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预算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7:47

财务预算体系篇1

【关键词】财务;预算;意义;全面预算;体系

财务预算是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具体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等内容。编制现金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全面预算为企业整体及其各个方面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同时也是评价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面工作成果的基本尺度。全面预算是所有以货币及其他数量形式反映的、有关企业未来一段时期内全部经营活动各项目标的行动计划与相应措施的数量说明,具体包括特种决策预算、日常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类内容。

特种决策预算最能直接体现决策的结果,它实际是中选方案的进一步规划,如资本支出预算,其编制依据可追溯到决策之前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只不过预算比决策估算更细致、更准确一些。财务预算作为全面预算体系中的最后环节,可以从价值方面总括地反映经营期决策预算和业务预算的结果,亦称为总预算,其余预算则应称为辅助预算和分预算。显然,财务预算在全面预算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全面预算体系

全面预算是由一系列预算构成的体系,各项预算之间相互联系,关系比较复杂。企业编制全面预算的一般思路为:根据长期市场预测和生产能力,编制长期销售预算;以此为基础,确定本年度的销售预算,并根据企业财力确定资本支出预算。销售预算是年度预算的编制起点,根据“以销定产”的原则确定生产预算,同时确定所需要的销售费。生产预算的编制,除了考虑计划销售量外,还要考虑现有存货和年末存货。根据生产预算来确定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预算。产品成本预算和现金预算是有关预算的汇总。预计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是全部预算的综合。

全面预算按其涉及的预算期分为长期预算和短期预算。长期销售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属于长期预算,有时还包括长期资金筹措预算和研究与开发预算。短期预算是指年度预算,或者时间更短的季度或月度预算,如直接材料预算、现金预算等。长期和短期预算的划分以一年为界限,有时把2~3年的预算称为中期预算。

全面预算按其涉及的内容分为总预算和专门预算。总预算是指预计资产负债表、预计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它们反映企业的总体状况,是各种专门预算的综合。专门预算是指其他反映企业某一方面经济活动的预算。全面预算按其涉及的业务活动领域分为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和财务预算。前两个预算又统称为业务预算,用于计划企业的基本经济业务。财务预算是关于资金筹措和使用的预算,包括短期的现金收支预算和信贷预算,以及长期的资本支出预算和长期资金筹措预算。企业预算的编制,往往涉及经营管理的各个部门,只有执行者参与预算的编制,才能使预算成为他们自愿努力完成的目标。

二、现金预算与预计财务报表的编制

(一)现金预算的编制

1、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

现金预算亦称现金收支预算,它是以日常业务预算和特种决策预算为基础所编制的反映现金收支情况的预算。这里的现金是指货币资金,广义的现金收支预算主要反映现金收支差额(又称现金余缺)和现金筹措使用情况,有时也要求反映期初、期末现金余额。该预算中.现金收入主要指经营业务活动的现金收入;现金支出除了涉及有关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经营费用及管理费用方面的经营性现金支出外,还包括用于缴纳税金、股利分配等支出,另外还包括购买设备等资本性支出。

现金收支差额与期末余额均要通过协调资金筹措及运用来调整。应当在保证各项支出的所需资金供应的前提下,注意保持期末现金余额在合理的上下限度内波动。因为现金储备过少会影响周转,现金过多又会造成浪费,所以现金余额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因此.企业不仅要定期筹措到抵补收支差额的现金,还必须保证有一定现金储备。当收支差额为正值,在偿还了利息和借款本金之后仍超过现金余额上限时,就应拿出一部分钱用于有价证券投资;但一旦发现还本付息之后的收支差额低于现金余额下限,就应抛出一部分有价证券来补足现金余额;如果现金收支差额为负值,可采取暂缓还本付息、抛售有价证券或向银行借款等措施。

2、现金预算编制的流程

为了能比较全面地介绍现金预算,先分别介绍各项业务预算,以及这些预算如何为编制现金预算准备数据。

(1)销售预算。销售预算通常要分品种、月份、区域销售、推销员来编制。为了简化,本例只划分了季度销售数据。销售预算中,通常还包括预期的现金收入,其目的是为了编制现金预算提供必要的资料。

(2)生产预算。以销售预算为基础,可进而编制生产预算。产成品的期初、期末存货所以要作为生产预算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并进行统兰酌预计,是因为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不能做到产销平衡,需要设置一定量的存货,以避免存货太多形成资金积压,或者存货太少影响下一季度销售活动的正常进行。一般来说,年初存货是编制预算时预计的,年末存货根据长期销售趋势来确定。

(3)直接材料预算。直接材料预算,以生产预算为基础编制,同时还须考虑原材料的存货水平,直接材料生产上的需要量同预计采购量之间的关系,在直接材料预算中,通常还包括材料方面预期的现金支出的计算,为现金预算的编制提供必要的资料。在材料方面预期的现金支出,包括上期采购材料将于本期支付的现金和本期采购材料应由本期支付的现金。

(4)直接人工预算。直接人工预算也是以生产预算为基础编制的,以各期完成的产成品数乘以生产单位产品需用的工时,得到各期需用的直接人工总工时;再以各期需用的直接人工总工时乘以每小时的直接人工成本,就可以得到各期预计的直接人工成本。由于人工工资每期都需用现金支付,所以不需另外再计算各期的现金支出,各期人工总成本的金额.可直接参加现金预算的汇总。

(5)制造费用预算。生产成本中不属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部分,都计入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按其性态可以分为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两部分。变动制造费用预算可以根据预计生产量和预计的变动制造费用分配率来计算。

(6)产品成本预算。产品成本预算是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的汇总。其主要内容为产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产品单位成本的有关数据主要来自前述三个预算,生产量、存货量来自“生产预算”,销售量来自销售预算。生产成本、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等数字,根据单位成本和有关数量得出。

(7)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销售费用预算,是指为了实现销售预算所需支付的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是指企业为了进行管理而发生必要的费用预算。在编制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时,要分析企业的业务成绩和一般经济状况,务必做到费用合理化。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一般以过去的实际开支为基础,按预算期的可预见的变化来调整。重要的是,必须充分考察每种费用是否必要,以便提高费用效率。

(8)现金预算。整的现金预算,应包括四个组成部分: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多余或不足、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现金预算的编制,以各项营业预算与资本预算为基础。它反映各预算期的收入款、项和支出款项,并作对比说明。其目的在于资金不足时筹措资金,资金多余时及时处理现金余额,并且提供现金收支的控制限额,可以发挥现金管理作用。

(二)预计财务报表的编制

预计的财务报表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包括预计的利润表和预计的资产负债表等。预计财务报表的作用与历史实际的财务报表不同。所有企业都要在年终编制历史实际的财务报表,这是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其主要目的是向外部报表使用人提供财务信息。当然,这并不表明常规财务对企业经理人员没有价值。而预计财务报表主要为企业财务管理服务,是控制企业资金、成本和利润总量的重要手段。

1、预计利润表。预计的利润表与实际的利润表内容、格式相同,只不过数字是面向预算期的。它是在汇总销售、成本、销售及管理费用、营业外收支、资本支出等预算的基础上加以编制的。通过编制预计的利润表,可以了解企业预期的盈利水平。

财务预算体系篇2

摘要随着财务预算的不断发展,现行的国外中央银行预算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央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以哪一种方式按照国家的预算管理对中央银行的财务预算体系进行比较研究与完善,是建立完善的预算体系,保证中央银行预算的合理秩序,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国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体系比较研究

随着财务预算的不断发展,现行的国外中央银行预算体系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央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对国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体系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

