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相关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1:59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篇1

多明尼克大学布伦南商学院(BrennanSchoolofBusiness,DominiqueUniversity)和图书情报学院(SchoolofLibraryandinformation,Do-miniqueUniversity)都有开设知识管理的相关课程,两个学院还联合设立了工商管理图书情报双学位硕士[4],其目的是为大型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培养管理者。双学位硕士课程里包含有知识管理,旨在传授盈利和非盈利性组织的知识管理理论和知识基础,讨论知识资产对组织的价值,研究知识获取、评估、评价、管理、组织和传播的分析工具和技术,本课程还要求分析一个商业案例,并且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管理项目设计和实施的演讲,以获得实践和经验。另外,多明尼克大学还开设有一个知识管理证书的认证课程[5]又称学士后课程(postbaccalaureate)。目的是为给有意从事知识管理者一个知识管理的教育背景,故拥有任何专业学士学位证书者都可以申请该认证课程。其课程体系包括:信息政策、组织分析、知识管理、竞争情报工具和技术。

2马里兰大学

马里兰大学罗伯特.史密斯商学院(RobertSmithSchoolofBusiness,Universityofmar-yland)的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和全球商务与知识管理研究选修系列课程[6]。马里兰大学信息研究学院是ischools的成员之一,也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7]。这门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知识管理的理论、实践和工具技术,帮助学生在盈利或非盈利性组织的信息部门中工作。为了能管理组织的智力资本,学生还需学习如何决定组织的基础架构,具体学习内容包括: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知识资本和相关术语;知识管理的历史、概念和成功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管理分析能力,且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课程。

3澳新及港台地区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与分析

3.1澳大利亚和新加坡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

所调查的3所澳大利亚大学都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其中莫纳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知识管理专业设有知识管理的选修课程,信息和知识管理硕士文凭项目开设了全面的知识管理课程。南威尔士大学的法学院开设了法律服务中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管理学院开设了知识系统与技术。悉尼科技大学信息学院设有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硕士学位课程。而2所新加坡高校都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还开设有知识管理硕士专业。具体见表4所示。(1)莫纳什大学。莫纳什大学(monashUniversi-ty)信息和知识管理硕士学位(GraduateDiploma)[8]招收一年全日制或两年在职学生,且只招收已经拥有信息和知识管理对应专业的初级资格证书的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相关概念和知识管理理论,并更深一步学习信息和知识管理领域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例如图书管理,档案管理,档案科学,信息架构,知识管理)。课程目标包括:掌握信息和知识管理以及信息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认识和理解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信息技术领域的持续变革,借助专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对于信息和知识管理的深层理解,提供符合澳大利亚图书馆和信息协会(aLia)和澳大利亚档案管理协会(aSa)需求的信息和知识管理知识和技术。(2)南洋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SchoolofComputerScience,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在硕士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专业[9]。通过研究分析知识管理的文献和课程可以发现管理、技术和信息是知识管理的三个基础学科,而知识管理的专业学习中这三个核心主题领域的覆盖率存在着普遍差异。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有着超过其他知识管理专业的独特优势,因为通信与信息学院还有两个与信息研究相关的硕士专业:信息研究和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支持知识管理的技术与信息需求。该专业把这三个基础学科(管理、技术和信息)并重,并把它们看作知识管理的三大支柱学科。学生可以选择通过课程和论文或者只通过课程来完成学业。选择课程和论文模式的学生要修习3门核心课程,6门选修课程并提交论文;选择只修习课程的学生要修习3门核心课程,8门选修课程。

3.2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

中国台湾地区在被调查的6所大学中有4所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成功大学在本科和硕士阶段都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其中工学院为工程科学系在职硕士班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管理学院在本科的企业管理、资讯管理和国际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并为管理学院博士开设有一门知识管理开放课程,为知识管理教育提供了新途径。台湾大学管理学院为资讯管理系和商学研究所的硕士和博士开设有知识管理相关课程,该校的图书信息学系开设有知识管理学程,系统教授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台湾义守大学的管理学院也在本、硕、博三个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另外电机资讯学院资讯管理与医学院的医学管理专业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台湾政治大学管理学院在硕士和博士阶段为咨询科学系的学生开设有知识管理相关课程。中国香港地区有2所高校开设有知识管理相关课程。其中香港城市大学的信息系统学院为商务资讯系的硕士生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同时还设立有电子商务及知识管理硕士学位,该硕士学位针对有本科学历证书且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商务人士开设旨在培养有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知识的管理者、专业人士和企业家。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在硕士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并设立相应的知识管理硕士学位。具体见表5所示。(1)台湾大学。台湾大学的管理学院和图书信息学系都在研究生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其中管理学院的资讯管理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商学研究所开设有知识管理与服务创新课程,图书信息学系开设有知识管理学程。资讯管理专业的知识管理[10]旨在给学生一个关于知识管理及实践的综合视角,包括概念、理论和知识管理的技术,开发知识管理方案的流程和策略,知识管理相关的组织,管理和行为学知识。并要求学生参与一个知识管理相关的小组项目,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环节。图书资讯学系开设的知识管理学程源自于英国,是学校为了帮助特定群体的学生达到特定学习主题所规划的学习经验总和,并且透过规划必修、选修科目及修课流程来达到学程教学目标[11]。(2)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在知识管理教学、研究和推动其应用方面设置灵活,开设有香港及全国唯一的知识管理硕士学位[12]。其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拥有均衡的知识管理领域知识,使其对知识管理的工具、方法和设计与实现有深入了解,并熟悉知识管理领域的最新热门话题。该学科毕业生在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可以做首席知识官、首席学习官、创新经理、知识管理员和各种顾问等,或在组织和公司从事知识审计和实施知识管理项目。为了给学生最大的便利,该专业采用两种模式,学生选择其一修完30学分即可顺利得到学位。模式一要求学员修完10门课程,包含5门知识管理必修课,至少三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至少两门选修课;模式二要求学员完成7门课程,包括5门必修课,至少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一门选修课程,另外还要完成学位论文。

4中国大陆地区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与分析

在对于中国大陆高校的调查后发现,很多高校课程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全面或不够公开,甚至是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调查不够准确详细,只有少部分学校在其网站对本校的部分精品课程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大纲。在通过电话或邮件等方式联系后,综合得到中国大陆开设过知识管理课程的情况如表6所示。(1)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知识管理课程全部开设在研究生阶段[13]。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授课、课题研究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普通在校研究生和mBa学生开设知识管理课程。课程从知识管理与职业生涯设计、资源层面的知识管理、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战略设计这四个角度设计课程内容,其知识点主要包括:认知模式和自我知识构成诊断、知识社区与团队写作、知识创新与组织文化、知识和能力的价值链分析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博士和硕士)开设有知识与创新管理课程。采取课程讲授、案例教学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知识与创新管理的概念、理论研究和实践三个维度,阐释知识和创新管理的系统研究成果,并以知识与创新管理的前沿问题为核心,引导同学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知识与创新管理的真谛。课程以三个案例和一个测试为核心,重点讲述知识管理的战略选择和创新的机制与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创新类型与竞争优势;创新思维与创新环境;创新体系与创新架构;创新过程管理:从创意到财富;创新范围:从产品创新到商业模式创新;知识管理战略:从模仿到超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信息技术驱动的管理创新;组织学习与创新;知识与创新团队的管理。(2)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作为国内图书情报教育的先驱者,提供从本科到博士多层次、全方位的知识管理教育[14]。表7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知识管理课程概览。对于本科生阶段的知识管理教育,学院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档案学专业学生开设了“知识管理”选修课,由不同教师任教,教材选用邱均平教授所著《知识管理学概论》[17],参考张润彤、柯平、董金祥等所著教材[18-2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知识管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工具,学会运用理论方法与工具来分析和解决知识管理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应有的基础。创造性地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视角全方位地构建了知识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在硕士阶段,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与商务智能研究方向,情报学开设有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研究方向,档案学开设有知识管理与数字档案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知识管理与知识科学研究方向。博士阶段设立有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以及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方向,研究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知识管理流程和实施步骤、公司再造、业务流程重组等,并开设多门知识管理相关学位课程如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知识管理与科学研究。

5国内外知识管理高等教育对我国大陆的启示

我国于2009年和2010年相继颁布了六项知识组织相关国家标准[15],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知识管理教育和研究的蓬勃发展也是可以预见的。然而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大陆地区知识管理教育虽取得丰硕成果但仍有很多不足,对比国外及港台地区知识管理教育,给我国大陆知识管理教育的启示如下:

(1)尽快制定完善的知识管理学科体系,及早设置知识管理专业。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多所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已经设立了独立的知识管理专业;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管理学院设立了知识与信息系统管理专业;台湾大学也开设了知识管理学程等等,这些知识管理专业拥有更大的自,能更好的根据自身需要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达到知识管理的教学目标。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知识管理教育通常是依附于其他专业下,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或仅是一门课程,不存在独立的知识管理专业,这是制约我国大陆地区知识管理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构建一个具有一般指导意义、完整、全面、系统的知识管理学理论体系,对促进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管理实践活动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意义和价值[21]。

(2)完善知识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层次,丰富知识管理的教育形式。国外和港台知识管理的高等教育覆盖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而且知识管理教育形式丰富,形成了以正规教育为基础,远程教育、证书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为辅的多元化的知识管理教育。完备的高等教育培养层次使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知识管理教育形成了合理的格局,多元化的知识管理教育弥补了正规教育的不足[22],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知识管理教育,使得知识管理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知识管理学科的活力,促进了知识管理的良性发展。我国大陆地区的知识管理教育大部分集中在硕士层次,在承担培养大批次优质人才的本科阶段只有极少机构开设了知识管理课程。且教学形式上大都局限于传统正规教育模式,只有清华大学的总裁培训班开设了知识管理的培训课程。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于知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利于为硕士和博士层次的知识管理教育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也不利于知识管理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应该完善知识管理教育在我国大陆高等教育中的培养层次。

(3)依托相关学科,发展知识管理教育。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知识管理高等教育分布在信息科学、管理类、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科学等多个学科,很多高校在不同的学院,不同专业下同时开设了多门知识管理课程,如台湾大学在图书信息学系开设了知识管理学程,又在管理学院开设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与创新服务课程,这些课程与所在学科相联系,使得知识管理课程的内容丰富,满足了社会对不同方向知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这些学科自身发展和融合的需要[23]。我国大陆地区知识管理还没有形成单独的学科专业,知识管理高等教育现阶段也处于依附其他学科的教育形式,但仅出现在管理学院和图书情报学院,鲜有其他学院开设知识管理的相关课程。而这些学院中的知识管理课程数量少,基础薄弱,往往只能传授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我国要发展知识管理教育首先要在相关学科中根据本学科与知识管理的联系广泛开设知识管理相关课程,与其他学科融合,形成一个知识管理的就业方向,扩大知识管理的影响力,夯实知识管理的专业化基础。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知识管理 高校 学习型班级 

 

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在经济、教育、管理等众多领域中受到关注。随着20世纪90年代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兴起与发展,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之间的关系被广泛探讨。高校在班级建设中也引入了学习型班级的理念,针对高校班级的发展现状,创建学习型班级可以与知识管理结合起来。 

1.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班级 

1.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简单地讲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知识管理的概念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对其管理就成为必然。知识管理专家davenport等人指出[1]: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目标而对组织知识资产的挖掘和发展,所管理的知识既包括显性的、文本的知识,又包括隐性的、主观的知识。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进行认定、共享和创造相联系的全部过程。它需要建立一种系统使知识库的持续和更新得以实现,并且培养和促进知识共享与组织学习。成功实施知识管理的组织视知识为资产,并且建立起支持知识创造和共享的组织规范和价值。 

