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语文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6:09

优秀语文教学反思篇1

优秀语文教师成长、发展的因素很多。例如,在一些人的认识里,“机遇”是很重要的因素,很多教师难以遇到,而这些优秀的语文教师遇到了。客观地说,机遇是一个因素,但是它青睐“有准备的人”,它使任何“有准备的人”的努力都不会付之东流。优秀的语文教师确实能够很敏锐地把握住难得的机遇,以展示自己最好的水平。但在他们心中更在意的是一种“追求”,一种对自身生命价值、教学信仰的追求。这种“追求”之于他们才是这“机遇”的价值。张俊娜老师在工作三年头上便有了“演讲”的机遇,之后,接连的“机遇”降临到她的头上。但从她的叙述中我们也看到,机遇又是一把“双刃剑”,若没有自己坚韧的意志、痛苦的思索、虚心的求教,也可能使机遇成为“滑铁卢”。张俊娜老师是有追求的老师,所以她抓住了这些“机遇”,从中体现了自身的生命价值和教学信仰。

优秀的语文教师的成长一定是有“思想”发育伴随的。所谓思想,就是有自己的理念、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这种思想一定是符合真理的,也就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和语文教育规律的。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对理论的学习。理解一种理论是一回事,把它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又是一回事。这中间的路有时短暂,多数漫长,需要花许多时间去探索、实践,总结出可行的操作方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任何一种教学行为都体现着一种理论或理念,不管行为者自觉不自觉。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会在语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自觉学习,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他们借助不断的积累、探索、提炼,形成自己的“思想”,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没有思想发育的伴随,语文教学难免困于“匠”字。而这个过程需要坚持,有道是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也在坚持。张俊娜老师的成长之路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优秀的语文教师总会用心研究教材,潜心研究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设计教学;他们能清楚地了解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教学中扬长避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不仅如此,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习惯反思的。所谓“习惯”,就是已经成为一种自觉,上课之后会“回想”“总结”课堂中的优劣得失,坚持那些合理、有效的行为,修正那些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的做法。张俊娜老师具有这些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的特质。她善于运用自己擅长的教学本领,自觉反思教学中的不足,对每一节语文课都充满着新的尝试的期待,于是她的成长之路充满动力和活力。

优秀语文教学反思篇2

但是,通过与部分优秀教师的接触,学习有关资料,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重要的启示。我认为优秀教师尽管各有特点,但六个基础则是他们共有的。

一、长期、扎实的实践

实干是基础

所有优秀教师的成功,无一例外来自长期、扎实的教育实践。被瑶胞称为“圣女”的全国模范教师盘振玉,16岁就走上讲台,在艰苦的瑶山一干就是20多年,不但没有一个失学儿童,而且教学成绩一直在全乡名列前茅。成功的后面是扎实的工作,她不但要用双语(汉语普通话和瑶家语)教复式班,而且还要为学生做饭、洗衣服,晚上还要招呼学生起来大小便。

苦中能有乐

优秀教师和所有教师一样都承担着艰苦、繁重的工作任务,所不同的是他们能够做到苦中有乐。他们真是累着,但是快乐着,体验着一种神圣的幸福感。

特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数学教研室主任吴正宪说:“一上讲台,就融入了学生世界,全身心地投入数学教学之中,把其他的一切都忘记了。只有教数学的人被数学的魅力打动了,学习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所深深吸引。”

青年优秀教师、浙江杭州临平一小蒋军晶说:“我不但没有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而且我目前还把这种工作的幸福状态延伸到我的和别人的生活当中。我和几个年轻的朋友组织了一个民间教学研究工作室――五汉工作室(在现在这种男小学语文教师特稀缺的情况下,能找到这么5个人,还真挺不容易的)”。

二、顽强、自觉的学习

优秀教师的学习都是自觉自的。在繁重的工作同时,能够锲而不舍地坚持学习,是优秀教师另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顽强、自觉的学习有时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例如有的是“……十几年来,阅读了上千万字的著作”(龚春燕);有的“几年来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特级教师、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有的工资不高,但是“那几年买了近40000元的书”(蒋军晶)“在最初的几年,我阅读了50多部理论书籍和2000多本教育期刊,撰写了100多万字的笔记”(特级教师、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徐斌)。

他们“随时随地寻找‘教你’的师傅”(蒋军晶);有的“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善于学习,家庭被评为全国学习型家庭”;“几种学习方式:1 向同行学习;2 向学生学习;3 向报刊书籍学习;4 进修学习;5 课题学习;6 学术学习;7 追踪学习;8 阶段有重点地学习(按系统学习,精一再博,分层次学习一一从低到高或从高到低);9 网上学习;10 传播学习;11 实践学习;12 参观学习”(特级教师、厦门第一中学校长任勇)。

三、联系实际的思考

优秀教师在顽强、自觉学习的基础上,普遍地又十分重视思考,显著地具有爱思考的品质,对各种教育现象充满了敏感性。正像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我们的教育需要理性,需要在教育范围内进行教育发展,别让一些非本质因素过多地打扰了教育,比如商业、权威、权力、习惯等――这些已过多地干扰了课堂的方向。理性状态是对教育最好的救助”。

而优秀教师的思考又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是思考紧密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

优秀教师的思考很少大而无当,无病,故作深沉。

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说:“我深信,教育的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因而我始终没有离开讲台。我的许多新方法、新思想,都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萌发出来的。”苏景泰教授评价道:“邱学华在从事教学实践时,从未停止过教学理论研究,同样,他在进行理论探讨时,从未离开过教学实践岗位。”蒋军晶认为“语文学科是积淀了太多历史经验的学科,是负载教育教学任务最多的学科,是教学流派、教学思潮最多的学科,是专业化程度最高然而又是最低的学科。”他提出应该“多作本源性思考,多作两难性思考,多作现实性思考”。

二是通过思考他们对教育理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特级教师、成都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副校长李镇西视教育为“心灵的艺术”。他提出“以人格引领人格,以心灵赢得心灵,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模范教师、西安市八十三中王西文指出“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只有触及到人的灵魂,并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特级教师、浙江省慈溪中学黄孟轲认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人;语文教育的核心是立足树人,培养思维,注重审美;语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与归结点应该是唤醒:唤醒教师自身精神与人格魅力,唤醒文学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唤醒文本中的生命内涵,唤醒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作文立人,首先要让学生的作文形成自己的个性,老师要给他们提供张扬个性的环境……”;特级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钱守旺,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他主张“课堂上我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加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

