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剪辑的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1:19

影视剪辑的前景篇1

在影视作品后期,影视剪辑是最终完善作品布局、突出思想内涵、提升艺术表现力、实现优化播序的关键环节。影视作品的剪辑过程,既是一个对原创作品的完善过程,又是一个提升与凝炼的艺术升华过程,它是提高节目质量的重要一步。

1基于艺术视角的剪辑运用

1)剪辑之于艺术内涵的提炼与再现。目前电视节目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不同类型的节目反映不同的主题思想,需要一定的电视风格来烘托主题、深化艺术表现。为此,电视剪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剪辑师要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水平,也要有较深的思想内涵理解力,能够准确把握编导的创作构思,利用剪辑手段,突出编导的创作风格,体现编导的主题情感,反映编导的思想内涵,实现编导的艺术追求。剪辑要基于节目的内容与形式,认真选择剪辑方式来突出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思想,确保剪辑的再创作进一步升华作品表现力,提升作品水平。

2)剪辑之于艺术表现的速度与控制。电视作品的节奏是由电视镜头的长短、场景的组合变换、画面的艺术表现等多元素形成的组合与演进。它与电视画面所表现的事件、情节、人物以及场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强度与速度将直接反映视频画面的表现力。剪辑师的再创作,要基于编导的创作意图、表现手段以及节目的风格类型,在尊重原创格调的基础上,通过剪辑手段,实现对视频画面表现力的烘托与节奏的控制。剪辑师要用剪辑手段表现出情节发展的轻重缓急,表现出作品的起落与收放,呼应出总体的节奏演进与续延控制。剪辑师要认真研究原创作品资料,把握其风格与内涵,用收放自如的节奏来提升作品的表现力。

3)剪辑之于艺术架构的修辑与完善。一个完美的视频作品,要求总体布局完整和谐、头尾相应,段落之间衔接充实、过渡自然。这是后期剪辑工作的重要任务。剪辑师需要根据作品的艺术风格,将初期拍摄的影视资料化零散为齐整、变杂乱为有序,实现影视资料的优化组合;剪辑师既要学会裁减、还要学会缝补,既要避免牵强附会、东拼西凑,也要学会为我所用、粹取精华,尽可能将各种资料合理布局、有序过渡,确保内容流畅而自然,风格和谐而呼应。视频节目具有时间短而容量大的特点,其逻辑性与严密性关系到节目的质量水平,同时也形成对作品优劣的评价视角。剪辑师的重要工作就是将作品逻辑化与层次化,给观众一个顺利自然的逻辑导向,使观众能够轻松理解节目的深层内涵,为此,剪辑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突破传统模式,剪辑出既充满活力又饱含内涵的优秀节目。

2画面处理的“剪”与“换”

1)画面的“剪切”与“续接”。电视节目是通过画面、语言、声音以及动作等多种元素来集中表达思想内涵的,时间短而容量大是电视节目的特点之一,它企图通过视觉、声音等感官刺激给观众以饱和式信息触觉。为此,剪辑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影视画面的丰满而精简、活跃而连贯。要精简就得剪,要连贯还得续。“剪”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是为了凸现节目思想内涵,“续”是一个播序演进的过程,必须确保自然与流畅。这客观上要求在组接转换时,要确保“动”“静”相对应原则。“动接动”原则是指对于动态镜头之间的剪辑与转换,应注意剪辑前与剪辑后镜头的速度和方向接近,使得剪辑表现自然流畅,无视觉落差与心理不适。对于摇摄、位移、推拉以及跟进等运动镜头尤其要注意。”“静接静”原则是指剪辑前与剪辑后画面静止状态要基本保持一致,要避免画面的跳跃与对冲,给观众以应接不暇的感觉,从而引发视觉疲累。“静接静”属于紧凑剪辑,它可以给观众一个思考过程,在人文内涵类视频剪辑中被广泛使用。

2)画面的“转换”与“加工”。画面的“转换”与“加工”是视频剪辑的基本功能。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特别是借助于电脑软件的开发与运用,画面转换的形式将更加丰富多彩,为节目的艺术性与欣赏性提供了更多的选项。“叠化”是视频转换的一种常用方式,是视频切换的一种技巧性转场特技。在两个画面的交替瞬间,两组镜头出现微显性重叠,体现不同段落之间相互关联与自然过渡。对于反映前后段落之间的时间流逝、视觉流动、氛围塑造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扣像技术”是对背景进行处理与更换,实现画面的特技转换,从而实现艺术特效。它是剪辑师的常用技巧,目前在海量的电影、电视、视频游戏处理中被广泛使用,在视频处理中有着非常大的发挥空间;后期合成技术是视频剪辑师的重要工作之一。目前,大多合成工作是基于非线性编辑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完成的。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它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图像效果和视频质量,同时使用起来其简捷灵活。后期剪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整体的画面风格、上色层次与用光效果,最大限度地保证节目的和谐统一。

3我的场景我作主

影视剪辑的前景篇2

关键词:剪辑技巧;影视;风格;节奏

   剪辑的发展源远流长。它由剪接演变而生,从手工操作、机器操作和电脑操作三个历史阶段一路走过,如今已经成为一门深入研究的理论和可操作性极强的艺术。剪辑首先要根据剧本的内容,进而透彻领悟导演的整体创作意图和要求,再以分镜头拍摄的画面和收录的声音为基础,进行蒙太奇形象的再塑造,在保持与剧本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性时,对整个影片进行相应的调整、增删、修饰,使其画面风格与剧本统一,节奏和谐,最后成为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因此剪辑技巧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影视作品的成败。

1 素材的选择

面对大量的画面素材,选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复杂而有意识的取舍过程。在选取中要注意:1、选择的画面要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和思维规律。不同的画面表现影响着人们收视心理,比如一个“推镜头”常会引起观众对推进方向的注意,合适于表现事物的细部特征:如果用一个“拉镜头”来表现就不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了。2、选择和使用的素材,要服务于节目的内容与主题,有利于结构和情节的表现。画面的选择最终的目的在于用动作性强、造型优美的素材画面组接成清晰的电视新闻节目,便于观众理解节目内容与思想。3、选择画面要与电视新闻节目类型相吻合。电视新闻节目时效性强、节奏快,强调真实性与客观性,因此宜于多选择结构稳固、安定的固定画面或镜头,也方便观众在较短时间看清内容:另外多选平拍的画面或镜头,因为平拍的视觉效果与日常人们观察事物的方式相近,从而给人平等、客观、公正而亲切的感觉:要慎用过度的仰拍或俯拍让人产生夸张的视觉心理效果的画面或镜头。

