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4:03

社区管理知识点篇1

〔关键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知识管理流程;web2.0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166-05

1993年美国学者Rheingole率先提出了虚拟社区的概念,将为了某些共同的兴趣或目标通过特定的媒介有效地跨越地理及政治的界限而形成的人们可以彼此交互的社会网络[1]定义为虚拟社区。internet的兴起使虚拟社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尤其是近年来基于web2.0技术的im即时通讯软件、wiki维基、weblog博客、SnS社交网络服务的崛起。作为互联网中重要的信息载体,虚拟社区的广泛应用为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媒介,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知识交流。在虚拟社区成员知识交流的过程中,一些社区成员经常会对同一个话题产生兴趣。由于大部分社区主题采用时间索引的方式,此话题经过一段时间交流后随着新主题的大量产生而被覆盖,社区成员想获取以前的知识就比较困难。当其他成员再次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重复的提问与回复浪费了很多成员的时间与精力,而且回复结果的不准确是交流的另一大障碍[3]。对于解决某些复杂问题需要的知识是多种多样的,即便回复结果正确,用户能够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多少也会受到回复者知识水平的限制。这些因素导致了虚拟社区中一些热点主题低下的知识交流效率。本文基于用户知识共享的角度提出了虚拟社区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模型,并分析了虚拟社区管理人员如何通过建立高质量的知识体系结构分享整个社区成员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这对于一些涉及知识领域广泛,专业性强,更新快,知识获取难度比较大的虚拟社区显得尤为重要。

1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相关研究

知识共享是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之间提供和获取知识的交流过程[4]。知识共享是虚拟社区一个重要功能,近年来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ming-JiJamesLin指出现有研究从信息通信技术、成本与收益、激励系统、内部与外部动机、社会资本、社会和个人认知、组织气候和社区成员管理维护等方面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将这些因素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5]。KengSiau等人研究了雅虎上18个中美社区中社区成员的不同国家文化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发现不同国家社区成员在共享知识的方式和知识的内容、类型上具有各自的特点[6]。talGrinshpoun等人提出了在不同的社区间共享社区成员名誉知识的模型[7]。这些理论和研究多是从影响社区成员个体间共享行为的个体因素以及组织环境等方面展开,知识共享的途径局限在成员个体间的交互上。在这种个体到个体的共享方式中,社区成员贡献出来的知识只是被当时关注这个主题的成员所获得,后续有相同需求的其他成员再想获取这些知识困难,共享效果受到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在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中选择一些社区成员所普遍关注的且具有高质量的知识来构筑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体系,并将这些知识存储到知识库中,通过知识库向社区成员提供知识。知识体系则是由一些相关知识点相互联结构成的网络,其中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连续性,涵盖了解某一专业领域所必需的知识点。知识体系结构应该是一个由易到难的积累过程,这有助于社区成员循序渐进地掌握专业领域中一些深奥的知识,用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问题。

2虚拟社区知识传递与知识管理流程模型构建

虚拟社区成员传播的大量显性知识和他们所拥有的隐性知识以及成员们的知识活动形成了社区丰富的知识资源。这些知识资源中的知识按照信息传递的方向可分为动态知识源和静态知识源。静态知识源一般是以静态页面为主包含许多知识内容的站点。动态知识源是由双向信息流页面组成,知识接受者可以直接贴出问题,有问题解决方案的社区成员可以作为知识提供者回答知识接受者的帖子[8]。许多教育机构、公司在互联网上设置的知识学习页面成为静态知识源,一些特定形式的知识社区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豆瓣社区以及各类专业论坛等形成了动态知识源。这些社区成员多样的兴趣以及对更多知识的追求使他们在不同的社区间不断获取、传递知识,形成了社区间的知识交互。虚拟社区共享了知识创新所需的信息、经验、知识[9],使得创新的关键因素知识、经验、想法得以交流、讨论[10],特别是其成员跨国界、文化、学科的知识与思想交互特征也为知识创新带来了巨大潜力。社区成员对一些事例、经验等有价值信息进行分析,形成对某些问题、事物的独特认识。通过讨论将这些想法同其他成员交流,产生不同思维间的碰撞,使社区成员的认识不断更新,形成不同于原有知识逻辑的思维转换。最终一些好的思路和想法被大量成员认可接受从而形成新的知识,而这些创新知识的传播也是社区实现其知识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上述知识传递的方式可以发现虚拟社区中知识传播主要以其成员的兴趣为动力,具有自发性和一定的盲目性,缺少相应规范。由于这种局限性,知识内容在传播的过程中也经常产生信息失真而偏离了原有的内涵,而且一些深入的探讨研究并不一定会得到严格的论证和广泛的认可,因此社区中知识的准确性与知识是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是评价虚拟社区知识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社区管理人员要获得高质量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虚拟社区内知识共享,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知识管理流程来实现。许多学者对于知识管理流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与方法。Bouthillier和Shearer建议将知识管理流程分为6个步骤:知识发现,获取,创新,组织与存储,共享,使用与应用[11]。Stollbergmichael等人将知识管理流程描述为知识识别,获取,准备,分配,扩散,使用与维护[12]。peachey和Hall将知识管理流程描述为5个阶段:创新与产生,存储与检索,转移,应用,角色和技能[13]。LouayKaradsheh等人建议使用知识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融合,知识测评,知识过滤,知识库,知识应用构建知识管理模型[14]。alavi和Leidner认为知识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有组织的明确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获取、组织以及交流人们的显隐性知识,使其他员工可以因为使用这些知识而变得更高效和富有成果[15]。本文将虚拟社区看作一个独立的知识组织,并认为该组织进行一系列知识管理活动来实现社区内的知识共享。在此管理过程中,社区内一些成员交流的知识形成知识源,管理人员通过对知识源内的显隐性知识及相关信息进行识别和过滤后获取满足一定标准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组织形成一定的结构后以特定的存储形式将这些知识存储到知识库。知识库中的知识经过知识学习和检索传递给全体社区成员,从而实现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对于知识库中的知识,管理人员还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测评寻找现有知识的不足进行更新维护,完善知识体系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3虚拟社区知识资源管理

3.1知识识别

虚拟社区中记录了的大量信息,要从中获取有价值的

图1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模型

内容,管理人员首先要对其中的知识进行识别、系统化整理,排除讨论过程产生的冗余数据、非相关案例、不必要的原因分析等非关键因素,提炼知识要点,总结形成具有正确逻辑结构的知识。而且一些渠道如在搜索引擎上检索到的知识并不可靠,很多知识并未得到充分的验证、经不起推敲和更深层次的考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学术期刊、教科书等专业权威出版物确认所采集到的知识与原文表述的思想一致,通过保持获取知识内容的准确性来维护知识体系中知识的质量。对于社区知识创新所产生的知识,管理人员通过邀请相关权威的专家、管理员、专业人员进行评议的方式,排除含有缺陷和错误的内容,或是由大量社区成员讨论达成一致,获得对知识创新内容的认可,以确保这些知识在使用中可以正确地指导社区成员的实践活动。

3.2知识获取

知识是一系列的经验、理论、方法形成的联系,许多复杂的概念、理论理解需要借助于其他一些相对更简单些的概念。因此获取的知识要考虑知识点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收集足够的知识点,分析知识范围内零碎、分散知识点间的联系,并构建这些知识点之间清晰的关系结构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一些领域的知识面广覆盖知识范围大,凭借社区管理人员有限的工作量并不能收录整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体系中获取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范围。管理者一般注重社区成员关心的热门话题,寻找符合社区主旨且内容独特新颖、有内涵的知识,使得社区具有鲜明的特色、主题突出,可以赢得更多的成员青睐。

对于显性知识获取的内容一般是知识本身,同时还包括知识的来源、资料的贡献者等信息,这将有助于知识接收者在对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研究时,寻找更多的相关信息。对于隐性知识则侧重于获取能够反映该知识点的描述上,通用的术语及对相关问题的形象描述是社区成员获取隐性知识的必要信息。互联网中的大量网络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对于表述隐性知识尤为重要,这些信息有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和传播。除此之外,隐性知识成员的注册信息使知识需求者可以通过寻找具有相关隐性知识的专家从而获得所需知识,这也是获取隐性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现在有些虚拟团队还倾向于邀请一些有能力的专家,将一些隐性知识转换成显性知识进行管理[16]。相对于隐性知识,转换后的显性知识更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

管理人员获取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过滤。构建虚拟社区知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知识共享,但有些知识并不适于共享。当社区中的讨论进行到一定深度时,对从一些渠道渗透进来的竞争情报的探讨就成了将讨论继续深入下去所不可或缺的内容。与普通知识相比情报具有极强的商业、军事价值受到法律或是商业道德限制,这些情报的传播可能对社区成员、管理人员甚至是整个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采集到竞争情报时,许多管理人员都将这些内容限制在共享的之外,取消社区成员对这些内容的访问权限。

