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十篇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十篇

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4:51

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篇1

【关键词】核心素养;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作为我国学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如何围绕核心素养来聚焦体育教学呢?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运动技能的传播者,应当站在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高度上,从更深层次理解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从更广的领域寻找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方法途径,才能在体育教学中清晰而明确地解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下面,笔者根据自身的学习、理解和实践,就体育核心素养概念定位、培养途经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加强体育素养培养

我从事体育教学已有二十多年,深深体会到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仍然受到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不但没有聚集“核心素养”的培育,甚至很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发展体育教育会牺牲掉智育教育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很多学校普遍缺乏体育意识,尤其对生理卫生知识、锻炼常识等基本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普及重视不够,导致很多学生缺乏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意识,体育素质明显偏低。虽然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普遍较好,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言行,明显不符合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还有,很多学生不是站在增强自身健康和身体素质的高度进行体育锻炼,而只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或者娱乐等,缺乏稳定的锻炼动机和持久的习惯养成,往往一达到目的就停止了。针对不容乐观的体育教育现状,作为小学体育一线的老师要抓住当前极力倡导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机遇,带头转变思想观念,大胆冲破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的束缚,在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教学中,以学生健康锻炼为先导,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聚集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以及坚定的意志,从而促使他们拥有健康的身心,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先决条件。

二、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形成愉悦课堂氛围

体育兴趣是人们为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内向的学生一般能遵规守纪,但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不浓;好动的学生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不足是组织纪律性不强。在我任教的班级就有一个特别顽皮的学生,在教室里上课坐不住,在操场上体育课无集体意识,许多老师对他束手无策。通过几次接触,我发现这名学生自尊心特别强,不服输,在同学面前爱表现。我抓住该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安排他负责体育器材配置和回收,并向他说明做好器材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老师的重视程度,教育他要胜任这项工作不但要有服务意识更要有表率意识,即在方方面面特别是纪律方面要做同学的表率。经过一段时间的说服教育,该生不但把器材管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而且组织纪律性和活动能力也明显增强。由此可见,只要我们老师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关系,体育课堂就一定能成为学生兴趣爱好充分展示的舞台。

三、创新体育课堂设计,提升教学活动质量

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篇2

关键词:数学教育;核心素养;建构

数学素养概念的第一次提出是在2000年所颁布的《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文中着重地强调了数学素养对民族、社会、国家的重要性.随着近年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教育机构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并且认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此背景下,笔者在阐述数学核心素养及其重要教育价值的基础上,详细地提出了具体的建构核心素养的实施办法,以供各位读者师生探讨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般意义上讲,素养是指在长期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技巧或能力.笔者对数学素养的理解是指学生掌握、并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与内化数学知识与思想的能力.从核心构成要素来看,数学素养应该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六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各有侧重又形成体系的方面.

二、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价值

1“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在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阶段,人们重视数学学科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我国人民的数学素养,培养我国人民应用数学的知识与思想处理工作与生活问题的能力.其中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素养的核心和基础,其不仅包含了基于数学基本知识而形成的各种数学基本的思想和方法,更体现着数学在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及对其价值的认识.

2“数学核心素养”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

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在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其数学素养,为学生进一步成为我国优秀公民奠定扎实的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体现着我们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基本的知识和思想,更能够积累起解决问题的经验,为以后的实际工作与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3“数学核心素养”可以有效地指导数学教学实践

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不仅是我们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更是我们教学实践的指南针.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有效的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已经作为一项急迫的任务摆在各级教育工作者的案头.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我们的数学课堂将会更加追求学习思维水平的提升,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三、数学教育视角下的“核心素养”建构

1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内在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地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助力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堂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可以减少数学的抽象性,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结合起来,从而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引导学生思考与表达

交流是促进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擦出思维碰撞的火花,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水平的提高.并且通过交流,学生在交换想法与积极思考中,很容易产生很强的创造力,这也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所以在数学课堂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数学交流,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3开展研究性学习

实践出真知,面对生活中的事物,我们常常会多有感触,往往对自己参与研究制作的东西印象更加深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某一课题,通过自己收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动手实践,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提高了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帮助.

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国家文件的方式第一次提出了“数学素养”这一新概念,文件中指出:“使w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对高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是教育改革中的概念之一,更是应该付诸实践的教学目标与行动指南.各位教育工作者应该不遗余力地对其具体的实施方法进行研究与实践,寻找更加适合培养自己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与路径.