2 统一剪辑风格

  剪辑风格直接反映了后期编辑对导演创作意图的理解程度和对内容与结构的把握是否到位。后期编辑对节目后期剪辑的整体构思是剪辑风格的灵魂和及其重要的环节。后期剪辑能否和前期拍摄的风格统一是影视片成败的关键点,许多影视片的败笔就在于风格没有统一,使得影片本身前后不搭,直接影响观众的欣赏欲望。怎样才能做到统一剪辑风格呢?后期编辑要了解观众的观赏习惯和视觉需求,以及他们的感官刺激与情节欲望,把节目内容和结构做到与其协调一致,正所谓视觉和听觉都得到源源不断的满足,这才是观看一部片子的真谛和影片的价值所在。

首先是“内容的表达”。观众能否看懂一部片子首先取决于画面和镜头的长度。镜头太长的停滞或画面匆忙掠过,都会影响观众的理解和欣赏。

其次是“布局的长度”。画面和镜头的长度的确定是根据根据画面布局的特点来决定的。画面布局包括主体、陪体的位置,画面上的布光特点,主体与陪体的状态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等等。

再次是“景别的长度”。1、画面的长度应该根据景别的不同而有所调整。远景和全景画面和内容较为繁杂,观众不易于立即辨识,镜头要长一些;近景和特写画面简单,观众容易在短时间内看清楚,镜头可以短一点。2、根据熟悉的事物镜头可以短一点;不太熟悉的事物镜头应长一些。3、有字幕的画面,镜头应长一些。

3 协调剪辑节奏

节奏对影视片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人们的感情和心理有直接会受到节奏的影响,因此影视片的艺术感染力亦会因节奏的好坏而直接决定。节奏将丰富多彩的艺术元素有机结合,将影视片的主题、人物、情感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从而激起艺术上的共鸣。节奏的准确与否与影视片的成败息息相关,节奏的流畅和鲜明是影视片的成功因素之一。在影视艺术和创作中,节奏运用的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影视艺术水平和文化品位。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不仅仅是靠剧本和经验就能完成的。要准确把握整体剧情的节奏,准确处理好每一个场景所呈现的节奏,精确每一个画面所占用的时间,调整好某个角色应具备的情绪和心理等。拍摄的场景和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里,确保每一次拍摄的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细节都会处理得当,保持良好而准确的节奏。只有把握住整体的节奏才能确保每一场戏的精彩和细节的完美,才可能达到理想的艺术境界。

节奏还拥有一种非常神奇的能力,就是在剧情的发展中将我们从未曾意识到会有关联的叙事体产生神奇的关联。出乎意料的制造出富有攻击性的形态组合体,很容易令观众产生许多美感,如时空因素的进入。从而而加强了影片的叙事的自然性和震撼性。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节奏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在时空因素的复杂关系中才会看得见它非比寻常的发挥。但整合节奏的难度也在增大,如果处理的不够流畅,节奏就会丧失增加美感的能力。节奏只存活在流动的影像中,但真正的节奏还是需要剪辑人员自己去寻找,就像作家寻找灵感一样,不断的咀嚼影片的内容,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聆听音乐的韵律,分析影像构成等等,用心感受,这样才能找到剪辑的最完美节奏。

4 灵活运用剪辑手法

4.1 确定画面的剪接点

画面的剪接点是确定画面之间可以连接的主要因素,当观众把画面看的清楚明白时,画面剪接点就发挥它的功效,及时切换到下一个画面,源源不断的传递新的内容。画面剪接点是否选取的最佳,直接影响到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心理,与一部片子内容表达是否自然连续,镜头转换是否流畅,节奏是否和谐等诸多细节息息相关。

4.2 电视固定画面及运动画面的剪接

电视画面分为固定画面和运动画面。“固定画面”是指摄像机的机身、机位、镜头的焦距都不变所拍摄的片断。画面内的主体或静或动。“运动画面”是指摄像机的机身、机位、镜头的焦距都有一定变化所拍摄的片断。下面我们就固定画面之间、运动画面之间、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之间的组接技巧进行概括。

4.3 巧用转场转场分为无技巧转场和技巧转场

“无技巧转场”是不用特技手段,而凭借镜头之间的有机联系直接切换。常用的特技有:叠化、淡入淡出、划像、翻页、黑场、定格。镜头是影视作品的基础,镜头的组接是否连贯,直接关系到一部影视片的场景、段落、内容的表达以及艺术体现。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转换剪接时必须要流畅和上下镜头之间的连贯,这样才不会因镜头转换产生的晃动而干扰观众的欣赏和美感。

剪辑技术是一种将原材料筛选与整合并进行加工的高级思维。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很大一部分是由高超的剪辑技术体现的。剪辑运用的是否高明,关系着一部影视作品的成败,剪辑就是影视制作最后环节的点睛和决胜之笔。

参考文献

[1]杨铁成.电视节目后期的剪辑技巧.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影视剪辑的前景篇3

 

关键词:影视剪辑 编辑 艺术

 

影视艺术的有四个基本特性。一是:视觉和听觉形象。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电影电视都是通过画面和音箱,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占83%的视觉形象和占11%听觉形象以及二者合一的银幕形象,进行叙事、抒情、表意,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二是时间和空间艺术。影视艺术既是空间艺术,同时又是时间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体。电影电视都是时间的移动中展示空间,同时又是在空间变化中展示时间,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复合,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是影视艺术的又一基本特性。三是逼真性和运动性。影视是“活动的照相”既能逼真地再现生活,又能生动地表现生活的运动状态和主体动作。逼真性和运动性是影视与生俱来的的本性。艺术家要努力发挥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将影视片拍的真实、生动、精彩。影视剪辑也要运用剪辑技术剪除虚假,剪出动感,剪辑出内在的真实与外貌逼真高度统一的影视片。四是综合性和艺术性。影视既是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又有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结晶。影视是新兴的综合艺术。科技是影视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综合性和技术性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的。 

剪辑在影视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剪辑,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正确、合理、高明的剪辑,能够增强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错误、平庸、低劣的剪辑,就会减弱甚至破坏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剪辑(Filmediting)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而剪接(cutting)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但在有些国家,蒙太奇也是“剪辑”的同义语。 

将一部影片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编成一个能传达创作者意图的作品,是电影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一部影片从拍摄到完成的一次再创作。 

早期阶段的电影只是将舞台剧原封不动地拍摄到胶片上,实际上是舞台剧的活动照相。20世纪初,从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开始,采用了分镜头的拍摄方法,将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下来,譬如用近景、特写等镜头来突出细节,用全景、远景来介绍环境,用一系列短镜头的快速转换来制造气氛和节奏,从而使电影摆脱了舞台剧活动照相的框框,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艺术,也由此产生了剪辑的艺术。 

edwinS.porter一般被认为是最早发明剪辑的电影导演之一。爱迪生公司早期制作的电影多是静止拍摄的短片,随着电影长度的逐渐增加,edwinS.porter拍摄了里程碑般的theLifeofanamericanFireman(1902)。第二年他拍了theGreattrainRobbery,现在被当作早期剪辑术的范例。 

