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管理及会计核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6:16

预算管理及会计核算篇1

一、预算管理的作用

企业预算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战略实现;二是资源分配;三是风险控制;四是成绩考核;五是成本节约;六是收入提升等方面。

(一)预算和战略两者之间的职能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战略以及企业年度生产经营相关的计划,对预算期内的经济政策、市场相关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并积极采用一定的程序和编制的方法,对编制的年度进行比较全面的预算。年度预算主要是将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有效的分解和量化。在一般情况下,如果预算分项越细,就说明数据越准确,信息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在一定程度上利于预算监控的执行,促进战略的实现。

(二)预算和资源相关的配置

企业通过预算,企业相关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可以用数字进行固定下来,充分体现出预算刚性的管理模式,同时也有利于对下一年度企业资源配置的衡量以及调度。

(三)预算和风险管理的控制

预算管理可以对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以及企业工作人员,在进行预算编制、考评与激励的过程中,对责、权、利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全面的规划,促进企业管理机制的具体化和清晰化。

(四)预算与考核机制

通过对企业进行层层的分解和落实,不仅要对各个预算执行部门实行有效的审核,还要对项目预算的结果进行有效的审核,并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的完善企业业绩评级系统。

(五)预算和收入

通过全面预算,不仅可以加强对费用支出的控制,还能有效的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也是进行预算的主要动力之一,预算体系主要包括:一是收入;二是挖掘潜在的资源等,实现企业收入的最大化。

二、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预算管理认识不够

全面的预算管理主要目的就是实现战略目标,预算目标是由战略目标进行决定的。战略预算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粗的预算方式,主要是一种指导性和方向性的概念。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是需要战略预算对其进行详细的量化,才能促进目标的实现,否则就会导致各个管理阶层以及管理相关的部门只盯着战略的预算,对预算基础工作完全忽视,没有真正的了解到战略预算主要来源于最本质的财务预算。

(二)缺乏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预算管理的执行依据是数据,但是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采用的几乎都是一些比较原始的数据,它们大多数是来源于各个职能部门,但是企业的职能部门大多数都不是财务人员,不仅没有会计核算的概念,还没有会计预算的概念,所提供的一些数据也是资金收支事项方面的估计数,一定程度上使财务预算的口径存在差距。

(三)预算管理难以实现刚性执行力度

预算编制的方法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没有及时的反映市场状况变化对预算管理在执行过程中的影响,预算执行不能实行刚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预算外的成本费用,严重的还会导致预算脱离实际,无法正常的运行。

三、会计核算在预算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作用

预算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优化资源的配置,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企业经营的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会计核算一定要按照国家统一的制度和准则要求,并结合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并对财务报告进行合理的编制。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要经过相关的审核后,才能对外进行公布,同时也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

(二)存在的问题

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这两者之间主要的目的都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但是两者之间属于不同的体系,就会导致在应用上、会计核算和预算编制的口径上、两者展现的形式上都是不同的,就会使企业中的各个环节相互脱节,无法应对,主要表现在以下环节:一是预算编制数据;二是预算执行反馈数据;三是会计核算实际核算的数据;四是业绩相关的考核数据等。主要原因是:预算管理比较灵活,会计核算要依照相关的制度。对于模式比较大的国有企业,会计核算不仅要按照会计准则,还要符合集团统一核算体系的相关要求;一个会计的科目,要应对较多的预算项目以及考核管理的部门。

四、设想的方案

(一)要完全的独立,自成体系

要把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的结果分别进行单独的列示,主要是预算编制与会计核算这两者的体系没有可联系的接口,通常是需要比较大的手工调整。如果在考核的过程中,采用的数据就是预算编制表的形式,首先要将会计核算的结果导出,并经过人工的整理,按照预算编制的表格进行填写。在考核的过程中,采用的数据是以会计核算结果为依据的话,首先要把预算编制表按照会计科目的形式,并用手工对其进行拆分,整理后进行填写。其主要的优点就是对各自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改变,不存在对系统进行关联改造的现象。

(二)进行有效的结合

利用信息化手段在预算管理系统上进行建立,并对预算的科目进行及时的整理,在预算科目和会计科目这两者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也就是对标,通过端口将其连接到会计核算的系统当中,并在会计核算系统中的合同支付子系统中添加预算科目,并将预算科目设置成为必选项。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每笔支付单中都带有预算科目,而会计的核算是根据实际业务进行账务处理的。其优点是:1.以预算科目相关的数据为主要的考核数据,会计科目的核算相对来说是比较独立的,不仅可以保证会计的合规性,还能满足预算管理的要求;2.减少了手工数据调整的工作量。

(三)会计核算为依据

预算考核是以会计核算结果最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对预算管理体系的预算编制表进行修编,在原则的基础上,一个预算实行可以应对较多的会计科目,一个考核部门门也可以应对较多的预算科目,但是一个预算事项只能对应一个考核部门,不能出现多对多的现象。所以在进行预算编制之前,不仅要把预算考核部门进行重新的梳理,还要把预算事项进行重新的梳理。实现预算考核数据、预算数据以及会计核算数据三者合一。

(四)预算为主导

会计科目的设置以及核算,它们是围绕预算事项进行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预算的执行进行强化,但很容易的将会计陷入违背原则的风险,一是权责发生制原则;二是重要性原则;三是合规性原则等,为了预算而进行核算,造成相应的财务风险。

预算管理及会计核算篇2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国库;收付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一、现行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的不足

现行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是近年来为加强财政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而采取的一项制度创新措施。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责:以会计集中核算为手段、以单一账户为基础,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是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单位集中进行会计核算和实行会计监督。

这些年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的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在加强单位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会计核算水平、推进廉政建设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自身地位及管理范畴的局限性,也存在着管理上许多不足之处。

1.会计集中核算缺少法律依托,不能真正发挥对本单位财政支出的监管作用

按照我国《会计法》规定,各独立核算单位均是会计主体,而会计核算中心只是会计机构,主要负责记账、算账、报销工作,不能对本单位财务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财务活动监管的角度看,会计集中核算基本上只起到事后监督的作用。

2.会计核算中心与预算单位财务的职责分工难以划清,不利于单位间工作协调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后,会计核算中心负责核算报销等业务,预算单位虽然仍保留着会计人员岗位,只负责按预算向会计核算中心下达拨款计划,只花钱不记账,其会计核算职责和监督职能都移交给会计核算中心承担。预算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之间在会计信息资料的统计、分析口径上会产生不一致,预算单位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会计信息,削弱了其财务管理职能,造成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脱节。