参考文献:

[1]华志远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65(35)

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篇3

关键词:“双基教学”“三维目标”知识核心素养

一、基础教育之“基础”的时代变迁与当代困境

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基础教育应该给学生打下怎样的基础,这是提高教育质量无法绕过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也有着不同的理解。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就有着重视“双基教学”的传统,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传统的形成深受苏联的影响,二战后的苏联,扫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改革“让学生拥有科技发展的基础知识”,重视“工艺学校和职业训练”,“随着苏联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1]。我国建国初期同苏联二战后面临相同的国情,“植根于中国大地的双基教学理论,是新中国教育界几代人成功实践探索的理论结晶,是在中国经济落后、文化科技水平低下、教育基础薄弱的国情下,提出、发展并切实使中国教育质量得到迅速而有效提高的教学理论”[2]。“双基教学”对于完成建国初期的扫盲任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也符合建国初期师资水平不高的现状,因为“双基教学”从技术层面更容易操作,重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训练,并且也较容易对学生进行评价。因此,在当时以及到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就是基础教育的“基础”。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的“三维目标”。总体来说,“三维目标”是对“双基教学”的一种超越,是教育思想的进步。基础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的基础应该包括三个维度的目标,“三维目标”在“双基教学”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基础教育的“基础”不能局限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优秀的思想品德,通过知识、技能、兴趣、能力、情感态度等来奠定学生发展的基础。然而,“三维目标”与“双基教学”的相同点在于,“三维目标”也仍然是立足于课程本身、基于学科和教材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兴趣、能力、情感态度等。

从“双基教学”到“三维目标”再到对核心素养的强调,其根本的变化在于基础教育开始更加关注学生本身的需要。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基础教育应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怎样的“基础”,也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问题。从根本上讲,素养包含了人成其为人的一切。那么,就基础教育而言,应提炼出哪些素养作为学生应对未来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当前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应该做出哪些改变?这些都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核心素养是学生长远发展的诉求

在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并且也是国际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1.从国际教育的经验中审视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当前国际社会很关注对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本文列举了影响力较大的经合组织和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目的在于从国际教育的经验中审视核心素养的内涵。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的项目研究[3]。经合组织提出了一个涉及“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具体包括“使用工具互动”、“自主行动”和“在异质群体中工作”共三类九种核心素养指标条目[4]。oeCD的项目除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关注以外,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包括语言表达、应用新技术、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等。

欧盟主张用“核心素养”取代以“读、写、算”为核心的传统的基本能力。欧盟提出了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等在内的核心素养体系,每个核心素养均从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展开。[5]从“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三个维度,对比经合组织和欧盟的观点,如表1所示。

从三个维度,对比经合组织和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可以看出二者对核心素养的界定都超越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都包括了学生在现在以及未来社会的生存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能力。不论是经合组织的三类九种核心素养,还是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都体现出了核心素养“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的特点[6]。因此,核心素养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培养的持续性及综合性的特点,使得核心素养在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面临实践层面的困境。由此,立足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情况,仍然需要从实践层面进一步研究核心素养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实现的问题。

2.立足我国国情探索核心素养的内涵定位

核心素养构成人的发展,并且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其内涵会变得更加丰富。在基础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是一个口号,它与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密切相连。应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通过知识的核心价值转变为解决问题和学会生存的技能。从“双基教学”到“三维目标”是从学科的角度出发,教给学生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整个过程仍然是注重知识的直接传授,这样教育简化成了单纯意义的教书而失去了教育本身丰富的内涵。由此,知识成了被人诟病的学习负担。那么,知识与核心素养、教书和育人之间体现着怎样的教育关系呢?“教育的意义则在于:人可以通过教育使没有经历的人获得关于它的体验。”[5]教育意义的实现,需要通过文化的传承,让学生获得关于知识的真实体验。因为知识本身积淀着人类优秀的历史与文明,同时构成着学生的素养养成与发展。“教书”教的从来都不只是书,而是人类优秀的文化,文化以知识的形式对学生起着“育人”的功能。每一个知识的学习,绝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个知识的内容,而是每一个知识的内容能够培养学生怎样的素养。知识本身承载着丰富的教育意义,能够引起学生意识品质的养成,包括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核心素养的理念进入基础教育,正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还原知识本身的核心价值与文明的质感。

