种有效的解题策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是地理课堂教学一个重要任务。

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探究问题的心理倾向是“问题解决”学习策略的内驱力,学生的好奇心和认知冲突需要有效的问题情境来引发。有了强烈的探究热情,学生才会进行深度思考,追根求源。比如,教学“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这一内容,笔者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第①个活动是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出两幅图片:甲图和乙图分别表示赤道和南极两个地区某低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试比较两地气候的特点,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思考:为什么用赤道地区与南极地区进行比较呢?为什么这两地的气温差异这么大?为什么这两地的降水量差异这么大?第②个活动是探究“海陆位置的差异”;第③个活动内容是要求学生阅读山地对降水的影响图,关注“湿润气流”,考虑气温随高度的递变率……学生通过研讨得出结论:a坡降水多,因为它处于迎风坡。

该案例中,学生在阅读“两地气温、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时,笔者引导学生针对“地方”进行思考:为什么用赤道地区与南极地区进行比较?针对“气候要素”而提问:“为什么这两地的气温差异这么大”,“为什么这两地的降水量差异这么大”等。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和思考价值,可以拨动学生思维之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度思考,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自然会得到锻炼与提高。

2引导学生学会在识别信息中理解问题

问题被呈现出来之后,就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信息,此时就需要学生仔细审视问题“概貌”并识别具体信息,进而有效理解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向、途径。引导学生学会在识别信息中理解问题,需要注意两点:

一要教给学生识别信息的策略。识别信息,由整体到局部地审阅问题“条件”和“目标”。一般情况下,可以先引导学生审阅问题的“条件”,如上述案例第①个活动中“比较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气候的特点”,其条件包括:“中心句――比较气候特点的差异”、“地区差异――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气候条件――关于两地气温和降水量的相关数据”;然后,再引导审阅问题的“目标”,如第一级目标可以是“赤道地区全年的气温特点、赤道地区全年的降水总量及其特点”、“南极地区全年的气温特点、南极地区全年的降水总量及其特点”等;第二级目标可以是“赤道地区的气候特点”、“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第三极目标可以是“比较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气候特点的差异”;终极目标才是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

二要结合有用信息,深入理解问题。这是“问题解决”学习策略的关键一环,为此教师务必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建立已知信息、隐含信息与“问题目标”之间的联系,进而找到问题解决的出发点、方法与途径。如当学生建立了“气温”、“降水量”与“气候的两大要素”的联系时,就可以从“赤道地区的气温特点、降水量特点”出发,描述赤道地区的气候特点;从“南极地区的气温特点、降水量特点”出发,描述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从而理解“比较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气候的特点”就是分别比较赤道地区和南极地区气温的特点和降水量的特点。

三要指导学生对结论进行简明扼要的表述。教师应指导学生依据相关信息,论证或推导科学结论。比如,可以指导学生依据“赤道地区各月均温在20℃以上”,推导出赤道地区各月气温都高的结论,即“赤道地区全年高温、终年炎热”;依据挖掘出的“赤道地区各月降水量都在100mm以上”和“全年降水总量超过2000mm”,推导出赤道地区各月降水量丰富以及全年降水量丰富的结论,即“赤道地区全年多雨、降水丰沛”,由此进一步推导出“赤道地区的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同理,可推导出“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全年低温少雨”。这时,再由学生比较“赤道地区与南极地区气候的特点”,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四要探讨结论产生的重要因素,总结思维方法。探讨结论产生的重要因素,是“问题解决”过程中容易被忽视却又极为重要的环节。通过探讨可以发现新的材料、事实或问题,以便适时给予调整、删补,或进入新一轮的“问题解决”。比如,经过研讨交流,学生总结出正确的思维方法――关注“湿润气流”这一重要信息,并理解“湿润气流”与“降水量”的关联性,于是及时调整思考路径:a坡的位置属于迎风坡,面向着湿润气流吹来的方向,有利于湿润气流的抬升,易于疑云致雨,所以降水较多。实践证明,课堂上经常通过这样的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思维路径,提升思维能力。

3强化“角色”与“生成”意识,引发学生“问题解决”的灵感

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微课程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62-01

前言:美国最早提出微课程时,将其定义为时间相对较短的课程,现阶段微课程的界定有所改变,将教师在准确、全面掌握课程大纲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分解并将分解的知识点以视频为载体开展教学的形式视为微课程,可见微课程在教学中应用一方面可以对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复习提供依据,对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一、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一)推动学生形成地理学科知识体系