一、国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体系存在的普遍问题

1.国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体系缺乏科学性。第一,目前国外中央银行的财务预算一般是财务部门内部的事情,很少有其他部门参与进来,所以很难对财务预算形成全面合理的把控;第二,国外中央银行在财务编制中一般都没有相应的具有科学依据的标准定额,在对年终国家财务的收支情况进行确定时很难做到按照定额的标准开展零基预算,并且对费用的综合预算仍旧不能脱离基数加增长的传统模式;第三,国外中央银行在财务编制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也就是下级部门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出现脱离实际情况而随意定下高额的预算费用,这样,上级部门就很难把下级部门的这些预算报表作为参考;第四,国外中央银行在财务编制中一般在上下级部门间容易出现预算编制同核批相脱离的情况,而上级部门在进行费用的预算时也会有着很强的随意性,导致财务预算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出现较多的调整情况,没有一定的严肃性。

2.国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执行不严肃,有着较多的违法乱纪以及铺张浪费的情况。以前,国外中央银行的基建及费用的支出方面,存在着违规挂账、截取收资金收入等情况。近些年来,随着各国对于财务的管理越来越严格与规范,因此,违法乱纪行为明显得到改善,但是不可避免的仍旧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且,因为各国中央银行在进行财务预算的构成中没有能够把费用的日常控制具体落实到个人与各具体部门上,所以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财务管理混乱情况,如有的单位或个人为了达成某一央行只能,不计成本的铺张浪费;有的为争取到更多的资金项目,进行重复的建设,使基础建设项目的资金支出增加;有的因为攀比等行为,大笔支出费用,导致预算的实际支出大幅度增加。

3.国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的管理手段落后,管理较为分散。在国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的管理体制当中,首先是各地方行政单位在费用支出中有着较强的独立性和较大的随意性;再者中央银行以上的财务机关是由会计与后勤两个部门进行同时管理,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最后是后勤部门中财务权利与事物权利有具备,因此缺乏一定的约束机制。在国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的管理手段中,首先是很多后勤部门在地财务进行核算时采取的大部分是手工操作,所以很难对费用成本进行控制,以及对费用支出进行科学分析;再者,会计部门进行全账户管理时使用的是手工操作,但是因为会计部门进行工作时的指标非常都,所以劳动量很大,手工操作导致了工作效率非常低,而且上级很难对下级的财务支出情况做出及时和动态的监控。

二、国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体系的加强

1.急需完善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的管理。首先,要保证中央银行有着特定的财务独立性。以中国的中央银行财务预算为例,中国在确定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尤其是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金融市场的发展速度必然加快,为了制定更为完善的货币政策,避免出现财政对银行的挤压情况,中央银行在法律上与财务上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实际情况与国情决定了中国的中央银行财务预算无法如美国联邦储备一样不把中央银行的财务预算纳入到财政预算当中,但是,在中国中央银行不违法乱纪的情况下,应该在财务的预算上有着更多自主性。

2.不断提高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第一,要着重提高财务预算的完整性与科学性。第二,要尽快的确定科学与合理的财务预案算支出方面的定额,对实际支出中的公务与人员经费惊醒定额的管理,同时对各项固定资产的支出实行科学的管理,对财务预算进行科学的估算。第三,要根据各部门财政预算的实际要求,对财政费用的预算情况进行细化与分解,采用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两方面方法进行财政的预算编制。第四,在基层进行财政预算编制时要保证科学性与严肃性,不能随意进行捏造。

总结:财务预算的不断发展所引发的情况是现行的国外中央银行预算体系很难适应中央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科学的国外中央银行财务预算体系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找出问题的所在,并按照国家的预算管理对中央银行的财务预算体系进行完善,建立完善的预算体系,保证中央银行预算的合理秩序,这是一项事关各国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值得引起各种的重视,并且为之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曾玉玲,李光瑛.现行央行财务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华北金融.2005(S1).

财务预算体系篇3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140-02

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对于经济活动的运行有重要的影响,其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财务管理的功能不仅是降低财务风险,还能够使得国家资金得到更合理的使用与分配,从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贡献。然而,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存在编制不完善和机制不健全以及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这样不仅会限制财务部门职能的发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更无法实现社会职能,不利于未来资金的预测、规划和使用,实际上,对财务预测结果的分析可以对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并能尽可能的降低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行性,帮助事业单位在活动执行之前就有切实的依据来制定相应的风险预测方案。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资金的优化配置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通过建立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就可以将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从而帮助事业单位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这部分资金的作用将决定事业单位未来发展的形势,因此,为了避免资金与社会资源的浪费,应当将其应用于公共事业或社会活动当中,这样不仅优化了财政的支出结构,也提升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二、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指导

预算编制是财务预算正常运行的基础,事业单位没有一个明确的财务预算编制体系,尤其是编制程序不详细,编制人员没有按照事业单位规定的要求进行操作,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一些事业单位过于重视总体财务工作量的控制,尤其是单位中短期的活动策划与管理,并没有结合财务部门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预算,与此同时,活动的执行部门也没能对工作认真负责,将财务编制的相关要求落实到实处,这样就会导致财务预算的功能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预算编制的缺失还由于缺少科学严谨以及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才使得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此外,有些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编制采取固定预算的方法,缺乏弹性以应对未来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二)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预算不够公开透明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还不够公开透明,这是由于我国事业单位没有一个完善的制约监督体系,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的执行和事后考核,会滋生官员贪污腐败现象,也不利于我国国内的宏观经济分析。事业单位支出预算分配模式及管理体制仍停留在粗放型水平,尽管有部分事业单位已经运行了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体系,但大多数的单位和企业在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方面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财务信息传递的延迟、预算公布不够公开透明以及执行力度差等问题,同时,监督管理力度的缺乏也严重制约着事业单位未来的发展。

(三)执行力度不够

执行力度对于任何企业的发展与项目的运行都起到保障性的作用,而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更离不开执行力度,然而,我国很多事业单位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与约束,使得执行力度一直没有提升到理想的水平,尤其是财务人员工作状态随意、对编制预算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样不仅会造成资金利用率的降低,还会造成实际与预算之间存在较大偏离。

三、构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一)构建财务预算编制管理体系

财务预算编制管理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事业单位中资金的利用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获得更高的社会效益,现阶段,我国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过于注重对资金支出的控制,而忽视了如何优化资金的控制结构,尤其是在投资方面,更应当注重其合理性和价值性。首先,制定活动项目中的经济指标,尤其是项目管理库的建立和资金使用的细则,只有这样才能遏制一些收入与支出不相符的状况,同时,对事业单位中每一笔开销都进行核对,最好每天、每个月、每个季度进行一次对账,对出现问题的资金进行核对,确保财政支出处于平衡的状态,通过制定这样的财务管理体系才能多角度、多层次的对单位内部的资金状况进行统筹安排,并尽可能的减少资金的浪费现象。其次,要增大财务预算编制的弹性,根据当年经济形势及国家政策做好对财务预算的预测和规划,充分考虑到计划之外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提前做好资金的报备,这样不会使事业单位财务面临较大压力,也可有效避免年终财务预算的频繁追加。最后,完善财务编制预算管理体系,对于财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逐渐的完善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形式多变的经济大环境。自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后,事业单位就应当对每一项预算项目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论证,确保经济市场中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提高工作的效率,与此同时,编制各项支出与收入的凭证,尤其的人员经费方面更要加强管理体制,经过审批后才能拨款,强化事业单位自主理财理念,不要因为有政府的拨款就可以不节约资金,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定额,并严格按照进度进行单位经费的拨付,并将我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落实到项目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等各个环节,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财务预算监督体系

