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49:18

预算会计准则篇1

《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已经财政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一共六章六十二条,从政府会计信息要求、政府预算会计要素、政府财务会计要素政府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等都对政府准则预算会计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总则第三条明确表示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两系统组成,这是政府会计改革进程中意义重大的一个成果。

【关键词】

政府会计准则;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政府会计一直遵循着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一体系也反映出了许多不足之处,而且随着社会各级群体积极呼吁要求公开政府三公经费等一系列关于政府工作透明度的建议下,终于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这一重要战略部署。2015年《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这一重要改革方案正式出台,他凸现出我国政府为顺应全球话经济发展,构建以权责发生制的会计体系的积极性和加强政府财政监管与管理的决心。可以说《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了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铺下坚实基点。

二、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在实行的政府会计制度大部分是在当时祖国刚刚成立下形式迫切的借鉴了前苏联的制度,1997年我进行预算会计制度下的重大改革,当时是为了适应当时特定环境下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确取得了很大成效,打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期间产生了许多政府财政问题,对我国国力和政府形象都产生很多的消极影响。

(一)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会计体系构架不完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当时引进的会计制度已经无法驾驭错综复杂政府体制。导致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有三大分支不能良性协作,分别是代表国家财政的财政总预算和下行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他们的预算制度下又包括教育行业、医疗行业……行业下面也分为不同的单位会计制度,臃肿而繁琐的构架导致无法保障预算会计体系的完善,不能形成很好的等级层次监督管理。从而导致信息阻塞,是我国总体预算会计发挥出应有的效应。

(二)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会计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短期内发生高额的收支不能在现有的会计制度下良性监督管理核算。早期我国实行“大锅饭”随后的的资金运动也过于单一,所以并没有相适应的预算会计制度,随后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大前提下应运而生的预算会计准则并不能与相应的会计实务相适应,从而产生了许多制度漏洞,导致着重于现金交易的记录,对有环节行交易的信息确认和信息记录的观念还不够深刻,从而导致在中长期大资金项目上的监管不到位,在最终会计核算结果与预算形成较大差异。最为显著的就是每年日益增多的采购支出和日常支出没有很好的实务监管,导致财政经济的大量流出,滋生贪腐心理。

(三)我国现行政府预算会计形式不合理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原则,是指以应收应付作为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会计核算标准。这项制度是我国企业会计所应用的。但是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就已经彻底抛弃了我国现在还在实施的核算方法收付实现制,从而全面应用权责发生制形式的核算方法。我相信随着我国加入wto走入国际经济性舞台,旧的政府会计制度应经不适合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形象,全面的改革必将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全面体现。

三、对我国未来政府会计的具体建议

(一)培养优良的会计人才队伍和正确的会计理念在健全的会计体系也是会计人员为纽带所构建而成的。尤其在我国政府会计还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只有真正投入实际的工作才能发现问题,才能结合当时的实务经验与国际经验找出适应于我国国情的解决办法。我们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从而更好的执行提高效率。所以说培养优良的会计人员这一建议是非常贴切实际的。

(二)合理健全权责发生制的范围此次改革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依然使用收付实现制,但在总则中明确表示国务院规定的,依旧按其规定实施。在我国对于资产和负债的股价入账问题一直存在,如何选择估计方法一直是我政府会计核算一大难题。而且现在所实行的财政体制不能很好的监督到政府财政资金流出。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与权责发生制的实施存在这一些联系,所以对于权责发生制的范围的选择尤为的重要。

(三)建立完善的政府财务信息的公开透明机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日益增强,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化势在必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全面反应政府收入支出、资产负债等一系列财务信息。一个具有科学性、规范统一的编制方法是可以更好的全面清楚的反映政府财务信息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对于政府内部绩效考核、评定政府信用等级和等一系列具有监督管理核算的职能依据,促进了政府经济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提高了政府财务管理水准。

四、国际上的先进的预算会计形式

其实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制度准则也不断向有经验的发达国家学习,然后结合自身国情来循序渐进的进行改革,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两者非此即彼,但是他们可以组合成不同此次的会计系统。比如因为绩效考察而早期就是用权责发生制的新西兰、美国和芬兰。他们也都纷纷鉴于自己的国情需要制定了不同的铺广范围,如芬兰的折旧、美国的公债收入......所以这次改革才提出了构建政府预算会计和政府财务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新型会计核算体系。这一新的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是可以大量借鉴已经成熟的企业会计核算经验,来更好适应我国政府现层次的财政管理,等到时机成熟再扩大权责发生制的应用范围。

五、结束语

在新闻会上提出曾经有人建议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合并成一个系统,其系统将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大范围铺广。然而最终被否决了,因为我国政府预算管理需要大量运用收付实现制,所以本次准则本着完善政府预算会计的基本功能,加强政府财务会计的基本功能,为构建中国特色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基本框架,后在逐渐健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希望各个政府部门和实务人员能准确理解各项规定,积极贯彻落实相关财务制度。保证此次《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能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尹欣彤.试论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J]现代经济信息2015(.7):189-190.

[2]高晓华.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改革思路分析[J].全国商情2015.

预算会计准则篇2

一、关于《建造合同准则》的相关要素

(一)关于合同收入的构成问题

按照《建造合同准则》规定,合同收入包括初始收入,合同变更、索赔及奖励等形成的收入,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一些特殊情况,需要具体分析。

1、初始收入

合同中标价中有条件使用的部分(包括暂定金、备用金、预备费等)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是否列入初始收入。

2、价外收入

价外收入是实质上的合同收入,如价外设备收入(指以发包商提供工程结算价款以外的设备原值,扣除需承包商出资回购后剩余部分的价值后纳入合同收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在投标报价中,工程价款结算单价的组成部分不含该部分设备折旧费,发包商以实物补偿承包商应得工程结算收入。

3、合同变更等致使收入减少的因素

合同变更也可以导致合同收入减少,如设计变更致使工程量减少以及业主合理地终止合同等情形,这种情形要扣除因合同变更减少的收入。

(二)关于实际成本的核算问题

《建造合同准则》对成本核算的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加强成本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正确地对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

1、要合理确定各项建造合同的会计核算对象

会计核算对象是建造合同的核算主体,合同的不同组合对损益的产生的结果不同,要求严格按照合同分立、合并的条件确定成本核算对象。

要区分会计核算对象与成本核算对象的不同。成本核算对象一般核算深度到分部、分项工程,二者都是成本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成本核算要真实、完整

会计核算要遵循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特别是对业主供应的材料及风水电等费用要及时计量、记录。

分包工程的结算普遍滞后于主合同的结算,执行《建造合同准则》后,这种局面必须要彻底改观。分包工程成本的计量、记录必须及时,需要指出的这是成本核算的要求,但不是分包工程结算的依据。

要注意成本开支的范围,尤其是要区分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如订立合同发生的专属于建造合同本身的费用,应计入合同成本,对于资本化的借款利息应计入合同成本。

3、要区分不同会计核算对象之间的成本的界限。

4、要注意不能因为内部核算而改变《建造合同准则》执行的结果。

同一项目由内部不同单位切块承包的核算应按照一体性原则进行,项目部要对各施工单位的成本、收入进行汇总,并从总体上调整,避免因内部核算差生利润差异。

一些企业为保证总部、辅助单位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往往提高工程项目的收费比率,但超出法定比例部分,通过管理费用核算比较妥当。

(三)关于成本预算的编制问题

成本预算的编制是《建造合同准则》实施的难点和重点,它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建造合同准则》的执行结果。

1、成本预算的编制依据

成本预算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承包合同、设计文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生产要素价格、消耗定额以及类似工程的成本资料等。

