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4:01

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篇1

概念是思维的工具,对概念的厘清是理论研究最基础性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实践与认识相结合的发展历程,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不同提法、不同解说的历程。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宣传工作”、“理论教育”,到列宁、斯大林提出的“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再到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形成提供了思想来源和现实基础。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由来和发展的历史历程,对明晰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历史演进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就一直存在,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出现却与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相关联。早在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在他们起草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里明确提出,参加同盟的每个成员都要“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这里的“宣传工作”这一概念实际上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最初形态。后来,恩格斯还多次提到“宣传鼓动”这一概念,他说:“一个人数众多的新政党几年的工夫就在‘人民’的旗帜下形成了,它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鼓动。”在强调宣传工作的同时,马克思主义还十分重视理论教育工作。1890年,恩格斯在给左尔格的信中明确表示,革命运动发展最快的地方,“当然是一部分无产阶级已经组织起来并且受过理论教育的地方”。1902年前后,当列宁创办布尔什维克党的时候,就提出了“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的概念。在《怎么办》中,列宁就明确要求,“社会人不但不能局限于经济斗争,而且不能容许把组织经济方面的揭露当作他们的主要活动。我们应当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1934年斯大林在联共(布)十七大总结报告中,明确提出“思想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两个概念,规定了政治思想工作的六项基本任务和内容,并将其纳入国家的政治文化生活和学校教育的轨道。至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共产党人中,于1934年最早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论断。1937年10月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也强调“政治工作”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显著特征,指出:“八路军更有一种极其重要和极其显著的东西,这就是它的政治工作。”1945年4月,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再次明确思想教育是完成伟大使命的重要环节,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宣传,也不是说教,而是要教育和培养全体党员要有为实现长远目标而团结奋斗的精神。1950年2月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十四届第二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学生当前任务的决议》,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该《决议》指出,中国学生“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进步的文化科学知识,完成历史所赋予的任务。”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使用和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1959年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论断,突出了政治工作的地位。进入60年代,又再次强调“政治思想工作”,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二者都是精神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学科专业建设的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才真正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和规范。1980年5月27日至6月6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全国机械工会在北京召开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第一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应成为一门科学”的重要论断。紧接着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发表了《早日建立马克思主义德育学》一文,提出:“我们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科学,科学地做思想政治工作”。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的《关于批转〈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的通知》中指出:“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为了落实这一精神,教育部专门召开政工专业论证会,最后确定学科全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名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并决定从1984年开始招生。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就成为规范的术语,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取代了“政治思想工作”、“政治思想教育”的提法,并统一了许多相近的术语,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比较统一的标准提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辨析

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来看,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思想工作这几个概念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把他们区别开来。

政治工作是这群概念中的最高概念。政治工作是源于政治而产生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是伴随着阶级、阶级斗争和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列宁曾从不同的角度给政治下过定义,但他认为,国家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政治工作的概念是适应政治需要提出来的。因为有政治就必然有政治工作,任何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都需要灌输到群众中去;其政治组织、制度、设施的建立和巩固,都需要开展组织工作;政治的一切活动,都需要通过包括政治工作在内的各种具体工作来实现。具体地说,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统战工作、纪检工作等,都属于政治工作的范畴。政治工作的任务是由党和国家的基本任务以及当前的具体任务所规定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工作,在执政之前,主要是为了夺取政权而进行的阶级斗争;在执政之后,则主要是为了巩固政权和组织发展经济文化建设而进行的斗争。

思想工作则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思想工作既包括政治性的思想工作,又包括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政治性的思想工作主要指解决人们的世界观、政治观、法制观等方面的思想工作,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四有”新人的培养教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等。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主要指解决人们的科学管理问题、生产技术问题、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等方面的思想工作。非政治性的具体思想一般包括现代科学管理中的具体思想、生产业务活动中的具体思想、家庭及业余生活中的思想、纯属个人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具体思想等。

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总和。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的总称”。我们认为这一观点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外延太大。正如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所指出的那样:“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指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党的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可见,思想政治工作虽然覆盖到了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但并不包括它们的全部。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而是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或者说是思想性的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思想工作的全部,而是思想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或者说是政治性的思想工作。当然,现实生活是复杂的,非思想性、非政治性与思想性、政治性的内容往往是紧密结合的,纯粹的非思想性、非政治性的具体思想是很少的,而且也还有难以确定、难以划分的部分。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篇2

随着历史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有不同的提法和解读。现沿着历史的脉络理清其具体的演变过程。最早在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宣传工作”这个概念。1934年,斯大林在联共十七大报告中相继提出“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这两个概念。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最初使用“政治工作”的提法,后来随着时局的变化又有所改变。1951年,刘少奇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概念以服务于当时的宣传工作。而到1960年时,中国共产党提出“政治思想工作”以取代其他提法。到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我党正式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以上不同的称谓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时期的体现,这些概念相互关联又有所差别,现对其中几个概念做些简单的辨析:

“思想工作”是某些群体或组织通过一定的手段对人们的思想实施影响,使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观念发生变化,以更符合自己的既定目的。思想工作的目的不同,内容就会千差万别。但根据是否具有政治性目的,总的来说可分为政治性和非政治性这两类。“政治思想工作”较“思想工作”政治性更强,它是一定的阶级或政党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纲领而进行的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带有政治倾向性,但它更注重对人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尽量避免单刀直入的政治灌输,所以较之“政治思想工作”,它的痕迹更加隐蔽。而“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接近,但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别。“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更强,它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产活动中,而“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的目的性更强,它是指一定的群体用社会中已有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其成员施加影响,使其思想品德更符合一定阶段在实践中的需要。

2.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思想教育,是对人们传播一定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的教育。思想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相关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与其要求相一致。在我国,思想教育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及方法论的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体现了无产阶级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与观点。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探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更能使人们的人生价值得到升华。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倡导,能帮助人们正确看待得失,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及国家的关系。

(2)政治教育,实质上是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政治信仰的教育。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阶级或社会的政治思想和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有一定的政治立场和明确的政治态度。在我国,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通过这样的政治教育,才能使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克服当前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道德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的教育。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业已形成的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心中的道德认知观念,并外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社会主义道德是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与当前的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我国传统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具体体现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三方面,以提高全社会的道德风尚。