3.3知识组织

社区管理人员对收集到的知识进行组织可以形成明了的体系框架,帮助社区成员系统了解某些领域的知识。FaQ知识组织和分类知识组织是虚拟社区中常见的知识组织形式。FaQ常见问题解答是以实践为导向的知识积累,帮助成员解决实际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知识点比较多、覆盖的知识面广泛,而且有些含有隐性知识,原理上有时可能没有明确的显性知识表述或是在分类知识里面寻找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大量跨多个门类知识的积累才能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FaQ组织方式对问题进行了基本的分类,而且问题很多时候以时间为序进行排列。在一些社区中这种排序方式的形成跟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复杂性有关,那些复杂的知识需要经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才能掌握。而知识的排序方式也呈多样化,新的论坛和博客使用了基于主题的索引方式作为第二内容组织机制[17],使社区成员可以全面关注某个主题知识的最新进展。一些虚拟社区软件提供了按照成员iD的索引知识的方式,这样有利于一些资深专家掌握的新知识的传播。

分类知识组织通过把知识的内容按类型分门别类结构化、系统化组织知识点,有助于初学者对知识点的记忆以及便于知识检索及学习,使这些初学者可以逐步地掌握整个知识体系。管理人员一般通过知识内容的语义按照现有的知识分类标准(如中图法)或是行业常用的分类确定知识的类别,与社区成员共同维护分类的完整性。Fu-renLin和Chih-mingHsueh阐述了在SCtnet教师社区和台湾中央图书馆论文库两个社区内创建和维护知识地图对社区内知识进行索引的方法[18]。知识地图可以揭示知识资源及知识资源间的复杂关系,但知识地图本身并不包含知识内容,不能索引具体知识点,对于大量的初学者从知识地图的复杂联系中不容易掌握知识间的关系。为了方便知识的学习有必要建立图形化的分类目录,将知识的类别通过图形化的界面进行表示,并且知识内容中的专业词汇还可以超文本连接的方式连接到概念的释义上,便于成员对于专业词汇的理解。不过现在的虚拟社区还没有能为社区成员及管理人员提供可以自己编辑个性化的图形知目录的功能,只有少数社区如mSDn社区建有固定不可编辑的图形知识目录。

3.4知识存储

具有一定结构的知识要存储到一定区域,通常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建立知识库。现有基于internet的虚拟社区程序采用超文本语言编写,大部分程序都拥有独立数据库支持和存储空间支持动态网页,可以让用户存储文本、程序、图片、视频等内容,为显、隐性知识的存储提供了便捷条件。虚拟社区管理人员利用这一有利技术条件存储知识,形成的知识存储方式依赖于其虚拟社区程序所使用的软件技术。知识贴是很多社区论坛经常使用的一种知识存储方式,管理人员将整理汇总的知识记录在社区成员交流所使用的帖子上,以顶置的方式突出这些帖子,使其可以被社区成员所共享。这种知识存储方式的缺点是单个帖子存储的知识容量有限又是满足不了知识组织要求,有待社区软件开发人员增强管理人员使用的知识贴存储容量以适应知识存储所需的更多文本、多媒体信息的要求。而近年来web2.0社区所带来的用户与服务器间的强大交互性,使用户通过信息将知识存储在web2.0社区,成为网站知识内容的创造者。如通过博客,普通社区成员也可知识页面,成为个人知识创新成果存储与展示的平台,使其更容易建立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而选择wiki存储知识的用户则拥有更多对知识更新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允许更多用户参与以构筑庞大的知识库。现在很多社区成员使用即时通讯软件im的文件共享功能存储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方便地在自己熟悉的社交群中共享知识。这些社区中需要共享的知识普遍存储在用户界面容易被关注的地方,对于存在于其他社区、网页内的知识通常用户可以通过的超文本链来访问。

3.5知识测评与更新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原有知识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和全面。知识测评要求管理人员定期会同有关专家,对知识库内的知识进行标准化、系统化考核,对于空缺、存在缺陷或是不正确的内容要及时确认与更新。对社区成员反馈到知识库中的问题要进行研究与更正,以维护和健全社区知识体系提高知识结构的质量。对于需要更新的知识点,同样需要经过专家的评议或者大量社区成员讨论达成一致的认可才可以进行更新。在知识主体更新的同时,要在保留原有知识贡献者信息的同时增加新的献者信息,以汇集在某一领域拥有研究成果的社区成员信息。对频繁更新的知识采取版本控制,这样有利于回溯旧知识以及因错误产生的更新撤销,建立清晰的更新管理过程。

3.6知识学习与检索

一些学科领域的初学者很难确切、恰当地描述问题,其问题本身描述不确切[19]。管理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要求新手对知识库中的基础知识进行浏览与阅读,并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核。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正确地使用社区中标准的术语进行交流的注册者才能参与社区活动正确传播交流知识。这可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知识素质与水平,减少社区成员针对于基本常识的大量重复提问,提高交流效率。而相对于被动浏览学习知识的形式,知识检索则是社区成员主动获得自己所需知识的形式。社区成员可以通过知识库中的分类目录,检索到概念明确、有序的知识结构以及了解完整的知识体系。FaQ常见问题解答则有助于实践的问题解决及跨学科综合性知识学习,方便明确问题或是隐性知识的查找。大部分社区同时提供站内检索功能使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在庞大的知识库中快速地定位到知识点。对于复杂问题处理及隐性知识的检索,还可以借助于论坛发帖或是即时通讯软件讨论组功能向其他成员求助。尤其对于互助型社区的论坛,其成员间的互助知识检索是论坛中重要的知识活动。这种知识检索方式是由掌握一定知识量的社区成员将初学者的描述转换成专业词汇,确定相应问题在知识库中专业分类归属,以及分解复杂知识点和查找确定隐性知识专家等多项活动来帮助初学者在知识库中寻找需要的知识。通过以上渠道,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让知识体系中的知识传递到有效的社区成员。

4结束语

虚拟社区中构建合理有效的知识管理流程可以拓展共享知识途径,提供系统知识的学习环境,提高社区成员获取知识的效率。本文为社区管理人员的知识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框架,但各个流程在社区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实施会有所差异,而且有些管理方式更是对于现在使用的社区软件技术提出了挑战。本文研究的管理流程模型希望能为虚拟社区的知识管理者提供一些思考,从而使得虚拟社区环境下的知识共享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HowardRheingold.theVirtualCommunity:HomesteadingontheelectronicFrontier[m].London:mitpress,1993.

[2]JKoh,Y-GKim.Knowledgesharinginvirtualcommunities:ane-businessperspective[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04,26:155-166.

[3]aardichvili,Vpage,twentling.motivationandbarrierstoparticipationinvirtualknowledge-sharingcommunitiesofpractice[J].KnowledgemanagementJournal,2003,7(1):64-77.

[4]Usoroa,Sharrattmw,tsuie,ShekharS.trustasanantecedenttoknowledgesharinginvirtualcommunitiesofpractice[J].KnowledgemanagementResearch&practice,2007,5(3):199-212.

[5]ming-JiJamesLin,Shiu-wanHung,Chih-JouChen.Fosteringthedeterminantsofknowledgesharinginprofessionalvirtualcommunities[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9,25:929-939.

[6]KengSiau,Johnerickson,FionaFui-hoonnah.effectsofnationalCultureontypesofKnowledgeSharinginVirtualCommunities[J].ieeetransactionsonprofessionalcommunication,2010,53(3):278-292.

[7]talGrinshpoun,nuritGal-oz,amnonmeisels,etal.CCR-amodelforSharingReputationKnowledgeacrossVirtualCommunities[C].[S.l.]:ieee/wiC/aCm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webintelligenceandintelligentagenttechnology-workshops,2009.

[8]JunghwanKim,JaekiSong,DonaldRJones.theCognitiveSelectionFrameworkofKnowledgeacquisitionStrategyinVirtualCommunities[C].[S.l.]:proceedingsofthe43rdHawa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ciences,2010.

[9]anamariaRCorreial,alicepaulos,anabelamesquita.Virtualcommunitiesofpractice:investigatingmotivationsandconstraintsintheprocessesofknowledgecreationandtransfer[C].[S.l.]:europeanConferenceonKnowledgemanagement,2009.

[10]Coakese,Smithp.DevelopingCommunitiesofinnovationbyidentifyinginnovationChampions[J].JournalofKnowledgeandorganizationalLearningmanagementDecision,2007,14(1):74-85.

[11]BouthillierF,ShearerK.Understandingknowledgemanagementandinformationmanagement:theneedforanempiricalperspective[J].informationResearchJournal,2002,8(1):1-39.

[12]Stollbergmichael,annaVZhdanova,DieterFensel.H-techSightanextGenerationKnowledgemanagementplatform[J].JournalofinformationandKnowledgemanagement,2004,3(1):47-66.

[13]peacheyt,HallD.KnowledgemanagementandtheLeadingiSJournals:ananalysisoftrendsandGapsinpublishedResearchSystemSciences[C].[S.l.]:inproceedingsofthe38thannualHawa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2005.

[14]LouayKaradsheh,ebrahimmansour,Sameralhawari,etal.atheoreticalFrameworkforKnowledgemanagementprocess:towardsimprovingKnowledgeperformance[J].CommunicationsoftheiBima,2009,(7):67-79.

