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5:05:51

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篇1

关键词:供应链;知识管理;综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已经成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和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因此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世界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合作伙伴之间的业务交流越来越多,企业需要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资源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巩固其市场地位。在企业自主知识创新风险较高、成本较大和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从组织外部获取新知识(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等知识)是企业知识增长和价值创造的有效途径。而供应链作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通过协调与整合不同企业的互补资源(包括知识),可以使成员企业学习和掌握企业外部的先进知识,从而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因此,对于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供应链都是一个蕴藏着丰富知识资源的“知识源”。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

1998年,在英国政府的支助下,Hall在“基于能力提升的伙伴关系战略与知识管理发展规划”项目中对两条供应链中隐性资源(包括知识资源)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分析供应链中隐性资源作用的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随后,Crone研究了北爱尔兰跨国企业供应链中知识转移和传播的问题,分析了导致知识转移障碍的原因,提出了实现跨国企业供应链知识转移的措施。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其全球供应链中建立了知识共享机制,同其供应商和客户分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资源,并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国外对于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中的知识类型及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等。这些研究多以企业绩效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为依托。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有对具体案例的详细分析和对其理论意义的阐述。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也逐渐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相继有一些介绍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概念和知识管理实施的文章发表。本文将重点论述国外有关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

1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中的知识除了企业内部知识以外还包括存在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知识管理的范围也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之间,增加了企业边界、文化冲突、激励手段等影响知识管理水平的因素。因此,需要认识和了解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1.1供应链中的知识

知识是通过经验和实践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规则、程序和操作的集合。而组织知识可以被看作有关组织信息、过程、价值和信念的集合,它来源于个人知识而又超出了个人知识,并为一个组织所特有。在供应链中,既包括个人知识也包括组织知识,还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间知识。

Lin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具体环境相关的,在供应链组织间基于媒介的交流活动中存在两种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和非正式结构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网页上的内容、电子数据交换的事务信息和各种文件等。非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电子邮件、论坛上的留言和协调过程等。正式结构知识通常是显性的,而且容易被编码化为正式的格式,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些知识是通过eDi、网页、Ftp等形式传播的。非正式知识很不容易格式化和记录,而且同具体环境相关,通常嵌入在过程中或人的头脑中。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种非正式结构化知识是通过e-mail、电视电话会议、公告板等形式传播的。同时他提出,显性知识是为供应链带来竞争优势的关键。Hall(1998)发现,供应链中的知识包括专门知识、常规(显性的和隐性的)和技术等,有四种知识类型:①整理性知识,包括同法律实体和财产权有关的知识,如专利、商标、版权、注册设计、商业机密、合同、执照、数据库等;②位置性知识,包括跟法律实体无关的知识,如企业声望、价值链结构、分销网络、组织结构、系统配置、市场份额等,这类知识是路径依赖的;③功能性知识,包括个人或集体的技能,如雇员的诀窍、分销商技巧、供应商的技巧或以上的组合;④文化性知识,包括组织特点、对质量标准的理解、组织能力如管理创新、变化、团队工作、对挑战的反应、客户服务惯例等。adrian把供应链中的显性知识分为结构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包括各节点企业的存货水平、生产计划和交货频率等知识;后者包括节点企业间生产计划调整、订单预测和计划等知识。appleyard从知识传播渠道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分为正式渠道知识(如专利、技术参数、专家技能等)和私有渠道知识(如雇员经验、销售技巧和客户偏好等)。

以上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中的知识进行了界定,但最后都指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环境相关的,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的种类和供应链的具体类型。

1.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目前在理论界,对供应链知识管理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是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管理过程,是供应链节点企业运用集体智慧,通过获取、共享和运用存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过程。

Smimov认为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在供应链结构中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使核心企业、供应商和客户成为一体,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Shaw提出在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是相关的,各节点企业只知道各自节点过程的知识,只有把各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才能创造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知识。Lin从价值链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过程分为设计和开发、售前、销售、制造、分销、服务和技术支持7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各节点企业关注不同的知识种类,如在设计和开发阶段,核心企业对客户满意方面的知识非常在意;在售前和销售阶段,分销商对循环时间、服务水平和承诺响应质量等很关注。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企业所关注知识的种类对不同知识进行管理。总的来说,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可以描述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创造、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与吸收和知识运用的过程。对知识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竞争力。

2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热点问题

2.1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

随着当今管理学界对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问题逐渐成为国外学

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组织共同参与的知识学习活动,是企业间的学习。Love把组织学习理论运用到供应链知识管理中,提出组织间的学习促进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同时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组织间学习的开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容量和竞争力。他还研究了怎样在供应链成员间创造共同学习的环境,并且认为基于合作的联盟能使双方产生信任和承诺,有利于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Spekman认为供应链企业的学习能力将最终决定企业的成败,提出了“学习链”这一概念。他指出“学习链”是由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组成的非线性学习网络,网络中各企业进行的是合作性学习,通过向伙伴学习和同伙伴一起学习的方式获得知识。“学习链”具有与学习型组织相同的特征,在学习链中供应链企业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共享知识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产生于学习链这种非线性关系网中的竞争优势是很难被模仿的。他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表明,知识学习对与客户满意度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有正的影响,但是知识学习同与成本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无明显联系。Collins研究了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学习行为,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流与物流和资金流不同,不仅仅在相邻节点企业间流动,企业间通过联合学习可以创造出比单个企业分别学习所创造价值之和还要多的价值.他还指出当供应链中企业通过共同学习创造价值时,存在一个价值点,这个价值点就是供应链企业共同学习的特点。

Huh选取了财富500强中一个物流运输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供应链中组织学习的模型,假设有四种因素影响供应链中知识学习,分别是团队、系统、学习和记忆定位。四个指标下面分别又有4、5个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对于供应链的管理绩效有正的影响。Bessant通过调查英国6个不同行业中进行供应链学习的不同现状,提出组织间学习是共享知识和传播实践经验的有效机制。

2.2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

企业学习和掌握外部知识的前提是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与转移.知识在供应链企业间顺畅和快速地流动就可实现组织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反之则成为组织间知识共享的障碍。

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就是各节点企业传播和交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增强各企业知识的相容性。国外学者对供应链中知识共享和转移的概念没有特别关注,而更侧重于对供应链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Ki-ChanKim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并且通过对一个汽车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提出电子供应链设计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指出各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态度和行为是把供应链网络从单纯的数据交换基础设施转换为知识共享网络的重要因素。Shaw把一个汽车制造企业作为分析对象,提出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内容应该以显性知识为主,包括显性技术和程序的扩充、协作计划和预测等,同时含有少量的隐性知识,如对内部政策的理解和员工技巧等。wagner收集了182个企业知识共享活动的各项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随后得出:供应链企业间的沟通频率影响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水平,知识的隐性化程度影响企业同相邻伙伴企业知识共享的满意度。

供应链企业由于其业务流程上存在的联系,其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这成为影响企业间知识共享水平的重要因素。Roper通过对北爱尔兰18个跨国公司生产工厂和其本地供应商之间的知识共享进行研究,指出知识互补性对于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得出:跨国工厂与其供应商存在很大的知识互补性;在正常商业关系中附带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与有意识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存在明显区别;无明显证据证明知识互补性同知识协作水平的联系。由此可见,在供应链中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积极性比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能力更重要。

2.3供应链中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而供应链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实现知识在供应链中快速、顺畅传播的保证。1990年,Cohen提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并把其定义为“评价、吸收和运用企业外部知识以达到商业目的能力”。组织的吸收能力不仅包括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还包括其知识在不同部门间传播和转移的能力,不单是个人吸收能力的总和。随着外部知识和信息对企业重要性的日益增加,供应链企业需要更高的吸收能力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处鉴别、提取和运用知识。Chanvarasuth认为一个企业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那里利用和吸收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叫作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同企业先前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关,是组织创新能力的预报器,知识接受者吸收能力的缺乏是知识粘滞性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影响供应链内知识转移水平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吸收,更强调对知识的利用。只要规范的组织文化支持企业对吸收能力的培养,加上恰当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和畅通的传播渠道,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就会发生。

以上学者普遍认为,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已经成为影响供应链知识转移水平的关键因素,吸收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企业获得外部知识的能力,从而影响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创新能力。

3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现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供应链企业知识创新和运用的效率,协调和优化成员间的知识水平,扩大供应链的知识容量,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必须有实施的理论框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保障。

3.1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

在跨国企业中,如iBm、丰田、戴尔等一些知名的大公司都已经实现其供应链的知识管理,对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Vries构建了一个在混合供应链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管理实施框架。该框架以竞争性的企业环境为特征,提出三种类型的知识对实现混合渠道供应链知识管理是很重要的: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操作性的知识和功能性知识。他还指出,对于渠道中处于上游的伙伴来说,想要获得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是最难的,它需要处于下游的合作伙伴来提供知识。这些下游企业相应地需要上游企业提供功能性和运作性知识。Raisinghani建立了一个电子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并且运用网络分析法(anp)度量知识管理因素与其他基于信息系统的电子供应链形成驱动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他认为,既然具有前后联系的因素在设计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不同组织需要按照组织需求从技术和过程上来设计知识管理系统,以适应组织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敏捷度。Vries和Raisinghani虽然都对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进行了研究,但都是针对某一特定条件下的供应链。因此,还不具有通用性。

3.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

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间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集管理方法、知识集成、战略协同为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平台.不少跨国企业率先在其供应链中开始建立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尝试。国外不少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Lin提出了一个四层体系结构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层、中间支持层、工具层和知识流层(如图1所示)。他还认为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知识存储、数据交换、信息通讯、过程协作和知识创造。知识存储的最终目的是在供应链中建立一个知识服务器,集成各个节点企业的知识、数据交换、信息通迅、过程协作,同时具备知识传播功能。wu论述了在运用多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中怎么解决知识管理的问题,并且总结了多种知识管理多系统。eva描述了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讨论了在技术和知识非常密集的商业环境中产生的对知识共享的需求,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了知识管理系统的潜力。以上学者都是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对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