三是重视反思自己

特级教师于永正:“保持教育理性状态的前提是群体具有反思能力。而名师就是处于反思的‘多震地带’。他们在反思宏观的教育,也在反思教育的细节;他们在反思历史,也在反思现在,尤其总在反思自己。名师是我们教育界反思状态的发动机――他们启发了我们。这便是名师的价值”。

徐斌副校长:“我的确愿意做一个思考的行者,在实践的土壤里,在审视自己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任勇校长:“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础和根本;完善自我、战胜自我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关键;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是优秀教师永不满足的目标”。

四、充满个性的创新

优秀教师在实践基础上刻苦的学习与积极的反思,最终出现充满个性的创新是他们共有的又一个突出特点。

独特的个性

蒋军晶提出“学习(听课)是为了寻找自己还是寻找偶像”的质疑,表明了自己反对盲目模

仿,推崇弘扬个性的观点;窦桂梅更加鲜明地指出:“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不断地创新

优秀教师都善于把日常繁琐的工作和科研、创新融为一体。广州市名教师、黄浦区教育局教研室、科研办副主任曲天立首先提出“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创见。

李镇西“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作为思考、研究、倾听、感受和欣赏的对象”;任勇的座右铭是“教育恒久远,创新每一天”;窦桂梅大胆探索“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

辨证的思考

世界是发展的,生活是辨证的,因此充满智慧的辨证思想,就会源源不断从那些深入生活、善于独立思考的优秀教师头脑里涌现出来。全国优秀教师浙江新昌中学黄林提出“用熟悉的眼光看待陌生的事物,用陌生的眼光看待熟悉的事物”;劳动模范、湖塘桥实验小学校长庞瑞荣的治校方针是“严格而自由”;曲天立主张“从评选好学校转向评选差学校”;窦桂梅提出“优点使人可敬,缺点使人可爱”……

从优秀教师那里经常会听到这样充满智慧的辨证思考。

五、和其他老师密切地联系

得到基层老师最高赞颂的是那些始终和其他老师保持联系的优秀教师。例如老师们把特级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钱守旺称为“有才华,有水平,没架子的特级教师”。

为了认真研究,服务教师,从北京最边远的山区到祖国的大西北,吴正宪一次次“走乡串户”给老师、学生们上示范课。她把每一次外出上示范课都当作学习调研的机会,课后总忘不了和老师、学生交流,积累素材。为了提供高水平的指导,她依然学习最前沿的知识,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为了优质的教学服务,一位普通老师的一个闪光点也会被她注意到,最终博取百家之长来填充自己的“职业资本”。两年来,北京市的19个区县都留下了吴老师的足迹。

窦桂梅在清华附小两年中,她和教师们一起大胆实践,勇于尝试,每一次听课后都给教师评课,努力做到“优点说透,缺点不漏,策略给够”。到年底听了500多节课后,给76位一线教师,每人写了一封长信……她认为:“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

六、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以上优秀教师的五个重要的基础,实际上是建立在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上。他们的追求可以用“平凡中的伟大”来概括。

优秀教师的追求往往是十分朴实的。特级教师、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孙蒲远说:“学生的进步是我最大的幸福。当我看到胆子小的孩子变得开朗了,攻击性强的孩子变得文质彬彬了,不爱学习的孩子知道主动写作业了,情感淡漠的孩子变得热情了……都会从内心产生由衷的喜悦。”

窦桂梅的切身体会是:“我明白,自己一辈子从事的是教师职业,这意味着我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在课堂度过,也意味着自己的生命价值和自身的发展要在课堂实现。”

吴正宪认为“教师工作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我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付出、奉献:我也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收获。我收获了孩子们的那份真诚;收获了老师们的那份期待;收获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同时,我也获取了自身成长中成功的喜悦,获取了生命的价值与人生的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

优秀教师是一个极有特点,值得重视的群体,他们善于将理论与实际在自身进行结合;他们深入实际、理解广大教师;他们是教师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榜样,他们不仅引领着广大教师队伍前行,而且随着他们刻苦、执着的学习和思考,他们将发展着教育理论,他们当中将涌现一批真正的教育家,继续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优秀语文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渗透

语言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语言学科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我国优秀文化的宗旨在于培养人们的自我修养。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更应当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优化教学模式

为了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真正渗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文化教学情境或是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这也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找到优秀传统文化和小学语文课堂的结合点,从而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孔子拜师》的学习中。该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既体现出了孔子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同时还渗透出了学无止境的思想。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教师应当准备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并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另外,该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是①学生能够认识7个生字;②有感情朗读课文;③了解故事梗概;④积累文中佳句,能够字典或其它方式理解词句意思。其后在课堂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谈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在本单元中既可以了解古代神话故事,也可以欣赏古代建筑,并认识古代思想家。那么今天我们主要是认识一位大思想家。之后,教师可以将有关孔子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前收集到的孔子资料进行相互交流。其后可以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研读课文、了解品行两个环节完成课堂的讲授。最后教师还应当进行课堂反思:对于该教学案例,可以从两各方面反思:一是利用情境帮助学生词语。文中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与生活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时应当先让学生进行现象。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能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二是课堂主线。显然,该教学设计中,教师只是以一条主线贯穿全文,致使在进行孔子品行的分析时,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前提应是优化教学设计。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课堂真正感受到,并学习到优秀传统文化。

二、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是来自于生活。在当下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化教学中,既能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关键的是还能够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充分应用到口语教学中。如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为: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保证语句通顺;发现词语的构词特点,并通过观察图画和词语,了解十二生肖这一传统文化;另外,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当准备好教学课件、十二生肖等邮票挂图,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知识课堂学习中。之后在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如设置主题为:闪光的钥匙新闻会,并制定一系列相应的规则。接下来,让学生将近期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以新闻行形式展示给大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主题新闻会。随后,教师在课堂结束之际再进行奖励评定。最后,完成教学之后,教师还应当进行反思:①新闻会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那个环节设计的不合理影响了教学效果。②活动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③十二生肖传统文化是否真正地渗入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该案例,教师在要求学生进行十二生肖资料的交流时,应当考虑到学生在课下是否完成了资料的收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应当注意新课改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既能使学生感受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又能够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水平。