2、成本预算的主要内容

成本预算的主要内容包括预算单价分析表、成本降低计划表、单位成本估算表、成本预算表等。此外,根据需要可设计按成本的经济性质分类(工资、材料费、折旧费、租赁费等)预算表、间接费用预算表、辅助生产成本预算表、机械作业预算表等基础性和过渡性表格。

3、成本预算的编制程序

(1)收集和整理基础资料。

(2)对成本数据进行测算。各相关部门应根据上述资料,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平衡试算后,提出降低成本目标。

(3)编制成本预算。成本预算指标经过平衡后,由相关部门汇总,经《建造合同准则》委员会批准后上报。

需要说明的是,成本预算的编制要注重过程,不能用收入倒推出成本。在合同部门制定出工期生产计划(含实物量、金额)的同时,也要制定出相应的成本计划。

4、成本预算编制的相关要求

成本预算是对未来成本的预计,不确定因素很多,要把握事务发展的规律性与特殊性,在动态中对预算不断进行调整,达到《建造合同准则》实施的要求。

(1)成本预算的口径应与会计口径一致。成本口径不包括上级管理费用等,此外,资产减值与否,对成本也有一定影响,不需用及未使用固定资产的折旧应计入“管理费用”科目中,等等,都要一并考虑。

(2)运用会计程序实现成本的两种分类的转换。成本按经济性质分为外购材料(燃料、动力)、工资、折旧费等,按经济用途可分为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等,不同的分类有不同的用途。成本按经济性质分类归集后,直接计入或按一定标准经过预分配计入受益对象后即转换为按经济用途的分类。

(3)成本预算应采取灵活多变、因地制宜的编制方法。成本预算的编制方法有施工预算法、技术节约措施法、成本习性法、按实计算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4)抓住成本预算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建安工作量和主要设备、材料等应进行详细预算,对关键部位、关键工序应进行周密的考虑,以减少预算的偏离度;对于工期较长的项目,成本的预算期间划分可以由细到粗,适时细化,以满足核算的要求为前提。

(5)成本预算应定期调整。成本预算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要随着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由下列公式:

公式一:

合同完工程度=(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合同预计总成本)×100%

合同预计总成本=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尚需发生的合同成本

公式二:

合同预计损失=(合同预计总成本-合同总收入)-至本期末累计已确认的合同损失

可知,公式的本身也说明了成本是要定期调整的。

二、关于《建造合同准则》的组织实施问题

为确保《建造合同准则》的有效执行,企业应按照管理的级次,成立相应的《建造合同准则》执行委员会,对相关部门的成本管理工作进行组织、协调。

(一)《建造合同准则》执行委员会的组成及工作职责

《建造合同准则》执行委员会应由总会计师、总经济师等主管领导和财务部门、合同管理部门、物资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技术管理部门等组成,其中,财务部门、工程管理部门为责任部门。

其工作职责包括:接受上级主管单位的业务指导、监督,对下级单位的成本预算工作进行指导、监督;行使成本管理职能,做好纵向沟通、横向协调工作,完成对成本预算的编制基础、基本假设、及时性、总体合理性等方面审核工作。

(二)各部门应履行的主要职责

1、技术部门的职责包括:编写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工序划分,制定施工计划并确定用工计划、材料类别、机械种类等。

2、物资供应部门的职责包括:提供各类材料(包括风、水、电等)、配件价格,编制折旧费用、修理费用、租赁费用等计划。

3、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责包括:编制项目的人工费预算(包括作业工人工资支出预算及民工工资支出预算)、管理人员工资预算。

4、合同部门的职责包括:确认建造合同的会计核算对象,编制人工工时单价、材料预算单价、机械设备台时单价,分析合同单价资料,进行单项单价、工序费用分析,编制成本降低计划,负责分包工程计量。

5、财务部门的职责包括:编制项目间接费用预算,收集整理各部门单项费用预算并会同各部门编制单位、单项工程成本预算。

三、成本预算要与成本管控有机结合

《建造合同准则》是会计核算与成本预算的结合,它无疑是对管理的一种推进,而做好成本预算,又会促进《建造合同准则》的实施。成本预算的编制不能孤立地进行,只有与成本管理的其他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一)成本预算与成本预测相结合

成本预测是对未来成本与费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定性描述和逻辑推断,为成本预算提供了空间;成本预算是实现降低成本任务的指导性文件,是成本预测的继续。

(二)成本预算与成本控制相结合

成本预算为成本控制提供了依据,成本控制是保证成本预算完成的手段。

(三)成本预算与成本考核相结合

成本预算的编制和落实情况是成本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成本考核可以验证成本预算编制的可行程度,进而推动成本预算编制质量的提高。

(四)成本预算与成本分析相结合

成本分析有助于评价成本预算的执行结果,揭示成本节超的原因,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

四、要重视和加强会计职业判断

《建造合同准则》的执行对企业会计人员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会计人员不但要加强自身业务的学习,而且要熟悉和了解工程预算方面的知识,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与沟通能力,正确地进行业务判断。

(一)要对是否执行《建造合同准则》进行判断

对建筑安装企业而言,土建和设备安装业务执行《建造合同准则》,相关的金属结构加工及制作、混凝土生产业务不执行《建造合同准则》。

(二)要加强对建造合同结果的判断

建造合同结果能否可靠地估计决定了合同收入与合同确认方法的选择,而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否可靠地估计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条件的变化,建造合同结果不能够可靠地估计可以转化为能够可靠地估计,或者相反,所以企业应于每期期末对建造合同结果进行判断。

五、关于会计与税法的差异问题

执行《建造合同准则》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计提发生了变化,在此主要说明企业所得税的变化。

所得税法规定“建筑、安装、装配工程和提供劳务,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的,可以按完工进度或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在实务操作中,一般是按月,以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和单位价格,由监理单位和业主单位双重审核,作为收入计量的依据;而按照《建造合同准则》确认的收入,在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情况下,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而完工百分比法中采用最广泛的方法是成本比例法;在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够可靠估计的情况下,收入的确认又分不同情况,显然,税法规定的应税收入的依据是业主的签认。相应地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会计与税法也同样存在着时间上和金额上的差异。

综上,二者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应按照《所得税准则》核算,对《建造合同准则》的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六、相关财务报表填列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建造合同准则》对收入、成本的确认较《企业会计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应的一些报表的填列也随之改变。

(一)资产负债表

按照资产负债表填报要求,建造合同预计损失在“存货”项目下列示,如果“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余额大于“工程施工”科目余额与“工程结算”科目余额的差额,“存货”项目反映的是负数,这样很难做出合理解释,所以,“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项目不一定要在“存货”项目下列示。“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科目及“工程结算”科目作为“工程施工”或“生产成本”科目的备抵科目,如果“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科目余额及“工程结算”科目余额小于“工程施工”或“生产成本”科目余额,则作为一项资产,在“存货”项目下反映;反之,则作为一项负债,在“应付账款”项目下反映。

(二)现金流量表

按照现金流量表的填报要求,现金流量表中“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采用分析填列法时,应根据“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账户记录分析填列。执行《建造合同准则》后,“主营业务收入”的对应科目发生了变化,不再与“现金”等科目对应,将“工程结算”取代“主营业务收入”后,科目对应关系满足,分析填列法成立。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的填列,同样需要将“主营业务成本”科目(仍需分析填列,因为涉及到“存货跌价准备―合同预计损失准备”的转回问题)替换为“工程施工”科目。

(三)工程成本表

工程成本表是传统的、重要的内部报表。实行《建造合同准则》后,该表的性质和内容没有改变,但报表项目与会计科目的对应关系发生了改变,“预算成本”项目不再与“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与“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发生额的差额相等,“实际成本”项目也不再与“主营业务成本”科目的发生额相等,相应地该表与利润表相关项目也不再对应。

