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十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十篇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1:11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篇1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能力培养;气质性格的塑造;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40-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231-01

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美术教育在教育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因为其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部也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教育中对艺术教育的忽视,会导致人的思维、人的知识结构的不完整、不健全。著名教育家就说过:“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正体现了艺术教育其重要性。

美术教育其重要性表现在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作用。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道德文化素养,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德才兼备人才的主要途径。思想品质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的最终因素。而培养品德素质的最佳时期是少年儿童阶段。我过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过:“儿童时代形成概念之力尚弱,则尤倾于直观,故无论是开智、陶情均以利用美术为适宜。”因此美术更容易被少年儿童接受。

一、美术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在学生观察能力培养方面,美术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观察是绘画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绘画的一个必要阶段。欲想绘画,必先观察。不论是素描、速写、水彩抑或是临摹、写生、创作、欣赏都离不开认真细致的观察,并且需要老师指导正确的观察方法。这便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美术教育在记忆力培养方面的作用:学习绘画的观察是有目的的观察,要求在观察中记忆。绘画中的记忆是一种视觉记忆。绘画是看着物体或是书本临摹,这就要求我们记住某些结构,轮廓,肌肉,光源等。绘画又是眼、脑、手并用,这样也就更有利于记忆。所以绘画在对学生记忆的培养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美术教学中的速写、写生、默写、记忆等的练习,更是培养学生形象记忆的好形式。

3.美术教育在对想像力和创造力培养方面的作用:美术教育有利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创作一幅绘画作品,要求学生开动脑筋,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情绪、性格倾向。儿童更是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更应要求他们独立思考,从而展现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会使他们的想像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得到提高。

二、美术教育对学生气质,性格的塑造

气质是受先天因素影响,并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较稳定的外在特征。气质发展有着相当强的可塑性,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想像,敢于实践等对气质的培养有很大作用。

(一)学生自信心、自信力的气质的确立。在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毛笔、彩笔等需要肯定落笔,不能涂改的工具来绘画。画画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进行,不需犹豫也不需害怕。教师对此进行肯定和赞扬,使学生从中树立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在绘画上我们可以不用橡皮改掉缺乏自信心因素的习惯。国画就是一门很好的训练课程。

(二)学生气质的锻炼。经常给学生开设撕纸画、剪纸画、版画、手工制作等课业。拿出一些小模型让学生欣赏,然后鼓励学生自己想象,用各种材料制作。让他们发散思维,自己创造。这样学生就不会被固定单一的表现手法所限制,培养学生敢于设想,勇敢尝试,勇于创造的良好气质。

(三)培养学生竞争向上,不甘落后,互相帮助和群体意识的良好气质和性格。可以让学生分组完成一幅画,在进行组与组之间的比赛,这种群体活动可对学生尤其是对目前众多的在父母过分的关怀下养成的娇宠、依赖性强、不合群自我意识严重的独生子女性格的重塑,改正是很有益处的。

三、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

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一种魅力,使人欣赏时能够完全陶醉,整个心情,精神都非常的愉快和满足。这种美以唤起人们的审美,追求的美感作用正是美术的美所决定的。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这就应该先培养人的审美的“眼光”。而要把普通人的眼睛训练成艺术家的眼睛,其重要途径就是美术教育,人们在接受美术教育时,通过对客观形式的比较、协调、对称、均衡、统一等规律的感悟和研究,从而获得对形式美的把握,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审美感受力和创造能力,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在理智上受到启示,在精神上得到满足愉悦,达到身心健康、协调和美化社会的效果。审美能力,是人的素质发展的核心。在新世纪倡导素质美术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可见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重要性。它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应该加强美术教育,改变它一贯不被重视的地位,努力把美术教育放到应有的位置,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摸索好的教学方式。使美术教学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篇2

【关键词】美育;高校美育;素质教育;美育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K825.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49-01

一、美育在德育中的作用

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中,美育与德育的目标一致,二者相得益彰;但二者又不能划等号,不能互相取代。德育是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以及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美育则侧重于以优美的艺术形象和事物去影响学生和感染学生,使他们在思想上、情感上受到熏陶。如果说德育主要是从认识上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美育则主要是从情感上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美育不仅能够提升人的道德品质,而且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以更好地实现德育的功能价值。现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一些有现代意识的教育工作者,自觉地把美育与德育结合起来,利用自然审美、社会审美和艺术审美等形象教育活动,来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例如,有的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阅读悲剧作品,让他们在审美中去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所经受的苦难,以此提高他们勇于面对挫折并超越困境的心理能力。再如,有的教师利用参观雕塑展览的机会,让学生接受道德教育。比如一些纪念性的人物雕塑,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革命先驱、思想巨人的浩然之气,会慢慢地融入学生的精神情感之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意识。