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

(1)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它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起着发动和组织教育活动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

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篇3

(一)概念的辨析和澄清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运用如果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看作是一项待建的工程,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概念就是施工建设的地基。而相关概念的形成,尤其是对于基本概念与核心概念来说,则更需要借助哲学思维来实现。从某个角度来看,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可以说是一种哲学性的研究,这一结论是经过前人的验证而得出的。大部分研究学者都是将基本概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开始,之后才对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范畴的体系进行建设。

(二)观点的概括和提炼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运用实际上,大部分的原理体系都是由多种观点或某种定理组成的,但是,对这些观点进行提炼或概括,从而使其具有规范性,则是原理体系建构过程中的基础内容之一。这一基础内容仍然需要依靠哲学思维来完成,这是因为哲学思维具有非常好的抽象概括功能。有些事情从表面来看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如果用哲学的思维来思考,其内部的复杂性就表现出来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所有的基本观点,不论是定理,还是最终得出的结论,都能够借助哲学思维进行思考,从而深入提炼。

(三)体系的建构和论证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运用将已有概念与定理整理、建构成一项完整的建筑工程,离不开系统性的思维与全面的眼光,同时,也离不开较强的学术能力。对于这一问题,哲学发挥出了自身所独有的特点,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并非分析某些细小事物的哲学派,而是一种广阔思维的世界观。要想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研究,就必须了解教育,同时,还要了解基本的政治与哲学,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的建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把握好运用哲学思维特别是哲学概念的度

(一)哲学思维应用不足站在哲学思维应用不足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存在不少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它拥有诸多相似的概念,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等,但是,这些概念的具体含义、具体边界以及理论定位等问题都十分模糊。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中,广义与狭义共存,不仅如此,还有更广义与更狭义的范畴。因此,必须设立过渡与转换的临界点,在两个甚至多个层次中随意转换是不被允许的。就拿对“思想政治教育”下定义来说,很多研究学者都称其为“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所具有的东西”,由此可见,这是一种广义的定义。然而,在之后的研究与表述中,研究学者未经任何过渡地声称:“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显然,这种说法并没有考虑到其他阶级与社会集团对培养目标所给出的定义。

(二)哲学思维的运用缺少原则性正如以上所说,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时不能缺少哲学思维,并且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哲学思维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些学者在提炼关键论题时,并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当作源头,更没有以历史经验为探寻对象,而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中生搬硬套,并冠之以“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关键提要。从浅层次上来看,这一现象是由学术繁荣造成的,然而,实际上却是毫无意义的争论背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需求而构成的经院哲学。这种行为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建构做出贡献,甚至还加大了原理建构与教材编写的难度。

(三)哲学思维应用过多由上述内容可知,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论题的提取不能在哲学原理中生搬硬套,还要注意哲学概念的运用,应尽可能地遵循“少即是好”的重要原则。哲学思维与哲学概念有着很大的区别,不能将两者等同。在运用哲学思维的过程中借助哲学概念是可行的,但要尽量降低哲学概念的使用频率。专业的哲学研究往往会非常频繁地使用哲学概念,但是,当哲学运用到其他领域时,如果运用过量,就是不妥当的。不仅如此,过度依赖于哲学概念,从某一角度来说,就显示出了哲学思维的愚昧。精细、系统的哲学思维应该是运用于无形的,同时,还是在解决真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是不可或缺的分支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涉及到多领域的内容,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学科群。因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群中理应分出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即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学科,但是,它们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区别实际上,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理论抽象层次更高,我们才说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研究重点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中的哲学问题,还包括实践中遇到的哲学问题,尤其是基本概念问题,通常情况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依据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问题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等。在发达国家的教育哲学发展过程中,值得一提的就是道德教育哲学,它提出了非常多的具有价值的论题与观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而非完全背离的。原理的阐释必然会涉及到相应的“元问题”,也会依赖于“元理论”的某些研究成果。所以说,上述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内提取出来的。其次,当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的哲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尤其是比较成熟的结论,将被“名正言顺”地归纳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有时也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之间的相对分离与互动,会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推向高峰。

四、总结

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篇4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网”字有以下几种含义:第一,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第二,像网的东西;第三,像网一样的组织或系统;第四,用网捕捉;第五,像网似的笼罩着。[1]《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网络是这样界定的:“在电的系统中,由若干元件组成的用来使电信号按一定要求传输的电路或这种电路中的部分,叫做网络。网络种类很多,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1]在英文里,net、web、network、internet、worldwideweb、Lan、man以及wan都可以指“网络”。但是在词源上略有不同:net原指捕鱼捉鸟时所用的网,大体相当于汉语中“罗网”,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网”字的第一种含义。它是一种为某一特定目的而组建的网络。不过,它也具有“网,网状物;网状系统;通信网,广播网,网络”的意思,而且net(即n-)特指“网”(因特网的简称)[2]。不同的网络因其依托的物理介质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影响力。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就是通过人们之间借以互动的物理手段而联系在一起的集合。因此,这种网络具有明显的“工具”含义。相比之下,web最初指的是蜘蛛或其他昆虫用以捕食猎物的网,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它是蜘蛛的工具。然而由于这种网只是蜘蛛类昆虫的惟一生存天地,所以,我们可以说,网就是蜘蛛的世界。[3]现在一般将web翻译成“蜘蛛网,网络,网状物,错综复杂的事物”。net-work,是指把一系列计算机、打印机和设备连接在一起,让用户共享资源和文件。[4]它含有“网状物,网状系统;电视网,广播网;网络;电路”的意思。[2]internet是指因特网,也叫互联网、国际广域网络,为世界上千万的用户提供文件和数据库服务。任何人都可以使用inter-net,并(通过电话)访问互连的几百万台计算机中的任何一台。[4]internet的前缀词inter的含义是“交互的、互动的”,而作为这个词汇的核心的net所具有的深刻含义前面已有所述。因特网是由世界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彼此通过物理设备、物理技术以及软件协议而形成的覆盖全世界范围的超级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计算机网络包括局域网(Lan)、城域网(man)以及大规模的广域网(wan)等。这些网络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电缆等通讯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机构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连接起来。[5]因特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今天,我们说到网络时,通常都是指internet(互联网),但从计算机技术角度来看,网络的概念远远超出了互联网。

