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素质教育指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1:08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篇1

一、素质教育的实施

素质教育提出后,儿童教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社会竞争压力加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学前儿童素质教育只注重儿童智能开发,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注重儿童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训练,忽视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培育。素质教育以学科为中心,忽视儿童的完整性。在这种异化了的教育的作用下,儿童整体地被异化了,他们被迫离开自己的童年而进入一个异化了的教育体系,本应促进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现今却阻碍儿童的自然健康成长。教育的最根本使命还在于培养人让儿童与生俱来的生命潜能充分展现的全面和谐发展始终是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核心任务。

国务院在《关于当前发展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坚持素质保教,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教育部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中提出遵循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纠正小学化教育内容和方式,创设适宜学前儿童发展的良好条件,整治小学化教育环境等要求。

二、什么是学前儿童素质教育

学前儿童素质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科学素质的早期培養。

幼儿素质教育中科学素质的培养,应该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在幼儿阶段,科学知识主要指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那些可以观察和感知到的现象及不同现象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科学知识包括与人们生活有关的自然环境(如常见的动、植物,自然界中的非生物等),幼儿身边的物理现象(如力和运动、热和温度等)、化学现象(如醋与苏打的中和),以及气候和季节现象和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和技术等方面丰富的内容。科学能力指的是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比较、实验、归纳、推论、应用和交流,都是科学研究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在幼儿素质教育中,第三个因素是科学态度,科学态度包括好奇心、探究意识、执着的精神,还有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并在此基础上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经验、鼓励幼儿掌握适宜的科学技能,是幼儿阶段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

三、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价值

(一)以发展人格为基础的儿童素质教育

以发展人格为基础的儿童素质教育,强调儿童素质教育的教育价值,通过儿童素质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这是工具论的倡导者美国儿童素质教育家罗恩菲尔德和英国儿童素质家里德提出的。罗恩菲尔德对创造性推崇备至,里德主张通过儿童素质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就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教师应按儿童的类型进行指导,以发展儿童个性。奥地利儿童素质教育家齐塞克将注重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注重儿童人格的发展作为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

楼必生和屠美如指出儿童素质教育有助于一般智力和创造性的发展。儿童素质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发展出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一般智慧的发展。杨黎明、刘志红、李建春和陈彤都认为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不仅是智能培养,更在于通过儿童素质教育发展儿童自己,促进儿童完整、健康人格的发展,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方面发挥着潜在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学前儿童素质教育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独特优越的功能,因为在教育情境中儿童素质活动可以将儿童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使他们从感受领悟中体验、创造中获取实现自我的潜能、智慧、价值和乐趣,获得真、善、美高尚人格素质的熏陶和锤炼。

(二)以学科为基础的儿童素质教育

以学科为基础的儿童素质教育,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儿童素质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儿童素质学习由创作、批评和历史三方面构成;必须经过学习才能获得,而严格的课程设计是儿童素质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对儿童素质教学效果要尽力进行评价。这是本质论的提倡者艾斯纳提出的,与他观点相似的格里主张以儿童素质学科的基本内容作为儿童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w迪文格内尔的观点与艾斯纳相近,格内尔倡导DBae大纲,他曾在文章《一种以学科为基础的儿童素质教育:将儿童素质作为一种学科研究的方法》中首次使用以学科为基础的儿童素质教育(theDiscipline-Basedareducation)的术语,这一流行的教育思想简称DBae。

四、结合自然主义特点开展素质教育内容的文献综述

20世纪初自然主义创立了自然主义学前儿童素质教育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自然主义教育法传入中国,中国兴起了幼儿研究机构和学前儿童素质教育机构,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发展,但是现在,自然主义教育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处在自然主义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中国化阶段,我们需要不断地研究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并结合我国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具体情况,把它真正地融入我国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中

张晗在《学前儿童素质教育实施中对自然主义教育的僭越与回归》中认为,自然主义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为此她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学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1]。

《西方教育史》称,通过研究自然主义的学前儿童素质教育思想,结合中国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具体情况,对自然主义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中国化有所探讨和研究。

(一)就学前儿童素质教育自然主义素质教育对象来看

学前儿童发展自然主义素质教育是依据学前儿童教育目标及与此相适应的学前儿童发展目标,运用教育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对学前儿童身体、认知、品德与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学前儿童发展自然主义素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断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手段。刘霞在《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幼儿发展评价改革》中从后现代主义视野,给我国学前儿童发展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的价值体系带来一股清风,我国对学前儿童发展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1.对自然主义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

如对1962年佩里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研究计划主持人戴纬韦卡创立的美国高端模式的引入,针对我国具体园情,更强调对学前儿童发展自然主义素质教育中各领域的情境性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的效度和信度。研究学者把焦点放在儿童的本体发展上,孙镜情在《浅谈学前儿童发展自然主义素质教育》中提出自然主義素质教育不再是为了检查学前儿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情况,更关注的是学前儿童的过程和学习方法,关注学前儿童的情感、兴趣、爱好和意志、学习态度。在《指南》中,充分尊重和保护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是从学前儿童的角度客观强调对学前儿童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的实施。

2.对自然主义素质教育角度的研究

对学前儿童各领域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研究很多,张静的《多元评价促进幼儿个体发展》说明了对学前儿童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的多元化、整体化。向海英的《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案初探》是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角度进行探究摸索,给予自然主义素质教育方案。徐晓莉的《幼儿发展评价》认为对学前儿童的自然主义素质教育更应该放在过程上,注重学前儿童的多方位发展,关注更多的是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的动态性、多元化、综合性和过程性。结合素质教育的浪潮,《幼儿素质发展评价中的问题及改进对策》、《在素质教育观念下对幼儿发展评价的定位》都是从一种新的角度对学前儿童自然主义素质教育重新定位,贴近我国现行的教育理念,总体从自然主义素质教育角度分化上研究。

整合目前研究者对儿童发展自然主义素质教育来看,研究的层次重在理论,考虑实际对学前儿童的自然主义素质教育可操作性不强;自然主义素质教育方法上单一,标准模糊;缺少变通研究,对差异性自然主义素质教育方案的研究较少。总之,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切入点不够,导致理论是理论,在一线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的实际操作者不能深入体会自然主义素质教育的应用。

