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6:38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篇1

一、思维导图的应用优势

(一)集中学习精力

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能够对各项知识点提升专注度,保持在学习中的精神集中程度,在更具主题目标的状态下完成导图的制作,在思维层面会紧紧围绕着导图中的各类关键词展开头脑风暴[2]。由于小学生心智发育限制,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思维导图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明显改善此类情况。

(二)提升记忆能力

之前提到,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对脑海中的各类语文素材与知识点有效分类并划出关系图。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小学生的关键词可展开更多分支,在做笔记的过程中强迫自己思考思维导图中的各个重点,无形中记忆了更多内容。无论是思维导图的绘制还是实际应用,均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以及记忆能力[3]。语文学习效率不高是小学生们的通病,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在教学中通过对关键词的记录让知识点明确分类,例如关键词为修辞手法,则联想出比喻、拟人、排比等,可明显增强学习效率。

(三)培养发散性思维

由于思维导图的呈现状态为网状结构,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也就是将思维放射性具体化的过程,大脑根据关键词发出数个分支,各个分支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性,让脑海中的知识点更容易被管理及储存。小学生的创造力较强,若可合理利用思维导图可明显提升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帮助提升语文学习有效性。

二、思维导图应用的不足之处

(一)主次不明确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小学生的辨识能力以及自制能力相对较差,在面对思维导图时可能将这一辅助手段当作是主要学习模式去完成。由于思维导图相对于常规学习而言更具图文并茂性,在制作时可能在反复斟酌及修改下忽视了学习本身,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

(二)适应性限制

思维导图的应用并非适用于每位小学生。以写议论文为例,思维导图更适应于语文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在提升其作文态度与作文素质方面效果明显更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思维导图制定的层次性划分,切不可以统一标准规定全班学生达标,以免造成语文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由于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在一段时间后才可看出效果,并不会立竿见影的提升语文成绩,因此在应用期间难免受到干扰变量的影响。由于目前评价体系尚未完善,教师在学生自行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仅处于引导位置,因此导图最终制成品并不统一。教师在评价模式的制定方面可采用阶段性检查方式,重视学生导图制作的过程,避免出现部分学生在最终检查前草草了事情况,在评价方面也不应固定化。

三、语文课堂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本文以老舍先生的《养花》一文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三方面对思维导图的设计过程展开讨论。

(一)课前绘制

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方式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理清写作脉络。根据文章列出提纲,分析老舍先生在养花的过程中获得了哪些乐趣,为什么要养花,找出文章的核心出发点,在脑海中构建初步的思维导图。

(二)课中绘制

由于老舍先生的《养花》一文偏向散文题材,学生对此类题材的接触并不多,因此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炼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可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一边绘制一边学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图形的帮助下更直观的把握文章脉络及结构。首先以“养花”一词为关键词,从每一个自然段落中选取一至两个小标题,思考在养花的过程中乐趣是如何叙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从哪些句段和词汇中体现。让学生在对文章自主理解的基础上自行绘制导图,教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导图向全班学生展现并让学生自主介绍其绘制的过程。最后在导图的基础上升华文章主题思想,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奇花异草,为什么老舍先生只选择能自己奋斗的花草来栽种。对文章的中心段落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思考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知识,老舍先生的乐趣在哪里。最后总结全文,对已绘制的思维导图完善细节,总结养花的乐趣并以关键词表达。

(三)课后绘制

这一阶段是思维导图的最终完善阶段,具有消化文章重难点、巩固课文的效果。可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思考自己喜欢的花草类型以及特点,并选取其中一种说明原因,同?右运嘉?导图的形式展现。

(四)结果分析

由于每位学生对文章思想感情的升华程度以及理解深度存在差异性,因此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上无法形成统一化,教师在总结过程中必须强调对学生的个性化分析。若存在思维导图发展方向异常情况,首先应询问学生写出此关键词的原因,而非一味的批评和阻止。思维导图的绘制应强调学生积极性及主动性,并非让其将思维导图完善到标准程度,而是重视绘制过程,通过导图辅助提升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篇2

“思维导图”的发明人是英国的心理学家东尼・博赞,他是“发散性思维”和“脑力认知”的创造者,是“记忆联合会”、“世界记忆力锦标赛”、“世界快速阅读锦标赛”的创始人,被称为“大脑先生”。

思维导图以模拟大脑链接及加工、贮存信息的方式建成,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它利用人对图画、色彩、弯曲的线条等这些敏感度来启动人的超强记忆,可以让学生围绕着关键词展开无限的遐想,使所学的内容生动、深刻、迅速的印入大脑,让枯燥、泛味的课堂更加生动起来。

思维导图目前在教育教学上应用的领域多为数学、物理、化学,而语文教学应用是微乎其微。

一、思维导图与阅读教学

长久以来我们语文教学一直处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通读文本之后,将文章划分段落然后找出“段落大意”、再概括“中心思想”。这种模式在一定的时期是有它的价值体现的,但与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它将课文分割的支离破碎。而今我们要求的是文章整体美,思维导图呈现出的就是这样一个整体的轮廓,让学生迅速的捕捉作者的意图。

在阅读学习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阅读时注意力不集中、速度较慢、兴趣乏味,阅读量少。这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将思维导图这种方法教授给学生,从而改变这部分学生对阅读的抵触和印象。

如在教授《坚定的锡兵》一课时,笔者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模式授课。首先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及怎样绘制思维导图然后让学生准备白纸,彩笔。开始快速阅读文本,找出文中的核心内容,关键词。

学生展开联想开始绘制图画。经调查显示,使用思维导图教学的班级要比没有使用思维导图教学的班级流畅性、兴趣性以及恒久记忆性均要高很多,运用思维导图的学生创造性想法明显多于没有使用思维导图教学的班级。这表明使用思维导图的语文课堂可以高效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思维更加流畅。

二、提高阅读的质量,实现高效阅读

我们在阅读时是否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疲劳、理解难、速度慢、看后忘前等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我们从来就没有研究过。其实这些都与我们的阅读息息相关,我们要看清静止的词语时我们的眼球也将会是静止的,眼球必须在词语上做暂短的停顿后才将移动到下一个词上。通常在阅读时眼球是以停顿和跳跃式移动的,跳跃的速度我们是可以忽略不记得,而凝视需要1.5秒左右。所以每次只读一个词的人和跳跃式阅读的人相比每分钟少度近100个词语,我们可以看出低速阅读的人不仅读不懂所看的文章也阅读不到更多的东西。

与慢速阅读者相比,快速阅读者比慢速阅读者付出的体力和时间要少很多,慢速阅读者需要紧张、聚精会神的凝视每页达到五百多次,而快速阅读每页只需100余次。

快速阅读还有个不容忽视的优点是,读者能够轻松、愉快、流畅的理解文章的内涵。而慢速阅读者要不断的停顿、开始,这样注意力无法集中,无法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很快就会对阅读产生烦躁心理,更不会体会文章的美。

调查发现好的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是随时记着笔记来减少记忆的遗失,虽然效果差强人意,但也有一部分作用。在快速阅读中我们该如何记录笔记呢?这里就需要我们结合思维导图达到记忆的最佳效果。在快速阅读之后,我们需要绘制一张思维导图用来加深我们的记忆同时也是检验我们快速阅读的效率的。当我们再度回忆时只需拿出快速阅读之后所做的思维导图,由中央图看起,到每条分支、层级的关系,色彩鲜明的映入眼帘,使我们很快的回忆出所读文章的内容梗概。

