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6:23

供应链管理知识篇1

【关键词】供应链;知识管理

1.概述

供应链知识管理一般认为是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管理过程,是供应链节点企业运用集体智慧,通过获取、共享和运用存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显性和隐形知识,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知识创新与运用效率,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过程。

现阶段,供应链做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创造价值的一个重要源泉。通过协调与整合不同企业的互补资源,可以使成员企业学习和掌握企业外部的先进知识,从而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的创新能力。因此,对于供应链中的任何企业来说,解决好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1-1.1供应链知识管理架构

2.供应链管理中的知识管理

供应链中的知识除了企业内部知识以外还包括存在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知识管理的范围也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之间,增加了企业边界、文化冲突、激励手段等影响知识管理水平的因素.因此,需要认识和了解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就是对整个供应链中各参与组织与部门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目的是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最大化所有相关过程的净增加值,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与效益。进入21世纪以后,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日渐成为竞争力的一大关键要素,知识的更新和传播速度加快,产生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管理的成败,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高低。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知识已经成为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以外的重要因素。在供应链上实施知识管理,指的是将知识作为一种资产来进行管理,结合供应链所有参与企业的智慧,通过对供应链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系统开发、整合和利用,来改善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和运作效率,以加强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中实施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知识创新和运用的效率,使知识在各成员之间进行知识的协调与共享,达到最优状态。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与合作伙伴共同创建良好的知识运作环境,通过鼓励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实现延伸的知识管理。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知识管理网络,涵盖供应链上的供应商、顾客及其他合作伙伴,借助网络实施知识信息共享交流,帮助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交易等活动中获得先机。

2.1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内容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从供应链企业内部来看,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的获取、加工、传播与运用的管理。具体包括构建企业内部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营造尊重知识并学习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企业的资产来管理;从供应链中的各企业之间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以帮助整个供应链知识水平形成良好的协调和提高,从而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建立有利于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环境。具体包括:在供应链各成员间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支持知识交流共享的企业联盟,在成员间进行知识交流和文化沟通,开展系统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等。其中,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交流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有利于知识在整个供应链中运用的效率,同时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传播由于成员间在业务上的互补性,有利于知识的创新效率的提高。

2.2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特点包括:知识来源广泛性,知识主体多元化。

单个企业进行的知识管理对象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所拥有的知识,而供应链上的知识则是来源于链上所有相关企业的所有部门,可能还包括技术支持中心的相关机构和技术咨询机构。知识主体从一个企业内所有员工,扩展到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所有员工及其客户,和技术支持中心的相关人员。知识管理中涉及人员的多元性和知识源的广泛性,导致供应链中的知识规模巨大。

2.3知识管理的复杂性

在实行单个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时,管理者能够借助企业制度及企业文化来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但是在进行供应链知识管理时,由于各成员企业及其员工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企业文化,给知识管理增加了难度。要实现供应链的知识共享,就要在保证成员企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供应链知识的无缝连接。既要维护成员企业各自的企业文化,又要在供应链上形成具有共同基础的文化联盟,并鼓励各成员企业的员工贡献自己的知识,参与到供应链的知识流动中来。这些具体的管理手段,都比单个企业的知识管理难度明显增大。

2.4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策略

(1)建立信息系统

支持知识管理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的方式是在供应链内建立知识交流的信息网络,将各成员的知识源通过网络联系起来。信息系统作为知识管理的物质技术基础,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整个系统应当涵盖供应链中常用的知识和技术,并介绍相关成员企业和专家的情况,借助于多种形式的沟通工具如电子邮件、实时通讯、电话会议等,来实现链上知识的交流共享。完善的设施,能保证企业实现知识获取,有助于推动链中的企业迅速、准确地收集和传递有关商业数据。这样成员企业能够迅速地调整和组织自己的生产,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合作伙伴的生产需要,最终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建设信息系统还使得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员工,可以跨越时空和组织界限的限制,进行学习和交流,进而提高企业及整条供应链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供应链中的企业可随时同其他企业、有关专家及相关人员进行讨论,以获取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企业间则可进行共享知识,并实现企业间知识的整合和相互利用。

(2)建设共享知识库

知识库的作用主要是供应链的成员将各自现有的知识识别、分类,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由于隐形知识往往涉及到企业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实现共享,因此在知识库中存储的主要是显形知识。通过对显性知识的有序整理、统一编码,在知识库中形成有效的检索查找功能,促进知识的交流使用。

企业学习和掌握外部知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就是各节点企业传播和交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增强各企业知识的相容性。

3.结论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供应链企业知识创新和运用的效率,协调和优化成员间的知识水平,扩大供应链的知识容量,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必须有实施的理论框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保障。

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设计院应对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学习、知识共享与转移、知识吸收能力等进行研讨,并进行知识储备,为客户将来的要求提供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美]Ronald.Ballou著.王晓东,胡瑞娟等译.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的规划、组织和控制(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m].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供应链管理知识篇2

论文关键词: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模型;实施策略

20世纪90年代末期,来源于制造业的敏捷制造概念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相结合,孕育出一个新的管理模式——敏捷供应链,它代表着企业竞争的最佳范式。敏捷供应链强调对顾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敏捷化竞争已逐步由工业信息时代转向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水平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敏捷度,敏捷供应链核心能力的培育将依托知识管理的支撑。因此,对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敏捷供应链与知识管理

1.1敏捷供应链

敏捷制造是美国里海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新型战略思想,目的是提高制造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并上升为美国面向2l世纪的国家竞争战略。随着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化,人们便将制造业的敏捷制造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敏捷供应链的概念。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敏捷供应链的特点是,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快速的重构和调整,通过企业间无缝连接、知识共享建立起动态联盟供应网络,在对企业内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使其具有更强的敏捷性和柔性。

1.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内外现有文献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达到企业的目标,管理者在执行基本的管理职能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的有效管理。这包括了对信息、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存储、新知识产生、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挖掘、知识资产的形成与运营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的管理。

2基于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价值分析

2.1敏捷供应链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在敏捷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各成员企业的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彼此之间保持长期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知识是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信息共享的基础,通过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可以为敏捷供应链管理提供一个高效的知识交流平台,使核心企业能够充分地规划与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提高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敏捷度。知识管理和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关系,见图l。

由图l可以看出,核心企业Km系统平台,通过建立知识库,使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有效地进行知识交流与整合,不仅可以使分销商、零售商能够快速地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而且可以使供应商、生产商能够对其产品和服务及时的进行调整,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2.2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价值分析

(1)提高了运营能力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快速、有效地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使供应链成员问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在敏捷供应链中,科学的实施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成员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节省交易时间,还可以提高供应链成员的实践能力以及整体决策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能力。

(2)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敏捷供应链中,通过知识管理零售商可以快速、无缝地将自己前台的实时销售数据传递给生产商,生产商根据这些信息快速组织生产,开展有针对性的研发,并且将自己的知识信息传递给上游的供应商,以便有效的开展原材料供应活动,同时还将信息共享给下游的批发商或零售商,以便及时进行商品配售。这样,知识便在供应链中形成快速流动,就可以快速的满足客户的要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3)有利于创新管理对于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来说,通过充分利用关于过程的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地发挥员工的知识和能力,挖掘供应链最终客户的知识,应用关于产品和总体服务的知识来实现创新,创造新价值。联合创新在以创新管理为主题的供应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供应链中的企业彼此利用对方的知识联合自己的知识,更有利于达到共同创新的目的。

(4)增强了供应链的稳定性由于敏捷供应链节点企业拥有的是自己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因此他们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充分利用每个企业自身的优势,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由此可见,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转3基于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

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从知识创造、收集、挖掘、整理、聚集、识别等方面构成知识生成和知识应用两大功能,进而实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客户等各节点企业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基于此,本文构建了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见图2。

从图2中可知,该模型主要包含了敏捷供应链下知识管理体系中的四个主要方面:

(1)知识生成从企业组织环境中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并研究分析,进行知识的创造;获取研究资料、客户资料、竞争对手资料等显性知识,收集整理并创建电子文档输入到知识库;挖掘供应链联盟内部创造和开发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创新等隐性知识。

(2)知识应用在知识的应用环节中将有专门的机构对知识进行测量以及对显性化的知识加以总结并促使人们在工作过程中快速找到他们需要的知识,知识应用的另一方面主要是员工能力的提升,员工通过从企业自身的知识库中进行学习,以及从供应链的知识总库中进行学习,使这些知识在企业工作中发挥作用。

(3)知识库通过对上述阶段的知识进行整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形成自身的知识库。供应链通过建立一个广泛的知识交流平台,使供应商、制造商对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客户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知识整合,汇成供应链知识ej,库,促使各节点企业间进行知识学习和创新,进而提升供应链的敏捷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

(4)组织文化建设文化是企业和组织间进行协作的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组织文化都具有相似性,在整个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过程中,都离不开组织文化建设。通过组织的文化建设不仅能提高员工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企业的知识管理过程。

4基于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敏捷供应链处于动态多变的环境中,这就需要其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如何在这动态复杂的环境中有效地获取、共享、传播并创新知识,已成为业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更有效的进行,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相应的策略。