微课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具有模块化和个性化的特征,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微课程时,可以结合学习的实际需要选择对应的微课程,并通过微课程的编排形成相应的知识构架,进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1]。例如在课前自主学气循环内容时,学生一方面可以结合自身对此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灵活的调整观看次数、观看时段以及观看的速度等,对大气环流的知识体系产生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将教师的讲述与自身对微课程内容的理解相结合,更加深刻的把握大气循环知识点,明确大气循环知识与大气运动、海陆分布等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从整体的角度把握高中地理学科。

(二)推动异步式教学的实现

高中生个体在理解能力、生活感悟、知识储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采用的全面授课方式实际上忽视了学生个体间差异,所以学生难以实现个性化发展,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微课程适当的引入,可以在全面授课的同时实现分层授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大气运动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自主观看微课程视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实际需要灵活的调整观看次数,进而通过理解和消化直观的视频图像和语言对大气运动规律产生较全面的认识,达到异步式教学的效果。

(三)推动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学科细节知识点

微课程虽然实践较短,但其教学重点突出,所以在演示的过程中,可以较准确、全面的讲授与设置重点相关的细节问题,使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完善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使模糊的细节问题不断清晰,进而在实际问题中灵活的运用[3]。例如,大气环流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能通过地图册或黑板简图等途径引导学生体会大气环流过程,此类方法要求学生针对单一的图像想象具体的运动过程,而教师对学生想象的动态变化是否准确无法给予评价和引导;而将微课程引入,学生可以直接通过观察视频内容对大气环流的过程、现象等准确的掌握,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大气运动的细节可以直观的把握,消除细节问题,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微课程辅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片段式学习

所谓片段式学习策略,即将高中地理学科中较复杂的知识分解成多个针对性较强片段,通过学生对片段逐个学习全面的掌握整体知识。例如,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三个微课程分别向学生讲解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环流形成的过程、近地面风向的确定方法,使学生通过这种“化整为零”的方式,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这个复杂的问题更加系统的认识,这对夯实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

(二)互动式学习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发挥微课程的互动优势主要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辅导两方面实现,前者主要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微课程设置针对某一地理问题或规律的讨论话题,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讨论,使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明确知识点;后者是教师结合学生的层次划分特点,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压缩设计,并上传到班级内部沟通平台,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对应的微课程进行观看并向教师反馈学习心得等,这两种互动策略均有利于巩固和扩充高中地理教学知识,提升高中地理教学质量。

(三)监督式学习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实现家长与教师对学生的合作监督,例如,教师在布置观看微视频不少于两遍等“软作业”的情况下,家长可以监督学生的完成过程,并将其制作成微视频向教师反馈,教师可以对学生课后的作业完成情况更加准确的把握,以此优化课堂教学的具体手段和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要发挥微课程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的主次内容把握科学性以及对学生观看微视频效果评估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结论: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将微课程引入高中地理教学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并结合高中地理课程特点、微课程特点和高中生特点对保证微课程辅助教学有效性策略展开研究,这是高中地理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具体体现,是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的有效途径,应在不断深化完善的基础上积极推广。

参考文献:

[1]严巍.网络课程辅助高中地理学习的有效性研究[D].广州大学,2013.

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篇9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反馈和思想以及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不断唤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思考提出什么问题,还应该思考怎样提出问题。现就地理课堂教学应采取的一些策略,谈谈笔者的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1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总是喜欢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些位置往往是教师最容易遗忘的角落,教师不会要他们回答问题。如果对教师一堂课的提问做一个统计(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我们不能不承认回答问题最多的还是那些学科成绩较好的学生;有些学困生从未被教师提过问。因为教师的主观意识仍然是只有成绩好的学生才能正确回答自己的提问,学困生是不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只会延误时间,完不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师的目光自然就落在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他们便成为了回答问题的“承包者”。虽然,有时也偶尔提问一些学困生,但在多数情况下,是教师发现该生精神不集中或者是在做与该科无关的事情的时候给予的警告性提问。这样长期下去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时常埋怨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无动于衷。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会让我回答,用不着我思考,我只是听别人回答就行了”。所以,我认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要有适合各种层次的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要关爱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我们更应该多一份帮助,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公平的,对他们的学习能一视同仁,他们并没有被老师遗忘。

2 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有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小学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教师提出问题后,课堂上一双双小手整齐地举起来,等待老师点将。在中学的课堂上,我们再也看不到这一“风景”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学科目增多,基础知识掌握不平衡,个性品质出现了差异,学生的参与意识便有了区别。对此,教师应有意识地予以调控,对于那些平时踊跃发言的学生,既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又要适当地予以“限制”。而对那些不善于或不敢发言的学生,则应热情地鼓励其积极参与,点名让他们回答那些难度不太大的问题,并对回答过程中的点滴“闪光点”予以表扬,让他们在“成功意识”的激励下,逐步由被动变为主动。