三、延伸到课外学习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继承性的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也要在课外融入文化,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另外,课余作为课堂的延续,应当与课堂教学保持同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中秋、春节、清明等传统节日,最具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人们对于传统节日也非常喜爱。而教师可以在讲解与节日有关的文章时融入传统文化,而后在课下布置灵活的课外活动。或者是在节日之时,创设一些新颖、有趣的学习活动,以便学生能够深入与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如让学生收集一些与节日相关的故事或是民间习俗。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将课堂上传统文化的学习延伸到课下。如在上述《孔子拜师》的例子中,在学生完成课堂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书籍等途径来搜集有关孔子的其它故事以及他的著作。之后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最终达到让学生学习优秀传统的目标。由此可见,教师应当重视利用课外时间,结合教学实际,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外学习活动中,从而让学生了解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既能助力于语文课堂的开展,又能使学生真正接受传统文化,从而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何况,随着新课改的改革,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越来越多。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学中。

作者:张美玲单位: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放路第三小学

参考文献:

[1]陈瑞珍.探析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快乐阅读,2015,18:93-94.

优秀语文教学反思篇4

评说周婷的课固然重要,不过,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从她的课例中领悟到的其他一些东西,比如,一个名师如何让自己优秀,又如何从优秀走向卓越。

“优秀是卓越的敌人。”说这话的是一位叫柯林斯的研究者。优秀怎么成了卓越的敌人?柯林斯的结论来自他五年的研究。他在20名商学院学生的帮助下,对1965年至1995年间财富500强中的143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只有11家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取得较好的业绩,然后一飞冲天,并能持续发展。柯林斯研究的结论是:优秀是卓越的敌人,优秀未必走到卓越。对此,我的结论是,优秀是可贵的,有时也是可怕的,其根本原因是,“优秀”是否反思,“优秀”是否改进甚至改造。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以至改造,“优秀”才会成为新的发展动力,这才会走向卓越。对于企业,这一命题成立;对于教育,对于教师,这同样是振聋发聩的启示。

周婷无疑是优秀的。八年前把《美丽的丹顶鹤》上得如此之美,如此之好――如她自己所说,她的语文课“快乐行走在活动化情境中”。但是,八年后,周婷完全抛开了原来的教案,重新把《美丽的丹顶鹤》上得更精彩,更成功。完全可以说,周婷正从优秀迈开新的步伐,其关键是周婷对优秀保持着一颗警惕的心。周婷说得好“和自己同课异构,不是我执教公开课的特例,家常课中我有时也会如此做。23年语文教学生涯,从最初对专业的热情转向慢慢学会自觉地思考。”在她看来,同课异构,首先是对自己的不满足,不满意,是一种积极进取,有更高追求的心境和状态。因而,同样的教材她会有陌生感,有陌生感就会有新鲜感,陌生感实质是孕育创新的激情和欲望。其次是一种深度的反思,她的真切体会是,思考得越多,越觉得自己的教例不够成熟,于是要深思,要改进。更为可贵的是,周婷的同课异构更多的是一种自我否定和。这既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这样,周婷通过同课异构,使自己走向成熟,走向自觉,从优秀走向卓越。

值得关注的是,周婷的这种“走向”是在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她把课程改革当成一条起跑线,每一次起跑和行进都会有新的出发点,都会有新的方式。课程改革转变了她的理念,也教会了她如何在保持激情的同时进行理性思考;转变了她的教学观,也让她开始建立课程意识;转变了她的备课方式,也培养了自己良好的教学心志。她感谢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给了她很多机会,正因为如此,优秀才不会成为卓越的敌人,相反成为走向卓越的新起点。

二、儿童:语文教学的内在尺度

周婷开始建构自己语文教学的坐标。她追问的是,坐标的核心究竟在哪里?她的答案:是儿童。因而,每次教学,她都要问自己:今天的语文课离儿童还有多远?是的,她正在走近儿童,问题是“还有多远”。我们常说,方向比距离更重要,不过,方向在她的教学中已不是问题,距离已成为她攻克的难题,她知道,距离还可能会影响方向,甚至会改变方向。

周婷是这么走进儿童的。其一,让儿童“在被教的同时也在教”。儿童是“被教”的,儿童是需要“被教”的,但儿童不能只是“被教”,不能一直“被教”;儿童同时也在“教”,儿童也可以成为教师,即把教育变成自己的教育,也即帕克・帕尔默所言,教师与儿童是舞池里的“舞伴”――平等、互动,互教互学。显然,周婷决心让儿童真正成为语文课堂里的主人。其二,让儿童的语言潜能得到最大的开发。儿童的内部“潜伏”着巨大的语言能量,这些语言能量总是“不安分”,总是想从身体里不断涌出来。周婷知道,尊重儿童,就必须尊重儿童的语言潜能,而尊重最好的方式是让儿童的语言得以表达。从课例中不难看出,她精心设计了儿童语言表达的机会。事实说明,只要有机会和平台,只要鼓励儿童大胆地说,儿童就能尽情表现。其实,开发儿童的语言潜能,就是开发儿童的生命潜能。其三,向“儿童多处行”。周婷一定教过冰心的作品《只拣儿童多处行》,也一定深谙向“儿童多处行”的意蕴。她说:“儿童世界有图片、谜语、故事、传说、歌谣……儿童能在一定情境激发下,情不自禁地活动、诉说。”向“儿童多处行”,就是让儿童进入不同的情境,有更多的选择路径,就是让儿童间有更多的交往,有更多的表达方式。因此,周婷的理念是:“用儿童世界创造教学境界”。其四,灵动的把握儿童的学习现场。在周婷看来,儿童的学习现场就是儿童生命在场,而儿童的学习现场是可设计的。所谓设计,绝不是惯常所说的的预设,也包括为儿童语文学习的生成而设计。看她的两个课例,都能感受到儿童学习现场的活泼、生动,感受到儿童情感脉搏的跳动,儿童语言的喷涌。从某种意义来说,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是灵动的学习现场。依我看,周婷这方面做得是很出色的。