(1)构建基于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组织体系敏捷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存在利益差异,需要依靠一套有效的组织体系以支持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一体系中,要明确成员企业中负责知识管理活动的领导人,承担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企业中各种知识活动;成立专门小组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组建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平台和专门的协调机构,完成各个成员知识的交流和协调任务。

(2)建立供应链动态联盟,形成知识管理平台敏捷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应形成一个动态联盟,在联盟内部把敏捷供应链成员企业各自现有的知识进行识别、分类、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库,进而建立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知识在敏捷供应链中的快速的共享与传播。

(3)建立鼓励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环境、文化以及经营理念的不同,往往会导致知识共享存在障碍,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来促进知识的共享。这需要在企业层面采取免费员工培训等针对员工的奖励措施,促使员工产生有利于知识管理活动的行为;在供应链层面,通过建立共同基金奖励、利润共享奖励方式对供应链联盟的成员企业进行奖励,提高成员企业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利润率。

(4)建立知识保护和知识安全管理体系知识在供应链企业中的传播、共享和应用的前提是供应链成员必须明确哪些知识可以共享,哪些知识应该保密。对于可共享的知识通过在联盟企业间进行交流和沟通,获取新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对于保密的知识应建立知识保护和安全管理体系,防止知识泄密,保证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知识篇3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

1供应链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相关内涵

1.1知识与信息

关于知识的概念,很容易把它同信息的概念混为一谈。长期以来,国内一些学者对知识和信息的关系存在三种说法:(1)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2)信息是知识的一部分,(3)知识和信息有区别。国外有些学者把知识定义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基础的方式,也包括通过信息的运用使得某个个体(或机构)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者进行更有效行为的方式。”综合上述一些观点,本文认为知识是经过加工处理过的信息,是认识世界的工具。

1.2知识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知识管理(Km)是管理领域的新生事物,所以目前也没用一个统一的定义,不过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思想。(2)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运行过程进行的管理。(3)知识管理是实现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的一系列途径方法,本文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一定的信息技术,对企业内外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达到共享,提高企业领导的决策能力。

供应链管理(SCm)是对位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计划,统一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控制,目的是以最短的时间为顾客提供最佳的产品服务,同时降低成员企业的经营风险,共同提高竞争力,共同获利,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库存管理、采购管理、分销管理、客户服务等领域。由于供应链成员企业地理位置的分散,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防止“长鞭效应”,各成员企业要进行协同整合以及通过电子化工具来整合各方企业信息,以便做出正确决策,降低库存风险等等。知识管理的引入将使传统供应链管理更加复杂。

2供应链中知识的类型和特点

Lin认为供应链的知识是同具体的环境相关的,在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基于媒介的交流沟通活动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知识,即正式结构知识和非正式结构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包括各种纸质文件,电子数据信息以及网站上的内容等,非结构化知识包括企业BBS上的留言,email等,正式结构知识是显性知识,它可以用一定的方式和系统的方法来表示,而非正式结构知识是隐性知识,一般很难用具体的方法表示出来,主要是个人头脑中的经验和专业技能。

结合上述的观点,本文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包括两种,一种是企业内部知识,另一种是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知识),这类知识一般与供应链管理有关,企业内部的知识包括员工个人知识(专业技能、经验决策)和部门知识(与部门运作高效相关的知识),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相关的知识)包括,客户服务知识、交易合同与交易的频率、理解和改进市场竞争力的知识、产品市场分布和销售情况的知识等,其中注重对那些隐性知识的管理是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关键,共享这类知识往往可以给各成员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优势,这些优势可能在企业的利润指标体系中无法体现出来。

3供应链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

由于供应链管理强调企业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生产经营单元,而是需要与合作伙伴和客户进行协同并存,这些都与知识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忽略企业内外部知识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不完善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已经由传统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知识流转变。

根据知识流的运功形式,基于供应链的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成员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大部分的知识管理理论都着眼于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的范围包括个人知识和部门知识。不仅要实现跨部分、跨领域的显性知识的共享和利用,也要通过建立适当的制度和必要的硬件平台,使员工、部门内的隐性知识显化,将那些与企业业务相关的知识加以量化和编码,保存到企业的知识库中,以方便地与供应链的外部企业实现共享。(2)供应链企业外部知识管理,对于外部知识的管理首先要先分清楚哪些属于企业的核心知识,哪些是日常业务的普通知识。对于企业核心知识是不能与外部企业共享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供应链各成员企业才能在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实现供应链战略联盟,各企业在互惠互利的模式下,通过合同、信用的方式,将原属于自己的部分知识有条件的交换和转移给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享的知识可以是技术,也可以是管理方法和经验等。

4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的改进策略

由于知识流存在于供应链的上下游,对它的管理不仅涉及节点企业内部知识的整和与管理,还涉及到节点企业之间的知识协调,因此在实际的管理管理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阻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大量知识资本是以隐性方式存在,知识资本的隐性化严重阻碍了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知识的共享,(2)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利益分配冲突。(3)供应链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使得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相同的知识在知识源和知识接受者之间产生理解上的差异,使得供应链上知识内容发生扭曲,从而使企业之间缺乏了解。容易产生矛盾,(4)知识的共享有一定的风险,如果不加选择的把企业的知识共享出去,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经营风险。由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为改进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的知识管理的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4.1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规则

在供应链中,各个企业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利益分配中取得优势地位,作为一个理性个体,企业一般不会主动或无偿得将知识共享出去,而更多的是希望以某种方式(物质的或非物质的)获得回报,比如下游企业想通过知识共享而获得更多的原材料定单,而下游分销商则想获得更多的顾客,以提高自己在供应链中的声誉等,所以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制定合知识共享的奖励机制,分配好各方的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4.2构建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供应链企业之间迫切需要构建统一的知识管理技术平台,主要有两个原因:(1)供应链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已经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知识的沟通与技术交流成本加大,计算机、通信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2)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数据处理效率加快,对企业知识管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更快、更好的处理各类知识。

通过构建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可以为各成员企业提供共享的知识库和集成的知识门户,并且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供应链企业之间知识共享和支持决策。

供应链管理知识篇4

[关键词]供应链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知识传递质量短板

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迅速推进,使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从传统的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有形资源迅速地转向知识、信誉、专利等无形资源,市场竞争的焦点从已有产品的成本竞争转向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和知识创新的竞争。知识管理在企业经营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供应链上企业间有效的知识共享不仅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更能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协同效益,从而增强供应链的竞争力。企业间质量管理知识共享成为供应链上协同质量管理的关键内容之一。它可以有效消除供应链上的“质量短板”,提高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协同质量管理效率,强化各成员企业的竞争优势,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质量水平,增强整个供应链竞争能力。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目标、模式、影响因素和传递步骤等,对供应链环境下企业质量间知识的传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概念和意义

知识传递是由teece首先提出的,他认为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够帮助企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并促进技术扩散,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nonaka认为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领域之一就是不同单元之间的知识传递。美国著名知识管理专家Davenport和prusark认为,知识传递是把知识从知识源转移到其他人或部门的过程。美国知识管理学者Suenewell等人认为,知识转移时对组织中个人或群体创造的知识的再利用的过程。董小英从扩展知识价值的角度认为,知识转移就是把实践证明有效的知识或技能应用到不同的环境中,以提高知识的产出和应用规模的过程。尽管对于知识传递尚无统一的定义,但知识传递包含有价值的知识在不同个体或组织之间的有效交流,促进知识扩散,使得有知识需求的组织或个体通过吸纳这些有价值的知识,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或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和运作效率等内容。因此,可以认为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知识传递就是企业间通过能够帮助其积累有价值的质量管理知识的转移,促进先进质量管理技术的扩散与应用,从而缩小供应链上各企业间质量管理的差距,提高质量协同能力,进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水平。

质量管理知识的在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传递,对各成员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升各成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避免出现“质量短板”

由于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拥有的质量管理知识参差不齐导致其质量管理水平各异,质量管理知识不足的企业成为“质量短板”,降低了整个供应链的质量水平。质量管理知识不足的企业通过吸纳供应链上其它企业所传递的质量管理知识,不断提升自身质量管理水平,消除供应链的“质量短板”,提升供应链整体的质量管理的能力与水平,创造出1+1>2的集体效应。质量管理知识在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传递是互惠模式的知识交换,它使得某个成员企业所独有的质量管理知识被放大成为供应链质量管理知识的一部分,使供应链上所有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受益。知识提供者能够在质量管理知识的传递过程中提炼和升华所拥有的隐性知识,促成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制度化,在企业内部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2.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客户满意度

质量管理知识在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间的传递可以有效提高各成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进而可以有效保证产品质量流在各成员企业间更为顺畅的流动,不仅会提高产品品质,相应的也能促进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提升,提高及时供货率,从而在质量和及时交货两个方面增强客户的满意度。

3.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各企业间的协同能力

质量管理知识在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传递是基于互惠模式的知识交换,交换行为的基础是信任。在质量管理知识的交流过程中,可以深层次地促进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企业间的协同能力,有利于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二、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质量管理知识传递模式与影响因素

