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知识管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3:52

项目知识管理体系篇1

关键词:企业;项目管理;知识管理;途径

     知识经济是当前时展潮流,项目在知识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企业在项目管理中不断加大知识管理力度,是企业项目能够成功的保障,也是有效培养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知识管理与项目管理相对来讲是互相独立的,然而,知识管理始终贯穿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其能够在项目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项目管理作为管理模式,其取得成功的关键是项目团队运用企业所具备相关知识的反应,这些经验也是企业重要的知识。[1]

一、企业项目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1.知识管理能适应企业发展变化

知识作为资源逐渐受到众人的重视,其在竞争中的地位使企业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企业内部的职工、企业内部组织以及企业知识资源管理是企业需要面对的挑战。企业发展的前提是知识的不断积累、创造与利用。所以,从知识管理层面来寻求其未来发展之路已经显得非常重要。所以,不断加强知识管理以便能适应当前企业发展变化。

此外,知识管理能有效打破企业原本存在的等级制度,使得企业领导与员工之间能够创造平等沟通的平台,实现知识共享和交流。知识管理能够让企业中的项目管理人员充分意识到知识才是项目推进中的重要核心资源,认清自身属于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注意将知识自觉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2]

2.企业项目管理需要强化知识管理

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这使得项目具备其本身的特点。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不断进行知识创造的过程,因此,每一个项目都会给企业带来经验的积累。另外,企业项目在具体开展的过程中,也需要企业经验的支持,使得企业项目能够顺利开展。项目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对企业来讲也是重要的知识,对其加以有效的归纳与整理,是不断发挥企业优势与解决项目问题的关键,项目高效、快速的完成,为企业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产生好的社会效益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项目管理中建立知识管理体系的途径

在企业项目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能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与收集,并能将其进行有效的传播,并在提升企业项目管理水平的同时,大大提升企业的项目成果的质量以及工作效率。企业项目属于知识密集型的任务,其需要企业整个项目团队在多变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知识积累,并将知识加以转化与创造。对企业具体项目来讲,构建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发掘项目中的知识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应该通过项目挂历来不断充实与发展自己,构建完善的企业项目知识管理体系,提升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水平。[3]

1.构建与知识管理相匹配的项目组织基本结构、知识管理流程

企业运行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其组织结构,在企业组织结构中采用知识创新与知识共享,能够大大提升项目的整体运作效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设计相关的项目管理结构,构建相关的各个职能部门和项目间知识沟通、项目共享,从原先的注重指挥和控制开始转向强调沟通与服务,采用扁平组织、柔性化的管理以及高素质的员工参与为基本特征,开展切实有效的交流与形式多样的激励创新体制,将潜在的知识进一步的显性化,让知识更好的加以应用。

另外,还应该充分结合企业相关项目目标,将企业内部、外部所关联到的知识结构,打造成完整的知识链,并且对其加以有效管理,便于促进企业知识能够实现不断的增值。知识管理的具体流程能够运用到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当中,是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显现出的成果。在知识管理的成果形成之后,不仅可以提交企业知识库,还可以建立知识档案,采用文件的形式来对企业已经获得的知识管理经验加以归类存档,使知识能够成为企业进行知识积累与创新的源泉。

2.创建知识管理平台

企业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需要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信息技术能够让企业内部知识不断进行积累之时,还可以从外界获得更多相关的知识与信息,来有效掌握市场方面的变化,正确的把握好时机。创建企业的知识管理平台,能够为企业项目管理提供各个方面协作的场所,能够让企业的实现全方位的信息管理,便于开展信息的交流、与信息共享,使企业各个部门能够更方便展开交流与协作,使项目基本成员、管理人员与协作的各个部门之间彼此相互了解对方的情况,对新的理念能及时保存。此外,创建知识管理平台,还需要建立知识库,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评估、分类与开发,确保知识库的不断更新。

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企业当中的许多项目是同时开展的,其项目所使用的新工艺与方法在项目团队内部能进行有效传播,对其余项目产生的影响较小。作为企业中的其余成员来讲,并不能掌握全部项目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在知识管理平台之下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检索系统。当企业中的人们在遇到项目管理方面的难题时,完全可以通过该系统进入到企业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知识库,来对解决这一问题。假如在知识管理库中不存在这一方面的问题解决办法,则可以将其提交企业的知识库,经专业人员对难题进行解决。[4]

3.建立适合知识管理的环境氛围

企业项目管理中的各个组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是特别重要的,这对项目成员的知识与经验来说也需要认真对待。在组建企业项目管理团队时,需要构建和谐互动的交流氛围,使成员的知识不断得到共享与创新。尤其是应该在项目内部构建适合交流的和谐环境,使得项目管理成员之间能进行交流,能够提升项目管理团队知识管理水平。

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项目管理也应该敢于创新,采取构建与知识管理相匹配的项目组织基本结构、知识管理流程、创建知识管理平台、建立适合知识管理的环境氛围等途径,加强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提升企业项目管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众托.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问题[J].土木工程学报,2003(3).

[2]李家庆,杨遂发.项目管理中的知识管理[J].石油科技论坛,2008(1).

项目知识管理体系篇2

在项目建设期,开源表现为扩大项目融资渠道,保证项目能够筹集足够的建设资金;节流是使融资成本或代价最低,最节省地实现项目的必要功能。在项目经营期,开源表现为增加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以及投资收益等;节流就是控制项目经营成本。

在我国,项目的成本管理一直是项目管理的弱项,“开源”和“节流”总是说得多、做得少。例如,在项目前期,由于没有深入地调研,不能准确估算完成项目活动所需的资源成本,造成开源不足的局面;或者由于项目的资金“源”自政府或股东,花起来不心疼,更谈不上节流了。甚至部分项目根本就没有预测和分析项目现金流和财务执行情况,决策失误就在所难免了。

成本管理的现金流分析采用的数据大都来自估算和预测,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能造成项目的现金流入减少或现金流出增加。不确定性成本管理或风险成本管理已成为我国项目管理中的弱项,也是很多商业银行贷款最关心的问题。即使是专业的咨询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大多只停留在简单的量本利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本文着重介绍概率分析、挣值分析等项目成本管理新方法。

项目成本或投资估算

成本估算(Costestimating)是为完成项目各项任务所需要的资源成本的近似估算。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认为,有三种成本估算方法:

类比估算: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估算形式,通常在项目的初期或信息不足时进行。

参数估算:是一种建模统计技术,如回归分析和学习曲线。

自下而上估算:通过对项目工作包进行详细的成本估算,然后通过成本账户和工作分解结构(wBS)将结果累加起来得出项目总成本。这种方法最为准确。

pmi成本估算的概念在我国常称作投资估算,即在对项目的建设规模、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和项目实施进度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估算项目的总投资。

项目的现金流分析

项目成本管理的基础是编制财务报表,主要有财务现金流量表、损益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借款偿还计划表等。其中,项目的现金流量分析是最重要的项目管理报表。

通过项目的财务现金流分析,可以计算项目的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指标,从而对项目的决策做出判断。

(1)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它是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为零时的折现率,是评价项目盈利能力的相对指标。该指标可根据财务现金流量表中净现金流量,用插差法计算,也可以直接利用微软excel软件提供的财务内部收益率函数计算,计算得到的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与行业基准收益率(ic)比较,如果FiRR>ic,即认为项目盈利能力能够满足要求。

(2)财务净现值(FnpV)

它是指项目按基准收益率ic将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现到建设起点的现值之和。它是评价项目盈利能力的绝对指标,反映项目在满足基准收益率要求的盈利之外所获得的超额盈利的现值。也可直接利用微软excel软件提供的财务净现值函数计算。若得到的FnpV≥0,表明项目的盈利能力达到或超过基准计算的盈利水平,项目可接受。

(3)投资回收期(pt)

它是反映项目真实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指以项目的净收益抵偿项目全部投资所需要的时间。在现金流量表中,是累计现金流量由负值变为0的时点。

投资回收期越短,表明项目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越强。

项目的不确定性分析

根据拟建项目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等。

(1)盈亏平衡分析它是根据项目正常生产年份的产品产量(销售量)、固定成本、可变成本、税金等,研究建设项目产量、成本、利润之间变化与平衡关系的方法。当项目的收益与成本相等时,即为盈亏平衡点(Bep)。

