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4:59:39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篇1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欲望,在一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上有着自己的独特观点,并且迫切需要表达出来。但以往满堂灌输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特点,采取以教师讲解灌输的模式进行填充教学,学生缺乏独立的思维空间与学习平台,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体现学生自主地位,并且给予他们合作学习研究的平台,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智慧,实现重难点的有效突破。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编排为多个合作小组,以这样的集体形式组织问题研究。为了配合这一教学模式,笔者将每节课的重点难点融合成一组思考题交给学生分析研究。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要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在小组内进行分析研究。例如,在教学《纪念白求恩》时,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探究题:白求恩为什么值得赞扬?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品质?全文共四段,各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文章开头对白求恩同志的介绍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身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在分组学习中,笔者要求合作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在牵头学生的组织下,大家开展分析辩论,收到了去伪存真、完善补充的效果。

二、强化观察能力培养

作文学习是初中生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学生因脱离生活、缺乏情感,甚至出现写作中生搬硬套事例的状况,这样的教学困境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优化。对此,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方面的能力训练。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日常观察的要求,鼓励他们以自己的双眼对周围的生活进行观察,并从观察的内容中筛选整理出有用的信息,作为写作素材积累下来。例如,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街道更宽阔了,大楼更高了,城市更整洁了,这样的观察可以体现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速度。学生在这样的观察中会有较多的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并与多年以前的情景进行对比,从而形成视觉的强烈碰撞,进一步感悟到发展成就这样的主题。由此可见,学生认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能够获得丰富的素材,并从中提炼出鲜明的观点。再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中观察人和事。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身体力行、积极参与,而且要认真观察,观察活动中不同人的表现,观察事物发展的变化,观察活动的热烈场景等等。学生在这样的观察中会有所收获,并能将之与自身积累的写作技巧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促进写作质量提升的目标。

三、强化反思能力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篇2

有效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责任制,力求在课堂上构建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协调发展。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指在语文学科基本素养形成的基础上,使学生汉语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学生优良精神建模的形成,有利于优良阅读生态的改善。

我们的课堂从无效低效转型为有效课堂是以教师角色的转变为前提的。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西伯尔曼在1970年曾出版过一本著作《教室里的危机》。著作中曾提出这样一个判断,课堂要做到真正转型,必须体现两个要素:第一,课堂气氛是否转变?第二,学习方式是否转变?所谓班级氛围的变革,是指走向人性化的理解和相互信赖的班级氛围;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形式。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构建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在这里,我们提倡教师要“贴”着学生教。

何谓“贴”?即由学生提供对话的话题,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就不教,不能理解的才教——教师是作为一个“守望者”、参与者的角色而存在的。从空间感觉上讲,教师是居于学生之后、若即若离的。这就是“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

为什么要“贴”?因为在课堂对话中,教师提前做了深入研读并且阅读了大量的资料,从而“垫高”了自己,做好了课堂对话的充分准备,似乎达到了与文本平等的地位。但是由于受生活阅历、阅读能力、研读程度的影响,学生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在学习和对话中,他们难免会出现肤浅、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解读。所以在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时候,教师便要适时地降临,否则,学生的学习“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教师的存在又有何意义?

怎样“贴”?一句话,需要教才教,需要教一定要教好。一般手段为穿插引用、寻章摘句、咬文嚼字、慢研细磨、吟诵美读。比如写作背景,不必要在导入课文后,不分青红皂白就机械地推出大篇幅的文字介绍,而是放在学生解读文本最需要的时候,或者说是离开背景不行的时候,教师“雪中送炭”,酣畅淋漓地“浇它个透”!这不但选择了点拨的最佳时机——学生思维“愤”“悱”之时,而且使课堂教学面貌呈现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跌宕之美。

二、注重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堂,这是大家的共识,但一位普通语文老师一学期能上几节公开课呢?一个普通班级的学生一学期又会有几次机会听教师上公开课呢?更多的是听教师的常态课。只有常态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聚沙成塔,只有常态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潜移默化。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材教师钻研得不够深入,教学设计过于简单,各式货柜、模式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不少教师还存在着抄袭他人现成教案的现象。个别教师在集体备课前缺少对教材的深入钻研,甚至刚拿到基础教案就随便进入课堂。二是目标意识不强,随意性大,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意识淡薄,完成也好,不完成也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有些老师虽然也预设了一些教学步骤,但如何做到前后照应,过渡自然,点评、引导恰如其分等就显得很随意。三是课堂太浮躁。有的老师为了追求完美,追求创新,在课堂上运用了许多时尚的教学技巧,如刻意追求“导入”的新奇,刻意追求“讨论”的热闹,刻意追求“结语”,而对语文学科的本位——语言,却漠然处之,甚至不闻不问。