1.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质量管理知识的传递模式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质量管理知识的传递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1)自发模式。供应链上成员企业之间的个体质量管理知识传递行为偶尔发生,没有目的也并不系统。

(2)竞争模式。成员企业间的相互竞争为交换基础,此时交换的多为通用型知识,所产生的利益也是很有限的。

(3)合作模式。此种模式下,知识交换的频次比较高,而且交换的知识多属专有型,所产生的利益也在局部范围内。

(4)利他模式。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增强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从而为本企业获取更加长远的利益。这种模式需要核心企业采取强有力的激励措施才可能取得更加长远的效益。

为提高供应链上各企业传递质量管理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各企业间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知识传递,应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使企业间的知识交流模式向利他模式转化。

2.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知识需求不清

企业不清楚质量问题频发的原因以及需要知识供应者给予那些帮助。

(2)知识的吸纳能力差

知识接受企业吸纳质量管理知识的能力差,不能将传递过来的质量管理知识翻译为自己企业的语言,转化到或者纳入到自己企业的质量体系之中,生搬硬套,往往适得其反。

(3)知识供应者的输出壁垒。

由于行业的相似性,知识提供者自设传递壁垒,不愿意将自己独有的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给潜在的竞争对手,或者是有保留的传递,这样会导致知识接受者在接纳这些质量管理知识的时候,无法正确完整地理解,进而无法纳入到他们的质量体系中去。

(4)知识接受者与知识提供者之间的协同能力差。

知识接受者与知识提供者不能及时有效地沟通,信息严重不对等造成两个企业间无法进行深层次的质量管理知识交流,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对方的需求或传输的信息,影响吸纳对方的先进经验。

三、企业间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运行机制

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模式是基于需求识别的知识传递。首先,知识接受者识别自己企业的质量管理知识需求,寻求上级供应商或核心企业的帮助找到知识供应源。然后,知识提供者将质量管理知识传送到供应链的共享知识信息库,并帮助知识接受者将这些质量管理知识编译成制度或指导手册,纳入知识接受者的质量体系之中。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1.识别知识需求

识别知识需求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核心企业发现供应链上总是因为某一成员企业的质量水平低下而影响整体的质量水平,由核心企业直接帮助该企业梳理质量问题和识别知识需求;供应商自己因为质量水平受限,严重影响企业发展,供应商自己梳理质量问题、识别需求;客户明确指出产品某一方面需要改进,核心企业召集所有供应商一起商讨,一起梳理质量问题,识别质量管理知识需求。

对提出的质量管理知识需求可以按照其影响程度分为三类。

(1)系统需求:企业某些产品的整个过程的质量管理知识需求。需要针对某类产品的全部过程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知识传递,一般在建立供应链协作初期,或产品、设备发生重大革新,或核心企业质量系统出现重大变革等情况下产生系统需求。

(2)局部需求:涉及某类产品的某些过程的质量管控,发生在该产品的升级换代或客户提出更为严格或先进的质量要求等情况下。

(3)个别需求:需要某个产品的一些单个过程的质量管理知识需求,仅在为满足日常质量管理时发生。

2.确定知识接受者

根据知识需求的影响程度不同,知识接受者的覆盖面也不同。系统需求几乎包含全员的质量意识培训,需要拟定规划,制定实施目标、实施步骤,实施方案等。局部需求仅涉及某一生产线的工人、工艺人员和质量人员,需要核心企业或上级供应商的质量工程师驻厂进行短期指导。个别需求仅涉及个别工人、工艺,到质量管理知识共享信息库学习,或寻找知识供应源专门请教[5]。在确定知识接受者后,其知识吸收能力的是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要注意对知识接受者的知识吸收能力的培养。

3.寻找知识供应源

如果知识需求识别清楚,知识接受者定义明确后,就开始做知识传递中最为重要的一步了――寻找知识供应源。在供应链上,知识供应源应该从供应链上质量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核心企业或上级供应商等三个方面来寻找。一般能够提供有效知识的供应源包括:

(1)核心企业或上级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技术人员。

核心企业和上级供应商更加接近最终产品,能更加有效地感知产品质量,更为主动地采取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改进产品质量,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2)质量管理水平较高的类似企业。

竞争相关度不大,但运营模式相类似的质量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提供质量管理方面的帮助。

(3)外部的质量管理专家或质量诊断师。

质量管理专家或者质量诊断师可以根据其丰富的质量管理知识和企业质量诊断经验,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质量管理知识,解决企业面临的知识需求。

4.建立知识共享机制

为了保证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效率,让质量管理知识在供应链上有效传递,要建立起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包含所有成员企业在内的质量管理知识共享机制。

(1)完善企业间质量管理知识交流机制。以核心企业为发起人,定期组织所有成员企业有关人员参加的质量管理知识交流会议,促进知识共享。

(2)建立质量管理知识共享信息库。各成员企业将其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以及因质量管理不善导致严重质量问题产生的教训输入共享信息库中,以供其他企业学习和借鉴。

(3)组建质量管理知识专家顾问团队。由核心企业为发起人,邀请国内外著名质量管理专家和质量诊断师组成顾问专家团队,定期对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进行质量诊断,及时发现、消除供应链上的“质量短板”,提升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进行质量管理知识的传递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间协同质量管理能力,打破质量短板,提升整个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本文对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模式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供应链环境下企业间质量管理知识传递的运行机制为企业在供应链环境下进行质量管理知识的传递与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微徐向艺:企业战略联盟知识传递研究[D].山东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6.3

[2]王咏源汪波:基于组织学习的制造业生产系统知识传递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6.12

[3]易秋霞郭斌:知识密集产业企业间缄默知识传递方式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4

供应链管理知识篇5

论文关键词: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模型;实施策略

20世纪90年代末期,来源于制造业的敏捷制造概念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相结合,孕育出一个新的管理模式——敏捷供应链,它代表着企业竞争的最佳范式。敏捷供应链强调对顾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敏捷化竞争已逐步由工业信息时代转向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水平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敏捷度,敏捷供应链核心能力的培育将依托知识管理的支撑。因此,对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敏捷供应链与知识管理

1.1敏捷供应链

敏捷制造是美国里海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新型战略思想,目的是提高制造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并上升为美国面向2l世纪的国家竞争战略。随着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化,人们便将制造业的敏捷制造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敏捷供应链的概念。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敏捷供应链的特点是,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快速的重构和调整,通过企业间无缝连接、知识共享建立起动态联盟供应网络,在对企业内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使其具有更强的敏捷性和柔性。

1.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内外现有文献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达到企业的目标,管理者在执行基本的管理职能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的有效管理。这包括了对信息、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存储、新知识产生、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挖掘、知识资产的形成与运营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的管理。

2基于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价值分析

2.1敏捷供应链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在敏捷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各成员企业的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彼此之间保持长期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知识是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信息共享的基础,通过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可以为敏捷供应链管理提供一个高效的知识交流平台,使核心企业能够充分地规划与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提高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敏捷度。知识管理和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关系,见图l。

由图l可以看出,核心企业Km系统平台,通过建立知识库,使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有效地进行知识交流与整合,不仅可以使分销商、零售商能够快速地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而且可以使供应商、生产商能够对其产品和服务及时的进行调整,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2.2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价值分析

(1)提高了运营能力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快速、有效地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使供应链成员问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在敏捷供应链中,科学的实施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成员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节省交易时间,还可以提高供应链成员的实践能力以及整体决策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能力。

(2)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敏捷供应链中,通过知识管理零售商可以快速、无缝地将自己前台的实时销售数据传递给生产商,生产商根据这些信息快速组织生产,开展有针对性的研发,并且将自己的知识信息传递给上游的供应商,以便有效的开展原材料供应活动,同时还将信息共享给下游的批发商或零售商,以便及时进行商品配售。这样,知识便在供应链中形成快速流动,就可以快速的满足客户的要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3)有利于创新管理对于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来说,通过充分利用关于过程的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地发挥员工的知识和能力,挖掘供应链最终客户的知识,应用关于产品和总体服务的知识来实现创新,创造新价值。联合创新在以创新管理为主题的供应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供应链中的企业彼此利用对方的知识联合自己的知识,更有利于达到共同创新的目的。

(4)增强了供应链的稳定性由于敏捷供应链节点企业拥有的是自己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因此他们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充分利用每个企业自身的优势,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由此可见,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

3基于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

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从知识创造、收集、挖掘、整理、聚集、识别等方面构成知识生成和知识应用两大功能,进而实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客户等各节点企业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基于此,本文构建了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见图2。

从图2中可知,该模型主要包含了敏捷供应链下知识管理体系中的四个主要方面:

(1)知识生成从企业组织环境中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并研究分析,进行知识的创造;获取研究资料、客户资料、竞争对手资料等显性知识,收集整理并创建电子文档输入到知识库;挖掘供应链联盟内部创造和开发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创新等隐性知识。

(2)知识应用在知识的应用环节中将有专门的机构对知识进行测量以及对显性化的知识加以总结并促使人们在工作过程中快速找到他们需要的知识,知识应用的另一方面主要是员工能力的提升,员工通过从企业自身的知识库中进行学习,以及从供应链的知识总库中进行学习,使这些知识在企业工作中发挥作用。