worldwideweb简写为www,是指环球网,它在internet内以大量的格式文本和图形页面(以HtmL格式存储),让用户使用图形用户界面访问internet,比命令行界面更友好。[4]从以上考察可以看出,net、web、network、internet、worldwideweb、Lan、man以及wan都可以表示计算机网络。但是他们各自的内涵与外延不同。internet与worldwideweb、Lan、man以及wan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net不仅可以表示一般的计算机网络,还可以表示internet(用net表示)、网、网状物、网状系统、通信网、广播网、网络。web不仅可以表示蜘蛛网、一般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也可以表示网状物,错综复杂的事物。network不仅可以表示一般网络(包括计算机网络),还可以表示网状物、网状系统、电视网、广播网、网络、电路。可见,在net、web、network和internet几个词中,internet的内涵最大、最丰富,外延最小,web的内涵最小,外延最大。net和network可以通用,表示一般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而web除可以表示一般计算机网络和因特网之外,还可以表示蜘蛛网。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人类组建了大大小小无数的网络,包括交通网络、通信网络、人际网络等等。人类的历史因为不同物理介质的引入,从而导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传输范围与速度的变化,从而使人类的互动范围、互动方式、互动内容、互动力度发生革命式的提升,最终导致人类生活的重大变化。在远古时代,人类首先征服了马,从而使人类的交通能力大大提高,提升了人类在人流、物流、信息流方面的传输范围与速度。在中世纪,人类的航海技术日益成熟,新航线的开辟,使人类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传输能力大大提高,人类的网络范围与传输能力在原有基础上又提升了一个数量级。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使人类的交通能力再一次得到大大提高,使人类的网络再一次获得极大的发展。同样,在电气革命的时代,“电”这种物理介质的发现与利用,又一次使人类的交流能力得到空前提升,电脑、电话的发明正是这一时代的象征。从物理介质的角度去看,电脑及其带来的计算机网络,因而被看作“电”这种介质在应用方面的延伸。由此可以说,“网络”作为一种概念,在西方并非全新的词汇,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对于“网络”这一概念的历史的探究,有利于我们用一种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今天的计算机网络。今天的互联网,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advancedResearchproject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随着在应用过程中的发展,这个网络不断扩展,直至成为今天的互联网。在今天,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基于tCp/ip协议簇的国际互联网络。互联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它是所有可被访问和利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6]本文所说的网络是指计算机网络。从各学科的角度来考察网络为何物,由于问题的复杂性会引起众说不一的结果。

目前国内外对网络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网络是信息技术系统;第二,网络是信息交往的平台;第三,网络是新经济模式;第四,网络是新型社会文化生活空间。[7]笔者最先倾向于赞成第四种观点,认为网络就是为了进行通讯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把两台或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而形成的虚拟世界[8],后来又倾向于赞成第二种观点,认为网络就是为了进行通讯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把两台或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而形成的信息交往平台。[9]但是随着思考的深入,我认为这四种观点都没有错,都有一定道理,只是各自研究的范式不一样。第二种观点和第一、三种观点一样,都是从工具视角给网络下定义,但没有反映出网络和人的本质关系。只有第四种观点接近反映网络和人的本质关系,把网络作为一种人的新型生存空间和生存方式。如果只是把网络当作一种工具来看待,那么这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的意义不是很大。毋庸讳言,网络作为最具现代性的技术之一,对主体和社会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我们局限于把网络理解为工具,势必低估了网络的力量和可能性。网络研究的最终意义在于对人本身的探索。[6]计算机网络也跟一般网络一样,既是工具又是世界。当一个人准备上网时,他最初可能觉得网络仅仅是一种寻找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一旦人们在网上尽情漫游,用它来接受教育、经营企业、购买商品、存取电子货币,它就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我们的世界。然而,不管你把网络当作“工具”还是“世界”,首先都必须得“上网”。有意思的是,任何“触网”的人———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儿童———都有一种切身的体会:只要上网就会上瘾———上网就是“落网”。用网络用语来说,这叫“一爪落网,全身被擒”!网络的历史就是人们落网的故事。

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你觉得网络使自己的生活方便,网络游戏给你带来了难以抗拒的诱惑力,甚至只要你模模糊糊地感觉到网络代表全新的未来,你已经吞下了诱饵了———你已经落网了!互联网变成了我们看世界、看未来的视网膜,蜘蛛就是时代的图腾。[3]网络既是工具又是世界。无论是汉语还是英文,“网”这个词本身都包含着“工具”和“世界”这两重含义。[3]人们应该从自身的本质的发展来理解网络的本质。“学者们普遍的看法是,网络把使用电脑的人连接起来了。互联网最大的成功不在于技术层面,而在于人文层面,在于对人的影响。只是和现实世界不同的是,信息网络由于具有现实和虚拟的二重性,所以技术理性对人类主体的作用也呈现两个方面,即将个体置于不同的生存环境之中。具体来说,便是构造了‘双重生活世界’。在虚拟与现实的网络社会区生存的人,并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有‘可能生活’的‘现实的人’。他们所从事的网络在线活动也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源,其‘网络化生存’还有赖于人的全面发展。这种网络能力的全面发展,既表现为网民的心智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人的才能和志趣的全面发展。”[10]“事实上赛博空间的一切技术创造,归根到底还是人脑和人类工具理性的延伸,而且只有人的全面介入,虚拟世界才能真正‘活’起来,并体现人的生存价值以及人和自然的血缘关系。”[11](p.48)所以,网络作为一种虚拟世界,“也只有在人的介入之后才会有意义,将人的本质特征置于脑后,虚拟实践的研究亦便失去了意义”[11](p.45)。网络是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体理论,报刊是对人体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对耳朵的延伸,电视是对耳朵和眼睛的同时延伸,电话则是对耳朵和嘴的延伸。但是这些延伸都是对各人体感官机械的独立延伸。而互联网已经具备了传统媒体的所有传播特征。事实上无论是书籍和报刊,还是电话、传真、收音机和电视都已经成为互联网的内容。[12]