其他一些学者则对供应链局部的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Chandra对以客户为中心产品设计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Lau研究了供应链中采购知识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总的来说,大部分国外学者热衷于对某个具体行业或某条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

4 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

Ki-ChanKim通过某汽车制造电子供应链的研究指出,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使企业节约采购和交易成本、减弱了牛鞭效应对其造成的影响,降低了库存,对研发和联合工程带来效益,同时提高了供应链的敏捷化程度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Shaw提出,为了成功地实现供应链管理,一个企业必须拥有和共享供应链不同方面的知识。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就像一项新的供应链管理措施一样能够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结合将极大地提高供应链的绩效。Batenburg认为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是供应商联合进行有效知识创新的关键因素,并对一个荷兰企业的案例进行了分析。G1isby介绍了一个丹麦公司在打开日本市场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知识管理战略同分销商进行知识共享,从而提高了整个跨国供应链的知识共享水平,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以上学者通过对供应链中某个具体行业或某条供应链案例的分析来研究知识管理同供应链绩效的关系,这也是国外学术界研究供应链知识管理问题的一大特点。

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篇2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管理开始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发展,供应链管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的全新的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从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所构成的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间及企业之间的职能进行系统的、战略性的协调,以提高供应链及各个企业的长期绩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而非仅仅是资源的一种,正在改变着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并迅速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对各节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化,解决由于需求波动引起的不确定性,有效地缩短供货时间,提高市场响应速度。但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企业的生存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具体体现为: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知识的更新加快,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消费者对知识型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得到强化。企业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共享、传播以及应用的能力成为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不再只是源于企业有形资产的联合与增加,而是源于企业成为价值链的一部分,实现知识的优化重组,达到强强联手,也就是用最小的组织实现最大权能,通过知识共享和科学的知识管理,企业把精力集中用于最具创新能力的活动,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帮助企业提高整体水平。因此,各节点企业间的知识流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要素。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根本的出发点就是现代企业所面对的生存环境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其直接目标是提高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结合有助于企业同重要的顾客和合作伙伴共同创建延伸的运行环境,而这个环境是通过鼓励创新,共享知识共同创建的。虽然一些公司在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直到目前为止,关注的还是存货、交易过程和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延伸的知识管理,企业创建涵盖顾客、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基本知识网络,才可能取得最大的收获,在创新、产品开发和交易过程中取得领先地位。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供应链企业内部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与运用的管理,具体包括: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其二,从供应链中的各企业之间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知识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其三,知识在企业中的运用。在供应链中知识的运用包括成员间的知识存量、知识的吸收能力、知识的利用能力的协调,其目标是保证最终产品在各个环节上能在知识方面得到保证,实现其功能的协调与优化。其四,建立有利于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环境。具体包括:战略性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支持知识在供应链间的交流与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在成员间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系统管理等。在上述知识管理的内容中,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交流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有利于知识在整个供应链中运用的效率,同时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传播由于成员间在业务上的互补性,有利于知识的创新效率的提高。

二、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模式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是一个过程,是各个知识主体传播和交换信息、想法、经验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知识个体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知识共同体理论强调知识共享是一种自觉进行和慷慨付出的过程,共享动力来自责任和自我胜任感,是当今知识共享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想。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应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内容以显性知识为主,注重集体知识的交互和传播。这是因为在供应链中企业是知识共享的主体,显性知识由于其内容明确,易于整理和传播的特点容易突破地理限制和企业边界,成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主要内容;另外,处于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竞争优势等因素的考虑,由于隐性知识的内容抽象,其潜在价值不易估量,所以供应链企业不提倡隐性知识的共享,而趋向于剔除企业独有知识和核心知识的显性知识的共享。

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包括企业内部知识转化和企业外部知识共享两个层次。

(1)从企业内部来看,知识转化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在横向上,同一知识主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内化,是知识主体吸收外部显性知识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明示,是知识主体把知识明晰化的过程,大量的隐性知识如生产或销售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想法被编码化。在纵向上,不同知识主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汇总组合,是员工的个人知识库汇总到部门和企业知识库的过程,企业知识库在该过程中得到充实和放大;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潜移默化,是员工个体知识升华为部门和企业集体知识的过程,大量知识的相互转化推动了企业知识创新螺旋的上升。

(2)从企业外部来看,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在个人、部门和企业3个层面进行,在个人层面强调以隐性知识为主的个体交流和沟通,注重实时交互和联络;在部门和企业层面强调以显性知识为主的集体知识传播和共享,注重异步知识交流和共享。

三、实施基于知识共享的供应链管理

针对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要求,实施基于知识共享的供应链管理,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建立集成的企业供应链信息系统。各企业有适合自己需求发展的信息系统,如miS、mRpⅡ、CmS、CRm等,它们主要是针对企业自己内部,而没有从全局考虑,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优化配置。只有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才能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首先各节点企业信息系统可以通过CoBaR构建一个信息集成平台,解决供应链各节点的信息自动交换,不同数据库之间的互访,不同商用软件之间的接口等问题。增强各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通信处理能力用于与其他节点进行信息共享及供应链全局决策中的信息收集,进而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建立用于知识共享的知识库、方法库、模型库、文件库。一方面方便保存企业知识,同时为各种技术和系统进行知识共享创造条件。其中知识库的来源可以是供应链中各企业人为知识的拥有者,如知识员工,形成知识团队通过协同等方式构成知识网络,亦可是各个方面专业员工的知识特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是通过Dm、oLap从数据仓库中挖掘产生知识,经过与相应专家和用户认证,存入知识库。在模型库、知识库、方法库、文件库的支持下,提供供应链综合决策支持功能,如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绩效评估、链节激励、利益风险共享、产品结构优化等,进行供应链整体优化。

(3)通过数据挖掘(Dm)实现知识共享,支持决策。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中存储了大量对生产经营有辅助作用的知识,只有通过Dm、oLap才能使数据转化为人为可以理解的知识。首先通过oLap、Dm从数据集市中获取的综合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同时采用相应的知识发现方法从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文件库中发现知识,然后经过与领域专家交互,经过专家的认证,直接在网上,方便员工对知识的利用,为供应链中各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强大的支持。

(4)建立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为实现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协同工作,必须提供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使企业能够实时关联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和知识,使企业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通过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任何员工不仅可以实时地与工作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取得联系,寻找到能够提供帮助的专家或者快速链接到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能共享其他企业的资源,得到其他企业的知识支持和最新的信息。员工可以在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上建立进行知识交流的BBS,通过这种形式,使得知识员工以协作的方式交流思想,协商解决问题,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发挥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功能。同时可以通过电子会议、e—mail形式,就某一关系到供应链各节点间合作的专题,使决策基于链节的共同利益基础上,使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成员企业间也可以通过电话、传真或现在的eDi数据交换等方式在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上交流信息,获取知识。

(5)建立知识共享服务的注册中心。为了统一各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系统,使得信息和知识自由共享,企业联盟可以建立知识共享服务的注册中心、知识语义转换、以及应用集成规则引擎等机制,解决知识在其他企业难以理解的问题,实现知识表达和共享的标准化。可以利用webService的UDDi(UniversalDescriptionDiscoveryandintegration)来实现知识共享注册中心,利用基于XmL的wSDL(webServiceDescriptionLanguage)来描述和知识共享服务的访问接口特征,利用Soap(Simpleobjectaccessprotocol)协议实现知识共享服务的访问和使用应用集成规则引擎,从而完成业务协同处理和知识的共享。

主要参考文献

[1][美]森尼尔·乔普瑞,彼得·梅因德尔.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m].李丽萍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70-392.

[2]杨敏才,凌超,王槐林.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系统[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1):44-48.

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篇3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优化长鞭效应知识管理运作体系合作伙伴关系

1企业供应链中“长鞭效应”的优化策略

当供应链下游的消费者需求改变时,需求信息在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时被逐级放大,从而导致供应链上游进行生产或供应决策时一级比一级维持更高的库存水平,在最终到达源头的供应商时,其库存水平、获得的需求信息和实际顾客需求信息会发生巨大的偏差,这种因信息扭曲失真产生的变化在图形显示上很像一根被甩起的长鞭,被称为“长鞭效应”。该效应普遍存在于供应链之中,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库存成本上升、利润下降、产品积压并占用大量资金,进而极大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要有效缓解“长鞭效应”必须基于其内源性。

为了打破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为自身的利益而产生需求扭曲的长鞭效应,我们可致力于以下几方面工作。

1.1实施Vmi策略

一是要改变订单的处理方式,建立基于标准的托付订单处理模式,由供应商和用户一起确定供应商的订单业务过程。二是建立一种订单的处理标准模式,如eDi标准格式。三是把订货、交货和票据处理各个业务功能集成在供应商一方。实施Vmi的关键是库存状态的透明性。供应商能够随时跟踪和检查到客户、销售商的库存状态,快速、准确地作出补充库存的决策,对企业的生产状态作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敏捷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1.2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共享系统

供应链系统从生产、分配、销售到用户不是孤立的行为,是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因此必须通过信息及网络技术实现供应链信息的协调一致,使系统管理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及可变性,以有效化解长鞭效应。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信息技术可采用信息编码技术—统一标准的信息编码能保证信息系统正常的运转并使供应链中的贸易伙伴通过标准化来实现数据交换与共享;自动识别与数据采集技术—应用于供应链过程监控中;电子数据交换(eDi);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互联网与网络技术—供应链成员通过互联网及时地获得供应链上的有关信息,并快速作出需求相应。这些技术可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共享全球化网络中信息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以保证企业及供应链的高效运行。