由于知识管理的复杂与多元性,不同的学者对于知识管理的概念界定不一。目前国内比较统一的定义是,知识管理是基于特定组织的职能和工作任务的需要,在组织内部促进各个部门和个人创造、掌握、分享和运用知识,从而提升知识的应用价值,进而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2]。在高校班级中实施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共享,促进学生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提高班级成员的创新及应变能力。 

1.2学习型班级。 

学习型班级的概念来源于学习型组织,即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班级中的应用。圣吉认为,在学习型组织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形成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学习[3]。 

创建学习型班级是在各种学习型组织建立和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是对以往教学班级结构管理理念及其作用的积极反思和创新[4]。学习型班级是崇尚学习、深蕴文化的班级,是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的班级,是共同学习、情感沟通的班级,是自我改变、共同成长的班级[5]。这一班级的主要特点有[4]:班级成员善于学习、勤于学习、创造性学习;班级成员有共同的愿景;班级有浓厚的学习氛围;班级自主管理;班级成员以团队为中心学习。建设学习型班级,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合作,彼此分享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共同成长与进步,最终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群体。 

1.3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班级建设。 

通过对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的探讨,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共通之处。知识管理是通过对知识进行管理,以促进组织成员间知识的共享与创造,进而使知识成为资产和价值。学习型组织的目标是营造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从而提升组织绩效、形成组织核心竞争力。而营造全员学习氛围的最佳手段就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则是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6] 

因此,知识管理是建设学习型班级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知识管理开展学习型班级的建设是切实可行的。将知识管理纳入高校班级管理中,通过知识平台的建立和知识的共享,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全体成员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最终构建为学习型班级。 

2.高校班级现状不利于学习型班级的建设 

2.1班级管理主要以日常教学和常规管理为主。 

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重心主要围绕着日常教学和常规管理,关注的是学生在学校的出勤情况,以及上课纪律等常规性问题,还有一些个别班级事务的管理。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更多地属于由上到下的权威服从关系的管理,在这些管理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参与较少,无法发挥潜力[7]。同时,这种管理方式很少涉及知识管理层面,班级内缺乏正式的知识共享平台,班级学习合作活动较少,没有形成共同学习互动的班级氛围。 

2.2学生班级意识淡薄,强调自我中心。 

趋于

独立、自我意识较强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由于成长环境相对安逸和社会文化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强,强调自我中心和个性张扬,在处理问题时只考虑自身利益,不考虑集体利益。这些学生对班级和班级活动不感兴趣,集体意识淡漠。同时,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许多学生“我行我素”,即各自有独立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不习惯于团队学习和合作。再加之高校实行学分制,固定班级动态化和大班教学等情况越来越普遍,使得班级学生间的关系较为松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班级意识的淡薄。 

2.3学校课程设置不关注班级学习功能的发挥。 

高校教育主要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开展,课程设置、专业门类诸多。但其中,班级往往发挥的是一个教学单位的功能,师生以班级为单位上课听课,学生上课来,下课走,除了课上有某些讨论、合作外,大部分时间班级只是作为一个框架存在,其本身并未发挥学习的功能,即群体学习功能不明显。同时,尽管高校课程丰富,却很少有专门服务于班级学习的课程,在这些课程中,师生共同思考、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挖掘和分享知识,建立知识平台。 

此外,尽管当前教学改革强调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高校的课程依然以理论为主且课时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即便有合作学习的成分,但合作中大多还是以显性知识的交流为主,对隐性知识的关注与挖掘不够,使得班级成员间知识共享不足,班级的学习功能未能很好体现。而学习型班级中最重要的就是形成集体学习的氛围,在集体学习中共享知识资源,从而更好地促进个人及班级的发展。 

3.建立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学习型班级 

3.1转变传统班级管理理念。 

高校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班级的价值,班级不仅仅应作为一个学校的基本单位存在,更应作为学校的一个学习单位存在。传统的班级管理更多地关注班级的日常教学和常规性事务,班级的存在主要是为教学和管理提供便利。而学习型班级则强调班级的学习功能,要求班级本身也成为一个学习体,在这样的班级中,全体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彼此合作、交流,共享知识和资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提升并实现班级的价值。这样的转变就要求在班级管理中重视知识的价值,以及班级的学习功能。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强调知识的挖掘与共享,在组织成员间彼此互通知识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生成与创造。同时,通过知识库的持续与更新不断促进组织成员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形成学习型组织。因此,在学习型班级的建设中,学校和师生需要共同树立知识管理的理念,并将其切实贯彻下去。

3.2创建知识管理平台。 

现在的教育强调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学习、有创造性的人才,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知识管理平台,学生间彼此交流、合作,知识得以不断更新与创造,学生不仅能增强合作意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能成长为会学习、终身学习的人才,这无疑与当代的教育要求是相吻合的。 

知识管理平台的创建主要依赖于现在的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建立一个便捷、有效、安全的网络平台,形成一个不断更新的知识共享系统。在这一系统中,班级成员及教师可以方便地查找、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可以彼此交流,共享资源。 

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知识库的建立。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在知识库建立之前广泛征询班级学生意见,除了日常的学习知识、专业知识外,还可以把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其他知识纳入其中。然后将这些知识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同时,运用“知识地图”等知识索引的设计让师生方便地浏览和检索。班级知识库中的知识多以文字、图形等显性知识为主,而知识的共享不仅有显性知识,还有隐性知识,这也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隐性知识的搜集与共享可以采取交流的形式,通过师生间或学生间的深入探讨和经验的分享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知识管理平台建好以后,学校和教师可以赋予班级学生管理的权利,通过明确分工和任务的分配,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促进和形成学生的自主管理,加快学习型班级的建设。 

3.3围绕知识管理设置配套机制。 

知识管理是一个系统工作,除了平台的创建外,还需要设置相关的配套机制,使之成为一项制度,切实达到知识的共享和创造。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可以针对知识管理专门开设相关课程,课程除了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外,更多的是开展“问题导向”的集体合作活动。例如,以某一研究

课题为主题引导班级学生展开探讨,相关教师也参与其中,在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中,不仅实现知识的共享,而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班级的集体智慧。 

同时,为了促进知识管理,还需要完善已有的评价机制。传统的学习评价更重视个体的发展,对集体关注较少。知识管理强调的是通过个体间知识的共享实现整个组织绩效的提高,对此,评价机制应加大对组织绩效的考评,即,在班级管理中,不仅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而且关注整个班级的发展。不同班级针对同一课题得出的不同研究方案,不同的班级知识库的更新情况,等等,只要是与知识管理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作为班级性考评的标准。这种以班为单位的评价机制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增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管理的重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此外,知识管理平台还可以尝试与外部知识资源对接,例如企事业单位网络,专家网络,其他学校的知识网络,等等。我们应通过不断地交流与合作,及时更新班级知识库,增强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之成为学习型的人才,最终将班级建设为学习型班级。 

 

参考文献: 

[1]davenportth,delongdw,beersmc.successfulknowledgemanagementprojects[j].sloanmanagementreview,1998,39(2):43-57. 

[2]赵华,杨永坤.知识管理: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创新之维[j].教育探索,2011,(7):99-100.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2003. 

[4]刘青,周青.高校构建学习型班级思考[j].青年文学家,2010,(13):44. 

[5]饶红,王莉.学习型班级:理论内涵与构建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18):39-40. 

[6]山巍.以知识管理为抓手创建学习型组织[j].红旗文稿,2010,(19):28-29.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篇3

[关键词]关联主义:“云”计算:设计学习:个人知识管理:学习资源:理念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5-0082-06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年)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依据当前迅猛发展的数字与网络技术,描绘了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蓝图。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强调了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于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提出了在各学科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创新的实施要求。《发展规划》无疑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各学科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泛在学习正在悄然兴起,由“云”计算支持的泛在学习,代表着当代科技进步与方法创新的有效学习模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全新方向。泛在学习呼唤着与此对应的学习策略,数字时代的关联学习理论为当代设计学科洞开了学习策略研究的全新视角。

一、“云”计算一设计学科关联学习的坚实技术基础

“云”是一种隐喻。指代基于internet的公共服务系统平台。实质上,它是基于当代数字技术的网络数据存储和应用服务中心。在“云”的背后,整合着大量分布式计算机集群、计算软件、计算存储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等计算资源。“云”计算充分体现了其公共服务的宗旨:用户可以随意通过个人数字助理pDa或3G手机等任何终端设备,方便地接入互联网传输信息,快捷地获取来自“云”的信息和服务,既不必关心硬件更新或软件升级,也无须关注数据存储——一切计算与存储都在“云”中进行,无论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或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信息资源,都能够从“云”计算池中轻松地得到。

“云”体现了一种整合资源、集中服务、应用共享的系统思想,以它高智能的计算进化能力,完全颠覆了获取信息资源、接受计算服务与人际沟通的既有方式,标志着整合一切信息资源智能服务于个性化泛在学习时代的来临。“云”计算催生了方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泛在学习,也催生了供个性化泛在学习共享开放的“云”计算学习资源,“云”计算已成为实现设计学科关联学习的坚实技术基础。

(一)共享开放的“云”计算学习资源

个性化泛在学习首先需要相应开放的学习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资源是指通过internet免费、公开提供给教育者、学生、自学者可反复使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的高质量的数字化材料。近年来,全球各学科共享开放的“云”计算智能学习资源已进入广泛的开发阶段。例如,美国Rice大学开发融资源共创、评价与重用于一体的跨学科开放教育资源系统,为学习者免费开放使用。我国国家开放大学(筹)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也已整合普通高校、电大系统、中高职院校、社会培训机构、教育软件商、研发机构、港台及欧美教育机构,包括设计学课程在内的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20tB,视频时长40万分钟,这些学习资源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同时,由于智能感知识别和芯片嵌入技术高度发展,“云”服务器被赋予了智能干预学习的能力,学生只需持轻便的个人移动终端(如图1)通过网络识别验证,便可远程无线访问“云”中的资源信息库和自己个人的信息存储空间,轻而易举地获取各类共享开放的学习资源和相应的专业指导。

(二)基于云的“学习元”组织资源

学习元(LearningCdl)是一种基于“云”计算的“具有可重用特性支持学习过程信息采集和学习认知网络共享,可实现自我进化发展的微型化、智能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Cell-的本质指的是学习元的智能性、生成性、进化性和适应性,学习元能够自动智能生成和进化学习资源。学习过程中,学习元聚合模型不仅可以把零散的学习素材聚合成学习元。还能够将已聚合的学习元汇聚成更大结构的学习元:学生只要输入明确的主题,学习元本体便能够自动地联结相同或相似领域的学习元而促成信息交互共享。学习元的信息无限生成性,能够在知识信息的使用过程中不断智能生成新信息,所有信息都可以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各种不同的文件格式保存,这些新生成的资源还可以为所有进入系统的学习者所共享。

关联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网络结构中某种关系和节点的重新建构,学习是一个知识的联结过程,学习元除了可以作为独立学习单元外还具有关联性,每个学习元都可以作为资源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彼此可以按照某种规则建立连接。学习元所具有的这些技术特性,毫无例外地适合于设计学科的学习应用需要,成为设计学关联学习的可靠基础资源。