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物运转的过程中,媒介即是讯息,我们难免感到有点吃惊。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媒介即是讯息’,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13]网络具有复制、剪贴和通信的功能,可以提供高效的信息资源共享能力,只要是上网的用户,就可以共享网上所有的资源;可以提供高效的信息传输手段。不管计算机分布在何处,只要网络相连,计算机之间就可以高速地交换信息,集中或分散地处理信息。[14]从本质来说,计算机网络是人的知识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的理性思维力量的物化,或者说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和思维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子计算机网络所具有的计算机能力,接受、选择、处理和加工信息与知识等,本质上都是人类的相关本质力量的客体化。同时,一旦网络被人们创造出来并作为相对独立的主体现实地发挥作用,它又会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和增强作用。因为人的本质力量尽管从可能上说是无限的,决不可能在某一天达到顶点,再也没有发展的余地了,然而,人的本质力量既不是上帝预置于人的身体之中的能力,也不是人天生具有的本能,而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生成和社会性积累与突现的力量。也就是说,人的这种本质力量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乃至每一时代的人类身上往往是有限的或者是潜在的,需要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地生成和展开,由潜在的力量变成现实的力量,并在本质上还是人类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所凸显的力量。[15]人们应该从自身的本质的发展来理解网络的本质。因此我认为,可以给网络作以下的界定:网络是人们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讯和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虚拟世界,是人们新的生存方式,是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是人的本质的发展,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发展。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

在总体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工作还刚刚起步,所以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研究的时间也不长,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研究亦如此。这几年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基本上都是从工具的视角来进行的。张建松同志最早于1999年6月在《发挥校园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16]一文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概念。他认为“所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通俗地说,就是利用校园网络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雏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所下的工具性质的定义。2000年2月刘梅同志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17]一文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国内最先、最直接提出并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定义。这个定义也是从以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的角度下的,没有反映出网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但是不少人的研究都受到这种思维的影响,如有人认为“网络德育”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手段,围绕现代德育目标和内容,开展德育管理和一系列德育活动的过程。[18]

曾令辉等人编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是目前国内在理论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该书介绍了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义的几种观点:一是上面提到的华南师大刘梅同志的观点。二是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借助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心理学、行为学、传播学、现代信息技术等相关科学知识,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教育活动。三是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政治集团按照一定的思想规范、道德规范和政治要求,通过新型网络媒体对网民施加一定的影响,并使其选择吸收的教育活动。同时,该书作者认为“上述观点从不同的层面解释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也都含有一定合理性和科学性,但由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律、内容、对象及途径的研究都尚处于起步和探讨阶段,对其概念的完善和全面发展地把握和表述也还有一个研究和发展的过程”。该书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为:“所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19]该书介绍的他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以及作者本身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也都是属于工具性质的。笔者前两年的研究也受到网络工具性思维方式的影响,认为“网络德育工作,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党委(党支部)、行政、工会、共青团和其他群众组织的有关人员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对上网的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活动”[20]。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指我国党委、政府、工会、共青团和其他群众组织的有关人员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通过利用计算机网络,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特别是网络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对我国网民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实践活动”[21]。上面提到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德育”、“网络德育工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网上意识形态活动,只是“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大概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中概念,“网络德育”、“网络德育工作”是小概念。前面提到的对这几个概念的种种界定都是从网络的工具视角来进行的。

这些界定(包括本人以前的界定),其定义的内涵除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以外,其他内涵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所界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内涵一样,创新力度不够大,也没有反映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随着笔者所收集材料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笔者认为,光从工具视角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界定,是不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必须反映网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涵盖网络与人的本质关系、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本质关系等。因此,我认为,在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这个定义至少包括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要承认网络是人的本质发展。这是因为:首先,计算机网络是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是人们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讯和信息资源共享为目的而形成的虚拟世界。它推动人的实践形式的新发展,人们因网络而有了新的实践形式———网络虚拟实践。其次,网络深刻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成为人们新的生存方式。再次,网络推动了人的本质的发展。最后,网络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所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必须以承认网络是人的本质发展为前提。

第二,人们可以利用网络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网络是适应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创造了网络,网络又影响并满足了人们的需要。网络一出现,就被世界各国纳入教育改革的方案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教育是广义上的信息传播交流过程。它同样是一种特殊的远程信息传播或通信,即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观念和技能等远程地传送给教育对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还能实时进行双向交流活动。网络能够使每一个人能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电视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就是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的过程。这就说明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有一致性。首先,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同样的功能属性。网络具有输入、存贮、传播和感化(熏陶)的功能属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具有传播信息、接受信息、内化信息和外化信息的功能属性。实际上,这两种功能属性是一致的。其次,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同样的社会属性。网络可以传播信息和情感,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传播信息和情感的过程,二者都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再次,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功能属性和社会属性上的一致性使得网络可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容易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操作。网络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联结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既然网络同样可以具备“教育者-交流沟通-受教育者-信息反馈-教育者”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环节,那么在网络空间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会收到名副其实的效果。

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网络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造成的影响来进行,否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如同隔靴搔痒,漫无目的。

第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网上双向互动的传播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网络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22]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网上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单向灌输,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具有双向交互性。双向互动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区别。所以这一层意思就使以上定义反映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

第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虚拟实践活动。所谓虚拟实践,就是指人们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空间中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一切客观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这样的活动。

第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包括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而且还包括信息素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培养网民的思想政治品德之外,还要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没有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上的发展。信息教育要培养的是网民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能够认识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受教育者进行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将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成为使人类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的两个最重要的技术杠杆。而适应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所创造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则成为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否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因此,把培养网民的信息素养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理所当然的。

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0多年的努力,奠定了相对独立的学术地位,但该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还存在争议。根据中国期刊网(CnKi)相关论文资料统计,从1983年到2013年30年间篇名包括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有33592篇,可见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俯拾即是,本文主要从纵向向度和横向向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进脉络和研究维度进行疏理,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嬗变提出现代性启示,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的发展研究提供概念性基础。