为了改变课堂低效的现状,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广博的吸纳是为了更好地倾吐,输入的信息只有经过头脑的加工再自主地输出,才能成为自身素质的积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师必须有充实的知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每周都要认真读书,自主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二)通过集体备课来讨论怎样上课,再通过听课、评课来进行总结,最后来议论收获和反馈,做到及时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力争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多年来,语文教学低效性一直是困扰语文教育界的难题,我们不断反思、探索,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更是在新理念的引导下寻求新的出路,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与“有效教学”背道而驰甚至啼笑皆非的现象,如,课堂上的表演作秀、对已有经验的照搬全抄、为法而法或一法到底……笔者认为,有效教学应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根基,既关注课堂的即时效益、更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它不是简单的某种理念的生搬硬套,而是精心研究学情、静心分析教材后的经验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英语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07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语言更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才能领略到文化的异彩纷呈、丰富内涵。初中英语教学在教授给学生必要的英语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应该更注重英语语言背后的英语文化。随着世界的多元化深入,我国对待国外的优秀文化持欢迎、包容的态度。也为实现我国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任,主动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从教育教学来看,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技能,而其认识世界的主动性更强,也更有能力去学习、探索多样化的文化内涵。因此,初中英语教学体现文化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来培养英语综合性的能力,并且回馈于自身的成长与生活。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偏向于魇谟⒂镏识,学生的做题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而在新时代下,透过英语文化的熏陶,在文化的理解下将能够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教材中的英语知识。在接受英语文化的同时,学生的文化鉴别力也会有所提高,能够自觉识别生活中一些消极、不利的文化流行行为、态度、风气等等。所以,立足于内涵丰富的英语文化,开展初中英语教学,将会为教学带来新的变化,对学生的塑造和发展亦将会发挥极大的潜力。

一、课堂导入加入文化因素或相关的生活经验

一堂完整的初中英语课,必然会有课堂导入环节。目前,新课改下关于课堂导入的机制、切入点、原则以及具体策略都做了深入研究,并取得许多研究成果。结合这些成果,在初中英语课堂导入中,不妨加入一些英语文化的因素,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奠定恰好的文化氛围和气息。在导入中添加英语文化的色彩和因素,有利于帮助教师讲解一些英语语言中的约定俗成的规则和定式。而结合相关的生活经验,创制课堂导入,也是可行而有效的。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会有一些与英语、英语文化有关的东西,教师何不加以利用,创制为良好的教学导入。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深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直接接触到英语国家的外国人、或者去英语国家旅游等。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中英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将会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契机。无论是加入文化的因素,亦或是联系相关的生活经验,都是在以文化陶冶的方式,引领学生把握英语特点内在的形成因素,避免学生死记英语单词、硬背英语语法知识。在导入中力图创造英语文化的环境,让学生在再创的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让学生所习得的英语更具生命的活力,杜绝“中式英语”的窘境再发生。文化的影响是潜在的、隐性的,但是确是直指人心的。学生在无形之中会接受影响,在思想中对英语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致和喜爱之情。同时,这也给乡村的英语教学提供一点启示,在教学中增加英语文化的因素,可能会更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现对话

语言的学习,就是一个掌握基本要求、规则,而后实践交流的过程。所以,要借助大好的形势发展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对话是一个双方交互的过程。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对话,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与教师的对话,还要发挥生生之间的对话。而且,目前的初中英语师生对话还不够深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都是为了实现学生与英语文化的对话。在师生、生生对话中,模拟英语文化中的交流沟通,感受英语文化的点滴。对话也不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它是在促成学生的英语综合学习,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在开展英语对话中,实际上学生就英语语境下的交流与用本土语言的交流进行比较分析,试图在找其中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例如,uncle一词与中文照应起来,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区别。学生在对话中需要根据场合情况的不同而做不同的判断和理解。英语中有不少单词的意义十分丰富,可以同时与中文数十个词相照应。这个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交流过程中逐渐发现和认识。在对话的过程中,其实亦包含着学生对英语以及英语文化的理解。对话,就是在交流各自对其的理解。因此,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对话,要以尊重为前提。尤其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尊重和平等。才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致置身于英语学习。

三、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传统文化;相关探讨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相关研究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现状大体包括两方面:一是过于重视古诗词背诵,忽视了古诗意境的感受,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二是过于注重对古诗词的翻译,忽视了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古诗词作为古代优美的古言,是多姿多彩的一种意境及心情。诗词需要我们用自身的感受去理解古诗词的含义。然而,在应试的教育下,死记硬背成为教师教学古诗词方法的主要手段。背诵虽然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但也会抹杀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授诗经《诗经•关雎》时,教师会要求学生将整首诗歌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或者采用默写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但由于学生对《关雎》这首词的内涵不够了解,对于作品中采用的创作手法一无所知,最后导致学生对诗词的背诵产生一定抵抗情绪。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时考取更多分数,想尽办法让学生牢牢记住,但却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接纳者。传统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及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文化之美与古诗词融为一体。古诗词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每一首古诗词均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审美思想和审美价值。古诗词中体现出来的优美意境高尚情操能起到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其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有效提升。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古诗文教学