1.3适时更新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是eCR消费者有效反应模式。通过形成需求拉动和连续同步的商品供应链来快速传递和反馈市场信息,以减低库存和成本、缩短交货周期、消除商品供应链上存在的各种浪费,实现供应链效率化的终极目标。二是QR快速反应模式。面对多品种、小批量的买方市场,不是储备“产品”,而是要准备各种“要素”,在用户提出要求时,能以最快速度抽取“要素”,及时“组装”,提供所需服务或产品,使供应链的运营敏捷、柔性化。三是CpFR联合计划、预测与补货模式。通过电子化的交流与沟通,合作修改销售计划和补给计划,从而提高计划的前瞻性和准确性,有效地减少事后性带来的高成本。

2企业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优化策略

供应链中的知识是供应链系统具有知识的总和,包括从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制造商、分销商到最终消费者之间各个环节组织或企业所具有的知识,分为正式结构知识和非正式结构知识,其中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网页上的内容、电子数据交换的事务信息和各种文件等,通常是容易编码化为正式格式的显性知识,如专利、商标、商务计划、市场研究以及客户名单等;非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电子邮件、论坛上的留言和协调过程等、它不容易格式化和记录且同具体环境相关.通常被嵌入在过程或人的头脑中,故要实现其隐性知识的价值,企业须根据具体情况通过采取专家系统和知识工程等各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进行系统地识别和挖掘,然后进行科学分类和系统测度、整合,使之有序组织化,最终实现编码化,以培育和形成企业的核心知识。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创造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模式优化可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建立intranet

intranet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内部网络,它将企业内部各成员的知识资源通过网络联系起来,即建立个人间的知识共享。一是要在企业构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开放式知识共享环境,使员工能够、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和分享出来。二是完善intranet这一员工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平台。通过intranet,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内部员工既可以保持自己的核心知识,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又能够通过参与成员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使自身获得新的知识,进而丰富自身的知识库并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如企业内部员工可加人一共同的“QQ群”,借以畅快地自己愿意与他人或组织分享的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相关显性知识和隐、技能并能得到相应的“积分”和“等级”,以便能享受更多的优惠和获得企业一定量的物质奖励。

2.2建立extranet

extranet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协同网络。“协同’能够保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信息等资源的协调同步和共享,把单个节点企业拥有的知识转化为供应链的知识,使供应链能迅速对市场需求进行响应,以期实现和满足客户需求,共同创造和获取最大的商业价值及利润。建立extranet的前提是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进行知识共享在于预期共享知识比其独占知识能够获取更大的收益。

2.3依托internet等先进网络资源

internet等先进网络资源能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与供应链外部时刻保持联系,如企业能够分享各种预测,看到订单的状态,随时输入及修改需求计划;供应商可以了解外部企业的原料需求并参与投标;核心企业可以从全局范围了解业务运作情况、供应商和客户信息,并通过平衡核心竞争力和避免无效操作来调整设计自己的供应链以便能对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有计划的控制等。

3企业供应链中“运作体系”的优化策略

针对各类不同的企业,我们可将供应链管理流程运作优化归结为三种不同的体系:

3.1自上而下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供应链的上游为了满足预期的市场需求,事先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然后基于预测做计划性的采购、库存与制造后续市场可能会需要的半成品或成品的管理运作模式。该模式适合稳定性和规律性产品的生产,可分战略、战术和运营三个层面展开。在每个层面应确定其各自的功能,同时把不同层面、不同功能集成起来,使之成为支持和保证供应链管理流程运作有效运行的完整体系。在供应链管理战略层面上,企业为了形成能提高价值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集成供应链,需要依据详细考察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分析结果,制定供应链发展规划、供应链的目标和基本策略,同时配制供应链的关键资源,或给出供应链的基本组件、确定整个供应链上的行为主体或利益集团,制定跨越各种功能边界的组织架构;在供应链管理战术层面上,通过上一层次的总体布署工作,供应链目标和基本策略将被转化为可具体操作的行为,主要有计划、寻源、制造、配送、退回等五个基本流程;在供应链的运营层面上,着重于如何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即运用监督控制方法和业绩测评方法等来监督、控制、评估供应链的运行状况。若供应链出现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风险隐患,防止出现损失。

3.2自下而上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从供应链的下游出发,所有的生产制造和销售活动都是根据顾客真实的、明确的订单来安排进行的管理运作模式。该模式应根据订单生产或根据订单设计生产,顾客需求激发最终产品供给,生产是由需求驱动;适合产成品结构比较复杂、产品生命周期短而且成品市场有很大的波动性的产品生产。

3.3上下结合的供应链集成管理

由于在供应链运作流程中,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供应链集成管理各有千秋,因此在实际供应链管理时,应根据不同产品市场需求的特点,结合它们的优势,做到既能快速获知顾客的精确市场需求,又能制造相当数量的半成品或基础产品以实现规模经济,待收到客户订单后,再从事产成品的生产。

4企业供应链中“合作伙伴关系”的优化策略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跨企业集成化管理的新思想,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建立链上各企业间的共享信息、信任并且开诚布公、相互协调和计划、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承担相互的依赖性、拥有共同的目标的合作伙伴关系。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于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如果企业选择合作伙伴不当,不仅会侵蚀企业的利润,而且还会使企业失去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机会,无形中阻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应基于非优势业务外包、具有相同价值观及战略思想、伙伴数目少而精的原则,强调合作伙伴间直接的、长期的战略信任和合作。

4.1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

首先,企业应对自身进行缺陷分析以确定企业核心能力之外所需的经营能力,进而确定伙伴选择的领域范围—企业将非核心能力业务外包给战略合作伙伴。其次,通过考察合作伙伴的地理位置、资金实力、服务水平、技术条件、资信状况、业绩水平、声誉及其与其他企业合作的经历和结果等,初步筛选出优质合作伙伴和低劣合作伙伴。最后,利用直观判断法、招标法等对众多候选优质合作伙伴进行优中选优,并与其确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4.2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维持与激励

要维持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合作伙伴的激励是非常重要的。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就不可能维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可通过给予合作伙伴价格折扣、柔性合同、赠送企业股权或利润对开制等方式,让合作伙伴和企业共享成功,多赢共荣。应避免合作伙伴因要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作出有损于供应链整体效率和利润的行为。

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篇4

关键词:it能力知识管理医药企业供应链绩效

资源基础理论(RBV)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企业在资源方面的差异是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关键,也是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本原因[1]。在以知识为主导的今天,知识的重要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显现和证明。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了知识对那些传统资源的替代作用,如同珍惜任何其它资产资源一样,对知识进行恰如其分地管理、利用和再开发。供应链(SC)的功能在知识经济环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以知识的视角介入供应链管理(SCm)相关问题的研究将成为供应链管理领域中的一个崭新视角。研究显示,增强it能力、加强知识管理(Km)对于供应链成员企业在诸如销售量增加、减少库存成本、改善客户体验以及提高柔性等的SC绩效方面具有显著的影响[2-3]。但将it与Km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较少,尤其在医药领域尚无实证研究先例。本研究以医药供应链成员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评估我国医药行业的it与知识管理能力水平以及二者对医药供应链绩效的影响。

1.研究假设

有研究表明,it能力是企业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管理企业信息所拥有的知识的程度,信息技术能力应包含三个要素,即信息技术知识(itknowledge)、信息技术运行(itoperations)和信息技术对象(itobjects)[4]。这一研究结果在学术界得到了很多的认可和应用。

结合供应链管理中的具体情况,知识管理能力可以划分为知识取得流程、知识转换流程、知识保护流程、知识应用流程四个维度[5]:第一,知识取得,将外部环境中的知识转化到企业内部,使之成为能够为企业创新所用的知识;第二,知识转换,知识被切实地扩散开来并被组织成员彻底吸收,以此实现知识真实的转换;第三,知识保护,组织有效地保护知识,避免被组织内外部不当地加以利用;第四,知识应用,运用既有知识解决工作流程中的问题或利用这些制定决策的过程。

在供应链绩效的测量方面,利用单一的评价指标会有很大的局限。Cooke教授指出现有评价指标已经不能全面反映21世纪供应链绩效,必须建立新的绩效评价系统[6]。马士华在研究工业企业物流能力与供应链绩效关系的文献中,提出响应性、服务质量、物流绩效和财务绩效等4个供应链绩效指标[7]。结合医药行业自身特点,本文采用Beamon的研究成果,从成本效益、顾客满意、灵活性三方面展开:第一,成本效益评价包括对所使用的能源、设备,员工成本,以及库存水平等成本方面的评价;第二,顾客满意是对顾客需求的应答水平,需要从成品的质量和服务两方面进行评价;第三,灵活性评价分为范围灵活性、响应灵活性[8]。

在确定it能力、知识管理能力和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如下假设,随后加以验证。

H1: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H2: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H3: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对知识管理能力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H4:知识管理能力在供应链信息技术能力与供应链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2.研究方法

2.1样本来源

研究对象为建立了供应链体系的医药行业,其中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调研的企业分布在吉林、河北、天津、江苏、安徽、上海、陕西、广东及四川,代表了我国主要的经济地理区域。共计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298份,对无效问卷进行筛选与剔除后最终保留的205份有效问卷确定为研究样本,问卷总回收比率29.8%,有效问卷回收率20.5%。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回收率(mSUGLRt类似的研究回收率为17.1%[10])。分析回收的有效问卷发现,问卷应答者多为企业的Ceo或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大部分被访者受过高等教育且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能够正确地理解问卷中的问题。企业绝大多数拥有供应链伙伴关系,建立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平均年限为6.46年,从而保证了关于供应链绩效的调查的可信度。样本来源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1。

表1样本来源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2.2假设检验

依次检验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以及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并且检验了知识管理能力在另二者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回归分析与验证结果

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知识管理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以及it能力对供应链绩效的回归均成立,知识管理能力在it能力与供应链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3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为医药企业提供了有益的管理实践启示:第一,重视信息技术,更要重视信息技术能力;第二,知识管理为供应链有效运转保驾护航;第三,供应链中包括了信息流、资金流和实物流的集合。准确无误地生产、存储、运输、销售是提高绩效的关键;第四,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实质关系是委托。这些企业间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不完善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使得某些企业遭受被中心企业压榨而遭受损失或是被其他竞争者替代而被挤出供应链。因而,在增强供应链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的能力,加快知识在供应链节点间转换、传递速度的同时,加强知识保护流程是十分必要的。总之,虽然交换医药产品和药学服务被认为是医药市场的首要目标,但成员企业也不应忽视无形知识资产。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信息技术在简化供应链流程与促进成员间合作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强化知识管理,都将帮助供应链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并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殷国鹏,陈禹.基于资源观的企业it能力理论及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7,(1):26-31.