三、核心素养引领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

1.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

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毫无疑问离不开基础教育的课程问题,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抛开现有的课程去重新设置一门核心素养课程,它是一种贯穿于基础教育课程之中的理念。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要调整现有的课程结构,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丰富课程的内容。首先,学校要立足本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调整丰富课程结构,建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其次,核心素养固然离不开学科素养,但是单一的学科无法独立承担起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需要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让核心素养的理念在每一个学科中贯通起来;再次,现有课程要超越教材的局限,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让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从丰富的课程内容中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素养。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处理好传统课程中知识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核心素养的发展要与现行的课程和教学紧密联系,由知识为本转向以素养为重,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理念的转向。聚焦核心素养,并不是要否定知识的价值,否定传统学科对于学生长远发展的意义,核心素养离不开知识的核心价值。因此知识教学仍然是课程的基本问题,一方面选择什么样的知识形成课程;另一方面,关注知识的核心价值如何形成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程的实施中,知识以教材的形式绝非是简单的再现,学生学习的目的更不是为了记住知识的内容,而是让知识内化为素养。

2.教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

核心素养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发生了变化,那么教师应该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在实践层面却存在着一些挑战。教师如何从关注知识点的传授转向关注素养的养成,从关注教书转向关注育人,从关注教学转向关注教育,对于教师的能力有着更高的专业要求。“在基础教育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直接经验到的是间接经验,是各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及将他们组织在一起的原理和理论体系”。对于学生而言接受这些概念是困难的,教师的专业体现在不是直接给学生呈现知识的概念本身,而是让学生有质感地感受到概念背后丰富生动的意义。因此知识的传递也绝非是教师递给学生就行。教师自身如果不能把握知识的核心价值,“以己昭昭,使人昭昭”,那么搞再多热闹的课程形式,核心素养也不过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因此,教师开展基于素养的教学,是教学理念的重大转变,这就意味着教师要选择符合学生需要的知识,让这些知识养成学生的核心素养。

3.多元评价:学到了什么,教到了什么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基础教育,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结果进行评价,难以由传统单一的考试测验的形式实现,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并不能对学生是否养成核心素养以及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进行评价。核心素养包含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它本身具有综合性、持续性、跨学科等特点。建立基于核心素B的评价体系,首先要在学生学习之初建立分阶段、分模块的教学目标,具体落实通过教学实现学生何种核心素养的养成。其次,对核心素养的评价要转化为对学科素养的评价,有效利用学科素养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同时,要对核心素养进行量化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在某一个教育阶段之后,所形成的包括知识、技能在内的适应未来社会的关键能力和人格发展达到的基本水平的标准。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力求实现综合性、多元化。不管是oeCD还是欧盟国家,对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均没有局限在对于单一学业成绩的监测,这给我国建构多元评价体系提供了借鉴。另外,同样要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一方面,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机制,通过全面而多样化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考察,通过日常的评价、记录,以及问卷调查、量表、对学生以及家长的访谈等形式,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评定;另一方面,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考试是素质的取样,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性操作以获得高的分数,考试内容应该注重设置情境化的问题考察学生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注重过程性评价等等。总之,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建构应该与现行的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相结合,同时针对核心素养改进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建立全面综合的多元评价体系。

――――――――

参考文献

[1]Victoriapogosian1Russianeducationalpolicy:twoDifferenteras.itaLianJoURnaLoFSoCioLoGYoFeDUCation,1,2012.

[2]邵光华,顾泠沅.中国双基教学的理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3).

[3]DefinitionandSelectionofCompetencies:theoreticalandConceptualFoundations).DeSeCo.,Jun.25,2003.thedefinitionandselectionofkeycompetencies:executiveSummary.Fromhttp:///dataoecd/47/61/35070367.pdf.)

[4]KeyCompetenciesforaSuccessfulLifeandawell-FunctioningSociety.

[5]theeuropeanparliamentandtheCounciloftheeuropeanUnion.RecommendationoftheeuropeanparliamentandoftheCouncilof18December2006onKeyCompetencesforLifelongLearning[J].officialJournaloftheeuropeanUnion,2009(8).

[6]钟启泉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5-04-01(07).

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篇4

关键词:卓越;农村教师;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关键性要素,提升其教育能力,能为学生开展良好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取较多的知识信息,以实现教育实施的有效性模式。而核心素养思想的提出,为农村教师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促进了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因此,农村教师的发展,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根据核心素养要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进而提升农村的教育质量,推助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

1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农村教师培养的内容

1.1创新素养

作为农村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要素,创新素养也是农村教师核心素养的发展理论依据。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在社会发展层面上,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创新素养。而在教育层面上,农村教师具有创新素养,能够依据当前教学实施模式,结合时展需要、教育领域发展趋势,融入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以创新农村的教育模式[1]。而教师的创新素养包含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指教师能够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打破常规,为学生开展合适的教学活动;创新意识包含教育观念的创新和知识的创新,教师可以将新的教育理念和知识信息融入教学,实现教学的创新;而创新能力是指教师能够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创新当前的教学模式,做到因材施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

