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专业前景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5:37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篇1

(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食品工程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体系也将受到巨大的影响。论述了在大数据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面临的挑战,提出对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人才培养数据的建设及整合、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以及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革措施,为提升我国食品工程领域的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DiscussiononeducationmodelandCurriculumsystem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SpecialtyUndertheBackgroundofBigData

YanGZhen-quan GaoLu RaoSheng-qi YinYong-qi FanGwei-ming

(College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Jiangsu225127,China)

【abstract】Greatchangeshavetakenplaceinthefieldoffoodengineeringwiththeadventoftheeraofbigdata,accordingly,itwillbereformedintheeducationmodelandCurriculumsystem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Specialty.thispaperdiscussedthechallengeofteachingsystem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underthebackgroundofbigdata.theoptimizationforCurriculumsystemof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specialty,theconstructionandintegrationofeducationmodel,theoptimizationandupdationofteachingcontent,andthereformmeasuresofteachingprincipleandteachingmethodwerebeputforward.itprovidedanewideaforimprovingthequalityoftalentcultivationinthefieldoffoodengineeringinChina.

【Keywords】Bigdata;Foodscienceandengineering;educationmodel;Curriculumsystem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教学改革课题项目(YZUJX2012-33B)。

作者简介:杨振泉(1975—),男,汉族,博士,扬州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

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随着食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食品工程领域不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对食品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培养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指引。当前随着互联网、云计算以及多种传感器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数据源呈指数级增长并深刻的改变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大数据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引起广泛的关注。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的多源性、易得性和可选性将改变知识的社会分布形态以及人们对它的拥有关系,对传统教育模式和体系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冲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食品产业的的新型工业化战略与进程,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优化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着力提升人才工程设计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当前迫切需要探讨的新问题。本文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1 大数据内涵与特征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各式各样传感器的涌现,数据源以及信息数量飞速增长,形成了巨大的数据集。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的能力正快速成为各个行业和领域发展方向和要求,也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方法。大数据是一个较为抽象新兴的概念,具有大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性(Variety)、真实性(Veracity)特点,但至今尚无确切统一的定义。尽管如此,大数据日益显现出它的独特魅力,将成为继移动互联网、智能传感网、物联网和云计算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毋庸置疑,对食品领域及高校人才培养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2 大数据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面临的挑战

2.1 大数据对现有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影响

在教学内容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教授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提供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有食品保藏、加工、品质控制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能力。大数据拓展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的范畴。传统食品研发过程包括试验设计、数据采集和积累、整理分析、开发与应用等四个基本环节,大数据时代,物联网为食品在生产消费过程中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提供了可能,多样化的信息平台提供了食品生产与风险管理主体间信息收集通道,为食品研发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数据源。大量数据的结构化和价值提炼将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对象必备的知识技能。

在理论教学体系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传统教学体系按模块化组织,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三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以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宗旨,包括公共必修理论以及跨学科选修课程,主要包含军事理论与训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政治理论及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体育、文献检索以及人文社科、跨学科公共选修课等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模块是指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本课程,也是增强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其中共性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基础生物学等;专业方向基础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现代仪器分析等。专业课程模块分为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两个部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必不可少的骨干课程,主要包括食品工艺学及实验、食品分析及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食品化学及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及实验等。专业选修课程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兴趣和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食品生物技术、功能性食品、食品包装、试验设计方法、食品工厂设计基础、粮油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工艺学、水产品加工工艺学、发酵工艺学、食品法规与标准、食品机械与设备、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大数据带动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在线化和网络化,资源的易得性将使得通识教育课程进一步丰富,课程设置的系统化和多样化将进一步凸显,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模块将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侧重信息获取与分析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课程固化性将被打破,专业知识结构的个性化设计与个性化教学将更加突出。

在实践教学体系上,传统上依据专业特点进行设置,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按照专业认知、实验技能、综合实验、工程与毕业设计四层次组织,递进式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课程实习、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教学生产实习、毕业论文与设计等环节。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和市场需求的指引下,各个高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积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数据时代将更加学生实验与论文设计的创新性和价值性,如何从海量的数据所带来的信息中提取所需要的正确的数据,凝练有价值的实践与研发思路将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目标。

在素质教育体系方面,传统上按显性课程和隐性的各种文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定期举办食品科技文化节、食品科技及餐旅管理创业大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团队意识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起了重要作用。另外学院建立的创新实训体系,按学生自由组合、教师课外指导,以科技创新项目(含教师承担的科技项目、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等)形式组织实施,塑造了学生在食品研发方面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在落实这些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指导教师,依靠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积累起了主导作用,学生仅仅充当助手和执行者的角色。大数据背景下,素质教育体系将以学生充分利用数据资源,凝练设计为主导,教师协助并提供条件共同完成项目,这对教学设施、学生能力和教师素质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 大数据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影响

目前我国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都采用学分制,总学分在150-170学分之间,总学时为2500-2600,其中公共课和基础课为55%,专业基础课为30%,专业课为15%。总学时中15-20%为选修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为(3-4):1。在设置专业方向的学校可采取“专业+方向课”的模式。目前国内高校普遍按照“7+1”或者“6+2”模式安排教学内容,即在前6-7个学期完成所有理论、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与创新实践,最后1-2个学期安排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综合能力训练。对一、二年级大学生,主要完成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创新意识,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和文化活动(学术科技节、讲座、论坛)。对三、四年级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开展科技立项活动,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等,使广大学生进行各类科技实践活动。对于四年级学生,重点以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结合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重点抓创新教育成果转化,举办学生科技作品、实用发明等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基本以由课程考试考核和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构成,对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缺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限于课堂学习,在线教育全球化可以为任何一个地区的学生提供世界一流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与相对固化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线学习将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和选择空间,在此背景下教学模式将随食品工业的结构和需求灵活变化,有利于构建复合型、交叉性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但高校学分设置、教学安排、评价体系将面临巨大挑战。