二、数字时代的设计学习理念——能动关联

设计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与经济技术紧密相关的应用性学科,学科知识与社会发展同步,更新频繁。尤其进入数字时代以来,知识渠道多样、知识信息激增,知识更新周期与半衰期日益缩短,尤其基于“云”资源泛在学习的兴起,使设计知识的学习图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主的学习,已悄然转向更多倾向于eLearning形式的泛在学习。既往的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已难以有效诠释设计知识获取的发动机制,适应数字时代学习需求的关联主义(connectivism)十分贴切地为设计学科的知识建构所需要,通过能动地关联与连接。以知识管理有效地获取、评价、整合、交流和利用信息,已成为数字时代每一个设计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学习理念与学习策略。

(一)依据关联主义理论的设计学习原则

依据关联主义学习思想,设计学习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设计知识存在于多样性的观点中,设计学习发生在对这些观点的研究之中;(2)将设计学习视为一个连接相关节点和信息源的过程;(3)知识不仅直接获取于信息源,学习也可在工具、参考数据库等人工物和心智模式、思维方法、文化符号等意识维度中实现;(4)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比掌握当前设计知识的能力更重要:(5)促进持续学习需要建立和保持各种相关连接;(6)需要洞察本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以及这些领域中不同观点和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7)因为设计创造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因此,精确掌握最新知识信息是设计学习活动的根本宗旨;(8)决策也是一种学习,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来选择“学什么”、“怎样学”和“如何理解新信息的意义”。关联主义思想的以上八项学习原则,无不强调了知识学习活动的关联性与能动性,它直接关系到设计创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养成。

(二)遵循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设计学习观

1,知识观

作为边缘叉学科,设计学科的知识是一种多学科知识的结构组织,是由诸多相关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而成的知识系统。既往的知识组织呈现为相对静态的层级和结构。在数字化时代。设计学科的知识组织日益凸显出动态网络的生态性特征。关联主义创始人、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教授乔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将知识的类型分为:知道是什么(Knowingabout)、知道如何做(Knowingtodo)、知道成为(Knowingtobe)、知道在哪里(Knowingwhere)和知道怎样转变(Knowingtotransform),这一理论尤其对应于设计学科的知识学习。“知道成为”(需要什么)、“知道在哪里”找到知识以及“知道怎样转变”将成为数字时代设计学科愈来愈重要的知识和能力。关联主义引入internet概念。认为知识分布也呈现网络的性状,知识网络也像数字网络一样由节点(nodes)和连接(connections)组成。并且认为,知识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中,还存在于个体之外外部世界的组织、社群、数据库等中,这些外部的存在体都是链接知识网络的节点,这一知识观与设计学科的系统认识观高度弥合,设计过程就十分强调对设计目标相关因素的深入调研,充分理解与系统把握设计构成要素。关联主义知识观下的设计学习活动尤为强调知识的现时性,由于设计需要体现现时的时效性,因此,只有通过知识不断流动和更新,才能掌握最新知识以实现设计创新。

2.学习观

设计活动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结构构成,相关知识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分布于知识网络或社会网络的各个节点上的,因此,关联主义认为学习就要把分散的各个节点连接关联起来,学习是一种从节点关系中掌握知识的“分布式认知”过程。当今时代知识信息海量产生。我们既不可能也无须事先掌握所有与设计相关的知识,“‘我把知识储存在朋友处’诠释的正是一种通过创建人际网络汇聚群体智慧来获取知识的公理。由于“云”计算技术使大量的设计知识信息在“云”中聚集储存。因此。设计学习活动也是人际网络与internet双重连接的关联过程。

3.能力观

关联主义认为鉴于知识激增并且速衰,当代人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终身学习是别无选择的不二法门。因此,个人使用多样方法实现有效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关联主义视角下设计学科终身学习的能力包括:个人智商与情商相互启迪激励设计创新的能力;不断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从事设计创新的能力: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资源的关联能力:“知道从何处寻找信息”的搜寻能力:充分利用徒手图和各种设计软件表达自己设计意图,与他人进行交流、共享智慧的分布式学习能力:生成集体智慧的团队协作学习能力;运用信息工具,获取、处理、生成和创造信息,以及发挥信息效益、善于信息协作和坚守信息伦理的信息素养;能兼收并蓄将相关因素构成具有内在联系整体的设计造物能力:利用知识管理工具进行知识生成、知识编码和知识转移的知识管理与应用能力;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选择学什么、怎样学和理解新信息意义的判断与决策能力。总之。应变能力、问题求解能力、迁移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和持续学习与发展的高阶能力。都是关联主义视域下设计学习所需要关注的学习能力范畴。

三、知识管理—关联主义视域下的设计学习策略

(一)个人知识管理的作用与意义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Knowledgemanagement,pKm)是一种概念框架,指个人组织和集中片段信息转化为可系统性应用并以此扩展个人知识建构的信息策略。

个人知识管理策略包括以下内容: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制定知识获取计划;设定信息优先级,确定哪些信息可以丢弃,哪些信息需要收取;确定如何和何时处理信息;为需要归档和保存的知识建立规范:创建个人的文件系统,可以兼顾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其它知识活动;为不同用途建立信息目录、书签和索引;经常评估,评价所存储信息和目录的价值,并适时更新。

综上所述,尽管个人知识管理有各种版本的定义,其实质却都在于帮助个人整合信息资源,提升学习效率和知识竞争力。作为一种数字时代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应用的角度来定义。知识管理指个人通过使用工具收集、吸收和创新知识。从而完善个人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即是指将个人随手采集的各种资料、信息,经由管理使之成为具有系统价值的知识,以方便个人在短时间内快速有效地索取、甄别和处理大量的信息,获取所需知识,准确地应用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能力。最终提高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息素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提高个人的综合竞争能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奠定知识基础。

(二)设计学科中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元素

个人知识管理(pKm)是关联主义视域下设计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是为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通过建构个体自身及外部人际与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网络,实现以“云”资源等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选择、获取、编码、交流分享、使用和创新的过程。

在关联主义看来,知识建构就是形成或创建网络,网络由节点和连接两个基本元素组成,节点与节点的连接形成网络。知识流动在建立连接的节点之间传递知识信息,形成知识流。由于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联系。因此。一个事物如果不是一个节点,便是一个连接。以下关联主义视域下设计知识管理的节点、连接、网络、知识流和工具等基本元素,被赋予了设计学科的性质特色。

1.节点

根据关联原理,学习和知识不仅存在于多样性的价值观点中。还存在于各类人工制品中。因此。关联主义将人际交往、个人通讯、个人时间管理、个人网络、个人知识库等五类资源视为个人知识网络的节点。这些节点又可区分为人际节点和知识节点两类,对于设计学科而言,需要管理的人际节点除了学习伙伴、专家学者、学习组织及社群等之外,设计定位的目标人群也是需要关注的人际节点:由于设计创造所需要的知识不仅限于设计本学科的知识域,因此,设计学习的知识节点除包含学习资源库、网络学习系统、相关知识链接、数字图书馆、主题网站等之外,还需涉及大量为具体目标设计所需要的知识节点,如环境艺术设计要涉及到环境中的地貌元素、建筑元素、植物元素、水体元素、风元素和人文元素等,产品造型设计则需要市场、技术、材料、工艺、结构构造等诸多交叉学科的知识节点。

2.连接

节点需要连接才能构成网络,学习正是一个连接专门节点或信息资源的过程。因而,“知道知识在哪里”并与之及时建立连接的能力,将成为数字时代设计学习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关联主义视域下,设计知识管理的连接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1)人际节点之间的连接,即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如设计学习伙伴通过共同的学习定位和学习兴趣建立的同学联系、与专业教师和各类跨学科专家建立的学导联系,以及与设计实践相关的人际节点联系等;(2)人际节点与知识节点的连接,即学习个体为获取外部设计知识与信息的各类连接;(3)知识节点间的连接,指个体知识结构中已有知识之间的连接及与外部新知识之间的连接,设计学的知识节点连接还包括本专业知识与目标设计学科知识的连接。

3.网络

关联主义知识网络的节点是学习者个体,设计学习个体的知识建构是一个无网络。这个知识网络被编入各自相应的组织和机构,反过来组织与机构的知识又回馈给个人网络。这种个人对网络和组织的知识发展循环,使得学习者通过他们所建立的连接在各自的领域保持与时俱进地发展。在日常学习中,学习者主要借助于“云”计算穿行于各类网络之中而获得新的节点和形成新的连接,聚合到更大的网络或者分解成更小的结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设计所对应的市场日渐国际化,设计师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和适应中与周围的世界进行动态的交互,因此设计学习的网络也必须国际化。这样的设计学习不断地在人际和知识的交互中发展,学习成为一个不断适应和连接新网络节点、动态发展的知识探索过程。

4.知识流

知识流是网络的一个重要功能,建立网络不仅有利于知识信息在各节点间流动而使关联者相互受益,还有益于提升个体建立网络的能力。设计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断更新和完善设计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体系,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实现设计创新。鉴于数字时代知识激增并且速衰,这就要求设计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存储设计知识,而更需要通过建立知识网络使相关知识在不同的节点之间流动,借助于“云”计算技术在共享开放资源知识库等更为广泛的设计知识共享中创新知识。设计知识流动创新的效果是与设计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心智模式、思维方式紧密相关的。为此,设计学习者需要以良好的专业知识基础、清晰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动突破固有认知模式的心智能力,来促进专业知识的流动与创新(如图2)。

5.工具

当今高度发达的数字技术在带来了“知识激增与速衰”挑战的同时,各种社会性软件的兴起,也为设计学习提供了相应解决问题的工具和途径,为实施设计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条件。如前所述,关联主义个人知识管理视角下需要管理的不仅是知识网络,还包括人际网络。因此,设计知识管理工具也相应具有知识工具与社交工具两种属性。除了百度、Google等常用知识搜索工具之外,其他如QQ、mSn、Gtalk、SnS、Blog、e-mail等诸多工具都具有这样的双重属性,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当前已开发可以实现个人知识管理的专门应用软件。

(三)设计学科pKm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1.设计学科pKm的知识类别

设计学科知识管理基本包括以下四个类别知识。首先是事实知识(Know-what),包括既有的设计方法、程序、规范和技术、材料、工艺等本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其二是原理知识(Know-why),指的是学科基本理论原理等可指导创造发挥的元知识;其三是技能知识(Know-how),指的是为实现设计创造所必需的表现技能与方法等专业基础知识:第四是人际知识(Know-who),对于设计学科来说不仅限于直接获取和交流的人际知识,还需要设计目标客户端的人际知识,即消费群体的人际知识。从认知角度出发,这些知识又可以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文件、形象或其他精确的物质沟通过程来呈现,但隐性知识的获得却只能依赖于自身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对于设计学科而言,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属于显性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属于隐性知识。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可能发生相互转化。动态循环:个人可以管理的知识不仅是指书本和文献中的有形内容,而且更是指信息,是指从原始材料中组织并系统化了的数据。个人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对隐形知识的管理。只有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关联主义将学习视为形成“连接”、创建“网络”的过程。依据这一理念,设计知识管理即是由设计学习个体为促进学习高阶能力的形成,选择人际与知识节点建立连接。构建人际与知识网络。实现各种人际和知识节点连接的管理、流动与创新过程。依此需要,个人知识管理的方法则可分解为:为知识需求选择节点;由各类工具建立连接获取知识:掌握组织连接要素对知识个性化整理存储并吸收内化:保持知识流动。综合并实现知识更新。

2.pKm的基本方法

(1)以需要选择节点。选择节点首先需要明确建构中的知识结构需要,设计知识管理的前提是依据个体的学习需要选择节点,以便有效地获取知识信息。对知识的不同需求决定了不同个体设计知识管理的差异化与个性化。学习者要依据各自的知识建构需要而确定自身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对于设计学习个体来说,还需要习惯依照设计定位过滤节点和选择连接。并且,所选择的知识须有一定的深度与前沿性,否则获取的知识只是常识,而常识是无助于提升知识竞争力的。

