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1:00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制约;发展;因素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在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以来,距今已近三十年,农村中小学到底开展的如何?纵观四周,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小学还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还在原地踏步走。究其原因,我认为制约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因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地方政府领导的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及财力的因素,教育一直由地方政府负责管理,而各级地方政府由于财力及政绩的原因,也大多将教育视作一种负担、一个包袱,对教育也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于是便简单地将“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而这种观念至今仍根深蒂固、深入人心,没有多少改变,只要看看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的这一块就明白了,无外乎是考了多少个重点大学、重点高中……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均有地方政府任命,做事难免要看领导眼色行事,即便有改革的愿望,也大多畏手畏脚,对开展素质教育如蜻蜓点水,缺乏大刀阔斧、甩开膀子的决心。因此,农村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就必须转变地方政府领导的观念,简政放权,为农村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扫清障碍。

二、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

当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奉行的仍然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他们仍然把学生考试的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把它与评优表现、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挂钩,以分数论英雄,以分数论成败,这样既牺牲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伤害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感情,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求考高分”。为了一个名次,一点分数,煞费苦心,赶撵差生、体罚学生、挤占副课、搞题海战……其结果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苦了学生害了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改革评价机制,规范评价体系,使考试评价机制能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取消升学考试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行动中,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的部门和学校从严从重处理。对教师的评价也不要单纯以分数及升学率来衡量,应采用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多元评价方式,以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师资力量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教师组成中,民师转正、学历转正、政策接班的占近50%;学历层次中,第一学历普遍较低,以初高中为主;年龄结构上,中老年教师居多;学科结构上,缺专职体、音、美、劳、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②教学科研几乎是空白。如今大部分农村中小学虽然配备一台或几台电脑,但仅限于打打字、查查资料,即使个别配备有多媒体教室,很多教师也不会使用,根本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不会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只有在公开课教学时才使用一下,其它大部分时间都闲置在那。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仍是他们的主要教学工具,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科研至今仍停留在一块学学文章、看看碟、评评课,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对他们似有若无。③培训面窄,时间安排不合理。这几年国家、省、市虽然也培训了一部分骨干教师,以此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但从培训面和培训次数来说,无异是杯水车薪,都不能在短时间解决目前农村教师的现状。再加上很多培训都未安排在节假日,导致有些学校不让老师参加培训,有些虽然参加了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既要培训又要上课,搞得参培教师很累。还有的培训纯粹是收钱,只要交了钱,来不来培训无所谓,这些都挫伤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过去外出听课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学习的一个主要途径,但现在满堂都是多媒体,与农村中小学课堂相距太远,以至于校领导几乎不再安排教师外出听课。④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越来远大,再加上农村中小学教师地位低,工作量大,待遇差,人员流动比过去有更多的途径、更多的借口,以至于越来越多优秀年轻骨干教师不安心,千方百计入城,造成农村学校老师水平严重不平衡,教师老龄化严重。因此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想办法将优秀年轻骨干教师留住,其次要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还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多培训、常培训,有条件的要搞好校本培训。

四、家庭教育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篇2

素质教育是一次深刻的全面的教育改革,涉及到教育思想、质量观念、考试招生制度、课程教材、教育评价、师资队伍等多方面问题。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操的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匮乏、落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

首先一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就是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生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

其次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演化成了形式主义,放手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指导和培养,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成了学生的“自由玩耍”天地。

另外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把班级分为快慢班,实验班,这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吃不透精神而引起的弊病。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原因是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考试,升学率。这与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2.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⑴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

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各种教育集资几乎能占到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45﹪。但改革后逐步取消了这两项资金,这使本来就不宽裕的农村中小学面临很大的经费困难。在资金分配上,由于各种原因,教育经费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也不多,大多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等。甚至有些学校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体育课形同虚设。农村中小学校设有微机室电教室的也是凤毛麟角。

⑵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聘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大部分是初级的。

②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

③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招考等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⑶课程资源单一

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参加中考或高考,追求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

3.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教育最终还是得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农村初中管理不善是制约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管理,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理。人的因素是一切事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对农村学校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学校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工作既无动力又无压力,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平时教学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作业批改的越多,越能得高分。多年来写一次教案却能从容应付许多年,今年抄去年的,明年抄今年的。

4.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学习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善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适应力,培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通过给学生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但目前我国农村教育还是沿袭传统教学,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教师们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依然是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一节课能否称之为成功,不能单看成绩好的几个学生有没有听懂,而是要看全班学生的能力有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善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有没有得到培养。

现在很少有教师会放心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们认为学生会把课堂搞乱以至于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行,方可说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教师……这些实际上都是虚的,是把学生当木偶来演戏。新课程是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那么课堂的主动权就应该交给学生,而教师只是在一边做欣赏者和点评者。把舞台还给他们,不用你教,他们会跳更好看的舞蹈。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5.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广大的农村家庭“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而重要问题。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隔代监护,二是上代监护。两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因为祖孙辈年龄差距大,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力不从心。上代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或寄人篱下的感觉。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

另一种情况是学校老师都没什么办法沟通的,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农村学生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结果大部分留守儿童到了初中觉得升学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继续学习者只是其中少数。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缺乏,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二是学校教师的急功近利、重视知识传授,放松学生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误区,以及对“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忽视。三是社会教育的监管力度不够,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对于“留守学生”的影响,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二、解决农村素质教育改革的建议

1.转变观念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班子干部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哪些观念呢?就是做好三个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只重智育向“五育”并重全面发展转轨,由单一的升学型办学向综合型办学转轨。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来转变观念:

⑴更新学生观

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了解和研究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理解、信任、尊重和爱护学生,认识到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

⑵更新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是评价者和激励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

⑶更新教学观: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时空转向灵活时空,教学手段由黑板粉笔转向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2.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精心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

3.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的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议评、学生测评相结合的考评机制。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4.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

民主和谐的环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托拉斯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应是民主和谐的,激励创新的环境。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非常重视“神圣的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所谓“内在的自由”就是“不受权力和社会偏见的限制,也不受未经审查的常规和习惯的羁绊,能进行独立思考。”民主和谐的环境是为学生提供这样自由的空间。这样的环境不仅要靠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也需要变革教育体制与管理。传统的教育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找不到自由的空间。而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就是这样的一种模式。

5.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以改变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爱护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大力开展探究性教学。

⑵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并因此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

