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养殖发展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4:58

农业养殖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市场经济逐渐完善下,人们生活水平较以往明显提高,人们不再只关注自己的衣食住行,而是对自己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对高品质肉类食品的需求不断上升,使养殖行业较以往得到明显的发展[1],人们对“绿色无公害”食品安全追求下,生态猪养殖技术成为养殖业发展所必须重视的问题,但就现阶段我国生态猪养殖技术而言还存在些许不足,阻碍养殖业在我国全面发展。笔者就生态猪养殖的意义以及生态猪养殖发展趋势发表自己观点,希望对相关问题有积极作用,推动我国养殖业全面发展。

1生态猪养殖技术积极作用分析

养殖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尤其是在人们对食品安全高要求下,养殖行业生态养殖成为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就传统生猪养殖而言,其在养殖中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养殖过程中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大,另一方面就是传统生猪养殖中抗生素滥用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猪肉在被食用后对人体产生危害,也会导致猪类病毒变异加快,一方面使生猪养殖安全问题发展受到一定阻碍,另一方面使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进程缓慢。生态猪养殖的积极作用在于其在养殖技术方面严格以绿色生态作为养殖基础,保证饲养生猪全面属于绿色、无公害动物。比如生态猪在养殖过程中所食用的饲料全部采用青绿饲料,喂养也主要采取野外放牧形式,最重要的是,生态猪在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粪便多采取就地解决的方式,减小养殖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保证生猪安全成长的同时促进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2生态猪养殖的发展趋势研究

2.1形成经济组织模式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下,牲畜养殖技术也处于不断升级中,生态猪养殖作为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表现出经济组织模式养殖形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养殖业在我国发展。例如,目前很多养殖厂在生态猪养殖时选择基地养殖以及公司养殖、农户养殖3种养殖模式,在实际养殖运行中,企业可以通过定期召集养殖农户,对农户生态养殖进行相关培训,培训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养殖户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整个养殖项目的运行质量。生态猪养殖朝着经济组织养殖模式发展还体现在生猪养殖疫病防治以及饲料供应阶段,生态养殖企业向养殖农户提供生猪在不同成长阶段所需要的饲料以及生猪各种疫病防治疫苗,保证生猪安全成长,农户在完成养殖项目后,与企业进行生产以及销售合作,构建完整的生态猪养殖经济组织模式。

2.2生态猪立体养殖模式

在养殖行业发展推动下,生态组养殖逐渐朝着立体养殖模式方向发展。又加之立体养殖模式是生态猪养殖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养殖行业发展的需要。这主要是因为生态猪的立体养殖指的是在一定养殖区域内,增加饲养的生猪品种或者是增加所饲养的生猪密度,从而实现生态猪的养殖效率,另一方面也使得生态猪的养殖质量得到保障,有效避免资源浪费的情况[2]。这一养殖模式的优势在于使农田与生态猪饲养之间的活动关系得以改善,养殖活动的生物链得到丰富发展,更重要的是该养殖模式有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生态猪养殖技术不仅是我国养殖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且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动力。就当前生态猪养殖技术以及生态猪养殖发展趋势而言,笔者认为,生态猪养殖逐渐朝着经济组织模式、立体养殖模式等方向发展,养殖技术也处于不断革新中。但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养殖户与养殖企业之间互相合作,共同促进生态猪养殖技术全面发展,推动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逢杰.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J].中国畜禽种业,2017(2):65.

农业养殖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生猪;转型升级;规模化养殖;路径;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1-0092-04

生猪产业是关系国家食物安全的基础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受成本上涨、环境压力增大、供求关系波动以及食品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传统的以散户养殖为主的模式迫切需要转型升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福建全省有7个国家重点支持的生猪调出大县(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福建省生猪养殖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结合国内外生猪养殖发展的趋势和福建省生猪养殖的现实条件探讨福建省生猪养殖转型升级的路径对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国内外生猪养殖业总体发展形势

1.1世界生猪养殖发展趋势

生猪养殖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生产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世界生猪生产养殖发展呈现以下特点:第一,逐渐趋向工业化,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第二,猪品种和类型不断转变,肉用型和瘦肉型猪种在不断增加;第三,饲料工业发达,加大研制开发能符合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标准和全价配合饲料,并从原粮的选择、加工配合、营养的需求、饲料的运输等各方面入手,提高饲料的质量和转化效率;第四,采用饲养管理新技术,如采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种猪繁育体系、杂交优势利用、猪的人工授精、肥猪的全进全出饲养、仔猪的早期隔离断乳和理想蛋白质理论等高效益饲养管理新技术。

1.2我国生猪养殖转型发展趋势

我国既是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大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生猪的年存栏数和年出栏头数及年产肉量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多年来生猪出栏量保持在6亿头以上,市场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1]。2012年全国猪肉产量5335万t,年末生猪存栏47492万头、出栏69628万头[2]。根据USDa2013年5月推出的预测报告,2013年我国猪肉消费量预计将达到5261.5万t,占全球猪肉消费总量50.2%,远高于第二大的消费地区欧盟27国和第三大的美国。而我国对猪肉的进口依赖度极低,每年进口、出口占消费量比例仅为1%~2%[3]。

虽然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但生猪养殖产业化水平落后,市场集中度极低。根据中国畜牧业年鉴统计,2010年我国生猪出栏头数在3000以上的养殖场出栏数量占全国的比例为15.4%,出栏规模在50000头以上养殖场年出栏占全国比重仅为1%。从养殖场(户)数来看,年出栏50头以下的养殖场(户)占总数的95.71%,50000头以上全国仅有121家养殖场(户)(见表1)。而美国2011年生猪存栏量达到5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存栏占比为78%,存栏规模50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存栏占比达到54.7%;日本存栏规模在3000头以上的猪场存栏占比低于美国,但也达到了56.3%。与产业化程度高的国家相比,我国生猪养殖行业集中度提升潜力空间很大。在生猪养殖业技术壁垒方面,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传统饲喂方式,技术壁垒较低。虽然近几年养殖专业化水平在提高,规模化养殖不断兴起,但总体上农户圈养、散养仍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我国一直把规模化养殖作为生猪产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加以扶持,实践中由于生猪生产成本的提高和农民工工资水平的上升,散养模式的机会成本逐渐加大,市场的波动进一步加大“小、弱”养殖户的风险,而随着规模化养殖经济效益的体现以及规模化养殖下游加工销售渠道的拓宽,生猪规模化养殖趋势日益明显,规模化养殖比例不断上升。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年出栏500头以上(按业内认定的标准,规模以上为500头)的规模养殖场(户)出栏生猪数量占总出栏量的比例为34.54%,与1990年以前散养模式年出栏生猪占比达到90%相比有很大进步。散养户的不断退出,为规模化养殖留出更大的市场空间。

“十二五”期间我国更鼓励大企业进入,促使生猪养殖业朝规模化、信息化、集约化方向整合。未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和资源与资本的全球化,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潜力更大,但同时也面临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和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等转型升级的压力。此外,从地方政府的意识层面看,普遍存在不支持和实际反对扩大生猪生产规模的意识和导向。生猪养殖不用纳税,不仅不能为各地政府带来税收,反而带来大量污染,地方政府需要投入资金去配套上级相关扶持政策,大多地方政府实际上没有动力去发展生猪养殖业。

2福建省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

2.1总体状况

近几年福建省的生猪养殖发展比较快,10年前福建省的生猪自给率还很低,猪肉要靠从外省调配,但是目前福建生猪量不仅可以自给自足,每年将近一半的富余生猪还卖到广东、浙江、江西等外省。

从规模上看,福建省生猪规模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规模化养殖呈快速发展的趋势。福建省生猪业总产量占全省肉类总产量的80%以上,2009年生猪业产值超过了200亿。2010年,福建省大小猪场(户)共611591个,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户)有7473个,占总数的1.22%(全国为0.36%),这些养殖场(户)出栏生猪占总出栏数的52.36%(全国为34.54%),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424个,10000头以上的148个,10000头以上养殖场(户)出栏生猪占总数的10.14%(全国为6.63%)(见表1)。年产10万头猪的特大型养殖企业有光华、鸿达、南阳、福丰、森鲜猪场等,还有计划年产50万头的南阳猪场等。从产区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龙岩、福州、漳州、泉州和南平等市,五个地区的总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近80%,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猪养殖业正逐渐由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