关于走近儿童,八年前与八年后,周婷的最根本变化,在于她儿童观确立的逐步自觉。如果说,八年前的那堂《美丽的丹顶鹤》,教师更多的还是关注外在的行为,而八年后的课,可以看出更多的是内在尺度的自然表现,因而,在课堂里显得更理性,更自然,更到位,更在“走进”。这里,我也建议周婷对“自由生长”、“自然生长”、“自觉生长”三个概念要进一步推敲,我以为“自由”应是更高境界。

三、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的另一内在尺度

从两堂课看来,周婷相当重视语文课中语言文字训练这一独当之任。这是一种坚守,而且在坚守中还有发展。语言文字训练已成了周婷语文教学的另一内在尺度。

语文的独当之任就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叶圣陶的名言,之所以“名”,是因为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任务。语文教学应当从语言出发,穿越语言,最终抵达语言。离开语言,也就无语文教学可言,更无好的语文教学可言。可贵的是,周婷对这一独当之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行动也越来越自觉,语言训练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

首先,周婷关注语言文字训练与儿童思想的关系。语言与儿童的思想自然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早就明确的指出:“语言与意识有着同样久远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意识,是一种既为别人存在也为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马克思还说:“观念从一开始就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存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的实现形式。”《美丽的丹顶鹤》教学,周婷扣住了三个关键词“美丽”、“高雅”、“无忧无虑”,让学生认识和发现丹顶鹤。其实,在学习词语的同时,学生也在想象着、憧憬着自己的美丽、高雅和无忧无虑,也在表达着自己的理解和追求。此时,儿童是真实的存在,儿童的思想是跳跃着的火花,正如德国哲学家梅罗・庞蒂所言:“只有通过语言的媒介,我才能把握住自己的思维和自己的实在。”

其次,周婷关注语言文字训练的方式,力求语言文字学习更实在。有人说,语言教学上的一切问题都要应该用语言的方式解决,否则就会像索绪尔所指出的那样:“思想离开了词的表达,只是一团没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如果说,八年前的那堂课,更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时情境的生动和表演(千万不要贬低表演,从本质上讲,教学就是一种表演,当然这是一种社会性表演),那么八年后,周婷更注重语言文字训练的扎实,比如,开头的识字、写字,比如,欣赏画面时出示的三组词语,比如“鲜红鲜红”叠词的演绎,无不体现她所追求的“平实”。也许有种误解,平实就是忽略了生动,忽略了儿童语言学习的灵动,其实不然,周婷将二者结合得很好。

再次,周婷关注语文教学的年段目标,明晰语言文字训练的阶段性任务。语文是基于语言的存在,而在不同阶段语言有不同要求的存在。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年段目标和要求,因而成了另一种“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周婷说,小学语文要求学生写好字、读好书、背好课文,训练学生听清话、学说话、说明白。八年后的这堂课,低年级的字词教学、诵读目标更为突出,效果更好。

优秀语文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中学语文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11

内涵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遍布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我们要面对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多种策略,延伸和拓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习惯,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体悟。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剖析

历史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是每个华夏子孙骄傲和自豪的资本,它沉积了丰厚的精神内容和物质资源,蕴藏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信仰和智慧,体现出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能力,是我们的珍贵宝藏和文化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有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内容,涵盖了哲学、经济、教育、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其时代风貌和实践意义。

1.利用汉字这个传统文化载体,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汉字是中国的书面符号表达体系,在博大精深的汉字体系下,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经典文献资源,从其静态的形体之中,吸纳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2.文学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可以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文学是社会生活进程的历史形象化的反映,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历史绵延的流淌中,以其辉煌的、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各种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杂文等体裁,生动地显示出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状态和精神内涵,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闪耀出思想的光辉,在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引发学生的深思和反省。

3.伦理哲学的精神内涵,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诸多的哲学思想,并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哲学体系,如天人合一的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伦理哲学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用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评估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

4.礼仪规范的灵魂寄托,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礼仪与文字负有同样的文化信息传递功能,它是历代人们遵循的行为规范,也蕴含在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其不同的文化内涵,是每个人要铭记于心的文化遗产。

二、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策略

1.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要运用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对中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中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中,在爱国诗人舒婷的呐喊声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感。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可以对学生讲述作者的写作背景,介绍作者生活时代中的痛苦因素,通过当时和现代社会的对比,使学生感受到繁荣昌盛年代的美好,内心产生强烈的震撼,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还可以引用其他历史爱国人士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感悟爱国这个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又如,在《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一文中,学生认识到贝聿铭这个世界顶级建筑大师,他在建筑领域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他的爱国情怀,学生在欣赏贝聿铭建筑艺术的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他那颗不变的中国心,受到强烈的感染。

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品德。初中语文中有关亲情、友情之类的文章,可以深刻地感化学生,使学生体会到亲情的不易、友情的珍贵,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感人的父子情怀备受人们推崇和称赞,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小故事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体悟和感怀。同时,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情感触动,引发学生的文化心境,用自己的学识和修养,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憧憬,在说书讲典、谈古论今之中,集百家之长、汇千年精华,使学生进入到充满神奇、闪烁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优秀语文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社会变化;教师素质;提升途径

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快速增殖,几乎每个人每天都需要面对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没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将很难应付。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小学语文教育开展得是否顺利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这是其他素质培育的根基和源头。所以新时期,有效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并最终整体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迫在眉睫。

那么,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呢?笔者认为以下三种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一、培育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教会学生学习,首先自己应该学会学习。现如今,许多青年教师大多是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没有多少社会经验和自学的经验。上学时老师说什么就记什么,老师让怎么做就怎么做,并不懂得如何自学,而自学恰恰是做一名合格教师必备的能力,因此,青年教师在步入工作岗位的同时,急需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一些从教时间较长的教师往往出于工作经验的累积,自觉对所教内容游刃有余,也丧失了主动更新、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这也是很不利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无论“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有必要致力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时期的迫切要求。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育主要包括两方面――