执行财务预算需要有效的制约监督机制来保障,而完善的内部监督工作不仅可以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还可以确保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的工作井然有序,尤其涉及到资金的调用更需要严格的监督体系予以保障。与此同时,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还应当做到公开与透明,让老百姓看到政府工作在切实有效的开展;对于一些追求个人利益的管理者也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将社会上一些贪污腐败的行为遏制住。构建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管理体系,应当通过公开各项经费的支出金额以及资金的收支情况来提升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同时公开预算流程和具体工作事项。除了做好事业单位内部监督之外,还应建立外部的监督管理体系,应当扩大预算公布的范围,注重人民群众对于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政府财政的支出与财政税务部门的工作也需要预算监督体系的约束,通过协调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关系,帮助拓展监督管理的渠道,确保广大人民的更本利益与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奖惩制度与权利责任制度的实行也能够帮助预算管理体制的实施与完善。资金的使用最好通过考评制度,确保事业单位中各个管理者与决策者的意见相统一,必要时可以对一些项目进行跟踪走访,积极推广全方位的监管模式,并充分的调动事业单位中各个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好的为事业单位职能的发挥做出贡献,服务于社会与广大人民群众。

(三)加强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

加强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事业单位首先要将批准的预算进行细分,落实到各部门和个人,并严格按照预算目标进行执行。其次,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明确各部门和个人的权力和义务,及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的相关报表说明,并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与此同时,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要实现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就必须要构建事业单位财务预算人员管理体系,要加强对财务预算人员的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事业单位应该提高对新进财务预算人员的要求,加强对新进财务预算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还可以通过加强对财务预算人员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最后,在预算执行预算过程中由客观因素造成的必须要增加支出或减少收入的情况,应及时进行调整。加强外部人员对事业单位财政收支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畅通监督渠道,保护监督人及单位的合法权益,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明确权责制度,奖惩制度,检查资金使用过程中与预算不相符的情况,尤其是资金的用途与效益要进行详细的考评,确保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能够具备较强的执行力度。

财务预算体系篇4

关键词:高校财务预算预算项目体系设计与应用

高校财务预算是学校根据教学、科研、学生、生活服务、基本建设等事业发展的计划、任务,对学校一个会计年度收支规模的预计。高校作为一个非盈利组织,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方式,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高校各项工作完成情况,直接影响到高校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关系到高校的发展。科学的财务预算能保障高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优化资源配置,防范财务风险。

一、高校预算管理总目标的分解

高校预算目标的分解就是把总目标科学地分解成若干个分目标,由相应的高校二级部门分别承担,通过有效激励和管理来完成总目标的方法。高校预算是一个金额庞大的总体预算目标和计划,比较粗略,在高校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可执行和可操作性并不具备很强的指导性,所以需要将高校总体预算目标按照其本身的构成规律层层分解,转变成具体的、可量化的、责任主体明确的分目标,分解成部门或个人能承担的若干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分目标,然后把分目标落实到各个相关职能部门或个人,用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使每个分目标承担者认为所承担的分目标是合理的,通过努力可以完成并值得为之努力,以此激励分目标承担者努力完成分目标,最终达到完成预算总目标的效果。

高校可以将学校的教学、科研、行政等各项预算目标分解到院(系)等二级行政部门,形成一个目标的层级结构。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的预算委员会把学校的总体预算目标分解成下一层次的执行目标;然后下一个层次在这个级别的目标基础上,进一步分解并细化为更低层次的执行目标,这样逐层分解,直至最基层职能部门甚至个人,形成一个可执行的、系统的、更明确的目标体系。如果每个职能部门和个人目标均能完成,那么他们所在单位的目标也将实现,学校的总体预算目标也将达到学校的预算管理要求。

依托各高校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可以把分解后的可量化、具体的目标在财务信息系统中以预算项目的形式来反映和管理,并与日常会计业务和会计核算建立适当的对应关系,通过控制具体的、明细的预算项目使之符合预算管理的要求,这样预算管理的总体目标得以落实、控制和实现。

二、高校预算项目体系的设计

(一)高校预算项目体系编码规则

预算项目编码是衡量预算执行及控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已融入到高校预算管理和日常会计业务工作之中,作为预算经费项目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部门代码和经费项目编码的设置工作是一项比较具体的经常发生的工作,在系统设计一开始,就应该把预算项目代码体系设计出来,以便其他设计工作能顺利进行。预算项目编码看似简单,但是确定合适的预算项目编码体系,并保证最初设计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因此在设计预算项目编码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系统性原则。作为代码或编码必须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予以系统化,按照预算项目的属性和概念以及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分类,寻求系统整体结构合理的科学分类体系。预算项目代码要有规律,逻辑性强,这样便于计算机进行系统处理,也便于识别和记忆以及人工处理,同时也便于相关预算项目数据的分类和汇总统计,确保能更好地为预算管理服务。

2.唯一性原则。在预算项目分类编码时,每一个编码对应一个具体的、确定的项目,一个代码只唯一表示一个编码对象,即一个代码对应一个确定的实体或属性,对于两个不同意义的项目不能同时采用一个代码,避免名称相同引起混淆,但一个预算项目因预算管理的需要和资金来源不同可以设置数个编码。

3.稳定性原则。代码或编码设置的规则制定后,要能适应环境变化,能在整个系统中较长时间的使用,而不应该经常变动,确保其规律性和连续性得以延续,方便相关人员熟练使用。

4.扩展性原则。预算代码结构必须能适应同类编码对象不断增加的需要,必须给新的编码设计预留出足够的可扩充空间,以便适应不断扩展的需要。通常的做法是在增加新的预算编码时,应当可以直接在原来编码基础上进行扩充,而无需变动整个编码体系的规则与稳定性,不至于打乱原有的体系结构。

5.简洁性原则。根据高校预算细化管理要求和日常会计业务量的多少来确定代码或编码的长度,在设计时,应根据简洁和长度适宜的原则,倘若长度过长,不方便人们的记忆和使用,也会给系统操作带来很多不便;倘若长度过短,必然会影响预留代码的冗余空间,不利于代码或编码的增加。

(二)预算项目体系编码方法

1.层码群分类法。将预算项目编码对象按照设定的属性或规则逐次地分成若干层次类别,并排成一个层次,逐级展开形成分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同类别项目之间存在并列关系,下一类别项目和上一类别项目之间存在隶属关系,同类别项目不重复、不交叉。各层次依次组合成多段代码,形成群码。若在分类的末层加上一个流水号,即可形成编码。该类编码中包含分类码和流水码两个独立部分,合成后成为编码对象的唯一编码。主要优点是:(1)层次性好,能较好地反映同类别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2)使用方便,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又便于计算机进行信息化处理。主要缺点是:(1)结构弹性较差,分类结构一旦确定,不易变动;(2)效率较低,当分类层次较多时,代码位数较长,影响数据处理的效率。

2.面码群分类法。将预算项目的若干属性或特征视为一个切面,每个切面中又可以分成许多彼此独立的若干个类目。使用时,可根据需要将这些切面的类目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复合类目,各切面之间是平行的,没有隶属关系,不同的切面内的类目没有交叉和重复,切面的位置严格固定,具置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各切面在编码中都是独立码段,切面的组合即为项目编码,无须另加流水号。主要优点是:(1)结构具有较大的弹性;(2)适用性强,可根据需要组成任何类目;(3)易于添加和修改类目。主要缺点是:(1)不能充分利用容量,虽可组合的类目很多,但有时实际应用的类目不多;(2)难以手工处理信息。

(三)预算项目体系编制的典型应用

1.最简单的项目编码体系。适合项目管理只到部门级的高校。项目的完全编码规则为:部门代码+经费顺序号,这一方案的情况下,只需要对部门代码进行较为细致的规定即可。加经费顺序号的目的是为了区分同一部门下的不同经费项目,另外为以后的扩充打下基础。顺序号占用几位视预算经费项目多少而定。

2.加入经费类别的项目体系。适用于大中型高校,体现从经费类别角度+部门角度的管理意图。项目的完全编码规则为:经费来源+部门代码+顺序号。或者:部门代码+经费类别+顺序号。经费来源一般是指:预算经费;科研经费;其他经费。