而今我国中小学学生的阅读量远远达不到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繁重的课业压力、各种培训班,使我们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的少,思维导图和快速阅读的出现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阅读大量的书籍。在许久之后,我们只需拿出思维导图笔记所读内容在大脑中立刻重现。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写作训练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语言文字的使用,二十一世纪要求的是全能性人才,语文是学好一切学科的基础学科。从写作中我们不仅能看出Z文基础知识扎实程度,更能从写作中看出一个人的逻辑思维,写作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思维导图利用人的左右脑协同作用的原理,全面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的思维,而且思维导图的使用可以提升写作的效率节省大量的时间。

蒙太奇原本是在建筑学上的应用,后来被引进电影的镜头组接中。蒙太奇理论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把镜头一个个有逻辑地衔接起来让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栩栩如生画面,这样可以使人们看到故事发展的整个过程。

作文的写作要求布局谋篇,而蒙太奇理论将所写的文章的材料进行组织分类,依据电影镜头组接在人的脑中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使所要表达的情节栩栩如生。电影拍摄文本都是依据剧本,把剧本中的文字转换成一幅幅图画,而我们的写作也同样需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思维导图与蒙太奇理论的结合应用在写作上会使作品逻辑思维更加顺畅,在写作上得心应手。

在用思维导图写作时,首先要选取你所要写的论题的核心内容并用多色的彩笔把核心内容绘制成图片至于纸中央。然后开始选取关键词并按层级的一级一级的绘制在各支干上,在组织各级关系时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发挥联想及想象,把所有可能得情况全部写出来,可能会出现思维混乱的情况,等全部关联罗列出来后,可以让学生再拿出一张纸重新绘制主次分明的思维图进行最后的定稿。思维导图绘制出来后我们要应用蒙太奇理论,我们知道蒙太奇理论在电影中是将语言文字转换成画面,那么我们将利用思维导图的图片及关键字在大脑中创造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画境界。在写作教学中由老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技术和蒙太奇理论进行布局谋篇,会使文章生动形象,使论述的论点和论据很好的用镜头衔接起来。在运用思维导图技术和蒙太奇理论进行行文构思时一定要无限地激发思维能力,利用思维导图展开形象思维,使所表达出来的作品更加附有意蕴、内涵。

思维导图是将你内在的复杂的思维相互关系的外在写照,使我们的大脑能够清晰、明确的了解自己,从而达到全面的提高大脑的思维技能,使你在工作学习中提升个人的内在潜力。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篇3

关键词:思维导图;中学语文;写作教学

写作是聋校语文教学的核心。聋生在写作时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包括遣词造句、推敲字词、凝练语言等,并且能够围绕主题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也就是布局谋篇的能力。写作的这些内在要求,使作文教学成为一个教师难教、聋生难学的“烫手山芋”。对于聋生来说,写作更是学习难点。首先,聋生手语交流中以“倒装句”为主,书面写作亦会出现类似语法错误;其次,聋生能够准确使用手语表达事件,但在书面写作中会出现说写严重脱节现象,这是内隐写作能力欠缺的表现。最后,聋生缺乏对写作素材的有效管理。他们的作文常常出现离题万里、机械错误、缺乏组织和协调等问题。

基于上述情况,如何提高聋生写作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思维导图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认知工具,它适合在构思阶段帮助学习者理清思路、拓宽思考空间,从而更好地谋划、统筹全局。使用思维导图进行中学聋生写作教学,易于构建知识框架,理清聋生写作思路,激发聋生写作兴趣,提高聋生写作能力。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大脑基金会主席、著名教育家托尼・巴赞(tonyBuzan)发明的一种用图表来帮助学习和思考的思维工具。它利用色彩、图画、代码和多维度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增强记忆效果,使人们关注的焦点清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允许学习者产生无限制的联想,这使思维过程更具有创造性。

思维导图是知识和思维过程的图形化表征,是一种用图表来组织、阐述、表达知识的工具,具有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所以它能帮助聋生梳理学习内容,筛除杂乱信息,保留关键内容,帮助聋生把新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加速知识获得的过程;由于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特征,能够激活语言学习过程中探索、挖掘式的高级思维模式,鼓励聋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分享集体智慧,获得愉悦的认知体验。

在语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主要机制是教师启发、帮助聋生把新语言知识纳入或同化到原有的语言知识结构中,以思维导图绘制出主题的现存知识结构,组织写作素材,纳入新的知识,理清文章内部结构。思维导图不仅能让聋生清楚快速地注意到所要强调的重点,而且能让聋生用一种联想的方式来更加清晰、有效地进行思考。它通过使用线条、色彩、箭头、分支以及其他方式来更好地绘制脑图,帮助聋生整理并且组建复杂的写作想法和过程,帮助聋生建立一个一目了然的文章图式,提高了写作思维能力。

二、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聋生是语言学习的中心,学习过程是聋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主动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它所强调的意义建构指的就是聋生对于语言知识的一个主动接受、理解以及消化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聋生阅读和写作的过程,应该是与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并将阅读材料所呈现的知识结构相贯通,再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因此,运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可以清晰有效地呈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聋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的过程

如何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中学聋生写作教学中,从而提高聋生写作能力呢?笔者通过以下步骤进行写作教学,如图1。

例如,在进行“我熟悉的人”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聋生首先思考我熟悉的人是谁,他有什么样的品质,都有哪些事例可以体现出这些品质,这便是确定主题的过程。其次,根据确定好的主题,罗列出概念;教师组织聋生进行头脑风暴,引发聋生抒发己见,充分表达想法。再次,聋生绘图,在此过程中小组可以交流绘图过程,教师巡视指导;在绘图过程中,并不限制聋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通过交流引发彼此的想法,提出更多的概念。接着,聋生修改完善思维导图,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与同学、教师交流后,聋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形成自己的特色。最后,依据思维导图写出文章。(写作思维导图范例如图2)

四、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的优势与不足

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有利于增强聋生写作兴趣。采用这种方式,避免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写作,聋生的写作学由变被动不变为主动。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聋生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提高了聋生探究新事物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会鼓励和刺激写作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把写作真正变成一种乐趣。

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有利于提高信息综合处理能力。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记录从各种渠道获取的信息,依其内在逻辑关系或者使用者的特定需要,对有关资料进行重组。随着思维导图的逐步完善,聋生对作文中心的理解日益深刻,以文字篇章的形式完善描述思维成果也就逐渐水到渠成。

思维导图应用于写作,有利于提高聋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的大脑是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图文并用、左右脑相互配合的思维导图进行思维时,则会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和灵感,并能及时记录下来,或者随时回到前面任意一个思维中点,再次,生发更多的创意,创造性思维成果就这样变得生生不息。然而,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聋生写作教学,也有一些不足。思维导图不能帮助聋生提升正确使用标点的能力,也不能提高行款正确、书写规范的意识,更不能帮助聋生写出更精准的词汇、优美的语句以及运用更加丰富的修辞手法。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提升修辞手法、升华主题等方面下更多工夫。

提高聋生写作能力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思维导图辅助中学聋生写作教学能够促使聋生的写作技能向积极方面转化,对于提升写作条理性、逻辑性、全面性以及确立文章中心思想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此外,思维导图的运用有利于提高聋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其创造性思维。然而,思维导图在修辞运用、语言表达等方面作用有限,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篇4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职英语阅读教学;高职学生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是一种图形思维工具,能够帮助人们进行发散性思维表达。这个概念最开始由东尼·伯赞提出,他通过对脑科学的不断研究发现了这一方法。思维导图发挥作用主要是通过图表的方式将各个等级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利用不同的颜色,将文字和图片整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在全球范围内思维导图的阅读方式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新加坡将这种英语阅读方法作为小学阶段必须接受的教育,同时在全球