该表的计算公式为“预算成本-实际成本=工程成本降低额”,在实施《建造合同》准则后,该等式是否成立?答案是肯定的。

预算成本主要根据“工程结算”科目分析填列,实际成本应根据公式“期初未完工程成本+本期费用-期末未完工程成本=已完工程成本”计算填列,本期费用即“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科目本期借方发生额,期初、期末成本无法直接在账簿上体现,但可以通过辅助核算来解决。

七、相关方面应高度重视,多管齐下,着力推进《建造合同准则》核算质量

《建造合同准则》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建造合同准则》执行结果的因素有很多,仅从管理的角度看,包括企业的实际成本核算的水平、成本预算编制的质量等;业主单位合同条款的公正性、合同价款结算的及时性等。对于企业而言,暂且抛开会计核算水平的高低不谈,由于内部单位、企业与出资者的目标偏离,可能产生操纵利润的行为,如人为控制完工百分比,对利润产生的影响可能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出资人及会计师事务所要对企业《建造合同准则》的执行情况给予密切关注。

对企业而言,要加强内部控制,在做好“向后看”(实际成本要做实)的同时,更要“向前看”(预算成本要合理),逐步形成单位内部定额,全力推进《建造合同准则》的实施,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

对于政府有关部门而言,要加大《建造合同准则》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制定配套实施办法,规范建设单位、变更、索赔签认的公正性和工程价款结算的及时性。

对于出资者而言,要加强企业财务治理,督促经营者改进管理,提高集约管理水平,将成本管理的关口逐步前移,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预算会计准则篇3

关键词:价值导向预算报表企业价值产品价值部门价值

预算功能可以概括为决策与控制。决策功能包括沟通、协调、计划及资源配置等具体功能;控制功能包括业绩评价、经营控制和激励等具体功能(佟成生等,2011)。为了有效实现预算功能,必须构建合理预算报表体系,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以利于企业管理层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并进行业绩考核。

从企业现有预算实践来看,企业预算报表体系主要遵循了会计核算逻辑,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但是,按照统一企业会计准则编报的预算表,是否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求,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在分析企业现有预算报表体系构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价值导向的预算报表体系。

一、预算报表体系实践现状

(一)预算报表体系构成现状

从企业的预算管理报表编制现状来看,目前的预算报表体系无论是从构成要素上来看,还是从编制方法与逻辑上来看,均带有会计准则体系的铬印。

从预算报表体系构成来看,企业的预算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预算表、利润预算表与现金流量预算表。以上三张报表要通过对经营预算、资本性支出预算、资金预算和财务预算的编制综合得出。经营预算表,涵盖主营业务收支预算表及其他业务收支预算表;资本性支出预算表(固定资产预算表、长期股权投资预算表、无形资产预算表);资金预算表(债务融资预算表、权益融资预算表、资金预算);财务预算表(政府补助预算表、投资收益预算表、费用预算表、税费预算表)。对于研发项目比较重要的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项目支出预算表是比较重要的预算表。

从预算报表的编制逻辑来看,目前的预算报表体系基本是按照会计核算逻辑编制完成。预算报表科目体系的设置基本上也是按会计科目体系设置,对于一些决策相关信息,由于不符合会计核算的确认要求,因而未能在预算科目体系中反映。例如,企业会按照会计准则要求,确认收入,归集费用,完成预算报表编制。企业基于销售产品的类别,预测预算年度产品的销售数量及销售单价,并由此判定预算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发生额,完成利润表上“主营业务收入”项目的编制。同时,企业会基于销售估计本期可以收回的现金流,再加上收回款项,完成现金流量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的编制。

(二)预算报表体系实践现状原因

企业预算报表体系之所以仍未脱离会计准则的约束,原因主要有三点:

1.国资委等上级管理机构对国有企业的要求。我国企业预算的发展带有政府主导的色彩,国资委等上级主管机关的要求对于企业预算编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站在国资委的立场,由于会计准则已经为报表的编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且具有公信力的会计准则体系,所以,以此为基础来对企业预算编制水平、执行水平等进行评价,其评价结论是可比的,且可以为企业所认可的。

2.企业自身会计核算惯性使然。预算管理机构的办公室常设在财务部门,从实践来看,虽然很多企业号称是全面预算管理,但实际上大部分的预算工作最终被落实到财务人员身上。财务会计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企业财务人员对于会计准则的熟悉程度远超过对管理会计的熟悉程度。会计准则给定了操作标准,而无需会计人员过多的操作技能与经验。所以,从预算编制的实操性来看,按照会计准则编报预算报表似乎是更可行的。对于单设预算管理部的企业而言,预算的管理功能倾向性更强。

3.与会计核算数据对比分析的需要。对于预算而言,执行监控是其重要的流程。执行监控的一个重要手段是用预算数据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预算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对比情况,监控预算执行进度。会计系统作为实际数据的核算与记录的最重要系统,与其进行比对无疑是判定预算执行进度的最重要手段。

二、现有预算报表体系缺陷

会计准则体系,是基于诸多企业信息可比、可靠、相关的信息需求,并不能考虑到某一企业实际管理的需要。预算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文化、制度体系、业务类型,甚至于领导风格、员工个人特征都会有所不同,以统一的标准及口径去编报预算管理报表,必然不能反映企业的管理需求。现有预算体系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管理层级维度测度不足

在会计核算时,会计主体是其四个基本前提之一。依据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表体系,是以企业作为核算主体的。预算报表体系沿用会计准则的做法,编报预算报表体系,反映企业主体预算年度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这样的预算报表体系反映的仍然是企业层面的信息,而非企业管理层级方面的信息。预算的功能包括业务规划、目标沟通、资源配置及业绩评估功能,基于会计准则体系编报的预算报表只能反映企业整体业绩,而很难评估某一部门或管理单位的业绩。同时,预算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将有限的资源分配至最有效率的部门(单位)。基于会计准则的预算报表体系无法合理评估各部门(单位)的效率,因而就不能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

(二)未能合理测评企业的战略业绩

会计分期也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财务会计基于核算的需要,人为将持续经营期间划分为各个会计期间,并核算每个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但是,从企业持续经营的管理需要上来看,企业基于战略的考虑,往往不能完全着眼于当期的业绩,而应基于未来发展的需要进行业绩管理与评估。基于会计准则的预算报表体系却重在衡量当期业绩,未能引导企业各个部门(单位)按照企业整体战略的需要在各个持续经营的期间配置资源,核算战略业绩。

(三)未能反映全面的管理信息

货币计量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之一。只有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才可以纳入会计报表体系。如果以同样的准则体系来编报预算报表,必然使得部分不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信息未能纳入预算报表体系。

会计准则为了保障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制定了一系列基本原则,诸如谨慎性原则,以要求企业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预算的下级在编制预算时,本来就有高估费用的倾向,如果再基于谨慎性原则去编报预算报表,必然会加大预算松驰的现象。

再如,会计基本准则规定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这一方面体现了及时性原则,但也包含着已实现原则。同时,会计准则的已实现原则如果照搬至预算报表编制过程中,尽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预算年度的未来已实现与已发生,但不是所有的管理决策信息都是实际已发生的,例如企业决策所发生的机会成本不会发生,但必须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企业在编报投资预算表时,不能合理分析估计投资的机会成本,则无法提供预算年度投资计划的合理性。

