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2:18

地理教学理念篇1

我认为必须抓好备、讲、练、用四个环节。

一、“备”就是认真备课备课要认真琢磨教材中的每个重要概念。所有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指与它相关的对象范围。如“生长期”这个概念,学生很容易把它简单地理解为“农作物能够生长的这一段时期”。但农作物的生长期则不仅与该地区的气温条件有关。而且与农作物的习性以及在农事上采取的措施也有关系。“梅雨”这个概念,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春天夏初梅子黄熟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绵阴雨叫“梅雨”,还要使学生理解梅雨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完整的“梅雨”概念,应包括梅雨的时间、地点、成因、天气特点、名称由来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上的利弊等。

二、“讲”就是讲解透彻在地理教学中,讲解概念必须要注意概念的完整性。如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取之于自然界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资源。取之于自然和有利用价值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同时告诫大家:人类不能采劝杀鸡取卵”的方法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也不能过分强调为了保护自然资源而无所作为。

此外,在讲解地理概念时,还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运用景观图、课本插图等具体图象,使学生在获得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逻辑思维的方法,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区别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逐步由具体的地理表象形成抽象的地理概念,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一步理解地理事象的规律性。

三、“练”是消化概念、培养能力学生形成地理概念,不能只停留在背诵概念的词义上,还要通过必要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达到牢固掌握概念的目的。对于一些文字相近而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在比较中对概念加以鉴别,避免混淆概念。例如,“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根本区别是:a、河流长短的不同;b、河流水量大小的不同;?C、河流最终旧宿的不同。通过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理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本质区别在于河流最终旧宿不同。前者是指流入海洋的河流,后者指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

四、“用”是指导学生运用概念分析一切地理问题,都必须从概念出发,在正确掌握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揭示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地理教学理念篇2

高中地理综合性强,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地理概念是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也是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关键。如果学生重视地理概念的学习,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认识能力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结合我本人的教学实践,下面谈一谈地理概念的教学。

一、重视概念认知

1.创设情境法。地理概念来源于感觉、知觉的反映,创设情境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地理概念的正确表象。(1)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将现代化技术引入到地理概念的教学,不仅能发挥好传统的投影、图片等,而且可利用计算机来展示有关地理现象过程。如地震、火山喷发、热带气旋等自然现象的概念很适合于借助现代媒体,这样可增强学生的视觉刺激,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2)重视语言艺术。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将枯燥的地理概念与充满生机的地理情境联系起来,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如学习光年概念,我是这样引入的: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他们真的会相会吗?牛郎织女之间的距离很遥远,他们用光速行进需要14年才能走到一起,用千米来表达他们的距离很不方便,我们就说他们的距离是14光年,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2.旧知导新法。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去提出新概念,由已知到未知。如由城市过度到城市化,由工业过度到工业化等。旧知导新法可以环环相扣和逐渐推进,有助于构建知识间的联系。

3.合作探究法。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方法――探究性教学。让学生结合已有体验,促使学生充分动脑、动眼、动口,通过协作学习,来获取新知,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探究性教学对建立某些地理概念十分有用。如:热力环流概念的学习,可以和同学共同探究它的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空气垂直运动导致水平气压差,水平气压差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探究性教学可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印象深刻。

4.室外观察法。有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室外观察,通过观察地理事物的外表,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气候与植被时,我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梧桐树、水杉树等,学生真切感受到樟树的叶子阔大有光泽、终年常绿,梧桐阔叶但冬季落叶,水杉常绿但是针叶的。实地观察法会让学生印象深、记得牢,并将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二、抓住概念的本质

在学生形成充分表象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找出这一类现象的共性与本质属性。在对地理概念的消化过程中,我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旅游地理》课标就明确要求“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内涵反映的是某一类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它是如何定义的;外延是指该概念的使用范围和条件。如“梅雨”这个概念,不能仅仅让学生掌握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连绵阴雨叫“梅雨”,应包括梅雨的时间、地点、成因、天气特点、名称由来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上的利弊等。(2)抓概念中的关键词。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地理概念关键词。如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学生对“宇宙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在星际空间运行中的宇宙飞船等是天体,而停在地面的人造卫星和降落在地面的陨星不再是天体。(3)区别易混淆的概念。地理教材中相近的概念比较多,如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是人类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城市。又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的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液态水,降雨是降水的一部分。

