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34:46

社会治理思想篇1

思想政治工作的我教育使人们会认识到,一个发展的社会需要合法有效的社会管理,一个发展的社会需要良好的思想保证,所以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管理的优势,我们必须将这个优势继续发挥。让思想政治工作体现其闪光点。

二、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管理功能中的作用

1.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重要保障、具有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管理提供思想保证,拥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国家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社会管理功能具有导向作用。现如今社会在高速的发展,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文化,在多元化思想的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人们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形成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保证人们的利益,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时,在坚持主流意识时,倡导形成包容、多元、互补的文化氛围,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思想保证。

2.发挥社会教化功能,让社会拥有良好的氛围

思想政治工作应充分发挥其社会教化功能,不断净化社会风气,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各种工作高效运转。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提高社会效率,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文化多元给管理社会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当代的年轻人更加追求新鲜事物的刺激与享受,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因此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其教化功能,教育引导年轻人的心态,减少人们因为价值取向、价值判断上的差异所带来麻烦摩擦,减少社会问题。

3.思想政治工作能提高社会管理的应变性

社会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是人,每一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性格特点,在社会中每个人之间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差异,不同人的生长环境,文化教育程度高低,思想水平状态都会影响人的社会行为。而社会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强制性,思想教育恰恰相反,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相对比较柔和。思想教育是将良好的社会观念,社会观、人生观、价值的判定在无形中传播给人们,让人们自己先进行判断什么是对与错,这样无形中的传播不会让人反抗。而且也可以填补社会管理中规章制度所带来的局限性。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就像是一把尺子,能很好的丈量社会道德,社会规范。思想教育能提升人们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人们明白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回报社会,让社会良好运转,不断发展。

4.思想政治工作能促进社会管理的公平公正

我国拥有广大的人口数量,人是社会动物,在一起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中社会公平、公正是最主要的,要想社会正常发展,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是每一个人的追求,人人都希望可以受到平等公正的对待。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部分体系可能还在完善当中,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普遍让人们情绪无法得到有效的缓解。这时候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让人们从认知思想上得到根本的改变,提升人们对于生活的幸福指数,让人们拥有幸福感,不会出现消极的态度,所以必须由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社会的公平、公正。

5.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管理中协调社会关系

社会的长治久安,长远发展,必须有长久的眼光,从全局出发,不能仅仅只局限于一隅,看问题不能片面。思想政治工作会拖动社会管理的有序运行,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要从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升科学文化水平,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了解国家各个地区的经济生活,民俗现状,尊重不同地区的不同的价值观念,调整发展的方向及目标,让人民的利益得到最大化体现。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完善到社会的机制当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们对于社会当中存在的一些事情的诉求,从而使社会高速有效地运作,让社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总结

社会治理思想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管理以人为本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4-0128-01

一、前言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时刻关注的问题,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带动社会管理科学化的水平,使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的建设得到保障。这些因素充分的说明了我国对社会管理增强的重要性。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目前我国正在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目前我国各方面的矛盾也明显增加,同时我国对社会管理进行的工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所以为了我国各方面的建设都得到快速稳定的发展,就要通过我国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带动我国社会管理的发展,同时在进行社会管理工作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解和分析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同时还需要我们对社会管理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和认识,通过对社会管理工作的创新来使社会管理工作的意义发挥出来。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进行国家建设和一切工作的基础,只有把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才能确保我国的快速稳定的发展,是我国进行发展的核心工作。在我国进行具有中国社会意义社会管理的建设工作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发挥其作用,它是我党解决民族问题和团结人民的主要方法,还是我国进行发展使国家强大的基础。自我党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趋势,动态的变化给我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带来了难度,从目前我党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的深化程度上来看,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实践还是远远跟不上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要求,这个问题严重的导致了我党对实践创新社会组织的产生的脱离原定方向的问题,所以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管理对我党的发展方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我国社会管理工作的进行,就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实践引起重视,要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实践工作的执行力度,同时还要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

1.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政治优势

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力度,同时在我党自成立以来多年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我党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执行不仅可以解决民族问题,还可以起到团结人民的作用,对解决社会矛盾有着积极意义。将党的各方面建设和人民的生活结合起来,可以很好的确保人民对党的工作的支持,还可以保障人民的利益不受伤害,同时使人民意识到我国进行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的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团结我党的重要环节,如果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不到位,就会导致影响我党各项工作的建设。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协调各个工作的关系,促进各个民族团结解决民族矛盾的问题。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一定要顺应民心,使人民积极的参加到我党思想政治的工作中去。

1.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管理的开展提供政治保证

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着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使社会各界共同追求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化为我国进行社会管理提供了保证。我党在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还要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引起主义,要让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引导我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需要人民通过自身价值观的转变,使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到升华。

2.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管理的开展凝聚力量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这提高了我国进行社会管理任务的难度。为了社会管理工作的稳定进行,需要我国社会各级人民的团结和支持,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凝聚。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进行分析,我国对解决社会各级的问题的能力还比较薄弱,这就需要我国继续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基础对社会管理工作进行深化。

四、结束语

我党进行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我国的快速稳定l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进行的一切活动的核心,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化带动我国进行社会管理的有效执行,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我国进行社会管理的主要形式,所以社会管理的执行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李辽宁.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4(6):101-102.

[2].房玫.现代视野的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视野.2015(2):4-5.

[3].马梅娜.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社会管理的互动[J].黑河学刊.2015(6):61-62.

[4].王萍.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1(4):7-8.

[5].王荣德.新世纪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2010(4):90-91.

社会治理思想篇3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i2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06602

1和谐社会的概述

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和谐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社会。

对和谐社会的理解,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整体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第二种,“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这种观点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提出来的。

第三种,“和谐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之间协调,等等。实际上,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全部内容。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问题。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和谐社会是狭义上的和谐社会。

2中国政治思想理念中所蕴涵的和谐社会理念

(1)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和谐社会”理念。

周公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体察民情”、“慎用刑法”方面。他认为,要使政治统治得以巩固,就必须使民众安乐,必须了解民众的疾苦,体察民众的心理。在刑罚方面,如果用刑不当,则将招致民怨。所以,统治者应该修明自己的道德,慎用刑罚。周公这一思想虽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人文主义发展路向,为后代重民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

(2)道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理念。

道家把“道”看做是宇宙的根本法则和万物存在的依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以遵循“道”作为达到和谐的机制。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和谐是阴阳二气相互冲突调和而达到的状态,阴阳二气尽管相互对立、冲撞却始终以“道”的基本原则处在“和”的统一体中。以“修之于身,其德用真”的理念,唤醒人们从自身做起,以修身正得大道,修心修行完善人格。老子曾说“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也。”圣人的伟大,就在于他不断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有所成就,达到人际和谐,而不自居有功,最终达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超越境界。

(3)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理念。

儒家强调通过道德学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进而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说,儒家构建“和谐”的路径就是:由自身之“安身立命”,而至“推己及人”,再至“民胞物与”,最后臻于“保合太和”而“与天地参”的境地。在儒家,和谐的适度性标准是通过“礼”来展现的。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中的“仁”、“礼”等要素,成为古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国家信仰。