这一阶段可以针对个体特定的知识结构或领域,运用mindmanager、mindmapper等可视化思维导图工具进行语义网络表征,分析已有知识基础与目标知识建构定位及学习兴趣特征,明确自己需要获取的知识内容和期望达到的认知程度,使节点与目标知识建构保持一致。

(2)建立有效连接。明确了自身的设计知识需要,也即是设置了人际和知识节点的“过滤器”,这样就能保证有效地建立连接,有助于设计学习中随时了解并掌握所关注领域的最新知识动态。“云”计算等当代网络与数字技术,为建立连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既可以通过搜索网站建立与设计领域专家学者间的联系,还可通过社会性网络关注设计领域的知识动态,包括创新理论、学术交流、专业展会等动态信息,通过各种即时通讯工具与之建立连接。

对设计知识节点的认识,需要有足够的国际开放视野,不仅需要获取不同国家的设计网站等开放性共享节点,还需要建立国际性的校际协作学习与相互开放的学习资源节点:在“云”计算技术和“云”信息资源的支持下,个人知识网络的人际节点可以是全球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设计专业学生、教师乃至学界的设计名人或知名设计组织。也可以是任何一类与设计相关的信息资源库。

(3)掌握组织连接要素。通过建立连接获得而未经组织的知识只是无序的知识碎片,还不能成为知识的实体系统或实体关系。因此,需要知识接受者整理加工,按照不同性质或作用进行个性化分类编码储存,进而理解内化为应用于设计创造的能力。即实现设计知识组织连接时。知识才会实现它应有的价值。

影响设计知识组织连接的主要因素有如下方面:①既有知识结构:个体既有知识结构是形成知识组织连接的基础,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观念间有意义的连接,才有助于个体迅速内化知识而建立新的知识认知结构。设计学科的知识本身是处在与时俱进的不断更新之中的,加之当前知识半衰期缩短和更新周期加快。这就要求学习者不断加固自身知识基础,持续获取新知识并更新知识结构,能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需要。②个体心智模式:心智模式(mentalmodels)先入为主地影响我们认识外部世界采取行动的假设、成见,抑或图像、印象,是对周围世界如何运转的既有认知。在知识接受的过程中,心智模式受习惯性思维及已有知识结构的局限,影响理解吸收新的知识观念和对问题的准确判断决策。因此,与时俱进地调整心智模式有助于个体组织连接与促进知识内化。调整心智模式需要“理性思维”,即需要掌握深层次理解和迁移运用知识的信息加工方法,善于运用分析、提问、归类、排序、比较、对照、精细加工、评价、推测、解释、测量、观察、运作、范型、预测、总结、综合、确证、联系、交流等研究方法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

(4)促进知识流动更新提高学习成效。关联主义的知识节点是个人。每个学习者个体都是更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和连接,知识流在各节点间的连接中流动,可能在某些节点间增强,也可能在某些节点间衰减或消失。这就意味着建立设计知识连接并不等于已经掌握知识。保存在各种连接中的设计知识只是静态的知识储存,只有使设计知识流在连接之间保持高效的流动。与学习协作伙伴、专家学者及相关组织形成交流分享,获取更多来自他人或其他社群的知识和能力,才可能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和个性知识社会化。

设计学科既往的知识交流主要依靠专题讲座、学术年会等形式,学生参与其中只是一个单向的接受者。而当今基于数字网络的交流形式则可以是随时随地、实时交互的平等获取,从节点选择、建立连接、形成网络,各个阶段都是一种相互渗透、生态循环的知识流动过程。设计知识在这样的动态管理中循环创新。因此,设计学习者尤其需要利用“云”计算技术充分整合利用其他节点知识。尤其需要与设计发达地区建立人际网络,以期更好地促进知识流动更新而不断地提高学习成效。

3.pKm的基本技能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pKm涉及创建、分类、索引、检索、分发以及重新使用知识的价值评估,其中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保证信息安全和信息协同等七项知识管理技能,是数字时代实现个人知识管理所必须具备的。

(1)检索信息的技能。检索信息时,首先要确定信息来源。根据个人的信息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检索方法。在pKm中,检索信息的技能包括技术要求很低的提出问题然后获取回答的技能,更包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电子图书馆的数据库和其他相关数据库查找信息的技能。为充分掌握检索信息的技能,个人必须对搜索概念和搜索技能等有充分的了解。

(2)评估信息的技能。这一技能不仅指个人能够判断信息与自己所遇问题的相关程度,而且还必须能即时判断信息的质量。个人并不必去了解计算机评估信息的机理,评估主要从可信度、准确度、合理性及相关支持等方面来进行。可信度一般根据作者的可信度、质量保证依据、元信息等来判定。准确度可从时间界限、综合全面性、信息面向的对象及其使用目的、合理性等方面来确定。相关支持则是指信息文本的索引目录、参考文献等。

(3)组织信息的技能。组织信息即整理过滤无用和相关不紧密的信息资源,有效地归类信息并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方便随时查找和使用。有效组织信息的目的是便于有效地利用,这种技能会牵涉到用不同的工具把各种信息组织起来。在手工操作的环境中,我们会用文件夹、文件柜或其他传统的方法来组织管理信息。在数字技术环境中,即用电子文档、数据库和网页。或者用专门的知识管理软件来组织管理信息。

(4)分析信息的技能。信息分析须涉及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出有用的归纳结论。常用的信息分析方法是建立和应用模型,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信息间的关系。电子表格、统计软件、数据挖掘软件等提供了分析信息的方法,建立各种分析软件模型的工作需要具备相关的专门知识。

(5)表达信息的技能。信息表达是为了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使个人知识在交流和共享中得到创新和提升。信息表达方法和途径很多,无论是通过powerpoint、网站还是通过文本,其工作的核心原则应是如何让他人理解、接受并能与自己产生互动。

(6)保证信息的安全。保证信息安全的技能与个人知识管理中其他的六种技能有所不同。数字时代的信息安全非常重要。保证信息安全涉及到开发与应用各种信息安全存储的方法和技能,常用到的密码管理、备份、档案管理都是保证信息安全所常用的方法。

(7)信息协同的技能。信息技术为协同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设计团队攻关、团队组织学习,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对具体问题协同探讨,交流和共享彼此的观点和知识。有效地利用这种技术不仅要求充分理解协同工作的各种原则及其内容,还需要会使用各类交流工具。

以上七种知识管理方法,实际上是处理日常工作中“知识维度”的系列连续操作,并可以根据需要相互结合使用。例如,可能是在对信息进行评估后才发现仍然需要进一步检索信息等,并无固定的顺序和绝对的分类可言。除了以上七项外,个人知识管理的内容还应该包括时间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和组织性工作等方面的技能。具体指的是时间控制、快速阅读、资料研究、备案、文档管理与信息设计等,即判别哪些信息有用或哪些信息无用的知识与信息过滤技能、有目的写作的技能、对pC与it等知识与信息处理设备的管理技能等。

4.pKm的应用工具软件

个人知识管理将有赖于软件工具,依据个人知识管理特点,协助个人方便地管理文件,养成个人知识管理的习惯。在数字技术条件下,pKm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随手可得的主流软硬件工具。结合使用其他方便的辅助小工具来实现个人知识管理。例如微软office、mSoutlook、Lotusnotes与iCQ、mSn等常用软件,以及概念地图、心智地图、网络日志weblog和维基百科wiki等辅助小工具。硬件有手机、笔记本pc、pDa等个人数字工具。

常见的pKm工具软件则是按照内置网页编辑器原理开发的,如mybase、noteexpress、资料收藏大师、pKm2、紫轩资料管理大师等,它们和office文档基本没有关系而只作为附件;但“针式pKm”、“word文档一资料管理系”等少数管理软件是基于office文档的。pKm软件链接广泛,包括基于互联网的“为知”个人知识管理软件;针式个人知识库管理系统;magicflu免费中文信息知识管理平台;microsoftonenote;myBase;evernote;网文快捕Cyberarticle;网博士websaver;资料收藏大师:资料收集管理器Collector;mydata资料管理器;essentialpim;mindmanager;91剪报等。

对个人来说,针对不同的信息可以采用不同的工具,不需要采用统一的入口,只要适合应用。比如邮件管理、通讯录管理。这是最常见的pKm的一部分。专业知识内容的管理无论采用高度相关性的wiki还是个性化的Blog,都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同收集、创作某领域的知识,大家都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起有效的知识连接。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篇4

论文摘要:从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的关系出发,分析专业教学借鉴知识管理的可能性,以及利用知识管理、创新专业教学的一些改革举措,并在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予以实施效果良好。

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它关于知识及与知识相关的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可以为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应用的拓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从宏观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关注整体,是对一个组织系统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及相关资源的管理,任何一个管理过程都应考虑组织整体效益的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定位是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显隐知识的转换。在实际的转换中,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隐性知识社会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重新组合、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这四个转换环节是知识转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并由此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知识增值系统。

从微观角度来说,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价值链的管理,清除影响知识价值链形成的阻碍因素,加快价值链的形成速度,使组织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知识管理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即知识生成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交流管理,由此又形成诸多知识管理工具。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知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较常见的专家系统、数据仓库等都在知识管理中得到了应用。

2知识,理在专业教攀中应用的可能性

2.1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都具有以下共同点

1)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所需实现的都是组织的整体效益。2)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的一系列开发过程,实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达成管理目标。3)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存在于知识管理中,也存在于专业教学领域。

2.2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在技术层面也有着共同之处,即两者都运用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由这两种技术还衍生出来许多新型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如Blog、网络社区、电子邮件系统、知识资源库等。知识管理和专业教学可以相互借鉴彼此在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时的经验和成果。

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利用学习平台,营造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管理知识的过程实际上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提高,吸收知识管理的理念,也是专业教学中的重大变革。

2.3利用知识管理,创新专业教学。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思想、知识转化理论、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等理念,均可以引入到专业教学中来。通过借鉴这些理念,可以为学习者营造更为有利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面对面交流、网络社区等直接或间接共享到他人的经验、技能等,从而最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师的工作能力,进而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组织智慧。

知识管理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而且更关注隐性知识。专业教学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将显性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学习者,并为学习者所熟知和掌握。学习者对更加重要的隐性知识的学习则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在面对面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或多或少能够通过一些亲身体验的方式学习到隐性知识。但是在非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就被完全忽略了。知识分类思想提醒专业教学相关人员应该更加关注开发和利用隐性知识。2.4知识管理环节的划分对专业教学的启迪。知识管理通过总结知识价值链,得出知识管理包含四个过程:知识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知识应用管理和知识交流管理。从这点出发,专业教学在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时,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明确教育知识的来源:应该包括已经被认识到的可以拿来学习的知识、还掌握在少数教师、专家、学习者头脑中不能被传播的知识以及新创造的但还未纳入到教育领域中的知识。其次,应该运用一定的鼓励机制和技术手段识别、提取和组织这些知识,使之有序化、系统化。当拥有了大量的知识之后,专业教学可以利用教育资源库、专家系统等手段将这些知识积累起来,并进行管理。学习者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资源库获取大量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将自身独有的知识拿出来供所有人使用。知识通过交流和共享获得增值,这也为产生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3知识,理在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段,中的应用

3.1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建构专业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社会对于专业教学提出的要求。专业教学通过构建专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知识源和知识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校园网工程后,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途径。专业教学利用技术手段建立专业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对专业内存在的信息(如学生信息、教学信息、教育资源、头脑中的知识、知识行为、知识资产等)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知识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集体智慧完成创新知识的目标。

3.2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车辆专业知识管理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就开放使用,广大学生经常访问该系统,最近二个月平均每天的校内师生访问量已经达到1000多人次(注:该专业每届学生数90人,全部在校生400人左右),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论坛跟贴人数也不断增长。

知识库的内容不断增长,目前有3个管理人员在作专门管理,审核上载内容和会员资格,目前有注册初级会员600余人(校内360人),高级会员35人(校内教师、政府机关处室、行业协会、行业商会),平均每天上载内容达1.6GB。

广大师生对该知识管理系统地反映良好,在对该系统的评价中优良率达到99.4%,而且为优秀的达到82.8%左右。通过该系统的使用广大学生觉得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大大超过以前,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学习风气明显改善,学习成绩与往届学生相比也有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系统内间接获得许多工作经验,使得学生毕业后缩短适应时间,特别明显的是学生下企业进行技术实习时,明显显得有信心,工作成效更明显。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篇5

(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从古至今人类文明传承过程中,教育不止是单纯的人传,更关键的是通过书传,可见人类各项教育活动与图书是紧密相连的.教学改革后,新课标的颁布与实行,对图使馆更是有了更高的标准及要求,学校的图书馆更是要随之转变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管理观念,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图书管理;素质教育;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17-03

素质教育是新时期下最关键的教育,是教学模式改革下产生的新型教育观念,其在图书管理方面已被广泛的应用.素质教育是要求被教育者全方位、综合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及品德等都有着较高的素质标准,最主要的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其在多方面教育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对于图书管理,素质教育有着极大的意义与作用,学生、职员的素质教育对于图书馆理工作都是有着积极意义.