(一)朗读古诗,感受形式之美

古诗词创造过程中均会运用到押韵,因此其在语言上均极富音乐韵律。每个诗句、词句中音节具有存在节奏变化,平仄音调抑扬顿挫。因此,在对古诗词进行朗读时会产生珠圆玉润的连贯和顺畅感。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意蕴进行体会的一种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让学生把握作者“苦闷—向往—矛盾—豁达”的情感变化。然后,教师再对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分析,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体会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通过古诗朗读法,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作品的形式之美,使其对古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二)营造古诗意境,传承文学之美

意境是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将客观物境与主观情意进行有机融合之后创造出来的一种境界。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把握作品的意境是一个学习重点和难点。而只有在把握意境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作品得深层意蕴。如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重点对“月”意象进行讲解。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由对月意象进行品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进行简单的引导和点评,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古诗词中的“月”意象通常是表达诗人思乡之情。教师通过古诗意境的营造,可将传统文学之美很好地传达给学生。

(三)对古诗深入剖析,感受内容之美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初中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先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创作背景,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在政治上遭遇诸多不顺之后进行创作的。苏轼的一生充满波折,经历诸多磨难,存在诸多缺憾,所以他常常借助明月对自己的人生出路、追求归宿进行构想。苏轼在经受了各种挫折之后,其越是表现出“归隐”的趋向。他想回到大自然,回到田间,过上恬静安适、泰然自若的生活,想寻回灵魂的自由。词作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尾,显示出作者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祝福寄予明月,希望远在他乡的亲人们能够幸福、平安,并以共勉,自己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世间的多变世事。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让学生通读全文,让学生去感受诗人的情绪。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们的文化底蕴水平,树立正确价值观,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例如,教学《关雎》一文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先对《诗经》的创作背景进行解释,如《诗经》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而这些诗歌通常是描述什么,这些诗歌又分为几类,等等。这样可让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在对《诗经》进行介绍后,教师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对《关雎》的大体内容进行讲述,不仅可让学生有一个整体印象,对诗歌的整体大意有所了解,还能降低诗歌学习的难度。然后,教师可开始对重点字词进行解释,并设置相关问题,如:明明在描述人,为何开头要写“雎鸠”?少年发现求之不得以后是怎样的表现?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便会一步一步理解诗歌,感受到诗经之美。

三、结语

初中古诗文教学不仅仅是在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延续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作品的形式美、内容美和蕴意美,加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喜爱。此外,教师在教授古诗时应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充分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水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29.

[2]吴荣永.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40:88-89.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篇5

引言

本课题是丁永安同志承担的贺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2012B025),课题于2012年5月立项,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分析和总结,提出了初中语文实施有效作业的一些方法、对策和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教育,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当看到学生背着沉重的书包时,“减负”风起云涌。可是,教师只知道片面裁减作业的“量”,而往往忽视了作业的“质”(即“有效性”)。有效的作业设计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有效课堂改革中非常值得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依据

1.政策依据

《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七条:“学校应当……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未成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未成年学生全面发展。”

2.理论依据

(1)发展理论。有效作业的提出,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但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情感体验及有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设计初中语文作业才能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作业的有效性,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2)选择理论。有效作业是建立在选择理论的基础上的。有效作业的设计,讲究层次性、针对性和多样性,这就意味着作业的设计由统一性作业向选择性作业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权,这种选择越是自发的,其效果越是有效。

3.现实依据

(1)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教师经常把作业的功能与作用定位在“知识的积累”“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上,因此作业的设计经常陷入机械重复和单一封闭的误区。学生是有差异的,让有差异的学生去做无差异的作业,其有效性肯定要打折扣。

(2)教学改革的需要。当前,我县实施的有效课堂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要求把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效作业的实施,正是符合并融入了当今教学改革的潮流和使命。

二、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重在研究语文教学中作业的设计与布置问题,提高作业训练的有效性,最终让学生受益,让学生掌握知识并提高语文素质与能力。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语文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的关系研究。(2)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语文有效作业设计的层次分类研究。(3)语文有效作业的评价探究。(4)有效作业与有效课堂的关系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方法和预期目标

研究思路:制定课题研究实施计划,通过调查问卷,对当前的语文作业训练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师生对作业布置与训练的动态心理。请专家指导,使研究工作扎实稳健地推进。总结经验,及时反馈,汇总资源,最终得出成果并指引实际教学工作。

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归纳法、实践探究法、个案研究法。

研究预期目标:(1)改变作业低效问题,探索语文教学中有效作业的设计原则与操作方法。

(2)改变作业的“量”的泛滥问题,提高作业的“质”的分量。

(3)尝试把“有效作业”与“有效课堂”进行整合。

(4)借课题研究的实践契机,提高教师主动进行有效作业设计的自觉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前期准备