(2)敏感性分析它是研究项目的产品售价、产量、经营成本、投资、建设期等发生变化时,项目财务评价指标(如财务内部收益率)的预期值发生变化的程度。通过敏感分析,可以找出项目的最敏感因素,使决策者能了解项目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一般以某因素的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大小来比较。

财务内部收益率对建设投资和商品房销售价格的变化都较为敏感。相比之下,财务内部收益率对建设投资的变化更为敏感。

(3)概率分析它是通过概率预测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定量影响。一般是计算项目评价指标,如项目财务净现值的期望值大于或等于零时的累计概率。累计概率值越大,项目承担的风险越小。

项目挣值管理

挣值管理(earnedValuemanagement,emV)是综合了项目范围、进度计划和资源,测量项目绩效的一种方法。它比较计划工作量、实际挣得多少与实际花费成本,以决定成本和进度绩效是否符合原定计划。

要进行挣值管理,必须熟悉与挣值管理密切相关的计划成本(pV)、挣值(eV)和实际成本(aC)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完工预算(BaC)、完工估算(eaC)和完工尚需估算(etC)之间相互关系。

挣值管理也离不开偏差管理。偏差=计划-实际当成本偏差(CV)>0,表明成本节约;反之,当CV<0,表明成本超支。

项目知识管理体系篇3

关键词:科技项目管理;知识管理系统;系统研发

随着国家的日益发展,科技项目的创新与实施带来的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问题越发严峻。人们不断的创新新科技推动了国家快速发展,而在此过程中,科学技术项目管理面临着知识管理系统问题。知识管理系统的主题对象是科技项目管理,这是一项高层次的知识管理体系,科学技术事业的研究与知识的发展需要具体的管理系统操作与统一规划,这样不仅节省人工成本,也对科研方面节省大量的财力、物力成本。

一、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目的是在项目进行中工作人员更好的管理知识系统,处理科学数据、信息,促进科技项目更好地进行管理与实施。知识管理系统是科技项目管理的有效途径,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知识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知识管理系统的创新与开发可以有效地推进科学技术管理体系,更能系统地操作与管理。

二、目前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应用存在的问题

科学项目管理是由多个人多组织、不同层次相互协助共同管理的,管理过程所遇到的数据信息、知识信息与其他信息都需要系统的处理。知识系统与人员操作管理相结合才能更有利于科技项目的管理与发展。但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在目前应用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缺乏多重资源与创新意识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离不开多重信息的整合与重组,科学技术的落后导致了知识管理系统老旧,对数据信息、知识信息与其他信息收集的不完全无法有效地进行优化整合与管理。缺乏多重资源,包括信息资源、数据资源、人才资源和其他资源。无法对接受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知识管理系统需要不断地输入与更新,才能与科技项目更加匹配。人工创新意识薄弱,传统思维意识占据主导地位,人才的选拔与储备需要更高层次管理。不断创新,对知识管理系统不断改进与完善,让知识管理系统更适合科技项目管理。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机制的不健全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管理机制不健全,我国还处于经济发展中,对科学技术发展处在不完善体制下,习惯用传统低效率的管理模式,思维落后,缺乏知识管理系统的内动力。这不仅影响管理效果,还无法对新知识进行优化与管理。

三、研究知识管理系统在科技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知识管理系统离不开对信息资源、数据资源的存储管理与整合优化。

(一)整合多重信息资源与共享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是遵循国家科技发展规律产生的,知识管理系统中整合多重信息资源,实现知识共享更有利于科技发展与管理。1.整合人工信息、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离不开人工信息、人才资源与信息资源,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存储,优化知识库资源,给有需要的科研项目提供信息基础。人才资源的选拔与储备很重要,只有不断地选拔高素质专业人才,不断地整合信息资源才能实现强大的知识库信息。2.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对文化知识信息、数据信息、员工信息、科技信息等进行收集整合与优化,形成知识库。该知识库实现共享机制,科研人员、部门、单位、专家及其他组织共同分享知识库中的信息。不断整合多样化信息资源,优化知识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共享更有利于科技项目的研发与管理。

(二)新知识系统取代旧知识系统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只有不断地研发更新,才能与时俱进。新知识系统取代旧知识系统在科技项目管理中是必然趋势。新知识管理系统不断地对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与输出,完善信息基础,科研人员不断获取先进知识,不断实现创新、创造,不断完善科技项目的研发才能取得科技项目的进步。

(三)优化人工管理机制科技项目管理中知识管理系统是由相关工作人员操作管理,优化人工管理机制,促进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的能力提升与进步;优化人工管理机制对人工,人才信息资源更快速地整合、输出。人工管理机制的优化有助于科技项目层次化管理与知识管理系统的优化。

项目知识管理体系篇4

1.1工程管理思维模式的发展

(1)道德风险。调查分析建筑工程中重大事故发生的原因,发现其中很多事故是由于施工方的偷工减料或是工程师的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并且通过人们的调查研究发现,传统的工程管理知识体系也逐渐不起作用。像发包人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促使承包人完全按照合同办事的委托理论,但当实际中承包人所需要的远高于发包人所给予的激励时,这种理论方法就失去了作用。渐渐地人们了解到工程建设的目标不仅仅是工程各方面顺利地完成,而是使工程实施过程中各方利益均能满足。(2)自然风险。以前人们的建设思想观念是征服改变自然,然而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们渐渐发现只有符合自然规律,建设工程才能顺利地进行。这就促进了现有的追求工程建设协调、可持续的工程思想。

1.2现代工程管理知识体系形成的动力模型

(1)现代工程向大型化发展。现如今大型工程,超大型工程比比皆是。建筑物越来越向更大更高发起挑战,这就对现代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落实工程可行性的研究,促进工程投资更加合理、科学。(2)现代工程普遍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获得工程产品。大型工程的性价比无疑是对工程交易知识体系发起的新一挑战。(3)现代工程普遍要求实行有特色的项目管理。在2014年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已出版了第五版的pmBoK,但也并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部分重点内容并没有在pmBoK中反映,如工程可行性研究,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等,这就要求我们进一布完善工程管理知识体系。

1.3现代工程管理知识体系范畴

依据工程建设的行规和实践要求,工程建设分为投资决策和项目实施两个部分。工程管理知识体系是在工程管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形成的,因此,管理实践是理论体系的源头。现代的工程管理知识体系对是各方进行工程交易和工程技术实施的过程中有关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它包括工程实施的每个具体过程所遵循的管理规律。工程管理是一项具有开放性的行为活动,它涉及包括政府在内的与工程建设项目相关的组织和个人,而与建设相关的各法规及各个参与方之间的关系不包括在工程管理知识体系框架内。

1.4现代工程管理知识体系框架

以建设阶段为基础,依据业主方和承包方两大主体,将现代建设工程实施的管理知识体系划分为三个框架:即工程投资决策管理知识体系框架、工程交易管理知识体系框架和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框架。

2工程投资决策管理知识体系框架

2.1工程投资决策过程与要素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可行性研究编制手册》中规定工业项目投资决策过程包括: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而投资决策过程包含的要素主要是预测、评估、风险分析和决策这四点。

2.2工程投资决策管理知识体系的内容

(1)工程预测知识体系。即是对市场情况、资源环境等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出工程建设的过程及完成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预测出它将产生的的社会经济效应等。(2)工程项目评价知识体系。对工程建议书或初步可行性阶段提出的工程方案进行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的评价,作为工程投资决策的依据。(3)工程风险分析知识体系。工程评价所依据的数据一般都是通过预算的方法得到的,因此,它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应考虑其对评价和决策的影响,对其进行工程风险分析。(4)工程项目投资估算和融资知识体系。在初步设计还未开始的情况下,依据初步可行性方案,对工程项目投资进行估算;工程项目融资是在投资估算的结果上进行资金的筹措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5)工程方案优化决策知识体系。工程建设一般需要达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效益,然而由于建立在预算基础上的评价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工程方案优化决策需考虑多方面的风险。

3现代工程交易管理知识体系框架

3.1工程交易过程与要素

一般的交易过程为:由业主方进行招标,确定承包人和价格,签订合同,然后由承包方进行施工,完成合同内容,最后由业主方进行验收。交易要素主要有业主、承包方、交易合同、验收等。