(二)以传统的技能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1.国外的教学方法

张钡在《美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研究中提到,在古希腊时代,儿童学习主要在文法学校中进行,儿童模仿教师描画字母轮廓[2]。在20世纪早期,英国儿童素质教师史密斯认为绘画教学要像书写一样,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德国的儿童素质教育和英国、美国的教育实践在形式上基本相同,教师示范,让儿童模仿和练习线和形。日本明治初期,儿童素质教育也十分重视实用功利,绘画局限于用笔描绘正确的图形。

2.我国的教学方法

孙春荣在《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发前后中国幼儿德育的比较》中指出,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幼儿儿童素质教育实践中最主要的方法是临摹和记忆,不能发挥幼儿创造性及自我表现的价值,重结果,轻过程,讲究功利性目的。传统的方法具体步骤为:出示范画、讲解、示范[3]。20世纪70年代风行的简笔画教学更限制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三)以培养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1.国外的教学方法

林梅梅在《幼儿生命教育的现实考察及策略思考》中提出,教育家杜威采用进步主义教学法,指出在儿童素质课中应让儿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他认为应重视和欣赏儿童的发展过程的有限经验,因此在儿童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必提供指导,更不应干涉,提倡培养儿童创造性的智能[4]。卢梭、德国柯思修泰纳和齐赛尔提倡让儿童在优美的环境中反对临摹。视觉艺术是一种语言;艺术不以一条准则、一门学科、一些抽象的技巧,或被视为其他任何关注技巧本身的方式教幼儿。在瑞吉欧艾米利亚学前学校,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对于还没有具备正式书写和阅读能力的幼儿,使用视觉和图像语言表达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是很容易的,但这并不表示在幼儿使用工具、材料和图像、视觉表现方式时不给予任何指导。

秦秋萍在《自然发展视域下的学前美术教学探索》中认为,在开始画画前,交流他们真实看到的事物,交流他们的想法和观察的早期经验,能为孩子的绘画和创造带来一定的好处[5]。儿童的作品被谨慎地储存和展示,让幼儿们感受到成人对其作品的重视,激励幼儿更投入和认真地进行创作。加登纳认为,那些已经掌握了符号系统而又能不受其束缚的人,易于获得最新鲜的概念,最原初的行动和最独特的情感组合。幼儿园应任凭儿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画画,而不是过早地教导儿童线和形的画法。

2.我国的教学方法

朱家雄和孔起英认为,学前儿童素质教育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和欣赏开展。通过欣赏培养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力,通过绘画、手工培养审美创造能力,通过绘画、手工和欣赏培养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在情感方面的教育,孔起英指出应通过儿童素质教育对幼儿进行审美情感教育,重视儿童审美经验的积累,她认为技能与创造性的发展不矛盾,技能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在个性方面的教育,刘志红、李连春和高明认为,学前儿童教育活动应从儿童个性心理发展特点入手实施儿童素质教育,根据儿童个性发展特点因势利导,创造有利于儿童个性发展的环境。

(四)自然主义学前儿童素质教育观的教学方法

1.重视儿童的自我发展

杨佳在《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中提出,自然主义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即是心理胚胎的发展、肉体化的过程、潜在生命力的分化和吸收性心理的作用[6]。自然主义的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成了批判当时成人中心的教育观、号召重视自我发展的基础。

朱远来在《新疆哈萨克族现代教育发展研究》中认为,成人对待儿童的态度是说教的、灌输的和干预的,成人在爱护孩子、帮助孩子、教育孩子的外衣下隐藏着一种关于孩子的观点,即认为孩子是无知无能的,必须由自己向幼儿进行教导,让幼儿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7]。正是当时这种轻视幼儿能力、否定幼儿能力的观点,导致成人把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幼儿,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幼儿、用成人的尺度评价幼儿,相应地,这种成人中心的教育观使幼儿的正常发展受到压抑和歪曲,妨碍儿童内在生命的发展和内在生命力的展现。

2.適应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阶段性

顾彬彬在《教育学视域下的现代童年问题研究》中指出:自然主义认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敏感期,即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幼儿有某种心理倾向性,从而使儿童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刻对一定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性和兴趣,并能有效地认识事物和掌握活动,而过了这一时期上述情况便会消失而且不再出现[8]。自然主义对敏感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指出了一些心理现象发展的敏感期。

3.重视儿童的活动

向海英在《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中认为,自然主义强调儿童心理发展是天赋能力的自然表现,而天赋能力又是如何得以表现的呢?自然主义认为天赋能力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由此,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9]。

张晗在《学前儿童素质教育与自然主义教育的和合》中指出,自然主义所谓的工作是儿童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在自然主义所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的活动[10]。在她看来,通过活动,儿童的生命力得到表现,同时儿童的心理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篇2

关键词:幼儿体育;呼啦圈活动;寓教于乐;对策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寓教于乐逐渐成为幼儿教育的核心思想,促使儿童在游戏中积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身体得到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呼啦圈活动作为一项趣味性活动,是实现寓教于乐的有效方式。因此,加强呼啦圈活动寓教于乐功能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呼啦圈作用

呼啦圈活动作为一种体育锻炼形式,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使用范围较广,经常参加呼啦圈运动,能够保持良好的身形,尤其能锻炼腰腹部位,不仅如此,呼啦圈是由塑料和橡胶制作而成的,其规格等方面存在差异,能够适应各个年龄段,使用者可以灵活调整其大小等,促使其符合儿童需求,能够发挥其趣味性,玩法较多,在培养儿童灵活、协调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够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因此,将呼啦圈运用到体育锻炼中十分重要。

二、呼啦圈活动寓教于乐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

1.设置相关情境,激发儿童的体育兴趣

呼啦圈作为一种可变性体育器械,能够帮助教师设置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的体育兴趣。体育常规指令受到军队的影响,具有严谨性,儿童身心尚处于发育阶段,难以接受体育指令,长此以往,儿童会丧失体育锻炼的兴趣。呼啦圈能够发挥其多变性,为儿童构建轻松、活泼的环境,激发儿童兴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前帮助儿童做好准备,佩戴老鼠头饰,并在操场上设置独木桥、山洞等道具,引导儿童到操场玩一玩。教师可以边引入边描述,与儿童手拿呼啦圈走独木桥、过山洞等,儿童再与教师共同扮演小老鼠角色,增加趣味性,使儿童进入情境中。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效突破了传统指令性体育活动的弊端,还能够有效激发儿童兴趣,调动儿童积极性,从而促进儿童快乐地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2.给予适当引导,培养合作精神