2012年5月之前,课题负责人及各成员共收集了30多篇有关作业设计的文章,为课题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课题负责人及各成员也完成了相关的理论著作,共有10多篇相关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或获奖,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二)调查研究

2012年6月上旬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初步了解了学生对语文作业的看法与感受。从本次问卷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问题:(1)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接受教师布置的作业,没有选择权、自,容易产生疲劳感,有厌倦情绪。(2)作业形式较机械单一,书面作业占大部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类作业所占比例偏低。多数学生希望教师多布置一些新颖的、能够激发兴趣的、形式多样的作业。我们认为在新课程理念下,传统的作业形式已不适合学生的需求,而必须对作业设计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与调整,使它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

2012年9月,各小组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验证工作,共设计了8节专题研讨课及6节课改实验课,收集了大量材料,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各子课题的成果。

2013年4月20日,组织课题组成员赴广西师范大学学习与交流,与该校的语文教学专家唐子江教授、教育学专家张荣盛教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取了专家的指导意见,为课题研究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三)分析总结

2013年5月开始,课题组成员在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各子课题的论文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为扩大论文成果的交流,先后投送了省、市级各教育刊物。2013年8月,课题负责人结合收集的材料,完成了总课题的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同时编辑印制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作业的策略研究》论文集,收录了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以及研究过程的大部分材料。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分析

根据预定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通过近两年的努力,取得了丰硕又实在的成果,下面逐一陈述并分析。

(一)把握初中语文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的关系

辩证思维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作业也一样。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

1.课堂作业是课堂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检验

要求能充分体现该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做到点面结合,它不是课堂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对内容的有效整合。课堂作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课后作业是课堂作业的补充和提升

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来预习、展示、反馈,剩下作业的时间不多,肯定有知识缺漏之处。要想更全面把握,就得在课后的环节中加以补充,弥补课堂教学的空白。

3.把握作业质与量的统一

质是作业的核心,是作业追求的最高境界和归宿。量是作业的外在表现形式。在作业中,练习一定要去粗存精,唯有这样,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又可以得到最有效的训练。

(二)掌握初中语文作业的层次分类方法

经过实践与探究,我们认为,有效的作业布置应该讲究层次性,因为有层次性才能有针对性,有针对性才能做到有效性。

1.作业主体分层

作业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之间有差异。划分学生类别,建立成绩档案。具体做法: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智力状况以及学生个体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a层为特长发展生(优等生),B层为能力发展生(中等生),C层为基础生。

2.作业量分层

语文作业量的设计,教师要因个体差异而对待,切忌一视同仁。例如一些要求背诵的课文,允许一部分学生背不出可以放在课下进行,以增强他们的信心;而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扩大他们的作业量,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3.作业难度分层

针对学生在语文能力上有差异的客观现实,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特别要注意把握好难易程度,不同层次学生难易程度应有区别。可分为三类:“必做题”(基础题)、“选做题”(综合题)和“挑战题”(发展深化题),分别适用于语文能力下中上三类学生。

4.作业批改分层

教师对分层作业的批改处理,采用学生自改、学生互改以及教师改三种方式。并由小组长或教师对错题进行记录,及时做好反馈工作。

(三)把握初中语文作业的评价方法

有效作业的评价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认为,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点。

1.作业是否有确定性

作业的确定性,它是保证学生思维流向沿着既定目标发展的必要前提,大致包含三层含义:内容的科学性,表达的准确性,难度的适中性。

2.作业设计是否具有发散性

这类训练以教材某一角度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主要有四种指向:顺向,即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的思维顺着课文提供的材料做直接的指向考虑。逆向,即进行求异探究。横向,作业设计引导学生依托教材,联系原材料之外的内容进行训练。纵向,引导学生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合情合理的引申。

3.作业的设计是否围绕教学目标

作业的设计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作业检测的结果也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避免随意性。一些不切实际的难度过高或题目表意不明的作业,也会影响作业的效率。

为了提高语文作业的有效性,我们制定了语文有效作业质量评价表,从书写、格式、正确率、态度、反思等八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以及促进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提高,都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四)紧扣有效课堂改革

现今的教学改革,倡导的是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我校推行“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性。设计有效的作业是提升课堂有效性必不可少的方面。

(1)教师在备课时,应把作业安排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样可为有效课堂添光加彩。同时,还应考虑在上课时,怎样合理分配课堂时间,即什么时间让学生自己学,什么时间开始练,这些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

(2)把作业布置在课前。教师可以把设计好的导学案先分发给学生,作为课前的学习指导。把有关课堂的教学内容以练习作业的形式融入学案中,使之成为课前的有效作业。这可以说是奏响课堂有效性的前奏曲。

(3)把作业安排在课后。课后作业则要精选适量,使学生既减负又增效。每次作业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堂的教学目标精选出既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又让学生有能力完成的作业。

(4)作业的形式以及内容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一些阶梯类型的作业,即每次作业应有深有浅。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有自主选择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改变对作业的看法,觉得作业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趣,是创造。