1.2反思素养

反思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实践过程,包含实践—推倒—重建—实践的过程。即通过教学的具体实践,认识到教学实践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以进行具体的实践,从具体实践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素。而培养教师的反思素养也是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要素,对教师未来发展十分关键。教师具有反思素养,能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设计模式,促进学生融入其中,加强对学生的评价,明确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取得的成果。根据这些成果信息,进一步反思自身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要素,以推进教学实践的创新。

1.3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农村卓越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信息,尤其是当前教师面临教育信息化、教育智能化的挑战。农村教师具有核心素养和细心素养内容包含以下三点。第一,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能认识到信息的关键性,要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第二,教师对信息具有积极的需求能力,通过运用信息,更好地实现教育的良好实施模式;第三,在信息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具有分辨能力和洞察能力,认识到信息的价值性,将有效的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尤其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教师具有信息素养,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避免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干扰,从而达到良好的农村教育实践成效。

1.4沟通合作素养

沟通合作素养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卓越农村教师培养的关键性要素,是素质教育理念下对卓越农村教师发展的新要求[3]。因此,在与学生、家长沟通时,农村教师应将正能量信息传递给学生与家长;在与其他教师沟通与合作时,农村教师应构建协同育人体制,这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保障,从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农村教学氛围、方式变得更为活跃,进而促进学生在其中获取较多的知识和能力的信息。

2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卓越农村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教师创新素养偏低

从当前农村教师教育现状来看,存在部分教师创新素养偏低的问题,这影响了教师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成效,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4]。例如,在开展农村教学实践工作时,部分教师缺乏创新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这不仅不利于教师的全面性发展,还会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2.2教师信息素养欠缺

教育信息化拓宽了农村教育的路径,也推进了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衔接,促进农村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农村教师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可以获取多元化的教育信息,包含农村本校教育信息与其他地区学校的教育信息,进一步扩大农村学生的知识获取面。而从当前农村教育现状来看,部分教师缺乏信息素养,对网络信息技术、数据的运用成效不佳,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开展。例如,部分教师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不佳、课件制作能力不足、网络信息资源运用效率不高,使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实践只停留在形式层面。

3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卓越农村教师培养的路径

3.1营造培养卓越农村教师的氛围

卓越农村教师的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培养氛围,加强农村教师的引领,为农村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保障。首先,地方政府应发挥工作职能成效,根据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和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的要素,审视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大力出台相关的教育扶持政策,推进农村教育更好地开展。政府可增强农村师资力量,进一步缓解农村教师教学的压力。其次,政府应以政策推进模式,提高教育层面的重视度,增强家长对教育的关注度,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支持教师工作,共同开展良好的教育实施模式。最后,政府应根据地方教育发展趋势,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发展,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多方沟通交流平台,促进政府与教育领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良好的交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教师进一步发展。

3.2加大对卓越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

农村地区应该加强重视对卓越农村教师的培养,推动核心素养的培养,构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素,根据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为卓越农村教师的培养路径指明方向。第一,加大对农村卓越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农村教师的培训模式、方式都凸显常态化发展趋势。第二,降低教师培养机构的门槛,让每一名教师都能够融入培训中,通过培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以此更好地为学生开展教育实践工作,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培养模式。第三,卓越农村教师的培养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借助网络技术的优势,打造线上与线下融合的培训模式,以网络平台为教师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平台,以线下实践教学为教师培训内容实践的有力保障,提升教师综合能力,使教师具有核心素养的教育能力。

3.3促进农村教师的自我发展

卓越农村教师的培养应发挥教师自我发展作用,促进教师自我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完善,进而提升农村教师综合教育能力。首先,教师应打破常规教学,以创新发展思维,创新当前的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其次,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调整优化教学实施模式。再次,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有求知欲望,加强对信息的运用,丰富教育信息,为学生发展传递良好的信息内容。最后,教师应提高沟通合作能力,在教学实施中加强与学生、家长以及课任教师的互动,进而促进教师自我发展,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能力,使教师更好地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3.4完善卓越农村教师评价机制

农村地区应不断地完善卓越农村教师评价机制,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加强建设卓越农村教师评价机制良好的实施模式。首先,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核心素养的评价应趋于完整人的发展趋势,以提升教师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其次,教师评价模式引向全面发展的方向进程,以核心素养为评价要素,使教师以评价机制审视自身发展的不足,进而完善卓越农村教师评价机制,达到卓越农村教师评价有效性的目的。

4结束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卓越农村教师培养的路径实践,应立足于当前农村教师发展现状,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为农村教师发展指明方向,使农村教师成为卓越农村教师,进而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因此,农村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自身发展的目标,使自身具有核心素养的教育能力,为学生开展良好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推动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蒋长刚,鲁华山,黄芳.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5):62-65,69.