首先,自主学习“大语文”知识的能力。小学语文这门课是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入门”说起来很容易,但真正研究起来,却是一个浩瀚的海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于自己所教学科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即自己所了解的一点,不过是“大语文”沧海之一粟,而自己能带给学生的,是比这一粟更小的一部分;所以想要让学生能够认识更多一点的“大海”,自己就要努力让这“一粟”更丰润、更饱满。而“大语文”知识的获得,“阅读”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能够让教师涉猎更多方面的语文知识,从而丰富见识、增长能力,在积累知识的同时重建了思维的体系,在教学中就体现为“见一斑而窥全豹”――由一个小的语文知识点,可以扩展到与之相关的更多的知识点,促进思维的大爆炸,让讲课思路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其次,自主精研教学基本功的能力。许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讲的都是相当于1+1=2的小儿科的知识,无论如何也能够将其讲清楚、讲明白了,而事实则不然,因为现实情况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比如,小学生不同的生理发育状况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得当的讲授方法和教学过程也会影响学生认识、理解……总而言之,简单的知识,教授的方法并不简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当教育家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探索新颖得当的教育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实践。这既是教育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成长的需要。而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新颖得当的教育方法的获得,小学语文教师一方面可以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参与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培训寻求提升。

二、注重与同仁密切交流

人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世的,同时社会的进步发展,也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地分享自己在教学中的研究成果,让优秀的资源得以整合,从而促进整个教育教学事业的进步。

新的时代,为人们的交流沟通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网络拉近了人们的距离,让人与人的沟通更为便利。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站、论坛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新思路,还可以从中学习其他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新的教学形式,了解其他地区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比如,通过视频软件学习其他同仁对于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学会利用多媒体,并发挥多媒体的字、声、像等全面功能,让教学过程更生动、形象和丰富。

另外,地域上比较近的小学语文教师们还可以通过教育系统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讨论会,每个学年抽出固定的一段时间,让各地的优秀小学语文教师上示范课,讲教学心得,一方面传播优秀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也可让其他一些教师提出自己在备课、提问艺术等方面的疑问,在讨论会上求解,通过共同的探讨,得出几近成熟的结论,让日后的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与同仁的密切交流,可以促进优秀者不断完善自己,还可以激励稍差者奋起直追。

三、学会适度的反思

反思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不管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有多高,教学能力有多强,如果不会反思,那都是有缺憾的,因为懂得反思是一种理性的表现,它可以引导人们理性地审视自己曾经的成功与失败,纠正错误,完善缺点,获得进一步的成功。

优秀语文教学反思篇7

1多媒体对语文教学的辅助

1.1运用多媒体,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多媒体海阔天空,辽远无极,声色具备,形象生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学生从中能学到很多课外知识,开阔眼界。如在教《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播放这首诗的录音,介绍作者苏轼的有关资料。这样,学生不仅仅是学到诗歌的内容,还能增长自己的课外知识。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操作和评价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收获,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同时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拓宽了学生的时空观。同时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内在因素,发挥了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促进儿童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和智力的发展。

1.2播放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有心者花草在心间,无心者日月不入眼目,教师要引导学生做一个有心人。日常生活日复一日,新旧交替岁月轮转。笔者经常让这些变化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冬去春来,花开花谢,北风啸歌,白云擎伞,争妍花开风有味,伤心泪落脸生痕。处图书大厦叹书海茫茫,游高山顶端觉风雨凄凄;小鸟喁喁歌唱,雄鹰展翅悠悠;小草咬破禁锢它的硬土才能露出尖尖的绿意,生命驱除笼罩它的黑云才能显示熠熠的阳光……世界原本是这样的多姿多彩!行住坐卧,哲理璀璨纷呈;所谓万物万形,千人千面,百鸟百鸣,一花一果;所谓美无处不在,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而已。怎样去发现?做一个有心人!处处用心,时时留意,认真思维,勤加总结,多做笔记,眼观口读,打好语文的基础,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时时用心,所谓有心艰难能成事,无心顺境不成材。

1.3利用多媒体的便利,让学生参与备课,把课堂还给学生

多媒体课件,反复观看,不受时空限制,方便自如,极其适合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自主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现今课堂上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备课中来,课前教师与班长或组长共同设计完成学案,要求学生按照学案进行预习,对学案中感到疑难的问题,反复阅读,深入研究,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留待课堂上交流讨论解决,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只好教师出面了,此时的点拨指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能够养成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增强学习效果。

2德育与作文的联系

2.1加强学生德育建设,提升作文质量

写文章,不能言之无物,空空如也。要想写好作文,思想境界先要提高。要想提高思想境界,德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现在这个物欲横流、处处喧嚣的时代,尤其是在小学时期,德育活动不仅可以健全学生的身心,更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质、向上的精神;德育活动,就是想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付出,懂得谦让,知道努力,勇于追求,掌握知识,以便做一个优秀的人才,以为国家尽己之力。学校要给学生提供便利,添设工作硬件,即使不能设有专门的思想工作室,也要有一些宣传手段进行宣传。比如说采取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定时进行广播,利用现在的网络平台建设少年先锋队博客,让学生有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园地。在教师的带领下,走进小区,清理环境;进入老年公寓,每星期日和孤寡老人的进行交流;开设红领巾广播站,宣传好人好事;建立QQ群,一旦发现有需要帮助的对象,如果人单力孤,学生之间及时沟通,及时传播信息,相互协助。利用网络随时交流思想,谈论理想,传递情感,公布好人好事,激励大家。德育建设完善了,作文的质量水涨船高。每次活动或者交流之后,学生的作文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再也不是下笔千言,语言干瘪、三纸无驴的现象了。

2.2明确德育公约

公约对于维护秩序、促进安定、加强团结、增进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难以言喻的作用。经过多方讨论、反复修改,最后一致同意,明确《学校德育协作体公约》。公约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明白如话,字字明珠,言言见谛,很多学生倒背如流,依约遵守,相习成风。