2.3 大数据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影响

现有的班级授课制,大部分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每位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内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大多来源于教材、辅导书籍以及教师收集的各种案例资料,教师很难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进行理性判断,难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大数据背景下,教学资源将被极大的拓宽,学生在授课中的主体性、参与性和积极性都将极大的提高,传统教学方法将不再满足教学需求。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个集生物、化学、农学、营养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的学科。如何通过授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原有的科学思维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质疑批判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是大数据时代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探索的主要课题。此外,通过各种网络交互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促进学生回顾和理解之前的学习内容,有效减少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疲乏,提高学习效率,也是未来教学方法中要解决的问题。

3 大数据背景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策略

3.1 优化课程体系,加大工科课程比例和学时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凸显了从大量的非结构性数据中提炼有价值信息的重要性,掌握与之相应的信息技术,统计技术,计算机技术对培养对象创新创造能力提升和知识结构完整具有重要意义。食品科学与工程属于工科学科,但具有工学、农学和生命科学等学科性质特征,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高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专业定位不够明确,“重科学,轻工程”的倾向仍然存在。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工科课程比例和学时尤为必要、尤其是大数据相关专业课程如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语言、数据库、数据挖掘以及数据可视化工具等课程,为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工具。

3.2 建设及整合高校人才培养数据,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共享

大数据背景下,食品行业生产、管理、研发、决策很大程度都将依赖社会媒体、消费群体、监管部门以及上下游关联企业所构成的“网络生态系统”,高等学校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的主体,必须纳入这个生态系统。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学校作为大数据的产生和使用单元,加强大数据的建设与整合,在纵向整合上把人才培养的数据与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群体整合,分工合作、互生互利,将人才供应链向食品产业链整合,通过大数据获得产业需求信息和人才单位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策略。在横向联合上应该与国内外同行高校在协商基础上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形成动态联盟,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动态组合与共享。

3.3 更新优化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

大数据背景下,知识更新和交替加快,现有的教材体系,在内容设置上也相对滞后,难以跟上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线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本领域的发展前沿,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吸收新的信息,不能墨守成规。其二,授课教师应该改“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需要从大量数据中去挖掘和提炼有价值的信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其三,大数据时代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比例将大幅度加大。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学校与相关部门和企业联合建立功能齐备、覆盖面宽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面向产品的工程实训,促使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融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和软件培训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工程实践的角度去掌握食品工程以及相关研究的先进设计软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4 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将不再仅限于课堂,当在线学习逐渐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时,教师应该由传统的上课者转变成老师之间搭建了良好的交流途径,鼓励学生协同学习、发表观点、交流看法,培养互相学习的氛围,在探讨中提出问题,在相互质疑与论证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共同成长。教师应该掌握学习分析方法,运用该工具搜集和分析学习者数据,从而指导教学。随着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信息量的迅猛增长,教师应该将传统的集体授课模式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等新兴教学模式相结合,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将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授课效率同时得到提高。教师应不断的完善和整合个人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主动推送合适的学习资源,提供优质、个性化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朱建平,李秋雅.大数据对大学教学的影响[J].中国大学教学,2014,9:41-44.

[2]胡兰英.高等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516-11517,11528.

[3]杨富民.农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3,4(4):71-72.

[4]李昌文,景建洲,纵伟,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研究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1,1:58-59.

[5]陈律.大数据背景下学习分析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4:15-17.

[6]张臻竹,张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食品安全供应链的发展演变初探[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35(18):209-211.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篇2

关键词:信息素养高职食品科学烹饪

一、对于高职食品科学专业中信息素养的相关分析

餐饮业是我国第三大产业中的支柱项目,饮食在日常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食品科学培养教学需要不断改变思路以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在今后更好、更快地步入工作岗位。信息素养主要指学生在接受相关食品科学专业知识及在实践过程中对于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对于烹饪方向学生而言,则是接受与食品科学相关信息,同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通过不断提升该能力,加深对该行业的了解,同时增长个人见识,为以后的烹饪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而言,还有利于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二、对当前的高职食品科学烹饪方向的现状分析

(一)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较深。从实际情况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烹饪高等教育是在早期烹饪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之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当前高等烹饪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去传统中职教育理念的影响。因此开展教育工作时,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教学安排、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方面都受到一定束缚。因此高职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大都闭塞落后,因此无法有效促进学生对食品科学的正确理解,同时无法不断在实践中训练自身的烹饪技能,因此在未来影响个人的就业前景。

(二)当今社会需求变化迅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于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看重菜肴的营养价值及背后的文化意境跟潜在内涵。而且相关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赋予了更多价值。因此需要烹饪方向学生不断加强自身信息素养,了解当今时代需求,在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技能的基础之上,不断增强文化修养。

(三)高职食品安全专业烹饪师资力量相对匮乏。烹饪专业是一个相对而言新兴的行业,跟传统厨师行业相比,它对学生提出了更多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理论、认识有新要求。当前主要高职烹饪师资人员,都是由高职院校聘请的高级厨师,尽管他们经验丰富,但是大都缺乏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只能为学生大致讲解相关烹饪流程,学生无法得到相关理论指导作为基础,获取相关信息。这就导致当前学生的理论知识跟实际操作出现严重脱节的情况。

三、信息素养对于烹饪方向学生的积极培养作用

(一)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高职食品科学专业的正确认识。由于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饮食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其中蕴含的饮食文化越来越丰富。只有烹饪专业学生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不断了解当前市场中,高职食品科学专业烹饪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技能,同时可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断分析该行业的潜在发展趋势,明白自己未来主要的从业方向。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满足未来市场需求。高职食品科学专业的相关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使学生深入了解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例如: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烹饪大赛,从其中不断加深对饮食文化的了解。同时应该不断学习,了解中西方美食之间的差异,不断设计出更符合人们需求的菜肴。根据食品科学现状分析,可以发现人们现在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性,因此学习烹饪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做好食材筛选。另外,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因此粗粮的运用可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保证学生不断接受相关信息,才能不断针对需求做出适当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三)有利于加强理论教学跟实际操作之间的联系。一般烹饪教学都是师傅进行示范操作,学生之后进行练习操作,很多时候都是凭借自身经验,缺乏相关理论依据。因此学生需要提高信息素养,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例如:学习菜肴制造时,起初很可能对调料量的拿捏不准确,因此需要学生加强实践,同时查阅相关背景知识。同时可以进行自我尝试,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不断改进菜式,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

信息素养教育在高职食品科学专业烹饪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烹饪技能,同时更清楚了解当今社会的饮食需求,在未来更顺利地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在当前高职食品科学专业中,应该不断加强信息素养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洪华.烹饪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扬州大学,2007.