 

结论: 

影视剪辑的前景篇4

剪辑在影视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剪辑,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正确、合理、高明的剪辑,能够增强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错误、平庸、低劣的剪辑,就会减弱甚至破坏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剪辑(Filmediting)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而剪接(cutting)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但在有些国家,蒙太奇也是“剪辑”的同义语。

将一部影片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编成一个能传达创作者意图的作品,是电影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一部影片从拍摄到完成的一次再创作。

早期阶段的电影只是将舞台剧原封不动地拍摄到胶片上,实际上是舞台剧的活动照相。20世纪初,从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开始,采用了分镜头的拍摄方法,将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下来,譬如用近景、特写等镜头来突出细节,用全景、远景来介绍环境,用一系列短镜头的快速转换来制造气氛和节奏,从而使电影摆脱了舞台剧活动照相的框框,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艺术,也由此产生了剪辑的艺术。

edwinS.porter一般被认为是最早发明剪辑的电影导演之一。爱迪生公司早期制作的电影多是静止拍摄的短片,随着电影长度的逐渐增加,edwinS.porter拍摄了里程碑般的theLifeofanamericanFireman(1902)。第二年他拍了theGreattrainRobbery,现在被当作早期剪辑术的范例。

影视剪辑的前景篇5

关键词:广播电视节目剪辑技巧

1、节目剪辑的风格确定

1.1剪辑风格的定义

剪辑师对于节目后期的剪辑整体构思就是剪辑风格所决定的,其体现着剪辑师对于节目意图的理解和对内容和结构的掌握。如果想要将节目掌握到位就需要剪辑师具有相应的业务素质。但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广播与电视的节目众多,形式多样,新的节目又在不断涌出,这已在客观上要求剪辑师具有更高的水平。假如想要形成独特的节目剪辑风格就要求剪辑师对不同类型的节目运用不同的剪辑方法。

1.2剪辑前的工作准备

在面对一部需要剪辑的广播或电视节目时,剪辑师第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从整体上去体会一下节目,做到对节目心中有数,从根本上明白编导者的创作思想和追求。之后还要考虑到节目的内容、风格、形式等元素,以此来决定运用怎样的剪辑方法,形成何种风格。此外剪辑师还要明白一点,那就是表现形式是为内容所服务,不能只因关注形式而忽略编导的创作思想与追求。所以,剪辑师要把节目的形式与主题和内容以及结构进行有机的结合。

1.3确定剪辑风络

广播与电视的剪辑风格一般是由很多元素所决定的,但主要是根据相关体裁以及表现的主题所决定的。广播与电视节目的种类繁多,各种类都有自己风格,需不同的表现方式。就算是同一类型,也会因为主题的不同而需要不一样的剪辑风络。

2、电视节目剪辑时需要注意的规律和技巧

2.1电视节目剪辑是要遵守的相关规律

不单是娱乐类或是新闻类的节目,所有的电视节目其原则都是由一系列的镜头,按照相应的排列次序进行组合、连接的。观众能从节目中看到统一的整体是因为电视镜头的延续、发展、变化都遵守了相应的规律。

2.1.1镜头组接一定要符合影视表现的规律和观众思想

镜头的组接是一定要符合人们生活以及思维的逻辑。如果不符合了相应的逻辑观众就无法理解。所以在做目时,要表达出主题或是中心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根据观众的心理要求和思维逻辑决定选用的镜头,并把这些零散的镜头组合和统一起来。

2.1.2景的变化需要步步进入

一般而言,在拍摄一个场景的时候,景物的发展不能过分强烈,否则会导致无法连接的情况出现。相反,如果景色的变化比较细小,再加上拍摄角度变化也不大,拍摄出的镜头组接也不容易。综上所述,在拍摄的时候,景色的发展变化要步步进入,这样拍摄的镜头才能顺畅连接。

2.1.3不跳轴

跳轴指的是摄像机的机位不能发生混乱。例如看篮球比赛时,所有摄像机都在一边,假如整个场景都是一个队伍从左向右,到特写只看见一个队员带球往左攻,由右向左又由左向右,观众看了后,一定会感觉不适应。分析原因,是因为在做节目时,这种对轴向严格要求的情况不多,但剪辑时如果遇到画面过度就会比较别扭,虽然景物不存在问题、动作也是连接的,可以又无法找到原因那就是出现跳轴了。

2.2分析电视节目剪辑的技巧

2.2.1镜头长度选择

全景包容景物较多的时候每个对象所占用的画面比例小,观众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看清时,镜头画面停留的时间需要长一点;中近景要短一点,特写的镜头所包容的景物较为单纯,景物在画面大且清楚,镜头的长度则还要再短一点。根据画面信息量的大小或者是构成的复杂性来决定画面停留的时间的长、短。

2.2.2镜头的连接

常见的镜头连接方式包括:左路出左进、左出右进,其意思是主体方向是从画框右方出画,组合的主体进入画框方向应为左方;坚持以动接动,以静接静的组接原则,避免导致跳轴或是视觉的错位;合适的运用划像:分成划出、划入。其中划的技巧中还有帘子卷起或放下的帘出、入的形式和缩小或者扩大圆圈来表现国画的圈出、入的形式。在电视的剪辑中,当切换连接不顺或是太生硬时,就需要用叠化的方法来确保转换的顺利,叠化指的是淡出、淡入,类似舞蹈的幕落的情况。还有就是电子等特效果方面的使用,在一般情况下电视节目对于复杂的电视特效是不经常使用的,这是因为运用特技会让画面失去原有的质感,但是简单的特技是非常有必要的。

2.2.3运用好同期声

在电视节目中同期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不单可以丰富画面的语言,还能增加听觉方面的效果,并以此来实现并还原真实现场的需要。特别是访谈类或采访类节目,其提供了节目事实有的相关信息,为画面主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直接提供了丰富的节目的信息,这些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真实性。

3、广播节目的剪辑

3.1突出媒体的特点

3.1.1突出作品的主题

自然、真切的开阔性的解说词是展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方法,因为广播节目的剪辑缺少画面、布景等展示的手段,所以解说词就显得非常重要。

3.1.2转换时空场景

电视节目的时空转换是可以直接展现的,但是广播节目的剪辑则无法做互这一点,所以对于转换的时空就要依靠解说来进行表现。

3.2选择情节结构来适应观众的需求

现在的观众并不是不需要广播节目剪辑的这种方式,只是部分观众的审美发生了一些变化。观众所需要的是浓缩、精选后的艺术形式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所以,在广播节目剪辑时就要精选,并且是在不牺牲情节完整性与人物饱和度的情况下进行的。广播剪辑的表现有一定的制约性,电视节目中一些以动作为主的场景无法适用于广播展现。所以广播进行录音剪辑的时候要做到有所取舍,要确保节目的连贯性,同时让情节按照原有的方向发展前进。

3.3加强声音表现

只靠声音来表现是广播的弱点,但也是其的独特之处,没有画面的声音可以带给人们无限的想像。在广播的剪辑中,合理、科学的运用音乐,音响效果,是打造出优秀广播节目所不缺少的方法。

4、结论

在对广播和电视节目进行制作时,剪辑技术对整个广播与电视节目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剪辑技术直接影响着广播与电视节目的收听、收视的效果,所以在对节目进行制作时,要注重相应的剪辑技术。

参考文献

[1]王连峰.浅析电视节目的剪辑[J].新闻传播,2015(5).