此外,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大量沉淀在单位账户中、拨付环节多、预算外资金缴纳不及时等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会计集中核算制存在的以上不足,不能单独依靠提高服务、制定管理办法、加强部门间协调来解决,必须通过进行财政体制改革,才能彻底加以解决。

二、会计集中核算制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础与保证

1.会计集中核算制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几年来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推行,对预算单位及开支部门树立起较为严格规范的财务开支理念,制约了以往用款单位开支的随意性。减轻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进程中思想阻力。

2.会计集中核算制的业务体系和工作流程是顺利向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的保证

随着核算中心财务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核算水平的提高,会计集中核算制下已建立起制度管理、会计核算、财务分析、业务监督、档案管理等较完善的业务体系及工作流程,培养出较高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的会计人员,这些都是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改革必不可缺的管理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改革成功的保证基础。

三、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改革

1.改变财政资金管理模式,强化预算管理

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区别在于:前者的管理方式是拨付资金,后者是控制指标。因此从前者向后者过渡,需要把改革的重点从会计领域转向预算领域。前者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强化预算单位资金管理,防止滥支浪费违纪违法行为,后者目的是预算指标管理,加强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预算单位的用款审批及资金拨付控制,达到减少财政资金的拨付环节、防止国库资金被挪用侵占、提高资金使用率、加强使用资金的透明度、防止腐败的目的。

2.明确会计核算中心与预算单位各自职责,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预算管理及会计核算篇3

关键词:企业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

一、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强,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不得不采取引入新的管理方法,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而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能够满足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实现经济效益的需求,合理的做好预算编制以及加强预算的质量控制,是保障会计核算质量的重要内容。而对于企业来说,完善企业预算管理的会计核算体系,就必须要明确会计核算与企业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辅助企业经营管理。

二、概述

所谓的会计核算指的是企业内部一种信息获取、收集以及集中处理的系统。与预算管理的规划、资源配置、考评、监督等内容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在实践中,企业的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企业预算管理是以得到会计核算的数据作为基础。真实有效的会计核算数据能够推动预算工作的开展,同样,会计报表的真实性也受到会计核算真实性的影响。而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对企业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可见,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与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可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建立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性

(一)会计核算体系能够为企业预测、管理生产经营中的相关信息

完善、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分析整个行业的信息,同时还能够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做出准确的预测,指引企业做出正确的经营策略和发展决策,同时还能够帮助企业加强对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和管理,保证企业的稳步有序发展。

(二)会计核算体系能够为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信息

企业内部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的会计核算系统,其目的就在于规范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在满足节省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对各种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和运用。而会计核算体系所收集的信息能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更多的会计信息,可以促使企业用最快的速度,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会计信息功效重要条件

会计核算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能够对企业制定各项运营模式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合理的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配置,能有效避免企业决策的失误。同时,会计核算体系中提供的会计信息也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会计核算对预算管理的影响

(一)预算编制的前提

预算编制对历史数据的依赖程度有所不同,据此预算编制的方法主要划分为由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指的是在假设历史重复的情况下进行预算编制;而零基预算则是用逐级深入的方法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进行因素分析。

企业中能否采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进行预算编制取决于历史核算的稳定程度。一般情况下,企业要想采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进行预算编制,则要具备5年以上的历史数据。但是如果企业历史数据的核算方法、口径、会计主体不能统一,年与年之间的历史数据的比较也就失去意义,历史规律也难以总结,增量预算的方法也就不适用于企业的预算编制。

如企业在对管理费用进行核算时,最开始对其核算的内容主要有办公用品的购置费用、低值易耗品摊销等费用,但是企业核算内部的增多和细化,办公用品的购置费用、低值易耗品摊销费用也会不算细化,核算口径、核算方法、会计主体也逐渐发生变化,因此,在对管理费用进行核算时,增量预算的方法并不可行。

企业预算编制的明细程度取决于历史核算的口径。首先,企业内部责任中心核算的明细程度受到历史核算口径的影响。如在对某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费用进行核算时,如果核算方法不能对所有的部门进行核算,就会影响管理费用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划分,也就导致了管理费用的增量预算不能在部门内部的有序开展。其次,企业内部产品和符合核算的明细程度也受到历史核算口径的影响。在不同的产品、服务、收入、成本之间缺乏明细核算,也就无法对产品、收入等进行增量预算的编制。但是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劳务企业的成本是不进行归集的,这也就决定了这些企业不能采用增量预算编制方法编制预算。最后,历史核算的口径也能够影响会计科目核算的明细程度。历史明细核算科目与实际不符合时,也就决定了编制明细预算无法采用增量预算的编制方法。以某企业的预算编制为例,其在对管理费用进行核算时,将固定资产折旧和维修费用在一个科目中核算,也就决定了其不能按照增量的预算编制方法编制固定资产维修费的预算。

另外,企业预算编制的公允程度取决于企业历史核算的公允程度。而在编制预算时并不是采用公允的历史数据,其编制出来的预算也难以保障公允性和准确性。可见,会计预算编制过程中采用增量预算编制的方法受到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的影响。同样,会计预算编制过程中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也会受到会计核算的历史数据的影响。通过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能够编制出更为合理的预算,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会计核算和预算管理的口径

企业内部开展会计核算方法是满足对外披露信息的需要,同时也是对内管理的客观需要。这也就决定了会计数据要与预算管理保持口径一致,而发挥会计信息在预算考核中的参考作用。而企业预算管理中,信息是考核的基础,数据是信息的载体,而会计核算又是数据的主要来源。企业内部的生产部门、经营部门、研发部门以及职能部门等构成了企业内部的预算责任中心,而成本中心,利润中心以及投资中心又构成了责任中心的主要内容。会计核算中的成本信息、利润信息以及投资报酬等信息是预算责任中心常用的考核指标。当前,我国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实践中,会计核算包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外报送和对内管理,信息利用对象的不同也就决定了预算管理实践和会计核算实践在实务中的会计政策的不同,使得财务会计数据和管理会计数据之间的计量基础存在差异,进而导致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失真,严重时甚至会引起企业内部控制风险,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规范会计核算体系的相关措施

经济的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企业面临更多的挑战。而企业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升经济实力、竞争力是企业应对市场经济的唯一手段。而企业所采用的经营管理的制度、会计核算体系以及管理理念都能够影响企业的发展。建立在企业预算基础上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保障会计核算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是使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障。

(一)规范会计管理制度,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建立会计管理制度,实现现代化的管理。落实会计责任制度,规范会计交接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会计人员管理、会计检查管理,强化会计每一环节的管理,重视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同时还可以引入计算机技术,实现会计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降低会计管理工作中的人为失误,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推动会计工作的高效化和科学化。