[2]周慧.中职烹饪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篇3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出,给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食品质量安全成为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政府都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作为本国发展核心政策目标之一看待。要保证我国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关键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国家、社会、市场急需的高素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门人才,从而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营养检测、质量控制、安全评价,建立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障体系。根据食品安全的紧迫形势,教育部在2001年批准了“食品质量与安全”特色专业,使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迅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热门专业。我校于2006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此专业并当年招生,成为我区唯一的设此专业的高校。我校教务处通过深入调研、论证,经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并通过,形成了《石河子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综合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2006年大学各专业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初步形成了新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食品科学、生物学、营养卫生学、毒理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在食品原辅料及成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从事分析检验、质量管理、安全评价、企业管理和科学研究并熟知国际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标准的“通食品、强检验、懂管理”技术管理型复合人才。在新的培养方案边修订边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关键。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上要按照一专多能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级食品科技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的高校教师,见证了该专业在我校的诞生、发展及每一步成长。结合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历程,笔者从凸显专业办学特色角度对该专业办学特色的构建提出建议。

2.优化课程结构体系,体现专业特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部分是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分支出的一个新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学科专业,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化学工程、食品科学、现代分析科学、管理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等。目前全国60多所设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的高校中,以农业类院校为主,其他包括海洋水产、轻工、商业、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工业类、医学类等高校。由于这些高校所在行业不同,依托学科背景不同,对新时期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各不相同,因此各校制定和构建的本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千差万别。所谓的就业竞争最后的落脚点是学生能力的竞争,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就业和今后事业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专业能力。要把这一新专业办好,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应在全面了解国内外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门人才需要的实际,在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制订完善的培养计划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和完善。

食品学院自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来,在不断的摸索中建立凸显地方特色的办学模式。分别于2009年、2013年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本着打好基础,突出主干,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注重专业特色的原则研究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建立了包括公共课、理论基础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特色模块课、专业相关课程和综合素质任意选修课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知识结构突出四条主线:与化学相关的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与检测相关的食品理化检验、食品微生物检验、仪器分析等课程课程,与医学及生理学相关的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及食品毒理学课程,与质量管理相关的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企业管理等课程。在2013版修订的培养方案中,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增加实验课程、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如将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化学实验列为一门单独课程;为了凸显地方特色,增设了《新疆特色食品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课程;《食品风味化学》、《油脂化学》、《蛋白质化学》等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为该专业学生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建立

对工科专业来说,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高校毕业生的要求是具有扎实的食品质量控制及品质分析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及实践能力,同时兼具基本的管理、创新能力。因此,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及主观能动性势在必行。

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应注重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向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转变,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实现层次化实践教学。在实际实践教学改革中,我院将实践教学活动的各环节――认知实习、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教学实习、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第二课堂(科研训练、课外科技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组成一个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上述连贯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让学生形成认知、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其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可以从改革实验教学形式及内容入手。实验教学课程安排本着“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如单独开设食品理化检验实验课,增加专业综合实验课;实验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此外,从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形式及内容改革进行研究。如在假期进行认知实习、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进行社会现象、食品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发展、食品行业生产和经营状况及特点,增强感性认识,稳固专业思想。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篇4

根据美国学者派恩和吉尔摩合著的《体验经济》(2002年)一书中的观点,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种人类经济形态,具有强调个性化、强调顾客参与、强调消费过程的直接体验等特征。这些特征与当今旅游产业的发展潮流不谋而合,因此从旅游体验的视角进行相关研究正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南通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产品也应从旅游体验的视角着手,努力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体验经历,从而实现旅游效益的最大化。一般而言,旅游体验视角下的产品设计与开发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1注重主题设计

体验式旅游产品的设计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好的主题,并由此展开一系列的产品演示与延伸。好的主题能加强旅游者在活动中的综合体验感,并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旅游产品的品味和体验价值。[3]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通过各种体验式的场馆设计与展览布置,让游客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更好的城市,什么是更好的生活,从而留下了丰富而难忘的旅游印象。好的主题要来源于旅游目的地的本土文化,这样提炼出的主题才能够独具魅力,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时,主题还要兼具个性化、娱乐化、互动化等体验旅游的特征,这样才能对游客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使之愿意参与到旅游活动过程中来,实现享受一次独特的旅游体验的目的。

1.2注重场景设置

游客的旅游体验需要在一个真实的场景环境中获取,也可以说是在一个布置精美的“文化大舞台”中实现,逼真的场景能够迅速把游客带入特定的情境与氛围当中。全球闻名的迪斯尼乐园在场景设置方面就独具匠心,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打造一个个真实的动画世界,游客在进入这些场景后很快就能有身临其境之感,迅速进入白雪公主、小熊维尼等奇幻的天地,获得深层次的旅游体验。因此,旅游企业在设计体验式产品时需要注重优化旅游场景的设计与布置,可以通过色彩、造型、服饰以及现代声光电技术等手段来打造与主题相得益彰的情境,给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感官刺激。