从养殖水平看,福建省生猪饲养技术居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在行业中有相对优势。2012猪肉产量155.55万t(占全国总量的2.92%),年末生猪存栏1340.86万头(占全国总量的2.82%)、出栏2069.05万头(占全国总量的2.97%)[4]。生猪年出栏率159.4%(全国生猪年出栏率平均为146.6%,且为历史最高)。2010年福建省平均每头母猪出栏大猪14.42头(全国平均为13.3头/母猪)。种繁育体系日臻完善。全省共有200多家种猪生产企业领取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基本满足全省养猪业发展对种猪及猪苗的需求,猪苗外调减少。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不断推进,近年来每年扶持多个标准化示范场,国家也连续数年资助部分标准化场建设。

2.2突出问题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福建省生猪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规模化养殖,也面临着土地与环保的双重关键制约、疫病防控难度加大、养殖综合成本上涨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业与技术服务体系滞后、地方政府缺乏实际支持动力等问题,但同时也面临一些独特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在土地问题上,福建省用于规模化养猪的土地资源缺乏,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紧缺,而传统生猪养殖占地多,污染大,“猪肉要吃,生猪少养、不养”已成为一些沿海县市,特别是工商业发达县市心照不宣的“发展战略”。

第二,在上游饲料供应上,饲料粮(玉米、豆粕、麦皮)几乎全部要从省外调入,饲料粮供应受省外制约,而且价格比其他省份更贵,饲料资源没有优势。

第三,在环保问题上,福建省政府出台了比较严格的环境及水源保护要求,全省养猪业目前每年产生近1000万吨猪粪、1700万t猪尿和7000万t的养殖污水,给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加上福建省的山形地势和种植习惯,由于没能形成种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猪粪污染问题还无法有效消纳解决。

第四,在养殖规模上,全省仍以小规模和散养户为主。2010年年出栏500头以下的小规模和散养猪场有604118个,占总数的98.78%,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下的养殖场(户)占总数的91.18%,出栏生猪占总数的18.99%(见表1)。小规模和散养猪场,疫病多,生产水平低下,存在添加违禁药物,乱用抗生素等现象,不仅提供市场产品总量少,而且所提供的猪肉产品质量和安全没有保证。随着今后城市超市供应猪肉进货渠道朝订单农业发展,小规模猪场将更难生存。

3福建省生猪养殖业转型升级路径

3.1总体思路

根据国内外生猪养殖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保障生猪产业安全与稳定发展的战略,结合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确立“控制总量转方式、丢小扶大提质量”的发展主线,坚持规模大小适度化、生态养殖无害化、科学生产标准化、效益提升产业化,着力解决生猪养殖中的规模分散问题,缓解养殖带来的生态压力,重点扶持发展规模养殖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逐步探索“龙头企业+规模场”等生猪规模化养殖模式,通过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加强标准化生产、提高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等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推进福建省生猪规模化养殖走生态型、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生猪养殖发展道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3.2主要路径

3.2.1加强污染治理,促进生猪养殖可持续发展采取“一拆、二控、三治、四关、五转”手段,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综合措施,推进阶段性生猪养殖业污染集中整治工作,运用生物、工程、生态等多种治理模式,有效控制生猪养殖面源污染。

强化属地管理,建立以乡镇(街道)为主的养殖业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把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依法治污,土地、林业部门切实加强对养殖场用地、林地审批管理。环保部门要切实做好现有规模养殖场的环保审批工作,加强对新、改、扩建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估审批及环保“三同时”管理,对“未审批先建设”的养殖场,应依法予以处罚或予以关闭。同时,加强对规模养殖场排污达标情况的督查监控,对违规超标排放养殖场依法收取排污费。强化联合执法,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养殖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对未批新建的养殖场坚决予以依法取缔,特别是对违法在禁养区和禁建区内抢建的养殖场的,坚决予以和行政处罚[6]。

3.2.2坚持标准化生产,突出疫病防治巩固提高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制定标准化、高水平的养殖发展规划,尽快建成标准化示范场,实现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通过改造使规模养猪场、养殖小区广泛应用标准化技术。用现代装备、现代工艺武装生猪生产,提升集约化生猪生产水平。在良种繁育、饲料供应、疫病防治、养殖过程、产品检测、屠宰销售等各个环节逐步探索建立标准化规程,强化标准控制,提升整体实力[7]。建立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强化产业链各环节的监管,逐步建立猪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强化内部管理,严格按照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的要求提升产品质量。通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识产品认证,做大产业品牌,增强产业素质。

做好疫情监测和疫病防治工作,保障疫苗安全供应,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和扑杀补贴机制。健全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基层兽医防疫人员的待遇。落实强制免疫制度,对严重危害生猪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严格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建立重大动物疫情快速扑杀补贴机制,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处置、控制疫情。

3.2.3发展立体农业,推动生猪养殖产业生态型发展积极引进总量控制新技术和项目综合利用技术,以发展生态养殖模式为重点,建设生态型现代化养殖场。重点发展粪便加工有机肥、沼液转化能源,解决生猪养殖污染问题,实现生猪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各规模养殖场的生猪生产规模、地理位置,采取种养结合、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多级氧化塘、堆积发酵等多种处理方式,综合利用生猪粪便等废弃资源,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鼓励养殖场采用“猪-沼-果(草、林、菜、粮)”、生物发酵床等“零排放”生态治理模式,实现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切实提高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率。扶持猪粪便加工利用企业的发展,鼓励沼气发电和粪便加工生物有机肥等,按照种养结合、综合利用、立体农业的发展方向,合理组织生猪养殖,促进循环经济和养猪业可持续发展。

3.2.4加强产业链建设,完善产业服务体系依托龙头企业,突出抓好生猪良种培育和供应,将良种作为生猪产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加快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以养猪业协会为平台,做好生猪养殖服务和销售信息沟通工作,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做强饲料兽药产业,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全面推行高效、环保、安全型饲料生产技术,积极发展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产业。推进生猪屠宰加工等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完善和推广以养殖排泄物为原料发酵沼气为村民、公司员工提供生活燃料,为欧柑、烟叶、蔬菜、百合花等提供肥料的做法和经验,发展现代生态养殖模式。适时建设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利用生猪养殖粪尿制作有机肥料。

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加强良种繁育、安全饲料生产、无公害生猪养殖、生猪养殖污染综合防治、生猪疫病快速诊断和监测等技术服务工作,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狠抓技术技能培训,加快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鼓励专业合作组织与养殖企业和农户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完善信息服务,实现生猪市场价格预测等信息资源共享,完善生猪的产销衔接,建立物流服务,稳定销售渠道。通过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体系建设,引导农民分工合作,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猪养殖发展的路子。

3.2.5探索“龙头企业+规模场”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扶持壮大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生猪产业的区域布局,重点培育带动力强、在业内知名度高、品牌信誉好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从事产品深度开发。针对福建散户养殖较多的特点,引导和发展生猪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养殖企业组织化程度。引导加工企业、种猪繁育企业、饲料供应企业参与生猪产业基地建设。鼓励探索建立“龙头企业+规模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等多种发展模式,依托龙头企业提供种苗、饲料、药物、技术,“订单”进行生猪收购、加工等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逐步实现养殖模式内养殖企业统一采购原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种、统一销售,拓展市场、降低成本,提高养殖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辜胜阻.关于尽快上市生猪期货遏制肉价上涨的建议[n],证券时报,2007-11-26.

[2]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3]李方新.变革中的生猪养殖业-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看生猪养殖[n].华泰证券,2013-08-28.

[4]福建省统计局.2012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

[5]王有木.南平市延平区畜牧养殖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福建畜牧兽医,2009,31(6):43.