(3)知识库通过对上述阶段的知识进行整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形成自身的知识库。供应链通过建立一个广泛的知识交流平台,使供应商、制造商对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客户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知识整合,汇成供应链知识ej,库,促使各节点企业间进行知识学习和创新,进而提升供应链的敏捷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

(4)组织文化建设文化是企业和组织间进行协作的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组织文化都具有相似性,在整个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过程中,都离不开组织文化建设。通过组织的文化建设不仅能提高员工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企业的知识管理过程。

4基于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敏捷供应链处于动态多变的环境中,这就需要其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如何在这动态复杂的环境中有效地获取、共享、传播并创新知识,已成为业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更有效的进行,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相应的策略。

(1)构建基于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组织体系敏捷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存在利益差异,需要依靠一套有效的组织体系以支持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一体系中,要明确成员企业中负责知识管理活动的领导人,承担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企业中各种知识活动;成立专门小组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组建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平台和专门的协调机构,完成各个成员知识的交流和协调任务。

(2)建立供应链动态联盟,形成知识管理平台敏捷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应形成一个动态联盟,在联盟内部把敏捷供应链成员企业各自现有的知识进行识别、分类、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库,进而建立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知识在敏捷供应链中的快速的共享与传播。

(3)建立鼓励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环境、文化以及经营理念的不同,往往会导致知识共享存在障碍,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来促进知识的共享。这需要在企业层面采取免费员工培训等针对员工的奖励措施,促使员工产生有利于知识管理活动的行为;在供应链层面,通过建立共同基金奖励、利润共享奖励方式对供应链联盟的成员企业进行奖励,提高成员企业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利润率。

(4)建立知识保护和知识安全管理体系知识在供应链企业中的传播、共享和应用的前提是供应链成员必须明确哪些知识可以共享,哪些知识应该保密。对于可共享的知识通过在联盟企业间进行交流和沟通,获取新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对于保密的知识应建立知识保护和安全管理体系,防止知识泄密,保证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供应链管理知识篇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首要教学原理;五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23502

1引言

目前,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实践的前沿和趋势,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代表了未来管理的发展方向,融合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众多领域的内容,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和管理从业者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国内外各类商学院的热门课程。尽管《供应链管理》课程非常重要,但是该课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教学手段方法过于单一,考核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唐中君和丁媛,2011),以传递信息代替教学,过于依赖媒体等问题,教学效能和教学魅力差强人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这就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供应链管理人才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

近年来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如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侯心媛,2011)、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李巍巍和唐凯,2009)、基于师生协同的教学(李静宜,2011)、基于体验式的教学(陈玲玲,2012)等教学理念。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只是一种教学理念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浅层构思,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

2《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内容多、涉及面广,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高(杜志平等,2010)。《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涵盖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采购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管理等内容。以上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应用领域,各自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都有差异。

(2)应用性强、实践难度较大。供应链管理注重各类管理原理和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实际应用,但是学生却不可能为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而长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和实习,增加了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技能的难度。

(3)面向任务。《供应链管理》的课程内容与一定的供应链管理任务相关,如供应链战略决策、供应链策略选择、物流系统、信息流系统、商流系统、资金流系统等课程内容都可以归纳成相对独立完整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

(4)知识来源广泛。随着企业和社会对供应链管理关注度的提高,关于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供应链管理最佳实践的新闻报道不断出现在互联网、报纸、电视等各类媒体中,为学生获得供应链管理知识提供了广泛的渠道。

(5)知识更新快。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国内外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逐步升温,研究成果逐年增加,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从1996年到2009年,该领域研究文献的数量从7篇增加到5362篇,增长了765倍(邓明荣和葛洪磊,2012)。

3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

3.1首要教学原理简介

当代著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merrill(戴维・梅里尔)博士提出的“首要教学原理”(又称为“五星教学模式”)试图确定能够最大程度地有利于学习的任何教学产品的若干基本特征;是有效教学的各种处方(merrill,2001,2002)。首要教学原理以“聚焦完整任务”为教学宗旨,认为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阶段循环圈―“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和“融会贯通”等构成,共有五个原理(阶段)和15个操作要点,形成“结构―指导―辅导―反思”的教学循环圈(盛群力和宋洵,2008)。首要教学原理对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仅关注教学过程,更关注学习过程;将教学原理同教学设计模式结合起来;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效率和主动性;实施起来有很大的灵活性;是研究教学过程的新制高点(盛群力和马兰,2006;戴维・梅里尔,2007),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理想的理论基础和开发工具。目前已有相关教师将首要教学原理用于建筑类课程(蒋友宝等,2008)、汽轮机原理(李树春,2011)、战略管理(宋阳等,2012)等课程的教学设计中。

3.2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

基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点与首要教学原理的五项首要原理是相互对应的,如图1所示。可见,首要教学原理可以为《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开发工具,形成五星级的教学模式。

(1)聚焦完整任务。根据现实企业需求重构《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完整教学任务,并形成针对每堂课的子任务序列。首要教学原理以“聚焦完整任务”为宗旨,认为当教学内容在联系现实世界问题的情境中加以呈现,学习者介入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基于现实企业供应管理的实际决策过程,可以以某一产品或某一企业的实际供应链为具体案例,提炼出《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学生需要完成的完整的、复杂的供应链管理任务,包括供应链战略决策、供应链策略选择、供应链流程运作、供应链集成管理、供应链绩效评估、供应链改进与提升等。将供应链管理任务进一步细分成不同的单元子任务,如将供应链的流程运作细分为供应链物流运作、信息流运作、资金流运作和商流运作等,并根据子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其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等顺序加以编排,形成针对每堂课的单元子任务序列,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学习结束之后他们能够完成的供应链管理任务。

(2)激活原有知识。根据认知特点,对完成单元子任务所需知识技能进行分类,并设计其内容结构和呈现方式,同时针对这些知识技能来激发学生原有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已知信息和操作技能等。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相关的旧经验被激活时,学习才能够得到促进。因此,根据认知特点,将《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知识技能分为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对每一类知识技能分别设定适合其特征的内容结构,如说明主体功能、标明事物结构、区分类型特征、设计程序步骤、给出过程规则等。同时,对每一类知识技能分别设定适合其特征的呈现方式,如文字、图像、公式、多媒体、案例、动画、模拟等。由于供应链管理的知识技能大多以企业管理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因此可以让学生回忆其在前导课程、实习实训、新闻事件、操作实践中已掌握的企业管理知识技能,并以合理的内容结构和方式呈现出来。

(3)展示论证新知。针对知识技能的类型,设计多维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方法。首要教学原理认为每一种知识技能类型都有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因此,针对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知识技能,借鉴现有的《供应链管理》多维教学方法(葛洪磊和郑映群,2014),设计讲解示范、游戏实验、软件操作、模拟仿真、案例分析、视频赏析、实地考察、调查分析等多维教学方法,以充分地展示论证这些知识技能,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4)尝试应用练习。针对完整任务和子任务序列,设计多样化的应用情境,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要求学习者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设计新的案例分析、模拟仿真、软件操作、调查分析、企业实践、参加竞赛等任务或任务序列,形成多样化的应用情境,指导学生综合应用学到的供应链管理知识技能,及时检查错误并给予纠正,同时逐渐减少指导以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这既是应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考核反馈的过程。

(5)融会贯通掌握。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学习者受到鼓励将新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或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应用中的表现进行分组,通过个人反思、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小组辩论、企业实践、参加竞赛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创造、发明或探索供应链管理的新知识及其应用途径。

4《供应链管理》五星教学模式的持续改善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重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在教学模式的重构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动态进行供应链管理实践要求与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的差异分析。

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要求是形成《供应链管理》课程完整任务和任务序列的关键,而完成完整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学生已有知识技能之间的差异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因此,一方面需要通过调研动态地了解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体系进行摸底,然后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完整的任务和任务序列以及重点的教学内容。随着实践与教学活动的动态演化,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要求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差异也会动态变化,需要进行动态的调研和差异分析。

(2)持续贯彻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关系。

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涉及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知识技能与其内容结构、呈现方式、讲解说明、尝试练习和学习指导等五个方面的匹配。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关键。因此,要合理划分五类知识技能,并在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中检验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关系。

(3)合理权衡教学方法多样性与可行性的悖反关系。

同一课程内容和任务序列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设计和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却会面临实施成本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如何为不同的课程内容和任务序列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需要权衡教学效果与实施难度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的取舍。

参考文献

[1]merrill,m.D.Componentsofinstructiontowardatheoreticaltoolforinstructionaldesign[J].instructionalScience,2001,29(1):291310.

[2]merrill,m.D.Firstprinciplesofinstruction[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2,50(3):4359.

[3]陈玲玲.供应链管理体验式教学探析――浅谈eRp沙盘模拟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运[J].科教文汇,2012,(5):7273.

[4]戴维・梅里尔.教学策略效能的不同水平[J].远程教育杂志,2007,(4):1822.

[5]邓明荣,葛洪磊.供应链管理:战略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6]杜志平,刘永胜,刘俐.供应链管理课程特点与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9):7475.

[7]葛洪磊,郑映群.供应链管理课程多维贯穿式实践教学体系[J].现代商贸工业,2014,(8):126127.