二、美育在智育中的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智育承担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任,同样,美育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要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我们认为必须尽快扭转忽视美育的偏向,把美育放到应有的位置上来。因为美育与智育同样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美育是美感形象教育,它对培养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着智育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对于促进智力和创造力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敏锐的感知力。人的智力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感知力的强弱是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的条件之一。敏锐的感知能力往往是人在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感知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培养感知力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自然世界和艺术世界。美育是审美形态教育,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丰富的、形象鲜明的自然形态和艺术形态,学生通过对这些形态的长期感知,定能使自己的感知力变得敏锐。

(二)培养形象记忆力。在人的认识能力中,记忆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没有记忆,大脑就不会留下任何信息,智力也就不可能得到发展。那么学校的智力教育就不应该忽视对学生记忆力的培养。然而,学校以往的智育只注重训练学生对概念、数字、逻辑推理方面的记忆,而忽视形象记忆的训练。美育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形象教育,它提供的审美形象既鲜明生动,又带有浓烈的情感色彩。此外,美育向学生展示的是各种各样的视听形象,如一个个鲜明的画面,一首首动人的乐曲,它们都饱含着情感,因而易于引起学生的感知兴趣,并牢固地留在他们的记忆里。

(三)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培养想象力,审美教育是最佳途径。一方面,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大量的包含着审美感情的形象涌入主体的心灵,内化为表象,为想象提供材料;同时感情的积累又为想象提供动力。另一方面,审美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主体面对审美的世界时其想象力空前活跃。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的想象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素质教育的体系中,美育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随着美育的全面开展,它在培养人的想象力等方面的作用定会日益突显出来。

(四)促进直觉思维的发展。直觉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并具有直观透视、瞬间判断的特点。由于直觉不靠逻辑的分析和综合却能直接洞察事物的本质,因而它就能使人在短暂的时间内,从多种可能性中作出选择,得出有价值的预见和设想。因此,许多科学家把直觉看成是创造的起点,是打开自然奥秘大门的钥匙。

三、美育对体育也有促进作用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因而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教育也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为了促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使其富有成效,我们认为,应该把美育与体育结合起来,使美育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莹.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启迪与智慧(教育版),2014(11).

[2]吴媛.略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0(08).

[3]韦有贤.浅谈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界,2010(13).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篇3

美育能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智力。人们认识世界,既需要科学的方法,也需要艺术的手段。美育能使学生接触广泛的具体鲜明的形象,尤其通过艺术作品再现现实生活图景,使得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从而获得关于自然及社会的多方面知识,并且能使学生学会运用艺术的形式去认识世界的方法,在美育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自然和社会生活,留意具体生动的形象;要求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理解、欣赏艺术作品;运用创造想象进行艺术构思以死早典型形象等,因而美育过程也同时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创造力等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首先,美育对培养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身观和世界观有着特殊的作用。正如郭沫若所说的:“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得改造应当是从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鲁迅说过:“美术之目的是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这些都说明,美育和道德是十分密切的,美育虽不同于德育,但对德育有很大促进作用。我们要培养社会的新人,更应当重视美育的作用。

其次,美育能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开阔人的事业,增长人的知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是青少年,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通过形象思维获取知识就更为重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孩子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即使有人想强迫他们凭借其他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么,他便是无理的、有害的胁迫孩子的天性。”这说明,青少年接受知识是离不开形象思维的,只有富于形象思维,善于驰骋想象的人,才会成为富有创造精神能力的人。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造力思维能力,是少不了知识的。教学知识和发展形象思维是为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铺路的。这些都是属于教学过程中的智育范畴。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得在教学过程中把德、智、体、美、劳各教育结合起来。在特定情况下,美育同其他教育相比,更为重要。因为艺术是靠形象思维来表现的,缺乏想象力,便不可能创造出艺术形象。而想象力正是艺术家所擅长的思维能力。

例如,现代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丰富想象力,是人所共知的。他在这方面的发展,是跟他酷爱音乐分不开的。他本人就是一个出色的钢琴和提琴手。他常常在研究工作之余,弹奏贝多芬的乐曲,让思维任意驰骋。他能创立相对论,是与他平时注意开拓思路,培养自己的想象力是分不开的。美育和智育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篇4

高中教育中主课的任务很重,学校往往只重视主干课程,而对于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音乐、美术类等课程,不加理会,草草带过,使得很多学生错失了美学教育的机会以及其他情操类知识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兴起,同时也迫于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要求,学校开始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尤其是艺术方面的创新和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学生教育的一个独特现象。因此,中学美术教育逐渐受到了教师的重视,成为一门教育必修课程。中学美术教育可以为学生审美修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从小培养其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以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从身心修养方面促使其全方位发展,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素质教育的魅力,使其各项潜力能够在艺术的熏陶中得到提。

一、中学美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每一个学科、每一门知识的进步都需要想象力的驰骋和创造力的实践。而艺术的精髓在于想象和创造,中学美术教育是一个为学生创造力勃发打基础的课程,学生通过中学的美术教育后,能够为其美学思想、审美观念以及艺术修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以培养其在艺术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创造实践能力,提高其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如在美术鉴赏课上,我们可以为其展现美术大家的作品,中国山水、花鸟,西方写实、象征等众多作品,使学生能够在众多大家的熏陶下,有一个充沛的想象创作力,学生拥有了想象力对其长远的发展和其他科目的学习起着重要的