2.3选出优秀个人与团队

慧人慧语中说:“成绩似水,水成无边才叫海;团队如山,山有顶尖方为峰。”也就是说,成绩积少成多,浩瀚,团队积极努力,努力有成;同时,优秀者能够影响一个团队,优秀的团队既能影响带动一批人,又能影响无数团队。鉴于此,定期评选优秀个人与团队,鼓励优秀,勉励落后,借此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定期召开大会,统合德育工作,制定德育工作的目标和计划,指出当前德育教育的迫切任务,促进交流,加快建设学校德育工作,带动学生加入学校德育协作体,扩大影响,为了取得长足发展、完善组织构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社会风气而奉献每一个人的力量。

筷子虽脆,一把如同钢筋;剪刀再快,单片难裁布料。可见团队的力量巨大无比。但是另一方面个人也反过来影响团体。正如慧人慧语所说,互相指责会分解团队的力量,集体反思能挽救衰败的国家。个人与团队,优秀率先垂范,集体广面辐射。定期评选的目的,就是让个人与团体相互影响,彼此受益。

2.4落实“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理念

究竟何谓人才?或者说,何谓合格的人才?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取人?政治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分析道:“德才兼备是圣人,德胜于才是君子;才胜于德是小人,德才双亡是愚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司马光的论述非常说明问题,这是教育者应该牢记的名言。

通过德育建设,之后的精研穷磨、交流研讨、共享成果等协作,参与者深深感到今昔对照,颇见成长,收获不菲。尤为可喜的是,通过德育培养,学生的爱心处处显现,谦恭让人的行为变得积极主动,每一个人都充满激情。他们志同道合,任劳任怨,勤勉务实,善于开拓,都变得无限阳光、开朗、向上。德育搭建了学习平台,优势得到了互补,成果得到了共享,团体的发展赫赫闪光,个人的改变有目共睹。

优秀语文教学反思篇8

高中语文新课改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它给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带来严峻的挑战以及全新的机遇。新课程带来的深刻的历史性变化,极为深刻地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教育评价等方面的改变上。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并走向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需求。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人格素养

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教师的职责是什么?相信多数人的答案是:教书育人。是的,教师的职责的确是教书育人。但是长久以来,在许多教师眼里,教书的地位远远高于育人的地位,即使是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也没有特别强调育人的功能。倒是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强调知识传授的地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先强调的就是“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育人功能具体表现在: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说,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新课改最核心的价值。要做到这些,除了教材内容应注意体现人文性,教学方法应注意人文关怀外,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人的精神是不可教的,心灵只能用心灵去唤醒,精神只能用精神去陶冶。教师丰厚的人文素养和广博的人文情怀是学生成长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在健全学生人格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果说爱与责任是师德之魂,那么教师的人格素养就应体现在对学生的爱和责任上。爱是从教者首要的素质,是一切教育魅力的源泉。

优秀教师热爱教育,把教育当做一项事业,对教学保持一种强烈的激情。一位教师只有具备了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才会把教育工作当做自己生命存在的方式,才会心甘情愿为自己所喜爱的工作付出毕生的精力。正如有位特级教师所说:“生命与事业同行,生命因为有了事业的追求而得到开发,光彩倍增;事业则因为有生命的投入而有了热情流淌的血液,永不衰竭的激情。”

优秀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经常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优秀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习惯,更关注其情感;不仅关注学生的表面行为,更关注其内心所想;不仅关注学生的今天,更关注学生的明天。这种深刻的爱,来自教师深厚的教育思想、广博的人文情怀。如果没有这种深厚的教育思想以及广博的人文情怀,教育将变得苍白无力。

二、专业素养

人们是否注意到在鲜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下面,总会有庞大的根系深深扎入泥土,并日夜不停地汲取着营养和水分?

教学成功与否,同样取决于教师的“根系”。这个根系就是他的专业知识的储备和持续不断的学习。

一位语文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必须具有深厚的学养,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善读、能说、会写是语文教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里最基本的素养,也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这四种能力素养中,会写是基础,是前提。会写,势必会读;不会写,也就不会读。语文教师如果能经常与学生交换阅读和写作心得,向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作品,坦诚地和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给学生读自己的作品,倾听学生的心声,长此以往,学生会喜欢上阅读和写作,并不断提升阅读水平和提高写作能力。

新课改理念下,作为“平等对话”中的教师的权威,不是外部赋予的,而是靠教师自身的深厚学养自然而然形成的。完善的知识结构固然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前提,但如果止步不前,则如一辆人力车,不仅速度慢,而且一旦没有了外力,车子也就止步不前了。许多教师落伍,就是因为放弃了专业上的继续学习。翻开名师的资料,我们会发现他们最大的一个爱好就是读书,最享受的事情还是读书。几乎所有的名师都非常重视个人积累和沉淀,在终身学习理念下不断学习,并在不断实践和反思中,形成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理念。

可以说,任何一位教师要想成为适应未来发展成就卓著的优秀教师,就需要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学习、探索、进取,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追求教学的卓越与完美。

三、教学素养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想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平,实现更加理想的育人效果,不但要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科学性,还要不断强化教书育人的艺术性。能读、会说、会写,不一定会教。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对教育和课程有着较为透彻理解、懂得教学规律、深谙学生心理、善于驾驭教学过程、创造性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靠的不是简单的行为纠正。无论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还是美好情感的传递,都得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行为、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和组织,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合作与互动,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使学生在认知上得到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体悟。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亦不是以往的主导者,而是引导者、促进者,是“平等对话”中的一员。这样的语文教师没有权威,没有必须遵循的固定路线,也不预设问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答案,有时甚至不作任何评价,不下最终的结论,而是导向学生心灵的丰富和思想上的自由,使学生的潜能和生命意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张扬。

一位特级教师说:“一堂好课,一如辽阔的大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课就应像大海一样开放,向生活开放,向学科开放,向心灵开放,向经典开放,向时代和未来开放。开放的语文课堂,使师生的学习过程就像一次有意义的旅程,在通往目的地的途中常常有意外的美丽发现。而要达到这种境界,要求教师必须有精湛的教学技能和超群的教学艺术。

四、科研素养

未来优秀的语文教师还必须具有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要从实践型、经验型向研究型、学者型教师转变。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和盲区,我们总觉得研究是专家的事,实践才是我们教师的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要有大教育的视野。一位能真正担当时代责任的优秀人民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位教育学家。而教育科研是一位教师从教书匠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必经之途。