500强企业中,有很多公司都在要求员工使用这个方法。在思维导图中,主题的主干利用的是分支进行拓展,用相关图形或者关键词对分支进行清晰地展示,将内容形成一种树状结构进行展开。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属于一种认真工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共享知识和建立知识的能力,提高英语阅读教学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1.英语教师的教学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英语教学中,很多英语教师仍在使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英语阅读文本还是直接进行处理,没有对文本进行创新。首先,教师对英语单词、句式及文章等进行讲解,并带动大学生记忆。然后,分析语法的主要结构,让大学生进行深入理解。最后,带领大学生对英语文章进行理解。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英语课程的主要宗旨,将英语课程变为了翻译课程。这使得大学生对英语单词、句式及文章的结构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没能正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分析。

一些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不扎实,存在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缺乏信心等问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因为很多学生的英语基础能力较差,对于老师讲的一些内容,他们不太能听懂、不太能理解,因此无法主动参与英语课堂学习。众所周知,英语教学主要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外交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等技能,是为了让他们在职场中能够更好地应用英语。所以,在当前阶段,帮助高职学生掌握英语学习策略,提高高职学生的信心以及培养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任务。

三、思维导图在高职院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高职院校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用思维导图的几个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院第一自主阅读环节;第二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掌握;第三制作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思维导图;第四利用思维导图分析阅读文章;第五理解文章的语法知识;第六利用思维导图背诵阅读材料。在教会学生们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帮助学生们将思维和语篇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在课前,应该要求学生们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预习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的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要将自己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接轨,从作者的角度对文章结构和内容逻辑两方面进行构思,同时针对自己的思维重点和思考过程进行重要研究。在课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和学生一起来分析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对知识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可以对文章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最后学生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对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优化,使知识更加清晰,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在课后,课外阅读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锻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能力,在使用过程中没有课堂阅读教学使用的复杂过程,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复习学过的知识。比如,在《捷进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单元的精读课文theshakystart的授课中,我让学生们把每个段落中表达情绪的单词全部找出来分开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提问为什么lucy会有相应的情绪,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答案,然后把keywords板书在相对应的他们刚找出来的表示情绪的单词下面。很快,这篇课文的思维导图就完成了。这个方法让我带的师范学院的提高班中有五个基础比较好的班都有同学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复述,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明确的感受到思维导图教学法对于所学词汇短语句型的运用是非常有效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图教学时,虽然能够使文章变得简单易懂,在清晰且具有层次的线条和色彩帮助下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兴趣,能够将学生们在英语阅读中的一些困难降低,但是没有办法帮助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方面具有更好的能力,属于一种层次比较低的学习方式。针对不同的书籍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进行阅读,整体比较复杂、琐碎的文章,可以一章接着一章的进行整理,当书籍的整体性比较强时,则需要学生在全部内容阅读完成后将思维导图制作出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为大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一种方便、简单的模式,可以对阅读教学进行创新,促进学生思维系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和主动学习。教师应该立足于英语教学现状,积极践行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并注意思维导图运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文婷.思维导图在英语语篇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4(06).

[2]刘晓宁.图文关系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用思维导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3]刘星慧.思维导图在高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6(12).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篇5

关键词:思维导图文本解读文本探究以读促写

一、引言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教育学家托尼・巴赞20世纪70年明的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新的、非常重要的记忆方法。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的内容结构,有效呈现思考的过程及知识的关联,在各级关键词与图像、逻辑和空间感知之间建立记忆连接。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然而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教师主要进行词法和句法的教学,忽视语篇语义,忽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探究,忽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意义的建构。本文将以北师大版模块三第三单元“CarCulture”为例,从新课导入、文本阅读、文本探究及写作四个方面例谈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实现以读促思、以“图”促写、以读促写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

本课是用英国与汽车相关的资料数据说明汽车给人们的生活及社会带来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呼吁人们增强生命健康意识和环境意识。学生在前面三课已经充分了解汽车交通的未来及发展的相关内容,为本课的阅读和输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本结构;

2.能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完成思维导图;

3.能绘制文本的思维导图,培养逻辑性思维能力;

4.能解读语言内涵,探究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5.能内化篇章的写作技巧,完成写作任务。

三、教学过程

Step1导读

教师播放一个关于汽车带来的问题的视频,引导学生通过头脑风暴进行讨论。

【意图说明】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调动学生阅读本文的积极性。

Step2读中

1.快速阅读,梳理文本结构。

【意图说明】利用思维导图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结构。

2.持续沉默阅读,完成文本第一部分的思维导图。

【意图说明】利用思维导图来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获取文本信息。

3.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第二部分的思维导图,并展示(最后教师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

【意图说明】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把第二部分的文本信息用思维导图有效地提炼出来,培养学生整合和归纳信息的逻辑思维能力。

4.文本探究,回答问题。

①whatpurposedothedialoguesserve?

②what’sthewriter’sattitudetowardscars?

【意图说明】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求学生更深入地解读文本,探究文本的言外之意,体会作者对汽车的态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Step3读后

1.关注文本的言外之意,讨论开放性问题。

what’syourownattitudetowardscars?

【意图说明】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回答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文本填空。

inthelastdecades,thenumberofcarsontheroadsinBritainhasincreasedby30%.peopleareoftenlefttired,angryandstressedout.Besides,manydeathsarecausedbypollutionandaccidents.Sometypesofcancerarerelatedtopollution.moreover,itcausesglobalwarmingandclimatechange.therefore,sixtipsaregivenasfollows:useyourleg,usepublictransport,thinkbeforeyougo,sharecars,don’tbelieveinadvertisement,andtakeactionsomehow

【意图说明】写作练习的设计是语言知识的运用,促进读写应用;在积累了更多的语言素材之后,进行简单的语言输出。

Step4Homework

writeashortpassageaboutcarScultureinChina(200words).

四、结语

在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繁杂信息进行梳理、加工和提炼,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链(王婷,2016)。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有利于更好地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结构及主旨大意,有效地理解文本字面意思、获取文本信息。教师通过自身示范文本第一部分思维导图的绘制,引导学生绘制出第二部分的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理解文本,提炼关键词,感知语言和体验语言运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言的输入效率(邹必影,2016)。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设计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最后通过对文本结构的分析、文本内容的解读及文本话题的探讨,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内容图式,让学生阅读、借鉴文本中的词汇和内容,将文本中的素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积累(郭强,2016),实现以读促写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邹必影.例谈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6.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篇6

关键词:思维导图;英语教学;合理运用;主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17

华师大叶澜教授指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价值观需要从单一地传授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重视生命作为完整的人的整体发展和促进生命的主动发展是当前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观。珍妮特・沃斯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提到:“我们怎样学习比我们学习什么要重要得多。全世界在争论着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应该教什么?在我们看来,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基础课程之一的英语学科,《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思维导图(mindmap)是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tonyBuzan)提出,有四个基本的特征: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2.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4.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如图所示)。思维导图顺应了我们大脑幅射性自然思维模式,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能够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在英语教学中简单加入思维导图的应用,而是从促进人的发展的视角,审视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通过思维导图在学生自主预习、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使整个英语教学过程更加系统、科学有效。下面结合案例作具体说明:

一、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主动预习

正确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实现英语有效教学的前提。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前预习和准备,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把握英语学习,增加知识的吸收,提高英语学习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作为英语基本学习习惯之一,预习是学习和掌握英语知识的有效方法。它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1.指导学生主动预习英语

在刚进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心中,他们认为语文必须预习,数学必须预习,而英语则没有这个习惯,有的学生可能意识到要预习,但因为英语是一门外语,认为没教师教就不会读,也就无法谈预习。因为没有预习的习惯,学生自然不懂得预习的放法,可以通过思维指导学生预习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什么、“学会”什么、“掌握”什么以及“怎么学”,让学生预习后绘制预习思维导图,预习思维导图的基本框架如下:

[案例1]归纳整理式预习

七年级上册第一至六单元复习课的预习任务时,针对1a和1b的重点单词分类任务,让学生不仅把1a的单词分类,而且尽量写出前面已经学过的单词,还有笔者增加了单词的类别,要学生把所学单词分为9类,画成如图思维导图通过这样的分类整理和读背,学生掌握1至6单元的重点单词就更容易更轻松,而且对以后做很多要先确定词性的题型时大有帮助。

[案例2]新旧对比式预习

上基数词变序数词这一节课之前布置的预习任务是让学生对比写出数词并仔细观察总结出规律,如图思维导图所示:通过学生亲自去完成这些预习任务,他们对1至99的基数词和序数词都能很好地掌握了,教师上课的时候只需抽查和点拨一下,学生就能轻松地掌握和运用了。

2.进行单元整体预习

学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整体预习,画出充满个性的思维导图,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感知。整个预习过程中学生的意见经过互相碰撞,从而加深对新课的认识和理解。利用思维导图建立单元教学的整体观,这样就会省力省时,提高效率,同时还会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预习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而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在预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有更大自我发挥的空间。当看到学生预习的思维图,感到大部分孩子确实是在用心地预习。下面是由学生的预习作业,把他们所了解到的相关知识也加了进来绘制出的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学生对词汇记忆的持久性差,遗忘率高。语言学家发现,英语语言的词汇并不是一系列独立的个体,而是都有着各自所归属的领域或范围的,他们因共同拥有某种共同的特征而被组建成一个语义场。比如,pen,pencil,eraser,pencil-box,这样的单词归属为学习用品的语义场。比如dog一词就是animal一词的下义词,他们之间是上下义词的关系。沈师外语学院的范革新院长提出三种有效的办法:从“感知”词到“理性”词;以“熟悉”词为中心,将单词归类;以语境来练习单词和巩固单词记忆。利用思维导图辨析同义词和近义词。一个人的词汇量大小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把握的数量依次递增:能说的词,能写的词,能读的词和能猜的词。前两个层次属于能够应用的积极词汇,后两个层次属于不一定能够应用的消极词汇(汪榕培,1997)。对积极词汇量把握的多少,在英语单词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学习积极词汇的难点就在于它们之中有很多词不仅形近,而且在用法上也很相似,很轻易使学习者混淆。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画出这些单词的脑图,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对其组织能力及创造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1.利用思维导图学习生词

英语词汇中有大量的多义词和同音异义词,尽管学生会记住单词的某一个意思,可是当同样的单词出现在另一个语言场合中,对他们来说就很有可能又会成为一个新的单词。我们可教会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画出一个相对清晰的脑图来方便地进行学习。例如,“help”这个单词,可以作为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来使用,而将其当作不同的词性使用时,它有不同的意思和搭配用法。

上述思维导图是学习help一词时,引导学生归纳它的词性、搭配和在句子中的用法。导图以help为发散点,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丰富联想,从词性,再到各种记词的搭配,然后是各种搭配相应的句式例子,不仅滚雪球般地扩大了学生扩词汇量,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

2.利用思维导图揭示词汇的语义场

英语语言的词汇并不是一系列独立的个体,而是都有各自所归属的领域或范围的,它们因拥有某种共同的特征而被组建成一个语义场。语义场把语言的个体按照各自不同的语义以聚合体的关系组合起来,将这些关系用脑图画出,从而使学生能更加清楚地掌握它们。下面的思维导图是从“teacher”为中心出发建构的立体图式,使上述单词以立体形象的图式存在在学生的大脑中,既有利于记忆与输出。

3.利用思维导图辨析同义词和近义词

学习词汇的难点就在于它们之中有很多词不仅形近,而且在用法上也很相似,很轻易使学习者混淆。我们设想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画出这些单词的脑图,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认真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的目的。

三、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阅读在整个初中英语学习内容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阅读能扩大词汇,增强语感,提高语言水平,了解异域文化,增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英语阅读的具体目的如下图所示。当前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存在许多不足,具体见下图所示。学生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见树不见林的现象,缺少主动学习语篇的调控能力和反思能力,缺乏语篇分析概括能力和写作构架能力,导致阅读水平低。

阅读的本质是运用已有的图式进行知识表征的过程。初中生正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他们阅读时需要形象思维的工具,帮助他们在阅读中构建文章的知识脉络和线索,而思维导图正是用文字、符号、图像来形象地组织和表征知识,同时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视觉,让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理解和记忆、比较和鉴别,并完善自己的阅读图式。

1.课前利用思维导图勾勒课文全貌

借助思维导图将课文转变为图形。即:将关键词抽出来用图标、照片和图画表示,将其在平面上艺术地布局,再用一条曲线将其串连起来,形成一幅画面,从而直观地表达了课文的全貌。

2.课中利用思维导图构架语篇内容层次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篇能力,如从阅读中获取主要信息、理解文章主旨、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根据情景及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生词及语言现象等。新目标英语教材的阅读文章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有些文章篇幅较长,给学生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思维导图能把复杂的语言用简洁的文字符号代替。这样,既能简化文章,又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系统地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3.利用思维导图拓展运用复述课文

利用思维导图的记忆链条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幅知识网络图,让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知识识记。掌握语言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储备知识,最终目的是,在讲授阅读课之后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课文复述,将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语言实践中进行真实的交流。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将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将言语信息图像化,帮助学生系统地、有条理地思考学习材料,并以图形的方式记录下思维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激活旧知――感知语言――运用语言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而原有的知识结构经过吸收新知识得到了改造和重新组织,促进了有意义学习的实现。

四、思维导图在写作教学中应用的范式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初中学生毕业时达到五级水平,即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达顺序和逻辑关系;能简单描述人物和事件;能根据图示和表格写出简单的段落和操作说明。可见,英语写作已是初中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然而,初中英语写作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生词汇量少,无从下笔;句式单一;缺乏新意;语法错误,表意混乱。有些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前后句缺乏逻辑性、重点不突出等。此外,教师忽视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个体发展。

英语写作面临的第一问题是写什么?当学生知道了作文的体裁、话题之后,首先碰到的一个困惑:“我要写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其实这属于作文思考的方向问题。孩子们通常看到题目,不知道从何下笔,不会依照作文要求在草稿纸上迅速搭建写作框架(列提纲),也没有这个习惯。其原因是在课堂上教师虽然很关注作文课堂教学中的框架搭建引领,但却没有搭建足够的平台让学生把这一技能加以内化(比如缺乏写作框架搭建的任务布置与评价)。也就是说,教师在乎课内搭建作文框架的技术输入,却比较忽略学生对这一技能的内化和输出(比如教师很少批改学生作文框架搭建的作业,很少关注学生在作文写作时是怎么思考的。)。而思维导图的特性之一就是它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线路图,如图所示。