二、预算报表体系的重构

基于前文所述现有预算报表体系缺陷,有必要重新构建预算报表体系。预算报表体系的目标是预算体系构建的起点。

(一)预算报表体系的构建目标

预算体系的目标是价值管理,价值管理是预算体系构建的起点。在构建预算体系时,应能合理帮助企业决策机构判断某一部门、某一单位、某一产品的价值所在,这样企业决策者方能判断预算年度分配给该部门、该单位、该产品的资源是否有效,预算的功能才能有效实现。尽管关于预算编制起点,众说纷纭,但是正如于增彪等(2002)所指出,各类预算起点究其本质而言,均源于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关键制约因素。所以,为了实现预算体系的价值管理目标,必须寻找在企业整体运营中的关键限制因素,它决定了企业整体运营能力,在具体编制预算时,应以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制约因素作为编制起点。例如企业供应链涵盖采购、生产与销售等环节。对于单一产品,如果产品的市场需求预测小于产品的产能,而且企业采购环节及生产时间都足以保证产品会被生产出来,则产品的市场需求预测即是企业运营中的关键制约因素,此时销售预算是预算编制的起点,销售的数量决定了生产数量及原材料采购。如果产品的市场预测大于产品的产能,而产能囿于生产线成本而不能即时增加,则此时产品的产能是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限制因素。企业应根据生产线的产能来编制销售与采购预算,此时,生产预算是预算编制的起点,应基于生产预算编制销售预算与采购预算。

企业预算体系在确定预算编制起点时应考虑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重要的限制要素,但不同企业生产运营的约束因素会有所不同,因而预算体系的编制起点会有所不同。

(二)价值导向预算报表体系构成

价值导向预算报表体系包括三个维度:企业价值预算表、产品价值预算表及部门价值预算表。企业价值预算表是指对企业层面价值进行预算的报表,而部门与产品价值预算表分别指基于产品维度与部门维度判断各自为企业贡献价值的预算表。

1.企业价值预算表。企业价值预算表可在会计利润表的基础上调整而来,企业根据自己的管理需要,对成本费用进行调整,以得出企业所需的管理利润指标。同时,在价值预算表里增加非经济利润指标。例如,对于成本费用,会计核算均遵循已实现原则,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类似“累计折旧”这种沉没成本,是无需在当期决策中予以考虑的。在做出购置固定资产决策后,累计折旧在企业既定会计政策下就已确定,而非当期管理决策的影响因素。同样的,机会成本虽不会在会计核算报表体系中反映,但却是管理决策的重要因素,也需在企业价值预算表中反映。

2.产品价值预算表。产品价值预算表是用来管理某一类产品业绩的预算表,产品成本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产品直接成本是指可以直接归属于该类产品的成本,产品间接成本是指将与几类产品共同负担的管理、筹资相关的成本按一定标准分配至该产品的成本。关于分配标准,可能不同企业有不同做法,只要企业能保证不同期间的可比性,分配标准就是可行的。产品利润不同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利润。对于制造业而言,在会计核算时,产品成本只是将产品的直接生产成本与间接生产成本(如制造费用)进行分配,但是在产品价值预算表中,不仅涵盖会计核算上成本的分配,还包括对期间费用等管理层认为对决策有用信息的分配调整。尽管传统意义上,期间费用之所以成为期间费用,是因为无法按产品类别归集,但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分产品核算产品的盈余与价值,是企业进行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产品价值的计算有助于管理层对产品的取舍,对产品的未来规划做出判断与决策。对价值低的产品,企业必须及时进行清理,将有效的资源用于价值较高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3.部门价值预算表。企业的部门可以分为两大类:核心业务部门及职能支撑部门。对于销售部门等可以直接取得收入的部门而言,部门收入即为该收入,但该部门对应的成本费用应考虑内部转移价格。因为就算是销售部门直接对外销售产品,其对应的成本应考虑内部其他部门在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储运及生产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付出成本。对于另外一些核心业务部门,由于不直接对外取得收入,可以在企业内部制定转移价格,以此作为收入。但是部分企业可能不能合理制定转移价格,此时可以用企业为该部门制定的目标成本水平作为标杆,部门成本高于目标成本水平视为亏损,而低于目标成本水平视为利润。对于职能支撑部门而言,它们承担着对企业其他部门提供服务的职责,因而职能部门的价值在于对其他部门创造价值的支撑。从经济利润的角度来看,这些部门会发生费用,通过与企业核定的费用标准来评估部门费用水平,同时,应基于职能部门的部门职责建立对职能部门的非经济利润指标体系,与部门费用水平结合,核定部门价值等级。部门价值等级应是一个定性指标,可以分a、B、C、D、e五个等级,企业也可根据实际管理需要设定相应等级。Z

参考文献:

预算会计准则篇4

1重新构造预算会计体系

传统的企业对于企业的会计预算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没有对于企业的财务进行科学的规划,因此我们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有步骤的进行预算体系的构建,对于发展简单的中小企业如果他的发展规模比较的单一的话,我们就只需在企业的管理与控制方面加强预算,预算的主要内容就是企业的成本以及现金支出情况。企业的赢利预算对于企业的整体预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企业的赢利预算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以及企业的市场分量有着决定性的关键。成本费用预算是预算支出的重点,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成本费用是决定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关键因素。制造成本和费用的控制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功,可以反映出企业管理的水平。现金流量预算则是企业在预算期内全部经营活动和谐运行的保证,否则整个预算管理将是无米之炊。

2改进完善政府会计信息体系

会计体系的目的与作用就是能够满足不同的管理者能够通过会计报告等及时的了解单位的会计信息,进而做出合适的决策,然而现在的会计报告制度以及做出的内容由于它存在许多方面的不足导致人们对于会计的信息不能够全面、及时的了解,因此我们就要对于发现的问题做出合适的措施进行解决。首先我们要建立科学的会计内容,细化我们的会计内容,使得有关部门能够及时的了解它的内容。其次就是要增加会计报表的基础项目,增强会计预算的科学推断。最后就是要按照会计法的相关规定完善会计报告制度的规定,促进财务报告制度的完善。预算是一种系统的方法,用来分配企业的财务、实物及人力等资源,以实现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企业可以通过预算来监控战略目标的实施进度,有助于控制开支。企业的预算不是企业发展的目标而是企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它是企业完成目标的纲领。预算体系在分配资源的基础上,主要用于衡量与监控企业所属各单位、部门的经营绩效,以确保最终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要与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业绩控制系统,预算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战略监控的作用。

3加强预算制度建设,规范预算会计的核算

预算会计准则篇5

一、1998年中国对预算会计体系的改革及其由此引出的问题

在中国,预算会计是会计学在政府预算与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运用。在1998年实行新预算会计制度之前,中国预算会计体系主要由财政机关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即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两部分组成。1998年实行新预算会计制度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一拆为二: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一拆为二的主要原因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从总体来说,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在单位性质、经济业务内容、财务管理要求、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区别对待其各自的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目前,中国预算会计体系主要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三部分组成。

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的分离,以及目前不少事业单位日益走向市场,在资金上与财政逐渐脱勾,实行自负盈亏,但与此同时,行政单位与财政的关系日益密切,而与其附属单位逐渐脱勾,这一现实使人们有理由相信,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这一现实也已使越来越多的人对事业单位会计是否仍应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产生了怀疑。从1998年底起,中国财政部将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工作从原来的预算司(历来负责管理预算会计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转入了会计司(历来负责管理企业会计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与此同时,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的管理工作依然留在预算司。这一现实更引起了不少人对中国事业单位会计的归属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合理界定预算会计体系,首先有利于政府财政部门正确编制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汇总表。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汇总表反映了一级政府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支出和收支结余的汇总情况。由于目前不少事业单位面向市场开展业务活动取得的大量业务活动收支也全部并入政府财政部门编制的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汇总表,这样的收支汇总表,其意义值得怀疑。其次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中国目前要想制定一个内容能同时涵盖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的《预算会计基本准则》,依然存在着相当的难度。合理界定预算会计体系,有利于拟定《预算会计基本准则》及其他相应的会计制度,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国预算会计制度体系。