[15]malavi,DeLeidner.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issues,challenges,andbenefits[J].Commun.aiS,1999,(1):1-36.

[16]terriLGriffith,JohneSawyer.SupportingtechnologiesandorganizationalpracticesforthetransferofKnowledgeinVirtualenvironments[J].GroupDecisionandnegotiation,2006,15:407-423.

[17]Christianwagner,narasimhaBolloju.SupportingKnowledgemanagementinorganizationswithConversationaltechnologies:DiscussionForums,weblogs,andwikis[J].JournalofDatabasemanagement,2005,16(2):i-viii.

社区管理知识点篇2

关键词:虚拟社区 ;商业价值 ;个人层面 ;社区层面

引言

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互联网正逐步跨入社区时代,虚拟社区正成为互联网创造价值的重要元素(王德胜,2013)。虚拟社区是指有共同价值观或者兴趣的人,以网络为媒介聚集在一起,成员之间进行互动,遵守一定的社区标准和原则。虚拟社区作为网络交流的新方式,已经成为休闲娱乐、获取资讯、分享信息的重要场所和渠道。对于管理者来说,虚拟社区经营的热点问题,就是如何挖掘社区的商业价值。许多学者对虚拟社区如何盈利和实现商业价值进行研究,但是这些研究结果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结论。Frank&;Stephen(2001),Bressler(2000)等认为,在社区内建立以盈利为核心的经营模式,收取交易、广告等费用,是实现社区商业价值的重要路径。然而,Gupta&;Kim(2004)、徐小龙(2010)、常亚平(2011)等人则指出,把虚拟社区作为营销建设和品牌推广的平台,才可以发挥其最大的商业价值。

综上所述,第一种观点是通过社区交易或广告实现盈利,但过于狭隘的盈利渠道不能充分发挥虚拟社区的商业价值。第二种观点将社区作为营销建设平台,是实现社区商业价值的创新。然而,社区营销价值的实现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在虚拟社区内构建营销平台?这些问题在现有文献中鲜有得到关注。为此,本文从个人和社区层面,对社区营销价值实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虚拟社区成员的行为和认知分析

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必须以消费者行为为依据。企业只有了解社区成员的行为和认知特点,才能进行社区营销活动。所以,本文首先就社区成员的认知和行为特点进行分析。具体分析成员的线下联系、社区参与年限、感知社区内容价值、感知知识共享价值,分别对社区营销价值产生的影响。

(一)线下联系(off-sitecommunication)

成员参与社区公共论坛被认为是线上交流(on-sitecommunication),线上消息传播的形式是从一个向多个。在虚拟社区之外,成员通过电话或者邮件联系的方式,被称为线下交流(off-sitecommunication)。King等表示,近一半的对虚拟社区迷恋的人会选择和其他成员电话联系或者见面。成员在社区内建立私人联系,之后有意愿在社区外建立个人联系。Chiu&;Shih(2011)认为,线下联系是个人间、一对一的交流,线下联系更有利于成员之间建立联系和汲取信息,能够强化虚拟社区关系建立的进程。所以,虚拟网络空间的交流并不能够完全取代个人间、一对一的交流方式。

因此,线下联系使得成员对社区及其成员更加信任,有利于成员和社区之间关系建立,从而对社区营销价值的实现产生正向影响。

(二)社区参与年限(experience)

虚拟社区具有虚拟性、不受时空限制、开放性等特质,这决定了虚拟社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网络结构。人们要想了解虚拟社区的复杂性,必须亲身参与(Lawrence,1995)。成员通过参与社区,会对社区的运作机制更加了解。赵玲等(2009)指出,有较长会员身份的成员,更愿意积极融入到虚拟社区。当成员刚刚参与社区时,他们只是社区内的旁观者。随着参与时间的增多,成员才会真正把自己作为社区的一份子,参与社区互动,如在公共论坛发帖等。

所以,本文认为,当企业开展社区营销活动时,和刚加入社区的新成员相比,老成员更倾向于积极参与,为企业营销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

(三)感知社区内容价值(perceivedvalueofsitecontent)

社区规模不断成长,这种成长主要依靠成员互动产生的内容的吸引力。然而,只有成员互动产生社区内容是不够的。对于社区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社区组织者要持续注入有价值的新内容。社区内容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网络信息量大而繁杂,对信息需求者造成干扰,社区能够从大量网络内容中筛选出有意义的,实现对信息的过滤和整合,为成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持续注入新内容的社区,才能够维系现有成员并吸引新成员的加入,同时,新成员的加入,也为社区注入活力,有利于社区的发展。社区提供的内容,有时是成员在其他渠道无法获得的。所以,成员感知到社区内容价值,对社区产生信任和依赖。此时,消费者更可能会对社区营销建立信任,从而使得社区营销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四)感知知识共享价值(perceivedvalueofcollectivelyheldknowledge)

杨兴凯等(2013)表示,虚拟社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成员间知识共享的水平。通过互动交流,社区成员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从而获取自身需要的信息。研究表明,知识共享是促成社区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虚拟社区要想发挥价值,必须依靠自身产生共享知识的能力,因为集体知识共享能够增强成员信任,有利于社区关系的良性发展。虚拟社区的知识共享会对消费者决策行为产生影响。

成员感知到社区共享知识可以给自己带来价值时,往往会对信息提供者产生信任。此时,企业开展社区营销活动,宣传产品信息和知识,更加容易引起消费者的赞同,取得良好的社区营销效果。

虚拟社区的属性分析

除了成员认知和行为差异,作为客观环境要素的社区属性亦会对社区功能产生较大影响。属性的差异导致不同社区会产生不同的商业价值。笔者具体分析社区规模、社区延展性、社区管制性对社区营销价值产生的影响。

(一)社区规模(membershipsize)

虚拟社区具有一定的规模,社区的规模和其成功运作有相关关系。armstrong等人指出,虚拟社区要保证成员数量在临界范围内,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商业效用。也就是说,社区规模和商业价值之间表现出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在临界成员数量内,成员扩张可以增强社区价值,但是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成员扩张会降低社区的效用价值。这是因为,社区规模的过度增大,会减弱成员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形成社区内相互信任的氛围(楼天阳,2011)。所以,当社区成员数量达到临界点时,社区不适合继续接受新的成员,否则会带来混乱。Rothaermel&;Sugiyama(2000)表示,社区成员的持续增加给社区带来混乱,这直接减少老成员在社区内的参与行为。所以,本文认为,社区规模和社区营销价值呈现倒置“U”型关系。

(二)社区延展性(scalability)

arthur等(1996)指出,社区的成员数量不需要受到限制,成员数量和社区价值之间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规律。这一观点,和社区成员数量须维持在临界范围内的说法相矛盾。那么,成员规模扩大,对社区商业价值的实现来说,是优势还是劣势?实际上,这要取决于社区的延展性(scalability)。虚拟社区的延展性,体现为社区能够适应不断扩张的成员数量的能力。可扩展性的社区,可以被划分出子社区,专注于讨论某些专门领域。比如,管理者可以将虚拟旅游社区细分为国内和国外旅游专区。谷斌等(2014)认为,分类管理社区将用户细分,能够了解每类用户的特征,使其粘滞于社区内,提高社区满意度。所以,如果虚拟社区具有可扩展性,它就能够适应不断增长的成员数量,从而帮助企业接触更多的消费者。所以,社区延展性有利于社区商业价值的实现。

(三)社区管制性(levelofmanagement)

Gefen等人将组织管理变量抽象的设定为“结构保证”(structuralassurance)。所谓结构保证,主要是指虚拟社区中存在的一些规章和制度。成员对这些结构保证的感知,能够提升其对在线社区的信任(钱明辉,2013)。然而,orr等在研究中指出,社区实践(communitypractice)产生的价值,可能会被社区组织者的过度管理所破坏。社区成员在感受到自己被过度管理时,通常会产生抵制学习、工作和创新的行为。并且,Brown等的研究表明,半结构化的组织要优于管理的太多或者太少的组织。这意味着,管理的太少会造成虚拟社区的混乱,管理的太多会破坏社区内的信任、关系建立以及知识共享意愿等。适度的网站管理能够促进社区作用的发挥,网站管理者要制定好社区的游戏规则。社区管制性和社区营销价值之间呈现倒置“U”型关系,适度管理的社区才能发挥最好的商业价值。

结论和管理启示

综合以上论述,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线下联系和社区参与年限反映了个体与所在虚拟社区的融入关系,消费者融入虚拟社区的行为会影响到其接受社区营销信息的强度,最终影响社区营销的效果。成员的认知基础通过感知社区内容价值和感知知识共享价值来体现,反映了社区交流的重要性。另外,社区属性差异通过社区规模、延展性和管制性来反映。