[2]孙林岩,陈钢,杨洪焦.中国企业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绩效的作用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2(26):105-109.

[3]张旭梅,朱庆.国外供应链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2(19):34-41.

[4]tippinsm.J.,SohiR.S.,2003.itCompetencyandfirmperformance:isorganizationallearningamissinglink[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4:745-761.

[5]陈菊红,王能民,杨彤.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J].科研管理,2002,(1):98-102.

[6]CookeJa.measureformeasure[J].Logistics,1999,2(7):111-113.

[7]马士华,谭勇,龚凤美.工业企业物流能力与供应链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07,4(4):493-500.

[8]BeamonBm.measuringSupplyChain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Journalofoperationsandproductionmanagement,1999,19,(3):275-292.

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篇5

[关键词]知识供应链主体要素影响因素促进建议

一、前言

随着全球范围内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竞争更加激烈。中小企业由于人才和资金实力的制约,企业创新发展遇到了障碍,仅仅是企业内部优秀知识的创新和共享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必须联合其他的机构诸如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同时也需要政府机构的参与来形成一条更大的知识供应链结构,在这个供应链结构里,按照一定的组织模式,能够做到各方共享知识、共同发展。

二、知识供应链的内涵

在供应链理论成功应用到制造业之后,人们想到是否可以把这种以物流为主的集成化、系统化思想,应用到基于知识流的产学研合作上,形成一种系统的、集成的知识供应链,以促进知识的快速转化、应用、增值和创新。

笔者认为,知识供应链是以满足最终用户知识需求为目标,通过链条中不同主体实现知识从最初的形成,到知识共享,转移,创新,直到最终进行知识消费的整个过程,是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知识机构、生产企业和顾客等不同产学研知识创新主体所构成的,满足知识供需平衡的动态知识网络。

三、知识供应链的主要特征

知识供应链是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条件下对原有物料供应链的延伸和发展,它具有系统性、网络性、动态性、复杂性、收益递增性、面向知识需求性等主要特征。

知识供应链所构成的知识网络是一个整体的知识系统,链条中产学研各节点是整体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们之间建立起知识供应链,多条知识供应链相互交织形成知识供应网。知识供应链中的节点组织、知识的层次和水平在不同时期因适应内外环境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知识供应链的结构模式较为复杂。节点组织可以是这条知识供应链的成员,同时又是另一条知识供应链中的成员,众多的知识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模式。知识供应链是以知识为中心,随着知识供应链的良性互动,将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和收益的递增。同时,知识供应链强调为顾客创造更多更好的价值,并基于节点组织的知识需求促使链条形成并发展。这样,既弥补了知识的差距,又获取互补性知识资源,还可以使新知识进行转化和增值。

与传统物料供应链相比,二者都是供应链,而不同点主要在于链条中流动的对象一个是物料,一个是知识。知识供应链的研究对象是无形的,它强调知识的流动,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知识的流动展开,且知识流的流动是双向的。与此同时,物流在知识供应链中已经被淡化。知识供应链将顾客纳入整个链条管理的一部分,企业知识创新的界面后移,创新活动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而不是以企业为中心去考虑如何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来击败竞争对手。知识供应链不仅强调成本最小化,更重要的是强调知识创新给链条整体带来的价值增值。通过降低产品中物化劳动的比例,来提高组织创新价值的份量,从而为顾客创造价值。知识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知识本身的风险。其管理目的是通过实现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从而最终实现产品或知识的快速创新。

四、影响中小企业知识供应链互动的因素

中小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其业务过程中高效率和有效地利用好知识供应链,获取和应用知识。知识供应链是一种很有潜力的企业组织形式。中小企业知识供应链的构建必须具备具有赢利能力的市场机遇,而现在的中小企业单靠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还无法承担,抓住机遇必须和其他组织联合起来,才能共同完成,同时还要利用网络通讯资源和技术,实现异地设计、制造和销售。知识供应链的作用在于将有限的伙伴集合在一起,在特定的知识领域中围绕一个有限的目标共同做出贡献。因此,中小企业知识供应链的建立需要更新观念,统一思想,签订合作协议,协调相互关系和利益。

中小企业知识供应链互动影响因素包括知识因素、组织因素、组织间关系因素和环境因素,他们之间是从内到外,层层递进的关系。

知识因素属于固有因素,属于内因,在任何一个存在知识交流的地方知识互动的效果必然要受到知识本身的隐蔽性、复杂性的影响。组织因素属于知识供应链内部节点自身的因素,包括节点的知识吸收、知识传播、协同经历、互动文化等。组织间关系因素包括组织间的合作系统结构、相互作用和组织差异。组织因素和组织间关系的因素相对组织来说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但是节点组织作为知识供应链整体的一部分,这些因素也属于知识供应链的内因。而环境因素则完全属于外在的影响因素,包括了知识供应链存在的相关物理和社会环境。

五、促进中小企业知识供应链互动的建议

1.以企业为中心互动

中小企业知识供应链的知识互动可以打破节点组织成员之间原有的知识孤岛局面,实现成员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与整合。具体来说,各个供应链成员企业参与的知识互动包含获取知识、学习知识、企业互动文化和互动激励机制的营造等过程。

(1)学习和获取更多的知识。企业要从知识供应链所形成的知识链角度出发去拓展知识空间,从整个知识供应链角度去理解和组织相关的知识,通过互动式学习方式学习知识。另外,因为知识供应链具有传递效应,通过知识供应链的传递关系使个别成员的学习获得拉动或推动效应,从而提高了组织的学习效率。企业知识学习包括隐性知识学习、显性知识学习和过程学习等过程。同时,可以通过知识供应链的内部市场、知识供应链的外部市场、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企业内部知识的交流等方式来获得知识,提高企业自身的知识产出。

(2)设立激励制度。中小企业必须采取各种激励方法如经济奖惩、建立知识晋升与淘汰制度以及知识互动补偿机制等促进个人和成员组织积极地进行知识互动。通过实施个人激励,其中包括人才破格提拔任用制度、终身教育、改进分配和鼓励制度等,以激励各种人才奋力创新。其次,还要重视对知识供应链成员组织的激励。

(3)形成良好的互动文化氛围。文化是属于意识形态上的东西,它具有相当大的能动作用,可以渗透到知识互动的许多方面。知识供应链的知识互动文化是指各个组织成员的员工的共同价值、信念和行为方式。所以,建立知识供应链的知识互动文化机制不仅要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积极性文化氛围,使每个成员组织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乐于共享知识,自觉成为知识互动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而且要对原有的文化环境按照知识共享的要求进行适当的改造。总之,需要营造互动文化,形成互动的大氛围,使每个成员组织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激发。

2.彻底改革当今高校传统落后的教育体制

发挥知识支持系统的优势是构建一个好的知识供应链互动体系所必须的,一般而言,这种支持系统包括两个部分内容,一是大学,二是研究院所。显然,这些知识支持系统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因此,必须改革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一些落后的教育和管理体制,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拓宽产学研互动结合的知识源头。

作为知识和人才的输出方,高校对美国硅谷的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是人所共知的。而我国的大学和科研院所都习惯自己办企业,而应该有的支持性的功能发挥的却不够。另外,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学生和老师的积极创业。多数大学对教师的课外兼职还有限制,依然在延用“禁”、“堵”的传统办法来管理自己的教职工,结果常常逼得一些优秀人才辞职而去,白白地流失许多科教资源和无形资产。本来,这些人才在为地方服务的同时可能会更多地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争取资源和机会,为研究型大学和地方产业界之间互动合作牵线搭桥,也为中小企业知识供应链互动机制的最终成长提供力量和经验积累。因此,彻底改革高校管理体制和人才流动制度,创建人才与企业自由流动的氛围是构建良好产学互动的关键。

3.建设知识供应链的中介服务体系

(1)加速发展风险投融资体系。在市场经济制度下,知识需要利用风险资金的催化剂作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而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体系十分薄弱,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重点分析。首先,要加速发展以民间资本为主的风险投资体系,构建风险网络。其次,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实行积极的政府采购政策,制定鼓励个人投资的税收政策等。

(2)加快知识中介组织的建设。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种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交易促进中心、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等机构的技术服务、技术评估、技术经济及信息咨询等方面的职能,有效地促进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加强各种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专利申请机构等中介机构的服务建设,有效服务于知识供应链的互动。

4.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1)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功能。政府应该认识到,中小企业的产学研知识供应链互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加强宏观指导职能,通过产学研知识供应链的互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同时,还要注意科技法制建设。

(2)加强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目前,我国的技术研发活动的主体仍然停留在科技系统中,中小企业参与太少,很多新技术缺乏真正的市场驱动和企业的自然聚集。因此,政府不应自已去调配资源,插手经营,而是要建立市场经济制度,让市场来引导企业。

六、结论

本文阐述了知识供应链的内涵,研究了知识供应链的互动主体要素,包括企业、高校、政府及各种中介机构;进一步分析了影响中小企业知识供应链互动的因素,包括知识因素,组织因素,组织间关系因素和环境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知识供应链互动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柳卸林,赵捷.对中国创新系统互动的评估[J].科研管理,1999,(11).

[2]张新宇.制造企业知识供应链的构建和运行研究[D].四川大学,2004.