影视剪辑的前景篇6

1三维影视广告前期准备

三维影视广告的前期处理是整个工作的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首先由广告创意人员与广告主进行交流,找出广告的各种定位主题并进行创意点的设计等工作。

(1)策略定位。每个广告作品在设计之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其定位策略的问题。这里的定位涵盖了很多方面,传统广告的定位策略主要包括产品品牌的定位、产品市场定位和受众对象的定位等。

(2)创意定位。一个广告作品成功与否的真正关键是在它的“创意”和是否能与受众群体“沟通与交流”,因为广告“最在乎”的是“受众的感觉”。即使广告设计者使用了再多的高科技手段,但受众群体不能参与或者“不喜欢”,都会直接影响广告商品宣传的目的。因此,广告创意人员需要为广告产品制定准确、新奇的广告创意来吸引客户。

(3)三维动画表现手段选择。与普通的影视广告制作不同的是,三维影视广告制作在前期制作时首先要根据广告的创意选择适当的三维动画表现手段,主要有三种选择:纯三维动画广告、实拍与三维动画的结合和三维动画特效处理。

(4)制作组前期事务处理。当广告创意完成并且制作手段确定后,影视广告制作组的制片人和导演开始进行整个广告的预算、进行演员的挑选、选择拍摄场地和场景等一系列复杂而琐碎的事情的准备工作。

(5)客户确认。当所有事务准备完毕后,需要呈报给客户进行确认,并签订相关的合同,制定执行制作的计划表。

2三维影视广告前期制作

当创意和剧本确定后,就开始广告的制作阶段,主要包括演员造型的定位、场景的搭建。此时,三维动画设计师还需要根据剧本创建人物、道具和场景的建模工作。通常,为了使整个创作团队清楚地理解并掌握广告创意师和广告商的思想以及广告的主题、表现手法等等细节问题,广告制作公司会和广告主及各部分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商讨,在此期间导演会重点将对整个广告拍摄过程中的细节和花费等重要的方面向广告主和公司说明。[1]在会议中,导演和广告策划人员会为广告主和广告商提供多种选择方案供其选择,方案中会包含所有广告拍摄过程中所涉及的细节问题。例如,广告脚本的选择、灯光和音响效果、场景和布景的搭建方案、演员的选择、演员的造型设计等,这些细节问题都需要广告主和广告商一一确认,并形成最终的拍摄方案。此会议被业界称为pRm(pre-productmeeting)第一次制作会。第一次制作会议之后,就正式进入广告的拍摄的准备阶段,准备的内容就是商讨之后最后确定的方案中所有细节的问题。

在此期间制片人主要负责检查所有相关事宜、确定拍摄时间和拍摄进度、确保所有相关演员和人员的就位、保证所有用具准备完全,进而保证拍摄的顺利进行。当所有事宜安排完毕并最终确定后,广告制作公司会以书面的形式将“拍摄通告”发送到所有相关人员手中,通告中会包括具体的拍摄时间、进度、地点、方案和联系方式等问题。以上工作全部准备完备后,导演和制片人开始按照实施方案的时间、地点等规定进行实际的拍摄工作。为了准确表达出广告商品的特性、设计师的创意意图和满足广告主的需要,有时会要求广告主、广告商代表、广告创意师一起参与拍摄工作,以便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调整拍摄内容等。

3三维影视广告的影片剪辑

当所有的拍摄工作结束后,就进入到影视广告片影片的剪辑阶段的工序中,这个阶段主要的执行人是广告剪辑师。剪辑师在了解了整部广告作品的创意和导演的拍摄意图之后,将拍摄的有效镜头拼接起来组成完成的画面,最后形成一部完整的广告作品展示给观众。在整个影片的剪辑过程中,有时需要导演和广告创意人员不断参与其中,与剪辑师共同来完成广告的制作。对于应该剪辑特效的处理,很多时候可以借助于三维动画技术来进行。现代剪辑师们通常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所需要的所有素材存储起来,然后根据需要让计算机从磁盘中读取并存储剪辑的过程,最后再将所有的画面连接起来。这是一种非线性的编辑过程,大大改进了传统的手工制作剪剪补补的方法的缺陷,同时,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随时加入三维动画特效的处理镜头和画面,让剪辑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来完成影视广告的最后制作阶段。因此,采用计算机技术的现代影片剪辑过程可以大大提高剪辑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三维影视广告的后期制作

影视广告的后期制作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通常是在剪辑师们将影片剪辑完成以后,通常会包含三维动画特效、声音特效、旁白的合成等工序。

(1)三维动画特效的处理。在影视广告的后期制作中,最关键的内容就是指根据脚本和创意的需要在整个广告拍摄完成后加入一些特殊镜头的处理,这些镜头通常是无法通过实际拍摄完成的。根据实际制作流程,一个完整的影视类三维动画的制作总体上也可分为前期制作、动画片段制作与后期合成三个部分。在三维动画制作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故事剧本的选择和规划,分镜头剧本的创作和规划,人物、道具、场景的设计等。在前期准备工作做完之后,需要利用计算机通过专业的三维动画软件制作工具来实现分镜剧本中所定义的三维动画画面,包括画面中所有事物模型的建立、材质的选择、灯光特效、摄影机控制、渲染等一系列的步骤流程。最后是后期合成,主要是将之前所做的动画片段、声音等素材按照分镜头剧本的设计,通过非线性编辑软件的编辑,最终生成动画影视文件。

使用三维动画特效技术来处理画面的效果,主要原因有两个:创意需要和特殊镜头的需要。在三维动画技术等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影视广告设计师们可以不受任何客观条件的制约,创造出亦真亦幻的虚拟的真实或虚幻的物体、效果、丰富的表现质感和灯光特效,将实际拍摄无法完成的困难镜头交给三维动画技术的后期处理去做,以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完美广告视觉效果。很多情况下,一些广告的内容会涉及危险或复杂的镜头,这些内容在实际拍摄中是无法完成的,这时就可以利用三维动画技术用虚拟场景和角色来模拟真实的场景。例如,人在太空漫步或物品爆炸等危险场景。