幼儿教学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还需要兼顾儿童能力及良好品质的培养,实现“教书”和“育人”目标。呼啦圈玩法很多,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一物多玩,以不同形式,增加新鲜感,以此来吸引儿童主动参与,教师在游戏中给予儿童正确引导,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质。

例如,针对小班儿童,教师可以要求儿童将呼啦圈当作小汽车玩一玩,或者放在地上跳一跳,而中班儿童年龄相对较大,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提升,教师可以尝试多种玩法,例如,旋转呼啦圈、双脚跳及套圈等;而针对大班儿童,可以与其他儿童一起做游戏。如,教师示范几个动作,并引导儿童与其他儿童创新动作,培养儿童的发散性思维。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深度挖掘儿童的创造潜力,还能够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

3.丰富游戏形式,培养遵纪品质

相关研究表明,游戏行为与儿童达到的最高创造水平相接近,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儿童能够将自己置身于其中,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游戏主题、角色等,为儿童发挥创造力提供机会,与此同时,在游戏中,儿童能够控制自己的言行,以此来符合游戏规则,从而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

例如,“青蛙跳跳”这一游戏,教师可以讲述一段关于青蛙的故事,并让儿童扮演成青蛙的样子,在操场上安排起跑线,每隔一米放置一个呼啦圈,引导儿童先从简单的双脚跳开始,在熟悉之后,增加难度,如:单、双脚跳等。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为儿童提供多样化游戏类型,还能够培养儿童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除了上述方式和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将呼啦圈活动与其他民间游戏有机结合,例如:跳绳、皮筋等,增加呼啦圈活动的趣味性,让儿童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成长。由于民间游戏取材于生活,教师和儿童都熟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材料优点,结合儿童实际发展需求进行灵活调整,带动儿童情绪,赋予体育活动更多的魅力,从而提升儿童体育技能。

根据上文所述,呼啦圈活动作为幼儿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形式,在激发儿童兴趣、培养儿童创造力等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儿童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儿童实际情况,如:年龄、心理等,丰富游戏形式,调动儿童思维,实现寓教于乐目标,促使儿童真正喜爱体育锻炼,从而推动儿童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篇3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而体育活动是儿童自身的本能。儿童的学龄前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的部分,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儿童的学前教育已经受到广大社会人士的高度重视。曾有相关研究表明,儿童学龄前的行为习惯和体质状况直接影响了未来的发展。所以在儿童的学前教育中,应该给予体育教育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在学前儿童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教育活动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学前教育直接与我国发展趋势的人口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笔者就学前体育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做一些浅显的分析,并在实施方面给与笔者自身的一些建议。

 

一、学前体育的含义和作用

 

学前教育指的是学龄前儿童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儿童在学前时期所接受的教育直接影响了儿童未来自身的发展,而儿童中部分存在这许多问题,比如说儿童自身的体质不够好,生长发育的情况不达标等,并且儿童自身的能力尚未开发和培养,从而导致了儿童自身的协调性不好,速度和耐力不高等等。而学前体育教育是针对儿童这一系列的问题而从事的行为活动。学前体育能够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儿童的呼吸机能和内部机能的发展,改善儿童的身体素质。儿童的生长发育是自身的机体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同意的一个重要的过程。而学前教育就是在激发这一过程的重要方法之一,让儿童进行学前体育能够更有效的锻炼学生内部机能的发育,还能够提高儿童自身的协调性、速度和耐力等,所以实施学前体育是目前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中之重的问题。

 

二、学前体育的重要性

 

1、从社会角度分析

 

在当下的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的学前教育。自从1990年开始,国家颁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三部重要文件,文件中明确对儿童学前体育有着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而从这三部重要文件中,可以看得出国家和社会对学前体育的重视程度,看出学前教育在教育所占的重要地位。体育是一门增强体质,促使人们身心能够健康发展的学科,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国家颁布的三部重要文件中明确的指出要求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儿童全面素质发展,和谐发展一代新人,并且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带有启蒙意义的教学,而可以细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个领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将健康放在了第一位,体育能够有效的提高身心的健康发育,能够看得出学前体育教育在如今社会和国家心中的地位。

 

2、从儿童年龄分析

 

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年龄大致是在3-6周岁,而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大多具有好动和喜闹的天性,这这一年龄段也是一生中发展运动的关键的时期,所以体育在这个年龄阶段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3-6岁的儿童处于身体高速发育的状态,这个年龄阶段的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活泼好动的,这是儿童的天性,也是身体发育过程中的客观需求,所以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不能够抑制儿童的天性,压制儿童的发展,还应当支持和帮助儿童进行相关活动,而体育教育就是帮助儿童更好的宣泄天性的教育方式,幼儿教师应当因势利导,帮助孩子释放天性的同时学习,在玩耍中成长。儿童只有在玩耍中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能力,比如说,儿童在幼儿教师的组织下进行赛跑活动的时候,能够帮助儿童在奔跑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自身的协调性,还能提高自身的速度和耐力;儿童在教师的组织下跳绳,不仅能够培养儿童的反应能力和协调性,还能够促进儿童体格和骨骼的发育。由此可以看的出在学前教育中,体育不仅能够提高儿童自身的能力,还能够帮助促进儿童的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实施学前体育教育的方案

 

1、培养儿童对体育的热情

 

在实施学前体育教育之前,必须首先培养儿童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只有让儿童在从事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并从心底中接受体育,而培养儿童对体育的热情能够从体育的自由方面来入手,儿童天性活泼好动,不喜欢受到约束,所以在幼儿教师对儿童进行体育教育的时候要注重不要抑制儿童的天性并提倡儿童自主进行体育行为,鼓励儿童释放天性;同时也可以从儿童对体育的好奇心入手来培养儿童对体育的热情,比如说跳绳、乒乓球和拍皮球等项目,利用儿童对体育的未知激发儿童内心的好奇,从而培养儿童对体育的热情。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为了更好的能够实施学前体育的教学首先需要培养出儿童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

