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十篇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十篇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2:41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篇1

关键词: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本途径

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极其重要。所谓人文素质,在广义上讲,指的是一个人称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包括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主义精神,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中。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在中小学校,对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如何更好地将人文素质教育贯彻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笔者认为,以下几种途径值得推广。

一、通过语文、品德等课堂教育树立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人生观

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而言,语文和思想品德等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对于树立学生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这些课程的教授,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掌握人文教育中的精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不断成长。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和美育功能。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提高认识、训练思维、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完善人格。比如,语文教师在进行《孔融让梨》这节课的讲解时,通过让学生充分了解孔融让梨中孔融那种尊老爱幼、懂得谦让的美德,帮助学生培养相关情操。又如在语文课上,教师讲授《云南的歌会》这节课时,通过对云南这个具有典型少数民族特色的省份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壮美河山,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多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了解到中国各民族中的文化瑰宝。语文课的这些内容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开阔了知识和眼界,促进了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相关内容的学习。

二、通过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在中小学课堂中使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更加真实,学生学习也获得很大的视野。人文素质教育配合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更直观地接受相关知识。比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抗日战争相关方面的教学,通过引入纪录片中的图片和视频将整个抗日战争史完全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相关方面的学习真正了解到抗日战争的原貌,增强了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文主义情怀。

三、通过评比和表彰等活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

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表彰、评比等活动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促进中小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所谓评比,指的是学校通过多种活动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学习进行评比,推选出在这一方面优秀的学生。所谓表彰,指的是在日常的教w和工作中对学生的一些优秀行为进行评比和表彰。比如,对于助人为乐、刻苦学习、勤俭节约等行为进行评比,加大对好人好事的宣传,让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不断贯彻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被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所感染。通过宣传,学生了解到人文素质教育在其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理念、优秀的品质和道德修养,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笔者曾经所在的一所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文明星”“学习星”“劳动星”等模范星活动,被评为模范星的学生在走入社会后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四、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文主义环境

在中小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离不开良好的人文主义环境的构建。在学校内,可以通过在校内走廊、楼道安装一些中国传统典故、中国历史上一些名人简介等宣传栏来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主义环境。每年可以根据教学安排设定爱国主义宣传日、好人好事宣传日等特殊的日子,不断构建一种积极向上、校园里到处充满人文主义情怀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校园学习的日子里浸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

中小学阶段对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极其重要。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应试教育不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是看重分数而忽略对自身人文主义情怀、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文素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已经成为教育的重点。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人文主义教育的养成培养对于促进学生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各级中小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人文素质教育知识,使学生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柴一森.浅议中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J].学周刊,2017(6).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篇2

关键词:艺术教育;素质教育;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121-01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对于素质的理解,基本趋于两种解释:素质既指人的先天生理心理禀赋,又指后天习得文化的内化而成的素养,所以素质的第一层含义就是指先天生理心理禀赋与后天获得的文化素养的“合成”结构;第二层含义是指这种“合成”结构达到某种质量水平,具有某种价值指标意义。从本质上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劳动技术素质教育等方面,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的全方位的教育。在应试教育中往往侧重于受教育者智力的发展,忽视素质教育,造成个人素质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而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使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素质教育应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而具有独特功能的音乐欣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二、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是充满活力的艺术,可以激发与深化受教育者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音乐教育中审美活动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愉悦性,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记忆,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它通过以情感人、以声动人的方法,来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可以用音乐情感培养出具有音乐情商的人。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音乐教育就是通过对音乐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它的教育作用也是其他艺术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说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三、高雅艺术进校园

普通高校都很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高校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在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协同过程中,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生理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下面就中央民族乐团赴河北大学专场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普及民族音乐艺术的音乐会进行介绍高校中如何普及音乐艺术教育。