3.2工程交易管理知识体系内容

(1)工程发包方式设计知识体系。业主方将工程项目进行内部组合后发包。依据工程项目的建设条件、属性等不同的组合方式采用与之相应的发包方式。(2)工程交易治理知识体系。在实际工程中往往业主占主导地位,这里是对业主方所选择的管理方式和相关制度条例进行优化。(3)工程交易机制知识体系。一般采用工程招标交易机制来进行承包人和合同价的确定,在全面考虑业主方的管理能力、工程特点和市场情况的基础上,确定设计合同类型、招标目标和建立工程评标机制。(4)工程发包合同管理知识体系。是指业主方与承包方签订合同后,承包方履行工程合同上的内容的阶段。(5)工程验收管理知识体系。分为验收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管理知识体系和验收过程的管理知识体系。

4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框架

依据工程项目管理的任务,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分为项目目标管理、项目专项管理两大类。(1)项目目标管理。包括工程进度管理、工程成本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2)项目专项管理。包括工程整体管理、工程投标和承包合同管理、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工程项目沟通与信息管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程采购管理及工程精益建造管理七个方面。

5结论

项目知识管理体系篇5

关键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项目经理;学习方法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是本科或硕士研究生计算机类专业及信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是一门理论基础与先进实践技术相结合的工程类课程,涵盖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理论、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方法、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具等多方面的内容。课程教学是以培养更加专业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者为目的,在已有企业管理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知识的基础上,提升管理者的项目管理能力。该课程一般情况下设置于本科阶段第7个学期,或研究生阶段第3个学期,说明该课程是学生阶段向职员阶段转化的一门课程,同时也说明该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先修课程作为知识铺垫。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表明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教学面向学生就业。

一、研究综述

鉴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应用性,很多老师都在积极探讨课程的教学模式。从目前研究的成果来看,研究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方法的研究,例如谢刚等人探讨了情景模拟教学法,以it项目招投标情景模拟为例,探讨了在本科it项目管理课程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过程。苏亚丽探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强调团队协作能力,建立新的课程考核体系,同时构建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李长云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了立体化的it项目管理课程体系结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it综合运用能力。龙琼认为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更新教学观念,通过加强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大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韩万江通过“爱课堂”平台进行了SpoC课程建设,在课程中进行课堂与在线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李长云构造了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阶”模型,分析it项目管理在支撑能力形成的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it项目管理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一个情境”“一个专项”和“一个案例”的“三个一”教学方法。由此可见,课程老师已经意识到了这门课难教、难学,虽然从教学方法上进行突破,但是这种改革或基于特定的学生、或基于特定的组织方式,没有从根本上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解决途径。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种思考,从教的思考走向学的思想,从“过来人”的角度尝试帮助学习者找到更加便捷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内容描述

从本质上来讲,我国《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和体系源于美国的pmBoK,目前高校采用的教材大部分根源于pmBoK。美国pmBoK的内容则源于美国项目管理(并非特指信息系统项目)优秀实践的总结和集成,所以,课程知识的架构是以“应用”和“实践”为导向,从应用和实践中寻找问题,从理论中导出问题的答案。作者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体会到,在职学生和在校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采取的策略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和他们的知识背景是有关系的。在职学生通常会采用“联想式”的学习方法,将课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的管理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相对学习效果较好。但联想学习的方法容易产生碎片化的知识,造成知识之间缺乏黏性和联系。在校学生由于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一种学习背景,缺乏实践的沉淀,造成知识的抽象性。学习中只能生涩地记忆理论知识,无法有机地贯通知识,自然也达不到融合的目的。由此可见,对于在职学生,提高知识之间的黏性,实现碎片知识的整合是课程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从案例出发搭建知识体系,梳理知识脉络则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无论知识的整合,体系的搭建,抑或知识脉络的梳理,其根本是借助项目管理的思想把握或者构建项目管理的知识图谱。通常情况下,记忆知识图谱可以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但是对于在校生来说,这种方式只能造成“课程结束,还给老师”的结果;对于在职人员没有几个愿意花时间去记忆。因此寻求好记忆的方法,为后期知识的学习夯实基础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实际上,从pmBoK2004版开始,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在搭建这种知识图谱(如表1所示)。其本质在于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帮助学习者熟悉和掌握课程中、管理中心覆盖的知识点。对于从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项目经理来说,表1的内容正是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各个活动,同时也是项目取得成功的宝典所在。由此可见,快速而准确地把握表1的内容是取得教学成功和实践管理成功的基础,但是实际的教学和管理是存在一些困难的。首先,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程,对于其中的内容甚至是名词都感到较为陌生。其次,表1中涵盖了项目管理中的44项活动,各项活动之间存在“包含”“关联”“因果”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定位和把握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好的学习方法是达到事半功倍的根本所在。

三、课程知识的梳理

(一)整体框架的描述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可以看成是一枚硬币,九大知识和五大过程则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而透彻地了解一枚硬币需要从正反两面入手,正是基于这种逻辑,表1的行定义为五大工程,表1的列则定义为九大知识管理。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表1的行看成是直角坐标系中的横坐标,列看成是纵坐标。由于五个过程代表项目管理实践中不同的五个时间段,因此可以将横坐标看成是时间轴,代表项目管理过程中从启动到收尾经历的具有相关关系的五个实践过程。需要说明的是这五个时间过程并非严格的逻辑时间过程,它们之间具有时间重复性和交叉性,如图1所示。图1五大过程时间描述纵坐标代表的九大管理是项目管理涉及的九类管理,实际中代表项目经理从事的具有相关关系的九类管理范畴。为了便于理解,可以依据九大管理的不同属性,将其定义为从事九类不同工作的九个项目经理。进而,图1所表达的含义就非常明了:图中每一个点(x,y)表示某人在某个时间点该做什么事。如果项目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每个时间点做什么事情,那么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无论是系统开发项目还是系统集成项目,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项目管理过程想乱也乱不起来。

(二)表格特征的抽取

死记硬背表格,不得要领是无法获得好的学习效果的。表1内容繁杂无序的客观事实迫使学习过程必须另辟蹊径,寻找优化路径。实质上,表1描述的知识图谱是有很多内在属性和特征的,因此,特征提取则成为后继学习的第一要点。1.表格的行特征。直观观察表1可以发现,九大管理中唯有整体管理这一行写满了,其他八行均有空格存在。这说明九大管理中只有整体管理跟随了项目从启动到收尾的所有过程,其他管理都有空闲时间,这一点和整体管理本身的特殊性是不谋而合的。整体管理是九大管理中唯一一个宏观的管理,它从全局的层面把握整个项目的运行,整体管理从全局的角度协调平衡其他八个管理。2.表格的列特征。首先,表1的五列代表五个时间过程,在这五列中,有两列非常松散,分别是启动和收尾。两个实践过程各做两件事情,说明项目一头一尾两个时间段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复杂度不高。一头一尾四件事情也很容易记忆,分别是启动环节的“项目章程”“初步范围说明书”和收尾环节的“项目收尾”“合同收尾”。其次,表1的五列中,有两列较为丰满,分别是“计划”和“监控”。这说明,每个项目经理进入项目组织都需要做计划,项目经理的工作就是“计划,计划再计划”;每个项目经理都要做监控,通过计划和执行的对照,使项目纳入“监控”之中,这也是项目得以成功完成的保证。在“计划”和“监控”两个时间段,项目经理全部聚齐,这是项目开展绩效审核的最佳时机,也是项目各方进行沟通协调的最佳时机。九个项目经理在这两个时刻全部聚齐,也说明这是项目中复杂度最高的时间段,资源冲突最为明显。