 

2、劳逸结合,促进学习和身体的发展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并且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向往自由,所以必须要充分利用到这一特点来实施学前体育教学。儿童在室内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抑制不住自己的天性,导致儿童上课分神不专心,所以为了儿童能够更好的接受知识的洗礼,将体育教育充分的利用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劳逸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的效率,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实施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鼓励儿童释放天性,通过大幅度的运动,能够保证儿童更好的睡眠质量,从而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更好的接纳知识。劳逸结合能够帮助促进儿童学习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学前体育教育既能够帮助儿童开发和培养自身的能力,还能够促进儿童的学习成绩。

 

在儿童学前教育不断被大众关注和重视的今天,实施学前体育教学来帮助儿童能够更好的发展迫在眉睫,是每一个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手中的重中之重的问题。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全面素质;教育改革

幼儿教育是人类的启蒙教育,我国的幼儿教育强调的是智力的启蒙和开发,往往忽视了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必须充分调动幼儿的潜能,发挥其特有的天性,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因此要在幼儿园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能力。

一、注重幼儿教师素质的培养

要想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水平,首先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幼儿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自主能力以及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要提高幼儿教师的全面素质,必须对幼儿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思想、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是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拓宽。为了切实地使幼儿教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强专业的更新教育、补偿教育和提高教育。

也应该改变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使幼儿教师具有大教育观念。大教育观念强调儿童要依赖的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家庭和社会是幼儿生活的主要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极大。幼儿园是启蒙教育的基础,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构建的发端,幼儿教育不以书本为基础,教育本身所面临的就是家庭生活和社会环境。教师要在日常学习中指导儿童认识生活和感受生活,最终感恩生活,通过面向社会的开放式教育培养儿童的感情,开发其非智力因素。

将幼儿放在家庭社会所构成的大环境、大体系中,可以使幼儿园和这两者产生交换和融合,更加促进幼儿的成长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加强幼儿本身的素质培养

加强幼儿自身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提高其综合素质要求幼儿教师善于发现儿童的优越点和闪光点,每个幼儿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闪光点并希望得到注意和表扬。孩子进入幼儿园是其接触社会的第一步,教师要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和接受水平,创设符合每个儿童的环境。并且多与家长联系和沟通,共同指导儿童与周围人、事的接触,促进儿童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进步。使得孩子既有基础的文化知识,又有健康的体魄,更有完整高尚的品德情趣。

提高幼儿的自觉性,促使幼儿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每个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在与周围的孩子接触交往中或多或少都会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因而会引发孩子之间的争端。我们的幼儿教育就是从争端下手使孩子自己去思考并解决。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游戏规则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孩子之间的交往提高其自觉性,从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改掉自私自利的毛病。

要尊重幼儿的思想和尊严,幼儿园的孩子本身年龄小,思想并不成熟但是已经具备自尊、自爱的本能。幼儿教师不能高声斥责惩罚学生,教师需要弯下腰轻声指出孩子的错误,这样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更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行及时的、愉快的改正。

三、幼儿的综合素质要全面提高

幼儿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好奇心、观察力、想象力、自主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所谓的好奇心是神圣的,没有好奇心就缺乏求知欲,没有求知欲就很难拥有创新精神,所以说好奇心是发明创造的巨大动力。幼儿教师应该注意保护和拓展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正确对待孩子提出的稀奇问题,从而激发其求知欲。

所谓的观察力就是幼儿认识事物,感知事物的能力,但是幼儿园的孩子所处的阶段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时期,此时孩子的观察力较差,系统性、顺序性差。孩子对于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几乎不触及本质问题,此时需要教师设定观察的任务,教授孩子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认识事物,提高其综合的思维能力。

所谓想象力就是面对事物不同的思想能力,需要教师通过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为其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并引导其独立思考。面对儿童不切实际的天马行空时不能简单地扼杀,而是通过正确的引导给想象插上翅膀。所谓自主能力是儿童健全人格的体现,自主活动对儿童的学习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孩子发展的需要。所谓的自我评价能力就要求儿童正确地评价自身的言行,明确知道自己的优势、劣势,多多肯定幼儿的积极行为,使其接受评价标准,从而如实、客观地了解、评价自己。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J].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10.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篇5

关键词:儿童美术;美术素质;教育

一、儿童角度的审美与美术素质的体现

儿童美术教学是培养儿童美术素质的基本过程之一,是美育中的重要环节。当今,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通过美术教育开发儿童大脑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儿童的灵感和想象,使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促进与发展。同时,培养儿童追求美、创造美的良好素质,形成从整体到局部、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通过美术教育,使儿童在精神上得到愉悦、舒适,有一个宽广的眼界,激发儿童艺术灵感,培养儿童美术素质。

美术素质的培养需要审美的条件,审美的前提是感知觉的产生,这就需要我们将美术素质的培养和知觉做出对比。人们观察事物或欣赏一件艺术品时,知觉使我们会不自觉地进入再现的内容。而儿童由于平时对客观事物的好奇较多,更容易产生审美的活动,激发艺术灵感。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对儿童表现出的审美要做出肯定评价,积极指导,使儿童这种无意识的艺术灵感得到升华,形成一种美术素养。

二、美术素质的培养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1.儿童的美术素质的培养要围绕儿童提高美术兴趣的方式

在儿童的世界里,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儿童眼中的世界与成人有着极大的区别,儿童认知世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没有受角度、类别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他们的绘画有着随心所欲、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自由。

如果一些教师和家长用比例、透视、明暗调子等技法去苛求儿童,根据成人理解的方法对儿童进行教学,这种教育方式在教育者看来内容丰富,对接受者却无法消化,同时扼杀了他们的个性,无法发掘其内心的艺术感觉。长此以往儿童的脑海中就不再呈现创造性与艺术感觉,随之美术素质无从谈起,对儿童美术素质的培养无法展开。