一、概念内涵的演进脉络

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的演变过程看,大致经历了“施加论”、“转化论”、“内化论”和“发展论”四种模式。首先,“施加论”模式,主要存在于改革开放之初到1984年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正式设立这段时期。这一时期,学者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主要参照加里宁对德育的界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显然,这种界定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成外在性的“施加”,强调为政治、国家、社会服务,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由于受“施加论”的影响,我国学界现在依然有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依然没有摆脱“施加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

“转化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阐释强调“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显然,这种“转化论”仍然是“施加论”的延续,在强调“施加”的同时,有意突出“转化”的思维,强调要取得实效还有一个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的转化过程。尽管“转化论”仍然没有摆脱“施加论”的影响,但毕竟注意到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德育的有效性,毫无疑问具有进步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成果,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内化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这一观点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施加、转化,而且更重要的是把外在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显然,“内化论”比“转化论”又前进了一步,它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由注重外在施加转变为内在认可、接受,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但这种内化是片面的,它只是外在施加影响之后的内化,受教育者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作出独立的判断和选择。

于是,一些学者提出“发展论”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这种“发展论”的界定摒弃了外在施加性和被动接受性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肯定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和个体德性提升的内在性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确立、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也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也随之更丰富、更系统、更科学。

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研究维度

以上主要是以实践为线索从纵向这个向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因此第二部分主要从横向向度来探讨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学界主要有几个研究维度:

第一个维度,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要是解决“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主要以张耀灿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始终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这一基本矛盾为研究对象而开展的活动。矛盾要得到合理的缓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环体和介体的相互作用。从这一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以人为作用对象,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主要帮助人们解决“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第二个维度,从学科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规律性、科学性、普适性的特点,能够为尽可能多的受众所接受,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主要以张耀灿等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把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从教育主体而言,该学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从教育客体来看,该学科学研究的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因此,可以说“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的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也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矛盾,这与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相同点,但不同的是,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展开是动态性、过程性的,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矛盾的展开是静态性、规律性的,它以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进而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为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第三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内涵。杨生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个阶级或集团为了建立或巩固其政治统治而进行的符合本阶级或集团根本利益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宗教思想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教育”,显然这种观念的目的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引导来维护特定的阶级集团的利益,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强调构筑思想防线的价值意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张耀灿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难看出,其内涵的阐述仍是强调其功能性和阶级性,这些概念都难以逃脱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的思维窠臼。尽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有加强人文教育、重视素质教育内容的趋势,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并没有淡化,它还是为执政党服务的,依然承载着浓厚的政治性。

周茜蓉认为从政治性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存在着“重意识形态功能价值作用而轻科学性”的问题,因此有学者主张更改学科名称的提议。黄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旨在突出“政治”为核心内容,是与阶级斗争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情况相适应的,今天阶级斗争已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沿用传统提法作为学科名称,就难免有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之嫌,因而改名为“思想教育”。王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内涵和政治特征一贯而又明显,因此没有改动的必要,但必须严格使用这个专有名词”在这争锋过程中,谢祖鹏则从另一路径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以解除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政治性强的尴尬,他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根基”,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做了最好的注脚,也为其科学性提供了理论的前提。

第四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看,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性的争锋中,有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统一于内容的教育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郑永廷教授提出的,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坚持素质取向,即以形成、提高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发展,遵循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转化为对象的思想与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特殊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及其学科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区别于其他的根本所在”。而张耀灿则从内容上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和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教育、政治方向教育、法纪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含义上接近于思想政治工作”。周茜蓉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角度纵向切割为三个层面:一是从理论原理的层面围绕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发展这个主题展开;二是从应用层面中围绕教育对象成长和成才的认识、心理、发展过程展开;三是从实践层面中围绕当前社会和思想热点、焦点和思想教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展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然要求深入到具体的历史境遇与时展之中,确立其科学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两者之间合理的平衡和张力关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层次勾勒清晰,而且首次把科学性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在概念的界定上已有很大的突破。在这当中,我们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侧重于某种价值判断而不是客观事物的状态描述,但其价值判断必须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之上,因而“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是统一的。

第五个维度,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来看,丰富的文化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属性。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学界从实践性、意识形态性、科学性等角度做过丰富有价值的探讨,然而学者沈壮海认为我们忽视了从文化性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精神文化或寓于社会精神文化之中。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教育和人际交往教育等多个方面,政治文化、政治行为、道德文化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融合、渗透,呈现出社会文化性。再次,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文化发展传承的目标之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整体的文化环境,而只能在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的格局中实现自身独特的价值与使命。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价值往往在社会整体文化中得到体现和检验。

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嬗变的现代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现代演变与发展,离不开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时代特点。虽然这一概念的发展充分体现现世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忘掉过去,抛弃传统。因为传统并不等同于过去,尽管在习惯上常常把传统视为过去的东西,但事实上传统总是现在存在的、现实的,如果仅仅是“过去的东西”,那它就没有现实性了。传统是“活”在现实中的,是在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事物中发生作用的。

因此,从人们在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历程中,侧重反映现代人自觉提高生活质量和追求生命意义的内在发展成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演变的一个重要向度。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逻辑内涵嬗变过程中,反映出个体主体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合理确定自身生存方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现代特性在生活世界逐步生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践活动,要“引导现实的人的内在生命自觉,激发起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内容的理解、认同和接受,避免知易行难。不仅要突破知识体系的说教,而且要通过所传播的价值理念引导人的行为活动并逐步把它转变成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不难看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内涵的发展,应体现现代人的生命关怀意识、生活质量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的自觉培养过程,进而在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定位。

参考文献

[1]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90.

[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28.

[3]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

[4]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5]杨生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6):16-20.

[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7).

[7]周茜蓉.在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之间――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二重属性关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5(4):16-18.

[8]黄钊.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0):27-28.

[9]王颖.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名称争论之于学科发展的价值意蕴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3(9):36-40.

[10]谢祖鹏.思想调节论[J].江汉大学学报,1995(5):06-09.

[1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思想教育研究,2002(6):09-11.