(三)九大管理的逻辑分析

表1特征的捕捉实质上是为了对九大知识域采取逻辑分析的方法,而逻辑分析的目的则是从根本上把握项目管理的内在本质。逻辑分析一:在特征捕捉的过程中已经发现了两点:第一,表格一头一尾两列各有两件事;第二,整体管理在五个时间段均需要工作。由此可以断定,“项目章程”和“初步范围说明书”两个活动中至少有一个活动属于整体管理;“项目收尾”和“合同收尾”两个活动中至少有一个活动属于整体管理。“合同收尾”很明显与采购相关,它是属于采购管理的范畴,所以“项目收尾”必然属于整体管理,“项目章程”和“初步范围说明书”均属于整体管理,这一点是需要单独记忆的内容。逻辑分析二:抛开已获知的“项目章程”“初步范围说明书”“项目收尾”“合同收尾”四个活动;九大项目经理进入项目以后做的第一个活动必然属于“计划”,而做的最后一个活动必然属于“监控”,这一特征在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七个管理中比较明显。逻辑分析三:鉴于以上的两点分析可以梳理每个管理中各个活动在管理过程中的隶属关系和位置关系。

四、实例验证

以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的整体管理和时间管理为例,采用以上逻辑分析判断各个活动存在的时间点。

(一)整体管理

整体管理共有七个活动,以1~7的数据按顺序标识。由前述分析已经知道了“项目章程”“初步范围说明书”“项目收尾”三个活动处于启动和收尾环节,得到表2。此时只剩下活动4和活动5,根据表格特征抽取可知,整体管理项目经理在五个时间段都有活动。所以活动4和活动5至少有一个活动属于执行列,简单看一下4和5的名称,5是“监控项目工作”,自然属于监控列,因而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二)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项目管理中三大核心管理之一,很多项目经理均以按时完成项目作为最大的挑战。时间管理共涉及6个活动,以1~6的数据按顺序标识,由逻辑分析二的内容和启动和收尾环节均无活动两点可知,活动1和活动6分别位于计划和控制两列,如表5所示(以X代表活动为空)。大体浏览时间管理包含的6个活动,其中活动5为“时间管理计划”,自然属于计划的范畴,那么5活动之前的活动2、活动3、活动4三项也必然属于计划范畴,得到逻辑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五、结论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具有内容广、关系复杂、融合多的课程特点,因而梳理和把握课程特点、课程内容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之一。论文从课程中有关项目管理的管理—过程知识图谱出发,分析了表格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并基于此找出了管理与过程内涵的几种逻辑关系。最后从逻辑关系出发,探讨了项目管理中44个活动在表格中所处的位置。论文的研究,可以说是这门科学“教与学”方法探讨的一块敲门石,从知识图谱尝试课程内容的记忆方法。论文一方面总结了项目管理中各个知识点的基本结构和整体框架,另一方面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项目管理的知识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思路。当然项目管理的教学和学习中还有诸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内容,例如,如何将九大管理的内容串成一条线,构架一体化、标准化、模块化的知识结构;如何深刻地挖掘表1背后隐含的九大管理、五大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使理论知识同步于项目管理实践,如何用理论规范和指导实践,这些都是作者后期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崔春生.“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定量化方法的作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9):93-96.

[2]谢刚,李文鹣.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探讨———以本科it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4):31-32.

[3]苏亚丽.it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及其活力的增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31(5):64-68.

[4]李长云,田世海,姚锋敏,马树东.“it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7):100-101.

[5]龙琼.《it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时代经贸,2014(11).

[6]韩万江,张笑燕,陆天波,孙艺.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初探———以“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11):38-42.

[7]韩万江,张笑燕,陆天波,孙艺.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建设[J].大学教育,2015(10):161-162.

[8]李长云,田世海.基于能力阶的it项目管理“三个一”教学方法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35(5):39-41.

项目知识管理体系篇6

上海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是上海国资委直属企业上海建工全资子公司,从事建筑工程机电安装,目前拥有职工2400人,年施工产值近60亿。近年来,围绕企业快速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对项目人才要求,公司加强了对项目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逐步完成了项目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完善项目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一)公司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提高

在人员数量方面:一是近年来公司承接项目数量增多、项目体量加大,管理能级提高,对项目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公司管理部门人员新老交替和人员提升后,表现为项目部各岗位人员数量出现缺口;二是承接项目数量增多,也使项目施工人员数量存在巨大的缺口。

在人员素质方面,一是新承接项目对技术管理要求提高,需要项目管理人员提升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二是新引进的大批员工,短期内无法完全适应项目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要求;三是项目工期都比较紧,要求项目人员业务技能最好短期内快速提升。

(二)建筑业传统的人才培养周期过长已无法适应形势要求

建筑安装行业从业特点是专业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主要依赖于各类技术、管理人员的素质。项目人才培养传统的做法就是师徒带教和岗位实践,在传统方式下,专业技术人才需要通过4、5年时间的培养才能独挡一面,而越来越多的项目管理工作,则要求新上岗人员业务技能水平最好能在短期内快速提升。

(三)属地化员工的培养要求提供更好的人才培养方式或途径

随着公司“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外地市场不断拓展,如何快速应对和解决异地施工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加快属地化员工的培养,也对公司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速度和效率的要求。

上述情况充分说明:项目人才队伍是公司各类人才的来源;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项目人才队伍,才能不断为公司输送各类人才,保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快速发展。并且,只有加速项目人才培养速度,才能尽快满足不断新开工项目对人才的需求,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体系、培养渠道和方式,也包括人才培养机制、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同时,建筑行业具有项目分散、工期紧张的特点,人才培养工作面临集中培训难、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如何加快项目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系统的思考和实施。

二、项目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实施

公司认为,项目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包括项目各类岗位管理技能要求,以及据此形成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也包括项目人员的学习培训方式、培养渠道等实施办法,同时,项目人员的薪酬、职级晋升等相关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引导员工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并最终体现在个人业绩、项目经济效益与品牌效益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围绕项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公司不断加强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实施力度,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项目人才培养体系与工作机制。

(一)工作基础

“十一五”之前,公司就开始加强项目施工技术人员的培养探索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项目人员的基础教育培训。通过明确项目各类岗位的任职资格和工作要求,形成项目部人员岗位职务说明书,同时针对岗位职务说明书,展开项目部人员的岗位培训,并通过继续教育等形式不断更新员工知识提升业务技能,主要以结合工程实际为主,集中上课培训指导,还没有系统的培训知识体系。

2.项目人才培养方式。由于安装行业涉及技术面广大,新招聘应届生没有完全对口专业,新员工培养主要是师徒带教和参加岗位取证培训。对老员工则采取技能考评来鉴定他们的业务水平,公司每年举办专业人员培训和考试,并对成绩合格的人员通过专家组综合评定,通过考评结合实现员工的职级晋升。

3.项目人才培养机制。公司通过制订《岗位等级工资制度实施办法》、《施工员等级评定和聘任考核办法》、《材料、安全人员等级评定和聘任考核办法》等制度,把项目主要岗位人员技能与职级晋升和薪酬体系联系在一起。

上述工作对项目部主要岗位人员提高工作技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二)完善内容

公司“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系列新的要求:一是企业各类人才最好能够批量、快速成材,以满足新开工项目的需要;二是施工生产任务繁重,工学矛盾的存在要求改变传统的课堂培训方式;三是越来越多的市外项目,要求快速应对和解决异地施工的技术、管理问题;四是如何快速、系统地提高异地项目人员技术管理水平迫在眉睫;五是企业项目人员应逐步具备完成规范化、标准化产品的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

上述新的人才培养要求,使完善项目人才培养体系提到了公司工作日程上。经过多方研究讨论,公司认为,只有通过形成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与培训教材、开创新的学习培训方式和人才培养途径、建立系统的项目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人才培养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1.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完善

(1)项目施工技术管理知识体系的建立。从2006年8月开始,公司组织管道、电气、通风、设备、焊接五个专业的技术专家,历时一年多,完成公司项目施工技术管理知识体系的教材编写。这使五个专业的施工技术人员在项目管理、学习培训过程中有了参考资料和教材,极大地方便了专业施工技术人员的学习与工作。

(2)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建立。2008年初,公司成立项目管理知识教材编写领导小组与工作小组,开始进行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培训教材编写,共包括项目经理、项目副经理、项目经济师、项目工程师、材料员、安全员、成本员、机具员、资料员九个管理岗位的项目管理知识内容。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基本完成九大项目管理岗位的培训教材编写。包括之前完成的各专业施工技术知识培训教材,形成了包括十大岗位在内的,共计400万字的公司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形成了公司特有的项目管理工作要求和工作程序的知识库。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内容,一是作为各类岗位培训教材,对公司项目部各类人员进行培训;二是通过公司oa系统的知识管理,供公司两级管理部门人员查阅学习。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项目人才培养内容的体系框架和依据,不仅可以作为项目人员学习培训的主要依据,也可作为员工平时工作要求和程序的指南与参考资料,也可为公司项目施工产出统一的产品作标准。