1.3注重参与互动

体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强调顾客的参与性,游客不单只满足于品尝美味的食物,而且希望参与到食材的采摘挑选、加工制作以及菜品样式设计等诸多环节中去。在这一过程中,游客可以与专业的技师充分互动,自由享受各种服务设施,甚至能够学习掌握部分专业的技能,获得全面的旅游体验,留下深刻的记忆。目前在一些农家乐果园比较流行的“亲子采摘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亲子采摘符合游客追求亲历亲为的天性,与简单的直接购买相比,这种活动项目既满足了动手的乐趣,又增加了劳动的成就感,可谓一举多得。

2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南通素有“长寿之乡”的美誉,其独特的人文与生态环境孕育了悠久的长寿养生饮食文化传统,早在清代就出现了专门研究食疗食补的养生家丁其誉,他在对家乡长寿现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寿世秘典》,从顺应岁时、合理膳食、适常起居、中医调理等方面对饮食养生进行专门的论述,文中的不少科学论点对今天开发饮食养生产业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近年来,随着长寿旅游日益受到市场的青睐,南通各地区已经开始对长寿旅游产品进行设计与开发,并逐步推向旅游市场,以如皋为代表的农业类长寿养生食品(香肠、肉松、黄酒、萝卜干、茶干等);以如东、启东为代表的海鲜类养生食品(文蛤、海带等);以海安为代表的河豚养生饮食旅游等。[4]这些产品的出现已经为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基础,在旅游市场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但客观分析,作为一项新的旅游产业形态,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也不是太多,因此南通目前的产品开发中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

2.1长寿文化体验不足

目前到南通参加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顾客还是多以品尝特色美味菜肴为主,所注重的往往是菜品表面的色、香、味、形,无法体验到菜品本身所蕴含的长寿文化元素。这样一来,游客常常是满足了口腹之欲,却无法留下深层次的印象。其实,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发展不单是依托提高饮食的质量,更关键的是要能够挖掘出饮食背后所蕴藏的长寿养生文化,使游客能够享受到独特的长寿文化体验,否则就会陷入与其他饮食品牌同质化竞争的误区,丢失自身的特色。

2.2产品形式较为单一

调查发现,南通目前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开发还是以食品类产品为主,游客的消费多集中在品尝美食与购买食品礼盒这两个领域。饮食文化旅游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表现形式,可供开发的绝不仅仅是长寿食品,还可以涵盖美食节庆、厨艺比拼、特色餐厅、田园观光、食俗食礼、美食文学作品欣赏等多个领域。从体验经济的视角分析,食品类产品还处于较为初级的旅游商品开发阶段,南通旅游企业在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延伸产业链方面做得还不够,并不能够为游客带来较为丰富的旅游体验。

2.3参与性项目较少

体验旅游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游客参与到具体的旅游活动过程中去,从而获得娱乐、教育、审美等各种体验。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项目多数还是停留在静态观光游览、被动听取讲解的层面上,缺乏参与和互动,这就减弱了旅游活动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游客体验饮食文化,不仅仅满足于吃到美味的食物,更希望了解食物的原料与烹饪制作过程,甚至亲身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去,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范围较广,应该可以开发出丰富的有吸引力的参与性旅游项目。

3长寿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3.1创新产品的文化主题

南通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产业,其关键要素在于长寿文化的挖掘与开发,文化的优势也就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从游客体验的视角来分析,文化体验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形象鲜明的主题。好的体验主题是对所提供的体验产品超功能性的概括,会让游客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向往,也可以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和价值。[5]因此,体验式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首先需要从丰富的文化素材中提炼出鲜活的旅游主题,并据此展开相关的策划与运营。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择和提炼产品的文化主题,从而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如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可以推出“寻找古籍中的长寿美食”,可复原古籍中记载的养生美食菜品,让游客品味与鉴赏浓郁的文化韵味,然后从游客参与的角度推出“学做一道长寿菜”,游客可学习如何挑选食材,并在专业厨师的指导下练习烹饪技法;从生活体验的角度推出“寿星的饮食一天”,游客与长寿老人近距离接触,细细体会一日三餐中所蕴含的奥妙等。总之,旅游主题的选择要依托南通本土的文化特色,突出趣味性、参与性,以充分调动游客的参与热情。

3.2注重场景设计,营造逼真的体验情境

从旅游体验的视角来看,好的文化主题需要以逼真的场景设计与布置来作为载体,以实现为游客带来全面的感官刺激与享受的目标。南通的旅游企业可以按照不同旅游主题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多方资源条件,为游客搭建真实可信的体验舞台。以长寿文化主题餐厅为例,长寿元素符号可以体现在场景设计的各个方面:餐厅的装饰可以选择古典的民族风格,服务人员穿着体现长寿文化的服装,菜品的命名要蕴含长寿文化典故,其他如摆台设计、菜单样式、餐具造型、背景音乐等皆要为长寿主题服务,使得游人能够在浓郁的长寿文化情境中获得深刻的体验与感悟。当然,除了上述的硬环境外,软环境的提升也十分必要,这就要求餐饮服务人员要学习掌握一系列长寿饮食文化知识,对菜品的文化典故、营养价值、烹饪手法、食俗食礼等要熟记于心,如此才可帮助游客更好地体验餐饮背后的文化底蕴。

3.3开发参与性旅游项目,拓展旅游产业链

从旅游消费市场的特点分析,一地的旅游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与口头上,而是要实实在在转化为游客能够直接体验与感知的具体的产品形式与服务类型,才能产生较好的市场效益。国内不少景点的文化品位与历史价值首屈一指,可游客市场反响平平,其原因多在于产品形式过于僵化陈旧,不能调动游客的兴趣。目前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项目多以静态展示、教科书式讲解为主,缺乏参与性和趣味性。今后可多设计与开发让游客能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的产品形式,如长寿文化知识有奖问答、长寿食品外包装DiY设计、食材选择与采摘比赛、烹饪技法现场传授等,使游客能够获得第一主人公的角色体验,在玩乐的过程中获得长寿养生知识,留下深刻难忘的旅游印象。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出的产品类型是丰富多样的,南通要以长寿文化为核心,树立“大饮食旅游”的观念,拓展现有的旅游产业链,除了继续做大做强系列长寿食品外,还可以开发长寿饮食文化知识教育培训、长寿绿色无污染食材培育基地参观、长寿饮食旅游纪念品制作推广等相关产业领域,延长与拓展相关产业链条,充分发挥旅游经济的乘数效应。