六、讨论与建议

(一)成效与作用

1.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注重有效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学生觉得量合适,更加有选择性。尤其是在有效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之下,学生积极讨论、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他们乐于和其他小组的同学互动。

2.提高了教师进行教学探究和作业设计的积极性。通过课题研究的活动实施,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实践之后,有效性逐步显现出来,反过来更加增强教师的信心。

3.促进了学校有效课堂的改革工作。把语文有效作业的设计与当今的有效课堂改革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两者的研究是相得益彰的。我们发现,如果能够做到作业的有效性,那么就可以弥补有效课堂改革探究阶段出现的很多不足。近年来,在上级部门举办的有效课堂教学能手大赛当中,我校语文组有2人获一等奖,3人获二等奖,成绩是鼓舞人心的。

4.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有效作业的落实,不仅仅巩固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近两年来,有7人(次)获县级演讲比赛一、二等奖,有30多人(次)获各级各类征文比赛奖项。

5.教学成绩得到了提高。教师注重有效作业的落实与安排,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学生成绩的提高。以开始选定的课题研究实验班101、102两个班的语文成绩为例,在历年的统考成绩数据中,从全县排名来看,显现出逐步提高的良好迹象,详见下表。

(二)问题与建议

1.师生的主动性。如上文所言,师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明显促进,但我们觉得,其中的主动性还是有欠缺的,特别是学生方面,坐等教师的“好饭好菜”现象普遍存在。另外,如何延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很值得我们探究。

2.完善激励机制。包括对学生的激励机制和对教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意味着表扬。事实证明,学生的成长需要表扬,教师的成功同样也需要表扬,激励与表扬的恩泽,接受者没有年龄与性别之分。

3.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包括学生的资源和教师的资源两个方面。在实际操作当中,我们发现,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是单打独斗;二是吃“白食”。有效课堂倡导生生合作、师师合作、师生合作。在合作与探究当中,彼此才能共同进步。

4.扩大经验交流。要创设一个交流的平台。学生方面,可以定期召开一些学习经验交流会,或者专题板报,等等;教师方面,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学习先进,改进不足。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篇6

关键词:微视频初中语文实践调研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中介,记录老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以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中心而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视频(课堂节选),同时还包括与教学主题有关的教学规划、素材课件、教学反思、演练测试以及学生回馈、老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特定的组织形式和表现方式共同“打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所以,“微课”既与传统单调的资源种类的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规划和教学反思等有所不同,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教学资源。下面笔者将以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中学为例,探讨微视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一、对荣成市石岛实验中学微视频教学的调查

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并对左右课堂的非智力元素进行调查,对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为课件提供必需的数据和文字材料。

二、国内外关于微视频教学的研究综述

当前,翻转课堂在美国受到师生的热烈追捧。2007年,有超过1成的受众利用互联网上的微视频进行学习,2010年这类人数已经上升到3成。互联网教程中语文微视频教学尤其受欢迎。据调查资料显示,截止到2012年年初,已有两个国家20多个州以及超过30个城市实施了微视频教学。

国内也有愈来愈多的学校意识到了微视频教学的巨大价值,并意图将其本土化。笔者在这里单讲初中语文,例如:山东省荣成市石岛实验中学随机挑选两个实验班级,在语文课堂上实施微视频教学。

三、微视频在初中语文课堂的具体应用策略

1.利用微视频,对教材画龙点睛。很多学生在阅览教材时,时常觉得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才能将整篇课文内容看完,然而看完后感觉效果并不理想,不能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类教材的教学,就可以运用微视频进行辅助。这样,既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明确了教材的中心思想。例如在讲授《生命,生命》一文时,可以运用微视频在音乐中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孱弱的蛾子闪动着双翅在我的手心奋力挣扎;砖缝隙中的一颗种子突破坚实的外壳,在缺乏阳光、缺乏泥土的砖缝中顽强地成长,不惧雨雪风霜;置于胸前的听诊器,“咚咚咚”地奏出生命的乐章。

2.运用微视频,领悟诗词意境。微视频能将影像、文字、声音、视频联动起来,变静为动,使课文内容具体化,颠覆了以往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初中语文课教学的时间、空间的约束,营造了一个热烈的课堂氛围。如此,直接印象与想象、联想相融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有主动探索的欲望,并对诗歌中的意境心向往之,快速而准确地掌握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例如:在讲授《观沧海》一诗时,可以运用微视频展现诗歌所描画的意境:孤独矗立的岛屿,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秋风瑟瑟、树叶飘摇,岛屿上枝繁叶茂、百花争艳,大海上波涛汹涌……诗中的动态景观和静态景观,远景与近景、实景与虚景都能运用微视频展示出来,豪气干云的音乐又能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胸襟、高远的志向。与此同时,诗中豪迈的基调,再配以老师结合背景和图画的激情朗读,也能抓牢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就突破了重难点。