即使知道了写作框架,但在补充框架时又会遇到另一个困惑:如何选材?造成这一困惑的原因是因为学生自身的词汇太贫乏,在补充框架时缺乏足够的语块和词块。所以说得不流畅、写得不顺畅。这个时候思维导图又是成为学生挑选适合自己写作内容的语料库。英语话题作文中,每个话题涉及的知识面广,思维导图把放射性思维外化出来,适应了作文的这一需求。利用思维导图,学生可以更好地围绕主题,进行充分联想、发散性思考,将与主题相关联的知识分层分类进行管理,使思维导图真正成为学习地图。学生在画出语言学习相关知识点的同时,不但巩固了旧知,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有关语言学习的知识的网络,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有关此话题的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降低了畏难情绪。经过思维导图的梳理,在学生头脑中选择的范围就非常广。学生可以根据思维导图提供的内容,进行作文的选材的范围就很大,学生就有内容可写。同时,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中心点”辐射出去的内容时,学生的个性的东西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彰显。运用思维导图构思英语作文写作基本考流程如下: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篇7

1.思维导图内涵解读

学习者按照某个特定的学习主题构建出具有视觉特征的思维逻辑图形,称为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主要通过构建直观、形象的逻辑图文,启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进而激发出学生的潜在能力,提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思维导图的具体结构,详见图1。

2.思维导图运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

2.1思维导图在“读前环节”的运用

阅读课前,教师可运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thisismysister》单元主要向学生介绍了家庭人员的称呼以及一些生词、新句式。学习课文前,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家庭成员为主题,写出亲人的称谓,如Father、mother、sister、brother等,并画出思维导图。通过构建“家庭成员”的思维导图,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了兴趣,此时,教师可以较为轻松地导入课程的主要内容。

2.2思维导图在“读中环节”的运用

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的重点信息,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学生阅读课文分为略读、细读两种。略读时,学生主要领略课文的大意;细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划出文中关键词、句子及语段,进而概括出课文主题,然后找出主题分支及分支的子分支,如此,学生就可以画出思维导图。例如,学习《Don’teatinclass》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让学生了解学校及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首先,教师布置课堂任务一:找出文中主题句。学生在略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到段落开头或结尾容易出现主题句,划出主题句子后,教师将文章主题“Rules”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画出主题的思维导图。接着,教师提出任务二:“theschoolwhataretherulesinclass?”这项任务主要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找出思维导图的第一、第二层次的内容。最后,教师布置任务三:“whatarethemainpublicrules?”,回答这个问题,是为了发散学生的阅读思维,找出思维导图中各分支的子分支。完成三个任务后,学生可以画出完整的思维导图。完成思维导图后,学生可以从导图结构中清晰地回忆文章内容,提高自己的通读、跳读、复述等阅读技能,从而快速掌握课文的连贯含义。

2.3思维导图在“读后环节”的运用

读后环节的活动包括复述、讨论、改写等。借助思维导图,学生可以顺利复述出文章的大致内容,并在大脑中构建起课文的结构网络,为改写或讨论文章内容,做好充足的准备。例如,学习《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后,教师可安排学生总结课文的意思。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快速回想文中的主题、内容及分支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文章的大致内容。此外,学生还可通过思维导图设计出文章的改写方案、讨论话题以及课后作业等,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思维导图的运用流程,详见图2。

3.结束语

思维导图融入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中,可激发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快速找出文中的主题及分支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此外,思维导图运用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在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篇8

关键词:思维导图;阅读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57

思维导图(mindmapping),又叫心智图,是英国学生东尼・博赞根据大脑的放射性特点发明的一种可视性的、发散型的思维工具。它是一种将思维图像化的技巧,也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它利用色彩、图画、代码和多维度层次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增强记忆效果。思维导图通常将某一主题置于中央位置,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向四周放射,每条分支上使用一个关键词,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整个图形看上去就像人的神经网络图。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综合能力等思维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读前、读中和读后。本文以Goforit八年级下册Unit9Haveyouevenbeentoamuseum?中SectionB2a-3c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读前话题导入、读中文本梳理、读后文本内化和拓展,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借用思维导图进行读前话题导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读前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激活或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并引出话题,为进一步阅读扫除理解上的些许语言障碍。根据图式理论,人们在理解新事物时,总是将新事物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显然,学生与文本话题相关的原有知识越多,阅读理解的难度就会越小。因此,借用思维导图进行读前话题导入,能使学生快速地调用大脑中处理新问题所需要的已有各种知识以及与此联系的认知格局和模式,为后续阅读做好铺垫,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笔者以本节课的读前教学环节为例,阐述了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读前话题导入,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笔者以问题“ifwewanttotakeaholidayinaforeigncountry,whatdoweneedtoknowaboutthecountrybeforeleaving?”导入,然后笔者自己先给出一个问题回答的句型结构“weneedtoknowwherethecountryissowecanbesurewhetheritisfarornear.”,降低学生知识输出的难度,给学生留以更多的积极思维的时间。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笔者适时地给予帮助,同时进行再追问,引导学生针对aforeigncountry这一问题关键词组进行分析思考,之后几个学生就语言差异、饮食差异、文化差异、气候差异和物价差异等进行了观点阐述。在每一个学生阐述好自己的观点后,笔者在ppt上进行归纳,然后进行相应的思维导图制作,即在教师课前准备的思维导图基础上使用触发器点出。

在此教学环节,笔者利用一个主要问题激发图式,发散学生思维,搜索出与相关话题原有的知识,同时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问题焦点出发重新组织已有经验和现有信息,进行对比和串联,提供学生积极思维空间,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二、巧用思维导图进行读中文本梳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英语阅读教学读中的目的主要是先对文章进行宏观把握,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整体特点,然后再深入分析各个部分。教师应善于利用信息转化手段,从整体理解角度设计有效的任务和活动,让学生对所读文本能够“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让学生建构知识,在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笔者以本节课的读中教学环节为例,阐述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读中文本梳理,发展学生概括思维能力。

笔者先通过略读找出思维导图中围绕主题发射的六条主干;再通过细读获取文中信息,完成思维导图,进行文本内容和框架梳理,进而发展学生概括思维能力。

任务一:略读

首先,笔者让学生略读文章,找出每个段落的关键词,通过关键词快速地把握段落大意和文章大意。该任务是训练学生的略读技能,教师要告诉学生略读是快速浏览每个段落的第一个句子或最后一个句子,以获得对所读段落的整体性理解。

学生带着问题“inwhataspects(方面)doesthewritertellusaboutSingapore?,通过略读很快找到了四个段落的关键词:location,language,food,nightSafari,temperature和besttimetogo。这六个关键词即是思维导图Singapore这一主题的六个主干。

思维导图如下:

任务二:细读

然后,笔者针对思维导图上的关键词或词组进行细节追问,让学生带着六个个问题逐段进行细读,捕捉具体信息,再将信息图表化。旨在使学生获取较详细的篇章信息,了解和熟悉课文中生疏的词汇短语、结构等语言现象。该阶段应该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为了保证阅读的有效性,必须交待清楚阅读的任务,并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间。同时,通过细读获取文中信息,完成思维导图,进行文本内容和框架梳理。六个问题如下:

待与学生一起将思维导图呈现完之后,让学生观察思维导图,追问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实现和作者的对话。

what’sthepurpose(目的)ofthewriter?

towhomdidthewriterwritethepassage?