①仁义道德角度。孔子所说的仁主要有几方面的内涵。第一种含义是爱人为仁,即以仁爱为根本,建立起各等级之间充满人情味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另一种含义即“克己复礼为仁”,即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礼的规范;孔子认为,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礼对于国家的政治事物尤其重要,统治者应该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所以,“仁、礼”从人群关系和社会秩序方面体现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为了达到人际和谐的目的,孔子大力推行仁爱思想,强调在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诚信,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提出“忠、孝、诚、信、敬、爱、仁义、道德”等准则,认为只要人人能做到和坚持这些行为规范,社会就会和谐,国家就会得到好的治理。

②仁政角度。

继孔子“仁、礼学说”之后,孟子提出了“仁政学说”,即以人性善为出发点,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孟子认为,仁政是治国的基本原则,能不能行仁政是决定一个国家成败得失的关键。他主张把仁爱之心推行到社会政治之中去,提出了制民之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等措施,对于当时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孟子则强调人固有的善良本性是建立和谐社会秩序的根本,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感”、“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把人的这些先天本性发扬光大推及于每个人,就可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孟子希望能够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推己及人”原则来处理人际关系。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同尚贤”主张。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取消人我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间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限制,达到视别人的国家如同自己的国家、视别人的家如同自己的家、视别人的父亲如同自己的父亲的境界。体现了处理人们之间关系的和谐思想。

墨子主张尚同尚显,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讲求的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5)宋明“民本”思想。

宋明时期是我国政治思想的完善期,尤以宋明理学最为突出。这其中包含的“民本”思想,是这一时期“和谐社会”理念的特点。

①张载“仁道及人”的民本思想。

张载主张“为生民立道”,“为天地立心”。即主张施仁政,以仁道感化民心、博施天下民众,把仁道推及天下人。此外,还提出“足民”思想,即认为必须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使民众生活富足,才能使民众安定,治理好国家。

②二程“以顺民心为本”的民本思想。

二程发挥了“民惟邦本”的思想,主张顺民心,厚民生,使民心安定,爱养民力,以民力为重,以理顺民心为治国的根本。

③朱熹“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

朱熹认为,民众的根本在足食,只有衣食足才是安民的根本。因此,又提出足食的首要问题是务农,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④王夫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民本思想。

以民本思想为出发点,王夫之提出了朴素的平均观,提出了“均天下”的口号。他认为土地不是君主一人一姓的私产,而应是广大民众的社会所必须的条件,凡是有劳动力的人都可以治理土地,使其为民造福。

(6)康有为“大同”思想。

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以苦乐观、平等观、仁爱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建立大同社会的基本主张。提出了在经济上废除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整个社会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在社会结构上,消灭阶级,废除家庭,人人平等;在政治原则上,实行民主管理。其“大同”思想基本反映了当今“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总而言之,在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在和谐的本质、和谐的价值以及如何能够达到和谐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这些思想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坚持在批判中继承,扬长避短,在继承中创新,克服其片面性和缺陷,剔除其封建的思想杂质,与时俱进,就一定能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Bt1+*4〗3西方政治思想理念中所蕴涵的和谐社会理念

(1)古希腊政治思想中蕴涵的“和谐社会”理念。

①苏格拉底关于美和道德的论述。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是西方美学史上美善统一说的开拓者。主张“美善统一”,苏格拉底曾在和亚里斯提普斯对话中谈到:“你以为美与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就是善,美与善是同一的。善或目的具有相同的意思,他认为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追求一种完满性的原则,整个世界万物都具有这样的目的性。人们关于善的规则的知识,利用善的知识教化灵魂,在他看来,人的灵魂和身体的善都表现为和谐有序,但要经过知识训练才能达到;此外,他还突出强调道德在城邦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其关于美和道德的论述体现出了构建“和谐城邦”的理念。

②柏拉图的国家理念。

在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中,阐述了一个理想城邦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等。虽然其描绘的理想城邦不存在于现实中,而是现实城邦应趋赴的目标,但其理念正体现出了当时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向往,其城邦的构建也体现出了和谐的理念。

③亚里士多德对理想城邦的设计。

亚里士多德在对柏拉图理想国的批判中提出了自己关于理想城邦的设计理念,其思路正体现出了“和谐社会”对于民主政治的要求。他认为,理想城邦的政体应该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理想城邦的原则应该是公民轮番执政。并提出了法治的内涵,即法律得到普遍服从,法律本身属良法等。

(2)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中蕴涵的“和谐社会”理念。

这一时期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广泛开展,人文主义思潮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人们纷纷要求挣脱封建等级桎梏的限制,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和个性自由,反对教会的禁欲,赞美世俗的欲求。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丰富了基本欲望对象的资源,确立了世俗生活的正当性,强调了灵魂事物的私人性。人们开始用权利来规范欲望,并把权利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该时期的政治思想已经极大的超出了中世纪落后的政治思想,也出现了更多的关于“和谐社会”的理念。

(3)17、18世纪欧洲大陆政治思想中蕴涵的“和谐社会”理念。

17世纪的欧洲,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其社会政治思想也进入了比较完善的时期,出现的政治思想包括了更多的“和谐社会”的理念。

①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这一时期的英国出现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思想家和政治观点,有霍布斯的人民自由论、洛克的自然权利论等。这些思想都从社会公民所享有的权利的角度来保障和谐社会的构建的。

霍布斯通过对自由问题的讨论,提出人民在国家中的权利问题。他认为,国家和法律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公

共的和平而自己制造的,除了法律以外,个人享有一切行为的自由。洛克认为生命、自由、财产是自然法为人类规定的基本权利,是不可让与、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②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

这一时期的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诞生了众多的启蒙思想家和启蒙思想,对后人影响巨大。其启蒙思想主要从保障公民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平的角度体现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的。其典型代表是卢梭的平等理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学说。

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他主张人与人之间生来就是平等的,只是人类社会才打破了大自然在他们之间建立的平等。这体现了“和谐社会”理念中的社会公平主张。同时,他还认为,社会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契约来构建的,统治者违反了人民的利益,人们有权根据社会契约来反对他,这是“和谐社会”理念中民主政治的充分体现。卢梭还在近代西方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了人民说,坚持人民是者,法律和政府服从于人民,使权威和民主得到统一。

4中西政治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1)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和谐社会提供了前提条件。

道家认为和谐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对自然的顺从与尊重,他们强调天道自然,强调天的决定作用,反对人对自然的为所欲为。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整体是有区别。

(2)不同主体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目的。

从周公起就讲求“敬天保民”要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和谐。儒家的仁义道德,要求人们用仁义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墨家要求“兼爱、非攻、尚贤”,从小资产阶级的角度看待人与人的和谐。柏拉图著《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设计理想城邦,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要求各阶级轮翻执政。

5结语

本文从中西方政治思想的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和重要代表人物中提取出了相对于“和谐社会”理念的相关政治思想。从所提取出的政治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和谐社会”的追求从古到今,从西方到我国都从未间断过,并且人们创造出了丰富的关于“和谐社会”的理念,这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社会治理思想篇4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控制;模式;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5-0131-02