⑶提倡体验性教学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⑷增强师生之间多维互动

互动可以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个人与全体学生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学生个人的互动,教师个人与小组学生的互动等。不同类型的互动也是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促成的是文化间的交融与整合。

⑸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学生学会学习是学习连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才能终身受用。学生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体验到学习的过程,领会学习的真谛,才能促进智力潜能的发挥,促进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终身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式,教学中要刻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选择,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善于关注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善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教会学生会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会阅读、学会观察与思考、学会发现与归纳,并能通过自已的力量解决问题,创新问题,提高获取新知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与灵气。

6.完善教育机制

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增强效益意识,着力规范教育教学管理,牢固确立“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的观念。明确管理要求,创新管理措施,落实管理责任,以依法、规范的管理维护教育教学的良好秩序,以创新、精细的管理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注重人才强教,着力提升队伍建设水平。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落实保障措施,着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不断完善教育投入机制,继续扩大优化教育资源,确保教育持续发展的空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教育需求。

7.加强社会关注、扶持力度

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在2亿中小学生中有1.6亿多学生生活在乡镇和农村,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占到80﹪,这就决定了基础教育工作重点应在农村,所以说全社会都应关注农村的基础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资源上的帮助、政策上的倾斜、资金上的扶持等等。另外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力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为农村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农村教育的蓬勃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8.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

农村学校较城市学校而言,问题行为学生比较多,表现得也比较复杂。为此学校也煞费苦心,想尽各种办法去对待问题行为学生,可收效却不明显。很多教师也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但只是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上(如: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等),对问题行为学生来说这些说教是起不到根本的治疗作用的。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问题行为学生的身心问题就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是从人格上要尊重这些学生,在生活上去关心他们,在行为上去引导他们。其次是想他们之所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解决他们的问题。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还要学会做一个好的父母,做一个忠实的朋友。以教师的人格去打动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自我才能形成一种动力,才能努力学习,教师才能真正地放心,教育也才能走向良性循环。此外,建议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由专门的教师进行讲授,做为一门学科纳入农村中小学的课程。

三、结论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篇3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质量家庭教育因素

一、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分析

1.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投资

教育投资不仅来自于学校和社会,有一大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而家庭教育的投资数量又与家庭收入有关。例如,有资料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所以家庭收入水平高;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家庭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低下。其结果就是城镇家庭有能力对受教育者进行更多的教育投入。随着城市与农村家庭收入差距或是教育投资的拉大,将会有更多的家庭因为缺乏购买能力或是缺少家庭教育投资认识而无法实现学生对教育的需求。

2.家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

(1)“全面发展观”与“成绩至上观”

“全面发展观”即德、智、体、美、劳动技能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要进行智育,而且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形成来那个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美育,培养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杜威曾言:“教育历程本身以外别无目的,它便是自己的目的。”蔡元培也在他的教育著作中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份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而农村的一些家长不从受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对受教者的期望过高,把考上大学作为受教育者成才的衡量标准和唯一出路,将分数教育、比较教育、择校教育放在首位,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潜能。”

(2)“教育无用观”与“教育有用观”

“教育无用观”是在大学扩招以后才逐渐流行,并为越来越多的家庭教育者接受。近几年来的大学扩招使大批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学习者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确实存在,但也应该看到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民族素质和自身发展的深度影响,不能因噎废食。

(3)“女子无才便是德”与“教育平等观”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在中国存在了数百年,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被封建家长奉为圣言。然而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一些农村这一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家庭教育者,许多家庭教育者仍然不愿意将太多的金钱投入到女性受教育者身上。引用龚继红,钟涨宝的“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直接投资的影响”调查资料就能清楚的看到家庭在各项事务投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家庭男孩的教育。这种情况的发生与农村长期以来积淀的思想观念是不无关系的,以男为重、重男轻女的行为常常是不由自主的发生的。“教育平等观”与之相对立,许多城市家庭是独生女,他们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接受了男女平等观,并且在教育中实践了教育平等观。

3.家庭教育者自身状况

家庭教育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者来实施。因此家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地位等因素也会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产生影响。家庭教育者自身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因素

家庭教育者的职业背景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上直接发生,而且职业习惯也影响他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者的教育经验不仅来源于前人的教育经验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还需要从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各类刊物中汲取经验教训,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而很多农村家庭教育者文化素养与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就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进而影响教育质量。

(3)与学校合作态度

教育合力的形成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合及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合作态度。这种态度影响家庭教育者对学校教育的参与程度。家庭教育者与学校不合作,就不能得到反馈信息,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家庭教育,进而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通过改善农村家庭教育来提高中小学学校教育质量的建议

1.转变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这些错误观念不转变,家庭教育将难以有大的发展。“成绩至上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教育无用观”等观念的存在使得受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必须使家庭教育者转变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适当增加家庭教育投资

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来说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农村家庭的收入甚至已经赶超了城市家庭,只是在思想上农村家庭教育者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投资意识。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量力对家庭教育增加投资。

3.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多为严厉型或放纵型两个极端。在这样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下家庭教育质量难以提高。农村家庭教育者应当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在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积极引导但不可过于干预,包容其个性发展但不可过于放任,促使农村中小学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

4.建立一个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长效机制,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家庭教育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现在的农村家庭教育多是处于自发的、比较随意的状态,还没有科学、规范化的教育引导机制,特别是实施这种教育的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无论是在领导、人力、资源、管理还是经济方面的保障上都还存在薄弱环节。长效机制能帮助家庭教育者了解家庭教育功能,指导家庭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促进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家庭教育者多途径获得教育信息和进行经验交流提供一个平台,使家庭教育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

参考文献:

[1]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10.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4]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j].亲年研究,2005,(3):19.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过程和活动,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的实际效果和预期教学目标之间差距的一种衡量[1]。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进一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小学要重视课堂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当前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仍存在评价主体参与不足、评价内容单薄、评价手段落后、评价标准缺乏规范以及评价结果利用率低等问题。

1.评价主体参与不足

当前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两种。教师的课堂教学自我评价能较好地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他人评价则多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派相关人员进入课堂,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活动过程开展评价。他人评价还有学生对教学的评价,一般是让学生按照他们的感受来填写课堂教学调查问卷。因学生并未接受过课堂教学评价方面的指导与训练,所做评价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家长、同行专家、社会大众、新闻媒体等相关主体的评价并未纳入其中。仅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所进行的评价,难以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