本文的管理启示,主要针对社区管理者和企业两部分:第一,对社区管理者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丰富成员互动的内容和形式。组织者不能只强调社区内互动,还要鼓励成员线下联系;重视老成员的参与,培养意见领袖。面对社区营销活动,和新成员相比,老成员通常做出更积极的响应。企业可以将信誉度较高的老成员培养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参与和支持,能够起到口碑营销的良好效果;注重社区内容的更新。为了维系现有成员和吸引新成员,社区组织者要不断更新社区内容;适当管理社区。管理者不能对社区放任,也不能管理过度,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推动,营造良好、有序、和谐的社区氛围。第二,对企业来说,在网络发展与迅速普及的时代,企业要加强对虚拟社区的重视,为消费者建立联系企业的合理渠道,也为自身进行品牌和产品知识传播建立平台。研究表明,消费者参与虚拟社区对其品牌知识、品牌态度和品牌购买意愿等产生影响。虚拟社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和企业的关系质量。因此,“将虚拟社区创建为营销平台”才能深度挖掘虚拟社区的商业功能。另外,经分析认为,社区成员的认知和行为与社区营销价值实现有关。企业的社区营销策略必须以成员行为规律为依据,要弱化营销活动的商业性质。企业通过和消费者的互动,将有价值的信息和内容传播给消费者,才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企业把营销活动融入到消费者成员参与所在社区的过程,让消费者成员参与和完成营销过程。

参考文献:

1.B.mahadevan.Businessmodelsforinternet-basede-commerce:ananatomy[J].CalifiniamanagementReview,2000,42(4)

2.钱明辉,王川.虚拟社区在线信任研究新进展及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3(5)

3.谷斌,徐菁,黄家良.专业虚拟社区用户分类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4,33(5)

4.ChiuCm,ShihFJ,etal.UnderstandingKnowledgeSharinginVirtualCommunitiesanintegrationofexpectancyDisconfirmationandJusticetheories[J].onlineinformationReview,2011,35(1)

5.涂剑波,张明立.虚拟社区中的互动对共创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0(11)

6.KohJ,Kim.SenseofVirtualCommunity:aConceptualframeworkandempiricalvalid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electronicCommerce,2004,13(2)

7.徐小龙.虚拟社区的商业价值实现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

8.Hagel,gain:expandingmarketsthroughvirtualcommunities[J].themcKinseyQuarterly,1997(1)

9.刘龙.关于网络经济中虚拟社区与品牌塑造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2(9)

社区管理知识点篇3

一、背景

我市于年开始对慢病进行监测,2006年被确定为部级死因监测县及省级肿瘤监测县,同年承担并完成了“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任务。年在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的直接指导下开展了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主的慢病综合防治试点。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87542份,管理高血压病人14680人,管理糖尿病人2625人,在5个镇(街区)、19个村建立了防治组织机构和专业队伍,建立健全了防治工作制度,落实了危险因素控制措施,初步开展了干预性研究探讨。

二、目标任务

建立有利于主要慢病防治的社会环境,逐步降低社区人群中主要危险因素,控制慢病发病和死亡上升趋势,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居民防治慢病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整体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水平。

三、工作内容

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使用网络版管理软件进行统一录入,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依据居民健康档案,为慢病病人建立档案,定期开展随访,实行规范化管理。掌握我市不同人群慢病的患病率及变化趋势。积极开展慢病防治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企业、进公共场所、进家庭“五进”活动,把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落到实处。

四、工作步骤

(一)为高血压、糖尿病等病人建立管理档案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实行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制度。

(三)到年底,我市人群高血压病人规范管理率达到35%以上,新发病人管理率达到50%以上;糖尿病病人规范管理率达到30%以上,新发病人管理率达到60%以上。

(四)慢病知识知晓率

1、知识知晓率:示范区人群慢病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自我血压水平知晓率达到70%,自我血糖水平知晓率达到30%。

2、健康行为形成率:成年男性吸烟率控制在60%以下;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低于8克;平均每天运动量6000步以上的成年人的比例达到35%以上。

3、慢病早期发现率:高血压、糖尿病登记率不低于当地调查患病率或全国平均患病率的60%;干预人群重点癌症早诊率不低于50%。

4、慢病控制率: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控制率分别不低于30%和25%。

(五)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慢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突出地方特色,围绕控制烟草消费、推动合理平衡饮食、促进健身活动等重点内容,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1、全市社区的示范点要定期设置、更换固定宣传专栏,广泛开展预防宣传教育。

2、市疾控中心、镇(街区)卫生院每年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健康教育资料模板和核心信息,并且能够达到相关数量要求;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和咨询活动,发放慢病防治相关宣传材料,普及慢病防控知识和理念。

3、学校要为学生开设慢病相关健康教育课;利用幼儿园家长会等形式,举办合理膳食、口腔保健等知识讲座。

4、卫生部门、疾控中心等要定期开展大型专题宣传活动,加大对慢病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知晓率和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其他有关部门、单位也要在全国高血压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肿瘤防治宣传周、世界无烟日、全民健身日、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日、全国爱牙日期间,组织人员宣传健康知识。新闻媒体要制作关于慢病的专题片进行播放,充分发挥传媒在宣传工作中的作用。

5、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面向全人群,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广简便技术和适宜工具,提高居民自我管理健康的技能。

(1)政府组织,多部门参与,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鼓励群众广泛参与健身运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要建设有利于身体活动的支持性环境,组织职工开展群体性健身活动,落实工作场所工间操健身制度,实施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2)推广食品营养成分标签,鼓励并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开发和生产低糖、低脂和低盐等有利于健康的食品,通过健康教育宣传合理膳食的知识,科学指导人群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3)政府部门带头,全社会开展控制吸烟行动,创建无烟场所、单位。

(4)创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食堂或示范餐厅。

五、监测工作

(一)死因监测

开展居民死因统计工作,按要求进行入户调查,规范填写《居民死亡证明(推断)书》,并录入死因网络直报系统上报。完成居民死亡原因年度统计分析,分析我市监测人群的疾病模式,查找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上级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肿瘤监测

建立常住人口新发肿瘤病例常规报告制度,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接诊的恶性肿瘤病例,必须按规定程序及时报告市疾控中心。按要求填写好《居民肿瘤病例报告卡》并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按时上报。

(三)慢病及危险因素监测

每年完成1次慢病及危险因素核心指标(包括体重、腰围、血压、糖尿病)监测调查。每三年完成一次辖区全人群抽样调查,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利用。

六、社区慢病诊断

在开展社区防治工作之前,先摸清本社区慢病的基本情况,找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为进一步开展社区综合防治打下基础。

(一)内容。本社区主要慢病的现患和发病情况、人口学特征及发展趋势、主要慢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分布特征、疾病防治环境支持系统现状、已开展慢病防治工作的效果评价及人群防治主要慢病的知识、态度、行为现状等。

(二)方法。对本社区已有的数据和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对15岁以上人群进行慢病入户调查;进行现有的政策、机构、资源及其作用的科学研究;社区诊断资料的管理,包括建立管理制度和管理工作程序,资料的管理、分析、评价和动态观察,疾病和死亡情况登记;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七、开展“五进”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一)进社区:在社区内设置固定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栏内容每季度进行更新;在社区主要街道粉刷两条以上的慢病宣传标语,利用高血压、糖尿病宣传日等活动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咨询,向居民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开展控盐、控油活动。

(二)进学校:利用学校宣传栏、广播、板报等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宣传;为学校师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开展争创无烟办公室、无烟学校、健康食堂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健康理念,当好父母的监督员。

(三)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制作防治知识宣传栏;主要工作场所张贴控烟宣传画,开展争创无烟办公场所;为工作人员举办健康讲座;对高危人群开展健康干预。

(四)进公共场所:在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张贴宣传画,张贴控烟宣传画;在高血压、糖尿病宣传日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定期播放防治知识。开展争创无烟公共场所活动。

(五)进家庭: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健康教育处方户均一册、人手一份;健康生活理念和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开展家庭血压自测和动态记录活动;高血压患者管理率达到30%、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达到50%以上;开展创建健康家庭活动。

八、社区综合干预

社区综合干预是以社区为基础,充分发挥社区内政府、医疗卫生机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和群众组织的作用,针对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进行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干预。多方位服务,以提高人群自我保健意识和社区整体健康水平。

干预目标:建立和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慢病的防治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防治主要慢病和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的宣传教育,建立和推行门诊15岁以上病人首诊治疗制度。

干预原则:采取以社区为基础,全人群为对象的干预;全社区干预,与社区内不同场所、地点干预相结合;强调全人群参与,重视高危人群;采用多种类型的综合干预策略。

干预措施:全人群干预措施和高危人群干预措施相结合。

九、阶段目标

(一)年

在我市部分镇(街区)开展慢病综合防治示范点,筛查社区内慢病发病的现状,对现患病人和高危人群进行初步调查。为试点社区人群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汇总慢病发病情况,了解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对筛查出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进行初步管理,建立管理卡片,实行电子档案管理。每季度召开一次管理、培训大会,对管理的高血压、糖尿病人安排随访,并录入电子管理档案。加大对社区居民、学校(幼儿园)、工厂和其它一些公共场所宣传防治知识,通过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宣传栏等形式,使人们初步了解防治的重要性,从而达到行为干预的目的。

(二)年

完成示范点社区的诊断工作,找出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完善防治规划,将筛选出的社区高发病种作为防治重点。对社区15岁以上人群开展社区高发病人调查,为社区高发病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危险因素干预工作,逐步提高社区高发病人的管理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对社区高发病人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合理膳食、减重、体育锻炼、戒烟限酒等干预活动。社区防治工作启动后,每3个月开展一次健康知识讲座,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