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不断拓展和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呈现出日益繁荣的景象,许多学者从政治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的角度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许多积极有效的成果。然而,从社会学的角度,特别是从社会控制的视角来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却还很少见。而社会控制是维系任何一个社会正常运作的必然方式之一,对于网络社会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应当蕴涵着对社会、群体或个人在网络环境中的内在与外在控制。因此,我们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有必要从社会控制这样的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方法着手,进一步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和问题领域,这对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非常有价值的。

社会控制,从概念的生成与实际的运用,我们都可以明确地说,它本质上就是社会对其成员进行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是对社会运行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各种关系的疏导、协调与管理,其目的是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1]正如前文所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网络自身和网络环境所应采取的积极的、主动的社会控制与引导的教育方式,它包含着对网络社会风险、网络社会思想秩序、网络个体行为和网络技术的充分把握等多方位的控制。而为了达成这样的社会控制,也为适应网络时代对社会控制的新需要,我们首先需要确立新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控制理念,为网络思想政治的社会控制路径的选择创造观念前提。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具有统一性与协同性相结合的社会控制理念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对象、教育模式和教育载体,是伴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而兴起的。与我国的互联网信息管理一样,都存在着领导力相对薄弱,管理比较混乱的局面。我国信息化管理的知名专家汪玉凯教授在《国家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研究》建议稿中指出,我国当前信息化管理在体制和机制上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比如:“管理机头缺乏权威,难以统揽全局。”[2]有权威性的管理机构的缺失,是我国当前突出的管理体制问题,也就是说,信息化管理缺乏强有力部门的统筹规划,这个问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是一个非常显著的问题。当前,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归口于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党委宣传部门,但是,互联网技术是一个复杂的高技术含量的新生事物,涉及到科技、公安、保密、新闻等多个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行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只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或者说更大责任群体在于中国的各个行业之中,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狭义的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控制权的问题。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部门多、人员广,因此,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舆情收集、分析和应对就常常会出现上情下达的脱节、横向协调的茫然等情况。

因为强有力的统一筹划的部门缺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各方的协调机制、协同工作就存在着巨大困难。互联网涉及全局,渗透和融合教育、宣传、新闻、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要使得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不出现顾此失彼,就需要加强各方协同工作。就是每一个具体的部门,要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舆论宣传部门、网络技术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多个部门的协同“作战”,方能达到良好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的效果。同时,网络的交互性特点,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协同治理提供了新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实施者与教育受众之间的“心约”过程,也是应用相应的实践模式去实现受众思想政治接收、转化的重要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于理论的阐述、行动的展示去致力于解决受众的各方面问题,也就不再是教育实施者独白式的话语方式,而是将实施教育的过程通过范围广泛的、有一定社会经验的社会主体参与式、协商式的对话,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和协同性相统一,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没有网络完全,就没有国家安全”。中央层面设立了由担任的全面深化改革小组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就是要统一网络管理的战略全局,在组织架构、行动机制上进行统筹协商、整体性的谋划,而在地方各级各类涉及网络的相关部门,也需要统一部署、统一谋划和实施,尤其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的高校群体,更要统一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落实。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主导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控制理念

文化的多元化是当今文化生态的事实与必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扩大文化的多样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在这种环境下实现教育工作的实效,就需要在多元化的文化情境中,树立起教育内容和价值引领的主心骨,以核心价值引领文化多元性。也就是党在十报告中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24个字高度概括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是整合引领网络多元化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的综合概括,是我们党维护社会稳定、凝聚社会认同和锻造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举措。在网络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构建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主导和引领机制,是对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峻挑战。在互联网突飞猛进的时代,网络社会呈现的价值观的多元化促进了网络社会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这对网络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正是因为价值是对于“人”而言,价值在“主体”、“标准”和“取向”上越来越多样化、分立化甚至对立化,这在社会转型和深化改革的道路导致了“核心价值”和“多元价值”的长期对立,这在互联网技术自身的政治属性上,尤其是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这种矛盾和对立正日益凸显。比如,今天庞大的高校大学生群体,不乏存在着价值选择的迷茫、价值观的虚无主义倾向的人,他们流连网络空间,或以各种网络游戏打发时间,“游戏人生”,或是在各种论坛里充当网络负面新闻的水军,甚至成为职业意见领袖,以所谓多元文化、多元价值为幌子,散布模糊“光荣”和“耻辱”界限的言论,甚至散布反国家的敌对言论,形成了很坏的网络影响。

笔者认为,教育之所以需要和必要,就在于它是价值的引导和价值创造的过程,因此,网络思想政治理论就是要坚持在教育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培育受众的正确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国优秀的传统价值观、现代进步的价值观相互融合,旗帜鲜明地在网络中坚持主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性、引领性于教育工作的全部过程之中。一方面,要在网络空间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价值转化为易于受众接受的内化方式,也就是使得网络能够充分满足受众的合理利益之需求,将互联网所带来的实际利益普及到受众可资获取的途径之中,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贯穿始终。另一方面,要建全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体系,通过宣传和引导的结合、柔性和刚性的统筹、显性和隐性的综合,以广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等多样化的媒介,多管齐下、综合教育来实现“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最大程度的认同和践行。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常态化与敏感性相结合的控制理念

网络作为今天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极大地拓展了个人的自主观念与行为表达方式。在这种多样化的网络生活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需要把握住日常性制度化工作,又要特别注重对突发性敏感事件的及时应对,做到常态化工作与敏感性事件的有效消解相结合的控制理念。

常态化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是要将日常的、零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集中性的、长期化的教育机制的转换,突出对网络空间相对碎片化的教育过程进行制度化的设计。由于制度具有“构造了人们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烈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因此,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3],因此,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就是要实现其根本性、持久性和可预见性的意识形态的目的。首先,要明确组织领导的制度化。中央实现了由担纲的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而地方也就要建立由党委一把手负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领导机制。地方和高校团体要明确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调动本区域、本单位中的各方面积极性,形成职责明确,内外兼修,齐抓共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实现组织领导的制度化、经常化。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要制度化,比如,当前就要明确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好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主基调,在要求上,要“具体化、层次化、规范化”[4]。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网络的虚拟性和平等性的特点,做到循序善诱、步步为营和巩固提高的教育策略,以制度的规范性、长期性来树立教育的权威性。最后,还要注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条件制度化。各级各类党委机关要进行教育队伍的建设,尤其是要建立属于网络正能量的时事新闻评论员制度,加大力度扩充能够以公正客观的态度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网络推手”,用以对抗不良网络信息扩散。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建设的成效要比网络删帖、网络控制“防堵”方式的效果要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制度化的建设能够解决日常化、生活化的思想理论问题,对于日常突发的网络舆论舆情,则需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因为网络已成为人们的生存方式,网络空间是各种突发舆论的集散地和扩音器,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预警和控制,就会在扩散和变换过程中出现连串的衍生、连环突发事件,直至成为网络。面对突发的偶发事件,网络媒介一方面能发挥突出的“耳目”功能,实现下情上达、外情内达,充分反映网民的多元合理诉求;另一方面也需要发挥网络媒介的“喉舌”功能,旨在上情下达、内情外发,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确保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发挥它应有的功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发挥网络的“喉舌”功能,也要坚持其“耳目”功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多元文化与价值选择的双向互动,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同顺.互联网技术的政治属性与意识形态――互联网鱼意识形态研究的批判与反思[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6).