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篇6

【关键词】廉政话语廉政建设反腐倡廉【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反腐倡廉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抓手。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充分肯定十以来的反腐成效,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不断推进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工作,取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我们党始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动力,用人民群众听得懂、搞得明白的话语与人民对话。在反腐败工作日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今天,我国的廉政话语体系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以“平言平语”构建中国特色廉政话语体系

廉政话语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廉政建设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话语体系,集中呈现国家视角,表达国家立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反腐败和党风廉政建设,如1942年的运动,就带有反腐败的性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为了巩固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针对党内出现的社会影响恶劣的贪污腐化现象,开展了几次声势浩大的反腐败运动,如“三反”“四清”运动。这一时期阶级斗争和敌我矛盾被摆在了突出位置,主要依靠发动人民群众开展反腐败运动来推进反腐廉政建设,国家的廉政话语体系主要是由阶级话语建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认识到依靠群众运动推进反腐败斗争缺乏持久性,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科学决策。党中央针对这一时期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贪污腐化现象,采取了一系列反腐败举措,初步建立了相关法律法规。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党的反腐廉政工作逐步由运动式反腐转变为法治式反腐,反腐措施主要是将教育与惩治相结合,这个时期的国家廉政话语体系主要由教育话语来构建。

党的十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重视反腐廉政建设,反腐败力度空前加大,有力地震慑了无视党纪国法、疯狂攫取不当利益、给党和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腐败分子。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廉政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对反腐倡廉问题不断探索的继承与发展。现阶段廉政建设的新思路主要表现为在法治式反腐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长效机制,以“平言平语”构建中国特色廉政话语体系。

中国特色廉政话语具有隐喻性、亲民性的特征

新一届党中央在反腐廉政实践中的政治话语借助隐喻思维来再概念化“反腐败”等执政理念,达到宣传政府思想的目的。在“不敢腐”的政治话语中,中央政府往往把“腐败”隐喻为“毒瘤”,把这种病态隐喻为社会的“亚健康”状态,面对这种病态,党和政府用“猛药去疴”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严厉惩处腐败。在“不敢腐”的廉政话语中政府把位高权重的腐败官员隐喻为“老虎”,把基层腐败干部隐喻为“苍蝇”,党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形成反贪肃腐的高压态势。在构建“不能腐”的政治话语中,中央政府则把反腐廉政建设隐喻为“攻坚战”,把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隐喻为触碰了“红线”“高压线”“闯雷区”等。中央政府还把体制、机制、法制隐喻为“笼子”“金”“铁”等坚固器皿和生产工具,我们要打造反腐倡廉的“金规铁律”,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在构建“不想腐”的政治话语中把领导干部思想松懈隐喻为“缺钙”,在思想上得了“软骨病”,我们要牢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把党员对照党纪和法律法规隐喻为“照镜子”“正衣冠”,等等。隐喻不仅简化了复杂的政治,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和唤醒群众的内心情感,使政治话语更加形象生动、可感可知,从而增强其政治说服能力。

廉政惩治话语、制度话语和信念话语三者层层递进,形成内外联动的廉政话语体系

“廉政”作为一个抽象的政治学概念,在认知和感觉上都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经验相去甚远。我国政府用亲民的话语来构建“廉政”等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概念,使其与人民群众的认知模式相关联,使民众积极拥护并参与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党的十以来廉政话语中大量使用的政治隐喻,结合了人民群众和广大党员的生产生活实践经验,让复杂的反腐廉政理念转化为亲民的大众化、生活化话语表达。这些概念表明中央政府在构建廉政话语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的认知模式和接受程度,以人民群众熟知的概念框架合理而巧妙地移情于“廉政”等抽象、驮拥恼治概念,使得政治话语与公众话语一脉相承,让受众产生共鸣。

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建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长效机制已初见成效,与之相应的廉政话语也围绕这一标本兼治的治理逻辑展开,通过一系列的政治隐喻等话语策略形成了系统性的廉政话语体系。首先是治本先治标,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以“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气势,形成了“不敢腐”的新态势,构建出一系列的廉政惩治话语;二是立足“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扎好反腐的篱笆,从全面从严治党的角度,形成“不能腐”的制度约束,构建出一系列的廉政制度话语;三是以“不忘初心”的理想信念号召全党砥砺前行,形成“不想腐”的先进自觉,构建出一系列的廉政信念话语。惩治话语树起贪腐的“高压线”,让党员干部心生敬畏;制度话语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使廉政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信念话语从党员思想根基着手,筑起思想道德的防线,建起党员干部的自律机制。廉政惩治话语、制度话语和信念话语三者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形成内外联动的廉政话语体系,与“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长效机制互为表里。

当代中国廉政话语的构建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来源于人民、扎根于人民的廉政话语理念。中央政府通过概念隐喻等话语技术唤起人民群众对官方话语的认同,引导人民群众对发展中的反腐倡廉实践进行再概念化,结合自身的经验去理解抽象的廉政概念与复杂的政治形势。党的十以来,中央政府的廉政话语已不仅仅停留在体现二元结构下“腐败”与“反腐败”式的治理技术,而是更加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廉政话语日臻体现为建构观下的官方话语与大众话语的互文共现,逐渐体现出资政育人的话语功能。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篇7

一.分层法

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不同的层次,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也有不同的层次。分层法就是把这些概念分成不同层次,进行层层讲解,从而达到对概念全面深刻的理解。如“按劳分配”这一概念就可分成以下三个层次:(1)分配什么:个人消费品;(2)分配标准:按提供给社会的劳动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来分配;(3)分配内容: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劳不得。还有高二思想政治中的“规律概念也可概括为(1)本身固有的联系;(2)本质的联系;(3)必然的联系这三个方面。其它诸如“农村产业结构”、“剩余价值”等都可用分层来讲解。

二.对比法

对比法就是把两个相近相似的概念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把易混淆概念区分开来。例如在高一思想政治课中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概念,它们共同点在于都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范围和程度的不同,前者的范围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而后者的范围是“部分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又如农业、工业与第三产业这三个概念也同样可以从劳动对象、劳动手段、目的以及类四个方面来对比把握,找出其中的区别和联系。另外第三产业与服务业,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积累与消费,量变和质变,内因和外因等均可用此法来讲解。