3.运用微视频,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文学作品起源于生活,写作因生活而充满独特的魅力。而学生在写作课上的状态却不甚理想――写出来的作文往往较为空泛,缺少真情实感,使作文缺少特色;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将写作与生活相联系,而不走出“象牙塔”是写不出好文章的。而运用微视频进行作文课技巧的讲授,可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并将其与生活紧密相联,填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空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研发和运用微视频进行教学,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见识、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有效汲取微视频的“营养成分”,使学生能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熏陶,进而提升语文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赵世波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5),47-48。

[2]董树全立足民族地区特点设计初中语文教学――新课程背景下民族地区初中语文作业有效性之我见[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8),183-183。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95-01

1师生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运用教材上的文本材料,实践自主探究阅读教学方法

1.1课内教材自主探究阅读教学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教材上的文本材料实践自主探究阅读教学一般包含以下步骤:(1)课前自主探究;(2)激情目标探究;(3)美读感悟质疑;(4)合作探究释疑。课前自主探究预习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预了要求学生自学新课的生字词,自读课文外,还要求学生查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及大胆提出疑难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或查找有关课文资料中尽自己的能力解决阅读中所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要设计学案,已展示课前自主探究的内容和学习步骤。激情目标探究是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导入新课,营造生动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在课文“导读”过程中紧紧围绕课文的学习目标,共同探究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美读感悟质疑是指围绕语文学习目标通过读来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结合学生自身的个性来质疑,激发鼓励学生有疑要质疑,有疑问必定质疑。合作探究释疑在语文释疑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师生互动,更是生生讨论交流互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语文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从而通过语文合作的探究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愉悦学习,初步达到初中语文自主探究阅读教学的学习目标。

1.2自主探究拓展阅读方法

初中语文自主探究拓展阅读方法,首先要求教师要做好几个环节:(1)选好拓展阅读材料;(2)确立拓展阅读目标;(3)分组编写阅读训练题;(4)小组交叉拓展训练;(5)教师综合点拨;(6)学习评价(师生互评)说明。第一个环节:“选好拓展阅读材料”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根据本单元教材上的材料的课文的特点(文体、话题、主题、题材等方面)来选好拓展阅读活动的文体材料。第二个环节:“确立拓展阅读目标”是指学生根据最近一段时间(或单元或学月)所进行的语文课内阅读训练目标,然后来确立要进行拓展语文阅读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三个环节是“分组编写阅读训练题”,语文教师首先把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小组对阅读材料根据阅读目标由各小组自主学习,对所要学习的阅读材料编写阅读训练题,此时教师要适时的指导并及时审阅。第五个环节是“小组交叉拓展阅读训练”在具体的语文阅读训练活动中以“本组出题另组训练”为原则进行交叉阅读考查。“教师综合点拨”既对编题进行综合点拨,也对训练进行有效的点拨。第六个环节是“学习评价(师生互评)”既是教师对编题学生的评价,也是对语文阅读训练的训练者的评价。

2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

语文自主探究学习模式的实施,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改变了学生以往的语文学习方式,学生经历了学习语文由学会到会学的学习过程。从初中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角度来看,在语文自主探究学习的活动模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学习过程。

2.1自我感知预习研读

自我感知预习研读这个学生自学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要素之一,是学生要参与语文课堂研讨,研读语文文本材料的第一步,学生预习语文材料的研读基础有两点,第一是语文单元讲读的示范作用,在讲读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强调学习本单元的教学知识重点和阅读本单元某些文章的学习方法,引导教会学生将在预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加以消化语文课堂所学的新知和学以致用,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预习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审清文体,掌握课文的文学常识部分,阅读课文,认识和掌握生字,查词典解释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点明本文学习的中心思想,研品写做方法,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印发理解文章的延伸拓展学习材料,并理解完成课文后的课后练习与思考。只有预习了课文文本,学生才可能对文章有话说,才拥有对文本的发言权。学生课前预习文本材料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基础,这个语文学习预习阶段属于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感知阶段,要确保语文预习有效的进行,在语文预习学习中,学生就一定要保证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2.2质疑,发现难点

学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生发疑问是常有的现象,教师要明白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预习文本真正到了一定的认知水平时,必然会对所要学习的课文产生很多疑点与难点,并且往往还会有所发现。这个环节很重要,它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初步探究学习与把握。教会学生产生疑问、质疑并积极解疑,这一点是语文教师极力保护的一个方面,教会学生善于发疑质疑解疑,对于学生这种不断的生疑,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停地产生课文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不断的发现新的问题,这样语文学习活动保持在一定的气氛活跃的状态,语文课堂才会有活跃的课堂活动过程。教师可以做好语文教材的挖掘整理与整合工作,在语文问题的产生的梯度性、内容的逻辑性和内在联系性上,教师要作出适当的分析、讨论、归纳、引导。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正确的质疑问题发现难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3交流展示探讨迁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交流展示探讨迁移,是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我展示和自我表现的最佳时机,也是检查语文阅读的直接手段,培养交流展示探究阅读,解决学生自我发现的问题,根据课文的体裁整理相应文体与语文学习的方法,新课改理念强调学生是对语文课本的精细与阅读,抓住学生自读中的发现,引导学生迅速理清思路,学生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细致、逐字逐句逐段地钻研语文文本,再仔细体味语文的字句章,并在充分理解语文的内容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抽取课文阅读信息,促进学生全面掌握语文教学内容,深入理解文本的特点、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m].教育科学出版社.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目前,正处于初中阶段成长时期的学生,其自身文化底蕴、知识体系尚未发展成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还并不深刻。所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初中语文教学应担任着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等重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活动全过程,培育学生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博大的民族情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述