[2]唐汝青.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农村高中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58):9-10.

[3]聂允.湖南省特殊教育教师公费生定向培养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55-56,66.

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篇5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改革

2014年3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其中“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的十项任务,第一项就是“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2014年12月,教育部启动了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明确要求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写进课标。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进入“深水区”之后,开始了攻坚“战役”。广大基础教育战线的研究人员、教师纷纷行动起来进行理论学习、调查研究、交流探讨,“核心素养”今后一段时期一定会成为基础教育领域里的“热词”。

刚接触到“地理核心素养”这个词,也许会产生许多疑问,如“之前强调的‘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地理核心素养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等。本文就这些问题与老师们谈谈粗浅思考。

思考一:“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2001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既是从课程功能的角度提出的课程改革目标,也是“三维目标”的另一种表达。在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明确提出了本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十多年的课程改革,广大教师逐渐接受、理解并付诸实践了“三维目标”,为什么现在要提出“核心素养”?首先要厘清两个层面的“素养”:上位的是超越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下位的是“学科核心素养”。这两者有着密切的关联。从“三维目标”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其一,以“核心素养”为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全球化、信息化的社会,以经济发展为核心,致力于公民素养的提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面对的共同主题。有很多学者研究了世界课程改革的进展,总结了世界不同组织或国家基于不同的价值理念,构建的不同“核心素养”体系。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分析社会的愿景和个人生活的需要出发,整合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并将其视为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遴选和建构起核心素养体系:能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会团体中互动、能自主地行动。联合国教科文、欧盟等组织,以及一些国家,或以终身学习为取向,或以个人发展为取向,或以综合性为取向,构建了不同的核心素养体系[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它们应该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思维框架与途径,而不是核心素养本身。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2]”,由此,从使用国际共通理念的角度看,建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势在必行。

其二,解决教育实践中“三维目标”整合性欠缺的问题。“三维目标”的三个维度之间有着内在深刻的联系,有着整体性的考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仍然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维度,使教育目标严重缺失;二是将“三维目标”割裂或是贴标签,使教育目标缺乏整合性。不论哪种倾向,都使教育目标无法在同一个学生身上得到“整体表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注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最关键的素养,强调其对每个学生的“整体效应”,以及素养形成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能够更好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化、明确化与深化。教育部近期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初步确定了九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2]。而每一个素养的落实,都需要发挥学科综合育人功能,整体推进各项教育目标的落实。

思考二:地理核心素养的选择与表达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思考:第一,地理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第二,地理核心素养与地理核心(关键/主要)概念是什么关系?简单地说,第一对关系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顶层设计,地理核心素养作为一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要对其作出贡献。例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解释为“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生态意识”,要求的重点是“热爱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行动等[2]。”这些要求与地理课程有极高的契合度,地理核心素养要予以充分体现。第二对关系中,地理核心素养要引领地理核心概念,换句话说,就是要围绕地理核心素养取舍地理核心概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关键/主要)概念、地理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篇6

关键词学校教育核心素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7.38文献标识码:a

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业界也将其称为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笔者通过对培养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演变等情况的分析,掌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趋向,结合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建设性的提出一定的建议,找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便为后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1核心素养体系的界定

1.1国外核心素养的界定

2002年美国制定核心素养框架,确定了三个方面的若干素养要求:三个方面为: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与技术技能和生活与职业技能。2006年12月,欧盟通过了关于核心素养的建议案,核心素养包括母语、数学、外语、信息素养、与科学技术素养、公民与社会素养、学习能力、艺术素养和创业精神共计八个领域,其核心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2013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七维度核心素养:身体健康、文化艺术、社会情绪、学习方法与认知、文字沟通、科学与技术和数字与数学。

1.2国内核心素养的界定

国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教育部还没有出台相关细则,但指导意见明确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我们国家从方针目标到立德树人的实际具体化。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定位,主要包括三大块:一块是面向社会的,即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一块是关于个人的,即个人修养、自主发展、创新实践;还有一块,即多年学习所获得的科学、人文以及审美。这三大块,就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总之,国外的诸多核心素养并不相同,但他们的核心素养都反映了科技信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强调创新信息素养、创造力、沟通与交流、国际视野、社会参与、团队合作等,各国的核心素养的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技术变革和挑战。