2.评价内容单薄

农村地区的大多数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内容都较为单薄,所进行的课堂教学评价是对某一节课或某几节课内容的随堂评价,并不是某一段或某一个学期整体教学内容的评价。这些评价往往成为该教师本学期甚至学年的最终评价,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无法真正评估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否取得了成效。评价内容过分关注教师的授课方法和组织技巧,强调教师的授课方法在教学中能否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而忽视学生的知识理解和获得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方面。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的评价既不能以临时性评价作为最终评价,也不能只关注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

3.评价方法不够多样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用可量化的数据来衡量事物的某一特性或作用。农村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评价也从最初的定性评价转为定量评价,且定量评价大有取代定性评价的趋势。事实上,对于课堂教学评价而言,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各有优势,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定性评价通过评价者对被评价对象的行为表现以及掌握的相关资料,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以全面考察被评价对象,最后得出结论。定量评价则是采用某种数理统计的方法,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出量化结果。虽然量化评价具有客观、标准、精确等特征,但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难以做到事事量化。再者,教师与学生作为鲜活的人,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心理和行为模式都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进行量化统计。全面的课堂教学评价有赖于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的结合,而非仅仅依靠量化的方法。

4.评价标准混乱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一般指对一切课堂教学活动质量或数量要求的具体规定”[2]。当前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标准较为混乱,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编制程序不规范,在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和指标的选取方面,要么由几个校领导商议决定,要么模仿照搬其他学校的,既缺乏民主参与,又脱离本校的实际,在出台后,相关标准在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使用情况,也缺少动态监控与评估;第二,标准设计不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将重心放在了考察教师的教学活动上,以分数或等级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较少涉及学生的学习。此外,相对固定的评价标准体系和指标项目,也存在弹性不足、可延展空间小、指标多强调共性而不见个性的情况[3]。因此,这种情况下的评价难以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5.评价结果利用率低

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结果利用率低,主要表现在,一是评价结果反馈滞后。评价数据的处理往往需要历时数月,评价结果反馈到学校、师生那里已时过境迁,降低了使用的效率。二是评价结果反馈内容粗糙。评价指标体系和项目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4]。评价结果大多是优秀、良好、一般、不及格的等级划分或是以百分制来打分,不能反映更多的关于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和情感态度变化等方面的信息。三是缺少对评价的元评价。元评价的缺失使得人们对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很好地进行深入的反思、分析与评估,无法探究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本身是否具备了合理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容易忽视课堂教学的问题与不足[5]。这样,评价结果很难发挥对师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二、完善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建议

1.重建教学观和评价观,关注师生共同发展

传统教学观过分推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评价教师的教来衡量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因此,要重建教学观和评价观,关注师生共同发展。一方面,要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评价理念,并将之与本土实际相融合。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符合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观念与操作体系,进而应用到工作中。另一方面,要承认并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活动应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来进行,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增进师生双方的了解和互信,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2.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

素质教育的实施对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单一评价主体已不能适应农村教育的发展,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日益受到重视。因此,要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增强相关主体的参与意识。通过家长会、报告、讲座、电视广播、报纸以及互联网等,开展校内外多种宣传活动,提高相关主体的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营造“多元参与”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第二,拓宽多元主体参与渠道,加强评价技术培训。要进一步开放体制内的参与渠道,增加相关主体参与评价的机会,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或措施,为民众参加评价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要加强评价技术的培训,让家长、学生等相关主体了解现代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目标、内容、程序等,熟悉评价工具、技术、方法,增强他们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专业水平,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6]。第三,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第三方评价具有客观、公正、独立的优点,可以委托学术组织、教育科研机构等进行评价,使评价过程规范化和制度化,将评价结果充分运用到改进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3.运用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丰富评价内容

“评价方法是为达到评价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是为评价目标服务的。”[7]基于不同理念的评价决定了其评价方法不可能是单一的,而课堂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也需要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课程的设置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因此,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也就成为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评价的较佳方法。首先,定量和定性方法的综合运用要合乎规律与目的。既要符合教学规律,也要符合教学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目的,尤其是现代教学评价更关注个人的全面发展[8]。其次,要结合定量和定性方法,探索出多元的评价方式。既要运用观察、面谈等定性方法对评价对象进行事实和价值判断,也要采用测验、问卷等定量方法来分析相互关系和影响因素,从综合评价中得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在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参与程度、学习效果等方面。

4.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合理编制评价标准

发展性评价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评价的要求,能真正使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优化课程设计。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实现全面发展。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评价内容,形成科学而系统的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课堂学习评价、教师教学评价、课程发展评价等[9]。第二,探究评价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确立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关注过程、强调发展的原则。第三,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是课堂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两个方面,除了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外,也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唯其如此,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发展。

5.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课堂教学评价结果是否得到充分的运用直接影响评价的诊断、改进功能的发挥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重视评价结果反馈的时效性和内容的全面性。要提高工作效率,在第一时间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报告,将之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同时,要平衡教师和学生这两方面的评价内容,评价结果的呈现要涵盖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情感特征等。第二,对课堂教学评价进行再评价。通过元评价,指出评价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进而挖掘其原因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和对策,以保证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以及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第三,充分解释和说明评价结果,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要依据素质教育的理念,参照教学目标要求,从社会和个人的需求出发,对评价报告中的内容进行恰当而充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要有意识地将评价结果运用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学管理者的工作之中,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改进教育管理者的日常管理工作。

作者:黄巨臣肖海燕单位:厦门大学广东当代民办教育管理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卢立涛,梁威,沈茜.我国课堂教学评价现状反思与改进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2(6):43

[2]蒋竞莹.我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反思与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04(8):41

[3]南纪稳.结构性课堂教学评价与开放性课堂教学评价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5(2):24-27.

[4]林清华,何恩基.什么是一堂好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述评[J].中小学管理,2004(6):25.

[5]霍国强.我国教育元评价的实践缺失及对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2(Z2):21.

[6]韩立福.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初探——建构多元主体的现代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综合模式[J].教育科学研究,2006(11):23-24.