三、促使概念的理解消化

地理教学理念篇3

地理原理主要指“为什么”的知识。地理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广泛、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指导我们适应、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地理原理有助于我们运用普遍存在联系的观点、运动的观点和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认识世界。

地理规律主要指地理分布规律。它是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必然联系的地理知识。根据空间范围及方向可以将地理分布规律分为三类:一类是地理事物的水平分布规律;一类是地理事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如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等;一类是地理事物在宇宙空间中的分布规律。学习地理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并可以利用该规律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一般来说,地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高中地理综合性强、涉及面大,课本中出现的概念多,特别是地理术语和地理名词多,学生学习难度大。笔者认为,对地理概念要重在理解,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不应死记硬背。本人通过实践得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

1.实地观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考察,先观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综合、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的内涵。如学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时,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的樟树、山茶树、广玉兰树等,并与梧桐树、柳树、水杉树比较,了解到前面三种树木的叶子属革质、有光泽、呈椭圆形,并且终年常绿。“常绿阔叶”为它们共同特有属性,它们都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树,由这些树木构成的森林,即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再让学生自己分析梧桐树、枫树、马尾松是不是常绿阔叶树。学生马上会回答:梧桐树、枫树是落叶阔叶树;马尾松常绿而不是阔叶。这样,学生对常绿阔叶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

2.抓关键词

表达概念内涵即地理事物本质特征的往往只有几个词语。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分析疑难点。如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这一概念,学生对“物质”并不难理解,“宇宙间”却难以确定。我指出,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间,是天体。但是,在地球大气圈以内的物质只能说是地球上的物质,不能说是天体。地球大气顶部是宇宙空间与地球的界线。教师只要讲清这一界线,学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星际物质、运行中的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都是天体。而停在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体残骸即陨星就不是天体。

3.归纳法

对内容较多、表述较长的地理概念进行归纳和提炼,分层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资源的概念,完整的表达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如果对这一句话进行归纳、转换,就是下列的两个属性。

自然属性:客观性,天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

经济属性:有用性,在当今技术条件下能用于生产和生活。

两个属性缺一不可。这样一转换,自然资源的内涵就一目了然了。

4.类比法

明确了单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后,为了能达到准确运用的目的,还必须搞清概念间的几种关系。

(1)近似概念。如天气和气候,国土和国土资源,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雨林,水资源、水力资源和水利资源等都属近似概念,很易混淆。只有从本质特征即内涵上区分,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才能确定适用范围。例如降水和降雨,都表示大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这一现象。不同点是降水指从云雾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和固态水,而降雨即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状液态水。可见,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仅指液态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气候特征时,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种补给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两者不可调换。

(2)矛盾概念。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寒流与暖流,重工业与轻工业等。分析这类概念也必须从内涵入手找出差异,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确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确区分。

(3)包含关系的概念。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三个概念,都表示人类生存的环境。但地理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城市环境是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最强烈的地区,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拥挤是其最大的特点。可见以上三个概念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城市环境,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环境。

(4)概念的广义和狭义。有些概念,由于时间、空间范围不同,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学时,应抓住概念的时间、空间差异找出“广”和“狭”的原因,确定适用范围。如水资源,广义水资源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狭义水资源仅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包括海洋水、大气水。这样,从空间范围看,“广”和“狭”非常明显。利用同样道理可区分广义农业和狭义农业,广义沿海和狭义沿海。

地理教学理念篇4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地理教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中学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学习有用的地理,这样有利于凸现地理学科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是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同时学生也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一、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1、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中学地理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需要教师在熟悉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要对自身教师的角色上进行反思,教师不光要有扎实的地理专业知识、教学理论,而且要有充实的教学实践知识。这样才能有基础把学生教育好。当然,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绝对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是不亦乐乎,但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接受了多少缺从来也没引起教师的关注,教学中只关注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教师成为了“讲师”,而学生却成了听众,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长期以来的角色错位必然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缺乏了创造的激情和灵感,这和我们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为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衡量一节课的质量不是看老师用了那些花哨的教学手段、不在于课堂气氛如何的活跃,更重要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知识的结论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以自身为主.利用教材和图册等必要的学习材料,围绕问题,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独立思考,协作讨论,教师点拨,最终得出问题的结论,获得新知识。