(二)制定科学的、规范的、合情合理的会计政策

行业原则以及会计处理方式是企业开展的会计工作的都必须要遵守的项目,而科学的、规范的、合情合理的会计政策又是保证企业内部会计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实践中,常常会有企业因为重视会计的科目而忽视了会计政策情况的发生,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制定科学的、规范的、合法的、合情合理的会计政策,能够满足企业内部员工的需求,同时也能够符合行业的发展,在推动企业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加大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计算机技术在会计行业中的运用,推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会计核算系统、核算方法以及会计准则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以适应新时展背景下的会计行业的要求。同时,企业也要积极的开展会计人员的相关培训工作,指导会计工作人员掌握基本的会计知识,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素质。同时,还能减少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的发生,确保会计信息合法有效。

六、结束语

强化企业的预算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在生产投资、生产经营方面获得更多的优势,而在预算管理基础上的科学的、合理的、规范的会计核算,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可见,科学的、合理的、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在企业预算管理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俞琳琳.基于企业预算管理的会计核算体系分析[J]中国经贸,2014(9):33-35

[2]郝晓娜.我国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0(03):22-23

[3]朱立国.浅谈预算管理对企业会计核算的相关要求[J].现代商业,2011(11):542-543

预算管理及会计核算篇4

【关键词】电网企业;预算;核算;协同机制

当前,电网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转型”成为发展主题。2011年初南方电网公司印发了中长期发展战略,要求全面构建五项核心能力,全面预算管理是提升核心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战略导向型的全面预算管理下,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不断增强。但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管理和财务核算之间的配合还有待完善,两者之间缺乏一个高效协同的机制,影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一、电网企业预算管理及财务核算的现状分析

(一)电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及财务核算取得的成果

全面预算管理创先工作开展以来,具有广东电网特色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基本搭建完成,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财务核算的规范化及信息化程度也较高,为电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预算管理体系日趋完善。电网企业已逐渐形成“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其中广东电网公司已基本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多层次预算管理责任网络,对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预算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建立了大计划大预算管理模式,加强业务计划的统一协调和综合平衡;开展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理顺业务计划与财务预算的关系;建立完善成本预算标准,不断完善和优化绩效指标体系。

3.预算的管控成效显著。近年来,尽管输配电价空间很小,但通过深化全面预算管理,严格规范和控制成本,加强资金运作,仍然确保了电网利润的增长,财务支撑能力持续提高。

4.电网企业实行“统一核算,分级管理”的会计核算体制,整体财务核算比较健全,逐步实现了集团企业整体的核算一体化,初步实现财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信息的融合,为企业提供较完善的分析和决策支持。

(二)电网企业预算与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目前电网企业预算管理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尤其在与财务核算配合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协调的地方,成为了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的一个制约。

1.问题表现

(1)核算中没有严格执行预算。实际工作中部分财务人员在核算中忽略预算,在报销费用时没有严格依照预算数执行,认为领导已批准,各项审批手续齐备就可入账列支,造成预算超支。(2)为满足预算的考核需要,核算处理只根据预算值进行,没有完全反映真实业务需求。由于预算考核刚性太大,调整麻烦,基层单位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为了追求准确率而不作为或浪费两种极端现象,而财务人员核算时也没有及时反映和适当制约,反而对一些费用任意调节核算项目,不能反映真实经济需求。(3)预算的制定也没有充分考虑核算上的操作。由于岗位的专业分工,同时熟悉预算和核算的人员不多,造成编制预算时没有充分考虑核算的操作,预算项目偏离核算框架,或预算项目的可列支范围模糊。(4)预算分析不及时,没有及时对支出情况进行检查,以至于核算偏离预算没被及时发现,这也反映出事中控制不足,预算监控存在纰漏。

2.主要原因

(1)电网企业财务一体化管理仍不彻底,影响了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电网企业大多采用分散式会计核算模式,会计核算主体多、管理层次多,总部控制相对松散,容易造成资源流失,信息失真。(2)预算的标准化体系仍没完全建立,使核算分析与预算控制缺乏依据。大部分电网企业预算编制的标准成本体系尚未完善,标准成本适应性不强,并缺乏验证机制,对地域性差异、规模差异等考虑不足。(3)财务与预算的信息系统不够强大,使核算与预算数据不能自动共享。普遍电网企业使用的财务核算信息系统在核算与报表分析上功能强大,但在数据监控、决策分析方面的功能相当弱,更没有预算预警的功能。核算与预算不能自动进行数据传输和共享,效率低下,时效性差。(4)考核指标不够科学,预算考核整体指标设计忽略了与财务核算方面的匹配。

目前电网企业太强调预算执行的刚性,既导致被考核者缺乏提升效益、节约成本的动力,又会忽略财务核算合规合理的基本前提,经常出现基层单位为了完成考核指标而突击花钱、人为调节支出的情况。

二、建立电网企业预算与核算协同①机制

(一)在财务一体化基础上建立预算与核算标准化业务体系

这个标准化体系包括财务管理体系标准化、会计核算业务标准化、预算管理标准化及预算与核算业务处理的标准化。

1.财务管理体系标准化

目前各大电网公司财务管理上大都是会计主体多而分散,必须实行一体化管理才能规范集团内部核算和预算操作,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预算控制力度,实现集团内部各个分子公司之间的协同效应。广东电网公司在这方面做得较好,它结合财务创先工作,提出财务预算一体化工作总体思路,通过统一会计制度和操作准则、统一会计科目体系和报表、统一核算流程、建立省市县一体化财务岗位体系,建立起一套集业务、制度、流程、表单、指标等要素集中统一的一体化和一管到底的财务制度体系,汇编成《财务规范化管理手册》,在公司系统全面推广。

2.会计核算业务标准化

会计核算业务标准化应包括标准的审批流程、标准的业务单据、标准的会计计量方法、标准化的财务信息报告,使财务信息更具可归集性和可比性。广东电网公司提出的“会计核算一本账”财务工作计划,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全省供电企业会计核算业务标准化体系。其基本工作包括“六个统一”: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统一会计管理标准、统一会计科目编码体系、统一多维度核算编码、统一会计凭证模板、统一内部交易抵销模板。通过“一本账”对各类经济业务进行统一、规范的数据处理,得出标准的成本数据作为标准预算的参考,从而加强成本费用精细化管理,为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相关的依据。

3.预算管理标准化

(1)设定统一的预算准入体系。编制预算准入实施细则,形成规范性文件。定义预算管理审批的职责分工及权限、预算项目内容、预算准入原则、预算准入审批流程等,对预算项目的选取进行规范的操作。