作用。

二、中学美术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美术教育是一种国民素质的教育,而美术素养是作为现代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叶朗教授说过:“我们的艺术教育应当超越技术的层面和功利的层面,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追求审美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己的胸襟,涵养自己的气象,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素养的提高,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中学美术教育一直不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其效果发挥并不理想,素质教育体制下,逐渐的改变了这一弊端。美术教师进行了教学方法改进,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你了学生,使其能够自由的去学习、去感知美术的魅力,在美术课堂上充分享受艺术的陶冶,以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提高了自己的美术教养和综合素质,这就是我们一直提倡的创造性教学方式。中学美术之所以无法发挥其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游离状态,皆是由于教学方式的差异。只有主动的、自由的学习氛围,才能够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想象创造力勃发而出。这是中学美术教育改革的重点,不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学习美术基础知识,还能够有余力使其艺术视野和艺术修养得到教育和发展。

三、对中学美术教育几点建设性的思考

第一,应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美术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教学方法也需要随之进行改革和变动。传统美术教学方法的死板并不适合素质教育下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据其要求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使其能够更好的进行作品创造,以心去感受美得食物、思考美的事物、发掘美的事物。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放权给学生,使其能够站在一个主动的角度上,去学习和感知艺术和美,使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一中良好的心态,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以更好的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发展。

第二,应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中学生由于年纪限制,对美术的感受力还不是很好,所以要使其对美术

转贴于

产生兴趣,还需要教师不断的改变教学方法,在各个方面起到指导作用。那么作为中学美术教师,我们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改变对美术的学习观念,能够以一颗趣味的心,去认真的、主动的学习美术,要有技巧的引导学生能动的去观察、去实践、去学习。

第三,应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一个伟大理念,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丰碑。在当今中学美术教育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教育理念的作用,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使其能够在美术教育课程中收获大知识、大智慧,使其能够更好的认识事物的本质,使其能够根据自己对艺术的见解以及修养,进行创造和实践,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规律。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篇5

【关键词】音乐审美素质教育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音乐审美作为审美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既是诸素质的构成部分,又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中,发挥着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阔视野、愉悦身心等重要作用。

音乐审美,能陶冶情操,提升思想境界。音乐是情感艺术,“借声传情”是音乐艺术的特殊手段。19世纪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泪流满面,他说他似乎从音乐中感受得到俄罗斯人民的苦难。音乐就是作曲家和词作家用不同的曲式、调式及丰富多彩的歌词,来表达人们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人们美好的希望和祝愿,表现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美德。人们在演唱和听赏歌颂党和人民、歌颂美好的理想、缅怀先烈与英雄、歌唱真挚的友谊与爱情、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风土人情、父老乡亲的歌曲中,通过一定的类比、联想和想象,感受、领会作曲家意图,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使人们的情感在这种愉悦中得到升华,精神在欢乐和享受中得到陶冶,最终在道德上有一个净化的作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著名教育家、音乐家孔子,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作为育人修养的格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就会拿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这都充分肯定了:音乐审美能够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音乐审美,能启迪智慧,培养创造能力。创造力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审美在发展人的创造能力方面有特殊作用。

首先,音乐的产生过程就是全面的创造过程,即三度创作:作曲、表演和听赏。其次,音乐具有“不确定性”、“非语性”和“无标准答案”的特点,它所表达的内容,尤其情感内容,只能在意会中才能领悟到。如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时,可能产生多种多样的想象。音乐的这一特征,为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三,音乐的情感特征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每个人的表演,都是个性化的体现,每个人的听赏都是独特的理解。

音乐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最为复杂的创造结果之一。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古今中外众多名人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我国古代的孔子、诸葛亮等不但博学多才,而且还精通音律;爱因斯坦六岁就开始学习小提琴,他曾说过:“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由此可见,在素质教育中,将目光投向音乐,作为培养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对于创新素质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音乐审美,能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从音乐的起源来看,早期的音乐是与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从音乐的发展历史来看,音乐与政治、经济、宗教、历史、文化都有联系,特别是与文化的联系更为密切;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具有相通的共性,即“艺术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人们在感受和体验各种艺术形态表现形象和情感中,便丰富了审美体验。

音乐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不分国界的。人们经常听唱古今中外的音乐珍品,便能从绚丽多彩的音乐作品中学习历史、了解社会、认识生活;还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进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了解,进而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篇6

关键词:美术教育人文素质作用

美术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压力较小而兴趣较大的一门学科,如果将中学生美术教学渗透于人文素质的培养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环境中受到教育,就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等特征。新课程教学的特点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健康发展。在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针对新时期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和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开展、优化教学,在乐中施教,在教中寓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一、美术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审美情趣上培育人文素质