2、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好功课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调动一切因素,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渴求知识的欲望,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寻求知识目标,用自己潜藏的内在动力去突破重点、难点,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的预设上下功夫,如何把这堂课的内容先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就是如何精彩的课堂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掀起学生积极情感的浪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多将课本中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贴近生活,让学生找到自身和课本的切合点,把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引入到教室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原来课本中的地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样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也比较容易。

3、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预设

随着新课程大刀阔斧的改革,课堂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的得以深化,课堂教学重知识的动态生成越来越显著,这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教师紧跟时代步伐,精心备课,才能设计好的教案,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要求教师在课堂前就要明确所要讲授章节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必须在精心设计教学目标上下功夫,深入钻研中学地理新课标和新版本的教材,把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准确无误的具体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2)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以及突破策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明确教学重难点,这样才能做到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同时还解决了疑点,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又使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反之,如果一堂课中的重点如果没有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甚至教师在教学中就有所遗漏,该进行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训练也没有到位,课堂教学内容单薄粗浅,这势必大大影响课堂效率。一堂课中教师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疑点,教师讲解时简明扼要,提问时富于启发性,使学生思想有所悟,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树立终生学习意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新课改实施,不光要改变教师的“教”,同时也要改变学生的“学”,教师应该倡导学生由以往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转为积极的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

[1] [2] 

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知识,这样才能使课堂的效率大大提升。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新课改实施中不能放松地理知识的积累

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我们教师也不能步入另外一个误区,那就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因为“重过程”而忽视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能力、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能以忽视地理基础知识的积累为代价。因为地理基础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科学,提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注意克服探究和讨论学习方式的泛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探究式和讨论式是高层次的学习活动。活动难度大,必须精心设计。就地理学科内容来看,涉及实践性、社会性、现实性和综合性强的地理知识,才适宜引导学生探究。在设计探究讨论学习活动时,必须把握好它的量和度,要防止课课都有探究,节节都搞讨论,克服探究活动次数过多,讨论走过场,频率过快,问题肤浅等泛化现象。

、合理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它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更不能代替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师生间的交流。多媒体代替“粉笔黑板”不是课改。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水平,合理地整合各种教学手段,淡化“装饰”效应,使教学工具与教学主体相适应,不能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注意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堂教学中应当强化学习过程的评价活动,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采用提出问题、口头回答、指图、填图、读图分析、演示操作、资料整理、成果展示等评价形式来激励学生学习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及时评价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兴趣、信心,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融合在一起。

地理教学理念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低碳理念环境保护

低碳理念是全球普及的环境保护观念,不管在哪个领域或者哪个地点,低碳理念都作为一种文明理念贯穿在整个社会发展中。低碳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是一种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渠道,能促进教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

一、遵循自然规律

地理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高中地理的学习并不能把地理知识全面覆盖。然而在有限的高中阶段,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地理分析思维、地理环境意识、抗灾防灾技能等各种观念和技巧,所以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并不是毫无用处的理论,而是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或者可以调动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做出行动的催化剂。如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以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这篇课题,阐述了自然资源提供给人类便利的同时,人类也应该合理运用自然资源。这里就联系到“遵循自然规律”这个观念,也是低碳理念的重要方面。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对自然资源的类型和分布范围进行讲解,比如以煤炭资源为例。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燃料。然而人类不断开发与攫取,使得煤炭资源量大量减少且在开发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教师对煤炭资源的讲解,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自然资源的规律性”这个观点,煤炭的形成处在一定的规律之中,所以要遵循自然,合理开发。这是把低碳理念渗透到地理课堂的一方面。又比如学习“探索海洋资源的奥秘”,教师除了要讲解海洋资源外,也要结合“海洋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的内容来将低碳理念贯穿在地理课堂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海洋内部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拥有着复杂的地理特征,所以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最大可能性地避免海啸、海洋污染等生态环境灾害。学生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灾害的了解促进了其自身环保意识的提高,这也是低碳理念渗入地理课堂的重要表现。