影视剪辑的前景篇7

析电视节目画面编辑的核心要点精品源自中考备战

摘要:画面的选取、画面长度的确定、画面的组接原则、画面组接的基本方法等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人体上构成了电视画面的编辑核心理论要点,全面理解与把握好电视画面的编辑核心理论,有利于电视节目画面编辑超越技术性的工作层面,从而达到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境界,最终实现电视作品的完美传播效果。

关键词:电视画面选取长度组接原则方法

电视画面的编辑是电视制作中非常重要的艺术创作方法,电视画面素材,只有通过编辑才能将最合适的画面段落,按照最理想的方式组合起来,达到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完美融合。要做到电视画面编辑的艺术化,以下四个方面的画面编辑核心要点必需认真把握。

一、画面的选取二、画面长度的确定

“画面长度确定”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节目内容的表达需要,同时更好地满足观众收视的心理需要,让他们看清、看懂。通常画面长度的确定应综合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即内容的表达、布局的长度、景别长度。

首先来看“内容的表达”。从内容的表达需要来确定画面或镜头的长度,这其实是在强调画面或镜头的长短应该首要考虑是否能让观众看的明白。画面太长的滞缓或太短的匆忙,都会影响观众对节目的理解和感受。第三来看“景别的长度”。1、景别不同所包括内容繁简不一,使得其画面长度也应有所不同。远景、全景包含的内容多、画面繁杂,观众要化费更多的时间才能看清楚,所以镜头要长一些;近景、特写呈现的内容较少、画面简单,观众易于辨识,所以镜头可以短一点。一般来说,对于固定镜头的景别,时间长度的参考数据为:远景要8到12秒,全景大约5到8秒,中景大约4到5秒,近景是3秒,特写需、到2秒左右。另外,要强调的是即便是相同的景别由于画面的内容繁简不同、明暗不同、动静不同,使得画面的信息量不同,画面最终保留的时长也会不相同。2、如果观众很熟悉的事物,镜头要短些:如果观众不太熟悉的对象,镜头应该长些;3、有字幕的画面,镜头应适当长些。

三、画面的组接原则

(1)、逻辑性原则。这个逻辑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逻辑、观众欣赏的心理逻辑、艺术表现的逻辑。所谓“生活逻辑”是指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逻辑。这是生活本身的规律,也是画面组接最基本的依据。具体来说,“生活逻辑”又有四个方面的内含:一是情节发展的逻辑。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有其严密的逻辑链条,而电视新闻的前期拍摄是分镜头进行的,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逻辑链条的破坏:后期的编辑就是要把被破坏的这种逻辑链条修复过来,因此画面的组接只有紧紧围绕事件发展的逻辑主线进行,才能还原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二是要保持前后主体动作的连贯性。三是准确表现人物事件存在的逻辑关系,比如因果关系、对应关系、冲突关系、平行关系等。四是时空转换的逻辑性。事件的发展总是与时空联系在一起,因此画面的组接必须对时空结构进行合理准确的处理,不能因组接手段而影响实际时空的可信度。要注意在整体的时空结构中,时空可以交错、倒置,但在具体的段落组接上,必须保持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连贯性。而“观众欣赏的心理逻辑”强调的是画面的组接要能让观众看清楚画面的内容、对于电视新闻的关键信息一定要交待清楚、通过延长和延续画面的长度来满足观众情感共鸣时的需求。“艺术表现的逻辑”是指除了叙述电视新闻的事实之外,画面的组接往往还有编者某种艺术表现的需要,或者要表达某种情绪和情感。如象征、隐喻等蒙太奇表意功能的体现,比如视觉节奏的运用等等,都需要编者在画面组接时加以考虑。

(2)、匹配的原则。所谓画面的“匹配”是指上下相连的两个画面中,同一主体所处的位置要保持一种逻辑关系上的空间统一性,使得两个画面连接在一起时产生自然和谐的关系。“画面的匹配”最基本的要求是确保景别的匹配、方向的匹配、影调色调的匹配。下面就这三个方面作具体阐述:一、景别的匹配。它强调的是景别变化要有渐进性。这个渐变性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相邻景别的组接不能忽大忽小,比如远景紧接特写,因为这种巨大的反差,给人“跳”来“跳”去的感觉;另一个是说如果画面的主体相同,则要注意让相邻的景别有较为明显的变化,比如从全景到近景就较为合理,原因前后相邻的景别的明确变化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保证视觉的连贯性;假如从全景接到中景的话,则让人感到画面变化不明显,似乎后一个画面在重复前一个画面,让人感觉到这两个画面不是有意识的切换,而是在原地“抖动”。这种情况又称“同景别跳动”。解决“同景别跳动”的方法既可以通过拉开相邻景别的办法,也可以插入一个相关内容的画面来过渡。通过以上渐变性的两个重点的分析,我们知道画面的景别的变化通常要把握好“度”,既不能变化太小,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二、方向的匹配。方向的匹配要求画面组接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应保持与画面中主体运动方向或对应关系的主体之间视线的一致性;一是要调节好主体运动方向未变,但拍摄的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事实上,后面一点就是通常所说的“越轴”。它是由于拍摄方位的变化而造成的画面中主体运动方向与主体实际运动方向相反的情况。“越轴”镜头造成主体空间的关系的混乱,因此我们在拍摄时既要特别注意,同时后期编辑中对于出现了“越轴”的情况,应在加以弥补。通常是在“越轴”的前后画面之间插入适当的镜头作过渡以缓和画面中主体运动的自相矛盾给受众心理所造成的困惑。适于做越轴过渡的镜头有:没有明显方向感的中性镜头、能引起观众暂时性转移注意的特写镜头、能重新确定空间关系的全景镜头、有主体运动变化趋势的镜头、插入与运动主体有关的事物的反应性镜头等。三、影调色调的匹配。影调色调的匹配一方面是指画面在组接中要注意光影与色彩的真实性,注意不要偏色。对出现色彩的失真的画面,要尽量进行修复或弥补。另一方面是保持影调和色调大体的接近性和统一性。通常一组色调、影调反差太强的画面,不仅在视觉上有生硬和不连贯的感觉,而且也影响内容的表达。

四、画面组接的基本方法

(1)确定画面的剪接点。画面的剪接点就是两个画面相连接的点。它是在形式上确定画面可以连接的因素。最佳的画面剪接点是当观众已把画面内容看清楚就及时进行切换,来保持不断地传递出新的信息。画面的剪接点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内容表达的连续性、镜头转换的流畅性、节奏风格的和谐性以及观众的收视的习惯和心理。

(2)电视固定画面及运动画面的剪接。电视画面有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两类。“固定画面”是指摄像机的机身、机位、镜头的焦距都不变所拍摄的片断。画面内的主体或静或动。而“运动画面”是指摄像机的机身、机位、镜头的焦距都有一定变化所拍摄的片断。下面我们就固定画面之间、运动画面之间、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之间的组接技巧进行概括。