3 变单向提问为多向提问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提问方式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精心设计一个个的问题串,再逐个提问学生,学生跟着教师的“感觉”走。我们常说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那么,为什么问题总是由我们教师来提呢?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老师回答;或者让学生来考一考老师;或者让甲同学提问,乙同学回答,大家点评。总之,应变“教师一学生”的单向提问方式为教师一学生一学生”的多向提问方式,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4 创设提问的情境,留给学生创新的时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际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比如,针对“怎样记住一些地形地貌”这一问题,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把陕西省想象成一把药匙;把青海省想象成一只小兔;把山西省想象成四边形;把长江干流想象成不规则的“w”;把黄河干流看作巨大的“几”字等等。通过这样的创新想象,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记忆将会更加深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提出和思考问题,哪怕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也强于没有问题。因为,提出一个错误问题,至少可以引起争议,澄清事实、辨明是非,给自己和别人以警示。因此,教师应积极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提问,鼓励学生去求异、去挑战权威,给他们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产生一种创新的意识。

5 改进提问的技巧

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篇10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情绪;兴趣;焦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智商的高低,一般情况下是与学习的效果成正相关。但近年心理学研究表明:情商的好坏也是决定事业成败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情商中的情绪,对学习的影响,其作用具有激发学习动机,组织学习行为的作用。可以说是动机的源泉之一,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如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另外,适度的焦虑和紧张同样能促使人积极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因此,笔者在近几年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如何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进行了认真探索,发现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情绪因素有好奇、兴趣、愉快和厌倦、焦虑。其中前三者是正性情绪,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后二者是负性情绪,对学习具有抑制作用(但适度的焦虑却对学习却有帮助)。对此,笔者在调控学生学习情绪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促使好奇、兴趣、愉悦心态实现的策略

我们知道,反复呈现的刺激将很快失去它的“新异性”,学生将很快忽视它,从而出现厌倦心态。刺激必须以一种新的或不能预料的形式呈现,才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上多采用多样性、新奇、不可预测性使刺激产生变化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每每见效。如在传统的讲授法基础上配合一些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客串演讲、角色扮演、合作学习、课堂示范、实地考察、思考难题、逻辑、竞猜迷语等刺激学生的好奇心,以便通过增加教室的唤醒强度来克服学生的冷漠与厌倦,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兴奋的情绪。

(1)现代多媒体教学一威力无比。现代教育多媒体教学主要运用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在内的形象教学。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兼收,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地球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我校刚建立的多媒体教室(学生在新教室上课本身就有一种新鲜感),并运用电脑课件进行教学,电脑课件集声、光、色、形、动于一身,对学生视、听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地球公、自转春夏秋冬,银河星系群星璀灿,月相变化阴晴圆缺,板块火山惊天动地、大气环流风云际会等等,这些知识的传授原本枯躁乏味,并需要形象思维的穷尽搜索才能略知一二的东西,通过课件播演,学生在既兴奋又好奇的情绪下撑握了知识。

(2)客串演讲、角色扮演――妙趣横生。客串演讲、角色扮演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表演,教师指导的游戏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参与活动,增强活力。这种教学手段比较适宜在人文地理部分或识记地名方面进行。在教西部大开发、或环境治理、城建布局等章节时,适时地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拟出有关改革方案并进行当堂演讲。再如在教区域地理时,穿插一些讲地名相声表演:利用地名谐音、拟人化名词来进行识记,如,去两姨家,见四表妹、表哥,如何去,穿什么衣服,吃什么等均有很多相应的地名与之对应。诸如此类的演讲或表演虽然有的简单、有的可能粗糙,但学生自己设计、参与,妙趣横生,而且联系所学知识,情绪状态一直处在轻松愉悦之中,对学习是很有益的。

(3)小组讨论、实地考察――学以致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用于地理科研究性学习教学常用的手段。在地理教学中,要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实地考察。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加深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如在教有关气候章节时,组织了几个气象兴趣小组,到县气象台、城东气象观测站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小组讨论总结出观测到的有关数据的统计情况,并写出有关小论文。这样不仅使学生能掌握日均温的计算、统计图表的作法,还能归纳出一般天气变化的规律,对当地的天气作补充预报。再如,在教资源或旅游地理时,充分利用“翠屏湖文化旅游节”的影响,要求学生就本地的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探索,列出几个课题,写出开发我县翠屏湖旅游资源的小报告,以便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学生接题后,三五成群自由组合,先进行小组讨论,而后利用假日到实地考察。结果写出八篇小论文,虽然有个别小组的论文差强人意,但多数还是可以的。虽不敢摆上县长大人的议事日程,但作为学生水平的见解,还是挺有新意并值得鼓励的。象这样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学生讨论、设计在课内,活动在课外,由于多点自身的参与,少点教师的说教,其情绪基本上是处于亢奋状态,接受知识变被动为主动。