二、坚持统筹兼顾

低碳理念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如资源合理利用、计划生育、城乡问题等,而高中地理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都关系着低碳理念。所以教师将低碳理念渗透在课堂中时,也要将各个部分统筹了解,践行人类活动“统筹兼顾”的观点。例如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的“人口与地理环境”这个单元,人口是环境容量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依此结合“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可以看出人口数量和人口区域分布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从而对地区的开发和建设也有着直接影响。结合“统筹兼顾”的观点,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是一个生态整体中的两个方面,人口影响着环境,环境也影响着人口。所以环境恶化会导致人口问题的恶化,而合理处理人口问题才能保证环境的正常运转。“统筹兼顾”的观点可以从中体现出来。又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这节课题,城市的区位、体系、空间结构与城市化进度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在人类活动过程中,人们就应该考虑到这两个方面的“统筹兼顾”性。城市的合理规划能促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快慢又能通过城市规划的表现体现出来。学生对这种“统筹兼顾”观念的理解就是对低碳理念的理解,从而让他们在自身生活行动中做出改变,环保出行,低碳生活。

三、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不管是对环境发展还是对人类发展都是一个长期有效的观念,践行低碳理念也是为了可持续发展,为了生态环境更加舒适,人类生活更加美好。所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也要将“可持续发展观”渗入到学生脑海中。例如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的“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区域内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特殊性。当前,人类开发活动不断加强,导致地理环境发生改变,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出现。比如原先的湖泊区,人类进行填埋后用来进行农业生产,这种行为改变了原先的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导致环境灾害问题;又如在森林地区进行工业生产,大量伐木、燃木,破坏土地,污染空气……这些行为都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观”,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更销毁了后代人的生存资源,阻碍了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教师在教课时也要强化“可持续发展观”,促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去践行“低碳理念”。

四、结语

总之,低碳理念对现今人类的生活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低碳理念作为一种环保理念,应该渗透在每个高中生的脑海中,这样高中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才能时刻保持低碳理念,甚至去传播这种环保思想,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从地理教学角度来看,低碳理念的渗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将环保理念间接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和更多的群体中。

参考文献

[1]张民生,于漪主编.教师人文读本[J].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地理教学理念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理念高中地理教学方式方法探索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1.117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出发点主要为了让高中学生得到良好的学习成绩,将应试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而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对高中学生实施全面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高中教育对学生所具有的人文关怀体现出来,更加体现出当今新时期中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全新风貌。作为一种坚持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前线的高中地理教师,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具体的执行人员,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思想转变对当前新课程改革是否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起着决定作用,对新时期高中地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探索,同样是摆在我国高中地理教师面前全新的课题。下面,笔者就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一、相互尊重、融洽情感,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要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的身份。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论证过程和论证结果的机会,教师做到真心地倾听、真心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不再为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而感到羞愧。教师也不再为偶尔的讲错被学生指出而恼怒,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满课堂,师生真正地成为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因此新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善于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所思所想,以便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如:我在上“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时,学生突然提出:地球自转时为什么人不会像甩干机一样甩出去呢?站在南极的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传统的课堂,教师可能会以为他故意捣乱,也可能会批评他,如果这样的话,以后这位学生也许因此再不会提出疑问。老师因此也失去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我采取的方法是: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刚好借此问题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师生之间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教师这一观念的转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使学生的思维给激活,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愿意与你交流了。所以说,尊重学生的观点,并能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开放思维能予以正确引导,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重视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人格因素培养,是现代新型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让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变“结果学习”为“过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如在讲授新教材“海洋资源”,就可编制“汕头海港的兴衰”这一案例。当疑惑出现时,就让学生们向教师提问。然而他们的问题老师只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他们不能要求教师来为自己解释这一现象,而必须集中并组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比如学生不能问“汕头拥有那些海洋资源”、这些海洋资源给汕头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机遇?“汕头港为什么会衰落”,但可以问“过去的汕头港繁盛吗?”“现在的汕头港衰落了吗?”、“出口属于汕头的海洋资源吗?”前一类问题并不是所求信息的具体表述,因为它要求教师去形成概念和因果关系,后一类问题则只是有关信息的具体表述。