2.项目人才培养途径与学习培训方式的完善

施工技术人员网上课堂的建立,开创了企业员工学习培训的新途径。2006年初,公司召开施工技术人员能力提高研讨会,公司领导在分析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目前形势下,就如何提高施工员的技能,并解决工学矛盾,提出建立公司的网上课堂。2007年9月,经过多方努力,公司施工技术人员网上课堂开通,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开始了网上学习,信息技术的运用拓宽了公司教育培训的方式。

在施工技术人员网上课堂运行的基础上,2009年上半年,公司开始企业培训学习网的建设,9月份正式开通,使公司所有项目管理人员都能通过学习网进行在线学习培训。

新版的公司学习培训网除扩大学习对象范围,更增加管理功能:一是员工学习培训的自我管理功能,如了解本人学习时间、考试成绩等,有利于员工对自己参加所有学习培训过程和结果的掌握;二是增加了培训部门的管理功能、如对员工的班级、学习时间、考试成绩的管理,以及培训效果评估,历史学员、历史成绩的管理功能等,有利于培训管理部门了解和掌握员工的培训过程和结果。

企业培训学习网的开通,拓展了网上在线学习培训的新途径,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学矛盾和异地培训的困难。目前,公司计有1000多名项目人员参加企业培训学习网的学习与培训。

3.项目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公司项目施工技术知识体系完成与网上课堂开通后,公司出台《施工技术人员网上培训管理办法》,使广大施工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与岗位等级考评、薪酬待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完成和企业培训学习网开通后,公司出台了《项目管理人员在线培训实施办法》,把学习培训的人员对象扩大到项目部所有人员,明确公司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内容是项目人员必须掌握的工作内容,要求项目人员必须参加网上本岗位的学习和考试,并作为员工岗位等级晋升与岗位变动的首要条件。

至此,在项目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公司把员工的技能考评结果与薪酬待遇、职级提升相联系,为员工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

4.项目人才培养体系框架形成与实施成效

经过连续几年努力,公司基本形成了项目人才培养体系柜架。包括项目管理十大岗位知识体系、项目人才培养途径培训方式、项目人才培养机制,如下图。

项目人才培养体系框架的形成,使公司的项目人才培养工作有据可依,可以按部就班的实施项目各类人才的培养工作。项目部人员除参加岗位证书的取证培训,还可以随时参加公司网上课堂的系统学习。公司则每年都开展制订项目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培训培养项目、组织考评晋升等。

从2007年开始,公司共组织完成各专业施工技术人员计算机等级考试445人次,晋升等级84人。一级施工员评定人数45人,高级项目经理评定11人,一级安全员等级评定21人,一级材料员等级评定15人,实现了项目相关岗位人员的技能提升与薪酬、职级晋升相结合,提高了项目人才培养的工作效率。

三、完善项目人才培养体系与机制的意义

项目知识管理体系篇7

关键词:项目驱动;行为引导;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小组

一、引言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各高校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该课程作为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桥梁”课程,融会了计算机科学、应用数学、管理理论、决策理论、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等学科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课程较难,学生对信息技术与管理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又参差不齐,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纵观各高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笔者发现,其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对于尚未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课程中涉及的现实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运作模式缺乏了解。

(2)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主要以纯粹的理论讲解为主,辅以一些缺乏连贯性的案例分析,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

(3)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以开发实施系统为主,这对于管理类学生来说难度很大,给学生造成了畏惧感。

(4)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独立,割离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联系。

(5)学分制下,该课程一般都在全校管理类各专业范围内公选,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时间内给多个不同专业、不同学习生活背景的学生上课。

(6)不同专业、不同学习生活背景的学生对于课程的认识程度和学习情况是不一致的,而教师又往往按“一刀切”的模式教学,容易顾此失彼,缺乏针对性。

(7)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一般是信息系统的用户,是信息系统的使用者而不是开发者。

(8)支持管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学科均飞速发展,促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理念、内容、技术和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更增加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特点及其优势

1.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源于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的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是以项目为主体的职业行为引导的教学方式,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履行和管理,完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它是一种以现代企业的行为为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作全面培养的一种教学方式,是高校学生就业实现零距离上岗的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2.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特点

学生按项目被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的项目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和理论的简单灌输者,而是发挥着导师的作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消化理论,应用理论,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是把知识转化为理论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学生接受项目后,教师除随时给学生补充必要的理论和技能知识信息外,更重要的是在整个项目开发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以合作完成课程项目为宗旨。通过案例导向、项目驱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都得到较大的锻炼与提高。

3.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的优势

由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以项目和案例为核心的,而项目和案例都是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的东西,因此学生能够很快理解教学内容。这区别于传统的知识驱动式教学法。知识驱动教学法以知识为核心,由于很多知识是抽象的,所以有学生很难理解各个知识点。而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强调了项目的真实性,一开始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听讲者的角色;而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中,学生却必须扮演一个活跃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调查指定的项目材料,研究相关的背景等内容,并体会、分析和思考;学生以小组形式准备讨论内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上,学生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思考分析过程和最终结论,并和其他同学展开辩论,在经验分享和问题探讨中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这里学生是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错误中学习,从模拟的场景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仅是书本上的一般概念,而是活的知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4.教师在整个项目驱动式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行为教师的引导行为要做到适时、适度、适法。教师要改变过去片面的知识传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当顾问和协调者,要通过行为引导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操作,帮助学生按确定的计划完成任务,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需要掌握的内容,提高全面能力。项目驱动式教学强调学生要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学生要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因此,在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和工作环境。

四、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体系的分解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体系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包括这样几块内容:

(1)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和管理相关的大量概念;管理信息系统的界定要素功能特点;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系、与环境的关系及其学科关系和演变过程等内容。

(2)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及其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产供销(mRp、eRp、SCm、CRm等);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管理决策支持;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其对未来的影响等。

(3)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基础: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开发方法等。

(4)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数据处理与数据模型、系统设计等内容。

(5)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及其维护和评价:系统实施的程序设计不是管理类专业学生的重点要求,但对这块内容,管理类学生应该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认识;对于系统维护、评价与管理,管理类学生也应该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按项目分组

我们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学习生活背景等不同,将其分成3~5人不等的项目小组,小组成员可以自由组合。每个项目小组将承担不同的信息系统项目,此后的学习、实验、课程<优麦电子商务论文>考核考试等都将围绕这个项目小组进行。各组选取一个组长,组长与教师共同协调选取项目。

3.从学生身边熟悉的项目开始选取、设计及建立课程项目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内容大多枯燥抽象,特别是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这两块内容,但如果让学生从身边比较熟悉的项目开始,就能消除学生的陌生感,而且能够比较容易地从各种途径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实例项目一: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或数字化校园系统。选取大学生进校以来一直在使用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或数字化校园系统来分析、设计开发系统。学生对该系统有直观感觉,而且作为信息系统的用户对学生模块非常熟悉,能推测出教师、教务管理等模块的具体功能。学生这时来模仿规划、分析、设计、开发该系统就很容易进入角色。这样,学生也很容易将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

实例项目二:超市poS销售管理系统。大学生都有到超市购物的经历,对在超市购物情况、拥挤状况、poS销售系统的情况也很熟悉,可以结合现实情况,在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规划分析设计该系统。笔者已经开发了此系统的一个原型系统,学生可以在其基础上,一边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知识,一边重新规划分析设计新的系统。

实例项目三:储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涉及的知识很多,难度较大,但是学生比较熟悉。现在的大学生往往要和银行打交道,离不开银行储蓄管理。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了解和理解,一边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知识,一边规划分析、设计开发储蓄管理信息系统。

实例项目四:航空订票系统。距家较远的同学,有通过航空订票系统进行飞机订票的经历,对其比较熟悉。

实例项目五: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首先要分析自己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分析学生自己进校前和离校后与学校相关的延伸过程,借此分析学生信息的构成情况和表达形式,设计学生信息的数据组织和存储文件;分析学生信息系统的用户构成和用户需求,设计学生信息系统的系统功能,并对每一设计功能给予定义和描述。