(三)年

社区内高发慢病病人的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高血压管理率达30%;糖尿病管理率达50%以上。社区内15岁以上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60%。条件成熟后,逐步开展对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主要慢病的防治。

十、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一)领导机构

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由市委宣传部、市发改、计生、财政、卫生、科技、广电、教育、体育、妇联、老龄、公安、民政等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全市慢病综合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有关政策,审定慢病综合防治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防治经费,协调搞好全市慢病综合防治工作。各镇(街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来负责辖区的慢病防治工作。由卫生行政部门要协调卫生系统内部预防、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部门的工作和卫生资源配置。

(二)职责分工

1、镇(街区)。成立慢病防治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领导协调辖区内的防治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好病人的监测和管理,支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辖区内各村常住人口的监测及防治工作,做好防治知识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等工作。

2、市委宣传部。参与研究制定全市预防和控制宣传教育的原则,牵头部署、协调有关媒体的新闻报道工作。

3、市发改局。根据上级有关预防和控制方针、政策和总体要求,会同卫生等有关部门组织制定全市防治规划,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作措施落实。对防治、科研机构所需基本建设投资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列入基本建设计划。会同科技部门将调查监测研究项目列入全市每年的科研计划优先支持项目。

4、市财政局。根据防治工作的需要,负责安排应由市级财政承担的防治专项经费,为上级安排的防治项目提供配套经费,并和有关部门一起做好经费使用的监督和效益评估工作。会同市发改、卫生等有关部门制定全市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

5、市卫生局。会同市发改、科技、财政、计生等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全市慢病防治规划和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配合、会同有关部门起草有关慢病防治的规范性文件;定期向市政府汇报全市防治工作开展情况。负责组织监测与管理,制订有关技术标准,组织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价,加强技术指导。负责专业机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医疗卫生人员、其他各类从事防治、科研、宣传教育及管理人员防治知识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有关科学研究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实现防治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企业、进公共场所、进家庭的“五进”目标。承担政府有关部门、社会有关组织和团体开展预防活动的协调联络任务,组织防治工作信息的交流,提供技术服务。负责防治合作项目管理,提高防治水平。发挥中医药优势,开展中医药防治的研究。保证病人管理的连续性、规范性。负责做好防治知识“五进”活动中“进重点场所”的组织实施工作。

6、市科技局。负责把重点调查监测、预防控制研究项目列入市科技计划,并将该计划作为每年的优先支持项目,加强防治技术的科技攻关。会同市卫生、发改、计生等有关部门制定全市防治规划。为防治工作提供科普宣传和有关的技术服务。

7、市广电中心。将预防和控制慢病的宣传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的危害和预防知识,报道有关防治工作的情况。电台、电视台将防治内容列入日常公益性宣传计划,逐步加大宣传报道力度,不断提高宣传质量。报刊将预防和控制知识列入组稿计划,定期刊载。加强各种公共场所的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干预措施,积极进行控烟。加强对人群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倡导健康生活理念的形成。组织各文艺团体运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8、市教育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慢病防治知识作为学校健康教育内容,落实教学课时,开展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实现慢病防治知识“进学校”目标。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学生从小树立起健康观念。在学校新生入学体检时,向每位新生发放防治知识宣传单。

9、市公安局。公安部门在做好死亡登记的同时,每年3月份前向卫生部门提供上年全市分年龄组人口数及上年度登记死亡信息。每季度一次与卫生部门核对死亡登记人员名单,防止错报、漏报现象的发生。

10、市民政局。在居民死亡火化时必须凭公安机关、经批准的医疗机构或所在村(居)委会盖章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或《法医鉴定通知单》办理火化手续,并于每月的6日前向卫生部门提供上月居民死亡火化登记情况。每月一次与卫生部门核对死亡人员登记名单,防止错报、漏报现象的发生。

社区管理知识点篇4

关键词糖尿病认知调查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0-0031-03

糖尿病是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流行病,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居第3位,并以惊人的速度上升。治疗糖尿病所增加的医疗费用已成为各国卫生保健的沉重负担[1]。中国2011年治疗糖尿病费用为170亿美元,占医疗总支出的5.0%,主要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已经成为各国卫生工作者面临的严峻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着对社区居民进行慢性病预防和开展健康教育等多重任务,作为社区护士,他们的糖尿病知识、防治技能以及健康教育能力关系到社区糖尿病的管理效果。我们以问卷形式对283名上海社区护士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和健康教育能力进行调查,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有病房建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护士297人。

1.2研究方法

问卷由两部分组成:①糖尿病知识与技能按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2]设计,主要包括糖尿病基本知识、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知识及相关操作技能等,总分为50分;②社区护士获得糖尿病知识的来源和渠道调查问卷先进行小样本预调查,经过专家修正,间隔3周后再次调查,结果高度相似。信度系数(Cronbach’sα)为0.983,问卷题目难度为0.496,具有较高的区别度。共发放问卷297份,回收283份,有效回收率为95.3%。

2结果

2.1糖尿病知识和技能总体情况

283份问卷,得分范围7~37分,平均分(23.8±2.1)分。其中良好(>35分)11人,占3.9%,一般(25~35分)135人,占47.7%;较差(

2.2糖尿病防治知识存量

得分率=题目平均得分/题目分值。除糖尿病运动治疗知识的得分率>50.0%外,其他各项得分率均

2.3糖尿病防治知识缺口

答对率=答对人数/总人数×100.0%。社区护士有8道题目的答对率

2.4社区护士糖尿病知识获得渠道和来源

社区护士糖尿病防治技能相关知识的来源(可以多选),同事和老师分别占54.9%和56.4%;工作中遇到问题请教,同事占58.6%;对于糖尿病防治关键知识点,来自学校老师占52.6%。

社区护士获得糖尿病知识的的渠道,主要是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辖区内的二级医院,少部分来自三级医院和高校。

3讨论

3.1社区护士糖尿病防治知识和技能总体情况较差

社区护士糖尿病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总体较差,不能满足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和需求。被调查的283名社区护士中有107人未达到平均分,仅有3.9%的社区护士成绩良好,问卷的平均分也只有23.8分,是总分的一半不到。护士对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诊断、病因知之甚少;对于糖尿病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知识了解很少;对“餐后2h血糖应从何时算起”等基础性题目有1/3的护士答不出来;临床护理所涉及的胰岛素注射相关知识和技能,社区护士的知晓率仅占3.5%和8.8%,得分率为41.7%。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社区护士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掌握是非常欠缺的,说明社区护士对糖尿病健康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

3.2社区护士获得糖尿病防治新知的渠道不畅

社区护士接受慢性病等新知识的渠道不畅,导致社区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护理能力和知识滞后。调查结果显示,社区护士的糖尿病防治知识,更多的来源于同事间的交流和学生时代老师传授的知识,知识更新滞后。而工作期间,对于糖尿病知识的获得和更新主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少数在辖区内的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和高校是优质医疗资源和高新医学科技的集聚地,但在社区护士的培训和交流上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社区护士的知识流动与更新,目前仅仅局限在同级水平的横向交流;而纵向、上下流动的渠道不畅,高校和综合医院的高势能知识储量未能有效向社区播散。

3.3社区护士知识和技能的提高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关心

造成社区护士糖尿病等慢性病知识和能力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的高等院校还没有开设社区护士专业,在其他专业中开设社区护理课程也刚刚起步,不足以培养出具有生物医学、专科护理及人文社科知识的合格社区护理人才[3]。其次,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大部分来源于二、三级医院的转岗护士和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护士,并不能适应社区护理的工作要求,而对在职社区护士的培训缺乏针对性。第三,糖尿病的专科护士培养[4]在二、三级医院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却很少,极大阻碍了社区护士糖尿病管理能力的提升。第四,社区护士在慢性病管理上的能力缺陷并未引起卫生行政部门和政策制定者的足够重视。

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国际大都市,2012年常住人口已达2371万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糖尿病的诊断率的提高,糖尿病已成为慢性病增长速度最快的疾病之一,而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面对这样一个增长迅速的疾病群体,担负着慢性病预防和保健任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责任尤为艰巨。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因而护士的知识水平直接决定她们的健康教育能力[5]。构建适合社区特点的护士培训模式,整合优势资源,让社区护士能够接受到与二、三级医院同质同源的慢性病管理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最大范围的让社区护士受益,同时也惠及广大社区居民。

参考文献

[1]常向云,范玲,孙侃.糖尿病的治疗现状与糖尿病教育[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27(3):16-18.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6):54-107.

[3]赵红梅.国外社区护理发展现状及启示[J].护理研究,2007,21(11B):3003-3005

[4]陈敏,金丹.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建立的实践和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91-93.