[8]侯心媛.基于工作过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20):6263.

[9]蒋友宝,贺艺华,杨春侠.结构稳定性课程采用五星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5154.

[10]李静宜.基于师生协同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的实践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5657.

[11]李树春.首要教学原理在“汽轮机原理”精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4):8385.

[12]李巍巍,唐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J].物流科技,2009,(8):116117.

[13]盛群力,马兰.走向3e教学――三述首要教学原理[J].远程教育杂志,2006,(4):1724.

[14]盛群力,宋洵.五星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兼及一堂课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1):6972.

供应链管理知识篇7

《供应链管理》课程,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系统讲授供应链管理思想、理论与方法,强调运用系统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能够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对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树立科学的系统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对于一门课程建设至关重要。在规划课程目标时,需要科学把握该课程的主导思想与精髓,完整领会该课程知识体系与能力目标,才能科学定位课程教学目标。例如,我们对《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供应链管理产生背景、意义和重要作用,理解供应链体系结构、构建理论与策略,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管理内容和管理方法,形成系统的供应链管理思想。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理论与方法分析和解决系统工程问题,领会供应链战略合作的思想和意义,树立供应链管理的系统思想,培养全局意识、协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知识目标。了解供应链管理产生背景、意义和重要作用;理解供应链结构、原则、步骤和策略,供应链运行优化等;掌握供应链管理概念、管理的内容,供应链构建内容等基础知识。了解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及制约因素,采购管理模型,供应链环境下库存控制的原理、意义,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管理发展趋势,供应链管理关键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理解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委托机制,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方式、作用,库存与库存控制、库存优化方法,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关系,电子订货系统的结构、功能与作用;掌握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采购策略,供应链环境下的供应商管理库存、协同式库存控制策略,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网络,销售时点信息系统的结构、功能与作用;熟练掌握联合库存管理策略。了解协同规划、预测和连续补货基本原理和方法,供应链绩效评价特点及作用;理解快速反应、有效客户反应等基本原理和方法,协同规划、预测和连续补货的方法应用,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基本原理;掌握快速反应、有效客户反应的方法应用,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熟练掌握供应链激励机制。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应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系统工程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从供应链出发寻求系统工程问题最佳优化方案的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讲授、分组研讨、案例分析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深刻领会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协作意识;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通过供应链战略合作思想和理论的学习,树立和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

科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环节

围绕课程教学目标,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与环节,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实现课程教学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理论体系内容多、覆盖面广、理解难度大,与系统工程相关课程衔接紧密等特点,我们在进行课程内容选取上,紧密结合课程知识体系特点和学生自身知识需求,精心进行了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

依据课程的教学对象特点和易具备知识结构情况,以及对学习课程的知识需求和兴趣情况,合理选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选取。本课程依据教学内容共分为供应链管理基础、供应链构建、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管理、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管理、供应链环境下的库存控制、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方法与应用、供应链信息管理、供应链绩效评价等内容。

教学环节安排。注重精讲与研讨等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与方法应用的深刻理解与掌握;“精讲”贯穿教学全过程,由教员按单元统一组织;“研讨”是在精讲的基础上,组织专题研讨,促进对知识点的拓展与深化。

全面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和重点是,教学目标定位应聚焦学生能力与素养培养,教学内容体系应着眼能力需求,教学过程方法应突出学生为主体。该课程教学模式,以人才培养目标为牵引,紧紧围绕教学转型,强化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倡导“自主式”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模式上,进一步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由单纯注重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并重转变;由灌输、讲授为主,向讲授、研讨、自主学习、创新提高、个人发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转变,实施有效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在教学模式方面应当构建“案例驱动式”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贯彻“案例驱动”教学。在教学中以供应链典型案例、著名企业供应链案例、知名品牌供应链案例为先导,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

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设计上,建议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内容,结合经典案例,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目的,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研讨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加强学生之间交流,教员与学生之间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强化课内课外的结合。课内教学注重对供应链管理基本知识的讲授,针对不同教学单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效果,合理运用精讲、案例驱动、研讨互动等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外组织学生围绕系统工程实践和经济管理领域等问题,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探讨,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系统工程问题的能力。

为做好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进行学生学习策略调整。就是在角色定位上,改变传统意义上教师单纯讲授和学生被动听讲,教师由讲授者向设计者、组织者转变,学生由被动听讲向自主学习转变,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重视自主学习。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强,前后知识衔接紧密,与此同时,供应链运作的实践性较强,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加强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归纳、总结、讨论的学习习惯,注重课堂学习的消化吸收;要善于利用教学资源中的网络课程、参考教材等渠道开展自主学习,进一步理解课堂内容,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效果。

研读经典案例。供应链管理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经典案例多,认真学习研究经典案例,有助于对课堂知识的拓展深化。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式,有利于将供应链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到经济管理和系统工程实践中去。

关注供应链管理最新成果。要密切关注供应链管理的最新研究和发展成果,把握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围绕系统工程实践和经济管理领域等现实问题,加强跟踪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研究能力。

供应链管理知识篇8

[关键词]知识创新供应链知识链模式

现代经济的发展,生存环境的变化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日益成为约束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的关键。供应链的存在与发展不只是要增加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新的价值,而知识创新既是创造新价值的最根本途径,也是产生和维持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最为可行的战略。

目前,知识管理研究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理论体系和看法各异,为了克服知识管理研究过于宽泛的不足,人们提出了知识链的概念,并把知识管理的核心归属于知识链的管理。因此,以知识链模型为框架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进行研究,可以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起到指导作用。基于此,本文在对原有知识链模型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建议框架。

一、知识链模型

1.知识链一般模型

知识链一般模型认为,知识链是一种知识链条,在这个链条形的网络中,企业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和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这种观点主要侧重于企业内部知识从捕获到创新的过程,并将这种过程抽象为一个无限循环的链条。

2.知识链改进模型

孤立的知识链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组织均呈辐射状与外部众多组织发生基于知识流的密切联系。因此,知识链是基于知识流在不同企业主体间及企业内部的转移与扩散而实现知识的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

为了保证知识链的正常工作,还必须开展一些辅助活动。知识链的辅助活动一般包括:领导、合作、控制、测量,知识链的成功运作还需要相应的环境支持,如技术、组织结构及文化等方面。

根据对知识链的认识,本文建立了新的知识链模型(如图1所示)。

二、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

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进行研究的文献有很多,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协同供应链成员和外部网络而开展的创新活动,通过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和服务效果,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

供应链本身就是一个网络,因此,核心企业在构建供应链网络的同时,实质上也是在进行知识创新网络的构建,从而形成一个包含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知识流的供应链网络结构。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中建立知识创新网络,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市场的关联性

供应链成员在市场上的地位影响着它们在市场中的作用,市场关联性越大的企业之间竞争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同时合作创新的成功率也越大。在竞争转化为合作的过程中,企业更关心未来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知识创新来战胜竞争对手,因此,市场关联性越大的企业之间合作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小,市场关联性构造了合作创新的成功率和可能性的矛盾统一体。

2.知识的重要程度与知识跟踪

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重要程度不同的知识环节。企业可以将核心知识之外的相关知识,分配给供应链节点企业来承担,这不仅有利于加快知识创新的速度,而且,有利于综合各方面的知识优势,带来更具竞争力的创新成果。

核心企业要时刻了解相对较新知识的开发,并跟踪拥有这些新知识和技能的上游供应商或者下游客户。然后,当时机成熟时,核心企业通过把供应商或下游客户的设计队伍与自己的集成起来,就可以实现快速的在新产品中引进这些新知识的目标。这使核心企业可以在前沿新知识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之间进行平衡。

3.文化的一致性与人才知识结构的互补性

供应链成员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是否一致,会直接影响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能否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在建立供应链时要充分考虑以上因素选择合格与合适的供应链成员。供应链节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人才的知识结构也就有所差异,如果要在供应链中建立知识创新网络,核心企业必须有能力整合这些人力资源,从而可以弥补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不足,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4.渠道的畅通性

建立在供应链基础上的知识创新网络,不仅需要保持物流的畅通,而且,更需要保持信息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的畅通。供应链节点企业在网络中的任何拖延,都将严重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效率。渠道的畅通性直接制约着企业知识创新的效率,制约着知识创新成果的先进性。知识创新网络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外部知识内化的一种具体形式,能够聚集更多的知识源,形成更大的知识内核。

三、基于知识链的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系统结构

如前所述,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强调供应链成员间能力的匹配。同时,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还必须不断地寻求外部知识资源,通过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调知识创新活动。基于此,本文提出如图2所示的基于知识链的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结构框架。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集成的企业供应链信息系统

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均是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充分利用协同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便利条件下,实现eRp、CRm与SCm有机整合。网络平台是知识创新系统运作的技术基础,其中,以企业内部网为核心,再通过它延伸至外部网和互联网。增强各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通信处理能力用于与其他节点进行信息共享及供应链全局决策中的信息收集,进而实行知识交流和创新,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知识处理与发现