[7]莫景棋.教师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8(11):16.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篇5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素质教育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素质教育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但也有许多的问题暴露在我们的面前,特别是边远的山区。

一、素质教育认识上存在着模糊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然而在教育规模的限制,我国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上存在着普遍地竞争,特别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城乡之间人们观念认识上有着很大的地区差异性。尤其是有九亿多人口的农村当面对素质教育时,有很大的不理解性,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就得首先切实做好几个“必须”工作。

(一)教师必须加强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教育理论修养,更新教育观念,以新的标准、科学的方法去评价学生

一定要抛弃过去的那种因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优劣,以一好来代替百好的错误做法。

教育者着眼于全盘,用辩证的、动态的观点对待学生的学习,注意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诱导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同时,要注意理论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去。

(二)教育者必须加强师德修养,以身作教,以德育德,教书育人

在我们现如今的社会中,高尚的师德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映射作用。农村的大多数教师远离都市,教育观念更新较慢,再加上周边众多的农民群体的同化作用,特别是我国那种传统的“求学为官”、“光宗耀祖”、“苦读诗书数十载,一朝成名天下知”思想等,导致教师难容学生有一个独立的思维的空间,这样很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感染作用。

教师的职能是教书育人,育人要靠言传身教,教师的健康的心理品德,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一个教师自身要始终体现出乐教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进取精神,学生才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时再谈素质教育就不会是空谈了。

(三)教师必须要具有进取、创业的精神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里,我国的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许许多多的教师为了职称、为了工资而流连忘返于各种各样的“短、平、快”的进修。

学而不用,等于不学。教育要创新,教师必须进取;要造就人才,教师自己必须是有才。农村中小学教师应该在繁锁的进修过程中,还应当关心教育方面新知识更新,要能有激励学生强烈求知欲的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展个性,发挥特长,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二、考试制度是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关键

我国的整个教育体制还是“应试教育”为主的格局。这样,在农村推广素质教育就必然有很大的人为的阻力。上级主管部门呢?缺乏理解力度,一味表现于学生的减负、减少“考试”上,好像这样就可以摆脱分数的压迫,殊不知,这种“或左”、“或右”极端的标准所产生的巨大的危害。各地都在“素质”一词中探索,边教边学边改革,既误导了学生,又耽误了教师的时间。像这样的盲人摸象的“教”与“学”的根源就是没有一个新的、统一的标准!

针对上述状况,我们的教育部门完全可以自上而下地做地两点工作。

第一、要建立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估制度。

对学生要改变单纯的分数评价,要从多方面综合考察。以长远的眼光,以国家的大教育、大环境来教育好每一名学生,让他们学会做人,做一名对国家有益的人;再分阶段培养他们技术技能,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从小要培养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纯洁的灵魂。

至于评价制度的制定,也应该着眼于大教育,结合当地的资金、场地、人力等因素,把素质教育分解成若干个步骤去进行,制定一些可有效执行的评估制度,切莫为了赶超先进,而弄虚作假,谎报业绩。

第二、要处理好师生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

过去的那种课堂上的“一堂言”、“填鸭式”、“棍棒式”方法给学生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老师呢?也感到十分地累。

作为现代的农村教师要有勇气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要准确地把握所教学科的特点和训练途径,一切为学生的现在与未来着想。要让学生敢于直言,敢于动手、动脑、动口。

总之,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要求老师有一颗敬业爱岗的心,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两者紧密结合,互相依存,这样,素质教育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三、社会和家庭的配合是农村素质教育的策动力

我们这些身处农村的教育工作者在长期教育、教学中,深深地感到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我们周围是一些农民兄弟们,他们的思想还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目前所推广的素质教育在他们眼中或许是一种误人子弟的教育。

学校是全民事业性单位,主要靠上边拨款和社会上的教育专款来办学的,如果一个农村中学当年的中考或高考不什么出色的话,那么它甭想再有什么添砖加瓦、增加器材的奢望了。反过来,一旦某校“考绩”颇佳时,则是一俊盖百丑,多于牛毛的奖金会送上门来,这时的社会、家庭根本不会问你实施中运用了哪种手段了。所以讲农村要想实施素质教育,还应该加大社会和家庭的宣传力度,切不可以一纸公文,一项命令完事。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篇6

关键词:素质教育;障碍;清除障碍

素质教育已开展了若干年,在很多地方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城市中小学教育表现更加突出,学生素质普遍得以改进,教学成绩大面积得以普遍提高,呈现出一片喜人的景象,但在农村表现却并不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我认为开展素质教育所提供的条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存在如下障碍。

一、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开放不够

站在语文教育这个角度来讲,要提高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是说农村语文教师不想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而是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能为学生提供的条件,除了课本外,就是学校的图书室。而农村中小学校内的图书室绝大部分处于长期关闭状态,或者只是对教师开放,而教师到图书室借阅图书用于教学方面的却并不是很多。其原因除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家庭负担较重,思想上、经济上压力较大,中小学语文课本知识结构较为简单外,很大程度上是这些图书室里的书籍,不是多年没有添置更新,就是添置的图书知识点重复多,文中观点不够新鲜,要不就是印刷存在质量问题,激发不起教师借阅的兴趣,那就更谈不上能激发学生借阅的兴趣了。

二、农村中小学微机室对师生开放不够

虽然各学校都配有微机室,但这些微机室的微机绝大多数都没有联网,因为这些微机室的主要任务是让微机教师教给学生基本的操作方法,不是让学生在微机上自由地查找他们所感兴趣的学习资料。退一步讲,即便是联网,也常常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个学校的学生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而微机室只有一个或两个,一个机房也只有二三十台,多至四十余台,而学生一个班就五六十人,在微机课堂上一个学生根本平均不到一台机子。如果不是上微机课时间,学生在校活动就让做文化课作业挤占完了,因此到微机室去的机会就更少,更不要说学校也不会给学生开辟课外上机时间。

三、农村中小学学生通过看电影、电视、收听广播来接受知识,尤其是接受与课本相关知识的条件受到了限制

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中学,寄宿生多,走读生少,可无论是寄宿生还是走读生,上完晚自习后绝大多数都在八点半左右,学生除了回家回宿舍路途中占有的时间外,再把床铺整理一下,把头脚衣物清洗一下,洗漱完毕后,把当天没有做完的作业再补充一下,大概就到九点半左右了。这时一天学习所带来的疲劳早已累得他们呼呼大睡了,因此,晚上看电影、电视、收听广播接受相关知识尤其是与课本密切相关的知识的条件就受到了限制,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毕业班的同学要补习功课,非毕业班的学生还要帮助家长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和家务。