1素质教育概论及图书馆理必要性

1.1素质教育概论

素质教育属于一种教学模式,其关键是对人思想道德素养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以往的应试教育相对应.当下,人们统一认为素质教育是基于提升学生素养的教育,其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现状及人的发展作为基础的教育,是提升人创新意识、精神、能力的培养性教育.国内的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有很大的影响,致使其进展很慢.素质教育主要针对的不止是学生,还要教师.对于各科教职人员来说,更应该体现出自身的良好素养,不断的提升自身修养与素质.所谓人的素养可以划分为道德、智力、身体、审美、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基本素质提升为宗旨的一种教育.

1.2图书管理必要性

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宗旨是为各科教师教学以及学生提供学习服务,为提升最终的教学质量及推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务.图书馆中藏有大量的文献,是人类几千年所积累的智慧结晶,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展开大量的阅读,这样能够有效的扩展其知识面,更能丰富课余活动,并能够有效的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应强化各类图书管理,紧扣素质教育的主题,完全发挥其应有的素质教育功能.

2素质教育在图书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度

2.1道德素质教育在图书管理方面研究进度

道德是人最基本的素质,道德素质教育融进图书管理也是极为有了的.道德及法律有着密切的关联,若是一个人不小心触犯了相关法律时,其必定是违背了道德.图书管理应基于一定的道德原则以及相应的法律规章,图书管理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收集及信息掌握的场所.图书管理更是需要一定的规律,根据固定的模式展开图书管理.以往总是会存在很多的缺页少页情况,这对后来读者查找资料时会带来更多的不便,其更是不道德的行为.该行为会导致图书管理职员重新将这些缺陷书籍整理出来,并进行一定的标注,以此来防止会误认为是后来读者所造成的,从而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对于这样的行为应展开相关的道德素质教育,可以使学生们懂得这样做是不好的,会带来很大的害处,让他们知道图书是应该得到保护的.新时期对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实行,这使得学生可以自觉的爱护图书,并对其进行保护,这样对于图书管理员来说,可谓是减轻了太多的压力.

2.2信息素质教育在图书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度

2.2.1信息素质教育已经被广泛的运用于图书管理方面,信息素质教育最关键的就是各类信息能力的教育,这样能促使学生更有效的获得各类知识,并展开各类信息组织加工及详细分析.经过相关的信息素质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懂得各类信息应该怎样去收集,怎样去获得,这样对图书管理是极为有利的.当下诸多高校已经进行了文献检索等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其最关键的目的是提升学生自己进行信息检索查询的能力及素质,这样能够更快速的得到有效的信息,节约了时间.学校所利用的策略要进行大力的宣传,促使学生们知道那个地方有什么书籍,自己应该去哪里寻找资料,促使学校中的学生知道图书资源都有哪些,这样能便捷的进行资料查询.学校还应对刚入学的学生们展开图书检索方面教育,这样有效的避免学生在查找资料是产生不必要的困惑.

2.2.2并且,还需要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各方面素质,挑选适宜的时间,定期的对相关图书管理人员展开素质教育培训,以便于提升其图书馆理的能力.当下,国内的众多文献均是经过图书管理人员展开教学的,却没有将学生实际的情况及专业结合起来.这样就导致图书管理人员在进行相关教育时,不具有学生需要的专业性知识,更不能进行一定程度的专业类文献检索教育,这样很难提升学生们的资料检索质量.因此,信息素质教育,是需要构建整套健全的教育系统,促使图书管理及信息素质教育人员完美的结合,有效的发挥其各自优势,便于实现信息素质教育.

3图书管理及学校教育及知识管理理论方式应用

3.1图书管理优化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3.1.1人们提倡素质教育,强化研究性学习,这就将学校教育各方面标准推向了更高的层面.在面临这些要求时,学校教育对图书管理就有了更高的新标准.合理高效的图书管理可以更好的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开发其智力,有效的提升学生积极思考、研究、探索的能力,这样对学生的全方位素质提升极为有利.学生想要丰富知识以及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素质,除了在课本中学习知识,还是需要去阅读大量的书籍.比如,相关的社会、自然学科等知识,现阶段国内进行课程的改革,最终的目的是要将学生的智力有效的开发,以提升学生全方位的综合性素质,合理的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图书馆的各类教育应不断的占据优势.学校的图书馆中必定是藏着丰富的书籍,各类图书资料更是应有尽有,尽量的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及求知的需求.

3.1.2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化以及减负策略的深入,学校的图书馆必定会成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场地,亦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得新型知识,其走进图书馆,要的不止是一本书而已,更是期待着要去认识整体图书馆内的信息,并在其中获得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学校图书管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所以我们应将那些优秀及最新的图书传递至学生的手中,传递给学生健康、有益的新型知识.学校图书馆内藏有的书籍和学校对于图书的相关管理方式,都会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不断的关注新知识的变革,并掌握教育图书需求开发及研发编写的情况,这样充分的运用有益的读物,很好的发挥图书的各类教育功能,大力推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3.2知识管理理论方式应用

3.2.1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管理理论是更体系及健全的,知识管理运用范围更是在不断的扩大.知识管理是对人与信息资源展开动态管理,知识管理的关键是以人为核心的,并以各类知识为基础的,最终的目的就是找寻信息处理能力及人知识创新力完美结合,在管理中最大的限度是呈现知识的有效传播及共享,以便于提升组织创新力及应变力,合理有效的组织最优化的发展策略.

3.2.2知识管理是呈现知识经济进展及强有力的基础.是一种管理意识、思想及方式,这就彻底给社会及社会中的个体带来很大的变化.学校的图书馆也是收藏及管理的主要部门,收集、归整、储存及传播各类知识是其最关键的职能.把各类知识管理的理论方式应用至图书管理中,便于呈现图书管理的有效创新,更是图书管理紧跟新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应注重显性知识的有效管理以及隐性知识的转化及发挥,管理的重点则是逐步的从狭隘文献资源管理转变为信息资源及知识资本管理、以人为本式人力资源管理并行.经过信息资源及知识资本组织及开发和新知识的利用及创新、组织机构的改革及创新、人力资源的合理管理等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理论方式对图书馆中图书展开合理的管理.图书馆应通过隐性知识资源开发以及积累,对知识资本展开合理的管理及运行,以促使图书馆可以不断的工人们学习机资源共享的知识宝库、知识创新的信息保证体系.图书馆应进行以现代网络为基础的知识服务增值,并强化数字图书构建,尽量的呈现知识信息的各类功能及效益.图书馆应构建适应的现代化网络环境以及动态良性循环体制.合理的改变图书馆内的组织构造,基于文献职能标准,将各类工作的核心置于发展用户要求为重点的工作项目中,构建扁平化的业务部及相关项目组织结合的开放式组织构造,并合理的突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

4发挥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4.1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明确其管理目标

图书馆可以说是为相关的教育教学提供服务的,图书馆的最终管理目的是利用图书馆的图书对学生们展开素质教育.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全方位的提升自己政治及职业道德素养,将本职工作作为自身事业来不断的追求,并坚持学生第一、服务至上,为学生着想、甘为人梯的服务意识及思想,自觉将图书馆内的所有工作做好,提供良好的环境来推动素质教育及人才培养.

4.2添加藏书数量,不断渗透德育教育

丰富多彩的图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不止是有着较强的知识性及文学性、趣味性,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启迪性及教育性,对于学生的情操陶冶及良好审美培养有着很好的引导性.当下很多的学校管理人员根本不重视图书馆的相关建设投资,很多时候图书馆都是在上级要求之下才建设的.在加上教育经费非常紧张,学校用于购书的经费很少.近年来的书价又很高,所以学校的图书馆藏书太少并且种类也很少.

学校的图书馆务必要争取领导的支持,添加藏书数量以及种类.我国的传统文化书籍应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很多最为经典的中外文学名著,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对与心理健康、音乐及美术等以及相关的科普读物,不断的添加各类图书资料的全方位收藏.并且,要有计划、目的的去收集内容广泛以及知识类文献资料,并强化教师的阅读与其需要的教学参考类资料书籍,最新出版的学生及教师都感兴趣的,意义较大的课外书籍.现阶段学生们接触新鲜的事物及渠道很多,并且获取知识信息极广泛,自我意识统一较强,并不喜欢在课堂之上去听教师讲课,喜欢自己去发现.所以,要让学生们自己通过阅读图书馆内较为丰富的藏书,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呈现为一个全面进步的人,这也是一种德育渗透较好的途径.

4.3提供阅读指导,培养阅读兴趣

很多时候学生会面对书山巍巍,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近几年来武打、玄幻、言情类的小说较为盛行.所以,课外阅读指导是极为重要的,要有计划、实效性很好的为学生们展开课外导读,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带领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这样持续的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及认识水平,以便于更好的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升阅读的技巧,这是一种很好的启发式素质教育.

4.4优化藏书结构,便于辅助教师教学

应不断的适应新型知识的增长,教师务必要重视相关业务进修及知识不断更新.很多的教师可以去参加教育系统化的培训并去各大学校去进修,不过觉得大多数的教师还是需要自修来很好的转变其知识结构,进而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服务.虽说网络可以提供大量的教学教育资料信息,不过很多最新的文章是需要付费才可以进行阅读的.学校图书观不止是要订阅新的教育教学杂志,并且还应该具备电子阅览室,这样不断的促使图书馆成为学下信息核心以及教学辅助性机构.图书馆作用的有效发挥,更依赖于藏书结构的质量.

4.5展开读书活动,丰富课外生活

学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团委联合,定期的组织相关学生展开读书比赛及图书展览以及各类知识竞赛.很好的激励学生参加校园活动,为校园文化不断增色,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爱国主义、法律观念.图书馆对于相关的文献资料应进行正确的推荐及介绍,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清晰的了解到国家的相关法规,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学校文明构建提供良好的大背景,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5结语

素质教育是图书管理方面最关键的问题,读者具备了较高的素质,这对于自身查阅书籍与资料是极为有利的,并且对于相关的图书管理者工作来讲也有着很多的辅助意义.高素质人员在图书馆内可以自己进行资料查询,并且也不会对书籍进行恶意的损坏,这对图书管理有着很大的作用与意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的相互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以便于呈现图书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剑峰.浅谈图书管理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新课程(教研版),2012(3).