三.关系法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周围事物没有联系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有些思想政治课概念往往是从相互关系中来下定义的,因此掌握相互关系,就可比较完整准确地把握它们。例如“物质”和“意识”这两个概念就是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中把握的,物质即“客观实在”,这一“客观实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而意识本质上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的特有机能,是物质的反映。”当然我们还可以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把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概念,从是否承认事物的联系、发展、矛盾来把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概念,这样既把握了关系,又从关系中把握概念,对学生来说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属和种差法

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篇8

2.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释义

首先要明确在现实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名词具有多重含义:一是特指在我国高校中的一门社科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此专业以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基理论专业知识素养,能在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和学校等机构从事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专门人才为目,并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广泛设置、开展此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二是指在阶级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实践活动,本领域的工作者用一定的思想意识、价值观、行为准则,对社会成员施加系统地影响,使社会成员形成统治者所期望的内在思想体系的教育实践。三是指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体系和行为准则的科学,以人的内在思想和外在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

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专有名词是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因而它是社会主义所独的实践活动,资本主义并不存在此实践。此种看法并不恰当。首先,并不是谁说命名了某种实践活动,那么这个活动就特定地属于谁专有;其次,真正地考察和研究某种活动时,不能只是看具不具备某个特定的名称,而是要看它所指的事物或者是实践活动是否确实存在。资本主义社会确实未曾出现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定名~的表述,但是这种实践活动却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也同中国共产党一样,使普通民众尤其是新生的青年人成为资产阶级所需要的人,从而实现巩固本阶级统治的意图。这就说明,在阶级社会中,虽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定的名称并不是存在于所有的阶级社会中,但是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任何阶级社会都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至于这种活动具体叫什么名字,因所处的社会不同,而名称有所差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在社会主义存在、资本主义也存在,是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国家都存在的。承认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所有阶级所普遍存在的实践活动,认识到其本身所具有的客观必然性,这是在本研究领域的首要前提。所以在理解此概念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具体的,有特定含义的。是指无产阶级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实践活动,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达到促使社会主义向前进步的目的;广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普遍的、一般的,是指人类所有的阶层社会培养本阶层所需要的人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本文的研究探讨中所涉及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是广义上的,是普遍、一般的,是指人类所有的阶层社会培养本阶层所需要的人的教育实践活动。

总之,本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为:在阶级社会中,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用一定的思想意识、价值观点和道德准则对民众施加系统地影响,使他们最终实现了政治社会化的教育实践活动。

2.2“本质”概念的释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本质的解释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辞海》对“本质”的解释是:本质通常指某一事物原来的品质或者是素质。黑格尔也曾指出“根据就是内在存在着的本质,而本质实质上即是根据”。

“本质”作为哲学名词,是指某一事物的内在联系,由事物的内在特殊矛盾所决定,其特点是相对稳定性。作为事物的本质需要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内在性,是事物成为其自身的内在属性,是不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因素;第二,区别性,是该自身事物而其他事物不具有的属性,是自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属性。某种属性要想成为该事物的本质属性,需要同时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既要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又要是其他事物不具有、该事物所独有的属性。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才能称之为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自身存在的依据。

事物的本质和属性是相关联的。《哲学大辞典》中指出属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本质则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且决定其自身的性质与未来方向的根本属性。属性是事物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它是历史的、具体的,由一般属性和根本属性构成。

总之,本质是成为其自身而又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决定着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演变。

2.3“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概念的释义

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有着多种不同看法:有人从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属性来进行界定;一些人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目的属性来界定;一些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属性的综合视角来进行界定;还有一些人从其他学科的视角来进行界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探讨,首先需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概念,在明确其的概念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视阈下对本选题的探讨能更加明确清晰,让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发展更加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其本身,而又区别于其它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指是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内在依据,呈现出其根本性质;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其它实践活动例如政治工作、道德教育等进行区分的根本标志。

要想明确的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必须满足以下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其自身的本质属性。就是指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始终,是其最普通、最一般、最稳定的固有属性,决定着本学科未来发展趋势,是其本身存在的内在规定性。

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概念;形成;特点;地位和作用;原则;体系;启示

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人们的思想很活跃,在思想活跃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思想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成功经验,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基本概念

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它是以人为对象,帮助人们确定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自觉地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实践性和群众性。它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使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当前的和长远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及其他一切业务工作的关系不是领导和指导关系,而是服务和保证关系,即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业务工作服务,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业务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二、“思想政治工作”一词的形成

“思想政治工作”一词大体经历了由“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演进过程。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沿用“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概念。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刘少奇在全国第一次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概念。60年代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由于历史的原因,主要使用“政治思想工作”概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取代了“政治思想工作”概念。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致分为政治(包括形势、任务、路线、政策、传统、原则)教育、道德(包括劳动、社会公德、行为规范、文明礼貌)教育、世界观(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也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即思想性的政治工作和政治性的思想工作的融合。

三、特点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这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是:(1)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党在各个时期的基本路线和人民的利益服务,鼓舞人们为实现各个时期的革命目标而奋斗。(2)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的工作,它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3)严密的科学性。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以理服人。(4)具体对象的针对性。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它的内容、方式、方法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思想问题灵活掌握。(5)教育过程的连续性。人的思想受客观社会的发展变化所制约,客观社会在不断变化,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持续地进行,不断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四、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类历史的发展,归根结柢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和源泉,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精神文明不是物质文明的直接派生物,不会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自然地发展,它是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自身建设的结果。精神文明中的思想建设,要依靠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实现。历史上各个阶级实际上都把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的地位,作为维护本阶级利益、取得和巩固阶级统治的工具;作为改变社会风气,将社会政治生活纳入本阶级政治统治轨道的重要手段;作为调整本阶级内部以及与其他阶级关系的重要措施。历代的剥削阶级都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奴隶主阶级的“天命论”和等级教育,封建地主阶级的宗教神学和纲常礼教教育,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和利己主义教育。无产阶级所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是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政党要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更加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经济和政治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然从外面“灌输”的原理,关于必须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上把握人的本质的原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原理等,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使思想政治工作在革命斗争中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保证党的团结和统一,保证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手段。