思维导图如下:

笔者利用思维导图以完整的视觉表象形式将课文的主要内容生动、清晰地呈现给学生。清晰明显的主线可以将原本看似孤立的文字串联,让信息点、段落之间和篇章内部结构产生意义上的联系,促进学生深层次阅读。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语篇、抓住重要信息,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发展学生概括思维能力。

三、善用思维导图进行读后文本内化和拓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一堂语言课是语言输入――语言吸收――语言输出的完整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具体通过听读进行有效输入,再到语言知识的内化,最后进行说写输出。有目的的输出能带动有效的输入,达到输入和输出有效的双促进。英语阅读教学的读后活动是一个语言输出教学,是检验学生阅读理解的效果和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英语阅读教学读后教学主要目的在于检测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增强其语言输出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读后巩固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扩充学生的知识。读后教学可分为小结性教学和拓展性教学。小结性教学主要训练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归纳、总结、加工处理等能力,达到让学生深化理解重点句型和重点词汇等目的。拓展性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完成语言的输出,实现阅读情感目标,是阅读效果得以升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任务一:以思维导图为支架进行小结性教学

首先,笔者利用读中和学生一起完成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willyougotoSingaporetotakeaholiday?whyorwhynot?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运用文本语言知识来回答问题,既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复习巩固文本语言知识,让学生有话可说,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信心,又能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爱好有选择性地使用文本语言,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发展思辨能力。

其次,笔者利用读中和学生一起完成的思维导图为支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文复述,训练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归纳、总结、加工处理等能力,达到让学生深化理解重点句型和重点词汇等目的。复述任务给学生提供了语言输出的机会,实现了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发展了学生思维能力,又为下一个环节用思维导图写文章做好了准备。

思维导图如下:

任务二:以思维导图为支架进行拓展性教学

“读”是积累素材的手段和方法,“写”则是思维产出的结果。读写结合不仅可以相互促进,而且可以通过写的方式适时、适度拓展话题的广度和深度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文本与话题的理解,并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促使其建构产出新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根据《浙江省初中英语学科教学建议(2012)》第9条,活动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体现语言的实践性和交际性,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有效达成学习目标。以实际生活为题材创设情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学生在完成活动中必须重新组织语言来完成交际任务。学生在情景中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维,而不是仅仅复述书本上的答案或教师的授课内容就可以过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景策略要求或者说强迫学生思维,从而发展学生实践、使用、运用和实现等实用性思维能力。

根据文本中的作者写作意图,同时结合笔者所在城市也是一个适合旅游度假的城市,笔者先与学生一起讨论写自己的家乡城市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讨论出写作所需要的思维导图支架。因为课堂时间关系,笔者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介绍自己家乡的旅游广告。

在思维导图的支架辅助下,学生能得到必要的信息和帮助,写作难度降低,学生在以往作文中内容空洞无味、结构安排不合理、脉络不清晰、语法和词汇表达错误等方面的问题大大减少。写作任务既提供了学生语言输出落实到笔头的机会,巩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情感目标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篇9

关键词:思维导图;思维能力;听说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却不尽人意。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辅助思维的工具,近年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陈述了学生英语语言交际的现状,探讨了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现思维导图的教学操作,分析其对语言学习的作用。

小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英语教学应该从语言的功能出发,明确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在小学阶段以激发学习兴趣,发展语用意识和能力为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重视孤立的语言知识传授,学生所学的大多数语言知识与相关话题割裂,即使学过的知识也不会综合运用,更谈不上对思维发展的训练。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有许多不足:

(1)在课堂回答问题时,不能运用正确的句式;

(2)看图说话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有想法,但不会用英语进行表达;或者只能说出关键词,不能说出较完整的句子;

(3)单词和句型都会,但是口头表达时不会用;

(4)在转述已知信息时,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进行表达;

(5)在围绕话题进行口语交际时,内容匮乏,逻辑混乱;

(6)不能灵活地组织语言,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很弱。

笔者初步分析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可能是:输入环节死记硬背单词和语法造成情境应对能力不足;语篇结构不清楚造成表达混乱;机械传统的复述训练造成学习兴趣下降。针对以上原因,假设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交际情境,引导学生梳理语篇结构,教授学生科学的复述策略,就有可能提升其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借助增加学生思维参与的工具,才能实现语言学习的最佳效果。

思维导图与语言学习

思維导图(mindmap)由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20世纪60年代所创。这种新的思维模式结合了全脑共同运作的概念,包括左脑的逻辑、顺序、条理、文字、数字机能及右脑负责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机能等。作为辅助思考的工具,思维导图不仅能够贯穿大脑信息加工的各个阶段,而且能直接应用于知识处理、学习和巩固的过程中。教学实践证明,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了知识点融合的思考框架。利用这种对知识的表达及理解的方式,英语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在学生接受知识的许多环节的有益作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谢晶,2015)。思维导图记录人的思维过程,能帮助学生对特定主题建构的知识进行视觉化表征。思维导图利用图形的形式来激发思维,梳理思维(黄芸,2014)。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激活已有知识,梳理结构化知识并提供语言输出的支架。

结合前人研究和教学经验,笔者总结了思维导图的适用情境:导入环节、文本梳理环节、内化输出环节和迁移应用环节。

1.导入环节:激活学生已有知识

思维导图有利于调动存储在学生大脑中的英语知识。因此,在导入或者热身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某一主题进行头脑风暴,激活学生对于该主题的已有知识和英语词汇的存储,这将为阅读和口语活动做好铺垫。在学习“Seasons”一课前,学生已经习得与“天气”相关的单词及每种天气条件下人们的相应活动。因此,在上“Seasons”一课时,笔者首先将weather一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头脑风暴说出与之相关的单词,学生陆续说出了sunny、windy、rainy、cloudy等。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用英文说出相应的活动。在笔者的步步引导下,学生形成了思维导图(见图1),激活并巩固了旧知,自然地引出了本课主题。

2.文本梳理环节:梳理结构化知识

阅读文本时,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读的时候兴趣盎然,好像所有知识都掌握了,但是让他们说或者写的时候,就不会用学过的东西了。很大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在脑海中形成结构化的知识,所学都是碎片化的,学过就忘了。思维导图除了激发思维,还能帮助整理思维。因此,在阅读时介入思维导图,就能给学生提供一种信息处理与加工的支架,学生就能充分地激活思维,发挥左右脑各项机能,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地梳理、联系、归纳等,最后呈现结构化的知识。例如在学习“waterSplashingFestival”一课时,笔者以泼水节为中心词,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分别讲了关于该节日的哪几个方面。学生symbol,date,dress等之后,笔者要求他们将这些关键词作为第一分支加入思维导图中,再从文中找出相关细节补充在图中,形成第二层分支。最终,学生将整篇课文归纳整理成如图2所示的思维导图。由内向外,层层发散,学生所学关于泼水节的知识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有结构的、完整的、符合思维习惯的。描述泼水节时,学生就能按照symbol,date,dress等方面有逻辑地、系统地阐述;介绍其他节日时,也知道从这些方面入手,有话可说,而且有一定的逻辑性。

3.内化输出环节:整合所学知识,依照思维导图进行口语表达

小学阶段,很多英语教师通过布置复述任务来督促学生复习课上所学内容,进行一定的口头输出。该任务相当于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成果的检验。然而从学生复述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不会运用正确的句式;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只会几个关键词或者只言片语;表达时逻辑混乱;内容不全面。思维导图能全面地、有条理地梳理所学内容。鼓励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就会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组织已知信息,这样,学生使用思維导图作为支架进行复述的时候就显得轻车熟路,能按照自己的思维习惯全面、有逻辑地进行复述。此外,笔者要求学生将每节课的重要句型写在思维导图旁边,复述时作为参考,学生就能运用这些句型,准确、连贯地说出句子。例如,在学习“Let’sLiveaLowcarbonLife”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绘制的思维导图(见下页图3),既包含了文本要点,又囊括了重要句型weshould...,Don’t...,Let’s...等,学生依照该思维导图复述时就显得比较轻松了。