〔2〕杨秀兰.浅谈高职院校图书管理员的素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5).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篇6

摘要:从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的关系出发,分析专业教学借鉴知识管理的可能性,以及利用知识管理、创新专业教学的一些改革举措,并在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予以实施效果良好。

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它关于知识及与知识相关的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可以为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应用的拓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从宏观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关注整体,是对一个组织系统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及相关资源的管理,任何一个管理过程都应考虑组织整体效益的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定位是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显隐知识的转换。在实际的转换中,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隐性知识社会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重新组合、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这四个转换环节是知识转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并由此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知识增值系统。

从微观角度来说,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价值链的管理,清除影响知识价值链形成的阻碍因素,加快价值链的形成速度,使组织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知识管理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即知识生成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交流管理,由此又形成诸多知识管理工具。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知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较常见的专家系统、数据仓库等都在知识管理中得到了应用。

    2知识,理在专业教攀中应用的可能性

    2. 1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都具有以下共同点

 1)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所需实现的都是组织的整体效益。2)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的一系列开发过程,实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达成管理目标。3)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存在于知识管理中,也存在于专业教学领域。

    2. 2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在技术层面也有着共同之处,即两者都运用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由这两种技术还衍生出来许多新型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如blog、网络社区、电子邮件系统、知识资源库等。知识管理和专业教学可以相互借鉴彼此在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时的经验和成果。

    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利用学习平台,营造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管理知识的过程实际上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提高,吸收知识管理的理念,也是专业教学中的重大变革。

    2.3利用知识管理,创新专业教学。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思想、知识转化理论、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等理念,均可以引入到专业教学中来。通过借鉴这些理念,可以为学习者营造更为有利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面对面交流、网络社区等直接或间接共享到他人的经验、技能等,从而最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师的工作能力,进而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组织智慧。

 知识管理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而且更关注隐性知识。专业教学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将显性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学习者,并为学习者所熟知和掌握。学习者对更加重要的隐性知识的学习则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在面对面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或多或少能够通过一些亲身体验的方式学习到隐性知识。但是在非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就被完全忽略了。知识分类思想提醒专业教学相关人员应该更加关注开发和利用隐性知识。

 

 2. 4知识管理环节的划分对专业教学的启迪。知识管理通过总结知识价值链,得出知识管理包含四个过程:知识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知识应用管理和知识交流管理。从这点出发,专业教学在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时,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明确教育知识的来源:应该包括已经被认识到的可以拿来学习的知识、还掌握在少数教师、专家、学习者头脑中不能被传播的知识以及新创造的但还未纳入到教育领域中的知识。其次,应该运用一定的鼓励机制和技术手段识别、提取和组织这些知识,使之有序化、系统化。当拥有了大量的知识之后,专业教学可以利用教育资源库、专家系统等手段将这些知识积累起来,并进行管理。学习者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资源库获取大量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将自身独有的知识拿出来供所有人使用。知识通过交流和共享获得增值,这也为产生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3知识,理在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段,中的应用

3. 1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建构专业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社会对于专业教学提出的要求。专业教学通过构建专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知识源和知识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校园网工程后,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途径。专业教学利用技术手段建立专业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对专业内存在的信息  (如学生信息、教学信息、教育资源、头脑中的知识、知识行为、知识资产等)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知识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集体智慧完成创新知识的目标。

    3. 2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车辆专业知识管理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就开放使用,广大学生经常访问该系统,最近二个月平均每天的校内师生访问量已经达到1000多人次(注:该专业每届学生数90人,全部在校生400人左右),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论坛跟贴人数也不断增长。

    知识库的内容不断增长,目前有3个管理人员在作专门管理,审核上载内容和会员资格,目前有注册初级会员600余人(校内360人),高级会员35人(校内教师、政府机关处室、行业协会、行业商会),平均每天上载内容达1. 6gb。

    广大师生对该知识管理系统地反映良好,在对该系统的评价中优良率达到99. 4%,而且为优秀的达到82. 8%左右。通过该系统的使用广大学生觉得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大大超过以前,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学习风气明显改善,学习成绩与往届学生相比也有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系统内间接获得许多工作经验,使得学生毕业后缩短适应时间,特别明显的是学生下企业进行技术实习时,明显显得有信心,工作成效更明显。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篇7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因而,通过组合包括专业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专家、用人单位等要素之间相关联的信息和知识,搭建一个先进、高效、统一的知识管理系统作为学生专业成长培养的平台是有其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本文从知识管理系统及其功能入手,通过对系统需求分析,阐述了学生专业成长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型和工作原理,提出了构建高职学生专业成长平台的设想。

教育的目标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应用型能力培养为目标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根据教育部[2000]2号和[2006]16号文件中明确规定:“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因此,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专业成长的培养上,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流程,搭建了包括专业教师、在校学生、毕业生、专家(专业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等要素构成的学生专业成长培养的平台。但是,这一平台各要素之间相关联的信息和知识尚未建立起一个先进、高效、统一的知识管理系统,具体表现为:

1.这一平台各要素的信息和知识十分分散,难以整合;

2.各要素信息、知识模块在不同系统中,查找困难,不利于信息和知识共享;

3.数据分散冗余,数据不一致,没有统一的浏览界面;

4.没有统一规范的知识分类目录,各要素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无法统一归档处理。

笔者以为,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系统的高职学生专业成长的平台有利于解决以上存在问题。通过这一平台,学校可以加大信息采集,加强分析力度,做好职业需求预测分析并据此制定培养目标,继而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设置专业;再根据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涵盖课程设计、教材选定或编写、教师聘任、实训开展、毕业实习等。值得注意的是,从制定培养目标开始,各环节就必须关注用人单位需求及意见。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后,学校还应该跟踪并反馈;用人单位也应该主动反馈毕业生发展状况,以促进学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与培养模式等,让学校贴近市场,培养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知识管理系统及其功能

知识管理系统(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简称KmS)是实现知识管理的平台,负责完成信息到知识的转化、知识的组织和分发,是一个对知识进行创造、捕获、整理、传递、共享,进而创造出新的知识的完整的管理系统。整个系统以服务于人为中心,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能将最有效的知识提供给需要的人。

一个功能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整合分散的知识;提供知识采集和自动分类的功能,促进知识的积累。提供知识交流工具,为师生和用人单位的知识共享和交流提供便利的条件,推动师生持续性的学习;可以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提高获取知识资源的效率和学习效率;提供对动态知识的分析和挖掘,从而及时调整和更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手段。在此,我们就学生专业成长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进行分析。

三、高职学生专业成长平台的知识管理系统构建的设想

1.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需求分析主要分析本系统的用户分类、数据需求等。

本系统的用户主要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学生、校外专家、毕业生、在校学生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从其与知识的关系上来说可以分为三类:知识消费者、知识生产者、知识管理者。知识消费者的基本诉求是从本系统中获取知识;知识生产者的基本诉求是为本系统提供知识;知识管理者的基本任务在于有效管理知识,保证知识消费者方便地获取知识,知识生产者能够方便地提交知识,本系统主要充当了知识管理者的角色。当然,实际系统中的用户往往是上述三种类型的融合,同时具有不止一项的需求。

数据的需求决定数据的内容,决定数据库的规划与设计。在进行数据规划与设计之前,我们需要进行详细的数据需求分析,首先确定本系统所管理的知识内容。

(1)用户信息

系统必须包括校外专家、教师、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学生的个人或单位信息,如专家和教师个人联系方式、年龄、学历、职称、毕业学校、专业以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当前的研究兴趣、专业特长、开设的课程和目前承担的研究课题等等;毕业生和学生的专业、联系方式及个人基本信息;用人单位的名称、负责人、联系方式、从事行业、对用人规格的需求等信息。

(2)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学信息

教学资源包括各种教学素材、教学课件、教材资源、图书资料等;教学信息包括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教学测试所涉及的各种文字、图像、声音资料等,通过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后形成的教学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信息可以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于知识管理系统中,成为便于查找的结构化知识,为知识管理提供原始数据。

(3)头脑中的知识

前述的知识和信息主要表现为显性知识,但教学科研活动中大量的隐性知识还存在于专家和教师的头脑中,比如专家的行业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经验,以及对专业培养的合理建议等;教师的教学科研经验等;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和合理化建议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存在着动态的相互促进和不断提高的螺旋式互动关系:通过各种活动和沟通交流,他们头脑中的一部分隐性知识会以报告、程序等形式转化成为可以推广、保存的显性知识;而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培训等形式吸收了各种显性知识后,又会将其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经过这样的不断互动之后,学校的显性知识不断丰富,师生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不断增多,从而整个学校的知识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成长环境得以不断优化。

2.学生专业成长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型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到用户的分布式环境和存在的大量异构数据,笔者设计知识管理系统时采用基于web环境下的Browser/serve模式以及网络对象的超链接技术,建立在以网络技术与知识仓库(Knowledgewarehouse)为核心,以XmL为描述语言,以web技术为基础的集成环境之上的信息体系结构。它能够成功地访问各种服务器以及网络数据库和其他文件系统,能够对异构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无缝检索,并通过web浏览器向用户提供知识。本系统多层结构图如下图1所示。

系统包括用户界面层、应用服务层、数据服务层三个层次。

用户界面层是知识管理系统的门户,主要用于呈现知识,同时是用户访问知识管理系统的统一人口,负责响应用户操作,显示处理结果。具体功能是:与知识管理系统连接,使用户访问所有的知识,集成知识管理软件中的知识地图,集成知识交流平台。个性化定制,用户可定义自己的角色,选择过滤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

数据服务层负责对数据存储的管理,响应应用服务层的请求。构建学生专业成长知识管理系统的知识地图,其基本原则是以人为主体,以具体应用为导向,对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分类和标注,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包括将具有各种知识的人和组织联系起来),同时构建面向不同应用的知识视图,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

应用服务层负责实现各种知识管理及业务管理的处理逻辑。包括知识采集子系统、知识加工子系统和知识传播子系统。在实际的实现过程中,这些子系统往往融合在一起,这里只是从逻辑上对它做出划分。

(1)知识采集子系统

一般来讲,学校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获取知识:一是对学校内部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和已有的教学资源、教学信息等显性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借助知识采集子系统,可以将这部分显性知识点输入到相应的知识库中,实现共享;另一方面是来自学校内外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捕获。系统根据用户的身份和权限的不同,通过个性化登入界面和相应的weB页面,实现毕业生反馈信息、企业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校外专家的指导意见的采集;通过知识交流平台动态获取知识;并通过特征标引、自动分类、自动排重模块将相关信息和知识进行处理并人库。实现过程如图2所示。

(2)知识加工子系统

知识加工子系统是知识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对学校中杂乱无章的知识进行有序化的系统,其中既包括显性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该子系统连接着知识采集与知识传播子系统,其功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后面的知识传播子系统的性能,进而关系到整个知识管理系统的成败与否。本系统实现过程如图3所示。通过知识发现、知识标引和分类导人模块对原有信息和知识再次加工,将之变成结构化、关联化、类别化、全面化的动态知识组合。

(3)知识传播子系统

知识传播子系统是知识管理系统的输出系统,其用户界面是用户最终可见的部分。该系统的作用是将知识采集子系统和知识加工子系统得到的结果综合起来,将经过组织、整序后的相关信息、知识传播给具有不同使用权限的特定用户。:

3.学生专业成长知识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分析

学生专业成长知识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在整个系统中,用户从用户界面登陆到系统中,登陆后,系统自动推送的知识即呈现在用户界面上,用户通过用户界面与系统进行交互。用户与系统的交互主要有四种:一是系统根据用户的行为习惯,自动推送相关的知识;二是用户通过界面呈现的知识地图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三是用户向系统发出知识检索要求,知识检索模块向系统知识库进行搜索,将满足用户要求的知识反馈给用户;四是用户通过系统交流模块与其他在线用户建立联系,在线交流知识。在线交流的知识被记录乍来,存储在数据库中;五是用户通过对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也存人数据库中。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篇8

[关键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定位不明确,水平参差不齐,致使企业管理效率较低,甚至因为财务问题而导致企业破产。招聘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企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积极分析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以期培养出全面满足企业管理需要的财务专业人士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调查数据分析

为进行有关财务专业教学改革问题的研究,本文根据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企业类型,通过在招聘会上请招聘企业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共收到100家企业的有效问卷。根据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定位等四个主要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回收的问卷对以上问题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的要求

只有深入了解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业务知识的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全面教育。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如图一所示:

企业除了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外,还对专业人才的法律知识、金融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经济学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以及数学知识有要求,其中对法律知识、金融知识以及企业管理知识的要求相对较高。

2.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

企业财务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势必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企业对财务人员素质的要求如图二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财务人员素质要求的问题上,企业更为重视敬业精神(18.21%)、责任心(15.86%)和职业修养(16.56%),以上三个方面是职业道德的主要要求,企业对职业道德的重视远高于对业务素质(19.88%)的重视程度。

3.企业对财务人员能力的要求

业务知识不等于实践能力,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该有较高的实践能力,能够有效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企业比较重视财务人员的决策能力、公关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而对这几项主要能力的关注也存在着差别,如图三所示:图中调查数据显示,企业更注重财务人员的公关能力,关注程度甚至超过了决策能力。企业财务人员需要经常与银行、税务、政府部门等打交道,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公关能力。

4.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岗位划分

调查数据显示,100家被调查企业中赞成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存在差别、在具体工作中的作用不同从而导致财务人员与会计人员知识结构有差别这一观点的占68.59%;赞成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差别不大,从而会计人员与财务人员的知识要求差别不大这一观点的占29.12%;而持财务管理就是会计这一观点,将二者等同的比例为2.29%。基于以上认识的差异,企业关于财务管理与会计岗位的设置也存在很大不同,将会计与财务管理分开设置的大约占35.12%,在会计机构中设置独立财务岗位的占28.59%,单独设置会计机构的占36.29%。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以及竞争的加剧,大部分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有了清楚的认识与区分,这就为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学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企业关于财务人员知识结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以及职业定位等四个方面要求的调查分析,能够为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明确方向。根据以上分析,目前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尚存在以下不足:

1.重财务专业课程,轻相关业务课程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会计、财务、金融、税务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能融会贯通。而目前高等院校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尚存在很大不足,主要表现在重视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而忽视金融、税务、法律等课程。法律、金融等本就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而教学中对以上课程只是停留在学生了解相关内容的层面上,并未让学生深入学习,有些院校甚至将这些课程作为考察科目,一学期结束学生根本不知道学了什么内容。这种教学状况导致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把财务管理课程学好就可以了,极为不利于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水平财务管理人才。

2.缺乏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财务管理在现实当中体现出更多的是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如果财务人员不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隐患,严重的甚至导致企业最终的失败。财务工作的这一特点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修养,相比业务素质,用人单位更看重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与修养。目前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中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基本没有,高校将精力主要放在学生财务业务知识的培养上,对职业道德与修养的培养基本忽略,只是在大一的公修课《思想道德与教育》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缺乏结合财务管理工作特点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课程。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很难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3.缺乏有效的实践课程

财务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的手段,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财务工作人员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更注重学生业务知识的培养,而轻视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就是缺乏实践课程,目前高等院校的实践课程基本上仅限于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增加eRp沙盘模拟实训课,而该课程虽是模拟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但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难以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效果。有些院校在毕业前安排了实习,但这些实习多以学生自由自愿的形式开展,学校没有相应的监督,也缺乏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难以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4.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定位不明确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财务与会计是等同的,这一观点不仅在很长的时间内影响着用人企业,更影响着财务管理的教学工作。一些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与会计的教学目标上定位不明确,甚至出现混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课程与会计课程的设置基本相同,最多是在授课过程中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偏重于财务,而对会计专业学生更偏重于会计学,以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自身专业没有正确的认识,在职业选择上更多的是偏重于会计;二是教学方式基本相同,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财务理论,学会公式套用,缺乏案例分析与讨论课程。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财务人员与会计人员差别不大,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建议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管理手段的改进,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全面设置相关专业课程,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实际工作中仅具备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而欠缺金融、经济、法律、税务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很难全面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财务人员不懂金融、经济,就很难从微观以及宏观角度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准确把握。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因此,高等院校应全面设置相关专业课程,改变过去仅重视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而轻视相关专业课程的做法,切实加强对金融、经济、法律、税务等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设置经济、法律、税务、金融的专业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提示学生学科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注意学科间的融会贯通。

2.增加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财务管理工作可以说是高危行业,财务人员没有较高的职业修养不仅可能给自身带来麻烦,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危机。为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高素质财务工作者,高等院校在注重学生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给予充分重视。一是可以在各个学期增加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以及财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职业操守;二是可以开展讲座,以反面教材作为宣传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警示教育。

3.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财务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仅注重理论教育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令学生眼高手低。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院校应充分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一是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eRp沙盘模拟等仿真软件开展教学活动,配合财务管理专业的学习开展案例分析课程,以增强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安排实习机会,高校可以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每个学期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学习,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管理工作状况,摆脱过去学生实习的管理方式,将学生每个学期的实习状况进行反馈计入学分。

4.明确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定位

财务与会计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性,财务管理需要会计提供信息,以便于分析、预测和决策,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差别:会计主要是对实际发生事项的核算,财务人员需要决策和预测,财务活动中面临着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环境,需要对一系列突发事项作出迅速反应,这就决定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公关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等,从而要求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科教育上必须进行区分,明确财务不等于会计,在教学培养上两者应该是有区别的,从而促使高校真正按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以及企业要求进行学科教育,而不是按会计学科培养出顶着财务专业的名号实际仍以会计为就业取向的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温素彬,彭敏,王碧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09,(12).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篇9

关键词:web2.0;教育知识管理;积极因素;障碍因素;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4-20-04

Researchontheapplicationstatusoftheweb2.0ineducationalknowledgemanagementinuniversity

LiJinyong

(HuizhouUniversityLibrary,Huizhou,Guangdong516007,China)

abstract:Developmentofweb2.0technologyshowsitsbroadapplicationprospectsofknowledgemanagementineducation.Basedonsurvey,frombothpositiveelementsandobstacles,thecurrentsituationofbasiceducationinuniversitybasedonweb2.0-basedknowledgemanagementisanalyzed.Finally,thecountermeasureandsuggestiontoweb2.0-basedknowledgemanagementaregiven.

Keywords:web2.0;educationalknowledgemanagement;positivefactors;barrierfactors;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

0引言

教育知识管理就是利用现代知识技术捕获教育或与教育相关的各种来源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组织、创造,进而转化为知识和智慧,并通过网络传播以促进全球教育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理论与技术[1]。作为现代知识社会教育资源最密集的场所之一,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国家创新人才的重任。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群体更应善于运用教育知识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成为教育知识管理理论的实践者和创造者。新的技术手段的出现总是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新的助力,甚至带来理念的根本变革,以博客、威客、RSS、SnS等为代表的web2.0技术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在当下高校依托web2.0开展教育知识管理的状况究竟怎样?web2.0和教育知识管理的结合能否带来1+1>2的效应?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笔者结合量和质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问卷分析法、访谈法,分别就高校教师和学生依托web2.0实施教育知识管理的基本状况、情感态度、障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1调查内容和方法

考虑教师和学生对开展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的自知感不强(比如对web2.0和教育知识管理的概念理解不深),在调查设计过程中,一方面尽量使用通俗清晰的语言表述;另一方面淡化抽象概念,明晰具体应用。同时考虑到取样的大小和难易,针对教师只开展访谈调查,针对学生则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在此基础上,笔者分别设计了“依托web2.0实施教育知识管理调查问卷(针对学生)”和“依托web2.0实施教育知识管理访谈提纲(针对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采用半结构化设计,访谈提纲采用半开放式设计。

1.1调查样本

⑴在惠州学院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取样时兼顾对象的性别、年级、学科专业等方面。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表

[调查内容\&性别\&所在年级2\&专业\&男\&女\&大二\&大三\&大四\&文科\&理工科\&人数(人)\&104\&78\&74\&61\&47\&96\&86\&百分比(%)\&57.1\&42.9\&19.6\&14.8\&24.3\&52.6\&47.4\&]

⑵通过网络平台(QQ、e-mail、Blog、BBS等方式)与面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机个别访谈,访谈对象指定为青年教师和全日制在读的非新生大学生。

1.2调查数据收集

笔者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访谈调查记录进行整理,然后进行内容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基于上述数据统计过程,本文分别从依托web2.0实施教育知识管理的积极因素和障碍因素两方面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2.1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实施中的积极因素

2.1.1网络基础环境进一步优化,web2.0应用常态化

调查显示(见图1),认为上网“非常方便”和“方便”的学生分别占74%和23%,仅有3%的受访学生认为上网“不太方便”。这说明目前大学生的信息基础条件非常优越。此外,有76%的受访学生认为大学课堂里学习到的知识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84%的受访学生认为网络学习环境已经成为满足知识需求的“第二课堂”。由此可见,伴随着网络基础环境的进一步优化,网络已成为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知识的一种主要途径。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对web2.0的整体应用情况是乐观的。在“使用过哪些web2.0具体技术”的相关调查中,使用Blog和社交网站(SnS)的比例非常高,但对wiki、RSS、社会书签服务的使用比例偏低。具体数据如图2-5所示。整体而言,使用至少一种web2.0服务的学生比例达到了96%,可以说web2.0应用日益常态化。web2.0的普遍应用为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2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知识管理成为一种现实需求

从教学方面而言,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是学生的学习顾问;有时教师会从台前退到幕后[2]。教学工作不仅要求高校教师有坚实的知识基础,更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能把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把课讲得有声有色,利于学生吸收。

从笔者对部分教师的访谈结果来看,一方面,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web2.0的了解和认可程度较高(见表2)。另一方面伴随着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学科研压力,教育知识管理也成为一种现实需求。多数教师认为教育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他们不断地进步,同事之间可以相互学习,避免他们的教学科研陷入孤立的境地,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可以保持集体的凝聚力。

(注:访谈教师,惠州学院中文系教师,年龄32岁;受访对象在受访前基本理解web2.0和教育知识管理的含义)

2.1.3学生学习环境变化,对教育知识管理的认识有所提升

当前,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并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丰富的电子资源和便捷的工具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有较大的改变。过去高校学生查阅文献等学习资源一般都是通过实体的图书馆查询和纸质方式记录,这样的方式在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已不再适用,网络为高校学生进行科研和学术交流提供了更便捷的工具、更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更立体的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环境的变化,提升了学生对教育知识管理的认识。如表3所示,目前69%的高校学生认为知识管理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会很有帮助,76%的高校学生认为自己并没有进行很好的知识管理。不难看出,伴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对教育知识管理的认识和态度都有了较为明显的转变。具体说来,高校学生的学部分都是以自我为主导和指导的非正式学习,大部分情况下,学习路径自己选择,学习的结果和过程都由学生自己负责。