四、农村中小学部分教师自身知识与能力的局限性

部分农村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受生活所困,读书不多,接受的知识面狭窄,不能把现实生活中与教学关系密切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跟课本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也就激发不起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兴趣,从而产生厌学、逃学现象。再者就是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一本书或一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往往是根据手头仅有的资料在课堂上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缺乏创新,更不能教给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具体方法与步骤,造成学生始终跟着教师的感觉走,不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后果就是要不劳而无动,要不就是整天浑浑噩噩,师云亦云,做知识的搬运工。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篇7

【作者简介】谢红(1963-),女,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王晶(1974- ),女,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

【内容提要】农村教育一直是全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在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状况进行调查之后,结合日前温家宝总理的平民教育观,提出了一些目前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育中亟须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就此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期待能够为进一步发展提高农村音乐教学质量,提高全民素质,做出有益的探索。

【摘要题】音乐教育

【关键词】平民教育/全民素质/农村音乐教学改革

【正文】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923(2006)03-0146-03

2006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指出:“教育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国家的发展最终要靠提高全民素质……在这里,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平民教育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我们有13亿人口,9亿农民,平民的比重更高。我们之所以把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就是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都能受到教育。”从总理的讲话中可以看出,发展平民教育对于国家的最终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从历史上看,我国一直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在13亿人口中,就有9亿农民,占总数的69.23%,因而农村人口是一个比重很大且不容被忽视的庞大群体,这个群体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各个情况都值得我们时时关注。

随着党和国家不断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施行“科教兴农”的战略方针,农村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许多“经济小康村”和“经济示范村”等等。因此,农民们渐渐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更深刻体会到了“知识就是财富”的真正含义,越来越多农民的孩子走进了课堂,他们渴望通过学习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进而能够更加丰富和全面地武装自己的头脑,最终成为有较高素质的、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栋梁之材。随着农民受教育的意识不断增强,从上世纪9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农民的子弟进入了各个高等院校,接受更专业的知识学习。他们的专业的领域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各个学科,尤其是近年来在艺术专业中农村考生人数也有大幅增加,并且专业水平也相应提高。由此可见,农民们对各类知识的需求是相当大的,同时,对知识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而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农村的各项教育工作。

笔者作为一名高师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看到越来越多的来自于农村的学生进入这神圣的殿堂,心里感到很是欣慰。在为他们高兴的同时,也为他们由在某些方面的教育缺失而造成了许多技术上的永远遗憾而感到惋惜。在他们身上暴露出了许多音乐教育中极为薄弱的一面,正是由于这些知识的不全备,使得很多有天赋的农民学生错过了最佳训练时期,因而只能抱憾终生。众所周知,在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素质教育有着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将来是否从事音乐专业,每个人都应该从小就接受适当的音乐教育,这样不但有助于早期的智力开发,而且还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建立良好的审美意识,全面提升人的整体思维模式。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他们的全民化普及型音乐教育模式非常健全,且程度很高。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许多GDp指数较高的大型城市中,普及型音乐教育也逐渐地被人们所重视,并不断在向着更加科学、完善的方向发展。可是在拥有9亿人口的农村,尽管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在中小学教育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从校舍的建设以及学校的教育质量上都比前些年有所提高,然而农村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对周边各县的一部分村镇学校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了在一些方面存在着问题,突出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几乎处于可有可无的地步,即使有音乐课,也是随便听、唱一些流行歌曲,对于那些具有积极向上的教育意义的传统、经典儿童歌曲知之甚少。(2)对相关的音乐知识了解很少,尤其是对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了解更少。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不能够完整、准确地演唱国歌,对于歌曲的词曲作者更是一无所知。(3)音乐基本素养水平极端低下。在被调查的学生中,90%以上不识五线谱,能够准确认识简谱的学生也为数不多。在听觉方面的训练为零,节奏感训练也较为薄弱。(4)对于较简单乐器例如口琴、竖笛等几乎不会演奏。在调查时,笔者发现有近1/5的学生家里都有一种乐器,小到口琴,大到电子琴,但就是苦于没有老师教,不会演奏,而让这些乐器闲置在家。难道他们就真的不需要音乐吗?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笔者强烈地感觉到了这些孩子们对音乐的渴望,对音乐的迫切需求。每当在给他们讲解一些音乐知识或边弹琴边教唱优美动听的儿童歌曲时,他们那一双双闪烁着光芒的眼睛让我终生难忘。

在人的一生中,接受教育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但是有些知识由于它的特殊性,因而对接受教育的时间和方式、方法是有独特要求的。例如语言、艺术、体育等,这些技术性较强的学科由于它们侧重于技能的培养,因此这些学科的教育活动要从早期教育开始。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用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是音乐的特长与特点。它包括旋律、节奏、和声、速度、力度、调式、调性、织体等诸多因素。如果我们想要正确地感知上述各种因素,必须进行音乐感知力的训练,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走进音乐,感受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音乐意境,从而加深对音乐更深一步的理解与想象。这是音乐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音乐感受,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即使最美妙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由此可见,对音乐感知力的训练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是多么重要。而对于音乐感知力的最佳训练时间,是六、七岁——十四、五岁(即学龄初期到少年期),这恰恰就是中小学教育阶段。因为人在这一时期,正是处于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其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进行过渡的阶段。假若在这一时期进行一系列的训练,正是适应了这一年龄段的特点,促进了思维的转化与发展。当人在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时,大脑一直伴随着观察、记忆、思考、想象、判断在活动,因此,进行适当的音乐实践不仅培养了音乐能力,还有利于促进智力的全面发展。由于人对于音乐的各种感受属于大脑对音响信息的生理反射,是不依赖于语言的第二信号系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教育应早于学前教育,而且许多实例也证明了接受音乐教育者与未接受者相比都显得思维敏捷、头脑灵活、智商较高。由此可以看出在众多的教育中,音乐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而中小学阶段的教学任务就是整个音乐教育的工作重点。那么,农村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就更应是我们整个音乐教育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在以上对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做了分析之后,笔者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就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改革措施,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首先,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必须重视音乐的感知力培养。关于感知能力在音乐中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最佳时期本文前边已经提过,在此就不必多说了。音乐感知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是否能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现在,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有许多来自于农村的学生,他们在这个方面的训练都是相当薄弱的,这对他们的素质培养是十分不利的。在教育方面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而,由于音乐教育对年龄要求的特殊性,在中小学阶段必须重视此项训练。应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听觉与视唱两方面进行训练。