实例项目六:旅馆管理信息系统。分析旅店住宿从旅客进店到旅客离店全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管理活动。

还有诸如:电子文献管理系统、学生宿舍管理系统、拍卖管理信息系统、网上电子商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酒店管理系统、

物业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等等,可以由浅入深地进行设计开发。分组选取以上系统中的一个系统,对其管理状况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其现行的组织结构及管理功能,写出该组选取的信息系统的系统组成、系统功能、系统特点、系统功能结构,分享项目体会。

4.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分解并融入到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

教学内容以项目为核心,将教学内容分解并融入到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模块中,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项目各方面知识和技巧的同时,还掌握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理论知识,可以做到循序渐进。

例如我们可以将基础理论知识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及其发展这两块理论知识融入在项目选取之时,通过介绍大量项目的具体情况,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为后面的知识和系统分析设计实践做铺垫。

当同学们的项目进入系统规划和开发方法的设计时,要求其收集与系统规划和开发方法相关的知识,进而对自己小组的项目做出较为全面的系统规划,而教师只需对各项目组的知识、进程、进展等方面进行指导即可。类似的方法还可以运用到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数据处理、系统设计等方面。

在系统分析阶段,要求各个同学去收集与信息系统相关的知识和材料,写出该小组项目的系统流程和数据流程情况,并且画出系统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并对项目系统再次做出评价。

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而言,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比较弱化程序设计和代码实现的过程,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笔者建议作为选学内容。

5.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数据模型及数据处理

数据模型对于学生来说相对较难,可以先结合同学们分组选取的项目情况,利用发散思维方式,引入头脑风暴法,让学生思考自己学过的与本项目相关的数据模型,然后来分析论证,选取适合自己项目组的数据模型。编写数据字典,用合适的数据模型处理信息系统数据,进行数据库的分析与设计。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渐深入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优麦电子商务论文>不是一开始就把所有问题摆到学生面前,让学生产生畏惧感。比如在超市库管问题上,可以在系统分析阶段提出安全库存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在后期数据库设计阶段,提出食品保质期问题,让学生改进数据库等。新晨

数据处理及其数据模型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将这块知识融入到具体的项目数据处理及其模型构建中,使得教师教学感觉没有那么空洞费劲,学生学起来感觉生动有趣。

6.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学期末按项目组为单位提交相应的系统文档和系统模型,最后的课程考核采用以项目答辩为主、试卷测试为辅的方法,以各小组提供的系统文档和系统模型以及小组成员在项目中的表现为标准进行评判,而试卷测试主要针对基本理论知识,所占比例较小。因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不是单凭考试就可以验证教学效果的,而项目驱动法教学的显著特点,也在于实行能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项目答辩的课程考核方式。

项目知识管理体系篇8

关键词:项目管理;组织,机理

1项目管理的组织(运行)模型

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项目建设和开发的复杂性和系统性日益增强,对管理活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项目管理学及项目管理组织应运而生。

根据组织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通过系统思考,可以建立项目管理组织模型。项目管理组织模型包括内核和外核两个层次。内核反映了项目管理组织的内部运作机制,可以以两部分结构来描述:在表面或显性的,是由“项目技术方案和措施”(简称技术)、“项目管理知识与程序”(简称管理)、“项目管理组织的规模和结构”(简称组织)三个模块组成的项目管理程序系统。在下部或隐性的,是由“项目管理人员的心理”(简称心理)、“项目管理人员的行为”(简称行为)和“项目管理组织规模和结构”三个模块组成的项目管理协作系统。外核反映了项目管理组织的环境,包括微观影响环境和宏观影响环境两个方面。微观环境主要涉及项目规模、技术与资金条件,项目公司的规模和技术管理能力;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技术与管理规范、社会环境等方面。具体模型如图1:

2项目管理组织的“内核”

2.1项目管理程序系统

项目管理程序系统由项目管理组织、技术和管理三个模块组成。项目管理程序系统的核心是工作。

项目的技术模块是项目管理组织的技术基础,其内容是由项目本身的技术特征决定的,要求有较高专业性。此模块的存在表明,与一般的企业管理模型不同,项目管理组织本身是技术开发与运用的组织,需要具备一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在一定的技术方案和措施基础上进行管理活动。

项目管理知识与程序是相对固化的东西,具体包括项目管理知识与程序两方面内容。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由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首先提出来的,用以表示项目管理领域知识的总和。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包括在项目概念(规划)、开发(计划)、实施和收尾阶段所涉及的所有一般管理理论和方法及专业领域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而项目管理程序是对项目管理知识的程序化和具体化,是为实现项目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决策、监督、协调、控制等一系列程序和工作。

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针对所有项目而言的知识总和,内容繁多,无法也没有必要全部运用到一个特定的项目上。涉及到某一个具体项目,将由项目的技术方案和措施决定项目知识体系的具体内容,包括各阶段采用的管理、统计、控制、评估方法。同样,虽然在不同项目之间管理程序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否需要设置项目的每一个管理环节,某一阶段管理程序的次序和持续时间,也将由项目的技术措施和方案决定。这里,我们可以认为,是“技术”定了“管理”,而不是“管理”决定了“技术”。

无论技术还是管理,都将受到项目管理组织的规模和结构的制约和影响。当项目组织规模不同,采用的技术方案和管理程序也不同。通常,项目管理组织规模大,技术方案和管理程序就有更大的选择空间,项目管理质量也更有保证,但增加了管理成本。项目管理组织一般是一个分层的组织,包括项目经理、专业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及行政后勤人员。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知识背景和经验都将体现在技术方案和管理程序中。因此,项目管理组织模块将对技术和管理模块产生直接影响。

项目技术方案模块与措施及项目管理知识与程序模块反作用于项目管理组织规模与结构模块。为了保证一定技术措施与方案具有实施的能力,项目组织规模必须满足最低要求(有些地方以政策形式规定了在一定项目规模下项目管理组织应配置的最低人数),项目组织的结构必须合理,专业配套齐全。同时,项目管理知识体系要求项目管理组织专业结构合理,以组织决策的方式去弥补个人在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的空白领域;项目管理程序要求项目组织具备一定规模,以保证工程师有精力去履行工作职责,保证项目管理程序的落实。

2.2项目管理协作系统

项目管理协作系统是由项目管理组织、心理和行为三个模块组成的。项目管理协作系统的核心是人。

项目管理的主体是人,项目管理的主要对象也是人。对项目管理组织的探讨,是不可能将人的心理因素排除在外的。人的心理过程包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可能根据自己掌握的项目的感观和文字资料,对项目目标、进程、技术和管理措施有一个初步的判断,这就是所谓的经验。随着项目的进展,管理人员会不断地修正和增加认知的内容,其认知程度也由弱到强。情感是人的一种心理机能,反映对客观事物的好恶倾向。通常,当项目进展与项目管理人员预期的认知过程越吻合,管理人员越易于获得由工作带来的愉快和满意。一般管理理论认为,良好的情感过程对提高管理效率是有帮助的。意志,是人的一种品质,是人确定目标后坚持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当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有明确的认知(有经验)或认知过程顺利,就会有较坚定的工作意志(工作能动性);而坚定的意志也会促进其对项目认知的深入。

项目管理人员的行为是指在项目任务开始到结束期间为了实现项目目标,以个体或群体形式进行的建议、检查、指令、监督、确认、协商等一系列管理行为。由于项目管理工作具有一次性的、非程序化的、专业性强的特征,强调项目管理人员判断、创造和探索的能力,其行为更多时候表现为个体行为。但是,由于项目的复杂性和个体在决策中的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决策和审查活动中所面临的缺陷,就必须依靠群体的力量,“要通过建立一种特定的组织职责和组织单位来管理非程序化决策的制定”。为此,项目管理组织既需要注重个体,注重了解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动机,保持对其有效的激励;又需要关注群体,关注人际交流,建立高效的管理团队。