知识处理与发现是对供应链企业中杂乱无章的知识进行序化的过程。知识处理,主要研究知识条理化、知识标准化和知识分类编码等。知识发现,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合理挖掘,整合后产生新的知识;知识发现的实现技术专门研究如何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具体的实现技术有数据挖掘、决策树方法、神经网络等。

3.建立共享知识库

在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应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内容以显性知识为主,注重集体知识的交互和传播。这是因为在供应链中企业是知识共享的主体,显性知识由于其内容明确,易于整理和传播的特点容易突破地理限制和企业边界,成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处于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竞争优势等因素的考虑,由于隐性知识的内容抽象,其潜在价值不易估量,所以供应链企业不提倡隐性知识的共享,而趋向于剔除企业独有知识和核心知识的显性知识的共享。

4.建立供应链知识创新网络

基于知识创新网络的创新全过程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顾客的所有创新活动和过程。这要求供应链节点企业跨越界限,在一起并行协同工作,并要求各节点企业及时收集各合作企业及顾客、特别是关键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网络体现了来自不同资源和领域的知识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整合,有效地弥补了核心组织自身知识的不足,克服了知识供应主体与知识使用主体之间存在的知识缺口。知识创新网络在协同供应链成员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与供应链外部组织的合作与联系,增加供应链的知识带宽,以提高供应链中的知识存量与创新能力。

5.人际网络与环境支持

知识创新系统是一个人机相结合的系统,不同个体、团队和组织间在共同工作生活中建立的镶嵌式社会交流关系网络。完善的人际网络是保障其正常运作的有效机制。人际网络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挖掘并激活人脑中的隐性知识,从而使企业知识创新永不停息。

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取决于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供应链与内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供应链知识创新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的支持,物流、保险、法律等服务,科研机构的研究培训以及竞争者的合作。此外,为了激励成员企业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促使他们奉献可共享的隐性知识。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须辅以灵活和比较公平的激励机制、有效的知识创新评价体系、具有凝聚力的联盟文化、柔性化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等内部环境的支撑。

实践表明,供应链成员要依靠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越来越困难,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完善其组织结构,协同和利用供应链伙伴关系开展合作创新的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环境。然而,知识创新的实施毕竟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它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还有许多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难题需要解决,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为知识创新的有效实施,以及供应链知识创新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李敏:现代企业知识管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王悦:企业信息管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3]GannDm,SalteraJ.innovationinproject-based,ServiceenhancedFirms:theConstructionofComplexproductsandSystems[J].Researchpolicy,2000,29(7~8):955~972

[4]andreaspyka.innovationnetworksineconomics[J].europeanJournalofinnovationmanagement,2002,5(3):152~163

供应链管理知识篇9

[关键词]知识流协作图petri网供应链

供应链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快速准确地从供应链中挖掘所需知识已成为供应链企业增强竞争力的的核心。然而迄今为止,人们普遍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格外重视,对供应链知识流缺少应有的关注。供应链企业面对着供应链网络中巨大的知识源泉即渴求但又苦于无高效的知识获取手段,这种尴尬局面源于企业对供应链知识流认识与研究的缺乏,因此对供应链知识流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国内外供应链知识流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专门针对供应链知识流的研究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从总体上来看,相关研究还不够充分,对供应链知识流的研究大多处于分离状态,主要体现为供应链的研究,知识流的研究,知识管理的研究三种方向。在对供应链知识流的综合研究上,主要是概念层次方面的研究。amenehKhadivar等人提出了供应链知识流的概念模型,从概念上将供应链知识分为了个人、团队、组织及组织间知识三个层次,并提出相应管理措施。R.Garacia-Flores等人利用agent技术提出相应的供应链知识流概念模型,研究了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互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国内,张慧涛和张晓旭提出知识市场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供应链企业内外知识交流过程并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做了敏感度分析。这也是国内对供应链知识流较全面与深刻的研究。之后,乔琰和张悟移从定量的角度利用蚁群算法对供应链企业知识获取路劲进行了优化,对供应链企业知识搜索具有很大指导意义。

总之,国内外关于供应链知识流的研究比较抽象,缺乏具体性,而供应链知识流的管理须是抽象指导思想与具体技术的集合,研究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能在实践中运用,如此才利于供应链企业实际操作,并实现研究的目的。本文所提出的供应链知识流模型将供应链知识流具体化,为供应链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提供一种参考框架。

二、供应链知识流模型研究

供应链企业内外的知识都产生并运用于具体的业务过程,存储在企业,个人和数据库等各种参与业务过程的个体中,我们称之为知识载体。由此本文认为,供应链知识流的研究涉及两个层次,即供应链企业业务过程及由此产生的知识流两个层面,供应链知识流模型应该是这两个层面模型的集成。利用协作图与petri网对供应链知识流模型进行研究可以具体、直观地刻画供应链知识流,对供应链企业知识管理及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

1.供应链企业业务过程模型

从空间层次看,供应链企业业务过程可以分割为供应链企业间业务过程及供应链企业内部业务过程两个层面,此建模思路既保证供应链的整体性又保证供应链个体企业独立性。供应链企业会同时参与几个供应链的运作,成为多个供应链的交点,要将研究囊括以每个供应链单个企业为节点的整个供应链网络会使研究陷入混乱,不易理清头绪,所以本文仅限于一条供应链的研究,整个供应链网络知识流以单个供应链知识流模型为基础进行相应扩充即可。

(1)基于协作图的供应链业务过程模型

协作图是UmL为过程建模提供的一种图形化建模方式,突出了参与交互的对象组织。UmL是一种图形化语言,其使用不局限于软件开发,其中的一些图可以用在企业建模、业务工程、过程分析和系统配置上。工作流管理系统关注于过程方面,协作图强调系统的动态行为,这与工作流管理关系密切。协作图即描述了参与供应链运作的企业间的关系,又突出了企业间信息的交互,利于与供应链知识流研究的结合。因此选用协作图来对供应链业务过程讨论与建模是可行的,所以本文利用协作图为工具为供应链企业间业务过程建模。

定义1:协作图(CD)是一个三元组CD=(i,m,F)。

①i表示相互协作的实体集;

②m表示实体间传递的消息集;

③F表示实体间消息传递的方向与顺序。

定义2:利用协作图为供应链业务过程建模,将供应链相关角色与过程投射到以上协作图中有以下定义:

①i代表参与供应链运作的相关企业;

②m={mp,mf,mi},mp,mf,mi分别表示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

③模型中的数字表示整个供应链中m传递顺序,箭头代表m传递方向。

由以上定义,即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供应链企业间业务过程模型:

在该模型中,只简单描述了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分销商,及顾客整个链条中比较明显与简单的交互过程,模型中的相关元素如下所示:

i=(pre_supplier,supplier,producer,retail_trader,dealer,customer)

mp=(goods,diliver_goods,diliver_commodities,diliver_component,diliver_parts)

mf=(money,payment_d,payment_r,panyment_p,payment_s)

mi=(buy-good,order_goods,order_commodities,order_component,order_parts)

(2)供应链企业内部工作流模型

本文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网(wF_net)来为供应链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建模。

petri网是一种可以用网状图形表示的系统模型,是一种图形化,数学化的建模工具,为描述和研究具有并行、异步、分布式和随机性等特征的复杂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被广泛运用于工作流建模。

petri网的系统行为表现为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流动,它由三个基本元素构成:库所,变迁及流关系。库所表示状态元素,也称为S_元素,每个S_元表示一种资源,其中的黑点称为托肯,代表资源数量,或资源的使用次数。变迁表示变化的条件元素,也称为t_元素。流关系也称为F,表示联系S_元和t_元流关系,F给出的是资源和变迁之间是否有联系及联系的方式。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网(wF_net)定义如下:

定义3:有向网pn=(p,t,F)为wF_net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①pn有一个源库所i∈p,使得.i=;

②pn有一个漏库所o∈p,使得i.=;

③每个节点x・p・t都从属于从i到o的一条路径上。

t中的变迁代表业务流中的任务,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F通过库所的连接表示。两个任务可能顺序执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构造块,anD_join表示几个先行事件都完成后,后续事件才能开始,anD_split先行事件完成后,几个后续事件可同时开始,oR_join表示先行事件中的一部分事件完成后,在一定条件下,后续事件即可开始,oR_split表示先行事件完成后,在一定条件下,一部分后续事件即可开始。各构造块如下图所示:

工作流模型变迁发生条件为先行状态获得托肯。变迁发生的后续状态为先行状态失去托肯,后续状态得到托肯。

获得合理的wF_net的一个方法是平衡anD/oR_split和anD/oR_join。

一个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系统(wF_net)是良构的,必须符合合理性要求:

定义4:一个wF_netpn=(p,t,F)建模的过程是合理的,当且仅当:

①对每一个从状态i可达的状态m,存在一个实施序列,从状态通往状态o,形式化表示为:;

②状态o是从状态i可达的惟一最终状态,且结束时其中至少会有一个标记,形式化为:m∧m≥0=0);

③在(pn,i)中没有死变迁,形式化表示为:。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建立单个供应链企业内部流程模型,如下如图所示:

如模型所示,供应链企业内部工作流模型由变迁“record”、“close”,以及一个oR_split和一个oR_join构成。变迁“record”用来表示供应链个体企业接受外部企业发送m,相应变迁“close”表示供应链企业给外部企业发送m。供应链企业内部流程,可以通过对库所s3,库所s4扩充得到,在扩充当中,注意利用上文提到的四种构造块扩展,这样可以保证扩充后模型的合理性。而模型被激活的条件是,S1得到外部企业的m。

以分销商为例证明此模型。假设分销商业务流程为,分销商接到顾客的购买信息,之后查看仓库,如果有货直接发货,则分销商内部业务程结束,如果无货,则向生厂商进货。则分销商工作流模型如下:

此模型中,变迁“ta”表示记录收到顾客的需求消息,变迁“tb”表示分销商对库存的检查,状态“s3”为有的状态,状态“s4”为仓库缺货,变迁“tc”表示订货,状态“s5”为订货消息发出状态,变迁“te”表示与制造商的相关收尾工作,接货付款等。

(3)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型

由以上分析既可以得出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型。

定义5: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型(SC_wF)是一个四元组,SC_wF=(C,m,FCD,wFC)。

①C=i;

②m=(mp,mf,mi);

③wFC=wF_net。

此模型既能反映宏观上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间的交互过程,又能很好表现供应链企业内部工作流过程。

2.供应链知识流模型

知识产生于业务过程中,知识流与业务流程密不可分,是同一群体不同层面的活动体现,从供应链业务流程和知识本身特性便可以得出供应链知识流模型。

伴随着供应链企业的业务过程,知识在企业间及企业内部流动,这就是知识流,由以上供应链业务流程模型可以看出,供应链知识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流,供应链企业内部知识流,企业员工知识流。

依据petri网,本文将供应链知识流模型定义如下:

定义6:供应链知识流模型(SC_KF)=(S,t;F,K,w,m)。

①n=(S,t;F)构成有向网,称为SC_KF的基网;

②S为供应链企业个体状态,t为知识流动的条件,F为知识流动关系,K为S的容量函数,w为各状态点间流动的知识流量函数,m为各个体状态函数;

③K=∞。

这里将S的容量函数K假设为无穷,是基于假设个体对于知识的接受是无穷的,在条件满足的条件下,个体可以无限接受知识,如此可以避免出现死锁也是贴近实际的。

定义7:供应链知识流模型(SC_KF)变迁规则如下:

①.t.=.t∪t.称为t的外延:

②t在m有发生权的条件为:

,即先行状态节点要有提供后续状态节点知识的能力,而后续状态节点要有接受前续状态节点提供的知识的能力。

知识在传递过程中会有不同程度的耗散,这基于两传递节点在信任关系、知识距离、物理距离、职位距离的大小程度。本文将这些影响因素通称为知识流动障碍因素,用a表示在知识流动障碍因素影响下,知识发出节点在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发送知识的吸收程度值,b代表在知识流动障碍因素影响下,知识接收点接受知识时的在知识节点发出的知识原有量基础上的知识吸收度。知识节点还有具其特殊性,先行节点知识的流出并不会减少其知识存量。由此可以得到变迁发生后续函数。

定义8:供应链知识流模型状态转移公式:

若m[t>,则t在m可发生,将标识m改为m的后续m’,m’的定义式,对,

m’(s)=m(s)若.或

m(s)+abw(t,s)若或

根据以上分析,供应链知识流模型(SC_KF)可以细化为两个层次模型(本文将供应链企业内部知识流和员工知识流统一于一个供应链内部知识流过程)。

(1)供应链企业间知识流模型

本文立足于供应链核心企业这一特殊的企业群体,表现核心企业与各相关企业的知识流关系。核心企业会向供应链相关企业要求相关知识,同时也会向供应链相关企业提供知识。本文认为核心企业向相关企业提供知识有两种模式,一种为核心企业主动向相关企业提供经营相关知识,称为推式,一种为相关企业向核心企业要求经营知识,称为拉式。供应链企业的交流最重要的就是实现有条件的知识共享,因此,本文在供应链企业间知识模型中加入“share”这一虚拟个体,这一个体为供应链核心企业和相关企业的交互提供一个虚拟场所,并为这些企业知识搜索及匹配提供服务。“share”的相关功能有两种方式实现。供应链核心企业处于整个供应链主导位置,对整个供应链相关企业起到管理与协调的作用,所以“share”的功能可以由核心企业负责。供应链企业也可以通过第三方企业来完成协调与配置的工作。

由此供应链企业间知识模型中,S=(core_enterprise,relevant_enterprisei,share)

三种知识交互模式模型(SCi_KF)如下图所示:

由核心企业提供知识的推式与拉式的知识流模型,都可以由以上模型得到。拉式模型中,s1表示相关企业处于知识缺乏状态,t1为相关企业发送知识需求,s2为share接收到知识需求状态,t2为share向核心企业发送知识需求,s3为核心企业接到知识需求,t3为核心企业发送知识,s4为相关企业对知识接受的满意状态。s2,t2,s3,t3之间形成一个循环,这是由于相关企业与核心企业的知识描述差异,知识传递必是一个反复的过程,直到相关企业得到其认为足够的知识即可跳出循环,结束此次知识传递。

由核心企业主动提供知识的推式知识流模型,s1为核心企业由于经营所需,要想向相关企业提供知识的状态,t1为核心企业向share发送知识,s2为share接收到知识状态,t2为share向相关企业发送知识,s3为相关企业接到知识的,t3为相关企业吸收知识,s4为核心企业对知识发送的满意状态。同样s2,t2,s3,t3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当核心企业满意时,跳出循环,结束此次知识发送过程。

在核心企业向相关企业提出知识需求的知识流模型中,s1为核心企业由于经营所需,需要向相关企业索取知识的状态,t1为核心企业向share发送知识需求,s2为share接收到知识需求信息状态,t2为share向相关企业发送知识需求,s3为相关企业接到知识需求的状态,t3为相关企业发送知识,s4为核心企业对知识吸收的满意状态。同样s2,t2,s3,t3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当核心企业满意时,跳出循环,结束此次知识索取过程。

(2)供应链企业内部知识流模型

本文将供应链企业内部知识交互过程看做是个体内部(包括团队和员工)知识流过程。企业内部知识分为生产知识,设计知识,市场知识三种,但不管是哪种知识对于个体来说其流程都是一样的。本文认为个体对知识的吸收过程分为,寻找,吸收,内化,外化,实践几个步骤,在各步骤中伴随着知识不同程度的耗损。

根据上文提出的基于知识特性的知识流模型,可以得出供应链企业内部知识流模型(SCB_KF)如下所示:

模型中,s1表示个体处于知识需求状态,t1表示个体寻找知识,s2为个体找到知识源的状态,t2为个体开始吸收知识,s3为个体已吸收知识状态,t3w为知识内化过程,s4为内化后的个体状态,t4为个体对内化后的知识,结合个体已有知识进行知识创新过程,s5为完成知识创新的个体状态,t5为个体将自己通过内化创新后的自我知识形成显性知识过程,s6为完成知识外化过程的个体状态,t6为个体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的过程。

如模型所示s3,t3,s4,t4,s5,t5,s6,t6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因为在个体进行实践过程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总结出一些经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通过个体的吸收,提升了自我,又在知识增加基础上投入实践。从t3可以直接跳向s6,这是因为有时,个体在将知识内化之后,直接参与实践,并不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提升。t4可以直接跳到s7,这是因为,有的时候,个体在将知识吸收后,重新组合,之后创新增加了自身知识含量,并无需参与实践。

3.供应链知识流集成模型

上文已经得出供应链企业业务过程模型以及基于知识特性的知识流模型,但任何一种模型都无法全面诠释供应链知识流。知识流与业务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割裂任何一方都都会使研究片面,所以下文尝试将供应链业务过程模型与基于知识特性的知识流模型相集成,以求全面诠释供应链知识流模型。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供应链知识流集成模型如下:

定义9:供应链知识流集成模型(SC_KFi)是一个多元组SC_KFi=(e,i,F,share,KFe,KFi)。

①e为供应链企业;

②i为供应链企业内部个体,包括企业内部团队与员工;

③F为供应链企业间的联系关系,F=SCB_KF;

④share为虚拟的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平台;

⑤KFi=SCi_KF;

⑥模型假设供应链各企业(KFi)之间的交互都是通过“share”为平台实现;

⑦核心企业可能是KFi中任何一个;

⑧KFi与“share”之间的交互是双向的;

⑨模型的变迁规则和状态转移公式满足SC_KF变迁规则与状态转移公式。

将以上模型图形化,如下图所示:

三、总结

本文在供应链业务流程及知识流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供应链知识流集成模型,此模型全面地结合了业务过程与知识本身的特性,但还不够细致。对于“share”这一虚拟知识共享平台的具体协调与匹配方案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这也将为供应链企业知识流管理提供实际的操作方式。

参考文献:

[1]amenehKhadivar,alirajabzadeh,mehdiKhani,SeyedmohammadJavadJalali.aConceptualmodelforKnowledgeFlowinSupplyChain.ieee,2007

[2]R.Garcia-Flores,X.Z.wang*,G.e.Goltz.agent-basedinformationflowforprocessindustries'supplychainmodelling[J].ComputersandChemicalengineering,2000(24):1135~1141