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篇6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首要教学原理;五星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23502

1引言

目前,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实践的前沿和趋势,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热点,代表了未来管理的发展方向,融合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众多领域的内容,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和管理从业者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国内外各类商学院的热门课程。尽管《供应链管理》课程非常重要,但是该课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教学手段方法过于单一,考核方法单一,教学理念落后(唐中君和丁媛,2011),以传递信息代替教学,过于依赖媒体等问题,教学效能和教学魅力差强人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这就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供应链管理人才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

近年来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的方向,如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侯心媛,2011)、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李巍巍和唐凯,2009)、基于师生协同的教学(李静宜,2011)、基于体验式的教学(陈玲玲,2012)等教学理念。但是,这些研究往往只是一种教学理念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浅层构思,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

2《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

《供应链管理》课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内容多、涉及面广,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高(杜志平等,2010)。《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多,涵盖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采购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物流管理等内容。以上每一个部分都是一个独立的应用领域,各自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和教学方法都有差异。

(2)应用性强、实践难度较大。供应链管理注重各类管理原理和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实际应用,但是学生却不可能为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而长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和实习,增加了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技能的难度。

(3)面向任务。《供应链管理》的课程内容与一定的供应链管理任务相关,如供应链战略决策、供应链策略选择、物流系统、信息流系统、商流系统、资金流系统等课程内容都可以归纳成相对独立完整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

(4)知识来源广泛。随着企业和社会对供应链管理关注度的提高,关于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供应链管理最佳实践的新闻报道不断出现在互联网、报纸、电视等各类媒体中,为学生获得供应链管理知识提供了广泛的渠道。

(5)知识更新快。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国内外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逐步升温,研究成果逐年增加,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从1996年到2009年,该领域研究文献的数量从7篇增加到5362篇,增长了765倍(邓明荣和葛洪磊,2012)。

3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

3.1首要教学原理简介

当代著名教学技术与设计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merrill(戴维・梅里尔)博士提出的“首要教学原理”(又称为“五星教学模式”)试图确定能够最大程度地有利于学习的任何教学产品的若干基本特征;是有效教学的各种处方(merrill,2001,2002)。首要教学原理以“聚焦完整任务”为教学宗旨,认为教学应该由不断重复的四阶段循环圈―“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和“融会贯通”等构成,共有五个原理(阶段)和15个操作要点,形成“结构―指导―辅导―反思”的教学循环圈(盛群力和宋洵,2008)。首要教学原理对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仅关注教学过程,更关注学习过程;将教学原理同教学设计模式结合起来;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效率和主动性;实施起来有很大的灵活性;是研究教学过程的新制高点(盛群力和马兰,2006;戴维・梅里尔,2007),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理想的理论基础和开发工具。目前已有相关教师将首要教学原理用于建筑类课程(蒋友宝等,2008)、汽轮机原理(李树春,2011)、战略管理(宋阳等,2012)等课程的教学设计中。

3.2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

基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点与首要教学原理的五项首要原理是相互对应的,如图1所示。可见,首要教学原理可以为《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重构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持和开发工具,形成五星级的教学模式。

(1)聚焦完整任务。根据现实企业需求重构《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完整教学任务,并形成针对每堂课的子任务序列。首要教学原理以“聚焦完整任务”为宗旨,认为当教学内容在联系现实世界问题的情境中加以呈现,学习者介入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基于现实企业供应管理的实际决策过程,可以以某一产品或某一企业的实际供应链为具体案例,提炼出《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学生需要完成的完整的、复杂的供应链管理任务,包括供应链战略决策、供应链策略选择、供应链流程运作、供应链集成管理、供应链绩效评估、供应链改进与提升等。将供应链管理任务进一步细分成不同的单元子任务,如将供应链的流程运作细分为供应链物流运作、信息流运作、资金流运作和商流运作等,并根据子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其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等顺序加以编排,形成针对每堂课的单元子任务序列,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学习结束之后他们能够完成的供应链管理任务。

(2)激活原有知识。根据认知特点,对完成单元子任务所需知识技能进行分类,并设计其内容结构和呈现方式,同时针对这些知识技能来激发学生原有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已知信息和操作技能等。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相关的旧经验被激活时,学习才能够得到促进。因此,根据认知特点,将《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知识技能分为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对每一类知识技能分别设定适合其特征的内容结构,如说明主体功能、标明事物结构、区分类型特征、设计程序步骤、给出过程规则等。同时,对每一类知识技能分别设定适合其特征的呈现方式,如文字、图像、公式、多媒体、案例、动画、模拟等。由于供应链管理的知识技能大多以企业管理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因此可以让学生回忆其在前导课程、实习实训、新闻事件、操作实践中已掌握的企业管理知识技能,并以合理的内容结构和方式呈现出来。

(3)展示论证新知。针对知识技能的类型,设计多维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方法。首要教学原理认为每一种知识技能类型都有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因此,针对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知识技能,借鉴现有的《供应链管理》多维教学方法(葛洪磊和郑映群,2014),设计讲解示范、游戏实验、软件操作、模拟仿真、案例分析、视频赏析、实地考察、调查分析等多维教学方法,以充分地展示论证这些知识技能,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

(4)尝试应用练习。针对完整任务和子任务序列,设计多样化的应用情境,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要求学习者运用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设计新的案例分析、模拟仿真、软件操作、调查分析、企业实践、参加竞赛等任务或任务序列,形成多样化的应用情境,指导学生综合应用学到的供应链管理知识技能,及时检查错误并给予纠正,同时逐渐减少指导以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这既是应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考核反馈的过程。

(5)融会贯通掌握。根据学生特点,设计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运用新知识。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当学习者受到鼓励将新知识技能融会贯通或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时,才能够促进学习。因此,根据学生在知识技能应用中的表现进行分组,通过个人反思、小组讨论、小组展示、小组辩论、企业实践、参加竞赛等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创造、发明或探索供应链管理的新知识及其应用途径。

4《供应链管理》五星教学模式的持续改善

基于首要教学原理重构《供应链管理》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在教学模式的重构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动态进行供应链管理实践要求与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的差异分析。

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要求是形成《供应链管理》课程完整任务和任务序列的关键,而完成完整任务所需的知识技能与学生已有知识技能之间的差异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关键。因此,一方面需要通过调研动态地了解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要求,另一方面要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体系进行摸底,然后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完整的任务和任务序列以及重点的教学内容。随着实践与教学活动的动态演化,企业供应链管理实践要求与学生已有知识的差异也会动态变化,需要进行动态的调研和差异分析。

(2)持续贯彻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关系。

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涉及信息、成分、概念、程序、过程等五类知识技能与其内容结构、呈现方式、讲解说明、尝试练习和学习指导等五个方面的匹配。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关键。因此,要合理划分五类知识技能,并在理论分析和教学实践中检验知识技能类型与教学策略的匹配关系。

(3)合理权衡教学方法多样性与可行性的悖反关系。

同一课程内容和任务序列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设计和实施多种教学方法却会面临实施成本和时间的限制。因此,如何为不同的课程内容和任务序列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需要权衡教学效果与实施难度之间的关系,做出合理的取舍。

参考文献

[1]merrill,m.D.Componentsofinstructiontowardatheoreticaltoolforinstructionaldesign[J].instructionalScience,2001,29(1):291310.

[2]merrill,m.D.Firstprinciplesofinstruction[J].educationaltechnology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2,50(3):4359.

[3]陈玲玲.供应链管理体验式教学探析――浅谈eRp沙盘模拟在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运[J].科教文汇,2012,(5):7273.

[4]戴维・梅里尔.教学策略效能的不同水平[J].远程教育杂志,2007,(4):1822.

[5]邓明荣,葛洪磊.供应链管理:战略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6]杜志平,刘永胜,刘俐.供应链管理课程特点与教学方式探讨[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9):7475.

[7]葛洪磊,郑映群.供应链管理课程多维贯穿式实践教学体系[J].现代商贸工业,2014,(8):126127.

[8]侯心媛.基于工作过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20):6263.

[9]蒋友宝,贺艺华,杨春侠.结构稳定性课程采用五星教学模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5154.

[10]李静宜.基于师生协同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模式的实践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5657.

[11]李树春.首要教学原理在“汽轮机原理”精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4):8385.

[12]李巍巍,唐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J].物流科技,2009,(8):116117.

[13]盛群力,马兰.走向3e教学――三述首要教学原理[J].远程教育杂志,2006,(4):1724.

[14]盛群力,宋洵.五星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兼及一堂课的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1):6972.

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篇7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7-0033-01

1供应链管理与知识管理的相关内涵

1.1知识与信息

关于知识的概念,很容易把它同信息的概念混为一谈。长期以来,国内一些学者对知识和信息的关系存在三种说法:(1)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2)信息是知识的一部分,(3)知识和信息有区别。国外有些学者把知识定义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这既包括使信息成为行动基础的方式,也包括通过信息的运用使得某个个体(或机构)有能力进行改变或者进行更有效行为的方式。”综合上述一些观点,本文认为知识是经过加工处理过的信息,是认识世界的工具。

1.2知识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特点

知识管理(Km)是管理领域的新生事物,所以目前也没用一个统一的定义,不过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1)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思想。(2)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的运行过程进行的管理。(3)知识管理是实现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的一系列途径方法,本文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一定的信息技术,对企业内外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得企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达到共享,提高企业领导的决策能力。

供应链管理(SCm)是对位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资源进行有计划,统一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控制,目的是以最短的时间为顾客提供最佳的产品服务,同时降低成员企业的经营风险,共同提高竞争力,共同获利,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库存管理、采购管理、分销管理、客户服务等领域。由于供应链成员企业地理位置的分散,为了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防止“长鞭效应”,各成员企业要进行协同整合以及通过电子化工具来整合各方企业信息,以便做出正确决策,降低库存风险等等。知识管理的引入将使传统供应链管理更加复杂。