[2]汪玉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由来及其影响[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4,(3).

社会治理思想篇5

1、转变干部思想作风。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良好的干部作风能够起到带头作用。为此,在医院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上也不例外,同样对干部作风进行建设。无可否认,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个别干部“欺上瞒下”、慵政、懒政的工作态度,一旦考核制度出现不科学的现象,这种善于钻空子的“官场投机者”很容易便能够一路顺风顺水的混迹在干部队伍中。为此,可对于部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不单单应该囊括传统的政绩测评、德行测评、知识储备测评等方式获得硬性资料,更应该通过对备选干部工作服务对象以及与社会公众的互动,考察备选干部的民心向背,在使用访谈、在线交流、微博留言等综合手段下,让公众真正的对干部进行群众评议,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定量、定性分析,对备选干部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综合测评,进而塑造良好干部风气。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也要随着医疗环境的变化,转变,提高服务水平和医疗技能。

2、树立治理意识。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应提高治理的意识,可从宣传教育这一方面着手,通过院内的各种会议进而宣传讲解医院综合治理的典型案例,以达到提高认识的重要目的。因为,只有树立治理意识,才能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并且使家属通过平和的心态及健康的体魄投入到医院建设中。若从这一方面出发,能够促进医院生产力的发展,并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作为医院治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应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而不是将医院的综合治理作为走形式的单位,同样,也不能够空喊口号,积极履行新时期的观念,将医院综合治理看成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事情,并将其纳入到日常进程中,及时发现治理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3健全各项制度。只有完善的医院综合治理制度,才能够做任何事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首先,应健全领导责任制。领导是治理工作的领导人,只有领导自身做好表率,才能够带领下面人员做好工作,做到以理服人。可通过层层鉴定党政领导社区治安的综合治理责任书的方式,明确各个部门及各个负责人的职责,其责任书的内容应与实际相结合,并着重体现治理工作的特点及其内容,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及其任务。其次,建立责任查究制度。所谓责任查究制度主要是指由于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失职或者缺乏责任心而导致的医患事故及其他事故,应给予严重处罚,追究领导职责。最后,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医院各个部门治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将治理工程水平与奖惩相挂钩,可提高治理效率。在治理过程中,若遇到实干及成绩优秀的单位、领导,一方面宣传优秀事迹,另一方面给予奖励,激发工作积极性。

4、重抓医疗及行政安全。医院综合治理中医疗安全及行政安全对医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医疗安全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声誉及生存,并且切身关系到每~位患者的利益。为此,应增强治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及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可想医院工作者发放安全法律上的小册子,在册子中记载了各类医疗安全的处理方法及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学会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建立健全医疗纠纷防范对策,提高医疗服务的有效性。人们法律意识的加强,医疗安全可能引发的就是医患纠纷、医闹,做好沟通、提高安全意识,也是医院管理中着重抓的一部分。

5、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开展好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活动,活动以深入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为主线,以提高广大职工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和平安医院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为着力点,重点围绕“强化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和谐平安医院预防为主,专群结合,”这个主题,继续深入开展综治文化建设,广泛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政策以及平安创建工作的意义。通过宣传、发动,让更多的职工了解平安创建,参与平安创建。要从抓稳定出发,针对本医院存在的各种不安定因素,查找原因,制订出切实解决问题的措施。医院社会管理是个全员参加的事情,不是个人和一个组织的问题,做好舆论的引导、排查隐患,这样才能在医疗活动和稳定中发挥作用。

6紧随时展需要。一方面,应从巩固社会管理中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达到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调适社会心态、应对社会风险、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的目的。另一方面,坚持综合治理方针。原来综合治理方针以“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表明治理社会治安问题既要打击又要防范,既要靠专门机关工作又要走群众路线。现在的方针虽未见正式的提法,但可肯定“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必然是核心内容。因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手段相应的变化:原来综合治理是采取“打击、防范、建设、管理、教育、改造措施,以及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多种手段。协调各层关系,现代医学的发展与人的思想发展同步,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

二,结束语

社会治理思想篇6

今年暑假,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我跟着我院金东区社会实践队来到澧浦镇进行了为期10天的实地普法平安宣传。这次充实而又难忘的社会实践经历给我带来了特别深刻的影响。

一、实践目的

实践让我走向科技应用,走出课堂。当前,我们缺少的主要不是知识,而是缺少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所学的,与在实际当中遇到的是不尽相同的。其往往具有不具有明显的特征,这需要我们进行抽象概括才能解决各种问题。所以在大学期间我觉得多与社会接触,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多了解你将会面对的种种问题,对以后的发展和继续深造都是非常非常有益处的。

二、实践方式

采用“小分队式”社会实践,组员有15人

三、实践内容

(一)采取了以黑板报、广播、短信、网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法制宣传、平安宣传

我们在洪村和锁园利用黑板报的形式向当地村民介绍有关婚姻法、财产继承等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有关平安的诗歌。同时我们总结了宣传标语:平安在心,普法在行。另外我们利用网上的村民信箱给澧浦镇村民写了一封普法平安宣传的信,取得了良好的效应。也在广播上进行法律知识三字经的宣传,受到当地村民的好评。

(二)我们来到幼儿园给小朋友们进行平安知识的宣讲

在实践期间,我们也注意到儿童这一相对弱势的群体,认为很有必要对其进行平安知识的教育。于是我们联系了一家当地的幼儿园,给小朋友们上课。我们教他们学认交通标识、知识问答,还进行了简单的儿歌朗诵比赛。不仅他们学到了知识,我们也体会到了当老师的感觉,专业理论知识更好的结合了实际,这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历。

(三)配合区政法委等部门进行问卷调查

因为今年我们浙江省正在进行“平安浙江”创建活动,金东区也进行了具体的实施。现在活动开展差不多了,要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以发现还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更好的改善。正好这和我们实践队平安宣传相一致,加上我们大学生也有这样的经验,于是我们利用一天的时间在澧浦镇上进行了问卷调查。

(四)举行法律知识灯谜活动

法律条例是枯燥而乏味的,为了增加村民们的兴趣使他们主动且更好的了解法律知识,我们特地准备了法律知识灯谜活动。我们从专业书上找了一些题目,写在卡纸上,绑上漂亮的丝带,系在红绳子上,非常的漂亮。当天村民们也非常的热情,竞相回答问题,也得到了一份小礼物。一位老爷爷说这种活动应该经常举行,形式很好,这给了我们莫大的鼓励。

(五)进行流动模拟法庭的表演

我们给政府工作人员、村官们以及村民代表进行了一场模拟法庭的表演。我们精心准备了一场民庭和一场刑庭,都是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案例。之后镇长说我们这样的表演很有实际意义,现在是法制社会,村民们更应该知道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六)进行宣传模式的调研