社区管理知识点篇5

英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波拉尼(polanyi)在1958年出版的著作《个人知识》中提出了知识的二分法,即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数字等清楚表达的知识,此类知识可编码化、易于整理与存储。隐性知识是与特定情境相关的知识,是存储于个人头脑中的隐含于过程和行动当中的知识,比如个人所拥有的难以言传的经验、诀窍、技巧、心智模式等,此类知识难于觉察,难于编码,也难以交流与共享。

正如波拉尼所说的“我们所知道的比能够说出来的要多”,显性知识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的一角,隐性知识则是沉入海水中的冰山的绝大部分,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

信息管理关注的是对显性知识进行收集、编码和分类存储,为团队活动决策提供支持服务。其忽视了对占个体知识绝大部分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共享和利用。

知识管理不仅要实现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与利用,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体间隐性知识的深度共享与交流,实现对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应用。笔者认为,知识管理应着重强调采用与实施什么样的策略、方法、工具保障团队内部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传播共享渠道的畅通,促进团队知识的获取、积累、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从而提升团队智慧。如何实现个体间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如何将个体隐性知识转换成显性知识,使每一个团队成员的隐性知识汇集为团队的知识资本,以转化为团队的生产力,提升团队智慧是知识管理理论的中心课题。

知识管理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区分,强调两者的转化在团队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这为我们研究教育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与转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独特的视角。

二、教育虚拟社区

教育虚拟社区是基于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社区成员(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1]

2005年至今,笔者所在的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一直在专业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中开展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http://itc.qrnu.edu.cn/class/index.htm)。社区成员借助教育虚拟社区平台,共享优质的学习资源,围绕主题开展社区研讨。在社区平台中,学习者还可以根据专题方便地组建自己的学习团队。实践证明,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能有效地促进社区成员显性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促进社区成员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

三、教育虚拟社区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已有的社区学习案例进行文献调研和分析,结合自身的实践体验,笔者认为目前教育虚拟社区内的知识管理主要存在如下两大问题。

(一)隐性知识传播失效

隐性知识传播失效是指社区成员间的隐性知识难以交流和共享。社区研讨是社区隐性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最好途径,然而在实际的社区研讨中,很多学习者更多的是持观望的态度,他们不愿意参与社区研讨,不愿意共享和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不愿意共享和交流自己的隐性知识。他们参与社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资源以加强自身的学习。社区隐性知识传播失效主要原因归于以下几点。

隐性知识高度情境化的特点决定了其不易被共享。隐性知识是与情境相关的、是隐含于问题解决的过程和行动当中的。只有在对真实问题进行解决和研讨的过程中,隐性知识才能够被共享和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发起社区研讨主题时,一定要综合考虑社区成员的自身特征、课程目标和社会需要,选择成员感兴趣的、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问题。例如:在教育虚拟社区研讨中,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学习者存在着交往动机不足,交往深度不够,交往策略欠缺等突出问题。课程中正好有一个专题是与学习交往相关的。在综合考虑学习者社区交往实践、课程目标和社会现实需要的基础上,教师发起了讨论话题“你认为制约你参与社区研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才能提高社区研讨效果?”学习者对这样一个与社会、自身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非常感兴趣,研讨的积极性特别高,研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帖子。

社区成员不愿共享隐性知识。教育虚拟社区的研讨更多的是基于某一门课程的,其成员由某一个班级或几个班级的学习者构成。在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下,考试依然是衡量学习者学习成败的重要方式。很多学习者为了自己能考高分,不愿意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他们参与社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资源以加强自身的学习。为了提高社区成员的发帖积极性,鼓励社区成员共享知识,我们采用了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成员发帖,比如:将好的帖子“加精”、“置顶”,推举那些发帖数量多且质量高的成员为社区意见领袖,将发帖数量和质量与考核挂钩等等。

(二)隐性记忆丧失

隐性记忆丧失是指隐性知识没能转化为显性知识,存储在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没有被显性化,没能以代码的形式存储在社区中,而是随某次学习的结束而被遗忘。

除了完成课程所要求的学习目标之外,在社区学习和研讨实践中,社区成员经常会瞬间涌现出一些好的想法、闪光的思想;在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很多学习者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例如:如何快速获取所需资源,如何与团队成员融洽相处,如何建立社区信任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是每一届学习者在社区学习中都将面临的问题,由于未能及时记录下这些宝贵的经验,未能及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很多宝贵的经验都随着某次学习的结束而丢失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写学习日志,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的经验、获取的教训,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好的问题解决方法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以方便下一届学习者查询使用。

社区管理知识点篇6

×××社区

××街道××社区辖区有××等8家单位,金融、房地产、通讯、物业及经营服务店铺等千余家企业,现有185栋住宅楼,常住人口12230多人,社区现有工作人员16人,卫生保洁人员16人,配备垃圾车1辆,电动城管车2辆,垃圾桶568个,同时有100余人的志愿者保洁服务队伍经常性的服务在辖区内,确保各小区、交通干道卫生干净、整洁。××社区以创建卫生先进单位为目标,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净化、美化、优化辖区内的环境,居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社区内卫生环境大为改观。近年来,××社区先后荣获××市卫生先进单位、××市文明社区等市、区20多项荣誉。

二、主要做法:

   ××社区党总支、社居委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在辖区广大居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社区一班人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坚持以人为本,把服务居民群众作为社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争创省级卫生城市为契机,强硬件、促软件,为创造一个干净、卫生的工作环境,社区每个工作人员都做到每天清扫办公室卫生,做到卫生经常化,办公用品整洁,无乱堆乱放乱贴乱画及门窗无损坏现象,居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显著提高。

   1、充分利用多功能活动室和远程教育,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有效提高辖区居民群众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

   2、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做到每个干部,每个保洁员都有一个责任区,建立长效机制,制定管理措施,做到周检查,月评比,季考核。社区上下高度重视,社区主要负责人亲自抓,物业公司具体抓,社区全体人员分片包干。精心组织,成立了以社区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进行层层落实,在小区大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参与,全面动员广大居民积极参加,紧紧围绕“消除四害、整治环境、美化社区”的活动主题,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抓手,社区深入开展了“清洁家园行动”活动,组织社区全体人员,动员辖区单位、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卫生大整治,清除卫生死角,消灭病媒生物孳生地,突出重点,大力治理了辖区内存在的脏、乱、差现象,为辖区居民营造了一个卫生、舒心的生产生活环境。

   3、加强与辖区单位、商业网点的联系与监督,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门前三包”责任制,清除了卫生死角并做好绿化美化工作,清理了单位院内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的现象,聘请专职卫生保洁员,坚持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定人定责定奖罚,有效推动创卫工作向纵深发展。

   4、加强保洁人员和志愿者服务队的管理,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了创卫宣传活动,增强居民积极参与的主动性。集中人力、物力,对辖区无主管小区进行了集中整治,开展了三次清理,切实清除了卫生死角和楼道堆积的杂物。完善保洁队伍,对没有物业管理的区域,社区成立了由低保户组成的保洁队伍,落实了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在街道大力支持下,加大了辖区病媒生物防制力度,在辖区各辖区单位、商业网点、居民小区污水排放口,下水道、居民散住区、平房等“四害”易滋生地进行详细排查,采取设置毒饵站、粘鼠板、灭蟑剂、喷洒杀虫剂等方式,全力消除“四害”滋生源,并发动居民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工作,确保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

社区管理知识点篇7

【关键词】社区护理;管理规范;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R473.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25-01

一前言

社区护理作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中的网底地位,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更好地发挥社区护理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提高社区护理服务质量,确保社区护理服务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构建规范化的社区护理管理十分重要。

二社区护理的特点

社区护理是由基层护理人员以社区内居民的健康为中心,以老年人、妇女、儿童及残疾人为重点,向他们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连续、便捷的健康服务护理,是以居民整体健康的维护和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护理。护理工作一般由社区护士单独在居民家中完成。

三湖北省社区护理管理现状

湖北省社区护理的发展之初,其管理方法基本秉承医院护理管理的模式,缺乏一套符合社区护理服务要求和特点的管理规范。管理者中普遍存在对社区护理服务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对社区护士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鉴别不清,因此,出现社区护理管理中组织结构不合理、服务目标不明确、规章制度不建全、质量管理不到位等现象,影响了社区护理服务的快速发展。

四宜昌社区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我国社区护理起步较晚。受经济、文化、地区以及认识水平诸因素的影响,许多地方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社区护理机构还不完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社区护理的从属地位。

(二)社区护理缺乏专门人才和专业人士的指导。在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社区护士是由临床护士转过来的,年龄普遍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社区护理知识匮乏,但由于未接受过正规、系统的社区护理训练,难以全面开展社区护理工作,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社区护理需求。

(三)社区护理的普及度不高。我国的社区护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日前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医院开展较普遍,在经济相对落后及基层和农村地区尚未普及甚至还未开展。

(四)社区护理还缺乏一定的社会认可和理解。社区护士仅以协助医生工作为主,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不了解、不认可、未参与、不重视,从而影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五改善社区护理工作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社区护理组织。可依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先建立几个社区护理中心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制定社区护理的发展规划,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逐渐建立专门的、系统的、完善的社区护理机构。