2.儿童在艺术活动中有几种主要表现形式

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儿童的心理特征。首先,自由的想象力。本质上讲,就是把通过感知到的事物或大脑中储存的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形成新的意象的过程。这种自由的想象力则是来自儿童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正是对未知世界的探求,把内心的幻想与多姿多彩的外界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体现出儿童的个性、人格,也体现出儿童的创造性心理表现。其次,特殊的形式感。儿童表达艺术的最好方式是那种纯朴的、未被雕琢的特殊的形式感。儿童在作画的过程中是自由的,凭着直觉和想象力,他们的思维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不能根据成人的理解去对儿童进行教学,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发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注重对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

3.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活动中的特性

培养儿童美术素质的前提我认为,在培养儿童美术素质的前提下应该制定儿童美术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首先,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儿童自由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形式感受到严重影响,无形中抑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儿童独特的形式美感在画面里也会消失。其次,积极引导儿童亲身体验和感受形象世界,让儿童走进自然,从周围环境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想象力。最后,在美术教学中,多采用艺术欣赏的活动课,让儿童接触大量优秀作品,从而提高儿童的感受美、把握美的事物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美术素质。

三、对儿童美术素质的培养给以启发和引导

1.通过提高教师美术素质来促进儿童美术素质培养

美术素质是多元化的,不同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艺术气质。对于美术素质的培养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意识到艺术过程的体验比结果更为重要,教师通过丰富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富有感染力的行为动作为儿童展现他们眼中的世界,激发儿童的感情,有助于儿童准确地认知世界。

2.通过提高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儿童美术素质培养

儿童美术教师要树立创新价值取向,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质量观。教师要意识到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丰富儿童的美术实践经验,建立初步的美术素养和审美意识,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儿童的创作愿望,正确评价儿童的自由表现,尊重儿童富有个性的创造行为,保护儿童的创造力。

3.通过激发儿童个体的特点来提高美术素质的培养

在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过程中,要提倡画面造型独特、色彩波澜,应当尊重儿童自身特点完成辅导教学。可以在顺应儿童自然发展的前提下加以启发和引导,更多地使用游戏式的方法完成教学,培养他们有兴趣、有创造、有感情的创作冲动,保持大脑创造性思维的正常发展,从而提高儿童美术素质。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篇6

早期教育的方案及实施

以鲍秀兰主编的《塑造0~3岁人生良好开端》、刘湘云主编《儿童保健学》、李荣萍等主编《0~3岁儿童早期发展工作指导手册》为教材,编写适合各年龄的婴儿早期教育方案,并教育和训练父母来实施干预措施。早期教育组于42d开始至6月龄阶段每月来医院儿保科接受一次医生跟踪检查,进行生长发育评估。

根据小儿不同年龄神经心理发育及体格发育规律,结合生长发育评估情况,由医生制定严格的个性化训练指导方案,家长以家庭为中心,按照医生的指导对小儿进行运动,语言、适应性及社会行为能力等方面的训练,采用评估-指导-发展-再评估的不断循环模式,动态监测小儿生长发育。对照组则定期儿保门诊健康体检,两组婴儿均在6个月时进行气质测评调查。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对200例6个月婴儿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对不同气质影响因素的分布进行统计,气质维度测量值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t检验和F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气质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200例婴儿当中,性别、孕期、产式、生产年龄、学历和家庭收入在不同气质类型中的分布情况见表1,在这些因素对气质类型的χ2检验中,除学历和家庭收入外,其它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可以排除婴儿性别、孕期、产式、生产年龄等可能产生的混杂效应。学历和家庭月收入对婴儿气质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母亲学历高和家庭收入高都对婴儿气质类型影响是偏向易养型,母亲学历低和家庭收入中等偏下对婴儿气质类型的影响是偏难养型。考虑到低学历的比例为16.5%,中等以下收入的比例为5.5%,比例都较低,也可以在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影响分析中忽略这两者的影响。

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类型的影响

200例婴儿中,有56例为易养型,65例为中间偏易养型,19例为中间偏难养型,36例为难养型,24例为发动缓慢型。将易养型、中间偏易养型合并为容易型,将后三者合并为困难型,早期教育组婴儿容易型占44.0%,困难型占6.0%,对照组婴儿容易型占16.5%,困难型占33.5%。不同气质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早期教育组婴儿气质类型更偏近于容易型,婴儿偏近容易型气质的可能性是对照婴儿的14.889倍。见表2.

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维度的影响在200例婴儿当中,男婴111例,女婴89例,男婴中参加早期教育的63例,没有参加的48例。女婴中参加早期教育的37例,没有参加的52例。参加早期教育的婴儿活动水平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性、注意力分散、反应阀方面,均是对照组婴儿得分高于早教组婴儿,其中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和反应阀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童在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和反应阀等五项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童在活动水平、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等五项维度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儿童气质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在诸多家庭环境因素中,母亲学历低和家庭收入低等均对婴儿气质类型有一定影响,使偏难养型比例增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母亲自身文化程度低,所掌握的育儿知识不全面及养育水平较低,给婴儿提供适宜的教育机会及丰富的干预刺激少等所致。这也提示,各种家庭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到婴儿的气质类型。家庭是儿童生存的基本环境,尤其在儿童早期,家庭几乎是儿童发展的全部。气质是由遗传基因与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该结论有助于指导父母了解气质的影响因素,改善和消除不良影响,根据子女的气质特性采用相应的抚养策略,从而增强婴儿和父母之间的适应性,促进婴儿早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对家长进行有效的科学育儿知识的健康教育,指导家长对婴儿提供适宜的抚育环境和教育方法,对婴儿的早期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早期教育对婴儿气质的影响

本组资料研究分析,在两组婴儿中,早期教育组的婴儿气质类型中难养型气质比对照组的婴儿发生率低,气质类型更偏向于易养型。两组婴儿在气质类型和气质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尤其在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和反应阈等五项维度上,早期教育组得分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更趋向于适中。因此,早期教育可影响婴儿气质的发展。

早期教育促进婴儿气质发展

儿童气质会影响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它是个性发展的基础,是行为表现的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密切相关。0~3岁是婴幼儿生存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脑重量增加,神经回路形成丰富,可塑性最强[3]。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篇7

关键词“虐童”幼儿教师师德师风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1幼儿教师“虐童”事件频繁发生的原因