农业养殖发展趋势篇3

关键词:生猪养殖;生态型;规模养殖;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S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2)03-0024-03

1河北省当前生猪养殖模式概况

河北省目前的生猪品种主要有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斯格猪、冀合白猪以及其他地方品种,品种结构较全,但优质品种的比例不高。河北省生猪出栏数量仅次于四川省而居全国第二位,而生猪出栏率、外调和出口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生猪生产大省和商品猪调出大省。在养殖模式上,主要有农户散养、适度规模养殖、养殖小区、万头养猪场等。目前仍然是以农户散养为主,适度规模和养殖大户约占45%。

(1)农户散养。生猪散养模式具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泔水缓解人畜争粮等优势。但通过对养殖户进行调查发现散养户存在饲养品种杂、饲料质量差、大小猪混养、猪舍简陋、忽视消毒、滥用药物、疫苗接种不及时等弊端。实行无害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是生猪养殖的发展方向,在此趋势下,河北省生猪散养呈下降趋势,2007年之前散养户占七成以上,现在已降至六成以下。生猪散养户的逐年减少,一是因为散养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小,价格波动时容易亏本;二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对养猪的依赖性大大降低。此外,政府缺乏对农户散养的扶持也是生猪散养逐渐减少的一个主要因素。

(2)养殖小区。近年来,在各级政府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下,养猪小区成为河北省畜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养殖小区有一定技术含量,能基本按照养殖技术进行生产。但养猪小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小区选址不科学、建筑布局不合理、公用基础设施不配套、整体规划布局不到位。二是防疫制度不健全、服务措施不配套。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则容易产生疫病。三是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的养殖小区不是集中建成一个投入使用一个,而是边建边使用,没有合理规划,常常是有的饲养户已装栏开始饲养,另一些小区内的饲养户还在进行土建,战线拉得较长,对生产经营不利。

(3)规模养殖。规模养猪经营规模大,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猪群生长育肥迅速,出栏周转加快,栏舍利用率高。规模养殖猪场采用标准化技术,在生产中实行科学管理,做到了品种标准化、日粮标准化、饲养科学化。规模养猪十分重视彻底消毒制度、定期防疫制度、定期驱虫制度、紧急防疫制度等卫生防疫制度。由于规模化养殖对饲料需求大,应建设相应规模的饲料加工厂。而且规模化养殖对生态环保压力大,要求有综合处理利用猪粪尿等废弃物的设施。目前河北省规模化养猪的主要模式有公司一体化经营和“公司+农户(农场或基地)”两种模式。

2现代生猪养殖业的发展趋势及模式

(1)生态型是生猪养殖业的发展趋势。养猪业是高有机物、高氮、高磷污染的产业,很容易造成周围环境的富营养化。养猪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要把环境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放在重要位置。虽然国家已颁布《畜禽饲养场污染物排放标准》,但环保设施设备投入较大,一般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就需投资60万~80万元。按照科学发展观,结合河北省基本状况,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养猪业,推行养猪、沼气、种植(粮、菜、牧草)等多位一体的生态种养模式,实现对养猪排放污染物的合理综合利用,才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生态养猪模式是解决河北省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新的生态养猪模式将是多样的、不同规模的、运用现代养猪技术的、现代化的养猪方式。

(2)现代养猪业发展模式。河北省养猪业正处于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只有生猪养殖达到一定规模,才能实现服务指导、科技应用、疫病防控、产品销售、质量控制等系列化、专业化、标准化,保证养殖效益和生猪及其产品质量。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生猪饲养方式是今后养殖业发展的方向[1],但考虑到大多数农民既是猪肉的主要生产者也是猪肉的消费者,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规模饲养模式与家庭散养模式将同时并存。如上所述,尽管散养存在一系列的弊端,但毕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广大农村肉类消费的主要来源。同时家庭散养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一方面可以利用一些非常规的饲料资源如剩饭、剩菜、泔水、野菜等;另一方面给农业提供大量的有机肥,也减轻了环保的压力。

3促进河北省现代生猪养殖的政策建议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生猪业作为河北省畜牧业支柱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围绕产业链的品种、饲料、兽药防疫、技术管理、土地资金、加工、流通中介、环保等作长远规划。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生猪产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加大对养猪业的扶持力度。一是加快生猪基地建设。对养殖场建立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二是针对生猪养殖制定财政补贴政策。补贴的重点是良种、标准化猪场建设、防疫设施建设、环保设施建设、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建设等。三是加大对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和养殖农户的扶持力度。对有诚信、信誉好的龙头企业实行政府担保贷款,予以贴息。对生猪加工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应纳入国有企业技改优惠政策扶持范围,并适当降低增值税税率。

3.2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加强良种的引进、繁育、推广是搞好养猪业的关键。一是切实加强生猪“原种场―原种扩繁场―种猪生产场―人工授精网”的三场一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特别是在生猪主产区建立骨干种猪场,加快瘦肉型猪改良推广步伐。二是进一步加大人工授精站的建设力度和服务范围,向社会大量提供优质种公猪和进行人工授精技术的培训,加快生猪品种改良速度。三是建立河北省种猪质量检测中心,开展全省种猪测定工作和联合育种,提高生猪选育水平。四是利用杂种优势培育出适合本省地域特色的优良生猪品种(系),创建冀猪品牌。

3.3加强疫病防治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的疫病防治体系关系到养猪业的成败,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检并重的原则,建立防疫保障制度。一是逐步规范各种规模养殖场的防疫消毒工作,做好春秋两季常规性的防疫、消毒,坚持对引入引出活畜进行严格检疫。二是推广程序化防疫技术和科学保健计划,对各类种猪场重点应抓好防疫工作,根据当地猪传染病流行的种类,确定应该接种的疫(菌)苗种类。三要采用科学的免疫程序并对疫苗免疫效果进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随时调整免疫程序。

3.4注重饲料的科学与安全

在养猪业的成本中,饲料支出约占70%左右,为了解决人猪争粮的矛盾,必须多种饲料搭配,彻底改变传统的饲喂方法,避免饲料单一引起营养缺乏症和代谢病。在配合饲料加工生产中,要做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科学配方。充分利用生物酶制剂等现代生物技术[2],不但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提高生长速度,还能降低粪便中毒素的含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不断开辟新的饲料来源,以减少土地的承载力;加强对饲料业的质量卫生监管,保证生产的猪肉健康环保。

3.5加快行业协会建设

近年来,河北省一直在尝试和探索公司与农户的关系。例如双鸽公司采用“公司+标准化示范区+科技研发+合作社组织”的养殖模式,与农户签订合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用药、统一培训[3]。但总的来说,目前河北省农户和小规模生产者获得的信息渠道还十分有限,难以有效地对成本、收益和风险做出预期评估,养殖者往往盲目生产、销售。应在养猪业相对集中的地方和养殖小区建立养猪业协会,增强服务功能。通过协会互相沟通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趋势信息,全面掌握养猪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商情变化,稳定价格,降低风险,提高效益。

3.6推进粪污生态处理

猪排泄物和各种废弃物污染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应依靠科技、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争取实现污染物零排放。①合理设计[4],减少废弃物产生。一是在配制饲料时采用“理想蛋白质模型”平衡饲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粪便中氮的排出;二是改进集粪系统的设计,实行干清粪,猪粪与污水分开收集处理;三是在饲料中添加生物除臭剂,减少臭气的排放。②循环利用,实现生态持续发展。一是采用“厌氧处理―生物发酵―肥水还田”的处理工艺,将粪便制成种植业的有机专用肥,生态循环利用;二是建设沼气池,利用粪便产生的沼气取暖、照明。

3.7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

发展规模化养猪与养殖小区建设是生猪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应以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发展,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与技术,加快传统养猪业向产业化模式发展,促进养猪业的发展。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农户、规模养殖场(户)签订订单生产,形成“公司+基地+养殖户”和“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养殖户”的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建设,基地建设带动农户生产,走出一条规模化养殖、集约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产业化之路,实现生猪养殖的产业化。

3.8建立健全行业发展的预警系统

深入开展生猪供求预警机制(科学的调查、分析、评估)、盈利周期预警机制(科学计算、调查印证,得出合理的分析)、生猪生产预警机制[5]以及加强价格预警机制(定时定点跟踪、统计、分析价格的涨跌),便于政府及行业部门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向,及时市场预警分析报告,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生产和经营决策,防止养猪行业大起大落的被动局面。

3.9加大养殖技术推广力度

一是建立健全科学养猪培训体系,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养猪农户技术水平;二是应用现代科技理论将各生产工艺群按饲养标准配制各类猪群所需的饲粮开展标准化饲养,按“全进全出”流水式生产工艺过程要求组织生产[6];三是进一步健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及时为养殖户解决技术难题,全面提高河北省养猪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四是建立一支较高素质、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职工队伍。

3.10深入开展产品深加工

开展产品深加工,不断实现增产增值,才能促进养猪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深加工可以增加产品的销售品种,进而增加产品的销售总量;深加工可以延长产品保质期,有利于产品的销售和市场价格的稳定;深加工还可以变废为宝,挖掘生猪的经济价值,实现增产增值增效。实行产品的深加工可增加生猪的附加值,提高养殖户收入,从而激发生产者的养殖热情,持续扩大生产规模,保障养猪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窦炳军,尚慧,潘斌.养猪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农业科技,2011(5):33.