2011年6月3日下午,高雅艺术进校园之“庆建党,迎校庆”中央民族乐团赴河北大学专场演出在我校多功能馆举行,前来我校的中央民族乐团是由庞大的民族管弦乐队和民族合唱队组成,拥有一批卓越的艺术家盛装出席。乐团团员娴熟的乐器演奏技巧,悠扬动听的曲目,令到场观众如痴如醉。整场演出包括管弦乐、二胡演奏、笛子独奏、琵琶独奏等11个国内外经典曲目,让全场师生观众尽情享受了一场民族音乐的盛宴。演出在民族管弦乐曲《庆典序曲》中拉开帷幕,艺术家们用饱满的热情、精湛的演奏技术诠释着乐曲的内涵。由国家一级演员唐峰领衔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国家一级演员张斌的笛子独奏《牧民新歌》,曲调悠扬,委婉动听,令观众如痴如醉;以西洋乐器大提琴与民族乐器二胡合奏的流行歌曲《台》,新颖又独具风情,引来不少在场大学生的低声合唱;“2009年星光大道无冕之王”陈建强带来的原生态演唱《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抑扬顿挫,浓郁的陕北风情使现场气氛一度陷入高潮,高雅艺术以美的形象、美的韵味、美的形式感染了每一位现场观众。一个半小时后,11首歌曲演出完毕,但精彩的演出使到场人员意犹未尽,自发站起热烈鼓掌。曲毕,在观众的邀请下,乐团又加演了《花好月圆》及《拉德斯基进行曲》。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精髓和积淀,蕴涵着深刻的审美内涵和教育内容,这此民族音乐的盛宴正是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普及与当代大学生,并给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的起到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同学们在走进民族音乐殿堂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为进一步丰富审美体验、提升自身修养,从而培养和塑造高尚的人格、纯洁的心灵、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在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基础上,对普通高校的艺术素质教育的普及与实施以及教育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与介绍,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生理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篇3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现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夯实法制教育的实践基础,所以在创新探索过程中也应有所传承。目前法制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包括如下内容。

(一)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即能成就的事业,必须在实践中方能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因如此,需要耗费巨大资源的法制教育,仅仅依靠一两个高职院校的单薄力量,难以整体上提升法制教育的水平。所以,笔者提出各大高职院校可以围绕法制教育展开校际间的合作,即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硬件乃至资金支持方面,携手共创,实现资源共享。这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整体法制教育质量的实质飞跃,还能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二)师生联合,营造法治氛围

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有途径中已经提及师资队伍的优化以及教学方式的完善等内容。但又如何链接优质师资,顺利将完善后的教学方式得以真正落实,获得当代高职生群体的内心认可,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认为,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心需求,实现畅通无阻的师生交流,并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所在,两者实施效果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法制教育创新探索成功与否。

(三)授人以渔,发挥网络威力

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职生大都精通网络,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不容小觑。因循守旧、固步不前的法制教育,极易触犯到高职生的逆反心理,导致恶性循环。充分利用当今高职生群体强烈的猎奇心理及爱好网络的特质,从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网络化建设左手,并引导学生从信息庞大的网络中搜寻法制教育的相关内容,激发其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和爱好,授人以渔。换而言之,充分利用网络威力,能使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变得切实可行。

二、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创新途径实施措施

承前所述,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途径的三大创新探索若能在现有基础上加以贯彻施行,必能充分发挥“依法治国”的积极作用,在秩序、人权、正义及效益方面大获其效。因此,切实贯彻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三大创新途径作为关键所在,必须予以重视。首先,要想实现校际合作、达到资源共享,必须加强各大高职院校对于法制教育的统一认识。众所周知,如今“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又因“能力是素质的外显,素质是能力的保证”,因此,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法律素质。所以,只有各大高职院校对此有着深刻而一致的认识,才能积极展开校际合作、坦诚布公地接受资源共享。其次,师生联合离不开校方的搭桥引导,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更离不开校方的大力支持。就师生联合而言,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场地条件的配合,校方“搭桥”角色的支持不容忽略。而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则是校方持续推行法制教育的效果见证,如每年的法制宣传月,定期的模拟法庭、法院旁听及法律知识竞赛等,都是校方努力引导的体现。再次,高职院校法制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应以“授人以渔”为核心理念,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令高职生虚心接受,这也是法制教育途径创新探索的最终归宿。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的高职生为例,在讲解食品监督管理内容时,可适当穿插有关《食品安全法》、《刑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同时在《法律基础》的限定课时中,演示案例全过程,教会学生运用法律的方法,即“授人以渔”。在这过程中,利用高职生热衷网络的特质,激发学生兴趣,发挥网络威力,从权利义务角度优化课程评价基准。唯此,法制教育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三、结语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篇4