因为前几天我们进行了群众满意度的调查,发现这的群众普遍反映宣传不够到位。于是我们觉得很有必要进行新农村宣传模式的调查,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出谋划策以找到可行的科学的宣传模式。

四、实践体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10天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

向他人虚心求教、遵守组织纪律和与人文明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这一段时间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学长和领导的教导,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这次实践也让我深刻了解到,在工作中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做事首先要学做人,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如何与人相处是现代社会的做人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对于自己这样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可以向他们学习很多知识和道理。

社会治理思想篇7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社会管理”一词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管理即广义的社会管理。这种管理分为四个基本的部分: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的管理即经济管理,对社会的政治发展的管理即政治(行政)管理,对社会思想(精神)发展的管理即思想管理,对社会的社会发展的管理即狭义的社会管理。②从概念上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在对象、内容、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但二者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管理中柔性管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管理的有效手段,有着其他管理手段无法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管理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硬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硬性管理以“事”为中心,是一种依靠国家暴力、组织权威、规章制度、行政法纪的外在的管理。硬性管理的目的是达成组织绩效,一般采用计划、组织、指挥、引导、控制等方式,是一种程式化、有序化的强制管理。硬性管理更多地强调管理客体的服从,而不关心客体的主观愿望。硬性管理包括行政管理、法制控制和国家机器的强力制约。柔性管理以“人”为中心,是一种依靠威信、共同的价值文化理念等软因素的内在管理。柔性管理的目的是激发、调动管理客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一种人性化、非强制性的管理。柔性管理是依据管理客体的思想、情感和心理,通过关心、沟通、引导、熏陶、教育、感化等方式,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形成统一的价值文化理念,使管理客体获得“家”的归属感,从而形成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柔性管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大众传媒、舆论控制。

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人是社会的主体,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管理工作中只有给予人们足够的人文关怀,才能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力量,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思想政治教育是柔性管理中的重要手段。它运用沟通交流、比较借鉴、说理规劝、熏陶感染的方式,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更容易达成共识,形成建设社会管理的合力,从而更好的是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因此如何摆正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成为当务之急。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社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方向。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会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起制约作用,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另一方面要变革原有的上层建筑。

我国社会管理的变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在本质上基本稳定的前提下而进行的量上的变革,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内的自我扬弃、自我发展。而不能借改革的名义搞“西化”,搞两极分化。因此,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对不同的改革观、发展观能够有所了解、区分,这对于坚定社会管理的社会主义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管理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是关键。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等精神因素,对于保证社会管理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如何估量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是否认同社会管理的政策、目标和效果,如何认识社会发展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等都直接影响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管理提供精神动力表现为:第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进行社会管理。第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把分散的、不同的甚至互相排斥的精神力量凝聚在一起,形成集中的、共同的、统一的精神力量,共同为社会管理贡献力量。第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促使人们实现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能够保证社会管理的有序开展。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提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社会管理的完善与变革根本无从谈起。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方面。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巨大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性质,能够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对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观念的革旧鼎新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一般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③不难看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很多方面有相似和相通的地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密切联系的,它的重要战略地位决定了它的作用可能发挥的程度,它的作用发挥程度又实现着其相应的社会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处过程中的一切关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均发生巨大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冲突日益凸显。因此,协调社会各方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既是社会管理的目标,又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协调社会各方的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从根本上说需要依靠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却可以“间接”的起到作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强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相互了解。很多情况下,人们之间的隔阂、摩擦和矛盾是由于缺乏沟通造成的。思想政治教育采用各式各样的途径和活动形式,使人们增进彼此了解,起到缓和情绪,转变态度的效果,进而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人们克服认识偏差和心理偏差,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由于每个人的年龄、阅历、知识面等方面的局限,往往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审视自己和他人、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且以自己的利益得失作为衡量外部事物性质的标准。随之必然会产生认识和心理上的偏差。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交流沟通、启发、说服、感化等方式,使人们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观念,从整体上、全局上去考虑问题,从而是社会关系、矛盾得到缓解。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人们的思想动态,将其作为修订、完善社会管理决策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贴近人民群众,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能够及时获得他们思想、情感、心理上的动态,了解和掌握他们的需求与愿望,为修订和完善社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也是检验社会管理政策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

社会秩序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性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行为的有准则的重现和再现,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它既是人类各种社会行为规范实践的过程,又是实践的结果。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统一人们的政治信念。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关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思想,使人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有科学的认识,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统一的政治信念,促进社会稳定。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能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我国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面貌日新月异。面对我国如此快速的发展和变化,有些人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迷茫、焦虑、恐惧的心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人们能够对国家的发展趋势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交流沟通消除消极的心理,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突发事件和深刻变革。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人们的思想、行为有机地整合。有机地整合是在思想、规范统一基础上的行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宣传、教育、启发、说服、感化等方式,使人们形成统一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在思想、价值观念统一的基础上统一人们的行为,从而起到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组织、引导、启发和协调等手段来调动和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完成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进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智慧和潜力,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来。

任何社会形态的社会建设都离不开思想政治的宣传工作。同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以其亲和力、感召力等优势,在进行宣传教育工作中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更易为人们接受、理解和认可,更容易使人们产生共鸣,使其更积极主动地配合工作。

注释:

①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②童星.社会管理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③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参考文献:

[1]童星.社会管理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3]项久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曾盛聪.试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02,(7).

[5]王勤.论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中的作用[J].社会科学,2002,(11).

[6]张友连.论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J].求实,2003,(3).

[7]徐建南,施向荣.思想政治教育:大德育视野下的社会管理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社会治理思想篇8

[关键词]社会治理创新;以人为本;民本思想;经典马克思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3.006

我国社会治理需要创新,而创新首先是理念的创新。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是我国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理念,它博大精深、内涵深刻。但它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深刻理论基础的。追溯社会治理之以人为本思想之源,理清其来龙去脉,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这一思想的逻辑进程和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其真理性和科学性。

社会治理之以人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它汲取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然而今天它又是建立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坚实理论基石之上、与思想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一脉相承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惟其如此,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应确立以人为本理念,要牢牢坚持社会治理的基础在于人民群众、社会治理成果由人民所共享、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关键在于民众参与的价值取向。

一、文化积淀: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的精华

我国古代社会治理之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周,历经战国、汉唐,至宋明时期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形态。可以说,社会治理之以人为本思想饱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是中华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是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积极扬弃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古代社会治理之民本思想的精华主要体现为:民为邦本,立君为民;顺应民心,与民同乐;解民疾苦,富民为要。

1.民为邦本,立君为民

早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就认识到治国之要是“民本”和“仁民”,提出“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的思想。儒家重民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创始人孔子主张“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礼记・哀公问》)。儒家亚圣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的名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已成为我国历代明君贤相治国安邦的警世通则,它深刻揭示了民众的伟大作用,提醒统治者不要轻视民众的力量。汉初思想家贾谊则说:“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4](p339、332)西汉皇族刘安曰:“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5]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贞观政要・论务农》)。