(2)设定统一的预算分析与控制标准。设定分析频率:完善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在原有月度重点分析、季度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开展重点事项专题分析,结合预算的月度滚动修编细化到按周分析,及时掌控预算执行差异。

设定预算分析框架:列举预算数和实际数,实际数与预算数对比、与以前年度的对比、与同行业的对比、各自的差异数是多少以及是怎样形成的。

设定预算控制标准:以预算均衡化管理为原则,做好全年支出计划,设定各个月度预算支出的最高值和最低值,超限就提出警示。

4.预算与核算业务配合及处理的标准化

编制预算与核算作业指导书,以科学指导财务人员在预算与核算工作上的分工与配合。预算与核算作业指导书内容应包含:(1)对财务核算和预算管理的详细定义、详述两者应遵循的业务规则;(2)表格化列举预算与核算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职责;(3)会计核算的规则、流程、审批程序;(4)预算编制、汇总、上报、下达、分解、分析的规则、流程、审批程序;(5)将供电成本预算科目细化,列举各个会计科目可列支范围、列支依据、与哪项业务预算有关联,将预算项目与核算明细科目一一对应。

(二)应用新的核算分析方法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全面预算管理对财务核算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能反映产品、客户或其他受益对象等各个维度的更精细化的数据,但电网企业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核算方式不能满足以上需要。基于作业成本法基础上的作业成本分析能提供各个维度的精细化数据,它能如实反映各业务实际的资源耗费,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理解性,从而能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和分析,为设定预算控制的范围提供依据。目前供电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完全实施作业成本法有一定难度,所以只是借用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对各项业务进行一些成本归集和分析。其基本原理如下:作业认定分配资源费用到各个作业明确成本计算对象归集作业成本到相应成本对象。

1.对作业成本进行分析,设立标准成本数据库

在会计核算标准化基础上进行作业成本分析,得到各项业务的单位成本耗费数据;再参考国内同行业电力企业标准,通过大量的数据测算,考虑地区差异,分别制定成本驱动因素的标准值;最后形成标准成本数据库,作预算准入的标准(如表1所示)。

2.应用作业成本分析成果为预算编制及分析提供依据

通过作业成本分析得出的各项业务活动的成本数据,作为预算编制和考核的依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定期进行作业成本的预算值与实际值的差异分析,能帮助发现成本超支或节约的原因,有利于对有关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评价和管理,对将要发生的服务业活动的成本做到心中有数,对成本进行事先控制。

(三)应用企业级资产管理系统实现预算与核算信息共享

预算编制、分析、财务精细化管理等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信息系统提供技术支持,才能使预算、核算及业务三方信息共享,建立完善、统一、高效的预算、核算及业务报表体系,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有用的数据。

广东电网公司正在建设的企业级资产管理系统就是一个这样的系统。该系统集业务、预算、核算一体的管理系统,从项目立项、资产的购入、建造到形成实体资产,再到日常维护消耗、期间变动转移、残损老旧后退出运行的一个实物与价值一体化的全过程管理系统。功能模块上包含项目模块、物资模块、资产模块、预算模块和财务模块。其中在财务管理功能架构上集预算管理、总账管理、应付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资金管理、报账管理及报表管理等,基本覆盖了财务管理的主要业务,满足财务一本账管理要求。

(四)提高财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

1.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全面性培训,提高预算与核算水平。财务人员要积极参加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尤其是税务、核算、预算、财务分析的专业知识,提高财务人员工作综合能力,培养既懂预算又懂核算的财务人员。

2.严格执行财务人员轮岗制度。在财务系统内积极开展岗位轮换,对预算、核算人员的岗位定期互相交换;还要根据岗位性质定期分派财务人员在局相关业务部门学习、交流。

3.定期选拔综合业务及财务高素质的管理人员。结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设立财务人才跟踪培养计划,通过定期开展岗位竞聘、开展各类业务竞赛等方式选拔高素质人才。

4.提高财务人员预算分析水平和财务预测能力。财务人员要多关注各项业务,从核算中提炼和掌握各项信息,并要善于学习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自觉运用预测方法,如因果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提高预算数据的准确率。

(五)完善预算考核指标与激励制度

1.对预算的考核引入eVa(经济增加值)评价指标。对各单位或各项目的预算考核应引入eVa评价指标,科学地评价预算的投入和产出效果,可避免因预算制定不准确,但为追求准确率而浪费的现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将企业经营者利益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最大限度地联系起来。

2.考核要全面、全过程进行,而不是只盯着年末指标的完成情况。广东电网公司从2010年开始增加对各个指标的均衡性考核是非常好的做法,如“上半年成本预算完成率”、“第三季度成本预算完成率”等,避免或减少了年末为完成指标突击花钱的现象,也降低了年末集中核算的压力,降低了财务风险。

3.预算考核要定立合法合规为前提的原则,核算的合规性考核指标应当比预算考核指标严厉,当预算指标与财务核算规定有冲突时必须预算服从核算,同时相应免除财务人员预算指标的考核扣分,杜绝一切财务风险,消除财务人员的困惑。

4.在考核中注意灵活设置奖惩措施,如在对“预算准确率考评时,达到基本要求的得标准分,超过的扣分,还要规定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的奖励多少分,这样可鼓励大家节约成本。

5.将预算责任细化,考核结果要与岗位考评、业绩薪酬挂钩,使考核真正发挥作用。

三、结论

目前电网企业预算与核算之间存在不协调现象,需建立起一个预算与核算的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电网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提高综合财务管理水平。这个协同机制需要业务标准化和信息化为基础,需要制度、技术及人员的保障与配合。

【参考文献】

[1]王学亮,张琳琳,郑厚清,等.电网企业预算管理创新研究[J].电力技术经济,2008(4):48-53.

[2]王军.电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论文,2012.

[3]青,蒋新龙,刘瑞平.电网企业会计核算“一本账”研究[J].会计之友,2011(4下).

[4]丁勇.电网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和对策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07(48):47-49.