关键词:地理教学;实施途径;兴趣;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因此,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教育的过程。

一、发散学生思维,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问题往往是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最好手段,是体现过程优化的有效载体。地理教学中针对一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坚持时间短的特点,采用提问题能使学生整节课围绕老师思考,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地理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一方面可由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行设计,另一方面,可由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为引子来逐步引导学生。基于这一认识,例如,在教学和地震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以大家所熟悉的四川汶川地震为例,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此地为什么会发生大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地震?还有哪些地方可能发生地震?要求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带着问题一一阅读解决。还要求学生从新的角度,或反向等不同途径来进行思维,大胆地想象各种问题还有没有可能有其他答案,提供学生一定的思考余地。一堂课下来,可以想象采用这种创设问题的方法,不但学生能及时地掌握地震的有关系统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能力。此外,还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事实上,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特点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参与机会。

二、深入钻研大纲、教材,加强教研工作的力度

近年来,拟订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和中学地理教材改革的步伐很快,今后还将继续改革。要适应这一变化,广大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地理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明确地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途径和方法,使地理教学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标准。

教师要特别重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各知识点在结构中的地位,明确它们所处的层次和讲授的深度和广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实施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地理教学的实践必须有理论作指导,才能健康顺利地发展。目前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都是在新的教育理论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研活动应注意把教学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教学时能够力求选择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课堂教学的信息反馈和总体控制,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平衡,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和地理教研员,要及时发现和推广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经验和做法,努力牵线搭桥,沟通信息渠道,提供条件,达到相互学习、共同研讨提高的目的。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创造良好的地理教研环境。要加强和改进教研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教研活动的质量,使教研活动真正成为教师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基本形式。应在备课、讲课和评估诸环节上制订一套科学的管理和实施方案,以引导和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

三、于地理双基教学落实中,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没有知识的积累,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能力,知识就成了死水枯木。因此,落实双基教学,优化地理教学过程意义重大。毋庸讳言,能力的高低,归根结蒂在于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这就要求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夯实,对各知识点的学习要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改变以往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做法,切不可再搞死记硬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附图、插图、各类专题地图、自然景观图、寓意深刻的漫画和各类图表,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实在每堂课的教学中。另一方面,要构建学科主干知识体系,培养学科内的综合能力,理清学科内知识的层次脉络,使之系统化;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之结构化;总结地理事象的分布、运动及变化规律,使之规律化:运用各种图像、图表、地图,做到图文结合,使之形象化:联系有框图、比较有表格,使之技能化。实现“五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综合分析、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多种能力的形成过程。例如,掌握了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就可以用它来分析气旋和反气旋、大气环流、洋流的运动偏向及河流对河岸的冲刷情况;把外力作用中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把自然带分布规律中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进行比较,总结出纬度地带性是以热量为基础,而经度地带性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关键所在等。

四、围绕素质教育的主题,积极开展地理教学改革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军。广大地理教师应尽快从因高考出现不谐之音造成的失落心态下解脱出来,挺起腰杆、振作精神,很好地顺应全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潮,以新的机遇、新的起点、新的追求,积极开创地理教学的新途径,努力探索地理教学的新模式,使非高考科目的地理教学能抢先一步走出“应试教育”弊端造成的误区,以结束那种狭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死板单一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危害,大刀阔斧地进行地理教学改革。当前,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这一主题,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应注重以下十个方面: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知识的形成与品德的培养并重;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会学习并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并重;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并重;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并重;必修课与选修课并重;教材改革和教法改革并重,努力使中学地理教育成为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总之,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又十分注重实际应用,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它,我们教师要以教学过程优化为落脚点,实现地理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参考文献:

[1]?袁建君.变式在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

[2]?李晴,杨娅.试论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原则与途径[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篇5

关键词:化学实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途径

在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整体效益,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和转变实验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化学实验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的活动过程。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经常让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欣赏感受化学美,就会消除对化学的误解,激发探索化学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的情绪,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1.化学的学科特征决定化学实验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能力有效途径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和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化学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征,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化学实验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方法

化学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物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人们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目的,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知识和实验手段,有计划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化学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提高学生能力的过程。当化学实验被用作发展学生能力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为提高学生能力的优点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动脑动手,体验科学家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研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实验这个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运用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将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和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运用化学实验,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智能。

1、改变传统的室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情况下,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讲完新课后进行的,而且大多是让学生重复教师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只是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属于验证性实验。它有如下弊端: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挫伤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把学生的智慧、手脚束缚得死死的,不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反正书上的结论是正确的,做不做一回事。”“如果实验事实与书上有矛盾,照书上写的填不会错。”这些想法反映了学生们的惰性和无可奈何。但现在的探究性实验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这就要求他们认真、正确地操作,仔细敏捷地观察,忠诚老实地记录,谁不认真谁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实验的基本品格;有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探究式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直接地让学生去掌握前人的科学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像以前的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探究规律、发现真理。例如,我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事先准备了如下药品:碳酸钠、碳酸钙(石灰石或大理石)、纯碳酸钙粉末、稀盐酸﹑稀硫酸,分为以下几组实验:(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2)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3)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4)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5)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让五名学生到前面来依次分别做这五个实验,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为什么?根据化学实验的原则和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中的优选标准:效果明显;绿色化,操作安全,污染小;装作简单;易操作,用药少;步骤少,时间短等标准。在经过讨论之后,同学们得出共同的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适合。从而不仅使学生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而且也使学生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灵活变通各种实验,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篇6

【关键词】高职生;协调创新;法律素质教育

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高职生法律素质的质量水平不仅关乎其自身发展,同时也对周围人群起到辐射和示范效用。但是,近年来关于高职生犯罪的事件在社会中影响恶劣,在高职院校中还普遍存在高职生违规违纪现象,高职生法律素质现状不容乐观。2012年11月教育部出台《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因此,加强高职生法律素质教育,改善并提高高职生的法律素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任。

一、高职生法律素质教育的现状与途径不足

(一)未能准确把握时展的步伐,未能结合职高生群体的不同特征,灵活调整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查阅高职生法律素质教育相关文献,法律素质教育方法大致包括了独立地位的认可、师资队伍的优化、教学方式的完善以及教学内容的调整等。对此,笔者认为这些现象传达了两个危险讯号:一是反映出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途径“流于形式”、难起实效,二是折射出有关法律素质教育途径的探索视野受限,有机械化操作的嫌疑。因此,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途径的创新必须紧紧跟上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还必须结合职高生群体的不断变换加以区别对待。

(二)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现有途径实效发挥的障碍在于各种途径均自成门派,未能共同发力,自然难成大势。从众多有关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的现状讨论来看,法律素质教育展开的途径虽多,却往往效果欠佳。法律素质教育现有途径发挥实效的范围有限,如独立地位的认可解决的是政策定位问题,但师资队伍的优化针对的则是高职院校内部结构问题。虽说大小范围结合能够得到一定效果,但是缺乏主线引导的途径就难以共同出力,难以实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三)法律素质教育的现有途径虽说面面俱到,但是能够自上而下、持之以恒地落到实处的高职院校,屈指可数。这也是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现有途径未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取得成就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与其说把握时展的脉搏进行法律素质教育途径的创新探索,不如说是在主线牵引下,想法设法将法律素质教育关涉的种种途径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的持久实践。