[3]张慧涛:基于知识市场的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及其模型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4]YanQiao,wuyiZhang.Studyofoptimizingtheknowledgeacquisitionroutebasedoncore-corporationinsupplychain.ieeeSoiL2008,2008.10

[5]wilvanderaalst,KeesvanHee.工作流管理――模型、方法和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6]石双元张浩:基于信息顺序图和petri网的供应链工作流模型设计[J].管理学报,2007,4(6):756~759

[7]袁崇义:petri网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8]时一凡:基于网络调查的供应链企业知识行为分析[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

[9]黄官伟:业务流程中的知识流建[J].情报杂志,2007(8):16~19

[10]周密韩立岩:知识流的petri网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5,26(8):2149~2152

[11]张悟移:供应链企业知识链管理模型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12):52~56

[12]SubhashishSamaddar,Satishnargundkar*,marciaDaley.inter-organizationalinformationsharing:theroleofsupplynetworkcon?gurationandpartnergoalcongruence[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6(174):744~765

供应链管理知识篇10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制造业;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273.7文献标识码:a

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formanufacturingSupplyChain

LuomingLiuYuanhongmawei

(1SchoolofScience,nanchangUniversity;2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anchangHangkongUniversity)

abstract:Chinesemanufacturingindustrystillwasinthelow-positionofverticaldivisionsystemintheworldmanufacturingindustry.alowdegreeofinformationizationandweakcompetitivenessofchinesemanufacturingsupplychainasacriticalfactor,itisunabletofitinformationizationdemandofsupplychainmanagementinmodernmanufacturing.therefore,itisnecessarytodevelopa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formanufacturingsupplychain.BasedonweBworkflowmanagementsystem,thispaperproposedthearchitectureandfunctionstructureof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formanufacturingsupplychain.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manufacturing;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formanufacturingSupplyChain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的垂直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的竞争力不强,信息化程度不高,无法适应现代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对信息化的要求。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于2004年开展的一次关于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供应链方面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普及率较低,在升级系统的问题上,更多的企业把首要重点放在了采购管理的软件应用上[1]。因此,构建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formanufacturingSupplyChain,缩写为miSmSC)就很有必要。

二.制造业供应链概述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及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制造业的划分主要有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轻工业和重型制造业;民品制造业和军品制造业,传统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等等[2]。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单个制造企业感到很难应对复杂和动态变化的竞争市场环境,任何制造企业都不可能在价值链中的所有环节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制造企业开始注重与他们的上下游企业建立和改善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以降低交易成本,供应链就这样产生了。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3]。制造业供应链是以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将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和专用件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等经济活动主体连成的一个整体,其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如汽车制造业供应链,以大型汽车制造企业为核心,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和专用件制造企业为它提供上万种零部件配套,汽车分销商、汽车零售商和汽车物流企业将其总装的汽车送至用户。

三.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对信息系统的要求

近年来,制造业日益供应链化,竞争不再是制造企业和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制造业供应链与制造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制造业供应链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制造业供应链涉及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众多相关环节,面向大型制造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已远远不能满足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要求,管理信息集成必须向大型制造企业的上、下游两个方向延伸和扩展,而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再也不能仅局限于大型制造企业内部,而必须站在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来进行,构建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制造业供应链来说,为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随时捕捉千变万化的情况,快速在制造业供应链成员之间共享信息,就必须借助于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制造业供应链管理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不同于单个制造企业的管理需要,主要区别如下:

1.集成性要求

制造业供应链涉及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和专用件制造企业、大型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等多个成员企业,同一个成员企业中的各个管理信息系统有可能是由不同的职能部门在不同的时期分别开发的,所以在通讯协议、接口、安全要求、数据库类型、编程模型等很多方面有差异。因此,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将制造业供应链中所有的成员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都集成起来。

2.协同性要求

与单个制造企业的管理需要相比,制造业供应链更强调了对市场变化以及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信息成为制造业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间协作的重要驱动力。为了谋求成员企业间的相互衔接和高效运作,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本身要求是一个信息协同的系统[4]。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将制造业供应链中所有的成员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协同,迅速传递和处理种类繁多的各种动态信息,如成员企业各自私有的市场信息、产品开发信息、生产计划信息、库存信息、产品销售信息等等。

四.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1.系统体系结构

Humphreys等人根据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上、下游成员企业间的相依关系提出了供应链中组织间信息系统模型,如下图2所示[5]。图中下游成员企业指供应商,上游成员企业指客户。

图2中,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上、下游成员企业间的相依关系是粗线条的,比较笼统。ilyooB.Hong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既有角色分工上的联系,又有系统支持水平的不同,角色联系又可分为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系统支持水平又可分为运营支持和战略支持,从而可构成一个二维的基于组织间系统的框架矩阵[6]。制造业供应链企业间的关系更为复杂,由于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中小型专用件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和分销商等往往都不是大型制造企业所能够直接控制的,大型制造企业不可能强制所有的上、下游成员企业都使用统一的信息系统。然而,供应链管理要求制造业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信息系统能够协同工作,实现制造业供应链上信息的无缝连接。因此,如果各成员企业的信息系统不能够实现集成,就无法对供应链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构筑面向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平台就很有必要。

传统的解决办法就是利用eDi作为信息平台,但是由于成本高,实施起来也有很多困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internet全球化和基于web的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利用以XmL技术为基础的web服务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XmL是跨平台的、与具体语言无关的,所以利用以XmL为基础的web服务能够整合不同语言开发的制造业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信息系统,而且比使用eDi作为信息平台更简便,成本也要少。因此,我们提出一种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miSmSC),其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miSmSC)体系结构由以下部分构成:

(1)企业级数据库。存储制造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本地数据,包括原材料信息、产品信息和生产信息等,是制造业供应链分布式数据库的一部分。

(2)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managementsystem,缩写为DBmS)。DBmS负责制造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本地数据的管理,包括数据库的建立、原始数据输入等。

(3)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enterprise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缩写为emiS)。负责制造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本地各项业务活动的具体处理。主要是业务数据输入、查询、存储、打印及维护等,是分布式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

(4)浏览器。浏览器是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中小型专用件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的企业级miS相互之间,以及与大型制造企业信息系统交互的界面。

(5)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库。存储制造业供应链的公共知识和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协议,支持制造业供应链的工作流执行。

(6)知识挖掘工具。以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库中的大量知识为基础,自动发现潜在的商业知识,并以这些知识为基础自动作出预测。知识挖掘工具发现的新知识可以用于指导制造业供应链成员各企业的业务处理,也可以立即补充到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库中。

(7)工作流管理系统(workflowmanagementSystem,缩写为wmS)。它是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部分,负责商业过程的建模、执行与监控[7]。基于制造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命令,工作流管理程序按存储在知识库中的规则分析形成工作流,并利用工作流来协调完成制造业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级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通信。

(8)weB服务器。当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中小型专用件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分销商、零售商的weB浏览器连到大型制造企业的weB服务器上并请求文件时,weB服务器将处理该请求(当需要用到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库的知识时,通过知识挖掘工具访问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库)并将文件发送到该浏览器上,附带的信息会告诉浏览器如何查看该文件。

2.系统功能结构

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miSmSC)的功能结构的功能结构如图4所示。

(1)系统数据管理。包括企业级数据库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知识库管理。主要指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模型、方法、规则的建立、修改、删除等维护性操作。

(2)供应商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制造业供应链众多的原材料供应商、中小型通用件制造企业、中小型专用件制造企业的供应能力及其提供的原材料、通用件和专用件的质量、价格、及时交货率等进行评价,对原材料供应商、通用件制造企业、专用件制造企业进行动态管理。

(3)销售商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制造业供应链众多的分销商、零售商的区位、营销能力、资信、财务状况等进行评价,对分销商、零售商进行筛选。

(4)订单与物流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制造业供应链中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评价和筛选,对订单与合同涉及的物流进行跟踪管理和库存控制。

(5)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对现金流进行跟踪,及时进行制造业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资金结算,管理固定资产的新置、折旧与更新换代。

(6)计划与研发管理。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为供应链的所有业务编制计划,对供应链计划进行检查和调整,对制造业供应链的新产品的R&D活动进行管理。

五.结束语

现代制造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单个制造业企业间的竞争变成以大型制造企业为核心的制造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信息共享是协调制造业供应链网络的关键因素,不论是制造

环节的生产流程,还是零售环节的补货流程与快速响应过程,都需要将调度、发货或将制造信息分发到制造业供应链上相关的成员企业。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极大地改进了信息共享机制,可以直接降低制造业供应链运营成本。

作者单位:罗明,南昌大学理学院;刘元洪,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马卫,南昌大学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明珂,董理,任豪详,晏建中.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调查报告[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3):50-56.

[2]朱高峰主编.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8-85.

[3]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9-75.

[4]李玲鞠.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协同效应分析[J].情报科学,2006,1:100-103,118.

[5]p.K.Humphreys,m.K.LaiandD.Sculli.aninter-organizationalinformationsystemforscm[J].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ductioneconomics,2001,70(3):24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