1、听觉训练

此项训练简单易行,不需要借助太多教学工具,只是对教师在备课与组织教学方面要求较高,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训练一般包括分辨音高、节奏模仿与旋律记忆三方面内容。(1)分辨音高训练:要先练习跟唱各种不同音高的音,可以是从一个音开始,逐渐增加个数。音的高度也要先在小字一组的范围内进行。练习时,先唱旋律音程,再唱和声音程,若和声音程有难度,可先分解成旋律音程熟悉后,再练习听辨。这项练习主要是从感性上帮助学生区分各个音高变化,让他们把抽象的高低变化变为具体的感性认识。(2)节奏模仿练习:要加入身体律动,让学生充分感受长短不同的音符组合在一起的不同效果。此项练习中,首先要让他们建立稳定的节拍感,可在匀速进行中培养并一点点强化;然后是模仿那些均分的节奏型;最后逐渐增加有难度的附点、切分等节奏型。待到这些单个节奏都掌握后,再进行自由组合、增加节奏个数的较复杂的训练。这项训练对于学生今后的其他音乐活动的培养是具有重大意义的。(3)旋律记忆训练:在前两项训练的基础之上,加入此项训练。对音乐的记忆能力与音乐的听觉发展是一个相关联的问题,记忆是智力结构的储存器,是思维与想象的基础。音乐是在时间中展开的,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是需要依靠追忆和回味的。因此旋律记忆训练更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训练时,先要用优美动听的旋律引起学生的兴趣,再从中选择一、两句进行模仿跟唱练习,待到他们将这些音乐信息都储存到大脑之后,再训练独立模唱能力。随着大脑中存储的旋律越来越多,旋律记忆力也会随之增强的。

2、视唱训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在婴儿时期就能够对旋律进行辨认并做出心理上的种种反应。人对音感的分析能力是人脑高度机能的物质所决定的。但人脑虽然具有对听觉分析能力的物质基础,但这种能力往往只有在接受了音乐的训练之后才能得到发展。视唱训练是在听觉训练进行的同时,以听觉感受带动学生自身建立固定音高感的训练。视唱是听觉能力的表现,最初的练习要与旋律记忆相结合。发音虽然是发声器官的功能,但反映却是大脑中相关音乐元素的印象。视唱时的生理机能反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痕迹反射”,即将大脑中储存的信息通过发声器反射出来。因而,先将一些较难的音高变化或复杂的节奏型练熟,这样大脑就会将已经存好的信息传输出来完成视唱练习。在进行视唱练习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旋律性、趣味性强,容易引起他们共鸣的旋律,兴趣增加了,注意力就会集中,训练效果自然良好。练习视唱时,遇到个别学生出现“跑调”现象,音唱不准确是听辨能力、音乐记忆能力较差的一种表现。他们在唱旋律时,没有“核心音”、“稳定音”、“倾向性”的感觉,继而也感受不到高低的变化。此时,必须要继续鼓励不可嘲笑,加强音高感训练,先练习唱一些音乐变化比较平缓的视唱,以此带动较难的旋律视唱。在训练视唱时,仍然要注意学生的音阶稳定感问题,必要时要将节奏、节拍与音高分开来练习,这样才能保障顺利地完成视唱的训练。同时,每一条旋律都会有独特的音乐内容,因而在唱谱时,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努力地去表现音乐本身的意义,让他们唱出属于自己的真正优美的旋律。此项训练需要钢琴或电子琴作为主要教学工具,如实际情况不具备,也可使用有配套录音磁带的视唱教材,借助录音机进行教学。

其次,教师必须将教材与农村当地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写好教案认真备课,并采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与形式来辅助教学。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内容大多更适用于城市和情况较好的农村教学,对于那些地处偏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并不十分适合。因此教师要根据当地文化特点重新编写更适用的教案,在教学中可大量加入当地传统民间音乐作为教学素材,适当删减教材中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加入当地流传以久大家朗朗上口的民间歌曲,在进行音乐欣赏时可以邀请当地的民间艺人为学生现场演奏乐曲,这样既生动了课堂教学又加强了民族文化教育,对于许多濒临绝迹的民族艺术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大量的传承,使学生们充分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音乐文化,更加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灵活多便的手段与方法,这是成功进行教学活动的另一个重要保障,可以因地制宜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例如:1、自制简易乐器。根据农村特点,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自己动手。如在进行节奏训练时,将瓶子中装上沙子,做成沙锤来完成各个节奏的练习。这样教学既生动又有趣味,教学质量自然好。再如练习音高时,可以将玻璃瓶或瓷碗里装上不同体积的水,通过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建立音的高低概念。2、充分采用先进的教学法辅助教学活动。像著名的奥尔夫、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等等,在这些教学法中有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如在训练恒定节奏感时,加入踏步走的简易身体律动,边走边读节奏,进行这样的练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游戏中轻松地就掌握了知识。3、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充分挖掘现有资源。随着农村经济好转,收录机的普及率已经很高,因而可以充分利用,采用教唱歌曲与进行大量音乐欣赏相结合的方法丰富课堂内容,教师选择一些旋律优美动听,符合学生欣赏习惯的中外名曲进行讲解与分析,改变过去只听流行歌曲的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听觉习惯、积累听觉音响是非常有益的。4、适当增加音乐实践活动。在整个调查活动即将结束时,笔者选择了几个学生组织了一个小规模的文艺活动,将他们学唱的歌曲进行了排练,虽然只有几个节目,但是从学生们的反映情况来看,他们非常喜欢这种形式。在排练的过程中,他们团结一致,有时为了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他们竟会全班齐上阵一起练习,直到满意为止。在这样的过程里,他们不仅把学会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还发挥创造与想象力,将知识进一步完善,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又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像这样一举多得的教学形式一定要适当增加。5、紧跟时展,及时补充教学内容。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选择了《七子之歌》《歌声与微笑》《同一首歌》这三首歌向学生们教唱,结果他们的学唱兴趣高涨,对歌曲产生了极大的好感,很快就能熟练掌握。在与他们交流时,学生们说课本中的一些歌曲太陈旧了,旋律不好听,学习兴趣也不高,因此一些教师就在课上只放流行歌曲,但是现在的流行歌曲又有哪些是适合学生们学唱的呢?所以,笔者在此呼吁,希望作曲家们多创作一些反映农村题材的少儿歌曲,在选编教材时,多考虑一下他们的欣赏心理,让我们共同来关心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情况。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篇8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改革发展变革举措