[2]闫永刚.养猪业如何走“低碳经济”之路[J].中国牧业通讯,2011(9):37-38.

[3]孙德林.多元化发展的美国养猪业-美国养猪业考察见闻[J].猪业科学,2011(7):27-29.

[4]刘一文,张争劲.养猪业发展方向及应注意的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315-320.

农业养殖发展趋势篇4

汀江流域抚市段水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水环境现状

汀江流域抚市段主要三条,主流域从龙潭至抚市抚溪河,支河有基安至溪联、五湖至五联。流域主要水污染有水泥厂废水、煤矿生产废水、养殖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经监测面结果水质状况下降的趋势,主要污染指标是氨氮和总磷。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工矿企业存在超标排放。主要是小煤矿大量石碴排放。

2、养殖业废水处理不到位。

2012年,我镇生猪出栏数32850万头,存栏数23860万头,大部分养殖业废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便直接排主水。

3、农业面源污染较重,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施用量有上升趋势,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4、乡村生活垃圾随意倾弃,经雨水冲刷污染河流。

5、集镇生活污水污染。由于未建污水处理厂,造成生活污水直排。

整治目标:

(一)近期整治目标

通过水环境综合整治,促进资源合理利用,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维护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内,确保流域内省控断面水质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中长期整治目标

1、全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省控断面达标率100%,集镇集中或饮用水源水质达标。

2、企业实现全面达标排放,重点安装污染物在线监测设备,工业企业普遍实行清洁生产。

3、完善镇村垃圾无害处理场建设,集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力争达到80%。

整治措施

(一)加强对流域综合整治工作的领导

镇人民政府成立由镇长领导任组长,各有关职能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综合整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制定本辖区内综合整治工作计划,分解各部门。

(二)整治任务

1、加强工矿企业污染治理

老企业实施提高工程,消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坚决杜绝新的工业污染源;加大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监管,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2、全面开展养殖业污染治理

严格执行养殖审批制度,审批新建的畜禽养殖场必须符合养殖规划和环保要求,对未批先建、顶风抢建、不符合选址要求的,镇政府负责限期拆除,并依法查处。要扩大立体养殖、资源利用等循环经济治理模式,鼓励废物综合利用;加强农业面源的污染治理,农业部门要开展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的调研,形成具有指导性技术指南,并加强宣传,引导广大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流失,从而减轻对流域水体的污染。2013年底以前,基本完成流域内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合理,将农村散养户引导到养殖集中区,大力推广猪—沼—草(木、果、菜、鱼)等立体种养模式广泛推广。

3、加强镇村环境综合整治

要加强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或垃圾卫生镇场等处理设施;加强农村生活环境保护,推进镇村改水、改圈、改厕和沼气池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抓好“青山挂白”专项整治工作。

(三)部门工作职责

1、开展汀洒流域抚市段水环境功能区划定,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同时,制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同时,制定饮用水源保护措施,确保群众饮用水安全。

2、畜医、农业站负责完善养殖业发展和污染治理规划,牵头开展养殖业污染整治,加大生猪养殖业污染整治力度。按照省政府要求,在禁建区禁止建设畜禽养殖场,禁建区划定后新建的必须坚决拆迁;禁建区划定前已建的于2012年12月底之前治理达标,未按期达标坚决关闭;流域内所有养殖场必须在2013年底前治理达标;要疏堵结合,科学规划,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同时,做好农业面源染控制和治理。

3、村镇规划站必须加快集镇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进程,认真落实省政府有关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政策,力争2010年底完成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

4、林业站要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严格落实生态村管护,改造低产林,调整树种结构、营造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积极扶持改燃节柴工作,推广以煤化柴和混合代柴煤。

5、财政所应积极筹措整治资金,加大污染整治的投入。

农业养殖发展趋势篇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农药、化肥污染、养殖业污染、乡镇工业污染日趋严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植被破坏,土地退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了全国上下的重视,福建省在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推动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全面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积极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等等。

但是,农村环境污染的整治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仍嫌不够,福建省农村环境问题仍旧相当严重――

农药、化肥污染日趋严重。

福建地处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土地复种指数高,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导致福建农药、化肥使用量不断增加,化肥施用量增长速度快,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农药、化肥年亩平均使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3年,全省化肥使用量(折纯量)120.29万吨,在施用的化肥中氮的使用量64.86万吨,磷24.56万吨。大量施用化肥不仅造成化肥养分的浪费,而且造成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流失的化肥中的无机盐排入水体造成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2003年,全省农药使用量为5.53万吨。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使大气、土壤、水体、农畜、水产品受到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一些高毒农药的施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杀伤害虫的天敌和其它益鸟,影响了生态平衡。农田土壤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农药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物种的多样性减少。

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突显。

2003年全省生猪出栏数达1885.61万头、牛出栏数25.58万头、羊出栏数118.6万头、禽出栏数25314.97万只。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福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逐步成为福建一些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但由于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畜禽养殖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并已经成为福建一些区域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据统计,2003年畜禽养殖污水排放量约6亿吨,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大高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其中氨氮排放量是工业排放量的17.9倍,是生活污水排放量的4.36倍;CoD排放量是工业排放量的14.8倍,是生活污水排放量的4.25倍。目前,小型畜禽养殖场及规模以下的散养户,已构成农村主要的面源污染,大型的畜禽养殖场已形成非工业的点源污染,成为福建新的污染大户。

乡镇工业污染点多面广。

据环境统计,2003年布表调查的3140家工业企业中,有1358家乡镇企业,占43.2%。多数乡镇企业规模偏小,生产设施简陋,环保治理设施不健全,部分企业还存在着偷排、漏排等现象。据不完全统计,福建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的1/3左右。此外,相当部分乡镇工业园区处于小城镇的上游、上风向,或位于城镇中心,影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003年全省污水排放量共计16.46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62亿吨,乡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1.15亿吨。

截止2003年底,全省已投入运行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共18个,污水处理率为39.7%。其中17个污水处理厂建在设区城市,14个县级市中只有永安市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厂,武夷山、长乐、福清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所有县城及绝大部分乡镇基本未建污水处理厂,乡镇生活污水基本直接外排。

2003年,福建已建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4个。其中设区城市建有9个,县级市4个,县城1个。14个乡镇完成垃圾焚烧炉技术推广示范建设,其他乡镇一般只建有简易垃圾填埋场或堆肥场。

农业养殖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后,人们也对食物有了更多的担忧,绿色食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生态猪养殖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生态猪养殖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健康的养殖技术,在保证肉食品安全的同时又降低了猪的死亡率。使人们的肉食安全得到保障,也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生态猪养殖技术

1.1生态猪养殖技术的优点

非生态猪养殖以圈养为主,很难对养猪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合理处理,造成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利用生态猪养殖技术,可在养猪场周围挖出沼气池,使猪粪发酵,农民可利用发酵后的沼气池作燃料。同时,发酵后的沼液还可作为农作物的肥料,这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的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1]。生态猪养殖技术未出现以前,养殖户大多使用饲料喂养猪,这样的猪虽然生长迅速,但是由于某些饲料中含有抗生素及金属元素,会影响猪肉质量,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生态猪养殖技术通过对猪饲料进行了改革,并在饲料里加入了中草药,这不仅提高了猪肉的质量,还使猪的抗病能力大大提高。目前,生态猪养殖模式正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生态猪养殖技术的发展,既可以提高猪的专业化水平,也可以为猪创造有利的生长环境,促进我国猪肉市场健康发展。

1.2遗传改良技术

当前,我国对生态猪养殖模式的一个重要尝试———遗传改良技术,是指从国外或其他地区引进优良种猪,利用高瘦肉率、生长快等显性性状对适应性强的地方生猪进行遗传改良,以促进生猪生态育种技术的发展。但生态猪的遗传改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关部门和人员结合生态猪的不同品种进行实践探索,才能把不同品种的优势结合起来[2]。