2.顺应民心,与民同乐

孟子曾指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离娄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主张为政者要与民同好恶,与民同忧乐,并多次向当时的统治者建议“与民偕乐”(《孟子・梁惠王上》)。管子曰:“善为国者,顺民之意”,“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6]。老子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汉代王符提出:“天以民为心,民安乐则天心顺,民愁苦则天心逆。”[7](p17)宋代杨万里则指出:“人之命在元气,国之命在民心。”(《壬辰轮对第一札子》)明代陈以勤提出“爱民实为人君之先务”(《皇明经世文编卷之三百十》)。清初黄宗羲提出了“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8]。清代唐甄则指出“虽官有百职,职有百务,要归于爱民”(《潜书・考功》)。可见,以上思想家都深刻认识到忧乐天下、得失民心的重要性,警示统治者民心向背是治乱兴衰的分水岭,对待民众要有开阔的胸襟。历代贤君也深谙此道,如唐太宗就很注意笼络人心,经常告诫官吏以谋百姓甘乐为己任,从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3.解民疾苦,富民为要

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家都十分关心民众疾苦,深刻认识到治国必先富民的道理,主张轻徭薄赋、赈济灾民、劝课农桑、藏富于民。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政”。孔子认为“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孔子家语・贤君》),荀子提出“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荀子・富国》)。管子主张施民以惠,改善民生,“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汉代王符提出了“为国者以富民为本……民富乃可教……民贫则背善”[7](p5)。汉代贾谊指出:“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4](p337,166)汉代刘向认为,“善为国者”对待民众宜“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说苑・政理》)。汉代淮南王刘安认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安民之本,在于足用”[5]。宋代苏辙说:“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新论下》)富民思想对许多统治者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民之贫富,国家休戚系焉”(《明太祖实录》卷一七六)。清代康熙皇帝则认为“为天下民生忧心”(《康熙圣思录》)乃君道之基。

民本思想在我国唐代贞观时期的社会治理实践中曾被成功运用,并取得了昭彰历史的成效,即著名的“贞观盛世”。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民本思想发展达到顶峰,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经济、立法、司法、民族关系等问题上所采取的治国方略无不渗透着民本思想。“贞观之治”时期的统治者亲历了隋末农民大起义,深刻认识到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因此,其治国理念能够注意民本思想,关注人民利益。唐太宗李世民曾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克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资治通鉴》卷一二九),从而形成了“畏民、存民、安民”的民本政治思想。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推行并实践民本思想,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体现民本思想的措施,包括节俭自律、轻徭薄赋、兴农护民等与民休养生息相关的政治措施,采取了以仁治国、执法宽平、率先垂范、公正严明、慎重刑罚等依法治国方略,实施了广开言路、鼓励进谏、广听民意,以及任人唯贤、知人善任、整顿吏治等政权建构原则及措施。正是由于以上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才出现了“贞观盛世”:“其时,风调雨顺,年登岁捻;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贞观政要・征伐》),“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捻,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岑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道”(《贞观政要・政体》)。

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既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也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这种民本思想归根结底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伪性。统治阶级对人民大众做出的种种让步,多属无奈之举,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斗争的结果。作为统治术略的民本思想,是为了更好地“牧民”“御民”,谋求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之间的动态平衡,消解矛盾和冲突,从而更好地维护剥削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当然,我们要用辩证的和历史的眼光去看待它,对其不能全盘否定,其在重民、顺民、富民等方面的思想和做法也确实使人民群众得到某些好处,有利于社会进步。对其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批判继承的同时要看到其与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区别。

二、理论基石: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我国社会治理中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和必然结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体系以人为本思想的大厦就是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理论基石上建立起来的,是其与时俱进的合乎逻辑的产物。

与中国人本思想重在提醒“君主”不同,以文艺复兴为标志的西方人本主义的复兴,旨在唤起“民众”,不仅深刻影响了400多年的近现代史,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来源之一。基于此的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主要涵盖以下4方面内容。

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历史运动和发展的主体是人,“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9]。马克思还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的物质性实践活动推动的,人通过发挥自己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马克思、恩格斯还进一步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他们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了物质财富,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同时人民群众也参与了精神财富的创造,可以说,一切科学、艺术、文化等都根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所以,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列宁在领导苏维埃政权建设过程中也十分强调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他说:“全人类的首要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如果他们能够活下去,我们就能成就一切,恢复一切。”[10]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从人的需要与利益出发来考察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他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又与人的需要和利益紧密相关。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人的需要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驱力,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1]生产关系则使人的需要转化为利益,利益能唤起人们活动的激情,促使人们积极行动起来,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原动力。“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2]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人在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更替。正是人的需要和利益的不断产生与满足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3.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手段,更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类创造财富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实现自身的解放。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手段与目的的辩证统一。对此,马克思曾作了很好的说明:“(1)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2)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自为的存在)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为他的存在);(3)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13]列宁也曾指出,“‘历史’可不是利用人作为工具以达到自己目的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它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4]。

4.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所追求的崇高社会理想,而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9](p53)他们认为,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活动的一种自觉自主状态,是人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束缚和限制的摆脱与超越,是不断提高自己改造世界的能力,不再盲目受自然的摆布;是不断突破社会条件的限制,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是不断超越自我,提升自身的能力。恩格斯在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之初就曾指出,应当“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15]。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多方面的协同发展,包括人的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个人需要的全面发展,个人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等。马克思晚年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和认真总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6]。

100多年过去了,但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原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时,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闪耀着真理的光辉。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主体观、动力观、目的观和自由全面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我国社会治理所应坚持的以人为本思想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根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真理性和生命力的科学前提。

三、一脉相承:思想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我国社会治理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与思想中以人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在批判吸收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具体包括以下3方面内容。

1.人民动力观

人民动力观是思想中以人为本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的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7](p1031),就是其人民动力观的生动写照。早在1920年代,就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提出了民众大联合的思想,认为改造社会之黑暗、拯救人类之苦难的力量就在于民众大联合;他还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民众大联合的胜利,为中国革命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抗日战争时期,认为人民群众的坚决斗争是抗日战争的不竭动力和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他认为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抗日战争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18]。解放战争时期,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19]的著名论断,因为“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19]。广大人民群众不但是推动革命前进的力量,也是保护革命成果的强大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强调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认为社会财富是由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创造的,“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以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20]。

2.人民民主观

人民当家作主是贯穿于思想以人为本思想的一条主线。民主问题一直是思考的历史性课题,他强调要尊重和保障人的人格和尊严、平等和自由、生存权和发展权,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享有真正的民利。领导建立了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强调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保证人民的民利,人民民主是人民内部的民主与人民对敌人的的统一,对敌是保障人民民主的前提条件。1954年颁布的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人民代表大会的政权组织形式,从法律和组织上保证了人民的各项民利,包括人民的管理权、监督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实行革命人民的民主,它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旧民主是不同的,它是更广泛的民主”[21]。人民代表是人民自己选出来的,要让人民代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要让每个民族都当家作主,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对待派问题上,要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流于形式。