首先来看“固定画面”之间的剪接。固定画面的剪接由于镜头本身不动,因此,它的剪接要根据画面中主体是否运动来选择剪接方法。①、对于固定画面中,画内主体不动的剪接一定要找到两个画面的主体在空间关系、在逻辑关系、以及通过景别、角度、光影、构图、色彩、线条等元素形成的画面造型特征上是否有关联性、相似性或一致性,比如相似的构图、相似的背景、相似的景别及视角、相似的影调、相关的概念、相关的物件等等;而且要保持相等的画面长度,以形成统一的节奏感。②、在一组固定画面中,如果是不同的运动主体,它们的剪接方法:或按照前后画面中不同主体的运动的方向、运动的速度、运动的轨迹是否统一来组接,或依据前后画面中不同主体运动形态的相似性来组接画面,或依据前后画面中不同的运动主体在画面上的位置相同、相似来进行组接。③、对于固定画面中,上个画面为运动的主体,下个画面主体不动,通常用上一个画面的落幅与下个画面相接。④、对于固定画面中,上个画面主体不动,下个画面主体运动。如果上个镜头的主体是由静到动的,那剪接点可选在上个画面中主体运动起来以后,与下个画面的动作直接相接。如果下个画面的主体是由静到动,那剪接点选在下个画面开始运动以前,与上个画面相接。

其次,“运动画面”之间的剪接。由于运动画面的镜头本身始终是运动的,组接时主要依据镜头运动的方向和速度,结合主体运动来选拔剪接点。①、主体不同、运动形式相同的镜头相连,应去除镜头相连处的起幅和落幅,只保留第一个镜头的起幅和最后一个镜头的落幅。这样的剪接,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镜头运动的特点,造成强烈而流畅的动感。另外还要注意,各个运动镜头在方向上要统一,在速度上要均匀,此外,左摇右摇、推接拉等两种截然相反的镜头运动形式是不能这样组接在一起的。当然利用特技如叠化手段来弱化视觉上的不适,能解决上面所说的不能组接的问题。②、如果主体相同,左摇右摇或推拉镜头的连续组接,要尽量避免。这种做法被贬称为“粉刷墙壁式”或“打气筒式”组接。③、主体不同、运动形式相同、可运动方向相反的镜头相接,通常应使镜头相接处的起幅和落幅保持短暂的停留。因为这个短暂的停留让观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④、一组急推或一组急拉镜头连续组接,应适当地保留镜头相接处的起落幅。否则去掉镜头相连的起落幅,观众就很难看清画面内容了。

第三、“固定画面”与“运动画面”的剪接。1、在表现静态对象时,若前为固定画面,后为运动画面,析电视节目画面编辑的核心要点析电视节目画面编辑的核心要点: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后现代主义及其相关音乐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特性探析

析电视节目画面编辑的核心要点精品源自中考备战

影视剪辑的前景篇8

我们小组这次的影片从素材的拷贝到最终的剪辑合成和最后的配乐后期等工作,共耗时五天,每天我们全组成员会在晚上对当天的剪辑内容进行集体观看,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这部短片得以呈现,也是我们全组人员共同心血的结晶。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门专业技能的训练,也从中懂得了很多。

在前期拍摄中,我们拍摄了大量的素材。为了提高剪辑的效率,我们用半天时间对所有的素材进行观看和筛选,根据场记表对可以使用的片段进行标记,按照拍摄时间和画面内容进行素材的分类。从所有零碎的素材到一部完整的微电影作品,在剪辑上我们经过了粗剪、复剪、精剪等几个步骤。

粗剪时,我们根据剧本,把人物的动作、对话、相互交流的情景等镜头进行大致的裁剪和衔接,相当于是镜头的简单拼接;复剪是在粗剪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将裁剪开的片段分别归位,组成一个大概的剧情构成;精剪是经过对画面反复推敲后,结合蒙太奇结构进行的更为细致的剪辑。在全片所有场景都整合完毕后,就加入独白和配乐再做微调。在这遍完成之后,整个影片的剧情发展都已经清晰明确,就要对各个场景分别完善,对整体结构和节奏进行调整。

在整个剪辑过程中,既要保证镜头之间叙事的连贯、自然、流畅,又要突出镜头的内在表现,即达到叙事与表现双重功能的统一。由于我们小组的剧本剧情中体现人物情绪的场景较多,所以基于这一点,对于剪辑时把握节奏尤其重要。此外,为了增强画面的丰富性,前期拍摄时采用了同一动作不同景别的拍摄方式,所以各个视频片段略显零碎,而且由于光线的不同、演员动作速度的不同、场景内不可控的因素(如狗、背景的人群等)的变化,对剪辑时的衔接增加的难度,导致镜头之间的过渡也不甚流畅。基于此,我们在需要的地方加入了视频转场和空镜衔接。在加入这些之后,整部短片的过渡效果就比原先更显流畅了。

在这次的剪辑中,我最深刻的体会是动作接动作的跳景别无缝剪辑。为了体现画面景别的丰富性,在人物形体动作中切换镜头的这种“动接动”的衔接方式运用极多,衔接得不好会使画面出现“跳”的情况,让观看者觉得不太舒服。在剪辑《他乡》中男主在月沼周围举起相机拍照再放下看照片这个动作时,是以放下相机这个动作为切换,从近景切换到中景。虽然两个画面衔接时男主的动作、表情、手举相机的高度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连接到一起的时候总是觉得画面跳了,却又找不到原因。后来在老师的指点下才发现是由于男主做两次动作的速度不一样,所以即使手的高度一致,切换后也会有不自然不协调的感觉,这种不协调的感觉在将两个动作速度调成一致后减少了很多。

在剪辑制作完成之后,就是对于影片原有声音的消音以及后期配乐。消音是由于我们现场拍摄时导演会对演员有相关提示,并且拍摄时会没有预期地录入一些杂音(例如路边汽车的喇叭声、原本应该安静的环境中突然多出了嬉笑声);在消除这些声音的同时,还需对原声进行在保留(比如下大雨时的哗哗声、雨点打在青石板上滴答声、男主奔跑时的脚步声等),在满足这两点时会有矛盾,如何让视频的声音显得自然也令我们苦恼很久,最后决定将其他地方的类似声音代替覆盖原有的声音,同时在各个声音的片段之间也加入声音淡入淡出的特效,这样使得整个视频的音频效果也有所提高了。再之后便是将配乐插入,铺垫了整个视频的情感基调。