担负着言语生命意识使命的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育科研活动,便意味着自身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不应是教育的传声筒,而应是时代教育精神的建设者。教师应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在不久的将来,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能力的高低,势必成为评价教师的一个重要指标。

语文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普遍性的教学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和总结。相关实践和研究表明,反思性、批判性教学是现阶段培养优秀教师,加速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教师只有不断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才能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写教育手记或教学日记开始。教师随手记下自己对教育论著研读的心得,每天写下自己或他人教育教学上的得失,经常揣摩其中的规律和道理,日积月累,假以时日,就一定能在新课改的航程里扬帆直进,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学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孙春成.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美]琳达・达林-哈蒙德琼,巴拉茨-斯诺顿著,葛雪,雷王军译.优秀教师是这样炼成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优秀语文教学反思篇9

[关键词]课程改革新课程理念语文教育传统

新一轮课程改革,由于影响的是庞大的社会群体,加之刚性的政府行为推动,已经将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推向了新的高潮,必将是一场对社会有限教育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与之配套的是全国教育行政机关、教学研究机构、专家的强势能量导向,各学科的课程改革理念应当说已经渗透到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之中,一种课程改革精神正影响着我们的教学。从教学行为主体定位到教学手段多样化,从互动关系到多元的评价体系,都给我们的课堂和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对广大教师而言,这场改革也是教师与学生、与课程资源共度的生命历程和共创的人生体验。广大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互动交流,教学氛围浓厚,师生关系融洽。特别是在语文学科中,《标准》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论述,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的课堂强调注重学生的体验,因为没有学生自己去读书、感受、理解的过程,任何语文教学行为都是无效的。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中,在感受到课程改革取得初步成功的欢愉中,在对待语文这一带有浓厚民族文化的学科教育之中,教师应当多一些反思和自省。我们必须考虑我们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语文到底是什么?向无定论,但是相当专家学者都强调语文教育有以下几个层面:①语言文字,主要是语言的实践和运用;②语言文学,这是比较高的形态,关注学生的精神、态度;③语言文化,是让学生对世界有独特的认识。不管是哪一种说法,还是几种说法的综合,都不可否认传统语文是一种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沉淀,语文教育不同于其他化学物理等自然学科,带有深深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烙印。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纽带,语文是我们生存生活的一种方式,是根植于我们血液之中的一种民族基因。而文化始终通过语文潜移默化维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礼仪社交、文化教育价值等诸多方面。可是,现在一些学者认为要贯彻《标准》,就必须破除旧的传统理念;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保守落后,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非常危险的。传统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落后的代名词,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并不矛盾,对现代教育有着基础性的重大意义。可以说,没有传统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今天新课程理念就失去参照和基础,“忘记历史,就注定要犯历史的错误”,这是有教训的。而且,基础教育改革也不可能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革命,必然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的过程,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二、新课程理念下,做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其实和现在常说的“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任何轻视忽视语文教育传统这一中华民族母体文化传统、割裂历史传统与现实的血脉联系都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彰显优秀教育传统,重视民族文化自觉性的回归。而《标准》的三维目标无不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的影响。

1.关于知识与能力。从总体上说,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绝大部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不足,而将学生学习能力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突破。确实,在千年的“学而优则仕”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下,传统语文教育这一块出现了“繁、难、偏、旧”的局面,老师实施的是“题海战术”,有的是“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搞的是“口舌生疮”、“皓首穷经”的苦学。而且在训练的内容上,传统语文重读重写而轻视听说,甚至以“沉默是金”、“口讷不能言”为美德,强调灌输,这些当然已经和现在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巨大影响意义。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一就是“知识与能力”,反观我们的课堂,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评议,整个课堂氛围浓烈,这的确有利于弥补传统语文教育死气沉沉的不足,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大部分课堂学生没有写字、没有练习,呈现出虚浮的热闹。试想:学生基本功没有了,还谈得上什么能力?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指出:这些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的课堂很“虚”。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必须重视学生写字,加大对学生书写指导,写字习惯的培养。现在学生识字效率低,学生字也普遍不好,在家也没有练字习惯,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再不指导练习,结果就无法想像了。我国语文教育传统有一套训练认字识字方法,应该将基础知识重新放到应有的地位,否则能力就失去了基础。可喜的是,新课标理念下语文教育重现“书声琅琅”,比以往更加重视写字,要求“以读为本,以读为根”。而且从国家发行的教材来看,仍有许多我们祖先遗留的精华,比如在小学就增加了文言文,在课文后面就增加了“我会认”、“我会写”等项目,反映了新课程对语文优秀传统的吸收,这不能不是说一种自觉的对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2.关于过程与方法。在“过程与方法”这一块,可以说这是新课程在提法上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最大特色。传统教育强调结果、轻视过程,教学方法单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更新了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多媒体调动学生兴趣,不能不说这比传统的语文教育进步了些。但是,对照《标准》,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对传统语文教育继承了更多,或者就是换了另外一种说法。因此,我们更加关注如何将这些优秀的教育传统渗透于现在的课堂。

(1)《标准》具有浓厚的关注全体思想,关注全体学生,而传统教育中早有“有教无类”思想。我们要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着重关注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关于个性发展。传统教育中的“因教施教”早已成为教师学生耳熟能详的词语了。古代私塾中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怎样将班级授课制和培优补差结合,怎样组织课外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理念下要进一步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评价。

(3)师生关系。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民主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才有良好教学的氛围。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提倡“不耻下问”、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传统的思想可以说对后代特别是现在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正是传统教育中“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一定要民主,师生要“对话”,特别是要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实现共生共创,师生互相促进,双向成才。