人是社会的人,因此,只有人对生活、社会、自然具有欣赏、感受美的能力,才有生命的意义。阿恩海斯指出:“生活的唯一意义便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是我们所能得到的完成生活使命的最有利的工具之一,如果不让人得到这一利益,实际上就是对他的剥夺。”的确,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一种魅力,使人在欣赏时完全陶醉,整个心情、精神都非常愉快和满足。这种魅力或特殊的美感作用,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有内在美,这种内在的美能唤起人们的美感。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美感能力,而美感教育的最先途径是通过训练人的感觉器官开始的,或者是首先应该培养人的审美“眼光”,以审判的眼光改变视觉态度。审美能力,是人的素质发展的核心。在新阶段倡导素质美术教育,对中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美术教育在培养中学生思想品德上培育人文素质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比如有不少青年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对人体绘画作品和画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有的人甚至由于受到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如果学生通过接受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学抵制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可能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学生看品的效果更好。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美术教育在培养中学生艺术创造力上培育人文素质

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科学,而且要懂得艺术。他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生活。他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说:“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提高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展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中学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四、结语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属于纯美术之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如要盖一幢大楼,设计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考虑大楼的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而造型、色彩就属于美术范畴。大楼的设计者除了具备力学知识、土木建筑结构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审美修养,否则就难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又如纺织业,从布料的花样设计到成衣的款式设计和色彩搭配,无一不与美术密切相关。过去纺织品由于对美术设计不够重视,尽管产品质量很好,但设计单一,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现在我们重视了美术设计,使产品以新颖的设计、优雅的款式和众多的花色品种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信誉,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其他方面如商品包装业、广告业、日用工业、室内装饰等都与美术有密切的联系,都需要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广大中学生今后将走向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人在中学美术课中掌握一定的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美术修养,对今后工作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帮助。总之,美术课是普通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对学生具备审美观念、艺术的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乃至将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都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篇7

关键词:普通高校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审美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我们现代普通高校教育不仅仅着眼于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使学生日后走上社会时能够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创造者,具有较高审美能力的人才。在普通高校的审美素质培养中,音乐审美教育则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艺术一直都是人们最好的生活伴侣,利用音乐艺术对普通高校学生进行有效的素质教育是最好,也是最直接的审美教育的手段。

一、审美教育的本质与特征

(一)我们在说到高校审美教育时,就要说到什么是审美教育,在《美学与美育词典》中就对其进行了解释:“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在当今这个时代,如何在客观的世界中去发现自然美,寻找到社会生活美,欣赏艺术作品美以及感受学习美,这都是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容,这种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到美、认识到美,还要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高校的审美教育让学生提高道德标准,净化心灵,寻找美的纯真,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影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起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二)审美教育是美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运用哲学的认知方式来认识世界,审美教育它是按照美的自身发展规律来改造自身的一种手段,它是一种基础教育,说它特殊在于它的教学内容包含的信息庞大,而且是以非具象的美感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但它又与其它的教育相同,就在于它与其它教育一样都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实践基础之上形成的,这种教育对社会有着促进的作用。美育主要以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作为它进行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而在这些艺术形式中,尤其以音乐审美教育最符合审美教育普及性要求,并且音乐艺术伴随着人一生,高校学生也最容易接受这种艺术形式。

(三)关于审美教育的特征,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就总结了两大特征:其一,美感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大特征。美育是对人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一种培养,它是按照美的一般规律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其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美育的又一特征。因为艺术教育是美育进行实施的主要途径。审美教育以艺术作品为媒介,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进行审美的教育活动,它的功用不是培养少数的艺术家,是要运用这种方式针对整个社会进行大众化的艺术教育,它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特征。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正是基于审美教育的各种特征,结合自身的优势,成为了审美教育战线上非常重要的一员,也是最能让人接受的艺术形式。音乐艺术是通过有规律的音响组织进行的一种情感传达艺术,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劳动之中,它也是最直接、最客观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门艺术,是人类文明结晶。音乐艺术在社会中的影响是普遍的,它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形成的一种反映。同时,由于音乐具有抽象性,它能通过音响材料作用于人的思想,让人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通过联想和想象对音乐形象进行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音乐艺术可以通过自己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来表达其思想感情,通过聆听这些奇妙的音响结构影响人的情绪,或温柔或悲痛,让人们在欣赏中身不由己地接受音乐最直接的影响,在音乐的审美教育进程中,高水平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也同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建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步入大学之时,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渐渐发展、成熟。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的生活经验,对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还不足,心身发展还不够健全,如一旦遇到困难,可能就会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原因,也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建立起乐观的情绪,培养学生们广泛的爱好,培养学生们坚强的毅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种种这些都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前提。音乐审美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它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普通高校中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来实现音乐审美教育活动,让他们在每次的排练和演出中认识美;也可以建立具有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中欣赏美,享受美,给学生们带来的美感,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审美教育,其目的都是共同的,都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寻找到美带给自己的启迪,让学生们在音乐艺术活动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我们还要值得关注的一点,音乐还可以起到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为消除学生在压力面前产生的急躁情绪有一定的平复功能。