2供应链中知识的类型和特点

Lin认为供应链的知识是同具体的环境相关的,在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基于媒介的交流沟通活动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知识,即正式结构知识和非正式结构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包括各种纸质文件,电子数据信息以及网站上的内容等,非结构化知识包括企业BBS上的留言,email等,正式结构知识是显性知识,它可以用一定的方式和系统的方法来表示,而非正式结构知识是隐性知识,一般很难用具体的方法表示出来,主要是个人头脑中的经验和专业技能。

结合上述的观点,本文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包括两种,一种是企业内部知识,另一种是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知识),这类知识一般与供应链管理有关,企业内部的知识包括员工个人知识(专业技能、经验决策)和部门知识(与部门运作高效相关的知识),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相关的知识)包括,客户服务知识、交易合同与交易的频率、理解和改进市场竞争力的知识、产品市场分布和销售情况的知识等,其中注重对那些隐性知识的管理是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关键,共享这类知识往往可以给各成员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优势,这些优势可能在企业的利润指标体系中无法体现出来。

3供应链管理中知识管理的应用

由于供应链管理强调企业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生产经营单元,而是需要与合作伙伴和客户进行协同并存,这些都与知识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忽略企业内外部知识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是不完善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已经由传统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知识流转变。

根据知识流的运功形式,基于供应链的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成员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大部分的知识管理理论都着眼于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的范围包括个人知识和部门知识。不仅要实现跨部分、跨领域的显性知识的共享和利用,也要通过建立适当的制度和必要的硬件平台,使员工、部门内的隐性知识显化,将那些与企业业务相关的知识加以量化和编码,保存到企业的知识库中,以方便地与供应链的外部企业实现共享。(2)供应链企业外部知识管理,对于外部知识的管理首先要先分清楚哪些属于企业的核心知识,哪些是日常业务的普通知识。对于企业核心知识是不能与外部企业共享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供应链各成员企业才能在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实现供应链战略联盟,各企业在互惠互利的模式下,通过合同、信用的方式,将原属于自己的部分知识有条件的交换和转移给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享的知识可以是技术,也可以是管理方法和经验等。

4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知识管理的改进策略

由于知识流存在于供应链的上下游,对它的管理不仅涉及节点企业内部知识的整和与管理,还涉及到节点企业之间的知识协调,因此在实际的管理管理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阻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大量知识资本是以隐性方式存在,知识资本的隐性化严重阻碍了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知识的共享,(2)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利益分配冲突。(3)供应链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使得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相同的知识在知识源和知识接受者之间产生理解上的差异,使得供应链上知识内容发生扭曲,从而使企业之间缺乏了解。容易产生矛盾,(4)知识的共享有一定的风险,如果不加选择的把企业的知识共享出去,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经营风险。由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为改进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的知识管理的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4.1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规则

在供应链中,各个企业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利益分配中取得优势地位,作为一个理性个体,企业一般不会主动或无偿得将知识共享出去,而更多的是希望以某种方式(物质的或非物质的)获得回报,比如下游企业想通过知识共享而获得更多的原材料定单,而下游分销商则想获得更多的顾客,以提高自己在供应链中的声誉等,所以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制定合知识共享的奖励机制,分配好各方的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4.2构建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供应链企业之间迫切需要构建统一的知识管理技术平台,主要有两个原因:(1)供应链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已经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知识的沟通与技术交流成本加大,计算机、通信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2)计算机,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数据处理效率加快,对企业知识管理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更快、更好的处理各类知识。

通过构建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可以为各成员企业提供共享的知识库和集成的知识门户,并且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供应链企业之间知识共享和支持决策。

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篇8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课程;高职;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05-03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高职教育满足社会需要,旨在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能胜任生产、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岗位的技能型、专业型人才,切实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为此,如何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渗透在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学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应有的实践操作技能,已经成为高职教学的重中之重。

供应链在当代企业管理中是一个非常时髦的名词,不管是企业还是学者对供应链的研究都爱不释手。简而言之,供应链实质上是一个供需网络,把产品看成载体,将涉及该产品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手段、先进的信息技术,达到链条上的所有节点企业双赢、多赢的局面。为了培养供应链方向的专业人才,《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明确指出,供应链管理课程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把握课程特点,针对教学难点对症下药;如何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扰,加强学习效果;如何完善教师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使得高职教育特色融入到课程中去,成为了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核心内容。

一、供应链管理课程在高职教学中的难点分析

1.教材不适用,案例更新速度慢

《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最重要的是要区分受用人群,是高职学生还是本科学生。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在高职和本科的教学侧重点不同,自然而然授予学生的知识点也要做明显的区分,因此教材是体现这一不同点的最好表现形式。大部分供应链管理教材的撰写方式更倾向于本科教学,不管是在知识点的解说还是在案例的论证选择上都欠佳。另外,供应链管理中的很多知识如Jit、tQm、零库存都来源于企业日常生产管理中的经验总结,所以,相关案例的及时更新显得尤为重要。

2.课程内容繁多,涉及面广

供应链管理作为核心课程,信息量大,涵盖知识面广,包含了生产计划和控制、库存管理、采购与物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等重要内容,同时涉及管理学、物流学、生产运作、运筹学等多种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章章是重点,节节有难点”的学习困扰。在整合知识的同时,学生会觉得该课程像“万金油”,知识点抽象,学习起来有点“虚”,缺乏清晰的学习思路和明确的学习目标。

另外,供应链管理是一门典型的文理结合学科,综合了信息系统技术、网络知识、软件开发,才能使得理论知识转换成实践操作。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前期的模型阐述、必要的信息系统知识的铺垫成为了授课的一个难点。高职学生的逻辑思维推敲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接受直接感官体验的知识点。所以,知识点讲解的深浅程度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3.教学方法较单一,实训、实习难度大

虽然引入了多媒体教学,采取电子教案、案例讨论、学生讲演等形式,但是如何将项目教学、引导文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探索式教学等高职特色教育方法引入到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去,依旧是一个重点难点。教学中,将这些方法都贯穿到整本教材中,显然难度很大,但若能与某一章节相融合进行多方式教学,也是一种突破。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成为相应的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要。

另一方面,供应链的实训实习难度很大。高职教育中的供应链管理更多地是授予学生一种理念,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若是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而去某个企业实习,那学生是去上游企业、核心企业还是下游企业,很难抉择,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为,供应链管理是个网络整体。所以,理论教学之后的实践学习,成为了提升学习效果的一个瓶颈。

4.评价体系较为片面,不能反映教学实际情况

目前教学中,平时考勤、作业、上课参与度占40%,期末考试占60%,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以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画图题、案例题等题型为主。学生会过度依赖教师结课之前的复习提纲,而降低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即使平时会通过小组作业、案例讲演、课堂讨论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是仍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评价考核体系有待完善。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探索――以“教学方法改革”为例

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切入点有很多,根据教学中难点的剖析,可以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学生的学习思想转变等方面进行探讨。根据高职教学特色及学生特点,笔者主要从多样教学方法的角度详细探讨高职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1.开放性实验教学(openexperimentalteaching)

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核心问题是确定实验项目,它关系到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效果。其次,应开展多样化的实验项目,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1)基础性开放实验:①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管理计划)供应链管理。该系统应用实验由校企合作单位中海物流有限公司提供的eRp系统为基础,进行生产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实验操作。通过此实验,使学生掌握eRp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了解eRp系统的基本构成及操作方法,熟悉eRp软件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要求,让学生从理论知识往实践操作中过渡,全面了解供应链给企业带来的信息化、集成化。②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实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与物流管理,可以使用由中海物流有限公司提供的采购系统实验,模拟准时化采购策略,熟悉包括采购管理(采购订货、采购收货、退货管理、付款登记)、基本信息(公司基本资料、供应商资料、货品资料)、单据查询(订货单查询、收货单查询、付款单查询)的业务管理功能,熟悉供应商评估因素,了解供应商关系管理,选择正确的供应商。

(2)综合性开放实验――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实验是一种训练课程,区别于课堂灌输授课方式,通过直观的企业经营沙盘,来模拟企业运行状况。该实验将学生分成6~8组,每组6人,每组各代表1个虚拟公司,分别扮演总裁Ceo、财务总监CFo、营销总监Coo、采购总监Cpo、生产总监Cmo、信息总监Cio,每组在一定的市场与企业分析运

营规则的前提下,连续从事4~5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让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组织生产、整体营销和财务结算等一些列活动中体会供应链管理经营运作的整体性,认识到供应链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深刻理解eRp管理思想,领悟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的互通性,加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

2.游戏教学法(Gameteaching)

游戏教学法是课堂参与度很高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很多结论都来自于游戏现象的总结,教师可以将游戏重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1)囚徒困境(prisoner'sDilemma)。囚徒困境是指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该游戏可以运用在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的讲解中,让学生明白供应链管理是基于“竞争――合作――协调”机制的追求协作企业双赢的新的企业运作模式。

(2)啤酒游戏(BeerGame)。啤酒游戏是1960年麻省理工学院的Sloarl管理学院所开发的策略游戏,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牛鞭效应产生的必然性,可以减弱牛鞭效应但是无法避免。在游戏过程中熟悉供应链运作过程,总结信息流以及库存在供应链中发挥的作用。

(3)质量游戏(QualityGame)。1925年,日本品质管理专家、有“纠错之父”尊称的新乡重夫,根据实践管理经验开发了“质量游戏”。该游戏旨在说明在质量管理中哪些因素决定了产品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游戏主要道具是镜子、便笺纸、秒表,分为“习惯”、“复合运动”、“操作具体化”、“模仿”、“速度研究”五个环节,以“productionengineering”为虚拟商品,通过环环相扣的游戏步骤,让学生亲自体验影响产品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使供应链中质量管理的教学更生动。