3.人民利益观

人民利益观是思想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它要求我们在思想上和工作中,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把人民利益放在至高位置。的人民利益观可以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说:“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7](p1094-1095)他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外,党没有其他任何特殊利益。“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7](p1004)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出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群众路线是人民利益观的必然要求,指出群众路线要体现在党的方针、政策和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中,它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他曾说:“我们是以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7](p864,p1096)

虽然后来在探索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丢弃了自己的一些正确思想,但这并不能否定以人为本思想的正确性和历史地位,它是我国社会治理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如果说经典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我国社会治理以人为本思想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根基,那么可以说思想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为我国社会治理以人为本思想搭建了框架。

四、发展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创新

以人为本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的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基本价值取向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对我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扬弃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经历了从邓小平理论中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及其实践,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再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对我国社会管理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新理念,至此,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理论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1.邓小平理论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在社会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体现

邓小平理论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思想集中体现于其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及实践中。邓小平曾指出:民主政治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在政治上充分发扬民主,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事业的权利,享有各项公民权利。”[22]他积极倡导和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利益标准;对于政治文明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对干部人事治理要求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党员干部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实践上,邓小平紧紧围绕解决民生这一体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主题,并贯彻在各个方面。政治上,贯彻人民民主主题,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确保社会稳定。经济上,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重新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准确界定,得出国家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落实按劳分配的政策,确保人民利益,积极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为改善民生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保持国家稳定。文化上,贯彻以人为本思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知识的重要作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做出优先发展教育这一重大决策,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维护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管理思想充分体现出其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我国社会管理以人为本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正确判断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把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新的经验加以概括、总结而形成的,是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现实问题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了完整的表述,他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个代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核心是人民的利益,其中,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贯穿着人民主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人为本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

3.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管理以人为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以为代表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在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以及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发展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要求而提出的新的命题。

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作出了准确的界定: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指导思想,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中内在地包含有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等科学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核心思想当然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这是合乎科学发展观理论逻辑的。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思想为核心,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在社会管理上,就是要调整社会矛盾,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以人民和谐为表现,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保证,让全体人民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通过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从十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标志着我国以人为本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深化与创新

2012年11月8日,在中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第一部分在对我国社会建设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时提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23],并从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总结了我国社会管理的具体创新性举措。这些举措无不是贯彻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结果。在报告第一部分的最后,对以人为本思想在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地位加以强调,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际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3]。报告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第六分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提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增强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能,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23],努力建成一个“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可以看出,十报告中已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管理所发生的重大变化,那就是随着“社会碎片化”问题的出现,社会组织等主体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应该充分加以重视和运用。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事业全面深化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盛会,全会以高昂的姿态宣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3]。“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23],这里与十报告相比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把“社会管理”转化为“社会治理”的提法,笔者赞同有的学者的说法:将“社会管理”转化为“社会治理”,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体现出我国在社会建设方面思维方式的调整。第一,“社会治理”说更能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要求;第二,“社会治理”更好表现出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如社会组织等之间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良性互动关系,这也是社会治理取得良好效果的内在要求。“社会治理”理念是我国在社会建设实践中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对于如何推进社会治理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民主”,“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24]至此,我国以人为本的创新社会治理理论得以形成,创新实践活动得以更充分的开展。

总之,我国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底蕴,它建立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坚实理论基础之上,与思想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一脉相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构成。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价值取向,是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春秋〕孔子.尚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5:75.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367.

[3]〔战国〕荀况.荀子[m].安继民,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110.

[4]王洲明,徐超.贾谊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5]〔汉〕刘安.淮南子・诸子集成(第3册)[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163.

[6]赵守正.白话管子[m].长沙:岳麓书社,1995:393.

[7]〔汉〕王符.潜夫论・诸子集成(第4册)[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

[8]〔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1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5.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1.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9.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98.

[14]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9.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9.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17].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2.

[19].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95.

[20].文集(第6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57.

[21].文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37.

[2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社会治理思想篇9

关键词:法学;刑罚;酷吏;社会现代

刑法学的奠基者贝卡里亚在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的总结中写道:“从本质上来说,刑罚应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规定的。”贝氏主张刑罚应当宽和,刑罚最残酷的国家和年代,往往就是行为最血腥、最不人道的国家和年代。我们可以参考秦汉之交的历史来印证此言非虚。秦政被称为“暴秦”,“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汉取代。汉初号称奉行“黄老之道”,与民休息,但刑罚的严酷程度并未削减,社会上随处可见受刑罚后断手断足之人。虽不断有人提倡刑罚宜宽平,但主流是重刑化,著名的“五刑”为其代表,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宫刑众所周知。《白虎通义》中说:“设刑罚者,明有所惧也。”又说:“刑所以五何?法五行也。大辟法水之灭火,宫者法土之壅水,膑者法金之刻木,劓者法木之穿土,墨者法火之胜金。”五行说成了五刑的理论依据。严刑峻罚使人动辄得咎,既破坏发展社会生产的能力,更谈不上人的自由和尊严。同时,“徒法不足以自行”,中国素有“刑乱世,用重典”的说法,这里关键在于“用”字,酷刑必得依赖心狠手辣之辈施行,从而滋生出一大批所谓“酷吏”。

《史记》“酷吏列传”记载了汉武帝时宁成、周阳由、张汤等十个以凶狠残暴著称的官吏,“此皆以酷烈为声”。这些人所任职之处,其治下民众往往破宗灭家。如周阳由“所居郡,必夷其豪”。王温舒任河内太守,“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罪大者灭族,罪小者处死,流血十余里,家中财产完全没收。义纵做南阳太守,“南阳吏民重足一迹”,即叠足而行,走路只敢留一条脚印,后来又做定襄太守,一天就上报杀人数目四百余人。酷吏在当时条件下出现有某种必然性。司马迁说秦时法网严密,却造反四起,“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不能胜任。汉初法度宽简,“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然而到武帝时,出于打击诸侯、对外战争以及各项大规模开支等事项的需要,必须加强集权,聚敛财富,“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上”,然而“民背本多巧,奸轨弄法,善人不能化,唯一切严削为能齐之”,酷吏遂作为最得力的工具而潮涌。他们兼并豪强,惩治贵戚奸吏,为朝廷增加财力,治下区域的社会治安往往随之好转。如郅都任济南太守,“行法不避贵戚”,“居岁余,郡中不拾遗”。王温舒任广平都尉时,“齐赵之郊盗贼不敢近广平”,后来复为中尉,对犯法的人必定穷究其罪,打得皮开肉绽,烂死狱中,以至管辖范围内的奸猾之人都隐伏不敢出来。这样做固然能强化皇权,保持国家的统一,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恶劣影响。