1.3生态饲养

在生态猪养殖过程中,生长环境起主导作用。生态猪应选用高质量、无污染的饲料进行饲养。应注意母猪与仔猪及时分离,并根据各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对生态猪进行不同养分饲料分配,以确保各阶段生态猪养殖符合标准。此外,不能简单地对生态猪进行饲养,还必须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放养,这样才能使猪得到很好地运动锻炼,从而使猪肉更加紧实,保证猪肉的质量和风味。

1.4合理建设猪圈及有效的水源监管

生态猪猪圈的定位和位置非常重要,坐南朝北比较合适。如此可使猪圈在夏季通风良好,并设置遮阳膜,合理控制猪圈温度。在冬季,猪圈也会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另外,猪圈内应加强水泥池的设置,这样既降低了温度,又便于猪圈后期清理。非生态猪水源主要来源于饮用水,而生态猪水源则主要来源于大自然,因此放牧场水源管理尤为重要。建立放牧场前应进行水源调查,生态养猪养殖过程中还应定期进行水源安全调查。水环境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必须定期进行抽查监测,确保水源安全[3]。

1.5清洁技术

生态猪养殖猪场一般建在通风、排水、采光良好且地势较高的地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进入沼泽系统进行能量处理,形成其他生产和生活所需的能量和物质。例如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以作为居民的生活能源,沼液可以制作叶面肥或直接作为液体肥用于农作物浇灌。另外,沼渣等废弃物还可以制作固态有机肥料,用于周边农作物生态种植。通过高温灭菌等发酵,生产的有机肥用于农业栽培,为生态养猪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中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4]。

1.6加强疫病防控

疫病防控防治是生猪生态养殖的关键,生态猪如果出现疫病现象,将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为防止疫情暴发,在实际养殖前应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如果生态猪发生疫病,应在第一时间进行隔离治疗,并要全方位地对整个养殖场进行每天2次的消毒和卫生管理,并严格控制水和食物,防止疫病的蔓延。

2生态猪养殖技术发展趋势

2.1生态猪散养模式

生态猪养殖与非生态猪养殖模式有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生态猪是采用放养方式饲养的。整体而言,为促进生态猪的健康生长,可在有机草场中饲养生态猪,这样也可体现绿色无污染、实用、可食用的特点,提供足够的饲料也可显著改善猪肉的品质。

2.2生态猪集约及规模化养殖

根据当前的发展趋势,我国生态猪养殖将进入工业化阶段。为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可采用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方式,提高养猪业的竞争力,避免养猪业大幅波动,影响对国肉的供求。当前,我国养猪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模式是:企业+基地+猪场,这对生态型养猪业具有借鉴意义。采取统一供应、统一材料、统一采购的供应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的压力。但这种模式还存在诸多缺陷,这便需要在生产技术上不断地发展[5]。

2.3立体养殖技术

在生态猪养殖技术中,立体养殖广泛应用,能促使养殖户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提高生态猪的质量,对一定规模的生态猪品种和密度进行合理配置,这便是立体养殖技术。将生态猪养殖与有机农场绿色种植结合,形成系统的生态环境链,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得以提升。

2.4发酵床养殖模式

生态猪养殖结合发酵床养殖模式,可确保养猪场环境无污染并具有环保性。为促进优质有机肥的形成,在生态养猪场中,利用植物研磨产生的发酵物作为粪肥的重要铺垫,这便是发酵床养殖模式。采用发酵床培养模式,可避免生态养猪排泄物对整个猪舍造成污染,提高猪场抗病性。

2.5远程监控技术

伴随着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先进的网络技术逐步进入了生态养猪场内,极大地提高了养猪场的整体效益。生态养猪场安装远程监测装置,可随时监测其发展动态,猪圈内的环境也可利用自动检测设备时时跟进。自动检测设备的使用,猪圈内的温度和湿度可以随时进行更新,从而使养殖户对猪圈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远程调整,既保证了猪圈的环境,又为养殖户节约了时时查看猪圈状况的时间。利用电子设备还可全面展示生态猪的健康状况及防疫状况,从而保护生态猪免受病原危害,为防疫检疫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结语

生态猪养殖技术在提高猪肉产量与质量的同时,还能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对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所以,生态猪养殖技术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趋势。将现代科学技术与生态猪养殖技术相结合,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生态猪养殖技术,再加以创新,使生态猪养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更新换代,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印向东.生态猪养殖与粪污处理技术探究[J].兽医导刊,2020(21):52-53.

[2]邵景望,王志伟.生态猪养殖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兽医导刊,2020(9):80.

[3]祁永峰.生态猪养殖技术及发展趋势分析[J].养殖与饲料,2020(10):20-21.

[4],蒋向君.现代化猪场环保处理模式[J].业,2020,15(4):73-74,79.

农业养殖发展趋势篇7

政府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工作力度,把发展生猪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领导责任制,把发展生猪养殖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物价局生猪市场分析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2011年以来,我区与全国一样,生猪和猪肉价格不断上涨。春节是猪肉的第一个价格高峰,3、4月份较平稳,从5月份开始一路上涨,至7月初,达到了2008年以来的历史新高。根据市局安排,我们于7月18-20日,利用三天时间走访调查了6家生猪养殖企业和散养户。

一、调查基本情况

1、截止六月底生猪存栏828头,比上月减少24头,比年初增加142头,比去年同期减少60头。其中:①能繁母猪存栏120头,比上月增加13头,比年初增加30头,比去年同期增加31头;②育肥猪(近期可以出栏的生猪)存栏220头,比上月减少33头,比年初增加128头,比去年同期减少97头。

2、六月份补栏生猪192头,比上月增加91头,比年初增加80头,比去年同期增加120头;上半年累计补栏生猪757头,比去年同期增加374头;八、九月份准备补栏345头,比去年同期增加194头。

3、六月份出栏的生猪平均每头收入2042元,比年初增加500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00元(收入指含成本的总收入)。平均每头猪总成本1360元,比年初增加260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0元,其中:(仔猪全部是自繁自育),饲料成本900元,人工成本205元,防疫成本25元,其他成本230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300元、45元、5元、20元。

二、生猪和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

一是生猪存栏量下降,对生猪价格形成强势推动。生猪存栏量下降,主要有两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2010年上半年猪价一度大幅下跌,生猪价格最低降至4.50元/500g,养猪出现亏损,结果造成了部分散养户退出养猪产业,导致今年生猪存栏量减少。

第二个因素是受今年年初动物疫病影响,母猪产仔率下降,仔猪死亡率高,导致生猪存栏量下降。

资深养殖户王大哥说:今春的病毒性腹泻造成**镇河王村生猪几乎全军覆没。街道**生态猪养殖厂负责人反映,因疫情影响,仔猪死亡多达200余头。**农畜产有限公司今年6月份存栏量2000头,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6.67%。从区畜牧局提供数据看,到6月底全区生猪存栏量16.42万头,同比下降7.80%。生猪存栏量下降,对生猪价格形成了强势推动。

二是养殖成本加大,对生猪价格上涨拉动明显。饲料成本占生猪养殖成本70%左右,作为主要饲料原料的玉米价格自2009年初一直保持涨势,2011年6月份价格上涨到2.40/公斤,与去年同期上涨22.45%,相应地饲料价格每吨同比上涨700元左右,涨幅达10%以上。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五个半月,出栏200-230斤,,约消耗480公斤饲料,仅饲料成本就增加300元左右。此外,劳动力、运输、防疫、水电等费用的增加也推高了饲养成本。街道三合生态猪养殖厂负责人介绍,去年每月1500元的工资,很多人抢着干,现在2000元都很难雇到人。而2010年至今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增加了养殖户资金使用成本。

三是突发事件对生猪价格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今年以来,年初的低温、3月份的“瘦肉精事件”对生猪生产和出栏造成一定影响,对价格上涨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区畜牧局了解到,我区生猪养殖业未使用瘦肉精,但我区生猪供应30%是从外地购进。而仅湖南警方破获的特大瘦肉精事件,就涉及16个省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的生猪价格。