农村小学教育对于整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提升有极大的作用,是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广基础教育必须要攻克的环节。但是,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下对农村小学教育的逐步重视,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农村小学教育仍然是整个国家教育的薄弱环节,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落后因素,作为人民教师与工作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的反应农村小学教育中的弊端,并且总结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长远发展。

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现状

农村小学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教育教学质量的最大的决定因素便是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最重要的条件,而学校条件的好与坏是师资力量的决定因素。农村的小学教育由于地处偏远,生活条件与教师待遇都相对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如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能及时更新,想对落后;教师的文化素质与教学能力偏低;教学出现一个老师包揽所有科目的情况,专业素质不高,面对新课改的大背景与素质教育推行的新情况,教师不能及时更新教育观念,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老师更是缺少,素质教育的推行收到极大地阻碍,教师工作散漫,拖沓懒散,对于农村小学教育有极大地影响,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落后

教学设施对于推进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如音乐课需要钢凳乐器,使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如体育课需要篮球场地,足球场地等体育设施,使学生强身健体,卓越成长,如教学过程中需要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偏远农村的教学设施极为落后,音乐课指示教师单独的教,学生一句一句的唱,体育课只能自己带着玩具玩耍,这对于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有极大的阻碍作用。教师常年在农村教学,教育信息既不通畅,教学活动无法创新发展。

农村小学教育中学生家长的思想陈旧

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发展落后,是因为学生家长对于教育工作的不支持。有些地区家长重男轻女,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支持女孩子上学读书,但是对男孩子的教育投入极大的关注,这直接造成教育的性别结构单一,家长对于男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学校无法展开教育活动,教师的正常惩戒行为就要遭到家长的辱骂,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无法无天,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并且严重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推行,使学校在管理制度与教育活动上受到极大的阻碍。家长的这些行为都会造成农村小学教育的负担,束缚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

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对策。

农村小学教育全面发展,需要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素质。

良好的教师素质是教育教学适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长远发展首先需要提高教师素质。在思想上要加强对小学教师的引导,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言正气。使教师的思想不断升华,树立争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教师能够以轻松自由的心态面对教学活动。在教学能力上,要及时传输给教师新的教育信息,使教师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组织新的教研活动,是教师在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有显著的提高,政府也需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关怀度,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使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不断提高,小学农村教育的教学质量会不断提高。

农村小学教育的长远发展,需要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金钱的资助。政府需要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改变农村教育改革的资金不足,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促进农村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教育设施的增强,促进教育的现代化与信息化。社会也需要在农村小学教育上加大资金支持,使农村小学教育的硬件设施条件不断增强,使办学条件,硬件设施等不断发展,促进教育可持续长远发展,小学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指日可待。

农村小学教育长远发展,需要更新家长的思想观念。

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留守儿童家长的溺爱,隔代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冲突,都给农村小学教育带来极大的负担。教师需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传输给家长,需要将男女平等的心思想新观念传输给家长,需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需要把爱和溺爱的区别传输给家长。同时大部分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于学生受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有指引与启发作用,所以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性格养成,人格发展,道德品质建设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及时的与家长沟通,经常进行家访,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的活动与家长交流,使家长明确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形式,教育改革与教育主张,明确学校的管理制度与育人政策,明确教育对于一个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掌握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

总而言之,农村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发展最为重要的部分,是深化农村教育体质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在现实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矛盾性,保持其可持续长远发展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我们要在现实的基础上,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促进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使农村小学教育不断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王大兵.《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J].考试周刊.2007,9

王子君.《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研究》.[J].文教资料,2007,12

韦志杰.《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7,7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篇9

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

温总理在讲话中不仅强调了办好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而且特别强调了农村教师的重要性,“在一些较为偏僻的乡村,教师不仅是教育事业的支柱,还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任务。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学校是乡村的中心,教师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小而言之,全村之兴衰,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掌握在小学教员的手里”。总理的讲话,符合我国的实际,对农村教师的多种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我国农村中小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生总人数的80%左右。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一千余万人,其中,县镇以下教师八百五十万人左右,占全国普通中小学专人教师总数的近80%。因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步伐,提高我国人口整体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前提和基础。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的发展将进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的历史阶段。提高教育质量、解决“上好学”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对优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择校问题,为了子女接受良好教育而进城务工问题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只有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消除城乡教师素质差异,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才能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另一方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不在于单纯意义上的设备、校舍都一样或绝对均等,而是在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的基础上,缩小或消除教育质量的差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缩小教育质量差异的主要手段。当前,教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改革滞后等问题逐步凸显,成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这些因素又直接或间接地与教师队伍的素质相关。因此,教师素质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仅能使各项农村教育改革的政策效应得以充分发挥,也是促进农村教育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谓事半功倍,一举多得。

二、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农村教师对农村教育乃至农村发展至关重要,但正如温总理所说,“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是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教师的整体素质仍然有待提高”。当前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全国城市小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达到了90%,而农村小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仅占70%,城乡差异超过20个百分点;城市学校的本科学历初中教师占80%,而农村学校尚不到50%,城乡差异达近30个百分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尚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许多农村教师职前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教育,观念陈旧,知识基础、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难以适应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及信息化的要求。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因材施教的能力、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十分欠缺。面对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的特殊需要,许多教师束手无策。

(二)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城乡分布结构很不合理,超编和紧缺并存,余缺难以互补。校际分布不均衡,特别是城乡之间、重点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在师资队伍和校长水平方面的差距较大。优秀教师大量流入“名校”和城市学校,而农村学校面临优秀教师来不了、留不住的问题。另外,学科之间的分布也很不均衡,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体美等学科教师尤其短缺,一些课程无法开设,不得不聘用代课教师。据调查,全国部分县每县平均5所农村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西部山区平均10所农村小学才有一名音乐教师;西部山区农村初中的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门学科教师平均每校都不足一人,致使部分学校无法正常开设规定课程。结构性矛盾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农村学校骨干教师严重不足。骨干教师从农村流向县镇,从县镇流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等逆向流动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教师队伍的上述结构性矛盾,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不能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影响了教育公平的推进,制约了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三)农村教师的待遇偏低,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在相当多的地区尚未得到落实。另外,农村教师的住房、医疗和退休等社会保障没有得到全面落实。由于教师的待遇偏低,使得优秀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导致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尤其是农村学校合格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由于农村居住分散,许多农村学校班额相对较小,按照正常的教学工作量,实际需要的教师相对城市要多一些;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地理位置偏远,多为新建的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吃住,学校必须配备生活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尚未解决。很多农村学校一名教师要上几个年级的课,一人兼教多种科目,甚至采用复式教学的形式,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工作压力,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