3.项目类别划分非常细致的项目体系。适合项目多、管理复杂的高校。项目的完全编码规则为:部门代码+项目明细类编码+顺序号。项目明细类编码由“经费类别+详细分类代码”组成,通常先依据经费类别划分为几个大块,然后对每个块中依据项目的详细分类编制项目类别码。

三、预算项目体系的应用

预算项目编码在设置结束后,为方便对预算项目进行管理和核算,通常把一组具有相同性质或类似性质的项目归为一个“项目大类”进行管理,每个具体的预算项目必须属于一个预算项目大类。

(一)年底项目结转的应用

不同的预算项目具有不同的项目属性,如暂付、暂存、代管等大类的项目,在年底结转时,需要把本年的项目余额结转到下一会计年度继续使用;而收入、支出等大类的项目,在年底结转时,无需把本年的项目余额结转到下一会计年度。因此设置项目大类,可以按照项目所属的项目大类,进行年底结转,为年底项目结转带来极大的方便。

(二)指定关联科目的应用

一般来说,一个预算项目的核算参与到许多科目,而不是孤立地与一个科目核算有关。如一个科研课题是一个项目,它有不同的支出科目,如:科研课题的调研费、资料费、招待费等;不同的收入科目,如科研课题的上级科研经费、学校内部配套经费等;不同的经费来源,使用不同的科目核算。必须将这些不同科目与预算项目关联起来,形成此预算项目的一套完整账簿,主要包含此项目经费收入、经费支出、经费暂付等财务信息,以方便对此预算项目进行管理和查询。

每一个预算项目的核算需要与相关的科目一一对应和关联起来,对于一个高校来讲,预算项目的数量是庞大的,如果把所有预算项目与该项目的相关科目运用一一关联起来,工作量会非常大。如果设置预算项目大类,只需要把相关的预算项目按照项目的属性分别归属到不同的项目大类中,并将该预算项目大类与相关的科目关联起来,该预算大类下的所有明细预算项目就会自动和科目实现关联。

(三)预算执行控制的应用

针对不同的项目,在预算管理上有不同的控制要求。如有些预算项目允许超支,有些预算项目严禁超支;有些项目中,接待费用不允许超过预算项目总指标的10%等。设置项目大类的概念后,根据预算项目控制的不同要求,针对各项目大类设置相关的预算控制的规则即可。

财务预算体系篇5

从医院的自身经营管理完善的层面来看,医院财务管理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而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分支,其在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中运用的好坏,必然会给医院的经营管理带来必然性的影响。正是从这个层面出发,从创新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中预算管理的运用的层面出发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一、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中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从我国现有的医院来看,主要以国有体制的医院为主。伴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进行,医院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实现了分离。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预算管理在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中的创新运用可以有效的调整和控制医院的医疗资源,通过预算管理有效的提升医院的品牌效应,进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医院在财务管理体系中通过预算管理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帮助医院改善经营状况,通过预算的编制,可以将其所存在的潜在问题及时发现并尽快的解决,从而降低了医院的医疗经营风险,促进预期管理目标的实现。通过预算管理的运用,还能够降低医疗成本,优化医院医疗资源的配置,从而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如可以通过预算管理的运用加强医院在招标采购、技术创新以及资金使用效率方面的管理,有效的对医院内部进行控制。

二、医院预算管理现状

我国的医院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多,因而医院的管理者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对预算管理的运用的重要作用认识较低,因而无法发挥预算管理所具有的编制与控制作用。从医院的预算管理的现状来看,大多数的特点是预算执行所具有的主观性较大,医院在资金方面的运营效率较低。在多数医院,预算管理是作为财务管理部门的行为存在的,而不是针对医院经营管理的全局。表现为医院通常进行的只有预算编制、执行与分析,预算所具有的调控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没有完整的预算评价考核指标等等。伴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发展,创新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中预算管理通过编制医疗经营管理、投资以及现金流量等预算来确保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作用的发挥是医院经营管理的必然趋势。

三、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中预算管理的运用策略

医院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创新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中预算管理的运用,具体策略内容如下:

1、医院预算的全面编制

医院在自身的财务管理体系中应推行预算的全面编制。从编制医院全面预算的层面来看,预算主要的经济指标是通过货币计量单位的应用来增加预算所具有的可比性,促进医院不同环节预算的衔接,进而使得医院的经营管理能够实现全方位的考核与联系。正因为如此,通过医院预算的全面编制促使医院的不同部分、不同员工明确自身在一系列得计划中所应具有的工作目标,进而促进这些部门与员工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提升医院的工作有效性。

2、加强基础管理

医院全面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医院管理者得重视。医院的管理者应从促进医院发展的层面出发,不断的更新自身的医院管理理念,明确预算计划在医院管理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医院在预算管理推行的过程中,应从基础管理作为出发点,通过科室成本管理、医疗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方面出发,加强医院的基础管理,进而为创新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中预算管理的运用奠定必要的基础。

3、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

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与医院是否具有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医院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进而使得医院能够以一定的规定与程序作为基础进行协调的运作。通过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落实各项管理制度,进而提升预算所具有的控制力与约束力,通过制约方法的实施,将医院的管理策略融合与自身执行预算的全过程中。

4、预算制度与经济责任的结合

医院应将其中决算与预算进行合理的衔接,以不同责任部门的预算执行结果为基础,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从而将预算制度和经济责任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医院原有的预算执行情况为基础确定医院的发展规范,并将其作为制定预算的依据。在制定医院总预算的基础上确定任务,将任务进行分解,有科室或者部门自下而上的进行预算编制。通过创新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中预算管理的应用,合理的降低医院的成本费用,突出和成本费用相关的一些技术指标所具有的作用,进而降低单病种所具有的治愈成本。

总之,预算管理水平的高度对提升医院自身核心竞争力有着极强的作用。创新医院财务管理体系中预算管理的运用能够增加医院在市场不确定性强背景下自身的适应性。通过预算管理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协调和整合医院内外部的各种资源与力量,进而不但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实现医院的战略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罗国荣.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努力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J].审计与理财,2008;7

[2]郑兴碧.强化预算管理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6

财务预算体系篇6

通过对公司项目储备库的建立、项目预算的编制、分解下达、使用控制及执行情况分析考核进行全过程的控制管理,建立一套管理精细、标准统一、流程规范的项目预算管理体系,提高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项目预算执行的刚性,实现财务预算和业务预算的衔接,落实财务价值链对业务链条的统领作用,推动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项目预算全过程管理的主要做法

1.项目预算全过程管理原则

(1)财务价值引领、资源统筹原则。项目预算是财务预算的子预算,财务预算对项目预算进行统筹调控和监督管理。通过项目预算安排对有限的经济资源进行统筹调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2)全面预算、闭环管理。项目预算管理涵盖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建设的各个环节。公司所有部门、单位和员工都应当参与项目预算管理,实现预算从事前规划预测、事中执行控制、事后考核评价的闭环管理。

(3)、规范流程、落实责任。按照各级财务管理职责权限,明确项目预算管理权责,规范项目预算编制、审批、下达、执行、考核、评价等工作流程,实现上下协同,层层落实预算管理责任。

2.建立项目预算全过程管理的组织体系

预算工作组织体系包括:预算决策机构、预算工作机构和预算责任单位。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是预算管理的决策机构。预算管理委员会按照预算决策机构的要求,协助开展有关工作。

3.项目预算全过程管理的制度保证

衡阳公司先后制定了《预算管理办法》《非基建类资本性支出项目财务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为项目预算全过程管理提供坚强的制度保证。

4.项目预算全过程管理的流程

(1)项目预算编制

①项目预算编制的一般原则:按照谁花钱、谁做事、谁编制预算的原则,各业务部门根据分工分别编制基建、技改、检修等项目。项目预算必须在财务预算的硬约束规则范围内(预算筐),基于明确的企业经营指标(财务预算),一般采用零基法编制,适当参考历史数据。