(4)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本次课程改革,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现在课堂出现了“虚、假、杂、闹、偏”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对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吸纳不够。在新课程理念下,一定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落到实处和注意老师的引导。这也是与语文教育优秀的传统一脉相承的。①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第一原则就是启发原则。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将语文课上得充满感情,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第一老师”,要用生活中的例子加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真正将学生调动起来。②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在新课程理念下,必须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认知规律,强调“反复学习”,强调知识再现。③重视文本,挖掘课程资源,扩大阅读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教学手段多了起来,多媒体教学摆到了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可否认,作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文本却被置于一旁,这种状况令人担忧。一些专家教师为此进行了呼吁。《标准》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相比《标准》出台前,这已经是提高了要求。尽管如此,与传统语文教育的阅读量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传统语文教育强调“博闻强识”,朱熹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从现在的观点来看,也必须遵守从“积累”到“感悟”的学习规律。人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必须是在一定的语言材料上积累起来的,如果斥之以“死记硬背”而加以指责甚至彻底抛弃,既是对传统的不尊重,也是对《标准》的误读。在新理念下,要将各种阅读方式结合起来,注重思考,提高学生语文能力。④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在知识获得方式、师生作用关系、知识结构水平、学生年龄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发现性学习注重学生对获得知识的体验和获得知识过程中能力的形成,但是由于接受性学习的高效性以及发现性学习存在对学生基础的要求比较高的局限性,注定了教师要将二者整合,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过去和现在都奉行的思想。

3.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素养而提出来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标准》精神和传统教育的价值取向相比,二者是统一的。

(1)都非常重视德育教育。传统语文教育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思想道德放在首位,无论是《三字经》、《名贤集》还是《弟子规》等,相当多内容都是进行思想道德说教的。当然,以孔子《论语》为代表的教育典籍更是如此,其核心是“仁”的思想,他提出“君子务本,本立而生”,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做一个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而《标准》对人的发展要求不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吗?可以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中,道德的基础是相同的,但可惜的是,在现在的课堂中,相当多的教师并没有根据文道统一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感染渗透。因此,《标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不可少目标,对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传承,其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2)重视教学情感磨砺志气作用。“情志作用”是非智力因素,传统语文教育对此是非常重视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在也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说,说明兴趣和情感是推动学习的巨大动力。所以,《标准》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特别是现阶段,影响学生学习的不良因素很多,加之学习本身就是一项很苦的劳动,如果教师经常将“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尚书》)、“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头悬梁,锥刺骨”(《孟子》)等身处逆境而奋发图强的故事用来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以“知识改变命运,”激发学生刻苦学习的志向,以各种课程资源中的人文精神,融合新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学以致用,身体力行”,加上教师的言传身教,一定可以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当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赚大钱、娶美女、做官是传统教育中过分注重功利性的表现,而且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传授知识方法过于机械,传授手段过于陈旧,容易让人封闭保守、墨守成规而变得迂腐,这的确是与现在社会发展对人的多方面素质的要求是不适应的。但是不可否认,传统语文教育无论是道德文化传承上还是教育思想上的巨大作用,对今天的教育影响是深远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今天很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要求其实就是语文教育传统的另一说法或者是与传统交融后衍生新的意义。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仅不能对传统语文教育理念全盘否定,还要时时刻刻将传统中优秀的思想和做法发扬。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新课程与语文教育传统的交融点并加以吸收和发扬,这样就会实现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的自觉性回归。

参考文献:

[1]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窦桂梅.玫瑰与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朱小丹.中华道德名言精粹[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优秀语文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古典诗歌是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结晶与文学的瑰宝。诗歌意象丰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节律优美,寓意深刻。培养小学生学习古典诗歌,有利于灌输中华优秀文化成果,有利于培养文学上的审美意识和修养,提高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诗歌教学中,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结合他人的教学心得和体会,提出一点教学反思。

一、关于教学方法的反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背诵优秀古典诗歌不少于160首,毫无疑问,新课标彰显了对华夏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如何让学生真正能够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内涵美等特点呢?显然,常见的诗歌教学模式“解读字词含义——理解诗句大意——诗歌白话化——总结诗歌思想”是无法满足以上要求的。现代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背会诗歌,能够说出诗歌大意等。培养学生体验优秀的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因此,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比如鉴赏法,探究法,诵读法等。在鉴赏法上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能够获取审美上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把几幅图片呈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诗歌,教师可以展示动画图片,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是池塘的荷叶露出水面,蜻蜓轻盈地在荷叶上飞舞的美姿……。展示完毕,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留在脑海里的意象,让他们自己勾画一副图画,感悟到诗歌的意象美,画面美。随后教师可以播放该诗歌的配音朗诵,优美的音乐配以韵律整齐的诗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体验到古典诗歌的音乐美,从而陶冶了他们的文学情操,激发了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关于教学目的的反思

小学语文教师多年来一直遵循的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识字,能够背诵诗歌,说出诗歌大意。事实上,这些都是与当今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素质教育的初衷是让学生能够不但增长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等。古典诗歌给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条件。中国古典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独特风格。因此,教师把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贯通到教学中,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比如在教唐朝著名大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时,教师要在讲解中描绘出这一塞外雄奇壮观的独特风光:茫茫黄沙的塞外,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意象深刻,教师要抓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进行审美意识教育培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来辨别社会的好与坏、美与丑等,使他们看到社会丑恶的一面,同时也激发他们对穷苦人的同情心,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意识与情感教育。通过对古典诗歌的讲解与鉴赏,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三、关于教材方面的反思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手中只凭借一本教科书一学期从始而终。一本教材对于想象力丰富的现代小学生来说远远不够。教材应该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包括教师手中的资料多样化,包括各种各样的图片、动画、音频资料和视频资料等,这样,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古典诗歌的题材多样化包括了哲理、言志、题画、田园、边塞、叙事诗等所有的诗歌题材形式,中国古典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题材多样,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的中国传统文学文化的深厚底蕴,激发他们对“国学”学习的热情和愿望;教材内容突出层次性,根据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知识学习的能力要求,教材内容从简到难。小学低年级阶段,诗歌简短易懂易背诵为佳。比如《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诗歌韵律优美、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由于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提高,想象力更加丰富,思维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所以,诗歌的内容应该更倾向于哲理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逻辑能力。比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课堂上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各抒己见,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体会古典诗歌的内蕴。

一个教师不仅仅满足于课堂教学的经验,而且也要对教学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从教学反思中吸取有益的成果,对今后的教学改进大有裨益。正如申继亮所言:“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并寻求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学反思有利于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自我促进,自我提高,积累经验。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综上所述,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只有通过不断反思,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