语文教材作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良美德的重要载体,其中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开展、教学大纲拟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关键性因素。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中国文字”,是体现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内涵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也是传统文化精神表述的重要依据。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呈现的“诗、词、曲、赋、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承载着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精神文明理念与精神财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经典文化内容,可使其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魅力,了解到我国历史文明的意义与伟大,从而形成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另外,初中语文教材中创作的《孙权劝学》《木兰诗》《陈太丘与友期行》等课文,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精神文明,也就是“礼仪”,这一精神文明的存在,对于提升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是传统文化内容渗透最有价值意义的一种体现。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解析

传统文化是最能体现我国独特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弘扬历史发展遗留的重要思想、文化精神与艺术宝藏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与国家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永恒动力。作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载体,初中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理念背景下,实现传统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渗透,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思想等方面共同发展的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尚未发展成熟,其是明辨是非能力也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所以在此阶段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品质,帮助其形成优良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与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相比,传统文化的渗透让语文教学内容、形式变得更加丰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身心投入语文教学活动当中,从而起到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形成良好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等关键性作用。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研究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情感目前,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编入较多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内容编目,如七年级的《论语》《木兰诗》《游山西村》;八年级的《核舟记》《孟子》;九年级的《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屈原》等,这些文章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篇目,里面的名言名句都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所以,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仅可通过精心筛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对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字、句、词、篇和所表达的主旨等方面,进行深度与广度的挖掘、探究,便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到良好的传统文教育熏陶作用。同时,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身心融入传统文化的学习当中,初中语文教师要时刻将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以丰富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等方面为切入点,通过详细解读、注释理解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深入研究文章内所撰写的主角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掌握文言语言朴素简练的写作特点等。这样一来,不仅可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真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渠道,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可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篇章、国学经典,进行自由诵读、咀嚼体悟,完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与消化,以提高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实现传统文化外化于身、内化于行,铸造人格的支柱,在无形中实现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传承。其次,还应大力倡导读书活动,结合本阶段学生年龄特点与个性喜好,为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课外读物等,要求其必须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比如,为学生拟定读书计划,每学期至少组织参与一次读书交流会,利用假期时间,将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在上课时期进行朗读等,并为表现优异者先进典型奖、实物奖等,以激励学生自主阅读。其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如开展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专题讲座、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文交流会、观看优秀历史人物事迹影视作品讨论会、组织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

(三)关注中国传统节日,利用传统节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型学习的教学方式,通过挖掘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厚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在此过程中,事先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语文和传统文化知识,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去探究、去体验、去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情与精神文化内涵,以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承作用。例如,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为增进学生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而并非仅停留在片面的理解,让学生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初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开展以“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综合型学习活动,让各大学习小组分别调查研究端午节的地方习俗与活动形式、各地端午节的民俗特色、有关于端午节的诗词歌赋、端午节的起源传说等。并进行收集、整理,在上课时发表演讲,讲述自己对端午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大意了解,讲述有关于端午节的趣事等,以便增进对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了解,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58-01

初中作文教学是中学生树立正确写作思想的关键时期,也是初中课程中重要的一门课程,但是由于对此缺乏足够重视,给作文教学带来许多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有许多,诸如教材缺乏系统性,教师的写作水平有待提高,学生自身能力有限等等,这些问题无疑禁锢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笔者立足于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类归纳,并提出一些建议,望有助于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1我国现阶段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指导现状

语文作文是系统性的将自己的认识感悟、实践经验、思想卓见见诸与具体文字的书面语言表达形式,语文作文不仅仅是作者人生真知灼见的量化,也是作者创造文字的综合过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指导是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旨在将最基础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思想逻辑教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写作来深化对教学知识的认识,巩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指导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通过书面语言的形式将自己的想法展示给他人,并以此为渠道散发学生个人思想、写作魅力。

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指导进过数年的发展进步,许多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以及难以维系新时代背景下的指导教学体系,传统的教学指导观念以及没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编制不尽合理,教师本身的写作水平有待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指导中的教材是学生直接能够吸收的知识的来源,因而教材内容的编制、教材知识架构体系的组织形式对教学指导本身就产生直接且意义深远的影响,因而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和时代性,满足日息万变的教学需求。除此以外,教师作为教学课堂的教学主体,要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吸收改造,整理归纳,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其效率。