②项目预算编制的3个阶段:

“一上”项目预算草案编制:每年11月初,各专业管理部门按照预算管理办公室下达的预算总控目标和预算编制规则,组织编制公司项目库预算。业务部门依据公司审定的评级标准,对项目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星级排序,重点对次年项目库进行确定。检修运维项目依据标准作业成本进行预算编制,按照“当年实施一批、当年预备一批和次年储备一批”的原则建立三级库。财务部门根据预算管理委员会审定的业务部门三级项目库草案,编制三级项目预算草案。并按照预算项目年度安排上报次年项目预算草案(预算“一上”)。

“二上”项目预算草案修订:次年2月份,根据省公司下达的预算指标,业务部门优化调整公司项目库预算方案,经预算管理办公室审核后,并经预算决策机构审查同意,年度项目库预算方案上报省公司审核备案(预算“二上”)。

项目预算审批下达与调整:公司预算管理办公室根据省公司下达的资产经营考核指标及具体的费用计划、基建工程计划、技改工程计划、运行检修费用计划等,公司相应调整预算项目库,经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后,分解成月、季、年度预算,下达各部门、单位执行。

项目预算一经下达,原则上不允许调整。预算调整坚持例外控制原则,分为预算项目之间的动态调整和预算项目的绝对增加。无论何种调整,必须经过经公司预算决策机构批准。新增项目优先从“项目储备库”选取。

(2)项目预算执行

公司建立月度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制度。通过月度现金流量预算,对项目预算按照时间序列进行分解,将项目预算执行通过现金流量预算落实到实处,实现项目预算管理和现金流管理的紧密衔接。

(3)项目预算分析与评价

建立预算分析报告制度。业务部门每季度上报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上报预算管理办公室。

建立预算的考核机制,预算管理办公室履行考核职责。公司将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与经济责任制考核挂钩(涉及成本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按《衡阳供电公司成本管理办法》执行),按季考核。

季度预算指标执行误差率在2%以上的,指标预算责任管理部门应在季度结束后5日内写出书面说明,详细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报分管领导、总会计师和预算管理办公室。

三、项目预算全过程管理的实施效果

1.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衡阳公司通过项目预算全过程管理,提高了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杜绝了项目管理存在“两张皮”现象,坚持了财务价值链的统领作用,确保了企业目标和企业资源之间的相互满足,企业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保障各项经营指标的顺利完成,助推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财务预算体系篇7

摘要:本文以绩效预算管理作为理论基础,阐明高校绩效预算的特点,论述了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内涵,构建出基于绩效预算导向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高校财务绩效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绩效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高校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由数量型到规模效益型的跨越式发展,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教育资源投入规模持续增长,如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良好绩效,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强化对重大项目的经费使用考评。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索构建了基于绩效预算导向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特点

绩效预算管理本质上是以产出定投入的预算管理办法。绩效不仅指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结果,还包括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各项任务在数量、质量、效率等方面的完成情况。高校的绩效预算管理就是把绩效预算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引入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以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高校绩效预算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目标导向性

绩效预算管理要求高校处理好目标和经费投入的关系。传统预算一般比较重视经费投入,对目标实现缺乏系统的内控制度和考核依据,带来年终突击花钱、预算经费不足等现象,引发下年度预算循环增加问题。不同于传统预算管理,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强调以目标为导向,以效益为宗旨,财随事走,事因财定,要求在编制预算时,必须明确经费使用要达成的目标,重视成果产出,强调以绩效确定预算资金分配,每项经费都要求达到相应的效果。

(二)突出责任性

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突出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在确定总目标后,将目标分解形成各单位的子目标。同时,为更好地实现目标和绩效,将相关权利和责任下放,各单位结合子目标,在合理权限内有效配置和使用资源,实现权、责、利的统一,有效保障绩效目标的实现。

(三)结果指向性

高校绩效预算管理除突出目标导向性外,还强调结果指向性,通过目标引导预算支出,通过预算支出达到理想绩效,将目标、绩效、投入有效结合,使得高校的发展目标更为明确,实现目标的路径更为科学,提供经费支持的依据更为合理,实现目标-投入-产出-效果-新目标的良性循环,提升高校整体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促进高校全面发展。

二、基于绩效预算导向的高校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将绩效预算的理念引入其中,构建出一个多层次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一)构建绩效预算导向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构建绩效预算导向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系统性、目标关联性、可量化、有针对性等四个原则。其中,系统性原则强调指标体系是一个涵盖投入、产出、绩效三位一体的指标系统;目标关联性原则强调指标体系的建立以目标为导向,依据绩效目标确定投入和产生指标;可量化原则强调指标体系对评价工作的实际应用,突出在财务绩效评价工作中的可行性与实用性;针对性原则突出了指标应充分体现高校的特征,区别于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以上四个原则设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保证了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

(二)绩效预算导向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高校绩效预算评价的核心因素包括投入、产出、效果、效率,其中投入是高校绩效预算的保证,产出是高校绩效预算的准绳,这也是构建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重点考虑的指标因子。

(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内涵

1.投入评价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是对人力、财力、物力等投入情况进行评价。

(1)公用支出比例。是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重,即公共支出比例=公用支出/事业支出×100%。公用支出越高,表明投入发展的经费越多。其中,公用支出主要包括相关业务费、设备费、公务费、维修费和其他费用等。

(2)生均事业支出。生均事业支出=事业支出/折合后的各类学生平均人数合计。一般来说,学校实力越强,层级越高,培养学生所需的经费就越多。但同等条件下,生均培养经费越少,表明高校的办学成本会比较低,当然这里并没有考虑学生培养质量上的差异。各类学生平均人数可以通过各类学生折合本科生的比例来确定,如博士生1∶3,硕士生为1∶2,留学生为1∶2.5,函授、夜大生为1∶0.250。

(3)生均事业支出增减率。生均事业支出增减率=(本年生均事业支出-上年生均事业支出)/上年生均事业支出×100%。这里的生均事业支出是与高校的层级、规模、师生比等相关的,相当于生均培养成本。本指标要具体分析,并不是越高越好。

(4)支出预算完成率=本年实际支出数/本年预算支出数×100%,其中,本年实际支出数=事业支出+营业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该指标是用来评价预算支出整体情况的。在比较分析时,应注意:第一,支出预算完成率很高,接近100%或更高时,应注意是否存在不办事只花钱的情况;第二,支出预算完成率偏低时,应注意是否存在某些项目支出预算偏低而造成办事难就干脆不办的情况。统计支出数时,应与预算支出的统计口径一致。

2.效果评价指标。这些指标用来反映经费投入使用的成果。

(1)收入预算完成率。收入预算完成率=本年实际收入数/本年收入预算数×100%,其中,实际收入数=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营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收入预算完成率越高越好,表示筹措经费措施有效,资金供给有保证,但该比例如果太高时,应分析原因,了解在进行收入预算统计时是否过于保守。

(2)经费自给率。经费自给率=[总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支出+营业支出)×100%。经费自给率这个指标较高比较好。但不能片面追求自给率,应综合分析,不能影响到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

(3)科研经费获取率。科研经费获取率=科研收入/事业收入×100%,其中,科研收入不包括科研经费的拨款。科研经费取得的多少,反映了学校科研实力的强弱,竞争实力的大小,可以与其他学校的数据进行横向比较。

3.效率评价指标。这些指标用于评价高校资源的配置情况及产出效益。

(1)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当期毕业生就业人数/当期全体毕业生。它反映了高校毕业生中找到工作单位的学生占全体毕业生的比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说明培养学生的质量高,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就会增强。

(2)前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前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前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去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今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3。前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指连续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的平均数。它反映了高校培养的学生人才质量和对社会的适应性。