影视剪辑的前景篇9

[关键词]电视电影;电视电影剪辑;人物传记片;三度创作

说起电视电影,笔者觉得电影频道总监阎晓明老师概括得非常到位:电视电影是针对市场的,就是说这个片子拍完之后主要是在电视上播映,我们就把它叫做电视电影。[1]其实国外也是这么认为的,电视电影(moviemadefortv)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由电视人投资的低成本电影,适合在电视上播出。随着全球电视传媒业的飞速发展,电视的先进科技手段已大大丰富了电视电影艺术的表现能力,电视还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大大提升了自身的艺术品位和表现技能。2006年电视电影走向成熟,如今电视电影已成为影视界创作、生产的重要艺术品种。

2009年岁末,浙江传媒学院与曾执导过多部影视剧如《上错花轿嫁对郎》《宰相刘罗锅》《命运呼叫转移》的浙江籍导演沈雷合作,定下高清电视电影《长生殿》的拍摄计划。此项目由浙江传媒学院出品,投资约100万元,并且申请到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立项资金资助。这是我院首次运用教师组成团队全程参与电视电影的编剧、摄影、剪辑、录音等主创工作,也是我院产学研的一次成功“试水”。笔者有幸作为该片的剪辑,参与了团队创作。

如果说编剧创作的文学剧本是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一度创作,导演根据文学剧本将文字形象转化为影片视听语言,从写出分镜头剧本到领导摄影、美工、录音、演员等部门通力合作,完成前期摄制的艺术创作是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二度创作,那么剪辑工作则是整个电影生产过程中的三度创作。[2]就一部影视作品而言,蒙太奇诞生于文学剧本构思时,体现于分镜头剧本中,定稿于剪辑台上。

电影的一度创作,是编剧对文学剧本的创作。剧本为电影的摄制提供了文学蓝本,同时又为影片的影视语言奠定了基础。电视电影《长生殿》剧本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刘连开教授撰写。剧本以洪昇所作《沉香亭》《舞霓裳》到《长生殿》的这一创作过程为剧情发展主线,生动反映了洪昇才气横溢且玩世不恭,却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并通过这一性格特征的描写,充分诠释了洪昇坎坷多舛的悲壮一生。影片的主要人物一共是6位。分别是:洪昇,国子监太学生,风流倜傥,酷爱昆曲;邓小玲,杭州名伶,家事悲凉,一个给予洪昇创作灵感与激情的绝色女优;康熙帝,一位有城府、性格复杂且酷爱昆曲的人物;佟贵妃,康熙的表妹与妃子,临死前被康熙册封为皇后;高士奇,康熙的宠臣;赵班主,民间戏班的班主。剧情从一枚簪子开始,洪昇邂逅了一个充分给予他创作灵感的女子——邓小玲。随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他们由合而分,由分而合。在此期间,洪昇自己对历史、爱情和人生有了新的见解。他的传奇大作《长生殿》也经过“三易稿而始成”。第一稿《沉香亭》。洪昇通过李白的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第二稿《舞霓裳》,在这一稿中洪昇将李隆基、杨玉环的情缘作为主导;第三稿为最后定本。“死生仙鬼都经遍,只做天宫并蒂莲,才证却长生殿里盟言。”以《长生殿》题名,表现出“情缘总归虚幻”的深刻哲理主题。

电影的二度创作,是导演将文学剧本的文字形象转化为影片视听形象的再创作。在亚伯拉罕•波隆斯基看来“导演是领路人、指挥家、预言家和老板”[3]。导演以文学剧本为基础,运用蒙太奇思维进行艺术构思,编写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确立影片的整体创作基调。导演拥有对影片各个方面的最后决定权,所以他必须谙熟电影的技术与美学原则。[4]本片的导演沈雷是电视电影《长生殿》整个创作团队的核心人物,其电影作品有《周恩来——伟大的朋友》《寒号鸟》《命运呼叫转移》等;电视剧作品有《上错花轿嫁对郎》《大龙邮票》《天下奇谋》《枪声背后》等。他的作品以不同方式表现出视觉风格的美感,用寓言化的电影语言追求极致化的意境。说到电视电影《长生殿》,它既不是单纯的戏曲电影,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作者电影;既需要正对洪昇这个历史人物,但也不能缺少观众关心的戏剧矛盾和冲突,虚与实之间度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增加电影的观赏性,导演更倾向于以戏说的方式来一统全片,于是剪辑的风格便形成了。

电影的三度创作是剪辑工作。剪辑师再充当了一次编剧,重新用镜头讲述了故事。作为一个称职的剪辑师,应该在充分理解影视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和导演阐述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对前期拍摄的画面素材和声音素材加以整理和取舍,运用电影手法,构成蒙太奇句子、段落和整个影视作品,使其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还需要考虑素材的闪光点在哪里,缺陷在哪里,应该用怎样的剪辑技巧呈现闪光点,修补缺陷,从而把导演的风格更好地融入影片。通过充分理解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以及与沈导的沟通,笔者对整部戏的影片风格的展现、影片结构的梳理、影片节奏的变化以及关于声画处理、场景转化等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剪辑构想。

以前笔者在剪辑影片的时候,总觉得这是个技术活,对剧本和叙事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便开始动手剪辑。而这一次剪辑《长生殿》,在创作前期笔者就进行了有意识的设计,熟读了剧本,和导演沟通了创作思路。在看素材的时候,笔者便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删选。其实笔者很赞同周新霞老师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在剧本创作阶段的时候,导演、摄影、剪辑、录音一起参与来分镜头。因为这样剪辑师在先前就会对剧本有一个认知。其实看素材就是找到影片的第一感觉,是探索导演风格的过程。素材就像单词,如何通过镜头组接成为句子才最重要。剪辑必须抓住影片的灵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技法才会用得更恰当。所以说,了解素材和思考用什么技法来一统全片,往往要比动手剪所花的时间多得多。影片中大量的剧情涉及昆曲的演绎,如何将这些大量戏曲唱段很好地随着剧情而融入电影,是一个难题。因为戏曲本身的特点是歌、舞、剧三者合一,表现手段是唱、念、做、打,表演是程式化的、舞蹈式的、写意的动作。因此,真景、实景、写实的处理,往往与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会产生矛盾。于是笔者花了很长的时间去看素材,去揣摩导演的意图,想试图寻找出影片的风格。最终,笔者选择了那些表演到位,造型优美、真实、准确,具有丰富内涵且有艺术张力的镜头。希望通过高质量的镜头的运动和组合,达到刻画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