[5]王广宇,丁华明.作业成本管理――内部改进与价值评估的企业方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预算管理及会计核算篇5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制 国库集中收付管理 改革

当前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在以为领导的党中央倡导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引下,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需要,积极思索研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我国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公共财政框架,2000年起我国从中央、地方试点单位开始逐步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财政管理部门规范部门支出行为、加强财政性资金管理所采取的强有力措施。

一、现行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的不足

现行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是近年来为加强财政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而采取的一项制度创新措施。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责:以会计集中核算为手段、以单一账户为基础,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是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单位集中进行会计核算和实行会计监督。

这些年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管理的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在加强单位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会计核算水平、推进廉政建设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自身地位及管理范畴的局限性,也存在着管理上许多不足之处。

1.会计集中核算缺少法律依托,不能真正发挥对本单位财政支出的监管作用

按照我国《会计法》规定,各独立核算单位均是会计主体,而会计核算中心只是会计机构,主要负责记账、算账、报销工作,不能对本单位财务管理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财务活动监管的角度看,会计集中核算基本上只起到事后监督的作用。

2.会计核算中心与预算单位财务的职责分工难以划清,不利于单位间工作协调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后,会计核算中心负责核算报销等业务,预算单位虽然仍保留着会计人员岗位,只负责按预算向会计核算中心下达拨款计划,只花钱不记账,其会计核算职责和监督职能都移交给会计核算中心承担。预算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之间在会计信息资料的统计、分析口径上会产生不一致,预算单位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会计信息,削弱了其财务管理职能,造成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脱节。

此外,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大量沉淀在单位账户中、拨付环节多、预算外资金缴纳不及时等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会计集中核算制存在的以上不足,不能单独依靠提高服务、制定管理办法、加强部门间协调来解决,必须通过进行财政体制改革,才能彻底加以解决。

二、会计集中核算制为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础与保证

1.会计集中核算制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几年来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推行,对预算单位及开支部门树立起较为严格规范的财务开支理念,制约了以往用款单位开支的随意性。减轻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进程中思想阻力。

2.会计集中核算制的业务体系和工作流程是顺利向国库集中收付制过渡的保证

随着核算中心财务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核算水平的提高,会计集中核算制下已建立起制度管理、会计核算、财务分析、业务监督、档案管理等较完善的业务体系及工作流程,培养出较高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的会计人员,这些都是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改革必不可缺的管理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改革成功的保证基础。

三、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改革

1.改变财政资金管理模式,强化预算管理

会计集中核算制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区别在于:前者的管理方式是拨付资金,后者是控制指标。因此从前者向后者过渡,需要把改革的重点从会计领域转向预算领域。前者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强化预算单位资金管理,防止滥支浪费违纪违法行为,后者目的是预算指标管理,加强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预算单位的用款审批及资金拨付控制,达到减少财政资金的拨付环节、防止国库资金被挪用侵占、提高资金使用率、加强使用资金的透明度、防止腐败的目的。

2.明确会计核算中心与预算单位各自职责,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并非取消或削弱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核算中心职责,反而应进一步明确会计核算中心职责及应有的作用。核算中心工作在执行预算过程中应主要侧重于加强拨款控制与监督,重点突出资金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直接掌握资金使用情况第一手资料的财务核算优势,进一步发挥结算、汇总、反馈作用。具体工作职责包括:审核预算单位下达的预算拨款通知,核对零余额银行账户中可用款额度,分清资金来源渠道、按照支出类别,通知银行及时办理拨款、会计入账,及时向预算单位提供资金使用情况及预算执行进度,年终配合预算单位做好决算汇总工作。预算单位的职责侧重于编制好单位预算,根据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指标按期向财政报送用款计划,向核算中心下达预算拨款通知,年终汇总全面决算及分析预算执行情况。

3.在集中清理核算中心的分散账户基础上,建立起预算内、外资金集中于国库支配管理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俊峰,王晓峰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原则及意义[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05)

预算管理及会计核算篇6

第一,监管缺位,会计监督职能受到限制。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并非委托单位员工,且忙于报账、记账、结账,很少深入到委托单位去了解委托单位经济业务的真实情况,对固定资产和库存材料也未定期进行盘点,不能督促相关人员及时偿还债务,会计决算报表也不送由委托单位签字盖章,使实时监督大打折扣、会计监督职能受到限制。

第二,财务核算与管理脱节。会计集中核算只负责核算单位日常的会计事务,进行日常的会计监督,而委托单位因实行集中核算取消了会计岗位,注销了单位的银行账户,造成委托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监督相分离。这使委托单位会计工作仅局限于报账,单位预算经费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财务收支活动分析等职能随之弱化,增加了中间环节成本,降低了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造成新的管理缺口。

第三,执行基础薄弱。会计核算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管理收支,其执行基础是单位部门预算。而目前我国部门预算工作尚不到位,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预算制度不健全,预算编制同预算单位各项实际需求间仍存在很大差距,预算执行的可操作性较差,加上预算监督机制还很不健全,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也相当薄弱,使核算中心不能够根据细编的预算指标办理各项资金支付,导致预算单位在支出方面随意性较大,从预算角度对支出实施控制和约束的能力有限。另外,虽然我国会计集中核算实现了资金统一管理和集中支付,但尚未介入单位的收入监管范畴,对于是否应收尽收,核算,中心无从获知,从而使收入强化能力受到限制。

笔者认为,解决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应包括:

首先,加强核算中心内部控制。由于核算单位与会计核算相分离,对每笔支出的事前审核只能根据凭证的准确性及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其经济业务发生的真实性无从考察。因此,核算中心应进一步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明确责任,促使核算中心会计人员通过核算和监督参与委托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不能局限于由委托单位报账而只审核其手续的合规性,还要对是否发生了真实业务进行核实,从而对委托单位实施会计监督和内部会计控制,最终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与此同时核算中心还要及时向委托单位反馈会计信息,进行收支核对,与委托单位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的机制,积极接受财政内部监督、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保证预算单位会计信,息、财产物资的真实完整。一是核算中心应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有效性进行定期评估,不断改进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使之适应新情况;二是加强相关部门对核算中心的外部监督,定期与不定期地对核算中心的工作进行检查评价;三是核算中心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主动接受政府、社会和委托单位监督。

预算管理及会计核算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集中核算

预算会计可以理解为财政和上级拨款会计,即以预算管理为中心、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反应和监督国家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的整个资金运营过程。

我国预算会计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而有计划地筹集和分配,是国家集中掌握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正确的编制和执行国家预算对社会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环境、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特别是国库集中支付以及政府集中采购等财政管理措施的相继实施,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出现了诸多弊端,表现出不相适应的新问题。集中核算是在预算主体、资金支配主题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各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只保留报账员到会计核算中心完成本单位、资金支付的票据传递工作,会计中心统一设计账户、统一管理。集中核算是把核算和监督功能集中发辉作用、达到专业化和高效率有机结合。