4.迁移应用环节

前几个环节已经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出了结构化的知识,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任务来实现结构化知识的迁移应用,例如要求学生课后搜集新的信息完善已有思维导图或者以新的导图来呈现。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以北京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4“Revision”中的阅读材料“whatarematerials”教学为例,阐述思维导图的运用。

1.导入

本课的主题为“material”,在进行文本分析时笔者发现阅读篇章有较多的生词,如materials,stone,hard,sink,bottom等。由于词汇是阅读和口语活动的基础,在此之前有必要为学生打好词汇基础。material较抽象,属于一类事物的统称,学生容易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因此,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衣服、桌子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其制作材料,同时基本了解material的概念。接着,教师以material为中心词,要求学生头脑风暴说出常见的材料名称,并将对应的英文单词写在黑板上,形成头脑风暴型思维导图(见图4)。学生在此过程中既能了解常见的材料类别,又能为后续阅读、口语活动打下词汇基础。

2.文本梳理

文本以“whatarematerials”为题,分段介绍了5种常见的材料(stone,metal,wood,paper和cloth)。在学生读完标题初步感知文本以后,笔者以第一段为例,画思维导图梳理了关于stone的内容。之后,教师将全班分为四组,合作梳理第二、三、四、五段内容,分别按照学案(见图5)绘制关于metal,wood,paper,cloth的思维导图,小组间进行介绍。最后,笔者邀请4位同学到台前从问题的四方面介绍所读段落的内容,并将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纠错,最后形成板书,达到以读促说的目的。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轻松分辨作者的写作思路,即每种材料的介绍基本都是按照is...,comesfrom...,isusedfor...,wecan/can’t...进行的。这样学生的记忆负担会减轻,记忆知识时就能按照思维导图中的这四个方面分别加以理解记忆,因此,在本环节中使用思维导图利于为接下来的口语活动打下内容基础。图6为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的思维导图,以material为中心词,关于stone的内容由教师示范,关于cloth,wood,paper,metal的内容由学生完成。

3.内化输出

形成图6中完整的思维导图后,笔者让学生两两一组结合黑板上的思维导图进行复述。当其中的一位学生在复述时,要求另一位学生就表述不清楚或遗漏的信息点进行提问或补充。笔者观察到大部分学生的复述都能涵盖课上所学的stone,wood,paper,cloth,metal等材料,并就每一种材料的属性、来源、用途等方面展开描述。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操练了思维导图上呈现的词汇和句型(itcomesfrom...;itisusedfor...等),能说出较为完整、正确的句子,整体口头表达更具逻辑性。以其中一组为例,一名学生如是复述:

iknowmanymaterials.theyarestone,cloth,wood,paper,metal.Stoneishard.wecan’tbendit.itcomesfrommountainsandground...

在他说完关于stone的内容后,他的搭档说了一句“Stoneisveryheavy”。这时他意识到自己遗漏了这一信息点,于是看了看黑板上的思维导图并回应“Yes,itwillsinkintothewater”。

4.读后创新迁移

课上内容掌握后,还应进行适度的创新迁移。本节课即将结束时,笔者布置了一项课后作业:搜集资料,模仿课文介绍一种其他材料,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第二节课展示并口头介绍给全班同学。思维导图的应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课文写作方法(即介绍材料要从属性、来源和用途等方面入手),而且能帮助学生从这些方面去了解新的材料,这样学生的知识体系在信息和语言层面都得到一定的拓展。笔者以其中一位同学的口头展示为例:

Glassisakindofmaterial.itcomesfromsand.itishard.itisusedforwindows...虽然学生的口头展示有瑕疵,但是他们几乎都能把文章写作思路和句型迁移运用到新材料的介绍中。有了思维导图的示范,学生的课后拓展学习不再是毫无头绪的,因而其学习与探索的兴趣也得到了增强。

利用思维导图提升小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维导图教学实践,笔者对学生的进行了课堂观察和访谈,发现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不足到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英语交际能力取得了提升。其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该部分以subject和study两个话题为例进行解释)。

1.在课堂回答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运用正确的句式

以谈论subject为例,学生基本上都能运用“iusually/often...in...class”来回答教师“whatdoyouusually/oftendoin...class?”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可能用“ican...”句型来回答该问题。受访学生表示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自己会把重要句型也标注在上面,这样回答问题时可以用到,经过正确练习后,就能不知不觉掌握其用法。

2.看图说话时能用较为完整的句子表达想法

以谈论下页图7所示why部分为例,笔者注意到,当教师或者同学提问为什么要学习时,大部分学生能用类似Becausei/wecanbroadenourhorizons的完整句子来表达想法。而在没画导图时,学生的产出基本是碎片式的,例如haveknowledge/becausecanthink。访谈时,学生表示他们确实想说流利的句子,但是由于紧张或者对词汇、句型的掌握不够熟练,只能断断续续说一些关键词。画了思维导图之后,关键词已展现在图里,他们有更多时间思考怎么组织语言,觉得“有成就感,会说了好多单词和句子”。

3.能够有逻辑地复述已知信息

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思维导图清晰地展示了文章脉络,加之色彩和图形的辅助,使他们更容易记住和理解课文,再依照导图来复述课文,就很轻松了。思维导图的运用改善了学生的复述表现,增强了其完成复述任务的自信心。正如学生1所说“以前一听要复述课文就头疼的,表现也不好,现在照着图复述,更有信心了。”此外,用思维导图来帮助记忆“比以前有趣一些,回家了还可以拿着图在路上看”。而根据笔者的观察,该同学复述课文的表现有了极大的提升,最近一周的英语课上还代表小组复述了第十课。学生2也表示“不再怕DutyReport了”。笔者注意到,以前一说“who’sondutytoday?”,该学生就习惯性地低头回避,而现在他能主动发言,最近一堂课上还用英语介绍了他的家人,并且用上了新句型“iwillbea...inthefuturebecauseiwantto...”。

4.在围绕话题进行口语交际时,内容较为丰富,条理比较清晰

经过思维导图训练,学生谈论subject时,不仅讨论学校有哪些科目或者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而且能进一步就课程内容进行会话,如下页图7所示。同样地,围绕study进行口语交际时,学生们既关注到了“学什么”,又拓展到了“怎么学”“什么时候学”“在哪儿学”和“为什么学”,极大丰富了交际内容。此外,每个第一分支下面又衍生出了第二、第三分支,如下页图8所示。层层分支的发散和延伸,是学生思维激活和知识拓展的过程,是语言逐步融合的过程,是语言承载量逐步扩充的过程。在知识储备充分激活的前提下,学生在富含语言承载量的活动中交际,语言的输出就会清晰、有逻辑。

5.能较为灵活地组织语言,体现出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学生在谈论study下属话题how时,笔者观察到学生会运用三种不同的提问方式:Howcanwe/youstudy?Howdoyouoftenstudy?和what’syourwayofstudying?应答方基本上能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句子we/Youcan...;ioften...tostudy;mywayis...作答。学生在介绍自己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能用ithink...来评价他人的学习方法。表述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用andyou?/whataboutyou?來询问第二、第三位同学。此外,他们的口语表达中出现了and,but等连接词。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学生的口语表达更为灵活流畅,而且充分综合运用了已有语言知识和新知识,体现了一定的语言驾驭能力。