如果老师没有创设情景,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问题,直接由老师来讲述的话,学生很难理解也很难真正掌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对问题情景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省略、空白或者令人感到奇怪之处,这些留着给学生们去挖掘。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以保证学生会持续地看到实际活动中的地理学探究,而且保证他们会一直参与其中。教师通过一种特殊的问题创设形式加以引导,教师采取只回答有关信息的具体表述,而不回答有关概念的形成和因果关系的方式来诱使学生提问,把问题情景的创设由老师向学生延伸,以引导、训练学生思维。

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一节课的成功或失败主要取决于教学的方式方法,在讲授一些难点知识或者枯燥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那些并不容易被理解的知识转变成为学生生活过程中鲜明的例子。高中地理教材上的知识往往都是具有很强理论性和专业性的知识,想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些内容,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将这些地理知识成功转变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的例子,再对其加以讲解,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理教学理念篇7

一、图式对地理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且不易遗忘。高中地理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多,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既有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又有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等人文地理知识,还要掌握区域的空间定位等。这些内容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把图式理念运用在地理知识的识记上,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识记。例如:关于河流的知识我们可以构建以下图式:

通过以上图式,学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关于“河流”的知识,这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更深入了解,也有利于学生的识记。

2.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图式并不是对知识点简单的叠加,而是按一定规律组成的知识体系,其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图式中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矿产资源等要素,而这些要素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地区的气候往往会影响该地的植被类型、土壤性状、河流水文特征等,而植被覆盖率、河流湖泊等也会反过来影响气候,利用图式就可以清晰地把它们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关于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构建图式(右图):

在构建图式的基础上,可再结合一些具体实例来理解,如可以结合课本上的一些案例,如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中案例1的“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案例2的“黄土高原的形成”。通过结合这些案例进行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3.有利于学生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图式形成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人们对事物认知的广度和深度的变化而变化。图式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不同人对同一事物所建立的图式也是不同的。随着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深入,不同阶段所构建的图式也是不同的。在认知过程中,图式随着认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通过变化使图式的层次越来越高、越来越完善。而如果在学到与某一图式有关的新知识时,就能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从而使已有的图式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样既有利于掌握新知识,也有利于联系和巩固旧知识。例如以上关于河流的图式中,河流水文特征一般包括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等,但随着认知的变化,我们了解到水文特征还包括水能状况、凌汛等,这时就可以把这几个特征也纳入河流的图式中。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河流旧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4.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图式构建是一个对地理知识重新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是主动学习的过程。在图式构建过程中,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要掌握到位,特别是要从整体上把握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具体由哪些要素构成,并思考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如何把这些相互联系的要素整合到一个图式中。这将使地理学习由被动学习化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主动思考、探究、求证,而学生也能在图式构建后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如何运用图式理论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结合图式理念提高教学效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知识点的讲解要到位。图式是对知识的重组,因此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也较高。重组相当于对知识的再整合,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要到位,既要掌握各个知识点,又要理清知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作用和地位,再以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如果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到位甚至是错误的话,那所构建的图式就会是错误的,就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谈不上利用图式促进学习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知识讲解到位是正确构建图式的前提。

2.教师要把图式运用到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图式,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图式,这样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有利于向学生灌输图式理念。如果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图式,就能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图式来掌握和理解知识。在日常地理教学中既可以运用课本中的图式,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构建图式。只有教师把图式构建、分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才能让学生逐渐了解并接受图式理念,进而达到让学生运用图式来提高地理学习的目的。

地理教学理念篇8

高中地理是高中各学科中较为特殊的一门学科,是一门空间性、原理性强的综合性学科,这就使得地理成为一门介于文理之间的交叉学科。丰富的地理景观、复杂的地理运动、深奥的地理规律使得高中地理成为一门较难理解和学习的学科。但是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面对新课改,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新教材与老教材的区别