3.4举办大型的主题节庆活动,树立品牌形象

举办大型的节庆活动是体验式旅游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有利于营造浓厚的文化旅游氛围,突出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以苏州的国际旅游节、扬州的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为例,这两个城市的旅游节庆都已经成功举办多届,吸引大批的游人前往,取得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南通可以通过策划与举办长寿饮食文化主题的节庆活动,将美食与民间传统艺术、地方风俗表演、商业推广等诸多元素相结合,延长游客在南通的停留时间,使其能获得深入全面的文化体验。比如如皋地区至今流传着“讨千家米”“过百路巷”“偷百岁碗”等与长寿、养生有关的独特的民俗风情,可以将其改编成趣味性十足的节目,定时定点由专业演员来表演,抑或让游人参与角色扮演,体验别样的长寿之乡风情。

4结语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篇5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科技创新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4-0094-03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现状

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随着食品国际贸易日益增加,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严重关系到我国农产品、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国际形象。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瘦肉精、假绿色猪肉、劣质奶粉、毒豆芽、回锅油、染色馒头等食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民以食为天”,食品质量与安全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要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离不开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知识的专业人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教育部的批准下,首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增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随后,许多农业院校及原来具有食品相关专业的理工科院校纷纷增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国已有几十所院校设置了该专业,培养了大量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各院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因其各自学科背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由于各高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不同,对当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各校在该专业中的课程设置情况,其基本思想均是把食品产品的检验分析和质量控制作为学习的重点,而忽略了食品生产中的安全控制和预防管理。

广东省有众多高校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仅广州市就有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药学院等六所院校设置该专业。因此,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严峻,为此,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迫切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培养创新人才,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二、科技创新与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科学的本质,也是科学的灵魂。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要求人们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正处在攀登科技高峰征途的教育者,更应该发扬创新精神去建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创造性思维是智慧的源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即发现、提出问题,并根据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初步理解与加工,然后广泛地收集各种相关信息或资料。

第二,酝酿阶段,即应用现有的理论与技术去理解新问题,这是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的阶段。

第三,豁朗阶段,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阶段。即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意象,并形成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

第四,检验阶段,即将所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经过检验、鉴定,确定它的价值。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的创新

(一)建设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离不开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教师团队。要定期派一些精英老师到相关国内外知名院校进行研究访问,或者邀请其他高校的优秀人才来校交流。还可以聘请大中型企业的管理者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了解企业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提高追踪学术前沿的能力。此外,充分发挥学术团队在专业教育中科研、建设和在改革中的作用,组建学术团队、进行内部交流。利用目前我省实施的“省部科技特派员”计划,积极联系青年教师与企业实施对接,派出科技特派员,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人才对接,推动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等多种形式来提高科研能力。

(二)实践性教学要创新发展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性教学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还是让学生开拓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实验教学中也要进行改革,将本专业的实验课程分解成食品分析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化学与工艺学综合实验、质量检验技术等四门实验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平时实验中,采用技能训练型模式,即在教师讲解完实验原理之后,提出实验任务,要求学生自己设定实验方法,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操作步骤,完成任务。实验结束后,老师和学生同时对实验的实验方法和最终的实验结果进行点评。这种模式的教学,不但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面对挫折的心理素质。而且经过这样一番动手和思考之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开设综合实验,而实验内容可以结合当前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有深入的参与感,激发了他们的内在动力,还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与探究的机会,能让学生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用于实践。这样,不仅能促进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还有利于培养综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出现的问题:首先,积极开拓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要涉及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的监察、检测和认证机构还有食品生产企业iSo、Gmp和HaCCp体系认证机构等实习基地,多多组织学生到实地进行生产实习和参观,使学生能接触生产实际情况,熟悉并了解从食品原料到成品的整个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的过程,从而能更好地从实际出发来面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篇6

1.设计工作室

经济的稳定发展,让艺术享受成为必需,也使设计类行业“炙手可热”。在产品丰富的市场经济时代,个性化的产品永远魅力十足。

2.景观设计工作室

关注人居环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国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景观设计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3.汽车美容店

汽车美容行业的悄然兴起,汽车保养理念的传播,让车主心甘情愿地掏出钱包,扮靓自己的爱车。汽车美容从业者面临着自身文化水平需要提高、技能需要全面升级等问题。能分析客户心理,做出相应方案的“复合型”汽车美容店,生意将越做越大。

4.彩铃设计工作室

目前彩铃设计行业还是以兼职为主,但从去年下半年起,各通讯公司、网站已经开始大批量招聘专职彩铃设计师。

5.游戏动画设计

网络的普及,给网络游戏和动画制作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开家游戏动画设计公司不仅需要足够的专业人员,更需要一定的投资资金。

6.咨询分析

金融、贸易、产经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迫切需要一批分析师。

7.房地产估价咨询

房产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商品,而且投资价值日益凸显。二手房大量上市后,想寻找超值房产,只能求助房地产估价咨询公司。

8.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工作室

金融分析师是受过专业训练、具有深厚金融理论素养的高级人才。一旦获得CFa资格证书,即能得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青睐。