(三)音乐审美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在鼓励学生们进行音乐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们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艺术实践中更为主动的学习,在参与校内外的艺术展演活动中,培养他们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们充分展现自我,同时提升音乐素养的自我展现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和愉悦。

(四)音乐审美教育还可以开发学生们的智力。通过欣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让他们产生想象,增强他们的记忆能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正如法国作家雨果说过的:“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通过音乐审美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创新成为了学生们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得到的成果,为学生们走向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艺术活动中想象力是不可缺少的,它是艺术创造的灵魂,也是智力开发的能动力。音乐来自于生活本身,来自于生产劳动中,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我们听到不同的音乐时,会将真实的世界与想象的世界融入到音乐旋律之中,让它带着去翱翔深邃的太空,潜入湖水中与鱼儿游玩,或是静静地坐在长椅中回忆着自己的初恋……,音乐带给人无限的遐想,这种丰富的想象力,是启发学生智力最重要的基础,通过这种想象和联想,提升学生们的创造能力,让他们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与审美活动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总之,音乐审美教育不仅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施高校素质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思想品质,增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与团结合作精神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促进了美育教育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发展,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完美了学生的人格发展,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篇8

摘要: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中职学校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迫切任务。中职生心理素质有其现实特殊性,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提升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行动需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进行。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全局性意义,对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应树立全员美育的科学理念,建立健全美育落实机制,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美育在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中职教育;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美育

作者简介:罗丽静,女,忻城县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广西师范大学在读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72-03

心理素质是社会个体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是社会个体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心理素质养成的过程中,后天的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已经成为社会共识。但心理素质的养成并非一项单纯的技术性程序,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单靠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难达成。[2]已有的相关研究及实践证明,青少年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必须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相关教育因素的协同推进。在这些因素中,美育对提升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作用是独特而有成效的,然而,美育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的意义和作用,却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职教育领域,这方面的讨论更少。因此,有必要将之作为研究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切入点,进行必要的思考和探索。

一、美育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一)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迫切任务

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同时,也面临着更为复杂多样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产生更为复杂多样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问题。随着人们心理和精神问题的日益突显,人的心理素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实施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成为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围绕心理素质培养而开展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正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3]因此,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全局性意义和作用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在传统上往往被认为专指“艺术教育”,侧重以培养对象具有审美素养为己任。[4]随着时代的发展,美育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已发展成为以狭义美育为手段,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从学校美育来说,美育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作用:(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不难看出,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与同为非智力因素的心理素质培养一样,成为现代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在实践中,学校教育一直以来并没有对美育有足够的重视,对美育在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也没有充分的认识。

(三)美育对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的积极意义

美育对心理素质培养的积极意义是多方面的。美育可以培养人的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其本身与“应试教育”偏重智育的格局性质有着极大的不同。同时,美育以提升人对美的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本身即要以学生智力、道德为基础和前提,因此,美育反过来对学生的智力和道德提出了要求,对学生文化心理结构产生积极的制约和促进作用。美育的宗旨在塑造完美的人格,通过美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能帮助中职生正确处理其自身与外界、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为缓解和减少中职生的内在心理冲突打下良好基础。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并列起来的,重视美育,将美育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要利用审美规律开展教学,这就必然要在教学形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变,对中职生的素质教育亦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5]

二、中职生心理素质养成对美育的现实需求

(一)中职生心理素质的现实特殊性

中职生是青少年阶段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需要克服更多自身思想观念和生活中面临的一些成长性问题。而且,当下的中职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独生子女所占比例也较大,即使非独生子女,也较少兄弟姐妹,相当一部分还是“留守儿童”。当代农村生活的特点使他们从小缺乏与人交流和沟通,参与社会生活程度低。他们大多来自底层家庭,教育环境相对恶劣,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人生阅历不够丰富,这些成长条件和过程使得中职生与其他同龄人面临更多的心理和社会压力,这导致中职生群体呈现出更为广泛而明显的心理问题:(1)在学习上缺乏兴趣和信心,畏惧学习;(2)意志力不足,做事缺乏耐心,自卑感相对较强,一有困难挫折就灰心丧气,无法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自己,严重的甚至自暴自弃;(3)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较强,在心理和行为上对学校的教育体现出较强的阻抗性;(4)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力差;(5)人生观价值观不够完善,心灵空虚,责任感较差;(6)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合作精神不够,对集体生活适应能力较差。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职生的成长极为不利,也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中职生心理素质提升面临的主要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中职教育领域都在努力探究具体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实践上看,中职学校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致使中职生心理素质的提升陷入了困境。主要问题在于,中职生心理问题的激发因素是多方面的,中职学校虽然疲于奔命,但也难以一一应对。从社会影响上看,当前的学校生活难以隔离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如社会上一些人对中职生的偏见和歧视,强化了中职生的自卑心理和叛逆行为。从家庭影响上看,家长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当下的家庭生活模式也很难在短期内有质的变化,家庭正面影响有限,学生缺少关爱与温暖,这会都对中职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从中职生自身情况看,由于学习基础不扎实、价值观念体系不科学、学习方法不当、学习要求不高、生活习惯松散、动力不足等,这些问题早已存在,也不断地诱发其心理问题的产生。从学校教育方面看,在现实的教育评价机制中,功利主义思想突出,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模式使中职生在学校和班集体中仍难得到教师的认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效果也并不理想,在这样的学校教育环境下,不少学生仍然难以克服孤独、自卑的心理,很难找到自尊、自信,从而缺乏积极的情绪体验。