一、集中核算的意义

1.提高工作效率,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实行集中核算,是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中心集中统一核算,会计中心可聘用专业技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职人才,统一学习、统一培训,统一掌握国家政策规范会计核算,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执行国家会计制度,担当起国家财政支付的好管家,有效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以确保会计信息及时、真实、准确、完整,为决策提供可靠数据,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作出正确决策,同时也可以增大财政监督力度,便于主管部门掌握事业单位资金动向、收支状况、职工收支水平,也可以通过同部门之间的横比及本单位上下年度的纵比,查找出国家经费支出的不合理事项并加以改正。

2.合理使用财政资金。会计中心集中核算,把各项事业资金集中在同一个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的统一管理、合理调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政资金运营成本,严格从制度和运作程序上有效遏制了各单位违规开户、私设小金库、收入坐支、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等现象,有利保证国家资金使用安全,做到预防性、和瞻前性控制监督。显然,集中核算制度和国家集中支付制度是两项不同的重要事项,但其目的都是提高社会主义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两者并不矛盾,完全可行。而集中核算制度也为集中支付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有助减少违纪,增强监督力度。由于集中核算是在同一处办公,会计人员专业技术精湛、个人素质较高、职业道德规范,事业单位的每一笔开支都在会计中心集中审核办理,工作人员见多识广,对假票据相对较容易识别,不合理、违法、违规的开支拒绝办理。另外,因为实行集中核算,事业单位的支出以本单位的预算指标为基础,把经过严格审核、把关、将符合规定的业务款项直接支付给供应商品和服务的供应商,不再经过事业单位账户,避免了一些官员收受贿赂、吃请、拿回扣等违规现象,有效减少了犯罪,也保证了国家资金运行安全。

4.为部门预算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行部门预算,各预算单位必须建立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核算,分户管理”,可以为部门预算的编制提供可靠、翔实的基础资料,从客观上也加大了财政部门推行部门预算的力度。要求单位正常经费按年度预算编制分月用款计划,专项经费按一定的程序和规定,由政府采购中心统一办理,会计核算中心直接将专项资金划拨给供应商。

二、集中核算不适应性

会计集中核算是解决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的新举措,但不可避免有一定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

1.业务发生的真实性难以把握。原始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的最基本的资料。由于会计核算中心人员不参与事业单位的具体业务,只要接到单位报账员传送的合法票据、并且手续完整都可以报帐,业务是否真实发生难以考证,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

2.不便于财产物资的管理。由于会计核算中心远离单位,账务登记在会计核算中心,实物分散在单位,一旦单位领导与报账员法律意识淡薄、意志不坚定、受利益驱使虚假操作难以控制,为违法乱纪创造机会。

3.报账标准不一,产生矛盾。由于不同单位之间都有差异,执行的开支标准也不尽统一,会计核算中心既要遵守原则又要灵活掌握各个单位特殊情况,一旦原则与灵活性把握不好,容易引起误会产生矛盾。

4.预算管理粗狂。由于预算体制不健全,预算计划数逐年增加,目前还未形成一套科学、有效地公共经费支出办法,不同的行业部门之间又有差别,造成预算支出控制力薄弱。

三、完善会计核算几点粗浅建议

1.加大监督审核力度。增强监督队伍力量,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成立核算中心监管组,定期不定期对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进行监督审核。到基层单位抽查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分析事业支出的合法、合理性,有必要对专项重点项目经费支出情况跟踪调查,重点控制以提高财政监督的震慑力,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性。加大对财政的管理和监督执行,保障各单位的经费及时准确的划拨、核算、使用,促进各单位正常运转。重点审查会计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有无相互顺畅衔接、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审查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管理的专项资金是否及时拨付到位,是否无故滞留或有意拒付;审查进入会计核算中心的各项资金特别是大宗资金的流向是否合理、合法。

2.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集中核算与集中支付后,会计主体并不改变,加强单位的财务管理,首当其冲是增强报账员的道德品质与法制观念,报账员归财政部门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制定道德规范及工作职责,考试合格者持证上岗,以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细化预算管理。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采用综合预算形式,统筹考虑部门和单位的各项资金收入及支出预算,纳入财政统一预算管理。“做预算时千万别就‘点’来做,要从长期着手,将时间维度拉长,从长期到短期,否则溢价能力较高,与上下级沟通时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完善细化到各个部门、各个项目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使预算执行情况尽量切合实际,达到预算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萍,全面推进部门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中国财经报,2009.7

预算管理及会计核算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问题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核心内容

作为加强单位财务及财政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会计集中核算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会计实务中日渐发挥出可观作用。从该项措施实行以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职能以及资金管理权都转移到核算中心,则单位支出行为收受到极大的约束和限制。

对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会计集中核算的核心内容在于统一管理单位资金,使各项财政资金能够越过主管单位及二级单位等各个预算级次,直接支付到商品或劳务提供者手中。核算中心人员应在规章制度限定下,正确行使监督权,特别要以现行财政法规制度为标准,强化核算中心的监督职能,重视预算执行信息的反馈与控制,实现核算中心的综合管理。总之,规范化操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将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零余额账户管理工作。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会计基础工作方面,行政事业单位通常出现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真实,记账凭证过于简单、会计科目名称不规范,财务报告不详细等问题。目前,会计原始凭证失真现象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较为严重,其对会计信息质量、国有资产和财政收入都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比如原始凭证要素填写时少填、漏填、不填,涉及到的金额数字填写模糊,会计原始凭证中各项经济业务项目和实际存在的项目内容并不相符等。

预算管理方面基础不规范、预算方案不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传统的粗放式预算管理体制已然和当前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不相协调,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有效解决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性资金管理分散的难题,以财政性资金统一管理及集中收付的方式,推动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发展。但由于受到预算管理制度尚不健全这一客观形势的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政性资金收支未能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核算中心的预算约束力并不能很好地彰显,预算在控制支出方面的约束作用仍然薄弱。

在职能分配方面,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彼此分离。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单位财务由会计核算中心负责,使得领导层不再重视财产物资的保管和审核工作,单位内部报账员也仅仅开展现金收付的出纳、会计凭证的接收和报账等简单工作,而核算中心则本着会计主体、预算体制及理财机制不变的三不变原则,局限在核算和监督财产物资方面,最终极易陷入“三不管”的局面。

在机构设置方面,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不够科学和完善。从核算中心开展工作现状分析,各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具体职能并没有真正充分地得以展示,比如重核算轻监督、重支付轻信息、重服务轻管理等现象普遍存在,再如结构调整困难、财政资金供需矛盾较大等问题严重,尤其是机构设计上的缺陷和认识上的偏差,给核算中心的功能实现带来一定的难度。