二、协调理念下高职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一)协同校内各个部门,营造法治氛围促使高职生法律素质提高。法律素质教育不单是思政部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务,而应该是校内各个部门共同的任务。营造法治文化氛围,需要学校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场合或者条件,尽职地充当好“搭桥”角色,而法治文化氛围的营造则是自上而下、坚持不懈推行法律素质教育的效果见证,其中自然少不了学校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如充分体现法治文化气息的法制宣传月,定期举行的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都是在各个部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才能够得以长存并不断发展的成果。

(二)协同其他学校,开展校际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开展高职生法律素质培养。要想实现校际合作、达到资源共享,必须加强各大高职院校对于法律素质教育的统一认识。众所周知,如今“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们的综合职业能力”,又因为“能力是素质的外显,素质是能力的保证”换句话来说就是,高职教育的核心在于塑造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这其中也就包含了最为重要的法律素质。在我国逐步融入法治社会的进程中,高职生群体法律素质的塑造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中心任务之一,而且各大高职院校高职生群体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唯有努力形成共同的法治文化大环境,高职院校法律素质教育的任务才算得上见其效。因此,只有各大高职院校对此有着深刻而一致的认识,才能够积极地展开校际合作,才能够坦诚布公地接受资源共享的无私结果。

(三)协同社会,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方针,拓展法律素质教育的载体和方式,增强培养的实效性。聘请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和行政执法部门具有丰富办案经验的专家或人员到学校讲座、培训、辅导等,不但能够弥补学校教师缺乏办案实践经验的缺憾,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对教材理论的感性认识。建立多种形式的法律素质教育基地,定期带领学生到基地接受现场教育,通过工作人员的以案说法、违法犯罪人员的悔改表现,反面的警示教育与学校正面的灌输教育相辅相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加强家校联手教育。学校要与家长保持经常的沟通联系,以利于及早发现、及早教育、及早纠正苗头性问题,尽全力将违法犯罪行为消灭于思想萌芽状态或违法初始阶段。开辟网络课堂。高校应重视利用互联网快捷灵活的优势进行法律素质教育,如开设论坛、辩论、咨询等方式,指派专人以QQ、博客、邮箱、短信、在线交流等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引导学生关注法制时事,牢固确立法制观念。

参考文献

[1]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n].北京日报,2011-40-25(1).

[2]肖文淦.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08.

[3]李珂.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2).

[4]曲丽娟.试论大学生的法制素养及教育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篇7

(1)主体的同一性。

素质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来到学校为什么?成人、成才;到了学校做什么?求识、求技;将来离校做什么?立业、创业的三个什么,告诉我们,应在尊重学生主体性,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环节,以人为本是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学校不论开设什么专业,也都应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重视开发思维,启迪智慧,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在学会专业的同时,还要学会求知、做人、生存和与人共处。二者的主体是高度同一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该成为学校至高无上的办学信念。

(2)目标的同向性。

教育终极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就业者,还要培养更多有创造力的创业者。正如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的: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的作用。可见,培养创业者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有效地培养未来人才的创业能力,也是我国顺应时代要求和世界竞争、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能力强弱,反映了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强弱,而这恰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说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

(3)功能同效性。

创业教育的着眼点,是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彻底改变教育脱离时代、社会、生活的弊端,使教育更加贴近现实,更加贴近人生,使人的生活质量更高,人生更加完美。创业教育落脚点是社会实践性,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决定了创业教育除了要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以外,还要使之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强者和创造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业教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终身发展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些功能与素质教育所突出的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起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

2.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具体的培养要求和培养途径等方面却各有差异

(1)从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上来看,素质教育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突破口,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化,是素质教育顺应时代要求的更高层次的定位。

创业教育作为“第三本教育护照”,其目标指向则更为明确和具体,是创新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和实用化。