1.3将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将面临的困惑

首先,我国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只关注知识点的学习,无论双基教学,还是三维目标的达成,一脉相承的都是以基本知识点的学习为主,忽然把课程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让知识变成智慧,让知识变成素养或力量。需要教育从业者的思想发生转变,而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其次,从核心素养的界定上来看,我们目前所从事的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都有哪些根本上的区别,目前还比较模糊,目前基本素质的概念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弄清楚,素质教育实施这么多年,也总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其思想也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切实贯彻,又抬出核心素养的说法,这样旧的理论尚没有有效指导实践,以求得应有效果,又抬出新的理论将其取而代之,教育是否能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如果企图用核心素养来代替素质概念,以求融合各方意见,这实际将是事与愿违的,因为同样会涉及先天后天作用的认识问题。过于拘泥于词语之争而不是把握问题的实质,是产生争执的根源,不解决这点,只在提法上下功夫,于事无补。最后,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什么样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又将是一大困惑,我们的社会、家长要的是成绩,在升学面前,核心价值观、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等等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如何引导?如何评价?如何改革才能使核心素养生根发芽也是我们将面临的重大课题。

2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建议

2.1理清思路,优先培育教师的核心素养理念

因为要落实核心素养,首先是落实教师问题,针对教师要有一套系统的师资培训体系,教师的思路开阔了,对核心素养认识清晰了,只有自己的核心素养发展了,升华了,才能更好去实施课程,更好地开展个性化教学,更好地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2明确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甄别与素质教育的区别

我们常说核心素养的题目很大,目标也不清晰,一要科学认识核心素养(个人整体的核心素养、阶段成长的核心素养、学科教育的核心素养);二要理顺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三要认识到切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是打造一支本身具有高水平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队伍。至于什么教育是合适的教育,这个问题倒应该没有歧义,那就是适合每个孩子个性身心特点及社会健康发展需要的教育。同时,核心素养还要与素质教育区别开,不能混淆。要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我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系统分析,充分吸收和借鉴各国的成熟做法,明确我国学生所需掌握的核心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国民教育之中,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和持续发展。

2.3建立系统的学业综合评价体系和多元录取的考试模式

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形成综合评价、分类考试、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如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才能有效达成。

3结语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系统论述核心素养的内容,以切实了解提出这个概念的必要性和适切性,同时要充分论证和着手解决核心素养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做到普遍有效指导实践,以求得应有效果。这样,核心素养教育才能够扎扎实实的向前推进。

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数学;核心素养

G623.5

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可谓是学科教学的核心与灵魂。数学核心素养涵盖了数学思维发展、数学方法使用的全过程,是促使个体有效开展理性思维、逻辑推理的数学品质。所以衡量学生数学水平的标准绝不仅是数学知识掌握的多少或数学成绩的高低,而是突破数学这一学科工具束缚后,人们所掌握的数学思维方法与理性精神。因此,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互动”的教学模式培养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大的意义[1]。

1数学核心素养概述

数学的教学核心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数学运算能力。但是伴随着教育改革与课程调整,数学的占比及其各考点的权重一直都在变化。数学课程是一门基于逻辑推理与辨证思维结合统一的课程。学生必须在老师带领下通过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然后使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活动。在数学活动基础上让学生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结论并探究数学发展的历史。逐步形成数学核心概念运用过程,理解蕴涵其中的思想方法。拜托学生对数学枯燥乏味的原始认知,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2]。

数学核心概念的学习是对数学历史发展是认知,主要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杜宾斯基apoS理论三种认知形式。而最典型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被公认为是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研究理论。其研究方法表现为运用大数据、多实验次数的统计与分析得出对一定数学规律的理化总结从而形成知识脉络支持理论发展。他指出所谓认知发展,就是个体自出生以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面对问题情境或对事情的处理上思维方式和能力表现的不同,而这种适应在个体成长期间是一直连续变化的。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即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来概括的。所以当主体适应环境时,就会通过图式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创造,并由同化或顺应两种方式来构建动态的心理认知结构,并达到和环境的动态平衡[3]。

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取决于在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上,表现在数学的教学核心上,具体来讲就是老师在课堂上传授教学核心发展与概念时的学生认识与汲取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互动交流协作与问题解决应该贯穿于学生知识学习与意义建构的全过程;“问题-互动”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放弃课堂教学主体的身份,确立学生主体的中心地位,以问题引导互动的发生,构建全新的数学课堂师生关系,这对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大的影响。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措施