项目管理人员的心理对其行为有重要的影响,项目管理的非程序化和探索性特征,使项目管理人员的行为更多是受到心理而不是环境的影响。当项目管理人员在心理上有公平感,认为自己的工作很重要和有意义,并且能得到应有的物质报酬,其行为更多地表现为认真负责、勤奋和团结。反之,则会由于心理作用而出现消极的工作态度。

在项目管理的协作系统中,项目管理组织的规模与结构与项目管理人员的心理和行为模块是紧密相关的。结构决定行为,若项目管理组织将群体组成一个自我管理的高绩效团队,形成强文化,项目管理人员在心理上将对组织有归属感,在较少的物质激励条件下就可以形成积极的心理和行为。管理人员的心理感受和行为也会反作用于组织。当管理人员心理上有满足感和信任感,就会形成开诚布公的态度,易于组织进行“深度汇谈”;在行动中既考虑自己的利益,又考虑别人的利益,用语言和行动支持组织。否则,则易形成组织中的“隐形墙”和项目管理人员的“习惯性防卫”,对组织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3项目管理组织的“外核”

3.1项目管理组织的微观环境

影响项目管理组织的微观环境很多,主要影响力来自于项目本身和项目管理公司两个方面。

项目的规模、技术和资金条件等决定了项目的总体轮廓、技术特征和进程。通常,项目规模决定了项目管理组织的规模。项目规模大,项目管理组织的规模也相应较大。项目的持续时间决定了项目管理组织的稳定性。有些项目持续时间达数年,其项目管理组织形式接近正式组织。项目的技术特征决定了项目组织的专业配套情况。对特定的项目,由相应技术背景的专业人员来实施项目管理工作,绩效会更好。项目的资金条件决定了项目管理人员可能具备的素质条件,充裕的资金,是配备高素质管理人员的必要条件。

同时,项目管理组织受项目管理公司的影响也很大。项目管理组织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组织氛围和工作作风,有些开放而随和,有些严谨而保守,这些特点主要是由项目管理公司的企业文化决定的;不同的项目管理公司有自己较为专长的工作领域,这也决定了项目管理组织的技术特长;大部分项目公司都制订了自己的管理程序,并通过项目管理组织将此程序落实;项目公司的技术人才储备也决定了配备高素质项目管理人员的可能性。

3.2项目管理组织的宏观环境

影响项目管理组织的宏观环境主要包括技术及管理规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虽然项目管理是管理方法的一种,但其内容多涉及管理和技术交叉的内容。项目技术和管理两个模块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及管理规范变化的影响。出现新的管理规范,将增加项目管理知识库的内容,可能改变管理程序;出现新的技术,也为项目增加了可供选择的方案。而且,技术及管理规范的改变可能会导致项目管理目标和管理重点的改变。如在我国的工程建设监理领域,《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出现,使安全监理成为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社会环境对项目管理人员的心理和行为有重大影响。当社会上弥漫着利己和腐化的气息时,项目管理人员易产生不公平感,即可能认为存在外部不公平,进而产生行为上的变化,如接受商业贿赂,降低职业道德标准。如果社会主流是一种敬业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项目管理人员则易于在心理上保持平衡状态,保留对工作的投入和奉献。

4结语

项目管理组织(运行)模型是建立在项目管理理论、组织学、组织行为学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尝试。项目管理活动虽然表现为一定的技术和程序,但实质反映了项目管理人员的心理和行为,而这一切都将通过项目管理组织来起作用。项目管理的各种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也将通过项目管理组织的规模和结构起作用。

参考文献

[1]陆惠民,等.工程项目管理[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8

项目知识管理体系篇9

it监理工程师作为it工程建设过程监督和管理的核心,对专业技术和知识水平的要求很高。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监理工程师是通过双学位培养的,工程专业毕业后再学两年管理课程。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it监理师,其知识结构要求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懂技术:技术主要是指系统论、控制论以及专业技术;

2.懂管理:管理主要是指项目管理;

3.懂法律:法律主要是指经济合同法,国家及行业标准、规范等。

在组建一个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监理团队时,应注意组成人员的知识结构,主要是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it监理工程师不仅要努力地学习和掌握这三方面的知识,还要通过实践进行学习,积累现场监理工作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用系统的观点

看it工程

尽管it项目大多是一次性的,旨在产生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但组织并不能孤立地运行项目,项目必须在一个广泛的组织环境中运行。因此,it监理工程师需要对项目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考虑,并且认清项目在更大的组织环境中所处的位置。以全局、整体的视角看待项目和项目运作的组织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系统思维,作为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包括系统观念、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指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尤其是整体论思想,分析组织问题和管理行为。它以全局的观点突破了片面性思维,以开放的观点突破了封闭性研究。既要注重组织内部的协调,也要注重组织外部的联系;既关注组织结构,也关注管理的过程;既强调组织目标,又强调人的因素。

用系统的观点来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建设,有助于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与效益。首先,采用系统思维,能够扩展监理工程师的眼界,使他们不只看到具体的监理业务而忽略了项目的总目标,更清楚自己的工作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建设的系统管理,就是把信息、设备、软件和人员等各种资源,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系统,运用系统论的基本思想进行项目管理。没有系统论,就没有系统管理理论,因为项目计划、组织、控制和信息联系等基本职能不是孤立的,而是围绕着整体系统及其目标在发挥作用。

对it项目

实施全过程控制

工程控制是指为了达到工程项目的建设目标,监理工程师对工程项目建设行为状态进行全面控制的过程。其基本控制模式包括:

1.动态控制模式。

在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监理工程师通过对输入与输出、变换过程及评价标准的分析比较,确定项目建设目标与实现目标的偏差,并通过制定纠偏措施来保证项目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这种工程控制过程是随建设过程的进度而逐步开展的。

2.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相结合的模式。

被动控制是指一旦实际值与计划值之间的偏差超过了允许范围,就应立即采取纠偏措施,而主动控制是管理人员通过全面分析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提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在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的基本模式大多是以主动控制为主,被动控制为辅,主动控制与被动控制相结合的模式。

3.全过程控制与全方位控制相结合的模式。

按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建设程序的含义,全过程控制是指对建设全过程的控制,包括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及工程竣工验收与保修。由于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具有阶段性,全过程控制可以按建设阶段划分为实施前阶段、实施阶段及保修阶段等阶段控制。全过程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对各建设阶段目标的控制来实现对总目标的控制。

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建设过程是一种复杂系统活动过程,由于项目建设活动涉及到参与各方,需要投入数量庞大的资源,并从事各类复杂的技术经济活动,这些活动的效果都会对项目建设目标产生影响。因此,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建设须实行全方位的控制。全过程控制与全方位控制相结合是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常用的目标控制模式。

4.项目综合控制模式。

项目综合控制的目的,一方面要控制各项目标的实现程度,另一方面又要协调各项目标之间的各种关系,并通过目标协调保证项目建设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信息及合同在目标控制中起着关键性的目标控制与目标协调的作用。

信息系统工程实施项目综合控制模式,要求监理工程师必须具备综合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具有较为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工程技术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及人文社会知识等。同时,在开展项目综合控制时,首先应开展项目的单目标控制和建设阶段目标控制,所获得的单目标控制和阶段目标控制的信息正是开展项目综合控制的依据。

调动项目相关各方的积极性

信息系统工程项目管理不仅仅强调使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强调项目管理中各参与人的重要性。

现代项目管理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项目管理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和组织机构运作的中心模式,在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项目管理的知识是监理工程师必须具备的一类重要的知识和能力,它由四大核心知识领域(范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四大项目管理辅助知识领域(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以及项目整体管理等共计九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组成。除此以外,对于信息系统工程项目还要再加上项目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和项目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等两个方面的知识。下面是项目管理所涉及的一些重点知识领域:

1.项目范围管理。对项目工作范围进行的定义、计划、控制和变更等活动。项目范围管理是确定和管理为成功完成项目所要做的全部工作。

2.项目进度管理。为实现预定的进度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

3.项目成本管理。为实现项目成本目标所进行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活动。

4.项目质量管理。为确保项目的固有特性达到满足要求的程度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活动。

项目知识管理体系篇10

关键词:CDio高等教育物流管理eRp实训教学体系

1.研究背景

CDio是国际工程教育的一种先进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为主要目标,倡导在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整个过程中,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与学、实践场所、教师能力提升、学生能力评估和改革质量评估等全方位形成人才培养的闭环链路。