二、目前中国对预算会计体系的三种不同观点及其理由

目前在中国,关于如何合理界定预算会计体系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

1.事业单位会计仍应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与行政单位会计一起合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古今中外,会计历来分成盈利性会计即企业会计和非盈利性会计即非盈利组织会计或称预算会计两大类,事业单位的非盈利性质足以让事业单位会计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另外,如果将事业单位会计从预算会计体系中分离出去,这会打乱中国多年来精心建立起来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2.事业单位会计不应再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而应与企业会计一起合称“企事业单位会计”。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根据党中央提出的“面向社会,走向市场,减员增效,减拨经费,3年到位”,(注:黄明锦:《关于建立公共支出预算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预算管理与会计》,1999,4:22-23.)以及事业单位也需要“自负盈亏”(注:罗干:《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见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汇编》。)的事业单位改革方案,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指标将越来越重要。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也将逐渐从以核算预算的执行情况为主转向全面核算事业单位本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主,企业会计中的诸多一般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收入实现原则等也将越来越多地可以适用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会计将逐渐向企业会计靠拢,而不是向预算会计靠拢。

3.事业单位会计既不应再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也不应归属于企业会计体系,而应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体系,即企业会计、预算会计(或政府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或非盈利组织会计)应成三足鼎立之势。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事业单位以其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区别于企业,又以其不具有社会管理职能而区别于政府。由此,事业单位会计需要核算的是收支结余而不是利润,是净资产而不是所有者权益;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会计也需要采用资本保持概念,需要进行成本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另外,事业单位还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行业,例如高等学校、中小学、科研院所、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医院、广播电台、电视台、体育馆等等。事业单位行业之多及其情况的复杂性不亚于企业。中国1997年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要统一规范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事业单位会计应当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体系,以满足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特殊性的需要。

三、西方国家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可借鉴之处

中国的预算会计大致相当于西方国家的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目前,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会计情况的复杂性也同样存在。美国将诸如高等院校、医院、福利机构等非营利组织区分成政府举办或公立和民间举办或私立两大类。公立非营利组织(为方便说明,以下公立非营利组织仅指美国州和地区政府举办的非营利组织。自然,美国的公立非营利组织也包括联邦政府举办的非营利组织)会计归属于政府会计体系,其会计准则由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overnment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即GaSB)负责制定;私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归属于私立企业会计体系,其会计准则由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sBoard,即FaSB)负责制定。但尽管如此,至今为止,GaSB的主要精力依然集中在为美国州和地方政府制定会计准则上,没有专门针对公立非营利组织制定一套符合其实际情况的会计准则。同样,FaSB的主要精力也依然集中在为私立企业制定会计准则上,也没有专门针对私立非营利组织制定一套符合其实际情况的会计准则。怎样,在美国,不用说没有一套可以适用于全部非营利组织的统一的会计准则,即便是公立或者私立非营利组织的统一的会计准则也几乎成了一块空白地。

目前,美国在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方面,除了明确区分公立和私立外,行业特征比较明显。例如,对于公立高等院校,GaSB的会计准则公告、全国高等院校管理官员协会(nationalassociationofCollegeandUniversityBusinessofficers)印发的《高等教育财务会计和报告手册》(FinancialaccountingandReportingmanualforHighereducation)以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instituteofCertifiedpublicaccountants,即aiCpa)的行业审计指南具有权威性。再如,对于公立医院和健康机构,GaSB的会计准则公告、aiCpa的行业审计指南以及美国医院协会(americanHospitalassociation)和健康财务管理协会(HealthcareFinancialmanagementassociation)的会计与财务报告原则具有权威性。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私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尽管原则上执行FaSB的会计准则公告,但由于FaSB至今并未为其制定一套符合其实际情况的会计准则,因此,私立非营利组织为了其会计信息与公立非营利组织具有一定的行业可比性,在组织会计核算时,往往也会借鉴公立非营利组织的有关做法。例如,有些私立非营利组织也会模仿公立非营利组织设立相应的基金,将基金作为会计主体,组织会计核算。这样,在美国,尽管政府会计与企业或者确切地说是私立企业会计显然分属于两大类会计体系,但非营利组织会计应当归属于哪个会计体系或者是否应当独立成为一个会计体系也成了一个问题。

目前在美国,由于公立非盈利组织会计归属于政府会计体系,因此,其财务报表并入政府财务报表。但私立非盈利组织会计由于不归属于政府会计体系,因此,其财务报表也不并入政府财务报表。笔者认为,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供我国借鉴,即归属于政府会计体系的非盈利组织会计,其财务报表应当并入政府财务报表,否则,则不予并入。

四、解决中国预算会计体系问题的方法

为进一步完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中国目前应考虑制定一个内容可以同时涵盖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的《预算会计基本准则》了。但中国在这方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国家例如美国的做法。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实际情况。目前,中国的事业单位数量庞大,不仅区分成国有或公立和私立,而且还区分成纳入预算管理或非企业化管理和不纳入预算管理或企业化管理。根据国务院的设想,中国事业单位“除了教育单位和极少数需要由财政拨款的以外,其他事业单位每年减少财政拨款1/3,争取3年基本达到自负盈亏”。(注:罗干:《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见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汇编》。)由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国有或公立事业单位将在近3年内发生一次巨大的变革。大量的文化、运用型科研、卫生、体育、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等将全面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当然教育单位以及其他需要由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的数量以及政府财政对它们的投资从总量上说仍然会是很大的。

笔者认为,纳入中国预算会计体系的事业单位,可以仅限于那些国有或公立并且是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至于那些私立以及不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可以考虑不纳入预算会计体系,而纳入企业会计体系。这样处理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由于私立以及不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与财政脱勾,如果将其收入与支出的数据并入政府财政部门编制的行政事业单位收入支出汇总表,汇总的收入与支出数据缺乏意义。试想:如果将与财政脱勾的国有或公立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汇入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汇总表,那么,是否也有必要将国有企业的收入与支出汇入“行政企事业单位收支汇总表”?另一方面,由于私立以及不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会计原则更接近于企业而不是行政单位,因此,如果将私立及不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会计纳入预算会计体系,那么,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就难以完善。试想:中国目前是否有可能制定出一个能同时适用于企业和预算单位的“公认会计准则”?

笔者不赞成将中国事业单位会计设为是一个与企业会计、预算会计(或改称政府会计)相并列的第三个相对独立的会计体系。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在中国的事业单位中,有的为国有或公立,有的为私立,有的纳入预算管理,有的不纳入预算管理,各种事业单位的情况各不相同,要想将中国事业单位会计设立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体系几乎不大可能。试想:如果将90%的经费来源于政府财政的中小学,与100%的经费来源于业务活动的剧团、科研所、电视台等放在一起,如何恰当地制定出能让它们共同适用的会计制度?另一方面,会计体系也不宜设立得太复杂,相互割裂不利于寻求会计的共性,总结会计发展的一般规律。

笔者认为,将中国预算会计体系仅局限于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以及公立且纳入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会计,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这样来界定中国预算会计体系,不仅有利于政府财政部门编制出富有意义的“行政事业单位收支汇总表”,而且还有利于目前在中国制定出《预算会计基本准则》及其相应的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当然,这样做的前提之一,就是必须明确:已全面走向市场并与财政完全脱勾的事业单位,不论其公立或国有与否,均属于不纳入预算管理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

李建发。政府会计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赵建勇。中外政府会计规范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预算会计准则篇6

美国联邦政府会计掠影

美国是典型的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有明确的权利划分,保持相对独立,这样的政治体制决定了美国没有统一的政府会计,而是具有联邦政府会计、州与地方政府会计两个层面的政府会计,然而两个层面的政府会计在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