1.1部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较弱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天真、幼稚、可塑性极大的幼儿,幼儿每天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与教师朝夕相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反映出幼儿教师的工作状态,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在浙江温岭幼儿教师“虐童”事件中,涉事教师颜某把对生活不满、感情失意的不良情绪发泄在幼儿身上,认为“虐童”是一件好玩的事。我们痛心于幼儿教师的失德,但是回顾以往触目惊心的“虐童”事件,我们发现家长、领导和同事对“虐童”幼儿教师评价较好的不在少数,她们大多数没有主观上的恶意意图,但在实际活动上却实施了“虐童”行为。这说明部分幼儿教师存在心理素质差、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较弱、易冲动、缺乏基本的正确行为引导能力等心理问题,导致她们不能正确看待幼儿好动、“不听招呼”等现象而做出过激行为。

然而,影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作压力、社会地位、个人因素等。据报道,西安早慧幼儿园一名幼儿教师用钢锯锯破幼儿手腕,原因是孩子在体操比赛彩排中不认真,该教师担心排练不好会影响比赛成绩;山西太原蓝天蒙台梭利幼儿园的一名5岁女童因不会算术题,被幼儿老师狂扇70多个耳光……综观这些“虐童”事件,幼儿教师之所以有这些过激行为,很重要的原因是担心幼儿的表现和发展水平没有达到其预定“要求”,进而影响其工作的最终考核成绩。其次,幼儿教师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偏低、待遇偏差,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有人把幼儿教师看成是“底层”职业,对幼儿教师缺乏必要的尊重。尤其是在民办幼儿园,幼儿教师的工资普遍偏低,各方面的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普遍存在,致使部分幼儿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和个人成就感不足,容易产生失望、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部分教师无法正确对待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将受挫的压力感带入教室,把不良情绪发泄在幼儿身上。因此,幼儿教师如果无法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无法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极容易发生虐待儿童事件。

1.2幼儿教师资格准入推行力度不够,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教师资格证是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为了保障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必要手段,是衡量教师的知识水平、教育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教育质量关乎着我国下一代国民素质的综合水平。

在多种影响幼儿教育质量的因素中,幼教师资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是保障幼教师资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继浙江省温岭幼儿教师“虐童”事件以后,有人调查并公布了一组数据:浙江省约有四成(合计四万人左右)幼儿教师没有获取幼儿教师资格证。山东省约53%的幼儿教师没有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17%的幼儿园园长没有取得园长任职资格证。从当前各地学前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幼儿教育的半壁江山由大批“无证上岗”的幼儿老师支撑起来。并不是说拿得到幼儿教师资格证,就能成为一名好老师,但教师资格证却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有了这个证书才说明教师曾经受过专业的训练,熟悉并明确儿童的权利、儿童的心理以及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等,才具备做一名幼儿教师的职业素质。

大量幼儿教师缺乏教师资格证,有一定的社会背景。近几年来国家重视发展幼儿教育,将幼儿教育逐渐推向市场,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民办幼儿园。由于社会需求量大,幼教师资相对紧缺,大多数幼儿园在招聘、录取幼儿教师的时候不得不将条件降低,只要有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愿望,会唱会跳,就能到幼儿园工作,没有更多的要求。这就导致民办幼儿园涌现出了一批没有教师资质的幼儿教师,而近年来新闻报道的“虐童”事件也多发生在民办幼儿园,说明现在幼儿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定推行还比较疲软,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2进一步加强幼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

2.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以一颗“妈妈”的心来关心、爱护儿童

儿童观是指看待和对待儿童的态度和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特性、权利和地位,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儿童观是幼儿教师开展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指导和支配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内驱力。因此,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决定着幼儿教师保教活动的态度、方法和对教学内容的选取。近段时间,频繁发生的幼儿教师“虐童”事件,皆源自部分幼儿教师对儿童持有错误的看法,认为儿童没有自己的想法,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从而做出了伤害儿童身心的行为。要防止各种“虐童”行为的再次发生或避免各种“以虐童为乐”思想的死灰复燃,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切实做到关心、爱护儿童。

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幼儿是天真可爱的,他们在人格上与成人是平等的,要充分尊重、爱护儿童的生命,科学、民主地对待每一位孩子,不歧视、不虐待、不伤害孩子,以一颗“母亲”的心来关心、爱护儿童,促进其健康成长。

2.2尊重幼儿教师、提高其待遇,为她们的专业化成长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要改善目前幼儿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师德师风素质下滑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要解决好幼儿教师的编制待遇问题,逐步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水平、社会地位,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充实幼儿教师队伍,逐步减少无证上岗幼儿教师的比例。同时,作为幼儿家长,对幼儿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放弃社会化的“潜规则”,相信幼儿老师能一视同仁地对待自家孩子。我们相信随着幼儿教师从教环境的净化,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师风会逐步提升起来的。

2.3幼儿教师自身在思想上要重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个人修养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篇8

关键词:儿童文学;审美技能;关联特性;培养措施

儿童群体普遍保留较为强烈的猎奇心态,如若教师在文学教育过程中,能够借助各类技术辅助设施,为他们创设意想不到的情感意境,涉及作品主人公探险精神、失败成功境遇、嬉戏娱乐氛围就会被深刻细致地感知体验,避免儿童在课堂之上重复产生不必要的疲倦懈怠反应。尤其是保留滑稽幽默风格的文学作品,普遍获得儿童青睐。如《皇帝的新装》中集中反映的是对统治者愚蠢行径的批判理念,在直接性矛盾冲突场景作用下,即便是智力水平较低的儿童,也能够获得审美心理需求上的适当满足成就,令他们逐渐建立起稳固的自信心,可以在今后日渐激烈的学习竞争中愈挫愈勇。

一、开展儿童文学审美技能培养工作的必要性论述

(一)迎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规则的必要途径

所谓儿童文学,实质上就是凭借作品独特的文学价值,令儿童逐渐自觉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指导媒介。如今儿童文学已经在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占据8成以上的比例空间,可以说已经转化为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补充营养品,关于其在现代素质化教育中的价值地位也得到更多人员的认可。实际上,儿童文学总是悄无声息地陪伴青少年成长,作为合格的家长和教师,应该努力为他们创设和谐温暖的阅读情境。