三、生猪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应对市场能力弱。我区生猪养殖仍以小规模分散饲养为主,散养比例接近70%,分散的生产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难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行业内的协调和调控。同时,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没有成立专门的农村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散养户在产业链中处于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地位,难以从流通加工环节中分享更多利益。

二是缺乏预警和应急机制,市场体系不健全。畜牧业信息体系不健全,不能及时、准确地向养殖户提供有关的市场信息和跟踪服务,难以指导养殖户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缺乏市场预警机制,在行情看好时不能做出客观预警。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在行情低迷风险来临时缺乏应急措施,反应滞后。在行情低迷时,大部分散养户认为养猪不如出去打工,而放弃养猪;当行情高涨时,存栏又少了,没有猪卖,形成恶性循环。街道办事处新建村养殖户刘美芳说:我们了解不到太多的信息,只能自已根据市场行情判断是多养还是少养,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多给我们指导。

三是科技含量不高。多年来,养猪以农村散养为主,规模化养猪比重低,多数养殖户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系,饲养、管理、防疫、治理水平低,标准化养殖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越是规模化养殖,疫情发生的机率越小,而散养户对科学管理、科学养殖做得不到位,往往导致疫情的发生。义和镇三合村资深养殖户王大哥说:这养猪啊就象侍候孩子,防疫得从娘胎里开始,出生十天,常规疫苗就得全部用上。猪舍要干净、通风,天热了要喷水降温,还要注意水的温度,不能太凉,冬天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刚出生的小猪。还要注意天气预期,俗话说,不怕正风吹,就怕贼风钻,否则很容易导致感冒和腹泻等疾病。

四、发展生猪业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政府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工作力度,把发展生猪生产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领导责任制,把发展生猪养殖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二是要扶持规模发展,提高饲养水平。首先要加强生猪生产小区建设,在各街道、乡镇建立生猪养殖小区,再通过对小区出栏数给予一定的补贴等政策,引导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其次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采用贴息贷款方式,鼓励和帮助规模养殖户发展。再者加快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提高生猪标准化饲养水平,促进生猪生产水平、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提高。

三是强化技术服务,提高科技含量。首先要加快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防控机制,做好生猪疫病的监测和免疫工作,打好生猪疫病防控的攻坚战。其次要建立新型良种繁育体系,技术人员要深入场户进行技术指导,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推广养殖业新知识、新技术和生猪弊病防控新规范。再者要做好市场信息服务,实现村组有技术骨干,户有科学养殖明白人。

四是要成立专业协会,促进健康发展。要大力提倡成立专业合作社的形式,提高养殖户之间的组织化程度。合作社可按照“民办、民营、民收益”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并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内部机制。做到养殖户之间互相监督,自我管理,整体应对市场风险、提高应对市场行情波动的能力,确保养殖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五是作好监测预警,努力规避市场风险,引导养殖户科学调整生产规模和结构。相关部门要密切跟踪生产和市场变化,加强形势研判,及时信息,以达到引导养殖户科学调整生产规模和结构、规避市场风险、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目的。另外还要强化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指导养殖场户改进饲养管理技术,提高生猪生产水平等。

五、下半年生猪价格走势预测

预测下半年生猪价格将稳中小幅下降。资深养殖户王大哥预测说:今年下半年到明天上半年,猪肉价格会稳中有降,到明年下半年,会出现周期性下降。主要原因:

一是利润趋使养殖户补栏积极性提高。至今年7月初,养猪利润达到最大化,家庭式小规模养殖户利润最高可达每头800元,而大规模的养殖企业利润也达到了每头600元。利润的趋使会大大提高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市场供求趋于平衡,猪肉价格过高的现象会逐渐平稳。而明年下半年,生猪市场会趋于饱和状态,又会出现周期性下降。

农业养殖发展趋势篇8

【关键词】产业结构;实证分析;存在问题

一引言

通过农业结构的调整,可以改善农产品的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拉动内需,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可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发展当地的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还可以根据当地资源状况进行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笔者利用2004~2010年奈曼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的相关数据资料,在分析奈曼旗农业产业结构及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二奈曼旗农业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农业既是农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销售市场,又是农产品加工部门的原料供应者。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之间,不仅在人力、资金、资源方面存在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联系,而且还在生产技术上存在着较为密切的投入产出关系。这客观上要求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必须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协调发展。

总的来说2004~2010年,奈曼旗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绝对总量在同步增长的同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减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并有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稳步增加(见表1)。

1.农业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

1993~2008年间,奈曼旗在农林牧渔之间的结构调整上,种植业产值仍有所上升,牧业产值有一定比例的增加,林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基本没有大的变化(见表2)。种植业仍然是奈曼旗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种植业所占比重从1993年的55.7%到2008年的56.4%;牧业比重从1993年的31.6%上升至2008年的39.4%,绝对量增长了101514.3万元,增长了3.91倍,林业所占比重从5.1%降至3.5%,绝对量增加5611.8万元,增长了2.37倍。

2.种植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

从表3可看出2004~2008年,种植业内部的粮食作物占绝对优势,结构变动特征总的特点是,种植业内部结构变化趋势不明显,蔬菜瓜果类播种面积和所占比例有小幅上升,经济作物所占比重略有上升。种植业结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瓜果的比例从2004年的73.08∶7.1∶2.43,调整到2008年的82.29∶7.3∶4.55(见图1)。从种植业结构变化上看,近5年调整的方向不是很明显。政府应在政策上有所倾斜,确保经济作物和蔬菜瓜果播种面积的增加和农民增收。

从粮食作物内部结构的变化上看,主要粮食作物中,玉米比重一直在60%左右,其他作物比重不足10%,甚至低于5%。玉米、水稻所占比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是,由于粮食作物总的播种面积减少较快,实际的播种面积都处于减少趋势。近五年玉米所占比重一直处于60%左右。

3.养殖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

养殖业农产品中,肉类占到80%以上,其次是牛奶的产量。从2002年以后养殖业产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肉类和牛奶的比重呈此消彼长的态势。从肉、蛋、奶和羊毛产品的产量和结构变化上看,肉类总产量增加速度最快,从2004年的52048吨增加到2008年的87004吨。禽蛋产量从2004年的4134吨增加到2008年的7238吨,羊毛产量增加不明显。

三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几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奈曼旗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呈现以下特点:

(1)1993年~2010年,奈曼旗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从65.2%下降到了21.4.%,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由原来的21.1%和21.2%分别增加至49.5%和29.1%。说明奈曼旗在这16年中,其经济已由一个农业旗逐步向农业和工业并存的经济转化。

(2)1993~2010年的16年间,奈曼旗第一产业内部各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可以看出,奈曼旗农业结构在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并未发挥作用。

(3)2004~2010年的5年间,奈曼旗粮食作物中的玉米播种面积和产量占主导地位,区位优势明显,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应利用玉米的区位优势发展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经济作物中的油料产量相对较高,其他则非常少,养殖业中的肉类产量相对较高,牛奶、禽蛋等高蛋白的养殖业产品则产量很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牛奶、禽蛋的需求将增加,应鼓励农民发展畜产品的生产。

参考文献

[1]焦嵬嵬.黑龙江省肇东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2]赵劲.内蒙古五原县农业结构调整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3]熊德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涵义与关键[J].经济研究参考,2002(71)

[4]林鲁生.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6)

[5]万多.我国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农业养殖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不断调整,畜牧业生产有了显著的改善,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化有了很大提高,养殖效益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畜牧业在农业中的地位日趋彰显。但是仍然存在着养殖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低、对畜牧业扶持力度小、资金投入不足、标准化生产水平不够高、养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等问题,如何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齐抓共管、共同推进

畜牧业是大农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有“猪粮安天下”之说,可见畜牧业的重要性。近几年,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要充分提高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建设低碳畜牧业的标准上来,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在支持畜牧业发展上予以倾斜,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调动和鼓励广大畜牧工作者,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大力发展畜牧业。要加强对畜牧资源的调控和整合力度,编制切实可行的整体发展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逐步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优势明显、上规模、上档次的畜牧养殖基地。要树立大畜牧、大产业、大效益的全新理念。要进一步加大协调力度,最大限度的整合各种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项目优势,给予畜牧养殖适当的倾斜和扶持,共同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二、以规模养殖为重点,结合“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大力推进畜牧产业化进程