(三)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需要加强美育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解决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问题,单纯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需要综合考虑社会、家庭、学生自身、学校教育等各方面的协同作用。归根到底,各方面力量的作用最后要通过中职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实现。实际上,心理问题和障碍仅是问题的表征,内在原因还是在于学生自身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对现实环境的不适应,着眼学生的内在因素,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根本途径。而美育,为由内而外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升心理素质提供了良好的着力点。

中职学校美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健全和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包括内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文明行为习惯,这正是中职生良好心理素质由内而外的和谐统一。美育通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感受、理解、欣赏、创造美的能力来推动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形成,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的形成反过来又可以推进美育。美育指向的是美的对象,它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令人生爱,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促使人们出自内心的意愿和需求,怀着浓厚的兴趣,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实现美育的陶冶情操功能,这不仅有利于中职生修正现实生活中对人和事的态度,也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并最终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提升。通过审美活动提升审美能力,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如通过中职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各种审美活动,不仅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还能促进心智开发,端正学生态度,提高学习效率,最终促进心理素质的提升。

三、充分发挥美育在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

当前,中职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一时难以改变,加强美育,发挥美育在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关键在中职学校。各中职学校应主动承担起相关职责,积极推动中职生美育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一)树立全员美育的科学理念

各中职学校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美育对提升中职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切实将美育作为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发动全体教师积极树立科学的美育理念,在做好行为示范的同时,大胆拓展学科课程的功能与目标,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美育因素,准确把握切入点和结合点,在日常教学中,注重结合学科教学渗透美育,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课程教学中美育的内容和形式。

(二)建立健全美育落实机制

着眼全局,创造必要条件,构建学校美育平台。开设美育课程,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美育课程规范,把美育纳入学校常规课程体系。根据美育规律建立科学合理的美育目标,编制校本教材,保障美育的基础设施及人员配备。制定灵活有效的美育评价标准,将美育活动纳入校园素质教育活动体系,开展丰富有趣的校园美育活动。完善日常行为管理制度,将行为美育内容融入中职生日常行为规范,将审美要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校的各项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中。

(三)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重视审美环境的陶冶作用,加强校园软硬环境的美化建设。通过文化景观、警示语等方式让美育渗透到校园的物化环境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征文、演讲、辩论会、小品、班会、礼仪风采大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为校园增添美和寻找校园的不文明现象等文明创建和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师生自觉奉献美,抵制不文明现象,营造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氛围,让中职生在生活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滋养。

参考文献:

[1]于文杰.中学美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李高杰.美育教程[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

[3]赵江玲.美育与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J].新课程,2010(12):93.

[4]杨嵋.美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65-66.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篇9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成果也越来越突出。面临新的教育形式,我们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教育制度,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使教学内容更加完善。体育教学属于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健美操对于体育课堂教学而言,在实现素质教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美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该文阐述了新形势下健美操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研究问题,主要从大学健美操的教学特点、健美操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健美操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的健美操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

新形势;健美操教学;素质教育;教学特点

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应试教育”,古时有科举,现在有高考,两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历届考生都为了科举与高考耗费心力。在古时,若能考取功名,则能光耀门楣,家家户户都来庆贺,场面十分热闹;现如今,若是高考能够考取一所好的学校,考生本人及其家里人都会觉得很有面子,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正是传统的应试教育阻碍了更加人性化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对素质的要求,即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是说应试教育不好,只是应试教育的内容过于片面,素质教育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育的真谛,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没有学到应该学习的素质教育,这可以算是“应试教育”的一大缺陷,但是健美操可以满足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需求。健美操的优势是将力量美与形体美相结合,健美操是一种有氧运动,它的动作较简单,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健美操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青春活力,并且如今的健美操动作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健美操的魅力。健美操是推动素质教育的载体,使素质教育快速被推广。