2.1互动中突出问题导向,创设有利于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

“问题-互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科学的动力,重视师生互动中问题的导向作用,能有效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求异思维与探索精神,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发现科学规律,达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从这个角度上看,“题-互动”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科学理论的内涵是相契合的。建构主义理论以教育主体为核心,突出教育主体的主动性,通过教育情境的建构,促使教育主体主动探索、挖掘、认识知识的价值与意义。为更好地实现小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施与培育,可以尝试在互动中突出问题导向,创设有利于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4]。

2.2互动中突出问题要求,关注教学目标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

生本教育理念指引下的“问题-互动”教学带给小学数学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变革,更是一种课程观念的变革,即:将数学课程作为生成的、动态的、系统的整体,其课程目标的设置指向两大准则――促进学生个体成长与素质养成,最终落脚点在于小学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因此,“问题-互动”教学立足于数学课程的深度开发,面向社会生活实践,在问题与互动密切关联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强调在数学课堂互动过程中突出问题要求,推进数学教学目标与数学核心素养的融合[5]。

2.3互动中突出问题主线,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数学核心素养的关系

“问题-互动”教学的构建重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将互动中的问题主线作为开展数学教学的关键环节,以问题主线引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数学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6]。宏观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由必修与选修两部分组成,注意区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包含的学习层次与核心素养培育要求,以必修内容为主线,突出数学中的核心内容。微观上,每节课的教学互动中突出问题主线,处理好教学中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实践应用知识、数学发展知识这三个内容之间的关系,以期培育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3结语

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推动着小学数学教育开展改革探索活动,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问题-互动”教学模式成效显著,有着广泛应用的可能性;“问题-互动”教学模式贯穿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全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的特殊交流活动,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问题-互动”以发现、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在互动交流与合作中集思广益,培养了学生探究数学奥秘、追求卓越创新的意识与精神,这一教学模式已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孙朝仁,马敏.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应用型数学实验[J].中国数学教育,2015(21):36-40.

[2]赖允珏.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6(5):42-45.

[3]刘友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之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10):57-58.

[4]孙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2016(41):73-74.

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对策;

作者:胡晓荣

教师的核心素养问题是教师教育中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教师教书育人,一方面,需内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进行指导;另一方面,需有外在的良好个人形象和个人的社会交流能力。“育人者,必先受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核心素养培养一时成为焦点。在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育人的能力素质、个人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等等素质中,有必要突出培养与课程育人密切联系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语文学科教学在素质教育整体实施工程中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基础性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教育,是有效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条件。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提高,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工作的开展,能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俗话说:师高弟子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指导作用强,具有较深的语文教育作用的认识,对语文教学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等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能让其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好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二、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界说

“核心素养”指人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人的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性。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小学语文教学组织与评价中体现出来的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学会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学会新课标、新技术、新评价的三新教学设计,学会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学会课程改革的成果表达和学会文学活动的审美”六个方面学会中形成与完善的个人教育教学修养,其中的文学修养,也就是对文学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素养是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几点对策

(一)积极开展学习与研究

学习是人生基本的需要。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天性中有一种发展的欲望或需要,其生理的发展离不开各种食物;其心理的发展离不开学习。人的学习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了解和掌握社会经验,形成自己独立的行为活动方式的过程。有人称21世纪是学习化的世纪,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所以,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应当把研究性学习或组织性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途径来认识,确定好学习目标并提出创新与继承的方法加以实践。

(二)参与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课程、课堂、课题)活动是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新的研、修、培一体化活动。在网络“三课”研究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与运用,能以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课题研究的“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创新方法实践新课程的新教学标准、新教学要求和新的教学组织指导。当前网络化的环境为教师参与新“三课”研究活动创造了新的平台和提供了新的活动内容与交流的形式,使教师“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目标的群体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成为教师基本功训练和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途径。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活动不断形成与改善了“学习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行动意识、发展意识”五种自我发展的意识。

(三)开展创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关键是有自我的创新教学。所谓创新教学,是教师有创见的教学,是教师依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思考教学。研究表明:有创见的教学应是“生动的教学、期待的教学、问题的教学、反思的教学、思维策略”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创新教学,一是要把握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如目标导向策略、创新思维策略、学生想象激励策略、教学管理开放性策略、学习资源优化策略等;二是要重视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展现的方式,如教师的“三课”教研活动方式,教师的课题研究方式,教师的学术交流方式等;三是要有对创新教学设计与创造思维习惯的密切联系的认识,如“不先入为主的区分学生的学习,对教学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多余学习刺激的自我意识,对学生问题思考中可能出现的思维固着采取变式”等。