(一)政府会计及其与预算的关系

美国联邦政府传统上实行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预算会计系统与预算系统高度整合,预算会计系统记录了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全过程,预算执行报告中使用了预算概念和与预算编制相一致的计量基础(即收付实现制)。有关预算执行报告的编制规范由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管理部门――管理和预算办公室(theofficeofmanagementandBudget,以下简称omB)制定。在各联邦部门报告基础上,财政部(theDepartmentofthetreasury)按月编制并包括收入、支出和预算盈余或赤字的联邦政府预算执行报告,还会同omB编制联邦政府年度预算执行报告,经审计并经国会批准后对外披露。

从二十世纪90年代初开始,出于全面核算和反映政府资产负债和运营成本情况、强化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加强政府成本和绩效管理、改进政府财务管理水平等方面的需要,联邦政府在保留传统预算会计的基础上,建立了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会计系统。权责发生制联邦政府财务会计标准由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FaSaB)制定,该套标准独立于联邦政府预算,即并不规定预算概念和标准,而是独立规定政府财务会计的概念和标准。

联邦政府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系统包括收入、支出、预算盈余/赤字三大要素,主要发挥预算控制、执行记录、执行结果报告等方面的功能;权责发生制财务会计系统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大要素,主要发挥全面核算、反映和报告联邦政府整体及其各组成主体资产负债、运营业绩的功能。两个会计系统各自拥有一套自相平衡的账户和报表体系,联邦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或事项,分别按照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在两个系统中进行记录,两个会计系统之间相互独立,在作用上相互补充。

(二)政府会计准则及其制定机构

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首席财务官法案》(ChiefFinancialofficer’sact),要求联邦部门根据所适用的准则编制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众多的会计师、审计师以及国会议员都认为这一要求有助于减少联邦机构在财务管理上所存在的欺诈等问题,产生更好的政府治理。根据这一法案,作为行政机构代表的财政部和管理与预算办公室(omB),与作为立法机构代表的政府责任署(Gao)一道,于1991年联合发起设立了独立于各机构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FaSaB)。FaSaB自成立以来,一方面致力于制定权责发生制联邦财务会计准则,另一方面不断改进其治理结构以增强独立性,终于在1999年获得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mericaninstituteofCertifiedpublicaccountants)的认可,成为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制定机构之一。2002年,为进一步增强FaSaB的独立性以使其持续保持作为Gaap制定者的资格,发起者们进行了两项重要改革:一是使非联邦机构的代表在FaSaB理事中占绝大多数(目前9名理事中有6名为非联邦机构理事,其余3名理事来自3家发起单位);二是作为执行会计准则编报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部门,财政部放弃了反对FaSaB准则或概念公告的权力,这样,在FaSaB正式一项准则或概念公告前,只有Gao和omB有权反对。

FaSaB制定权责发生制会计准则过程中主要参考了企业会计准则,迄今已7项概念公告、45项准则公告以及若干项解释公告和技术公告。其中,概念公告主要规定联邦财务报告目标、主体、信息质量特征、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及其确认标准、计量方法等基本概念,为各项具体准则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指导;准则公告主要规定具体会计要素、特殊业务和事项的确认计量,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等;解释公告和技术公告主要对准则进行解释与补充。FaSaB准则已在联邦政府整体及其各个联邦政府部门得到广泛执行。

(三)政府财务报告及审计制度

自1975年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受托为联邦政府编制首份权责发生制财务报表之后的20年里,美国财政部一直试编联邦政府财务报告,但一直不接受审计。直至FaSaB创立并系列联邦政府会计准则,联邦政府整体及其各组成部门才从1997年开始正式依据FaSaB制定的准则编制年度财务报告,并接受审计。基本程序是,先由各联邦部门向财政部和omB报送经各部门内审机构(内审机构有时将审计工作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再由财政部会同omB依据各部门提交的财务报告,采用FaSaB准则规定的合并方法编制联邦政府整体的年度财务报告,联邦政府整体的年度财务报告经Gao审计后对外公布。

公开的联邦政府整体年度财务报告以财务报表为主体,还包括财务报表附注、管理当局讨论与分析、国民指南、必要补充信息、反映受托责任的补充信息以及Gao审计报告等。其中,财务报表接受Gao审计,包括资产负债表、运营净成本表、运营活动和净资产变动表以及社会保险报表,此外还包括运营净成本和统一预算赤字调节表、统一预算和其他活动现金余额变动表,以全面反映联邦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绩效等方面的信息,并通过列示运营净成本与预算赤字的调节情况,使权责发生制会计信息与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信息相互对比和衔接。各个联邦部门的合并财务报表通常包括在其绩效和责任报告中,在构成上与联邦政府整体的财务报表构成相类似,并侧重增加了预算资源表。

尽管美国联邦政府已连续十几年正式编制权责发生制合并财务报表并不断改进,但Gao从1998年首次审计开始一直对联邦政府年度合并财务报表出具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其最主要原因是联邦部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缺陷影响了合并财务报表数据的可靠性和可审计性,具体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国防部自身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一直以来被出具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二是联邦政府部门间存在大量、复杂的内部交易活动,联邦政府还不能够对这些内部交易和事项进行充分的会计记录和抵销处理。三是联邦政府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程序上存在问题。此外,联邦政府部门的财务报表能收到合格审计意见的也不多。因此,美国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进一步完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加拿大政府会计鸟瞰

(一)政府会计及其与预算的关系

在加拿大,政府会计称为公共部门会计(publicSectoraccounting),是政府整体、政府部门等公共部门主体所适用的会计。加拿大公共部门会计传统上也与预算基础相一致而采用收付实现制,由于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不能够满足全面反映资产负债信息、进行成本核算和财务业绩评价、衡量政府支付能力等方面的需要,自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加拿大公共部门会计逐步从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并经历了先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逐步过渡到现在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的历程。在向权责发生制过渡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即是如何对公共部门以往在购置时直接列支而未予记录为资产的有形资产予以确认和计量。

加拿大公共部门预算编制一直以来采用现金制或修正的现金制,各级公共部门均有内部预算系统记录预算收支,因此,加拿大公共部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和财务报告系统与预算系统是适度分离的,有些省政府对外公布的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中会列示权责发生制盈余或赤字与预算执行盈余或赤字的比较。然而,公共部门权责发生制会计和财务报告与现金制预算之间的矛盾也引起了相关方面的关注,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要求公共部门将其预算按照权责发生制列示在其财务报告中,以统一的权责发生制基础披露预算信息和会计信息,近年来加拿大政府也在进行按照权责发生制编制预算的改革,但从实践情况看,实现起来较为困难。

(二)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及其制定机构

加拿大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由公共部门会计理事会(pSaB)制定。pSaB于1981年由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theCanadianinstituteofCharteredaccountants,以下简称CiCa)成立,为专司制定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和其他财务报告指南的独立的准则制定机构。CiCa成立pSaB的动因在于,随着加拿大政府财务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诸多的政府利益相关者认为,加拿大各级政府应当按照全国统一的、可比的和一致的方法编报财务报告,因此产生了由专门机构制定统一的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需求。pSaB目前由十二名理事构成,理事均为兼职,其中,2/3的理事为从事各级政府财务报告编报和审计工作的负责人,其余的理事来自学术界、政府财务报告使用部门等方面。pSaB的日常工作由包括技术总监在内的工作人员承担。pSaB制定和准则遵循严格的因循程序,每一项准则的立项、征求意见稿、最终等,都必须经过2/3的理事投票赞成方可通过。