(二)建立并完善社区护理法规及质量控制标准。要不断总结社区护理经验,深入研究社区护理工作内容、工作量和工作效率,充分考虑影响社区护理工作的各种因素,不断完善社区护士执业资格准入、技术操作质量标准及评价标准、社区护理服务标准等方面的制度和法规,使社区护理工作趋于规范化、法制化。

(三)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养。鉴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可采取多种措施,如医学院校和护理学校应开设与社区护理有关的课程或相关内容的短期、长期培训;医院也可以成立社区护理组织与下属社区医疗机构联合,负责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

(四)拓宽社区护理工作内容,明确护理目标,争取社区居民的密切配合。可以建立规范的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开展以个体为中心的家庭康复体系,协助家庭成员了解卫生知识,进行简单的医疗护理知识培训及应急抢救措施,提供各类人群所需要的护理服务,做到预防为主。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以其方便、快捷、经济的优势在医疗市场占有越来越重的份额,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护理应抓住机遇,尽力完善社区护理机构,努力开展全面的社区护理工作,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这需要我们全体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积极探索、不懈追求,充分发挥社区护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包家明,胡斌春主编.社区护理管理与操作指南.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141

[2]包家明,付伟,胡斌春.社区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61-62

社区管理知识点篇8

社区药学服务作为发挥基础医疗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一般医疗机构的药学服务,其服务目的和服务对象都有其特殊性,因此服务模式和内容也相应的有所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从而对于药学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有所不同[3-4]。

1.1服务对象及重点人群

医院药学服务是针对来医院进行就诊的患者(包括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以及医院的医护人员,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主要针对长期用药者、合并用药者、过敏体质者、儿童、妇女等人群提供药学服务。社区药学服务的对象非常广泛,为社区范围内的所有居民,包括患者、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药学人员利用医药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与医疗卫生相关的各类服务。除主要针对妇女、儿童外,对老年人、慢性患者、残疾人、精神患者和传染性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药学相关服务[5]。

1.2服务模式与内容

医院药学服务模式包括保障医院临床药品供应模式、临床药学服务模式,主要工作内容是针对医院提供的药品,保证药品质量合格、提供合理用药咨询服务、保证药品合理使用。社区药学服务除保障社区药品供应模式、临床药学模式外,还包括疾病预防、公共健康教育模式[6],工作内容主要针对社区居民使用的所有药品提供相关的药学服务,具体包括调剂、治疗药物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物信息咨询等。同时针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特殊性,开展一些与健康相关的非药物服务,包括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合理膳食、优生优育等方面[7]。

1.3从事药学服务应具备的素质

医院药学服务主要针对医院内部供应的药品,保证药品合理有效地使用。在医院工作的药学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药学的综合知识和应用,同时医院内部部门分工明确,不同的部门又具备其专项技能。社区药学服务没有明确分工,对社区药学人员专业水平、职业修养、服务技能和技巧提出更高要求。同时社区药学服务更立足于社区居民的整体健康,社区药学人员必须具备预防、康复、保健、养生等医疗卫生知识,以适应社区居民多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

2社区药学服务实践

作为药学实践团队人员,作者在2013年深入镇江市京口区下属的卫生服务中,加入其家庭健康责任团队,定期参与社区药学服务,对社区药学服务现状有一定的了解。目前镇江市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成55个,街道覆盖率100%,三个县级市共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政府主办社区卫生中心的比例提高到96.97%。2013年建成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江苏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根据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2013年镇江市社区药学服务工作重点主要包括:(1)基本药物集中采购。1~10月共采购基本药物3.44亿元,配送率96%;药品销售价格平均降低42.43%,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2.36亿元。(2)健全重点人群卫生管理模式和体系。全市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87.43%,健康档案使用率72.81%,儿童预防接种建证率99.99%,新生儿访视率99.12%,儿童健康管理率96.55%,孕产妇健康管理率97.29%,产后访视率97.86%,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率76.30%。(3)特殊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针对一些危害大、传染性强的疾病,结核病、艾滋病及精神病等疾病历来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全市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保持稳中有降的趋势,在7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100%设置快速检测点。全市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检出率为2.94‰,重性精神患者规范管理率为94.38%。同时加强心理援助热线建设,开展精神疾病预防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研究。(4)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疾控、医疗、基层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防控机制。全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率分别为46.78%、56.73%。慢性病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群,需要长期服药,有些人甚至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家中一般都有自备药品。社区药学服务提供慢性病自我保健、药物治疗方案咨询、指导合理安全用药。65岁以上老人高血压和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人数37.19万人,高血压、2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分别为95.55%、95.76%。(5)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本市医疗集团医院与社区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将“3+X”家庭健康责任团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和家庭医生制度相衔接,全市家庭医生制度和乡镇卫生院健康管理团队覆盖率100%,65岁以上老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93.93%。

3存在的问题

3.1对社区药学服务工作重视不够

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政策没有充分关注社区药学服务,如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通篇没有提社区药学服务。社区药学人员编制较少,工作重心主要为药品供应管理,且药学服务的工作模式、药师的职能尚未发生根本改变。决策者和普通人观念陈旧、重医轻药,均不了解社区药学服务的重要性。“3+X”家庭健康责任团队以公共卫生医生、全科医生和护士为主体,较少有社区药师参与,且无法融入其中。

3.2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国家在社区药师培养方面尚属空白,无专人从事社区药学服务工作[7],主要原因为:(1)社区药学专业人员少,长期从事药品供应、调配工作,工作业务量大。(2)药学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医药卫生知识面不够全面,与药学服务的要求和居民的期望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取得居民的充分信任,故社区药学服务无法深入。(3)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缺乏。药学服务要求药学教育从科研向临床转变,社区药学服务型人才需加强医学基础知识、疾病预防、诊断、药物治疗知识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加强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素质和人格修养,增强与患者、社区居民沟通的能力,以适应“六位一体”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工作的需要。

3.3尚未形成完整行业服务规范及评价体系

目前全社会对社区药学服务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药学服务开展的范围不够广泛,药学服务工作不够深入[8]。我国社区药学服务的项目、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评价标准,药学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难以保证,除此之外,社区药学服务的具体项目、细化评价指标尚需研究完善。

3.4缺少资金保障

开展社区药学服务需要一定的检测仪器和设备,资料收集、整理需要办公设备支持,一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具备或很难备齐相应的仪器设备。开展咨询热线、上门服务,张贴社区公告栏、开办讲座、印发宣传册等药学服务也需要活动资金,但目前没有专项资金投入,主要通过自身科室集资、自身单位解决或一些相关企业单位赞助等,缺少固定的资金保障。

4社区药学服务发展方向

4.1提高对药学服务的认识

一方面政府职部门尽快转变观念,切实重视社区药学服务,了解药师的价值,以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宜,最大程度改善和提高患者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利用网络平台、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药师作用的信息,影响公众,让公众认识到药师的角色和作用,这需要全社会和药师的共同努力和合作[8]。

4.2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社区药学服务要求药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药学、社会学知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充沛的体力。因此,社区药学服务人才培养十分关键,要建立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继续教育机制[9]。一方面修改高等院校药学专业培养计划,对化学类课程进行有机整合,设置药学、医学、生理学、社会学、管理学课程以及较长时间的实习,注重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根据社区工作具体要求对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社区药学服务系统培训,更新服务理念,完善知识结构,从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和医德医风等层面提升专业水平、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卫生职能部门定期组织社区药学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继续教育。

4.3制定服务规范及建立评价体系

社区药学服务质量为各国社区药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9]。将社区药学服务纳入到社会公共健康保健体系,建立完善的社区药学服务领导管理系统,是保证社区药学服务质量的前提。应明确社区药师在社区药学服务中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规定社区药学服务的项目、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建立每种服务的标准操作规程,健全社区药学服务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建立统一的服务监督评价和奖惩制度,完善社区居民对服务的投诉处理制度。

4.4保障资金投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区药学服务必将成为人们健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政府应增加公共卫生事业中对药学服务的资金投入,逐步将社区药学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根据按劳付酬的办法,给予适当的服务费用,确保药学服务持续稳定发展。同时,也可以吸纳商业保险、社会基金、科研资金等参与到社区药学服务当中来,共同促进社区药学服务的稳定健康发展。

4.5构建药学服务平台

社区管理知识点篇9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社区工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34-02

引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人才已经出现了矛盾,即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不相适应。这就迫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培育走向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育。

为了更好地培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文以《社区工作》课程为例,以课程的教学过程为切入点,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如何实现社区工作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创新不仅迫使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社区工作》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

《社区工作》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它主要涉及公共事业管理这一领域中的很多内容,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当前的社区改革密切相关。该课程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社区现实问题和管理现状出发,注重案例研究,对于社区的管理主体、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方法、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内容展开深入的分析探讨、总结归纳,形成社区工作的相关理论。在课程知识体系编排上,也有着很多富有新意的地方,如在理论探讨上,着重体现公共管理基础;在管理主体上,突出强化社区自治管理;在内容设计上,细化社区服务项目;在材料选取上,紧密结合社区改革实效经验等。总而言之,本课程不仅是“社区工作”这一新兴学科的系统理论阐述,也是现阶段社区建设与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加强我国社区现代化建设,突显社区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深入理解和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掌握我国社区建设的新进展,能够综合运用社区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借鉴先进的社区管理经验,开展社区管理相关业务。