(3)生师比。生师比=折合后平均学生人数/年平均教师数。生师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即教师工作是否充分的指标。研究表明,如果生师比过低,不能显著地提高教育的质量,但对生均成本的提高却有很明显的改善。但是,高校学校性质的不同客观上造成了学校生师比的不同,缺乏横向的可比性。总体来说,我国高校的生师比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这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4)生师契合比。生师契合比=折合后年平均学生人数/年平均教师人数×固定生师比例,其中,固定生师比是指国家对不同专业所规定的生师比例。生师契合比有效消除了不同高校间的差异,因此具有横向地可比性。契合比越接近1越好。契合比大于1时说明教师使用率高,但有些偏重,应适当调整;契合比小于1时,说明学生不足,教师使用不足。

其他可以考虑的指标还有:固定资产年增长率、设备利用率、师生人均图书占有率、基建投资竣工率、校办产业净上缴学校增长率、学校融资收入占学校年银行存款平均余额的比重,等等。

三、绩效预算导向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际应用中需考虑的问题

实际应用时,指标的筛选非常重要,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视角有不同的侧重,关注点也不一样,指标筛选也应有所不同,如政府考虑的是管理效率,社会关注的往往是结果,高校可能关心目标的实现,学校能不能持续发展等,因此,财务绩效评价要从不同的主体角度进行综合考虑。第一,财务绩效评价应是一个整体的评判,要对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过程也要考虑背景和目标。第二,指标体系要有时效性,最后的绩效评价应引导高校更关注绩效的管理。第三,绩效评价应更主要为高校提供服务,帮助高校改进,包括高校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必须重视绩效评价的反馈问题。最后,实行绩效考核和评价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建立合理的绩效预算奖罚体系,能否充分运用绩效预算考评结果是绩效预算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

高校绩效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高校本身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这样的多样性、复杂性决定了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价是很艰难的。绩效评价只是一种手段,不应该是目的,并且绩效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J

参考文献:

1.项华录等.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财会研究,2007,(2).

2.李亚东.绩效评价工作是一项事业,要从不同主体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J].大学(学术版),2011,(11).

3.张小岚,吴勋.面向绩效预算的预算绩效评价实现框架[J].商业研究,2009,(11).

4.李红民.高校财务绩效评价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8,(6).

5.马骏.新绩效预算[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8).

6.胡军勇.在高校内部实行绩效预算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07,(3).

财务预算体系篇8

关键词:高校财务;预算编制;过程控制

财务是每一个高校管理中的关键部分,其中的财务预算管理关系着高校的建设与发展,在高校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背景下,财务预算管理所发挥的作用逐渐显著化、重要化。高校的财务预算管理属于一个系统体系,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执行、监管、考核四大部分,这四大部分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联。预算编制是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中的首要一环,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会制约执行、监管、考核的操作与管理,进而影响高校财务管理、资金使用效益、有效资源合理配置出现问题。为此,严格控制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的全过程,这是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途径。

一、当前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的现状

在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中,预算编制作为第一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会制约之后三个环节的操作与管理。但是,据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因而造成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无法达到有效性,具体的现状如下:

(一)缺乏系统的财务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系统的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组织体系需要考虑诸多当面,主要包含部分有预算编制程序、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编制规章制度,发挥着各自应有的作用。虽然大部分高校构建了财务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不过缺乏系统性、执行力度不够,因而导致许多预算项目无法实现原有的用途。

(二)缺乏完善的预算编制安排

一般,高校的财务部门组成预算编制的主要工作队伍,其编制方法是综合多年财务收支影响因素,以上年度财务收支为基准,进而安排收支计划。这种预算编制安排缺乏完善性,使得财务预算管理的功能被削弱,极易出现繁琐的调整费用与追加费用的问题,在之后的执行过程中还会陆续出现更多棘手的问题。

(三)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

在高校的财务预算编制中,主体是财务部门,客体是高校的其他基层部门。由于高校各部门具有独立性,而财务部门没有深入调研与了解基层,没有细化分解预算项目的指标,没有对预算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绩效评估,导致许多部门在申请预算专项资金时缺乏量化分析与科学论证。如此,这种状态下的预算执行充满了随意性、盲目性,又因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最用难以发挥财务预算编制的事前控制作用。

(四)缺乏精准的预算编制数据

由于高校每一年的财务收入与支出缺少具体的数据,对于高校各部门项目资金余额不确定,这样极易造成财务预算编制数据的精准度,最终会影响财务预算编制的安排。预算编制数据是高校制定财务计划的依据,是财务部门决定是否对部分部门追加预算的凭证,但由于缺乏精准的预算编制数据,高校的财务计划就很难落实到位。

二、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的过程控制策略

(一)构建系统的预算控制组织体系

高校构建系统的财务预算控制组织体系,组建校部门的二级预算管理体制,以促进高校预算管理文员会的建立健全。同时,为确保高校的预算控制组织体系发挥应有作用,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划分职责与管理任务,将其分担给各级组织与部门,制定预算分级管理责任制,以督促各级组织与部门履行职责,为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管理尽力尽职,以实现对财务预算编制过程的有效控制。

(二)制定完善的预算控制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的预算控制管理制度,这是高校实现有效控制财务预算编制过程的前提保障。在预算控制管理制度中,明确制定各项实施细则,如编制程序、预算收支范围、编制原则与方法、预算执行与调整等。同时,对高校、下属学院与部门的职责及权限作明确规定,以实现在预算编制执行、预算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依照规章制度办事,从而确保对高校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调整、预算追加进行明确的控制,避免预算编制出现随意与盲目现象。

(三)采取科学的预算编制办法

高校的财务预算包括两方面,即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高校在具有专业的预算编制队伍与预算专业管理人员的基础上,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控制原则,采取科学的预算编制办法,以确保高校收入预算与支出预算的科学、合理性。而科学的预算编制办法需要做到三个方面,首先构建全面的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大量收集、整理、核实与高校预算相关的数据与信息,建立预算数据库与项目库,以便于高校的财务预算编制工作的开展,提高预算编制工作的准确度。其次,组建专业性的财务、审计团队,结合预算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与信息开展分析论证工作,以提供预算编制的科学论证,确保财务预算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最后,对预算编制过程实行公开、透明原则,并鼓励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监督。

(四)设立细化的预算控制科目

为监督高校预算财务的流向与执行,需设立细化的预算控制科目,具体到各部门预算项目的一切收入与支出,令各项财政预算收支分解落实到具体的单位与个人。预算控制科目主要分为两大类:收入科目与支出科目,其中收入科目的作用是让师生员工了解高校的具体收入情况(如财政拨款、预算外资金、非税收入等)。而支出科目的作用是让师生员工了解资金的最终流向与用途,细化的预算控制科目能够确保对高校财务预算执行的监督。

三、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校对财务预算编制实施过程控制十分必要,预算编制作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与环节,其能够直接影响高校的财务预算计划及决策。因此,高校必须采取有效各种策略对财务预算编制过程进行监控,以保障高校财务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确保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效益。(作者单位:新余学院计财处)

参考文献:

财务预算体系篇9

一、目前我国出现的医院财务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医院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落后

规范的医院财务预算必须要结合国家和政府的相关经济政策、医院的财务报表、和各科室工作安排等等历史数据,并对其进行考察分析,再经过对财务预算的调研、财务预算草案的编制和财务预算审定的研讨等一系列步骤,才最终形成医院的财务预算。如今很多医院财务预算的管理仅仅依靠几个财务人员进行草草的备案和管理,缺乏完善的医院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很难实现医院内部管理及外部规划的提升。