9.高级会展设计工作室

中国会展业发展迅猛,高端会展设计工作室依然缺乏。从业者要有室内设计专业相关的学历,还需熟悉会展基本流程、能独立完成设计、了解基本设计施工方法、具备团队合作精神。

10.营养配餐工作室

营养配餐工作室能根据顾客的年龄、性别、体质提供个性化的科学配餐咨询。国内专业配餐领域几乎是空白,而且行业门槛并不高。提供咨询之余,开个培训班,传授烹饪原料知识、食品营养知识、食品安全知识、餐饮成本核算知识,以及营养配餐的准备营养食谱的制定、营养餐的制作等知识,相信前来求学的人不会少。

11.理财规划咨询公司

收入多了,自然要理财、要投资,于是,人们对理财规划的需求日趋旺盛。据香港高级财务策划师介绍,现在香港私人财务咨询公司已有3000多家,以个人理财咨询服务为主营业务。据预测,2008年个人财务咨询公司将在内地蓬勃发展,那些取得资格认证的注册财务策划师一旦组建成咨询公司,其前景令人瞩目。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篇7

关键词:工程化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教学;食品科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食品专业”)是理工类的应用型学科,对硕士的培养和教育强调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目前,高等院校硕士培养大致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这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硕士的知识背景和实践技能水平的要求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教育和科研人才为主,后者着重培育市场和市场紧缺的应用人才。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培养目标不明确、类型划分不清等因素,专业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在教学模式、培养方式上没有根本区分,仍注重基础性教育。

一、食品专业硕士工程化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食品专业硕士工程化能力是指硕士研究生通过食品专业的学习,能够结合食品企业的生产实际,从食品理论、应用模型和工业一体化出发进行生产工艺研发,从事食品科研、开发设计生产等工作,具备解决食品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1]。以工程化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课程,改进工程实训教学,提升师资队伍工程化能力,促使研究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应用的能力。目前,我国硕士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严密性、完整性和规范性,授课方式基本上以教师传授基础理论知识方式为主。从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角度看,这种授课方式简单、直接、快捷[2],但是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硕士基本上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部分学生的懒惰性、依赖性、唯书本的思维始终没有改变,削弱了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而部分发达国家对硕士的培养目标相对明确,如巴黎理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专门为法国培养高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才,巴黎商业学院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业中高级的管理人员[3]。我国正逐步强化硕士工程化人才建设,树立硕士工程化能力理念,转变教学培养模式,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着力提高创造性。

二、当前食品专业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笔者结合食品专业硕士教学实践,对教育理念、教学能力、教材质量和学生自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人才工程化能力培养中存在以下不足。

(一)教育理念层次不高,工程化能力培养认识不足

目前,部分高等院校工程化人才培养认识不足;对人才的工程化能力培养理解局限于硕士做食品专业实验、参加食品企业实践活动等,存在沿袭以往的“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形式,工程化能力培养方式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对工程化能力培养在专业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同缺失,对工程化教学方式研究不足。

(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工程化能力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目前,部分高等院校对硕士教育和培养模式的定位认识不足,工程化能力培养教师队伍良莠不齐。教学经验丰富、与食品企业有交流的教师,能够结合食品企业实际问题和需求进行讲解,而与企业交流较少的教师只能就理论讲理论,不仅与食品企业研发实践脱节,使得课程枯燥无味,学生毫无兴趣,而且导致与食品专业实验结合最为紧密的专业型硕士培养也陷入了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

(三)专业教材缺少实践,工程化能力教材更新缓慢

食品专业工程化能力专业教材的缺失是人才培养的瓶颈。此外,部分高等院校限于培养周期、教学环境和实验条件等因素,导致硕士很少有与食品企业研发接触的机会,即使有机会去企业实践,但周期较短,学生只知皮毛,不知精髓,更谈不上工程化能力培养。

三、食品专业硕士工程化能力教育对策与思路

食品专业硕士来源于不同的本科院校,甚至存在非食品专业学生。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程化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开发。因此,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知识系统性有所了解、查缺补漏,并结合当前食品企业研发需求,设计经典命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提出课题,进行知识系统性的融会贯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化能力。

(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食品专业硕士工程化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它是通过食品专业实验、食品企业实践等教学活动,使硕士直接通过学习、研究等手段获得新的专业实践知识,实现课堂理论知识的提升。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形式多样,既包括专业实验、企业实习、课题设计、毕业设计等常规的教学环节,又包括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企业研发等环节。相对于课堂教学,这些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体现课堂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研发活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4]。在食品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通过这些工程化教学实践活动,能够培养硕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有效地激发硕士开展专业实践活动的热情。有效的专业科研实践活动能提高硕士的课题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从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角度看,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代表着高等院校的教学水平甚至学术水平的高低。以提升硕士就业竞争力为指导思想,从提高硕士创新意识、加强实验操作、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出发,激发教师和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科学优化课程设置

科学设置食品专业工程化能力课程,教师提供有创新性的食品专业工程化选题,激发学生自主设计工程化问题,而非常规的验证,要加入自己的设计构想。可以采用实验具体实施,也可以课堂模拟,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5]。以“食品保藏技术与原理”课程为例,基于项目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工程化思维和理念。自由分组形成团队,整合本专业开设过的食品加工、检测、分析、包装等相关的理论和实验课程,模拟设计工厂生产过程,从原材料的基本成分分析、鲜度评价开始,经过产品加工、工艺优化、产品包装、卫生和营养指标评价、感官评价、市场开发等一系列自上而下的过程,并论证生产原料、时间、设备、场地、评价指标等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这种专业教学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课程设置能够培养研究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工程化能力。

(三)大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食品专业硕士实践教学模式下,要求授课教师具有食品专业研发实践经验。教师能够针对硕士课题设计给出合理建议和可行性分析,硕士在自主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并具备食品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化能力,成为食品科技的驾驭者。如,在栅栏保藏技术课堂上,可以让硕士参与讲解,解读设计、分析采用栅栏技术的设计方案,硕士根据这种保藏食品涉及的栅栏技术进行讨论。通过与硕士群体的互动对话,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做到工程化人才培养的有的放矢。

(四)持续激发学习兴趣

要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培养食品专业硕士工程化能力,教师可结合食品工厂加工视频和食品行业热点问题,介绍现代食品科学的发展趋势及当前社会需求,根据硕士就业计划及在学习、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硕士自主提出一部分课题设计。该设计可以是某一思路或某一想法,教师需要把控硕士课题设计的合理性,提高硕士解决食品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从产品原料—加工—产品包装—保藏系列整套模拟设计,并针对具体设计进行实践验证,实习见习工程化共性教育,注重工程设计和实践训练[6]。根据学生反馈及一轮工程化设计的实施,改进教学方法,修订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加强开放实验室及工程中心,学生有想法可随时将设计进行实施,为学生提高实验能力提供硬件条件。

参考文献:

[1]张晓鹏.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3).