(2)从功能体现上来看,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不能替代素质教育,但从素质教育到创新教育再到创业教育,我们可以发现,大学为社会服务的使命感在增强,文化传承到文化创新的转变力度在加大,对开创性人才的培养在更加重视。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篇8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的基础上,调查和分析当前高职数控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阐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探讨加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与措施。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及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工作重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200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上面的表述可以看出,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素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和个性差异,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具有时代性。素质教育要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紧紧跟上数控技术发展的最新时代,为适应数控的发展而开展素质教育。二是具有全体性。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强调要为全体学生开展教育。三是具有综合性。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是具有主体性。关注素质教育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和创造力发展开展教育。五是具有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和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现状 

 

对于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以及实施途径等方面,人们在认识上还比较模糊,在素质教育的工作中难免存在一些误区,特别是从许多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开展情况来看,滞后现象尤为明显。而且,高职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自我管理意识差以及综合素质较差的特点,导致在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难度很大。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应如何定位、如何开展已成为目前教育界的一个难题。 

 

三、素质教育培养方法与途径 

 

我院的数控技术专业在2001年被评为部级示范性试点专业。专业设置之初就根据当地的国有企业数控设备使用现状和需求,在专业设置中注重了素质教育的培养方法和内容。 

1、通过社团活动,增强学生身心承受能力。 

增强高职学生的身体素质,尤其是增强心理素质高职学生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目前多数高校通过体育课,组织运动会,兴趣社团等形式较好地完成了增强高职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甚少被注意或者被忽略,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引发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增强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主要通过集体活动的教学方式,集体活动具有调节和治疗心理障碍的作用通过集体活动,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高职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其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 

   2、第三学期,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目前,高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尤其是实际工作能力较差,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脱离教育实际需要,即使是实践性很强的实习,也是浅尝辄止,几乎流于见习形式,造成了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过少的状况。因此,制定在企业开展第三学期的实习实训,引导高职学生实践。 

首先,社会实践要与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使社会实践成为高职学生树立理想磨砺意志锻炼自我的重要场所。 

其次,社会实践要与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让高职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掌握本专业的实用技术再次,社会实践还要与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创造就业机会相结合,通过安排毕业生到相关企业单位实习,使之更好地了解自我接受锻炼,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 

另外,可以通过邀请企业人士或先前的优秀毕业生来校作报告等形式,向高职学生传授实习经验,并且鼓励高职学生与有关人士进行交流,获取他人的经验对于专业知识水平,技能水平比较差的高职学生,要特别要加强这个环节。 

3、通过各种竞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将过于重视他们的专业知识素质的培养,甚至造成了专业知识课程过深过剩过专过窄,而其他基础学科方面的知识则不连贯不完整,缺乏除专业知识外的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于是很多高职学生不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高素质高职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文化素养是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 

恰当选择素质教育途径,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把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战场,突破了传统的概念,内涵不断扩展,并延伸到岗位、企业及社会,具体培养目标为培养情感、态度,训练技能技巧,传授知识等组织形式,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因此,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应在课堂。 

另外,实践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加强课外兴趣小组和第二课堂活动工作,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其它兴趣与特长。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尤其是假期参加社会实践,使他们及早了解社会、进入社会。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增加了学生的职业认识程度。既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谦虚好学精神,也锻炼了学生勤俭节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学生回到学校后,更能清楚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学习能力极大加强,也为学生毕业后及早就业提供了机会。 

 

参考文献: 

[1] 吴宁乐.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 现状及应对措施 (j).高教高职研究,2007(6);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篇9

[关键词]台湾大陆学校道德教育比较

台湾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同宗同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一些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使得两地在社会制度、经济、文化上又有很多差别。同样的,两地的学校道德教育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也必定表现出一定的共性和特性。面对具有相同文化积淀和历史的现实,对两岸的学校道德教育进行比较,以促其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一、两地学校道德教育目标的比较

1.两地学校道德教育目标之共性

(1)讲究统一性和指导性。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都严格遵照政府统一的道德目标定位来进行教育。大陆学校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执行的道德教育目标均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以党的决议、教育法规、文件形式加以规定,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台湾学校道德教育目标通常在台湾“教育部”统一颁发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标示,一般借助各学段的“课程总目标”、“道德课程目标”及“生活规条”的形式体现。