自成立以来,pSaB已经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公共部门权责发生制会计准则,当前的工作重点集中于研究制定公共部门非财务信息报告指南和考虑对概念框架、养老金计划会计等个别准则进行修订。加拿大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执行得到了各级财政部门、法定审计师以及地方政府立法的共同推动,2009年前,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主要在联邦政府、省及大区政府和基层地方政府范围内执行,2009年后,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执行范围扩大到政府机构(即政府所控制的非营利机构,如公立学校),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已经作为公认会计原则而成为加拿大公共部门主体编制财务报告的统一依据。

pSaB制定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主要参考了加拿大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企业会计准则不适用于公共部门的方面或不能满足公共部门核算需要的方面,则会在对应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中做出不同的规定或单独制定公共部门特定事项的准则。例如,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中使用了与企业会计基本一致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要素定义,但对于资产减值事项,则根据公共部门持有资产的特殊性质,规定了不同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减值计算方法。再比如,对于公共部门不同于企业的一些特殊资产(如土地等)和负债(如社会福利义务等),也需要另行考虑会计处理方法。pSaB制定公共部门会计准则还会适当参考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但并不是完全加以采用,而是要充分考虑加拿大政府活动的特点,例如加拿大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中的金融工具准则就不同于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

(三)政府财务报告及审计制度

加拿大目前在联邦政府、省及大区政府层面都建立了权责发生制合并财务报告制度。由于加拿大实行联邦政体,联邦政府在编制合并财务报告时并不合并各省及大区政府的财务报告,但联邦政府、各省及大区政府均编制合并其自身各个部门以及其所控制的政府机构的合并财务报告。

从2005年个别省级政府开始编制合并财务报告起,加拿大政府合并财务报告制度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实践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理确定合并范围。合并范围从最初的所有权标准扩大到如今的控制权标准,即现行公共部门会计准则要求将政府能够控制的各个部门和其他机构(如公立学校等)都纳入政府财务报告合并范围。虽然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使用了企业会计中的“控制”概念,但公共部门具体确定控制权时较企业更为困难,更加需要对合并主体与被合并主体之间复杂关系的性质进行分析。

二是统一合并主体和被合并主体的会计政策。按照财务报表合并原理,合并财务报表应当以纳入合并范围的所有主体的个别财务报表为基础,而所有纳入合并的个别财务报表应当基于相同的会计政策。由于加拿大的公立大学、美术馆等政府机构原来执行的是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而非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政府部门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需要做大量的调整,给合并工作带来困难。这也是近年来pSaB和其他相关方面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执行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原因,其目的是使纳入政府合并财务报告范围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政府所控制的机构等)都执行统一的会计标准。

三是抵销内部交易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影响。由于政府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政府机构之间频繁发生大量内部往来或收支业务,导致在编制政府合并财务报告时抵销内部交易的工作量相当大,这也给合并工作带来挑战。

加拿大自开始编制政府财务报告起就实行政府财务报告审计鉴证制度,各级政府均有被议会指定的法定审计师,由法定审计师对政府及其部门的财务报告是否遵循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发表审计意见。

预算会计准则篇7

第一条为规范我校预算管理行为,充分发挥预算分配和监督职能,强化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预算执行的约束力,科学配置办学资源,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和促进我校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学校预算管理坚持“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权结合、收支平衡”的总原则。

第三条学校预算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收入;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校年度预算;监督预算的执行;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办法和制度等。

第二章预算管理体制

第四条学校预算由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其对预算管理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预算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二)审查、批准学校关于预算管理的规章制度;

(三)确定学校预算编制的原则和要求;

(四)审议、批准学校预算建议草案;

(五)监督预算执行,审议、批准预算执行中的调整方案;

(六)审查、批准学校的决算报告。

第五条计财处作为学校预算的专职管理部门,具体负责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和监督工作等,其主要职责为:

(一)收集资料,分析往年预算执行情况,对学校各单位提出的明细预算建议案进行审核,并汇总编制预算草案;

(二)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及时准确地编报学校预算建议草案;

(三)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预算批复意见,编制校内预算,并按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把学校的预算分解到各有关责任单位,实施责任预算管理;

(四)审批各责任单位具体预算方案;

(五)结合学校事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会同有关部门提报预算调整建议;

(六)根据校长办公会的决议,按照规定程序调整年度预算;

(七)监督学校各项预算的执行,督促各预算收入单位和缴款单位完成收缴任务,汇总、通报收缴情况,监督各责任单位管好用好资金,节约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准确、及时地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建立预算执行预警系统,强化预算执行的约束力;

(八)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九)年终全面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准确及时地编报年终决算。

第六条各预算责任单位(学院、部、职能部门等)是本部门预算的责任主体,其主要职责是:

(一)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本部门实际,提报本部门年度预算建议;

(二)落实本部门的预算收入和支出责任;

(三)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进一步细化本部门的预算,编报本部门具体预算方案和月度用款计划;

(四)坚持“一支笔”审批和会签制度,严格控制本部门的预算执行,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五)根据事业发展情况,年内确需调整预算的,要据实向学校提出预算调整建议,按规定程序报批。

第三章预算编制原则

第七条预算编制必须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积极稳妥、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效益优先”的原则。根据学校总体事业发展规划和预算年度可能取得的各项收入情况,量力而行,量财办事,统筹安排支出项目,原则上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第八条收入预算的编制要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逐项核实各项合法收入,尽可能排除收入中的不确定因素。

第九条支出预算的编制要坚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的原则。支出预算分为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专项支出两部分。首先要保证经常性支出,并坚持适度从紧;其次按已落实的专项收入来源情况和学校自筹能力安排建设性专项支出。

第十条预算编制坚持“收支两条线”的原则,所有收入全部由学校统一调度使用,全部支出由学校预算统一安排。

第十一条预算编制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要从学校和各部门的实际出发,对编制程序、重点项目、支出标准和定额、资金分配等,加强科学论证,努力做到客观、公正、透明,确保资金分配的科学合理。

第四章预算编制的内容和方法

第十二条学校年度预算根据事业发展规划和任务编制的综合财务收支拟定计划,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第十三条收入预算。收入预算是预算年度内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取得的各类非偿还性办学资金的收入计划,包括:

(一)财政补助收入。指学校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拨款,包括教育事业费拨款、科研事业费拨款、公费医疗费拨款、住房改革拨款等,其中教育事业费拨款按核定的定额测算。

(二)上级补助收入。指学校从上级主管部门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按照有关要求测算。

(三)事业收入(预算外资金)。指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包括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教育事业收入按收费标准测算;科研事业收入由科研主管部门按横向科研项目收入水平测算。

(四)经营收入。指学校在教学、科研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分析往年的决算情况,根据预算年度业务量和取费标准测算。

(五)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参照往年上缴、收入情况,根据预算年度业务活动情况,采用增量预算按项目逐一测算。

(六)基建拨款。指由上级计划部门安排的预算拨款与基建基金拨款,根据批准的设计文件和拨款计划计算。

第十四条支出预算。支出预算是预算年度中学校用于教学科研活动、基本建设和其他事业活动的资金支出计划,按现行有关规定,主要包括:

(一)事业支出。包括人员支出、日常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专项支出(固定资产购建和大修缮)。

1、人员支出。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社会保障缴费等,按核定的编制数和工资、津贴、奖金等标准测算。

2、日常公用支出。包括日常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取暖费、交通费、差旅费、维修费、物业管理费、专业材料购置费、会议费、培训费、福利费、招待费等。视单位业务性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和支出定额标准测算。按会计科目编制详细预算,并按照事权和财权统一的原则分配到各责任部门,编制责任预算。

3、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包括离休费、退休费、退职费、抚恤和生活补助、医疗费、住房补贴、住房公积金和助学金等,按照核定的人数及规定的支出标准等因素测算。