(二)有利于更好地贯彻现代社会和谐文化体系构建指标

想要切实地推动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革新发展进程,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创建文学艺术专业化工作团队,尽量在合理时间范围内培养出心系祖国人民、艺术道德素质同步修缮的人才。归根结底,儿童文学集中映射出现实生活中自然、历史、地理等科学知识,以及社会成员生存竞争理念,旨在激活儿童对复杂世界的体验欲望,能够在任何状况之下维持个人的标准道德底线。儿童本身猎奇心理和接受能力强,希望透过不同路径观察掌握世界,相比之下,儿童文学便利用更加美丽纯真的语言吸纳该类特殊群体的注意力,确保他们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快速抵达不同遥远国度。

二、新时代下提升儿童文学审美技能的全新指导策略内容解析

如今人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大幅度提升,许多家长都鼓励孩子多看书,但是往往不能给予正确的引导,严重情况下会激发儿童强烈的逆反心理。虽然目前各类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生活在长辈们的溺爱庇护环境之下,身心难免空虚,主观上还是希望读好的文学作品,令个人情感获得有机升华成就的。因此,笔者便决定联合个人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日后我国儿童文学教育和审美能力综合化培养策略解析,至于细化内容将主要如下所示:

(一)学校方面

1.鼓励教师参加各项专业培训活动,改善个人审美教育质量

儿童审美意识的激活改善,需要教师在专业教育上提供大力支持,如若教师自身审美概念机理紊乱,就必然会令教学措施出现诸多漏洞,影响学生身心健全化发展结果。具体来讲,就是要求教师利用闲暇时间利用图书馆或网络途径,阅读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再就是多和儿童进行心灵情感交流,确保日后审美教学语言的幽默、生动、科学性得以系统化舒展,为今后儿童标准情感、价值观体系构建,提供保障。

2.制定妥善的儿童文学审美培养方案

利用语文课堂教育主流途径进行儿童文学审美知识全面化灌输儿童获取任何知识都离不开课堂,为了令他们审美潜能发挥到极致,教师就必须时刻依照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征,进行专业化儿童文学审美教育内容分层次的传授,必要情况下直接开设法制课程,透过不同实践训练进行审美教育最新知识渗透,令小学生审美意识获得本质性的改变。

另外,有必要在学校楼道、教室橱窗之上进行审美教育宣传,定期组织儿童参与儿歌、绘画等文艺竞赛活动,令其自然地认定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再就是设置审美专栏,将学生集中关注的基础性审美常识记录表现出来,为今后师生文学阅读审美心得交流提供更多空间。

(二)家庭方面

家长实际上就是儿童审美教育的启蒙导师,孩子自身行为、性格等大部分都是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衍生的,虽然目前许多家长都十分关注孩子素质教育,但基本上都是将注意力锁定在智力开发层面上。同时,因为社会经济竞争和家庭生活压力骤然提升,大多数家庭中的父亲都日夜在外奔波,因此儿童审美启蒙教育的职责便落在母亲身上,他们传统教育理念和指导模式等,都会对孩子审美素质造成决定性作用。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在现代社会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地位是无法被超越的,因此父亲的审美意识培养和提升也不可小觑,就是说他们应该在百忙之中抽空关心孩子,避免其因为缺乏父爱而导致严重的心理缺陷。

三、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工作,是一类极为深刻的历史使命,不管是作为家长或是教师,都应该真正地用心和儿童交流,掌握其内心真正审美需求。同时,创造和谐的交流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各类实践竞赛活动,建立起应有的自信心。长此以往,为他们为今后各类学习和生活工作挑战系统化应对,提供较为稳固的支撑引导途径。

参考文献:

[1]孙建国.儿童文学视野下小学语文中的儿童哲学教育[J].教育导刊,2011,12(03):120-125.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篇9

关键词:幼儿园童话剧表演指导方法

幼儿园是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对于幼儿未来语言表达能力有直接影响,通过幼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助于更加充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幼儿园童话剧表演指导方法,是当前幼儿园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童话剧表演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能够全身心参与其中,实现语言学习的多元化,为后续语言能力培养奠定良好基础。由此看来,加强对幼儿园童话剧表演的指导方法研究十分有必要。

一、创设童话剧环境

幼儿园是学习兴趣培养的基础阶段,对于幼儿未来发展有深远影响,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容易受外界客观因素影响,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十分有必要[1]。就营造学习氛围而言,创造童话剧的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内心展现自我、表演的欲望,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幼儿园的幼儿视觉神经较为敏感,通过童话剧表演形式能够在视觉方面激发幼儿参与兴趣,为幼儿构建一个童话般美好的世界,幼儿能够同自己喜欢的动漫角色亲密接触,自由表演,使想象力飞跃。由此,可以通过提供童话书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升阅读能力。教师可以为其提供画纸和画笔,学生将自己想象出来的画面描绘出来,并将其作为班级壁纸,达到一种良好的视觉效果。此外,幼儿园在创设童话剧环境中,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加大对教学设施的投入,更好地为幼儿营造童话剧氛围。

二、搭建童话剧舞台

创造童话剧环境后,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搭建童话剧舞台,就是让幼儿更加切身地进行语言表达,在舞台上更加充分地展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舞台剧目表演,选择幼儿熟知并且喜爱的故事情节,幼儿可以通过自由发挥表达对故事的理解,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2]。在童话剧表演中,一定程度上能够加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以及幼儿之间沟通和交流,营造更加和谐的语言学习氛围。

童话剧表演,首先需要搭建相应的舞台,准备道具,通过更加绚丽多彩的舞台道具营造舞台环境,在充分吸引幼儿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激发幼儿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提升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舞台上,幼儿即是舞台的中心,由幼儿自己塑造的各种形形动漫形象,能够大大满足幼儿的表现欲望,提升表现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舞台是一种另类的幼儿教学课堂,能够让语言学习变得更为生动形象,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有更为深远的影响。

三、举办童话剧文艺演出

幼儿园童话剧表演中,教师首先应明晰自身的引导作用,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因此一些事务的组织和安排,均需要教师亲自操作。教师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为幼儿们提供更加充分的童话剧表演,设计表演形式,并教会幼儿如何表演人物形象,在表演的同时展现自我价值,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童话剧表演所选取的故事内容,可以由孩子们自己进行挑选,讲述自己喜欢的故事,由教师在其中筛选教学意义更为突出的故事内容,加以改编,作为幼儿表演的素材[3]。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为幼儿播放,提高幼儿对舞台表演的理解力和兴趣。最后,将幼儿分组,由教师进行指导和训练,排练相应表演节目,以比赛形式激发幼儿参与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其中。这种童话剧表演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促使幼儿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的说来,幼儿园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对于幼儿未来成长有较为深远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在幼儿园开展童话剧表演,这种指导方法更具教育意义,在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推动幼儿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这对于幼儿阶段的心智启迪有重要作用。从幼儿园童话剧表演的指导方法研究中能够看出,教学活动首先应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以此为前提,才能保障后续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娴静.排排剧学英语――浅谈小学高年级英语童话剧表演教学的体会[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44-145.