2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语文作文写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需要写作者拥有很好的生活阅历和思维能力,对生活实践有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初中学生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个人思想不够厚重成熟,思维体系还没有构建,观察生活的眼光不够犀利,缺乏生活感悟,这些原因都造成学生写作缺乏力量和思想深度,因而写不出能够给读者以心灵震撼的好文章。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缺乏阅读,或者是阅读的方法存在很大问题,知识积累较少,造成思维不够活跃,思想比较僵化,认知体系不够健全,视野不够开阔。学生往往不太重视语文作文教学指导,学生之间缺乏很好的学习写作氛围和环境,酷爱写作,爱好阅读的学生比例严重偏低。

2.2教师写作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给我国现阶段初中语文作文指导教学带来的困扰是由于教学主体、教材等等多方面多维度所共同造成的,其中不乏教师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对初中语文教学指导一般性原则的教育。写作文是教会学生如何动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给他人带来心理上的享受。如果教师一开始就教学生如何为了写作而“写作”,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写作任务作为教学目标,而忽略了一般性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指导的原则,此举只会本末倒置,让学生写模板、说假话,往往会给学生的终身写作生涯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除此以外,教师自身缺乏深厚的写作功底,写作经验欠缺,无法给学生提供很好的作文教学指导。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指导实践中,教师应该发挥建设性作用,以领头羊的身份带领学生遨游写作知识的殿堂,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写作潜能,激发学生写作原创性文章的创造力。

2.3教材编制应该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教材要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为教师开展语文作文指导教学提供更好的教材准备。教材编制人员要根据教师的教学需要,对教材的知识结构、教材内容、教学案例和课后习题等进行必要的革新,给教师以充分的自主性空间。教材好比一个编委给教师语文作文指导教学创造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应该以教师为主,教材是教师进行语文作文教学指导的必要道具,道具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初中语文作文教材的编制,教材内容要饱满充分,知识架构要合理科学,教学安排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语文作文教材的编制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章法明了清晰,编制人员不能以自身主观感受来随心所欲的对教材进行编制,应该结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指导的特点和要求,在不断改革在完善教材。

我国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病态的一个表现,拙文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分析,剖析其产生的根源,望能引起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以期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指导的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明学圣.谈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特征[J].上海教育科研,2009(12).

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实践探究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认识与分析

当今社会互联网普及率高,越来越多的地方可以获取到知识,知识和经验的分享不仅存在于文本中,在各种媒体上更是不断涌现。这种变化引起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思维的变化。其实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考验,因为新知识的涌现使教师的知识优势加速弱化。因而课程改革是一种现实需要。语文教学模式随着课程的改革而变化,课程教学方式由以往传统的“满堂灌”变成由学生主动提问、交谈。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和提高。不过流于表面形式的“为交流而交流”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提高课堂交流的效率,提高教学成效,需要对课堂互动交流进行定位和了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明确的主体者,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发散及灵活。在这种教学目的的要求下,老师在课堂上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营造出积极的学习讨论氛围,让学生主动思考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科学创新的意识并举办丰富的课外活动,要让学生在掌握教学知识点的同时将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1.分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可以针对初中语文的某章节知识点提前设置问题,让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在课程开始之前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各小组分享不同的观点,彼此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这种课前提问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养成。

2.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将教学模式加以创新,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进行自我体验,并最大限度地学习到新鲜的知识。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加以培养,对教学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创新教学的模式、将教研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这样会使课堂具有生动和有趣。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并通过不断的提问促进学生自主思考,这样学生才能在体验中不断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3.教学课堂以人为本。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回答对应的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信,而且可以让他们提高表达能力。老师在教学课堂中注重以学生为本,不仅能够大幅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课堂的实践

1.不断反思创新课堂模式。教师要加强对教学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不断激发他们的潜能,就必须对课堂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尤其在课堂中的提问环节,教师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并分析他们的表现,并对学生中存在的差异设计对应的问题,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案,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加强探索和研究,从而实现教学课堂的高效性和创新性。

2.加强教学情景的应用。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位老师都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核心考虑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不同的情境进行教育,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课文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摈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例如,利用实际的场景,让学生充分运用语言技巧进行表演,学生通过实际的体验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并加强实际应用的意识,从而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要使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提高,就必须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传统教学模式需要转变,从新课程标准中,我们了解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也要求教师主动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新模式不仅会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而且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新模式,对国家建设综合型人才十分重要,也意义重大。本文就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做出了研究和探讨,可以通过课堂教学体现出来,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提问、交流,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对影响语文教学的不利条件进行探究分析,同时考虑语文学习的特点和不同时期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学习特征,对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做出分析,制定对应的策略方案,有利于提高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的效果,让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并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参考文献

[1]王璇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探究与实践[J].新课程(中学),2014,03,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