[2]黄梅桂,苏二正,吴彩娥,等.高校教师工程化能力现状分析与提升对策[J].轻工科技,2019(10).

[3]刘金福.基于成果导向的食品工程化实训教学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8(45).

[4]李作美,张斌,马龙.工程化背景下食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4(8).

[5]李识博,马建全,段钊,等.基于现代工程能力导向的《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8).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篇8

一、前言

包括工程概况简述,建设单位、发包单位、设计监理单位名称及责任人姓名联系方式,施工项目及工程主要技术指标,合同额,工程量清单,施工总工期及节点工期,质量环保要求等。

合同风险分析及策略。

二、项目部管理目标

质量目标:单元工程合格率%,优良率%,分部工程优良率%;

安全目标:重伤率%,生产性死亡为率%;

进度目标:合同工期完工时间:年月日;

成本目标:实现公司或分公司计划成本目标万元。

三、应建立、健全如下规章制度(注明编写情况或计划编写时间,并严格执行。不限于以下规章制度)

1)项目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2)项目技术管理制度;

3)项目质量管理制度;

4)项目安全管理制度;

5)项目计划,统计与进度管理制度;

6)项目成本核算制度;

7)项目材料,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8)项目现场管理制度;

9)项目分配与奖励制度;

10)项目例会及施工日志制度;

11)项目分包及劳务管理制度;

12)项目组织协调制度;

13)项目信息管理制度。

四、本工程资源投入情况

优化配置,动态控制和降低成本。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机上人员),以精干、一人多专(岗)为原则,应有组织机构框图,可用于计算管理人员人工费。施工机械型号、数量(包括自有、租赁),租赁设备应详细说明租赁时间租赁地点租赁价格等信息,按照程序办理。

五、项目分包策划

分包项目及分包原因,对分包商考察及其信誉情况,包括分包风险分析、分包价格分析,降低成本的主要办法;如采用招投标方式分包,则招投标文件等应上报获得批准。

甲供材料价格(包括电、柴油等动力燃料)、大众物资材料价格,包括运输费用、装卸车费用、采保费等。

六、项目成本控制

1、项目经理部运行费用测算

应在woRD表格中插入eXCL表格计算(包括计算公式),包括业务费,表格形式反映。

2、项目工程成本测算

应在woRD表格中插入eXCL表格计算(包括计算公式),每项单价均应有成本单价计算过程,表格形式反映。

七、项目变更及索赔点的策划

变更项目分析,索赔阶段性工作计划等。

八、进度控制

项目总工期及节点工期,业主要求和经理部计划。

资源配置、工效和工程量等分析资料。

九、安全控制

按照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控制并应与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要求相符。

十、项目质量控制

按照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控制并应与公司安全生产管理部要求相符。

十一、项目货币资金需求及资金策划、完工资金回收

表格形式反映。

十二、项目竣工验收阶段管理

十三、项目的考核评价

十四、项目回访保修管理

工程项目策划书(一)

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大型真菌,是全世界,尤其是欧盟区、美国和日本极为推崇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疗兼用的绿色食品。在我国,香菇、黑木耳、磨菇、金针菇等被人们用作上等菜肴;猴头菇、灵芝、银耳等,具有极好的食疗价值,素有“山珍”之美称。食用菌除鲜食外,还可进行精深加工,开发系列产品,国际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秀珍菇、姬菇等珍稀品种,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我县有多年食用菌栽培历史,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生态条件特别适合食用菌发展,但都受分散经营,品种单一,销路不畅、效益低下等诸多问题的影响,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年10月18日,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宁乡县蘑菇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引进了作为龙头企业的科盟菇业公司,取得了一定在成效。但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今天,应全方位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多个龙头公司来带动千千万万个家庭,增加农民收入。

在县科协等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对食用菌市场进行了广泛调查和深入论证,制订了“珍稀食用菌亿元产业项目”计划,并组建“三通食用菌公司”,负责本项目计划的实施。

二、目的与意义

1.为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农业发展服务。

根据安仁等地的调查情况,一个家庭利用农闲时间栽培珍稀品种姬菇、秀珍菇1万袋,一个生产周期(约6个月)可获利1万元以上。这样,既不误农时,又可消耗农闲时间,把农民从麻将桌上或其他无益活动中拉回到菇棚内,可减少诸多社会问题。

2.为农业产业化探索新的途径或模式。

我县农业领域的牲猪、烟叶、养鸡、养鱼、苗木都有了很好的基础,食用菌栽培历史虽然较长,但尚未形成气候。我们希望能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为其他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和经验。

3.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体现农村职业高中的特点。

我县职校很多,但基本上都是非农专业。三通创办食用菌公司,学校也同时开办食用菌专业和培训班,从事食用菌教学、科研和产业化建设,弥补了我县职业高中在这方面的空白,同时,也为校办产业闯出一条新路。