在支出标准确定方面,经费开支标准不够可行、统一。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预算单位仍然掌握着资金支配权,单位负责人肩负着各项财务审批事项的最高责任,但由于会计核算中心已经持有资金支付权,则核算中心有责任全面监督和管理资金支出。从现行经费开支标准远未达到实际要求的现状看,经费开支标准仍未达成一致,一旦实行集中核算,则不同预算部门对某个支出项目请求支付时必然和核算中心支付底线产生矛盾,此种问题成为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亟待解决的难题。

在制度建设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缺少配套的政府采购机制。根据政府采购制度的规定,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支出时均须走法定的程序,比如以竞争性招标采购的方式,通过市场进行商品、工程及服务的采购工作。借鉴国际上先进经验,随着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单位财政资金管理方面便应实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全方位监控,以从源头上控制行政事业单位采购环节。但我国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采购计划及其具体执行时,极具随意性,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机制的缺失导致会计集中核算自身优势甚难发挥。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有效措施

以全新的管理观念创造良好的集中核算氛围。根据《会计法》及相关财经法纪、法规、制度的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应明确认识到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已成为财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该制度的实施将全面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监督。在单位内部财务会计日常管理中,会计中心应积极提升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规章制度,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切实完成单位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和完整;明确财务部门各个岗位的分工和职责,按照会计机构内部稽核制度及内部牵制制度的相关规定,各会计岗位人员都应在限定权利范围内实践相关业务。

以新的会计职能转变核算中心管理类型。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施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从传统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分离出来,会计核算中心肩负着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双重职责。会计核算中心不是一个单纯的记账机构,其对会计信息的反馈及控制作用十分明显,比如核算中心必须在决定某项资金支付前,先确定出是否该支付以及如何支付。从这一角度讲,会计核算中心应逐步由核算型转变为管理型,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大对单位内部报账员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报账员制度,提升报账员素质,使之理解、掌握、熟练会计集中核算的具体操作规程。

以完善的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监督职能。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实务中,预算编制多以部门为单位,通过把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财政资金全部反映于部门年度预算中,整个单位综合性财政预算管理也将呈现出来。积极改革预算管理,划定预算范畴,实行科学化的定员定额标准,健全预算支出科目体系,提升单位预算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预算方案一经审核批准,行政事业单位便应予以严格执行,财政部门则对预算执行过程给予全过程监督管理,优化预算管理,为会计集中核算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以政府采购制度畅通采购与集中核算的关系。国际上经验得出,政府采购已发展为国家公共支出管理中最常采取的管理手段,在国家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职能及作用日益变革的背景下,政府采购制度显得愈加可行和重要。此项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扩大单位采购范围与规模,规范化操作单位采购工作,提高单位采购事宜透明度,最好构建起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预算编制制度,据预算详细内容,实践物品统计、成本核算及采购资金划拨等活动,使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活动更具计划和效率。

以信息化技术建立远程报账系统与远程查账系统。当前,我国财政收支规模逐渐扩大,预算会计核算改革进一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理应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中开发并建立统一而高效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于信息化技术的优势,行政事业单位降低会计核算成本、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即在于开发网络化会计管理系统,以最新的软件技术,研发远程报账和查账系统,减少核算中心人员工作量,增强核算中心与单位内部其他部门间的交流。

以完善的内外监控制度提高财政资金及财产物资的安全系数。一套成熟的内外监控制度要求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重视内部控制和自我约束,健全内部制约机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比如将预算收入纳入预算收支计划编制中,再如核算中心主动接收外部监管,产生相互牵制的机制;还要求单位内部财务工作者须在相关负责人指引下,坚持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及监督相互分离的原则,认真完成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加大力度保护我国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四、结语

和企业会计相比较,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具有不同的核算特点。由于采取预算会计形式,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特点主要表现为: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及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与支出等类别;预算会计实行“资产=负债+净资产”的等式形式;在核算内容和方法上,预算会计核算强调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相对应,且其不计提折旧,对外投资与基金相对应,专用基金则须专款专用,成本核算较少涉及,即使存在也限于内部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1]杜方,朱军.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竞争与民生财政的主动性――基于公共教育支出的实证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2]唐立兵,张平.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王波.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问题、对策及发展方向[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4]黄益伟.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形式的探讨[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03)

预算管理及会计核算篇9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成效

首先,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工作效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事业单位的会计业务纳入会计中心统一核算,会计中心选配高素质的专职会计人员,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大大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保证了信息资料的真实完整、及时和统一。

其次,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会计中心成立后,各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全部集中在会计中心的单一账户上,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加强统一管理,使资金调度更加灵活,有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

再次,强化财政监督职能,减少了单位财务支出中可能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的每一项支出都必须经过会计中心的严格审核,不合规定的票据不予受理,不合理的开支不予报销,对超范围、超标准的违纪、违规支出坚决予以拒付。

最后,促进了财政预算制度改革,确保政府采购与“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事业单位提出支付申请的依据是其预算指标,所有开支在单位审核的基础上再经会计中心审核入账;同时政府采购资金由会计中心统一支付,资金直达供应商,杜绝了回扣等问题。在“收支两条线”管理方面,事业单位撤消了所有银行账户,各项事业性收费及处罚收入均直达国库,实现了收缴分离、罚缴分离。

二、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第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监控。原始凭证是反映经济业务最基本的资料,对原始凭证的审核和监督是判断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环节。会计中心的人员不参与单位的具体业务,只能根据票据来判断,一是看单位报账发票的手续是否完备;二是看票据是否规范合法。凡手续完备,票据合法有效,不管反映的经济内容是否真实。都必须报销。

第二,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相脱节。会计中心将记账、算账等工作进行集中,而财产物资等需要反映的客观经济事物仍分散在单位。如果单位领导与报账员法制观念淡薄,或因工作疏忽而不提供真实情况,会计中心将无从得知各单位的资产实有状况。特别是固定资产,会计中心只核算一级总账科目,明细账仍由单位登记保管,财产物资由原单位进行管理。

第三,缺乏可行、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各预算单位执行不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或者没有按经费开支标准规定执行,从而导致在报账业务的审核中,会计中心难以把握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尺度,经常会造成对某一支出项目预算单位请求支付与会计中心拒绝支付的矛盾,这也是会计中心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四,单位领导和报账员对本单位的往来经济业务难以准确、及时地掌握。在处理单位往来经济业务时,由于单位报账员不进行日常账务处理,而会计中心只提供月报表资料,使单位领导及报账员对本单位债权债务不能及时掌握,给其结算工作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