二、当前《社区工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社区工作开展得相对滞后,导致各高校在该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在教学内容上,重国外,轻本土

中国的社区工作理论源于西方国家的理论基础,因此,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是把握好西方国家相对完善的理论,没有跳出理论了解中国社区工作的具体情况,往往脱离中国社区的实际。

尽管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的价值取向与中国社区工作的价值取向一致,但是在不同的国度,政治制度、文化环境、居民意识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社区工作的本质不同,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即要能够掌握有关社区工作的基本理论,又要结合当前我国社区工作的实际情况形成本土理论,才能更好地诠释我国社区工作这门课程。

(二)在教学方法上,重讲授,轻实践

社区工作理论是对社区工作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不重视实践,对社区工作不熟悉,怎能讲好相关理论?更别说能指导学生实践了。据统计,地方性高等院校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农村主要的行政区划是乡或镇,很多同学对“社区”即熟悉又陌生。熟悉主要是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体会到,陌生是没有好好进入到社区,对社区的工作一无所知,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很抽象。社区工作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多带学生进入社区,了解社区,然而,多数教师在上完该课程后没有一次进入社区。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只以书本为主,对社区缺乏足够的了解,更是缺乏实务指导的经验。教师本人对社区都没有充分的了解,不清楚当前社区的主要工作及管理模式,就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门课,更不能对学生进行实务操作的指导。若不勤于进入社区,了解社区,那么该课程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为了修得学分,对实践技能帮助不大,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相悖。

(三)在考评方式上,重分数,轻能力

目前,我院校《社区工作》课程的开设,其培养目标已经明确,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则截然不同。首先,按照安顺学院教务处规定,课程的考核形式一般是期末考试占70%,其他如出勤、作业、提问等平时成绩占30%,考核的结果主要是以期末考核为主。因此,部分老师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实际技能的操作。其次,社区工作这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够具体。再次,基于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学生已经磨练出应付期末考试的技巧,只要期末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就行,抱着上课听与不听都无所谓的态度。即便学生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互动,对于所教授的内容也仅仅停留在记忆知识的层面,学生无法合理地运用知识,也不能在适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它们。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按照当前学院开设的《社区工作》课程现状和之前笔者的两年基层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社区工作》教学改革中,应以知识为中心,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力求贴切社区工作实际情况;以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能力的培养。

社区管理知识点篇10

1社会网络分析概述

社会网络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经70年的发展,社会网络理论及分析方法在国外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其经典理论包括强弱联结理论(Granovetter,1973年)、社会资本理论(.Coleman,1988年)、结构洞理论(R.Burt,1992年)。社会网络理论视社会结构为一张人际社会网,其中每一“节点”代表一个人或一群人组成的小团体,“线段”代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其结构特性[3]。社会网络分析是基于图论的思想,从群体动力学角度来考察社会实体(个体、社会组织等)间的关系连接及其结构特征的一种研究取向[4]。主要用于描述和测量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中所包含的东西如资源、信息等,并对这些关系建立模型,进而研究这些关系与个体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通常社会网络分析法分为自我中心网络分析法和整体社会网络分析法[5]。

1.1自我中心网络分析法

指研究者关注某一类核心行动者,根据具体的关系内容,收集与之相连的行动者以及这些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信息。由行动者及其直接关系人构成,只能分析社会连带,不能分析网络结构。自我中心社会网络问卷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叫做提名生成法,第二部分叫做提名诠释法。前者首要的问题在于研究主旨,如研究某个人的情感支持关系———向其询问遇到困境会向谁寻找情感支持时,受访者会列出一串名字,我们把所罗列的对象称为关系人。后者主要是针对提名生成法中所获取的关系人进一步探询他们与受访者的关系,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问连带强弱问题(将组织中个体间密切而频繁的直接联系称之为强联结,组织间疏远、不频繁的直接联系称之为弱联结),另一部分则是社会经济背景相似性问题[6]。

1.2整体社会网络分析法

整体网络分析法研究一个有明确边界的群体内部所有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包括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其不足为分析社会连带的能力较差,但却是测量网络结构的最重要方法。整体网络分析可以揭示整体网络的各种结构特征,如通过整体网络分析可清晰地展示各网络成员在网络中的位置,可为改善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效率提供参考。整体社会网络需要一个封闭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对群体里的每个人均需发放问卷,所得数据常用矩阵和社群图来描述[6]。表1是一个虚拟的关系矩阵图,表示从某行的行动者到某列的行动者是否存在某种关系(1=有关系,0=无关系)。封三图1、图2为社群图,其图像更为清晰简洁,常用UnCinet、pajek、Sonia等软件绘制[1]。

2社区护理知识流动的现状

2.1国外现状

国外对于社区护理的知识管理相对重视,其护理工作和管理有网络化的趋势[7]。社会网络分析法虽在护理工作中应用鲜见,不过,国外知识管理的某些形式已显社会网络特征。如美国在人员配置和团队架构方面就表现出了联盟特色,通过论坛、沙龙、俱乐部等多种形式强化护患之间、医护之间以及护士与护士之间的交流[8,9]。澳大利亚对护士的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中,由学会统筹工作制定周密培训计划,政府出台政策保障培训实施,医学高校作为培训的第三方机构,实施分模块的有主次的理论知识学习,并构建以州为单位的社区健康护理论坛,提倡信息流通、成效反馈及延续护理实践能力的培训模式,也类似社会网络的知识管理运行模式[10]。德国为促进社区护理从业者知识流动和共享,要求每个护士站护士每周碰头2次或3次,所有护士一起讨论护理计划和对病人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每7个护理站归属同一总部管理。同时,各州护理技术监测协会定期对各护士站进行考核和验收,形成一定的社会网络,覆盖相当一部分社区护理人员[11]。

2.2国内现状

我国的社区护理发展起步较晚,在数量、结构和素质上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目前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社区护士学历结构以中专为主,占52.6%~76.9%,专科学历占7.2%~41.6%,无专业学历护理人员占3.0%~15.9%,本科及以上学历最高为15%[2]。社区护理人员现有能力与实现新形势下社区卫生功能的要求不匹配尤为突出[12,13]。有研究已证实我国当前卫生服务体制下,护理人才分布总体呈现倒三角状态,医院越大,医疗、护理等人才越多,人员素质越高。而社区护士从数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均与综合医院相比有较大差距[14,15]。有研究总结,目前社区护理培训内容系统性欠缺,主要有如下原因:①各类培训、讲座是由不同部门、不同医院组织实施,培训内容缺乏统筹;②每次培训,参加的护理人员不一,造成信息传递不均、知识累积不足(无论是护士个体、还是社区服务中心的护理组织)。同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面广、地域分散、机构相对小,是导致社区护理知识流动不畅的另一屏障。社区护士知识储备不足、诸多培训并未有效解决社区护理继续教育面临的问题,呈现投入大、收效小的客观现状[16,17]。因此,建立长效系统的知识管理模式,畅通学科知识流动渠道,提升知识流动效率及社区护理人员培训覆盖率,是完善社区护理队伍建设的关键之举。

3社会网络分析在社区护理知识流动中的应用

3.1社会网络分析与知识流动

美国科学基金会(nSF)于1999年将知识网络定义为一个社会网络,该网络提供知识、信息的利用等[18]。目前,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知识网络已成为组织中实现知识管理的有效实践工具和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要平台[19]。相当数量的研究就如何构建基于社会网络的知识网络进行了诸多探讨,如Seufert等[20]指出,知识网络框架至少需3个要素组成:一是行为主体(个人、小组或组织);二是行为主体间的关系;三是各行为主体在关系中所运用的资源。李丹等[21]认为知识网络中应包括网络核心组织、网络从属组织、知识管理活动、共享知识资源、信息网络平台。多数学者认为基于社会关系的知识网络构建过程,实质上是建立核心组织与各个从属组织之间基于知识管理的合作关系,构建方案需聚焦网络具体目标、从属组织、实施方案及评价体系等环节[22]。知识流动也称知识转移,是指组织通过不同渠道转移知识,实现组织知识共享,从而有效利用现有知识的过程[23]。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知识流动研究是知识管理关注的焦点。可见,将知识流动与共享放在具体的社会网络中进行研究是较为理想的研究手段。

3.2社会网络分析在促进社区护理知识流动中的应用前景

我们知道人际交流对信息获取很重要,同时知识的流动与共享是一个社会过程,即需要知识的主体———人的相互交织促进知识的流动[24]。既然在管理、经济等各领域都存在社会网络,同样,也能够将社会网络分析引入社区护理知识管理当中,必将有助于改善当前社区护士培训现状。①可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社区服务中心的调查和访问,构建出社区内部护士知识流动的网络。②分析社区护理知识流动的社会网络现状特征,从而诊断社区护理知识流动环节中存在的问题。③也可比较不同地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护士知识流动网络的现状特征、知识流动网络的差别,探寻社区护理服务中心内部阻碍知识流动的问题根源。④通过分析进而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知识流的优化,并为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知识流动的制度和措施提供可靠依据。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