1.新教材在编排上更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文字的比重大为减少,图片的内容大幅度增加,同时新教材删除了一部分在老教材中作为辅助作用出现的内容。这种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归纳和自主学习能力,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但是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部分辅内容的删除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知识不连贯。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地球上的大气》为例,新教材删除了介绍大气构成的那一部分内容,直接过渡到大气的增温作用及热力环流,这就使学生因没有了学习的基础而增加了学习的困难。要想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就得自己下去学习,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换句话说,这种改革在教材内容的设计上减少了学生学习的内容,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当然,这种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是基于目前高中学生面临各种考试的状况,学生的学习负担仍然很重。并且,其在增加了学生负担的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2.新教材中案例和学生活动增加,新增问题研究课。大量的案例和学生活动是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也是新课改的要求。这一特征使得新教材比老教材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案例给学生展示了更加直观和生动的形象,从而能够帮助其更好地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学生也锻炼了动手能力,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但是有些活动的设计超出了一些学校的硬件设施条件,从而使得实施的可能性降低,甚至不可行。问题研究课是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新教材出现的一大特色,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极为明确,就是要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能力。

3.课后练习题与新教材不配套。新教材是在新课改指导下编排的,它删除了老教材中不合时宜的内容,增加了新时代要求的内容。对旧教材的变革需要一个渐变的过程,因为我们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教材,还包括与之相配套的很多内容,比如说练习题,这恐怕是困扰很多学校的难题。目前学生手中的练习题并不少,但是大多是对旧教材习题的改头换面,不能很好地符合新教材的需要。毫无疑问,这种脱节又增加了学生考试的困难。

二、高中地理教师应该怎么做

1.要改变教学理念,积极开发、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去学习,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但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观念,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实际的环境问题,比如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等,让学生在这些实际问题中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新课改的很多理念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的,所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新的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探究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探究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但是在实施这种方法的时候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1)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教师所要做的是指导。(2)改变以分数高低评价学生优劣的传统评价方式。既然选择了探究合作学习,就要充分发挥探究的作用,既要尊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探究成果。

地理教学理念篇9

我把在地理新教材教学实践中的体会以此文的形式与各位同仁探讨,并希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点。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在过分强调地理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地理教学,大多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出的学生知识面窄、技能差、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新地理教材为此专门把“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作为一大理念,旨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新教材中能设计成探索情境的素材非常多,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应着力去挖掘这些素材,其教学策略应以努力创设探索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为要领。如在“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中,我通过组织学生表演来引发学生的探索:一位同学表示太阳,两手平伸为太阳光线,另一位同学拿着地球仪围绕太阳公转。紧接着问学生:当地球直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怎样变化?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必然会认真观察后续演示,在演示中探索其变化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动手、动脑和自己进行总结、探索、发现新知识的氛围之中,其效果非常好。

让我们试想一下,讲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海水表层温度盐度的变化、洋流分布、气温、降水的变化等,如果都采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形成因子分析去探索分布规律知识,其效果肯定比教师单纯地讲述或让学生死记课本知识要好得多。

二、挖掘教材内容的启发性,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运用地理教平共处材教学,大纲规定了明确而详细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教师只是把这些现成的东西落实到教案上,再通过课程教学灌输给学生。而教材标准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作为基本理念。为此,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把教材作凭借,把教师置于组织者和指导者的地位,多角度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使教材的死内容变成活知识,再把学活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成为教材处理与教学策略研究的重要视点和课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中启发性素材,创设“启发”情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以思考和实践。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区位理论”,可让学生分析所在地农村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及产生原因,农业地域类型的变化及导致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所在城市工业发展特点及产生的主要区位因素等等,通过补充实例分析,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理论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产生质的飞跃。

三、充分体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的开放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内容上新教材提出了大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地关系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则由原来的重“本本”、重理论,变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重实践教学。

高中地理新教材在人文地理内容安排上注重人类活动与环境的互动。因此,教学中应随时实施开放性教学,以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地理问题。如在第七单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教学时,教材中提供了有关交通运输网中线和点建设的一些典型案例,教学中,不能简单的分析它们建设的区位因素,而应该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通过对交通运输建设区位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地理分析能力;二是引导学生用案例中的问题解决思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交通运输建设中实际问题能力。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交通运输建设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然后再要求学生完成本单元“练习篇”第2题。这一过程仅能达到第一个目的,为了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我进一步设计了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和布局方面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东部与西部比较,哪一部分铁路较密集?以什么走向为主?这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今后我国铁路

建设将向什么地区发展?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而且还能使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能得以培养。

地理教学理念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情境教学;内涵;方法

运用情境教学的关键是情境创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地理情境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一)地理情境教学的内涵