3.案例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

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篇9

[关键词]知识供应链 知识发酵 运行机制

[分类号]F270 G305

1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企业面临着比以往更为复杂和充满竞争的环境,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位于不同节点的成员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资源是各不相同而又互为补充的,知识供应链中研究的主体是企业组织本身及企业群体之间的知识获取、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等知识活动过程。这些活动共同的特点就在于都存在一个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过程,即知识发酵过程。知识供应链中企业组织的知识获取实际上是产学研组织整体的学习过程,需要组织成员自身在具备一定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把原有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有机地对接,通过联想、模仿等积极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活动,消化、吸收组织内部及组织群体之间新的知识,达到一种新的知识状态。企业产品创新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和金生教授提出的知识发酵理论很好地揭示了知识创新的内在机理――某种创意在协调者的组织下,在知识母体中消化、适应、转化、演进、创新,逐渐形成新的知识,达到新的知识状态。本文将从知识发酵的角度去探讨知识供应链,借助生物发酵原理和知识发酵理论,探讨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

2 知识发酵和知识供应链的研究概述

2.1知识发酵理论的研究概述

知识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运行机理与生化理论中的生物发酵过程具有惊人的相似性。生物发酵过程需要具备菌株、营养物质即母体、生物酶、一定的环境条件、设施与工具等,通过生化反应即发酵,产生一种新的物质。而知识活动同样需要具备创意、知识母体、组织协同、环境、设施与工具等要素,通过学习或创新过程,导致组织的知识增加。知识发酵是指知识菌种在酶的作用下,在一定的环境中,由知识母体融合组织内外各种知识进行发酵,产生新的知识。知识发酵过程包括:知识菌种、知识母体、知识酶、知识发酵吧和知识工具等各类要素。目前对知识发酵理论的研究集中在知识的生物特征、知识发酵模型及构成要素;对知识发酵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组织变革、质量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等问题。这些研究的特点总体归结为:宏观的研究成果较多,微观的研究成果少;概念层面研究较多,知识发酵机理等深层次研究少;理论层面研究成果较多,实证性研究成果较少。

2.2 知识供应链的研究概述

国内对知识供应链的理论研究在借鉴国外关于知识供应链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产、学、研新的三位一体的知识供应链模式,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角度对知识供应链做出了定义:宏观层面上认为它是国家创新体系;中观层面认为它是对供应链相关企业资源进行的整合;微观层面认为它是以顾客为中心,满足知识的供需平衡。在知识供应链应用方面,国内学者将知识供应链作为知识管理系统和专家系统的一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讨论,对知识供应链在某一产业或某一方面的整体应用论述较少。国外关于知识供应链的理论和模型研究对知识供应链的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和分析,认为知识供应链是整合企业、大学、社会和政府知识资源,进行知识创新的知识生产系统。在应用方面,大体分为两个方向:①对知识管理在供应链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探讨如何加强供应链成员间的互动,进行知识管理、知识共享和更加有效的合作;②通过对“大学一产业一政府”三位一体的跨领域合作关系进行分析,实现三者的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管理的长期合作。

3 知识发酵模型的构建

笔者类比生物发酵的构成要素(菌株、发酵底物、生物酶、生物发酵环境、发酵产物等),提出知识发酵模型的构成要素:知识菌株、知识母体、知识酶、知识发酵吧、知识发酵环境、知识技术工具、新知识。知识发酵模型如图1所示:

3.1 知识菌株

知识菌株是引起知识创新的思想,即引发知识发酵的初始思想。它相当于生物发酵的种子,是知识活动的起点和知识发酵的触发器。知识菌株提供了知识发酵的方向,有什么样的知识菌株,就有什么样的知识发酵方式和发酵产物。知识菌株是引发企业学习与知识创新的思想,是一种特殊的知识,是知识发酵过程得以产生的种子。

3.2 知识母体

知识发酵理论认为:知识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知识之所以能够创新,是由于知识母体――组织成员的现有知识能够进行发酵。知识母体是知识增长的知识源,包括知识拥有者个人或组织中已有的、收集到的、显性或隐性知识等,它参与知识的增长,决定新知识是否能够产生。

3.3 知识酶

起到化解知识之间边界,促进知识融合、演化作用的知识,我们称之为知识酶。知识酶既包括结构化、形式化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和知识技术等有形要素,也包括非结构性、非形式化的文化、环境和心理等无形要素。按照知识酶的主体不同,可以划分为微观知识酶和宏观知识酶两种类型;同时,根据知识酶的来源,还可以分为内部知识酶和外部知识酶。

3.4 知识发酵吧

知识发酵吧为知识发酵提供一个知识“群合”的场所,在发酵吧中知识菌株在知识母体的“滋养”下,通过知识酶的催化作用获得知识的发展和繁衍。不同的知识发酵过程需要不同的发酵吧,每个发酵吧内要素构成各不相同,通过知识发酵吧内面对面的交流,对不同的知识进行集成、融合,达到知识创新、转移。

3.5 知识发酵环境

任何知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外部环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知识菌株即产品创新构想的类型,而且对知识母体、知识酶和知识发酵吧的内容、形式和状态也同样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知识发酵环境包括企业内部文化在内的设计开发环境和外部的一般环境,即进行知识增长过程的适宜政策、法律、政治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等。

3.6 知识技术工具

知识技术工具指能够协助人们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知识的基于计算机的现代知识技术。知识技术并不特指某一项技术,而是一个整合的技术体系。

3.7 知识发酵产物

知识发酵产物是指知识发酵的最终结果,即新知识。在企业知识供应链传递过程中,知识发酵产物包括新产品和代谢物,新产品是最终被市场认可的产物,而代谢物则是没被采用的设计方案,但它仍然具有局部的知识增长,存在着潜在价值。

4 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分析

4.1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的构建

知识供应链通过知识的流动使无数知识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某种方式的链条。本文构建了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指在企业知识生态系统中,不同知识参与主体之间通过知识发酵流转的链式依存关系。如图2所示:

在企业知识供应链中,知识参与主体在知识发酵的作用下与知识环境发生关联,此关联过程同时也是知识参与主体对知识发酵的适应过程,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反馈,对其适应的结果同时反馈给知识参与主体,以此类推、循环往复。图2中心灰色区域代表企业知识供应链的核心――知识协同进化,这是企业知识供应链运转的最佳效果。企业知识供应链主要由知识参与主体、知识环境、知识协同进化、知识流四部分构成。其中知识参与主体包括知识生产者、知识传递者、知识消费者和知识分解者。下面做简要介绍:

4.1.1知识参与主体 知识参与主体是指一切需要知识并参与知识活动的单个人或由多个人组成的社会组织。知识参与主体由四方面组成,即知识生产者、知识传递者、知识消费者和知识分解者。他们之间既有明确的角色界线又有相互依存和转化的特点,并且具有动态性,在不同的阶段或场所可能出现角色的转换。

・知识生产者。在知识供应链中,知识生产者是指对他人或社会组织生产提供知识的知识参与主体和社会组织。知识生产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生产者与消费者可能是同一主体,也可能不是。知识的生产是知识供应链循环的基础,是知识供应链循环中最基本的要素。

・知识传递者。知识传递者是指传输知识的各种媒介或知识通道。知识的真实度和时效性使得知识在传递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延误和干扰。因此,选择快捷、安全、可靠的知识载体是知识传递研究中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知识消费者。知识消费者是指接收并利用知识的个人或群体,主要包括企业、管理决策部门和研究人员等。企业知识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以重合,也就是说,有些企业的主体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他们向外知识,同时也接收知识。知识消费者是知识供应链循环最为重要的环节。

・知识分解者。知识分解者是指对知识加以选择、整理,剔除无用知识的个体或机构。企业知识供应链中的知识分解者主要包括政府和教育科研机构,他们为企业提供有组织、分门别类的知识。

知识由生产者制造出来,经过知识中介到达知识消费者。知识可以经由知识传递者提供给知识分解者,而分解者将加工、整序、剔除后的知识提供给知识生产者使用。四者之间进行知识交流、反馈,形成互动,它们之间既有明确的角色界限,又相互寄生、转化,在不同的阶段和场合可能扮演不同角色。在企业知识供应链中,知识生产者和消费者处于系统的核心地位。知识传递者和分解者处于从属地位。

4.1.2 知识环境 知识环境以知识媒介为结构框架,以知识模式为组织核心,与人类知识活动的各种因素相关。知识环境主要包括知识资源、知识技术、知识伦理等。任何知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组织内外部环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知识供应链的知识协同目标,而且对知识参与主体、运行机制和知识技术的内容、形式和状态也同样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包括社会的适宜政策、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也包括知识供应链整体系统的组织文化和知识共享机制等。

4.1.3知识协同进化 企业知识协同进化表现为企业内人与人之间的知识协作,不同技术创新系统、知识资源等全方位的知识整合。企业知识主体之间的有机关联,通过相互的学习和理解等知识催化作用实现技术创新与知识对接。在知识酶的催化协同作用下,知识母体围绕知识酶形成知识母体一知识酶的结合物;当知识母体在酶作用下与知识菌株进行反复作用后,中间结合物在保留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的知识。知识供应链形成之初就要求知识参与主体协同工作,知识供应链协同必须在知识对称条件下进行,通过知识流传递加工使知识参与主体间的理解力、执行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等都达到知识供应链的协同优化要求,提高知识供应链智能化水平。

4.1.4 知识流 知识流是知识融合、序化、创新的过程,是知识管理系统的命脉。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企业是知识产生、存储和传播的知识单元。一方面,企业组织与其所处的外界环境始终在进行着知识互动的过程;另一方面,企业组织内部,不同组织成员进行知识交流,企业不同层次的知识集合体相互影响,员工个人知识与企业组织的知识资产相互增值。知识供应链通过知识流使无数的知识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某种方式的链条,成为知识供应链的知识通道。

4.2 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的运行机制

在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中要保证实现预定的目标,除有效构造其网络结构外,还有赖于相应的运行机制来保证其有效运转。各主体之间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来保证合作目标的实现。运行机制是知识供应链的调节器,对各主体之间的行为起着协调、约束和激励的作用。所以,要使知识供应链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需要建立一套包括动力机制、合作机制、信任机制、集体学习机制、协调机制、约束机制、分配机制等在内的运行机制。