4、专项支出。包括建筑物购建费、办公及专用设备购置费、图书购置费、交通工具购置费、基础设施维修改造费及科研和三重点建设等专项支出,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统筹安排,采用零基预算方法测算。从项目论证、实施到完工全面测算,并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做到“按项申报、专款专用、单项核算、专项考核”。

(二)经营支出。根据计划安排,结合经营收入情况统筹测算。

(三)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参照历年实际,结合附属单位上缴情况测算。

(四)结转自筹基建。根据学校资金情况和基建计划统筹安排。

第五章预算的编制程序

第十五条根据《预算法》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学校年度预算作为政府预算的组成部分,亦采用“两上两下”的编制程序。

第十六条根据国家有关预算法规、政策及自治区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每年6月份,由计财处向全校各经费使用部门印发编制下一年度经费需求计划和专项支出计划的通知。

第十七条各责任部门根据学校年度预算编制的要求,结合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和发展需求提出本部门的预算建议草案,7月底前报计财处。

第十八条计财处通过分析、审核,编制学校年度预算建议草案,报经校长办公会议审查、批准后,上报自治区教育厅批复(一上)。

第十九条计财处根据自治区财政厅下达的预算控制数(一下),对原预算草案进一步细化、调整,经校长办公会议审查、批准后报自治区财政厅(二上)。

第二十条计财处根据自治区财政厅的预算批复(二下),按照学校内部预算执行格式编制收入预算表、支出预算表、责任部门经费分配表和基建收支表,经校长办公会审议批准后,正式发文公布执行。

第六章预算的执行和调整

第二十一条学校预算经批准后,即具法律效力,非经规定程序不得变更,任何部门和个人无权减收增支。

第二十二条与学校收入预算有关的各职能部门有权代表学校积极组织收入,有责任监督各项收入按计划足额上缴学校。

第二十三条各经费使用部门要本着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原则严格按批复的预算安排好全年的经费支出,实行项目管理,不得随意变更资金用途,确保专款专用及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十四条计财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有关规定,认真组织核算,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控对无预算及变更资金用途的应予拒付;对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分析,及时向校领导报告,并将具体情况通报有关经费使用部门。

第二十五条学校预算一经批复,一般不得调整,若遇非常事件不得不调整年度预算时,需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因国家政策、事业计划和任务较大变动引起的预算调整,有关部门(归口管理部门)提出调整申请报告,报经财务部门审核、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按规定程序报自治区财政厅审批。计财处根据自治区财政厅批复调整年度预算。

(二)在学校总收入允许范围内,校内需要追加预算支出的项目,须由项目负责部门以书面形式向财务主管部门提出项目申请报告,财务主管部门初审后,5万元(含)以上的报校长办公会审定,5万元以下的由分管财务校领导审批。计财处根据相关会议决议或校领导批示调整校内预算,并根据需要报自治区财政厅备案。

(三)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或原定预算预计不周,预算支出项目间发生此余彼缺情况时,调整应遵循下列原则:一是调剂权限必须与审批权限一致;二是调剂只能此增彼减,不得突破预算;三是调剂须有利于提高效益,促进工作。调整的程序是由经费使用部门(归口管理部门)提出申请,报财务主管部门,由财务部门据情况报分管校长或校长办公会审定后执行。

第七章决算

第二十六条计财处在年度终了,要按照《会计法》、《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年终清理、转账、结账并编制会计决算报表。决算报表的编制要做到数字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第二十七条决算报表完成后,须提交校长办公会审查、批准后上报自治区教育厅。

第二十八条审计部门应依法对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并出具审计报告。

第八章附则版权所有

第二十九条学校预算年度自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预算会计准则篇8

1.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7.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

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新制度》科目的设置,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

预算会计准则篇9

1.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7.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新制度》科目的设置,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

预算会计准则篇10

关键词:会计核算;财务预算;财务部门;企业经济效益

财务预算的企业财务部门的重要内容,但是从目前企业的财务预算来看,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本文认为,充分发挥会计核算基本原则在财务预算中的指导功能,有利于弥补这一短板,并进而提高财务预算的效率和水平,有效推动企业资本的合理配置和流动,大大防范各种财务风险,有效提高企业抵御各种金融动荡带来的不利因素,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财务管理保障。

一、何谓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是会计工作遵循的主要方针。对于财务预算来说,主要是发挥核算的指导价值。那么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是怎么来的呢?他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本文认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是在发挥其核算职能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来的具有一套完整体系的原则,同时这些原则对于深化会计核算工作已经形成了很好地反馈和调节机制,并且成为了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重要依据。具体来说,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大致可以划分出三种:一种是质量原则,即通常认为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它包含:客观性、明确性、相关性以及及时性、内在重于形式等原则。这些原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监督和指导的重要作用,对于体现企业近一时期的财务收支状况、经营管理以及现金分配流量控制等是重要的参考。第二种是确认性和计算性的基本原则,它包括诸如配比性、历史性以及收益支出与资本支出标准等,这类原则主要是记录企业会计工作的方法;第三种是用于弥补以上两种不足的惯性原则。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计核算的三类原则并不是严格区分,而是相互配合,互相结合,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地作用。

二、财务预算在财务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财务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日益显著,而财务预算又是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就如何发挥好财务的预算功能,将是企业未来竞争的重要内容。那么财务预算它有哪些功能呢?一般来说,财务预算主要是企业的财务部门对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发展做周密的资金使用预测和安排。之所以它的地位日益重要,是因为,它的核算和预测是否精准,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进一步来说,财务预算如果出现偏差或者和现实严重不符,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来说,将是一个重大的打击,这主要表现在:在段时期内企业出现资金链的断裂,难以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规避这些企业财务核算中的潜在风险呢?本文认为有必要发挥会计核算的相关功能,因为从本质上来说,会计和财务是不分家的,只要两家合理配合,取长补短,就能使财务预算的准确性和公信力大大增强,为企业的经济发展和资金安全保驾护航。

三、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在财务预算中的运用的意义

从传统的财务预算的缺陷来看,在现代财务预算中引入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有助于提高企业财务运行效率,增强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为企业财务预算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在实际的财务预算中添加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在有效测算和监督上的职能;二是在财务预算中运用会计核算基本原则,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质量;三是在财务预算中提高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与之相互结合的功能。具体来说:第一,提高认识,充分了解财务预算工作的重要性,而会计核算基本原则的运用有助于促进对财务预算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有利于更好地服务于财务预算的专业性要求。在实际的编制预算的过程中,不仅是财务人员的工作,也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密切配合的、十分复杂的工作。在预算刚开始的时候,财务人员要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并整合利用。第二,运用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有利于提高财务预算的精准性和质量。上文已经指出,财务预算在财务部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日益加大,这项工作更是被企业越来越重视。但是传统的财务预算由于手段老套、方法落后,对于企业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的指导意义不大。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预算编制人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观念比较落后,更内在的原因是企业的各个部门过于独立,难以融为一体,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全面第对企业的财务进行预算,也因而很难成为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为决策者提供依据。为了进一步提高财务预算的准确性和质量,在其中引入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就能大大降低传统财务预算的短板,提高资金管理和使用的质量。第三,在财务预算中引入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对于提高会计和预算工作之间相互监督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目前企业的财务工作来说,很多时候是把财务和会计放在一个部门中的,除了资源和信息共享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实现双方面的相互监督,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效率,避免出现财务预算中出现信息滞后、不够明晰或是配比失衡等问题,提高财务预算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牛臣英.年度财务预算对企业运营管理的影响分析[J].时代金融.2015(11)

[2]黄朝阳.关于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创新方法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6(02)

[3]涂强.浅析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