(2)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大陆的学校道德教育根据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具有针对性的专门目标。新的课程改革下,台湾在实施学校道德教育时,他们也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了适合该学段的德育目标。

2.两地学校道德教育目标之差异

(1)德育教育的政治目标不同。现阶段,大陆的学校以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德育的总目标。

台湾学校道德教育目标体现阶级性、政治性的方式则比较隐蔽。台湾学校道德教育以“育成堂堂正正的国民”、“培养具有道德素质的公民”为总目标,深究其实质,就是为当局的政治服务。

(2)道德能力培养侧重点不同。大陆地区学校的道德教育重视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把知识的传授提到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基本都设立专门的课程,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规范,并且作为必考科目,这在无形中加重了道德认知的重要性。而台湾的学校道德教育目标则从过去的注重道德知识转向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两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的比较

1.两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之共性

(1)继承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内地,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基础,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台湾,各级学校的道德教育都以传统文化、传统道德要求为基本。

(2)与时俱进,增添新的道德因素。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如同社会各种事务一样,道德教育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将一些新的由于社会发展出现的道德因素增添到道德教育中来。如环境道德教育、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道德观念都被两地学校引入教育范畴。值得关注的是,台湾由于相对自由、开放的特点,学校道德教育在注重儒家道德规范教化的同时,还广泛吸纳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的先进观念。

2.两地学校道德教育内容之差异

(1)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同

大陆学校道德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社会形态道德教育和革命道德教育。社会形态道德教育是中国的社会性质所决定,革命道德是在中国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所形成的优良道德,是当今中国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大陆学校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台湾为了大力而广泛地建立对政权认同的社会心理和信仰,为了证明其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正统地位,尤其是为了加强将青少年一代对其当局政府的信任,大力标榜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正统地位,试图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全面阐释来安定政局,结果是儒家文化的大量内容被学校道德教育所吸收。

(2)道德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大陆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更侧重于与社会发展方向保持紧密联系。其道德教育内容基本都是为确保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共产主义方向。台湾学校道德教育内容重视可操作性,表现在:一方面,重视道德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另一方面,重视道德教育内容的具体化,将笼统、抽象的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具体分解,更可操作,更易为学生接受。

三、两地道德教育途径的比较

1.两地学校道德教育途径之共性

(1)开设与道德教育相关的课程实施道德教育

在大陆,各级各类学校主要通过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进行道德教育。比如,小学和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这些课程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系统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各种行为规范的教育。在台湾,道德教育被融合进社会学习领域,教育由单科走向了综合,这一教育任务虽然融人到了各个学科教学中,但基本还是通过课程的方式来的达到德育的目的。

(2)通过实践活动实施道德教育

两地为了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除了开设相关课程进行道德知识的传授之外,基本都会通过一些道德实践,道德活动来践行、检验学生的道德能力。虽然实践的具体形式、方式和内容上有所差异,但“实践”这一作为和途径却二者的共通之处。

2.两地学校道德教育途径的差异

(1)在课程实施设置上的差异

两地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来实施道德教育。但是,大陆基本还是通过专门的德育课程来落实道德教育达到德育目标,其他学科很少设计道德教育的成分和任务,这就使得道德教育没法全面铺开、时时感悟和实践。而台湾新课程改革以来,取消了专门的道德教育科目,将德育的内容和任务融入、分配到各个学习领域、各个科目的教学中去,这就使得道德教育可以全面的开展。

(2)在教育途径上的差异

大陆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一是注重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其健康成长的主要途径;二是重视团队活动和党团建设。这是学校德育工作重要的组织体系和保障。台湾学校道德教育途径主要有两方面特色:一是注重心理辅导;二是注重隐蔽课程建设。它对学生的品格和待人处事态度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在教育方法上的差异。在大陆,学校实施道德教育主要采取的是灌输教育法,即由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授某种思想理论的方法。台湾学校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提倡隐性教育,重视渗透教育。一方面,将道德教育渗透在正规课程中;另一方面,将道德教育渗透在学生的各类活动和学校管理之中。这种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和管理中的全方位渗透式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台湾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台湾在德育方法上,还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王玄武.比较德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郑杭.台湾九年一贯课程中德育课程的转向及其启示.教育科学研究.