4.2.1动力机制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的利益和需要以及发展潜力是各参与主体进行合作的内在动力;竞争和变革的压力以及政府的政策推力等则是知识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进行合作的外部动力,它们共同构成了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的动力机制。

4.2.2合作机制知识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由于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知识构成和不同的形成发展经历,通过知识供应链结点间的联系会带来多样化的知识交流,形成思维交叉点。知识供应链的合作机制体现了战略伙伴和企业内外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利用,企业竞争环境的产品制造过程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到投放市场周期缩短,且顾客导向化程度更高。宝钢集团参与制造商技术创新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集团建立了一个用户技术研究中心,开展与制造商的产品协同进化,其主要模式采取“先期介入”模式,即在用户新产品开发的初期就进行合作,与制造商一起进行产品协同进化。一汽大众汽车公司生产Ca1092系列载重车,由于自身重量太重而使得成本过高、油耗过大。该公司邀请宝钢的科研人员参加产品开发,根据用户选材优化要求,选用宝钢集团新开发的高强度冷轧板代替原来的钢板,达到了降低材料消耗、减轻汽车自重、减少油耗和废气排放等目的。

4.2.3信任机制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各参与主体之间既会有良好的合作愿望,也会有文化观念冲突、知识产权保护、核心资源维护等顾虑,这些顾虑会阻碍合作的深入,损耗组织的精力,甚至会断送合作的前途。知识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间的信任,有利于主体间知识的自由交换。如果没有信任,知识交流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时效性将会降低,而成本将会

升高。信任关系的建立是合作方在反复交往的基础上,彼此有相当的了解后发展起来的,它需要合作方的投入和培养。因此,通过充分的沟通与协作,消除合作的障碍,建立必要的信任机制,是知识供应链运作的基本要求。如在淘宝网中,买卖双方可以通过阿里旺旺即时交流,极大地方便了买卖双方对于网络购物的需求。不止是阿里旺旺,淘宝网独具特色的论坛系统,也促发了买卖双方的生态化关系。买卖双方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不仅促进双方之间的互动关系与知识的充分共享,同时也增加了双方之间的相互信任,实现了买卖双方的共同进步。

4.2.4 集体学习机制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能否产生协同效应、达到预期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参与主体合作中的集体学习机制。各参与主体合作人员既要有正式的工作交流,也要有广泛非正式的沟通,以增进相互了解。参与合作人员不但要有相应的技术专长,还要有很强的与人沟通协调的能力。集体学习是获得和放大知识资源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保障。如丰田公司组织了自愿学习团队,这是一个先进的分享知识的机构,主要负责组织团队成员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思想。它是提高知识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尤其在组织各个成员持续不断地学习那些复杂而特别的知识方面非常有效。

4.2.5协调机制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的协调不同于传统的行政命令形成的等级制形式,它是在知识供应链各节点之间进行调节与匹配。这种契约式的协调包括需求方和供应方就较长一段时间达成的承诺和协议,目的在于知识供应链的有效运作以及知识共享和任务分担带来的收益和风险。例如,随着一汽大众车型的推陈出新,宝钢集团相应的钢材研制也不断适应。一旦确定车型需求,就建立按车型分品种的钢材认证计划,快速调整宝钢集团工艺设计方案,组织生产新的钢材产品供试用。同时,跟踪钢材在一汽大众的剪切、冲压、焊装等工序的使用情况,持续改进产品质量,这样周而复始,直到获得整车认证为止。

4.2.6约束机制基于知识发酵模型的知识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的行为要受彼此之间的关系制约,主要原因是由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具体合作方式与任务分工决定,实际上是主体之间的经济和社会责任约束。因此,知识供应链的约束机制是对各参与主体行为的约束,但这种约束不是对整个知识供应链各参与主体全部行为的约束,而是对与知识供应链有关的行为进行约束,也就是说,约束范围是有限的。

4.2.7分配机制知识供应链的分配机制就是供应链各参与主体间的合作对策问题。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建立在共同追求利益目标的基础上,获利动机促使各主体求同存异,通过有效磋商,达成共同认可的有约束力的协议,分享合作带来的收益。由于各参与主体的目标差异,在参与主体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甚至因此导致知识供应链的解体。因此,利益分配直接影响到知识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同参与主体在知识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所投入的资源有多有少,所承担的风险有高有低。按照责任与利益对等原则,在合作协议中对利益分配要做出明确的规定。

需要指出的是,知识供应链运行机制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知识供应链互动整合的进行,并使供应链产生知识共享效应和共同愿景效应。

供应链管理知识体系篇10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知识转移;供应链知识转移螺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026-02

1引言

作为现代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不仅要求企业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行有效的整合,还要求知识流在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进行有效的扩散和转移,以实现企业供应链的敏捷和柔性,能够使供应链成员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必须加强供应链中知识的管理,促进知识在供应链成员企业间进行有效的扩散和转移。

2知识转移和供应链管理

2.1知识和知识转移

从一般意义上讲,知识就是用文字、语言或其它的信息载体形式保存的信息资源以及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思维的综合。而在商业领域中,知识是指与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及资料(市场、客户、竞争对手、技术、产品、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股东、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等)。

同时,知识转移是指知识势能高的主体向知识势能低的主体转移知识内容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知识的使用价值让渡,一般会带来相对应的回报。知识转移不仅强调知识的传递过程,也强调知识的应用及其收益。

2.2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以最大限度地缩短交易时间,节约交易成本;降低库存水平,减少库存成本;降低采购成本等,从而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供应链管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①集团公司内部的跨地区、跨国界经营的供应链管理;②关联企业之间协作管理。前者把集团内部的分公司、生产基地、分销中心、中心仓库等根据业务关联关系连接成供应链。这种扩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在美国的通用汽车、宝洁、沃尔玛等集团企业通过eDi方式连接。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数据的交换得到更大普及。后者是对某些产业的全行业协作供应链扩展,如汽车、服装、建材、医药等,将行业中上下游企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产业链(如图1所示),充分整合行业中上下游企业间的优势,形成一个庞大的虚拟企业,实现整体实力的竞争。本文的论述与分析主要是基于第②种供应链管理。

3供应链中的知识转移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只侧重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的传递过程,仅停留在对市场需求、产品生产组织、库存等一般信息的获取,而忽视对知识的管理。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获取、存储、传播以及应用的能力已成为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要素。因而,现代的供应链应该是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知识流将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供应链成员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单元,而是成为供应链知识网络中的节点。正如上图1所示,在供应链结构成员企业中流动的不仅包括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还包括有知识流。

3.1供应链中的知识形态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知识的定义,我们将供应链管理中的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高度个体化难以编码化和形式化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个人经验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不容易在个体和组织间转移和扩散;另一类是能够以语言、文字、图形和符号等编码化的形式进行传递的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可借助于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实现在个体和组织间转移与扩散。另外,从企业知识的来源来看,我们把供应链的知识又分为企业内部知识(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和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知识和其它外部知识);而按照知识的承载主体,知识又可分为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具体形态如下表1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中的知识往往具有复杂的形态且不断演化,因此,给出知识的具体的界定是很困难的,在此仅仅给出一个便于讨论的框架。

3.2供应链知识转移模型

基于以上对于供应链知识形态的分类,笔者认为在供应链管理知识转移过程中,其中关键的转移方式在于:①企业外部知识的内部化和企业内部知识的外部化;②显性知识的隐性化和隐形知识的显性化。③个人知识的组织化和组织知识的个人化。

供应链管理中的知识转移的途径主要有:①通过内部市场转移:企业内部员工进行技术和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和学习,使员工的隐性知识上升为显性知识,并不断在团队和组织内部传播,内化为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②通过外部市场转移:首先是核心企业为了使非核心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自身生产的需要,通过技术和专利转让协议、技术咨询和培训等有偿方式,为非核心企业提供生产和服务所需的技术和知识,使得企业显性知识在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进行转移;其次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联盟,主动进行技术和知识的交流沟通和相互学习,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最后为了与核心企业在经营理念、组织文化和战略目标保持一致,非核心企业主动通过组织员工到核心企业参观和学习等非正式形式学企业的经验和理念;③其他的转移途径:供应商通过市场交易的机制从供应链外部购买更加先进的设备、引进先进技术来提高生产力和技术水平,并不断跟踪、吸收和利用供应链外部的新知识;与行业领袖企业进行比较,将标杆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以及经验内化为组织内部的知识等。

笔者参照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ikujirononakaandHirotakatakeuchi,1995)提出的知识转移与共享的螺旋上升模型,并结合以上对供应链知识转移的途径和关键的知识转移方式来提出以下供应链知识转移螺旋型模型(参见图2)。

该模型从个人和组织、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认为供应链知识转移是一个周期性螺旋的模型。在该模型(我们将个人和组织合并为内部市场,而将组织间认定为外部市场)的内部市场中,个人隐性知识不断上升为显性知识,在团队和组织内部进行传播,转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同时组织的显性知识内化为组织中的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个人又从组织中学到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在外部市场中,组织的显性知识在组织间扩散,为供应链中的其它节点企业所认识和使用,内化为其它组织的隐性知识并上升为本组织内部的显性知识,可以为其员工学习和使用。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在供应链知识转移的螺旋模型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转化、企业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的转化在供应链的存续期间是循环进行并不断扩充深化,并随着知识在员工、组织和组织间转移,出现了知识的辐射效应。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该模型中,供应链的知识转移是一个知识在供应链结点企业内部和外部不断内化、外化、社会化的扩散和深化的过程,并通过这种扩散和深化,整合供应链企业的知识体系,使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实现知识的转移与扩散,保持并提高了其核心竞争力。同时,供应链的知识转移过程也是个人从组织中获取知识的过程。

4结论

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行业领域中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尤其是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供应链应该超越传统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模式,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机制,体现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流的转移和整合能力,为供应链企业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知识转移作为知识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供应链管理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任建标.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左美云.知识转移与企业信息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刘南,李育民.供应链中知识转移与扩散机制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6).