1大学健美操的教学特点

高校开展的健美操课程的优势在于:第一,高校健美操课程更加系统化,内容十分丰富,不繁琐,在各个方面锻炼学生的能力。例如:灵活度、柔韧性、力量等;第二,高校教师在对于健美操的设计,保留了原本的传统理念,又加入了新时代的元素,给健美操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健美操不再是老年人的代名词;第三,健美操的动作较为简单,同样适应没有学过舞蹈的学生进行学习,又具有实用性,即使教师不在一旁指导,学生也可以进行自主练习,随时随地的锻炼身体。健美操教师应该完善教学内容,要对教学重点进行着重讲述,但是要保证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是比较好的,健美操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审美等方面完善教学内容,要培养身体素质与体育能力集于一身的当代大学生。高校健美操教师的任务更加艰巨,艰巨的任务就决定了他们的个人能力与教学能力必须要更强,对于健美操方面的知识掌握的是否牢固与健美操的技术技能是否能够很好表现都是检验一位高校健美操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有些人对于健美操的认知是错误的,他们认为健美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只需要完成基本动作就可以,但是健美操的实质并不是这样,教师在讲授健美操课程之前,要对该节课所要讲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教材进行了解,只有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对健美操知识更加熟练地进行运用,教师要将课堂变得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使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及时的与每一位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健美操的看法,可适当地改变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的投入到健美操的学习中,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通常来说,教学顺序是由易到难,由单个动作到成套动作,由简单到复杂,学生通过学习健美操锻炼了他们的自身的柔韧性、乐感、协调性、耐力、灵活度、速度等能力,推动高校健美操发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2健美操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1健美操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其中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学生在大学时代的心智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了,并且身体素质也较好,德行品性也良好,素质教育已成为如今教育发展的大形势。健美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审美素质。健美操的特点就是积极、开放、活泼、阳光,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华,正是活力充沛的时候,健美操运动适宜当代大学生进行练习。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中,手机这种电子产品更是人手一部,大学生宁愿拿着手机,也不愿意走出寝室出去运动,常年封闭自己,学生在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随着欢快的节奏,展现优美的姿态,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将最好的自己呈现在人们面前,既锻炼了身体,又感受到了美的内涵。学生学习健美操,有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美操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得以放松,消除疲劳,健美操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健美操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健美操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健美操将青春活力与高雅情操相结合,健美操的运动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很多学生因为健美操喜欢上体育课,这是必然的,因为健美操有着独特的青春活力。推动健美操的发展有利于发展学校素质教育,只有将健美操教学真正的落实到教学内容中,才能推动学校素质教育。

3健美操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健美操将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每一个环节都与学生息息相关,这些环节包括:动作内容的演练、每个动作的练习、整套健美操组合,如果学生不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不能正常的进行。健美操往往是配合音乐练习的,其音乐节奏感较强,动感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才形成最终的健美操。在健美操的编排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编排,可以锻炼学生的编排能力。学生在进行编排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指导,在整套健美操编创后,进行演出,教师进行评价补充,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

4结语

总而言之,健美操运动在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联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全民健身计划以着重发展青少年和儿童的身体素质为目标进行全民健身。”想要成功,身体素质是硬件条件,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失去了与社会竞争的资本,素质教育应当从小学就开始开展,保证全民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健美操教学是发展素质教育的载体,在素质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健美操教学才能更好地开展,只有不断的发掘健美操的新特色,才能使健美操得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波,陈家明,马驰.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与创新[J].辽宁体育科技,2015(3):87.

[2]赵永魁,耿海燕,闫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美操教学能力系统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68-70.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篇10

thegoaloftheQualityeducationistoimprovethequalitiesofteachingcompletely,fullyconsiderhowtosatisfythefuturesociety’sdevelopmentbetterandhowtomeettheneedofemphasizinganddevelopingthestudents’overallandlongdistortsdevelopment.whenweturnintoQualityeducation,howtoemphasizeanddevelopethestudents’all-roundqualityisputonanimportantplace.thearteducationacttheactiveroleofdevelopingorperfectthepersonalityandimprovingpeople’sintensionbyeducationnotonlycangetthestudents’creativityfullyexhibited,butalsocausethestudents’bodyandmindbeinghealthydeveloped,whichistherightpointforustocarryouttheQualityeducation.Despiteoftheimportanceofitself,atthesametime,Qualityeducationthesupplementofmanyothersubjects,andtheyactanactivefunction.amongthesubjectsofschools,strengtheningthearteducationwillbenefittoimprovepeople’sabilitytoappreciateartandculture,people’sabundantimagination,people’sexpressnessandcreativity,people’sabilityofvisualsenseandcomprehensionandespeciallytofulfilltheall-roundQualityeducation.

【Keywords】

arteducation,educationforexamination,Qualityeducation,Creativity,teachingmode,educationalSystem.