一是要大力发展养殖小区,实施示范工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户经营、集中服务”的原则,创建一批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养殖小区。二是要结合“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农户可以有效利用农闲时间和农作物副产品,使养殖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三是要大力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产业化进程。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不断加强和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兴办畜禽专业市场,发展市场服务中介组织,组织成立“畜禽养殖协会”,降低广大养殖户经营风险。四是进一步兴办一批新的龙头企业,继续推进“龙头企业+农户”的养殖模式,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饲料兽药、统一管理模式、统一免疫消毒、统一产品销售“六统一”管理,加快推进农村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力度,提高承担养殖、疫病防治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五是注重畜禽产品加工项目的引进,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养殖综合效益;同时要加强畜禽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努力创造名牌产品,把畜牧业做大做强。

三、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把政策落实好、贯彻好、用足用活,把政策资金一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对已形成基地优势的区域和适宜发展的地区,要切实加大路、水、电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养殖户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要把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作为畜牧业投入的重要渠道,抓住省市县对农业项目倾斜的有利契机,通过各种渠道争取项目。三是要把扶贫开发、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建设项目紧紧围绕全乡畜牧业发展来布局,整合项目投资,发挥资金规模效益。四是要通过采取小额信贷、贴息补助等形式,支持养殖户和企业引进良种,繁育良种,扩大和提升养殖规模和水平。

四、提高科技含量,实施品牌战略,不断提高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要大力提倡科学饲养、科学管理和市场化经营的全新理念,注入先进的、前沿的科学技术,打造品牌,发挥品牌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益。一是依托企业,加大对良种畜禽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工作。如采取人工受精和胚胎移植等先进技术,加快对畜禽的改良提高。二是兴办一批养殖示范区。借鉴外地兴建养殖示范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争取项目,兴建一批养殖示范小区,帮助和带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养殖业。三是加大对基层广大养殖户的培训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让畜牧技术干部走出机关,服务群众,切实发挥好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同时结合“三下乡”、“科普之冬(春)”等活动,不断加大对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养殖技能和水平。

五、大力实施疫病防治工程,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要进一步加大对《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按照“预防为主,科学免疫,重点防治”的原则,加大防疫工作力度。继续实行动物防疫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防疫人员包村,防疫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的承包责任制,积极探索畜禽防疫工作的有效机制,使动物防疫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同时,要加强畜牧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多渠道投入资金,购置配齐必要的防疫器械和药品,为畜牧业大发展提供保障。

为更好更快地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在贯彻落实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工作方案的基础上,认真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综合能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为核心,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通过政策扶持、宣传培训、技术引导、示范带动、资金支持,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实现畜禽标准化规模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畜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瑞琴,杨云林.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J].江苏农村经济.2012年.第11期3页27-29页.

农业养殖发展趋势篇10

关键词:内蒙古;肉羊养殖;成本收益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3

一、内蒙古肉羊产业的现状

内蒙古肉羊养殖规模及肉羊产量均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内蒙古近10年的统计资料表明(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年鉴),2005年内蒙古羊肉产量为72.43万吨,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31.57%,占全国羊肉产量的20.69%。2007年内蒙古羊肉产量为80.82万吨,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39.42%,超过了一直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猪肉的产量,羊肉成为了内蒙古生产的第一大肉类。2014年内蒙古羊肉产量达到93.33万吨,占内蒙古肉类总产量达36.99%,占全国羊肉总产量的21.8%。

二、内蒙古肉羊养殖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这一概念在不同的情况下内涵有所不同,在企业产品成本的核算过程中,采用制造成本,即将发生的与产品制造相关的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本文中的农产品成本核算则采用的是将发生的全部费用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这一概念。

肉羊养殖的成本包括肉羊养殖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支出,包括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其中,生产成本包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物质服务费用包括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生产资料的费用、购买的各种服务支出以及与生产相关的其他物质服务支出,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直接费用包括与肉羊养殖直接相关的费用,如幼畜购进费、饲料饲盐费、饲草费、燃料动力费、医疗防疫费等,间接费用是指与肉羊养殖没有直接关系的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草场建设费、管理费保险费等。人工费用指生产过程中直接消耗的劳动力成本,包括雇工费用和家庭用工折价。由于内蒙古的肉羊养殖多数占用的是自家的土地,所以一般不包括土地成本,所以在本文暂时不考虑土地成本。

(一)山羊成本收益分析

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3-2015)的数据资料,整理得出内蒙古2012-2014年出栏肉羊的养殖成本收益资料,本文将其分为山羊、改良绵羊及本种绵羊三大类进行详细分析。

从内蒙古肉羊养殖成本的构成来看,以山羊为例,主要包括物质服务费用和人工成本两大部分,物质服务费用大概占比在85%左右,人工成本大概占总成本的14%左右。直接费用中精饲料、饲盐费占11%左右,饲草费占84%左右,是直接费用的主要构成。由于内蒙古地区幼畜是自己繁殖,所以不发生幼畜购进费,其他直接费用如饲料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医疗防疫费、配种费、死亡损失费等发生额非常小,对总成本的影响也小,所以暂不考虑。由于间接费用的占比非常小,仅占1%,所以间接费用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太小,可以忽略不考虑。

内蒙古山羊养殖总成本的变化趋势来看,呈上升的趋势,从绝对数来看,2012年山羊养殖总成本为每百只62911元,2013年为82714元,而到了2014年为83819元,上涨了将近33.23%,其中2013年的增长率更是达到了31.48%,2014年增长率为1.34%,2012-2014年全国养殖山羊的平均成本也在不断上涨,上涨了29.35%。内蒙古山羊养殖成本上涨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具体分析成本项目,精饲料、饲盐费,饲草费在2012-2014年间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13年,饲草费上涨了32.58%,精饲料、饲盐费上涨了37.29%,到2014年饲草费有所回升,精饲料、饲盐小幅上涨了1.29%。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仅次于直接费用,2012年每百只人工费用为8957.22元,而到了2014年则为13655.62元,上涨了52.45%,其中2013年上涨16.59%,2014年上涨30.76%。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导致的。所以2012-2014年间内蒙古山羊养殖成本上涨主要是由精饲料、饲盐费,饲草费以及人工成本的上涨拉动导致的。

内蒙古山羊产值,2012-2014年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2年山羊养殖总产值为每百只47609元,2013年上涨到每百只64430元,上涨了35.33%,而2014年下降为55406元,下降了14.01%。其中产品畜产值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上涨了40.66%和下降了18.03%,毛(绒)产值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上涨了22.79%和下降了4.49%。而总产值的波动主要是由于产品畜产值的波动和毛(绒)产值的波动造成的。

从山羊养殖的净利润来看,内蒙古山羊养殖的净利润为负,并且亏损越来越大,2012年每百只山羊亏损-15302元,2013年每百只亏损-18284元,到了2014年亏损达到-28413元。从成本利润率来看,2012-2014年成本利润率为-24.32%、-22.11%、-33.9%,并且2012-2014年连续三年成本利润率皆为负且低于全国山羊养殖利润率平均水平,2014年为近三年以来亏损最大。养殖成本不断上升,产值却在下降,导致养殖户利润为负,亏损越来越大。

(二)改良绵羊成本收益分析

从内蒙古改良绵羊的总成本趋势看,改良绵羊的养殖成本在不断上升,2012年的每百只改良绵羊平均养殖成本为57065元,2013年为72457元,2014年为89557元,上涨了将近56.93%,其中2013年成本上涨了26.97%,2014年成本上涨了23.6%,相较于内蒙古山羊养殖在此期间成本上涨的33.23%而言,改良绵羊的养殖成本在短短三年之内涨势迅猛。

由分析可知,改良绵羊养殖成本上涨主要是由于精饲料、饲盐费,饲草费和人工成本上涨导致的,精饲料、饲盐费,饲草费及人工成本2012-2014年连续三年上涨。其中,精饲料、饲盐费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上涨了12.49%和78.78%,尤其2014年精饲料、饲盐的上涨幅度特别大。肉羊养殖的饲盐使用量基本稳定,所以2014年成本上涨的78.78%主要是由精饲料的成本上涨拉动的。饲草费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上涨了31.3%和20.1%。而人工成本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上涨了14.02%和18.36%。由此可见改良绵羊在2012-2014年间成本持续上升,是由于精饲料、饲盐费,饲草费,人工费用的成本上升导致的,人工成本上涨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费用不断上涨导致的。因此总成本上涨主要是由于精饲料、饲盐费和饲草费的上涨导致的,尤其2014年精饲料的成本大幅上涨,拉动总成本上升。