(四)认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审美教育任务需要完成。语文审美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教师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不能发现文章中的美,就不能从更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而只停留在关注课本中的文章上。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文学修养,将其作为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的核心素养进行提高,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的核心素养内容。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一是教师需要学习了解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如诗歌的思维方式、散文的形散而神在的知识等;二是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如不同的文体表现技巧、不同的文学作品欣赏的入口等;三是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如主题文学创作的能力等;四是要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和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

(五)强化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

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篇9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807.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动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新型的体育课堂教学,必需要有新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2015年10月,在清华附中举办的基础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副司长申继亮介绍,即将出台新的高中课标中将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将新增核心素养以及基于核心素养制定出来的质量评价标准。申继亮还谈到,基于这样的改革,我们就要要求所有的课程老师对学科价值、学科育人功能有很好的思考。同时,新时期的课程改革,也要求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除了发挥本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之外,要高度重视跨学科之间的综合育人功能。

1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2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3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3.1打好身体基础

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核心素养高的人群,固然可以终身体育,可以自主锻炼和健身,使自身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3.2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具有长远的意义。

3.3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现代的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若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4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不“新”,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是,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格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告诉我们教育要生活化,要从实践中去教育。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张彦忠.浅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培养[J].新课程,2015.04.

[2]周济.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基础和重点[J].中国学校体育,2007.6.

[3]刘军.刍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10.10.

[4]孙有平,张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5]汪晓赞.学生――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J].体育教学,2009.

[6]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体育教学,2009.

[7]曲伟东.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

核心素养下的体育教学篇10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针对过去教育中所存在的各种局限性在进行不断的探究与改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等相关理念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过去只看重学生考试成绩的应试教育已经得到全面的舍弃,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我们越来越注重教学的本质作用和实质效果。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完善的道德价值观,并具备个人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能和核心能力。总而言之,对于学生各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青春躁动的年纪,也慢慢与社会、世界开始有了初步深入的接触。这一年纪的学生,一方面对自尊、自我实现有了新认识和要求,一方面初步接触纷繁复杂社会,对人生和未来有着深深的迷茫与无措。因此这种矛盾的状态下的初中生是亟需人生和个人价值观的指引的。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最为核心的意义所在。因此我们必须上好这一课,促进学生的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建立。

2.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

2.1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真正学好一门学科后形成和掌握的关于此学科的核心收获,是这门学科真正的价值所在。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其教学核心目标就是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其核心素养包括的内容主要有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健康生活等方面。道德品质方面,学生应该具备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爱国、传承中华文明,要遵守公共秩序、助人为乐、与人向善,要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健康生活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具备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能正确对待自我和群体。法治观念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尊法、守法、善于用法。

2.2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意义

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这一学科是以学生生活为本,引导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品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英语、数学的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相比于智育,此课程更重视德育。而注重学生此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方面是有效践行道德与品质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完善的个人品质体系和道德价值观,为其后续人生的发展奠定最为关键的核心。此外,培育学生此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助于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因此,注重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价值导向,意义重大。

3.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导向下有效教学的问题现状

3.1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效果不佳

由于过去受到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落后,无法有效实现学科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教学理念落后。部分教师无法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对课程及其教学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佳,多数仍采用老师单方面讲,学生被动听的应试教育的模式。这种单方向的教学模式,过分的强度教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是起到引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有很好的参与感,接受难度大,也就慢慢产生畏难心理,渐渐排斥、抵触道德与法治课程。

3.2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空洞

除了教学模式的问题,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还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空洞的问题。多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上,教师都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一味的强制性说教,内容空洞枯燥,学生无法引起共鸣和共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建立完善的价值观,培育学生良好的法治观念等教学核心目标来开展教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没有贴合学生的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超出了初中生的认知范围。

4.如何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教学的建议

4.1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加强教学模式的改进

首先,教师、学生乃至家长要充分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要认真对待,共同努力,提升其教学的有效性。其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应该全面建立起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应该正确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各自的角色与职责。教师应该是主要的教学引导者,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加利用当前各种先进高效的教学工具,比如信息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4.2教学要联系实际,注重对于学生的实际困惑的引导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教材为基础,积极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拓展,将教学理论和学生的实际体验联系起来。这样一来,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联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来多方位的理解所学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共鸣,更容易接受。此外,由于现代社会获取信息渠道很多,也十分便捷。学生难免会接收到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负面信息、情绪的影响,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困惑和压抑。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及课后的生活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回应和引导学生的负面情绪和思想。如此,通过正面的学科知识和内容的教授,负面情绪和感受的引导,能够立体的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