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师专业素质专业发展途径

随着母语教育全球化时期的到来,语文教师越来越成普遍关注的焦点。语文教师自身的提升将推动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满足不同学生成长中的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更好地办好语文教育,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本文从教育反思、及时“充电”与“实战演练”三方面的内因,以及建立学习共同体和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两方面的外因来研究语文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发动内因

所谓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较系统的文化知识和语文学科本体性知识、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以及语文教育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方面的素质。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即语文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持续过程。

1.教育反思

首先,不断地反思自身是否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立言”[1],而且要教其如何学会做人——做一个独立思考、质疑和评论的现代公民。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指向对学生终极关怀的培养,而不再是指向急功近利的、目光狭隘的应试教育。

其次,不断反思自身是否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当前语文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理论修养问题。语文教师理论修养的缺乏直接制约着语文教育的发展。[2]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是否建立起系统的语文课程观,即反思自己是否学会了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现代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将它们融会贯通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再次,不断反思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判断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是否得到提升主要是看其语文学科本体知识和能力方面,以及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方面是否得到有机的共同发展。语文教师在高师院校中文系学过的知识与掌握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遗忘,或落后过时,有的甚至成为其专业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的障碍。因此语文教师应反思自己在语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弥补甚至改正。反之,如果一味地满足自身的专业现状,并停滞不前,那是绝对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具有专业素质的语文教师的。只有在不断反思学习中,及时汲取语文学科深层的养料,语文教师才能形成更为有利于自己教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最后,反思自身是否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能力之余,做到加强“外联”。譬如,以班级或兴趣小组为单位展开对当地的地方文化与民俗的涉猎研究,语文教师跟当下的作家、诗人及书法家进行对话,而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法的研究。

2.及时“充电”

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进和发展,唯有语文教师做到及时“充电”,完善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更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才能拥有强大的知识背景和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及时补充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哲学、美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等多方位的知识,才能获得广博的知识,拥有深邃的知识储备。

3.“实战演练”

实践出真知,因此语文教师还要经过严格的“实战演练”。教师本着“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理念,从学生真正的需要出发,在原生态的课堂中,将教学反思后所获得的经验、及时充电后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一起深入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与学生展开友好平等的对话,既不迷信权威,又不盲目依赖已有的经验,而是敞开心扉,以好奇和渴望的眼光发现真实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智慧之花,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这样才能最终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指导者和促进者。通过这样的反复实践,教师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本质之后,才能真正促进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

发动内因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正是在“反思—更新—巩固—再反思—再更新—再巩固”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理论修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才更趋于成熟,语文教师才得以从一个层次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二、借助外因

1.建立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

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3]因此,建立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是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还停留在“单打独斗”的状态,并不利于语文教师群体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其目的就在于扩大语文教师的活动范围,开拓认识视野,营造一种促进其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良好的外部氛围。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由语文学习者及助学者共同构成的语文学习团体,他们之间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完成语文学习任务。通过不断的相互学习、交流和启发带动,语文教师会做到取长补短、知识共享,不仅在学习知识方面受益匪浅,而且在激发创新灵感方面成绩卓著。语文教师在这种互惠性和互动性的学习共同体中,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而且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2.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

要真正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我们就必须确保其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在提升其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方面处于一种瓶颈状态时,一种新型的教师评价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可以给予其必要的促进。它摈弃了传统评价的弊端,作为一种评价理念,其核心就是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将可以从教师专业结构的几个组成部分(包括激发专业热情、坚定专业信念、完善专业知识和能力、明确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塑造专业服务精神等方面)来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可见发展性教师评价对促进语文教师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三、结语

教育的蓬勃发展需要高水平的教师。由于语文教师担负着造就自由、自立、自主的现代公民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因此关注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发动内因和借助外因二者将不失为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我们仍需继续探索具有针对性的、有实践意义的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