(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培训与提高机制尚未建立。教师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特殊职业。但从我国农村教师的实际来看,各地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师参加培训的法律约束和激励还不够强,特别是政府对教师培训的支持保障不到位。“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机制”并未形成。由于经费短缺,编制紧张,农村教师培训困难重重。农村学校的教研难以开展,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缺乏支持。

三、完善相关政策,切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按照温总理的要求,“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切实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具体来说,当前要重点研究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

(一)设立特殊津贴,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长期从教。近年来农村教师的待遇大为改善,但与公务员和城市学校教师相比,农村教师待遇仍然较低。应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使广大教师乐于在农村任教。中央政府应对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校的绩效工资适当给予补助。根据农村学校所在地的贫困、偏远程度,由中央或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作为贫困、偏远学校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岗位津贴”,引导教师和毕业生向贫困、偏远地区农村学校流动。对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根据其任教年限和工作业绩实施梯度工资,对工作满十年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满二十年的给予更特殊的津贴,使那些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扎根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

(二)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补充问题。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扩大实施范围,从“两基”攻坚县扩大到西部地区所有农村学校,从义务教育阶段扩大到学前教育阶段;增加计划人数;提高工资经费标准,每人每年的资助额度提高到2万元以上;鼓励地方推广“特设岗位计划”,为农村学校补充优质师资;延长资助年限,建议中央财政资助期从3年延长到6年。在总结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经验、合理确定教师培养规模的基础上,省级师范院校尽快实行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并合理确定毕业后到农村任教的年限,重点满足县以下中小学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师资需要。实施“西部农村教师免费培养计划”。国家对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师培养给予支持,由中央财政支持在内地高水平师范大学开展“西部农村教师免费培养计划”,解决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学科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水平低的问题,为农村学校培养、培训紧缺学科教师。实施“定向招生、免费培养、定向分配”,为农村学校培养“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教师。

(三)开展多种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在职教师的素质。在职学习和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培训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落实教师培训经费,规范教师教育经费管理,对农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当前随着“两基”攻坚目标的基本实现,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应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作为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重点。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要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能力,使农村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进一步加大“国培计划”的实施力度,对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骨干校长等进行有针对性的部级培训,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特别要注重农村中小学科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以及幼教、特殊教育等紧缺薄弱学科以及班主任培训。加大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力度。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现有教师双语教学能力不高的现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中青年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双语教学能力培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将师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环节,对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篇10

关键词素质教育农村小学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是培养、提高民族或学生素质的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目前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具体来讲,素质教育共包括三类八种:分别是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社会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审美素质教育,劳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概念,由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对于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实现中国梦等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一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素质教育的成功推行明显改善了我国教育状况,但不可回避的也产生了一些问题。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素质教育的推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因此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教育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随着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日渐提高,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和素质虽有较大的提高,但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到目前为止,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仍停留于提高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以及校舍改造等基本办学设施的建设等方面,这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求仍然相差甚远。

1我国农村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客观上,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资源短缺,教育结构单一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存在的越来越严重的城乡差异造成的。

师资力量上,由于农村小学普遍条件艰苦,生活便利性不如城市,导致在农村小学教书的大部分是农村本地人,新一代的大学生普遍不愿意来到农村长期扎根教书。办学条件上,农村学校没有完善的教育设施,甚至有些学校校舍破烂,缺乏基本的教书场所,更别提完善的体育、音乐、美术等设施。当然,经过近些年的整改,农村总体条件得到改善,但仍然存在着差距。在教育资源上,城乡经济实力的差距导致这一项农村学校失分更多,这一方面是经济原因,另一方面也有着政策因素在内。最后,教学方法上,由于城市学校能够与外界很好的沟通,各同行之间相互交流频繁,更能够顺利地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因此得以不断创新。而农村在这一方面显然要落后许多。

主观上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学生家长。城乡差距的现实存在,使得农村家长认识到,只有将孩子送进高等学校才是摆脱农村户口、摆脱贫困的最佳出路,甚至是唯一出路。因此,越是贫穷的地方,“应试教育”越严重,素质教育的推进越困难。二是来自教师和教育主管者。素质教育的理念很大程度上没有被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认真领会和贯彻实施。大部分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名词炒作,没有实际意义,认为素质教育不适合在农村搞,对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以及怎么做根本就不清楚。教育管理者对于学校的主要评价仍然集中于升学率,对教师的管理也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分数。

2改进农村素质教育的一些措施与建议

农村素质教育质量制约着整个国民素质的水平,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基础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学生将是新世纪前半叶农村开发和建设的中坚,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对于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决定性影响。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做到转变观念,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抓住课堂改革,加快信息化建设,教育才能现代化,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在农村实施。

2.1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确立素质教育思想

教育管理者的思想影响着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而影响亿万青少年的发展。因此转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是广泛开展农村素质教育的前提。另外要扩大宣传,使广大家长知道,素质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对于国家未来重要性和益处。只有从主观层面改变素质教育参与者的思想,才能真正推动这一事业的发展。

2.2加强制度设计,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只有农村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才可能会有农村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在政策和制度设计上支持大学生积极投身参与农村教育事业。当然,这需要建立在这项事业具有吸引力的基础上。另外要不断强化现有农村的教师素质提升,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充分挖掘现有资源。还可以进行城乡之间的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尝试实施城乡在职教师之间的定期交流与合作。

2.3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转变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而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新课程从纲要的起草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既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又参照了国际趋势,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对农村小学来说,新课程(下转第28页)(上接第26页)不仅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2.4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当代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到相当程度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远距离教育模式。远程教育有利于扩大教育规模,促进教育的平等性。应用现代通信技术,不但可以解决农村贫困地区师资薄弱的问题,而且也有利于加强地区间的信息交流和相互学习。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远程教育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根据自己的需要运用这些课程、课件去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个人的素质。

2.5缩小城乡差距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充分条件。开展素质教育离不开相应的教学设备和设施,要保证图书、体育用品、乐器等基本的教学用具供给。发展农村素质教育,必须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实现素质教育的标准化,完善农村素质教育所需的基本设施和设备。这些都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经济发展。只有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差距缩小到一定的程度,农村教育才能真正摆脱“跳农门”的局面,农村学校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制约,素质教育才能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