内蒙古改良绵羊的产值,总体上,改良绵羊产值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2年每百只改良绵羊产值66697元,2013年为69751元,到2014年为51991元,其中2013年产值比2012年增加4.58%,而到了2014年产值则减少了25.46%,产值迅速下降。其中产品畜的产值在2014年下降了26.51%,毛(绒)产值2014年下降了16.5%,改良绵羊产值的下降主要是由于产品畜的产值下降拉动的。从净利润来看,2012年改良绵羊的净利润为每百只9632元,2013年每百只亏损2706元,到2014年为每百只亏损37566元,这意味着养殖户每多养100只改良绵羊,就要亏损37566元。从成本利润率来看,2012-2014年成本利润率分别为16.88%、-3.73%、-41.95%,改良绵羊养殖利润率逐年下降,且在2012-2014年全国改良绵羊养殖平均成本率润率为正的情况下,连续三年亏损,且2014年利润率下降最为严重,养殖户亏损最为严重。

(三)本种绵羊成本收益分析

从总体上看,2012-2014年内蒙古本种绵羊养殖总成本存在小幅波动,2012年总成本为每百只63305.7元,2013年为65730.77元,上涨了3.83%,2014年为65001.09元,下降了1.11%,基本稳定在每百只养殖成本在65000元左右。

具体分析,精饲料、饲盐费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下降了14.7%和上涨了21.24%,饲草费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下降了1.17%和0.69%,人工成本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上涨了34.05%和下降了8.13%。除人工成本在2013年涨幅稍大以外,其他项目基本稳定。人工成本的波动主要是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的波动造成的。

内蒙古本种绵羊的产值总体呈下降趋势,2012年内蒙古本种绵羊产值为每百只66253.63元,2013年为57123.79元,下降了13.78%,到2014年为48997.04元,下降了14.23%。其中产品畜产值、毛(绒)产值、副产品产值在2012-2014年间也在不断下降,与总产值的变化趋势一致。

从净利润来看,2012-2014年内蒙古本种绵羊的净利润呈下降趋势,2012年净利润为每百只2947.93元,2013年为-8606.98元,到2014年为-16004.05元。从成本利润率来看,2012-2014年内蒙古本种绵羊养殖利润率连续三年均低于全国平均养殖本种绵羊利润水平。

三、内蒙古肉羊养殖成本收益影响因素

(一)成本因素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影响2012-2014年内蒙古肉羊养殖成本变化的主要是精饲料、饲盐费,饲草费和人工成本。2012-2014年山羊养殖成本和改良绵羊养殖成本持续上涨,是由于精饲料、饲盐,饲草费上涨导致。由分析知,2012-2014年间精饲料、饲盐,饲草价格基本稳定,所以主要是由于2012-2014年间精饲料、饲盐,饲草消耗数量上升导致的。本种绵羊的精饲料、饲盐,饲草费的变化基本稳定,每百只耗粮量本种绵羊也基本稳定。根据分析可知,2012-2014年间人工成本的上涨主要是由于劳动力日工价和雇工工价的上涨造成的。精饲料饲盐、饲草费及人工费用与总成本成正比关系,且受市场因素的影响较大,是养殖者成本关注的重要方面。

(二)收入因素

内蒙古肉羊养殖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出售产品畜、毛(绒)及副产品。且受产量和单价的双重影响。山羊出栏数2012年每百只出栏33.24只,在2013年快速上升达到46.35只,2014年为42.8只。山羊价格2012年为每只出售价1039.84元,2013年为1048.9元,到2014年下降到931.13元。2012年山羊价格较高,养殖户山羊养殖规模增大,2013年山羊产值上升主要是由于山羊出栏量增多导致的,结果市场上山羊肉供应大于需求,导致2014年山羊价格下降,从而2014年山羊产值下降。改良绵羊在2012年每百只出栏50.78只,2013年54.79只,到2014年64.82只,出栏数量基本呈上升趋势。改良绵羊肉价2012年为每只1186.95元,2013年为1149.97元,到2014年下降到714.37元。2014年改良绵羊价格的大幅下降,使得导致了2014年改良绵羊产值严重下降。2014年全国羊肉市场行情不佳,加上2014年内蒙古旱情严重,草场长势不好,养殖户为了降低养殖成本,大量提前出栏,使市场供给量增加,使得山羊肉和改良绵羊价格都下降。本种绵羊出栏数在2012年为每百只出栏67.85只,2013年71.03只,到2014年下降到63.87只,下降到2012年的出栏水平以下。本种绵羊肉价格2012年为每只954.42元,2013年下降到785.24元,到2014年为749.43元。本种绵羊肉价格虽然也在下降,但不如改良绵羊肉、山羊肉的下降幅度大。由于改良绵羊出栏快等优点,使得养殖户养殖本种绵羊数量在下降,而且本种绵羊的价格也较低,所以本种绵羊的产值在下降。

国际羊肉价格的持续回落,使得国内羊肉价格也持续走低。且2013年和2014年我国羊肉进口量连续处于高位,近年来羊肉进口量增大,对本地市场带来了一定冲击。由于近些年羊肉效益好,羊肉价格偏高,规模化养殖加快发展,市场上羊肉供应增加,且由于羊肉价格高,羊肉的替代品猪肉价格较低,使得猪肉的替代性增强,羊肉消费有所回落。加上这几年内蒙古干旱严重,草场长势不好,养殖户为使成本不增加,加快出栏周转率,也使得市场上供大于求,进而价格下降,肉羊养殖产业产值下降。

(三)其他因素

除收入、成本外,还有很多因素影响养殖户的成本收益,如政府政策,例如政府实施草畜平衡、禁牧政策就会对养殖户产生影响。此外,环境因素,如天气,降水,草场长势等,养殖者个人的专业素质也会产生影响。

四、内蒙古肉羊养殖的相关建议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加大政府对肉羊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可以相应的提高养殖户的补贴金额。因为根据2012-2014近三年来内蒙古肉羊养殖(山羊、改良绵羊、本种绵羊)的利润率来看,基本都为负数,养殖成本大于养殖收入,入不敷出,养殖户亏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减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不利于肉羊养殖产业的发展。首先,政府应该提高补贴额度,如,畜牧良种补贴、牧草良种补贴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可以提高补贴标准。通过配套的生产研发给予一定的资助,养殖贷款给予一定优惠。此外,还应该加大对大型肉羊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使得大型企业能够在饲养、加工和品种方面走在世界先进水平。形成养殖户-企业完整的发展体系。

(二)推进肉羊规模化养殖

长期来看,尽管近几年羊肉价格下降,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膳食结构的调整,羊肉消费仍是大势所趋。内蒙古传统的肉羊养殖方式大都为小规模粗放饲养,缺乏技术含量,难以形成高效的肉羊养殖体系。因此,通过养殖户-企业的合作模式,以强带弱,由企业为养殖户提前、产中和产后的指导和服务,集中起来向更具竞争力的规模化方式转变。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肉羊产业的指导,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推动肉羊产业向集群化、集约化、高标准、高质量发展。

(三)加强良种培育,加大技术投入

肉羊养殖科技含量低,效益低,应当适当引进优良品种。优良品种的肉羊具有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周转快等优点。可以引进巴美肉羊作为良种,与本种肉羊进行杂交,发展经济杂交和多胎繁育技术,提高肉羊的产肉性能,改善羊肉品质。鼓励龙头企业和养殖示范户进行标准化养殖,通过标准化养殖,打造自己的品牌。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喜好,养殖味美、质高、绿色的羊肉,也可以进行精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可以加大肉羊产业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力度,可以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提高肉羊养殖的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1]隋雪,董雪艳.山东省肉羊养殖成本收益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4,04:39-44.

[2]丁存振,赵瑞莹.山东省肉羊生产结构、成本和收益分析[J].农业科学研究,2014,02:1-5.

[3]吕晓敏,胡文馨.内蒙古肉羊成本收益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2:43-45.

[4]刘雨佳,盖志毅.浅析内蒙古肉羊生产效率及影响因素[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