结语

语文教学的思维导图篇10

针对第二学段段落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认为段落教学应更多地指向内在的“微结构”。所谓“微结构”,就是着眼于语文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或某项教学内容的细致设计,重视对思维过程的展现。那么,我们该如何将隐性的“微结构”予以显性化,提高段落教学的有效性呢?利用“思维导图”无疑是一种简便、高效的教学方式,它能深入解构段落,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段落教学的效率。

一、“图”解大意,理清脉络

如何提升段落教学的实效?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鲜明的段落概念。思维导图能将隐性的段落概念以显性化呈现,帮助第二学段的学生对段落有初步的了解。那么要建立段落概念,首先就要读懂段落内容,理清段落中句子的脉络。

(一)“图”显内容,了解段落大意

思维导图清晰的条理性,能直观地显现段落各部分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对段落的构件进行分析、判断、整合,读懂段落内容,同时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二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每个句子的意思,明晰句子之间的关系后,完成思维导图,并进行如下教学。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思维导图,用“因为……所以……”说说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吗?

生:因为西沙群岛的海底高低不平,所以海水瑰丽无比,相互交错。

师:能把原因和结果换一下来说说吗?

生:西沙群岛的海水之所以瑰丽无比、相互交错,是因为海底高低不平。

用一个词概括句子的意思是学生二年级时就已掌握的能力,教师将三个词构成一幅思维导图,学生瞬间明晰了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串联句子意思,概括成段落大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读懂了段落内容,同时在“因果”顺序的转变中提升了思维和语言的能力。

(二)“图”现语序,梳理段落脉络

段落中句子的排列是有一定规范与顺序的。根据第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基础,不能机械地去讲解段落中句子的排序。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语序清楚地显示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整理排列,体会段落表达的规范,更好地梳理段落的脉络。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利亚的木匣》第三自然段,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展开了如下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并用一个词语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干吗埋打到村子离开村子躲避东西不能带走妈妈埋箱子科利亚埋木匣)

出示鱼骨图框架:

师:请大家把刚才咱们概括的这些词语贴到这张框架图中。

(学生在学习单中完成后,投影展示交流)

师: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填呢?能不能把这几句话的顺序打乱呢?

生:不能,因为法西斯快打到村子了,所以他们才要离开村子躲避。

生:因为要离开村子躲避,东西不能带走,所以妈妈才埋箱子。

生:科利亚看到妈妈埋箱子,所以也要埋木匣。

师:你看,作者写的时候多有条理啊,现在你能借助这张图来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吗?

(学生自由说后进行交流)

段落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段落内容,更要发现段落的脉络,发现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排列关系。上述教学片段中,在学生理解段落中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词语填入“鱼骨图”中;再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发现段落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借助“鱼骨图”进行这样的思维和语言训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段落中句子的规范、有序表达,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图”理结构,明晰关系

在建立段落概念的基础上理清段落结构,是段落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思维导图来凸显段落结构,能清晰地呈现句子关系,让学生在形象的图式中把握段落结构。

(一)“图”释段落中句子的关系

段落内部句子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借助思维导图,可将段落内部的关系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明晰段落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导图(见右图)。

在思维导图的参与下,笔者就这段话的教学作了如下设计。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看看一共有几句话,标上序号,想想每句话写了什么。

(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师: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

生(齐答):7句话。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一句,想想这句话写了什么。

(交流时,引导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概括;交流后,请学生将关键词写在卡片上,并贴到黑板上)

师:这7句话是怎样连在一起变成一段话的呢?我画了一张结构图,你们看——(出示段落结构图)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这个自然段,想想句子之间的关系,把每句话的序号填入合适的方框中。

(生默读,完成结构图后展示交流,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第2~6句都是围绕第1句话写的)

师:作者就是这样把一句句话连成一段话的。下面老师跟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我读总起句,同学们读后面的句子。

句子组成段落,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句子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发现这一隐性的内在关系,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段的概念,发现构段的规律。

上述片段中,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串联段落中的7个句子,将句子之间的隐性关系显性化,了解总分段落的构段方式,让学生站在“段”的高度理解文本,发现语言的秘妙。

(二)“图”示段落之间的关系

不仅段落中句子之间存在逻辑关系,段落之间也是如此。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帮助学生读懂文本,提升阅读能力,更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课,笔者针对课文第2~5自然段之间的关系设计了这样的思维导图:

结合上述思维导图,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

师:课文介绍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呢?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在介绍?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生:课文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和昆明湖的景色,分别是第2~5自然段在写。

(课件出示结构图)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把相应的自然段序号填入结构图相应的空格中。

(生自由填写后进行交流)

师:作者写的这几个景点能否交换顺序进行介绍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生自由读,交流第2~5自然段中表示方位顺序的句子)

师:是啊,作者就是这样移步换景,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进行介绍,非常有条理。下面老师跟大家合作着来读一读,我来读表示方位顺序的这些句子,同学们来读具体介绍的语句。

(师生合作读)

一张思维导图将课文第2~5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由图及文,学生很快厘清了段落之间的承接关系。通过思维导图,学生明晰了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了作者的写作顺序,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三、“图”助积累,强化运用

由读到写,实现语言的转化,提升表达能力.是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运用思维导图,就能创设积累语言的平台,为有效实践和运用段落铺设台阶。

(一)“图”佐段落积累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思维导图能顺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将文本的语言直观而有序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能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又能帮助学生快速积累语言。

例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第一自然段,笔者先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自然段结构,读懂自然段内容,接着就围绕思维导图,设计了积累语言的环节。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借助这张思维导图,向大家介绍一下不同的花不同的开放时间。

出示思维导图:

(生借助思维导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下面老师把图中的词语拿掉了,你还会背吗?

(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这张图记在心里了,谁能把这些词语再贴回图里去?

(生上台将词语贴回导图中)

师:让我们看着图,一起来背诵第一自然段。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进行了四个层次的教学。第一层次,利用思维导图厘清自然段结构,读懂自然段内容;第二层次,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尝试背诵第一自然段;第三层次,拿掉思维导图中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将导图转化为“脑图”,学会记忆的方法;第四层次,让学生将词语再次贴回导图中,教给学生绘制导图的方法。

在思维导图的参与下,学生不仅积累了文本语言,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达到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图”促段落仿写

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写段落是我们教学段落的最终目的。教材中的典型段落,就是学生练习写段的好材料。教师既要有一双能捕捉文本典型段落的“慧眼”,又要有一颗能借助思维导图显现段落结构特点的“慧心”,并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在迁移运用语言的同时,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第三自然段,教师引导学生研读段落,完成如下思维导图。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该段的结构和写法,写一写课前观察过的绿豆芽。

师:大家看,作者就是从位置、形状、数量、颜色四个方面有序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下面,让我们学着这样的方法也来写一写课前咱们观察过的绿豆芽。先把这张图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

(补充完思维导图后,学生自由写段,写完后交流)

教学中,教师发现该段从四个方面有序地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首先让学生阅读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并找出相关语句。学生交流后绘制思维导图,明确段落结构和作者描写的四个方面;接着迁移课外,为学生搭建实践和运用语言的平台。教师通过让学生补充思维导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能力,努力使“思维导图”成为学生的“学习导图”,将导图植入学生的心田。有了思维导图的全面介入,学生对这类段落描写有了直观的认识,提高了表达段落的能力,拓展了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