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以eRp为代表的先进管理思想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在供应链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企业日益强调对以eRp为载体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的深入理解以及对eRp系统的熟练应用。为与之相适应,当前各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定位中更加强调集专业管理理论知识传授与专业实践工程能力培养于一体,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目标与CDio工程教育有着一致的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建立eRp实训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已取得相应成果。但仍存在诸如相关实训项目局限于eRp沙盘和eRp系统的操作,尚未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训项目间的前后续关系不够清晰,各项目目标定位不够明确;未能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没有形成有效的提升阶梯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为此,本文在已有教学实践探索成果的基础上,从CDio的一体化教学思想和企业物流管理活动中对人才信息化素养的要求出发,构建一个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融合多门课程,经“认知――应用――提升”三个能力跃升层面共五个渐进等级的多阶段eRp一体化综合实训体系,并对保障这一体系有效运行的条件进行分析。

2.物流管理专业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构建目标

2.1总体设计思路

落实CDio教育理念,针对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eRp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深入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并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将传统上隶属于不同课程的、分散的理论与实验、实训教学项目,围绕专业背景下eRp应用技能的培养与提升进行整合。并且,从知识体系和项目操作难易程度上形成由包含于三个上升阶段的五个基本环节组成的渐进阶梯,使各环节和阶段不同课程的理论及实验、实训教学目标具有明确一致的指向性。

2.2目标内涵分析

2.2.1与eRp教学目标相匹配

从相关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中普遍开设的eRp理论与实训课程来看,在课程的教学目标上具有明确的共同点,即:一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eRp中所蕴涵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系;二是培养学生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意识;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专业知识融入其中,使学生从供应链层面上对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运营管理有一个较全面的理解;四是掌握eRp系统在本专业领域应用中的基本操作。为此,eRp一体化实训体系在教学目标上必须涵盖上述的四个方面,并且在实施中得以很好体现。

2.2.2多课程、多项目融合衔接

针对eRp对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高度融合的特点,结合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以及教学运行的要求,在构建eRp一体化实训体系时,需要打破传统狭义的围绕eRp课程组织实训的理念,而将与信息技术应用和物流业务运营管理有关的课程与实验、实训项目都经过重新组织后,融入到多阶段eRp综合实训平台之中。并且这种重组不只是简单的组合,而是建立于渐进式一体化教学思想基础上,对相关课程与实验、实训项目根据内容与目标层次的不同进行重新梳理和组合后的结果。

2.2.3符合学习过程中的进阶规律

由前述分析可知,所构建的eRp一体化实训体系建立在对多课程、多项目融合的基础之上,因而在实施中需要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由点到面,逐步深入提高的进阶规律相符合。即,该体系应是从简单的、单项技能的信息化应用切入,在对企业信息化和物流业务运营管理建立起充分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再向相对复杂的、综合性的eRp应用技能培养与提升进行深入。

3.物流管理专业eRp一体化实训体系“五级三层”进阶模型

针对上述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构建目标所包含的四方面明确要求,结合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普遍规律和课程开设的共性,提出该体系的逻辑架构,如图1所示:

3.1项目集中实训

为更好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在教学运行安排中,每学年单独设置一个专门用于集中开展专业项目实训教学的阶段,即项目集中实训阶段,时间为一个月左右。并且根据集中实训的目的和支撑项目的不同,项目集中实训按实施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技能性项目集中实训”和“综合性项目集中实训”三个阶段,并存在以下逻辑关系:

3.1.1“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是基础阶段的实训,其目的在于通过相对简单的物流仓储管理系统开发,使学生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立概念性的认知;

3.1.2“技能性项目集中实训”建立在“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的基础之上,其目的在于通过企业级eRp系统中供应链模块的操作,使学生熟练掌握真实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操作技能;

3.1.3“综合性项目集中实训”是对以上两个阶段实训技能的综合应用,其目的在于当学生完成主要专业知识学习后,通过以企业eRp项目实施为背景的综合性实训项目,对学生在物流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性的演练与检测,使学生对eRp的理解从操作上升到实施层面。

3.2五个渐进等级

在该体系中,围绕eRp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将相关课程与实验、实训项目从知识体系和项目操作难易程度上分解为五个逐次渐进的等级进行教学,其中每一级都以前一级的有效完成为基础,并且实现逐次提升。

第一级,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阶段的《基于eXCeL的中小物流企业仓储管理系统开发》项目实训。使学生对企业信息化管理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第二级,《eRp原理与应用》课程学习与实验操作。使学生全面地学习eRp基本思想,认识eRp系统,了解eRp的基本操作。

第三级,《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训》项目教学。锻炼学习应用eRp管理思想解决企业物流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级,技能性项目集中实训阶段的《eRp系统操作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熟练操作eRp系统的能力。

第五级,综合性项目实训阶段的《eRp系统实施实训》项目。在完成前四个环节教学与实训的基础上,开展“eRp系统供应链模块实施实训”,使学生能初步接触更高层面的eRp实施领域,了解eRp实施的基本步骤和主要工作,学习eRp实施中的基本方法。

3.3三个跃升层面

由上述五个渐进等级串接而成的能力培养链,分属于三个由低向高的能力跃升层面,即“认知层面”―“应用层面”―“提升层面”。

3.3.1认知层面。包含“概念性项目集中实训”、“eRp基础课程及配套实验”、“企业运营管理体验”三个环节。其目标使学生建立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3.3.2应用层面。由“技能性项目集中实训”环节构成。其目的在于在前一阶段认知eRp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结合具体物流企业和生产企业物流管理业务,对eRp系统进行独立操作的能力,并深化对eRp思想体系的理解与掌握。

3.3.3提升层面。由“综合性项目集中实训”环节构成。在熟练掌握eRp系统供应链模块操作的基础上,拓展其就业领域,提升信息化应用的综合素质。

4.物流管理专业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运行保障

根据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运行要求及“五级三层”的架构特点,为保障该模式得以有效实施,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好以下方面:

4.1打造符合CDio要求的一体化教学团队

CDio高度重视一体化教学团队的作用。基于eRp一体化实训体系贯穿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及多课程、多项目融合,逐次递进的特点,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必须依赖于一支具有深厚的物流专业造诣并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组织开展相关实验、实训教学的高水平、复合型的一体化教学团队。

4.2按逐次递进的原则组织教学内容

根据该体系的“五级三层”架构,eRp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培养需要逐次递进。因此,在教学运行实施中,需要首先从课程体系设置上充分体现这一思想。具体到“五个渐进等级、三个跃升层面”而言,“三个跃升层面”在eRp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上都存在明显的递进关系,因此前后逐次递进的顺序必须遵循;而在“五个渐进等级”中,同处于“认知层面”的前三个环节既可以按逻辑架构模型所示关系逐步实施,也可以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并行开展。

4.3以项目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教学

CDio倡导学生以团队方式开展学习,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实际应用技能,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学习项目从准备到实施再到总结的整个过程,锻炼学生的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职业综合素质。因此,以项目学习小组的形式组织教学实施是必然选择。

4.4实施全程一体化的项目考核

在eRp一体化实训体系的教学效果考核中,除需坚持目前普遍实施的实验、实训环节项目考核外,在整体和阶段性考核指标体系的设计、考核实施的方式以及考核成绩的评定等方面,还必须充分融入和体现出与该体系相适应的知识与能力逐次递进和一体化教学的思想,开展全程一体化的项目考核。在考核成绩的评定方面,在对各子项目的考核设定成绩标准的同时,还需要在最后对各子项目的成绩进行加权汇总,最终形成反映整体综合教学成果的总成绩。

参考文献:

[1]刘荣佩,史庆南等.CDio工程教育模式[J].中国冶金教育,2011(5)

[2]傅永华.基于CDio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改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5)

[3]刘广斌,景永平.eRp沙盘实训教学在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

[4]王其中.eRp实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5]魏玲.基于eRp的综合实训体系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基金项目:2010年度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基于一体化平台的高校经管类专业渐进式eRp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0Za179),主持人:余真翰;2010年度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专项研究课题“高校eRp多阶段综合项目实训平台的构建与运行研究”(项目编号:GZY1011),主持人:余真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