【摘  要】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考虑如何更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如何重视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摆在了重要位置,美术教育正以它特有的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美术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除了自身的重要性以外,同时还与许多学科相辅相成,并对其他各科教育起促进作用。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术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关键词】美术教育  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创造力  教学模式   教育体制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首要问题就是要消除贫困,改变落后,而要提高全民素质,教育具有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事业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然而,正如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也面临这样一些问题:教育基础相对薄弱,文化相对落后,经济不够发达等形成了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的现实,人口素质亟待提高,社会发展对人才急需的状况与高素质人才匮乏的现实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素质教育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这是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在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美术教育以它独特的教学模式,起着发展和完善人格以及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作用。

一、美术教育及其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和特点

众所周知,今天的美术教育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技能训练。我国新《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美术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地运用美术手段,感染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社会工作和社会文化现象。它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艺术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学校美术教育是教育者遵照上述教育总体要求,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其他辅助性美术教育活动,感染和培养受教育者,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陶冶其情操,完善其人格,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一项工作。”①

我国的教育体制经历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究其根源在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应试教育本应是一种旨在为社会培养、选拔优秀人才的学校教育活动。问题出在,当升学竞争日益激烈时,应试教育会偏离初衷,走向其反面,将考试绝对化,惟分数是从。自然,其负面效应会随之而来,从而背离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这个时候,一种旨在培养个体社会生存能力,塑造个体健康人格,为社会输送真正有用人才的素质教育就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

素质教育,是指国家强制的、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②“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素质教育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片面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了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③

素质教育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其目的集中在人格的培养上,注重智力为知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能力为技的素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美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各方面有着学科独特的优势。

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1、美术教育能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

创造,是人类自由的产物和表现,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使客观规律性与自己的目的性相统一,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改造世界的活动。因此,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④美国学者阿诺德?托因比曾有过这样的表述:“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它的成员的失职,并将会给它本身带来只能责怪自己的那种惩罚。”⑤而一个社会是否有利于其成员创造力的发挥,最重要的是通过其教育表现出来的。所以到了近代,许多教育科目都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纳入自己的目标体系中。这在美术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些美术家,如罗恩菲德等人,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推至独一无二的高度。我国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大纲中,也都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美术教学的目标之一。

2、美术教育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新《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我们知道,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而美术能影响人的文化、修养、品位、情绪,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一直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严肃紧张有余,宽松和谐不足;这样沉闷的环境,对教师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无疑是一种伤害。

2001年7月份,我参加了广东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活动。在支教单位——韶关市曲江县犁市镇中学,我担任了初一级和初二级的美术教学工作。平时古板的教学活动已经让这些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倦,如果我还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话,效果势必不理想。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创建较好的学习气氛,我利用学生们常见的物品,如黄豆、绿豆、红豆等作为作画的材料,先在纸板上用笔画了简单的图案,然后借助胶水,运用美术造型知识,拼贴起自己喜爱的图案来。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地提高,而且想象力也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3、美术教育与各学科的教育相辅相成。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绝不是孤立的。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各科教材中,有许多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内容,剖析理论问题,甚至有些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难以表达,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美丽的图像又能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譬如,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教学中,为课文绘制插图,教师通过图文的密切配合,增强了讲课的艺术效果,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如,配合化学实验课,用试剂绘制山水画,通过喷染不同试剂进行化学反应,显现出使人变幻莫测的绚丽景色,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外,还可以密切结合学校的开展的各项活动,绘制大量的图画、海报等,发挥美术学科的教育作用。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一个人的智力因素,即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以及非智力因素(即思想、感情、道德、兴趣、意志、性格、毅力、信心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基本内容。美育有助于智力的发展。艺术美感作为自由感受具有自由直观的因素,有助于创造心理的形成。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由认识走向创造的过程,仅仅靠科学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艺术教育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共同完成。

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三、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本质相同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使他们学会生存,具有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学会学习,具有自学的能力;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学会创造,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能力。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强化美术教育,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能力;更有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落实。

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它自身的实现,也有赖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要进步,就得依靠先进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美术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正好给其他学科带了个好头。

随着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严格按照社会短期需求进行“订制”式的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愈发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由专才培养向通才培养的转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而在实现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比系科设置改革等措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培养的转变,而日趋僵化的应试教育模式难以适应这种转变,受到普遍的质疑,也就在情理之中。虽然在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方面,还要做出艰苦的努力和长期的探索,但是,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至少使人们看到实现上述转变的可能。同时,人们的自主意识、自我实现、自我认同的意识和愿望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普遍增强。过去那种对人才进行工具化理解的观念受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质疑。以进行单纯的知识学习,甚至以应试训练为手段,以实现逐级“攀登”的功利性“成材”教育,已经很难继续满足受教育者自我实现的要求和人格养成的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办学的方式还是教学的体制,就亟需转变了。

广州市执信中学在美术教育方面就有一个很值得推崇的举措,即通过对陶艺课的重视和推广,进行特色教学,带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致,并以此带动其他学科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结束语: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素质教育离不开学校的艺术教育。美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影响,特别是对人的思想品德、人格境界、智力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因此,重视艺术教育同重视素质教育、重视全面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美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我们相信,随着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地被社会认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将不再是一个难题。21世纪的科学教育一定是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教育。

【参考文献】

①周  岩,《未来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及其观念更新》,《中国美术教育》,原国家教委委托南京师范大学主办,1995年第五期,1995.10.5出版。

②《素质教育研究》,戚建庄、金  法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