儿童素质教育指导篇10

【关键词】师范生;图书馆;儿童文学;阅读

1前言

在新形势下由于受教育资源配置的制约,绝大多数师范类高校还没有独立地开设儿童文学专业课程,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儿童文学却又是构成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为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种理论与实践的尴尬对峙。新时期在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儿童文学的阅读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提升儿童阅读整体素养的要求下,师范类高校读者群的儿童文学教育素养的研究就成了不得不关注的一个环节,本文在此进行探讨。

2新时期师范生阅读馆藏经典儿童文学角色担当素养现状

调查研究采用《师范类高校图书馆馆藏经典儿童文学图书书目阅读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针对文学教育类师范生,以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2013级、2014级、2015级、2016级在校学生为例。问卷设计在现有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纸质馆藏儿童文学图书的基础上,以儿童文学发展史的大致脉络罗列出公认的中外儿童文学经典书目,进行抽样调查。问卷共发放1000份,其中2016级发放100份,2015级发放200份,2014级发放300份,2013级发放400份。重点调查对象是大三、大四年级读者。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文学教育类师范生在经典儿童文学书目阅读上存在以下情况:(1)读者们儿童文学的阅读素养与成长环境有关当下在读文学教育类师范生读者群其整体的儿童文学素养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提升,其中年级低的读者其阅读过的儿童文学的书目数量更乐观,其家或就读的中小学坐落在城市则更明显些。年级越低的文学教育师范生因其与中小学衔接较紧,其阅读馆藏儿童经典书目的热情远大于年级高的读者。(2)读者对阅读学校图书馆馆藏的儿童文学图书整体缺乏热情调查显示在校文学教育师范生除了汉语言文学(师范生)之外,其他80%以上的读者基本上不涉猎图书馆馆藏的儿童文学作品,大都认为此类图书不适合他们的审美,内容太浅等。在少数阅读图书馆馆藏儿童文学图书的读者中,还出现了性别差,其中女性读者远远高于男性。男性读者则更多愿意读网屏,极少关顾图书馆。(3)读者阅读学校图书馆馆藏的儿童文学图书偶遇成分较多调查显示读者对学校图书馆馆藏的儿童文学类图书表示不太满意,认为馆藏的儿童文学类图书不仅种类少,而且新生代作家的作品收录也少,认为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节奏。因儿童文学类图书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在在高校图书馆内大都或按年代、或按国籍、或按体裁杂糅到了别处,在图书馆内没有醒目的位置,大都不好找。为此读者极少会单独涉猎儿童文学图书,阅读儿童文学类的图书也就变成了读者们的偶遇。(4)读者多喜好阅读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调查显示在对学校图书馆所接触到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评价上,48%的读者认为外国的作品不错,中国的作品稍差一点,32%的读者认为都很吸引人,中国的作品不错,外国的作品稍差一点,20%的读者认为中国的作品不错,外国的作品稍差一点。总体上读者们多喜好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5)在校文学教育师范生的儿童文学阅读欠缺指导在对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认识调查上,读者大都了解的是近代的儿童文学作家,如:杨红樱、王一梅、沈石溪等。外国的则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作家,如:安徒生、格林兄弟等。至于像叶圣陶、冰心、任溶溶等早期的中国儿童文学家,则表示不太清楚,个别的则表示有些印象。在调查阅读馆藏的中外著名儿童文学作品书目情况上,结果显示读者们整体上阅读外国的作品相对较多一些,其中《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位居榜首。但这些却是读者以前阅读的成果,在学校图书馆馆藏之中则并没有再涉猎。至于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能不能起作用,高达70%以上的读者则表示没想过。在学习、教育实践过程中是否借助过儿童文学的作用,90%的读者则表示没试过。(6)读者们的儿童文学阅读基本素养欠缺在调查儿童文学相关专业概念时,如儿童文学的体裁,60%以上的读者无概念,大都认为儿童文学等同于儿时阅读的童话,至于其他则没有关注,由于这种错误的认识存在,读者们大都都没有儿童文学图书阅读必要性的概念。

3师范类高校图书馆应对方法策略之我见

3.1百变思为先

要有有意识地改变新时期文学教育类师范生读者群的儿童文学理念。高校图书馆可以针对性地增设儿童文学阅读指导兴趣学修讲座,帮助文学教育类师范生认识儿童文学对儿童成长的帮助和重要性,了解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密切联系。从思想上有意识地改变文学教育类师范生读者群的儿童文学理念。

3.2阅读读为主

扩大新时期文学教育类师范生读者群的量大面广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高校图书馆在馆藏资源上应相应地扩充儿童文学类图书的种类、数量等,尽可能地改变儿童文学图书的排架格局,及时推介儿童文学新书,引领读者关注最新的儿童文学动态等,力求读者有儿童书目可读,好找。为文学教育类师范生读者群阅读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提供可行性。

3.3指导导为辅

加强儿童文学经典阅读书目的指导。师范类高校图书馆在丰富自身馆藏儿童书目资源的基础上,还应力求加强对文学教育类师范生的儿童经典阅读书目的指导。但这种指导应是充分调动读者阅读积极性的基础上,指导读者们阅读经典。为此馆员老师应主动参与馆藏经典儿童阅读书目的指导,营造好的阅读氛围。总之及时了解在校师范生读者群的儿童阅读教育状态是配合整个儿童文学阅读运动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通过此研究,以希能为如何提升读者群儿童文学的素养,为什么提升读者群儿童文学的素养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泉根.王泉根论儿童文学[m].北京:接力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