(二)医院财务预算管理的认识落后

在现今的医院中,医疗资源受国家垄断,医疗资源的分配直接取决于国家,因此,医院里的医疗资源的分配基本不受市场力量的影响,医院里的现金流对于医院的运营方式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这导致医院里的财务预算管理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医院的其他部门也对医院里的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全局性认识不足,认为财务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在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过程中参与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甚至消极对待,导致预算难以执行、效果不佳,不仅使预算编制失去意义,而且给下一步预算考核带来困难。

(三)预算的编制、考核方法不科学

目前,因为大家对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对预算的编制、执行、考核都不够重视,预算编制方法简单、落后,多年来习惯沿袭旧制,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另外,考核结果没有配套的奖惩措施、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预算的执行力度差,难以起到应有的效果。

二、解决目前我国出现的医院财务预算管理方面问题的方法

(一)树立医院财务预算管理理念

在医院跟进全国医改的过程中,树立医院财务预算管理的理念至关重要。医院只有在思想上跟进了全国医改的进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出现的医院财务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医院要树立医院财务预算管理理念,必须从两方面下手。一是从医院的管理层下手,要让医院的领导对医院的财务预算管理理念有个清楚的认识,这样才能自上而下地,由医院管理层领导来培养全方位的医院财务预算管理理念,使得医院的员工积极参加到医院财务预算管理的工作中去,发挥医院领导层领头羊的作用,让整个医院有目标地去前进。二是从医院的员工着手,仅仅依靠医院管理层引导员工对医院财务预算管理理念进行学习是不够的,如果医院员工不能从思想意识上真正认识到财务预算管理对医院管理的重要性,潜意识还停留在财务预算管理是财务人员的事与其无关,那么其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作用将不能很好的发挥。总之,树立正确的医院财务管理理念不仅对医院财务人员很重要,对于非医院财务人员也很重要;不仅对于医院的管理阶级来说很重要,对于医院的员工也很重要。

(二)优化医院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落后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不仅影响预算的效果而且制约预算管理的发展和提升。优化、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的编制及管理工作,财务部门按预算管理的要求拟定预算管理制度和相关的预算管理(编制、审核、报批、执行、考核、分析、调整)实施方案,提交预算管理委员会通过后执行。优化、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对医院财务预算的编制、执行、考核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优化医院财务预算管理体系能够让整个医院发展有着清楚的方向和计划,并且也反过来促使大家更加清楚、更加深刻地了解医院财务管理理念,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可以更快地让医院财务管理跟上全国医改的步伐。

(三)完善医院财务预算管理中的编制、考核工作

想要科学、合理的编制财务预算,首先要选择正确的预算编制方法,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固定预算、零基预算、滚动预算、弹性预算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结合使用。另外,财务部门在编制财务预算时,要加强对各预算科室的经费需求调研,充分了解各科室预算要求,合理配置医院有限的资源,预算草案要经预算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使预算编制更具全局性,更科学合理。

在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要想使财务预算达到整合整个医院的资源,细化医院资源的分配,使各个科室、部门协调起来促使整个医院共同进步的目的,就需要完善在医院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的考核工作。通过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可以检查财务预算的履行情况并实施相应的奖惩,从而调动和激励医院员工的积极性,提高整个医院财务预算工作效率。完善医院财务预算中的考核工作,需要从两方面来进行优化。

一是医院财务预算考核的全面性。要对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必须要从全方位、宽角度、多层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需要对各个科室、部门的财务预算、人员流动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对整个医院的财务数据、人员分配有个清晰的认识,这就是全方位。然后,还需要从年度数据到季度数据,再到月度数据,甚至每一天的数据进行核实考察,这就是宽角度。最后还要自上而下,从整个医院到科室再到个人进行分层次的考核,这就是多层次。通过全方位、宽角度、多层次的考核,使得对于医院的财务管理不论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有个清楚的认识。

二是医院财务预算考核方法科学化。预算编制的再合理但得不到部门的支持仍然难以有效落实,而要让各部门目标与医院总体目标达到一致,必须在利益上建立关联,通过在评价体系中规定关于预算执行情况的有关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才能够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预算结合绩效考评、薪酬发放,才能让预算的执行落到实处。考核时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应用相结合,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整体目标和局部目标相一致。

财务预算体系篇10

 

我国政府目前实行的预算会计系统是一种核算、反映、监督政府及行政事业单位以预算执行为中心的各项财政资金收支活动的专业会计。对于反映预算的收支情况,加强我国公共财政资金的管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不完善,它仅仅核算和报告预算资金运动的情况及结果,反映的是预算执行的受托责任,这并不是政府受托责任的全部内容。它显然不够完整,我国目前还没有能够全面反映政府经济资源、现时义务和业务活动全貌的政府会计体系。为充分发挥政府预算会计的作用,需要对其体系进行进一步改革。

 

一、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现状和主要特点

 

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按照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和财政总预算会计三大分支分别设立;会计要素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相应的会计平衡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在支出口径上,以拨款数记为支出数,即“以拨作支”;在对预算外营运(资金)的处理上,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统一核算,综合平衡。预算外资金不是单位的自有资产,必须纳入预算管理,上缴同级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专户按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统筹安排,从财政专户中拨出,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而预算会计体系下的会计报表则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预算执行情况表、财政周转金收支情况表、预算执行情况说明书及其他附表等;在会计基础与会计核算原则上,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现行预算会计的基本功能是追踪预算执行情况,通过追踪拨款与付款信息来确保政府实施预算的能力,会计核算与预算之间保持较高程度的一致性,以提供管理者和决策者所需要的有关预算执行情况的信息。

 

(二)以预算管理为中心,主要核算、反映和监督财政资金收支活动,它重在反映政府所掌握的财政资源,而不是经济资源,只有影响预算的交易才被记录,因此政府财务会计也基本等同于预算会计,政府财务会计系统仅限于反映预算信息,没有发挥其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作用,造成财务信息的缺乏。

 

(三)在会计核算基础上,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现金制)的会计基础,只是确认计量现金交易,关注预算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以满足预算资金收支管理的需要,不能够充分完整地核算政府所有的资产和负债,以及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成本信息,特别是公共基础设施、文化文物资产等非金融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以及养老金负债,不能客观地反映政府公共管理成本。

 

(四)缺乏完整的信息披露与报告制度,而且对外披露的政府财务信息主要是预算信息,无法提供充分的信息反映其经济资源、负债和净资产全貌。

 

结合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预算会计系统在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有效监督预算执行、管理财政风险、制定良好决策以及评估政府受托责任,评价政府绩效等方面的需要。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预算会计体系按照组织机构分别设置会计制度,各分支分别核算,相互分裂,缺乏整合,以此为划分对象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1.以组织类别而非支出的整个周期为核算对象,因而不能完整地记录支出周期各阶段的交易,无法提供支出周期各阶段全面及时的信息,使得有效监控预算执行、监控财政风险、评估政府财政状况和可持续性的工作变得十分困难,同时这也不能确保完整地追踪财政资金的来龙去脉。

 

2.以政府或者单位为会计主体过于笼统,不能对不同来源,不同用途及不同法规约束的资金分开核算,分别管理,使得专款得不到专用,易出现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等财务舞弊现象。再次,由于各个分支采用不同的会计科目组织会计核算,使得各分支记录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和统一口径。

 

3.在计量方面,由于核心部门和政府整体无法实时掌握付款阶段的支出信息,现行总预算会计对于多数支出类别采用“以拨作支”的办法计量支出,导致至关紧要的支出信息以及相关的其他信息失真。在拨款阶段定义支出是不恰当的,拨款既不对应支出义务,也不对应应计支出或付现支出,这种情况下,记作支出会导致一系列信息失真,并可能对信息使用者产生误导。

 

(二)随着预算会计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经济对政府资金管理的需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存在局限性。

 

1.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政府的负债情况。在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下,财政支出只是现金支出的部分,不能反映那些当期虽已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使政府的这部分债务成为“隐性债务”,使得政府的债务情况得不到真实的反映,产生不良后果。不利于政府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对财政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产生错误导向;其次是造成相同会计期间政府权力和责任的不相匹配,出现政府代际的债务转嫁,导致各届政府间权责不清,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和考核政府绩效。