三、产业化的可行性分析

1.市场前景广阔。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姜春云说:食用菌产业在我国既是传统产业,又是朝阳产业。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大国,2000年产量即达663万吨,占世全界产量的65%,出口创汇6亿多美元,占全球食用菌贸易额的80%,但国内外市场仍然巨大。据有关资料表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五公斤,而我国仅1公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量将会不断增长。姜春云副委员长指出:(食用菌)已成为菜蓝子工程的组成部分…….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我们应该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可见,食用菌受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前景看好。

2.生态环保产业,符合社会文明进步要求。

食用菌栽培主要以棉籽壳和稻草为原料,不用木材,其栽培场地可在室内、可在房前屋后空坪或山坡疏林地搭设简易阴棚即可生产。稻草家家都有,既节省成本,又废物利用,农村空屋多,空地多,不需占用耕地。产品是绿色食品,其栽培料又是蔬菜、花木、农作物有优质有机肥料,可谓一举多得。

3.县情适应发展食用菌产业。

我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比较温和,除5月至9月这五个月因气温较高不能出菇外,一年有7个月时间可以出菇。西部山区夏季气温较低,有可能栽培反季菇,实现周年化生产。

我县是农业人口多,山区贫困户多。本产业技术并不复杂,男女老少均可操作,为产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劳力资源。

我县有一定的栽培基础。80年代即栽培过平菇等,目前有众多的散户仍在栽培,还有一批技术骨干。只要有龙头公司来组织,在我县是完全可以实现其产业化的。

4.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三农”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从县人民政府的相关文件和对科盟菇业公司的支持力度来看,充分表明了县委、政府对食用菌产业化的高度重视,并作为我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这使我县实施食用菌产业化工程具有了坚强、有力的后盾。

5.有成熟的栽培技术。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篇9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支柱,在改善食品色、香、味和质构,提高食品营养价值,加快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的推动力。《食品添加剂》课程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对于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极为重要。但近几年,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食品添加剂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对食品中添加剂使用安全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这一趋势对相关的管理检验部门和食品加工企业提出了挑战,也向《食品添加剂》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鉴于此,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以适应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快速发展的整体规划。也只有这样,才能配合我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的建设和国家食品安全工程,培养出适合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一、重视隐形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大支柱,而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3]。具体到一节课,课堂教学目标是其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归宿。注重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对本科生的教育,笔者一直认为,除了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等显性教育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教育都是教授的重要目标。但目前,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重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而忽视隐性教学目标的实现,背离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尤其对食品添加剂学来说,食品添加剂的正确使用与食品质量安全息息相关,并直接关系到民生安全,所以在对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教育显得同样重要。如在授课过程中,笔者会有意识的让学生意识到添加剂使用的正副效应,尤其是过量滥用添加剂的危害,如过氧化苯甲酰可能引起人体肝脏、肾脏的危害,甲醛是世界学者公认的致癌物质,而矿物油加工的食品,可引起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通过这些讲授可以让学生从主观上充分认识到掌握添加剂使用范围和剂量的重要性,对培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规范使用添加剂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多角度扩充

(一)教学内容情景化

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要能吸引学生,一定要有丰富的内涵。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讲,在课堂上渴望听到的不是简单总结所得出的结果,而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些往往不能从教科书上直接获得,而只有通过教师认真的备课、丰富经验的积累以及教学内容的多角度扩充,才能在课堂上举一反三,才能吸引学生并引导他们主动思考[4]。我们在多年的《食品添加剂》的教学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进行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主动性欠缺,而且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分析主要原因,可能与本课程知识点多,知识点之间联系性不强,学生没有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感到知识零散,感觉需要记忆的理论太多等方面有关。以此分析,扩充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新颖与实用性,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手段。为此,笔者尝试在每次授课时,会对新近一周发生的食品添加剂相关事件进行回顾和分析,引导学生将这门课程讲授知识与日常生活事件相关联,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情景化和社会化,而在具体讲到某部分内容时,也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进行更直观的说明。而事实也表明,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和课堂气氛。

(二)教学内容国际化

越来越多的授课老师主张将食品添加剂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到教学内容中[5],这与笔者的观点一致,而且笔者建议同时将国际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等食品添加剂在国际范围的使用情况加入到课堂教学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要严格遵守国家法规。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管理体系,包括《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食品标签通用标准》《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食品添加剂分类和代码》,以及2009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此外还有200余个有关产品质量和规格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与此同时,由于各个国家的食品消费及食品加工业的差异性,不同的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法律、法规及使用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我国与CaC、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及品种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在市场全球化的今天,了解、借鉴并在出口产品生产过程中遵循出口国的相关标准也至关重要。

(三)教学内容前沿性

食品添加剂工业正在飞速发展,食品添加剂的研究开发也处于活跃时期,为适应新情况、新需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卫生标准每年在不断更新,这也是食品添加剂这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备课过程中,需要查阅最新文献资料,补充食品添加剂的有关新标准、新的研究热点问题,对研究内容进行及时更新。如近日,卫生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函,拟撤销2、4-二氯苯氧乙酸等38种食品添加剂,而这些添加剂在目前仍在执行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1)中仍列有使用剂量。这就需要在备课时要关注最新的相关信息,并及时把它们理解后传授给学生。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食品专业前景分析篇10

   2012年以来,食品电商迎来了快速的发展,电商巨头天猫、京东、1号店、苏宁易购等纷纷发力食品领域。顺丰优选、本来生活等选择跨界经营打造电商平台,加剧了食品电商行业的竞争。随着传统商超的市场被不断蚕食,越来越多的线下商超也开始打造自己的电商之路。

   2013年食品电商总交易金额达324亿元,同比增长47.9%,网购食品在网购市场总交易额中的占比提升到2.5%。其中,生鲜食品的网购交易金额达到21.8亿元。

   随着各大平台的加入,及地方政府的持续推动,未来几年,国内食品电商市场必定会走向资源高度整合的道路,越来越多的食品电商会加入其中,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整合。整个行业经过此轮调整,市场集中度有望显着提升,食品电商运营模式将渐趋成熟,市场运行秩序也将进一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