酷吏往往巧言令色,表面忠诚,内心奸诡,法令只是他们投机钻营、谋取私利的器具,公正廉明无从谈起,极大败坏了社会道德与官场风气。张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他所处理的案件,皇上想加罪,就交给严酷的监史办理;皇上想宽恕,就交给执法轻平的监史;如果是豪强就玩弄法条进行诬陷;如果是平民百姓,虽然按律应当判刑,则常常请皇上宽释。而王温舒与他相反,“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有权势的人都为他宣扬名声,称赞他的治绩。周阳由“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汲黯出名的强狠,与周阳由同车时竟不敢与之同坐。宁成为人好胜,做小官时一定要欺陵长官,做长官时操控属下就象捆绑湿柴一样随便,“其治如狼牧羊”。杜周办案仿效张汤,有门客责备杜周:“君为天子决平,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狱者固如是乎?”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他等于直接承认自己就是要只以皇帝的喜怒为办案原则。我们知道,法律适用的过程离不开解释,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上最重要的环节,解释论证的能力最能考验法律人的素养。酷吏们为了迎合上意陷人于罪,舍弃了起码的操守,在法律适用逻辑三段论的大前提即法律规范的解释上任意强解,又在小前提即具体的案例事实中无限上纲,在当时刑罚严峻的背景下,往往使轻微的案件亦得出置人于死地的法律结论。在曲法妄为的同时,很多酷吏也不忘大肆捞钱。王温舒死后,“家值累千金”,“其吏多以权富”。杜周开始当廷史时,只有一匹马,配备也不全;等到他位列三公,子孙都当了高官,“家訾累数巨万矣”。酷吏的执法方式深得武帝赞同,书中屡次说赵禹、张汤、尹齐等人“(皇)上以为能”,不吝超迁;杨仆“以严酷为主爵都尉”;减宣“杀者甚众,称为敢决疑”,“为御史及中丞者几二十岁”;“天子以为(杜周)尽力无私,迁为御史大夫”。上行下效,各级官吏都趋向酷烈,任意执法,试图以此谋取进身之阶。自宁成、周阳由之后,“大抵吏之治类多成、由等矣”。酷吏们趁势延揽大批爪牙,如“刻深吏多为(张汤)爪牙用者”,以方便他打击大臣,自我邀功。王温舒后来居上,调出名的豪强和凶吏与他共事,收买告发罪状的情报,“其爪牙吏虎而冠”。张汤又和赵禹制作“见知法”,让官吏互相监视,相互检举,由此告密成风,人人惴恐,“用法益刻,盖自此始”。

对于酷吏办案一味重刑的后果,汉昭帝时路温舒在《尚德缓刑书》中也有精彩描述:官吏们相互驱使,把苛刻当严明,严厉就有公道的好名声,而公平的则多有祸患,所以官吏们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也要想尽办法置疑犯于死地。为了得到口供必用酷刑,“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疑犯忍受不了只得承认官吏指使其招供的罪行。我们在内蒙的呼格吉勒图案中看到的正是这幅场景。案卷上报后,看到如此明显的罪状,即便上古的皋陶也无法驳回。于是酷吏们办什么事都马马虎虎,其危害不局限于司法领域,更溢出到整个社会。在《史记》中可以看到,由于办案多诋毁严酷,使各阶层特别是普通百姓都遭受意想不到的灾难,无辜被杀,冤狱横生,贪官污吏反而趁机鱼肉百姓,社会出现了老子所谓“法令滋章,盗贼多有”的局面,“吏民益轻犯法”,“百姓不安其生,骚动”,大的团伙数千人,称王称号,攻打城邑,小的几百人,抢劫乡村无数。朝廷无可奈何下颁行“沈命法”,规定官吏没有发觉群盗或没有捕捉到规定数额,有关的二千石以下官员都要处死,遂导致地方官有盗贼也不报,上下隐瞒,逃避制裁。九卿之官碌碌无为,只求无过保位,顾不上其他政务,很多要事都逐渐败坏荒废了。在武帝当政时,已有不少有识之士痛斥酷吏。周亚夫为丞相时就不愿重用赵禹,认为他执法深重严酷,不能在大的官府任职。汲黯更当面痛骂张汤“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不然就会“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而酷吏自身往往被别的酷吏反噬。周阳由弃市,王温舒灭族,宁成被义纵破家,张汤更是千夫所指,“公卿以下,至于庶人,咸指汤”,终于在被对手告发后于狱中自杀。唐代的来俊臣亦是著名酷吏,有“请君入瓮”的典故,最终也被武则天下令处死。梳理这段历史可以发现,严刑峻罚只能收一时之效,决非长治久安之计。贝卡里亚说:“人的心灵就像液体一样,总是顺应着它周围的事物,随着刑场变得日益残酷,这些心灵也变得麻木不仁了。”因而长期处于酷刑之下的民众,其精神状况常常是病态的。残酷性还导致罪行与刑罚之间的关系不符合人类的正义感,刺激产生更多的犯罪。一种正确的刑罚,它的强度只要达到使罪犯丧失既得利益从而足以阻止人们犯罪就够了,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多余和蛮横的,不仅不能贯彻正义,反而徒增纷乱。

社会治理思想篇10

【关键词】社会工作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助人自助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44-01

作为我党的一种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创新。高校中应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与时俱进,通过科学发展观引领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真正使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得到满足。社会工作通过科学的价值理念、方法进行助人服务,工作的目的是对服务对象的潜能进行充分的挖掘,提高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工作领域发现了新的视角,社会工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原则的落实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高校中的体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创新

(一)应对大学生自身的变化缺少创新

高校中的大学生各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社会发展转型期带来的生活方式和利益关系等方面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影响着衙门的思维方式、道德水准等,如果这时高校仍然按照传统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会产生与预期效果相背离的作用。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各种有害信息,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正面对巨大的阻力。

(二)教育工作者在专业化发展方面缺乏创新

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受到人际交往、学习压力、贫困因素等问题的困扰,而且问题还在层出不穷的出现,这些问题带来的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思想问题,甚至可能会掺有一定的政治因素。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找对这些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进行解决。但是现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教育方式非常死板。面对这些现状,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创新专业发展。

二、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理论相结合

(一)与社会工作中“以人为本”原则相结合,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树立平等待人的思想政治理念

社会工作重在尊重当事人,将这种观念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也应该以尊重大学生为首要前提。很多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以居高临下的位置看待学生,学生只是扮演接受教育的角色,与社会工作结合以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真正尊重学生,摆脱以前居高临下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感受到教育者的人文关怀,更好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与社会工作中尊重人的理念结合,改变传统管理理念,树立服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社会工作的理念是服务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充分吸收这种理念,以尊重人、平等待人为教育工作进行的前提,树立服务意识,在对大学生进行服务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融入到教育工作中,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性”,不断强化服务意识,与大学生的个体需求相结合展开服务工作。设身处地站在大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他们收到服务意识等方面的感化,逐渐培养一种服务社会、关心他人的意识。

(三)与社会工作中“助人自助”思想相结合,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树立全新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的过程,高校中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强调灌输与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总是幻想能够替大学生解决他们思想或者行为上出现的问题,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大学生的自助。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下,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应将社会工作中“助人自助”的思想引进来,不断培养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引导大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互相教育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三、结语

社会工作的主要理念是以人为本采用专业的技术与方式协助社区、家庭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达到人格健全的目的。充分借鉴社会工作的策略与手段,帮助出现问题的学生形成更高的生活能力,这样不仅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得到提高,同时也为高校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拓宽了思路。

参考文献:

[1]孟佳琳.社会工作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