 

2.收付实现制下,资产按照取得时的费用作为支出,即对资产的处理时费用化而非资本化,这不能客观反映政府及其部门运转过程中的实际耗费的成本,无法体现政府部门的绩效。

 

3.不能进行准确的成本和费用的核算,不利于提高效率和绩效考核。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报表上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净值,容易造成其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背离。另一方面,如果收益和费用的发生与实现是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那么收付实现制会计记录的收益和成本情况不能准确地反映当期业务活动的真实成果和成本信息。此外,在实行了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出现采购环节和付款环节分离,由于采购货物的验收、项目的实施与货款的支付存在时点间隔,跨年度采购和支付时,会出现严重的账实不符,不能真实反映预算单位的经济业务,也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财政部门的预算。

 

(三)缺乏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形式过于简单,内容不全面,不能全面反映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和运营状况。

 

1.从信息披露形式看,政府财务信息只是散见于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及政府工作报告中,披露的信息集中于预决算信息,能传达的财务信息非常有限,政府的债权、债务、资产等财务状况不能得到全面的反映。对于内部使用者来说,由于缺少资产负债完整信息,难以对政府财务状况进行系统分析,使得财政政策的选择和预算的编制缺乏充分的依据;对于外部使用者来说,政府财务信息的传布过于简单,造成政府财务状况透明度不高,不利于立法机关和公众对政府资金分配与运行的监督和管理。

 

2.从信息披露内容上看,一方面,当前预算报告中的预算收支没有涵盖全部政府性收支(预算内收支、预算外收支、制度外收支),大部分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之外,不能对外披露预算外资金的全貌;制度外收支是各级部门根据自身需要,自立规章,自收自支,既不能纳入预算内管理,也没有全国统一颁布的法规作为依据,因此无法对外披露。另一方面,我国预算会计强调为预算管理服务,造成整个会计系统侧重预算资金的收入、支出及结存的核算,其财务报告(预算收支决算报告)也主要针对财政收支及预算执行情况,这导致与预算没有直接关系的重要会计信息被忽视、遗漏,从而增大了政府财政风险。此外,或有负债、税收支出等方面的信息也没有披露。这些情况对于政府财政的内外部管理都有不利影响。

 

二、西方国家政府预算会计改革的基本情况和经验启示

 

我国政府预算会计的改革涉及到核算基础、特殊资产的确认和计量、财务报告制度以及政府会计系统的的建立等各个方面。我国政府的会计改革应借鉴国际方面的经验,建立起一套完整完备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

 

1.在权责发生制的应用程度上,安格鲁·撒克逊传统的国家(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已经引入了较为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改革。其中,与西方国家的政府会计改革实践相比,在采用应计制方面,我国的政府会计环境存在不同之处。其一,西方国家受新公共管理运动影响,公共受托责任的内涵由过程评价逐渐转换为结果评价,其政府会计采用应计制能够反映政府控制资源的存量与结构、承担债务的规模与偿还情况,以及政府的营运成本,有利于对政府进行结果评价。但我国政府目前仍强调预算过程控制,现金制相对于应计制能更好地反映预算控制目标。其二,西方国家政府治理重点已经由合规性管理转为绩效管理,而应计制会计能全面反映政府资产、负债、收入与费用,较好地满足了政府绩效管理的信息需求。但我国目前仍强调合规管理,政府会计系统的重点在于政府资金取得与使用的合法合规性。现金制在核算资金的流入流出方面,更较好地满足合规性管理的需求。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体系实在计划经济时展而来的,主要还是服务于政府预算,因而不适合彻底的改革,采取渐进的方式,应计制和现金制相互补充,财务与预算会计体系相协调的美国之路比较符合我国国情。

 

2.在会计确认与计量方面,各国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基础设施资产和公共支配资产的确认,是否进入资产负债表和计提折旧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对基础设施资产、公共支配资产和其他类资产不加区分,要求这些资产都要计入资产负债表。而西班牙则认为基础设施资产不满足资产性质。大多数国家都对有限寿命周期的资产计提折旧。对我国而言,在资产的确认方面,有必要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进行资本化,并按照其消耗情况通过分期折旧,以更加准确地反映政府资产的存量变化。而对于难以确认估价的政府资产,如历史遗迹,军事资产等可以暂时不纳入核算范围。

 

3.在财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方面,在实行改革的国家中,几乎所有国家的地方政府都要编制财务状况表和运营报表。但是各国编制的财务状况表和运营表披露的信息却有差别。在已建立政府财务报告的国家中,各国采用的财务报告会计基础也不尽相同。在政府会计与预算实行不同会计基础的国家,还包括预算与财务报表的对应调整表,如美国联邦政府整体合并财务报告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联邦预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财务报告中包括净营运成本和统一预算赤字的对应、统一预算及其他活动现金余额变动表等对应调整的报表。

 

4.在财务报告与预算的关系方面,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具有安格鲁·撒克逊传统的国家,预算与财务会计系统是两个独立的系统,政府会计主体在财务报告当中编制会计报表的同时还要为证明合规性而编制预算报表。而在美国,预算系统和会计系统相互关联,预算与会计系统的联系以会计允许预算监督的方式建立起来,预算信息在独立的报表中列示,会计准则不受预算标准的影响。德国的政府会计系统仍然局限在对预算运营的记录上,只有影响预算的交易才会得到记录。

 

三、我国预算会计改革模式的基本思路

 

我国的预算会计改革既要提供完整的财务信息,又不能削弱预算功能,因此,改革必须对混合的会计系统进行功能划分,基于改革目标,应当优化现在的预算会计系统,并构建财务会计系统,两种系统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分离相互协调。可以从系统总体构架,改革后的会计主体、会计对象、会计核算基础、财务信息披露等方面明确两种会计系统的具体改革措施。此外,还要建立并完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以全面反映政府的预算执行信息和整体财务状况。

 

(一)预算会计系统总体构架上应以预算管理为目标,注意披露预算各环节的信息。预算会计要在预算过程的各个环节上与预算紧密衔接。在预算编制与事前报告过程中,会计系统要为预算编制提供前瞻性财务信息;在预算执行与会计控制过程中,预算会计系统应设立预算收入、拨款、分配、承诺等账户,以便预算与实际结果进行对比;事后预算报告与评价过程中,披露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情况的对比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对此作出评价。新的预算会计标准应当制定一套适用于所有预算单位的预算会计标准与账户体系。会计对象应包括预算资金流转的全过程,未来的预算会计系统要由各级财政部门作为会计主体,核算预算资金流转的全部过程。以利于监控预算执行、管理财政风险。会计核算基础要结合当前政府会计环境和要求,预算会计系统仍实行现金制基础。

 

(二)财务会计系统总体构架上应以信息使用者为导向,以反映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目标,反映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与运营成果,以便公众评价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进行公共管理的水平。为此,政府财务会计系统要能全面反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信息,履行债务的能力,收入与费用方面的信息。

 

(三)改革并完善当前在预算和财务两方面的财务报告。当前披露的预算报表主要包括预算执行情况表、财政周转金的收支、投放情况表等,在未来的预算会计系统披露的预算报告中,有必要增加基金预算执行情况表,可以在年度报表中以预算执行情况报表附注的形式报告,以完善预算信息的披露;应将所有的政府财务活动内容纳入到政府会计核算中,包括政府受托管理的国有资产,应当承担的各种债务等,在此基础上编制能涵盖政府所有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财务报表,形成政府层面的财务报告,将政府的管理绩效、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等传达给信息使用者。财务会计的信息披露上,要构建政府财务报告披露制度,构建适合我国政府环境的财务信息披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