(注:访谈学生系惠州学院教育系学生)

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自我发展需要和学业压力对教育知识管理形成一定的需求。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了高校学生对其学习过程需要有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也是以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高校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科研都是持续发展的,所以高校学生进行知识管理是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知识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认为需要经常记录和整理知识碎片和思想灵感。另外,高校学生要顺利毕业,也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专业论文和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这些都给高校学生一定的压力。相关的访谈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

2.2基于web2.0教育知识管理实施的障碍因素

2.2.1主体在知识共享上的障碍因素

在教育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的主体包括学校组织本身、教师和学生等,他们是教育知识管理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依托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强调知识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强调知识的共享和互动生成。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对知识共享的意愿较差(见图2)。综合访谈结果,具体原因如下。

⑴知识共享态度消极。由于知识共享双方认知结构、认知态度等方面的差异,知识的共享可能不被认同甚至给主动传播一方带来消极判断,从而造成知识共享主体态度上的消极对待。

⑵知识共享存在风险。一方面,在学校内部,不同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包括科研评定、学业评定等。另一方面,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知识产品的生产过程耗费了知识主体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无法形成与付出相对等的收益,会极大地影响知识主体参与教育知识管理的积极性[3]。

⑶学校激励机制缺乏。对学校层面而言,缺乏知识管理的相关激励机制,也对教育知识管理的推进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2.2隐性教育知识本身的障碍因素

隐性知识(指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等内化的知识)本身具有不易发现、不易显性化等特点,这使得隐性知识的传播和获得较难。如果说显性知识是“冰山的尖端”,那么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它们虽然比显性知识难发觉,却是知识的精华和个人能力的决定性因素[4]。即使隐性知识拥有者愿意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别人,这种传递也是十分困难的。隐性知识具有自主性、整体性、稳定性、情境依赖性等特点,又是精神状态世界的主要内容,很难用文字表达,本身对知识共享有一定的影响。因为隐性知识难以用语言精确表达,其传递主要依靠传授者的演示和学习者的领悟。这就增加了传授和学习的难度(见图3)。

由于隐性教育知识产生于教师或学生的行为本身,隐性教育知识与其产生的具体教学情境紧密结合起来,难以通过编码精确地予以表达,所以它难以累积、存储与传播。众所周知,教育知识的累积、存储与传播是教育知识共享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了这个条件,教育知识共享就无从谈起。隐性知识的传播同样成为教育知识管理的障碍因素。

2.2.3技术工具方法的缺失

共享手段是知识共享的通道性要素。教育知识共享同样离不开有效的共享媒介,web2.0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内涵丰富,技术手段操作多样。如果教师(尤其是老教师)或者学生缺乏相应的应用能力,则会对教育知识共享造成障碍。

造成教师和学生技术工具方法缺失的主要表现包括:①技术支持不够。对于web2.0的具体应用,由于无法获取相关的技术支持,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知识管理能力。②缺乏良性结构的导航系统。由于不良结构的导航设计,教育知识传播主体很容易远离固有的需求目标,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无端浪费。③缺乏知识加工能力。由于自身信息素养的缺失,对于已有的知识和信息,缺乏应有的信息技术进行整理与综合,以致大量知识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2.2.4web2.0应用的去教育化倾向

相关的研究表明[5]:web2.0具有高度娱乐性和低度工作性的特点,web2.0的非教育性的应用要远远多于web2.0的教育性应用。本次对web2.0使用情况的调查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调查结果显示(如图4所示):56%的人主要为交友需要;32%的人主要为娱乐目的;而仅有4%的人选择了主要为学习目的。

web2.0的教育化倾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良性学习文化氛围的缺失。环境不适合,知识共享活动就难以展开。而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人们的行为起到规范、凝聚、激励和强化作用,能有力地促进知识共享的顺利进行[6]。如果缺乏这样的文化环境,被一片拒绝或消极对待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所包围,就会对知识共享产生阻碍,web2.0难以发挥明显的知识传播价值。

3对策与建议

针对高校教育知识管理过程中web2.0技术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构建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推动教育知识管理实践

当前关于教育知识管理的文献较少,这表明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教育知识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去探索和研究,把教育知识管理作为研究的对象,符合当前教育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web2.0技术的引入,为教育知识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方面,区域性的web2.0知识共享组织走在了前列:广州市天河区公共图书馆天河云学习中心[7]、佛山市教育局实施的佛山市民知识银行项目[8]、东莞市图书馆打造的东莞学习中心[9],应用web2.0技术开展教育知识管理活动,为高校开展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同时,教育知识管理系统也期待通过精心设计的应用案例,服务于学校教学实践,为教育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借鉴,并推动知识管理在学校的不断推进和深入。

3.2提高教师知识管理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的思想理念、专业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各种能力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10]。从教育知识管理角度来看,教师应该能够在最恰当的时间,将最适当的知识以最佳的方式传递给其他最需要的教师,使教师获得最大的发展。教育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能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知识管理相关理论素养和理论自觉性,提高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视和参与程度。同时也能提升教师的知识共享能力(尤其是隐性知识转化能力)。

3.3拓展师生交互空间,推进学习共同体构建

交往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们通过交往,传播社会思想,吸收有关信息,促使个体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1]。基于网络的人际交往是信息获取的一种途径,同时还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由于web2.0具有准真实交互的优势,能够为交往带来可靠的保证和交互者的心理安全感,从而促使交往的质量大大提高,也使得交互者的人际网络有了更多的层次和更宽泛的范围。

3.4促进知识分享与创新,提升隐性知识传播

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是知识的分享和创新,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活动,需要众多的教师来共同参与,这样有利于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使教师在一种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氛围中进行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的交流和创新。教师个人的隐性知识被显性化,迁移到共同体其他教师身上。组织中所有的教师都可以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师之问、师生互动氛围。

4结束语

高校依托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存在共享主体心理障碍、隐性知识共享、web2.0应用去教育化倾向等诸多障碍因素,其在应用方面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缺乏足够的实践案例支撑。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web2.0的应用方兴未艾,显示了其在教育知识管理领域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充分发挥web2.0新技术和教育知识管理新理念的组合优势,将会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詹青龙,刘光然.教育知识管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02.2:22-25

[2]韩玉群.英语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继续教育研究,2011.6:58-59

[3]李赟.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2.19:273-274

[4]胡恒.远程英语教学隐性知识的培养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5:62-65

[5]ByoungguChoi,HeeseokLee.KnowledgemanagementStrategy

anditslinktoKnowledgeCreatingprocess[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02.23:160-173

[6]简世德,邹树梁.大学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及疏导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5.5.

[7]天河云学习中心[eB/oL].http:///,2012.12.

[8]佛山市民知识银行[eB/oL].http://.cn/,2012.12.

[9]东莞学习中心[eB/oL].http:///,2012.12.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篇10

【关键词】课程群,工程管理,项目教学法

国家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了工程管理专业,迄今为止,全国有300余所开设该专业的院校。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已经走上正轨。贵州财经大学于2000年时,按照国家教育部精神申报新增了工程管理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10余届毕业生。近年来,我校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和尝试,专业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我院在多年的教学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课程群”的概念,并拟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引入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的教学中,挖掘更具特色的教学,以期能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及其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提出课程群的必要性

伴随着近些年城市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升温,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形势持续走高,这也是各类院校纷纷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原因之一。然而,尽管每年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并不在少数,相关企业仍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尤其是在造价领域能够独当一面的工程师,这正反映了当代大学毕业生徒有理论知识,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此外,学科设置中难免会出现交叉的现象,即会出现课程内容重复的情况,并且这些课程设置大多都是简单的先后次序的关系,教师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缺乏沟通,没有形成一个团队,也就难免会出现知识的重复讲解和遗漏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考虑如何在现有教学计划和学时限制的基础上,研究工程管理专业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内容上进行一定的改革和整合,提出课程群的概念,争取能弱化单门课程的考核,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强化课程体系的实训,将学生学习的重心引导到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切实发挥课程群整合的优势。

二、课程群的内涵

北京理工大学1990年基于“在课程建设中应当以教学计划的整体优化为目标”,首次提出要注重“课群”(课程群的早期称谓)的研究和建设。随后,全国高校开始了课程群的建设研究,并运用于各个专业。虽然教育专家们对课程群内涵的各有定义,但他们在以下两点上基本能达成共识:第一是相关性,课程群中的课程内部之间要有一定的相互联系,因为课程群本身就是由一些教学内容上相互融通、互有逻辑的相关课程所组成,它们之间用课程间的知识、方法等作为联结点,课程之间有着传承关系;第二是综合性,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可以将各个专业课程之间进行相应地整合,延续课程之间的逻辑性将授课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弄清课程之间的关系和意义,使得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甚至整个课程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达到课程群的整体教学效果高于单独课程之和的效果。

在课程群的指导思想下,结合工程管理专业背景,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的概念。在完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的基础上,将工程管理相关专业课程进行相关性整合,删除课程间重复的教学内容,及时补充课程间的遗漏处,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其中的关联性,明白前面已修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而后续课程又是对前面课程的补充和完善,争取做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状态,从而达到较好的课程效果。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建设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的构建关键在于能有效地对教学环节进行整合,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课程都要纳入到此课程群的建设当中,而是要结合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专业发展进行有机的选择。结合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方向的要求,特提出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的建设规划,以《建筑工程概论》、《工程力学与结构》、《施工组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招投标综合实践》这6门课程为主。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中各课程教学案例往往相互独立,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不能让学生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来理解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系统学习和掌握工程建设全过程知识。所以,可以在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之上可以尝试选择一个较为合理的项目,用该项目去贯穿整个课程群,即完成项目教学法。

(一)课程环节的教学

依据课程群的思想,现将工程管理课程群所涉及到的6门相关课程进行一定梳理和整合,形成“建筑工程概论工程力学与结构施工组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招投标综合实践”的课程群教学体系。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课程界面的衔接处理,明确交叉知识点的归属课程,避免了教学资源的重复[3];并且要对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关注,对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再着重对这些环节进行讲解;除此之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强调课程之间、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前面已修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而后续课程又是对前面课程的补充和完善,突显出工程管理的知识点的连贯性。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能从原来被动式接收填塞式教育,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己学习、用自己的头脑将所有知识点贯穿在一条主线上,并可以随着课程的不断学习使原有模糊的观念变得清晰、对待问题能从整体性的角度予以解决。

(二)实践环节的教学

实践环节的教学主要是针对课程环节而进行设计的,并引入项目教学法的概念来贯穿整个课程群的实施。通常,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群中各课程教学案例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在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之上选择一个较为合理的项目,用该项目去贯穿整个课程群。利用课程群教师长期教学经验和积累,选择依托于某一类工程项目(如教学楼、学生寝室),遵循专业课开课顺序,依次完成“建筑工程概论实践教学工程力学与结构实践教学施工组织实践教学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工程估价实践教学招投标综合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完成整个项目的各个子项目的实践,相当于学生依据所学构造知识、材料知识、力学与结构知识完成相应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的学习,再结合图纸完成施工组织的设计,学习整个工程的项目管理,并对该图纸计算工程的造价,包括手算和机算,最后进行该项目的招投标,编制一套完整的招标文件。让学生通过这一整套课程实践环节来了解整个工程项目,也能使学生发现工程项目各环节的联系与协调,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贯穿知识,将理论用于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