(4)思考难题,竟猜迷语――欲罢不能。在地理教学中,不是每节课都会那么有趣,多数还是很枯燥的。但只要认真挖掘,想点办法,总会搞一些名堂来调动学生的兴奋神经末稍的。简单的比如在提问上下点功夫、或创造悬念、或不确定性、或思考些难题、或出些迷语猜猜等等。尤其是在快要下课前十分钟左右。学生最容易情绪低落,表现为神情倦怠、萎靡等,这时若来点新的刺激,精神定能为之一振。因此,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常常适时地根据地名、动植物、自然现象、交通运输等编些相应的迷语让学生猜猜,以调节学生的情绪。如自然地理类:“两头冷,中间热,一天一夜转一圈”(地球)。地名类:“秦朝的耕地”(古田);“一路平安”(旅顺):“光谱”(以色列);“左右都是”(中非)。动植物类:“不识字,偏排字,秋天去,春天来”(大雁);“一棵树,扁枝桠,先结果,后开花”(仙人掌)。地理射复迷:“古( )( )田”要求中间填我国的一作家名字(巴金),等等。如此之类在每节课将要下课前出迷,迷底下节课揭晓,颇有点“欲知后事如何,且昕下回分解”的味道,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下课,怀着期望上课,从而激起学生的正性学习情绪。

2、调节焦虑的策略

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是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或担忧。这种心理状态主要伴以紧张和恐怖情绪,并有明显的生理表现(如失眠、出汗),还会出现一些行为表现(如逃避、自责、自卑等)。焦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它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还是起抑制作用,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学习者原有焦虑水平的差异、学习材料难易的程度以及学习者本身的能力水平。但就多数情况而言,焦虑毕竟起抑制作用的成份还是多些,只有中等水平的焦虑才有可能起点促进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出现焦虑情绪时,最好把它控制在中等程度才有利于学习。笔者在近几年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常采用下列三种方法来降低学生的焦虑。

(1)制定适当目标――降低期望值。首先明确学习目标,同时使教学目标适应学生的能力;把复杂的、困难的课题分成小的单元,而且从易到难逐步进行;给予鼓励,使学生具有自信心:在教学上对高焦虑型的学生用归纳――发现法教学比较有效;对低焦虑型的学生采用演绎――说明法教学较为有利。例如针对我校近年招收的学生基础较差,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对自然地理的理解感到困难,学生对三年后参加高考缺乏信心,学习上产生焦虑的情绪。因此,先给学生确定适当的目标:先过地理会考这一关。再步步为营,必要时补缺补漏,从初中地理补起。尔后迫近高考目标。经过这样的调节,学生的焦虑情绪才稍有好转。

(2)正确看待评价――平衡焦虑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免不了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些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态度、学业成就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及优缺点进行判断和决策,并且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而学生正是从教师的言词、眼神等的评价中,得出自己在老师心中的份量,以及在班级中的位置,从而形成相应的学习心态。而这种由评价而形成的心理压力是造成学生上课焦虑的基本因素之一。另外,有些情况下焦虑是因为同学之间的不恰当比较而产生的。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常针对学生不同的焦虑原因调节评价机制,比如组织变换难易问题的提问、考试等,用以平衡评价过程中学生成功和失败的情感体验。成功者给予肯定性评价固然应该,而失败者予以“屡败屡战”式褒扬性评价未偿不可,从而使之形成双赢格局,稀释焦虑情绪。

(3)放松紧张情绪一闭目静思法。学生课堂中的焦虑情绪有时是学生在每天七、八节课、外加早读、晚自修,更兼八、九科课程,课内外作业,全天候狂轰烂炸下,而形成的快节奏、高强度的紧张学习状态造成的。因而该放松点紧张学习气氛,以退为进也是权宜之计。因此,在教学中遇到多数学生精神萎靡不振时,就向学生推荐两分钟闭目静思法。该法是使学生在两分钟铃响后进入最佳预备状态。推荐时要说明此法在国内外已多被许多智者所接受,否则一些学生对此会一笑置之,弃之不纳。两分钟闭目静思法的诱导语:请坐好。腰部自然挺直,两腿自然靠拢:请闭目,双眼自然地轻微闭合;请静思,不想别的,想想晴朗的蓝天,想想绿色的湖水,再想想自己的理想,默念两遍“我能行,我一定行”,或“知识就是力量,我必须学好知识”,或“有志者事竟成”等。这样引导学生多次之后,好多学生能悟出其中道理,就会主动地调整两分钟铃响后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放松紧张情绪,进入最佳的情绪预备状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