第五,缺乏规范的预算管理基础。由于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监督机制还不健全,未能建立一套科学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且纳入会计中心管理的事业单位在实行部门预算规范化方面尚有差距,在支出方面随意仍然存在,因而造成预算对支出的控制和约束仍然非常薄弱。

三、完善会计集中核算的建议

第一,加强报账员的管理和培训。单位报账员的具体工作包括:报账资料的收集整理、会计信息的传递、备用金的管理,据实登记会计台账,定期与会计中心核对,对单位会计事项的合法性进行领导审批前的审核及说明,向会计中心报账并说明单位经济业务及票据的真实情况等职责。由此可见,报账员的工作规范程度将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伪,因此财政部门应切实抓紧对报账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水平,加强《会计法》等国家各项财政法规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其充分发挥会计集中核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第二,完善内外监控制度,确保财产物资的安全。报账员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除做好本单位的报账工作外,还要处理好经费预算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建立起财产物资实物账并由财务主管负责登记,定期组织人员进行财产物资的盘点和核实,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财产物资增减变动和领用手续,定期与会计中心的总分类账进行核对,切实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另外还要建立“大额借款、大额支出、超指标、超计划用款”审批制度,制订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明确相关责任人。

第三,会计中心转变职能,加强支出监督管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会计集中核算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可以严格控制各部门的用款进度,加强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会计中心在收到预算单位支付申请后应确定是否可以支付,如何支付,然后才可以通知银行付款。会计中心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要彻底扭转将其视作单纯的核算机构的观念,真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加强廉政建设。

第四,加强往来款项、债权债务管理。会计中心在核算时对收到的款项要认真辨别款项性质并区别处理,从而避免将往来款与预算外收入、其他收入串户入账。对往来款项定期清理,避免长期挂帐。会计中心应定期打印出往来款项明细账给单位核对,催促单位定期清理往来款项,避免因长期挂账而形成账项不清,甚至形成坏账。

预算管理及会计核算篇10

摘要在实行“乡财县管”改革过程中,主要采用集中统一核算模式和乡财独立棱算模式,本文主要就这两种模式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乡财县管会计集中核算核算模式

截止到2012年,我国很多县都已实行“乡财县管”改革,总体而言都实行了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但在此过程中,各县“乡财县管”的具体模式各有特点,多采用集中统一核算模式和乡财独立核算模式。所以在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和相关会计核算上也不尽相同。

一、工作重点

集中统一核算模式的重点仍然在会计核算,县级财政控制支出的关键点仍在于资金余额及报销票据的合法性。乡财独立核算模式的重点在于通过指标管理进行资金支出控制,不管单位的会计核算。

二、岗位设置

集中统一核算模式下,县财政局设置“街道镇乡财政管理科”(乡财科),配备“代帐会计”,街道镇乡财政总预算会计业务,街道镇乡财政所设置结算员、核算会计岗位,保留出纳岗位,取消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而乡财独立核算模式在县设立乡财管理中心,和县核算中心并列接受县局直接管理。在县中心级乡财部设立管理岗位、总预算管理岗位、乡镇拨款管理岗位、乡镇单位核算管理岗位。管理乡镇指标和拨款及乡镇总预算业务和单位会计核算业务。乡镇设立报账员,登记处理乡镇总预算业务和乡镇日常单位核算业务。乡镇单位会计账务,不纳入乡财管理中心管理,仍由乡镇报账员手工或其他方式处理。

三、账户设置

街道镇乡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继续实行零户统管的管理模式,各乡镇除保留“零户统管会计”在信用社开设的“基本存款”.“低保专户”和乡镇代村社集体资金开设的帐户外,其余账户一律予以撤销。县财政局在县级金融机构统一开设“预算内资金户”、“预算外资金户”、。工资统发专户”。

四、乡镇财政主要业务的会计核算

(一)预算内资金核算

1.乡镇征收的耕地占用税、契税等税收收入。集中统一核算模式下,收到契税、耕地占用税等预算内收入时,镇财政核算会计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待解税款――耕地占用税、契税等;上解国库时,借记待解税款――耕地占用税、契税等,贷记银行存款,代账会计借记上解支出,贷记一般预算收入。而乡财独立核算模式下,乡镇总预算会计借记待解预算收入存款,贷记一般预算收入;上缴国库时,借记与上级往来――预算内收入。贷记待解预算收入存款。

2.收到县财政局对乡镇转移支付补助等拨款时,集中统一核算模式下。代账会计借记其他财政存款,贷记与上级往来;根据批复对乡镇拨款时,借记一般预算支出。贷记其他财政存款。镇财政核算会计收到拨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拨入经费。而乡财独立核算模式下,总预算会计借记其他财政存款,贷记上级补助收入、与上级往来等。

(二)预算外资金核算

集中统一核算模式下,镇财政核算会计收到预算外收入,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交财政专户(分明细核算)、暂存款、拨入经费和事业收人等;上解时,借记财政专户存款和暂存款,贷记银行存款。代账会计根据预算外资会管理部门转来的预算外资金收入、结算会计上报票据、报表逐笔分析登记乡镇预算外收入或作暂存。收到乡镇政府(含自办公助事业单位)预算外收入,借记其他财政存款,贷记预算外收人;拨付乡镇时,借记预算外支出。贷记其他财政存款。乡财独立核算模式下,收到预算外收入时,总预算会计借记待解预算外收入存款,贷记预算外收人,上解国库时,借记与上级往来――预算外收入,贷记待解预算收入存款。三集中核算内容不完整、核算方法不规范。主要体现在预算外资金、罚没款和专项资金的核算上。对各单位收取的预算外收人、罚没款没有设置相应明细的应缴科目核算,只有在资金实际缴存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凭上缴资金凭证,在财政专户资金中集中反映各种上述情况。由于单位没有账,大多数单位也没有建立各类资金台账,以随时掌握各种预算外资金和罚没款的动态,造成预算外资金和罚没款的收、缴、存情况无账町查的现状。另外,对一个单位的各项专项资金只在一个账户里反映。没有进行明细核算,看不出各类专项资金的各自拨人、拨出和结余情况,不利于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和监督拨付,使用情况。

(三)往来资金核算

收到往来、借贷款项时,集中统一核算模式下,镇财政核算会计借记银行存款,贷记暂存款;上交县结算户时,作相反分录,并进行明细核。代账会计借记其他财政存款,贷记暂存款――某单位。乡财独立核算模式下,总预算会计借记其他财政存款,贷记暂存款――某单位。

参考文献:

[1]徐淑霞.我省乡镇推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做法及成效.山西财税.2009(1).

[2]魏光.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会计核算刍议.财会月刊.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