五、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是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规律和人们的主观意图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一系列基本原则,主要有:(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把学习和宣传革命理论同解决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2)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要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为各项业务工作指明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各项业务活动执行和体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3)发展变化的原则。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也随之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思想认识发展的前进性,又要看到思想认识发展的曲折性,从而认识解决思想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对深层次思想问题的引导要树立坚持不懈、不怕反复的精神。要长期坚持用发展的眼光而不是僵死凝固的眼光来看待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变化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科学态度,也是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方法。(4)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即善于发现工作对象的优点和长处,通过表扬树立先进榜样,带动后进;结合必要的批评,抑制消极因素。还要善于从消极因素中发现积极因素,促进其向好的方面转化。(5)物质利益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精神辩证关系的原理,在提高群众思想认识的同时,要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一些有可能解决的切身利益问题。(6)耐心说服教育与严格的组织纪律相结合的原则,即立足于说服教育,谆谆善诱,耐心等待觉悟,同时对不服教诲、坚持错误的辅以严格的组织纪律。(7)身教同言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即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群众进行言教的同时,必须严于律己,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为人师表。(8)求真务实的原则。要以求真务实精神思考工作,以求真务实要求部署工作,以求真务实作风推动工作,以求真务实标准检验工作,从而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我国改革和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分重要和紧迫。(9)充分发扬民主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扬民主,就是要采取民主方法、端正民主作风、弘扬民主精神,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

六、工作体系

思想政治工作有一个庞大的工作体系,就象电脑一样,有软件和硬件,能那样神奇的运行。其工作体系中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指:(1)思想政治组织。其含义:“就是指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表现的形式是:党的组织、党组织的工作部门,工会、妇联、团组织和教育、宣传机构等。(2)思想政治教育。其含义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的活动”。表现的形式:专门的理论研究机构,从事理论研究。大学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教育活动由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来组织开展进行。(3)思想政治宣传。其含义是:“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进行的形式和开展的活动”。工作表现的形式:主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和开展的教育活动来进行。(4)方式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体系中,每一方面的工作都根据自身特点,有它的方式方法来开展工作。(5)工作的依据。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党规党纪、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等是这个工作体系工作的依据。

七、启示

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有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思想认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1.在提高思想认识方面,深深的认识到:(1)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我们要牢牢记住。(2)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成功经验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理论基础,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而形成的,我们一定要发扬光大。(3)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我们要代代传承。④世界进入21世纪,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理论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进行完善、创新、丰富,并指导实践。

2.在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主要在措施和办法上做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1)领导重视,措施和办法到位,资金有效投入。(2)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管理体系。就是建立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同心协力,专兼职相结合,党政工团妇等组织齐抓共管,全体党员都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综合管理体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3)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4)加强政工队伍建设。不削减人员,做到精干高效。待遇落实,队伍稳定。(5)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根据思想政治工作各方面工作的特点、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行业、单位的实际,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6)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评价办法。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成绩进行量化评价,承认所取得的成绩,鼓励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提高工作积极性。总之,我们要重视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使我们的各项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并取得辉煌成就。

参考文献

[1]李俊伟编著.思想政治工作.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7)第1版

[2]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基本建设经济教研室编.施工企业管理学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6)第1版

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篇10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企业管理;思想工作

马克思说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作为一个企业,管理好了人是企业管理的根本所在,因为企业就是以人为本的企业。因此说,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1思想政治工作简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古已有之,但“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形成却与共产主义运动有关。1920年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厅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政治教育”、“政治教育工作”两个概念。1934年,斯大林在苏联共产党(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总结报告中,提出了“政治思想工作”、“思想工作”两个概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长期使用“政治工作”这个概念。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了“思想教育”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刘少奇于1951年在《党在宣传战线上的任务》中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对“思想政治工作”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此后一直沿用“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亦称思想工作或思想教育。它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启发人们的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等问题,还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问题。

以人为对象,解决人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问题,提高人们思想觉悟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途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搞好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有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具有鲜明的党性、实践性和群众性。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党员、干部和群众,使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自觉地为实现党的当前的和长远的革命目标和任务而努力奋斗。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其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经把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它有其固有的工作规律和特点,还有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工作基本原则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及其他一切业务工作的关系不是领导和指导关系,而是服务和保证关系,即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业务工作服务,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业务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和毛泽东同志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2思想政治教育在企业中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是企业管理的目标。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一项优良传统。在企业,它的目标就是要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效益最大化,而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必须由全体员工来完成。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这就是说,员工的思想出了问题,企业就无法实现它的既定目标。因此,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就是企业管理的手段。我们知道,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企业的党建工作、共青团工作属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它们的目标就是在企业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党团员队伍,为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保驾护航;宣传教育、文化建设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因为它们是凝聚人心、调动广大员工全力以赴搞建设。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很多,但作为一个企业,没有带头人,没有战斗力坚强的员工队伍,企业遇到风浪就要受到挫折,生产经营目标也无法实现。管理最好、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员工队伍的主人翁责任感。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与企业管理的方式方法是统一的,也只有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才能创造更大的效益。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特殊的社会活动,就其实质来说是对人的管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不断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人们的觉悟有先有后,认识有深有浅,以至对各种问题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的看法。所有这些都会对人们的生产、工作的积极性的发挥产生不同影响,这就需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必然要求人们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道德水平、文化素质与之相适应,进一步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人才观念、效益观念,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提供必要的思想保证,这必须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当前,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劳动者与经营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日趋复杂,直接触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如处理不当,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可能会集中而突出表现出来,既影响人际关系和人们的积极性,也影响企业的正常管理。协调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处理人际矛盾,单纯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整分配方式是不够的,还必须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沟通和调节功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人们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侵蚀,教育广大员工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我们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企业稳定和发展的有力保障,必须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否则,企业管理将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生存和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管理的有效保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人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在社会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物质资源的配置,科学技术的应用,都需要通过人来实现,现代企业管理正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制度管理,严格组织纪律是必要的,但这还不够;加薪提级等物质激励机制也有一定作用,但光靠这些也是不行的。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精神动力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要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去灌输的。一个企业只有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人与物的科学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的潜能,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激发他们为企业的稳定和发展而贡献自己的力量。把思想政治工作排除在企业管理的行列之外,必将影响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