地理情境教学,就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设或制造与地理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迅速而准确的接受新的地理知识,同时促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达到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式。中学地理课堂中开展情境教学的意义

(二)情境教学的意义

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优化教学方法之一,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探索精神的有效途径。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因材、因人、因时、因地地创设最佳情境,利于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以激活地理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学到“终身有用”的地理。

二、高中地理课堂中创设情境的方法

地理知识“源于生活中,用于生活中”,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呈现的却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这一另类情景。究其根源,是由“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的。在这种消极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中,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把现有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灌输式地逼迫学生去接受,缺乏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认为在地理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运用情境教学的关键是情境创设,教师通过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1.运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地理情境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多媒体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优势和特点,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高中地理知识的教学,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因为地理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都是比较广阔的,不是每一种地理事物或现象都能够进行实地观察的,而且很多知识仅靠书本上静态图片和文字说明想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是比较困难的。但通过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特殊效果,如:动态模拟、录像剪辑、背景拟音、图文并用、问题显示、超级链接等方式能将复杂的教学内容通过画面的展示、切换、组合、停顿、重复、叠加等方式得以突破,达到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

例如,讲地理环境的经度地带性时,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北方地图,衬以柔和的背景音乐,然后教师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同学们自长白山起向西旅游,沿途适时配以不同自然带的风光图画的展示,如东北平原绿油油的庄稼,内蒙古高原一望无垠的大草原,西北的漫天黄沙的等等。在教学中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和诗意的图画,会令学生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真挚的热爱之情。

2.采用案例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知识的建构尽可能接近实际背景,脱离背景的知识是不真实的,是没有意义的。地理学科以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为研究对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各种媒体中,积累了大量的地理知识背景,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环境、地理的知识和经验等背景,去进行地理知识建构,去理解地理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去建构学生自己所能理解的地理概念,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吸收。学生自动生成的经验和背景总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些范例,以范例作为知识背景,实施案例教学。

如在进行大气运动内容的教学时,可设置这样一个以故事为背景的问题情境:1944年冬,美国西部地冻天寒、大雪飞扬,而在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的茂密丛林中,突然烈火熊熊,美国官方接二连三收到林火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报告。接连不断的大火和爆炸声,闹得旧金山居民惶惶不安,商店关门、工厂停产,交通中断,更为严重的是,建在华盛顿州的绝密原子弹工厂也面临天火威胁,美国朝野一片恐慌,迅速组织大规模调查。12月,美国海军巡逻舰队偶然在海面上发现一白色漂浮物,经检验为氢气球残片,而后人们发现西部林区及村镇的树梢上到处挂有气球皮。美国人很快查明,这些装有燃烧弹的气球来自日本。日本的氢气球怎么漂洋过海到了美国?

在绘声绘色讲故事的同时,屏幕上显示出一幅太平洋两岸的地图,多个汽球移动并爆炸的动画。这个问题很快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有了这样一个悬念,整个学习活动就成了从生疑到解疑的过程,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学习效率也高。

3.组织实践活动,走进社会情境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做中学”,走出教室到生活环境中去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包括实地观察观测、社会调查、统计分析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学生在“做中学”,不再是死记硬背地理知识,而是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动口、动手、动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了解地理事物和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亲历过程比追求结果更重要。因为地理事物过程本身就是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理解、建构,来获得真实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使自己的身心得到发展。

例如,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时,让学生以研究性学习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带领下分工,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学校周边几个大卖场的生意兴隆状况,分析盈利最多的大卖场的区位条件,学校表现出很高的热情,有的从交通条件考虑,有的从交通条件考虑,有的从周边居民区分布状况考虑,有的从周边大卖场布局数量考虑,有的还从卖场内部的布局考虑等等,甚至个别小组还规划起以后大卖场可能布局的地域。

4.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愉悦的对话情境

高效的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良好的交往互动,这种交往互动是靠对话来完成的,这种对话式教学方式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一种介入态度,还体现了一种平等关系,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生产性、创建性的认识方式。从深层次上说,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了学生一种良好的生活意识与生活态度。

课堂上师生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言语进行论与争鸣,而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这种良好对话情境的营造,彻底抛弃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桎梏,使师生成为学习上的合作伙伴和真诚的朋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