熟悉素材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拎出叙事主线,继而确定符合这部影片叙事风格的叙事结构。影片一共拍摄91场戏,最核心的戏是6场,分别是:因“斗鸟”洪昇得罪康熙、康熙夜会洪昇、洪昇醉怒小玲、小玲倾诉衷肠、4入宫中相遇以及册封立后、京城公演《长生殿》。戏与戏之间的衔接十分紧密,少了哪个环节都不行。影片通过情节的设置与事件的发展,描述了戏曲家洪昇创作举世瞩目的传奇大作《长生殿》的过程,这个就是影片叙事的主线。希区柯克曾说过,优秀的影片是在台面上产生的,而不是在摄影棚里产生的。对于《长生殿》的叙事方式,先前在初剪时笔者是严格按照时间、空间的物理轴线,以事件外部情节为主进行剪辑。但后来在剪辑中发现影片的故事空间分别是杭州和北京两个地方,而佟贵妃这个人物是在北京这个特定空间中才出现的,而也正因为她的出现,推动了剧情发展。于是笔者大胆建议导演在北京这个空间中采用另外一种剪辑方式,运用人物内心心理轴线这条线索剪辑,紧紧围绕佟贵妃这个人物的内心表现和感受推进剧情。通过在不同的空间采用不同的剪辑手法处理后,笔者惊喜地发现佟贵妃、康熙帝、邓小玲和洪昇这4个主角人物的性格变得清晰和生动起来,而与之相关联的配角人物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自然地呈现,这让笔者高兴不已。通过拎出叙事主线,确定叙事结构后,感觉影片的脉络与风格也渐渐变得清晰明朗起来。

好的电影一定是有让我们激动的节奏段落的。一个特立独行的节奏段落,往往能够为影片增色不少。电视电影《长生殿》最高潮的部分,就是“册封立后”的段落,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戏眼”。如何把人物情绪通过节奏表现出来,是问题的关键。在剪辑这一段落时,笔者琢磨了很久,按照常规叙事剪辑方式好像无法达到对影片主题升华的作用。于是笔者思考再三,决定加入“公演长生殿”的段落穿插其中。通过平行蒙太奇剪辑手法,运用“闪回”方式和部分画面“升格”处理将邓小玲与佟贵妃的动作同时进行,部分镜头声画对立。这样一来,感觉节奏和情绪马上就出来了。通过这样的对比也进一步表现了佟贵妃、邓小玲两人同样悲惨的命运,有“画龙点睛”之效。

影视剪辑的前景篇10

关键词:前期剪辑;剪辑摄制法;优势

中图分类号:J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8-0148-01

一、“前期剪辑”不等于“随意剪辑”

所谓“前期剪辑”并不是随意剪辑,而应该是将后期的剪辑工序进行在摄像阶段,也就是说记者应该边拍摄边剪辑,它只不过是将传统的拍摄与剪辑两步并作了一步,提高了成片比和工作效率。严格讲,电视摄像每一个镜头转换都是一次剪辑,关键是摄像人员在拍摄时能否根据主题需要,尽量精拍,拍精,做到不拍或少拍废镜头。如拍摄一条会议新闻,记者摄像前首先要弄清楚会议的主要内容、议程,拟出拍摄大纲,包括镜头的角度、运动、长度等等,在头脑中提前完成剪辑过程。

常用的镜头是:(1)会场全景;(2)主席台近景;(3)领导讲话特写;(4)与会者的反应近景―特写;(5)领导讲话同期声;(6)与会者鼓掌近景;(7)主席台过肩俯摇会场全景等。

无剪辑摄制,摄像人员一定要树立强烈的编辑意识,按事先构思好的拍摄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拍摄,尽量不拍和少拍无用画面。这不仅仅是会议新闻,对一些突发性的事件报道也应该如此。众所周知,突发性事件包括地震、地陷、泥石流、洪水、火灾、交通事故等,若要在这些事件中进行电视新闻的无剪辑摄制,绝非一件易事,但出于播出的时效性要求却是极需的。我们都知道,无论什么报道方式,都应该遵循新闻的报道规律,包括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等。电视新闻的无剪辑摄制也不例外。那么,在报道突发性事件时,我们不妨做这样一种尝试:运用“长镜头”的特殊魅力来记录事件发生后的动人场面,并以一组组视觉冲击力较强的中近景、特写画面穿插其中,从而完成报道。当然,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明确“无剪辑”与“长镜头”的区别。一条新闻有可能用一个长镜头来完成,可它包含的信息量只能是某一个场面的某一内容。而无剪辑法拍摄的新闻则有很大不同,它由不同的场面、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所组成,其信息量的丰富程度、视觉的冲击力不言而喻。因而,在无剪辑摄制中可以运用“长镜头”,但不等于“无剪辑”。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在采访报道中掌握无剪辑摄制方法呢?首先应强调,记者尤其是摄像人员必须具备强烈的编辑意识,了解最起码的“蒙太奇”剪辑知识。

二、前期剪辑摄制应具有编辑意识

这里所谈的编辑意识,专指电视新闻的剪辑意识。众所周知,要想把新闻片拍好,尤其是运用无剪辑摄制法,就必须掌握电视新闻中常用的两种“蒙太奇”手法。即:叙事性蒙太奇和表现性蒙太奇。叙事性蒙太奇是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逻辑顺序、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表现动作的连贯,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导观众理解所反映事件的内容。这种方式不仅是影视剧中最常用的叙述方法,也是电视新闻最主要的表述方法。其优点是脉络清楚,逻辑连贯,明白易懂。而另有数集摄像拍摄回来的素材很多,无论是构图、角度、用光都很完美,但就是镜头不成组,没有完全按照组合规律来进行拍摄。不但给后期剪辑工作带来了难度,而且也削弱了片子的说服力。表现性蒙太奇是以加强内涵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为主的。与叙事性蒙太奇不同的是,它不注重事件的连贯、时间的连续,而注重画面的内在联系。常以两个并列的镜头,在形式上或内容上形成对照、冲击,从而产生一种单独镜头本身不具备有或更为丰富的含义,以表达某种情感、情绪、心理或理想,给观众造成强烈的印象。如《南浦、南原两村党支部作用不同结果不同》(山西电视台)这条新闻中,有这样两组镜头:

(1)南浦村炭黑厂竣工典礼;(2)南浦村果园;(3)南浦村支部办公大楼;(4)南浦村小学;(5)南浦村闭路电视;(6)南原村拍卖窑洞;(7)南原村烂窑洞;(8)烂窑洞露天的大窟窿;(9)烂桌凳;(10)烂合作社牌子。

通过这十个镜头的交叉对比,反映了这两个村同属一条山沟,自然条件基本相当,但在不同的党支部的领导下,富裕与清贫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试想,如果我们的摄像人员不具备编辑意识,那破旧的窑洞、那不堪入目的桌椅板凳又怎么和崭新的办公大楼、闭路电视形成鲜明的对比呢?虽然这部作品不完全是采用无剪辑摄制法创作的,但其巧妙的构思和编辑意识,却又不失为我们倡导的电视新闻无剪辑摄制法提供了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三、前期剪辑摄制法的优势

电视新闻应不断地求新、求快,而无剪辑摄制法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优势,能否适应这一要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